佛说大乘无量寿

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

(真实功德第三十一)

 

净空法师讲述

 

 

真实功德第三十一

 

这一品经文里,世尊为我们说了很多比喻,显示极乐世界菩萨们自利利他的无量功德。夏老居士会集此本,总共举了十五种比喻,我们就能体会菩萨功德的殊胜。当然也是勉励我们努力效法,这才是世尊说法的真实义趣。

 

其智宏深。譬如巨海。

 

第一句是以大海比喻菩萨的智慧,无论是自己修行或教化众生,一定要有深广的智慧作为基础。没有智慧,不但不能利生,往往误导众生,过失就很重。世间人常说‘误人子弟’,误人子弟的罪过,一般人往往疏忽了。

 

过去我在台中求学,有一次李老师讲了一个小故事。他说,有一个医生,医术不太高明,凡是他看过的病人,没有一个是病愈的,几乎都被他看死了。前后看死了二十多个病人。这是庸医杀人!阎罗王把他抓去,他喊冤枉,他说:‘我决不是有意害他们的,是我的医术不高明,所以误杀了他们。’阎罗王判他入十八层地狱。他很不甘心,乱蹦乱跳。正在跳的时候,底下有人喊道:‘老兄,你不要跳!你跳的时候,灰尘都落在我身上了。’他感到奇怪,我被判到十八层地狱,难道下面还有十九层不成吗?底下的说:‘是呀,我在第十九层。’‘请问老兄,你在阳间时是做什么的?’他说:‘我是教书的。’这是说教书误人子弟,比庸医杀人的罪过还重。那是世间法。如果是佛法,佛法误导一切众生,罪过可能还在第二十层地狱,比十九层还要严重。

 

由此可知,佛法始终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上。智慧怎么求得?每一位学佛的同修,无论在家、出家,都希望自己赶快开智慧;问题是开得了吗?决定开不了。原因在那里?智慧是你自性本来具足的,不是外来的;而是你现在有障碍,把你自己的智慧光明障碍了,透不出来。什么障碍?世尊说得很好,一是妄想,一是执著。佛在《华严经》上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假如我们能把妄想、执著去掉,本来具足的智慧就现前。这是世尊一语道破秘密,确实世出世间的圣者,未能知道这么详细,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说破。

 

妄想发展,就变成了‘所知障’;执著发展,就变成了‘烦恼障’。二障的根源就是‘妄想、执著’。因此,佛法自始至终的教导,无非破二执而已。人我执破了,就是烦恼障断了。烦恼障断了,就是人我执破了,就证得阿罗汉果;念佛人即得事一心不乱。功夫成片就能自在往生,何况得事一心不乱。这是真实功德、真实利益。法执破了(法执就是所知障),即证得法身大士。这就是常说的‘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在净宗讲,就是理一心不乱,智慧就现前。所以,诸位一定要觉悟。觉悟就是明白事实真相。

 

我们求智慧。多听、多读、多看,能不能得智慧?不能!你读得多、看得多、研究得很多,二障没破,所得的正如清凉大师所说的‘增长邪见’,那有智慧?世尊在大乘经论里常讲,此是‘世智辩聪’。世间的聪明、才艺不是真智慧。真智慧是破无明、断烦恼。智慧若现前,无明烦恼决定消除。人很聪明,好像很有智慧,但是烦恼、执著、人我是非很多,就不是真智慧。佛家称之为世智辩聪,没有用处。如果用得恰当,可以修一点人天福报;用得不恰当,就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那一个造大罪业的人不是世间很聪明的人?他不聪明,造不了那么大的罪业,害不了很多众生。世智辩聪,即使用得恰当,也只得一些人天福报而已,佛不鼓励我们修学。

 

佛鼓励我们求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要从戒、定下手,这才开慧。戒是什么?经论上所讲的都是原则,你要能体会。‘戒’是‘守法’。小乘戒律局限在佛的教诫;大乘戒律包括佛在经论里所说的许多教训。‘戒’就包括经、律、论所有的教训。在许多教诫里,我们要把纲领找到,才有下手入门之处。最重要的指导原则是‘三皈戒’,教我们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我们学佛的人修什么?修‘觉、正、净’。先把目标找到,我们学的是这些。

 

修学的顺序,四弘誓愿讲得很明白,先要把心量拓开。佛家所谓‘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你要有真正的慈悲心,能怜悯一切众生,爱护一切众生,‘众生无边誓愿度’,要能度脱一切众生,要有这种心愿。为什么要你发这个心愿?这个心愿是一股无比的力量,推动你自行化他。你能精进不懈,每天努力修学,什么力量推动你?就是这一愿心在推动,永远不会懈怠。我们世间人在社会上勤劳的工作,推动的力量是‘名利’。佛菩萨自度度他,既不要名,也不要利,什么力量在推动?愿心在推动,这是第一。没有这样的动力,佛教再好的方法,你也不可能做到。

 

从那里做起?从断烦恼做起。怎样断烦恼?‘守法’。老师就是佛菩萨。佛菩萨教导我们这些方法,我们要遵守。能守法,才能接受教导。佛所说的一切戒法,都是教导我们修清净心、真诚心、平等心、慈悲心。有了良好的基础,再进一步‘法门无量誓愿学’,才有资格学习无量法门。

 

学习无量法门是菩萨的事,菩萨是不是也像我们现在这种修法?不是的。佛讲经说法,菩萨还是在座听闻,样子是很像,实质上不同。我们在这里讲经说法,大家在这边听,不但听了不会开悟,有的时候还把意思听错。佛说法,菩萨闻法听经,个个都能开悟!有人大澈大悟,也有人小悟。他们都有悟处,原因是菩萨心地清净。我们今天听了不开悟,是心不清净,听了反而把经的意义错解、曲解了,是因妄想太多。妄想会把经义想错;执著就是不开悟的原因。所以,形式上很像,实质上完全不同,这些都是我们要明了、要觉悟的,然后才晓得我们从什么地方学起。

 

今天,我们在讲堂讲经、听经,我们的目标还是断烦恼,不在学法门,这就对了。必须把我们的妄想伏住,把我们的执著打破,我们今天就做这种功夫,决不是法门无量誓愿学。如果把目标订在法门无量誓愿学,你就一无所得。因此,我们说、听,都不可用意识心,听懂了很好,听不懂没关系,不需要懂。在这一个半钟点,心里妄想少了,妄念少了,我们的精神意志集中,这就好。在此一个半小时,就是修行,就是功夫,对你戒学、断烦恼的修学,多少都有一点帮助。

 

此处是讲极乐世界的菩萨功德不可思议。极乐世界的菩萨,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像我们这样程度往生的),难道“其智宏深,譬如大海”,也有这么大的智慧吗?有!这实实在在不可思议。其实,事实真相,知道的人不多。我们一定要清楚。不清楚,我们往生就会发生障碍。

 

念佛人对本经清楚明白,决定不会发生误会。经题上明白标示‘清净、平等、觉’。《楞严经》大势至菩萨教我们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什么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清净、平等、觉。我们用清净心念、用平等心念、用觉心念。觉就是清清楚楚,丝毫都不迷惑,这就是净念。只要保持此心清净,不迷不邪不染,就是相继。如此念佛求生净土,没有一个不成就的。念佛人这样念,功夫自自然然成就。最低的成就,就是功夫成片,心里没妄想、不夹杂。为什么没有妄念?一心一意求生净土。对自己来说,这个世界是非好歹与我全不相干,心清净、心定了。遇有机缘,把念佛法门介绍给别人、推荐给别人,这是化他。人家能接受很好,不接受也没有关系,阿弥陀佛的种子已经种下去,多生多劫之后,他的善根还是会起现行,还是会成熟的。这多么自在,这样心就定。

 

