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圣典(修道篇)
关世谦居士译
修道篇
第一节 清净心意
(一)每个人都有迷与苦为渊源的烦恼,想从这烦恼的羁绊中挣脱,有五种方法:
第一,对事物的见地须正确,辨别它的前因与后果。一切苦的根源,是由于心中有了烦恼,一旦烦恼祛除,就会显现出无苦境界的正知。
因为见地有错误,生起对‘我’的思虑及忽视原因与结果的法则,被这错误的思虑所拘束而生起烦恼,陷入苦与迷的境地。
第二,抑制欲望,使烦恼镇伏。以光明正大的心,制服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发起的欲望,把产生烦恼的根本斩断。
第三、使用物品须合适,思考要正当。选用衣著和食物时不要考虑是为享乐,考虑到衣服是为防御寒冷和暑热,以及遮护羞耻;食物是维持修道的根本,是为滋养身体。有了如此正当的思考,烦恼将无由生起。
第四,凡事都须忍耐。忍耐寒、暑、饥、渴、辱骂,毁谤更要忍耐,因为接受忍耐可以消灭燃烧己身的烦恼之火。
第五,远离不应去的所在,远离不可交的朋友。如能做到这一点,烦恼的火焰则消逝殆尽。
——巴利本中部二·一切漏经
(二)世界上有五种欲望:眼所见物、耳所听声、鼻所嗅香、舌所尝味、身所接触的感受等。这五种东西,在心中最富敏感。
多数人,肉体所爱好,心即为之所吸引,但却忽视其结果所发生的灾祸。恰如森林中的鹿,陷进猎人的圈套而被捕,或是中了恶魔的幻术。无疑地,五欲就是圈套,人类中了它,烦恼马上就兴起,痛苦亦随之而来。因此,见了这五欲的灾祸,必须寻求免中圈套的方法。
——巴利本中部二六·圣求经
(三)其方法不止一种,例如:捕到蛇、鳄、犬、鸟、狐、猿等六种习性不同的生物,用一条结实的绳子绑著,把绳子打个死结然后放开。
这时候,六种生物各随自己的习性,奔向各自的巢穴:蛇归冢,鳄归水,鸟归空,犬归村,狐归野,猿归林,为此而互相争拚,结果,被力大强壮的一方拖曳而去。
恰如此例所示,人们都被眼看到的物体、耳听的声音、鼻嗅的香气、舌尝的滋味、身触的感受,以及意识到的事体所牵引,其中更被诱惑力最强的一方所拖曳,并受其控制。
如果这六种生物各用绳子捆绑,把它们拴在一根大而结实的柱子上;一开始,生物们各自都想赶紧奔回巢穴,后来力量用尽,就各自在柱子旁边疲惫地躺了下来。
同样情形,人如能修持心行,刻意锻炼,当不致为五欲所吸收。如能降伏住心行,人们不论是现在或未来,都能得到幸福。
——巴利本相应部三五·二○六
(四)人们的欲火方燃,像谋求辉煌的名声,又似薰香自焚的情形一样,空自枉求闻达,贪图名誉。如果不晓得修持心行,终将懊悔此身,徒呼虚度此生,以致终老。
贪求名誉、财货和美色,恰如孩童舌舐涂在刀刃上的蜂蜜,在品尝甜美之际,甘冒舌头被割的危险。
贪求美欲而不知足的人,亦如拨弄火炬迎风向前走的人,灼手、焚身是理所当然。
自己的心,如充满贪、嗔、痴三毒,不可以信任它。自己的心,不能随便让它予取予求,必须努力抑制心意,以期免于追逐在欲望之后。
(五)想要求得觉悟,必须息灭欲望之火。一如背负干草的人,见到野火,必须走避;期求解脱之道的人,亦须远离欲望之火。
见到了美色,惟恐心为所夺,连忙把眼睛挖出来的人,是愚蠢的行为。因为心是主者,邪恶之心如能斩断,作为从者的眼睛,其邪念马上就会停止。
努力修道,向前进步固然很苦,但如不下决心修道,将会感觉更苦。人降生在这个世界,继之以老、以病、以死,其苦又何尝有穷尽?
向前修道,必须像牛荷重负在泥沼中行走,要目不旁视地勇往直前,及至离开泥沼,才能松下一口气。欲望的泥沼,再深再泞,只要将心放正,修道向前,其脱离泥沼、消失痛苦,是所必然。
(六)修道的人,应把高傲心祛除;教法之光,当即照注在他身上。任何金银财宝等装饰,也抵不上功德的装饰。
想要身体健康,期冀家门昌隆,希望老小都得平安快乐,首先必须调和自己的内心。欣然慕道以调和情意,功德自然会加被在你身上。
宝石从地底下生出,功德由善行而现,智慧是从平静而清净的心中所生。迷惘的人生,有如在旷野中向前摸索,凭仗智慧之光,照耀著前进的路,由功德装饰的身体谨慎地向前迈进。
佛陀教示说:把贪、嗔、痴三毒丢掉吧!诚然是金玉良言的教化。凡是服膺这些教化的人,获致正常的生活和幸福,是可以预期的。
——四十二章经
(七)人心往往倾向思考中所期求的一面。想到贪,贪心就生起;想到嗔,嗔心就特别强烈;想到损害人,损害心就会增长。
饲养牛只,散放在田野,到了秋收时节,必须集中关闭在小牛圈里,只给它享用一些谷物渣滓。当然,一方面必须接受它们的抗议,另一方面还要预防它们集体而来的伤害。
人亦如此,看到一些邪恶所生起的伤害,必须将心扉紧闭,并摒弃邪恶的念头,澈底把贪、嗔、伤害人的心粉碎,另行培养不贪、不嗔、不损害人的心。
养牛,每到春天,原野中的草芽开始萌茁,把牛放出去。但牛群的去处,必须悉心看顾,注意它们的起居,更不能怠慢。
人亦同此道理,自己心意的活动情形、心行所及之处,必须牢牢把持,万勿任其迷失了方向。
——巴利本中部一九·双考经
(八)世尊驻锡在拘睒弥的街上时,怨恨世尊的人贿赂了当地的恶棍,讲了世尊许多坏话。世尊的弟子们去街上托钵,一点食物也没得到,反而听到一些毁谤的话语。
这时,阿难向佛说:‘世尊!我们不要在这街上住下去了,另外到别的街上去吧!’‘阿难!如果另外一条街也是这种情形,该怎么办呢!’佛反问他。阿难答说:‘世尊!那就再移往其他的街道去呀!’
佛又开示阿难说:‘阿难!就这样一直地移下去,还有得完吗?我在接受毁谤时,一声不响地忍耐,等他们毁谤完了,自会离我他去。阿难!佛是不被这世间的利益、损害、中伤、荣誉、赞扬、毁谤、苦恼、快乐等八种事所动摇的,刚才说的那些坏话,转瞬即逝。’
——巴利本法句经注
第二节 善行
(一)学道之人,经常必须把身口意三种行为净化在心:身的行为清净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犯邪恶的爱欲;口的清净是不说谎、不恶口、不挑拨离间、不说无聊的俏皮话;意的清净是不贪婪、不嗔恨以及没有邪恶的见地。
心若混浊,行为即污秽;行为有了染污,苦恼是免不掉的。所以,心地清净,行为谨慎,就是学道的枢要。
——巴利本增支部三·一一七
(二)往昔,有一富孀,为人诚恳、贤慧、谦虚,甚得邻里的好评,家中有一女佣,也非常伶俐勤勉。有一天,女佣忽然想起:主人的风评一向很好,到底她是与生俱来的贤慧,还是环境所培养的呢?姑且考验一下看看。于是,第二天女佣起床得很晚,到了中午总算才见到了人,主人表情不悦地责备她说:‘怎么这样晚才起来呀?’‘一两次起床晚了些,您何必发脾气呢?’女佣答说,激怒了主人,她气得不得了。
第二天,女佣起床得更晚,主人发怒了,拿起棍子迳自打去。不久,这件事在邻里间传扬出去,一向颇得佳誉的富孀,名望顿失。
(三)任何人都像这女主人一样,环境中的一切,如能惬合心意,诚恳、谦虚、稳静都可以做到;一旦环境拂逆了心意,能否做得风评依旧?实在大有商榷的余地。
对自己来说,当你听到讽讥之言的时候,明显地,看出对方对自己满怀敌意的时候、衣食住行的来源不太顺利的时候,在这些情形之下,还可以继续保持心绪的安静、行为的善良吗?
