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济群法师
第一章导论
尊敬的大和尚、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净慧大和尚慈悲,让我给大家讲《普贤行愿品》,我本人对这部经典没有什
么研究,正好借这个机会,跟大家一起学习。《普贤行愿品》是佛教界流传非常
广泛的一部经典。很多出家人、在家居士都以此为日常修持的功课。在我们早晚
的课诵文中,也有关于《普贤行愿品》的内容。普贤的十大愿,在很多丛林的早
晚课中都会念到,主要是因为这部经典的修行法门,在我们修学佛法中太重要了。
信仰、见地、行愿
不论在家学佛,还是出家修行,我认为在修学佛法上有三大要领是值得我们
重视的,这就是信仰、见地、行愿。
1.信仰
佛法以信仰为基础。信是无上菩提本,要想成就菩提,首先要有信仰。《大
智度论》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这两句话概括了修学佛法的
要领。佛法深奥广大,不具信心,则不得其门而入;法门无量,众生烦恼无边,
没有智慧,则不能超越生死大海。又说“信如手”。我们因为拥有双手,才能够
创造很多的财富;学习佛法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要成就功德法财,就不能离开
信仰。所以,整个佛法的修学有四个次第,即信、解、行、证。就是说佛法的修
行,是建立在信仰基础上的,有了信仰,方能生解、起行、证果。但佛法的修学
又不是只停留在信仰上,如果一味地强调信仰,以为信仰便是一切,不重视经教
的闻思,那么,佛法与其它宗教就很难分别出有什么不同了。
2.见地
见地,指知见、认识。在八正道的修学中,第一是正见,正见就是正确的认
识。在学习佛法时正见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取决于自己的
认识。有正确的认识,才能产生正确的行为;而错误的认识,就会导致错误的行
为。错误的认识会使我们造下很多的罪业。众生无始以来为什么会流转生死呢?
就是因为无明。无明,就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我们每天生活在现实的世界中,却
对宇宙人生感到茫然无知。由于我们对宇宙人生的无知,使得我们不知道生从何
处来,死往何处去。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经教呢?原因就是通过学习佛法,使我们
树立正确的认识,把佛法的智慧变成自己的智慧,把佛陀的认识变成自己的认识。
佛法的修行要从闻、思、修下手。闻就是听闻经教,把经教的思想,变成我们自
己的思想和认识,由闻慧而思慧,由思慧而修慧。在整个佛法的修学中,见地也
是非常的重要,缺乏见地的信仰,往往会流于迷信。
拿因果来说,修学佛法以深信因果为前提,而深信因果就是要我们止恶行善。
因为,只有深信因果,才能改变我们自己未来的生命和命运。一个人做了坏事,
就会给他的人生带来不如意的结果;一个人要想拥有什么样的未来,什么样的命
运,那么,现在就要种什么样的因。《三世因果经》说:“若问前世因,今生受
者是;若问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所以深信、明了人生的因果,我们才有能力
开创美好的未来人生。深信因果是修学佛法的基本见地,而整个佛法的修行始终
都离不开因果。
3.行愿
我们现在先说“愿”,然后再讲“行”。愿,是内心深处发出的愿望和决心。
行,就是按照自己的发心,朝着愿望所指的目标,努力地去实践。如果没有伟大
而正确的愿望,行动就会失去指导,就会迷失方向;但没有刻苦踏实的具体行动,
“愿”就会成为空谈。所以,愿与行犹如鸟的双翅,车的两轮,缺一不可。俗话
说:“志当存高远。”你的志向立得越高、越远,你将来的成就也就越大。
如果没有愿力的话,你做的好事将来只能得到人天福报。也许,来生你会生
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你不愁穿,不愁吃,名利地位样样都有,事事如意顺心。但
是因为你没有愿力,你所修的功德,所做的好事,只能招感人天福报,不能成为
成佛的资粮。因此,愿力在我们修学佛法中同样非常的重要。
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一个人成就的大小,往往取决于愿力的大小。如果我
们学佛仅仅是为了现生平安,求佛菩萨保佑家庭、事业、财富……那么,你学佛
的成就,最多只能得到这些;有的人学佛,修功德,做好事,是为来世服务,希
望来世比现在活得好一些,一句话是希望下辈子享福。那么,你所修的功德,所
种的因,只能为来生创造一种良好的生活条件,却不能摆脱六道轮回的命运。
当然也有很多人,他们的修行是为了往生西方净土。那么这种人所修的一切
功德,就能成为将来往生净土的资粮。净土宗里非常强调信、愿、行,认为这是
往生净土缺一不可的资粮。信,就是相信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存在,相信
念佛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愿有两个方面:一是愿意离开这个娑婆世界;二是
愿意往生西方净土。这种愿力非常的重要!有些人念佛,他们愿意往生西方,但
又舍不得离开这个世界。像这样的人能往生吗?阿弥陀佛来接你的时候,你说:
唉呀!这个世界这么好,你看我的家庭多幸福美满,我们夫妻恩爱、儿女又孝顺;
或者有的人会说:我这一生,辛苦了一辈子,眼看儿女刚刚长大成人,积累下一
点财产,还没来得及享福就要走了,实在划不来;或许还有人会说:我的事业有
成,我的公司、企业刚有成效,这一切都是这样的美好,使人非常地留恋。要是
我走了,我的企业、公司交给谁呢?我还舍不得离开这一切。请佛、菩萨保佑我
再多活几年吧!让我过一段时间再走吧!假如存有这样的心态,你说,这个西方
极乐世界你能往生吗?我看你是不能往生的。愿,就是要愿生西方,同时还要愿
离娑婆。愿力在修念佛法门中是十分重要的。
作为修学佛法来讲,如果你想成佛,就要发愿。大乘佛法修菩萨道,有四种
大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
成。”这是多么宏伟的誓愿!这四种大愿叫做四宏誓愿。你想成佛,就要发这样
的四种大愿;然后按你所发的大愿去修行、实践,你才能成佛。一个合格的佛子,
他应该有以上四种宏愿。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他们之所以能成佛、成菩萨,原因就是他们都有非
常宏伟的大愿。比如地藏王菩萨的大愿是:“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
方证菩提!”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气魄!我们每个人都十
分熟悉的阿弥陀佛,他曾是一个国王,后来他遇到世自在王佛,就跟随出家修行
了,法名叫法藏比丘。法藏比丘在他老师面前发了四十八大愿,然后按自己誓愿
去修行,随着他的功德圆满,创建了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修净土宗,通过念阿
弥陀佛的圣号,甚至每日十念,就是五逆十恶的人也能往生西方呢?原因是跟阿
弥陀佛的誓愿有关。念佛往生西方,主要还是借助阿弥陀佛的愿力。假如没有阿
弥陀佛的悲心与愿力,那么念佛往生西方这个超越生死的捷径,也就不存在了。
再如药师佛的佛土——东方琉璃世界,这也是一个净土,它跟西方净土一样庄严。
药师佛为什么能够成佛呢?原因是他在因地上发了十二大愿。所以,发愿在修学
佛法中非常的重要。
《普贤行愿品》,它是普贤菩萨的修行法门。普贤为什么能够成为一个大菩
萨呢?原因是他初发心时,发了十个大愿。这十种大愿,作为修行菩萨道的人来
说,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法门。我们学佛行菩萨道,不是一天到晚求佛、菩萨
保佑,有了一点点小事就要去找佛、菩萨帮忙,这种人能成为佛、菩萨吗?我看
永远都成不了。为什么呢?因为一个真正学佛的人,不是整天老是想着自己的痛
苦和利益,而是应该担负着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的使命,以一种极大的力量,忍受
人世间的一切,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怎么能为一点点不如意的事,就去求佛、
菩萨帮忙呢!如果遇到一点困难和不顺心的事,就去找佛、菩萨,这种人永远都
是佛、菩萨保佑的对象,永远都是可怜的众生。这种人永远也成不了佛。为什么
呢?因为他只想着得到别人的帮助,而没有想到要去帮助别人。
《普贤行愿品》中第八大愿:“常随佛学”,就是要向佛、菩萨学习。佛怎
样修行度众生,我们也怎样去修行、去度众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有成佛的
资粮,我们才有可能成佛,才有可能成为菩萨。
本经在佛教中的地位及来历
《普贤行愿品》属于《华严经》中的一品。《华严经》是佛教中一部非常重
要的经典,被称为经中之王。《华严经》的境界是非常高深的,对于我们凡夫来
讲,这种境界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所谓不可思议,就是说不可以用我们的思
维想象得到的。为什么不可以想象呢?原因就是它是佛的境界。佛陀把自己证得
成佛的境界和盘托出,我们凡人要去理解它,自然就比较困难了。
我们现在学的《普贤行愿品》,是《华严经·入法界品》的一品。在这部经
里有这样一个故事,就是大家熟悉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一般人不知是否注
意到,观音菩萨身边有两个小孩,一个是善财童子,另一个是龙女。《普贤行愿
品》跟善财童子的关系非常密切。据《华严经》记载:在印度福德城里有一位长
者,他是福德城里的大企业家,家财万贯,平时乐善好施。可是有一件令他很苦
恼的事,他已经四十几岁了,还没有孩子。后来终于生了一个孩子,孩子出世之
后,他家里的财物与日俱增,生意很红火。福德长者感到这个孩子的来历不凡。
印度人非常迷信看相,他就请了一个看相先生,来给孩子看看。看相先生告诉福
德长者:你家财宝的来源与这个孩子的出世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这个孩子的福报
非常大!随着他的出世,你们家的福报也将会越来越大。所以就给这个小孩取名
为善财(即能生财的意思)。
善财童子眼看一天天长大了,虽然家里很有钱,但他对钱一点也不感兴趣。
他考虑的是寻找人生的归宿,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如何摆脱生老病死这些问
题。他想虽然自己很富有,但世界上还有许多人很穷,很痛苦,应该怎样去帮助
这些人,把他们从痛苦的深渊里解脱出来呢?光有钱财,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
题的。比如说你看见一个穷人,你给他二百块钱,但是用完之后,又怎样呢?明
天再给他一千块,但一千块也会很快用完的,还是不能解决问题。现在社会上有
很多人,他们虽然很有钱,但他们生活得并不幸福。所以,善财童子想探求彻底
解决人生困惑和痛苦的真理。
就在这时候,文殊师利菩萨到福德城里来弘扬佛法。善财童子听闻佛法后,
找到了解决人生问题的最好途径。当文殊菩萨讲完法后,他就对文殊师利菩萨说:
“我现在要发菩提心,要解脱生死,想帮助世界上的人们摆脱痛苦,但我不懂得
应该怎样修?”文殊师利告诉他:“如果你要想修行,那就要参访善知识。”善
知识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修学佛法中参访善知识非常重要。参访善知识的好处
是什么呢?因为只有亲近善知识,我们才能听闻正法,才能走入修学佛法的正道。
假如你遇不到善知识指导,便有可能误入歧途的。善财童子听了文殊菩萨的话以
后,他参访了很多的善知识,这就是平常所说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童
子的修学过程,便是我们修学佛法的典范。
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最早参访的一位老师是文殊师利菩萨,最后参
访的一位善知识是普贤菩萨。他参访普贤菩萨后,普贤菩萨告诉他:“我修行成
佛的法门就是十大行愿。”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不仅适合善财童子修学,也是
我们每一位修学佛法的最好法门。
本经的翻译
《普贤行愿品》属于《华严经》。《华严经》在中国佛教史上有过三次翻译。
第一次是在东晋。当时印度高僧佛陀跋陀罗带来了《华严经》的梵本,译成60
卷,34品,又称《晋译华严》或《六十华严》。到了唐代,从西域传来消息,
《晋译华严》的三万多偈不是全本,于阗有更完整的梵本。于是武则天专门派人
前往于阗寻访该经梵本,并聘请译经人。使者在于阗果然找到梵本,并请到高僧
实叉难陀一同返回长安。武则天为实叉难陀安排了专门的译场,开始译经。动笔
翻译的那天,武则天亲自参加,担任笔受。这次翻译出来的是第二个本子,共8
0卷,39品,又称《唐译华严》或《八十华严》。可奇怪的是《六十华严》也
好,《八十华严》也罢,里面均没有《普贤行愿品》的内容。
唐贞元年间,从印度来了一位叫般若的法师,对《华严经》重新翻译。他翻
译的是《入法界品》,共有40卷,故称《四十华严》。般若翻译的《四十华严》
中,最后一品就是《普贤行愿品》。如果我们想从《华严经》里找《普贤行愿品》
内容,也只能在《四十华严》里才能找到。
释经题
这部经的题目很长,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
品》。一部经典的题目,对于我们理解该经,往往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是
有很多的读者,不太重视经的名称。其实,经的题目与经文的内容有着十分密切
的关系。《普贤行愿品》是出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中。这部经是在什么情况下
说的呢?它是佛陀进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时说的。什么是佛呢?佛,梵语称佛陀,
在这里主要指释迦牟尼佛,他是一位觉者、智者。“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是什么
意思呢?不可思议,是超越了我们凡人的思维,就是说,佛的境界是不可以用我
们凡人的思想去想象,也无法用世间的语言去描述的。“解脱境界”已经断除了
烦恼和痛苦,已经了脱生死,永远不会再到生死里面去流转。另外,解脱有两种
意思:一是心解脱;二是慧解脱。心解脱,是说心里没有任何痛苦烦恼;慧解脱,
是说在思想知见、认识上已经成就般若智,不会被世间的一切现象所迷惑、所困
扰。
一部经典是由很多品组成的,品就像我们现在著作里的章节。这一品是《普
贤行愿品》。这一品的经文是说普贤菩萨发的十大愿。愿是普贤菩萨发的,发了
愿以后,普贤又按自己的发心去修行,所以叫做普贤行愿。
中国佛教里有四大菩萨:观音菩萨、地藏王菩萨、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
四位菩萨的道场成了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观音的道场在普陀山;地藏王的道场
在九华山;普贤的道场在峨嵋山;文殊师利的道场在五台山。这四位大菩萨中,
观音代表大慈大悲:一是无缘大慈,另一个是同体大悲。无缘就是没有任何条件
地去帮助别人;慈就是给你快乐,无条件地给你快乐;悲是拔苦的意思;同体是
把自己与众生看作是一个整体,把众生的痛苦看做是自己的痛苦,众生的困难就
是自己的困难,众生的快乐就是自己的快乐。如果我们都有这种精神,那么,我
们大家都是菩萨啦!文殊师利代表智慧,智慧在修学佛法里非常重要。我们学佛
的目的就是为了成佛。成佛,其实是智慧的成就。
记得拿破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
兵。”那么,我认为一个不想成佛的人,就不是佛的好弟子。成佛要具备成佛的
资粮,换句话说要具备成佛的条件。我们要学习诸佛菩萨大慈大悲的精神;我们
要学大行普贤的十大愿王。大行,不是帮助一两个人,而是要帮助一切人,要以
一切众生作为我们帮助的对象。
我们学《普贤行愿品》,就是要学普贤的“愿”和“行”。行和愿如鸟的双
翼,车的两轮,缺一不可。因为没有宏大而正确的“愿”,“行”就很盲目,在
修行上就没有方向和目标可循。但是如果光是发愿,而没有实际行动,发心只是
一句空话。因此,我们在学习《普贤行愿品》时,特别要注意行持。我们只有按
照自己的发心,用实际行动去实践普贤大愿,才能功德圆满,最终成佛!
本经的组织与内容
学习一部经典,了解它的组织结构,有利于把握其整体及思想脉络。《普贤
行愿品》的组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长行,二是偈颂。长行是前面的散文部
分,偈颂是后面的诗歌部分。偈颂基本上重复长行的内容,但并不完全相同。在
语言上表现得比较精炼,内容方面也有一些新意。《普贤行愿品》的整体内容,
主要是由十大愿王组成。十大愿王是:“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
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
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第二章序分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
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
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
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
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菩萨资格的考察
一般经典的开头,总是“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可是
《普贤行愿品》没有这个开头。为什么没有呢?前面讲过,这部经是《华严经》
中的一品,是从中间开始的。这一段经文有点序分的味道,先把一种一种的行愿
说出来,然后再依次解说,像是一本书的总目。
“尔时”,是指佛陀说法的那个时候。“菩萨摩诃萨”,是梵语。菩萨是觉
悟的有情,不但自己觉悟了,也要使众生觉悟。菩萨摩诃萨,是指大菩萨。菩萨
与阿罗汉的区别在于:菩萨自己觉悟了,并发心去帮助世界上所有的人,希望他
们也能觉悟。相反的,自己觉悟了,不去帮助别人,没有去度化众生,就自称证
入了,称为阿罗汉。佛跟菩萨又有什么区别呢?佛的觉悟是圆满的觉悟,而菩萨
的觉悟还没有圆满。就像十四以前的月亮和十五的月亮相比,虽然它们也放光,
却是有缺陷的。而佛的觉悟如十五的月亮,又大又圆,它放出的光是圆满的。
菩萨,有小菩萨、大菩萨、新菩萨、老菩萨之分。比如学佛的人发菩提心,
受菩萨戒,将来去度化众生,帮助世界上的人,这人现在就是菩萨了。但是他是
属于初发心的菩萨。虽然也叫菩萨,但是跟普贤、观音菩萨一样不一样呢?不一
样的。因为他的功德、智慧、能力都不能同这些大菩萨相比。就拿忍辱来说,假
如人家需要你的眼珠,你能把眼珠挖出来吗?对于一个大菩萨来说就很容易办到。
但对于小菩萨,尤其是一个初发心的菩萨而言,就很难做到了。所以,同样是菩
萨,境界却有高低之分。
菩萨这个概念,许多人往往不能正确的理解。一提到菩萨,就觉得他们是来
无影去无踪。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高僧大德就是菩萨。像太虚大师,他一
生的修行是完全按照菩萨的标准来修持的。他在一首诗里说到:“比丘不是佛未
成,请你呼我为菩萨”,所以,大家都称他太虚菩萨。又如台湾的慈航法师,人
们都称他为慈航菩萨。
我们大家如果能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也可以称为菩萨。从小菩萨、新菩萨
开始做起,将来随着智慧和功德的成就,也像普贤菩萨、观音菩萨那样,成大菩
萨了。所以,菩萨是由普通人开始做起的;菩萨是从日常生活中修行得来的,是
非常现实的。只要我们能用菩萨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那我们每个人都是菩萨。菩
萨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呢?就是无私奉献的精神。像雷锋那样,牺牲个人的利益,
甚至自己的生命,去帮助别人,给社会大众带来幸福和欢乐的人,就是菩萨。我
们不妨把雷锋称为雷锋菩萨,因为他具有菩萨的精神。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到:观音菩萨为了度化众生,示现各种各样的身相。
经中说:“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观音菩萨为了方便善巧度化
众生,有时当国王,有时当男人,有时当女人,有时当乞丐,有时当畜生,有时
当佛教徒,有时则示现其他身相。因此,看一个人是不是菩萨,不能只看他是不
是学佛的,而是要看他的所作所为,符不符合菩萨的精神和标准。这才是最重要
的!