往生的时候,是功夫成片往生的,佛来接引。接引的时候,佛光先照著你。佛光一照,将你修学的功夫立即提升一等。鸠摩罗什大师翻译《阿弥陀经》,‘一心不乱’译得不错。虽然梵文原本里不是‘一心不乱’,这几个字是鸠摩罗什大师译的,但是他没译错。如果他译错,玄奘大师一定把他指出来。为什么没错?因为阿弥陀佛接引你到西方极乐世界,确实是一心不乱。你虽只有功夫成片,但蒙佛光注照,提升到一心不乱。所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当然是一心不乱。这个道理要明白。

 

本经是照原文翻译的,‘一向专念’。看到一向专念,我们每一个人都很有把握,自己做得到。看到‘一心不乱’,就吓倒了,以为功夫太高,恐怕一生都做不到。见思烦恼断了,才是事一心;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才是理一心,的确不是凡夫一生能做到的。殊不知,往生的时候,佛来接引,佛光注照就升等,‘功夫成片’的,升到‘事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的,升到‘理一心不乱’。再蒙弥陀本愿功德的加持,是佛加持给他的智慧,就跟法身大士、等觉菩萨差不多,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此一句经文,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这样的。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不是差别世界。除非你不能往生,生到那个地方就入这个境界,真是不可思议。因此,我们要重理智,平常处世、待人、接物,不要用感情。感情是迷,不用感情就是理智,就是智慧,总有少分与西方世界气分相应,对于念佛求生净土会有帮助。

 

菩提高广。喻若须弥。

 

第二个比喻,菩提高、菩提广。“菩提”就是警觉心。菩提是觉悟,不迷。警觉心很高,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场所,他都有高度的警觉。如果不具体跟诸位同修们说,高度警觉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怎么警觉?特别在现前这个社会,处处都是火坑,都是堕地狱的陷阱。你在社会上,处世、待人、接物要小心谨慎,这就是警觉,就是菩提;决定不堕三恶道。

 

昨天,我在高雄讲《无量寿经》圆满,有人皈依,我略略的讲解‘三皈依’的道理,就特别提醒在家的居士们,好心若没有菩提、没有警觉性,往往好心做错事。什么样的错事?譬如,对于法师的供养、恭敬,总认为这是应该的;殊不知供养太多,法师就变心,就贪财,烦恼起现行。以前没有钱,什么都没有,日子过得很苦,道心坚固;觉得这个世界太苦了,赶紧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钱财一多,觉得这世界不错,极乐世界我也没见到,释迦牟尼佛讲的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问题立刻就来了,就堕落了。因此,居士们对出家人(尤其是年轻刚刚出家的)过分的恭敬,引起他贡高我慢,自以为了不起,就堕落了。居士们对出家人是好心。初发心出家,成佛有余;他以后堕落了,堕三恶道,都是居士们不如法供养所害的。我知道,你们不是有意的、不是有心的,你们是好心做了坏事。所以,自己警觉心不够,出家人警觉心更不够,很容易就上当,很容易就堕落,非常非常可怕!要知道警惕。

 

古德教训都是真实的,‘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十方恭敬供养是来种福的,出家人要是不能认真修行,绍隆三宝续佛慧命,则信施消化不了。眼前好像得一点便宜,一转眼,三途苦报就没完没了;不知道这个事情的可怕!我提醒诸位同修,这个世界确实步步都是陷阱,步步都是火坑,我们要时时刻刻提高警觉。高度的觉悟,自然契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

 

警觉性的高广,像须弥山一样,用这个形容菩萨警觉性高,所以菩萨无论在什么环境里、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人,他不会被欺骗、不会受害,原因在深知一切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而业果不空,故应生心断恶修善,教化众生。

 

自身威光。超于日月。

 

第三个比喻,“日月”是光明。此处讲的是自己要修持,要有威德。‘光’是指佛菩萨的身光、放光。我们放不了光,在凡夫只好讲光彩、风度。现代人讲气色,气色就是光的意思。‘威’是威德。一个人有德行,真正能修养自己的道德,有风度,气色自然就好,走出去,人家对你敬仰之心自然就生起来,对你很尊重、很敬仰。佛弟子一定要培养威德。若佛弟子走出去拖拖拉拉的,让人家瞧不起,这是侮辱佛菩萨。别人会说,释迦牟尼佛的学生是这种样子,不要跟他学;你让释迦牟尼佛的脸上都蒙羞。羞辱佛菩萨,那就是我们的罪业。

 

《地藏经》全是讲‘孝道’,都是教导我们‘孝’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样实践,认真的做到。第一个例子,举长者见到佛的相好光明,生起恭敬心,问佛,相好光明是怎么修的。这是《地藏经》讲修因的第一个例子,婆罗门女还在后面。第一个示范最重要。佛示现“自身威光,超于日月”,令众生看到之后,自然生仰慕之心,这就是自行化他。人家生仰慕来向你请教、向你学习,岂不是化他。所以,佛弟子对于威德不能不讲究,对于风度不能不注意。

 

我们看菩萨的造像,无论中国或外国,菩萨的相貌多圆满,衣著多整齐,都很华丽。大乘跟小乘不一样,大乘是开放的,令人生欢喜心。小乘是小学生,守规矩,要穿著制服,穿得整整齐齐。大乘不是如此,大乘要入众,社会上各种不同的团体,你参与活动,都能让大众生欢喜心,都能让大众对你尊重。尊重佛弟子,即是尊重佛陀。所以,小乘的袈裟是染色的、杂色的。大乘的海青有黄色的,袈裟有红色的,更庄严的也有金色的,形式不一样。这是著重我们外表的形象。

 

‘自身威光’乃是诚于中而自然形于外,此乃真实修养功夫。表现在外者要能令一般初学的、未学佛的人,对你生起恭敬之心、仰慕之心,想向你学习。看到你这么庄严、自在,这样幸福、快乐,他就想学佛。他问你:‘你怎么这么好?’‘我是学佛的,我是念佛的!’他自然就来了。所以,我们的形象,就是佛教的招牌。招牌不能不漂亮;不漂亮就不能接引大众,不能把佛法宣扬给一切众生。所以,度众生要注意形象。

 

其心洁白。犹如雪山。

 

此处“雪山”是指喜马拉雅山。喜马拉雅山很高,终年积雪,不会融化,所以山是纯白色的,没有一点杂色。所以,用它比喻心地的清净,一尘不染。不被六尘所染,也不被六识所染,保持自己的清净心。

 

经里讲到修行的纲领,第一是清净。这是非常重要的课题!今天的社会,处处都是染缘,你眼睛所看见的、耳朵所听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样样都是严重的污染。一个学佛的人,如何防范?能保持心地清净,只有一个方法,多看佛菩萨的像;不看别的,佛菩萨的像温良慈祥。多听佛号(现代有念佛录音带、念佛机),听读经,听念佛;口里多念佛,少说废话。什么是废话?不是‘阿弥陀佛’,皆是废话。我们要多去想一想,唯有这个方法,才能真正保持心地的清净。心地清净,身当然清净。

 

‘自身威光’跟‘其心洁白’,内外都有影响。一个人能注重自己外表形象,他的心自然收敛,不敢放肆。心地清净,威德、光明自然流露。所谓诚于中,一定形于外,绝对不是装模作样,是自然流露出来的。

 

忍辱如地。一切平等。

 

前面讲清净,这里讲“平等”。不平等,很难做到清净;要想做到清净,一定要修平等心。佛在此用大地作比喻,大地真的平等,你用最好的香水滴在地上,它接受;最肮脏、污秽、臭秽的东西放在地上,它也接受,它没有排斥。我们的心,对于顺境、逆境、善人、恶人,都应当平等接纳,不要分别。分别就错了,不是别人错,是自己错,因为自己对境又起分别、执著,又打妄想。但是善恶、好丑不能不知道,如果不知道,你是愚痴,没有智慧。善恶、好丑清清楚楚,绝对不分别、不执著,这是菩萨。为什么不要分别、执著?此乃业因果报刹那生灭的相续现象,各有因果,诸佛菩萨也不能代替。