所以,只有环境称心满意时,才能保持心意安静和行为的善良,还不算是人品完美;喜欢佛的教法,依从教诲把身心都薰陶得直趋上乘,才能算是稳静、谦虚、品格完美的人。
(四)一切语言,有合乎时机和不合时机的言语、合乎事实和不合事实的言语、温柔和粗野的言语、有益和无益的言语、慈祥和憎忿的言语等五对。
这五对中,不论从何说起都是在勉励:我的心不为外物所变,粗野的诂不该从我口中溜出,同情和怜悯使慈悲观念永远留存在心中,不令忿怒和憎恨心生起。
例如:有个人拿著锄头和铁锹,想把大地的土铲光,一铲一铲把挖起来的土散扬开来,嘴巴还叨念:‘土啊!赶快没有了吧!’但土依然还是存在著。
这样下去,把一切言语都说完,仍然无济于事。
因此,话再怎么说,都莫如修心至充满慈悲,置心于不变之境来得切实。
拿著画具,想要往天空上画画,总是无法现出影像的;一支枯枝般的火炬,是无法把大河之水烘干的;柔软的熟皮,再怎么摩擦,也不会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褒贬一任其来,心总不为所动,养心于太和。
譬如,被敌人所制,接受凌虐之苦,因而心意昏昧,这都不能称之为谨守佛教的正法。即使在任何情形,必须学习:我心终不为所动,憎恨与忿怒的言语,都不从我的口中漏出。同时以同情怜悯的慈悲心去涵容对方。
——巴利本中部三·二一锯喻经
(五)有个人,发见一处夜晚冒烟、白天著火的蚂蚁窝,把情形告诉一位贤人。‘拿把剑,深深地向下挖挖看!’贤人告诉他。那人便动手挖蚂蚁窝,开始,先挖出一支门栓,接著是水泡,再下去是钢叉,底下是箱子、龟、杀牛的小刀和一块肉,一样样接连不断地都出了土,最后则是一条龙。
他把这情形一五一十地告诉贤人。‘把挖出来的东西都丢掉,只把龙留在那里好了;可不要惹它噢!’贤人教示于他。
这是一种譬喻:‘蚂蚁窝’是我们的身体;‘夜晚冒烟’是因为白天做事到夜晚思虑种种,有时欣喜,有时懊悔;‘白天著火’是说夜晚所思虑的种种,到了白天用身体和口去实行。
‘有个人’指的是学道之人,‘贤人’是指佛而说,‘剑’指的是清净智慧,‘深深地挖’指的是努力修行。
‘门栓’是指无明;‘水泡’表示忿怒与苦恼;‘钢叉’是指彷徨与不安;‘箱子’是指贪婪、嗔恨、懒惰、轻浮、懊侮、困惑等;‘龟’是指身和心;‘杀牛小刀’是指五欲;‘一块肉’是指贪图快乐,追求欲望。这些东西,任何一种都是毒化身心之物,所以说:‘统统都把它丢掉!’
最后的‘龙’,是指断尽烦恼的心。在我们这身体的脚下努力挖下去,总归可以见到龙的。挖下去见到了龙,就是说:‘只把龙留在那里,不要惹它!’
——巴利本中部三·二三·蚁冢经
(六)世尊的大弟子宾头卢 Pindola 证得觉悟以后,为了报答故乡之恩,回到了拘睒弥的街上,准备致力于散播佛的种子。拘睒弥的郊外有个小公园,路旁椰子树无尽际的排列著,恒河裹碧波荡漾,凉风不断地飘送过来。
一个夏日,避免白昼烈日的蒸晒,宾头卢来到路树荫凉之下打坐。正好这一天,城主乌仗那 Udyana 王带领妃子也进入公园,管弦的游乐疲倦了,就在荫凉的树下入眠。
妃子们趁大王入睡这中间,四处漫步,忽然望见在树荫底下坐禅的宾头卢,女孩们心中仰慕他那庄严的姿态,生起学道之心,继之要求说法,聆听他的教化。
睁开睡眼的大王,发觉妃子们都不在跟前,开始纳闷起来,随后到处追寻,终于发现妃子们在树荫底下围绕著一位出家僧人。荒淫无度的大王,不分青红皂白,心中燃起嫉妒之火,恶口喝叱著:‘跟我的女人们聊天,真是岂有此理!’宾头卢听了,默然地闭起眼睛,一语不发。
忿怒的大王,登时拔出剑,直往宾头卢的头上砍去,他连半句话都没说,身如岩石,屹立无恙。愈形震怒的大王,于是捣毁了附近的蚂蚁窝,使无数的赤蚁散布在他身体四周。宾头卢依然端坐在原处忍耐一切。
事情演变到这里,大王开始自惭于个人的狂暴,倍感羞耻,于是怏怏地走向前去请罪。从此之后,佛的教法开始进入王室全家,随之,整个国家亦由此作为开端。
(七)此后,过了几天,乌仗那王去到森林中拜访宾头卢,请求解释他的疑惑:‘佛弟子们,都是年轻壮盛,为甚么都不会沉溺在爱欲之中呢?又是怎样保持那清净之身呢?’
‘大王,佛对我们曾经教示过对待妇女的方法:年长的妇女,看作是母亲;中年妇女看作是胞妹;对年少的女孩,看作是自己女儿。依从这项理念,虽然正当年轻,都不会被爱欲所诱惑,经常守身如玉。’
‘大德!但是人总归是人,纵便看作母亲、看作是胞妹、看作是自己女儿,不正经的心思,难免也会偶尔或起。作为佛弟子,怎样去抑制爱欲呢?’
‘大王!世尊教导人类了解人体种种的污秽:血、脓、汗、脂等,澈底观察它是充满污秽的。如能这样的理解,即使再年轻,亦能保持内心的清净。’
‘大德!锻炼身体,修行心思,充实智慧,在佛弟子来说也许不难,对一个尚未成熟的人来说,可不能算容易。本想看作污秽的,不知不觉地,心被清净的体态所吸引;本想看作丑恶的,不经意间,却被美丽的形态所魅惑。佛弟子保持美好的品行,难道没有别的理由吗?’
‘大王!佛曾教诫我们严守五官的门户:由眼睛看颜色、形状;由耳朵听声音;由鼻子嗅香味;由舌头尝滋味;由身体感触物体的时候;心能不被美好的外表所惑,即使是丑陋的体态,心也不致焦烦,须善自严守五官的门户。遵从此一教示,即可守身如玉。’
乌仗那王听了之后赞叹说:
‘大德!佛的教法的确伟大,据我的经历所知,确实如此。五官的门户,如不闭紧,而趋向外面的事物,马上即为卑贱之心所制,因此没有比净化我们的行为更为要紧。’
——巴利本本生经四·四九七·Matanga Jataka 经
(八)人心之所思,在动作上表现出来的时候,往往会起对抗的作用。被人辱笃,就想还口,甚至蓄意报复,这种反应必须特别留意。逆著风吐口水,结果受害的不是别人,而是自身。同样地,迎著风向去扫地,不但没把尘垢扫光,反而会沾污到全身。报复心往往跟灾祸纠缠在一起。
——四十二章经
(九)舍弃吝啬心,普遍地施惠与人,是一件绝好的善行;同时再能守志向、敬道业,那将更趋于完美。
人必须舍弃自私自利心,勇于帮助别人。看到别人施惠与人,自己比受惠者更为幸运,幸福即由此而生。
一支火炬可供几千人引火,火炬本身依然故我,不曾减少半分。幸福再怎样分给别人,自己也不会减少丝毫。
学道之人,一言一行都必须谨慎从事。志向再高,也要一步步地走去才能到达,学道也必须一天一天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忘。
——四十二章经
(十)在这世界上,修学觉悟之道,难得成功的有二十项:
(1)贫穷之人施惠与人,很难!
(2)以怠慢心学道,很难!
(3)舍弃生命学道,很难!
(4)生逢佛陀之世,很难!
(5)听闻佛的教法,很难!
(6)忍耐抑制色欲,远离其他的欲望,很难!
(7)看见好东西,不起占有心,很难!
(8)掌握权柄,而不以势凌人,很难!
(9)受辱不发怒,很难!
(10)发生变故,能处心泰然,很难!
(11)所学广泛,能一门深入,很难!
(12)不轻视初发心人,很难!
(13)祛除傲慢心,很难!
(14)结交好朋友,很难!
(15)学道而证得觉悟,很难!
(16)不为外境所动,很难!
(17)了解对方的程度,再予演说教法,很难!
(18)心境始终保持平静,很难!
(19)不谈论是非,很难!
(20)学得好的本领,很难!