佛陀的功德有多大
“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称,是称赞。叹,是佩服、赞扬
的意思。普贤菩萨听了释迦牟尼佛说法后,称颂赞叹佛的功德。胜功德的“胜”
字,是说如来的功德,超过寻常人的功德。普贤菩萨称赞如来功德无量无边。世
界上谁的功德最大呢?如来的功德最大!
我们经常念的一个偈子:“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
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这是说,不管天上还是地上没有任何众生的功德,比
得上如来。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向佛陀学习呢?因为佛陀的道德已经彻底圆满了;
我们假如不向佛陀学习,还向谁学习呢?
世界上尽管有成就、有道德修养的人也不少,像古代的圣贤,如孔子、老子,
佛教中的一些高僧大德,以及我们现前的师长等。虽然他们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但是我们从他们身上多多少少总能挑出一些毛病。总的来说,他们的道德是有缺
陷的,是不圆满的。然而,我们在佛陀的人格中,找不出任何的缺陷,佛陀的起
心动念、一举一动都是圆满无缺的。所以,普贤菩萨称赞如来的功德,胜过所有
的人。把如来的功德告诉参加华严法会上的许多菩萨,还有善财童子。但善财童
子是此次法会的当机者,因此特别提出善财的名字,向他说法。
“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
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普贤菩萨在说
法前,对法会上许多听法的人,先叫了一声“善男子”。指以善财为代表,所有
参加这次法会的听众。如来的功德到底有多大呢?佛教认为:在宇宙中,不是只
有一尊佛,而是十方(东、南、西、北,还有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方、
下方)世界都有佛陀的存在,就像微尘那么多,是无法用数字来计算的。普贤菩
萨告诉我们,这么多的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如
来的功德,还是演讲不完的。
什么叫佛刹?刹,是梵语,是国土的意思。佛刹,是佛所住的国土。那么,
宇宙中有多少佛刹呢?宇宙中佛的国土,无法用数字来说明。一个佛刹,在佛经
里面叫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究竟有多大?佛教以须弥山为中心,一个太
阳,一个月亮,众多的星球构成一个世界。一千个世界为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
小千世界为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个大千世界,是为三千大千世
界。地球是人类所住的地方,地球主要由地壳、地幔、地核所组成。如果把地球
剖开,一直剖到最小的程度,化为众多的极微尘,那么试想,把一个佛刹,也就
说把众多的星球剖成微尘,这个数量是不是很大啊?实在是太大了!何况用这么
多的数目,来比劫数的长久。
劫,是一个时间单位。一劫到底有多长时间呢?劫有大劫、中劫和小劫。佛
教所说的小劫,是怎样计算的呢?是根据人的寿命来计算的。佛教经典里说,人
的寿命从84000岁开始,然后每100年减一岁,一直减到人的寿命10岁为止,称为
减劫;再从人的寿命10岁开始,每过100年增加一岁,一直增加到84000岁,称为
增劫。把一减劫和一增劫加在一起为一小劫;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八十中劫为一
大劫。佛教所说的芥子劫,时间就更长了,长得难以计算。佛教只用比喻来说明,
就是在一座方圆40里的城市里,里面什么东西都没有,全部堆放的都是芥子,天
上的人每过五百年下来一次,从这里拿走一粒芥子,一直到拿完这座城里的所有
芥子为止。从拿走第一粒芥子,到拿走最后一粒芥子,这么长的时间,就是一个
劫,这叫芥子劫。现在说的是极微尘数劫,不是一个劫,那就可想而知这个极微
尘数劫的数目实在太大了,这种时间实在太长太长了。
上边这一段经文的主要意思,简单总结和归纳就是:如来的功德无量无边,
倘使十方世界的许多佛,拿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的时间,接连不断地去
演讲佛的功德,还是永远讲不完的。换而言之,佛陀的功德简直大得不得了!佛
陀的功德不可穷尽,没有办法说尽和说完。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学佛呢?因为佛
陀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如何成就佛果功德
那么如何才能成就佛陀的功德呢?这是佛教徒都很关心的问题。普贤菩萨告
诉我们:“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倘若有人要成就佛陀广大
无量的功德,应该要依普贤的十种广大行愿去修,从内心深处发出这样的十种大
愿,然后按照所发的大愿,至诚恳切地去修行、去实践。那么,就能够成就佛的
功德,可以成佛。
“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
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
十者普皆回向。”这一段经文,是普贤菩萨接着上边所说的十种行愿,把每一种
的行愿说出来,像是一本书的目录,或是一篇文章的题目,先让读者知道,到后
边再详细地讲解明白。
普贤菩萨前面只说了十种广大的行愿,并没有说明是哪十种。那么听法的人,
一定急着想知道。所以普贤菩萨又接上面的话题说道:我上边说的十种广大行愿,
是哪十种呢?然后把这十种行愿的名目,一个一个地说出来。下文将对十种行愿
的内容进行具体介绍和说明。
第三章礼敬诸佛愿
【善财白言:大圣!云何礼敬,乃至回向?
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
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悉以清
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一一身,
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虚空界尽,我礼乃尽;以虚空界不可尽故,
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
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
业,无有疲厌。】
礼敬的意义
“礼敬”什么呢?礼就是顶礼、礼拜(问讯、合掌、低头、鞠躬)。礼的意
义在哪里?礼的意义表示恭敬,礼跟敬必须配合在一起。光有礼而不敬,行不行
啊?不行。
记得《六祖坛经》有记载:永嘉玄策去参访六祖,他磕头的时候,头不点到
地上去。六祖说:“礼拜表达恭敬,本来是为了制伏我慢,可是你拜我,头都不
点地,这算什么礼拜呀?”这段话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就是说礼要跟敬结合在
一起,礼敬的意义主要在恭敬。我们学佛首先要对佛陀生起恭敬心,包括对三宝。
恭敬,也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很平常的礼貌。就像世界上的人,对自己的长辈,或
是有德行的人,我们都要恭敬他们。所以,礼敬是一种很平常的法门,并不是佛
法特有的。
修学佛法首先要对三宝产生恭敬心、虔诚心。因为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才
能依教奉行。就拿社会上的人来说吧!一个学生,他在学校里,瞧不起他的老师。
那么,对老师讲课会不会接受,乃至会不会按照老师所说的话去做呢?我看是不
大可能的。一个孩子在家里对他的父母,没有丝毫的恭敬心,你说他会不会听父
母的话呢?自然也是不会的。同样的道理,我们学佛对三宝缺乏恭敬心,那么能
依教奉行吗?我看是很困难的;即使能的话,也要打折扣。恭敬的意义,主要是
为了我们更好的修学佛法。
拜哪些佛
第一大愿:“礼敬诸佛”。诸,是所有、全部、众多的意思。诸佛,不是指
一尊佛或两尊佛,而是指十方三世一切佛。我们礼敬的佛陀,到底是什么样的佛
陀呢?一般社会上的人,由于不了解佛教的关系,对佛教徒的礼佛,往往会产生
一种误会,他们以为学佛的人是把木头、石头雕塑的泥像,作为崇拜的偶像,这
是对佛教极大的误会。其实,我们拜的并不是偶像,佛教寺院中之所以供着偶像,
那是佛弟子表达对佛陀的追思!同时也是仰慕佛陀的智慧和道德,起到见贤思齐
的作用。
我们拜佛,应该拜哪些佛呢?“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
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们所拜的佛陀,不是一尊两尊,而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有很多人拜佛,只想着眼前的某一尊佛,如观音菩萨、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
只局限于拜某一尊佛。有的人甚至会用一种凡夫的心态去衡量佛的思想和境界。
担心现在拜观音菩萨,没有拜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会不会生气呢?在拜阿弥陀佛
的时候,没有拜大势至菩萨,大势至菩萨会不会生气呢?没有拜到其他的佛、菩
萨,如果得罪了他们,佛、菩萨怪罪下来怎么办呢?
其实,这种担心和顾虑是多余的。因为我们拜佛着相,所以才会出现这种心
态。现在普贤菩萨教我们怎样去拜佛。普贤菩萨告诉我们:我们所拜的佛,不是
一尊二尊,而是拜尽法界,也就是整个宇宙中十方三世的诸佛。过去世诸佛,是
指已经圆寂的佛陀;现在世诸佛,是指正在十方世界转法轮,说法的佛陀;未来
世诸佛,是指未来世界将会出现的佛陀。十方三世诸佛,就像世界的极微尘数那
么多,所有的佛陀,都是我们要顶礼的对象。所以,我们在拜佛的时候,不能执
著于某一尊偶像,而是要观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这样一来,在一拜中一切诸佛
菩萨都拜到了,你想想,这种拜佛功德,比起以往执著于某一偶像,不知要大多
少倍?我看百千亿万倍都不止!
怎样拜佛
有人可能会问:这么多的佛我应该怎样去拜?这么多的佛陀我怎么拜得过来
呢?“我以普贤行愿力故”,现在我们要用普贤菩萨的思想境界去拜,拜的时候
“深心信解,如对目前”,相信十方世界都有佛的存在,假如信心不足,那是不
行的。在相信、理解、接受十方诸佛存在的同时,还要观想十方诸佛都在我的面
前。
“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悉,是完全的意思。我们面对无穷无尽、
无法用数目可以计算的诸佛,身体拜佛、口念佛、意念想着佛,完全用一片恭敬
虔诚的心去礼拜。拜佛的时候,心里不存丝毫的私心杂念,当我们没有任何妄想
的时候,心才能清净。所以,要以清净的身口意三业,常常修礼敬诸佛的大愿。
为什么有的人拜佛能得到感应,有人却不能呢?这跟你的心清净不清净、虔诚不
虔诚有关系。因为佛陀不是有意要在你心中显现出来,佛也不是因为要你去拜他,
才跑到你心里。假如这个人拜佛,佛跑到这个人心里;另一个人拜佛,佛又跑到
他那里。假如同时有几千万个地方的人都在拜佛,佛肯定会忙得晕头转向,肯定
会累坏。
佛不是有心示现,他完全是无心的。佛随着他的愿力,千处有求千处应,就
像天上的月亮。月亮一直挂在天上,什么地方有水,什么地方就有月亮。不过,
有的地方虽然有水,为什么却见不到月亮呢?因为水只有清净如镜的时候,月亮
才能在水中映出来;如果水是浑浊的,月亮还能显现吗?每一个人也像一潭水,
一般人总处在妄想状态中,这就犹如一潭浊水,佛陀自然不能显现在我们心中。
一个人通过修行,以清净三业拜佛,犹如一潭清水,那么,佛、菩萨就能显现,
这就是佛教中所说的感应道交。
有这样一句话:“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什么地方有水,什
么地方就有月亮;天上什么时候没有乌云,什么时候就有太阳。同样的,什么地
方有一片虔诚、清净的心,那么,什么地方就有佛、菩萨显现。佛、菩萨可以说
成是佛陀、观音菩萨;也可以说是我们自心的佛性。假如我们离开了自己清净的
心,也就离开了诸佛菩萨。如果我们随时都能把握自己,让我们的心,随时处于
一种清清净净的状态。那么,我们随时都与诸佛菩萨在一起。所以,修学佛法不
能离开自己清净的心,到外面去寻找佛、菩萨,如果是这样的话,离佛道就会越
来越远。
“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
说佛刹极微尘数佛”。有微尘那么多的佛陀,在十方世界里。你说:我只有一个
身子,这么一来比例失调,一个人拜这么多的佛,我拜不过来怎么办?那么,就
要借助观想的力量,观想宇宙中有微尘数的佛陀。我呢?也不是一个我,我要显
出微尘数的身。有多少个佛,就有多少个我。我有千百亿个化身,想象着每一尊
佛的面前都有一个我。
打个比方:我们在拜佛的时候,“我”的面前有一个佛,佛的面前有一个
“我”。如果前后左右上下都装有镜子的话,就会出现每一个镜子里都有一尊佛,
同时每一个镜子里也都有一个“我”。“我”在拜每一尊佛,同时每一尊佛都在
接受“我”的礼拜。这时候,你就不只一个身,而是有无数多的身。以无数多的
身去拜无数多的佛,这样就能拜得过来了。如果用这种观想的方法和力量去拜佛
的话,功德就能无量无边!这种功德就像虚空一样大。所以,虽然你现在是礼一
拜佛,却比起别人拜几十生几十辈子的功德,不知要大多少倍!
我们以一种极大广阔的心境去拜佛,这个“我”就不是原来的“我”了。
我们要想成佛,就要把佛、菩萨的境界,变成自己的境界,这样才有可能成为佛
陀、成为菩萨。我们拜佛也不是拜一天两天,初一拜了十五再拜,而是“虚空界
尽,我礼乃尽”。虚空有没有尽的时候?虚空没有穷尽,所以我的礼敬也没有尽
头。学佛的思想境界能有这么高,这样学佛才有出息。
“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
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这段话里有三个比喻:一是众生界尽,二是
众生业尽,三是众生烦恼尽。众生有没有尽的时候?众生界没有穷尽的时候。众
生界、众生业、众生的烦恼,都是没有穷尽的。那么,我此礼敬也没有穷尽。这
是一种反衬的方式,显示我拜佛的这种愿望和行为。“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
念相续无有间断”。我们拜佛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长时间的,相续不断的,
心要时常想着,念着,没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你说这样会很辛苦,
休息几天再拜吧?不是的,拜佛是没有疲厌的。总之,礼敬诸佛是指礼敬已经成
佛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从广义的角度来说,也可以把一切众生作为我们礼敬的
对象。
常不轻菩萨
在《法华经》里,有位菩萨叫常不轻,他看见人就礼拜,时间长了,有些人
看见他觉得讨厌。有的人不明白,这个人为什么这么怪呢?见到任何人都拜,是
不是神经有毛病?甚至有些人不理解,扔石头打他,用脚踢他,用口水吐他。但
不管你怎样对待他,他也不生气,见人照拜不误。有一天,一个人实在看不下去,
走上前问他:“你一天到晚见人就礼拜,别人打你、骂你,你也不生气,这究竟
是为什么?”他回答说:“因为你们将来都会成佛的,所以,我不敢轻慢你们。”
这个故事说明两个道理:一是说明众生皆有佛性。常不轻菩萨这样做,实际上是
以身说法,用自己的实际行为去劝化普渡众生,使他们早日觉悟,提醒大家要自
尊、自爱。二是说明行菩萨道的人,对一切人都要恭敬、尊重。
我们讲礼敬诸佛,不仅仅是礼敬已经成佛的诸佛,同时也要礼敬未来将要成
佛的一切众生。如果学佛的人,把普贤的礼敬法门,推广普及到日常生活中去,
我们能够尊重一切人,使人欢喜。那么也就功德无量了!
第三章礼敬诸佛愿
【善财白言:大圣!云何礼敬,乃至回向?
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
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悉以清
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一一身,
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虚空界尽,我礼乃尽;以虚空界不可尽故,
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
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
业,无有疲厌。】
礼敬的意义
“礼敬”什么呢?礼就是顶礼、礼拜(问讯、合掌、低头、鞠躬)。礼的意
义在哪里?礼的意义表示恭敬,礼跟敬必须配合在一起。光有礼而不敬,行不行
啊?不行。
记得《六祖坛经》有记载:永嘉玄策去参访六祖,他磕头的时候,头不点到
地上去。六祖说:“礼拜表达恭敬,本来是为了制伏我慢,可是你拜我,头都不
点地,这算什么礼拜呀?”这段话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就是说礼要跟敬结合在
一起,礼敬的意义主要在恭敬。我们学佛首先要对佛陀生起恭敬心,包括对三宝。
恭敬,也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很平常的礼貌。就像世界上的人,对自己的长辈,或
是有德行的人,我们都要恭敬他们。所以,礼敬是一种很平常的法门,并不是佛
法特有的。
修学佛法首先要对三宝产生恭敬心、虔诚心。因为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才
能依教奉行。就拿社会上的人来说吧!一个学生,他在学校里,瞧不起他的老师。
那么,对老师讲课会不会接受,乃至会不会按照老师所说的话去做呢?我看是不
大可能的。一个孩子在家里对他的父母,没有丝毫的恭敬心,你说他会不会听父
母的话呢?自然也是不会的。同样的道理,我们学佛对三宝缺乏恭敬心,那么能
依教奉行吗?我看是很困难的;即使能的话,也要打折扣。恭敬的意义,主要是
为了我们更好的修学佛法。
拜哪些佛
第一大愿:“礼敬诸佛”。诸,是所有、全部、众多的意思。诸佛,不是指
一尊佛或两尊佛,而是指十方三世一切佛。我们礼敬的佛陀,到底是什么样的佛
陀呢?一般社会上的人,由于不了解佛教的关系,对佛教徒的礼佛,往往会产生
一种误会,他们以为学佛的人是把木头、石头雕塑的泥像,作为崇拜的偶像,这
是对佛教极大的误会。其实,我们拜的并不是偶像,佛教寺院中之所以供着偶像,
那是佛弟子表达对佛陀的追思!同时也是仰慕佛陀的智慧和道德,起到见贤思齐
的作用。
我们拜佛,应该拜哪些佛呢?“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
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们所拜的佛陀,不是一尊两尊,而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有很多人拜佛,只想着眼前的某一尊佛,如观音菩萨、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
只局限于拜某一尊佛。有的人甚至会用一种凡夫的心态去衡量佛的思想和境界。
担心现在拜观音菩萨,没有拜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会不会生气呢?在拜阿弥陀佛
的时候,没有拜大势至菩萨,大势至菩萨会不会生气呢?没有拜到其他的佛、菩
萨,如果得罪了他们,佛、菩萨怪罪下来怎么办呢?
