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性的故事
作者:佚名
梵吉沙的故事 珠宝商的故事 大象的故事 车匿的故事 林崇安编著
年青比丘的故事 波斯匿王的故事 朴娜的故事 苏卡的故事
提沙的故事 伊估达那的故事 富楼那的故事  
梵吉沙的故事
    1.只有懊悔,或者找人来消灾解厄,都是无济于事,一旦面临相同的状况,又会一再重演悲剧。所以,最重要的事是我们要好好培养觉性。

    2.禅修的目的,在于脱离三界的束缚,得到真正的自在,不被世间的各种现象所迷惑。佛陀时期,有一位婆罗门,名字叫做「梵吉沙」。他有一项特别的本领,只要将死人的头盖骨拍一拍,就知道这个死人是投生到天上、人间或是地狱。他的朋友们拥着他到各乡市巡回表演,村民们向梵吉沙询问死去的亲友们投生到何处去,问完后,有的给十元、二十元或一百元不等,一路下来,真的是财源滚滚。

    2.有一天,梵吉沙来到祇数给孤独园附近。他的朋友们看到当地民众都去听佛陀说法,就向他们说:

    「现在来了的一位摸骨大师,能够知道你们死去的亲友生到何处去,赶快过来瞧瞧,机会难得。」

    佛陀的信徒们说:

    「佛陀是谁也比不上的,他才是究竟觉悟的人。」

    梵吉沙的朋友认为这是一句挑战的话,就拥着梵吉沙来向佛陀挑战。

    3.佛陀知道了他们的来意后,便叫人准备好五个头盖骨,请梵吉沙回答。前面四个依次是投生到地狱、畜生、人间及天上的头盖骨,梵吉沙都答对了。但是第五个头盖骨,他拍了又拍,瞧了半天,冒了好多汗,却回答不出来。这个头盖骨确实难倒了他。

    4.佛陀说:「梵吉沙,不知道了吧。我知道这个头盖骨的主人生到何处去。」

    原来这第五个是一位阿罗汉的头盖骨。梵吉沙便请求佛陀教导他如何知道这第五个的技巧。

    佛陀说他要先出家,加入僧团,才能教他。

    5.梵吉沙为了学会这技巧,便受戒成为比丘,遵照佛陀的指示,整天观察自己的身体。

    6.他很努力的禅修,培养出强而有力的觉性,终于看清自己身心的实相,灭除了痛苦,证得了阿罗汉的圣位,从三界的束缚中完全解脱出来了。

    7.后来他的朋友们来找他,要他继续巡回表演,以特异功能来赚钱,梵吉沙说:

    「你们回去吧,我不再加入你们的行列了。」

    一位内心拥有觉性的人,将过着安详而踏实的生活,不会沉迷于特异功能。
珠宝商的故事
    1.将觉性提高后,我们才有能力以智慧与慈悲来面对生活中突发的事件。没有觉性,我们就会被贪、瞋的习性拉着跑,做出错误的行为。

    2.佛陀时期,舍卫城有一位珠宝商,能打造精美的首饰,家中养了一只白鹤当宠物。有一位长老比丘,名字叫做「谛沙」,天天来这儿托钵。有一天,他照常来托钵,在珠宝商的店里等着,这时,波斯匿王的使者送一颗红宝石来加工,将宝石交到珠宝商的手里就匆匆离去。珠宝商将宝石放在店内桌上,到里面洗完手,出来一看宝石不见了。

    3.他问家里的人和长老,都说没有拿。但是,他认为没有其他外人,只有谛沙长老在场,因此一定是他拿去了。珠宝商的太太说:

    「过去十二年多来,我没有看过长老做错过任何事。我们宁可接受国王的惩罚,也不要冤枉好人。」

    4.但是珠宝商在焦虑与气愤的当下,哪里听得进太太说的话,反而拿起棍子把长老打得头破血流。店中的白鹤看到滴到地上的血就跑来吃,珠宝商这时正在气头上,一脚把白鹤踢死了。

