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圣法长老
斯里兰卡圣法大长老(Ven.AriyadhammaMahathera)智者修习戒、精进、正念、智慧,他依凭自己无有烦恼。
周利盘陀迦(Cū.apanthaka)阿拉汉比库以神通第一着称,他七岁出家,他哥哥名叫马哈盘陀迦(Mahapanthaka),也是一位阿拉汉,因此周利盘陀迦就出家于其兄的座下。他哥哥马哈盘陀迦对他细心教导,可是他花了四个月的时间,仍然不能把一句偈颂记牢。他哥哥因此叫他还俗回家,但他并没有这么做,仍然继续精进。
有一天早上,佛陀教导他一个静坐的所缘,他运用他的戒和精进力努力地修行,最后终于证得阿拉汉果。佛陀因此念出前面的偈颂,也就是一开始时,长老所念的偈颂,同时说他已经证得了阿拉汉果。
在这世界上,有十种心的力量。如果一个人具有正见和精进,同时完成他应尽的责任,这也是一种心的力量。因此在这世间,只要一个人拥有精进力,他就能够做任何的事情。这些神通是以四神足作为基础,所谓的四神足指的是欲神足、精进神足、心神足、观神足。
上面的故事提到周利盘陀迦比库正确地跟随佛陀的教法,以正精进修持,因此在极短的时间里,就能够得证阿拉汉果。我们今生能够得到人身,那是因为在过去世累积了很多的善业;现在只要我们跟随佛陀的教导,就能够得到禅定,然后修习观慧,最后证得涅槃,灭尽一切烦恼。
Sivali尊者是受供第一,他母亲怀胎整整七年又七天,临盆前剧烈的阵痛,又让他母亲再受苦七日,最后他才顺利地诞生。在他年轻时,舍利弗尊者曾经告诉他:「你并不需要长篇大论的佛法,因为你在你母亲的胎中所受的痛苦,已经有整整七年,已经受了相当多的痛苦。」
在过去世,Sivali比库就已经修行了心的力量,
他的静坐功夫良好,因此可以轻易地记起在他母亲胎中所受的苦楚。那时,舍利弗尊者教导他观照身体五个部份,也就是头发、身体的毛发、指甲、牙齿和皮肤。因此当他剃头时,仔细地观照身体这五个部份,最后证得了阿拉汉果。
Sivali尊者修习智慧,历经百千劫,
因此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就证得了阿拉汉果,拥有受供第一的称号。如果我们修习戒、精进、正念和智慧,可以在今世或者是在不久的来世当中证得涅槃。Sivali尊者因为观照而生起厌离的智慧,因为忆起在他母亲的胎中所承受的痛苦。同样地,我们也可以修习观照身体五个部份这一个方法,令我们产生厌离的智慧。
为了生起厌离的智慧,现在就让我们回想:在过去世我们必须面对死亡,对我们来说这是一种苦。而现在世我们要住在母亲的胎中大概九到十个月,这也是一种苦。母亲生产时,我们啼哭嚎叫,这也是一种苦。从一出生到现在,我们不能停止呼吸,这也是一种苦;如果我们停止呼吸,我们会立刻死去,这也是一种苦。在生下来时,我们要伸展手足,对我们来说,这也是一种苦。如果我们不能这样子做,死亡立刻就会降临,这也是一种苦。从一出生开始,我们需要吃、需要喝,以维持身体,这也是一种苦。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唾液、鼻水、血浓、小便即从我们的身体排出,我们因此要清洁它、洗刷它,像刷牙、嗽口、在身体上喷洒香水、香粉,以防止身体的恶臭。如果我们不这么做,身体会生病、会死去,对我们来讲,这也是一种大苦。最后我们学会了利用一些东西以减除我们的痛苦,我们需要房屋、床、桌椅、枕头、衣服、食物、舟车、金钱等等诸如此类的东西,以减少我们的痛苦。
