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周叔迦(1899-1970),著名佛学家,原名明夔,后改名叔迦,字志和,笔名云者、演济、水月光,安徽东至德县人。他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的官宦人家。其祖父、父亲都是科甲出身,祖父是清代两江总督周馥,父亲是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周学熙。他虽出身于世家大族,但澹泊于世俗的名利。
周叔迦早年肄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工科。后来创办实业,最终他所创办的企业先后破产,几经波折,感世事之风云变幻,乃转而皈心佛教。
1926-1927年,周叔迦旅居青岛,遇到一位密宗传法的大师,从之受持密咒,智慧大开,各宗经典豁然贯通,并且有感佛现象。从此,他潜心研究佛学,阅经礼佛,日有进境。以其家学之渊源,加上以个人秉赋的宿慧,故得博涉藏海,深刻领悟。1929年,周叔迦在青岛创办佛学研究社,召集有志学佛的好友,共同研究。后来在研究社中还附设佛经流通处,流通佛经,以广弘传,接引很多人学佛,其中最为发心的有梁少庭、丁莲峰等十多位男女居士,一起组织念佛会。后来,佛学研究社改组为青岛佛学会。青岛在德国人占领时期,信佛的人极少,更没有佛教社团的组织,而由周叔迦组织佛学研究会开创了传播佛教的先河。
1930年,周叔迦到北京,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大学、中法大学、辅仁大学等学校讲授中国佛教史、佛教文学、因明学、三识论等课程。
周叔迦每次弘道在人,续佛慧命,重在培育人才。1940年,周叔迦先生创办中国佛教学院,任院长。学院设预科及本科。本科分教理系,教授《华严》、《般若》、《阿舍》、《法华》、《涅磐》等经,研究《成实》、《俱舍》、《成唯识》、《瑜珈师地》等论;文史系开设佛典通论、八宗纲要、佛教目录校勘学、佛教制度史、蒙藏佛教史、印度佛教史、中国哲学史及英、日、藏、梵等语言课程。他创建中国佛教学院于瑞应寺,主持院务,谆谆教导学生研习经论,身体力行,诲人不倦,极富成绩。学成的学员分赴各地庙宇,成为骨干,也有奔赴解放区参加革命者,为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奠定了人才基础。
周叔迦先生在北京任教期间,参加了各种佛教活动。1928年,叔迦到北京后,加入由北方的唯识大师韩清净与朱芾煌、徐森玉等组织“三时学会”,并从韩清净学唯识。1933年,山西赵城县广胜寺发现金代藏经,叔迦与叶恭绰等共同发起,将金藏中有关法相的典籍六十四种选出来,以三时学会名义影印,名之曰《宋藏遗珍》。这一部书面世后,在当时以印制精美称著。
周叔迦先生积极推动佛学研究,创办刊物、撰写佛教著作。
在出版刊物方面,周叔迦先生与佛学界同仁编辑出版《微妙声》月刊,共出9期,专载研究佛教有一定学术水平的文章,当时刊物的征稿编辑大多由其自任之。同时由他编辑出版的《中国佛学院年刊》,发表多篇高水平的论文,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另外刊行《佛学月刊》,面向社会,起到接引善信,阐扬佛法的良好作用。
在撰写佛教著作方面,周叔迦先生既遵循前人之规范,又发挥个人之知见。他写了大量佛教作品:其中于经部著有《法华经安乐行品义疏》、《药师如来本愿经疏》、《阿弥陀经义疏》等。于论部著有《因明入正理论释》、《因明新例》、《唯识研究》、《大乘起信论要释》等,都是弸中彪外,鞭辟入理,既有古人章法,又具时代新义之作。还撰有《八宗概要》一书,于中观、瑜伽、天台、贤首、禅、直言、净土、律宗的相传世系,教义特点,概括扼要,表述详明,为了解中国佛教各宗派提纲挈领的著作。另有《释典丛录》,是经疏论著的提要,考证师承的体系,解释所发挥独到之处,说明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贡献,索隐钩玄,评论允当,足见他在佛教方面知识的广博与深邃。
周叔迦先生还著有《中国佛教史》和《中国佛教简史》,阐明中国佛教的源流和演变,以及在历史上和学术思想上的作用,观点独树一帜,自成一家之言。另有关于佛学论著10余部,论文50余篇。正因为撰写大量研究佛教文化的理论专著,使他成为了中国佛教研究三大家之一。
周叔迦对佛教文献的积累和整理独具弘愿。他曾于居士林设研究会,设计规划方案,主持编纂佛教金石志、艺文志、寺塔志、法论志及佛典辑佚等书,并著有《佛画纪源》及《补遗》、《释迦如来传集》、《佛传综录》、《中国佛教史料》等大量著作。这些原始的资料都是佛教中最宝贵、最基本的文献。