其实,这种担心和顾虑是多余的。因为我们拜佛着相,所以才会出现这种心
态。现在普贤菩萨教我们怎样去拜佛。普贤菩萨告诉我们:我们所拜的佛,不是
一尊二尊,而是拜尽法界,也就是整个宇宙中十方三世的诸佛。过去世诸佛,是
指已经圆寂的佛陀;现在世诸佛,是指正在十方世界转法轮,说法的佛陀;未来
世诸佛,是指未来世界将会出现的佛陀。十方三世诸佛,就像世界的极微尘数那
么多,所有的佛陀,都是我们要顶礼的对象。所以,我们在拜佛的时候,不能执
著于某一尊偶像,而是要观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这样一来,在一拜中一切诸佛
菩萨都拜到了,你想想,这种拜佛功德,比起以往执著于某一偶像,不知要大多
少倍?我看百千亿万倍都不止!
怎样拜佛
有人可能会问:这么多的佛我应该怎样去拜?这么多的佛陀我怎么拜得过来
呢?“我以普贤行愿力故”,现在我们要用普贤菩萨的思想境界去拜,拜的时候
“深心信解,如对目前”,相信十方世界都有佛的存在,假如信心不足,那是不
行的。在相信、理解、接受十方诸佛存在的同时,还要观想十方诸佛都在我的面
前。
“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悉,是完全的意思。我们面对无穷无尽、
无法用数目可以计算的诸佛,身体拜佛、口念佛、意念想着佛,完全用一片恭敬
虔诚的心去礼拜。拜佛的时候,心里不存丝毫的私心杂念,当我们没有任何妄想
的时候,心才能清净。所以,要以清净的身口意三业,常常修礼敬诸佛的大愿。
为什么有的人拜佛能得到感应,有人却不能呢?这跟你的心清净不清净、虔诚不
虔诚有关系。因为佛陀不是有意要在你心中显现出来,佛也不是因为要你去拜他,
才跑到你心里。假如这个人拜佛,佛跑到这个人心里;另一个人拜佛,佛又跑到
他那里。假如同时有几千万个地方的人都在拜佛,佛肯定会忙得晕头转向,肯定
会累坏。
佛不是有心示现,他完全是无心的。佛随着他的愿力,千处有求千处应,就
像天上的月亮。月亮一直挂在天上,什么地方有水,什么地方就有月亮。不过,
有的地方虽然有水,为什么却见不到月亮呢?因为水只有清净如镜的时候,月亮
才能在水中映出来;如果水是浑浊的,月亮还能显现吗?每一个人也像一潭水,
一般人总处在妄想状态中,这就犹如一潭浊水,佛陀自然不能显现在我们心中。
一个人通过修行,以清净三业拜佛,犹如一潭清水,那么,佛、菩萨就能显现,
这就是佛教中所说的感应道交。
有这样一句话:“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什么地方有水,什
么地方就有月亮;天上什么时候没有乌云,什么时候就有太阳。同样的,什么地
方有一片虔诚、清净的心,那么,什么地方就有佛、菩萨显现。佛、菩萨可以说
成是佛陀、观音菩萨;也可以说是我们自心的佛性。假如我们离开了自己清净的
心,也就离开了诸佛菩萨。如果我们随时都能把握自己,让我们的心,随时处于
一种清清净净的状态。那么,我们随时都与诸佛菩萨在一起。所以,修学佛法不
能离开自己清净的心,到外面去寻找佛、菩萨,如果是这样的话,离佛道就会越
来越远。
“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
说佛刹极微尘数佛”。有微尘那么多的佛陀,在十方世界里。你说:我只有一个
身子,这么一来比例失调,一个人拜这么多的佛,我拜不过来怎么办?那么,就
要借助观想的力量,观想宇宙中有微尘数的佛陀。我呢?也不是一个我,我要显
出微尘数的身。有多少个佛,就有多少个我。我有千百亿个化身,想象着每一尊
佛的面前都有一个我。
打个比方:我们在拜佛的时候,“我”的面前有一个佛,佛的面前有一个
“我”。如果前后左右上下都装有镜子的话,就会出现每一个镜子里都有一尊佛,
同时每一个镜子里也都有一个“我”。“我”在拜每一尊佛,同时每一尊佛都在
接受“我”的礼拜。这时候,你就不只一个身,而是有无数多的身。以无数多的
身去拜无数多的佛,这样就能拜得过来了。如果用这种观想的方法和力量去拜佛
的话,功德就能无量无边!这种功德就像虚空一样大。所以,虽然你现在是礼一
拜佛,却比起别人拜几十生几十辈子的功德,不知要大多少倍!
我们以一种极大广阔的心境去拜佛,这个“我”就不是原来的“我”了。
我们要想成佛,就要把佛、菩萨的境界,变成自己的境界,这样才有可能成为佛
陀、成为菩萨。我们拜佛也不是拜一天两天,初一拜了十五再拜,而是“虚空界
尽,我礼乃尽”。虚空有没有尽的时候?虚空没有穷尽,所以我的礼敬也没有尽
头。学佛的思想境界能有这么高,这样学佛才有出息。
“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
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这段话里有三个比喻:一是众生界尽,二是
众生业尽,三是众生烦恼尽。众生有没有尽的时候?众生界没有穷尽的时候。众
生界、众生业、众生的烦恼,都是没有穷尽的。那么,我此礼敬也没有穷尽。这
是一种反衬的方式,显示我拜佛的这种愿望和行为。“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
念相续无有间断”。我们拜佛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长时间的,相续不断的,
心要时常想着,念着,没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你说这样会很辛苦,
休息几天再拜吧?不是的,拜佛是没有疲厌的。总之,礼敬诸佛是指礼敬已经成
佛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从广义的角度来说,也可以把一切众生作为我们礼敬的
对象。
常不轻菩萨
在《法华经》里,有位菩萨叫常不轻,他看见人就礼拜,时间长了,有些人
看见他觉得讨厌。有的人不明白,这个人为什么这么怪呢?见到任何人都拜,是
不是神经有毛病?甚至有些人不理解,扔石头打他,用脚踢他,用口水吐他。但
不管你怎样对待他,他也不生气,见人照拜不误。有一天,一个人实在看不下去,
走上前问他:“你一天到晚见人就礼拜,别人打你、骂你,你也不生气,这究竟
是为什么?”他回答说:“因为你们将来都会成佛的,所以,我不敢轻慢你们。”
这个故事说明两个道理:一是说明众生皆有佛性。常不轻菩萨这样做,实际上是
以身说法,用自己的实际行为去劝化普渡众生,使他们早日觉悟,提醒大家要自
尊、自爱。二是说明行菩萨道的人,对一切人都要恭敬、尊重。
我们讲礼敬诸佛,不仅仅是礼敬已经成佛的诸佛,同时也要礼敬未来将要成
佛的一切众生。如果学佛的人,把普贤的礼敬法门,推广普及到日常生活中去,
我们能够尊重一切人,使人欢喜。那么也就功德无量了!
第四章称赞如来愿
【复次,善男子!言称赞如来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
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
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
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穷未来际,相
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遍。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
尽,我赞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赞叹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
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随喜赞叹
第二大愿:“称赞如来”。称赞,就是称扬、赞叹。“称扬赞叹”法门,在
修学佛法中非常重要。一般人大都患有一种通病,往往喜欢用放大镜去看别人的
缺点,爱挑剔别人的毛病,总是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把赞叹的语言留给自
己,把那些难听的话送给别人。有的人爱在背后说他人的一些坏话,甚至诽谤他
人。为什么大家爱犯这种毛病呢?原因是嫉妒心、我慢心在作怪。这种人与周围
的人很难处理好关系。
嫉妒心是嗔恨心的表现,嫉妒心有时来得莫明其妙。比如一般女孩子最爱犯
的毛病,就是不愿意看见比自己长得漂亮的姑娘,出现在自己的生活圈里。尽管
人家的美貌,在许多情况下,并不影响自己的利益,但是总会莫明其妙地产生反
感和不满。总爱从人家相貌中挑剔出某种缺陷,跟自己的相比:眼睛长得不怎么
样,鼻子长得不怎么样,肤色又不怎么样……。言下之意是说自己比这人长得好
看。尽管说这话的人,长相不比人家好,但就是不服气。这是嫉妒心的表现。
我慢心重的人,处处自以为是,自尊心、好胜心特别强。别人无论在哪方面
胜过自己,不仅不承认自己不如别人,反而认为自己处处胜过他人;听到某人对
某人的赞叹,心里就不舒服。这种人的感情十分脆弱,他只能在恭维赞叹声中生
活,一旦受到打击,精神很容易崩溃。这种人是不堪一击的。
嫉妒心、我慢心显示了人的自私,体现了人的狭窄心量,破坏了人的平衡心
境,使人干出许多蠢事。这是一种非常可怕的心理,但又是人们普遍容易出现的
心理。所以在佛经中特别宣扬随喜赞叹功德。其实,随喜赞叹是很廉价的。比如
别人为寺院塑佛像,捐赠二万元,你一分钱也没拿出去,但是,如果你能发自内
心地为别人感到高兴,并用美妙的语言去赞叹他,那么,你所得到的功德跟他一
样大!随喜赞叹的功德,不仅廉价,而且还是对治嫉妒的有效方法。
普贤菩萨教我们称赞如来。其实,不仅仅是对如来,而是要我们去称赞一切
好人好事。如来是世间上最值得尊重的人,我们称赞他,是一件比较容易做到的
事。不仅如此,称赞如来的意义,还包括对世界上的一切好事,都要去称扬、赞
叹,让他们欢喜,这才是我们学佛人的本分。
如来的名号及功德
如来,是佛的十大名号之一。每一尊佛都有十大名号,这十个名号主要是根
据他的功德、智慧、能力所安立的。如来、佛都是常用的名号,如来跟佛不可以
合起来说。通常有许多人把两种名称合起来称为“如来佛”。其实,这种叫法是
错误的。正确的说法应称释迦如来、弥陀如来、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也可以称
药师佛、释迦牟尼佛。但是,不可以称“如来佛”。何为如来?如来是证如实之
道而来。说证到了真实之理,然后再来这个世界度化众生,所以称为如来。如来
也可以称如去,称如来如去,就是来去自如。我们凡夫之人能称为如来吗?我们
不能称为如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来去不自如。我们的来去受业力的支配,不
能自主。寿命到头的时候,你说,唉呀!我还想活,我不想死。你怕死,但你不
得不死。但是如来就不一样,他可以随便示现在任何一个地方。为了度化众生,
如来可以随心所欲在几千个地方,几万个地方来去自如。
称赞如来,如来有哪些功德值得我们称赞呢?如来的功德,在佛经里简单地
说有“三德二利”。三德是断德、智德、恩德,二利是自利利他、自觉觉他。
什么是断德呢?是断除烦恼所显示涅盘的功德。凡夫之人总是充满各种各样
的烦恼。如贪、嗔、痴、我慢心、嫉妒心、爱心、恨心……而在佛陀的人格中,
完全断除了这些烦恼,心里没有丝毫的烦恼,因而证得了涅盘。
什么是智德呢?智,指智慧。佛教中所讲的智慧与通常讲的不同,它不是指
人世间一般的聪明才智,而是指具有解脱痛苦、烦恼,证得真理的一种能力。佛
陀的智慧,对人生、对宇宙的一切所要发生的事,他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反
之,我们凡夫没有佛的这种智慧,搞不清楚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我的前生
是怎么回事?我的来生到底又是怎么一回事?
什么是恩德呢?佛陀对我们有极大的恩情,佛陀悲愍众生无尽轮回的痛苦,
把每一个众生当做自己的儿子一样,把自己亲证的人生及宇宙的真理和盘托出。
换句话说,佛的恩德就是佛把自己证得了脱生死、得大自在、具体修行得道的方
法,毫不保留地传给我们。让我们按照他修行的方法去实践,让众生也能证得涅
盘,了脱生死,得大自在。佛陀把众生看成和他一体,对众生充满无限的悲心;
佛为了使众生得到解脱,说法四十九年,佛的恩德是要我们大家都成佛!
如来的功德很大,我们要称赞如来的功德!平常我们对释迦牟尼佛赞叹道:
“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不
论是天上的天人,还是世间上的人,以及十方世界中的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人的
功德能和如来相比。我们对其他人求全责备时,总能在他们的身上找到或多或少、
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在佛陀的身上,你是找不出任何缺点的。为什么呢?因为
佛陀的智慧和功德已经彻底圆满了。
十方世界诸佛无量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
切世间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我们称赞哪些佛和菩萨?
是称赞一尊佛、菩萨,还是两尊佛、菩萨呢?不是的。我们现在学的是《普贤行
愿品》,那么,我们就要以普贤菩萨的境界去称赞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所有
的佛陀。“一切刹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一切
刹土,是指一切国土。把国土剖析为很小很小的极微,每一个极微元素里,都有
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佛陀出世,不是孤零
零的一个人,而是“一佛出世,千佛欢喜”,一尊佛出世,千万尊佛欢喜,无数
的菩萨欢喜,无数的菩萨跟随佛陀、协助佛陀弘扬佛法。如释迦牟尼佛的手下,
有观音菩萨、地藏王菩萨、文殊菩萨;还有舍利弗、目犍连、阿难等几千声闻弟
子跟随他。那么,我们要称赞这些所有的佛,要称赞每一尊佛身边无量无边的菩
萨。整个宇宙中所有佛、菩萨,都是我们称赞的对象,可见我们要称赞的佛不是
一尊、两尊。
称赞如来
普贤菩萨教我们怎样赞叹如来:“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各以出过
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
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遍。”这里告
诉我们要“有甚深胜解,现前知见”,深信不疑地接受,深信不疑地理解,十方
世界中充满着佛、菩萨。想象着这些佛、菩萨,都在我们的面前。信是很重要的,
有的人不相信,哪来这么多的佛?你看我们这个娑婆世间几千年、几万年,才有
一尊佛陀出世,哪有这么多的佛?如果你要这样想,我也没有办法。不过假如你
不肯相信,那么你永远也不能达到普贤菩萨的境界。所以,我们必须相信佛说的
法是不会错的。
宇宙中有很多的佛,有人会这样说,我只有一张嘴巴,怎么赞叹得过来呢?
每一尊佛我都称赞一句话,那我一天到晚不歇气、不停地赞叹,一直赞到神经衰
弱也称赞不完。就是把我累病了,也赞叹不过来,你说怎么办?现在我们要用普
贤菩萨的境界去称赞佛,那么,再多的佛陀,也能称赞得过来。
“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
切言辞海”。出过二字是什么意思呢?出是超出的意思;过是胜过的意思。辩是
辩论的意思;辩才就是有辩论的口才。微妙就是微细、美妙、极好的意思。言辞
就是说话。音声海、言辞海都是形容音声言辞像海那样的大,像海水那么多。
辩才天女,出自《华严经·如来出现品》。经中说辩才天女,是自在天王的
彩女,是天王差唤的女子。辩才天女有五百个舌根,每个舌根能发出五百种音声,
她所发出的每一种音声,非常美妙动听,好像是几百种几千种乐器伴奏出音乐的
声音。也许有人会说,辩才天女有五百个舌头,而每个舌头又能发出五百种动听
的音声,我是凡人,只有一根舌头,怎么能和她相比呢?我们就是要超过辩才天
女的微妙舌根。她有五百根舌头,其实算不了什么,我们现在观想自己有五万个、
五十万个舌根,甚至更多。她的每个舌头,能发出五百种音声,也算不了什么,
我的每个舌头能发出五十万种音声,五千万种音声。我们要用观想的力量,去超
过辩才天女的微妙舌根。我们的每一个舌头,都能发出无穷无尽的各种音声来。
这样一来,有多少佛,我们也能赞叹得过来,你说是不是?