在这轮回的苦海里,从卑下如乞丐,上至尊贵如国王,皆有无尽的痛苦,而随着这轮回的巨轮而轮转的力量,即是善业与恶业的力量。佛陀的教法可以帮助我们从无尽的轮回的力量中解脱,以及如何离苦得乐,如果我们忠实地跟随佛陀的教导,我们可以解脱生、老、病、死苦,而最后证得涅槃。因此现在是我们修学佛法最佳的时机,因为我们拥有了人身。
以下是诸佛的教诫、教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换言之,佛陀教导我们修习戒、定、慧。持戒是修习禅定和道果的基础,就像房屋、工厂盖在大地,戒有如大地一般,我们可以在大地上播种和建筑。同样地,如果我们持戒,在世间法上,我们可以拥有大财富。而且一个持戒的人,他不会因此而懈怠,他正直、无所谓至他的美名传遍四方,临终时,他能够建立起良好的正念,之后投生天界。
有智慧的人知道持戒可以得到无穷的利益,因此他持戒,从而证得禅定、道与果。以戒作为基础,可以由此而修习定和慧;「由戒生定、由定生慧」,因此应先修习定再开展慧。修定是指让身心平静,我们的心时常杂念纷飞,就像是风中的蜡烛般摇摆不定;我们的心受惑于眼、耳、鼻、舌、身而产生执作、瞋恨、愚痴、害怕、身苦、心苦、我慢等等。我们可以透过修习定禅再来克服这些杂念,因此不论任何人,如果想让他的心灵平静,应该正确地修习定禅令心平静下来,就像是一枝加上护罩的蜡烛处在无风的状态之中。
如果我们跟随一位有经验的禅师修习入出息念,可以证得四种禅定,帕奥禅师教导修行者必须要先习入出息念,再由此逐一地进入四种禅定,接下来修习观照身体的三十二相,再以白遍修到四禅,然后修慈、悲、喜直到三禅,修舍直到四禅,再以佛随念,然后再以不净观到初禅,之后再修习死随念。
帕奥禅师教导修习四大以便修习观智,任何人若想修习定禅,帕奥禅师会继续教导十遍、四禅八定。若想进入观智,最好是修习白遍直到四禅,届时无限光明遍照一切。
如果家中的环境并不太适合修行,至少在早上或晚上时,持续地静坐。其他时间,你可以修持四种护卫禅之中的任何一种,即佛随念、慈心观、不净观、死随念。如果你修其中任何的一种方法,很容易地便能够达到禅定,而不会轻易地受到五盖的干扰。
在古时候的印度,在一个比库尼的道场之中,有一只小鹦鹉,她们叫牠作浮富。有一天,一位比库尼教导牠一个静坐的所缘,那就是观想身体是一具骷髅,那只小鹦鹉反覆不断地叫作:「骷髅!骷髅!」。当这只小鹦鹉观照牠的身体是骷髅时,突然之间,一只老鹰从天空上直冲而下,正好被一位比库尼看见了,那位比库尼大声地喊叫,这只小鹦鹉因此而获救。于是这位比库尼就问牠:「当你被抓住时,你在观照着些什么?」小鹦鹉回答说:「骷髅!只是抓着骷髅!」这位比库尼就说:「Sadhu!Sadhu!Sadhu!你应该继续修习这个静坐的业处,将来就会证得涅槃。」
这只小鹦鹉按照这指示去做,在牠临终时,忆念起这个静坐的业处而投生在斯里兰卡为人,后来出家成为僧人,并且学习同一个静坐的所缘,之后牠证得了阿拉汉果,证悟涅槃。
在古时候的斯里兰卡,人们习惯于修行静坐,不论他们正在做些什么事,都时常忆念着佛法。有一段时期,大约有六十位比库一起前去礼拜一座佛塔,由于正念圆满,他们听到两位女居士念诵两行有关于「此身是污秽不净」的偈颂,便马上停下他们的步伐而立即观照身体,最后这六十位比库全部证得阿拉汉果。因此不管是在家人或者是出家人,我们都应该持续不断地修习静坐,那么我们就会在佛陀的教法之中,得到欢喜和愉悦。
佛陀教导我们持戒,时时忆念我们所受持的戒,要向那些值得敬仰的人们履行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时时听闻佛法、讨论佛法和时时修习静坐。我们若想得到世间和出世间的快乐,就应该跟随诸佛的教导。最后长老祝愿大家都能够跟随诸佛正确的教导,马上得到喜悦和欢愉。
