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隆莲法师汉译
寂天菩萨造颂
杰操大师广解
隆莲法师汉译
赵朴初居士序
一、赞菩提心功德品
二、忏悔品
三、受持菩提心品
四、不放逸品
五、守护正知品
六、忍辱品
入菩萨行论,详菩萨修持,全以颂文写成,名为千颂。首三颂归敬三宝及造论因缘。解分十品。劝发菩提心四品:赞功德、忏罪、总持、不放逸;修菩萨行六品:守护正知、安忍、精进、静虑、般若、回向。注释有梵、藏多家。
此论作者寂天论师,约西元六至七世纪人,南印苏罗室蹉国德铠王之子,原名寂铠。为不满王族空虚享受奢靡生活,临将接位,出走东印度师子王处。前后服务十二年,勤奋好学,博通内外学说。继至那烂陀寺出家。入胜天之门,改名寂天,成为月称以后中观学派之大家。其所倡导学风:一为广博守约。以简御繁;二为行解相应,不尚虚论,著作不多,悉从实践中来。后由阿提沙传到西藏,宗喀巴大师盛加宣扬。迦当派对入菩萨行论,宗为六论之一,影响深远。
此论汉译,宁雍熙二年,由天息灾翻译名‘菩提行经’题龙树菩萨造,较藏文本缺两品,文字艰涩,又无注解,难以研寻。新中国成立初,隆莲法师由藏译汉,会入杰操广解,洵为难得之书,付印流通,以饷读者,爰述数言,以弁其首。
佛历二千五百三十九年佛吉祥日赵朴初
极尊正士诸具大悲心者足下恭敬顶礼
谁知智慧尽除诸罪相好功德炽然四身轮超法界际
大悲流露六十支分韵音无垢光明普照无边诸众生
任运成办恒常无间善能破除无边众生愚痴诸黑暗
于诸能仁自在上师大士圣妙吉祥足前我今恭敬礼
为已一切生中备咨询亦为利他与我同类机
遵依正士智者之所许入菩萨行论释今当作
自见取执娟纲所系缚谓言欲证小乘菩提果
不须证入甚深真如性愿舍诸颠倒说而谛听
入菩萨行论
梵语菩提萨埵杂雅阿瓦打[日/阿]
藏语降曲生巴觉巴那[觉/勿]巴
我佛能仁自在,初于殊胜菩提发心,中于众多无数大劫,修行施等波罗密多,圆满二种资粮,最后现证圆满大觉,三转法轮,初于四圣谛,三转十二行宣说,有具声闻种姓相成熟者,唯说四谛,便能悟入缘生离戏论边际,如龙树菩萨之论及月称论师六十正理论释,于小乘诸经中,亦曾多次正说细分无我也。次说广中略三种经,广明补特伽罗及法无我,转第二法轮,次说具广大方便分之不退转轮,转第三法轮。于此三转轮中,总释一切契经密意,别者圆满显释大乘经藏密意,于一一切契经皆是一具大乘种姓者成佛道之支分,及云何修行之理,广加抉择,入正法行者。是此论所明也。本论作者,圣者寂天论师,于一切契经密意已能圆满通达,自他互换具大悲心,不唯自利是视,一向唯求为他利乐,特由修行无上瑜伽极无戏论之门,于大乘道已获圆满。其所造入菩萨行论分四;甲一释题,甲二皈敬、甲三正义、甲四结义,今初,梵语有四种,此是桑支达语也,此论题名菩提,藏语降曲,萨埵藏语生巴。杂雅藏语觉巴。阿瓦打[日/阿]藏语[觉/勿]巴。
顶礼一切诸佛菩萨
甲二译文皈敬,明所属之品类也。复为息灭译事之障难。当知本论虽总释全藏密意,主要唯正释经藏也,卷数易知
甲三正释论义分二乙一将释大乘道次第之所作乙二正释道次第初复分三丙一皈敬丙二誓说丙三谦言乐欲造论之因初复分三丁一所为义丁二回向义丁三文词义
丁初所为义者,由称扬殊胜皈境功德而修皈依,能令自身证正士果,息灭造论障难,究竟得决定胜?亦令余所化者随顺趣入,妙善资粮悉皆成办也。
丁二总摄义者,言三宝及应敬礼者,显亦礼其余也。
丁三文词义者
善逝具足法身及佛子一切应礼敬处敬礼已
苏嗄达言,有断证二解。断德圆满之功德者,如人像善,烦恼障尽断,端严而逝故曰善逝。如疫病善净治已,不随烦恼自在,复随轮回,故曰善逝。又如瓶善充盈,不染污无明尽断故,无余而逝故曰善逝。善谓妙善等,逝者达彼自性也。彼三者,如其次第显胜出外道离欲,预流一来等,及小乘阿罗汉也。若就证德圆满而言,圣智现证二种无我真如,智坚固,无余知,是为善逝。此亦如其次第胜出三种补特伽罗。以上明赞佛宝,界自性清净离诸垢染之法身,是为法宝。彼依何而有,谓依善逝。善逝法身先后二名亦摄二种色身。法身亦表菩萨灭道,故佛宝及大乘法宝悉是皈敬境。佛子者菩萨圣人,并为三宝,彼等及余所应礼敬和尚阿阇梨等悉三门恭敬作礼,已者,如言浴已受食,引起下文也。
丙二誓说分四丁一辨所诠,丁二显离臆造过丁三断妨难丁四明所为等今初
如来胜子律仪趣入处遵依经都总摄当宣说
此中所诠,援引有据。何所引据?谓如来子诸菩萨等,从初发菩提心,修施等波罗密行,乃至证大觉位,道之次弟,悉皆含摄之律仪也。注家有唯释为戒者,非颂文义也。丁二显离臆造过。此得毋由汝臆造,何足为据耶?无如是过。欲释一切大乘道次第,是依本师所说契经而说故。丁三断妨难者,若尔唯依契经即可通达,何用造斯论乎!所难无过为令经义,易于通达,总摄而说,故造斯论。丁四明所为者,大乘道及果,具为所诠,依于此论于彼证入,依彼究竟证得佛果,若无前前后后不生,相关属故,是其所为,誓愿造论之所为,令所愿作究竟成办故。
丙三谦言乐欲造论之因分三丁一谦言非正为他义而作丁二乐欲造论之因丁三明亦为利他同类之机今初
昔所未闻此中既未述韵音善巧亦非我所能
故我亦非意乐为利他唯为自心练修造斯论
若遵依契经而说,即依契经已可通达,何用造此论耶?我造此论,非为利益别余补特伽罗唯依契经即于其义易能通达者,往昔契经所诠义所未见者,于此论中亦绝未诠说。义既无别,于词句中文藻华饰韵音善巧,亦非我能有所增益。造论之因,如下科说。
丁二乐欲造论之因
为修善法我心净信力因作斯论万一能增长
我寂天论师自称。今作斯论,有其所为。为先所知不令失坏且益增长,自心练修故。上文所说,意谓论师自心圆满,非谓即以造此论为圆满也。若为自利而作,自未悟入不应造论,自己悟入,即依彼起修可矣,何须造论耶?无过。于大善法先已趣入,为恒常无间修习故,依论文安立,亦能令心辗转向上增长,我之净信般若悲心等势力,由造斯论,万一能先于自相续增长,次亦令余同类机,由见斯论,而得悟入也。言万一者,语气贯注为他饶益也。
丁三明亦为利他同类之机
与我根机相等余有情由斯论或能成义利
亦定能成他义利。与我根机相等余大乘人,见此论文,或亦如我能成义利,大疏释或亦者,是倘亦之义。因曾成办自利,他人见此论者,倘亦有义利其释不同。义说利他是造论所为也。前皈敬中明所为义,亦显示此论是他趣入之因应知。
乙二正释道次第分二丙一劝于暇满取心要丙二如何取心要之法今初
暇满此身获得甚艰难士夫义利即今能成办
若于此时不勤作饶益后时此事何从得圆满
依此获得暇满之身,定须修行正法。此十八法具足之暇满,得之甚难,彼因难修故。仅得人身,亦须净持一戒,欲得殊胜暇满,尤须律仪清净以为根本。施等为助伴无垢净愿为枢纽其成办极为难得故。思维暇满大义者,依此获得暇满之身,当须成办士夫所求义利。士夫义利谓增上及决定胜,欲得能成彼义之所依,当须作大精进。若因不死等想,不依此身成办以后之利益,后时此清净圆满之身,复从何可得?我等多分住于八无瑕处,由彼罕能修善趣因故。暇满难得者,亲友书云:‘大海狂澜皆盲龟遇浮木,极难幸得脱离畜生趣,获得人身其难尤过此,应修正法得果毋空过。’离八无暇名为有暇。八无暇者,亲友书云:‘颠倒见取及生旁生趣,生饿鬼趣及生地狱中,佛法灭尽边地下贱生,愚味冥顽不能解法义,长寿天人久耽禅定寂,随所生处称为八无暇,离是八处称为有暇处,遮无暇当应当奋精勤。’若无净离此等八处之暇,名为无暇。十圆满者,声闻地云:‘自圆满有五人生中国诸根具,业边无倒信是处’业边无倒者,谓不自作,亦不教他作无间业。信是处者,谓信三藏也。他圆满五者,声闻地云:‘佛出世间宣正法,教犹信世证随转,他所悯念具悲心。’
丙二如何取心要之法分二丁一总科二二别释今初
此论圆满开显上士修心之支分,先于中下士道修心已,次发起殊胜菩提心,学施等六波罗密,乃至成佛道之次第,此中初发殊胜菩提心,须于彼功德善思维已,意乐猛利,倍复增进。故于初品明中下士修心,释彼之支分。次以慈悲为根本发起菩提心,如迎转轮圣王须先洒扫殿宇,忏除罪障违缘,积集资粮顺缘,而受持菩提心,故先说第二品,后说第三品,发心已学菩萨行,诸善不失坏之支分,须依不放逸,故说第四品。修行六波罗密之法,明于以下诸品。此中以正念正知守护之门而学律仪之理,于第五品中广明。次于以下四品,依次明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诸学之理,于第十品中,修以报身诸善根施他之心,广作殊胜回向,故布施学处之理,于第十品中广明,亦于受持菩提心等品宣说。佛果位之相于第九品宣说。
丁二别释分二戊一思维修菩提心之功德利益戊二发二菩提心已学菩萨行之法初中分二已一释论文已二出品名初中分二庚一教应止恶修善庚二思维菩提心功德利益今初
犹如长夜黑暗阴云覆刹那电闪万象暂显明
如是以佛神力加持故世人福慧万一须臾生
我等于此善弱恶强之时,应勤修对治,此复云何?譬如暗夜阴云之中,藉闪电缘,于刹那顷,众象明显,如是以佛神力加持,诸世间人欲作福德,修善之慧心,万一偶能须臾生起亦尔。非恒时生也,是故善力恒弱。如阴云黑暗,生恶趣之罪,势力强大,难可胜伏,生大怖畏,极难安忍,知此是时,于止恶修善,当勤励力也。
庚二思维菩提心功德利益分四辛一释菩提心功德利益辛二辩菩提心相辛三由彼出生此等功德利益之因辛四赞修菩提心者初中分三壬一能摧一切罪成一切善壬二得殊胜名义壬三举喻初中分三癸一摧灭大罪癸二能成胜乐癸三随欲能成今初
如是常以微弱之善根极难对抗罪障大势力
是时若无圆满菩提心余善威力何能遮彼罪
言常以微弱之善根者,言是分之义,亦言当知是时善力微恶势强之义也。二菩提心应当勤修,地狱因等罪极难抗御,若无圆满菩提心,以何余善,能映夺彼悉不能遮伏彼故。发胜义菩提心,能断障种,非此正所说。此中所明,是发世俗菩提心,能净先积恶趣因断后等流之功德。
癸二能成胜乐
于多劫中恒时作护念诸能仁主观见此利益
无量士夫多资粮所成胜乐由斯不难安隐得
应勤修菩提心。于多无数劫中,诸能仁自在,利益众生,作意思维一切方便,见唯发菩提心,能利益有情。由发此心,无量有情士夫。积诸资粮所获胜乐,不待拔发等苦行,安隐无难便能获得,如种生芽故。如言:‘由转安乐趣安乐,心若了知何怯弱。’
癸三随欲能成
百千生死苦痛欲摧坏有情忧恼不安欲遣除
众多百千妙乐欲受享菩提心体常应不舍离
是自他普利胜方便故,应修彼心。欲由修中士意乐故,推坏自相续百千生死众苦。欲由修上士意乐故,除谴一切有情忧恼不安。欲享受增上生及决定胜众多妙乐,亦无别余殊胜方便,唯有发菩提心,常时不应失坏。
壬二得殊胜名义
若发菩提心者刹那间生死囹圄坚牢苦逼身
即名一切如来殊胜子世间天人悉皆应恭敬
应当励力发菩提心。若人能发愿行菩提心者,彼无间刹那之间,即得殊胜名,称为诸如来子。此名有殊胜义。谓是世间天人俱应合掌恭敬之处也。不唯诸登地菩萨有如是功德,即轮回牢狱系缚之一切苦恼有情,才一发心,无间即得如是功德也。
壬三举喻分六癸一由劣转胜喻癸二难得珍贵喻癸三与果无尽增长欲癸四能救大怖畏喻癸五罪障无余摧毁喻癸六依教显其功德。
如丹点金转成殊胜相将此不净之身能转成
稀有无价大宝如来身是故于菩提心应坚持
思维此等功德,当受持菩提心,匆令失坏坚固守持。如点金汁,能成纯净上妙之金,以一两药汁,能转千两铁,皆成纯金,由发菩提心,能令此因及自性俱不净之身,转成如来无价大宝之身也。密严经云:‘有药名为水银,变金,以一两药,能转千两铁,成为纯金,以此为譬,广说发心功德。’
癸二难得珍贵喻
众生唯一道师无量慧善巧普观见为极珍奇
五趣众生欲求出离者大宝菩提妙心应坚持
诸趣所居一切生死衰损欲脱离者,如自在宝王之大宝菩提心,应善发起,坚固守持,勿令失坏。如善巧商主导诸商人往至宝洲,众生唯一无比导师,即是如来。无量慧者,谓有无量之智慧者。彼普遍善观,何为能除众生匮乏之殊胜方便,见唯菩提心最为珍贵稀有,是能作大饶益之方便故。
癸三与果无尽增长喻
一切余善不久如芭蕉一次生果凋谢不再生
菩提妙心嘉树常茂密与果恒时无尽辗转增
欲善法无尽增长者,亦应修菩提心。不为菩提心所摄持之诸余善法,犹如芭蕉,即生果已不能再生即便凋尽。菩提心树如如意树,常恒生果无尽,辗转增长故。无尽慧所说经云:‘如一滴水入于大海,乃至劫尽终不枯竭,一切善法,回向无上菩提,乃至成佛终不竭尽,亦犹如是。’
癸四能救大怖畏喻
如作极恶难容诸重罪须依有力勇者脱诸怖
若于谁人归投即蒙救诸谨畏者于彼何不归
于修菩提心坚意取舍虔敬不放逸者,何不勤依修菩提心,当勤依此法也。若作损坏三宝无间等罪,极恶难容,如行道途遇大怖畏,当依有力勇士以为救护,依于菩提心,一切恶趣怖畏于须臾顷即解脱故。
癸五罪障无余摧毁喻
菩提妙心犹如劫尽火刹那能焚诸罪尽无余
发心摧罪具大能力,如劫尽火,初禅以下诸器世间悉能焚毁,若发心者,于诸应堕地狱重罪,一刹那间,定能焚毁故。定受之业,彼沿能摧,况不定业。诸大乘即说由四力完全忤悔,定业异熟亦能清净,复说为定业者,谓若不修对治品类,决定受报,众多教理所成故。
癸六依教显其功德
是故发心功德量无边慈氏依怙广为善财说
依菩提心定能出生此等功德。菩提心功德赞扬无量,如密严经中,慈氏依怙具慧菩萨为善财童子说。密言经云:‘善男子,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之种子。能长养一切众生种种白法犹如田地。能圆满一切意乐犹如宝瓶,能摧烦恼敌犹如戈矛。’如是广说。
辛二辨菩提心性相分二壬一体性之差别壬二譬释差别壬三释愿行二菩提心功德之差别今初
总摄而言菩提心应知有二种差别
谓即发起菩提愿及与趣入菩提行
于殊胜菩提发心者,由体性之门,总摄有二种差别应知,即缘菩提而外发之愿心,及缘于菩提之行心是。大乘发心之性相者,即为利他故欲求正等菩提之欲及彼相应之心是。此中由体性之门差别,有愿行二:由助伴之门差别有二十二,由分齐之门差别,有胜解乃至增上意乐等四。仅唯愿行发心者,从未得殊胜资粮道起皆是。殊胜资粮道者,自三无数大劫,乃至佛道之始,现证庄严论所说之一百四十四种功德现证之种类,悉由闻思断期增益,最初能修行以上皆是。或谓佛无大乘发心者有大过失。若无行菩提心,亦当无菩萨戒,若尔于佛果位,应许亦无别解脱戒及密乘戒等,则戒体便断矣,又胜义菩提心之发心,亦与自所承许相违。许菩萨戒与行菩提心之发起相违,又于修行菩提心之法中,许应兼修菩萨戒者,是大惑也。世俗菩提心之发心,亦缘色等佛之世俗身而安立,胜义菩提心者,即是现证佛之胜义住理之心,此中胜义菩提心者,非众多经论所说之大乘发心也。唯发愿菩提心,不须观待仪轨而发,即发起已,此心乃至成佛中间任何时中终不舍离想,由此二誓愿钩之所摄持,阿底峡尊者教授说为即是依仪轨受持。彼复应学于现生中既发心已不复失坏之因,及断四黑法,依四白法等于余生中世世不离发心之因等,能学如是愿菩提心学处者,应当受持。彼未得能得之法,广如极尊罗桑扎圣教所说波罗密道次第应知。行菩提心未得能得之法及学处等,广如极尊所作菩萨地戒品广解应知,文繁不录。
壬二壁释差别
如人欲行兴趣行差别如何易了知
如其次第愿行别智者当知亦如是
仍坐床上,于身未亲到之境,作应往彼之想,是欲行往彼境之心。已举步下足时,作应往彼想之心。二者有别。往彼境想之心虽等,而往彼之事已作未作有其差别。显然可见。如是诸有智者,于愿行二菩提心之差别,如其次第,当知亦尔。为利他故愿成佛想之心虽同,一属于应须观待已作修施等波罗密行之类,一属于不见观待彼之类也。如嘎马纳西纳论师等善巧者所说不录。
壬三释愿行二菩提心功德差别分二癸一愿菩提心功德癸二行菩提心功德今初
愿菩提心虽亦能于生死中与大果
然不如行菩提心出生福德恒无尽
圣者慈氏傅云:‘善男子譬如金刚宝,虽为碎片,能映夺一切殊胜金庄严具,不舍金刚宝名,能除一切困乏,善男子,如是于一切智发心之金刚宝,不劳励力,自能映夺一切声闻独觉功德庄严。不舍菩萨之名,能除生死中一切困乏,亦犹如是。由于愿菩提心所生无尽福德常流不断也。
癸二行菩提心功德
普为无边有情界悉皆解脱安隐故
发心坚固无退转何时真发如是心
即当从于彼时起从令倚卧行放逸
福德势力流无尽量等虚空遍出生
从于何时为无边有情界,解脱轮回,安立佛果位故,尽轮回际,利他不退,正发如是行菩提心,从彼时起,从令倚卧昏醉,作诸放逸,其福德势力,仍恒流不断,出生甚多,量等虚空。愿菩提心仅得所求果,即便竭尽,行菩提心,成办圆满佛果之因方尽也。
辛三由彼出生此等功德利益之因分二壬一教立壬二理今初
此有经文可为证出于妙臂请问经
为利小心有情敌如来欢喜亲宣说
行菩提心应具足此等功德利益,如妙臂菩萨请问经中如来所说,为谁而说?为不定性声闻,或有怖畏积集广大资粮退大乘心,希求声闻菩提,为利彼小心有情,遮其下劣意乐,安立大乘故说也。
壬二理成分二癸一从愿菩提心得功德利益之理癸二从行菩提心得功德利益之理初中分四子一成办安乐作用无边故功德大子二是故别无利益之心更胜于此子三余诸有情即为己利亦未曾起如是利益之心子四结赞今初
若人但略一思维欲为有怀除首疾
亦为具足饶益想所有福德亦无量
况为别别众有情各欲为除无量苦
无量功德各成办其为福德何待言
如商主亲友女,缘相狭小,仅作欲除有情首疾之想,亦为具足利他之心,能具无量福德,况为别别有情,各欲为除无量忧苦,别别有情,各欲为成办佛果无量功德,福德无边更何待言。
子二是故别无利益之心更胜于此
纵令若父或若母孰有如斯饶益心
诸天仙人梵行者宁有何人心似此
如是饶益之心,世间别余有情,纵令若父若母,欲为爱子而作饶益,似此欲成办殊胜安乐之饶益心,何由可得。天人及持明诸仙,安住四无量心之梵天,亦无如是之饶益心也。
子二余诸有情即为己利亦未增起如是利益之心
彼诸有情于往昔为自利故如是心
梦中尚未暂梦见此利他心从何生
彼诸有情,昔时纵为自利,如是饶益之心,虽于梦中,亦未尝梦见,况真为利他,何从生起,绝未曾发如是心也。
子四结赞
反是绝不求自利唯为利益诸有情
殊胜菩提心妙宝空前稀有始诞生
余诸有情,虽为自利,尚未有刹那顷,起如是心,诸菩萨众,为一切有情,成办安乐。断除痛苦,欲求成佛,此超胜妙宝之心,空前稀有,于焉诞生,余诸有情应知其稀有而励力求之也。
癸二从行菩提心得功德利益之理分三子一正说子二理成子三断疑今初
一切有情喜乐因有情诸苦普疗药
菩提妙心福云何于彼以何量可测
愿菩提心功德甚大,若于其事真实修行,尤为超胜。令诸众生得增上生及解脱乐,故为欢喜之因。能催一切有痛苦,如疗病良药。此等同如意大宝之心,其福德云何,安能量测,彼无边故。勇施请问经云:‘发菩提心之福德,假使令其有色相,尽虚空界悉充满,犹复盈溢不能容’。广如集学论引密严经所说应知。
子二理成
仅唯发起饶益心犹胜供养诸如来
况于无余众有情勤作利益安乐事
仅唯发心,为救护一切众生故,自欲成佛,以此饶益意乐,犹胜于以百千万亿佛刹所有供具,供养如来所有福德。如三昧王经所说,况为无余一切有情,成办无上安乐,起大精进,励力修行,福德无边更何待言。
子三断疑
心欲舍离诸苦海现于诸苦转趣近
虽欲安乐而愚昧摧坏已东如仇人
若人匮乏安乐具具足众多痛苦事
谁以诸乐令满足复为断除诸苦痛
愚痴暗昧能遣除如此善心何能匹
如斯善友何可得如斯福德何能及
或有问言:有情自身,悉欲安乐不欲受苦,如是致力便能得乐离苦,彼于苦乐取舍,岂自不善巧,何待他人为,作劬劳耶,答曰定须为作。彼诸有情,虽有欲离苦之心,而由烦恼自在,惟造苦因,轮回无尽,现见趣近恶趣之苦。虽欲安乐,而昧于安乐之方便,愚痴之力,摧己安乐,如摧怨仇。于苦乐方便,颠倒住故。是故于彼所有昧于苦乐方便之有情,匮乏安乐,具多痛苦,能以增上生及决定胜之一切安乐,令其满足截一切痛苦之流,除一切愚疾之暗,具如是作用之心,此外有何善法,可与相匹?成办一切利益,救护一切灾害,有何亲友能似彼乎?于一切应取舍处,悉无倒教示,有何福德能似彼者?余无能及,故于发菩提心,应励力也。
辛四赞修菩提心者分三壬一大悲引发为不请友故应赞扬壬二略作利益尚应称叹成办一切利乐弥应赞扬壬三为胜福田故应赞扬今初
或为受恩作酬报彼亦尚应获称扬
况为众生不请友菩提萨埵何待言
于诸菩萨应当当赞扬,世间之人于先曾施恩者,若能酬报,尚或应称扬,谓是能报恩之丈夫,况此菩萨,不待劝请,大悲引发,善为成办一切利益安乐,应受人天赞叹,何待言乎?