——四十二章经
(十一)坏人与善人的特质各有不同。坏人的特质是不晓得罪的存在,故而无从防止,对于罪恶有关的种种,不愿多加闻问。善人的特质是明白善恶,一经知道是邪恶便立即停止,并且深心感谢,得闻有关罪恶的种种。这是善人与坏人的基本分野。愚痴的人,不会感谢别人对自己所表示的好意。
另一方面,贤德的人经常抱持对人感谢的心情,即使他人不是直接对自己表示好意,因为对一切人常怀体谅,所以依然表示感谢的心意。
——巴利本增支部二·四
第三节 佛的譬喻
(一)在遥远的古昔,有个弃老国,是以遣弃老人为名的国家。这里的人民有个规定:人到了老年,不管是谁,都要把他遗弃到荒山旷野中去。
服侍国王的一位大臣,不论规定上是怎么说,总不忍心把年老的父亲遗弃掉。无奈之际,在地下挖个很深的穴洞作家居,索性把老父隐藏在内,以孝养天年。
可是,在外面的世间却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出现了一尊神明,并且向国王提出一项甚为诘难的问题:‘这里有两条蛇,如能分辨出蛇的雌雄,倒也无话可说,否则国家就要被消灭。’
国王不消说,先在宫廷中征求分辨雌雄二蛇的能人,可是没有人能做到。随后只好向全国发出布告,对于能分辨雌雄蛇的人将颁赐重赏。
这位大臣回到家来,暗中向老父请示意向,父亲说:‘这还不简单!把两条蛇放在柔软的绒毯上,这时候,蛇如果显示出非常的骚动不安,就是雄的;安静不动的就是雌的。’
大臣把老父教示的方法奏明国王,依照这方法立刻辨别出雌雄两种蛇。至此,神明还不肯罢休,又提出一些更为疑难的问题,国王和家臣们都无法提出正确的答案。大臣又暗自回家去请教父亲,又都一一得到了解答。
这些问题与答案是这样——
问:‘对睡著的人来说他是觉醒的,对觉醒者来说他是睡著的;这个人是谁呢?’
答:‘这是说一个修行学道的人。他和那些睡著不知修行的人比较,则是觉醒的;若和已得觉悟的觉醒者比较,则是睡著的。’
问:‘怎样去称量一头大象呢?’
答:‘把大象装载在船上,然后再看船的吃水深度,作上记号,接著把大象卸下来,再装进与大象同样吃水深度的石头,然后再称石头的重量,便可一目了然。’
问:‘一勺水的量,要比大海水的量还多,这又是甚么道理?’
答:‘用清净心汲取一勺水,施惠给父母或病人,其功德是永不泯灭的;大海水固然很多,但毕竟有尽量。因此,两相比较,还是一勺水的实量比较多。’
接著,神又提出一名皮包骨头的饥饿人,向他说:‘世界上,相信没有比他更饿更苦的人了吧!’答案是:‘有!世人如果心情顽固而贫瘠,不信佛、法、僧三宝,又不供养父母、师长,这种人不但饥苦,将来必堕饿鬼道,接受漫长时间的饥苦果报。’
‘这里有块正方形的栴檀木板,这块木板那一端是树根呢?’‘把它放进水里看看,根的一端,其沉水情形多少比较深些,凭此即可判别出根部的所在。’
‘这里有同一体形的两匹马,用甚么方法分辨它们母子呢?’‘喂草给它们,母马定会用嘴把草推送到子马的一方,它们母子的身分,马上即可揭晓。’
对这些难题的解答,神觉得十分满意,转而对国王也欣勉有加。国王也暗中晓得,如此高超的智慧都是出自隐藏在洞穴中大臣的老父。从此以后,宣布废止遗弃老人的规定,命令国人对待老年人必须尽心孝养。
(二)印度的毗提诃国王妃梦见一只六牙的白象,王妃心想务必要把大象牙据为己有,于是向国王表达心愿。宠爱妃子的国王,颇难拒绝这一无理的要求,于是张贴布告晓谕国人:知道这种象者,从速报官,必有重赏。
在喜马拉雅的深山,就有一只六牙白象,这只象为了成就佛道,正在那里修行。从前有个时期,它曾经救过一个猎人的危难。这猎人在归国途中,看见这张公告,赏金的诱惑使他利令智昏,忘恩负义,回头进入深山,想猎杀六牙白象。
猎人晓得白象是为了成就佛道在那里修行,为了避免打扰白象的修行,故意披上袈裟,以出家人的姿态伪装,进入深山去接近它;观察白象的行动似已不怀敌意,然后放出了毒箭。
身中剧毒的白象知道死期将近,但毫无责备猎人的心意,反而怜悯他的愚痴罪行,用四只脚把猎人围拢在中间,以守护猎人,生怕象群到来对他采取报复。并且明白猎人冒险到此的来意,是为了搜求六只象牙,于是举身扑向大树,把六颗象牙撞折,献给猎人,且说:‘但愿我以布施此物的功德,得能成就佛道,往生佛国。希望不久成佛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拔除你心中的贪、嗔、痴三只毒箭。’
(三)喜马拉雅山麓,一片竹丛深处,栖息著无数的鸟兽,其中有只鹦鹉。有一天,一阵大风吹袭,竹与竹之间由于摩擦而著火。火藉风势,一时之间熊熊烈烈地蔓延,鸟与兽纷纷惊叫,苦无逃命之处。鹦鹉为了报答久居竹丛中栖息之恩并解救同伴,竟自投入附近的池水中,用双翼浸得水份,然后飞升天空,洒落在燃烧的竹丛中。虽然功效甚微,但一片报恩之心和无量的慈悲心并未稍懈。天神被它这番慈悲和牺牲心所感动,降临下来,向鹦鹉说:‘你的心意非常值得称读,但如此烈火,只凭几滴翼水,怎能救熄得了呢?’鹦鹉答说:‘满怀的报恩心和慈悲心去做这件事,没有不能成功的,不论如何,我都要做下去;即使到来生!’神灵为鹦鹉的伟大心志所感动,合力把竹丛的大火扑灭。
(四)喜马拉雅山有一种共命鸟,两颗头颅共一身体,一个头看见另外一个头在吃美味的果实,心生嫉妒,于是就对另一个头说:‘你总是吃好的果实,再这样下去的话,那我可要吃有毒的果实啰!’说著,当真吃下毒果,它们俩都死于非命。
(五)有条两头蛇,头和尾一时为了谁应该在前面走,争执得非常激烈。蛇尾说:‘头啊!你总是在前面走,那是不应该的,也该分一半让我在前面走才对!’蛇头听后也说:‘我总在前面走,这是生来的习惯,怎么可以由你走在前面?’互相争执不下,蛇头依然在前面走,蛇尾生气,索性卷缠在树上以示抗议,不让蛇头前进。蛇头畏惧过度,自树上挣脱,终于掉进火坑,被烧焦致死。
一切万物都有其自然顺序,也都有它不同的作用。不能顺其自然,秩序就乱了,因而就各自失去与生俱来的作用,而同归于尽。
(六)有个性急好怒的男人,一天,他家门前有两个人在议论说:‘这户人家,人倒是满好的,就是性急,而且好怒。’这个人听了,马上从屋里飞奔而出,不分青红皂白,向这二人拳打脚踢一阵暴行,终于这两个人都受了伤。
贤德的人,对自己的过失,一旦被人忠告,马上反省而且当下改过;愚痴的人,被人指责自己的过失,不但不知改过,反而过上加过。
(七)有个富而愚痴的人,看见别人盖了三层高楼,既壮观又豪华,羡慕之余,也要建座高楼当住家,以显示自己的富有。于是鸠集工匠,吩咐盖房子。工人们接到设计,先打地基,盖一楼,接著向二楼施工。主人看著焦急地说:‘我要求的不是一摊土堆啊!也不是一楼或二楼,而是三层高楼,你们赶紧给我做呀!’
愚痴的人不知脚踏实地,奋勉将事,怎么可能有好的结果呢?
