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显明法师
显明法师讲述
民国61年于台北正觉莲社
世间法讲孝顺的,例子很多,尤其孔子、孟子。孝与顺是两回事,孝是孝敬,顺是顺从,孝不一定是顺,顺也不一定是孝,倘两者皆俱备当然最好。如顺,顺从父母的意思,父母说东,你跟著说东,父母说西你说西,他说好你也说好,他说坏你说坏。这是顺,但不一定是孝。顺从父母,如果父母做坏事,你也跟著做坏事,就不对了,这不是孝。父母做不好的事,你要规劝他,这是孝。规劝可能不太好听的话,忠言逆耳,这是孝,但不是顺。
明·莲池大师说:‘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父母能够脱离生死轮回,精神上得超生,物质的享受还在其次。物质再好,精神不愉快,还谈得上什么享受?如果精神快乐,粗茶淡饭,亦乐在其中。
佛法讲的出世间的孝道,比世间的孝道又深了一层。佛法讲的孝是‘真孝’,注重精神上的拔苦予乐。……
这一部经是佛教的孝经,讲孝道的经。先讲本经因缘。
佛门常言‘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四重恩即是对上来讲,要报父母、师长、众生、佛菩萨的恩。对下来讲,要救济三途(地狱——火途,饿鬼——刀途,畜生——血途)、六道(上述三恶道及天、人、修罗三善道)的痛苦。
世间法讲孝顺的,例子很多,尤其孔子、孟子。孝与顺是两回事,孝是孝敬,顺是顺从,孝不一定是顺,顺也不一定是孝,倘两者皆俱备当然最好。如顺,顺从父母的意思,父母说东,你跟著说东,父母说西你说西,他说好你也说好,他说坏你说坏。这是顺,但不一定是孝。顺从父母,如果父母做坏事,你也跟著做坏事,就不对了,这不是孝。父母做不好的事,你要规劝他,这是孝。规劝可能不太好听的话,忠言逆耳,这是孝,但不是顺。
孔子对弟子樊迟讲:‘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在生之年,事奉时要尽礼节,父母死了,埋葬时亦要尽礼,遇冥诞纪念日亦要依礼。这是在礼上行孝。子夏问孝于孔子,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虽然如此,亦谈不上孝。又曰:‘今之孝者,皆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要有恭敬心,才能算是孝道。这是世间上说的孝顺父母的道理。
明·莲池大师说:‘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父母能够脱离生死轮回,精神上得超生,物质的享受还在其次。物质再好,精神不愉快,还谈得上什么享受?如果精神快乐,粗茶淡饭,亦乐在其中。
将上述两方面对照一下,佛法讲的出世间的孝道,比世间的孝道又深了一层。佛法讲的孝是‘真孝’,注重精神上的拔苦予乐。
盂兰盆,华梵兼称,即‘救倒悬盆’,如人脚朝上,头朝下,很苦。轮回时等于人颠倒一样。宗密之盂兰盆疏曰:‘盂兰是西域之语,此云倒悬。盆乃东夏之音,仍为救器,若随方俗,应曰救倒悬盆,斯由尊者之亲魂沉闇迹,载饥且渴,命似倒悬,纵贤子之威灵,无以拯其涂炭,佛令盆罗百味,式贡三尊,仰大众之恩光,救倒悬之窘急。’
本经因缘发起在印度,到了中国梁武帝大同四年时,才开始做盂兰盆会,意义有二:初发起时,本供佛斋僧,到了中国变成施鬼超度鬼神,走了样。在佛陀当年,目连出家动机纯为救母之一片孝心,故急急学神通以救其母。因目连之母以杀生太多,死后必堕落。神通即精神通达之意,凡夫相对之物格格不入,无法圆融。在佛弟子中,目连尊者神通第一,以天眼遍观三界六道,结果见其亡母在饿鬼道,腹大如鼓,咽小如针,想吃又吃不下,嘴里冒烟,目连以钵盛饭飨母,母一手持钵,一手遮掩不令旁见,悭贪之习依然如故,心量太小了,饭末到嘴即变成火炭,吞不下,目连自知无力,乃回报佛陀,佛言:亦非我之力能为,须赖众僧之力回向乃可救之。适逢七月十五日,三个月结夏安居圆满,为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互相表白自己的过错,身心清净。比丘们在三个月之内修持,那里毁犯不如法,欢迎同修大德举发并生欢喜心,目连就在这一天,以各种上味饮食供佛及僧,仗此功德,母得超生,且超生七世以前之父母,不仅救亡,且可延寿。盂兰盆法会缘起从此而来。
世俗以七月十五日开鬼门关,杀鸡杀鱼以飨祖先,不但无益反增其负,如果父母有知,当会恨你。愿云禅师偈:‘千百年来碗里羹,冤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弱肉强食,你吃他,他吃你,斗争永无休息,杀生是有因果的,造成世界纷争,永无宁日,佛教讲孝道,根本就在此,孝与顺要同时进行。净化社会要使每个人的心孝慈才行。