其实,我们可以想一想广播电台的播音员:一个播音员在播音室里讲话,虽
然只有一个舌头,但在世界各地,任何一个角落在同一时内都能接收到这种音声。
你说播音员是一个舌头?还是两个舌头?或者说他的舌头有几千、几万、几十万
个?我们可以借助广播、电视、卫星等现代科技方法去观想,我们在那里嘴巴一
张,让整个地球、整个宇宙,十方三世所有诸佛、菩萨,都能接收得到我们赞叹
的音声,这样我们就达到超过辩才天女称赞如来的效果了。
《维摩诘经》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皆谓世尊同其语,
斯则神力不共法。”佛说法时,虽然用一种音声,但众生听到的声音却不一样。
比如中国人听到他的音声,就是中国语,英国人听到的是英语,法国人听到的是
法语,德国人听到的是德语,日本人听到的是日语。为什么一种声音里,不同的
人听到的是不同的声音呢?这是因为佛陀神通的力量。所以说“一一音声,出一
切言辞海”。每一个音声里面都有无量无边的言词,不管是天上、天下的人,或
者是畜牲,只要能闻到佛陀的声音,你就能感到佛在跟自己说话,佛陀使用的语
言就是我的语言。
称赞如来时,我们要观想自己也具备佛陀这种神通的力量,用各种美妙的言
词去称赞如来的功德。这种称赞不是今天明天的事,而是“穷未来际,相续不断,
尽于法界,无不周遍”。我们称赞如来的声音,遍及整个法界,整个宇宙,无所
不在。这就是称赞如来的方法。“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
恼尽,我赞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赞叹无有穷尽。念念相续,
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一段经文的内容,大体跟前面讲过的一样,
这里就不重复了。
第五章广修供养愿
【复次,善男子!言广修供养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
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我以普贤
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所谓:华云、
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
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燃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柱,如须弥
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善男子!诸供养中,
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
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
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
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
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
养故。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
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
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供养的意义
这段经文是第三个大愿的整个内容。一说到供养,首先想到的是初一、十五,
许多寺庙都有给佛、菩萨上供的习惯;还有呢?天天吃饭之前,我们都要供佛,
所谓“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所以,供养也是修行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是表
达对佛陀的尊重和恭敬。供佛并不表示佛一定要吃我们的东西,到时候你不供养,
佛就得饿一顿肚子了,不是这么回事。供养,是表达我们对佛陀的虔诚和恭敬,
同时也表示我们对佛恩的报答!佛教讲“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师长恩是
其中之一。佛陀是我们的本师,当然也属于师长的范畴。因为有了佛陀的出世,
我们才懂得怎样去认识真理,才知道怎样修行,才知道怎样摆脱烦恼和痛苦。佛
陀于众生有大恩德,我们粉身碎骨报答佛陀的恩情,也报答不尽。我们除了礼敬、
称赞如来以外,还要供养。
第三大愿:“广修供养”。广修供养,从经文表面上看,虽然只说到供养诸
佛,但是从经的内容来看,其实已包含了供养一切众生。广修供养,不仅仅是供
养佛,而且要供养世界上所有对我们有恩惠以及没有恩惠的人。如我们的父母、
亲戚、朋友,凡是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都要怀着一种感恩的心情去报答他们。
佛教中提倡培植三种福田:一是恩田。对我们有恩的人,我们要知恩报恩,怀着
一种感恩心,来报答他们的恩情。佛经里面讲:“一个人能孝敬他的父母,此人
功德最大。”如果佛陀没有出世,我们孝敬、供养自己的父母,功德就是最大了。
孝养父母,报答父母的恩情,也是在培植我们自己的福田。因此,一个学佛的人,
如果在家里连孝敬、供养、报答父母养育之恩都做不到的话,那你就不是一个好
佛子。二是敬田。凡属于我们恭敬的对象,如师长、老师、善知识、诸佛、菩萨,
这些都是我们的敬田,我们都要供养他们。三是悲田。悲田,指我们慈悲的对象:
如那些贫穷的人、乞丐。他们缺吃少穿,生活有困难,需要人们帮助,作为学佛
的人,我们要本着一颗慈悲的心,去同情他们,帮助他们。表面上看来,我们在
帮助别人,其实是在帮助自己种福报,所以只要看到有困难的人,我们要积极主
动地去帮助人家。
佛教把培福叫种田。种田,就像农民春天播种,秋天收获。如果春天不播种,
那么到了秋天,就一无所获。一个人的福报从哪里来的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有的人在一生中,任何好事都落不到他的头上,于是怨天尤人,说老天爷没长眼
睛,不幸的事情总落到自己头上。事实上,运气好不好,并不是取决于老天爷,
倒是与个人的福报有关。而福报来源于培植福田。广种恩田、敬田、悲田,通过
布施、供养才会有福报。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
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无量无边的佛,每一尊佛的身
边,都有很多的菩萨海会围绕。这就告诉我们,我们供养的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供养的意义,一是表达对佛菩萨的恭敬;二是培植福田,增长福报;三是灭除悭
贪,灭除吝啬、小气。供佛,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克服小气。如果没有供养、
布施心,舍不得把东西拿出来,将来会得贫穷的果报。布施、供养是“存钱”的
最佳方式,而且“利息”很高。一个人的财富,不是靠拼命赚钱就能得到。而是
靠福报,靠运气。供养、布施不仅能培植福报,同时也能克服自己的贪心和执著。
一个人如果贪著财物,舍不得把自己的东西送给别人,就像银行里没有存一分钱。
虽然银行里的钱很多,别人能从那里取出十万、二十万,但你一分钱也取不出来。
所以布施、供养别人的同时,实际上是在为自己“存钱”。
人因为贪著的缘故,因此不能广修布施。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把自己不
喜欢的东西拿去送人。送人的衣服往往是过时的,自己不喜欢穿的,才会比较大
方地送给人家,很少有人能把刚买的时装送给他人。再比如送人家电器,总是看
家里那些用不着、用旧了的拿去送人,不会把刚买回来的大彩电搬去送人。为什
么我们舍不得把最高档、最贵重的东西送给人家?原因就是贪著。因为我们对好
东西产生了执著。如果对好东西不贪著,能把自己最喜欢的东西拿去布施,拿去
救济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那么,布施的本身也是在破除我们的自私、悭贪、执着
和烦恼。
我们执著某种东西,这种东西往往就是我们产生烦恼的根源。执著是我们解
脱生死最大的障碍!在佛教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过去,有一个禅师,他的修行境
界很高。他对任何东西都不会贪著。唯一使他贪著的是一个钵,因为这个钵是皇
帝赐给他的。这一天,他感觉到寿命就要到尽头了。果然,阎王爷派了两个小鬼
来抓他。禅师的功夫高得很,他往那里一坐,进入禅定的状态。那两个小鬼四处
寻找,连个人影都不见,怎么也找不到他。两个小鬼很苦恼,回去交不了差,怎
么办呢?想来想去,他俩就去请教寺庙里的护法神——土地公。护法神告诉他们
说:这个禅师的修行境界很高,你们想找他,那是很困难的。不过,有一个办法
可以让你们见到他:这个禅师有一个钵,这个钵是他特别喜欢的东西。你去把他
的钵拿来敲一敲,他听到敲钵声肯定会出来的,不信你们试试看。
无常鬼变成一只老鼠,在禅师的钵上跳来跳去,钵发出了响声。禅师马上从
定中出来,他怕这个钵摔坏了!这时,两个小鬼一下子扑了过去,用铁链套住了
他的脖子说:对不起,请你跟我们走一趟。禅师意识到钵给他带来了祸患,就在
这紧要关头,急中生智,猛地把钵往地下一摔,“咣”地一声,两个小鬼吓了一
大跳!乘此时机,禅师赶紧进入禅定的状态,结果无常鬼又找不到他了。钵没了,
禅师的命却保住了!
香花灯果供养
“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起深信解,就是深信不疑。
现前知见,多得无以数计的佛,就像在自己的面前一样。这种修行方法主要靠观
想。我们要让自己进入普贤菩萨思想境界中,相信宇宙中有无量无边诸佛存在。
怎样供养诸佛呢?“悉以上妙诸供养具”。普贤菩萨告诉我们:面对十方诸
佛,我要用最好的东西去供养。所谓的最好,当然不是一定要你拿出金银财宝、
珍珠玛瑙去供佛,而是在你经济能力可能的范围内,用最好的东西去供佛。“所
谓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华”,指花,用鲜花供佛。“云”,表示众多,
用很多的鲜花去供佛。“鬘”,就是花鬘,把花一朵一朵地串起来,串成花环,
一串一串地拿去供佛,这就叫鬘云。“天音乐云”,用音乐去供佛。我们唱炉香
赞,就是用音乐供养佛。学弹钢琴的,或是电子琴什么的,你可以到佛堂去表演
给佛听。比如你刚学会一首新歌,你觉得好听,你唱得又最好,首先去供养佛,
这也是供养。
“天伞盖云”,过去国王出巡时,黄金伞盖撑在头上。用这种伞去供佛。
“天衣服云”,用最好的衣服去供佛。比如你刚买到一件高级的时装,先拿去供
佛,然后再穿,这也是可以的。供养的意义,主要是表达你的虔诚,至于佛用不
用那是另一回事。水果刚买回家,选一个最大最好的,先拿去供佛,表示你时时
都有一份供心,这才是重要的。“天种种香”,就是各种各样的香。如末香,就
是现在的檀香;涂香就是抹在、涂在身上的各种香;烧香,指供佛点的香。买回
来,先拿去供佛,然后再往自己身上涂抹。
“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须弥山是佛教中一座最高的山,教中也
有人认为是喜马拉雅山。我现在供的这些花果、衣服、音乐等供品,犹如须弥山
那么高、那么大,但不是真的,主要靠观想。普贤菩萨教我们,要用观想的方法
去供养佛。“燃种种灯”,燃各种各样的灯,如酥灯、油灯,用花生油、菜油、
芝麻油等“诸香油”去点灯。“一一灯炷如须弥山”,每一盏灯的灯炷,像须弥
山那么大。“一一灯油如大海水”,每一盏油灯里面的油,就像大海里边的水这
么多。想想看,这盏油灯要点多长时间!这盏油灯永远也不会熄灭!你供佛的时
间与这盏油灯一样,直到永远!想想看,这种供佛的功德有多大?因此,我们学
习《普贤行愿品》,要展开自己的心胸、想象,让自己的思想境界能够包容整个
世界、整个宇宙!学佛就是要用佛的心量要求自己,使自己心胸开阔。这样,我
们才能够向佛靠近。我们才有成佛的希望。如果心量老是停留在凡夫的水平上,
那么永远都只能是众生。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以如是等供养具,常为供养”。前面所说的衣服、鲜花、音乐、食品、涂
香、各种油灯……这么多的东西去供养十方三世诸佛、菩萨,以及世界上所有的
一切众生。看起来这功德当然很大。但普贤菩萨接着告诉我们:“善男子!诸供
养中,法供养最。”善男子啊!你不要以为用那么多、那么好的东西去供养佛,
就是对佛陀最好的供养了。不是的!对佛陀最好的供养,是对佛法的尊重和奉行,
而不是物质品。这就是说:“依教奉行”,或“依法修行”,才是对佛陀最好的
供养。
比方说,父母对子女的要求是什么呢?儿女对父母怎样才算孝顺呢?举个例
子来说明。如果你的女儿,一天到晚光知道给你买好吃的,好穿的,但在外面跟
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你说的话,她一点也不听。专门在外面惹麻烦,三
天两头有人找上门来,找你的晦气。相反,你的儿子,虽然没有给你买什么好吃
的东西,但是他很听话,不在外面惹麻烦,上门的人都在赞扬他,说他很有出息。
请问,你喜爱女儿?还是喜欢儿子呢?肯定是喜欢儿子。假如你喜欢的是女儿,
说明你不是一个好父母。
诸佛菩萨对待众生的心情,也是相同的。有些人很知道供佛、拜佛,拿到皈
依证,就算完事,以为自己是佛子了。对于佛法的道理,一点都不放在心上,还
是按照原来的观念、习惯生活,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就对佛教大发牢骚。这种
人,尽管每天给佛、菩萨上供,供品上得再多再好,也是白搭。他们永远只能是
佛法的门外汉。这就是说,作为一个学佛的人,“依法修持,依教奉行”,才是
对佛陀最好的供养。
法,在我们的修行中,它的地位非常重要!我们信仰佛法僧三宝。有些人不
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这三种关系:有的人信佛,但他不信法,认为法没有什么好
研究的;僧嘛?更不稀罕,跟我差不了多少,比我也好不到哪儿去;他最感兴趣
的是佛,对佛无比的崇拜、信仰。但是,假如你对佛法没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你能很好地学佛修行吗?显然不太可能。像现在流通的佛教典籍,有很多经是真
经,但也有伪经。伪经是冒牌货,它不是佛说的法,是一些外道或鬼神借佛的名
誉编撰的一些“经典”。如果你对佛法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正见尚未树立,
面对这些伪经,你信以为真,按照经中的话去做,就会误入歧途。
还有一种人,他感兴趣的不是佛,而是僧。拜了师父之后,觉得师父就是一
切了。他以为听师父的话,把师父恭敬、供养好,就能了脱生死。这会出现两种
情况:如果拜的师父具有正知正见,是位善知识的话,你去亲近他,就会得到解
脱,得到佛法的受用;如果拜的师父是恶知识呢?师父邪知邪见的话,他说什么,
你做什么,那就完蛋了!掉在深渊里,还不知道呢!
所以,佛法僧在佛法上是一个整体。佛法僧三宝中,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
是法,不是佛,也不是僧。为什么呢?因为佛能够了脱生死,能够成佛的关键因
素,就是他依法证得了法的真实相,才成佛的。所以,佛是以法为核心的!法是
佛证得宇宙人生的最高真理。我们修行的成就也是建立在法的认识上的。我们要
断除烦恼,了脱生死,不能离法去修行,只有依法修行,才能得解脱。因此,法
在佛教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能够依法修行,这才是佛陀的好弟子。依法
修行是法供养
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
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如说修行供养,可以概括后面
六种供养。“如说修行”指依照佛所说的种种法去实践,通过长期的修行,得到
解脱,直至成佛。这种供养,自然把其它的六种供养包括进去了。必须注意的是,
在七种供养中,有三种提到“众生”,另外四种虽然没有直接提到众生,但也包
含度众生的成份在内。学佛的人要知道,所谓解脱成佛,不仅为了自己个人,同
时也为了所有苦难的众生。所以在修行这七种法供养时,决不能忘记众生,应当
永远把众生放在第一位,这才是学佛人的本分。
(1)如说修行供养:按照佛陀所说的种种法门修行,也就是依法修行。
(2)利益众生供养:凡是对众生有利益的事,我们都要积极去做。别人有
困难,主动帮助别人,把他从困苦中解救出来,给他快乐。从表面上看,这样做,
跟佛法没有关系。其实,这也是在供养诸佛。因为佛、菩萨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出
世,你能利益众生,自然是对诸佛最好的供养。
(3)摄受众生供养:社会上有许多人,直截了当地跟他讲佛法,他不一定
会接受。这种人,首先要摄受他们。什么叫摄受?佛法里有四摄法门:一、布施,
二、爱语,三、利行,四、同事。看到人家有困难,需要经济、物质方面的帮助,
我就给他这方面的帮助,这是布施;爱语,是在爱心的基础上,用真实的语言或
利他的语言,去帮助他人;利行,所做的一切事情对他人都有利益,没有任何一
种行为会对他人构成伤害;同事,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如果真能按照四摄法
门去做,即使是一个铁石心肠的人,肯定也要被你所感化;对方还不被你感动的
话,那他简直就是一根木头了。如果你想拥有更多的朋友,想要他们对你好,那
就要修四摄法门。修了之后,别人一定会对你好。因为,摄受众生供养,是以四
摄法门去摄受众生,利益众生。
(4)代众生苦供养:需要有同体大悲的精神,把众生和自己看作一体。众
生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众生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比如某人做手术急需用
钱,还差两百元钱才能住进医院。眼看病人生命垂危,这时要毫不犹豫地主动去
帮助他,把钱拿出来,让他先住进医院。假如他需要输血,别人的血型与他的血
型不吻合,恰好病人的血型与你相同,这时,病人的生死就是自己的生死。为了
抢救病人的生命,你马上把自己身上的血液输给他。他的病就是我的病,他的病
好了,你应该为他的康复感到高兴、幸福,这就是代众生苦供养。众生受苦的现
象很多,像这样的例子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地讲了。
(5)勤修善根供养:学佛修行要勤修善根。也就是要众善奉行。善的内容
很多:如三归,修止观,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四摄,
拜佛,礼佛,忏悔,放生……这些都是勤修善根的内容。今天修了,明天继续修,
一直坚持做下去。绝不能“两天打鱼,三天晒网”。
(6)不舍菩萨业供养:学佛,首先要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在修学中,不
能半途而废。不舍,就是不要舍离。发了菩提心之后,不要舍弃,不要离开菩萨
道修行。菩提心,是一种自觉觉他心,学习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成佛过程是“自
觉”,学习佛陀度众生的精神和行为是“觉他”。在行菩萨道的过程中,能根据
众生不同的根机,方便善巧地弘扬佛法,普渡众生,使自己和大家离苦得乐。
行菩萨道也属于法供养。法施的功德很大,这个问题《金刚经》中讲得非常
清楚。《金刚经》里说:用许多的七宝去布施,但比起读诵《金刚经》,或者能
够给别人解说《金刚经》的功德,那简直差得太远、太远了。这是为什么呢?因
为财布施跟法布施相比,财布施的作用太有限。别人有困难,经济上需要帮助,
我给他一百块、一千块、一万块,总有用完的时候,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
呢,我给他财物未必就是好事。有时候他没有钱还很幸福,钱多了反而不幸福。
社会上有许多夫妻,没钱的时候感情很好,日子过得很开心。随着家里的收入增
多,家庭开始不和谐了:什么外遇啊,花天酒地啊,结果本来一个幸福的家庭,
因为钱多了,反而闹得不可开交。所以有钱不一定能够幸福,钱仅仅是幸福中的
一个成份,不是全部,它不是人生的一切。
所以,佛法说财布施供养不及法布施供养功德大。法布施,就像我教你一种
谋生的方式,比起直接给你钱的好处要大得多。因为,谋生的手艺学到后,只要
勤苦奈劳,就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绝。如果我能给你一种幸福之道,把佛法传
授给你,使你远离忧愁、烦恼和痛苦,使你生活得幸福美好,生活得充实、愉快、
安乐。可见,使人终生受用不尽,使人觉得幸福的,并不是钱,而是佛法。
(7)不离菩提心供养:菩提心,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学佛的人,
要有大悲心,由大悲心才能出生菩提心。我们所修的一切功德,不可以有一刹那
离开自己的发心,这样菩提心就可以一天天地增长起来,直到成就无上菩提,圆
满佛果。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说
的就是这种道理。
“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
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
一。”俱胝、那由他、迦罗、算、数、喻、优波尼沙陀,都是极大极大数目的量
词名称。普贤菩萨向法会的听众说道:善男子呀!你们要知道,像前面所说的种
种财物供养,如须弥山那么大,简直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多,应该说可以得到无
量无边的功德;但是比起法供养的功德,那就差得太远、太远。如果财供养的功
德有百分,那么,它还不及法供养一分的功德大。这一段经文,主要通过一些比
喻的方式,告诉我们法供养比财供养的功德,大了又大,是不可以用数目来比较
的。
以诸如来尊重法故
“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为什么法供养的功
德比财供养的功德大呢?原因是“以诸如来尊重法故”。因为一切的佛,都是尊
重佛法的,那么,我们更要尊重法。法,在佛法里的地位是最高的,佛是由法而
出生的。因为有了法,佛体验到了法,证到了法,所以才成佛。佛从哪里来的?