壬二略作利益尚应称叹成办一切利乐弥应赞扬
于少有情作缚食刹那施与一脯醊
轻心嗟来半日施世人敬赞犹称善
况于无边诸有情无上菩提大安乐
随心所欲悉圆满恒时施与何待言
世人若于少数百十众生,以下劣之物乃至一搏之食,于刹那间暂时施与,加行下劣无恭敬意轻蔑而行,利益甚微仅半日饱,而为人敬仰谓为善行大施主也。今于广大福田无数有情,尽轮回际时劫长久,所施物殊胜,与以如来无上无漏大乐饶益殊胜,意乐所求悉皆圆满,加行殷重具足恭敬,常时施与,应当敬仰更何待言。是故凡有心者,于彼菩萨应当一心恭敬也。
壬三为胜福田故应赞扬分三癸一于菩萨不应少毁谤之因癸二应修信心之因癸三结成应顶礼皈依今初
如是佛子大施主若谁于彼起恶心
佛言随其心念数当堕泥犁尔许劫
似此能施一切利乐菩萨,是究竟施主,若谁有情欲于彼轻毁损恼,起于恶心,是重罪之尤,若起恶心,最极寂静决定神变经云:‘妙吉祥,若时菩萨于菩萨所,发起嗔心,发起慢心,其时即彼自言我当经劫住于地狱,应当慎之’。故随起恶心经几刹那,即应住地狱经尔许劫,是佛所说,于此应深留意,信力发起手印经云:‘纵令梵毁恒河沙数所有塔庙,不如于大乘胜解行地菩萨起一念损恼之心,其罪犹大无数倍。’盖诸佛由菩萨生,损佛之因,故为重罪之尤,众多经论,皆作如是说也。
癸二应修信心之因
若谁于彼生净信其果如前信转增
然于彼菩萨,若人心极净信,彼信心之果,视前说罪报之果,倍复增多,随其所起信心有几许刹那,当享殊胜果报,劫数较多彼多无数倍。如定不定趣入手印经所说。
癸三结成应顶礼皈依
于诸佛子极珍重罪垢不生善自增
谁具胜义妙宝心于彼之身当敬礼
纵损彼者犹沾乐安乐生处我皈依
于诸大菩萨,起恼害心欲令生苦,极当慎重,宁舍生命,勿起嗔恚之心,善法自然增长。如论所言,似谓住嗔恚等于我无妨,而于菩萨相续不应生起故说当珍重令勿生起。而其义实谓诸菩萨众,宁舍生命亦不作恶,善法自然增长也。以此之故,若谁补特伽罗,发起胜义妙宝心者,于彼之身,应三门恭敬顶礼,如忍辱品当说,慈力王本生经云:五药叉饮菩萨身所余之血,最后果位,虽于菩萨而作损害,不唯不报以损害,且唯随之出生安乐,于彼安乐生处应当皈依也。
总于显密,不问由何而入,咸以发心为大乘入门。故于菩提心应多方励力令生。欲发心者,如前所说,应先修发心功德利益,于彼功德,志心喜乐,猛利增长,修七支供及皈依,是开示菩萨道次第之殊胜教典,本论及集学论所说也。如是所说之功德总摄为二,谓分位及究竟。初复分为二,谓不堕恶趣能生善趣。若发心者,先积众多恶趣因,能令清净,后积诸因止不续造。先所积善趣因增长广大,新积诸因由菩提心发起无有穷尽。究竟者,谓解脱及一切智等,亦依此心,易能成就。发心之前,若于求得分位及究竟之功德利益,无一真诚无伪之欲心,则虽口说此等功德由发心生当勤发心,仍属空谈,观己身极为显明也。欲生求得增上生及决定胜二者之欲心,当修中下士之意乐,次方趣入修习慈悲为根本之菩提心也。结颂云:正知幸得圆满有暇身,励力勤修二种菩提心,为取暇满所依胜心要,先于发心功德应勤修。
巳二出品名
入菩萨行论广解佛子津梁释赞菩提心功德品第一竟.
戊二发二菩提心已学菩萨行之法分二已一受持菩提心之法已二学波罗密多行之法初中分二庚一加行支分先修顶礼供养皈依次由四力完备之门忤除罪障违缘庚二先修随喜众善等积集资粮顺缘次正受持菩提心初分二辛一释论文辛二出品名初中分四壬一供养壬二顶礼壬三皈依壬四忏悔初中分二癸一供养所为癸二正修供养今初
为应受持如是妙宝心于诸如来正法菩萨心
殊胜三宝清净无垢染功德大海胜妙供品陈
应供品丰盈,意乐加行恭敬,善修供养。何故供养,为应受持出生一切有情妙善资粮之妙宝心故。于何境供养?于诸如来,及诸圣者正士所说之法宝,自性清净及忽然离垢之大乘灭道谛,圣观自在妙吉祥等佛子,诸功德大海也。
癸二正修供养分三子一无主执持物供子二自身供子三心力变现供初中分三丑一供物丑二如何供养丑三供无主物之因今初
尽其所有妙花并嘉果尽其所有良药百昧俱
尽其所有希世诸珍奇尽其所有悦意妙香水
如是乃至妙宝七金山园林寂静景物宜人地
嘉树奇花绚烂色庄严繁柯美实茂密枝叶垂
天龙世间俱生和合香如意宝树七珍饰林苑
自然香稻不由耕稼生种种庄严堪为供养具
明湖清沼灼灼发芙渠凫雁和鸣妙音有哀雅
世间无主摄持之花如莲花等,尽其所有诃黎勤等果,所有冰片等药类,尽世间所有金银等宝,湖海等所有悦意净水,金等八宝山,如是园林方境寂静适悦之处,树林自放众花以为庄严,果树果熟累累下垂,天龙等世间俱生和合转变出生上妙薰涂等香,随欲出生之如意树,及众宝所成之树,如意大海浴池,以连花为庄严,其中凫雁和鸣哀雅悦耳,不劳耕种自然出生之香稻,以及别余堪供三宝之诸庄严具,悉以奉献。或有不知论义者,于论文次第别作余解也。
丑二如何供养
遍虚空界广博无边际所有一切无主执持物
慧心摄取善巧而献陈殊胜士夫能仁诸佛子
清净功德生处大悲心愿祈湣念于我垂纳受
遍虚空界广博无边所有一切无主摄持之物,我悉以慧心摄取,于供养境诸能仁殊胜士夫及诸佛子,恭敬善为奉献。诸功德生处正士,悉皆具大悲心,愿非湣忆念,受我此供。
丑三供无主物之因
今我福德不具极困贫别余供具资财悉非有
依怙惟为他义作殷勤饶益我故神力祈受享
或问何故唯以心力出生为供,应真以彼彼悦意实物为供也。我先未积广大福德,所欲受用不能具足,极为贫乏,别余自能主宰之供养资财,我毫无所有,依怙深心一向专为利他,于此等无主摄持之物,为利益我故,愿以神力纳受也。
子二自身供
我于一切诸佛佛子前尽我身心无余志诚献
祈诸殊胜勇识咸摄受至心愿为诸尊作臣民
我由诸尊咸作摄持故饶益有情不怖生死轮
往昔众罪清净得超脱别余罪垢此后不再生
我有应供献之身,应以为献,我于自身能自主宰,以多方便,舍我所心,于诸佛佛子前,永久奉献愿诸殊胜勇识,普垂纳受。信心恭敬,愿为臣民,依教而行。自供养已,凡有所作,我悉为诸尊之所摄持,依凭救护,一切怖畏,悉皆远离,不怖生死,离诸怖畏,利益有情。自于昔时无义所积诸罪,悉皆清净超越,别余诸罪,自今以后,宁舍生命,誓不再造。
子三心力变现供分二丑一有上供丑二无上供初中分十二寅一浴具寅二天衣寅三庄严寅四涂抹寅五花鬘寅六薰香寅七肴馔寅八灯明寅九无量宫寅十伞盖寅十一音乐寅十二供品恒时不断之加持初中分三卯一浴室卯二献浴卯三拭身今初
浴殿香薰旃檀气芬馥水晶布地晃耀色晶莹
众宝轩楹辉惶悦人意珍珠华盖垂履灿光明
献浴之浴室,以旃檀等洒之,气极芬馥水晶为地,朗彻光莹。梁栋楹柱,悉皆拂拭,宝光辉耀,悦可人意,上垂珍珠为饰之华盖,光辉灿然以为庄严,于此室中而请供浴也。
卯二献浴
于诸如来及诸如来子奉献众多充盈妙宝瓶
盖盛悦意妙香甘露水妙歌天乐无量浴具陈
于诸佛菩萨,以众多金等宝瓶盛妙香和合之悦意香水及众妙花,以众多美妙歌乐而请浴也。
卯三拭身
无比天衣清洁离垢染妙香沾洒涂拭如来身
次于诸圣之身,以无比柔软清洁之衣,遍沾妙香,而为涂拭。
寅二天衣
次复于诸圣身敬奉献芬馥天衣妙色善染成
并及种种轻柔妙天衣
涂拭之后,于诸圣前,以妙色染成之天衣极其芬馥,敬为奉献,若用在家服饰者,则以种种形式色彩之细软妙衣而为奉献。
寅三庄严
百千种类殊胜庄严等奉献庄严大行普贤王
圣妙吉祥观世音自在
耳环等百千等殊胜庄严,等者等取环钏等。以之奉献圣普贤王,不败文殊,观世音自在等,以为庄严。
寅四涂抹
香气芬腾遍满三千界以诸妙香涂抹如来身
如炼纯金磨莹露光彩威光赫奕瞻仰诸能仁
以遍满三千界内香气芬腾之妙香,如治纯金善为炼磨,涂抹一切能仁自在之身,光明焕发,威光赫然也。
寅五花鬘
于诸能仁自在胜供境曼陀罗花妙莲优钵罗
种种端严美妙悦人意芬芳妙花环鬘作供陈
应于殊胜供境能仁自在前而为供养。以何供养?谓以悦意曼陀罗,妙连优钵罗等芬芳散布,及善为贯串之花鬘而为供养也。
寅六薰香
次复奉献夺意殊妙香遍满虚空涌聚妙香云
次以沉檀等夺意妙香,遍满十方,妙香云聚,而为供养。
寅七肴馔
肴馔羹汤善调具百味种种天厨妙善悉进呈
殊胜甘美之肴馔,及殊胜羹汤等,具种种色香味之饮食天馔,于诸佛佛子而为供养。
寅八灯明
次复奉献众宝灯明炬金色莲花环鬘次第陈
金莲花盏络绎排列成为环鬘。其中安置光明炽然宝炬,以为供养。
寅九无量宫
净地无尘妙香善涂莹悦意杂花遍布极芳馨
无量宫殿妙香闻赞咏珍宝庄严垂履色晶莹
遍满虚空无量庄严具悉皆奉献大悲自性身
净地善为扫除,涂以妙香,散洒众花,芳香悦意。无量宫内,诸天女等,歌扬赞咏韵音悦耳。珍珠众宝,流苏垂复以为庄严,光明无量,严饰上空,以为虚空庄严,此皆以奉献具足大悲自性者也。
寅十伞盖
众宝庄严伞盖纯金柄轮围种种庄严可众心
妙相端严见者咸爱乐常时擎持奉上诸能仁
众宝所成严丽伞盖,以为金柄,于其轮围,以众宝所成悦意严饰之具,而为庄严。妙相端严见者爱念,张之常时奉献诸能仁自在者也。
寅十一音乐
复以别余供云聚并诸悦耳和雅音
解除有情诸苦痛如云普覆处处闻
除前已供养之外,复有别余供云聚,苏鼓等乐器及悦耳韵音,有情略一经耳,便能解除苦痛,适意餍心如云普覆随处出生也。
寅十二供品恒时不断之加持
于诸正法胜妙宝塔寺伽蓝妙相严
普雨众宝妙花雨恒时不断愿降霖
十二部经及灭道谛摄一切法宝,意之所依具舍利藏之诸塔庙,绘造等像前,悉以宝花等供养,尽轮回际恒时不断如雨降霖也,
丑二无上供
云何文殊师利等于诸如来修供养
如来依怙佛子前我今供养亦如是
如文殊普贤等已得自在之菩萨,变现凡所纳受之供物,遍满虚空供养诸佛,我亦如是供于天人依怙之诸如来及诸佛子也。
壬二顶礼分二癸一语赞癸二身礼今初
我于一切功德海普以韵音支分海
赞扬悦耳妙音云一切如来定普闻
于诸悲智等功德大海,我以赞扬无边功德之韵音支分大海而为赞咏。韵音语也。支分其音也。海言其多也。想一一身出无量首,一一首出无量舌,而为赞叹。又于诸圣众,我虽未作赞扬妙音时,亦定有无量妙音云随时随处出生想。
癸二身礼分三子一礼三宝子二礼发菩提心所依子三礼和尚阿阇梨等今初
三世如来一切佛并诸妙法贤圣僧
尽其所有刹尘身我今恭敬而顶礼
三世过去未来一切佛,教证等法,及诸贤圣菩萨僧前,我化量等佛刹微尘数身,恭敬顶礼。
子二礼发菩提心所依
于诸菩提心所依及诸塔庙我顶礼
菩提心所依者,谓发心之因大乘经典及为发心缘之补特伽罗,及于彼发心之处所,并佛像塔寺等,我皆顶礼。
子三礼和尚阿阇黎等
于诸和尚阿阇黎持净戒者我顶礼
说别解脱戒先后圆满之和尚,及依谁授戒之阿阇黎,及致力解脱道而荷担殊胜净戒者,我皆顶礼。
壬三皈依
乃至未证菩提前于诸如来我皈依
于诸正法菩萨僧我今皈依亦如是
皈依之义,谓心念口言,许为救度怖畏痛苦之所依也。此中分因皈依及果皈依,初谓以已成就之三宝为救度怖畏所依,次谓以自相续所证佛及法宝为救度怖畏所依。依何皈依之因,子知皈依境之功德及殊胜承许皈依,不皈依余,此四者是皈依之法也。皈依诸学处如上师所作波罗密道次第广论所说应知,此中不录。破许道谛非胜义皈依之邪说,总释皈依之类别,及世俗胜义皈依之差别等,如大乘传承上论师,广解释竟应知,此中所说,是以他相续已成就之大乘三宝,及自相续当出生之三宝为所缘境,从今时起,乃至无上菩提果位,于菩提树下现证法身中间,一切时中,皈依诸佛,于大乘法宝及诸贤圣菩萨僧亦如是皈依。皈依已成就之佛为开示圣道之导师,皈依自相续所证之法宝为正皈依,皈依已成就之大乘圣人,为修皈依之助伴也。
壬四由四力完备之门忏除罪障
总科分者,谓从初即应励力不染罪,虽励力而由放逸或烦恼重等故,仍犯罪行不可漠然置之,于大悲导师所说诸补治方便,应当励力。又堕之补治,应依上下诸部之戒,别别所说而作。罪之补治,应由四力之门而作。佛说四法经云:‘弥勒菩萨摩诃萨,若具四法,虽造积罪障,亦能压服。四法云何,谓摧坏遍行力,对治遍行力,遮止罪行力,及依止力也。’造积之业定应受报者,以彼尚能压服,况不定业,此中初力,谓于已作不善业,再再追悔。欲生此力。于不善业生三种果之理,应当善修。生第二力,如集学论所说,依甚深经修空性,依念诵,依佛菩萨像,依供养,依持名等,第三力者,以后谨慎防护不善业。第四力者,修菩提心等。本论广明初力。此中又于造罪之时分,因缘加行境,分齐等,应当忆念。别别之义有四,谓:
癸一摧坏遍行力,癸二依止力,癸三对治遍行力,癸四遮止罪业力也。初中分四子一观察如何造罪之理而悔子二怖畏带罪而死,而修追悔皈依子三广细思维无义造罪之理而修追悔子四思维惧罪之相初中复分四丑一显明了知忏悔之境丑二由时因种类等门总忤所造罪丑三忏于殊胜境所造有力之罪丑四思维不乐之果追悔求忏今初
普于十方善安住圆满正觉诸菩萨
具足大悲诸圣前合掌志心而启请
一切诸方安住圆满大觉菩萨具大悲者前,追悔先所作罪,合掌启请而求忏悔也。
丑二由时因种类等门总忏所造罪
经于无始生死来或于今生或他世
无知自作诸罪衍或复教他令作罪
愚痴忧乱所胜故或见他作而随喜
所作罪衍悉观见依怙尊前志心忏
从无始流转生死以来,生生世世,现世余生,我由昧于业力异熟故自作教他造一切罪,或由昧于业果之愚痴惑乱于他作罪自心随喜,所有一切罪衍,我应见罪追悔,如是思维,于诸依怙前,志心忏悔,无有覆藏。
丑三忏于殊胜境所造有力之罪
我于殊胜三宝前父母师长诸尊重
由烦恼门诸所作身语意之一切罪
我由愚迷于三宝父母或师长等余福田境,因于烦恼三毒之门,依身语意等生罪之门,所作一切损害,当善纤悔。
丑四思维不乐之果追悔求忏
众多过患集我身极恶重罪难幸免
尽其所有诸罪衍诸导师前求忏悔
我为罪人,具众罪失,为能与地狱等果之因,凡我所作一切断命等罪,能生极大痛苦,极恶难容者,悉皆忆念忏悔。
子二怖畏带罪而死而修追悔皈依
我今罪垢未净治或遇灾横先时死
故欲解脱诸罪衍定须速疾求皈救
死王倏忽难保信已作未作不相待
有病无病悉齐等命如朝露何可赖
此罪若不立即忏悔,我罪未净,与罪共存,死主先来,死已当生恶趣,恳祈速疾救护于我,以何方便,定令解脱此罪。若罪未净前,未必便死,何须速为救护耶?死王倏尔即来,虽刹那顷,亦不可保信。罪已作净治,或复未作,不相待也。不问所作之事,已竟未竟,补特伽罗有病无病,悉可于寿算未终之前,倏尔而死,生命可几时不死,亦难保信。以不可保信故,有罪应速净治也。
子三广细思维无义造罪之理而修追悔分四丑一追悔不知亲眷身财等不可保信为彼造罪丑二死时仅成忆念境之喻丑三追悔现见如是不可保信仍为彼等造罪丑四追悔不悟自身不定何时当死而造罪今初
悉当弃舍终离散我于此理味无知
分别亲及非亲故造作种种诸罪业
所谓非亲毕竟无所谓亲爱亦非有
乃至我身性尚空如是别余何所有
眷属资财及俱生之躯体,悉当舍离,独往他世。悔我不知此理,于亲守护非亲摧害,因之造种种罪,诸非亲者,转瞬成空,诸亲眷等亦复如是,乃至我尚空无,故不应为彼等故而造诸罪。如是亲眷资财等莫不皆空,纤毫不可保信,为彼等故而起贪嗔造罪,应追悔也。
丑二死时仅成忆念境之喻
宛如梦境之所经景物班班曾亲历
彼彼毕成忆念境逝者如斯不可见
譬如梦中,略受微乐,醒时仅成忆念之境。如是先时受用一切逸乐之法,死时彼彼悉皆仅成忆念之境。以此之故,惟就再再摈息诸务专力于佛法。一切过去之法,彼彼悉不可见,仅有忆念之境而已。
丑三追悔如是现见不可保信仍为彼等造罪
或复即于清醒时众多怨恨悉亡逝
为彼所造众罪业极重难忍现在前
复次或即于此清醒之时,曾经亲见众多怨亲悉皆亡逝,而为彼等所造罪业难堪苦果,当前现在。如云:‘他人不能代受苦,何苦为他造罪业’也。此追悔为他造罪,应再再思维也。
丑四追悔不悟己身不定何时当死而造罪分二寅一总寅二别今初
空言年命倏尔尽无常之理未证如
愚痴贪欲嗔恚力作诸众罪难数计
如是我空言,死无定期须臾倏忽,实未证知,由愚痴欲贪嗔恚造种种罪,由斯诸罪当堕恶趣,故应思维决定必死,死无定期,死时除佛法外余悉无益,且思维恶趣过患,再再修习追悔已作之罪
寅二别分四卯一怖畏生命惟灭无增决定必死恐带罪而死卯二罪若未净现生亦须受苦卯三生大怖畏之故卯四后时苦逼之理今初
无间昼夜如逝水年命消竭不暂留
空乞延年何可得人生安得长不朽
行住卧三一切时中,是夜刹那不停,此生寿命恒时损灭,绝无增益,如是岂不可推知我决定死。知必死也。且何时死亦不决定,故于净罪应须励力。消竭者,言日夜时时消竭也。
卯二罪若未净现生即须受苦分三辰一罪若未净命断之苦亲友等不能救辰二惧未作福辰三忧悔逼恼今初
当我辗转困床褥纵多亲友相环守
毕竟临终命断时死苦唯吾一人受
堕落死王使者手亲知何补友何能
若未作福,死时我卧床上,纵多亲友,悲恋环绕,断命时之苦,唯我独自受之,彼等不但不能为除怖畏,为何怖狞恶死王使者所执,虽有亲知友善何益何补,唯有佛法,能为救护也。
辰二惧未作福
时唯福业堪依怙奈余片善亦未修
其时唯皈依护戒等福德,堪为依怙,奈余今亦未曾修积,言悔未作善也。
辰三忧悔逼恼
哀余昔时由放逸如斯怖畏非所谋
乃为无常现生事造作众多诸罪垢
于皈救处哀呼依怙,悔我昔时由放逸故,于有如是恶趣怖畏,未思未见,为无常亲怨现生之事,恒造众罪。
卯三生大怖罪之故
罪人断肢赴刑场牵引之时犹慞惶
况人吻燥眼根坏宿业转变见异物
死王使者面狰狞形象现前来攫捕
极大怖畏病苦缠衰损难堪何待言
或有罪人,为断肢体,被人牵引,赴于刑场,其时犹复慞惶恐惧,况人唇吻干燥面色憔悴,眼根失坏由先业异熟所变,显现异相,见与已类之死王使者,状极可畏,来相攫捕,极可怖畏,垂死病苦所缠,其苦恼衰损,生大怖畏,更何待言。故应追悔也。
卯四后时苦逼之理
哀呼谁能为救护令我脱此大怖畏
瞠目仓皇睛肉露四方狂顾求皈救
若见四顾无可归嗒然自失心颓丧
若时无处可扳投我于尔时当奈何
生地狱已,见诸狱卒之时,起极大怖畏,哀呼谁人,善能救我脱此怖畏,张目露睛,仓皇四顾,寻救皈救。如是寻求,仍见四方无皈救处,嗒然失望,故应自今即皈依三宝也。故于彼地狱中,若无救护可脱此怖,其时任我如何,亦绝无脱离之道,故于脱离怖畏之因,从今时起即应励力也。
癸二依止力分三子一从今时起依止皈依三宝子二依止具足愿力菩萨子三皈依之后如教修行今初
是故有情依怙尊为护众生勤精进
大力能除诸怖畏即于现前应皈依
佛心证入微妙法能除生死诸恐怖
菩提萨埵贤圣僧正应皈依亦如是
生恶趣时,欲求救护已不可得,佛为有情依怙,为救护一切有情常勤精进,稀有神力能脱怖畏,故有大力能除诸怖,故应从今迅即皈依。又依佛心所证之法,能除生死怖畏是为法宝,并及获得圣位之菩萨僧,亦应如是正作皈依,认为修道之伴侣。
子二依止具足愿力菩萨
众怖所逼及惊惶我今皈命普坚王
复于文殊妙吉祥自以此身为供献
大悲心行无动转观音自在依怙前
疾痛哀号声惨切恳求于我施救护
圣者虚空藏菩萨地藏菩萨诸圣众
一切大悲依怙前志心呼吁求皈救
死王使者最狞恶见之恐怖四散逃