 

这是前面‘菩提高广’要我们提高警觉的。诸佛菩萨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平等。为什么不学佛菩萨,我们看得也很清楚,也应当像佛菩萨一样的平等。平等心,能保持真实的智慧,你的智慧不会失掉;稍稍不平就落在意识里。意识就是分别、执著、妄想。所以,一定要修忍辱,无有一法不能忍。世间法亦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如果小事不能忍耐,一个大的计画、一个大的事业都是空想,不会成就的。何况出世间的大法,不能忍耐,怎么能成就!小成就是小的忍耐,大成就需要大的忍耐。以忍辱功夫之大小,决定自己修学之成就,这是一点都不会错的。

 

菩萨行里,虽然归纳成六度,六大修学纲领,最重要的无过于布施、忍辱。布施、忍辱还是有关联的。布施是放下、是舍。不肯放下、不肯舍,就不能忍;真正能放下、能舍,自然就能忍。能忍的人,必定能放下;能放下的人,一定能忍耐,可见是相辅相成的。

 

清净如水。洗诸尘垢。

 

‘其心洁白’是从性体上说的。‘清净如水’是讲修功。前面讲性德,这句讲修德。心本来是很清净的,现在不清净,有染污。染污怎么办?要把它洗干净。用什么方法洗?用佛法洗。佛法好比净水,能把心地的污染洗得干干净净,只要你依照佛法修学就行。佛法这么多,我们依那个法门?依这本《无量寿经》就够了。因为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依一句佛号就够了。《楞严经念佛圆通章》里所讲的,就是一句佛号。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能把心地一切污秽洗得干干净净,何况这一部《无量寿经》。

 

你要把事实真相明了,才不至于怀疑。怀疑就会产生障碍。不怀疑,功夫一直用下去,你的心地一定一天比一天清净,污染一天比一天减少。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勘验自己,功夫才得力。譬如,我们看一些人,好人、坏人,尤其看到坏人,一看心里就不高兴,清净心立即被污染。看到一桩事做得不对,心里也不痛快,又被污染。这是很容易发现的。一天到晚,如果这样提高警觉,在这上面下功夫,逐渐逐渐地,一切看不惯的,也会渐渐的看得惯了;看不平的,也能若无其事,这便是你的功夫进展、心地清净、忍辱成就。事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智慧增长。我们的修行功夫从这个地方测验,看看自己是不是一年比一年进步。年年有进步,很好!值得庆幸。月月有进步,大概往生没有什么大问题,此是功夫相当得力。一定要认真检点,认真反省。

 

炽盛如火。烧烦恼薪。

 

“炽盛如火”比喻智慧。心清净就生智慧,清净心起作用,就是真实智慧。唯有智慧能断烦恼,能破无明。这是比喻,把烦恼比作草柴,火把草柴烧尽。所以,智慧现前,烦恼、无明都断了,用这个作比喻。

 

不著如风。无诸障碍。

 

我们在这个世间,障碍重重,不自由、不自在。障碍从那里来的?再看看佛在经上讲的,仔细想想,真的不错,所有障碍都是执著来的。要是不执著,那来的障碍?本来没有障碍,障碍原来是自己找的。佛在《金刚经》上教须菩提尊者,弘法利生要遵守两句教训:‘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如此就没有障碍。若真能做到这两句话,就入了华严境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因为外不著相,内不动心,还有什么障碍。这里比喻“不著如风”。风通过任何物象,它不执著,就没有障碍。只要稍起执著,障碍就来了。无论自己生活、无论帮助别人,都不可执著,你才真正得大自在。

 

以上所说的,都是自己的性德与修德。从第一句到‘其心洁白,犹如雪山’,前面四句,偏重在性德;从第五句‘忍辱如地’到‘不著如风’,偏重在修德。性修不二,修德有功则性德彰显。下面是讲自利利他之德。

 

法音雷震。觉未觉故。

 

“法音”是为众生讲经说法。“雷震”是比喻,雷响的音声能引起人的警觉,震动人心,使没有觉悟的人听了之后,恍然大悟。他今天真的明白、真的觉悟,得到佛法真实利益。如果佛菩萨不为我们说法,我们不晓得六道轮回的真相、不知道十法界的真相,我们永远不会觉悟,永远不会起个念头‘我要了生死出三界’。不可能知道此事,也不晓得用什么方法出离,这是不觉。佛菩萨给我们最大的恩惠,就是说法,使我们听了真正觉悟。

 

雨甘露法。润众生故。

 

‘法音’、‘甘露’都是比喻佛菩萨说法利生。两句合在一起,意思自然不同。前面的‘法音’,是以音声为佛事。此句“雨甘露法”就不只是音声,六尘皆说法,口能说法、身能表法,一切万物也能表法。因此,佛法善用艺术的教学。不单是我们地球上的人,十法界的众生没有不爱美的。大家既然爱美,佛就利用美来教学。

 

佛的道场(讲堂),所有一切设施美仑美奂,很吸引人。造像美,达到高度的艺术,佛像、菩萨像、龙天护法像,没有一尊不美。所有一切陈设也美,幢幡宝盖、香华供养,真的做到尽善尽美。以此作为教学的道具,以此事物来表法。知道美中所含的真义,你从美之中就得到真实利益。理事由是明白,获得善利。善是行持,使你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做得恰到好处,不过分也无不及,就是善利。过分了不善,没有做到也不善;恰恰做好,是最善。

 

佛法的教学实在不可思议,不是一般人想像得到的。佛菩萨的像也是完全一样的,佛佛道同,表这个意思。现在人造的佛像都不一样,佛佛道同,奈何人心不同,人造的佛像,就不一样。如果佛造的像,决定是一样的。像经上讲的,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没有两个相貌的。西方极乐世界所有一切大众,相貌都相同,何况是诸佛如来。相貌相同,凡夫要辨别那个是佛,那个是菩萨,那个是观音,那个是大势至,怎么辨别?凡夫只有从姿态、手印不同来分辨这是观音,那是大势至菩萨。罗汉相就不一样,因为罗汉没有破无明,所以心不一样,相貌就不一样。‘相随心转’,破无明,证法身,心是一样的,相也一样。菩萨跟菩萨的相一样,佛跟佛的相一样。阿罗汉没有破无明,心不一样,所以每个人面貌不一样。阿罗汉相貌有些很古怪的,但是都很善良,就是他的心地善良,他现的相貌也善良,没有恶相。

 

这是除了音声说法之外,六尘都说法、六尘都表法。我们要懂得,这样才能普遍滋润众生,教学的范围就非常广大。好像雨露,大树受到滋润,小草也受到滋润。佛的教化是平等的,没有分别。

 

旷若虚空。大慈等故。

 

这一句比喻心量大,能包容。我们今天讲肚量,大人有大量。谁是大人?佛菩萨是大人。《八大人觉经》所说的八条是大人的觉悟。大人就是佛、菩萨。我们要学佛,就要学大心量。从前佛家的道场,进山门第一建筑物就是天王殿,殿中供奉弥勒菩萨,就表这个意义,就是代表大肚包容。台湾寺院虽然很多,有天王殿的不多,供养四大天王的人很少。我们图书馆印了很多四大天王的彩像,希望大家能普遍供养。四大天王是护法神,一般家庭可不可以供养?如果你知道佛法是教育,佛法是艺术化的教学,就很有必要,就非常需要。

 

四天王中,弥勒菩萨代表平等、喜悦。能包容的是平等。我们学佛的人心量要大,要一切都能包容,要真正学习清净平等心。东方天王表负责尽职,手上拿著琵琶。琵琶的含义很深,表示我们处世、待人、接物,必须合乎中道。中就是弦要调得恰到好处,音色才美。太紧,弦就会断;太松,就不响。所以,一定要调得恰到好处,这就表适中,表示不能过分、也不能不及。