佛从依法修行中来。如果我们行菩萨道,能够依法修行,依法度众生,这种供养
才是真正供养如来。反过来说,你光是用好东西去供佛,这种供养永远不会是最
好的供养,真正的供养是法而不是物。那么,以后是不是不用给佛上供了?也不
是,供还是要上的。前面刚说过,上供可以培植福德,同时也可以克服我们的悭
贪、吝啬、小气,上供也是修行的一个方面。
“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
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
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段内容跟前面一样,不管是修财供养也好,修法供养
也好,真正的供养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是长时间的,尽未来际的。
第六章忏悔业障愿
【复次,善男子!言忏悔业障者,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
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我今
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刹,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
恒住净戒,一切功德。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
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
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困扰人生的重要因素
这是普贤的第四大愿:“忏悔业障”。忏悔在修学佛法中非常重要,因为无
始以来由于无明和贪嗔痴的原因,使我们造下了种种的罪业,这些罪业招感的果
报,造成我们修行的障碍。我们要忏悔的障碍有三种:一是烦恼障,二是业障,
三是报障。
(1)烦恼障,主要包括贪心、嗔恨心、愚痴、我慢、嫉妒……这些烦恼阻
碍我们去修行。因为有贪心,使人造罪业。贪心使人不得安宁。你要打坐,因为
贪心,所以总想着贪著的东西:有时想着哪笔钱还没有赚,想要的哪样东西,还
没有搞到手,所追求的某件事还没有实现……所以贪心影响修行。嗔是记恨心,
一个人记恨心重也很难修行。假如你跟人家吵架之后,时时处在一种记恨、无明
火、想报复的心理状态中,打坐时,你能坐得下去吗?坐不下去的。因为内心有
烦恼,不平静。愚痴,就是没有智慧,不明白事理,这也是修行的一种大障碍。
比如说,有人听佛法怎么也听不懂,看经教怎么也看不进去,根机太钝,这种人
也是很难修行的。懈怠是懒惰,或者说是放纵自己,打坐时,瞌睡来了,腿有点
麻了、酸了,就想,睡觉算了,明天再修吧!还有的人放纵自己,克制力差,经
不起外界环境的干扰和刺激,见别人玩得开心,就放纵自己,不分时间地看电视、
电影,跳舞,天天搓麻将。时间长了,就养成一种习惯,想改也改不了。搓麻将,
搓上隐了,听见搓麻将的声音,心里就慌,就想坐下搓几圈,赢了还想再赢一点
才肯下来,输了又想再多搓几圈,想把本钱捞回来,是不是?搓习惯了,一天不
打,就感到空虚、难受、坐立不安。所以,学佛的人,不能随便放纵自己,要把
心收回来,不去执著那些对我们修行没有利益的事情,这样的话,打坐、念佛的
时候,妄念就会减少。
(2)业障。在佛教理论中,业,是极为重要的核心概念。业,是梵语羯摩
的意译,从身口意产生。身业,指人的行为或行动;口业,指人的语言表达;意
业,指人的思想、意志或心理活动。从身口意发生各种业之后,业力会折射成影
子,变成一种潜在的力量,影响着未来生命的发展。
我们无始以来,做下许多不应该做的事,造下了许多业力。我想打坐,但是
身体有病,患有腰腿痛疼的毛病,经常卧床不起,三天两头往医院跑,这是业障。
有的人,家庭经济十分困难,想修行,但没有时间,为了谋生,一天到晚,拼命
地挣钱养家糊口,这也是修行的业障。业障就是障碍。有的人,经济条件好,人
又十分聪明,但他不信佛法,或者生在闻不到佛法的地方,根本不知道世间上有
佛法的存在,永远也闻不到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的名号,永远没有机会接触佛
法,永远没有机会接受佛法的沐浴、洗礼,接受佛光的普照。全世界五十几亿人
口中,能够闻到佛法的人,并不是很多。我们今天有机会听闻佛法,有机会修学
佛法,应该珍惜时间、生命,加倍珍惜佛法!人生难得,佛法难闻!时间在翻着
生命的日历,我们要认真对待,珍惜闻到佛法这份福报!
为什么有的人能闻到佛法,有的人闻不到佛法呢?这就是业力、业障的缘故。
比如你想出家修行,但你是家里唯一的儿女,父母不同意你出家,你不听,父母
在你面前要死要活,你一定要走,他就上吊,看你往哪儿走?这个家你就出不成
了。这是业障。但是也有很多父母送子出家修行。像我吧!从小就生在一个信仰
佛教的家庭里,十几岁就出家了,一点障碍也没有。我不知不觉地来到这个世界
上,我来到这个世界,好像就是为了出家。还没有认识佛法,我就出家了。出家
时也搞不清楚为什么要出家?反正那时候就出家了。起先也不知道出家的好处;
后来学了佛,才知道佛法原来是这么好。
我们在学修佛法的过程中,不管遇到任何障碍,不要埋怨或责怪客观环境和
其他人。我们要反观自己,想到障碍的出现是自己过去造下的业障,在佛陀面前
诚心忏悔。修行碰到人和环境对自己不利时,应这样去想,不是别人的错,而是
自己业力的错;不是环境不好,而是自己的业力不好。必需甘心地去承受,然后
想方设法改善它。
(3)报障,因为一个人有了烦恼,就会造下种种的罪业,造了罪业之后,
就要受到报应。因为造下的罪业,就像种子一样,种在自己的生命里,时候到了,
就要受到报应。也许有人会说,我看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干了许多坏事,为什
么还活得好好的?;有的人做了许多好事,为什么他处处都不得意呢?你们说说
这是为什么呀?不是不报,而是时候没到。你看农民春天把种子播到地里,到了
秋天才能收获。所以,干的坏事好事不是马上就有结果,要等待因缘。
业与果报
佛教的因果报应,强调因缘。因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因素,缘是事物发展的外
在条件。举个例子来说:我们把稻种放在仓库里,种子能开花、抽穗、结果吗?
不能。这些种子,必须有适合它生存的条件,它才有生命。如果离开了阳光、土
壤、水分、气温、肥料、人工管理等这些条件,它就不能开花、结果。因果报应
也是一样,做了好事,做了坏事,没有得到报应,这是因为外在条件、内在因缘
还没成熟;条件成熟了,迟早是要报应的。报应在佛教里有几种情况:有现报,
现在就受报;有生报,来生才能报应,我们看不见;后报,可能要几十、几百、
几千甚至几万生才能受报;还有不定报,受报没有一定的时间。
业,又有定业和不定业。定业,是必然要受报的;不定业,是说这种报应没
有一定,可能受报,也可能不受。我们怎样去区分定业和不定业呢?所谓定业,
是我们故意存心造下的业。例如某人,蓄意谋杀一个人,这种业就是定业;相反,
一个人无意间踩死一只蚂蚁或虫子,虽然伤害了一条性命,但不是故意的,不是
有心要杀死它们,这种业就叫不定业。这种情况以后可能会受报,也可能不会遭
受果报。
另外,定不定业,也从忏不忏悔说明。你做了某件对不起人家的事,伤害了
他人,要是你不感到惭愧、内疚、自责,一点悔改的心都没有,那你做的坏事,
就会贮藏在自己的生命(阿赖耶识)里,等到业力的因缘成熟以后,将来一定会
受到果报。就像你伤害了别人,对人家不表示一点歉意,对方一定怀恨在心,将
来有机会肯定要报复你。反过来说,如果你伤害了别人,感到非常后悔,主动去
向人家赔礼道歉,求得别人的谅解,对方气消了,他就不会恨你,报复你。这样
的话,你的业力也就消除了。所以,我们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情以后,要发自内心
地谴责自己,诚心忏悔自己的罪业。不然,你的罪业就消除不了。所以,忏悔业
障是重要的修行。
忏悔是人格的清洗剂
忏悔的意思是什么呢?忏,忏除过去所犯的过错;悔是后悔,改过自新。忏
悔是对自己所犯的错误,生起悔过心理,痛改前非,保证不再犯第二次了。忏悔,
并不是佛教特有的法门,像基督教、伊斯兰教都很重视忏悔,共产党也讲批评与
自我批评。佛教的忏悔跟其他宗教不同:其他宗教如基督教、伊斯兰教忏悔,他
们向谁忏悔呢?向上帝、教主忏悔,求得主的宽恕、饶恕。主宽恕了你,你的罪
业也就消除了。佛教的忏悔主要是面对大众、面对自己,虽然有时也在佛的面前
忏悔,但主要是自我谴责。
忏悔,是人格的清洗剂。佛陀在经中说:有两种人在修学佛法上能有成就,
第一种是能如法如律的去修行、生活,不会犯罪;第二种人是犯罪之后能忏悔。
一个人有缺点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误,没有悔过之心,这种人才是最
可怕的。所以,当我们犯了错误之后,一定要诚心忏悔,痛改前非,保证以后不
再犯罪,这样在修学佛法上才能有成就。
平常的人,都知道把生活的环境卫生打扫干净,然而没有注意打扫、清洗自
己不良的行为,没有想到去清除自己思想和言行上的污垢。由于无始以来,我们
有很多烦恼,造下了很多罪业,我们的人格被贪嗔痴污染得一塌糊涂,如果不用
忏悔去打扫清洗自己被罪业污染的人格,那我们的人格将是一个什么样子呢?就
像一件十分漂亮美观的时装,本来很干净,如果一位女士穿一段时间,穿脏了,
脱下来也不洗,往那里一放,过几天拿来再穿,再脱;再穿,再不洗;过几天,
拿出来闻闻再穿,时间长了,已经脏得不能再脏、臭得不能再臭了,然后就这样
一直穿下去,一次也不洗。你想这件衣服将会是一个什么样呢?
我们的人格也像新衣服一样,本来很干净,因为有了贪嗔痴的原因,使我们
犯下了许多罪业。这些罪业,把我们的人格染污了。因此,我们现在学习普贤菩
萨的第四大愿“忏悔业障”,使我们懂得用佛法的忏悔法门,去清除自己心灵上
的污垢,使我们的人格恢复到本来的面目,这样我们才能够成佛!
由贪嗔痴造诸罪业
“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
边”。普贤菩萨想自己(当然也包括我们在内)在过去无穷无尽的劫数,一直到
现在,由于贪嗔痴烦恼,造下了身口意业。诸,包括所有的一切恶业,多得不可
以用数目来计算。佛教里把贪嗔痴称为三种不善,因为人类的一切不良行为,以
及世界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罪业,大到世界战争,杀人放火、偷盗抢劫、谋财害
命;小至撒谎骗人、勾心斗角、面和心不和、相互利用、卖东西以假乱真、短斤
少两……这一切丑恶现象的存在,都是由于贪嗔痴三种不善造成的。
贪心使我们杀生,见钱眼开。自己没钱花,见人家很有钱,日子过得比你好,
出手比你阔气大方,觉得自己活得不风光,赶不上他人,于是图财害命,起心杀
人,造下杀业。另一种人十分富有,钱财用不完,今天吃鸡,明天吃鸭,后天吃
蛇,慢慢地吃受保护的动物。吃来吃去,不知吃什么才合他的口味。结果许多无
辜众生的性命,不幸倒在他的嘴下。这种人贪著一时的口福,伤害了许多无辜的
性命,到头来得了肥胖症、动脉血管硬化、高血压等等,钱没有用完,折福短命!
因此,我奉劝诸君,嘴下留情,以免自害害他。
贪心还表现在另一种人身上。如某个男性贪著美色,见那个女的长得漂亮可
爱,拼命地追啊、追啊,想占有她。如果遭到女方的拒绝,或者这人已经有男朋
友了,于是就去强奸、或是毁容,毁了别人的身子、容貌。社会上有许多这样的
例子。所以贪心既害自己也害别人。贪心也是罪恶的根源,像党政领导干部中的
一些腐败分子,利用手中的职权玩弄女人、贪污受贿,结果,贪心把乌纱帽给丢
了,贪心把自己送上断头台。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如果贪心不除,那我们学佛
就没有多大的意义。
嗔心对于学佛的人来讲,也十分有害。嗔心会使人失去理智,为了一件小事,
双方争执起来,互不相让,谁也不服谁。矛盾激化,大打出手,打着打着,白刀
子进去,红刀子出来。嗔恨心重,使人犯下杀人罪业,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
时有发生。举个例子来说,有一个男青年,刚刚发了工资,几个朋友在一起聊天
喝酒,本来大家玩得很开心,突然有人提议打麻将,这位青年起先站在一边看,
并不参加。后来看见有人接连摸了几把,赢了几百块,见别人得意高兴的样子,
加上嫉妒心的怂恿,心里不服气,上去摸几把给他瞧瞧。结果手气不好,一个月
的工资,不一会儿就钻进别人的口袋里去了。带着一把无名火回到家里,在妻子
面前交不了差。正在妻子唠叨、吵得心烦的时候,家里的一条小狗见男主人回来,
本来是上前亲近,表示欢迎主人的到来,没想到主人拿它出气,用力一脚把这条
小狗给踢死了。所以嗔心使我们乱杀无辜,嗔恨心使人妄语、邪淫、偷盗……这
里就不一一点明了。
总而言之,如果人类的贪嗔痴存在一天,人类一天就得不到安宁。有的人说,
现在国家很穷啊,世界上有很多人吃不饱饭呀,所以有很多人去犯法,如果哪一
天富起来了,犯罪现象就会减少了。其实不然,富起来也会有人犯罪,因为人有
贪嗔痴,即使社会进步了,国家富强了,犯罪现象也还是不能避免。像西方国家,
如美国、英国的人都很富,但他们国家犯罪的人也不少。所以不在钱多钱少的问
题上,而是在世界上的人,有没有一颗健康的心灵和一种健康的心态,这才是最
重要的。
我们因为有了贪嗔痴,造下的罪业到底有多少呢?说出来,不要把你们吓得
晕过去:“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我们无始以来造下的罪
业无量无边,好在所犯下的罪业没有实质和形象,如果有的话,整个虚空和宇宙
都容纳不下我们的罪业。
我们是什么人呢?我们都是罪人。我们的罪业很多,所以基督教有“原罪
说”。那有的人会说:我这一生,自懂事以来,对人一直很好,从来没有干过什
么坏事,包括一些学佛的人,也有这样说的。可是,一个真正学佛的人,他会发
现自己经常都在造罪。《地藏经》中说:“阎浮提的众生,起心动念无非是罪,
无非是业。”我们一天到晚有多少不好的念头,你们有谁统计过吗?有人说:只
要心好就行了。可是,什么叫心好?好的标准是什么?一个人的心一天到晚,有
多长时间是好的,你能搞得清楚吗?其实,我们一天到晚有意无意中不知伤害过
多少人,不知不觉犯下多少罪业了。
如何忏悔
无始以来造下的无数罪业,应该如何忏悔?普贤菩萨告诉我们:“我今悉以
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数,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
净界,一切功德。”从前我所造成的恶业,周遍法界,现在我用清净的三业,在
十方诸佛菩萨面前,诚心忏悔自己犯下的罪业,以后永远不再造恶业,永远安守
在清净戒律的一切功德上。那么,无始以来所积累的罪业,都可以消除了。
不过,忏悔的效果有好有坏,比如你今天做了一件很对不起别人的事,随便
说两句道歉的话,嘴巴在向别人道歉,心里并不自责、改过、痛恨自己,这种忏
悔的效果就很差,你的罪过也许就消除不了。相反,如果在忏悔时,用一颗十分
虔诚的心,对这件事感到非常地后悔,埋怨自己当初不应该那样去做,心里感到
难受,忏悔时甚至痛哭流涕。这样去忏悔,效果就好,你的罪过才能消除。真正
的忏悔应该表现在身口意三业上,忏悔时我的思想、语言、行为三者高度集中起
来,浑身的每一个毛孔都有悔罪的表现,这才是清净的三业忏悔。
佛教的忏悔方法大体有三种:
第一种是作法忏。僧团每半个月做一次布萨,这是僧伽自新的会议。在会上,
把你这半月以来,做了哪些不应该做的事,一一说出来,作自我批评,求得大家
的原谅,达到消除业力的效果。僧团的这种忏悔,有一套很严格的规定,根据你
犯罪的大小、多少,来看你犯的是哪一种罪,你必须对着多少人的面忏悔,如有
的要对十个人忏悔,有的要对二十个人,甚至更多的人面前去忏悔。僧团每隔半
个月,僧人要做一次这样的忏悔,这种忏悔叫作法忏。
第二种叫取相忏。通过拜忏,如拜水忏、拜梁皇忏的形式,之后,你的心才
能清净、安乐、轻松。不然,心里老是有一种负担。罪业的包袱没有放下,心情
就会沉重。现在社会上有的人,把古代祖师制定流传下来的忏法,拿去替别人忏
悔,利用这种方法赚钱,若是古代祖师看见一定要痛哭流涕。其实,忏悔本身是
为自己,而不是为别人。我也念三昧水忏,经常把这种忏悔作为自己的功课去诵,
每次念的时候,还是有感应的,觉得自己无始以来真是造下不少的罪业,忏悔之
后,感觉特别的好,轻松很多。
第三种叫实相忏。观罪业本空,罪业也是因缘所生,并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
罪;但是不要以为观罪业本空,我造罪业多少也无所谓,反正罪是空的,我可以
继续造罪,但是果报是空还是不空呢?肚子饿了,还要吃饭;肚子痛了,难受的
是你,不是别人。实相忏从观空着手,是一种很高的修忏悔的方法,不是一般人
能够做到的。如果能体会罪业的实相本空,我也本空,罪也是空,造下的罪业也
就消失了。但是一般人的思想境界达不到,所以还是从作法忏、取相忏下手。所
谓“诚心忏悔,后不复造”,诚心忏悔自己从前所犯下的罪业,以后永远不再造
恶业。
“恒住净戒一切功德”。要永远持戒,守住在清净戒律的一切功德上。佛教
对一般归依弟子要求持五戒十善。具足戒的条件和要求就更高,比丘有二百五十
条,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条。五戒十善对在家佛子来讲非常重要。修学佛法首
先就从持戒下手,通过持戒,知道哪些事情应该去做,哪一些事情不应该做。通
过持戒分清善恶,去恶从善,用戒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使我们的人格趋向完善。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
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
无有疲厌”。这段话告诉我们,忏悔不是一天两天,而是要不断地忏悔,尽未来
地忏悔。众生的业、烦恼不会穷尽,所以我的忏悔也不会穷尽。忏悔的念头一个
接着一个,永远没有间断。用身口意清净的三业,不知疲倦,至诚恳切地修忏悔。
要记住,在我们的修行中,要经常忏悔,这样才使我们有一个清净的人格,