谁具威德能如是持金刚手我皈依
我为俱恶趣诸畏故,称念具大愿力普贤菩萨,奉献我身,恳祈救我脱诸怖畏。又于妙吉祥前,不由他劝以清净心,自以我身,而为供献。任运恒常作利他事,大悲心行,无有动乱,观音依怙之前,亦惨切哀呼,而求救援。云何哀呼?谓恳祈于我罪人而施救护也。如是于菩萨圣者虚空藏及地藏等诸圣众者,谓弥勒除盖障等。一切大悲依怙之前,求觅皈救。志心呼言,愿乞救护。金刚手者,死王使者,守护地狱嗔有慎者,见之即四散逃窜,故皈依金刚手。
子三皈依之后如教修行
昔违诸尊教敕言今见现前大怖畏
即今皈投诸圣前愿乞速除诸恐怖
我昔违越尊教言,而作诸恶,未作诸善,今见无边生死恶趣,极大怖畏,皈依诸圣,于取舍处,依教修行,愿乞速疾为除怖畏也。
癸三对治遍行力分二子一应励力净罪之因子二应速励力初中分二丑一以病喻明应速净罪丑二以险地喻明应净罪初中分三寅一法喻安立寅二三毒之病过患特大故疗彼之药珍贵,寅三应依圣教妙药修行,今初
寻常病恼之所怖,犹当谨畏奉医言
况复欲贪诸过患,百千重病常相逼
风胆等扰动寻常之病,恐由彼致死,尚须依医言治病之法而行,况无始以来所患贪欲等三毒重病,为百千众罪之源,常相逼恼,应依止对治力,遵佛医王教示,以除其病,更何待言,应致力罪垢之对治也。
寅二三毒之病过患重大疗彼之药珍贵
即其一端亦已胜,尽陷阎浮所有人
若求他药疗诸病遍访十方终不得
如于菩萨起嗔心等,即其一端,已较尽陷南阎浮提之人于地狱中,灾祸尤大。疗彼之药修对治道之法等,除佛经外,别余梵天等处,诸方遍求终不可得,以不可得故珍贵也。
寅三应依圣教妙药修行
惟大医王一切智圣教拔苦尽无余
若不依教而修行是大愚痴可诃处
除烦恼病之药,即是能拔烦恼诸苦,一切智之圣教,不依彼修行,惟思轮回无尽及恶趣之因,是极愚痴应诃谴处,故应志心于佛皈依,如佛所教而修行也。
丑二以险地喻明应净罪
若遇寻常小坑坎犹须谨畏毋轻玩
况临长劫生死渊一堕千寻何可忽
寻常丘陵坑坎稍微险处,从彼颠堕,不过损伤肢节,惧颠堕故,犹须谨畏而住,况长居极险之地,从彼一堕千寻,如三万二千由旬等,应须谨慎,更何待言,故应励力依止烦恼对治法也。
子二应速励力分二丑一从今即应励力依止罪之对治丑二更无理由可不怖苦于修道不应懈怠今初
谓尔许时可不死坦然安住不应理
我身决定归坏灭死亡无时旦夕尔
若作是思维,虽应励力对治,且待来月来年者,从今即须励力。不应谓惟尔许时不死,不励力修对治,坦然安坐懈怠而住。几时不死不可保信,我死亡坏灭之时,多分旦夕即至,决定无疑,不应懈怠应即时奋力也。迦腻迦书云:‘谓此事应明日作,即时不作非善哉,何时汝当归空无,决于明日定无疑。’
丑二更无理由可不怖苦故于修道不应懈怠
谁能于我施无畏决定于死得解脱
若无决能解救者云何坦然安乐住
若谓惧死无益,不应恐怖,现前见闻所及,他人悉皆死亡,死后有堕落恶趣恐怖,而言不应怖死惧罪,是何正士施汝无畏,既绝无人施汝,而于对治不励力修,于罪及死云何决定能得解脱。即不解脱,死已我决归空无,何故不勤修对治?不应由懈怠故坦然安住,当励力修道也。
癸四遮止罪业力分三子一追悔先罪防护未来子二忏先所作子三启请导师誓愿遮止罪业初中分二丑一断无义罪丑二日夜勤修脱罪之道初中分二寅一受用等不可保信不就贪著寅二于亲眷不应贪著今初
昔所受用皆坏灭所存于我今何有
而我于彼起贪著违越上师教示言
往昔轮回生死所受用者,悉皆不可保信,坏灭之后,有何心要余留,我今复可受用?毫无余留,故悔我不应为彼无义之事现行贪著,违上师教造作诸罪也。
寅二于亲眷不应贪著
今我身命尚存时乃至亲友皆远离
独行茕茕迷所往从于不善众苦生
我今无用之身尚生存时,及如是舍诸亲友,独行茕茕,不知何往,无有自在,尔时亲及非亲,悉皆能奈汝何?毫无补益,故不就贪著也。
丑二日夜勤修脱罪之道
任何亲友及非亲谁能定令脱彼苦
我心夙夜常不宁恒念此理无暂舍
从杀生等不善业,生地狱等苦,故我应日夜常思善不善业果之理,惟求如何定能解脱彼苦也。若于业果舍置不念未得决定者,是即于佛所喜爱之法中,未得决定,咸应于此致力也。或有自称于空性已得决定,而于业果不加顾虑者,显见其为颠倒解于空依缘起义,未得决定也。
子二忏先所作分二丑一所忏之事丑二忏悔之法今初
我由无知愚昧故造作众多自性罪
及彼俱有诸罪业凡其所作一切罪
我为昧于业果遇痴所蒙,有无戒体之补特伽罗,随其所作罪类,自性罪或惟遮罪,如是所有一切罪中,任何所作不善之事。
丑二忏悔之法
今对依怙圣目前合掌思维诸苦怖
数数皈命恭敬礼一切诸罪皆忏悔
于佛菩萨,现前观见如对目前,合掌思维以怖苦心,再再顶礼于彼诸罪,悉皆忏悔。
子三启请导师誓愿遮止罪业
恳请一切大导师许我发露忏诸罪
此是不善不应为从今我誓不再造
以此之故,于诸导师之前,自承所作之罪,谓此所作之罪,是不善事,自今以后,宁舍生命,决不再作,应断其等流,而为防护也。
一切经论,所说净罪之门甚多,而完全圆满之对治者,即以此四力完全圆满之忏悔法作忏悔是也。定受之罪,亦可依此清净,是分别炽然论及八千颂大疏所说也。我等于业果之分别既未善巧,虽略有所知,又不能如理取舍,日日多门造罪,故应常修四力忏悔之道,特应于净治发菩提心之障,励力观修。
结颂云:若为欲贪嫉妒骄慢心,罪力压伏胜心无由生,依身语意倒误诸所行,悉皆志心依怙尊前悔。
辛二出品名
入菩萨行论广解佛子津梁释忏悔品第二竟。
庚二先修随喜众善等积集资粮顺缘次正受持菩提心分二辛一释论文辛二出品名初中分三壬一加行壬二正行壬三结行初中分五癸一随喜众善癸二请转法轮癸三请不涅槃癸四众善回向癸五先修舍身财善根之心以为修布施波罗密多之因初中分三子一随喜增上生因果之善子二随喜唯解脱因果之善子三随喜无上菩提因果今初
一切有情恶趣苦能令解脱诸善根
令受苦者安乐住我心欣悦常随意
住轮回中一切有情之恶趣苦,能令止息,且得殊胜增上生之善因,及其所得果,谓诸受苦者皆住增上生之安乐,于彼意乐欢喜,念言能得如是不亦善哉而随喜也。
子二随喜惟解脱因果之善
成菩提因积诸善我心于彼亦随喜
有情脱离生死苦决定解脱我随喜
积集能为声缘菩提因之顺解脱分善根,于彼随喜,其果诸有情决定脱生死苦而得涅槃,亦于彼随喜。
子三随喜无上菩提因果
诸救护尊证菩提诸菩萨地皆随喜
令诸有情行安乐发心妙善广大海
于诸有情作饶益我心欣悦常随喜
诸救护众生者,圆满菩提及诸菩萨十地功德,我皆随喜。其因谓为令一切有情安乐故,于殊胜菩提发心,其善犹如大海,及以加以行饶益有情之行,于彼悉修喜相应之清净信心而随喜。
癸二请转法轮
普于十方一切佛合掌志心作祈请
为诸有情除苦暗请然妙法光明炬
普于十方成佛未久,安住未说法之诸佛前,威仪合掌,恭敬祈请,为诸苦及无明黑暗所困惑之有情,显示解脱道故,愿然光明法炬也。
癸三请不涅槃
诸佛若许入涅槃合掌志心作祈请
勿盲一切众生目愿住世间无数劫
诸佛若许般涅槃者,当于其前合掌祈请,勿令众生为无明暗盲其慧目,为除无明暗故,愿祈住世经无数劫也。
癸四众善回向分四子一总回向子二回向病者子三回向除饥渴子四回向随欲出生之因今初
如是所修一切行我今所积诸善根
以彼回向诸有情悉令解除一切苦
如是已修供养乃至启请诸行,凡我所积善根,愿悉回向一切有情,除一切苦。
子二回向病者
有情诸病所逼恼乃至尽其病愈时
愿我为医或为药或为侍疾看病人
以此诸善之力,所有一切病苦众生,乃至尽其病愈中间,愿我为药为医,及为彼病者之看病人也。
子三回向除饥渴
若遇凶年饥馑劫愿我化身供饮食
降澍食饮如甘霖普为有情除饥渴
愿于诸饥渴有情,能降饮食之雨,以种种饮食,令除一切饥渴逼恼,于三中劫之饥馑劫中,为彼诸有情饮食除彼饥渴也。
子四回向随欲出生之因
有情贪困乏资财愿我成为无尽藏
随心所欲诸资具莫不现前咸备陈
于有情匮乏资具者,我愿成为无尽受用宝藏,凡心所欲种种五欲资具,不劳励力,即能成办,现前备陈。
癸五先修舍身财善根之心以为修布施波罗密多之因分三子一修舍财善根之心子二愿为无尽善根之因子三愿为受用之因初中分三丑一舍法丑二应决定舍之因丑三舍后如何修法今初
如是我身及受用乃至三时诸善根
为成有情义利故悉能施舍无顾惜
应以我身及衣食等受用及三时依三处所摄之一切善根,悉为一切有情成办暂时及究竟义利故,意无顾而施舍也。
丑二应决定舍之因分二寅一于一切舍离贪著而得涅槃寅二有情为布施殊胜福田故应于彼施舍今初
一切能施得涅槃为证涅槃始修行
身财及诸善根,悉应施以利他,如是能舍一切则能得涅槃,我心亦正唯求证,无住涅槃故。
寅二有情为布施殊胜福田故应于彼施舍
总摄一切布施中施诸有情最为胜
总言一切皆施,布施虽同,而以施诸有情最为殊胜,以由是能成佛故。
丑三施已云何修行之法分三寅一今后于自身舍主宰之心寅二广释其义寅三用于应作之事今初
我于一切有情前此身已施自恣请
若杀若骂若捶楚随其所乐常顺承
身等施已,复应云何?我于一切有情之前,既舍此身,听其为所欲为,若诸有情常于此身,或杀或骂,或加打拍,随其所欲,所有于身所生之贪爱,及于他有情之嗔恚,应多方令其止息也。
寅二广释其义
若于我身施诰难或复以为调笑具
今我此身已施竟于此何得复争论
今后一切有情,惝于我身,或以戏笑,或以恶意,而施诘难,或加调弄,以为笑柄,我身既施与彼。何故复为护惜此身,与他人争论?既无所顾惜一切施竟,听其为所欲为可也。
寅三用于应作之事
若于彼人无损害唯命是听悉顺从
今后一切时中,凡于自他有益无损之善业,不论何事,悉可使此身作之。
子二愿为无尽善根之因分三丑一愿唯为利他之因丑二愿为意乐无尽之因丑三愿为加行无尽之因今初
愿于何时缘我身勿作此微无义事
愿诸有情,任何时中,缘于我身,悉勿令为无义及出生不可爱乐事之因。
丑二愿为意乐不虚之因
愿任何人缘我身或生嗔恼或生信
即彼常时能转变为彼成办众事因
若有何人,缘于我身,或生嗔心,或生信心,愿即依彼心,转为成办彼人现前究竟一切义利之因。
丑三愿为加行不虚之因
若人于我作讥毁或复于我作损恼
乃至施以骂辱言愿悉转成菩提因
若人于我语为讥毁,或复有人,身为损恼,或复如是暗加骂辱,愿悉转为能证无上菩提善根之因。
子三愿为受用之因分三丑一愿已悉为他人一切急需之具丑二愿时分及作用广大丑三愿时分及境界无间今初
诸无依怙我为依诸入道者我为导
诸欲渡者为舟楫或为巨舸或桥梁
求洲渚者为洲渚求灯炬者为灯炬
求舍宅者为舍宅有情欲役使我者
愿为仆使供驱走如意牟尼妙宝瓶
持明成就阿伽药随欲出生如意树
众生所欲悉能成
我于一切无依怙者愿为依怙,于一切欲趣,道者愿为引导,于诸欲渡河者愿为舟楫桥梁,欲求陆地洲渚者愿我为作洲渚,求灯明者愿我为作灯明,求舍宅者愿我为作舍宅,所有有情需仆使者,我愿于彼等悉为仆使。愿为随欲出生衣食等之如意珠及大藏瓶,成办息灾增益等事业之持明成就,疗一切病之菁华妙药,随欲出生衣食等之如意树。凡诸有情所有欲求悉能满足之随欲宝牛,应再再发愿作如是想。
丑二愿时分及作用广大
愿如地等四大种亦如虚空常无尽
有情种类多无量悉能为彼俱有因
愿如地等四大种,为诸有情之能作因,亦如虚空于无量有情以多种门为俱有因,宝积经云:‘菩萨如五大,能为一切有情义故。’
丑三愿时分及境界无间
如是尽于虚空际一切种类有情界
乃至未证涅槃间愿我为其俱有因
如是于尽虚空际诸有情界,以无量门多种方便,乃至证得涅槃中间,于一切有情,愿我唯由饶益之门,为作俱有因也。应如是再再思维,由意乐之门,净治其心。
壬二正行
如其往昔诸如来从于生起菩提心
菩提萨埵诸学处如其次第善安住
如是为利有情故愿我亦发菩提心
如其所学诸学处亦如次第能修学
如昔诸如来发心之时,于诸佛子之前,发起殊胜愿菩提心,为受持菩萨戒故,发起行菩提心,如诸菩萨,于菩萨学处,学修次第,亦如其次第学修,如是我亦为现前及究竟饶益一切众生故,或现有具清净菩萨行戒之阿阇梨,若无亦迎请诸佛菩萨降临面前,求乞证明,发起愿菩提心,亦如是受行菩提心,如所受之学处,亦应依次而学,应如是三说。随师语诵,如师不现前,应作随佛菩萨语诵之胜解。如其次第而学者,谓如说施身等修舍,若意乐不净则不应作,作则成罪,于无罪而成广大资粮之时始作之也。此是如其次第而学之义,或言谓律仪戒等三聚戒分齐不同学时应依界限,其义非是,又谓受行菩提心与受菩萨戒之仪轨,应别别行之,亦为任何大车所不许,不应尔也,先发愿菩提心,次修欲学菩萨行之欲,后受行菩提心者,谓由补特伽罗差别而成殊胜方便,而谓总于一人依次而受亦可也。受持之法如何者,如前所说,由大师所造诸论应知,此不赘述。
壬三结行分二癸一自修喜心癸二令他生喜初中分二子一能成自利子二能成他利初中分三丑一赞扬此心修喜丑二既得此心修不放逸丑三得此难得之心故修欢喜今初
具足如是慧心者已发无上菩提心
为令起行并增长如是妙心当赞扬
今我此生不虚度今我善来人中生
今我生于如来家成为如来亲长子
如是具足慧心之菩萨,心极清明,以欢喜净信心,坚固受持二菩提心已,次为趣入不坏而且增长之方便,且为广细修持故,应发如是欢喜踊跃之心,而为赞扬,云何欢喜赞扬?谓今我发心受戒之时,已令我此生非空无果,善得人中受生暇满大义已成,我今已生如来家,成就菩提萨埵,我常发愿当于何时方能成如来子,今真成如来子矣,如是思维而修喜心。
丑二既得此心修不放逸
无论如何我自今当勤荷负此家业
勿令所行有玷污于此无垢尊贵种
今得此心便满足耶?不尔。自今为始我应三门精勤,绍继如来慈父家业,初中后善无过,唯以功德庄严,于此尊贵种姓中,勿令与愿行学处相违之罪堕,玷污其宗嗣,于如是方便,当勤致力也。
丑三得此难得之心故修欢喜
如人偶于粪埽中无心拾得希世珍
如是依于谁之力菩提妙心我能生
如穷困乞人,何幸于粪埽堆中,拾得重宝,我今何幸以何方术,能生如是珍贵之菩提心,定是如来之力也。
子二能成他利分三丑一能除有情苦丑二能除苦因障丑三能成办一切利益安乐初中分五寅一降伏众生之死王寅二降伏贫困寅三降伏病患寅四总降伏生死苦寅五特降伏恶趣苦今初
能为众生摧死王此是不死妙甘露
死王能令众生,不由自主而死,能降伏彼之妙甘露,亦即是发菩提心,能安立彼于无老死之地故。
寅二降伏贫困
能为众生降困穷
此是无尽大宝藏以财法无尽受用施予众生,除其贫乏,如无尽藏,亦唯发菩提心也。
寅三降伏病患
能为众生疗诸疾此是殊胜阿伽陀
众生一切病悉能灭除之妙药,亦即此也。
寅四总降伏生死苦
众生跋涉三有途此是此息浓荫树
众生漂泊,三有长途,疲劳困苦,为止息处,施与荫凉之大树,亦是此也。
寅五特降伏恶趣苦
拔众生出恶趣苦此是越渡总津梁
能渡一切众生出于恶趣之总津梁,亦是发心。
丑二能除苦因障分二寅一除烦恼障寅二除所知障今初
烦恼热逼众生心此是除热清凉月
此发心者,能除众生热逼之心,如凉月上,以其能尽,摧一切烦恼障故。
寅二除所知障
众生无知昏雾塞此是破暗皎日轮
此发心者,能根本拔除众生不染污无明所知障昏愚,如皎日升,由广大资粮庄严证空性之般苦,能尽所知障之种子故。
丑三能成办一切利益安乐分二寅一能成办一切利益寅二能成办一切安乐今初
搅正法乳成酥酪此是醍醐无上味
此发心者,是以闻思慧杵,善搅契经正法广大乳海,而出之精华,能生酥酪清汁,具足生一切利益之美味与大力,故咸应于此致力也。
寅二能成办一切安乐
为有情侣驰驱生死道欲求受用资具安乐因
此是随身资斧胜安乐能令满足有情胜友心
为漂流轮回之众生作伴侣故,驰驱生死道中,欲享人天受用之安乐者,发即最切近之殊胜方便,能令有情胜友所欲满足,以能成办一切有情之增上生及决定胜故。
癸二令他生喜
我今现对一切依怙前唱言愿为一切众生侣
乃至成佛中间不少离天及非天闻者皆欢喜
我今现对诸佛佛子一切救护之前,已自唱言,愿为众生助伴,令其证得如来圣位,悉能圆满一切有情一切利益安乐,于其未成佛前,复能以人天安乐令其满足享受,天及非天摩侯罗伽等今后应皆欢喜,如是云云,是令他生欢喜心也。发二菩提心之前,如本论所说,应先修净除违缘障难,及积集顺缘资粮,而后发心,既知此是暇满所依殊胜心要,当勤励力也。摄颂云:‘获得暇满人身具慧者,佛说一切契经心要义,百千佛子解脱唯一道,二菩提心励力令生起。’
辛二出品名
入菩萨行论广解佛子津梁释受持菩提心品第三竟。
已二学波罗密多行之法分四庚一修不放逸为不坏菩提心行之因庚二释学戒之理特明护正念知为清净防护一切善法之方便庚三释学余四波罗密之理庚四由回向支之门学释布施之理舍身财善根利他初中分二辛一释论文辛二出品名初中分三壬一总明修不放逸之理壬二广释壬三摄义今初
如是如来最胜子已发坚固菩提心
复应恒时无动摇励力无违诸学处
诸如来子菩提萨埵如前所说,已坚固受持二菩提心,其心应刹那亦不动摇,常学六度四摄,无有违越,当励力不放逸,守护勿失。
壬二广释分二癸一于菩提心修不放逸癸二于学处不放逸行初中分二子一菩提心不可舍弃之理子二舍弃之过患今初
若率尔作本无心或虽观察未详辨
是事虽已誓愿为容当再思慎作止
若经诸佛及佛子以大般若所观察
自心亦已屡研寻此中尚复何犹豫
若于某事未观功过率尔从事,或虽略分别,而未详察,则于此事初虽誓愿为之,后时仍应再加思考,或作或舍,既思考已然后行止。如妙臂请问经说,然诸佛及弥勒等诸菩萨,于密严等经中,以大般若观察菩提心赞其功德,谓不可弃舍,自心亦先由思维功德之门,以多因相观察定应受持。即已善观察而始受持,何故又复犹豫?应当守护,直至成佛,勿令失坏也。
子二弃舍之过患分三丑一入于恶趣之过患丑二失坏他利丑三障碍登地初中分三寅一入恶趣之因寅二引证例知寅三断相违过今初
若已如是发誓言而于其事不成办
则为欺诳诸有情我当堕落生何趣
若已如是誓愿安立一切有情于大觉位,而不修加行事业,以成办其事,则是欺诳彼等一切有情我当生堕何趣?非堕恶趣不可也。
寅二引证例知
经云若心欲布施微少下劣寻常物
其人布施不果行后当堕入饿鬼中
今于无上菩提果志心思维作施助
欺诳一切诸众生欲生善趣何可得
所施之物虽寻常劣少一搏之食等,若意中思维而未果行,如正法念处经云:‘若思欲施者有纤毫未施,当生饿鬼趣中,若已发愿而不施,当堕有情地狱中。’分别诸趣经云:‘若人欲收嘉谷实,必于如是嘉禾本。心中发愿欲布施,由悭吝故不施予,彼生饿鬼世界中,所受痛苦无穷尽。’说为饿鬼之因。今既志心思维非徒空言,具足恭敬发言明了,愿常为一切有情助伴,令得无上大乐及人天安乐,又复犹豫,欺诳一切众生,何处善趣可生,不能生善趣也。
寅三断相违过
或有弃舍菩提心能成声闻解脱者
业果之理不思议惟一切智能了知
若尔经云圣者舍利弗先发菩提心已,修行之时,魔乞右手,即断右手,以左手持与之,魔出不悦之言,心生疲厌,舍菩提心,后成阿罗汉,应成相违,舍利弗等舍菩提心,仍证解脱果,业果之理,非异生所能思议,惟一切智方能了知,他人不能思维也。