 

南方增长天王代表精进、进步,手上拿著宝剑。剑表智慧,慧剑断烦恼。没有智慧就不能进步。西方广目天王代表多观摩,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观光、考察,到处去看看。他手上拿著龙。龙代表社会上的人情、事理变化多端。龙是善变的,代表变化。看得多、知道得多,对于这个复杂的社会种种变化,你才应付得了。降龙是这个意思,并不是你真的把龙降服住。所以,龙是代表社会的千变万化,要有能力制服,社会才能安定,才能给大众带来幸福安定的生活。北方多闻天王,手上拿著伞盖。伞盖防止污染。听太多,心里受污染。伞盖用意很深,虽广见闻仍能护清净心、平等心而不为所动,这就是美。你才晓得真、善,美、慧,佛门才有。佛门之外,真、善、美、慧皆是有名无实。

 

从这一句经文,诸位细细体会,才真正了解真实功德不可思议。这是讲拓开心量,弥勒菩萨代表心量广大,“大慈等故”。

 

如净莲华。离染污故。

 

佛门用来表法最多的是“莲花”。莲花比喻清净。莲花的根生在泥土里;它的茎长在水中;花开在水的上面,表法就很明显。佛把污泥比作六道,六道都是污染的;把水比作四圣法界:佛、菩萨、声闻、缘觉,代表清净;花开在水面上,不但六尘不染,四圣也不染,代表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是佛教导我们的;佛没有教我们停留在佛法界。若停留在佛法界,就错了!没有离开水面,还在水底下。

 

超越十法界,《华严》上不得已起个名字,称‘一真法界’。超越十法界即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在十法界之上,这是佛菩萨希望我们证得的。所以,莲花代表这个意义。不但六凡不染,世间法不染,出世间法也不染。《金刚经》上,佛讲得很明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是指佛法。佛法还要舍掉,何况世间法。世法、佛法都不执著,莲花代表此义。

 

如尼拘树。覆荫大故。

 

这是比喻‘清净不染’。不但菩萨对于‘六凡法界’不执著,即使‘四圣法界’也不执著,世出世间法都能舍离。舍离一切分别、执著,自然就不生妄想。菩萨念念帮助众生觉悟,这是无尽的慈悲。我们晓得众生一切的苦痛,都是从迷惑所生的。如果能破迷开悟,必定离苦得乐,这才真正把关键找到。

 

诸佛菩萨对于众生最大的恩惠,就是为众生讲经说法,就是把宇宙人生的真相说出来。即使为众生宣说正法也不执著,做到‘三轮体空’。不以为自己是能说,如果以为自己能说,就著「我相’;也不执著众生能听,如果执著有众生听懂了,就著「众生相’;亦不执著其中‘说法之相’,这称为‘三轮体空’。

 

虽然心地这样清净,但不碍说法。所以,佛还是天天说法,时时说法,处处说法,从未中止过。我们也听到佛门常说‘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这到底是说了,还是无说?佛菩萨不执著「能说’、‘所说’,也不执著「能听’、‘所听’,一切都不执著,就是‘无说’。‘说’是什么?天天为众生讲经说法,所以‘说’与‘无说’是一桩事情。众生有分别心,认为‘说’跟‘无说’是两桩事情。所以,我们对于一切事实真相不太容易理解,不知道‘说’跟‘无说’是一,不是二。又说,‘听而无听,无听而听’。佛是能说的人,我们是听经的人。假如我们会听,就是‘听而无听’,‘无听而听’。这样的态度来听,真正会开悟。

 

我们听经几十年都不曾开悟。不但不开悟,反而把意思听错、曲解了,原因就是有分别、执著。‘听’,耳根听得清楚明白。‘无听’,对于这些言说,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决定不分别、不执著。听得懂,觉悟了;听不懂,不理会。不懂就算了,心不被境界所转,亦即不被讲经的音声所转,心是如如不动,这就是‘听而无听’,所以能开悟。凡夫不是这样的,他随著说法的音声转,就是随听随分别,随听随执著,完全落在意识里。这样听经,不能开悟,只能得一点佛教的皮毛常识而已。这种常识有没有用处?于戒、定、慧,于生、死分上,毫不相关。所以,佛菩萨会说,我们要会听,才能得利益。

 

“如尼拘树”,这句是说佛的平等慈悲。‘尼拘树’生长在印度,古德的注解里说,这种树很高很大,树叶很大,因此树荫就大。印度是热带,树荫底下很凉爽。把佛说法比喻成荫凉,众生在树下得到树荫的遮蔽,意思是形容佛的大慈大悲,能覆荫一切众生,离热恼得清凉。

 

如金刚杵。破邪执故。

 

前一句比喻‘慈悲’,这一句比喻‘智慧’。经上凡是讲到智慧,都用‘金刚’作比喻,如‘金刚般若’。金刚是金属里最坚硬的,能破一切物质,而一切物质不能破它。我们要从古代的背景看,不能从现代的眼光看。现代科技很发达,连金刚钻也能分解。古时候没有这个技术,金刚钻就是最坚硬的。所以,佛取‘金刚’比喻能破一切邪见、执著。

 

‘邪执’是两桩事,就是佛在《华严》上讲的‘妄想、执著’。‘邪见’就是妄想。只有智慧现前,二障才真正能破。譬如阿罗汉,智慧没开,全凭定功。烦恼被定功伏住,不起作用,称‘伏烦恼’。烦恼没断,只是定功伏住而已,因此烦恼就不起作用。烦恼虽未断,跟断了差不多,是以第八定伏住。这种定功不能永久保持。第八定是‘非想非非想定’,定力能支持八万大劫。可是八万大劫过了,定会失掉。失掉了还要搞六道轮回,所以不能出三界,也就是不能超越六道轮回。必须修到第九定,佛法称‘九次第定’,才超越六道轮回。这种定功深,不会退转,这是阿罗汉所证得的,这样才超越三界。

 

烦恼断得了吗?其实烦恼不是断,是转变。智慧开,就把烦恼转变成菩提。所以,大乘法讲‘烦恼就是菩提,菩提就是烦恼’,真的是一桩事,不是两桩事。智慧开,觉悟了,烦恼就是菩提。迷惑的人没有智慧,菩提就转变为烦恼。由此可知,只是迷、悟两种不同的名称。名称不同,理事一如。论受用,烦恼不自在,菩提自在。作用不同,烦恼痛苦,菩提大乐,苦乐不一样,事实就在一念迷、悟之间。

 

‘杵’是古代的兵器。此处是指金刚宝杵,最为锋利,用此比喻智慧能破无明重障。

 

如铁围山。众魔外道不能动故。

 

这一句经文里,定、慧都具足。‘定慧等持’,功夫就得力。我们的定、慧功夫都不够,所以常常被外面境界动摇。

 

‘魔’是折磨,身心都不自在。《八大人觉经》里将魔归纳为四大类:第一类是‘五阴魔’,六道凡夫都有。‘五阴’是色、受、想、行、识,也就是《心经》里讲的‘五蕴’。色、受、想、行、识本来不是魔,迷了就受它折磨。‘色’是物质,所有物质的现象就用这个字作代表。今天的物理现象就是佛经上讲的‘色法’。受、想、行、识是‘心理现象’。物理现象、心理现象合称‘五阴’,可以说把宇宙之间所有一切的现象包括尽了。迷惑的人不认识它,受它的折磨,这五阴就变成魔。觉悟之后就不受它折磨,就可以自在的享受,自在的运用它。

 

第二类是‘烦恼魔’。烦恼很多,天亲菩萨把它归纳成二十六大类,其中六个‘根本烦恼’,二十个‘随烦恼’。无量无边的烦恼都不出这二十六类。根本烦恼再归纳成三个,称为‘三毒’。三毒就是贪、嗔、痴。三毒烦恼使我们身心不安,使我们在六道受苦受难。六道就是三毒烦恼变现出来的幻境。佛讲,贪欲变饿鬼,饿鬼道是这么来的。