才能使你在修学佛法上有所成就。
第七章随喜功德愿
【复次,善男子!言随喜功德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
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
说佛刹,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如
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蜜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
及般涅盘,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随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
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
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
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
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随喜、不嫉妒
第五大愿:“随喜功德”。随,跟随、依顺、不违背的意思;喜,欢喜、不
恨、不讨厌的意思。什么叫随喜功德呢?凡是别人得到利益,或做了好事,不论
大小,不管是看见的,或是听到的,哪怕一丝一毫,如像是自己跟随他人同做一
样,表示由衷的欢喜、赞叹。比如看到别人给希望工程、给寺庙捐献了一万块钱,
虽然自己没有这个能力捐献,但是你从内心为他人的这种行为表示赞叹,感到高
兴、欢喜;即使你没有出一分钱,但是你所得到的功德,跟这个人所得到功德是
一样大的。随喜功德,成本非常低,效益非常大,是十分廉价的。
有人说,这种功德划得来,反正我又没花一分钱,只是高兴一下,这有什么
难的?其实,事情并非这样简单。对于一个嫉妒心比较重的人来说,恐怕难以做
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通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如两家人,在两对门各自开了
饭馆,看到对门顾客多,生意兴隆,一天到晚进出顾客量大,自己这边的生意十
分清淡,一天到晚守在那里,自然会生起嫉妒,巴不得这个饭店早一天搬走,或
是把他的厨师夺过来。还有的人,自己生得矮小,皮肤又黑,天生一副不引人注
目的容貌,老大不小了还找不到女朋友,一次恋爱也没谈过。相反,对门邻居家
的小伙子,高大魁梧,长得英俊,一表人才,那些漂亮的姑娘们,成天围绕在他
的身边转来转去,有说有笑。那你说,这个人会为别人高兴吗?我看,很难做到,
是不是?所以嫉妒心是修学随喜功德最大的障碍。
对于我们修学佛法的人来讲,要克服自己的嫉妒心理,对别人所做的一切好
事,或取得的成就,我们要表示由衷的欢喜,不要说风凉话去打击别人做好事的
积极性,要说赞叹语,使人家高兴。别人有钱,出一万元修庙、架桥、铺路什么
的,你可以尽自己的能力,出上十元、五元表示随喜。我们要学会一种随喜的心
态,要修学随喜功德。
以佛陀为榜样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修随喜的功德,
首先对佛、菩萨的善行和一切功德表示随喜,诸佛如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诸佛
如来,不是一佛、二佛,而是整个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他们所做
的一切善事和功德,都是我们修学随喜的对象。诸佛菩萨到底有哪些功德呢?普
贤菩萨告诉了我们:“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
诸佛如来之所以成佛,是从最初发心开始修成的。佛陀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
普通人经过修行而成佛的。
佛教里有这样的一句话:“没有天生的释迦,也没有自然的弥勒。”释迦牟
尼佛不是生下来就是佛,弥勒菩萨也不是平白无故地就成为菩萨。佛祖释迦牟尼,
原先是跟我们一样的凡人。他的父亲是迦毗罗卫国的国王净饭王,母亲摩耶夫人,
他是他们的太子。据《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二十说:他的母亲回娘家,
路过兰毗尼园,手攀无忧树枝休息时,忽然从右肋生下了他。长大后,像凡人一
样娶妻生子,过着世俗生活。从有关史籍上可以知道,他在修道中遍访了当时印
度著名的宗教师,最后才摸索出一条解脱人生痛苦的大道。释迦牟尼这个名字,
也是后世佛教徒对他的尊称。释迦指释迦族,牟尼是圣者或贤人的意思。合起来
的意思是“释迦族中的圣者”。他的真名叫悉达多。
悉达多太子早年的生活很幸福美满,拥有权力、财富。在他十七岁那年,娶
了美丽的耶输陀罗公主为妻。耶输陀罗是邻国天臂城主善觉王的长女,窈窕的姿
态,秀美的娇容,像初春的柳絮。英俊的太子,美貌的公主,就这样结下了美好
的姻缘。他们有一个可爱的儿子,名叫罗睺罗。有一天,悉达多太子突然抛弃了
幸福美满的生活,出家修行去了。关于他出家的年龄,一般资料也不明确。据研
究者考证,有的说十九岁,有的说二十九岁。总之出家时很年轻就是了。也许有
人会问,他既然生活得这样美满幸福,为什么还要出家呢?这个问题说来话长,
这里只介绍一些悉达多修行、证悟的经过。
悉达多的父母知道他决意出家修行,都十分伤心、难过,想了许多的办法劝
阻,都没能改变他出家的决心。只好悄悄地派了憍陈如等五人跟随他,服侍他,
尽到父母最后的心意。
太子出家成了沙门,托着瓦制的食钵,一步一步向王舍城走去。到了城郊,
并不急着进城,而是在附近的灵鹫山上找了一个岩洞,作为修道和暂时栖身之地。
后来,他离开那里,四方行脚,寻师访道,在苦行林中苦修六年。这六年的生活
经历,是相当困苦的。经文中说“或日食一麻,或日食一米”,“身形消瘦,有
如枯木”。甚至有一次,在尼莲禅河洗澡,因身体过度虚弱,洗完澡后连爬上河
岸的气力都没有了。对六年的苦修结果,他很不满意,觉得根本没有证悟真理。
最后,他来到尼莲禅河畔的一棵大毕波罗树下。毕波罗树是梵文的音译,汉文佛
经上还将它译为“阿沛多罗树”、“贝多树”、“阿输陀树”等。还有的经文将
它称作广为人知的名字,即“菩提树”。为什么叫它“菩提树”呢?“菩提”是
梵文的音译,意为觉悟、智慧,后来专指对佛教真理的觉悟。因为释迦牟尼在这
棵树下证得菩提,觉悟真理。此树沾圣人之光,被称为“菩提树”,原来的树名
在中国反而鲜为人知。
菩提树是一种热带的常绿乔木,树干呈黄白色,异常的高大粗壮;树叶是椭
圆形的,叶片非常阔大;树籽坚硬圆润,可作念珠。悉达多在这棵树下铺上一束
软草,敷上座具作为坐垫,然后盘腿坐下来,即“结跏趺坐”。并立下大誓愿说:
“不成正觉,不起此座!”由此静静地进入了悟道的沉思。
悉达多在菩提树下究竟坐了多长时间才悟道呢?经典上说法不一,有的说七
天七夜,有的说四十九天。最后一天的凌晨,他突然抬头望见天上的启明星,顿
时大彻大悟。这就是佛经上常说的:“释迦尊者菩提树下睹明星悟道。”从此,
觉悟后的太子,被人们尊称为“佛陀”,也就是“觉者”。
佛陀觉悟的是什么呢?佛陀初转法轮时,向五比丘讲述了他所领悟的生命的
秘密。这就是十二缘生的因果法则的规律。这个内容,是佛陀七天七夜中沉思的
主要成果。因为,他破译了生命和宇宙的奥秘,突破了人的理性和思维极限,飞
跃到佛的境界。所以,佛也是由人修来的。从佛陀出家、修行、证悟,给我们一
个什么样的启示呢?佛陀既然是人修成的,那么我们每一个人只要修行,也是能
够成佛的。禅宗里有的学禅的人,去问祖师,什么是佛?回答:“你就是佛!”
你敢不敢承认自己是佛啊?如果你不敢承认自己是佛,你离佛道就远了。《大本
经》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就是说人人都有成佛的潜能,或者说人人都可以
成佛。人人都有成佛的资格,禅宗非常重视这一点。
“从初发心,为一切智”。佛陀从最初发心修学佛法的时候,就是为了成就
一切智。什么叫一切智呢?就是佛陀所成就的一切智慧。佛,是觉悟者或智者,
它是梵文的音译。不过佛教中所谓的觉悟,与通常的理解不同,它指一种特殊的
智慧或觉悟,不是世间一般人的聪明才智所可比,而是指具有断除烦恼和痛苦证
得真理的智慧,佛教专称这种智慧为般若智。佛陀就是彻底、圆满、拥有般若智
的觉悟者。佛陀跟凡人不同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呢?就是证悟了宇宙人生真相,解
脱人生一切的困惑和烦恼。
“为一切智”就是修道成佛,成就佛的智慧。佛的智慧是从哪里来的呢?普
贤菩萨说:“勤修福聚,不惜身命。”要想成佛,就要精进修福修慧。佛有两种
功德达到圆满,就是福慧达到圆满。我们称佛为两足尊,也就是说,佛陀的福德
和智慧达到了圆满。反过来讲,我们的智慧修得怎么样呢?佛陀成就的智慧,我
们尚未开发;至于福德呢?每一个人肯定都有,只是多少的问题。因此,福德在
修学上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人寿命长、家庭和睦、事业有成、儿女孝顺、人缘好、临命终时死得安
祥……这些都是修福德而得到福报的具体的体现。但是世界上的人,不管是当官
的,还是百万富翁,拥有的福报都很有限,只有佛的福德和智慧是圆满的。佛陀
的功德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打开经书能看到许多这样的故事:地脏了,佛陀会
去扫地;看到老比丘老眼昏花,穿针缝衣服,眼睛看不清,佛陀帮他穿针缝衣。
老比丘感动地说:我不敢劳累您!佛陀说:“我也要修福报的,我能成佛,就是
无始以来我非常重视福报的积累。虽然我已成佛了,但还得继续修福报。”这就
是说一个人的命运的好坏,福分的大小,是靠自己无始以来,一点一点积累起来
的。佛陀这样的圣人都要修福,更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之人,更应该向佛学习,勤
种福报的善根!
社会上有的人福报很大,有许多人很有钱,但只懂得吃喝玩乐,享受福报。
有的人只懂得拼死地去挣钱、拼命地去享福,不懂得做好事,也不知道一个人的
福报是有限的。就像银行的存款一样,只知道往外面取,不知往里存,时间长了,
再多的钱也会被取光的,福报的道理也是一样。所以,我们要惜福,要懂得修福
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的福报享完以后,他就会提前死。佛教讲人的死有三种:
一是福尽死,寿命没到,但福报享完了;二是寿尽死,寿命到尽头就死了;三是
横死,就是意外的车祸伤亡。诸佛从最初发心开始修福报和智慧,甚至为了修福
报,诸佛不惜献出他们自己的生命。
“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
微尘数头目手足”。佛陀的成就不是一生修来的,也不是几十年就能成佛的。佛
陀的成佛经过多长时间呢?普贤菩萨告诉我们“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
劫”。佛刹就是佛的世界、佛的国土。我们把佛的国土剖析成微尘,这个微尘就
像一个一个微量元素,然后把每一个元素比作一劫。在每一个劫里边,佛舍弃了
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的头目手足。
佛陀在过去无数生中因地行菩萨道时,有一次,他在山上看见一只母老虎守
在三只小老虎身边。天正下着大雪,已经下了好几天的大雪,山林里的动物都躲
在洞里,老虎找不到东西吃,母老虎没有奶水喂小老虎,眼看这几只小老虎就要
饿死了。佛陀为了救活这几只老虎,就把自己身上的肉用刀割下来,拿去喂虎。
佛陀做国王的一生中,天人为了考验他行菩萨道的道心,故意变做一只老鹰,
追捕一只小鸟。那只小鸟飞到王宫里,就躲进国王的袖子里。老鹰抓不到小鸟,
开口说话:“请您把小鸟还给我,因为我肚子饿,小鸟是我的食物,请把它还给
我吧?”佛陀说:“它跑到我这里来是为了避开你的追杀,我只能尽力去保护它,
我不能把它给你。”老鹰说:“你既然这样慈悲怜悯它,你也应该慈悲怜悯我呀!
你救了它的性命,就意味着夺去我的一顿午餐!”佛陀回答说:“那你想怎样
呢?”老鹰说:“你不想让我挨饿,就把你身上的肉,割一块下来,相当于小鸟
重量,这样才可以。”佛陀毫不犹豫,把自己身上的肉割下来,满足了老鹰的要
求。
还有一生,佛陀作为仙人在雪山上修行。有位天人现罗刹相,来到仙人面前,
宣称他曾经听过佛陀说法。仙人就向他求教佛法,罗刹说:“如果你想从我这里
得到佛法,我当然可以告诉你。不过,你必须答应我一个条件,否则,我不会告
诉你。”仙人说:“你有什么要求,尽管说吧?”罗刹说:“你必须用你的身体
和性命来供养我,我要吃你的肉。”佛陀马上答应了天人的要求。佛陀为了求佛
法在因地时不惜自己的头、目、手、足,这种例子非常多。佛陀的这种行为,就
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舍身为法”。为了追求佛法,得到真理,舍去自己的身体和
性命,在所不惜。
舍身为法,对于一般修道人来讲,简直难以想象,更不用说做到了。但对于
释迦牟尼来说,他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他说:“我无始以来,生命的时间对
于我来说,那简直是太长太长了。生了死,死了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浪费
了多少生命。现在为了寻求真理,得到真理,为自己、为众生的解脱利益,虽然
死得痛苦一些,但是死得有意义,死得有价值!”孔夫子也曾经说过:早上能听
到真理,晚上死了也值得。
“为法忘身”毕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像别人没有钱,你可以或多或少地
拿一些钱给他。假如他要电视,你让他搬去就是了。这些东西对你的身体、性命
不会构成伤害和威胁。但如果有人需要换心脏,才能保住生命,要你把心挖给他,
你舍得把心挖出来吗?我看一般的人是难以做到的。因为电视机搬走了,还可以
再买一个,反正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嘛!但是一个人只有唯一的一颗心,如果把
心拿给他,自己就没法活了。你肯定会这样说:有钱什么东西都能买得到,但唯
独买不到心脏,这个要求我不能满足你。这就难以做到,对吗?但是作为每一个
学佛、行菩萨道的人来说,就要向佛学习!佛能舍身为法,佛能做到,我们也应
该去学习。
菩萨道的修行的具体内容是六波罗密。波罗密不是指那种又香又甜又好吃的
水果菠萝。佛教中所讲的波罗密,是指修行的六度法门。波罗密是梵文,翻译成
中文,就是到彼岸的意思。六度,是使我们度过生死的痛苦、烦恼、困惑,到达
成佛的彼岸的船筏。六度法门的具体修行的内容是:一是布施,二是持戒,三是
忍辱,四是精进,五是禅定,六是般若智慧。
因为菩萨在因地修行时,坚持不懈地修六度法门,所以“证入种种菩萨智
地”。菩萨地,是把菩萨修行的过程分为十地。这十地的名称依次是:欢喜地、
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
十地在佛法的修行中,它的果位非常高,要通过修六度后才能得到。“成就诸佛
无上菩提”。无上菩提,是最高的觉悟,也就是成佛了。成佛以后,说法度化众
生,化缘已毕,然后就“分布舍利”。舍利是佛的身骨形状,像珍珠那样圆的,
质地有些像水晶,很透明,很坚固,颜色有红绿黄白几种颜色。北京的佛牙塔,
就是佛陀的牙齿的舍利。佛灭度后把舍利分散给弟子们永远供养。
舍利是一种宝贝,本师释迦牟尼佛涅盘后,弟子阿难等把他的身体火化后,
发现许多许多明亮坚固的五色珠,这种五色珠,就叫舍利。佛陀的众弟子们修造
了一座塔,藏放佛的舍利,永远供养。他们把佛的舍利分布到各个国家,分布到
世界的各个地方去。这种舍利分散在各处寺院供养,功德是非常大的。
供养舍利的意义,也许很多人不一定清楚。佛因为已经涅盘了,世界上的众
生,都见不到佛了,所以特地把佛身体的骨头舍利留在世界上,后世的佛子们见
了佛的舍利,就像见到佛一样。供养佛的舍利,就像供养佛一样。“所有善根,
我皆随喜”。这两句经文的意思,是综上所述的种种功德,对佛所修的一切善法,
我都会表示由衷的称赞和欢喜,并以佛陀为榜样,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就佛
果。
为他人的利益而高兴
“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
喜”。一切众生的生命现象在佛教里归纳为六趣四生。六趣,即六道轮回,六道,
指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四生,指胎生、卵生、湿
生、化生四种。胎生的动物如人、马、羊、猫、狗等等,从娘胎肚里边生出来的;
卵生的动物如鸡、鸭、鹅各种鸟类,它们的生命从卵孵化出来的;湿生的众生如
蚊子、苍蝇、水里边的沙虫等之类的动物,它们靠湿气出生;化生是无中生有,
不借助物质条件而出生的有情生命。我们随喜的对象不仅仅是诸佛,十方世界所
有众生,对他们一丝一毫的善举也要表示随喜。我们不仅对诸佛菩萨所有成就的
一切功德表示随喜,对一切众生的善行或幸福也要由衷地欢喜。
随喜功德的修习,就在日常生活中,比如看见某人把几万元钱,拿去为那些
贫困山区失学儿童盖上一所学校,给那些贫穷人家的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
学习环境,解决特困生学杂费问题。虽然你没有这笔钱去帮助他们,一分钱也没
有拿出去,但是,你能对他人行为感到由衷的欢喜、赞叹,那你所得的功德也跟
他一样大。又比如说,当你走在街上,看见某人把地上的西瓜皮捡起来,扔到果
皮箱里。虽然你没有动手,但是你能为他这种良好的行为表示高兴,那么,你的
功德也跟他一样大。
我们为什么难以做到随喜功德呢?原因是嫉妒心、自私心理在作怪。为他人
的利益往往高兴不起来,主要是我们的心胸太狭窄了。普贤菩萨的第五大愿“随
喜功德”,就是对治嫉妒、自私、狭窄心量的最好方法。菩萨道为什么说难行呢?
