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星云大师
时间:西元一九七七年四月
地点:台南育乐活动中心
听众:法师、居士
(弟子依光记)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刚才承蒙成功大学许景重教授对我的介绍,觉得很不敢当。
今天是佛诞节,仗着佛陀的光明,使我们从四面八方走到他的座前来。台南市佛教青年会,给我们促成的因缘,使我们能相聚在一起,而有一次说法的机会,这是非常难得的。
教主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今天,降诞在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他是一位人间的佛陀,并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也不是异教徒心目中的上帝。佛陀是出生在人间,修行在人间,成道在人间,他是我们人间的佛陀,人间的救世主。所以,我今天秉承着佛陀的本怀,和各位讨论“如何建设人间的佛教”这一个问题。
我为什么要讲“如何建设人间的佛教”这个问题呢?因为今天佛教的某些趋势已经违背了佛陀的本旨。比方说:研究学问的人,只知道重视佛学的玄谈,而不注重实际的修证;有的人,又以为佛教是重视形式上的吃素拜拜,对于人格道德的增进及日常生活的问题并不重视,因而缺少对人世的责任感;有的人一信佛教,就忙着自己修行,不是住在山林里自修,就是居住在精舍中不问世事,完全失去对社会大众的关怀。
因此,我今天提出这个问题,是要说明真正的人间佛教是现实重于玄谈,大众重于个人,社会重于山林,利他重于自利。因为,我们接受佛教的信仰,并不是把佛教当为一个保险公司,希望佛陀像神明一样廉价的给予我们保祐。我所谓的人间的佛教,是希望用佛陀的开示教化作为改善我们人生的准绳,用佛法来净化我们的思想,让佛法作为我们生活的依据,使我们过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关于如何建设人间佛教的问题,我提供六点贡献给各位参考:
一、建设生活乐趣的人间佛教
我们信佛教,是来追求幸福快乐的,并不是来找痛苦的。可是,当我们进入佛教的时候,经常听到苦空无常的口头语,使人觉得一片愁云惨雾,以为佛教里毫无乐趣可言。其实,任何人信佛教都不会把“受苦”当做目的,没有人不喜欢快乐幸福。关于这一点,首先我们必须有几项认识:
(一)苦是增上缘,不是真目的
苦在人间是很多的,佛经说苦有二苦、三苦、四苦,乃至八苦、无量苦等等种类。如身体上有老病死的苦,心理上有贪嗔痴的苦,自然界有水火风灾的苦,家庭和社会上眷属别离、怨憎相会、欺凌压迫、刀兵战乱的苦等。这许多苦,我们要接受它的挑战,经得起它的磨练,要超越它,要把苦当做修道的增上缘;《楞严经》说:“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能以苦自励的人,便是能利用“苦”为逆增上缘的人。
有的人以为信佛教就一定要吃苦,明明有好的衣服可以穿,他却穿得很破烂,表示这样才是信佛教;明明有好的东西可吃,他硬是要吃坏的东西,表示这就是修行。其实,佛教要我们克服苦难烦恼,并不是要我们去自找苦吃,去自我束缚。
(二)人间有欲乐,世人所需求
那么,我们既然不要苦,是不是就要求乐呢?人间有五欲的快乐,是一般人所祈求的,我们究竟应不应该有五欲的快乐?
在佛教里面,声闻缘觉的小乘讲究离欲,人乘的佛教讲究节欲,大乘菩萨不是离欲,也不是节欲,而是对五欲的财色名食睡,加以化导,叫做化欲。
《胜鬘经》中说胜鬘夫人是一位王后,但她奉行大乘佛道,除了相夫教子以外,做了许多佛化的救济事业;《维摩经》中的维摩居士,是在家的菩萨,经中形容他虽有妻子儿女、田园舍宅、官位财势,但这一切,如同片云点虚空,一点也不会使他心有挂碍,并不妨碍他的修行。
人生的欲望很多,大体而言,有对财物的要求,身体美貌壮健的期望,以及情感的如意等等,像这些欲望到底是好呢?是不好呢?