愿将我们的功德回向给帕奥禅师,祝他能够早日康复,因为现在大家在禅修营期间,也希望大家能够精进修行,都能够证悟涅槃。
21/11/20007:00pm
善与恶皆由心主导,一切心所由心所生,由清净的心所产生的身口意是善的,因此快乐如影随形。
由清净的心所累积的功德,将使他投生善世;由清净的心所产生的功德,行者得到长寿。由清净的心所累积的功德,将使他投生善世;由清净的心所产生的功德,行者得到健康。由清净的心所累积的功德,能使他投生善世;由清净的心所产生的功德,行者得到善知识。由清净的心所累积的功德,能使他投生善世;由清净的心所累积的功德,能使他生得庄严。由清净的心所累积的功德,能使他投生善世;由清净的心所产生的功德,行者生得富有。由清净的心所累积的功德,能使他投生善世;由清净的心所产生的功德,行者因此受人尊敬。由清净的心所累积的功德,能使他投生善世;由清净的心所产生的功德,行者拥有智慧。
由不清净的心所产生的恶业,将投生恶道;由不清净的心所产生的恶业,将导致短命;由不清净的心所产生的恶业,将导致多病、多痛;由不清净的心所产生的恶业,将得不到别人的帮助与支持;由不清净的心所产生的恶业,将失去庄严的容貌;由不清净的心所产生的恶业,将因此而贫困;由不清净的心所产生的恶业,将失去他人的尊敬;由不清净的心所产生的恶业,将变得愚笨。
清净的心产生快乐;不清净的心产生苦恼。一个人若知道这两种道理,他将会以修行清净自己的心,从中而得到快乐。这些需要善知识的引导,时常听闻佛法、俱有正确的思惟、培养戒、定、慧三无漏学。
戒将有助于我们的身业与口业远离邪恶,这是一个基础,由此基础产生禅定与神通、道与果。三皈依也是一种戒行,因此三皈依而产生五戒、八戒、十戒、沙马内拉戒与比库戒。我们若受持其中一项,同时下定决心受持它们,即使是牺牲我们生命也不犯戒。
我们应该好好地护持我们所受的戒,并且百次、千次地反省它们,由此开展慈心,并且具有谦虚的美德以及减少执着。我们的心将因戒而导致清净,我们时常忆念戒行、背诵戒律,做着其他事情时,也不忘忆持戒行,这也是一种静坐的目标,称为戒随。
如果一个人没有静坐,只是抱持着持戒就好的想法,他的心会时常地受到染污。虽然他没有造身业与口业的恶行,可是他的心会产生恶念,导致心的不清净。因此我们应该时常修习静坐的目标,就如同每天刷牙、洗澡、洗衣、吃饭一样,以同样的方式开展静坐,以持戒作为基础。
在上座部的佛教中,佛陀教导四十种业处,它们是十种遍禅、十种不净观、十种随念法、四无量心、四种无色禅、一种食厌想、一种四大观想。十种遍禅的方法就是地遍、水遍、火遍、风遍、蓝遍、黄遍、红遍、白遍、光遍、空遍。十种不净观、十种随念法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涅槃利益、念身、念死、念呼吸。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四种无色禅是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一种食厌想、一种四大观想指的是地、水、火、风,以上四十种业处是上座部佛陀的教法。
当一个人学习静坐时,他应该找一个良好又有经验的禅师,从中接受正确的指导。同时跟随禅师的教导与指示,他应该在业处上保持信心,并且开展精进力、正念与智慧。开始时,他应该让自己的戒行清净,再做一个短暂的佛随念、对身体的不净观、死随念和慈心观,再以生命供养佛、法、僧伽。这里的意思是说我们唯有依止佛陀、依止佛法、依止僧伽和依止我们的老师,同时跟随老师的指示,即使定力生起也应该继续静坐的业处。