丑二失坏他利分三寅一失坏菩提心成重罪故能坏他利寅二若障他菩萨善法罪亦同等当堕恶趣寅三明其因相今初
菩提萨埵诸堕中退菩提心为最重
若有违犯如是行是坏一切众生利
失坏发心,于菩萨根本堕中为最重,若犯如是重罪,则坏利他意乐,损减一切有情义利,修行之所依坏故,大集经云:‘纵百千劫修行十善业道,若发心欲求独觉阿罗汉果,其时即成犯戒过失,失坏律义起如是心,较他胜罪尤为极重。’谓已受菩萨戒者,舍菩提愿,则成根本堕,未受戒者,失坏此心,其罪较别解脱戒之他胜为尤重也。
寅二若障他菩萨善法罪亦同等当堕恶趣
若人但于刹那间障碍菩萨作福德
即为坏诸有情利应受恶趣无边苦
若复有人,仅一刹那,于彼菩萨福德善行而作障碍,即是损减彼菩萨成办有情义利之能力,彼为障者,应受恶趣生无边数返。寂照神变三魔地经云:‘若人劫夺南瞻部洲一切有情财物,且断其命,若复有人,障碍菩萨善法,下至施予畜生一搏之食,其罪较彼重无数倍。’是故于此应当留意。菩萨何处有不何知,此罪极易犯故,若能于此善为防护,依补特伽罗罪生罪之门,多能杜绝故。
寅三明其因相
坏一有情安乐事尚于自身致衰损
况坏遍满虚空界有情义利何待言
如前说所行,何故有无边罪,若坏一有情一生安乐,尚能退失自身增上生,况遍虚空际一切有情无上安乐之因,悉为摧坏,必生恶趣,复何待言。
丑三障碍登地
如是由斯罪堕力复依菩提心威力
辗转升沉生死轮登菩萨地常为碍
若如前所说,舍菩提心者,其罪堕力,亦具菩提心威力,二者轮流牵引,辗转生死,由业力故当生恶趣,由对治力当生人天。如是往返,久为障碍,不得登于极喜等地。是故当勤励力,宁舍身命亦勿退失菩提心也。
癸二学处不放逸行分三子一慎止恶子二勤修善子三勤断惑初中分五丑一若不防止罪堕恶趣当相续不绝丑二为佛菩萨之所漠视丑三暇满难得丑四若生恶趣无暇修善丑五暇满难得之故今初
是故如其所发愿我应敬慎期必成
若不从今奋精勤愈趋愈下转沉弱
是故如其所发为利有情当成佛之愿,凡所应学修之事,我当敬慎令其成办。今已发心受戒,今后于所学若不精勤,由罪堕力,当愈趋愈下,相续生于恶趣也。
丑二为佛菩萨之所漠视
往昔为利诸有情无数如来出于世
我由众罪所障复未得亲承如来教
我今坏戒仍如此数数如初难值遇
恶趣逼恼并系缚备遭割截屠戳苦
若恃诸佛菩萨救护,以为无妨,过去有无数诸佛作饶益一切有情之事,而我退失发心及所学,以自罪故,不为彼诸依怙之所教诲,如现证庄严所谓‘虽令胜天降如雨’云等,若冀后来救护以为无防者,我今若放逸而行,仍复如前,数数仍不得入于诸佛,作肓行境,当相续受苦,应住恶趣中,或虽生善趣,而遭病恼系缚又复于恶趣中受诸逼恼,割截手足,杀戳其身,痛苦无尽。
丑三暇满难得分二寅一若退失菩提心则难得四缘具足之暇满寅二纵得之亦速失坏故应励力今初
既值如来出世间更得人身具信心
堪修善法如今者实为稀有难多得
若作如是想,谓后世得暇满时当勤励力,勿作是想,如来如优昙钵罗花出于世间,于三藏等圣教敬信得人身,生中国诸根具足,业果无倒等堪修善法所依,自他圆满具足,如是者堪为稀有,如是堪修二菩提心之暇满何时可得,极难得也。
寅二纵得暇满亦速失坏故应励力
虽如此日身无病饮食支身暂未死
年命刹那难保信色身须臾如泡影
若谓已得此身,既无违缘,顺缘亦具,且待后时勤励力,不可如是推延。无违缘病恼之人身,如白日,言如此日者,谓无病之日。如此是具足饮食等顺缘,无逼害等违缘,而此日仍刹那不住,迅速坏灭,诳惑不实,此身须臾如影,自无主宰,应即今励力,不可推延也。
丑四若生恶趣无暇修善分三寅一生恶趣时无暇修善寅二若生善趣时不勤励力在恶趣中昧于取舍寅三恶趣极难解脱今初
以我如今所行为再得人身尚难必
若时不能得人身无缘修善唯作恶
不应推延作是思维,谓暇满人身,陆续可得,后世修行亦未为晚。如我今所行为,唯恶无善,后世人身尚不能得,若不得人身生于恶趣,唯有造罪,纤毫之善亦不能作,故善趣难得也。
寅二若生善趣时不勤励力在恶趣中昧于取舍
若时有缘能行善而我不作诸善业
恶趣众苦所昏蒙尔时我何能为力
若时有机缘行善,而我不励力勤修善行,若生恶趣后,长时恒为苦受之所逼恼,于取舍处,悉皆愚迷莫辩,其时我纤毫善事亦不能作,故应及今得暇满时励力勤修也。
寅三恶趣极难解脱
若时众善不修行唯积众罪多无量
纵经百千俱胝劫善趣之名亦不闻
后世得暇满极难,而今世又不修诸善,唯积众罪,百千万劫中善趣之名亦不能闻故。
丑五暇满难得之故
以此之故世尊言幸得人身极稀有
如大海中盲龟项几希能值浮木孔
由恶趣中难生善趣,以此之故,如相应阿笈摩中:‘佛告诸比丘,若此大地变为大海,中有浮木唯具一孔,为风所漂,飘忽动摇,海中复有盲龟,百千万年恒昂其首。汝等比丘,于意云何,大海浮木唯一孔中,盲龟之项宁易趣入否?不也,世尊。佛言汝等比丘得人身难,亦犹如是。若不修善,惟积诸恶,善趣之名亦不得闻,以此之故,佛言如大海汹涌中,海波漂荡往来,有一孔之浮木,经百千万年始浮出水面之盲龟,其颈得穿入浮木之孔,其事甚难,亦犹如事。’故于此得暇满之时,当于善法勤致力也。
子二勤修善分三丑一由先积有无边之罪应励力断除丑二仅唯一次受恶趣苦,苦虽已尽而恶业不尽之理丑三是故于罪应勤对治之理今初
于一刹那作罪恶当堕无间经长劫
无始轮回积众罪不生善趣何待言
如于菩萨起嗔恚心,仅一刹那所作之罪,亦当历劫堕无间狱。无始轮回所积之罪,若不以对治力而摧毁之,因自相续有罪,不能生于善趣,更何待言。故应依四力门勤治罪障也。
丑二仅唯一次受恶趣苦,苦尽而恶趣业不尽之理
非唯仅受此罪已便从恶趣得解脱
即于正受此罪时又复广造诸余罪
或谓所造恶业之果尽已,当生善趣,故解脱恶趣并非难事。不尔,仅唯受先所造业之果已,唯尽彼业果,彼补特伽罗未能便从恶趣而得解脱,如是正受先业苦果之时,时时复造积别余能生重苦之罪故。恶趣所依善力微劣,常积诸罪,当勤精进灭恶趣因也。
丑三于罪应勤对治之理分四寅一得暇满不勤修善是为自欺寅二现生当受苦寅三后世当为恶趣之苦所逼寅四应勤止恶修善之理今初
获得如是有暇身我今若不修善法
诳惑自欺无逾此愚蒙过此亦无有
如是有暇之身极为难得,得之能成大义,我今既已得之,于增上生及解脱因之善法,若不勤修,其为自欺,无余方便能过于此,昧于取舍亦更无愚蒙过此者也。
寅二现生当受苦
若我即达如是理由愚痴故行怯弱
逮其临欲命终时必当心生大忧悔
若我既知当勤止恶修善之理,由愚痴故,于菩提心行之诸学处,后复怯弱,将死之时,自知当堕恶趣,必起大忧恼,是故当生大精进也。
寅三后世当为恶趣之苦所逼
地狱烈火难堪忍若于我身久燔矣
炽然难忍忧悔火定当热恼逼我心
由失坏菩提心等罪,当生地狱中,地狱难忍之火长时梵烧我身,尔时难忍忧悔之火,定为热逼我心,故应励力毋为罪堕所染也。
寅四应勤止恶修善之理分二卯一虚度暇满复牵堕地狱等同无心卯二当思愚昧之因今初
极难幸遇有利地何幸我今忽遭逢
我身若尚具慧心后复牵缠入地狱
岂非咒述迷我心今我于此无知觉
应当作是思维,此极难获得,得已能成大义,暇满有利之地,以谁之力而幸得之;我若尚具能辨利害之慧心,后复牵引堕于地狱者,恐是为恶咒所迷,故我于此时无成办义利之心尔。
卯二当思愚味之因
不知何物令愚蒙究竟我心有何物
何物令我愚蒙耶?若我懈怠自在转时,当作是思维,我虽不知何物所迷,令我惑乱,然我心中必有何物令我愚迷也。
子三勤断惑分三丑一思维烦恼过患丑二于断烦恼之难行不应疲厌丑三于勤断能断之性修欢喜心初中分三寅一思维烦恼害已之理寅二不应于烦恼修忍寅三为摧烦恼奋起心力初中分四卯一令我不能自主卯二造无量苦卯三为害之时无尽卯四不可为烦恼助伴之理今初
嗔恚贪欲诸怨敌并无手足能动转
亦非善巧具雄力云何役我如仆使
根随烦恼所摄之贪嗔等我之诸敌,既无手足,亦未持兵仗,既非大力勇士,亦非善巧智臣,云何此诸烦恼,能役使我,令我不能自主也。
卯二造无量苦
泰然安住我心中恣意于我作侵损
于彼含忍不愤发所忍非处堪诃遣
若时诸天及非天悉皆群起为我敌
彼终不能牵挽我令入无间烈火中
彼烦恼敌具大力能一刹那抛掷我
须弥一触成灰烬猛烈无间巨焰中
彼安住于我心中,恣意以地狱等苦而损恼我,于彼含忍而不发愤,忍所不应忍,是极应诃谴之事。应视烦恼如仇,精进消灭之。又烦恼之性相差别,因及作业等,如‘现观’论所说应知,而主要应致力观其过患也,若时天及非天等,悉皆一致群起与我为敌,若我不随烦恼自在而转,彼等终不能牵我令入无间火内。唯自相续之烦恼,是我劲敌。无间烈火,若遇之者,须弥山王,亦能灰烬无余,烦恼能于刹那间,掷我入于其内,故于烦恼敌,应精进摧伏也。
卯三为害之时无尽
我标所有烦恼敌长时相逼无终始
世间所有诸怨仇未有如斯长相守
复思别余过患,我之随一烦恼怨敌,皆常时存在,无间终始,别余世间怨敌,未有能经历长时如彼烦恼之久者,仅修一次烦恼之对治,任于何处彼终不复生,故应如流不断恒常精进,尽力摧伏烦恼也。
卯四不可与烦恼为助伴之理
若能随顺及承事他人悉为作利乐
诸烦恼敌徒顺承后仍若厄相逼恼
若于世间别余怨敌,以饮食等随顺承事,而作依止,彼等悉当我助伴,令得利益安乐。若依诸烦恼敌而作承事,使其势力增长,后复以苦痛来相逼恼,故唯精进摧伏之,方为令自身安乐之道。
寅二不应于烦恼修忍分二卯二思维于心能作烦恼卯二思维于身能作损恼今初
如是恒时相续为怨敌损恼大聚唯一增长因
若于我心不动常坚住何能欢喜不畏生死轮
如是常时存在无间终始与我为敌之烦恼,能普令苦等损恼大聚增长唯一无比之因,决定安住于我心中,何能于生死中欢喜无畏。既无安乐之时,故应精进摧伏烦恼。
卯二思维于身能作损恼
此是生死坚牢巡逻者亦是地狱等处行刑手
若住我心贪著缠网中何由令我身心得安乐
烦恼不许有情出离生死,故是生死牢狱之逻卒,又化作深阱等地狱,能杀戮恶趣天人等故为行刑屠脍。此诸烦恼,若住于我心中所贪著之网,不如理作意之内,焉有安乐之时,身心皆无安乐之时也。
寅三为摧烦恼奋起心力
乃至此敌未见决定降伏时
一切时中我当不舍勤精进
若人稍作损恼尚且发愤怒
我慢盛者未降斯敌勿安眠
若尔,一切不可爱乐之事,悉因烦恼而生,何时我于此难忍之怨敌,未现见其决定降伏,一切时中,我应勤修烦恼对治,刹那不舍。人偶遇世间轻微损恼,如以恶语相加等,亦忿恚怀恨,我慢增长,于彼怨敌,若未摧伏不能安寝,精进不懈,摧烦恼敌,亦应如是精进也。
丑二于断烦恼之难行疲厌分三寅一能伏烦恼披甲精进于彼难行不应疲厌寅二为摧烦恼而起精进之利益寅三故于摧烦恼之加行应勤精进今初
不杀自死世间众苦烦恼敌
对垒交锋奋力克敌欲致果
纵为锋镞中伤创钜痛亦深
所求大欲未成犹不甘退却
况为长时一切众苦因唯一自性怨仇欲摧伏
纵令能生百千诸苦痛应须勇毅不却何待言
不杀亦自然任运而死之苦,由诸烦恼而成。彼诸可悲湣者,军阵合会,攻坚陷阵之时,为励力欲摧伏敌军。虽为枪箭等兵器所中而成重伤,然摧伏敌军之事未成,尚终不退却。今于常时能成众苦之因,有生以来与我为仇之唯一怨敌,决欲摧伏,所有一切难行,纵有百千寒热饥渴等苦加之于我,其应奋勇坚毅百折不回,乃至惑敌未伏以前,不舍精进,更何待言?
寅二为摧烦恼而起精进之利益分三卯一难行为自利圆满之因故应安忍卯二难行为他利圆满之因故应安忍卯三先已发誓愿当令成就之理今初
为无义事遭敌曾负伤犹如严身之具常矜炫
为成大义而奋正精勤纵受诸苦于我何足恤
世人为无义小事,身为敌所创伤,常指以示人曰,此某时所负伤也,如身庄严而炫耀自得。今为成圆满正觉之大义,发正精进之时,我纵受难行之苦,何足为害,唯是利益应当依止也。
卯二难行为他利圆满之因故应安忍
若渔若猎或复事家田仅为自身温饱支身命
祁寒蝎暑逼恼犹堪忍利众生故何苦不能堪
渔人捕鱼,猎人猎兽,农人耕稼,以自存活,仅求养活自身,尚能忍受寒热等逼恼,为成办无余有情一切安乐,如我所受难行何不能忍应安忍也。
卯三先发誓愿当令成就之理
十方虚空尽边际有情烦恼誓愿断
既发是愿而自身不能解脱诸烦恼
于己忖度不自量所言安得非欺妄
是故常应勤精进摧诸烦恼毋退缩
或谓许摧伏他人身心烦恼,然不应勤摧自己身心烦恼,如是即堕于寂灭边故,其理不费然,已发心誓愿解脱十方尽虚空际一切有情烦恼,或若时己身尚于诸惑不求解脱,既不顾他利,自利亦不能圆满,随烦恼自在而转,不知自量,复言当解脱他人一切烦恼,岂非狂妄。自为生系缚利他不能圆满,故于摧伏自身烦恼应勤精进也。
寅三于摧烦恼之加行应勤精进分二卯一应勤烦恼之对治卯二任于何时悉应勉力勿随烦恼自在而转今初
我于此事应贪著怀恨不舍而遣除
虽如是具烦恼相能断烦恼非所断
或谓若言我于此烦恼对治品应当贪著,深信倚任,于烦恼应执恶不舍斗争摧伏,即于能断对治法生著,于所断执恶不舍,亦是烦恼是所应断不尔。贪对治法,忿恨所断,现如是相之相似烦恼,是能摧烦恼之对治品,非所断类。本论后文又言应摧伏者,是所断已净,不须更以能断对治制伏故。
卯二任于何时悉应勉力勿随烦恼自在而转
刀锯鼎镬加我身虽断吾头亦易事
终不应于烦恼敌甘心俯首而归顺
欲断烦恼,众多苦不可量,何不即随顺烦恼为善?不尔。虽以火焚死或断我头,亦较轻易,不过舍现世之身而已,烦恼怨敌,能生地狱等大苦,障令不得所乐义利,故无论如何,终不应于彼归敬,随其自在而转也。
丑三于勤断能断之性修欢喜心分三寅一自相续之烦恼根本拔除已彼无安住所依寅二从颠倒因生故若依精进必能断除寅三根本拔除已彼无余处更可依止故应断除今初
世间怨敌被驱虽出境还于他国潜伏收残余
养精蓄锐卷土复重来烦恼怨敌其相不如是
若烦恼如世间怨敌,一次驱去,有力之时,复来为害,于彼唯有随顺。不尔,通常世间怨敌,一次驱去复住于他处,收复诸城蓄养精锐,有力之时,为报仇敌,又复远来。烦恼怨敌,相不如是,根本拔除已,更不能住于他处,亦不能有力还来故。
寅二从颠倒因生故若依精进必能断除
烦恼以识烦恼慧眼断从何心中遣除更何住
住于何处还来为我害唯是自心怯弱乏精勤
烦恼一次根本拔除已,更无安住之所依故。烦恼根本从颠倒生,以通达空性之般若慧眼,励力断其种子,断已即已由我心中遣除,更复能往何处?依何处住长养力能,复来为我作损害乎?必不能也。若能如是者,亦唯由不能精进一次拔除自身之怯弱心为害也。
寅三根本拔除已彼决无余处更可依止故应断除
是诸烦恼不住于境不住于根不住中
此外亦复不住他处依于何处损有情
彼如幻故心离怖畏正知不倒勤精进
为无义事地狱等苦何能侵损及我身
或谓诸惑从自续而生,自性成就,一种亦不能断。诸烦恼自性不住于色等境,若如是诸阿罗汉,见色等时,应生烦恼故,如是亦不住于眼等根聚,思维住理之义时,虽有眼等不缘烦恼故,亦不安住于彼等中间,亦不住于彼作业之外,故一次根本拔除已,彼诸自性成就之烦恼,依可处住,于诸有情而作损恼,任于何处亦不存在故。此烦恼自性成就故如虚空,而如幻显现,自性成就,尔时被作自性成就不能根本拔除想,为断烦恼,应勤精进生起通达空性之般若,断其怖畏。既能如是为无义事,何能令地狱等诸恶趣苦损恼于我,不应理也。昔诸师亦言种子拔除已于彼诸处悉皆不住也。
壬三摄义
如其宣说应修诸学处如是思维应当勤奋修
不听医言而欲求医治其疾能疗古今所未有
如前所述多方思维,前所言之菩提心,及为守护学处故,如佛所教,不放逸励力修行。若患必需疗治之病,而不听治病医生之言,其病能愈未之有也。如未医治故。是故应遵我佛医王教言,励力而断烦恼。
摄颂云:令自相续清净离罪染,不坏善法辗转益增上,应须坚毅勤修毋懈怠,转信善巧恒常具恭谨。
辛二出品名
入菩萨行论广解佛子津梁释不放逸品第四竟
庚二特释学戒之理以护正念知为清净防护一切善法之方便分二辛一总科辛二别义初中分三壬一发心已应学处之因壬二明方便般若别别而学不能成佛壬三释学所学之次第今初
惟发愿菩提心功德虽大,若不以修诸学处为心要,不能成佛,故应学菩萨行。如三摩地王经云:‘是故应以修行为心要,何以故?童子,若以修行为心要,无上圆满正觉不难成就故。’修次初卷亦云:‘如是发心之菩萨,知自调伏未调伏他,于自身施等修行,应勤加行。若不修行,不能成菩提也。’修行亦唯是受戒已,学所应学而已
壬二明方便般若别别而学不能成佛
成佛之道,须依无倒方便,依于倒误之道,任其如何励力,所求之果不可得故。仅唯无倒,支分不具,果亦不生,故应学于完全而又无倒之学处。彼复云何?如毗卢现净经云:‘秘密主一切智智,从悲心根本生,从菩提心因生,是依方便而到彼岸。’即是大悲心与世俗胜义二菩提心及施等波罗密也。
壬三释学所学之次第
受持愿菩提心已,先修欲学学处之欲心,次应受菩萨戒,次于学处应如法学。学处种类如经庄严论说,摄于六度,观待增上生,观待二利成就。利他一切种圆满成就,摄一切大乘,依一切种道或方便增上,观待三学,六度之数决定。此中复分六度之因,体性差别,名义及果。初因者,谓殊胜大乘种性,及内缘依止善知识,而缘大乘广大经藏,般若大悲所摄持之菩提心也。二体性者,布施体性谓善舍心及彼意乐发起之身语业。持戒体性者,谓断除害他为根本及唯为自利独求解脱之断心所摄持,安忍之体性者,谓于损恼及所生众苦安忍不动之心,及于法安住甚深胜解,精进体性者,谓为摄善法及饶益有情故,心现踊跃,及由彼发起三门业之发动。静虑之体性者,谓心于随一善所缘专注一境,般若之体性者,谓缘于胜义或世俗境于安立法最极分别也。第三差别者,布施中有法施财施无畏施,持戒中有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忍辱中有耐他怨害忍、安受众苦忍、谛察法忍。精进中有披甲精进、摄善法精进、饶益有情精进。静虑中有现法乐住静虑、成办功德静虑、饶益有情静虑。般若中有通达胜义般若通达世俗般若饶益有情般若。第四名义者,梵语拉那,言于所施物能舍,是布施义。梵语尸罗,言烦恼热恼能令清凉是律仪义。如是由定名之门能忍嗔忿故名忍辱。于胜法加行故名精进。持心故名静虑。通达胜义故名般若。第五所得果者,如云布施受用戒安乐等,体性及差别,如前广释,波罗蜜多道次广略二种应知,修行之理今当释。
辛二别义分二壬一释论文壬二出品名初中分二癸一广释修行之理癸二结归应须实修非唯空言初中分四子一守护学处之方便为守护心子二守护心之方便为守护正念知子三以正念知守护心学行之理子四学处完全圆满之支分初中分三丑一由守护心即能守护一切丑二明其故丑三励力守护其心初中分三寅一总明应守护心寅二失坏心之罪过寅三守护心之利益功德今初
诸欲守护学处者首须谨畏护其心
若于自心不防护必不能护其学处
诸欲守护施等学处令不失坏者,于颠倒境应极谨慎防护其心令勿摇动,若从心散乱而不防护,能护其学处者决定无有也。
寅二失坏心之罪过
由于放纵心象故能作无间大损恼
虽有狂象未调驯所作损害犹逊此