哪一个人不希望资财圆满如愿?哪一个人不希望自己长得美貌健壮?这一类善欲望,在佛教里并不一定反对,人间佛教是可以承认这种欲乐的;可是这种欲乐,并不是最彻底的,因为这不是佛法中真正的快乐。佛法所提倡的生活乐趣是法乐,而不是欲乐。
(三)我有妙法乐,不欲世法乐
一般人享受的快乐,是由感官得来的,用眼睛看电影、看电视,觉得很好看;用嘴吃山珍海味,用耳朵听好的音乐,男女谈情说爱,因而感到快乐;但是用眼睛看的快乐,看到的东西容易过去,用耳朵听的快乐也容易过去,有时候甚至会乐极生悲,唯有不是从感官得来而是向内心追求的快乐,才是最究竟的快乐。
也许各位看到我们出家人,会觉得可怜,鱼也不能吃,肉也不能吃,男又不娶,女也不嫁,好可惜哦!但是,出家人却并不以此为苦,因为他有佛法的快乐,这种快乐是来自内心的,是最究竟的。因此,对于珍馐美味、男婚女嫁当然也就不执迷了。
我是从童年就出家的,出家之后,就常常听到这句话说:“年纪轻轻的就出家,真是可惜!”我自己想:真是“太有福报了!”幸好我出家了。因为我在佛法里面获得快乐。
当然,这种快乐在家学佛的人也一样可以得到。比方说:我们有信仰的人,虽然只是粗茶淡饭,但由于心中有佛菩萨等圣贤作榜样,因此才能安贫乐道,不虞匮乏。如果是没有信仰的人,精神上无所寄托,财产再多,名位再高,还是会感到不满足不快乐;真正有修行的人,他眼睛一闭,腿子一盘,所谓天堂、极乐世界当下现前,那就是佛法的快乐。
不知道各位感受过这种快乐没有?如果没有,或者有人只感受到物质、感情的快乐,那么,我劝你可以再增加佛法的乐趣。你有佛法的快乐以后,一天有二十四小时,一年有三百六十五日,日日每一秒,都在佛法的快乐之中。我今天的讲演,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各位真能增加一点快乐,因为,佛法的愿望,就是希望把欢喜快乐布满人间。
二、建设财富丰足的人间佛教
在佛教界,一向很不喜欢谈钱,谈财富的。如果说某某人很有钱,那么,往往就有人现出不屑一顾的样子,或者看到某一个人欢喜钱,或是赚钱,就要鄙视他,其实,有钱并不是罪过,在这里我要稍加说明:
(一)黄金非毒蛇,净财作道粮
佛经中常把黄金比做毒蛇,黄金有时是毒蛇,但是有时也是办道的资粮。钱财本来是中性的,变好变坏全看人用之有道或无道。如果是分内的钱,不是不正当手段得来的,就是净财,这种钱财多了有什么不好呢?净财可以做为求道与弘法利生的资粮,要修行办道、布施救济,在在都需要钱财来做助缘。举个例子说,如果有个年轻人,发愿深入经藏、穷研佛学,但是他没有钱买《大藏经》,因为一部《大藏经》要新台币四、五万元,一部《卍续藏》又要四、五万元,贫寒的学子怎么买得起呢?所以,读书也需要金钱来作助缘的。至于其他社会事业,更不用说了。
所以,佛教徒并不是不可以发财。一个佛教徒,在社会上或家庭里,应该是钱财越多越好,重要的是,钱财多了要会用;很多有钱人,一生一世做个守财奴,不能善用金钱。所以我主张佛教徒大家来发财,但是不只要注意“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且要“用之有道”。其次,我要说明,比世间的金钱更好的东西还是心灵上的财富。
(二)外财固然好,内财更微妙
身外之财当然需要,心内之财更要庄严。身外之财,我们不容易有,如果你想到台南市中正路买一块十坪地,就要一百万,钱要从哪里来呢?可见,向心外求财是不容易的;但是,如果向心内求财就容易得多了。心内的财富又在哪里呢?只要有般若智慧,心眼开了就有了!