(八)有个人正在煮蜂蜜的时候,来了位好朋友,心想不如就用蜂蜜去招待客人。炉中之火正燃,却用扇子想把蜂蜜扇凉。同一道理,烦恼之火犹尚未熄,想能得到清凉觉悟之蜜,是终不可得的。
(九)两个鬼为了一只箱子、一根竹杖和一双鞋子互相争执,一整天还是没完没了,犹在继续争执。有个人见了这种情形,走上前去打听究竟:‘为甚么这样争执不休啊!这几件东西有甚么稀罕,值得你争我夺?’两个鬼回答说:‘你是有所不知的,这只箱子可以从里面随意取出你所需要的食物、宝贝乃至你所喜欢的任何东西;这根竹杖拿在手里可以立即退敌;这双鞋子穿在脚上可以在空中自由飞翔。’那人听后,稍作沉思说:‘这倒不难处理,来!你们俩暂时回避一下,让我来给你们平均分配好了!’说完,两个鬼果然走避一边。这人抱起箱子、拿过竹杖,穿上鞋子腾空而去。
这里的鬼,说的是异教之人;箱子指的是布施;他们不明了,由于布施便可生出种种的宝贝。竹杖表示心意集中,以专心一意即可把烦恼之魔击退。
鞋子表示清净戒律;他们不明了,由于清净的戒律可以超越一切争执,因此,如不把箱子、竹杖、鞋子拿掉,争执永远是无止境的。
(十)有个人独自在外旅行,一天晚上独宿在一间空屋子里。到了半夜,有个鬼扛著一具死尸走了进来,把它放在地板上。过了不久,另一个鬼从后面紧紧追上来说:‘这是我的东西啊!’说著,双方便起了激烈地争执。
于是,前鬼向后鬼说:‘我们俩这样争夺下去,总是没得结果,不如找个人来作证,决定它的归属好了。’后鬼同意他的提议,于是前鬼就把刚才躲在墙根下浑身发抖的人揪了出来,要他指出到底是谁先扛著尸体进来的?面临这个左右为难的问题,他真是无所适从,明知指认的结果不论偏向那一方?都会被另一方恨之入骨而被吃掉,索性决心诚实地说出自己的所见。
果如所料,后鬼听了大怒,马上动手拧下这汉子的胳膊;前鬼见状,立即揪下死尸的一只胳膊给他补上去。后鬼愈发震怒,疯狂地拔掉胳膊、拧下脚、搬走胴体,最后连头颅也被揪掉。前鬼也马上一件件地从死尸身上取下手、脚、胴体、头颅等,一一给他补了上去。至此,两个鬼停止了争吵,把散落在四周的手脚等物饱餐一顿,然后擦擦嘴巴,各自扬长而去。
这汉子在小屋中身历其境这一幕,继而深思:受之于双亲的手、足、胴体、头颅等,如今都是陌生人身上之物,到底自己是‘我’吗?抑或不是‘我’自己呢?完全不知所以的汉子,天一亮就疯狂般地跑走,半路上找到一座寺院,高兴得鼓足了勇气进入寺中,把昨晚的恐怖经过叙述一遍,并请教所以。人们都能从这段故事中体悟到‘无我’的道理,确实得到了生动而宝贵的体会。
——杂宝藏经
(十一)一个人家,有位装束华丽的美女来访,主人问道:‘你是甚么人啊?’美女回答说:‘我是赐富与人的福神!’主人一听非常高兴,并把美女延之入内,殷勤款待一番。接著,一名衣衫褴褛而丑陋的女人紧随其后而来,主人问她是谁,答说是:‘穷神!’主人惊闻之下,赶忙想把她撵走。贫女这时开了腔:‘刚才那位福神是我姐姐,我们姐妹一向形影不离,你把我撵出去,姐姐也不会独自留下来的。’说著,贫女果真走了,同时福神的影子也消失了。
有生就有死,有福就有祸,有好事就有坏事,人必须了然于此。愚痴之人只是厌恶灾祸,乞求幸福。学道之人超脱于这两种,而不执著任何一边。
——大般涅槃经
(十二)往昔有位穷画家,把妻子留在家乡,独自出外谋生。经过三年期间,备尝辛苦,赚得很多钱财,眼看即将回归故乡,中途碰上供养众僧的大法会,他欣喜之余,心想:‘我还没种过福呢!如今正遇见种福的田地,怎可白白放过这大好的机会呢?’想著,毫不怜惜,把赚来的许多钱财全部供养,然后回到家中。
妻子见到丈夫赤手空拳地回来,怒上心头,责问他的原由。丈夫回答说:‘我把钱财都储存在一个坚固的库藏里。’妻子又问他:‘库藏在何处?’答说:‘就在那尊贵的僧团中。’怒气未息的妻子诉求循著线索调查事实真象,画家坦诚地指出:‘我辛辛苦苦所获得的财物,不能随便把它浪费,我从前不晓得种植福德的种子,偶尔遇见一块种福的田地,应该供养的机会到来,激起我的信心,舍弃惜财之心而做布施功德。真正的富不是钱财,而是布施心。’
画家的心意受到官府的称誉,街坊邻居闻悉,都由衷地赞叹。从此以后,他的声誉越发高扬,画家夫妇因而得到了更大的财富。
(十三)有个人,家住坟场的附近。一天晚上,一阵频呼自己名字的声音来自坟场中,畏惧和胆怯袭上心头。天亮以后,把这情形告诉他的朋友,友人之中不乏勇气十足者,声言如果再有呼叫之声一定要循声寻找,决心去追究它的来源所在。
第二天夜里,频频呼叫之声一如前夜,被呼的那人胆怯心惊,但另一具足勇气的男子却循声走入坟场,找到了发声之处,而且追问:‘你是甚么人?’于是地里面发出声音说:‘我是隐藏在地里的宝贝,我想把“我”交给我叫的那个人,可是他害怕不敢来,你看来很有勇气,很适合于取“我”。明天早上,我将带领七名随从去到你家。’当时另外那个男子在旁边,也听到了这些话。‘到我家里来,届时我将候驾就是,可是我怎样款待您们呢?’问那声音。答说:‘我们将以出家的形态出现在你家,你先要清净身体,打扫房屋,准备清水,用八种器皿盛粥饭候著就是了!吃过饭后,我们会相偕进入房内的小屋中,将变成一坛坛的黄金。’
翌朝,这男子净身洁室,以候宝驾。果然有八位出家人托钵而来,进得屋中,供养上清水和粥饭。饭食既毕,一个个果然鱼贯进入房角的小屋,一时八个人都变成满坛的黄金。一个欲望深重的男子听了事情的经过,自己也想要几坛黄金,同样也扫净房屋,请来八位出家人供养。饭后,关上房角的小屋门,可是八个出家人并未变成黄金。气恼之下,大闹一场,甚至告到官府。
先前被叫名字而心惊胆怯的懦弱男子,知道了叫他的声音就是黄金,当下起了贪欲,认为:本来那声音就是叫我的,因此硬说那黄金坛子该归我所有。迳自去到他家,想搬走坛子,揭开盖子一看,坛子里面全是蛇,每条蛇都昂首吐信向著他。
国王晓得了这件事,裁定黄金坛子应该归那有勇气的男子所有,并谕示国人:‘人世间的任何事,每每都是愚痴之人只望求其果报,哪里知道,得到的并非尽如你所想像;恰如表面上保持戒律,如果信心不够虔诚,绝对无法得到真的安宁。’
——杂宝藏经
第一节 学道
(一)我们这个宇宙到底是如何构成的呢?宇宙是永远存在的吗?抑或不久亦将殒灭呢?宇宙是无限的广大吗?还是有一定的际限呢?社会是如何形成的呢?社会型态如何才算是理想呢?如果认为这些问题未澄清以前无法学道的话,那么任何人在尚未学道以前,死亡即已先行到来。
例如,人被可怕的毒箭射中,亲友们围拢了来,赶紧找医师设法拔箭,先行疗毒要紧。
可是当时如果有人说:‘且慢拔箭,先要弄清楚箭是谁发的?是男还是女?是哪种性格的人?而且弓是哪一种?大弓或小弓?木弓或竹弓?弦是哪一种?藤蔓?牛筋?箭是用藤或是茸?用的羽毛是哪一种?这些问题尚未得到解答以前,且慢拔箭!’