 

我们对于世出世间法没有贪心,就没有饿鬼道。不只是将来不堕饿鬼道,对你而言,根本没有饿鬼道,想见也见不到。没有嗔恨心就没有地狱道。地狱是嗔恨变现出来的。嫉妒、嗔恚是地狱道的业因。不愚痴就没有畜生道。所以,三毒烦恼变现的境界是三恶道。如果把这三条再归纳成一类,就是三毒的毒中之毒,没有比这个更毒,就是‘贪’。所以,菩萨修行,对治的方法,第一是布施。‘布施’就是舍、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对治贪烦恼。烦恼是魔。

 

第三类是‘生死魔’。生死是很大的折磨,生死最苦。‘生苦’我们都受过,迷人健忘,也忘得干干净净。假如生不苦,前世的事情就会记得清楚。因为受极大之苦,所以把从前的事情都忘了。‘死苦’也是极大的痛苦。佛经上比喻:人临终,神识离开身体时就好比‘生龟脱壳’,把活乌龟的壳剥下来。实在讲,比这还要痛苦万分。所以,生、死是极大之痛苦。

 

五阴、烦恼、生死,都是自己本身的,都不是外在的。外在只有一种,就是第四类‘天魔’。天魔统指外在环境的折磨,所以含义很广泛。前三类是内心的,是自己与生俱来的。外在环境怎么会折磨人?因为有内奸,里应外合才有苦。自己本身若无烦恼,没有分别执著,外面的诱惑对你就不产生力量,你就不会动心,于是外面环境都变成护法,都护持你。心里有贪、嗔、痴,外面环境就尽是魔障。

 

由此可知,要想魔不能动你,应该要具备那些条件。菩萨有定、有慧,用本经经题上的文来说,就是‘清净、平等、觉’。“众魔外道,不能动故”。‘外’是心外求法,称为外道,总指内心烦恼以及环境的诱惑。此段一共举了十五个比喻,都是比喻极乐世界的菩萨自行化他的真实功德。以下再举事实来说明。如果只有比喻,没有真正的事实,比喻就落空。明了实际的状况,才知道这都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其心正直。善巧决定。论法无厌。求法不倦。戒若琉璃。内外明洁。其所言说。令众悦服。

 

关于读经,今天上午有一位同修告诉我,他烦恼得不得了,有时候经都念不下去。心情好的时候,可以念一卷、半卷。心情烦起来,一句都不想念。他问我怎么办。读经是不是能伏烦恼?读经确实是能伏烦恼。诚心诚意的念,把一切妄念都放下,一心一意念经,能伏烦恼。伏烦恼是断恶,断恶是修善的先决条件。不能修善,则不能积功累德。断恶要修善才有功德。善要怎么修?要认真的依佛教导去真做。

 

我们读经文“其心正直”,立即反省我自己的心是否正直,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念到这一句,就提醒自己心要正,心要直,就得受用。‘正’则不邪。心里有邪念就不正。什么念是邪念?有念皆邪。无念是无明,有念是邪念。无明心不正,邪念心也不正。心正是真难!

 

‘八正道’之正念、正思惟,以净宗而言,就是一句佛号。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可见我们念佛、想佛是‘正念’。如果不念佛、不想佛都是‘邪念’,无念、无想的时候就是‘无明’。邪念、无明决定不能出三界,不能了生死。这是严重问题,决不是儿戏。心不能不正,时时刻刻都记住念佛、想佛。跟众生接触时,第一个念头就是:我要劝他念佛,这就对了,这个念头就是正念。自己不念佛、不是劝人念佛,都不是正念。

 

‘直’是直接。‘直心是道场’,这是没有委曲、没有曲折之意。《楞严经》说得很清楚,直截了当。诸佛菩萨的心正直,六道凡夫的心邪曲。‘曲’是弯弯曲曲的。我们要以念佛、读经的方法把邪曲的心改过来。正直的心是‘直心’;邪曲的心是‘妄心’。心正了,智慧自然就现前。智慧是真心本来具足的,你就有能力“善巧决定”。‘决定’是指果断。无论做什么事情,有决断的能力,而且做得恰到好处,这是‘善巧’。恰到好处没有一定的标准,因为每个时代一切众生善恶的标准不相同,每个地区的标准也不相同。菩萨因时、因地、因人、因物,他的决断皆能恰到好处。这一句是‘总说’,底下是‘别说’。

 

“论法无厌”是指帮助别人,教诲不倦。自己还有什么好讨论的?自己心地清净,一念不生,没有言说。但是众生愚迷、不觉,菩萨要帮助众生觉悟,一定要为众生说法,要有很巧妙的方法诱导众生入佛门,让他认识佛法、了解佛法、接受佛法、奉行佛法,他就得好处。所做的一切,完全是利他的,与自己真正不相干。自己真正晓得世出世间法里无有一法可得,这是完全了解事实真相。

 

“求法不倦”是指自己修行,是上求佛道。‘论法无厌’是下化众生。二者皆须勇猛精进,不厌不倦。为什么要精进努力修学?因为修行尚未达到圆满。等觉菩萨还是求法不倦,要破最后一品生相无明,才达到大圆满的境界。等觉菩萨尚且要精进求法,何况我们在凡夫位,纵然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得弥陀大愿威德的加持,神通道力好像都跟大菩萨相等,实际上,一品烦恼也没破,要不‘求法不倦’怎么行。

 

我们在世间,烦恼、习气、业障太重,想精进,身体受不了,这就是业障。我们造业就要受这个果报。‘业’是障,‘报’也是障,障碍我们不能精进。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障碍就没有了。带业往生,虽然将无始劫以来所造的业习带去,却完全伏住,绝对不起作用。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所得的报身是弥陀本愿加持,所得的身相跟佛的身相没有两样。所以,那是平等世界,报障没有了,也不造业了。到那个时候,确实可以做到不疲不倦,勇猛精进。

 

“戒若琉璃”。‘琉璃’比喻清净。持戒就清凉、清净,这是戒的真实功德。“内外明洁”。我们今天持戒能做到吗?戒律持得再严、再好,也不能内外透明。原因在我们有分别、有执著,自以为持戒很了不起,别人都不如我,他们都破戒,将来都要堕落。起了这个分别、妄想、烦恼,虽然持戒,就不清净。六祖讲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要切记!还看到世间的过失,表示心不清净,戒也不清净。净宗是大乘戒,大乘之大乘、圆中之圆、顿中之顿,与一般标准完全不一样。大乘是戒心地,心地清净,一尘不染,戒行具足。心清净,身口那有造业之处。

 

佛菩萨在世间应化,‘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是舞台上表演,是‘善巧决定’,不是破戒。中国人都晓得济公长老,《》里《高僧传》中的《济公传》,记载著他的弘化事迹,是真的。他有没有破戒?心地清净,喝酒、吃肉、装疯卖傻,为度众生。这是他的善巧决定,度了多少众生,教他们断恶修善,是摄受的方便。他是菩萨再来,他有能力,我们不行。我们要度打麻将的众生,天天陪他打麻将,我们也堕落了。现在还有吸毒的,想度他,也跟他一样去吸毒,非但度不了他,怕的是被他度了。人家真有能力‘和光同尘’,众生做什么,他也跟著做什么,到最后,令一切众生在其中觉悟,令众生在这里回头。他有这个本事,清净不染。这两句是身教,要真正做到,再影响别人。

 