譬如:我们欣赏天上高悬的月亮,好圆好明好美;满天的星斗、银河,遍满整个虚空,如果你要欣赏,谁又会与你争呢?假如,你懂得的话,太阳、山、海、树木、花草、空中飞鸟,花是为我而开,鸟为我而叫,平坦的柏油路都是为我们做的,宇宙之大,一切都是属于我们的,又何止是中正路区区的小土地?所以真正的财富,是在自己的心中,心里若知足,宇宙三千都是我们的;你如果不满足,一味地贪财好利,就是拥有再多,也是觉得不够的。
(三)求财要有道,莫取非分财
非分的金银财宝,我们不要,什么是非分之财呢?下列七点就是非分之财:
1.窃取财物:别人东西,私下拿用。
2.抵赖债务:欠人之钱,硬要赖帐。
3.挪用寄存:寄存之物,从中挪用。
4.吞没共财:共同经营,非法多得。
5.因便侵占:趁机得利,侵占存用。
6.借势苟得:滥用权势,获得钱财。
7.经营非法:私造毒品,不合国规。
各位都听过《阿弥陀经》中有一个西方极乐世界,里面可以说是美轮美奂、富丽堂皇,地下是黄金铺地,栏杆雕梁都是七宝所成。谁说佛教不重视富有呢?因此,我们不要以为佛教叫我们不要有钱,佛教希望人人要有钱,但非法的财富不要,若有外财后,更要有心内的财富。
三、建设慈悲道德的人间佛教
怎样才能达到慈悲道德的标准呢?我有三点提供各位:
(一)自他和社会,普济重利人
所谓慈悲道德,主要是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怎样来保持和谐?有时候,别人批评我们,讨厌我们,原因何在呢?我们检讨自己,可能是在慈悲道德上有了缺陷,因此,要发奋图强,自尊自重,时时刻刻想到不可得罪别人,不可侵犯别人,同时对社会大众的舆论也要重视,行其所当行,造福社会大众,就是慈悲道德的表现。
所以,我们对于自己,对于他人,对于社会,都要用慈悲道德去增上,这是我们建设人间佛教不可以缺少的条件。有人说慈悲有什么好呢?道德有什么用?有慈悲道德的人大半是被人欺负的对象。因为对慈悲道德发生怀疑,所以对人生态度就产生了动摇,我希望大家不要持着这种观念,我们要有为人奉献的决心,要相信最后的胜利是有慈悲心和有道德力的人。
(二)五戒应受持,人成即佛成
佛教的五戒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所谓五戒是:
1.不杀生——不侵犯别人生命。
2.不偷盗——不侵犯别人财富。
3.不邪淫——不妨害社会风化。
4.不妄语——不侵犯他人尊严。
5.不饮酒——不饮用烟酒乱性。
五戒主要是警告我们不能侵犯别人,要遵守道德。比方说,要我们不乱杀,就是不伤害他人的生命,不侵犯众生的生存;不偷盗,就是不侵犯人家的财富,不损失人家的所得;不邪淫,就是不妨害家庭的和谐,不侵犯人家的名节;不妄语,就是不假造颠倒的语言,不发表损人的谈话;不饮酒,就是不贪嗜刺激的食品,不饮用迷智的烟酒。监狱里的犯人,大都犯了五戒。如杀人、伤害、杖打、鸩药等,就是犯了杀生戒;抢劫、窃盗、恐吓、诈欺、侵占、贪污等,是犯了偷盗戒;妨害家庭、妨害风化、重婚、强奸等,是犯了邪淫戒;诈欺、教唆、诬告、妨害名誉、造谣惑众等,是犯了妄语戒;吸卖鸦片、注射吗啡、私造烟酒等,是犯了饮酒戒。
因此,在佛教里面把五戒制定为人间的基本道德,唯有每一个人、每一家庭、每一个社会,大家都能共守五戒,人间才有祥和之气,上慈下孝,和平相处,一个人五戒守得好,就是表示人格完美,佛道也就可以成了。
(三)人天三福行,善德堪尊敬
我们建设人间的慈悲道德,对人天的福德善行,尤其要去遵守修持,你要想升官做富贵的人吗?要奉行三件事情:一、布施,二、持戒,三、禅定。布施可以增加我们的富贵,持戒可以增加人格的尊严,禅定可以安定我们身心的动乱,我们若能奉行布施、持戒、禅定等三福行的话,就能与人间佛教相应。
四、建设眷属和敬的人间佛教
我们每一个人生活在人间,都不会离群孤立,每人都有他的亲戚眷属。有些人当然很重视家庭里面的眷属,但有的时候,也因眷属而发生一些不满的怨言。俗语说:“不是冤家不聚头”,就是家里的夫妻、父子、母女那么亲的眷属,有时候,也说他是冤家,把他看做是修学佛法的障道因缘,因此,有些在家居士,为了要想学佛,也像出家人一样,把亲戚朋友一个个的疏远,然后才算是皈依学佛。
其实,学佛并不需要离开亲戚朋友,而应该是越多越好,我们生活在人间,亲戚眷属之间,要紧的是大家如何彼此互相尊敬,和平相处,使我们的眷属成为法侣道友,感情融洽,和谐愉快。
(一)眷属因缘好,相处在和敬
眷属相处,不能相亲相爱,反而成为仇敌,视为冤家对头,这个原因何在?