若于颠倒境放纵心象,能致无间大患。通常狂醉难调之巨象,不能现世为患如此之甚,故应励力守护心也。
寅三守护心之功德分二卯一总明卯二广释今初
若人常持正念绳系自心象不暂舍
一切怖畏悉不生一切众善在掌握
普于三门,悉以正念绳,于善所缘,牢系自心巨象,于现后世悉无一切怖畏,三十道次第一切善法,悉在掌握,故于善所缘,任何时中,不应失念也。
卯二广释
虎狼狮象爪牙铦蚖蛇怨敌心怀毒
泥犁守者面狰狞魔女空行夜叉等
但能系执于此心彼等悉皆受拘系
但能调伏于此心彼等悉皆受调伏
应系心于善所缘境,猛虎狮子巨象猿猴毒蛇乃至一切人类怨敌,后世有情地狱之狱卒,以明咒伤人之魔女空行,等及夜叉象,所作损害,但自心能以正念绳系于善所缘,即能遮心怖畏之因,由是彼诸怖畏,悉如被拘系,毫不能为害。但由正念正知之门,能调自心,令不能趣于罪行,彼等悉皆如被调伏,故应调伏其心也。
丑二明其故分二寅一过失依心转起寅二功德依心转起初中分三卯一引经卯二释理卯三摄义今初
是故世尊正宣示谓言一切诸怖畏
一切痛苦不可量皆由此心而出生
自身所受之怖畏痛苦,皆自心造。是故能仁于一切所知无倒宣说,谓现后世一切怖畏无量痛苦,悉唯由自恶心所生。如佛于宝云经中云:‘心自在故一切法自在。’又云:‘善或不善之业悉由心所积集。’又云:‘心为一切法前导,若遍知心即编知一切法’,法集经云:‘诸法随心转。’皆明此义。
卯二释理
有情地狱诸刀剑谁为主宰而制作
热铁地基谁铸造众多女鬼从何出
如是一切出生因佛说皆由造罪心
有情地狱中受若者,若非由其先造罪心之所出生,有情地狱之兵杖刀剑等,谁为制造,舍自在天等外别无能造作者也。彼诸炽然热铁地基是谁所造。崎岖石山之上,上下不息之女鬼等,复由何出生,更无别余能作者故。无因而生亦不应理,故彼一切悉唯由自造罪心生,佛于正法念处经等作如是说也。别本或有作‘大猛火聚’者,系不正本。
正法念住经云:‘有情敌中大怨敌,此外更无别怨仇。’或有未细谙因明者,轻毁业果,作如是说,谓人见清水、鬼见脓河,是先恶业增上显见,此中鬼等所受用之脓河纤毫亦无,若有于人亦应显现,然不显现故。此说于法不应道理,若许于彼显现非有即是虽有而无者,地狱猛火唯先世恶业异熟增上所现,应许此中无火,于劫尽时,亦应言最后地狱亦无,便谤业果也。且于人可以显现者亦不成也。如顺世外道及汝所许,地狱中亦应无生苦之冷热触也。
卯三摄义
是故于此三界中可怖无过于心者
若尔一切罪悉依心转起,则三界一切悉由心造,此处更无可怖之事也。
寅二功德依心转起分六卯一布施依心转起卯二持戒依心转起卯三忍辱依心转起卯四精进依心转起卯五静虑依心转起卯六般若依转起初中分二辰一非必悉免有情匮乏布施波罗蜜多方为圆满辰二由修舍心施到彼岸今初
若须尽救众生贫方名布施波罗蜜
现前今尚有贫人诸佛云何到彼岸
若施波罗蜜,须令众生悉免贫困方为圆满,若今尚有贫乏众生,以彼有故,昔诸佛救护尊,施波罗蜜云何圆满,不应圆满也。
辰二由修舍心施到彼岸
一切所有及其果尽施于人舍心生
说名布施波罗蜜是故彼唯心体性
是故佛说尽舍身财善根所摄一切法,及其福德果报,悉欲施与众生,由修此舍心,施波罗蜜便成圆满,以此之故,施波罗密唯依心转。
卯二持戒依心转起分二辰一非要待无所杀之有情戒波罗蜜方为圆满辰二由修断离心戒度成圆满今初
尽驱鱼鸟至何方令彼悉免遭杀害
非要待无所杀有情,戒波罗蜜方为圆满。若欲尽驱鱼鸟野兽等至于何处,令任何人亦不得杀之,必不能也。
辰二由修断离心戒度成圆满
由其成就断离心说名持戒波罗蜜
以此之故,由修断离恼害意乐及不与取意乐之圆满,戒波罗蜜圆满。经云:‘何谓戒波罗蜜?谓不损恼他之断心。’
卯三忍辱依心转起分三辰一法辰二喻辰三法喻合今初
悖逆有情等虚空何能一一皆折伏
但能摧自忿恚心一切怨敌皆调伏
但能摧伏忿恚之心,外诸怨短篇悉皆如被摧伏,即为忍辱圆满,应非要待嗔恚所缘之境灭尽,悖逆有情如虚空无边,云何能令彼等悉被摧伏势不可能故。是故忍辱亦随心转
辰二喻
欲持广皮覆大地尔许皮革何可得
但敷皮革衬富罗大地无处不普覆
为免刺等伤足故,欲于地上悉以皮革覆之,尔许皮革何由可得,如是欲免刺伤足者,但以靴底大小皮革衬自足下,等同地面悉皆被覆也。
辰三法喻合
如是外境一切法非我力能可遮止
但须遮止于自心何须更复遮余法
如上引喻,外境能作损恼之一切法,我欲悉皆遮止,亦势不可能。但须遮我此心缘彼等境而起嗔恚,由修此行,忍辱便成圆满。我何故更须遮余诸嗔恚境,不能亦不须遮披故。
卯四精进依心转起
一念净心所生果能生梵净诸天等
唯由身语所起行得果微劣不如是
精进修行究竟,亦依心转。如修初禅等住,仅一生起等住所摄明显喜心,亦能生梵天等处,若不依有力之心,与身语俱之心所得果,味著微劣喜受,不能如是生于初禅等处,故唯依有力之心随转也。
卯五静虑依心转起
佛言从于长时中念诵勤修诸苦行
心于余境而驰散虽持明咒终无益
静虑波罗蜜多心离沉掉,亦自能圆满。若依厌患作意摄持之心,虽长是持诵陀罗尼及修断食等苦行,心于外境驰散仍是无明。佛于经中告诸比丘,心于欲境驰散,而修念诵苦行等,空无果也。谓不能与所欲求之果,唐劳无义也。
卯六般若依心转起
若人于此胜法要心之秘密不了知
欲求安乐除诸苦唐劳漂流无义渊
般若于心随转,苦任何补特伽罗,于法要或殊胜义,于非器不开示故彼于心之秘密胜义谛不能了知,虽欲证无上乐,摧生死苦,唯飘流无义深渊,不能得其所欲,故般若亦随心转也。
丑三励力守护其心分二寅一总明寅二别释今初
是故我今于此心应善执持善防护
若除防心真忏悔别余忏法多何益
既止恶修善,皆如是依心随转,故应以正念知,善持自心,严密防护,勿令失坏。除防心为真忏悔处,别余念诵等不防心之忏法,虽多何益,无所用也。
寅二别释分四卯一防心之法卯二应须防护之理卯三防护之功德卯四为护心故力存正念今初
如于取暖群居处应须谨畏护创伤
如是居于恶人群亦应常护自心疮
如人身有疮,若居取暖之处,与掉举不慎之众共住,常谨畏慎护其疮。今若处于能为生烦恼缘之众中,亦须常护其心疮,若不防护,由彼外缘,便能断善趣及解脱道之命也。
卯二应须防护之理
若畏身疮轻微苦尚须谨慎而将护
众合山压诸怖畏如是心疮能不护
为怖身疮小苦,尚应谨护其疮,为怖畏失坏其心当受众合地狱山压等苦,如罪堕心疮,何能不护应思维其重大过患而守护之也。
卯三防护之功德
若能安住如是行任处恶人众会中
或复居于妇女内坚勤护戒无坏失
若安住如是灭烦恼行之缘,虽处具嗔恚之恶人众中,或具贪染之女人众中,亦无不可,精勤护戒,心能坚住不坏也。
卯四为护心故誓存正知
宁失利养及恭敬乃至身命亦可舍
亦宁失坏余善法唯此胜心勿失坏
我之衣食等利养礼拜等恭敬,乃至资生养命之缘,悉可丧失,亦宁可失坏除防心善外别余善法,唯此大乘心,无论如何不可失坏也。
子二护心方便护正念知分二丑一总明丑二别释今初
诸欲守护心者前我今合掌虔诚请
愿于正念及正知励力常时勤护守
若离正知,不能护心,故我寂天,今对诸欲守护其心者前,合掌启请,愿于此无忘善所缘相之正念,及观察三门时非时之正知,常勤守护,宁舍生命,亦毋失坏也。余本或作勤护戒者亦作如是释也。
丑二别释分二寅一不正知之过患寅二守护正知之方便为守护正念初中分五卯一离正念知一切所作悉下劣无力卯二般若不能清净卯三律义不能清净卯四失坏先所积之善法卯五障未作善法成就今初
世人若为病所缠于诸事业无能力
如是愚昧所缠心于诸事业亦无力
世若为病所缠扰,耕种等悉无能力。如是若心为昧于取舍之不正知所缠,于一切善业皆无能力也。
卯二般若不能清净
若时心不具正知虽有闻思修等善
宛如罅漏瓶中水空穷汲引难贮积
若离正知,般若不能圆满。具不正知之心,先从精勤闻思修,譬如罅漏之瓶水,不能贮终归漏失,失坏正知之后不能安住正念,般若终失坏也。
卯三律义不能清净
虽具多闻及净信常时奋勉勤精进
由不正知之过患终为罪堕所染污
虽具多闻,于法净信,多方奋勉勤修善法,若于取舍处,昧无正知,由斯过患,相续便为罪堕所染,故应励力守护正知也。
卯四失坏先所积之善法
不正知如诸窃盗随于坏失正念起
虽勤积集诸福德如被盗劫趋恶趣
不正知之人,为诸烦恼贼,随忘善所缘坏失正念之后,劫先所集诸福德财,近所积集亦被劫夺,如人被盗,便趋贫因,善法贫困,便趋恶趣也。
卯五障未作善法成就
如斯烦恼劫贼群常时乘隙伺人便
遇隙乘机劫善根能坏一切善趣命
若不以正知守护,此烦恼劫贼群,正寻求劫夺善财之机会,若得其便,即劫夺善法,且摧坏其善趣及解脱果之命根,如是思维不正知之过患已,应励力守护善观三门所作之正知也。
寅二守护正知之方便为守护正念分二卯一总明卯二别释今初
故须常以正念力护意根门无暂舍
若稍从念急摄心正念恶趣诸损恼
不正知过失甚多,故为守护正知,应将不忘善所缘之正念,闭置心房之中,任何时中,不许越其门间一步也。若失正念,亦应念恶趣诸损恼,无问收回安住心中。
卯二别释分三辰一外缘依心善知识辰二内缘如理作意辰三由正念生正知之理今初
或从师长或善友或复依心亲教师
具足善根能畏敬正念无难自生起
守护正念之方便,依自和尚阿阇梨同梵行诸尊重者;或诸善友,或依亲教所说教授,知惭识愧,由惧他诃厌故,具足善根之特补伽罗恭敬学处,不忘善所缘相之正念,自易生起,于闻思修三任有所作,悉应善护正念也。
辰二内缘如理作意
诸佛如来及菩萨常时具足无碍眼
我身恒时正安住诸佛菩萨圣目前
如是思维具惭耻恭敬怖畏如是思
复次诸佛菩萨,于诸时处,一切所知,具无碍见,我常安住一切诸圣目前无有覆藏,如是思维,观自羞愧,恭敬大师及法,怖畏异熟,当如是思维具足正念也。
辰三由正念生正知之理分二巳一生正念之理巳二由彼生正知之理今初
如是亦能数数生正念随念于诸佛
如是思维,随念诸佛并法僧功德之正念,于彼补特伽罗数数生起,故亦易能生三宝正念也。
巳二由彼生正知之理
若为守护意根门其时正念能安住
尔时正知即现前从或暂失能复生
由斯正念,何时为守意根门防护烦恼正念安住,其时即有观察是时非时应不应作如实而知之正知,偶一失坏,亦能回复。修行善不善巧,视守护正念正知之法如何,故于此应善巧也。
子三以正念知守护心学行之理分三丑一学律义戒之理丑二学摄善法戒之理丑三学饶益有情戒之理初中分二寅一于三门串习励力寅二守护勿失初中分三卯一观察身语串习卯二观察意串习卯三释应心应作分齐初中分四辰一身有所作先观其意乐辰二属于瞻视等之所学辰三配合别余威义辰四观察心住串习今初
初以如是正知心若知此事有过失
尔时即应舍所作寂然而住如侏杌
于往还等时,若先了知如是发起心此有过失,此无过失,其时若见发起心有过失,即应正念对治法,持心而住,不为罪力所动。
辰二属于瞻视等之所学分四巳一总明眼瞻视之诸行巳二疲劳时应如何巳三他补特伽罗来前时当如何巳四憩息之时当如何今初
见之无义唯散乱我终不应观此境
常时如是应思维目不他瞬正瞻视
我于何时终不散乱观无义境,令心失坏故。决定思维唯,善所缘,恒时瞻视,目光所及唯应及一中轭许。
巳二疲劳时应如何
若为暂息疲劳故偶一入目瞻诸方
为调身界或作观疲劳,为息劳倦故,应偶一放目观诸方隅。
巳三他补特伽罗来前时当如何
若见有人来目前舒颜平视赞善来
谛察道途怖畏故亦应数数观四方
如是瞻视之时,若见有人在目及处,或行来至前,应舒颜瞻视,赞言善来。又复行道之时,为观道中有无怖畏,亦就数数观察四方。
巳四憩息之时当如何
憩息之时应回顾审谛观察于后方
前后审视谛观已或当前进或退行
又憩息已起行之时,面当向后,观察后方有无他物等。既观前后有无坑坎险地等,知其所应而后进退也。
辰三配合别余威仪
如是一切时处中知所当为而后行
如是于身语所作一切时中,应知是自他利益所须而后行也。
辰四观察止住诸行
是否身应如是住当于事先预思惟
今我此身如何住复应时时勤观察
坐于何处之时,应预思维身之所作,知身应如是住,次于当时,复应观察,此身安住如何威仪,勉成无过之习惯也。
卯二观察意串习分二辰一系心善所缘境辰二观察于善法能否专注一心今初
心如狂象未调驯正法于心如大柱
云何系心令不逸如是常时应练修
心如狂象醉傲难调,自所承许专修之法,心所缘境犹如大柱,云何能系心所缘令不从逸,即应勉力为之,常应如是练修也。
辰二观察于善法能否专注一心
若人勤修三摩地终勿刹那从放心
今我此心何所行应当如是勤观察
我今正勤修三摩地,无论如何于善法不应动摇,虽一刹那亦不许驰散余境,应再再分别观察此心,所修仪轨是所应修抑不应修也。
卯三释应止应作分齐
怖畏大施会等俱若力不能许听便
是故佛言行布施应当舍置于律仪
害自生命之怖畏,及供三宝等之大施会,彼关系多数有情义利等故,若自身心极小细行有力不能及者,开许听便。无尽慧请问经云:‘如是布施之时,持戒所摄法应当暂舍’。言二者若不能同时并行,以学布施为主之布施时中,于微小律仪不能修者,当舍置也。
思应先作当从事此外更不思余法
即于此事系其心唯求成办于此事
如是所作皆善妙并修余法非所能
不正知之随烦恼如是能令不增长
经文所说是应先于道之次第善巧,再依次修令圆满之义。由布施故,戒转殊胜,云何言舍置耶?凡定须依次而学之事,先以慧心思维而从事其事,此外更不思维余法,谓最初从事布施,即于彼系心思维,立求此布施即时成就。若如是于道次第而学,一切悉皆善巧成就。若不然者,前后次第颠倒,二者皆不能究竟成办也。若能如是无倒了知道之次第,不知次第之不正知随烦恼,即不能增长,故于道之次第应善巧也。
寅二守护勿失分二卯一身之所学守护勿失卯二心之所学守护勿失初中分三辰一勿随散乱自在辰二断无义行辰三作所作时观察发起意乐今初
戏笑谈论有多门稀有奇观亦多种
若时趣入此等事于彼贪著应断离
王贼谈论等种种戏笑之语,及歌舞等多种稀有奇观,悉皆不应趣入。若有必需或为他所使,应于其事断离贪著,
辰二断无义行
克故掘地断生草或复占相观星宿
应念如来制学处即时恐惧而弃舍
无故掘地断草,及占相观星等,虽非比丘,亦应正念如来所制学处,恐惧过患,即时舍弃也。
辰三作所作时观察发起意乐分三巳一总明巳二别释巳三摄义今初
若于何时欲动身或于何时欲发语
先应审观于自心具足正理坚毅行
若于何时欲动身或欲发语,应先观察自心,勿随罪恶自在如何进退应依正理坚毅而行。
巳二别释分五午一欲生烦恼之时当如何午二掉举等时当如何午三得利养恭敬时当如何午四思维利他时当如何午五欲生嗔忿怯弱时当如何今初
若时自心具贪著或复欲起嗔恚意
应当静止如槁木勿动其身勿发语
若时自心欲起贪嗔,其时身勿作事,语勿发言,力持对治如槁木而住。
午二掉举或等时当如何
或由掉举或戏笑或具我慢或醉傲
或复由于激恼心或复研磨思欺诳
或时自赞作阿谀或复毁他与讥谤
或作轻侮或斗争尔时应如槁木住
若于境散动而掉举,或以戏言而为调笑,或持功德而与我慢,或恃壮盛而起醉傲,或触他隐恶故令激恼,研磨者求利不知足,或以诡谲诳惑于他,或称已功德炫扬自矜,或诃他过失而与讥谤。或作轻侮,或与斗争,其时唯有依对治法寂然不动如槁木而住。
午三于利养恭敬当如何
欲求名利与恭敬或复贪求徒眷众
或求于已心顺承尔时应如槁木住
欲求资财等利养,敷座等恭敬,及悦耳美闻,或欲求仆使眷属,及令已身心适悦之顺承,尔时应功持对治如槁木住。
午四思维自他利时当如何
利众生事欲轻弃渴欲追求唯自利
若时作意欲发言尔时应如槁木住
思维自他利时,若轻弃他利,唯求自利,欲发诸语言,彼补特伽罗,尔时即应如槁木住。
午五欲生嗔忿怯弱时当如何
不忍懈怠而怖畏如是无惭及诳妄
贪著自党心生起尔时应如槁木住
于嗔恚及苦等不忍,于善法不踊跃,由懈怠自在,于修善等之怖畏,如是毫不检束之狂妄无惭,无稽妄语,贪著自党亲友,如是等心,应以加行力持对治,如槁木住。
巳三摄义
如是恒应自观心若具烦恼勤无义
应如勇士具大力对治克服坚执持
如是于烦恼心及动无义事之心先观察已,尔时应如具力勇士对治其心,坚固执持,令勿趣于恶事。
卯二心之所学守护勿失分三辰一别以对治守护辰二共通对治辰三修对治加行之理今初
极深胜解殊胜信坚毅恭敬谦下心
知惭识愧具怖畏寂静勤求悦众心
若遇愚人作相违于所欲求无厌患
烦恼使彼生此心如是思维悲湣彼
云何守护其心?于诸所学断除犹豫及颠倒解,具极深胜解。于三宝及诸所学深信悦乐至诚倚任具殊胜信。意乐加行坚固恭谨,普于一切具谦下心。由自尊重耻诸罪行具足惭愧。思维过患于异熟业果具足怖畏。诸根寂静,诸有所作恒求令他欢喜。若于人作饶益,或有愚人积生嗔恼,作不随顺行,违所欲求,亦终不厌患,且生悲湣,谓彼是烦恼所生,自无主宰,故生此心,应令彼离烦恼,勿令自己随烦恼转。如经庄严论云:‘恒常思维彼由罪力不自主具智慧者,于人勿执责罪心’等。又四百论云:‘嗔恚病由鬼所持,非由医人所迷乱,能仁观见诸烦恼,但离烦恼不弃人。’
辰二共能对治
于诸无罪善事中不损于已利有情
犹如幻化无自性应常坚持如是心
无随行自性诸罪之诸善事,多分以不损于己而能利益有情为增上,由以通达空性般若摄持故,作事如幻化,常持其心令无骄慢。
辰三修对治加行之理
得此殊胜有暇身须经长劫熟思维
应当坚持如是心令不动摇如须弥
费时经久备历艰苦,方得此殊胜有暇之身,如是再再思维暇满大义难得,如前所说思维应成办大义之心,应坚固执持如须弥山无论如何终不动摇也。
丑二学摄善法戒之理分二寅一断除身执去不学戒之因寅二于修善应善巧初中分五卯一于身不应贪著之喻卯二修身不净观卯三身不坚实想卯四于身不应贪著之理卯五身速坏故就用以修善今初
鸟鸢贪食死尸肉互相攫夺与斗争
死时汝心不知忧今何为身起诤竞
执持此身为我所何为防护劳汝心
心与此身既别异身之所属心何涉
人死之时鸟鸢等鸟,贪死尸肉,悉来攫其尸身,互相争夺曳之他处,心于其时不知忧恼,然则今时何故贪著于身而与诤竞。不应贪著也,以此之故汝何故执此身为我所而爱乐守护之;贪著此身能生众多不可爱乐事故。若谓此身是自己之所切需,汝心与身二者既各各别异,心既不久即舍此身,身亦舍心身之所属于心何涉?不应执为我也。
卯二修心不净观
问愚痴心尔何故不于木像而执持
此不净聚朽机轮勤加防护有何益
若谓从本以来久执为我不应弃舍,于无我中愚昧执我之愚痴心,汝于不净之身若执为我,何故于洁净木像不执为我,而守护此不净聚积垢秽朽坏之机轮,是何理耶?不应贪著故。
卯三身无坚实想分二辰一于身分分剖析而观毫无坚实法可保信者辰二于无坚实法不就贪著今初
先从皮肤次第观以自慧心而分析
血肉骨琐联络中般若利刃今剖割
乃至骨骼悉分散从头至足当观察
此中有何坚实法自身于此应熟观
从皮肤起,以己慧心,别余身分,依次层层分析,实无坚实唯有血肉骨琐纲络中应以智慧刀,理解剖析。观其有无坚实法。骨等亦纷纷剖析,从头至足观之,自身以慧观察,此身中有无堪忍观寻之坚实法,可以保信之坚实纤毫亦无也。
辰二于无坚实法不应贪著
如是虽已勤寻求不见其中有坚实