“其所言说,令众悦服”。‘诚于中,而形于外’,内心不真诚,说话别人不相信。要真诚、要真做到,你说的话,别人才会相信。自己做不到,要教别人,别人不会相信你。所以,诸佛如来已经证到极果,不像菩萨自己还要学,一面教别人,一面还在学习。诸佛如来没得学,学圆满了。圆满之后,还应化在世间,众生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为他说法。现的身相还要持戒,要守规矩,因为要作好榜样给众生看,让一切众生仰慕,跟著他学习。仰慕他,尊重他,敬爱他,才能跟他学习,这是‘大慈大悲’。

 

下面四句经文意义非常深远。前段是讲自行化他的原则。自己不能做到,就没有办法教化众生。教化众生,先要自己真正做到,不是勉强做。勉强做,人家一眼就看穿,假的、装的,不自然。真正契入境界,是自然而不是装模作样。示现在人群中,就是我在讲席上常说的,是最幸福、最快乐的人,令别人一见就想跟他学。自己不入这个境界怎么行!真正有智慧、真正有能力、真正幸福快乐、真正自在圆满,这不是假装的,是自然的。

 

这样才能‘令众悦服’。教他,他会跟你学习,因为你都做到,都得到了,他们相信。如果你说佛法很好,将来会得到真正快乐,可是自己却每天愁眉苦脸,一点也不快乐,那就是假的,人家不相信,听了会怀疑。

 

以下四句是讲扩大影响,把殊胜的佛法推广。用比喻来说。

 

击法鼓。

 

鼓的音声,很远就能听到,能振奋人心。古代打仗的时候,战鼓一鸣,士兵就提起勇气,往前冲锋陷阵,生死都忘了。这是比喻菩萨们把佛法往深远处传播。

 

建法幢。

 

“法幢”代表讲经说法。从前寺院讲堂里讲经说法时,寺外旗杆上就挂上幢,人若看见,就知道今天此地讲经说法,喜欢听经的人,自然就来了。所以,佛教所有的活动,是让你知道,但是不拉你来。你愿意来就自己来,不劝你,不拉你来,这是‘只闻来学,未闻往教’。有机缘,一定告诉你,但是不勉强你。实际上,这两句经文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弘法利生’,把佛陀教育推荐、介绍给社会大众。

 

以往做这项工作只有两种方式:一是讲经,一是印送经书。印送经书较晚,一直到最近几年,在台湾才有大量印送经书之举。这是得力于社会富足,得力于科技发达,成本低,可以大量印刷。实在讲,讲堂讲经还是受限制。因此,在这个时代,‘建法幢’应当建立在卫星频道上,用电视、广播,把佛法送到全球每个人的家庭里。喜欢听经的人,打开电视机就听到,打开电脑即可接收到一切的佛法资讯。

 

民国六十八年我初到美国,同修们就问我,可不可以把讲经现场录影录下来,再将录影带送给他们。我们的图书馆因此就变成视听图书馆,录音带、录影带就这样向外流通。其实现代弘法工作,利用高科技,不需要大道场,不要多信徒,不要钱财,身心清净,就能将佛法弘传世界。

 

曜慧日。破痴闇。

 

这两句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一切众生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以上四句是讲菩萨在十方世界做弘法利生的事业,怎么作法,目标何在,四句都讲得清楚。方法要随著时代而变,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在尖端科技的时代,道场要小,开销就小,维持非常节省,把多余的力量用在广大传播的用途上。利用现代科技的工具印书,书能流通到全世界;制作录音带、录影带、CD光碟,也能普遍全世界。不但自己可以重复听,也可以拷贝送给亲戚朋友。用电视、电脑的方式,把讲经现场送到全球每个家庭。这是从前人无法做到的,现在我们都可以做到。任何地方,我们都应当节省,为了正法久住,弘化十方,用钱要非常正当,才是真实的利益。

 

以下经文是说菩萨们内在的涵养,字字句句都值得我们学习,应当学习。

 

淳净温和。

 

‘淳’是一点都不夹杂;‘净’是清净。这两个字是讲内在的涵养。有道德、学问、思想、见解,就真正能做到“淳净”。如以念佛功夫而言,不怀疑、不夹杂,就是‘淳净’。“温和”,表现在外,处世、待人、接物都温厚和睦。内在淳净,表现在外自然温和。所以,温和也不是装作出来的,是自然的流露。

 

寂定明察。为大导师。调伏自他。

 

“寂定明察”就是天台家讲的‘止观’。‘寂定’是止。‘止’是止息所有妄念,妄想、分别、执著、忧虑、牵挂都放下。寂定之心,对外面一切事物就能明察。‘明察’就是以慧眼看一切事、看一切物、看一切人,看得清楚明白,才能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内不能寂定,怎么能看出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寂定是‘定’,明察是‘慧’。

 

有这样的能力、有这样的德行、有这样的智慧,才足以“为大导师”。‘大导师’就是天人师。自己身语意三业都可以作为众生的模范,可以作为众生的榜样,能引导大众出离三界,出离苦海。‘大导师’是佛门对佛的尊称。

 

由此可知,极乐世界这些菩萨们,在十方世界见到这些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现佛身就是大导师,有能力“调伏自他”。因为他们尚未成佛,所以对自己也要调伏。

 

引导群生。舍诸爱著。永离三垢。游戏神通。

 

这四句说明菩萨教化众生的态度,及教化众生应当遵守的原则。‘引’是引诱。众生无知,要以善巧方便引诱他。大乘佛法里常讲,‘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就是教学的手段。他有非常高明的手段,能引诱众生向佛道。‘导’是指导。‘群生’的范围非常广大。诸位在经典里,只要能冷静的观察,就能看出佛教究竟是什么。它是教学,是教育,教我们“舍诸爱著”。它跟宗教不一样,宗教是神爱世人,人也要爱耶稣;而佛教我们把‘爱’舍掉,这当然不一样。‘爱’是烦恼;‘著’是执著。把一切贪爱、执著都放下,恢复我们的清净心,恢复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就是经题上的‘清净、平等、觉’。有爱就不清净,有著就不平等。只要把‘爱、著’舍掉,就“永离三垢”,永出轮回。‘三垢’是指贪、嗔、痴。‘垢’是染污。这是从自身说的。如果从环境来讲,‘三垢’就是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也都是染著、是染污。我们要把佛法的本质认识清楚,这一点很要紧。

 

今天的佛弟子,有很重的责任,有很大的任务,要向全世界人宣告:佛教不是宗教,佛教是佛菩萨的教育。在《地藏菩萨本愿经》里我们看到,婆罗门女是婆罗门教的信徒,她接受佛陀的教导,念了一天一夜的佛,就成菩萨。她母亲堕在地狱里,她就能把母亲度到天上。所以,宗教徒可以接受佛陀教育,接受佛陀教育不需要改变他们的宗教信仰,一切宗教信仰者皆当学习佛陀智慧的教育。

 

佛陀教育是不分国籍的,不管那一国人,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任何宗教徒到佛门来修学,都可以证阿罗汉果,都可以证菩萨果位,也可以成佛。我们在《华严五十三参》里看到,胜热婆罗门、遍行外道都是标准的宗教徒。今天大家误会佛教是宗教,吓得凡是宗教徒都不敢来学,你说冤枉不冤枉!如果知道这是教育,神父来学,变成菩萨神父;牧师来学,变成阿罗汉牧师,都能修行证果。

 

佛门里‘阿罗汉’、‘菩萨’、‘佛陀’,都是学位的名称,就像世间的学位:‘博士’、‘硕世’、‘学士’。佛是最高的学位,相当于世间的博士;菩萨相当于硕士;阿罗汉相当于学士。不分宗教,都可以来修学位,这是智慧的教育。我们今天确实有这个责任。

 

我将欧阳竟无居士于民国初年的两篇演讲,大量印赠流通。欧阳大师民国十二年在中山大学的讲演,题目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世所必需’,他说得很透彻。我们要是把佛法当宗教看待,在这一生所得到的就非常有限,得不到真正的受用。所以,一定要认清它是教育,是三世的教育。教学的内容深广无比,是真正能帮助我们解决一切问题的教育。