这是本经的翻译时代及人物。
佛教经典说在印度,皆为梵文,故翻译者须精通两国语言以及佛法。三国后是西晋,法师是尊称,以法为师,以法师人。三藏是经律论,精通三藏的出家人,叫三藏法师。
本经先后有三种译本,第一种就是西晋竺法护所译,名‘佛说盂兰盆经’。第二是西晋惠帝时法炬法师所译,名‘灌腊经’,有云仍为西晋竺法护译,取四月八日之灌佛,七月十五日之盂兰盆,腊在夏满之日,佛依阿难之问,说灭后于此二日可设斋会。第三名‘报恩经’,取目连救母意,但翻译者失考。竺法护所翻译的这部经,可说是最早的。
竺法护,梵语竺昙摩罗刹。竺、姓也,法护、名也。月氏国人,在今甘肃中部青海东部,世居敦煌,八岁出家,随师父竺高座游历西域,遍访诸国,回到敦煌、长安,一路上都在做翻译的工作,所译经典有一百六十五部之多,晋惠帝时,关中大乱,师与门徒至河南渑池,后来生病往生了,享寿七十八岁。
佛说盂兰盆经
这是本经的经题。台宗以五重释题,本经以法供为‘名’,解脱为‘体’,孝慈为‘宗’,拔苦予乐为‘用’,大乘为‘教’相。本经以目连功行圆满而救母为发起,并为当机众。
‘佛’者,莫以为高深神秘,其实佛陀是有历史可考的,生在周昭王甲寅廿四年四月八日,父名净饭王,母名摩耶夫人,妻名耶输陀罗,子名罗侯罗。‘佛说’是指本经乃释迦牟尼佛所说,佛有千佛万佛,佛号乃就德而立名,有理想佛、本性佛。如西方弥陀佛,大家心向往之的,亦释迦所说。本性佛,即心是佛,心外无佛。
佛者,觉也。以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利、利他,五住究竟二死永亡,是究竟的佛,福足慧足所以曰两足尊。进一步言,有三身佛。
法身约理言,报化身约智言。法身约体。报身约相,应身约用。体相用三大是一体的,智理是一如的,若不互具不名为佛。依分别言有三身,实际只一身。如报身佛有自受用、他受用,自受用即属于法身,他受用即属于应身,所以三身是一体而不可分的,周遍一切,尽虚空无一处不是佛的身。曰报身即是福慧圆满具足,应身佛‘千江有水千江月’,众生的心不净,应身应不进去,众生有感诸佛才有应,如盒盖相承乃能有应,心佛众生一如,学佛即扩充心量,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能够容纳万事万物,‘能容乃大’。故对于佛之认识,应约事(历史佛)、约理(心内佛)来讲。
‘说’者,三身说法是一致的,‘法报非真佛,亦非说法者’,本性的体是法身,必须从体相而起用,才能叫真说,称性而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众生根性有利钝,故见佛闻法有大小之别,以分别心闻法,法亦成分别。
‘盂兰盆’,华梵并举,梵语曰乌蓝婆拏,即救倒悬。盆,即装饮食之器具,如碗、钵等皆是。将物尽装一盆,此与佛制不合,应当像宝塔形,分门别类的供养,以法供养来救倒悬,所以盆是能救的,倒悬是所救的。凡夫有荣四倒,二乘有枯四倒,都是颠倒,故佛教教人无我,把我忘掉,证到我空真如、常乐我净四德,各人所了解的不同。常是亘古今而不变,乐是自在快乐,我是主宰义,净是内心清净。二乘以常乐我净为无常、无乐、无我、无净。而凡夫本来无常的,计以为常,将苦作乐,执为实我,妄计为净。总而言之,常乐我净、无常无我无乐无净皆不对,若证到了,怎么说都对。
‘经’是通题,佛、天、仙、化人、弟子皆可说经,这一部经曰‘佛说’,即简别乃佛所说。以‘人法’立题(法供为名,佛是‘人’,盂兰盆是‘法’。)
目连随佛出家,道行圆满——修神通的,得六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尽),通常讲有五眼(肉、天、慧、法、佛)六通。神即精神,通即通达,知己知彼,有了神通可以入地、升天、入水、入火,内四大与外四大合成一体,到了罗汉的地位就有神通了,入火不焚,入水不溺,上天入地,自由自在无障碍。内四大与外四大,元素是一样的。
本经以‘解脱’为体,又言以‘自性三宝’为体。解脱为体主要是讲‘无明父,贪爱母’,在事相讲救母,在理上讲救无明贪爱之父母,转过来成中道智慧。三宝有自性三宝、别相三宝、一体三宝、住持三宝。佛在菩提树下成道,这是佛宝,说四圣谛是法宝,度五比丘是僧宝,总曰‘住持三宝’。佛灭度之后的住持三宝,若泥塑纸绘之佛像,曰佛宝,黄卷赤牍,曰法宝,剃度染衣的,曰僧宝。若言‘别相三宝’,即法报应三身,以海水为墨,书之不尽,不可说之修多罗,法宝也。三贤十圣,僧宝也。‘一体三宝’即以实相观慧,双照诸法,双泯诸法,寂照同时的,曰佛宝。真俗中三谛具足,曰法宝。事理和合,理事相契,曰僧宝。众生迷此三宝,起惑造业,生出了九法界苦集的颠倒,诸佛悟此三宝,修因克果,破除了三惑的恶业。