要使心得清净,正念是重要的,因此我们要先培养正念。如果我们具有足够的正念,它即可以帮助我们控制心、抑制我们的邪念,同时使我们的戒行清净。它也有助于培养定跟慧,透过学习入出息念,正念会顺利地培养、增长。如果一个人学习入出息念,他可以培养上述的四十种业处;佛陀静坐的业处也就是从入出息念开始的。要修习入出息念,我们应该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让身体保持清净,同时戒行清净;双腿结跏趺坐、身体挺直,最好面向东方。身体保持挺直,有助于我们专注在业处上、延续精进力和正念,而得到正定和智慧。静坐时把我们的左手放在右手上,拇指相扣。首先把我们的注意力放在鼻间,保持轻松,并且闭上眼精,这样便可以在一段长时间中,专注你的注意力。我们不应该用力呼吸,让它自然地呼吸即可。当你觉知入息与出息时,专注于它,而不需要去专注触的感受,只要专注在出息和入息上即可;以坚定的意志力专注于呼吸。当吸气时,平静地知道我们吸气;同样地,呼气时觉知呼气、呼气。
如果妄念很多,行者可以用数息的方法,吸气时就吸气:一、一……;呼气时就呼气:一、一……,然后就二、三、四到八或者十。如果可以的话,就专注十五分钟到二十分钟在出入息上,你会觉察有长的呼吸和短的呼吸,同时从开始到结束,我们可以把心专注在呼吸上,然后你就可以看到微弱的呼吸。
当妄念没有了、痛也没有了,身体轻安时,你会从心里看到禅相,开始时就像雾像烟,一点点的光将会在你面前出现,这光称为禅相。这时不该想这些点点的光,而应该继续专注在呼吸上,此时光会变成类似一堆棉花或者是白色的云状,这叫作取像。此时我们不应该想着光,应该继续专注在呼吸上。
这时,专注在呼吸上的正念会加强,同时精进力和智慧也会增强,此时五盖被抑制,近行定就会生起,喜悦、快乐、轻安和专注一心就会增强。那时一种平静、光亮的光就会在你面前出现,这称为似相。有一些修行者会执取禅相,禅相就会消失,当禅相消失时,你应该继续专注你的呼吸,直到禅相重新出现。禅修者应该要尝试加强定力达到更长时间,然后藉由禅相的光而进入安止定,即禅那。
有些修行者会玩弄禅相的光,但是此时不应该如此,他应该继续遵守老师的指示,开展静坐,不应该因此受到五盖所支配。一整天都要觉知你的呼吸,直到能够完全地掌握它,要不然也可以利用佛随念、慈心观和死随念,或者是不净观。
在此信心指的是对静坐的信心;精进力指的是持续不懈怠地静坐;正念指的是持续不间断地专注呼吸;正定指的是收摄心念、专注一心。
在得到安般似相之后,我们应该练习对安般似相长时间的专注,以便使它稳定。最初的阶段,似相可能只停留短时间,然后就消失了。禅修者不必去在意它,只需要保持不动的姿势,持续地专注于呼吸。如果能持续专注于呼吸,禅相就会再出现,那时你会感觉就像是看到了它一样,然后它可能会再度消失。如果你不去理会禅相,而只是一心专注于呼吸,禅相就会渐渐地稳定下来。于是它会持续存在五分钟,然后延长到十分钟,然后十五分钟、二十五分钟、三十分钟、四十五分钟乃至于一个小时。
在这个阶段,你应当专注于呼吸,虽然你同时也知道光的存在,但是不要执着禅相的光,也不要执着你的定力,禅相能够稳定地存在一小时的时候,你就可以专注于禅相。若能持续专注于禅相一小时,这时的定力称为近行定,这时五禅支一定存在;五禅支就是寻、伺、喜、乐及一境性。如果这些禅支的力量够强,你就能够进入初禅。
如果禅修者能够持续专注于安般似相很久,但是却一直停留在近行定的阶段,无法进入安止定,那么他应该检查下列的因素:
一、住所是否适当?
二、常去之处是否适当?
三、言谈是否适当?
四、交往之人是否适当?
五、食物是否适当?
六、气候是否适当?
七、修行所采用的姿势是否适当?