汝当何故坚贪著于此躯骸勤守护
如是励力寻求,与此身中仍不见有坚实法,汝心今何故以贪著爱染心,守护此此身,于彼不应增上贪染也。
卯四于身不应贪著之理
汝既不能食不净汝亦不能饮脓血
不能吸吮诸脏腑此身于汝有何益
唯为狐狸及鸱枭供食啖故护此身
虽然此身终有纤毫可贪著者。于身不应贪著,此身为不净蕴,汝既不能食身中所有不净,脓血亦不可饮,如是肠胃等亦不可吸食,身有何可供汝受用者,何所用之。若仍加守护,唯为供狐狸鸱枭啖食是唯一应守护之因也。
卯五身速坏故应以修善分四辰一速当死灭之身应以修善辰二不就贪著守护纤毫不作之喻辰三既与雇值应令成办所欲之事辰四应安立如船之心成办一切有情义利今初
如是圆满有暇身唯应倚彼成盛业
汝当防护虽勤劬死王于汝无悲湣
夺取投之鸟兽食其时于汝复何有
此身山自性之门毫无需要,得暇满全备之圆满人身,唯应用以成就善业,汝虽守护不用以成办所求义利,死王仍从汝手夺之毫无怜恤而断其命投之鸟兽,其时之心,任汝如何,决不能不与彼相离也。
辰二喻明不应贪著守护毫不作事
若雇仆使不听命不应报酬与雇值
此身受雇复他往何用辛勤与衣食
譬如世间仆使,不听命作事,主人亦不与衣食等辞而去之,励力奉养聘请此身,仍不听主宰而他往,为汝计者,汝何苦辛勤奉养之,不就尔也。
辰三既与雇值应令成办所欲之事
于彼已酬佣雇资今须令作我家事
于彼若无利可图何苦一切皆施予
若于此身已与养命之缘衣食等以为佣值,今应令我之义利善业,不应于此身衣食等悉皆施予而毫无利益也。
辰四应安立如船之心成办一切有情义利
于身建立如船想若往若来所依托
为成有情义利故此身重名如意珠
此身仅为勉成善事往来所依,故应于彼建立如船之心,依彼能渡生死大海,为成办有情义利故,应转成如牟尼宝大觉果位之身也。
寅二于修善应善巧分三卯一庸常细行悉应庄严卯二与他为伴应善巧卯三于三门作业应善巧初中分三辰一遇他人时当如何辰二举置器物时当如何辰三随智慧行成诸所作今初
如是自身得自在常时悦豫含笑颜
颦眉蹙额若见时是为亲友正直语
如是于自身心能自主宰,常对他人舒颜含笑,若悉见颦眉蹙额愁容者,是为众生亲密善友,当发言时,应作质直语也。
辰二举置器物时当如何
慎勿投掷床座等轻率粗浮令有声
勿不经意率尔投掷床座等器具,令大声震动,损恼他人故。
辰三随智慧行成诸所作
若启户时勿粗猛恒时慬畏悦他意
犹如水鸟猫狸贼蹑足潜行勿有声
欲成所求大义利佛言恒应如是行
启户勿粗猛有声,致惊室内之人,常应作生福生乐之威仪,威仪娴雅能成义利,喻如水鸟猫狸及窃贼等,悄声匿迹而行,能成各各现前所求之事,佛言诸发愿菩萨,常应行于如是威仪也。
卯二与他为伴应善巧无罪分五辰一作饶益语应如何辰二于作谛实语者应如何辰三于作福德者应如何辰四赞他功德时当如何辰五随喜他善之功德今初
于他善巧而劝请未请而作饶益语
欢喜恭敬顶戴持谦下恒求居学地
于他善巧劝请善法加行求得教授,或已未请而彼为我作饶益语,当欢颜恭敬顶戴受持,恒离骄慢,善自检束,于一切人前咸居学者之地。
辰二于作谛语者应如何
于诸一切善言词应悉赞扬称善说
于一切说谛实语之善言。应赞言善哉。
辰三于作福德者应如何
若见他人作福事当善称扬生欢喜
若见他人作供养三宝等福德,应现前赞扬,并善发欢喜踊跃之心。
辰四赞他功德时当如何
赞他功德勿面谀闻赞他善当随许
若闻人称自功德唯应知为功德事
若恐现前称说令其面愧,当背其人赞其功德,若闻人赞他人功德,当随许言:‘实尔’。若闻人赞己功德,当以无骄慢心,观己有无所说功德,若有应知是有功德事,不就起骄傲心。
辰五随喜他善之功德
一切精进悉随喜重价难购极珍罕
由是随喜功德故现当欢喜受大乐
现生于我无衰损后世亦得多安乐
若不随喜现生苦后世还成众苦因
于菩萨三门精进一切随喜故,此随喜心重价难购极为稀有,由如是随喜功德,今生不受他人嫉妒,能备受欢喜安乐。修随喜于己现生受用等是否有损,当然无有后世复能得大安乐故。若不尔者,于他功德生嗔恨心,由斯过失,现世心忧身苦,后世复能生大苦受。
卯三于三门作业应善巧分三辰一语时如何辰二视时如何辰三唯应作属于善业之事今初
志诚发心义联属文义显明令欢喜
远离贪嗔善说词软语及时应当说
与他谈论时,也于至诚,前后联贯,文义显明易晓,适悦人意,发起心无贪嗔,软语善说,多少适时,应如是说,如十地经论所说。
辰二视时如何
目见一切有情时思维我当未成佛
唯依彼等为因缘舒颜平视慈祥目
目观有情时,如渴逼恼饮清冷泉清凉适悦,作是思维我依彼等即得成佛,引发意乐于彼有情应慈眼瞻视。
辰三唯作有关善业之事分三巳一应于殊胜福田布施巳二于善业以自力成巳三令善法辗转殊胜观察需要而作
恒常现行贪著起或复由其对治心
于诸功德及恩田苦恼悲田成大善
恒常如流修积善法现行贪著谓猛利欲乐,对治法谓无贪等相违品,以此发起心,于三宝等殊胜功德福田,父母等恩田贫穷等悲田而行供施能成大善,应勉为之。
巳二于诸善业以自力成办
善巧止作具净信我应常修诸善业
一切善行不待他勇毅精勤自担荷
于取舍进退善巧,且于善法具足净信,我应常时修诸善法,非如唯由他教而作,于诸善业亦不观待他助也。
巳三令善法辗转殊胜观察需要而行
布施等等波罗蜜辗转向上趣殊胜
勿为细行伤大节志在利他大义利
布施乃至般若等波罗蜜,应令辗转增上而行,于施戒等,非必要之小善,勿过矜持,应于大善致力。苦力不能并行,当密护其大者,而显舍其小者。大小云何安立耶?如现世自利他利二者不可得益,当以他利为重也。
丑三学饶益有情戒之理分三寅一承许利他寅二自离罪染摄受他行寅三随护有情心离罪染行今初
如是知己为利他应当恒时住勤勇
具大悲心远见者诸制止事亦开许
如先所说之菩萨,于取舍处悉了知已,应常为他利而住精进。为他利故有多种应作之事,自身当为罪行所染。具大悲心之佛,于久远秘藏之事,亦现量观见,身语七支不善,诸于求自利为主之声闻所遮心者,于相应时,于诸菩萨,亦加开许,不惟无罪,且成大功德。大密方便善巧经云:‘商主以大悲心杀一恶人,摧坏多劫生死流转。’亦如婆罗门童子出曜经所说也。然大悲心深远见所说身语七支开许,惟为菩萨说也。
寅二自离罪染摄受他行分二卯一财摄受卯二法摄受初中分三辰一衣食施不施之差别辰二为细事不应伤身辰三施身之时及因今初
饮食适量足支身三衣以外悉分施
颠倒堕落无衣怙同住禁戒悉应分
受食之时,于诸颠倒堕落之畜生饿鬼,无依怙之病者,若有同住禁戒之同梵行者,悉应分与一分,经云:‘自于一切受用亦应知量’,谓应知量而食,离依食所生之罪,如亲友书说所而发心。菩萨比丘大衣上衣作务衣三法衣之外,有余资具应以布施。三法衣之外有余资具应施,唯有一种更无有余则不应施障梵行故。
辰二为细故不应伤身
正法修行所依身为他琐屑不应损
如是若能善将护有情意乐速圆满
若能善护自身,为正法修行所依能成自他广大义利,为利他琐屑之事,不应伤损,应如护疮伤,善将护之。若能如是依暇满身圆满三学,便能令有情意乐速疾圆满故。如四百论云:‘虽见身如仇,仍应加将护,具戒若长寿,能成大福德’。
辰三施身之时及因
悲心意乐不清净不应轻易而施身
任于引生或他世舍身当为大义因
菩萨虽从初以来,已将身等,诚心施与有情,然遇乞身肉等难行苦行,将生厌患退悔之心,故爱他如自之悲心意乐未清净,不应作施身之加行,如集学处论引经广说,非时舍身是魔业故。若自心已离悭吝等施障,为无过圆满大义时,无论现生他世必为成办大义利之时,始舍身也。
卯二法摄受分三辰一听者身威仪不具不应说法辰二观机意乐差别辰三于乐大乘者不应说小法今初
于不敬者不说法若无病患衣缠颈
擎持盖杖及刀剑覆头人等皆不宜
于法及说法人不恭敬者,不应为说法,若威仪不具缠首,持盖杖刀剑,以衣等覆头等,亦不应为说法也。
辰二观机意乐差别
于劣慧说深广法无男子共教女人
于大小乘诸法要等就恭敬悉修行
于非器意乐下劣者,勿说深广法。若无男子唯有女人不应为说法,如大小乘等高下之法若分别好恶是非,是否成佛方便,悉成断灭佛法之说,故悉应平等恭敬普皆修行。
辰三于乐大乘者不应说小法
若已转为大乘器说小乘法非所宜
一切戒行无弃舍勿以经咒惑他人
若已转为广大法器,具足大乘种性,如引入声闻乘,为说小乘法,则非所宜。佛说成堕故。律仪戒仍应普皆修行,不得弃舍,于堪能法器,为说但念诵经咒即成清净,是以经咒惑他人非所应也。
寅三随护有情行离罪染分二卯一广说卯二摄义初中分三辰一防止身失威仪令他不信辰二指示道路等时应如何辰三睡时威信应如何今初
凡弃杨枝及涕唾应择背人隐蔽处
大小便行作净水弃近人处所应诃
食时勿含饭盈口嚼饭作声张口食
舒足蹲踞非威仪二手交摩亦不应
骑乘床榻等坐处不应与他妇女共
能令世人不信事知就防止勿令见
通常律藏所说诸细行,出家菩萨亦应守护,除开许时,能令他人生不信心,在家菩萨亦应守护,弃漱口之杨枝及涕唾等,应以土掩之。便溺等作净及通常所用之水,若弃院内,为诸天所诃,不应弃于其处,含饭盈口,呷呷作声大张口而食,皆所不应。坐于座上勿舒足而坐。勿以两手同手互相摩擦,次第而摩无过。坐于马等骑乘订榻等坐具,勿与他妇女共,在家菩萨与非己眷属之他妇女共坐亦不应也。总之一切威仪,凡能令世人不信者,悉勿令现见,己所不知者,于彼时处,应问知而防止。
辰二指示道路等时应如何
若欲于他作指示勿用左手而指麾
当具恭敬举右手指示道途亦应尔
不可轻躁猛摇手不可粗莽出高声
轻动其手微弹指否则不顺威仪行
于他作指示时,不应以左手一指指之,便成轻慢之举故,应具恭敬以右手向上诸指示之,指示道路亦应如是。无故不应过分猛摇其手成轻躁故。应轻摇其手弹指作声,若对他作甚大高声,亦非威仪也。
辰三睡时威仪应如何
应如世尊涅槃时向所欲处狮子卧
正知速疾思早起最初定应如是行
睡时应如大师示现涅槃相时,狮子卧法,头向所欲之方,右胁而卧左足压右足上,关枕右手,法衣严覆而卧,睡时依正念知,于善所缘显明作想,思维明当早起,最初睡时,决定应作如是加行,思维睡眠增长身力之后,当勤修善法,应如是而睡也。
卯二摄义
菩提萨埵之所行经论所言虽无量
净治其心之所行此是定须修行事
经论所言施等菩萨行,有无量差别,若不能悉皆如说修行,唯最初净治自心之行如前所说,定能悉皆修行,尔许是所应修也。
子四学处完全圆满之方便分二丑一广说丑二摄结初中分四寅一能令学处清净之因寅二学处之体寅三所为寅四从何闻思今初
日夜六时各三次应须读诵三聚戒
依于三宝菩提心罪堕残余令消灭
虽致力学处仍有罪染,又当如何耶?若为根本堕所染,应如集学处论所云:‘梦见虚空藏菩萨,现前安住求忏悔’。既忏悔已,别重受。中下犯及四十六恶作,及如集学处论所说之诸罪若有违犯,应日夜各三次诵三聚戒,是忏罪集福,能令善根无尽增长之方便。复应依止归依三宝及菩提心,如前所说,由四力完备之门,消灭残余罪堕。
寅二学处之体
不论为自或为他任何时处何作行
如经所言诸学处于彼时处当勤学
佛子未学之学处任于何处亦无有
如是住戒善巧者有何福德不能生
不论为自利或为利他,任何时处,三门作何加行,悉应励力,如佛于学处所说,何事于何处应如何行,即如是离诸过染而行。佛子菩萨未学之事,所知法中决定无有。于一切处如是安住学处之善巧者,决不能不生福德,不应生不信之心也。
寅三所为分二卯一善根回向一切有情义利卯二大乘善知识及学处终不舍离今初
或于现行或加行唯利有情不为余
唯为利益有情故一切回向菩提因
现前或辗转能成有情义利之外,不作别余之事。唯为有情义利,一切善根悉回向菩提故。
卯二于大乘善知识安住学处者,终不舍离
常时依止善知识大乘法义善巧者
安住最胜菩萨戒宁失身命不舍离
大乘善知识者,谓于大乘法义悉皆善巧,安住菩萨殊胜戒者,于彼常应依止,宁失身命亦不舍离。
寅四从何闻思分二卯一依经学卯二依论学今初
如密严经能害喻依师之理当修学
此处别余如来教读诵诸经可了知
诸经示菩萨学处是故应当勤诵经
特于虚空藏戒经最初受戒当先诵
如密严经载能害之事,广说依师之理云:‘善男子,若诸菩萨,真为善知识所摄受者,必不堕恶趣’云等应当学。复次本论所说应学处及佛说别余学处,诵诸大乘经应知。诸经广明诸学处,故应读经也。特于初受戒者,虚空藏经首当阅读。
卯二依论学
何故常时当学行于彼论中多宣说
集诸菩萨学处论定须再再勤流览
又复苦乐总略者当现诸经集论文
圣者龙树所作论卷二定须勤阅读
何故常须学行,谓彼集学处论中,于身财善根等,应舍应护以三十二科之门,极广宣说,故于彼论定须再再流览,又若不能如是广学者,本论主所造诸经集论文较略应观,龙树菩萨作之诸经集论卷二应勉力阅读。
丑二摄结
若于其中未遮止是所昕许可行事
为护世间众生心见为学处应修行
凡诸经论中遮止者应断未遮止者应行,为护世人之心免其不信,见是菩萨学处,即应正修行也。
癸二结归应须实修非唯空言分二子一于学处悉应以正念正知守护子二实行之义今初
于自身心应随时数数审观毋放任
总摄而言唯此法是护正知之行相
于身语及意一切时中,应以了知于学处违顺,是否为无记或烦恼自在转之般若,再再观察总摄而言,唯此是守护正知不失坏之性相也。
子二实行之义。
此事实践须躬行唯诵文词有何益
岂有徒诵医方文便能疗愈诸病疾
如是知己,应身修加行,实践此事,若无修行唯多诵名数文词,有可利益,毫无所补,譬如医生但诵药方,能有益于病人否?无所益也。
总之,虽有三聚戒,而律仪戒别解脱戒正制及其共学,于初学特为重要,彼能守则其余一切皆能守。彼不能守则其余一切皆不能守,故集论说失坏律仪戒,则一切皆失坏也。执言别解脱戒是声闻法,别求菩萨所学者,是不了此义之大错误,摄善法戒及饶益有情戒之根本,为学于断除自性罪之律仪戒,及于防护诸律仪相违品之心再再依止,彼亦即是具足六度而修行也。
摄颂云:若人能于三士道次第,以彼修行而为心要者,依于守护正念与正知,此理应当常时善巧行。
壬二出品名
入菩萨行论文广解佛子津梁释守护正知品第五
庚三学余四波罗密之理分四辛一学忍辱之理辛二学精进之理辛三学共不共止所摄禅定之理辛四学观之体性般若之理初中分二壬一释论文壬二出品名初中分二癸一修对治癸二遮安住之障修忍辱于成就忍之方便作意初中分二子一思维嗔之过患子二思维忍之功德初中分三丑一不见之过患丑二现见之过患丑三总明过患初中分二寅一嗔能断善根寅二了知忍与嗔之功过应勤修忍今初
百千劫中所积集布施妙供供如来
所有一切诸善行一念嗔心能摧毁
能为诸善法生住之障者,悉是嗔恚,应观其过患精进防止。百千劫中所积集由布施所生之善法及供养如来等供养三宝修行持戒所生之妙行,由缘于菩萨起一念嗔心,悉能根本摧毁。不仅此也,集学论引一切有部所诵律云:‘比丘于佛发爪塔以信心礼拜,其身份所压之处,直到金轮际有几许微尘,即有能得千倍尔许转轮王之善根,如是善根,若伤同梵行者,即能摧毁。’言嗔恚能断百千劫所积之善根,所嗔之境须是菩萨也,入中论中亦作如是说。房舍健度广解中说嗔恚能断戒者,明许有力之嗔恚能断善根也。又复分别炽然论中说邪见及害心能断善根,故于嗔恚等应励力防护也。
寅二了知忍与嗔之功过应勤修忍
重罪无如嗔恚罪难行无如忍辱行
是故于此应殷勤以多方便修忍辱
能为道障能断善根之罪无如嗔恚,能摧烦恼热恼之难行无如忍辱,故应殷重修忍,以多种方便而修习之。
丑二现见之过患分二寅一由嗔恚故身心无安乐寅二失坏亲友今初
苦怀嗔恚逼恼心心不寂静不平等
不生欢喜及安乐寝卧不安难入寐
能生猛烈苦故,若怀嗔恚逼恼之心,心即不能享受痛苦息灭之欢喜,心不能得欢喜,身亦不能得安乐,不能入睡,心无休息之境界也。
寅二丧失亲友
利养恭敬施恩惠从令其人相亲附
若使其人怀恚心能令变叛相杀害
由嗔亲知生憎厌施恩摄受不相亲
诸具嗔恚者,从以名利施惠于人,抚养饶益,令人依附。于彼具嗔之首领,亦有能变叛杀害之者。由嗔恚故令亲友厌患,虽以布施摄受,亦不能令其欢喜依附,故应励力断除也。
丑三总明过患
总之人若有嗔心终不能得安乐住
由嗔恚魔于其中便能兴起诸苦恼
总之若有嗔恚,决定无有能安乐住,故嗔恚贼,有前述诸过患,是能生后来诸苦无上正因也。
子二思维忍之功德
若人谨慎伏嗔心现生后世皆安乐
若有补特伽罗善思维嗔忿过患,谨慎降自嗔恚,定为其人现生他世安乐之因,应励力断嗔,若不断除,如文殊游戏经说,过患极大也。
癸二遮安住之障,修忍辱于成就忍之方便作意分二子一遮止嗔恚之因子二修习忍辱功德初中分四丑一因之体性及过患丑二誓于遮止嗔恚之方便致力丑三正明遮止方便丑四于生嗔恚之因应励力审观断除今初
作所不欲遮所欲嗔恚由斯二者生
心不愉悦如饮食长养嗔心应摧伏
嗔恚生苦之相云何?谓于我及我所作,所不欲或障其所欲成办,由此而生心不适悦,便是增长嗔恚之食,若得心不适悦之食,嗔恚身心便增长,无论如何应摧伏之。
丑二誓于遮止嗔恚之方便致力。
是故我应于此故毁其粮秣令无余
唯除如是为我害此敌更无他事业
是故我之怨敌嗔恚之食粮,即心不适悦,应多方消毁之。嗔恚怨敌,除与我为害外,不作他事,此是怨敌之首,应励力摧毁之。
丑三正明遮止方便分二寅一不应心生不悦寅二明其故今初
我今任为何因缘不应动乱欢喜心
不乐所求仍不得且令诸善皆失坏
若尔,心不愉悦如何防止耶?当善思维受苦之功德,无论如何,我终不应动摇我之欢喜心。心欢喜者,即是心不安乐之对治。遇任何不乐之事,虽于彼心不欢喜,所乐之事仍不能成办,且能与所乐果之善法皆失坏,诸苦悉能生起也。
寅二明其故
若求补救犹可及此时何用不乐为
若于此事无补救为之犹恼有何益
若于何事,心生不乐,于彼境中若有可补救,复何故不喜?立即补救之,心便无不乐矣。若无可补救为之不喜,复有何利益,如为太空有碍,对虚空而不喜,等无益也。
丑四于生嗔恚之因应盛力审观断除分三寅一总明生嗔恚境差别寅二于作所不乐者遮止嗔恚寅三于障所可乐者遮止嗔恚今初
众苦逼恼轻蔑行逆耳恶名粗恶语
不欲施我及所亲岂能禁敌不出此
于我或我之诸亲友,施以苦受及轻蔑,令其所求不得,或以粗恶语面讥,或以恶名背毁,四种不乐之事,欲其不为,我乐不乐,岂能禁怨敌不出此耶?总而言之即世间八法也。
寅二于作所不乐者遮止嗔恚分三卯一遮于已作恶者起嗔卯二遮嗔于己亲友作恶者起嗔卯三遮于己怨敌作利益者起嗔初中分二辰一生苦者应忍辰二成办所求者应忍初中分三巳一安受众苦忍巳二谛察法忍巳三耐他怨害忍初中分五午一思维有漏皆苦午二思维习苦之功德午三思维熟习自不难午四力断烦恼之功德午五广说习苦之功德今初
安乐之因偶一生苦困极多数无量
生死轮回中,安乐之事,仅偶一发生。苦事极多,未离生死自性所生之苦悉应忍也。
午二思维修苦之功德
无苦出离心不生故心当生坚定解
应思生死以苦为自性,不思维苦,则无超生死之出离心,是故汝心应生坚定解了忍受众苦。
为遮苦行好角斗烧身断肢诸苦受
为无义事尚能忍为求解脱复何恨