人和人相处,难免有一点利害关系,彼此之间难免会发生一些误会,如果大家太计较,就不能和敬相处了,甚至老是喜欢算旧帐,常常记着仇恨,好的事情不记得,坏的又记一大堆,彼此之间怎么能和敬呢?
我国圣贤有一句话说:“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又说:“家和万事兴。”因为眷属因缘好,要大家彼此和谐,彼此尊敬,不算旧帐,不要计较,不要比较,这是眷属和敬相处的必备条件。
(二)自由应尊重,利害要看轻
法国罗兰夫人说:“不自由,毋宁死。”历史上的暴政,使多少百姓不惜自身性命,此起彼落的反抗,为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争取生存的自由。西元一九六四,越南教难,多少高僧大德,有的以火自焚,为教殉道;有的自残身体,为教牺牲,这是为了什么?为的是争取信仰的自由。
无论在哪一个地区,哪一个行业,哪一个团体,哪一个家庭,甚至哪一个人,都是需要自由的;而每一个人,思想不一样,习惯也不一样,需要也都不一样,这许多人相处在一起,即使是家庭中的眷属,也没有办法使大家的思想习惯相同。思想不同,最好的办法是彼此要互相尊敬,互相包容,这才能彼此互相存在。
唯有尊重他人的自由,彼此相处才能和谐;有的父母,他只有一个儿子,对儿子的婚事管得太过分,儿子有对象了,他就偏偏不允许儿子讨那个媳妇,禁止儿子与女方来往;或者只有一个女儿,就偏偏不给女儿嫁给她心目中的对象。像这样的父母,太过分管制儿女的婚姻,往往会产生反效果。
有时候,做父母的人,看到年轻儿女们,不能与自己一样,信仰佛教,反而去信基督教,很不高兴,就想尽种种办法要把女儿的信仰转过去。当然,运用一种方便,使家庭能有相同的信仰固然好。但是,如果没有方便,徒使家庭里的份子,因为信仰而感情破裂,这也是划不来的。一个家庭里面的眷属,年龄有差距,思想有不同,习惯也不一样,这不要紧,主要的是彼此要相互尊敬,要和谐相处,不可以太自我,大家能把握这个原则,自然能有好的效果。
(三)若要人赞美,多付苦与辛
一个人要博得别人的赞美,就要自己多付出一点辛苦与牺牲。没有流汗,就不会有成果;没有成果,又怎能博得别人真正的赞美呢?我国有一句成语说“实至名归”,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没有付出辛苦代价而有的赞美,叫做谄媚阿谀,并不是真正的赞美。
五、建设大乘普济的人间佛教
在家庭里,都能和敬相处了,就要进一步把慈悲法喜普施给社会大众,大乘的佛教,就是在家的佛教,在家的信徒更应该本着大乘菩萨的大慈大悲大智大勇的精神,从事普济社会大众的事业。现在,我说一个在家居士普济人间的故事,给大家参考。
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国王净饭王,是佛陀的父亲,本来这个国家应该由佛陀继承王位,但因为佛陀出家了,所以,就由甘露王子摩诃男将军来继承。他即位后,使迦毗罗卫国呈现了小康的局面,但是对于邻国憍萨弥罗国琉璃王的侵略,仍然没有力量抵抗。
琉璃王的父亲叫波斯匿王,波斯匿王生了琉璃太子,最初为了让他学习射箭的技术,就送他到迦毗罗卫国去。很多年幼的王子,在一起学习文才武术,听到消息说:佛陀将要回到迦毗罗卫国说法了,马上为佛陀启建讲堂,并且下令在佛陀未到之前,什么人都不可以走进说法台上去。可是,琉璃太子对于这个命令不放在心上,为佛陀预备的宝座他居然坐了上去。
当时释迦族的人看了就骂他:“你这个贱种,你凭什么资格坐在为佛陀预备的宝座上?”