 

“舍诸爱著”。‘爱著’的含义无限深广。‘爱’就是所知障;‘著’就是烦恼障。爱就是佛在《华严》上讲的妄想。爱是妄想;著是执著。佛说得很清楚,一切众生之所以不能成佛,不能见性,‘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是两大障碍。爱是‘法执’;著是‘我执’。所以,这两个字的意义太深、太广,把菩萨教化众生的态度、目的都说出来了。

 

菩萨教化众生不辛苦,非常自在快乐。下文讲“游戏神通”。教化众生要是真的像学校老师教学生,则不免辛苦。尤其我听说现在的中学生,年龄不上不下的,顽皮得不得了,多少老师见到学生都头疼,苦不堪言!菩萨教学生是‘游戏神通’,自在快乐。这是应当学习的,让我们认真反省。

 

‘游戏神通’,不但是菩萨的教学,也是菩萨为我们示范,要把游戏神通应用在生活上。从早到晚,对事、对人、对物,我们的日子怎么过?若能游戏神通,就得大自在。佛法真正的受用,你就得到了。佛弟子的形象,在社会上才真正树立。为众生作楷模,人家一看到你就羡慕,你为什么那么快乐?你的快乐是从那里学来的?他要向你打听,向你请教,向你学习。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能做到这个榜样,佛法的弘扬就不难,很容易被社会大众肯定。无论是中国人、外国人,无论是什么样的种族,无论信什么宗教,这些障碍一定都能突破。要使佛法教学普遍全世界,这个世界才真正能和平共存、共荣、互利。

 

因缘愿力。出生善根。摧伏一切魔军。尊重奉事诸佛。为世明灯。最胜福田。殊胜吉祥。堪受供养。赫奕欢喜。雄猛无畏。身色相好。功德辩才。具足庄严。无与等者。

 

这一品经文是介绍西方极乐世界菩萨们的真实功德。因此,我们讲解也比较详细。前面共有十五种比喻。既然说极乐菩萨,当然就包括所有十方世界一切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大众们。从实报土‘上上品’往生,一直到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都包括在其中。所以,经里讲的实在不可思议。如果以声闻、菩萨众来说,我们看了不希奇。可是十方世界有无量无数往生的六道众生,更有无数往生的三恶道众生。三恶道就包括地狱道。地狱道的众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有这样的真实功德,实在是很难令人相信的。所以,此经是大不可思议经,是最难信之法。

 

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的,句句都真实。佛决定没有妄语,佛也不会有一句夸张话,是实实在在的。这是值得我们特别留意,也是令人非常羡慕向往的。我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比佛、菩萨、罗汉,比不上;比三恶道众生,我们强多了。但是要特别留意的是‘心行’。既然学佛,心要像佛心;行持要像佛的行持,这样才有把握在这一生中往生。如果这一生不能往生,三恶道决定有分,很难避免。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这一段是广说真实功德;前面是比喻说。“因缘愿力”,不是普通的因缘。普通的因缘、普通的愿力,成就不了这么大的功德。这个因缘是‘念佛’的因缘。念佛因缘不可思议,阿弥陀佛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如果念佛因缘、名号功德,普遍在此世界宣扬,世界即使有再大的灾难,也能化解。但是真正认识念佛功德之大的人不多,这是事实。我们学佛人,尤其是念佛人,一定要知道。此处讲的因缘就是具足‘信、愿、行’,真正深信,恳切发愿,认真念佛,这句佛号绝不离口。古人讲的‘珠(念珠)不离手,佛不离口’,心口相应,这才是真实念佛。

 

有很多同修说,最初把念佛这桩事看得很容易,一句阿弥陀佛,谁不会念,我也会念,可是自己认真念起来就觉得非常难。念念就忘了,念念就念到别的地方去了,这才发现念佛不容易。为什么念念会念到别的地方,会想到别的地方?古人教我们念佛的秘诀,一定要把‘生处转熟,熟处转生’。‘生处’是这句佛号很生疏,念念就念跑了。妄想、执著很熟,一天到晚打妄想。妄想很熟,现在教我们把妄想逐渐变成生疏,把佛号变熟,这两个对调一下,功夫就得力。此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相当不简单。实际上真正关键所在,还是认识不清楚,也就是不知道这句佛号真正的好处。知道这句佛号真正的好处,一定牢牢抓住,时时刻刻不放松。一转念头,生处转熟就容易,就可以做得到。

 

我们一定要晓得,人生在这个世间,身体很脆弱,生命很短暂,一失人身就堕恶道。想到这里就真正可怕。如何不堕恶道,还能成菩萨、成佛,就靠这一句佛号。这真是了不起!能把这句佛号认识清楚,是真正有福,在这一生中任何一个人都不能跟你相比。

 

“出生善根”,此‘善根’是诸佛菩萨的善根。无量无边的真实善根都从这里发生出来。所以,第一善根就教我们脱离六道轮回,往生净土,成佛作祖。这个功德利益多大!

 

下一句是讲‘破魔’,也就是我们常讲的消灾、消罪业。远离魔障,也要靠这句佛号。虽然佛法许多的法门,经咒、忏悔都有力量消灾免难,但是集一切经咒、忏悔的力量,都不如这一句佛号,这是前清乾隆时慈云灌顶法师所说的。他在《观无量寿佛经》注解里告诉我们,罪业深重的众生,深重的罪业是任何经忏力量都消不了的,唯独这一句阿弥陀佛能彻底消除。灌顶大师能说出这一句话,很不简单。他要不是真正过来人,彻底了解名号功德,这一句话说不出来。所以,我们有业障、有罪业,甚至常常有魔来扰乱,用什么方法克服?‘老实念佛’。

 

现在国内、国外,遇到魔扰乱的人很多,一年比一年多,我见到很多。这些人非常可怜,想摆脱,摆脱不了。我们教他‘老实念佛’,他也不一定能做到,念佛也没用处,魔还是一样来扰乱。因为不老实念、不专心念,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这样念佛没有用处。要用清净心念、真诚心念、大慈大悲心念,感应就不可思议。心地最重要的是清净。魔怎么找来的?就是因为妄想太多,魔才来找你的。魔为什么不去找别人,单来找你?妄念太多,特别是喜欢神通、喜欢感应,有这些妄念,很容易著魔。这是我们不可以不知道的,不得不提防的。

 

“尊重奉事诸佛”,这句话在极乐世界是没有问题的,他们每天去参访无量无边诸佛如来,承事供养。我们现在还没到西方极乐世界,还没有这个能力。我们读《无量寿经》,对于极乐菩萨生活状况略知一二,也无限向往。我们看了要怎么做?只要真正能尊重奉事阿弥陀佛就行。阿弥陀佛不在我们面前,怎样尊重奉事?这一本经就是阿弥陀佛对我们的教训,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转述。世尊的转告,就跟弥陀亲自教导我们没有两样。我们果然能依教奉行,就是尊重奉事诸佛;因为一切诸佛没有不赞叹阿弥陀佛的,没有不尊重阿弥陀佛的。

 

“为世明灯,最胜福田”。‘世’是世间。极乐世界的菩萨平常生活的空间非常广大,并不限于极乐世界。他们每天都往来无量无边诸佛刹土,这就晓得他们活动的空间是尽虚空遍法界,居无定所,没有一定的住处。正如《金刚经》上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们无所住处,住无所处。生什么心?‘上供诸佛,下化众生’。众生有感,菩萨就有应,感应道交,所以说‘为世明灯,最胜福田’。

 

‘灯’喻破暗。‘暗’是表众生愚迷,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明白,真假、是非、善恶,往往颠而倒之,这就是‘无明’。佛菩萨出现在世间,苦口婆心为众生讲解、指引,我们才恍然大悟,才真正清楚是非、善恶、利害,好比是明灯破暗。

 