能遮坏自在天苦行者,谓字摩天母。诸信彼天母者,为求所好之事,每于仲秋月初九日等,或一日或三日,断食已或焚身或断肢体。南部种族住于嘎拉扎巴等地者,为互相角斗故,伤残肢体。如是众苦,为无义事尚且能忍,为解脱有情众苦成大义利故,我分应受苦,何忿争为?应忍受也。
午三思维熟习自不难分二未一广说未二摄义初中分四申一久习自成顺易早二以喻成申三所忍之境申四熟习则生忍力之喻今初
难事久习转为易世间何事不如此
故于小事当练修令于大事能堪忍
若修堪忍,则虽苦亦能忍。一切心所执受,皆是修习之根本,练习而不转易者,如是心法决定无有。以此之故,应知若于何时有人说粗恶语等轻微损害练习忍受,地狱火等大苦恼亦能忍也。父子集会经广说云:‘世尊有三摩地名于诸法安乐行,若谁证得彼三摩地彼菩萨缘一切法唯受乐受,不受苦受’,乃至‘若以有情地狱之苦逼恼于彼,亦能随时正住安乐之想’云等。
申二以喻成
不见蛇虫蚊蚋苦或为饥渴等苦逼
或生疥癞身搔痒诸无义苦久亦安
若谓小苦久习不能忍,蛇虫蚊蚋等扰饥渴等受,斑疹疥癞等,所生毫无义利之苦,久习亦易忍受,不习则难,何故不见?现见此理应修忍也。
申三所忍之境
若遇寒热风雨侵疾病拘囚及捶打
不应嗟吁以为苦若以为苦害转增
若以寒热风雨疾病绳系杖击等逼恼,坚忍不应退却,若于小逼恼事如此。余逼恼事当更增长,忍力渐转小故。
申四熟习则生忍力之喻
或人见自身出血临敌无却倍勇毅
或人见他身出血惊惶颠倒身仆地
彼由心性或坚毅或复怯弱而差别
或有勇士为他兵刃所伤见自身出血,转增勇毅,或有懦夫,见他人出血亦惊惶颠仆,非由外物力之大小,亦非由身之强弱等而有差别,由心性勇怯而分,故应励力修安受众苦忍也。
未二摄义
是故虽负致命伤应不以其苦为害
诸有智者受苦时不令心体受昏扰
是故若心坚毅,从受重伤甚至断命,亦应不以其苦为苦。修大乘道善巧者,虽遇苦受,能行忍辱,不就以嗔恚扰乱其心极清明之体性也。
午四勉力断烦恼之功德
与诸烦恼作战斗临阵之时伤害多
虽有极苦断命伤嗔等怨敌终降伏
是为勇士称胜者否则惟歼自死敌
嗔等诸所断烦恼,与对治法战斗之时,创痛虽多,然世间之人,为刀剑等伤受大创痛,仍勇敢杀敌。受身心众苦所伤,而能催伏嗔等诸烦恼敌,能胜诸烦恼,故称胜者,若杀其余不杀自死之人,如杀死尸,不应称为勇士也。
午五、广说习苦之功德
次应于苦观功德由厌患故除骄慢
于轮回者起悲心于罪羞惭乐善法
复次,修苦者,修行之障碍甚大,思维苦过患之功德,依自苦为增上,由彼厌患故除我慢骄傲。依他苦为增上,见彼苦故欲令彼离苦,故于轮回者起悲心。知彼苦是不善之果,不乐苦故于罪羞惭。不苦而欲求安乐,知彼是善法之果,故于善法生起欢喜。
巳二谛察法忍分二午一广说午二摄义初中分三未一嗔及有嗔者皆依因缘不由自主未二破能自主之因未三遮止嗔之所为初中分二申一嗔及具嗔之补特伽罗不由自主申二彼等之因缘亦不由自主初中分三酉一不应嗔有烦恼之人之理酉二嗔非随欲乐而生酉三诸恶悉由嗔出不由自主今初
于诸大苦出生处胆等病原不嗔恨
何故嗔于诸有情独亦缘逼不自主
若谓他人损害于我故应嗔恨,此不应理。自身胆等病忧乱身分令不平等,是大苦出生之处,于彼不嗔,何故嗔诸有情?若谓胆病因缘所生自无主宰是故不嗔,于补特伽罗亦不应嗔,有烦恼之补特伽罗,悉由烦恼为缘而为损恼,亦自无主宰故。如饮酒者,虽非所欲亦因酒而病。嗔恚虽非彼补特伽罗所欲,然由心不适悦等因素,烦恼自然而生,故应嗔烦恼,不应嗔补特伽罗也。
譬如吾人遭病苦虽非所欲病自起
如是彼虽非所欲亦由逼迫生烦恼
酉二嗔非随欲乐而生
虽未思维彼应嗔世人率尔生嗔恚
虽未思维彼应生如是嗔心自生起
若谓他思维欲作损恼,与烦恼不同,彼人虽未思维当以诸缘生起嗔恚,而缘具时其人嗔恚率尔自生,虽未思维应生烦恼,而嗔恚亦如是自然生起悉自无主宰故。
酉三诸恶悉由嗔出自无主宰
所有一切诸罪失恶行种类多无量
悉从众缘力所生非能主宰得自在
烦恼所有诸罪,及由彼发起之种种罪失,悉由众缘之力而生,自无主宰。思维此理,故应破除嗔恚,如于水之就下不应嗔恨也。
申二彼等之因缘亦不自由主
彼诸缘等亦未尝思维此苦当生起
彼所生者亦无心思维我今当生起
烦恼等生苦诸缘聚会,彼等亦未尝作是思维,言我当生起此苦,彼所生之苦,亦未思维我当生起。是故不应以彼思维欲作损恼为因而生嗔恚也。
未二破能自主之因分三申一破数论之我及神我有自在申二破胜论有自在之我申三知一切众生皆如幻化不应嗔恚初中分二酉一破神我自在生起不安酉二破能了知之士夫能自在于境受用今初
所谓神我何所许安立我名是何物
彼亦非由作是想谓我当生始出生
若不生者彼非有彼时许生是何物
所谓情尘暗三等分具五性相之神我,能自在生起由不安所摄之诸损害者究何所许?又于能了知之士夫分别谓为我,及分别彼能于境自在受用者复是何物?皆不应理。我及神我自性,非自有自在,为于境受用,及生起不安故,言当生而便生起,不能作所作。等同兔角故,生果之时,许从神我生果,彼是何物,悉不应理。神我自性不生故。自性不生者,不以生果故。
酉二破能了知之士夫自于境受用
于境恒时驰散故彼当不能得涅槃
能了知之士夫,应不能得有时于境不受用之涅槃,所许于境能受用者,若是常实,应常时于境驰散,无于境不执取之时故。
申二破胜论有自在之我分三酉一常则不应生果酉二不应待缘酉三与缘无系属今初
彼我若许是常法见无作用如虚空
胜论许我有色常实,及许彼能生损恼等。若彼我是常实,便等同虚空无为,现见彼非能生果之作者。
酉二不应待缘
从遇一切诸外缘终无转变何所作
正作之时亦如前能作于彼何所作
若谓自性是常,遇缘即能生果。常法不能遇缘,从遇勤苦等诸外缘,缘亦于彼有何作用?毫无作用,彼我无转变故。缘能为益之时,彼我仍不离前不能生果时之自性,若不离彼自性,彼能为益者于彼我复何所作?不能作纤毫差别故。
酉三与缘无系属
谓此是彼能作者此中何法相联属
若谓虽不能,转变其体性,而能于他事作利益亦不应尔。言能令彼我生果之能作者,能于他事作利益者,即是此事,彼与我有何系属?我之自身,与彼之生起毫无关联故。
申三知一切众生皆如幻化不应嗔恨
如是悉由他自在非由己力能主宰
于诸一切如幻法如是知己无嗔恚
如是生果之一切所作,悉为他所自在,而彼诸缘亦由前之因缘自在而生,生与不生彼果不能主宰,如幻如化。一切法自性不成犹如虚空,而能作所作事,如是知己于如幻诸法,不起嗔恚,便能摧坏烦恼,于缘生如幻之观证,应当学也。
未三遮止嗔之所为
若尔以谁遮逻谁今为遮止亦非理
依此能断诸苦流是所许故理无违
若谓既无微尘许自性,何故应以何对治遮何所断,不应能作所作,故亦不应遮止于嗔,作是说者,是不了知于自性,空中安立能作所作之义,执二谛相违而起邪见,能断所断自性空故,于彼非不应理。通达能断所断自性空,依此能尽嗔等烦恼,许烦恼尽便能断诸苦流故。
午二摄义
是故不论怨与亲若见行于非理事
谓由如是因缘生如是思维获安乐
以是之故,不论怨亲,若见非理而作损恼,当如是思维,彼补特伽罗自无主宰,由如是烦恼之缘故尔,应如是息灭嗔恚心不安乐者作安乐想,而忍受之。
若自所求悉成就痛苦是何人所欲
于诸有情任何时悉应不生诸苦事
若非他缘自在,自有所需,由自主宰即能得果,任何有情亦不欲痛苦,于诸有情,谁亦不应遭遇苦事。现见有痛苦发生,补特伽罗自无主宰,故不应嗔彼补特伽罗,而应反责烦恼也。
巳三耐他怨害忍分三午一悲心方便作意午二遮止嗔恚之因午三遇不欲之事当思己过初中分三未一有情或以无知之故自作损害未二无知故自身亦能杀害损恼他人不足为奇未三是故于彼应起悲心今初
有情有时偶不慎辄以尖扡自戳伤
或为欲求财色等思慕傍徨而绝食
若人被诅或投岩或服毒物诸不宜
以如是等非福行而于自身作损害
损恼他之诸补特伽罗,有时放逸,为烦恼自在,为自求解脱,或为解脱他人,能自穿尖扡,或投险地等而自伤害,或为求财色等思慕傍徨,忿怒断食等,或为烦恼被阻,或投悬岩,或食不宜毒物,以非福恶趣因之罪行,于己现生及后世而作损恼因他于己作损恼,岂宜以此为由,便生嗔恚乎?
未二无知故自身亦能杀害损恼他人不足为奇
若为烦恼自在时不恤杀自所爱身
若时彼等于他身何能顾恤不损恼
若自为烦恼自在时,即自心所极爱怜之我,亦能杀害,尔时彼等于他人身,何能顾恤不加损害,若作损害,便执为不宜而生嗔恨,不应理也。
未三是故于彼应起悲心
如是烦恼生起时能杀自身无顾恤
于彼从未生大悲但生烦恼何其愚
如前所说烦恼生时,令人能损恼他,亦能自杀,于彼应起悲心,纵或悲心,未能生起,而于彼等嗔恚岂有是理。极不应起嗔恨也。
午二遮止嗔恚之因分三未一若是凡夫本性则不应嗔未二若偶然过失而作损恼亦不应嗔未三观现前及辗转之因不应嗔恨今初
若于他人作损恼凡愚自性本如是
于彼生嗔不应理如嗔于火燃烧性
若于他人作损恼,是凡愚之本性,或味于取舍,或虽知而烦恼太重,则于彼固不应嗔,如憎厌火之燃烧性而生嗔恚,不应理也。
未二若以偶然过失而作损恼亦不应嗔
若彼有情性决定偶然生起此过失
于彼亦不应生嗔如嗔虚空聚烟云
若损恼他之过失偶然生起,有情本性决定贤善,是亦不应以作损恼而生嗔恚,如于虚空中偶聚烟云,不应于虚空而起嫌恨也。
未三观现前及辗转之因不应嗔恨
于杖等事起嗔恚若嗔于彼投杖者
彼亦由于嗔恚逼二者之中应责嗔
若谓他人作损恼故应嗔恨,若嗔现前作损恼者,刀杖等物现加于人而作损恼,应嗔刀杖等。若谓彼非由自主而作损恼,乃人所投掷,而嗔能投掷者,人亦由嗔恚所逼,不由自主,二者之中当嗔于谁?纵使生嗔,应嗔于嗔恚也。
午三遇不欲之事当思己过分二未一正义未二断诤初中分五申一他人损我当思己过申二苦因身执过患申三前生贪著苦因之过患申四以自业故遇他苦因不应嗔彼申五嗔即颠倒非理今初
由我昔于诸有情曾作如斯损害事
故应有情受害者于我如是作损恼
我遭遇如是损害,应当思维,是我往昔生中于有情曾作如是损害之事,是故彼作损恼之有情,应于我作如是损恼,如是思维而修安忍。
申二苦因是身执过患
由他兵仗及我身二者共为生苦因
若由他仗我身出二者之中何所嗔
复以此故亦不应嗔。他之兵仗及我之身,二者共为我生苦因。彼补特伽罗出其兵仗,我出其身,二者共造我之苦,应嗔于谁,惟嗔他人不应理也。
人身苦聚如疮疱偶一触之痛难忍
贪爱愚盲自取之于彼损恼当咎谁
人身犹如疮疱,偶一触之,其苦难忍,由贪著身等,及由无明盲其慧目,我自执取此身,芒刺之微亦能害彼,于彼损恼当嗔于谁,应思是己过也。
申三前生贪著苦因之过患
愚夫于苦非所欲而于苦因常贪慕
咎由自取受其害何能嗔恚责他人
譬如地狱诸逻卒亦如刀山剑叶林
皆由自业之所生当于何人生嗔恨
诸愚夫不欲受苦,而贪慕于杀等苦因,由己昔时造罪自种其因,果时自遭其害,何须怨恨他人,唯是己业之所造也。譬如地狱鬼卒及剑叶林等,于己生苦,非由他人,亦从自业生不能责他,现生所受损害,亦从自业生,当嗔何人?唯是自身罪业,今后应励力断除苦因也。
申四以自业故为他苦因不应嗔彼
由我先业所招感遇诸有情为我害
彼若因此堕地狱得非由我令颠坠
复次,由我往昔不善业所招感,今世始有彼诸补特伽罗为作损恼。由于我作损恼故,彼诸补特伽罗若堕地狱中,岂非我第彼诸补特伽罗而令颠坠耶?谓己心中有意欲系坠彼等也。
申五嗔即颠倒非理
由依彼等修忍辱令我众罪得祛除
由我彼等坠地狱长劫沉轮受诸苦
是我于彼作损害彼等咸皆饶益我
云何作是颠倒行于彼悖忤生嗔恚
复次,以彼诸补特伽罗为忍之所缘境,令我得修忍辱,祛除众罪,而彼诸补特伽罗因我而堕地狱中长劫受苦,是我于诸怨害作损恼,而彼等于我作饶益,于作饶益者,而生嗔恨,汝心何故如是颠倒悖谬而生嗔恚,应欢喜也。
未二断诤分三申一遮他不应能于我作饶益申二遮我不应能于他作损恼申三破于作饶益颠倒行今初
若我意乐有功德何能堕于地狱中
或谓若我为他之罪缘,我亦应入地狱。若思维此事于我作饶益,以此意乐功德而成忍辱,我不入地狱而罪成清净也。
申二释难我不应能于他作损心恼
若我于己善防护于彼有何福可生
或谓彼能尽我之罪果,且于我作饶益。彼亦不应入于地狱。我于损恼修忍,自能防护得免于罪,彼诸补特伽罗,于此有何福德可生?不作善业唯作损恼也。
申三破于作饶益颠倒行
若以损害为酬答即于彼不能防护
我之善行即失坏且亦坏我忍辱行
或谓若作损恼,即是作饶益,我亦应以损恼报之,虽然,若以损恼报损恼,即于作损恼不能防护,我所承许四善法行及慈悲心之善行,即成失坏,亦坏殊胜难行之忍辱行也。
辰二于作轻蔑者应忍分四巳一轻骂等于己身无损巳二为嗔所缠之补特伽罗我不应嗔彼巳三于障利者不应嗔巳四他入于我不敬不应嗔今初
心非色质无形体谁由何处能损坏
若于色身起贪著此身始为众苦侵
或说轻蔑粗恶言或作讥诽不悦耳
于汝身肢无损害汝心何用嗔于彼
若为爱护自心,心非有形体故,恶语刀杖等任何一物终无由能作损害。是故若谓于身分别贪著,身为诸苦所逼故生嗔恚,他人于我作轻蔑粗恶之语,彼不悦耳之言,于自身毫无所损,汝心何故起大嗔恨,不应嗔也。
巳二为嗔所缠之补特伽罗我不应嗔彼
他人对我心不喜或于今生或他世
若彼不能吞食我我心何用不乐为
他人于我不喜。若于今生,若于他世,若于我无害,不能食我,我何故不悦,而造无义苦因,故不应不乐也。
巳三于障己利得者不应嗔分五午一所得速坏故不应嗔于彼为障者午二遮邪命得利午三喻明不应贪利午四不应贪利之理午五遮应求利今初
若由障我之所求故我于彼心不悦
所求必舍终归尽嗔心诸罪恒坚住
若谓轻毁等能障我所求,故我于轻毁等三有时不欲,所为生嗔者,为我所求利养。彼于现生亦迅疾失坏,而嗔恚诸罪,恒常坚住于相续中,故宁不得利养不应嗔恚。
午二遮邪命得利
我宁今日舍寿命不愿长生邪命活
如我从能长寿住死时痛苦亦犹是
我宁不得利养今日即死,不可嗔他而得利,邪命自活,依之而长寿久存。如我纵然长寿,终亦悉一切,死时之苦亦犹如是也。
午三喻明不应贪利
梦中受乐经百年梦觉之时何所有
余人梦受须臾乐梦觉之时亦犹是
于斯二人久暂乐觉时同一难再是
人寿修短虽不同死时均等亦如是
一人梦受乐百年而醒,余人梦受乐须臾而醒,二人醒时,梦中所受之乐均不可复得。寿长寿短所受之乐,亦犹如是,死是惟成忆念之境,如斯而已,故不应贪利。
午四不应贪利之理
从能获得诸所求复于长时受安乐
终如被劫寸缕无命终独往唯空手
从得众多财利,复于彼长时乐享,死时终如被盗洗劫寸丝不挂,不得不空手而行也。
午五破应求利
若谓求利为支身消除罪业作福德
若为求利生嗔恚宁不折福生罪愆
我为此事而活命即令其事成失坏
唯作恶事邪命生如此生存亦何益
若谓依利养故长久存活,可以四力。净罪增福是故应求利养,若为求利而生嗔恚,千劫所积福德亦能销尽宁不获?。若生罪,则我生存所为之事,尔时即成自身失坏之缘,生存唯能造罪,何用存活,非所须也。
巳四他人于我不敬不应嗔分二午一若因道吾恶名能坏信心故嗔则于道他恶名者亦应嗔午二若能忍于他不信则以烦恼为缘而于己不信者亦应忍今初
若谓为坏有情信对彼恶言生嗔恼
若于他人播恶名尔时汝何不生嗔
或谓从或不应嗔能障利养者,然若道吾恶者,能坏有情于我所起之信心,故应嗔道吾恶者。若为能坏他善根而嗔,于道他补特伽罗之恶者,汝何故不亦如是起嗔,彼亦能坏他信心善根故。
午二若能忍于他不信则以烦恼为缘而于己不信者亦应忍
若对他人心不信于不信者能安忍
依烦恼生出恶言汝心何故不能忍
若对他有情不信者,依别余补特伽罗为所缘境,而道别余补特伽罗之恶名,于对别人不信者,汝安忍不恨,则于道自身恶事者,汝心何不亦能忍受,应当能忍彼亦依他之烦恼生而作如是语故。
卯二遮嗔于己亲友作恶者分二辰一以谛察法忍遮止辰二以耐他怨害忍遮止初中分二巳一于损坏佛像等者不应嗔之理巳二于损害亲友等者亦应如是忍今初
若于塔像及正法或作诽谤或毁损
我仍不应生嗔恼佛等无人能损故
若谓损害自身虽不应嗔,而嗔损坏三宝者应无罪。于佛像大菩提塔等及正法,以语诽谤说其过失,以身损毁者,我仍不应对之嗔恚,佛等三宝无有能损毁者,若能损者,彼即是可悲湣处应悯念之,于三宝所,不至由心不安而生令心苦恼之因缘作用故。
巳二于损害亲友等者亦应如是忍
若于师友及亲知作侵损者亦如是
依前述理而观察见从缘生息嗔恚
为己说法之师,及同时之友,及诸亲友等,若有为作损害者,虽见他人为作损害,亦不应嗔彼诸亲友等,由先作非理之业所招感,如前所述之理,应见为从诸业缘而生,遮自嗔恚。
辰二以耐他怨害忍遮止分四巳一不应唯嗔有心者巳二不应嗔之理巳三思维己过巳四思维忍之功德今初
于有情作损害者有心无心有二类
易唯简择嗔有心故于损恼当安忍
于自己亲友等,所能作损害者,怨敌等有心,刀杖等无心,二者同一能作损害,何故唯缘有心者,简择而起增厌,不应憎厌,故于损害亲友等者应忍。
巳二不应嗔之理
一人愚昧作损恼一人愚昧生嗔恚
若无过失何待言若有过失当咎谁
有补特伽罗由昧于业果故而作杀等损恼者,复有补特伽罗由昧于嗔心过患对之起嗔,此二人中若无过失尚何待言,若有过失咎将谁归?二人等皆有过,不应为报复损害而起嗔也。
巳三思维己过
所有能作损害业昔时何故而造成
一切唯依业力转我于此事何必嗔
如是知己任何时悉皆相对起慈心
我当如是自奋勉于诸福业勤造修
所有能令他人于我作损害之业,昔时何故造作,无义自害,一切皆依自恶业起,是则我于他人何须嗔厌?一切皆由业生,如是见已,无论如何应作是思维,‘安得令一切有情各各相对皆起慈心’!自于悲等福德,应勉力修也。
巳四思维忍之功德分三午一应为令己善根不坏故励力午二应受轻苦而遮地狱等苦因午三应于能成大义之难行欢喜今初
譬如房舍著火燃旋见延烧及邻宅
蔓草柴薪易燃物应悉曳出速抛弃
如是于谁心贪著即为嗔火所延烧
为慎焚烧福德林须臾即弃勿暂留
譬如房屋被焚,其火趣于邻舍,若延烧柴草等,资财悉当被焚。为保房屋资具故,应出彼柴草等弃之,不应贪惜。若于亲友等任何人心有贪著,依于彼等遭遇损害之缘,嗔恚之火即能延烧惧焚烧善根福德之财故,于彼贪因,应即于须臾顷弃之,不应贪也。
午二应为遮地狱等苦因而受轻苦分二未一喻未二法今初
当死囚徒若可逃仅断肢体岂不善
若由人中受轻伤免地狱苦何不为
若谓离所知识当受苦者,当死之人仅断其手,若能免于死,何乐不为?如是,若人仅受饿渴等苦,便能免于地狱之苦,岂不善哉,应忍受轻苦而遮止大苦也。
未二法
今于如是轻微苦我尚嗔厌难安忍
嗔恚为入地狱因于彼云何不遮止
若谓尔许之苦我不能忍者,当思仅现前饥渴打击等轻微之苦,我尚不能忍,以此之故,地狱苦因之嗔恚,云何不遮止,应励力遮止也。
午三应于能成大义之难行欢喜分二未一应悔往昔虚度多生于自他利一无所成未二应喜今修忍辱难行能成一切众生义利今初
为求诸欲百千劫曾经地狱焚烧苦
而于自利及他利徒受诸苦无所成
往昔我为贪著颠倒境之诸欲,造作恶业,受地狱焚烧等苦,经百千劫,而于自利及他利,我仍毫无所成。
未二应喜今修忍辱难行能成一切众生义利