序分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以下是解释经文。这几句话叫‘通序’或‘证信序’。一切经典之首同安此语,故曰通序。以六种成就表信,证明为佛所说,故亦名证信序。
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曰三分说经,是出自于东晋道安大师之手。序分是序说一经发起之因缘,正宗分明一经宗要,流通分即将此经流通后代。三分释经,古来曰‘弥天高判,今古同遵’。
闻如是,或曰如是我闻,一也。六种成就中无众成就,经文之末‘四辈弟子欢喜奉行’,可当众成就也。阿难尊者自谓此经乃我从佛所亲闻,借世法表假我。一切佛经之首以‘如是我闻’四字起首,印度外道之经首用阿(无)忧(有),来表明示别故。佛灭度前,大家都很悲哀,阿那律陀叫阿难急急请问佛陀四事:
一、如何对付恶性比丘?
默摈(大家精神封锁,不理他,到必要时逐出僧团)。
二、以什为师?
以戒为师。
三、依何而住?
依四念处住。(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四、经典首句当如何?
如是我闻。
可知为佛临终遗言。此之‘我’,乃指阿难言。阿难尊者为佛堂弟,佛成道二十年,阿难出家,三十年为侍者,与罗侯罗同岁,同在佛成道日出生,故名‘庆喜’。
在未当侍者前所有经典,皆‘如是我闻’——如是之法我阿难辗转闻到(转法錀经:阿难比丘,口自宣言,尔时我不见,如是辗转闻,佛游波罗奈,为五比丘说四谛法)。闻,顺世谛流布。不异名‘如’,无非曰‘是’,机感相扣,法席周圆曰‘一时’,一切智者,觉行圆满曰‘佛’,以四种住应迹人间,示同起居曰‘在’。各地时间不一,故以一时标之。‘舍卫国’,西域大国名,曰闻物或丰德。‘祇园’为须达多长者黄金铺地供佛,只陀太子的树,给孤独长者的园,故取以为名。
正宗分
目连大叫。悲号涕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
从此以下之文为正宗分。分三段:
一、目连悲泣陈情。二、如来广示法要。三、当机获益脱苦。今此段为初,目连悲泣陈情。
目连神通第一。佛教修行的真正目的不在神通,如果我们修行到一段落,自然会有神通。天、魔、外道皆有神通,前五通皆具足,但无漏尽通。漏尽通必须修佛教的法门,诸漏已尽,证果乃得。
修行人除弘法外,自己之力行更重要,弘法是续佛慧命,舍己为人。如果自己不修,依然无济于事,光说不做,到后来还是没有把握的,如果光修神通亦不究竟。修的法门很多,要依佛所示,信解行证,先求正信不退,解佛深义,依教奉行,自有所得,真正了解了不会不行,有行自有证。
目连修行,从始至终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希望,而今得神通,亦见到母亲了,但不能救,在这种情况之下,只有悲哀大声喊叫涕泣,跑回去告诉佛,把他救母的经过详细向佛禀陈。
佛言。汝母罪根深结。
此下为‘如来广示法要’。
善有善报,罪亦有罪报,如同大树有了根就不容易拔,做善有了根,就不易动摇退转。做恶有了根亦不易动摇。目连母所造的罪不仅有根,而且很深,盘结起来了。罪当然不出身口意,身三,杀盗淫。口四,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三,贪、嗔、痴。三业之罪,‘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长时间积聚起来的,曰深。悭贪之习性坚固不改,曰结,如上所云‘左手障钵,右手抟食’,是习惯成自然。修学佛法之人,于佛殿礼忏或听法,善心发起,恶念自会暂时降伏住,但很难持久,事过境迁,可能习性仍旧现行,五分钟热度而已。多生累劫薰习的贪嗔痴,一下子不容易改,白天清醒时,遇事还容易用理智控制住,晚上作梦的时间,感情就强了,理智软弱下来,三毒易起现行。罪根深结不易断。如果我们依教修行,以无分别智契证无分别的真如理境,直心是道场,大家彼此要直心,不能弯曲。自然境智一如,唯智无境,唯独无分别的智,没有相分之境,倘若有相分之境,也是后得智而缘真如之相分,起了相而缘,用后得智来起的三轮不思议化。身轮现通,口轮说法,意轮鉴机,所谓‘变相观空惟后得’(后得智变真如之相,然后再观)。如此观曰从性起修,所起的妙用,即是从性而起的。故须先证入体性,证入体性第一步要用无分别智。故六祖云:‘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把你的第六分别心打死,法身才能活耀,才能发身口意三业大用,此用不可思议。反之,由三业所造之罪根深结,亦是不可思议的。
非汝一人力所奈何。