琉璃太子的母亲,叫做末利夫人,过去是释迦族王宫的侍女,因为释迦族出美女,波斯匿王硬要释迦族许配一位公主给他,碍于波斯匿王国大势强,不得已才假用侍女装扮做公主嫁过去,这事后来传开了,所以大家才骂他是侍女生的孩子——贱种。琉璃太子被这样一骂,觉得很没面子,当时,就发誓说:“我有朝一日当了王,一定要消灭释迦族!”
释迦族在过去所种的恶因就要降临了,琉璃太子谋杀了长兄只陀太子,自己继承了王位,带领兵将,消灭释迦族,所到之处,无不杀人放火。迦毗罗卫国,实在没有办法,这时,摩诃男出来要求琉璃王说:
“请您不要滥杀无辜,我有一个要求,当我跳到水里面去时,你就暂停杀人,释放民众逃命,等到我的尸首浮到水面上时你再开始杀人,好不好?”
琉璃王一听,哈哈大笑说:
“很有趣,很好玩!我依照你的话做。”
这时,仁慈的摩诃男,由于受了佛陀的教化,作了牺牲自己的决定,他跳到水里以后,就把头发绑在水底的树根,因此,他永远再也浮不起来了!
凶恶的琉璃王,知道了摩诃男的行为,也为之感动不已,他醒悟了,于是下令以后不再滥杀无辜!
摩诃男个人是牺牲了,但是千千万万的人却得救了,这就是大乘普济精神的最高典范。
佛陀的弟子中,有一个须达尊者,自从他皈依了佛陀以后,就发了一个愿:“从今以后,凡是过路行商,要吃饭要茶水,我都愿意供养;从今以后,所有的比丘、比丘尼、信佛的男女居士,只要经过我家的门,要吃、要用,我决不拒绝;如果有老人孤苦无依,有孤童幼孩没有父母,只要我知道,一定要帮助他解决生活的困难。”
因此,须达长者,赢得大家尊称他为“给孤独长者”,他专门照应孤独无依的人,这就是大乘菩萨的精神,这就是对社会实行普济的慈悲。
(一)应有仁爱心,要发菩提愿
前台湾省政府谢主席提倡小康计划,仁爱运动,我们虽然是出家人,为实行大乘普济的人间佛教,对这个好办法一致响应;在今年初,我率领中国佛教研究院的同学到澎湖托钵,响应仁爱计划,冬令救济,又到宜兰托钵,并将所得款项全部送给政府当局,转发给贫穷百姓。
在托钵的时候,有位送报先生正在送报纸,他看到我们托钵的行列,就拿了五十元,朝我的里中一放,我心里非常感动,心想像他们送报纸,奔波劳累,要送多少报纸才有五十元的所得呢?但是他们仍然愿意布施。
在路边卖槟榔的小贩也赶来,放一百元在我的钵里,像他们这种生活,应该是被救济的,但还是愿意拿一百元、五十元来救济别人。因此,当时我就发现一个道理,“富人”之名,不应该由所拥有的金钱有多少而决定,一个人即使没有多少钱,只要他肯布施给人,他就是富有者;反之,虽然很有钱,而不肯普济于人,那就像穷人一样。
所以,推行人间佛教,倒不一定希望各位人人有财有势,主要是要心里富有,要有仁爱的心,要发菩提大愿。
(二)乐结众生缘,喜作佛法事
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在佛教里,结缘很要紧,有时候,我们发现有的人做事顺利无碍,到处受人欢迎,这都是从结缘中得来的。
我提倡每一个信佛教的弟子们,应该重视结缘,你用眼睛朝他看,行个注目礼,这就是你的眼睛对他结缘了,如我现在与各位讲话,你们很认真的听,我看了很欢喜,这就是你我结了缘;或者你们回去以后,赞美今天听众当中哪一位很好,就是用口与人结缘;其至于你走路时,让别人一步,也是结缘,如此你就可以奉行佛陀的大乘普济精神。也许你认为不重要,但是大家都实行起来,社会就成为大乘菩萨的社会。