因为菩萨道的特点是完全牺牲个人的利益,甚至自己的生命,去成就别人。
见贤思齐
“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
声闻指听闻佛陀说四谛法门之后,然后开悟成就道业的人。声闻成就四种果位:
初果须陀洹,他从人间到天上往来七次,然后才能了脱生死;二果斯陀含,他要
往来人间一次,最后他才能证得佛果;三果阿那含,阿那含就不再来了,在天上
证果;四果阿罗汉,彻底断除烦恼,证得佛果。四果圣人又分为有学、无学。有
学是说功德没有圆满,还应该继续向上修的意思。无学是说所有应修的功德已经
修学圆满,没有什么再应该修学的了。
独觉圣人自己看到花开花落,春去冬来,阴晴圆缺,悲欢离合,生老病死,
突然领悟到世界无常,通达宇宙人生的真实,称为独觉或缘觉。这种人慧根深厚,
领悟力强,在没有听闻佛法的情况下,自己也能够觉悟宇宙人生真实,解脱烦恼。
所以,佛陀的出世与不出世,客观规律是普遍存在的,只要你具备独觉的这种慧
根,你自己也能觉悟。
“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
喜”。意思是说:以上所说佛陀在做菩萨的时候,立志发愿度众生,行菩萨道,
证得成佛那广大圆满的功德,菩萨所修极难极苦的功德和行为,我都由衷地表示
欢喜和赞叹。“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喜,
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一段经文,也是同
前面忏悔业障末后一段,完全一样,不再重复。
第八章请转法轮愿
【复次,善男子!言请转法轮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
微尘中,一一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广大佛刹;一一刹中,念念有不
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诸佛,成等正觉。一切菩萨海会围绕。而我悉以
身口意业,种种方便,殷勤劝请,转妙法轮。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
尽,众生烦恼尽,我常劝请一切诸佛转正法轮,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
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佛陀的最初说法
首先说明一下,什么叫法轮。轮,是印度古书上记载的一种轮宝。据说上古
时期有转轮圣王出现于世间,以轮宝征服天下,使国家统一,人民安乐。印度当
时长期处在分裂状态,当转轮圣王出现的时候,整个印度就会得到统一。国王靠
轮宝去统一国家,这个轮宝飞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的老百姓便归顺于他。这个
轮宝有点无坚不摧,无战不胜的味道。它能摧毁一切,降伏一切,所有的人一见
到这个轮宝,马上就归顺他。佛陀的说法,能够摧毁世间的邪见,解脱众生的烦
恼,所以用轮宝做比喻,称佛陀说法为转法轮。
佛陀最初的说法,叫初转法轮。前文曾经提到,憍陈如等五人最初跟随悉达
多太子出家,当时他苦修六年,用各种苦行折磨自己,这五人忠心耿耿地陪着他。
后来,没有得到解脱,反而骨瘦如柴,气息奄奄。这时,他接受了一位牧羊女布
施的乳糜,喝了以后,恢复了精力。当时憍陈如等五人,对此事不理解,认为接
受牧羊女的乳糜这件事,足以说明太子已放弃了修道的决心,要走回头路了。于
是他们五人商量了一阵,一同离开了太子,到几百里以外的婆罗奈国的鹿野苑去
继续苦修。
悉达多独自走向菩提树下修道,证悟成佛后,单身跋涉到鹿野苑去找他们。
憍陈如等人远远看见佛陀走来,相约采取一致态度,不站起来向他敬礼,要坐要
走,随他的便吧!他们没有想到,当佛陀真的走近他们时,这几个人都不自觉地
站起迎接他,顶礼他,并侍奉他,但神色很不自然。佛陀看到这种局面,才对他
们说道:“你们不要用凡夫浅显的智慧轻率地衡量我的道业成就了没有。”佛陀
提出中道主张,使他们心悦诚服,不再生离异之心。
四谛法门
佛陀最初给这五个人说法,初转法轮的内容是四谛法门,即苦、集、灭、道。
这在佛法中非常重要!整个佛法都离不开四谛法门。无论是大乘佛法也好,小乘、
密宗、唯识、禅宗、净土宗也好,佛法的整个修行都不能离开四谛。我们可以这
样说,四谛是佛法的纲领。所谓谛,是真实、真理的意思。四谛,就是四种真理。
四谛,又称四圣谛。四圣谛是圣者所证得的真实道理。
一个学佛者从现有生命状态,一直到改变这种状态,乃至进入成佛的生命状
态,这整个过程,在四谛里面都给我们讲得十分清楚。四谛的内容,主要包括二
重因果。第一重是有情生死流转的因果,指苦集二谛。苦,是我们现有的生命状
态;集,是造成生命痛苦的原因。我们生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痛苦
和烦恼?原因是从哪里来的?苦集二谛就解说了这一道理。第二重因果是还灭清
净的因果。灭,是断除烦恼,证得真实;道,指八正道,也就是证得真理的途径。
我们要想把自己变成诸佛、菩萨,变成圣人,要想解脱人世间的痛苦和烦恼,那
么应该做些什么呢?就是要依八正道修行,证得真理。
四谛法门的建立,如医生治病的四个程序。佛陀也是医生,世间的医生治的
是身病,佛陀治的是心病。作为一个医生,首先要了解病人的状态,弄清病人的
病症,到底患的是哪种病?是头痛,还是癌症什么的,必须对病人的病情有一个
正确的判断;第二步要了解生病的原因,找到病根;第三步要搞清这种病是否能
治?如果能治好,又能把此病治到什么程度?第四步要对症下药,要看病人需要
住院、打针吃药、输液才能把病治好呢?还是要开刀切除病灶,才能够治好。如
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那也不成。
佛陀是治疗我们人类身心痛苦最好的良医,他把我们每个众生,当做他的病
人。他找到众生产生“疾病”的根源,就是苦、集二谛;他指出人生的痛苦及其
形成的原因,给众生开了一个能够医治解决病根的良方,这就是灭、道二谛!灭、
道二谛指明人生解脱的途径和归宿。四谛法门揭示了众生的病状(苦谛),病根
(集谛),健康的状况(灭谛),治病的方式(道谛)。从杂染因果到清净因果,
从生死流转到解脱还灭。
四谛法门,首先是苦谛。苦谛是说众生的生命、生存中充满着痛苦,人生就
是一次痛苦的历程。记得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他的名著《安娜·卡列妮娜》
中写到这样一句话:“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句
话精辟地论述了所谓的幸福是相对的,痛苦和不幸是绝对的,这就告诉我们人生
的实质是苦。从这一意义出发,佛教依人的感受说有三苦:一、依苦受说苦苦;
二、依乐受说坏苦;三、依舍受说行苦。总之,不论是苦受、乐受、舍受,结果
都是苦的。宽广宇宙,茫茫人海,不外苦集、苦聚之场。
先依苦受谈苦苦,一共有八种:
一、生苦:生,是人生痛苦的开始。十月怀胎,当时是什么感觉,想必大家
都已忘却,但生下来的那一刹那,大家还是有目共睹的。你看婴儿刚落地时,呱
呱大哭,这哭声意味着什么?是兴奋?是难过?也可能都不是,只是初初来到这
个世界,不适应,不习惯,因此发出哭声。人诞生之后,伴随着生命未来的,是
老、病、死等痛苦。因为这是生命发展的必然规律,谁也无法免除。难怪老子说:
“吾之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何患之有?”
二、老苦:人到老年,机能减退,神智昏昧,吃不好,睡不香,又常常生出
许多病痛。凡是老年人都能体会到这种苦处。心理和身理上的衰老是每个人的必
经之路,任何人也无法逃脱得掉,正所谓“公道人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
世间尽是不平等的事,惟有在衰老面前,人人平等,不会因为你是有钱有势的人,
就把你放过了。
三、病苦:人自出生以后,就与疾病结下了不解之缘!从生至死,有谁没有
生过病?纵然身体再健康的人,头疼脑热,伤风感冒也是有过的。人类的病五花
八门,生病的滋味是苦,从来没有哪一个人说过:他最喜欢生病,生病不苦是乐。
古代诗人有许多咏病的名句。如宋朝有名的诗人杨万里,曾写下这样的诗句:
“准拟今春乐事浓,依然枉却一东风,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这
首诗的意思从字面看,为春逝而伤感。诗人因为忧愁伤感,体弱多病,多少年来
都没有游春赏花的机会,满以为今年春天可以玩赏一番,饱览春景,结果辜负了
美丽的春光;多年来不曾有过赏花的眼福,因为不是在愁中无心看花,便是在病
中无法看花。这首诗说出心里的愁苦,也道出了身体上的病苦。其实,我们每一
个人,在自己的人生中,曾经不止一次经历过这样的感受。当一个人心情不好,
或身体不舒服的时候,面对良辰美景,也就无福消受了。所以说生病是苦。
四、死苦:谁也不愿意死,人从落地那天起,就向一个古往今来绝对不变的
目标迈进。这个目标的终点站,是死亡,是坟墓。谁也不愿意死,但是我们每一
个人,迟早总要面对死亡这个现实,那是没有办法的事。不管你是总统、是皇帝,
抑或是乞丐,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且不说死亡如何痛苦,只要想一想,一个有声
有色的人,终有一天要走进坟墓,化作泥土,足以令人无比悲哀了。更何况有很
多人,壮志未酬,就已一命呜呼。像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使千年之后的
人们,还为他一掬同情之泪。南朝江淹作过一篇有名的《恨赋》,写美人高士,
极尽描述了死亡的痛惜。
五、怨憎会苦:人的一生中,常常会碰到自己所憎恨和厌恶的人和事,本来
不想看见的人,却偏偏要见到,正所谓:怨家路窄,低头不见抬头见。比如说经
商,我开了一家服装店,生意不错,街对面又开了一家,抢走了不少生意,本来
同行多嫉妒,偏要挤到一处来。再如一个家庭中婆媳、姑嫂、妯娌,本来带有天
敌的味道,由于因缘所限,偏住在一个院子里,一天到晚吵得鸡犬不宁,真是怨
憎会苦。
六、爱别离苦:这是指人们与自己所爱的人或事物离别的痛苦。任何一个人,
在自己的一生中,都经历过这种痛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与情
人、亲朋好友、妻儿、父女、故乡的别离,总是悲伤痛苦的事情。这种依依惜别
之情,是文学艺术最常见,也是永恒的话题之一。写情人之间人天永隔,如白居
易的《长恨歌》,“此恨绵绵无绝期”,是表现死别之苦;如柳咏《雨霖铃》: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表现生离的诗句;又如李白怀念故乡的“举
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诸如
此类的文学作品,从古到今,表现离情别绪的,多得很。爱别离苦可以说它是人
生中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悲哀,想必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吧?
七、求不得苦:当你爱上某一个人,人家却不爱你;你想买轿车,可是没有
钱;想安装电话,想买彩电……但是连吃饭都成问题,这就是求不得苦。人只要
活在世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欲望、爱好,但往往得不到满足。尽管追
求有高低、大小的分别,如有的人追求丰衣足食;有的人追求名利地位,绞尽脑
汁想当官,想挤进官场;有的人想方设法谋取一个赚钱的职业,使自己的日子过
得好一些;还有的人像古代秦始皇、汉武帝,按理说这些皇帝,天下都得到了,
还有什么值得追求和不满足的呢?可是偏偏没有满足,还想长生不老,派人到处
求取仙丹妙药,他们怕死,怕失去江山。但怕老不等于不老,怕死还是要死,这
些都是求不得苦。
八、五阴炽盛苦:五阴炽盛苦也称五蕴盛苦、五取蕴苦。这种苦是人生一切
苦的综合,前面所说的七种苦都由此而生。五蕴和合的生命体,像火一样炽热地
燃烧,心理上有贪嗔痴等烦恼的扰乱;生理上地水火风一旦不调,引起病痛,走
向衰老,甚至死亡。譬如心情烦躁不安,苦闷孤独,空虚无聊,忧伤焦虑……五
蕴炽盛,使得人生充满着痛苦,正所谓:没钱痛苦,有钱痛苦,有事没事也会痛
苦。《红楼梦》里形容贾宝玉的性格有这样的一句话:“无故寻愁觅恨”。其实,
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过这种感受。这是五蕴炽盛大苦。
苦苦的八苦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生、老、病、死是肉体上、生理上的苦;
二、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三苦,是精神上、心理上的苦。五阴炽盛苦总结了
身心诸苦。由于身心活动都是造业,这又牵连着下一世的痛苦。所以,五阴炽盛
苦不仅是聚集各种痛苦的根源,而且也是痛苦连续不断、永无止期的根源。
再来说说坏苦。坏苦是依乐受建立的痛苦,因此,一般不易察觉得到。有这
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四川西昌。有一个青年人,从外地到西昌去打工,到
了那里找不到事情做,正在焦头烂额的时候,身上还有六元钱,他去买了三张奖
券,一下中了头奖,得到一辆十几万的小轿车。他喜出望外,高兴得没办法!把
这辆车卖了十万零八千元,没有料到,钱到手的第二天,就被人杀死,把钱抢走
了。此事成了该城电视台的头条新闻,一时哄动整个西昌城。这是一件十分典型
的乐极生悲的活生生的事实。这件事充分地说明,坏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
可见,经常发生。
也许有的人会说,我喜欢跳舞,当那些优美的曲子响起的时候,有一位理想
的舞伴跟自己搭档,使人感到无比的轻松愉快,令人忘却了一切烦恼。假如规定
你必须每天连续跳上十几个小时,不让你歇气,跳到后来,简直就要累死,你恐
怕以后见到舞厅,就会生厌,再也不想跳舞了。还有的人会说,我特别喜爱看电
视,尤其是看国际篮球比赛。最令人兴奋、激动的莫过于看世界超级球星,美国
公牛队的主力队员乔丹的投篮表演,只见乔丹灵活、机智、迅速躲开三个队员的
封锁,转身弹跳,一个反手投篮,那球便稳稳当当地进入篮圈,真令人赞不绝口,
拍手称快!当比赛从电视上结束,睡在床上还回味乔丹精彩的动作。对于一个篮
球迷来说,看这样的比赛,确实令人快乐。如果硬性规定你一天看上十几个小时,
看到后来,你就会头昏脑胀,眼睛酸胀,痛楚不堪。还有,肚子饿的时候,吃两
个馒头,感到快乐,假如继续让你吃上三个、四个、五个、六个,甚至更多,这
时你还快乐得起来吗?这就不是快乐,简直是在受罪,是不是?
上面所举的仅仅是生活中的几个例子,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令人快意的事,何
尝不是这样?比如洗澡、亲友见面、走路时间长了坐下休息等。这些快乐有一共
同的特点是:一是时间短暂,二是把握不好就会引起痛苦。为什么会这样呢?这
就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快乐问题的反思。首先我们要问一问,我们所认为的快乐,
是不是客观存在的?假如这种快乐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它应该在任何时候、任何
情况下,都是快乐的;假如不是这样的话,足见这种快乐并非客观的真实。因此
通常的所谓快乐,只是因为人有了某种欲望之后,在得到适当满足的情况下,产
生了快乐的感觉。反之,假如没有某种欲望,让你去享受某种境界,就不会有快
乐的感觉。有时不但不会快乐,还会产生痛苦。在享受的时候,快乐的时间很短
暂,时间一长了,就会生起厌倦的感觉;某种物欲的享受培养出来之后,一旦成
了嗜好,需要付出很大的力量,去创造条件,来满足这种需要,而在不能满足的
情况下,则是痛苦的;人在享受欲望时,总是很难把握好自己,往往会放纵欲望,
而纵欲的结果后患无穷。由此看来,欲望带来的快乐,实在是苦多乐少,因此佛
家称乐受为坏苦。
第三种叫行苦。行苦依舍受建立。行苦本身并不是苦,只是因为人有了错误
的认识和执著关系,才有了行苦。什么叫行呢?行,是迁流转变的意思,是指世
间一切因缘和合的现象,都是变化无常、迁流生灭、不遑安住的。《金刚经》说: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当我们希望自己的生命永恒,就无法去面对绝症
和死亡;当我们希望事业成功,就无法面对挫折和失败;当我们希望爱情永恒,
就无法面对爱人的变心和离去。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事物是永恒的,一
切都要受到无常的支配。无常的风在不断地吹,无常的火在不停地燃烧。无常是
无始无终的,人有生老病死,生命无常。整个世界、一切事物,也在经历着成、
住、坏、空,周而复始相续变化的过程。在生灭变化不停的时光中,才见冬去,
春又来临,今日花开,明日花谢,美好的事物往往昙花一现。正所谓“人生如梦,
转眼百年”。无常的变化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痛苦。
人类面对着这许多痛苦,如何去改变它呢?当个人的欲望和追求未能实现时,
人就会感到痛苦和失落。对于人生来说,所谓的幸福,是意志达到它的目的的状
况,而意志在追求目的时受到的压抑则是痛苦的。所以,人生的幸福是暂时的,
痛苦是经常的。因为人的追求没有最后的目标,人的欲望永远无止境。人生命意
志的本质,决定了人生的痛苦和缺陷。人生是悲惨的,因为人生不仅受到生、老、
病、死等八苦任意的抛掷,而且还要受到个人意志和欲望的支配。
佛法认为要解决人类的痛苦,不能只从外界的环境去寻找原因,如果通过改
善外在环境来解决人的痛苦,这只是扬汤止沸。真正解决人生痛苦的办法,要从
人的生命内在着手,找到痛苦的根源,才能解决问题。导致人生痛苦的根本原因,
就是集谛。集,是生起痛苦的根本原因,也是生命内在的无明、烦恼。解决生命
内在的无明、烦恼,是解决人生痛苦的根本办法。这就要进入道谛的修行。
有很多人,往往搞不清楚,道应该怎样修,对这个问题感到很盲目。有的人
以为念几句佛号,或者念念密宗的咒、诵一本经、拜几拜佛,就是修行了。虽然
这也属于修行的一种方式,但修道远远不仅仅如此。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为,也
就是要改变你的思想,改变你的行为,改变你的语言。修行,就是对自我生命的
改造!修行,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谓的看经书、念佛、拜佛都是为了平
常更好地生活,更好地为人处事,服务于人。可是有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却依然故
我,自己的烦恼、不良习气、为人处事,比起那些没有学佛的人,好不到那里去,
甚至更差,这算什么修行啊?人家说你一句,你照样嗔恨人家。看到美好的事物,
你照样起贪心。该骂的还是照骂,该打的照打,该贪的照贪不误。这算什么修行
呀?你说我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但是在生活中你的贪嗔痴一点儿也不比别人少,
这就算不了什么修行。我们只有把自己的贪嗔痴,把身口意中一切不良的行为浓
缩到极小的范围,或者说舍掉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才谈得上修行。
佛陀在初转法轮时,说道谛有“八正道”。道指道路、途径、方法,所谓的
八正道就是八种灭除痛苦、证得菩提的八种途径。《中阿含经》说八正道指“正
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佛教又把八正道称作
“八圣道”、“八圣行”、“八圣道支”等。其具体的内容说起来,实在太多,
要把它们一个个地讲清楚,半天也讲不完。总之,普贤十大愿王的内容,也就是
道谛的内容,我们倘能依《普贤行愿品》修行,便能断烦恼,证真实,成就无上
佛果。
殷勤劝请佛陀说法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不可说不
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广大佛刹;一一刹中,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
一切诸佛,成等正觉,一切菩萨海会围绕”。成等正觉的觉字,本来是觉悟的意
思,就是觉悟一切法的智慧。加“等正”二字,是说这种智慧是没有邪见、偏废
的智慧。法界没有穷尽,虚空界也没有穷尽。十方三世一切佛刹,都像极微尘那
么的多,在每一个极微尘里边,又各有不可说不可说的佛刹。这种极微尘数广大
佛刹的每一个佛刹里头,念念中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的佛陀在成佛。动
一个念头,就有这样多的佛成佛。还有无量无边的菩萨,围绕着一切诸佛,劝请
一切诸佛,来转法轮,说法救度众生。在无佛出世的情况下,我们有机会请法师、
善知识说法,我们的功德也是无量的。
“而我悉以身口意业种种方便,殷勤劝请转妙法轮”。请佛转法轮不是嘴上
说请,心里没有表示;也不是心里想,语言上没有一个虔诚地表示。真正的虔诚,
自己要感觉到整个身心都投入,这就是身口意三业。用尽种种方便,想尽种种办
法,非常热情地去请转妙法轮。请佛陀给我们说法吧,请佛陀不要入涅盘!