    5.谛沙长老看到白鹤死掉了,便劝珠宝商息怒,告诉他:当他进去洗手时,白鹤把红宝石误以为是食物吃进肚子里了。

    6.珠宝商把白鹤的肚子切开,果然找到了宝石,也知道自己做出了错误的行为,请求谛沙长老原谅。长老说:我对你始终没有一丝恨意。

    7.由于谛沙长老有强大的觉性,能以慈悲心看待白鹤,最初宁愿自己的身体受苦,也不愿白鹤被杀害。

    8.珠宝商事后该怎么办呢?就应该好好培养觉性,改变自己的牛脾气。只有在强大的觉性下,才能看清自己念头的生起,当下才能切断后续的怒气,如此就不会做出错误的行为。否则,若没有培养出觉性。
大象的故事
    古时印度,有一只大象,年轻时非常强壮,打起仗来,神勇无比。但是岁月不饶人,年纪一大,却是衰弱不堪。

    有一天,它走到池塘边喝水时,不幸陷在泥中,脱困不得。旁边的人们,费了一番力气,也奈何不得,因为这只大象实在太重了。

    国王知道后,就派一位驯象师去处理。驯象师到达大象陷身的地方,观察了一下子,就叫人吹打战鼓。

    大象一听到隆隆的战鼓声时,仿佛又回到了战场,不由得精神大振,一鼓作气,就脱离了困境。

    当年的佛陀以这只大象的故事告诉弟子们:

    「比丘们!你们要像这只大象自行脱困一样,要奋力的从烦恼中解脱出来。」

    现在你们正在禅修中,也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以强大的觉性,将自己从昏沉、妄念、无明的枷锁中拔脱出来,不要只想依赖外力,要像大象一样靠自己的力量挣脱出来。靠自己得来的自由,更是弥足珍贵。
车匿的故事 林崇安编著
    在禅修的过程中,要排除傲慢和瞋恚的心理。傲慢是一种看低别人的心理。瞋恚是一种生气的心理。

    当年印度的悉达多太子,小时候有一位玩伴,名字叫做「车匿」,或叫做「阐陀」。

    当悉达多太子离开王宫出家时,由车匿一人驾车送行。等到太子成佛后,车匿也来出家修行。

    但是车匿跟所有的比丘们都相处得不好,因为他认为自己很早就伴随佛陀,交情比别人深,因而生起了傲慢的心理。他对佛陀的上首二大弟子舍利弗和目犍连,特别看不顺眼。

    佛陀劝了车匿几次,仍然改不了他的傲慢与瞋恚。

    佛陀入灭后,比丘们依照佛陀临终前的指示,对车匿施行「梵罚」。梵罚就是大家都不跟他说话。

    车匿只好自己在鹿野苑附近精进修行,但是证不了果。这时他的傲慢与瞋怒开始降温,想起了阿难尊者,便去找阿难指点,他问道:

    「阿难尊者!身心一切都是无常和无我的。那么,做了善恶业后,是谁承受果报呢?还是没有人承受果报呢?」

    阿难尊者看到车匿的傲慢与瞋恚已冷却下来,知道他已是接受佛法的好根器了,便向他解说甚深的「缘起」的道理:

    『在身心的连续变化中,并不存在一个固定不变的我,由于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我在承担果报,所以不落入「常见」。另一方面,在身心的连续变化中,有一后续的身心存在着,这个后续出现的身心承受着果报,所以不落入「断见」。』

    经由阿难的指点,车匿以强大的觉性看清身心现象的缘起过程,灭除了常见和断见,处在中道而证得了圣者的果位。

    所以,大家要好好守护自己的心,不要给傲慢、瞋恚或无明所占据。
年青比丘的故事
    佛陀时期,在舍卫城里有一位年青的比丘去找一位长老比丘住在一起,这位长老比丘是他的舅舅。

    住了不久,年青的比丘生起了还俗的念头。这一天,他正在服侍着长老比丘,内心想着:

    「还俗后,我就卖掉衣物买一只母羊,接着母羊生了许多只小羊,不久就存有足够的钱可以娶妻生子。然后,我就驾着车,带着太太和儿子来看舅舅。途中,我想抱着儿子一起来驾车,太太却说:不可以!要专心的驾车。我坚持把儿子拉过来,在拉扯之间,儿子掉下车子,给车轮辗过了。我非常生气,就拿起木条打太太,太太立刻闪到一边去。….」

    当时这位年青的比丘正在用扇子替舅舅搧凉,由于胡思乱想就把扇子打在长老比丘的头上。这位长老比丘有「他心通」,知道年青比丘的心念,就叫道:

    「你自己打不到老婆,怎么来打舅舅?」

    年青比丘不好意思,就跟他舅舅到佛陀那儿。佛院说:

    「人们的心到处乱跑,甚至跑到非常遥远的地方。要努力调伏自己的心,从贪瞋痴的烦恼魔中,解脱出来。」

    听了佛陀的开示,这位年青比丘好好地收摄心思,不久就证得了预流果的果位。

    因此,在禅修时以及平常时,都要一直保持觉性,不要胡思乱想,要好好的活在当下,一直觉知自己的动作,能够如此,目的地就不遥远了。
波斯匿王的故事
    佛陀时期,印度憍萨罗国的国王叫做「波斯匿王」,长得身体肥胖。

    有一天,波斯匿王吃完丰富的早餐后,坐车到祗树给孤独园聆听佛陀说法。他全身冒汗,气喘喘的来到佛陀跟前,听没几下子,就开始点头,猛打瞌睡。他对佛陀说:

    「我吃完早点后,身体一直不舒服。」

    佛陀告诉他:

    「过量的饮食,会使身体不舒服。」

    接着建议他安排一位专员,在每次用餐前就提醒波斯匿王:

    「大王!减少食量,身体就会健康而苗条。」

    波斯匿王很听话,便安排了一位专员。几个月下来,果然国王减肥成功,变得精力充沛,行动迅速,听经不再迟到,而且整堂课都能保持觉性,下课时充满法喜。那位专员也被加了薪。

    后来,波斯匿王证得了流果的圣位,具足了「四证净」,也就是具足了对佛、法、僧的净信以及圣戒成就。
朴娜的故事
    佛陀时期,有一位女仆名字叫做「朴娜」。

    有一天为主人桩米,晚上继续加班,看到比丘们很晚才休息,她心里想着:

    「我因为命苦,必须工作到这么晚。这些比丘们为什么要这么晚才休息呢?」

    第二天一早,她做好糕饼,走在路上,看到佛陀正拖钵而来,就将糕饼供养佛陀。用完了餐后,佛陀告诉朴娜:

    「你因为必须工作,因而缺少睡眠时间。比丘们因为必须常保持觉性,所以才晚睡。但是不管什么人,都应经常保持清醒,使觉性不断。」
苏卡的故事
    佛陀时期,有一位七岁的小沙弥,名字叫做「苏卡」。

    有一天,他随着舍利弗拖钵路上看到农夫正在引水灌溉,他问舍利弗:

    「尊者!水可以被引导到任何地方吗?」

    舍利弗说:「是的,只要懂得技巧。」

    接着,他看到制作弓箭的人,用火锻烤竹子,使弯曲的竹子变成直的。也看到木匠正在切割木材,用来制作车轮。苏卡心里想着:

    「这些没有意识的河水、竹子和木材,都可以加以调伏,做成有用的东西,而拥有意识的我,为什么不能调伏自己的心呢?」

    经过这番思考后,他向舍利弗请求回到禅堂禅修。回到禅堂后,他不断地观察自己的身心,终于调伏了无明习性,灭除了痛苦,成为一位圣者。
提沙的故事
    有一天,佛陀宣称四个月后,他就要入灭了。很多尚未证得圣位的比丘,感到很伤心,就整天紧紧追随在佛陀的身边。