‘福田’,众生要求种福。众生不能没有福,没福就很苦。古圣先贤常常教训我们,祸福是循环的,一定要认识清楚。今天我们表面上看,是有财富,是不错,但仔细观察,财富要建立在‘德行、智慧’的基础上,才是真实的财富。所以,福下要有德。我们今天有福,下若没有德,福报不能长久。福报要长久,一定要‘积德’。德要厚积,所以佛法中福跟德是连著讲的,‘福德’。不可以只求福,不修德。因此,种福就非常重要。

 

真正的福田是佛法,不是形式的佛法。台湾到处寺院林立,是形式。真实的佛法是觉悟人心、觉悟人性。如何教广大的群众真正觉悟,福田要从这个地方种,才晓得最胜的福田是宣扬佛法、传播佛法,是弘法利生的工作。我们要参与这份工作。

 

今天科技发达,对于佛法弘扬,带来不少的便利。录影带、录音带、CD光碟大量的传播,产生很大的效果,这是最胜的福田。最殊胜的福田人人都可以修,人人都可以种。

 

“殊胜吉祥”。‘吉祥’是消灾免难。“堪受供养”。这些菩萨们应当接受十方法界一切众生的供养,因为他们是真正的福田,是真正从事觉悟大众的工作。真实功德里最真实的就是这几句。

 

“赫奕欢喜,雄猛无畏”是菩萨教化众生的态度。‘欢喜’、‘赫奕’是形容火烧得非常猛、非常炽盛,形容他法喜充满。喜从何来,为什么这么欢喜?看到许多众生觉悟,真正回头,佛菩萨欢喜。喜的是一切众生真正肯接受佛菩萨善意的劝导、教诲。‘雄猛无畏’含著无限的善巧方便。一味雄猛无畏的态度,不能摄受一切众生。摄受一切众生要千变万化,这样才能契机、契理。‘雄猛无畏’就是无论那一类的众生,善良的、凶恶的、残忍的,都有方法教导、都有善巧接引,这是形容他的‘威德’。

 

“身色相好”。‘色相’也是摄受众生的方便。不但我们这个世间的众生喜爱相好,十方世界大致相同。因此,诸佛菩萨有些时候示现求福报。‘相好’是福报,是修善心善行得来的。佛菩萨不是自受用,而是他受用,希望以相好接引众生、摄受众生。所以,虽然是百劫修福,目的还是为度众生,不是为自己,跟我们凡夫心态完全不同。凡夫是为自己,菩萨是为众生。

 

“功德辩才”。‘功’是指修行的功夫。简单讲就是三学、六度,这是功夫。修行有功夫,当然就有收获。收获就是‘德’。所以,功德的‘德’,跟得到的‘得’是一个意思。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修戒就得定;修定就得慧;修慧就得方便、得辩才。你有‘功’,自然就有‘德’,功德一定要自己修。‘辩才’是功德圆满成就之相。圆满成就之相是戒、定、慧。从慧产生‘四无碍辩才’。

 

“具足庄严,无与等者”,此是总赞叹。美好而没有丝毫缺陷,中国人称之为完人。诸佛菩萨确实称得上是非常完美之人,找不到缺陷。

 

这一段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的,很难得。世尊为我们说出西方世界菩萨们的真实功德。下文是诸佛赞叹为作证明,证明释迦牟尼佛讲的话完全正确。这样的经典到那里去找!

 

常为诸佛所共称赞。究竟菩萨诸波罗蜜。

 

‘常’是时常,几乎是每天。十方世界一切诸佛,对于西方世界的菩萨特别赞叹。赞叹西方世界的菩萨就是赞叹阿弥陀佛,因为这些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学生。赞叹学生就是赞叹老师,是老师功德成就的、老师教学有方。这一点,我们要多想想,不能轻易看过。

 

诸佛的赞叹,意义圆满到极处,称他是“究竟菩萨诸波罗蜜”。‘究竟’是圆满。菩萨行之中,没有一样不达到究竟圆满,这是真正难得。‘诸波罗蜜’是大乘经里常说的菩萨所修的六度万行。‘行’是行门。‘万’是形容词,不是数目,就像四弘誓愿里讲的‘法门无量誓愿学’。‘万’就是无量的法门。菩萨所修无量法门归纳起来,不出六大类,就是我们讲的‘六波罗蜜’。每一类所包括的法门都是无量无边。‘波罗蜜’是梵语,翻成中文是‘究竟圆满’之义。他们都修到究竟圆满,这句话诸位听了,不晓得作何感想?如果真正懂得这句话的意义,一定会下定决心,非去极乐世界不可。

 

要晓得,‘究竟菩萨诸波罗蜜’是什么人才做得到的?佛在大乘经说,法云地菩萨、等觉菩萨才能做到。恶道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这个境界。所以,净宗法门是‘最难信之法’,许多菩萨听到都摇头不相信。菩萨修到法云地、等觉,要经历三个阿僧祇劫,这是佛的方便语。《华严经》上讲的真实语,是要修无量劫,才能到这个地步。怎么只念几天佛,往生就得到?菩萨怎么能服气!人家修无量劫才修到,你念几年佛,往生就得到。这话是佛说的,还有十方诸佛作证明。

 

难怪夏莲居老居士在这本经会集完成之后,他写了几首偈,会校《无量寿经》敬题三偈,第三首末后:‘佛云难信诚难信,万亿人中一二知’。这话说得一点都不过分,确实是万亿人中一二知。

 

李老师当年讲经曾说,不求带业往生的人是‘非愚即狂’,不是愚痴就是狂妄。‘狂妄’就是精神病,不正常。正常的人那有不求往生的道理!实在是太难得了。这句话的意义非常深,非常真实,非常难得。

 

而常安住不生不灭诸三摩地。

 

这句话就是《金刚经》上所讲的‘应无所住’。生灭是两边,不生不灭也是两边。两边不住,中道不存。菩萨到底在那里?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众生有感,菩萨就现身。菩萨长得什么样子?菩萨没有一定的样子,‘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喜欢他是什么样子,他就现什么样子,随众生心现相,他自己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自己若有念头,就有一定的相,就不能千变万化。自己没有念头,所以他的相能随众生心转变。

 

行遍道场。远二乘境。

 

“行遍道场”。‘道场’指一切诸佛刹土。菩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远二乘境”,永远不会堕落在二乘。二乘人自利而不利他;菩萨完全利益一切众生,舍己为人。以上这几句是诸佛的赞叹,为释迦牟尼佛作证明。以下是总结。

 

阿难。我今略说。

 

本经前半,阿难尊者是当机者。这一部经是阿难代我们启请的。佛教阿难也就是教我们大家。阿难是我们大家的代表。佛说“我今略说”,就是简单的介绍。

 

彼极乐界。所生菩萨。真实功德。悉皆如是。

 

这句话非常重要,证明刚才所说的没错,从下下品往生到上上品,“悉皆如是”。

 

“所生菩萨”是指十方世界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西方极乐世界是纯一菩萨法界,没有人天,也没有声闻。经上有的时候说人天,有的时候说声闻,都是比喻。经上讲得很清楚,交代得很清楚。极乐世界不但是纯一菩萨,而且是纯一‘普贤菩萨’,这是无比的殊胜。佛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菩萨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圆成佛道。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都是修普贤行,所以是普贤菩萨的法界。

 

若广说者。百千万劫。不能穷尽。

 

如果细说,实在说不尽;这是略说而已。略说几句就令我们非常向往,能令我们信心不逆,下定决心非去不可。对我们而言,是真实的利益、真实的好处,这是在其他地方找不到的,其他法门里也找不到。纵然其他法门里有,但是难修,一生中未必能修成功。这个法门是万修万人去,只怕不肯学;如能信愿持名,肯学决定成就。

 

返回[佛教书籍网-般若文海]首页 | [繁体版]



 
佛教书籍网 Copy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