无疑的,这些问题在未弄清楚以前,毒素早已循环至全身,人已死亡多时。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步要做的医疗工作,就是先行拔去毒箭,以免毒发后蔓延到四肢。
宇宙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个社会型态,怎么样才算理想或不理想?不管怎样,最重要的还是:大火临头,必须避避风头才是。
宇宙的存在是否永久?到底有无边际?那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之火,以紧迫钉人的姿态,围绕在我们的四周。摆在面前的当务之急,要先拂去燃眉之火,就必须先学道。
佛陀的教诲是:有必要的话才说,不契机的话不说。对人而言,必须了解的,当然要知道;必须断绝的,当下戒绝;必须修学的,努力以求。并且,一再地教示世人,须矢志求取觉道。
因此,人必须先抉择几项问题:对自己来说甚么事最为重要?更要了解,甚么事最为切身?之后,再摄心调意努力以赴。
——巴利本中部七·六三·箭喻经
(二)有如一个走入树林想求取树芯的人,随便折些树枝和树叶就以为是得到了树芯,那是愚痴的。人既然有了求取树芯的目的,进而取得树皮乃至树干,才有得到树芯的可能。
又如:想要摆脱逼炙人身的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进而慕道修学,就是示意树的芯。
如果只得到一些恭维和名望就趾高气扬,从而自赞毁他,就像只得到枝叶以为是取得树芯的想法,是同一理念。
又如:自己确已得到几分宁静和安定,从而心满意足、自夸而贬他,也像取得树皮而以为是已求得树芯一样。
又如:得到几许分辨事物的力量,于是智炫心傲,从而自誉谤他,也像得了树皮就有得到树芯的想法一样。这种种情形,都是心骄意满,势将再度招致苦的来临。
对于一位学道之人,恭维、名闻、利养,均非其目的,因为他要追求的终极目标,并不以些许成就、少分的安定,或几分的聪智为满足。
因此,首先须将吾人在世界中生死根本的性质置意于心。
——巴利本中部三·二九·大树芯喻经
(三)这个世界并不具有其自体的本质,必须求得除灭心机的方法。只求追逐外表,内心却产生许多的迷惑。
以心之所欲为本,欲之火一经燃起,苦与恼便随心而至。以无明为本,在迷闇中包藏著忧愁和悲伤。能了解制造迷惘之家的,除了心之外,别无其人。因此,修道之人必须决定与心作一殊死之战。
——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
(四)我的心啊!你为甚么总是趋向于无益之境,何以不能稍安勿躁呢?为甚么陷我于迷惘,空自号召一些无聊的事物呢?
想耕种土地,锄头尚未落地,竟自先行毁坏,那还能耕种吗?如果犹自彷徨于生死的迷海,舍弃了数不能尽的生命,那就不能耕种这心的大地。
心啊!你曾使我出生于王侯之家,也曾令我出身贫寒,到处流浪乞食。偶尔也使我生往神仙之邦,终朝沉湎于荣华的梦乡,但亦曾使我接受地狱之火的燃烧。
愚痴的心啊!你曾带我走过种种的路径,到现在为止,我未曾违背于你;但是,亦令我听到佛的教法,而身体力行。事至今日,不要再恼害我、阻挠我,无论如何,设法把我从种种苦境中拯救出来,淬砺上进,以期速获觉悟。
心啊!你必须知道,一切事物都无实体而常变迁,不去执著它。任何事物,都不要作‘我有’之想。只要远离贪婪、嗔恨和愚痴,便可即得安乐。
拿起智慧之剑,砍断爱欲的蔓藤。利害和得失、称赞和毁谤,都不为其所烦恼时,安定的时光,必将指日可待。
心啊!你曾使我一度发心学道,可是,为甚么现在又使我被利欲荣华所吸引而回转了心意呢?
既无形体而又无远弗届的心啊!设法越过这难度的迷海吧!这一点我会依你所想的去行动;但是,从今以后,你必须依我所想去行事,我们一起奉行佛的教法。
心啊!山河大地一切都是会变迁的,充满灾变的。这个世间,何处去寻求安乐?何不奉行教法,赶紧渡往觉悟之岸呢?
——巴利本长老偈注
(五)与心作如此般的战斗,诚心学道之人经常决心进取,即使为人所嘲笑或毁谤,此心总不为之稍动。即使有人以拳相加,以石相投、以剑击斩,此心亦不为之生嗔。即使遭受刀锯而身首异处,此心亦不为之所乱。若竟而因此心意暗淡,殊难谓为信守佛教的人。
纵使嘲笑、毁骂、拳脚杖剑齐下,学道之心绝不为所动摇,反而心中充满了佛的教法,愈益坚定进取觉悟的决心。
——巴利本中部三·二八·大象迹喻经
为了求取觉悟,难以成就的成就它、难以忍的忍耐它、难以布施的能施惠与人。如果只能日食一粒米,不惜投身火焰之中,此心亦不为之稍有退失,誓必求得觉悟。
但是,即使有了布施也不作布施之心,做了任何事而不作有所作为的想法,只是心中认为那是一件有益于人的事体,由于是一件正当的事,故而为之。如同母亲以一件衣服授给爱儿,心里并不作授与之想;照顾病儿,亦未尝生起看护之心。
——大般涅槃经
(六)往昔,有位智慧开明,慈悲深厚的国王,辖域国泰民安,治境丰饶。国王学道之心殷切,经常准备财宝,布告天下:不论任何人,如能开示值得尊敬的教法,就将财宝赏施给他。
国王这番求道的虔诚震撼了天界,天神想要试探一下国王的心意,于是现出凶的形态,站在王宫的门前,宣示说:‘我了解值得尊贵的教法,故而前来投效国王。’
王听了以后大喜,恭谨地迎入后殿,请求开示教法,于是鬼就露出恐怖如刃的牙齿说:‘现在我正腹饿,这样子怎能说教呢?’国王奉献出一些食物。‘我的食物,必须是人类的热血和肉!’鬼连忙又说。这时王的太子表示他要主动舍弃自己的生命,以便为鬼充饥;继之,王妃也甘愿以己身作鬼的饵食。那鬼在连续吃掉两个人后,犹觉未竟全饱,竟想连国王也一起吞食,这时国王很镇静地说:‘我并不吝惜这条命,只是觉得:如果此身已亡,又怎能听到你说的教法呢?索性等你说完教法之后,我情愿以此身奉献。’
鬼这时说道:‘爱欲从忧恼而生,爱欲由恐惧而生;远离爱欲,人无忧恼,恐惧又将何处而有?’说著马上又恢复了天神的形态,与此同时,已被吃掉的太子和王妃都亦恢复了本来的形状。
——百缘经
(七)从前,在喜马拉雅山有位道心深厚的真实修行者,一心只想乞求远离迷惑的教法,此外别无所望,包括充满大地的财宝,乃至天神世界的荣华均非所欲。
天神为这修行人的行持所感动,想试试他的诚意如何?于是以鬼的形态出现在喜马拉雅山境,歌唱著说:‘一切事物都是有变迁的,有生就有灭。’修行人听到这歌声,就像口渴之人得到饮水,又如囚犯得释,欣喜万分;心想这才是真理,这才是教法。他环顾四周良久——是谁在唱这真理之歌呢?定睛一看,原来是个鬼。将信将疑之下,走向鬼的身边问道:‘刚才的歌声是您唱的吗?如其果然,我愿意继续恭听下文。’鬼答说:‘不错,正是我唱的,但我此刻腹中饥饿,若不吃点东西,实在没法唱下去。’修行人又请求说:‘请不要这样说好吗!拜托您继续唱下去吧!这首歌确有其崇高的寓意,正是我梦寐以求的;只这两句,的确意有未尽,无论如何,请教其余的歌句吧!’