    但是有一位比丘名字叫做「提沙」却没有整天跟着佛陀,反而到静僻的地方禅修。其他的比丘带他去见佛陀说:

    「世尊!提沙比丘不像我们这样敬爱您、尊重您。他躲在一边,自行其是。」

    提沙比丘说:

    「我只是加紧用功,希望在佛陀入灭前,证得圣位,达成灭苦的目标。」

    佛陀听完后,加以赞叹说:

    「凡是敬爱和尊重我的人,应该效法提沙比丘。比丘们!奉行我所教导的出世间法,精进禅修的人,才是真正的尊敬我。已经尝到佛法的滋味而喜悦的人,将免于恐惧和邪见。」
伊估达那的故事
    佛陀时期,在舍卫城郊区的一个果园里,住着一位比丘,名字叫做「伊估达那」。

    他只能熟记一首佛陀所教的偈颂,但是彻底体会其中的道理。每次他读完这个偈颂,果园的树神们就热烈的鼓掌称赞。

    有一次,两位博学多闻,并且常常说法的比丘,带着一群徒弟经过这个果园,问伊估达那在这么偏僻的地方,会有人来听法吗?他说:果园的树神都会鼓掌称赞。

    因此,这两位比丘便在园中说法,舌粲莲花,滔滔不绝,如长江大河。但说完后,果园里却是静悄悄的,连树叶落地的声音也没有。

    他们就请伊估达那说法。他一读完这个偈颂,园里一如往常地向起热烈的掌声,并且大声叫好。

    这两位比丘的徒弟们认为这些树神偏心,对伊估达那比较友好,因为他所讲的根本就很平常,不如他们师父的精彩。

    佛陀听到了这件事,就对弟子们说:

    「比丘们!我不认为听了许多经典常常说法的人,就一定精通佛法。相反的,虽然听得不多,却能体会真理,经常保持正念的人,才是真正精通佛法的人。」

    从佛陀的开示,我们知道法的核心在于亲身体证,要能一直保持觉性,活在当下,才是真正的受用到佛法,并且真正护持着佛法。
富楼那的故事
    佛陀时期,有一位大弟子叫做「富楼那」。有一天,他向佛陀报告,他要到印度西部输卢那去弘扬佛法,度化输卢那人。佛陀说:

    「输卢那人性情凶暴,好勇斗狠,他们当面骂你、诋毁你,你怎么办呢?」

    富楼那说:

    「世尊!他们骂我、诋毁我的时候,我心里会想着:这些输卢那人很有智慧,对我很好,只痛骂我一番而已,因为他们可以用手打我、用石块丢我呀。」

    佛陀说:

    「如果他们用手打你、用石块丢你,你怎么办呢?」

    富楼那说:

    「世尊!他们用手打我、用石块丢我的时候,我心里会想着:这些人很有智慧,对我很好,只用手打我、用石块丢我而已,因为他们可以用刀杖来伤害我呀。」

    佛陀说:「如果他们用刀杖伤害你,你怎么办呢?」

    富楼那说:

    「世尊!他们用刀杖伤害我时,我心里会想着:这些人很有智慧,对我很好,只用刀杖伤害我而已,因为他们可以把我杀死呀!」

    佛陀说:

    「如果他们把你杀死了呢?」

    「世尊!如果他们杀死我,我那时会想着:佛陀教导我们要厌离身体这个臭皮囊,现在这些输卢那人很有智慧,对我很好,帮助我解脱这个朽败的身体,我实在要感谢他们。」

    佛陀听了富楼那的话,赞叹道:

    「善哉!善哉!你能够忍辱而柔和,你有资格去输卢那的地方度化众生,使他们达到灭苦的目标。」

    大要好好效法富楼那尊者的传法精神,他已经培养出强大的觉性,能够以平等心去处理逆境。经过他的度化,在输卢那的地方,他建立了五百个精舍,使好多人都得到了正法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