各位当中,听说有从屏东来的,有从善化来的,乃至于还有从高雄来的,你来到这里就与台南地方的人结缘了。假如有朝一日,你要到台南来竞选台南议员,你说:“多少年前,我来台南听某某人讲演过佛法。”哦!这样子,你与台南很早就有缘了,台南人就支持你。
我们多结法缘,则必须多做佛事;我在台湾各地方,常常听到一些居士对兴建塔寺之事,常常硬性规定要出多少钱,我自己觉得这种化缘方法太恶劣。但是有时想一想,虽然他是勉强别人出钱,也算了不起,因为他让人家有机会结缘,这缘结下了以后,就等于是播种子,什么时候收成,那是意想不到的。
举例来说,譬如:你们随便哪一天到了佛光山,你说:“我是某年某月在台南听某人讲演的。”佛光山的弟子们一定会很热烈的欢迎你,因为你听我们讲经,与我们的佛法,在思想上交流过,这就结下了法缘。
(三)愿代众生苦,普济一切众
《华严经》中说:“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这并不是说自己没有快乐,你为人家的快乐打算,使别人快乐了,你怎会不快乐呢?
有时候,我们走到佛教的道场,心里就感到现在的人很冷,笑容很少,一点也不亲切热情,因此,我曾说每一个人面上常常微笑便是供养,口中说几句好话便出妙香,多做一些事情,多走几步路,多给人点几个头,多把自己的所有奉献给人,如果社会上大家都能这样,那就等于是佛国净土了!
六、建设佛国净土的人间佛教
今天有很多佛教徒,都希望往生极乐世界,我想不如更积极的把今天的世界转变为佛国净土。
(一)没有三恶道,更无冤和亲
我们要建设人间佛国净土,先要做到没有三恶道。三恶道是地狱、饿鬼、畜生。地狱道的众生多嗔,饿鬼道的众生多贪,畜生道的众生多痴。如果要让三恶道完全消失,就得把人间的贪嗔痴祛除,然后,不要与人结冤,也不可以太亲密,因为太亲密,也会招来许多麻烦的。
常常听到什么人被人害了,这种事例是由爱而来,为什么呢?因为爱不到,就产生恨。因此,我们最好要把怨亲爱恨化除,而用平等心,本着佛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去建设人间佛国净土。
(二)世界满欢乐,忧烦一切除
凡是对社会大众能给予欢乐,能减少大众忧心烦恼的事,我们都应该全力以赴,我们可以用佛法来增加人间的欢喜,可以用布施来增加人间的福利,可以用劳力去贡献大众。如果什么都没有的话,还有一颗心可以与大家共同欢喜。这个世间最可悲的是什么?就是一般人不欢喜别人获得利益!看到别人有钱,有办法,他就不高兴,这种不健康的心理使得世间不能成为佛国净土。
(三)心净国土净,大同世界现
假使我们想把整个世界净化,但却觉得自己能力不够的话,不妨降低标准,先使自己的家庭和谐安乐;如果,这种力量也没有的话,那么自己还有一颗心,就去庄严自己,净化自己!“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所谓“心净国土净”,人人都能这样,大同世界就会呈现在大家的面前。
佛教藏经阁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