如果发现有不适当的因素,就应该设法避免而选择适当的,如此你的禅修会更进步。尤其重要的是经常与能够帮助我们禅修进步的善知识交往,以及只讲有助于禅修的适当言论。若能如此避免不适当的情况,而选择适当的情况,你将能够专注于似相而进入安止定。万一仍然无法进入安止定,你可以在禅坐开始之前发愿:「愿我持续专注于似相,并且进入安止定。」然后一心专注于似相,就会发现有时你的心融入似相之中,那就是安止。
刚开始的安止定,持续的时间不长,但是你会发现这时的五禅支,已经比之前更强而有力了。你应当一再地专注于这似相,使心融在这似相当中,如此你的定力就会越来越强。当你能够在每一次静坐的时候,都一心地入于安止定当中,至少一、两个小时以上,就可以开始检查禅支。
首先你必须进入安止定当中至少一个小时,出定之后注意心脏里的部位,就能够见到心脏里有如明镜一般的有分心。当安般似相在有分心中出现的时,就逐一地检查五个禅支:
第一个:寻,将心投入似相的心理现象。
第二个:伺,使心持续停留在似相的心理现象。
第三个:喜,对似相感到欢喜的心理现象。
第四个:乐,对似相生起快乐感受的心理现象。
第五个:一境性,使心与似相合而为一的心理现象。
能够逐一地觉察了五禅支之后,你应当尝试在同时检查它们,确定检查到了五禅支,意味着你已经达到了初禅。接着你应当练习初禅的五自在:
一、转相自在:想要似相生起;而专注于呼吸时,似相就能够迅速地生起。
二、入定自在:想要入定时就能够迅速地入定。
三、住定自在:想要住在定中多久就能够自在地住定多久。
四、出定自在:能够在事先预定的时间自在地出定。
五、核察自在:出定后想要检查禅支就能够自在地检查禅支。
若能够熟练这五自在,你就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场所、任何姿势下进入初禅。对初禅的修行感到满意之后,如果想进一步达到第二禅,你应该从初禅出定,并且检查了五禅支以后,思惟寻与伺这两个禅支是粗劣的,它们接近五盖,因而使初禅不如第二禅宁静。并且思惟第二禅没有寻与伺,它的喜、乐、一境性这三个禅支比初禅的禅支更强而有力,因此第二禅的定力比初禅更强。如此思惟初禅的缺点与第二禅的优点之后,存着想要去除寻与伺的心而专注于似相,如此你就能够进入比初禅更强、更平静、更稳定的安止定。
在这样的安止定当中,喜、乐与一境性这三个禅支比之前的更强,住在定中一、两个小时以上,出定后就注意心脏里的部位,试着检查有分心与禅支,若能确定清楚地检查到喜、乐与一境性这三禅支,这表示你已经达到第二禅。接着你应当以在初禅时同样的方法,来训练第二禅的五自在。直到精通第二禅的五自在,那时你可以很轻易地进入比初禅更安稳的第二禅,并且入定的时间更久,然后就可以进一步地修行第三禅。
首先进入初禅,出定之后检查初禅的五个禅支,接着进入第二禅,出定后检查第二禅的三个禅支,然后思惟第二禅的喜禅支接近五盖,它是粗劣的;第三禅没有喜,因此比第二禅宁静,如此思惟第二禅的缺点与第三禅的优点之后,存着想要去除喜禅支的心理而专注于似相,将心融入似相中,你将能进入比第二禅更深、更强、更平静的安止定。住在安止定中一、两个小时以上之后,出定后检查禅支,就像在初禅及第二禅时那样地训练第三禅的五自在。熟练五自在之后,你就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场所、任何姿势下进入第三禅。
对第三禅的修行感到满意之后,可以进一步地修行第四禅,你可以从第三禅出定之后,思惟第三禅的缺点及第四禅的优点。第三禅的乐禅支接近喜,而喜接近五盖,因而使第三禅不如第四禅宁静;第四禅的定境比第三禅更深而且强。如此思惟之后,存着只要去除乐禅支的心而专注于似相,你就能够进入非常深、非常平静、呼吸完全停止的第四禅。然后你应当训练第四禅的五自在,以便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场所、任何姿势下都能够自在地进入第四禅。
达到入出息念第四禅之后,要转修其他种禅那是非常容易的,你可以修行三十二身分、白遍及其他遍处、四梵住、佛随念、不净观、死随念、四无色定,然后你可以经由四大分别观而修行观禅,有次第地修行,直到证悟涅槃。祝愿大家都能够修行此法门直到证悟涅槃。
1、请问怎样克服五盖?
我们禅修时,经常保持正念,专注在禅修的法门上,这样我们就能够渐渐地克服五盖。譬如说修行入出息念时,如果你保持正念,经常专注呼吸,当正念、定力变强,五禅支出现时,就能够克服五盖。
佛陀在经典上也谈到个别克服五盖的方法,比如说修行不净观,像三十二身分或者尸体的不净观,就可以克服贪欲盖;修行慈心观,可以降服瞋恨盖;修行光明想,就能够降服睡眠、昏沉盖。如果不管修行什么法门,你都能够很专注你的业处,就可以克服掉举、追悔盖,尤其是入出息念,修习入出息念可以降服掉举、追悔盖。修习佛随念可以降服疑盖。
2、在定里是否还有杂念或妄想?