鬼又说:‘现在腹中饥饿难忍,如能吃些温肉热血,一定会继续唱完这首歌。’修行人听了,当下就和鬼约定,如能继续听完这首歌,当以自身奉献。鬼于是献唱那首未完的歌,使这首歌得以完整。它是这样的:
一切事物都是有变迁的,
有显现就有幻灭,
如能不被这生灭所拘束,
才会感受到恬静与安适。
修行人马上把这首歌刻记在树干和石头上,然后登上树顶,踊身跳向鬼的面前奉献给他。就在这一瞬间,鬼恢复了天神的形态,以手安然地接住修行人的身体。
——大般涅槃经
(八)往昔,有位名唤常啼 Sadapraudita 的学道人,一心一意想求觉悟,不被名望、利欲所诱惑,拼命修行。有一天,忽然空中有声音教示说:‘常啼!一直向东前进,聚精会神,不畏寒暑艰险,置世间的毁誉于度外,不为善恶所拘泥,尽管向东蓦直行去,必将得到诚实之师,从而取得觉悟。’
他大喜过望,依照声音所指示,迳自向东直行,去求觉道。攀山越野,流浪异乡,时而忍受屈辱和迫害,时或卖身为奴。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总算来到明师的面前,请领教益。
世间上好事多磨,想要行善事,一定很多障碍。常啼在求学觉道的旅程中,不知遭遇到多少次障碍。为了想要求得几许供养明师的香花钱,曾经卖身为佣,以赚取些许工资,可是却找不到雇主。恶魔的阻挠之手,任你所到之处,即伸向何处,趋向觉悟之道,确实是血枯削骨的艰难旅程。终于从明师处接受了教法,想要把那尊贵的言教记录下来,可是得不到纸墨,于是用刀刺破自己的手腕,以流出来的血记下明师的教法,他是这样地得到了尊贵的觉悟教法。
——大品般若波罗蜜经八八·常啼品
(九)从前,有位名叫善财 Sudhana 的童子,他也是一心虔诚地学道,求愿觉悟。曾去拜访过渔夫,听说有关海潮的不可思议教法。又从诊病的大夫那里,学到对人必须有慈悲心。又曾会晤过家财万贯的长者,听说一切万物都有其本具的价值。
又去拜见过修禅的僧人,看他现出一幅安静心的本色,予人以不可思议的力量,当下使人心都能得以清净。又曾会见一位品格高尚的妇人,她那奉献的精神,委实令人佩服。又曾邂逅一位粉身碎骨为求佛道的修行人,得知他为求真实的觉道,上登刀山、投身入火都在所不惜。
童子所到之处都能体会到:只要心之所及、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无非都是佛的垂教。即使是一名纤弱的女子也有其觉悟之心,那怕是街头上嬉戏的孩童,也能看出真实世界的另一面。会见质仆、安祥的人,随顺之心,觉悟了光明的智慧。
供香也是教法的一种,用花来庄严佛道,进而也有得到觉悟的例子。有一天,他在树林中休息,看见一棵朽木之中萌出幼苗,因而领会到教法所说的生命无常。
白昼太阳的辉耀,夜晚星光的闪烁,这一切都像雨露,滋润了善财童子上求觉道之心。
童子所到之处,唯道是问;脚迹所及,有教必闻;行踪所至,必是寻求觉悟。真实求取开悟的态度是:严守心池,必须庄严此心之城。然后以虔敬的态度,开启心的城门,并且在心的深处供之以佛,奉上信心之花,献上欢喜的香,童子所学亦即如此。
——华严经三四·入法界品
第二节 道有千百条
(一)上求觉道,必须修学三件事情,就是:戒律、心念集中的定功和智慧三种道学。
戒律是甚么呢?人,尤其是修道之人,必须保守戒律以控制身心。把守五种感觉器官的大门,再小的罪过也不轻易放过。对于善行,务须淬砺奋勉以赴。
定功是甚么呢?就是远离欲望和摆脱各种不善的事体,渐渐导心入于安定的境界。
智慧是甚么呢?是要了解四种真理,就是:要了解苦恼、要了解苦恼的原因、要了解苦的消灭,和了解消灭苦恼的道理,这样才称作是开明的觉悟。
——巴利本增支部三·八八
学习这三种道学,才算是佛的弟子。
驴并不具备牛的形态、声音和犄角,即使紧跟在牛群之后,说自己是牛,谁也不会相信。同样道理,不修学戒律、定功和智慧三种道学,而说我是上求佛道之人、是佛的弟子,那是十足的愚痴者。
——巴利本增支部三·八一
农夫为了秋天得到收获,必须先在春天犁田播种、灌溉、除草等的悉心培育;上求觉悟之人,必须修学三种道学,始克有成。农夫撒下种子,今天发出了芽,明天出了穗,后天就想要收割;即使再怎么乞求,都是不可能的。上求觉悟的人,今天才脱离了烦恼,明天祛掉执著,后天就说深得觉悟,哪里有这么便宜的事?
从播下种子开始,经过农夫的辛劳,受季节天候的变化才发芽,逐渐到了最后才结实。求得觉悟亦复如是,修学戒律、定功和智慧三学,逐渐灭除烦恼、远离执著,渐渐地,觉悟的时刻即将到来。
——巴利本增支部三·八二
(二)僮憬这世间的荣华,心在爱欲的迷乱当中,想要上求觉道,是非常困难的。世俗的乐趣与修道之乐,本质上有不同的差别。
万事都以心为本源的道理,已如前述。此心若沉湎于世俗享乐,迷惘和苦恼即随之而生;此心如好乐修道,觉悟之乐亦从之而生。
因此,上求觉悟的人,以清净心信守教法,必须守持戒律;守持戒律,就能得到心念集中的定功;心念如获集中,智慧当可开显,以此光明智慧才能将人导入觉悟。
诚然,这三种道学就是觉悟之路。人类由于未能修学这三种道学,长久以来,迷惑一直在加深。如今入道修学,处世与人无争,静静地把思绪集中,使心清净,以期速得觉悟。
——般泥洹经卷上
(三)这三学,推广起来就是八正道,也称为四念住、四正勤、五力、六波罗蜜。
八正道就是:正确的见解、纯正的思想、正经的言语、端正的行为、正常的生活、正当的努力、正实的记忆和正经的定功。
正确的见解就是:分析四种真理(四谛)使之明朗,相信其原因与结果的道理,不作颠倒乖谬的看法。
纯正的思想:不耽于欲望、不贪婪、不嗔恨,和没有伤害人的心。
正经的言语是:不说谎、不巧言、不恶口,和不挑拨离间。
端正的行为是:不杀生、不偷盗,和不行邪恶的爱欲。
正常的生活:摒弃不光明的生存方式以做人。
正当的努力是:好乐于正当的事体,不怠惰,努力向前。
正实的记忆是:不论做任何事,必须意识清晰,置心于正。
正经的定功是:不因循错误的目的,为期智慧的开显,趋心于镇静,使心意趋于统一。
——巴利本中部一四·一四一·分别圣谛经
(四)四念住是下列的四项:
视我身是一个污秽体,不妄加执著。
不管是何等的感受,一切都视为苦的根本。
观察我们的心念活动,曾无片刻休止,不断地在演变。
视一切事物都是靠原因和条件而成立,不是完整而永久不变的。
——般泥洹经卷上
(五)四正勤是下列的四项:
将要生起的恶,预先防范,使令不起。
已经生起的恶,马上断除。
将要生起的善,设法使之生起。
已经生起的善,培养使之茁壮扩大。
努力从事于这四件事情。
(六)五力是下列的五项:
信仰,
奋斗,
清晰的意识,
心念集中的定功,
开明的智慧。
这五件事是求觉悟的力量。
——巴利本增支部五·一六
(七)六波罗蜜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六件事体。修持这六件事,可以从迷惑的此岸,度向觉悟的彼岸,因而也称作六度。
布施是息灭吝惜心,持戒是端正行为,忍辱是对治易怒的个性,精进是祛除怠惰的心理,禅定是镇静昏散的心意,智慧是使愚昧心明朗化。
布施和持戒恰似筑城的基础,是修行的基石;忍辱和精进有如城壁,以抵御外难;禅定和智慧是护身以逃离生死的武器,以之为甲胄,固身如金汤,以临大敌。
——华严经第六·明难品
见有乞者到来,施与小惠,不能算是最上乘的布施;敞开心怀,把自己精进的过程,用以劝进别人,才是最上乘的布施。偶尔一为的布施,也不能算布施的上乘;发心经常布施,才是最上乘的布施。
布施之后,有了悔意,或是兼有夸耀布施的想法,也不是最上乘的布施。欢喜的布施是:忘却布施的自己,以及接受布施的人,乃至布施的物体。致心于这三种境界,才算是最上乘的布施。
正当的布施必须是不求得到回报,以清净的慈悲心,求愿自己和所有的人,同入觉悟之境。
——大般涅槃经
(八)从前,有位叫萨埵 Sattva 的王子,有一天,同两位哥哥到森林中游玩,遇见一只母虎产下七只小虎,但却陷入饥饿之境,甚至到了眼睁睁地要吃掉自己孩子果腹的程度。
两位哥哥惊惧之下,逃离现场。萨埵太子当下发心,愿意舍身以救饿虎,于是攀上绝壁,纵身投向饿虎。母虎因而得以填饥,同时也挽救了七条虎子的性命。
萨埵太子的心,只是一心一意地布施求得觉道,他的决心是:‘此身易碎也多变,以往不知布施,只晓得对自己的身体爱护备至,到现在才有机缘布施,因而献身以求觉道。’所以布施自己的身体以救饿虎。
——金光明经第二六·舍身品
(九)上求觉道的人必须修持慈、悲、喜、舍四种伟大的心——四无量心。
修慈是断除贪心;修悲是断除嗔心;修喜是断苦;修舍是对恩与怨都一视同仁。
为多数人施予幸福和快乐,就是大慈;为多数人消除痛苦和悲伤,就是大悲;对多数人,总以欢喜心相向,就是大喜;以平等心对待一切,没有分别,就是大舍。
培育这四种慈、悲、喜、舍伟大的心,祛除贪、嗔、苦恼和爱憎之心。恶心的难祛,犹如饲犬;善心易失,则有如树林中的驰鹿。恶心也像刻在岩石的文字,甚难消除;善心亦如水面上写字,一瞬即逝。因此,修行觉道,实在困难重重。
——大般涅槃经
(十)释尊的弟子须罗那 Srona 生于富豪之家,素来体弱多病,后来邂逅到释尊而为佛弟子,奋励修行以致脚底出血,痛苦异常,但仍不断地精进;虽专心修持,依然不得觉悟。
释尊怜悯地向他说:‘须罗那!你在家的时候,曾学过琴吧?琴弦绷得太紧或放得太松,都奏不出和谐的声音,只有松紧适宜,才会弹出美妙的音响。求得觉道亦同一情理,怠惰固然不能得道,过分紧张努力于道,亦同样不得成就。准此,人的努力向道,必须慎重衡量程度。’须罗那接受这项教示,颇有领会,不久即证得觉道。
——巴利本长老偈注
(十一)往昔,有位叫五武器的太子,是因为他能操练五种武器,故而得名。一天,修习已毕,返回乡里的途次,在荒郊野外碰到了名叫脂毛的怪物。脂毛慢步逐渐向王子走近,王子先是一箭射去,箭固然射中脂毛,但被它身上的毛所黏住,却未伤到它。接连又用剑、矛、棍和枪袭击,但都被毛所吸取,而全都无济于事。
一切武器都已用光的王子,于是举拳便打,抬脚就踢,接著拳脚也被毛所吸住。王子的身体贴著脂毛的身体浮在空中,用头撞击脂毛的胸部,头也被黏住而无法挣脱。
脂毛笑著对王于说:‘你已经落在我的手中,现在我要把你当作食物!’