并不是你一个人的力量,可以救度你罪根深结的母亲。这说明了声闻之人只得到心自在我空(了解五蕴四大假合的身体是苦、空、无常、不净的,破我执证我空),但还不了解诸法也是空的(四大,蕴入界等完成我的元素——色心二法,样样都是空的),在诸法上还没有得到自在,未证法空。所以他的神力不能挽救他母亲的罪根,也就是他所得的我空真如有局限,还没有普及到一切众生法上。此亦秘密弹斥二乘之意。证明光得我空之罗汉,还不能发挥很大的能力。(菩萨得法空,观自己与法界同体。)
流通分
目连复白佛言。弟子所生母。得蒙三宝功德之力。众僧威神之力故。若未来世。一切佛弟子。亦应奉盂兰盆。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可为尔否。
以下为流通分。我的母亲,得蒙三宝慈力,众僧威神力而离苦得乐,未来之佛弟子,是不是也可以修盂兰盆供,救度他现世父母乃至过去七世父母?
佛言大善快问。我正欲说。汝今复问。
佛赞美目连:太好了!下契群机故曰大善,上契圣心故曰快,佛正想说,而目连即问,正与佛心相契,故曰快问。
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万民庶人。行慈孝者。皆应先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饮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
若出家之比丘、比丘尼二众,国之君王、储君,朝中文武大臣、丞相。三公,周朝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西汉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朝代不同,名称亦异。百官即文武百官。万民庶民即老百姓。上至国王下至万民,行慈孝者,不分在家出家,人皆有父母,不修孝慈非佛弟子,亦非人类。都应该在七月十五日这天,佛欢喜日,佛本在禅定中,无所谓欢喜不欢喜,然众生离苦得乐,佛当然欢喜。僧自恣日,互相忏悔举发己过,道行增上,以各式美好饭食安盂兰盆中,布施十方自恣僧修福。言百味,完全要用素食,不可用荤腥,鸡鸭鱼肉。如若杀生非但无福可求,依因果律讲,尚要还报。
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吾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饿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极。
愿、发愿,信心坚定,信佛菩萨有力量可以超度我父母,然后你自己发愿或者受施者为你发愿,愿力无边祈求现在父母无病无苦,乃至过去父母远离饿鬼苦,生人天中。脱离了三途,人天为证圣果之阶梯,不可能在三途中直接就成佛了。人间苦乐参半,易发道心,修福要在人间,故应身佛示现人间(报身佛在色界天),有福报幸福快乐,若到了人间不修,将来仍要堕落。三途太苦,生天只图眼前享受,亦不能修,故人中最易修行,生活安定后再进修佛道。
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当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佛弟子包括了在家出家四众弟子,修孝顺者,作儿女的忆念父母,应当如同父母之忆念儿女。作父母的二六时中没有不忆念子女的,而儿女每有困难时才想到父母的帮助。如果我们能念念观心(用心观),以法供养(否则一天哭到晚没有用),每一年的七月十五日,教修事供,不得执理而废事。不要以为心中修理供即可,何必花钱买东西来供佛及僧,光有法供无事供不行,盖事与理必相配乃可。常以孝顺之心来忆念父母之慈爱。孔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至其意,养则至其乐,病则至其忧,丧则至其哀,祭则至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儒家尚如此,何况我们佛弟子呢?‘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父母得生净土证圣果,才是真正之大孝。或者以为,我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供佛及僧,我的父母应该是已经超生了,现在父母应该离苦得乐了,何必要年年如此呢?当知未度者令得度,已度者令增胜,方名孝子,始曰报恩。盂兰盆会,或于佛寺供养,或近处无寺庙作法会,在自己佛堂陈设美味素食供佛,然后请高僧来供养,在受供之前,也一样的会为你修观咒愿。父母对我们的恩德无穷无尽,为人子女者,孝慈之心,亦应无尽也。
佛教藏经阁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