些微损恼不足言能令大义皆成办
为除有情损恼故唯应欣然忍诸苦
为成他利时行此难事,尔许难行不足为害,一切大义依彼悉能成办,众生所受损害悉能灭除,于此难行之苦,唯应欢喜忍受也。
卯三遮嗔于己怨敌作利益者分三辰一遮于怨敌赞扬?不忍辰二遮于彼安乐不忍辰三遮于彼利养不忍初中分二巳一自是安乐因应当欢喜巳二是他安乐之因不应不乐今初
赞扬怨敌具功德彼若欢喜得安乐
我心何不随赞扬亦能令我心欢喜
如是我心随喜乐能生安乐亦无罪
诸有德者所赞许亦是摄他殊胜法
若别余补特伽罗,赞扬我之怨敌,言彼有功德,若彼能赞扬者,亦得欢喜安乐,汝心何不亦赞彼怨敌功德,如彼补特伽罗生起欢喜乎?若能如是,汝此欢喜他功德之安乐,是诸佛佛子具功德者之所赞许,谓为未来无罪安乐之源,亦是能摄他所调之殊胜法也。
巳二是他安乐之因不应不乐分二午一不欲他安乐亦坏自安乐午二故应欲他安乐今初
若谓他获如是乐汝不欲彼安乐者
佣工雇值不酬故见与不见利俱失
若谓于他赞扬令所赞境之他,亦生如是安乐,汝不欲他得此因赞扬而得之安乐者,于自仆役给予雇值亦令他安乐,亦应停止给其雇值等。由不给予故,现世仆役不为服劳,后世亦不能受安乐。见谓现世,不见谓后世,安乐俱失坏也。
午二故应欲他安乐
他人赞我功德时若许为他安乐事
何故赞他功德时不许我心得安乐
若他人称述我之功德时,许彼称述者心亦安乐,我称述他人功德之时,不许我心亦安乐,是不应理。如许赞我令他欢喜,赞他我亦欢喜也。
辰二遮于彼安乐不忍
欲求一切有情乐菩提妙心既生起
有情若自得安乐何故由斯生嗔恚
欲安立一切有情于无上安乐故,已发菩提心,誓学菩提行,有情自能稍得些微安乐,亦是成办汝之所欲一分,何故于此生嗔,应欢喜也。
辰三遮于彼得利养不忍分二巳一作己之所欲成就想巳二作非所不欲想初中分三午一有情自得利养应当欢喜午二喻午三于彼不欲即坏菩提心今初
发愿欲令诸有情成佛堪受三界供
仅见微劣利养时何故于彼与热恼
欲令一切众生成佛受三界供,既承许发愿,仅见诸有情略得微劣利养,何故心生热恼,适足成满自所欲也。
午二喻
自应瞻者自瞻养自行施予大勤劬
若从亲友能自活何反嗔怒不欣喜
凡所应养活者,如汝之子女等,汝应自给予衣食等。汝应给予者,彼若自从亲友而得养活,汝不欢喜犹可,何反嗔怒为,应欢喜也。
午三于彼不欲即坏菩提心
此犹不许众生得是谁许彼得菩提
若嗔他人圆满事云何能有菩提心
所有衣食等些微利养,尚不欲众生得之,欲彼有情得菩提果位之补特伽罗是何人耶?若补特伽罗嗔他人此微圆满之事,彼何能有欲安立一切有情于菩提位之菩提心,是即坏菩提心,故应励力,断除嗔他得利之嫉妒也。
巳二作非所不欲想分三午一不应嫉他得利午二不应舍己功德午三应忧己罪不应嫉他善今初
若从他家有所获其物或在施主家
一切悉非汝所有施与不施汝何涉
或彼怨敌从施主所获得衣食,抑或施主家中所存资财,一切时中彼物同一悉皆非汝所有,于彼怨敌施与不施,何关汝事,何用嫉妒,不应理也。
午二不应舍己功德
或由福德或信心何故弃舍自功德
获得功德不执持请问何不自嗔恨
若嫉他利养欲自得利养,于利养出生之因,福德及令白衣敬信之行,或持戒多闻等,是自功德故,何故嗔忿而弃舍之,于得利养之因不执取而反摧坏,请问何不自嗔责乎?若嗔恚者应自嗔也。
午三应忧己罪不应嫉他善
汝于自先所作罪不惟怙过无忧悔
转于他作福德事妄冀齐驱作争竞
汝先自造罪为不得利养之因,不惟于此不自忧悔,反欲与他人先作福德并驾齐驱,不忍而与嫉妒,不应理也。
寅三于障所乐欲者遮止嗔恚分二卯一障于怨敌作损恼不应不忍卯二障己于己党类作饶益不应不忍初中分三辰一怨敌不乐于己无益辰二对怨敌起害心于彼无损辰三适成自害今初
苦令怨敌心不乐于汝心中有何安
若谓怨敌受损恼,我心欢喜,故嗔障彼受损恼者,纵合怨敌不安乐,汝心于此有何可喜?于汝无益有损故。
辰二对怨敌起害心于彼无损
仅由汝心希愿力亦不成彼损害因
仅由汝心希愿,欲彼怨敌遭受损害,亦不能成彼受损害之因,汝所欲之事毫无所成故不应嗔也。
辰三适成自害分二巳一怨敌受害不就欢喜巳二若执为可喜便成自身重大苦因今初
虽令由汝心希求能使他苦汝何乐
虽令由汝希愿怨敌受害之心,能致彼受苦,汝于怨敌究何所得,毫无利益故。
巳二若执为可喜便成自身重大苦因
若谓满足快意故为害之烈孰过此
烦恼渔夫投钓钩锋锐难堪大痛苦
执我投于心狱镬定为鬼卒相烹煮
若谓怨敌遭受损害,则我之所欲成就,畅心快意,趣苦之道,无有过于发起猛烈害心者,趣于恶趣故。如渔夫以钩钓鱼而烹之,嗔恚渔夫,垂猛烈害心罪业之钩钓,锋锐无敌,定能执诸具烦恼者,为地狱鬼卒投有情地狱之瓮,或釜中而烹煮之。
卯二障已于己党类作饶益不应不忍分二辰一于世法为障者不应嗔辰二于福德为障者不应嗔初中分二巳一于障已赞叹名闻者不应嗔巳二作饶益想初中分四午一仅赞叹名闻无用午二不应唯求快意午三唯执彼为所求即是颠倒午四颠倒之故今初
赞扬美誉相阿谀不能增福不延寿
不增色力不愈疾亦不能令身安乐
若能辨别自义利此中于我何有益
若谓为障我之赞誉名闻故不欢喜,面赞背誉之名,除所谓人之五欲外,不能成他福德,不能延寿,增我色力,亦不能令身安乐,是故我若能明辨能不能成己义利,赞扬名闻于我何利,毫无利益也。
午二不应唯求快意
若但为求快意故不如严饰耽美酒
若但为求快意,不如严饰歌舞醇酒妇人也。
午三唯执彼为所求即是颠倒分二未一唯赞誉无用未二忧彼失坏等如愚童今初
为求名誉失资财乃至丧身亦不惜
语言文字有何用死后虚名为谁悦
不唯无益而已,为求能施之名故,能习舍其资财,为勇士之名故,临敌不却,伤害自身亦所不惜,而博赞扬名闻,彼不过语言文字而已有何用乎?应善思维我死之时,彼诸美名令谁安乐耶?
未二忧彼失坏等如愚童
聚沙为屋若摧倒令诸童稚号啕哭
若失赞誉与名闻我心恼丧亦同彼
譬如聚沙为屋摧倒之时,令诸童稚号啕而哭,赞誉名闻失坏之时,若不欢喜,亦犹如是,我心即与愚童相等也。
午四是颠倒之故分二未一赞己不贪著欢喜未二若如是欢喜即是所求一切人悉应欢喜今初
若乐其声声非心于我无有赞扬意
若称我能令他喜计此以为欢喜因
或赞他人或赞我令他欢喜我何益
彼收欢喜或安乐非我行境不知故
若由赞己而欢喜,不应欢喜称赞音声,彼非心故,绝无赞我之想,不应对彼欢喜。若谓然赞我之时,彼能赞者欢喜故,计彼赞誉者欢喜为我欢喜之因,或赞他人或复赞我皆可,彼能赞之他人欢喜于我何益?他人相续之欢喜,是他心体,我于彼尚不得而知故。
未二若如是欢喜即是所求于一切人悉应欢喜分二申一正说申二喜人赞己唯是愚夫行今初
若由彼乐故我乐应于世人皆如是
云何余人心喜乐便能令我心不安
彼能赞者安乐,是他安乐,若即是我安乐,于一切人亦应如是。若彼等安乐我即应安乐者,何故余赞我怨敌,彼能赞者之安乐,亦是他安乐,我何故不安乐?心应安乐也。
申二喜人赞己唯是愚夫行
若唯思彼赞扬我便令我心生欢喜
如是此亦不应理唯是愚夫行径尔
是故若唯谓他人赞我,便于自相续生起欢喜,此若加观察,毫无意义,不应如是唯以赞扬为欢喜之因,于彼欢喜唯是愚夫行也。
巳二作饶益想分二午一障赞叹名即是障恶趣不应嗔彼午二能脱生死不应嗔彼初中分二未一贪著赞叹名闻能生一切罪未二障彼即障恶趣今初
赞扬令我心驰散亦能坏失厌离心
于他有德生嫉妒亦能坏诸圆满事
于破坏名闻者不应利恨,名闻利养,能动摇我之善心,亦能坏我厌离生死之心,于他有德者生起嫉妒,能破坏自善根亦坏他人圆满盛事,故是一切罪之出生处也。
未二障彼即障恶趣
是故若人恒趣求破坏我之名闻等
岂非恒进防护我免令堕于恶趣中
是故从有补特伽罗,恒时勤求破坏我之名闻等,彼岂非恒进防护免我堕于恶趣耶?何故嗔彼也。
午二能脱生死不应嗔彼分二未一障名等即是令解脱生死故不应嗔未二即是闭众苦门故不应嗔今初
为求解脱义利故我不应为名利缚
若人为我解缠结云何对彼生嗔恚
复次,我为求解脱生死义利者,不应为名利恭敬等生死缠结所缚,若人障我名利即是解我缠结,云何嗔恨,应当欢喜也。
未二即是闭众苦门故不应嗔
我将陷入苦趣中犹如诸佛作加持
闭恶趣门不听入云何于彼生嗔恚
我欲趣入众苦宅舍,彼如佛为作加持紧闭众苦舍宅之门不听我入,云何嗔彼,是我大善知识,应欢喜也。
辰二于福德为障者不应嗔分三巳一于福德为障者不应嗔巳二非是福德之障巳三作应恭敬之境想初中分二午一应安住殊胜难行午二于此事为障是我自为福德之障今初
谓彼能障碍福德于彼生嗔亦非理
难行无如行忍辱今我何不修安忍
若谓障碍世法者固不应嗔,此怨敌为布施持戒等福德之障碍是应嗔恨。于彼亦不应嗔,若欲求福德,别余难行,无可与忍辱比并者,我何不修安忍耶?亦极应对之修忍也。
午二于此事为障是我自为福德之障
若唯由我之过失于此怨敌不安忍
福德之因恒现前但由我自为障碍
若由我嗔心太重之过失,于此怨敌不能容忍,彼敌之福德之因,现在我前,若嗔于彼,是我自为福德之障碍而已,非彼为障也。
巳二非是福德之障分二午一总明午二喻成今初
若无怨害忍不生若有怨害成忍福
怨碍即是福德因云何说彼为障碍
忍辱之福,绝无谁何,能为损害,万一有之,即有忍辱福德,彼怨敌即是彼福德随行亲因,云何说彼为作障碍,于作饶益者说为障碍不应理也。
午二喻成
时至而来求乞者不可说为施障碍
亦如和尚阿阇梨不可说为出家碍
如有财物欢喜欲施之时,有乞者来求,非于施作障碍,亦如欲也家者,为也家之和尚阿阇梨,不应说为出家碍也。
巳三作应恭敬之境想分二午一是生功德者故应恭敬午二于大师应净信恭敬初中分三未一于我作大饶益未二不观待意乐之饶益及不观待意乐之功德未三视如大师初中分三申一难得殊胜福田申二应于彼欢喜申三于彼应作利益想今初
较诸世间来乞者作损恼者犹难得
以我若不损恼他必无人来恼我故
忍辱福田,较布施福田尤为难得,于彼应生欢喜。世间作损害之福田,较来求乞者之福田尤为稀有,何以故?我不如是于彼作损恼,绝无人能以损恼报我故。
申二应于彼欢喜
如人无心未搜求忽得家中大宝藏
得菩提道胜伴侣倍应于彼生欢喜
彼殊胜忍辱福田,如人无心未加勤求,忽然家中发现宝藏,是我修忍辱菩提行之助伴,我于此怨敌,倍应以报恩心而生欢喜也。
申三于彼应作利益想
因彼及我起修行后时成就忍辱果
应须于彼先回向彼是我修忍因故
若由彼怨敌与我共同成就此忍辱,则二者皆属忍因,故忍辱所得之菩提果,应发愿先回向彼作损害者,如是怨敌,是我成就菩提之有力,忍辱因故。
未二不观待利益功德之心分三申一无利益心不应便非供养境申二有损害心不应便非供养境申三故于作忍辱所缘缘者应供养今初
若无令我修忍想谓不应供彼怨敌
正法堪为修行因于彼亦何须供养
若谓彼无令我想续成就忍辱之想,不应供养。然正法为成办善行之因,又何故供养,当亦不应供养,无令生善之想故。
申二有损害心不应便非供养境
若谓彼有损害心不应供养彼怨敌
勤求饶益如医师于彼云何修忍辱
或谓此不相同,彼怨敌于我有损害心故不应供养。若彼犹如医师,惟勤求利益安乐,即非所忍之境,我云何于彼修耐他怨害忍,故于作损害者应欢喜也。
申三故于作忍辱所缘缘者应供养
故依极恶嗔害心方能生起忍辱行
惟此是修忍辱因堪受供养如法宝
依利益心,忍辱不能圆满,依极重嗔心所作损害,方能生起忍辱,故惟彼作损害者,是忍辱因,虽无利益心亦应供养如法宝也。
未三视如大师分二申一广说申二摄义初中分三酉一经云有情与佛福田相等酉二理成酉三释难今初
是故如来常宣说众生田即诸佛田
如是恭敬诸众生能令资粮速圆满
于诸有情应当恭敬,故法集经云:‘有情福田即是诸佛福田,于诸佛法能证得者,较诸佛福田尤为殊胜,于此不应颠倒也。’等下广大福德种子之有情田称为胜田,能仁说是积福德田等如大师也。
酉二理成分二戊一由敬佛及有情均能成一切所欲戊二恭敬二者均能成佛不应有取舍今初
依诸有情及如来能成佛法力等同
应恭敬一切有情,于佛及此等有情敬信者,多能究竟圆满二资粮故。
戊二恭敬二者均能成佛不应有取舍
当敬有情如诸佛不能如是是何理
是故从有情及佛二种福田,同能成佛法力等之果,惟恭敬佛,而于有情不如是恭敬,其理何在,不就尔也。
酉三释难分三戊一释功德不等不应同一修信难戊二于二者生大信心同为成佛之因故等应修信戊三供养仅具佛功德一分之有情福德无边故应信今初
非唯由意乐功德由彼果报二均等
依诸有情亦成佛是故彼二相齐等
或难云:有情虽是福田,功德不等,故不应如佛供养。无过非唯依彼二意乐功德而安立,由同为佛果之因相等,故于有情若同一恭敬,亦为成佛之功德,故有情与佛同为福田也。
戊二于二者生大信心同为成佛之因故应同一修信
供慈心者福无量缘境有情殊胜故
信佛福德大无量亦由如来境胜故
皆是能成佛法因故许彼二相齐等
何故说供养具慈心者福德无边,由慈心所缘境,有情殊胜故。信佛生福德者,亦由所信境佛殊胜故。信于二者同为成佛法因一分,故许彼二同为应信之境也。
戊三供养仅具佛功德一分之有情福德亦无边故应信
如来功德如大海广深无垠无与等
若人于此功德聚但能显现一少分
是人应受之供养尽三界供犹嫌少
就意乐功德之一分而言,有情与佛实不相等,诸佛无边功德大海,广博渊深难可测量,任何人之功德,不能与等故。功德虽不相等,然一佛所有无比微妙,广大功德蕴聚,若有补特伽罗仅能表现其一微少分,以尽三界一切物而供养之,犹嫌其少,其他何足道乎?
申二摄义
于诸有情若具足能生微妙佛法分
仅依此分而较量有情亦应受供养
于佛功德虽不相等,然诸有情,亦有彼微妙法生因之一分,仅表现此一分,于诸有情,亦应如佛恭敬供养也。
午二于大师应净信恭敬分二未一于等视有情摄如一子者应当恭敬未二结明故于有怀亦应恭敬初中分三申一成办如来所欲之主要方便申二忏昔所作令佛不欢喜之事申三后誓不再造初中分二酉一明是于佛知恩报恩之主要方便酉二成办此事今初
复次于诸不请友为作无量饶益者
若不敬事于有情余事何能报恩者
复次,于有情应恭敬之故,不待劝请,大悲激引,为一切众生亲友,以加行为作无量饶益之诸佛,除以恭敬有情勉图报称外,别余方便何能报恩?诸佛欢喜之殊胜供养,无过于利益有情故。
酉二成办此事分三戊一忍有情损恼戊二断缘有情所生骄慢戊三断除损害今初
为谁舍身甘心入地狱饶益于彼即为报佛恩
是故彼虽为我大损害终不嗔恚甘心恒顺承
诸佛为有情故,宁舍身命,乃至甘心入无间狱,若饶益有情,即为报能仁恩,故此诸有情,虽于我作任何重大之损害,我不唯不应嗔恚,且誓于一切门恭敬而行,成办彼一切利益安乐应勉力也。
戊二断缘有情所生骄慢
若即如来圣主我所尊为利有情尚不顾身命
云何我于彼前愚无识我慢纵傲不肯作臣民
复次,若即我所尊如来圣主,尚为有情故,不惜自身,为作义利,我云何于彼有情愚昧不识,骄傲我慢,而不为惟命是从之臣仆?应断我慢起恭敬也。
戊三断除损害分二亥一不应作损害之理亥二若损害有情非令诸佛欢喜之道今初
若谁安乐诸佛即欢喜谁遭损恼佛心不悦生
有情欢喜诸佛即欢喜损心有情即伤如来心
凡有情安乐诸佛即欢喜,若彼受损恼佛心即不悦乐。若饶益有情令彼欢喜,即是以上妙供养令一切能仁自在欢喜,若于彼有情作损恼即于能仁作损恼也。
亥二若损害有情非令诸佛欢喜之道
若人逼身烈火所烧燃一切妙欲不能令心安
若人损恼有情亦如是更无余法可使佛欢喜
以此之故,如人遍身烈火炽然,一切食等诸妙五欲,不能令心安乐,若于有情作损害,更无法可令诸佛欢喜,亦犹如是。
申二忤昔所作令佛不欢喜之事
是故由我损恼诸有情所有诸大悲者不喜事
一切现今各各皆忏悔所有诸罪愿化悉鉴原
若损恼有情,令诸佛不喜,是故我昔损恼有情,所有令诸大悲者心不欢喜之罪,愿今各各忏悔无有覆藏,所有因损恼有情而心不欢喜者,愿乞悉皆鉴宥容恕也。
申三后誓不再造
为令一切如来欢喜故从今誓为世间作仆使
假令众生践我顶上行至死不报为令世依喜
为求诸如来欢喜故,应承许从今决定调伏害心,誓为世间臣仆,誓言谓承许以坚固精进为世间之仆使也。纵使众多众生,以足践我顶上而行,我亦忍受至死不报,愿诸世间依怙悉皆欢喜也。
未二结明故于有情亦应恭敬
大悲体性于一切众生修自他抚成就定无疑
若见有情自性即如来于如来身何故不恭谨
大悲体性诸佛,于此一切众生,由修自他平等及互换,悉摄为自体,无有犹豫既见有情体性,知彼等即是我诸依怙者,于彼恭敬是诸佛所许,何故于彼不恭敬?应恭敬也。
子二忍之功德分三丑一总明丑二喻释功德丑三结明功德相数今初
此事能令如来心欢喜此事能令自义决定成
此事能除世间诸苦恼是故我应恒时如是行
耐诸有情怨害且作恭敬,即是令诸如来欢喜之殊胜方便,令自相续资粮圆满故,正真成办自利,亦是能成他利之殊胜方便。此事亦即能除世间诸苦。究竟二利,是故我恒应修三种安忍也。
丑二喻功德分二寅一就功德增上显喻及法寅二明胜所举喻初中分二卯一喻卯二法今初
喻如王臣有一人于诸人民作损恼
众多人民远见者虽能为损不报复
非彼王臣一人力国王威势为其助
喻如国王眷从中有一人,损害诸人民,人民具远见者,观后来得失,虽能于诸眷从作损害,仍不报复,非彼从者一人之力能令如是,国王威力为其助也。
卯二法
故虽轻微损恼事宁死亦勿伤害他
狱卒及诸大悲者悉皆为彼援助故
如是虽极轻微之损恼,亦宁死勿以伤害他人,异熟所感地狱鬼卒,及具大悲诸佛佛子不欢喜,皆为彼援助故。
寅二明胜行举喻
是故如民怖暴君于诸有情当恭敬
纵令国王赫然怒岂能为作大灾害
如于有情不恭敬堕于地狱所受苦
纵于国王作恭敬岂能施我大菩提
如由恭敬于有情便能令我成就者
是故于诸有情应当恭敬,犹如臣民,畏其暴君,纵令如国王者忿怒,彼能作灾害,如由不敬有情应受地狱苦否?不能也。虽令如国王者欢喜,亦未能赐汝佛果,如由恭敬有情所得也。
丑三结明功德相数分三寅一究竟果寅二现法果寅三异熟果今初
当观未来成佛果尚由恭敬有情生
思维由恭敬有情所生之果,未来成佛之功德,应知当修忍辱恭敬有情。言观待现后世分位之果亦应修忍也。昔人释此义,言证佛果难,故言尚且其说非是。今生现法之果虽易见,后世之果极秘密,较证佛果犹难。诸大乘共许佛不依经教成理智能证,‘因果’极秘密义,其后方证故。
寅二现法果
名闻安乐大吉祥即生成办何不睹
由忍能生现法,今生即圆满增盛,光荣广大,善美名闻,安乐欢喜,汝何不见?故于有情,应勤恭敬也。
寅三异熟果
由修忍辱轮回中成就端严无病果
名称普闻极长寿轮王大乐亦能成
生死轮回之时,由忍能令色相端严,眷属圆满,无病康宁,具大名称,长寿久住,转轮王等广大安乐,亦能得之。
总之既于嗔忿心重,善法热忱死灭,魔及心不悦等相违品类了知已,便应勤修耐他怨害忍,安受众苦忍,谛察法忍,以为对治,令暇满所依成就义利也。
摄颂云:纵令历劫修行施等善,嗔恚火焰刹那亦能摧,故应再再修行生忍力,纤微罅隙勿开嗔恚门。
壬二出品名
入菩萨行论广解佛子津梁释忍辱品第六
佛教藏经阁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