周叔迦除研究著述和讲课授徒,尤致力于佛教文化事业的发展。1933年,周叔迦主管北京刻经处,校刻《名僧传钞》、《性相津要》和《信力入印法门经》等。1935年,周叔迦与欧阳渐、叶恭绰等发起,将山西赵成广胜寺的金代藏经,选择其中精珍46种、255卷,影印成《宋藏遗珍》3集,这对于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流传,以及美术、雕刻的研究都是额大有贡献的。1936年,与徐森玉、徐蔚如发起募资,汇集各刻经处版本,成为百纳本《龙藏》。耗资甚巨,后因时局的变化,这一宏愿未竟全功。
1936年起,周叔迦任华北居士林理事长,后又建立居士林图书馆(1940年),藏书万卷,制订佛教书籍分类法;成立佛画研究会(1941年),招收学员,研习佛画,聘请黄宾虹任教,他亦亲自授课,培养专门研究佛教美术的人材。同时还成立佛学研究会,编辑《佛教金石志》(杨殿珣)、《佛教艺文志》(苏晋仁)、《佛教寺塔志》(刘汝霖)、《佛教法论志》和《佛典辑佚》(王森、韩镜清)、《二十四史佛教史料汇辑》(黄诚一),为编写中国佛教史作资料的基础工作。可惜原稿都在“文化大革命”中散佚。
同时,周叔迦在1936年成立了北京菩提学会,并担任常务理事。为了沟通汉藏佛教而尽力,周叔迦设立藏文班,培养有志于西藏佛学者,学习藏文,翻译藏文佛教典籍。1962年,商务印书馆拟出版《佛教史籍丛书》,请周叔迦任主编,计划将《布顿佛教史》、《青史》、《土观佛教史》、《西藏王臣史》和《印度佛教史》等西藏佛教史籍,译为汉文,亦因政治运动而搁置。
长期以来,周叔迦对于中国佛教历史的研究成绩卓著,周叔迦最早著《中国佛学史》时,将佛教学术思想的发展分为原始、华化、蔓衍、衰微四个时期。原始时期分为斋祀季、般若季、三学季;华化时期分为酝酿季、灿烂季、凋零季。每时期均有传译、理行、名著、通俗诸篇,皆根据大量资料而成,不但其分期独具特点,而涉及经论之众,人物之多,评骘之精,这些都显示先生学识之广,水平之高,远超出一般佛教史籍之上。后来周叔迦又撰《中国佛教简史》,经多次讲授修改,愈臻完善。自东汉至清代,分为七个时期,其三学并弘,八宗鼎盛、流派蔓延三章,篇幅既多,时间也长,别具见地,为书中最精彩部分。
周叔迦还与在居士林内创办佛教图书馆,捐款捐书,收藏内外典籍万余卷,供世人阅览。并设佛画研究会,聘请国画大师黄宾虹诸名家指导,继承古画传统,发扬宗教艺术,尤为当代专家所赞许。
周叔迦对敦煌学亦有涉及,曾编就《敦煌劫余录》14帙,为敦煌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闲暇之余,周叔迦对敦煌壁画收藏有特别喜好,常不惜重金以收之。他与画家黄宾虹有私交深厚,所藏敦煌壁画,都有画家的鉴定和题记。由于周叔迦对敦煌深有研究,四十年代,曾协助陈援庵先生整理敦煌卷子,于残篇断简之中,确定经名多种。校核细致,功力深邃,可见周叔迦对于三藏的研究渊博弘深。至所撰敦煌逸经的跋文,表彰古人隐没不显的著作,诚可谓“发潜德之幽光”了。
六十年代,周叔迦对房山石经进行发掘。房山石经曾沉埋于地下数百年,世人鲜知其全貌。周叔迦不辞劳瘁,跋涉登临,对房山石经开始进行调查、整理、拓印全部经文一万五千余石。使封锢数百年的珍贵文物,终于重见天日。这是继敦煌石窟之后又一石刻宝藏,两者对于我国文化贡献之大,是堪以并称的。因此,他作为佛教文化学家是当之无愧的。
1945年,周叔迦一度从事政治活动,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0年,周叔迦在北京担任中国尼泊尔友好协会副会长,并当选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3年6月,他与陈铭枢、赵朴初、吕澄、释巨赞等发起组织中国佛教协会,释巨赞、周叔迦当选副秘书长。叔迦还曾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到锡兰参加释迦牟尼涅盘二千五百年纪念大会,并在大会提议编纂“佛教百科全书”。回国后,周叔迦又参加房山石经的拓印工作及对全国石窟的调查工作。
1956年,周叔迦被印度的摩诃菩提会吸收为终身会员。是年,中国佛教协会在北京法源寺成立中国佛学院,培育僧才,由叔迦担任副院长兼教务长,亲自教授课程,指导学生,孜孜不倦。
周叔迦生平的佛学著作,除了早年出版的《唯识研究》外,后来出版的有《牟子丛残》、《法华经安乐行义记》、《药师如来本愿经疏》、《阿弥陀经义疏》、《决定毗尼经疏》、《菩萨戒律汇集》、《灌佛形象经疏》、《因明学新例》、《法苑谈丛》等多种,并有大量未结集的论文。
周叔伽曾任北平中国佛学院院长,全国佛教协会第一届副秘书长,第二、第三届全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尼泊尔友好协会副会长等职务
佛教书籍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