‘你大概以为我的武器都已用光是吧?其实,我还保留一种金刚武器,你若把我吃掉,我的武器就会从你肚子里把它撞破!’王子答说。
于是,脂毛为王子的勇气而心生犹豫,问道:‘那怎么可能呢?’
‘是由于一种真理的力量啊!’王子作答。
当下脂毛便离开王子,反而接受王子的教诲,从而远离了一切恶事。
——巴利本本生经五五
(十二)自己既无羞耻感,于人更漫无愧意,这是有违世间常情的。经常犹以愧辱自懔而又兢兢于愧对别人,才是维系世间的常理。有了惭愧心,才会生起尊重父母、师长,敬爱兄弟姐妹间的伦常。切实地自我反省,觉得有羞愧感,见到别人的作为而心生惭愧,尊敬心便由此而生。
——巴利本本事经三九·四○
忏悔心一经生起,罪过就不成罪过;没有忏悔心,罪过则永远存在,而广受责难。
——大般涅槃经
听闻到佛的正教,反覆思惟,然后依之修持,依教学习。如不经修持,不经学习,即使听得再多,也不能把正教领会到自己的身上。
——大般涅槃经
信、惭、愧、努力和智慧,是世间的最大力量。这中间以智慧力为主,其余的四种结合起来而为辅助。
修持觉道,如为琐事所绊而耽于闲谈或贪眠,都将成为退步的原因。
——巴利本增支部五·一二
(十三)同样的修道,有的先觉悟。因此,看到别人已达觉道,自己尚未得悟,也不必感伤。
有如练弓之人,初学之时很少射中,继续不断地练习,渐渐才有中鹄之望。又如水流,流啊!流啊!流到最后才进入大海一样。修道只要不中途停止,必有得悟的一天。
——般泥洹经
一如前述,睁开眼睛,到处都是教法。同样地,觉悟的机缘随时随地都可以出现。
供香的时候,明白香气的飘散,似有若无、似无若有,乃至无来亦无去的情形。有人竟亦由此而入悟。
走路时脚踩到荆棘,疼浦之余,不是本来的定心感觉到疼痛,而是先接触到缘,才引起疼痛的心。须知同一颗心,纷乱时是丑陋与烦恼,修持时便成为无上的觉悟。由此而入悟的,也大有人在。
欲望炽盛的人,须思惟自己的欲心,能明白欲之薪也可以成为智慧的火。终于也有入悟的先例。
致力于使心平静,心如平静,则世间的大地皆能安宁。听到如此的教法,明白世间的差别心是由于见解所产生,也有人依此而入悟。
——首楞严经
第三节 信仰之道
(一)归依佛、教法和教团的僧众,才能称为佛教的信徒。佛教徒须具备下面述说的:戒律、信仰、布施和智慧。
不强取生物的性命、不做窃盗、不犯邪恶的爱欲、不说谎言、不喝酒,能信守这五项,就是信徒的戒律。
相信佛的智慧,这就是信徒的信仰。远离贪心和吝惜心,经常喜好施惠与人,这就是信徒的布施;更进一层,明白因与缘的道理,了解事物都是有变迁的道理,这就是信徒的智慧。
向东方歪斜的树木,有一天倒下去,必定向东方倾倒。平生经常聆听佛的教法,信心深厚的人,有一天临命终时,往生佛的国度,将是必然的。
——巴利本相应部五五·二一·二二
(二)佛教的信徒,就是相信佛、教法和教团的僧众。
佛是开了觉悟,救度一切人类而称为佛;教法是佛所说的义理;教团是依据教法正当修行的和合团体。
——巴利本增支部五·三二
佛、教法、僧团这三项,虽说是三种,但不是各别分离的。因为教法是由佛所说,又由教团去实践教法,所以三种原本是一体。
因此,相信教法和僧团,当然也信仰佛;如能信仰佛,当然也相信教法和僧团。
从而,一切人只凭念佛一项就可以得救,亦可开悟。佛对一切人如同己子般的爱护,人若能像儿子想念母亲般的念佛,当下即可见佛,亦能得到佛的救度。
——维摩经
念佛的人经常都在承受佛的光明,又能自然地薰染到佛的香气。
(三)信仰佛,在此世界并不能为你带来现实的利益。如果你听到佛的名号,即使只有一次,由信仰而来的喜悦,可以说已经得到无上的大利益。
——首楞严经
以故,来到这充满火焰的世界中,得能聆听佛的教法,进而信仰,确是一大喜事。
诚然,遇到佛固然很难,能遇见演说佛教的人也很难,对教法能生信仰心则更难。
如今已经遇见演说教法的僧众,从而聆听到难得一闻的教法,总算没有失去这莫大的利益。由于信仰,才有这么大的喜悦。
——无量寿经卷下
(四)信仰是人的善良伴侣,是来这世间旅程中的粮食,也是无上的财富。
信是接受佛的教法,也是接受一切功德的清净之手。
——巴利本相应部一·四·六
信是一把火,把人人心中的污秽烧个干净,令入同一觉道,而且点燃在人们正向前进的佛之路上。
信可以丰润人心,使贪念化为乌有,丢弃骄傲心,教以谦逊和恭敬。如此,智慧才会晃耀,行为才能光明,困难才会突破,才不会受制于外界,不被诱惑;而与人以强大的力量。
信可以在漫长的路途上,当你倦怠时,给以嘉勉,导向觉悟。
信可以予人常在佛前的感觉,予人为佛护念的感觉,身心柔顺异常,给人类以亲近而稔熟的德行。
——华严经三三·离世间品
(五)具有这种信仰的人,耳朵听到任何声音,都会以佛的教法去玩味,欣慰于得到智慧。对于任何事故,了解一切都是靠因和缘而显现,率直地去接受这样的智慧。
了解这世间的变故,不过是短暂的剧情罢了,认为其中也有经久不变的事实,在荣枯盛衰的变遵当中,得到不惊惧、不感伤的智慧。
——华严经二四·十忍品
信心的表露亦可以出现忏侮、随喜和发愿三种情况。
深切地自首,悔觉于本身的罪行和污秽,惭愧之余而痛自悔过。见到别人的善行也有感同身受的欣慰,举心为别人的功德而发愿,而且不论何时都求愿与佛同在、与佛同行,与佛生活在一起。
——金光明经四·金鼓品
这颗信仰心,是诚心、是深心,是依佛力导向佛国的欢喜心。
——观无量寿经
因此,听说任何地方都可称念的佛名号,只要一念欣喜信受,佛将诚恳地赐予助力,引导其人归向佛国,不致再度沉沦于迷惘之境。
——无量寿经
(六)信仰的那颗心,是深藏在人人心底的佛性所显现。何以故?因为知道有佛的,是佛:信仰佛,亦必须是佛才可能办得到。
但是纵使有了佛性,而佛性却深陷于烦恼的泥淖中,无法萌出成佛之芽而开花。在汹涌的贪、嗔、烦恼之中,如何才能兴起一颗向佛的清净心呢?