在安止定即禅那里面,是不可能有任何妄想或者杂念的,他只有一心专注在禅相而已。如果你在专注禅相时,有杂念生起,那表示你已经出定,已经不在定中了。举入出息念为例子,禅修者要入定的话,必须一心专注在安般似相,一心融入在似相里面。除了似相以外,没有其他念头,百分之百完全只专注在安般似相。如果这时你有任何杂念或者妄想生起,表示你已经出定,已经不在定中了。
3、在慧观时,到行舍智,如行菩萨道者,应如何抉择速行心或作决定?
行菩萨道的人也是必须修行止禅和观禅,修行观禅达到行舍智之后,就必须停止在行舍智,不能进一步修更高的观智。因为如果他进一步修更高的观智,就会证悟圣果,然后就会朝解脱的方向而去。譬如说佛陀在过去生中行菩萨道,他在修行时,修行观禅都只修行到行舍智为止。然后他会从事其他去累积他的波罗蜜,有十波罗蜜、三个层次的波罗蜜就有三十相波罗蜜,他如此修行累积他的波罗蜜资粮。
4、在生活上怎样去运作,才能使身、口、意清净?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经常忆念佛法,觉知佛法的法益,这样可以让我们的身、口、意趣向清净。然后我们应当照我们所了解的佛法,尽量去实行。譬如说我们应当守护我们的根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门,不要在接触外界六尘时受到影响。然后在佛陀教导的四护卫禅,我们也可以运用。四护卫禅就是慈心观、佛随念、不净观和死随念。当瞋心强时,可以修慈心观;当信心退失时,可以修行佛随念;当我们起贪欲,贪心强时修不净观;当我们懈怠、懒散时,可以修死随念以提起警惕心、恐惧感。当我们每天持续保持修行,就是每天要有早晚的时间坐禅,这样我们心力就会越来越强,当心力越来越强时,我们的身、口也会跟着清净。因此我们应当朝着这个方向,在日常生活中清净我们的身、口、意。
5、对一位平日随息入体内外的入出息念抑制呼吸的修行者,如是一在改变为不随息入体内外时,是否呼吸的频率较高?
在我们专注呼吸时,不应该去控制呼吸,我们应该保持自然的呼吸,然后将我们的心只注意在鼻孔出口处或者是上唇的地方,只注意这个地方的呼吸,而不要注意接触的地方,比如说鼻孔或者上唇、或者人中。这就好比是一位守门的人,他不会去注意已经走进城里或者走出城外的人,而只会注意正在经过城门的人。
同样的道理,我们专注于呼吸时,只专注于经过鼻孔出口处或者上唇附近的呼吸,而不要随着呼吸跑进体内或跑出体外。这样我们先练习惯之后,就能够固定地在这个地方觉察呼吸,而不会去控制呼吸,所以说我们应当是这样,不要去控制呼吸,让呼吸保持自然。
有时呼吸自然会变短、变快,这也没有关系,只要它是自然的变化,我们就照着它的情况去专注,呼吸长就照着长的样子专注它;呼吸短就照着短的样子去专注它,一直这样改变时,并不会使呼吸频率变得较高。
6、这种呼吸法亦适用于平日的作息吗?
意思就是不随着息出入体内外这种呼吸法,是否适用于平日的作息?如果可以做得到将心安住在鼻孔和上唇之间的地方,这样注意呼吸,这是最好的,就是在平日作息时,如果能这样做到是最好,那你就这样子全天都能够把心安住在呼吸上。但有些人可能会很困难,他没办法把心安住在那边观照呼吸,那么他就可以去注意其他的目标、其他种禅修的方法。但在坐禅时,他还是要用入出息念的方法,将心安住在鼻孔末端的呼吸。至于现在禅修营期间,大家应该是比较没有问题,可以全天都这样子去练习、这样修行。
7、如何向不信轮回、涅槃的人介绍此法之利,也就是入出息念的利益?
对于不相信轮回、涅槃的人,我们为他们介绍入出息念时,不必跟他解释这修行是为了脱离轮回或者证悟涅槃。我们可以用另外一个方式,我们可以介绍说:「你若修行入出息念,你能够得到当下的快乐、能够让心专注、有定力,有定力之后,心可以得到安宁、可以产生快乐。」然后当他们逐步地修行,得到这样的利益之后,进一步我们可以引导他修行接下来的方式。事实上他们如果逐步地修行,就能够脱离轮回而证悟涅槃。
佛教书籍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