在耶烂陀 Eranda 毒树林中,只有耶烂陀的毒芽生出来,绝无法萌栴檀木的香树。果真在耶烂陀林中长出栴檀树,那真是不可思议。
因此,人们惯称这信仰佛的信心是无根之信。所谓无根,就是说在人们的心中没有生出信仰之根。
——大般涅槃经
⑹信仰是如此的尊贵,实在是修道的根本,一切功德的母体。不但如此,信仰对上求觉道的人,其所以尚未得到圆满,是下列五种疑惑所阻碍:
一者,怀疑佛的智慧。
二者,困惑于教法的道理。
三者,对演说教法的僧众存疑。
四者,对于上求觉道的路,每每生起迷惘。
五者,对于同修道友,以傲慢心怀疑对方,而且存有暴躁的念头。
确实,世界上没有比怀疑更可怕的。怀疑是:分割的心、摧毁友情的毒素、创伤相互间生命的利刃,是彼此间痛苦的荆棘。
——巴利本中部二·一六·心荒野经
故而,得信的人,须知这种信念是在远古以前,承佛的慈悲即已种植的因缘所致。隐藏在人们的胸中,渐渐地破除了疑闇,藉佛之手所赐,把信之光投入在里面。
得到信仰的人,欣喜于远古之佛所赐予的深厚因缘,方自庆幸于佛的慈悲,即以此世修持生活的种种,可得往生于佛之国土。
综上所述,确然得知:出生为人很难,聆听教法亦难,生起信仰则更难;所以亟须努力奋勉,发心听闻教法。
——无量寿经卷下
第四节 佛的开示
(一)总是想有人在骂我、笑我、打我,这种人的怨恨永远无法镇定。愈想愈怨恨,怨恨就永远无法镇定。一旦把怨恨忘掉,怨恨之心,当下就镇定了下来。
修葺屋顶的方法如果不当,家里准会漏雨;心如不加以好好修持,贪念就会乘虚而入。
怠惰是自取灭亡之路,勤奋是自求生存之路;愚痴之人怠惰,智慧之人勤奋。
制作弓箭的人,削箭以求其直;贤德之人,不假修削,其心自正。
抑制情绪很难,虽然只是一陴轻微地喧嚷,再次使其调服平息亦复相当困难。能使此心驯服,然后才得安定。
心意活动对人所做恶事的影响,比心怀怨恨的人所做的恶事、比仇敌所做的恶事,更为厉害。
人能将此心守住贪、守住嗔、守住一切恶事,才能真实地得到安定。
(二)只是言词华丽,没有实践的工夫,就像色彩鲜艳而无香气的花朵。
花香不会逆著风飘散,但是善人的香气却逆风飘散于世间。
睡不著觉的人,觉得夜很长;走累了的人,觉得路途很远。不晓得正当教法的人,其迷惘是长的、远的。
在道德的路途上运步,与修养程度相若或超越自己的人伴行,必然有所获益;如其不成,与愚痴之人结伴,倒不如自己独行,来得俐落。
不怕猛兽,须怕恶友。猛兽只是伤害身体而已,恶友则破坏心志。
愚痴之人苦苦地认为:这是我的孩子、这是我的财宝...。其实,连自己都不能夸说是属于我的,何况孩子、财宝,能算是我的吗?
愚痴的人如能知道自己愚痴,比愚痴人认为自己聪明胜过多多。
新鲜的乳不易凝固;恶劣的行为不会马上就有报应。这是示意像火被灰覆盖,虽似覆藏,实则火种未灭;一如人之所作所为,其后果则紧跟著那个人。
愚痴人经常为名誉、利益所苦恼,想得到较高的职位、想得到权利、想得到利益,常年都为这些欲望所苦恼。
指摘我们的过失、责备我们的缺点、数落我们不是之处的人,就像把宝物出示于我们面前,著实应该回敬于他。
(三)欢喜于教法的人,心底澄清,可以愉快地入眠,这是因为已经用教法将心洗濯一番所致。
木匠把木材端正取直,弓匠矫弯做箭,泥瓦匠修水沟引导水流,贤德的人调理引导的是心意。
坚固的山岩不为风吹所摇撼;贤德的人,即使辱骂他、称赞他,其心均不为所动。
战胜自己,比在战场上战胜千万强敌,更属杰出的胜利。
不明了正当的教法,纵使活满百岁,比聆听正教虽仅一日之生,犹自优越多多。
任何人,如果确实爱惜自己,就该经常警示自己,以免偏向恶的一方。趁著年轻、壮盛、尚未衰老时,再一次地儆醒吧!
世间常年都在燃烧著贪、嗔、愚痴三把火;人们必须从这火宅中,尽早逃离。
这个世间,确实像水泡,亦如蜘蛛丝,也像一只脏罐子,所以人们必须守持各自的清净,不为之所沾染与束缚。
(四)不做任何恶事,行一切善事,清净自己的本心,这就是佛的教法。
忍辱是很难做到的一种修行,但是,只有忍辱做到家的人,才配挂戴最后胜利的花饰。
正在怨恨中,没有怨恨的感觉;正在忧愁中,没有忧愁的感觉;正在贪婪中,没有贪婪的感觉。不觉得任何一物属我所有,心须清净地生存下去。
健康是第一利益,知足是第一财富;值得信赖是第一亲近,觉悟是第一快乐。
寻思远离诸恶,寻思寂静,寻思教法的喜悦;能寻思这些体验的人,自无畏惧。
对心里所生起的好、恶,不加执著。由于好乐、厌恶才生起感伤、生起畏惧,进而感觉束缚。
(五)铁器的锈,是由铁所生,而却腐蚀铁;恶由人而生,终亦侵蚀人。
经书虽有,置而不诵,是经书蒙尘垢;屋宇虽有,但破而不修,是屋宇的瑕疵;身虽有,但却怠惰,是身的瑕垢。
行为不正是人的瑕垢,吝惜于物是施的瑕垢,恶是今世乃至后世的瑕垢。
但是,这么多的瑕垢中,最严重的瑕垢就是无明瑕垢。如不把这种瑕垢祛掉,人是永远无法清净的。
没有羞耻心的人,犹如乌鸦般的厚脸皮,即使伤害到别人,仍不知自我反省;人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犯这种毛病。
具谦逊心,知敬重、离执著,行为清高、智慧明朗。这样地生活,人们很难做到。
指出别人的过错容易,找出自己的过失却很难。对别人的罪过,喜欢像风一般的四处散播;对自己的罪过,总是像藏骰子一样的,把它隐藏起来。
在晴空中没有飞鸟、云烟,以及暴风雨的迹象;邪恶的教法是求不到觉悟的。一切事物没有永远存在不变的,以故,觉悟的人,不为一切所动摇。
(六)防守一座坚固的城池,不分内和外;守护身体,亦必如是。因此,不能有片刻的松懈。
我才是自己的主人,我才可以作自己的靠山,所以没有甚么此控制我更为重要。
控制自己,不多饶舌,安静地思考。如能持之以恒,挣脱一切束缚,才有把握。
太阳在白天照耀,月光在夜晚朗澈,武士穿上装甲才显得神气;学道之人,静静地思惟,才正是发挥光明的时刻。
不能守护眼、耳、鼻、舌、身五官的大门,而为外界所引诱,不能算是学道之人。把五官的大门牢牢地守住,心静如止水,才算修道之人。
(七)有了执著而又为其所迷醉,对事物的本体则认识不清;离开执著则能清晰地看见一切。准此,离开执著的心,一切事物反而活生生地跃然纸上。
有悲伤就有喜悦,有喜悦就有悲伤。悲伤与喜悦一旦消逝,也就没有了善与恶,从而也就没有拘束。
憧憬著尚未降临的未来,是一种杞人忧天的辛劳;追悔已成过去的日影,就像收割的芦草,日见消萎。
不追逐既往的时光,也不幻想未到的将来。不杞忧,把握现在,脚踏实地勇往向前,才是身心健全的人生。
不追逐过去,不等待未来,盯住目前现存的一刻,坚强地生活下去。
今天必须做的事体,不拖延到明天,实事求是地做下去。愉快的一天,就是这样地过去。
——法句经
信是人们的良伴,智慧是人们的最佳向导。期求觉悟之光,必须避免苦恼的昏闇。
信是最高的财富,诚是最佳的美味,累积功德是世界上最高明的经营。依照教法所指示的修身与心,将获致无上的恬适。
信是旅行世间的粮食,功德是常人高尚的住处,智慧是世界之光,正经的思惟是夜间的守卫。人的生活,不污秽就不致灭亡,战胜欲望,才可以称为自由的人。
——巴利本相应部一·四·六
为了家而忘却我,为了村而忘却家,为了国而忘了村,为了觉悟就该忘掉一切。
——增一阿含经
事物都有变迁,有显现也有毁灭。不被生灭所烦恼,正是平静与安祥之所由生。
——大般涅槃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