佛陀在菩提树下成佛时,他观察了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发现根机太差。他
悟道的真理太高深了,他觉得为这个世界上的人说法,人们恐怕不能理解,他就
准备入涅盘了。这个时候,色界天的大梵天,就是印度人说的上帝,知道佛陀的
想法后,来到我们人间。他说:“佛陀啊!请您慈悲慈悲吧!请您不要入涅盘吧!
我们这个世界太黑暗了,太痛苦了,好不容易有一佛出世,要是您入涅盘后,众
生怎么办呢?”他在佛的面前殷勤劝请佛陀说法,救度众生。最后佛陀慈悲,才
答应了他的请求,为众生说法四十九年。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常劝请一切诸佛转
正法轮,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我们要常常
劝请一切诸佛、善知识、高僧大德们为众生说法,劝请他们说法的热情不断,尽
未来际。因为我们只有请佛住世,请转法轮,请佛为我们说法,人类才有光明,
才有希望。所以请法的功德非常大。
第九章请佛住世愿
【复次,善男子!言请佛住世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
微尘数诸佛如来,将欲示现般涅盘者;及诸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至
一切诸善知识,我悉劝请莫入涅盘;经于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劫,为欲利乐一切众
生。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劝请,无有穷尽。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佛陀的住世
第七大愿:“请佛住世”。世,是世界;住世,请求佛陀常住在世界上,不
要离开娑婆世界。因为只有佛陀留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为众生讲经说法(转法
轮),我们才能听闻正法。听闻正法后,必然有许多的众生可以解脱烦恼,出离
三界。
我们为什么要请佛住世呢?原因是佛陀的出世,是非常难得的!要有诸佛出
世,才有佛法的住世。有人可能会提出:刚才在上面才说过,法是客观存在的真
理,它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佛陀出世存在,佛陀不出世它也存在。那么请佛住世,
就可请可不请了,这样行不行啊?不行!为什么呢?因为佛陀不出世的话,我们
凡夫就没有认识真理的能力。法,虽然是客观存在的普遍规律和真理,但是,如
果认识不到它的意义和重要性,它的存在与不存在,又有什么不一样呢?因此,
只有佛陀出世,才能指示我们如何认识真理、如何了生脱死和断除人生痛苦,使
我们得到佛法的真正受用。我们请佛住世的原因就在这里。
佛陀的住世关系到众生在流转生死中能否出离三界。佛陀就像世界的光明,
像黑暗中的明灯,像大海的航标灯,像天上的太阳。如果世界没有太阳出现,那
么,整个世界将是一片黑暗,众生就无法生存。佛陀的出世与太阳的出现,道理
是完全相同的。因为万物的生长靠太阳,那么,众生要脱离苦海,跳出三界,了
脱生死,就要靠佛和法。
请佛住世不要入涅盘,不仅为自己,也为一切众生。佛陀的一生要度化无量
无边的众生。但在佛陀的心里,并没有一个众生是他所度的,他绝对没有这个想
法。《金刚经》说:“度化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因此,佛陀虽
然度了很多很多的众生,完全是出于慈悲心的感应。这是佛陀的愿力和胸襟,我
们对任何事件都不要着相。也就是说:虽然自己做了许多好事,用实际行动帮助
了无数众生,但心里却没有一个念头觉得是在帮助别人,不会认为自己所修的一
切功德对众生有何功劳。
佛陀在世时,由于众生的懈怠,有些人就产生一种依赖的心理。有的人觉得,
反正佛陀存在,纵使不好好修行,到时听听佛陀的开示、点化,有可能一下就开
悟了。佛陀感到他该度的众生已经度了,如果对这些依赖心强的众生,不示寂的
话,那么这些众生就不会珍惜自己的生命和时间,就不会精进地去修行。
涅盘就是寂静,指断绝烦恼相累,寂然常住,处于一种清净的状态。涅盘是
圆满的寂灭,它是学佛修行的最终理想境界,是宇宙万物的实相,是绝对的真理。
但这种境界不是用语言和思维所能够表达和把握的。众生修行的目的所在,便是
达到这个境界。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刹数的佛,到了该要入涅盘,
现涅盘相的时候,我就要向这么多的佛,劝请常住在我们这个世界上,请他们不
要入涅盘。我们不仅要请求诸佛住世,而且要劝请一切菩萨、声闻、缘觉、有学、
无学以及善知识常住世界,不要入涅盘。
避免误入歧途
有很多人自以为很聪明,认为学佛嘛,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我自己找几本书
看看,学一学,也能学好的,善知识可有可无。也许有少数的人根机比较好,有
可能学好。但更多的人假如离开了善知识对他的帮助,难免会误入岐途。
社会上有假冒伪劣产品,佛法也有冒牌货。这里要提醒大家,每一个学佛的
人,在修学佛法时,要认清真假佛、法、僧!认清“伪劣产品”,不要上当受骗!
因为出家人有冒牌货,喇嘛、活佛也有冒牌货。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区,我
们经常会看见一些女的,她们头上戴个帽子,头发也不剃,穿一件比丘尼格式的
衣服,拿着纸笔,走街串户,到城市、乡村挨家挨户去“化缘”,声称自己是九
华山、五台山下来化缘的,说是要盖寺庙什么的。许多人信以为真,乖乖地接过
她手中的笔,在她的所谓的“随喜功德”本子上,签上自己的大名,有的出五元、
十元,甚至更多。殊不知,她一声“阿弥陀佛”,诈骗了你的钱,你上当受骗,
自己还不知道。不知你们有没有碰到这样的事?有!看来这种冒牌的现象很普遍,
各处都有。
在汉传佛教地区,许多人因为对密宗的无知,对西藏来的活佛有一种盲目式
的崇拜。有的人嘛,就利用人们这种迷信和盲目的崇拜心理,冒充自己是活佛、
是喇嘛,然后手上拿着一个铃,在你的头上晃来晃去,手在摇着铃,口中念念有
词。“咿哩哇啦”地说一些人们听不懂的话,说这是为你灌顶,传给你一个什么
咒语之类的东西。有很多人就上当了。有些人被骗了不知道,还说很有加持力。
这几年从台湾传来“青海”的“观音法门”,也是冒充佛法的。青海是越南
的一个比丘尼。原先她也是一个佛教徒。后来,她到印度学了锡克教之类的法门,
得到锡克教的真言,然后她就到处给人印心。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人都很相信她,
包括许多佛弟子也在跟着学。因为她宣称自己有一套即刻开悟的方法,能够让你
马上开悟。有很多人一听即刻“开悟”,就被迷住了,不分青红皂白地,就拜倒
在她的脚下。
青海的身上,有一股很强大的魔力。其实,这种魔力不是真正的功夫,而是
一些妖魔鬼怪附在她的身上。这种魔力能破坏、干扰人体的正常功能,使你大脑
失控,不由自主地跟着她跑。青海的魔力主要表现在,给你印心的一瞬间,她的
眼神对着你的眼神,你就掉进她的魔网里去了。进入她的魔网中的人,要是没有
一定的功夫,想出来那是非常困难的。有很多学佛的人,往往喜欢追求特异功能,
追求什么奇特玄妙的东西。这种人是最容易着魔的。
我在日本的一段时间,电视天天在播放:奥姆真理教干了多少坏事,杀人、
绑架、放毒气……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还有,像美国一个叫卢胜彦的人,他也
称自己是什么活佛。再如我们国内,有许多气功门派,这个称自己是佛,那个称
自己是菩萨。学佛的人,要是是非不辨,真假不分就会误入岐途,走入深渊。所
以,学习佛法亲近善知识非常重要!如果在学佛的知见上,没有善知识的正确引
导,邪正不分,邪见人给你说什么,你就做什么,他把你引向邪道上去,你还搞
不清楚的话,那就惨了!
善知识的重要
佛经里讲,有一次,阿难问佛陀:“善知识在我们的修行中,是否能起到一
半的作用?”佛陀回答:“错了!不是一半。善知识在修学佛法中起到全部的作
用。”善财童子为了修学佛法,参访了五十三位善知识。我们这里是在赵州祖师
的道场,赵州八十犹行脚。这就体现出善知识的重要性。所以,我们能够请善知
识住世,弘扬佛陀的正法,把世间上的众生,带上光明、正确的修学佛法道路;
如果我们能够成就这方面的因缘,我们的功德简直无量无边,像虚空那样大,比
你出几块钱的功德要大几万亿倍!
修学佛法的第一步,是亲近善知识。亲近善知识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听闻
正法,树立正知正见。然后我们才能依教奉行,依法修行,按佛陀的话去做,少
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我们按照佛陀指示的方法去学习、去修行,才能断烦恼,
证真实,得到佛法真正的利益;反之,如果遇到的不是善知识,你去亲近他,那
就要误入岐途,走向毁灭的深渊!
“我悉劝请莫入涅盘”,就是劝请诸佛、一切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
以及善知识不要离开我们,不要入涅盘,请他们常住在世界上,为一切众生转法
轮,让所有的众生都能够听闻佛法,离苦得乐。“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
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劝请,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
无有疲厌”。这段经文的意思跟前面还是一样的,不再重复了。
第十章常随佛学愿
【复次,善男子!言常随佛学者,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
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
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
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乃至树下成大菩提,示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
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或处声闻,及辟支佛,
众会道场;或处转轮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场;或处刹利,及婆罗门,长者居
士,众会道场;乃至或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场。处于如是种种众会,
以圆满音,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乃至示现,入于涅盘。如是一切,
我皆随学。如今世尊毗卢遮那。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所
有尘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随学。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
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
无有疲厌。】
学佛与佛学
第八大愿:“常随佛学”。学佛与佛学是什么样的关系?这是非常重要的问
题。在学佛的人里面,有的人偏重于信仰,有的人偏重于闻思。偏重信仰的人,
不太重视闻思,不太注重经教的学习;偏重闻思的人,虽然注重经教的研究,但
又不太注重信仰。注重信仰的人,往往会出现迷信现象,是非不分,沦于盲修瞎
练。佛法以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学佛要信仰,但是不能仅仅停留在信仰的基础
上,要正信,不能迷信。我们学佛是为了解脱烦恼,证得涅盘,得大自在,靠的
是智慧,不是光靠信仰。佛教中讲:“有信无智长愚蠢。”这句话告诉我们,光
有信仰而没有智慧,就会增长愚痴。真正学佛的人还是要从闻思经教入手,听闻
正法。依经教引发如理思维,树立正知正见,然后依法修行。
有的人说,我只要念好佛就行了,懂那么多佛理干什么?其实,要念好一句
“阿弥陀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君不见有许多人,念佛念了几十年,烦恼
执著一点都没有减少,终日妄想纷飞,念到后来越念越没信心,一旦遇上气功师,
三言两语就能把他带跑了。这与缺乏经教的闻思,没有正知正见,盲目念佛很有
关系。目前,中国大陆盛行净空法师的录音带,修净土宗、念佛的人,可以多听
净空法师讲的磁带,这样才能更好地念佛。
有的人学佛偏重于学术上的研究。这种人从严格的意义上说,也是不可以称
为学佛的,他们把佛学当作世间众多学问中的一种,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做所谓
“客观”的研究,他们以为研究佛学一旦介入信仰,研究的成果就会失去“客
观”。因此,他们在研究佛学上,始终与做人分开。结果,有很多的学者研究佛
学几十年,虽然在佛学研究上,发表过许多“高见”,但佛法还是佛法,自我还
是自我。烦恼、痛苦及缺陷的人格,一点都没有得到改善。这种缺乏信仰的研究,
研究过来,研究过去,总是在文字上做功夫,永远都得不到佛法的真正受用。而
所谓的研究成果,也只是一种“我见”罢了。
另外还有一种人学佛,喜欢追求神秘玄妙的东西。希望出现特异功能什么的,
他们学佛后喜欢一些离奇古怪的东西。有些人过分追求神奇的体验,这种人弄不
好,就容易走火入魔。其实,神通只是学佛修行的副产品,一个真正学佛的人,
是学会做人的智慧,这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学佛就是要学佛的智慧,用佛法的智
慧去观照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然后把佛法的智慧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因此,修学佛法的过程,是闻思修的过程。
向佛菩萨学习
我们现在学佛法,比释迦牟尼修学时方便多了。因为佛陀把自己证悟成佛的
具体内容和方法和盘托出。关键的问题,是看我们能否照他所说的话去实践、去
修持、去证悟。《普贤行愿品》的第八大愿“常随佛学”,就是教我们如何去学
佛。学佛,就是以佛、菩萨乃至高僧大德们的行为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怎
么做,我们也照样去做。
譬如我们在念观音菩萨的时候,我们就应该以观音菩萨作为我们修学上的典
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许多人都念过,《普门品》的内容,体现了观音菩萨
的大慈大悲、广大圆满的宏伟愿力和悲心!可是当你念《普门品》的时候,你想
的是什么呢?你想的是:观音菩萨,保佑我一生平安吧!保佑我事业顺利,找一
个理想的职业、伴侣,发财……是不是这样呢?大家在求观音菩萨保佑的同时,
是否想过自己应该向观音菩萨学习呢?是否想过照《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里边的
话去做,去学习观音大慈大悲的精神呢?如果你想成佛,就得从菩萨做起,以观
音菩萨的行为来要求自己,你才有可能成为菩萨、成为佛。
有的人喜欢念“地藏王菩萨”。地藏王菩萨曾发过愿:“地狱不空,誓不成
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你在念地藏王的圣号时,想的是什么?是担心有一
天下地狱了,能得到菩萨的关照;还是想学习地藏菩萨的精神,为众生下地狱,
代众生受苦,让众生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呢?你想过为众生去死、去受苦,给众生
带来幸福和欢乐吗?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比如有的人,看见自己喜
爱的人快要死的时候,心里痛如刀绞,恨不能为对方去下地狱。这样的慈悲,在
热恋的情人中或许是有的。但这不是菩萨精神,因为一旦换了环境,这种慈悲就
没有了。
我们念佛往生西方,可是当你在念阿弥陀佛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向阿弥陀
佛学习,将来自己成佛以后,也为众生建立一方净土,让世界上的人也到你的净
土里面去,让众生在你的净土里边得到幸福和安乐呢?也许没有人想过这样的问
题,但是作为一个学佛的人来讲,要有这种胸襟、愿力和气魄,那我们才能向佛
学习。学佛就是要行佛所行,证佛所证!这才是常随佛学的意义所在。
如果学佛仅仅停留在求佛、菩萨加被,求佛、菩萨保佑的层面上,一天到晚
总想得到佛菩萨帮助,这样学佛是不会有出息的,你永远都是可怜的被保佑的对
象。所以,常随佛学就是要以佛、菩萨、古代圣贤、高僧大德及诸善知识为学习
的榜样!像近代的几位高僧大德:虚云老和尚、弘一大师、印光大师……都是我
们学佛的楷模。我们要学虚云和尚的苦修;学弘一大师的严持律仪;学印光大师
的精进念佛。
释尊因地的修行
“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娑婆是梵语,翻译
成中文,是“堪忍”两个字,就是忍受苦恼的意思。娑婆世界,是我们现在所住
的这个世界。毗卢遮那,也是梵语,翻译成中文有几种说法,大家习惯用的是
“遍一切处”四个字,即佛光遍照一切地方之意。毗卢遮那如来就是指本师释迦
牟尼佛。
我们这个世界为什么称作娑婆世界呢?许多学佛的人,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
边,但它的真正含义,也许大家不是很清楚。《弥陀经》里告诉我们:“娑婆世
界是五浊恶世。”生活在这种世界上的众生,有很多痛苦和烦恼,原因是这个世
界本身太污浊了!这是称为五浊恶世的原因。五浊恶世的内容如下:
一、劫浊:劫,是时间单位,人类的世界,有成劫、住劫、坏劫、空劫。即
世界有形成时期、安住时期、毁坏时期、消失时期。就安住时期而言,有种种自
然灾难,像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洪水、冰雹、泥石流等。这些灾难随时都危
及到人类生命的安全,给人们的生存带来痛苦和不安。
二、见浊:是人类对宇宙人生的错误认识,自以为是,结果造成了思想的混
乱。佛教中说有五种恶见:即身见,执五蕴身为我;边见,执我为常一不变,或
人死如灯灭;邪见,否定因果,否定圣贤的存在;见取见,执以上的这些观念为
正确;戒禁取见,在错误认识、错误信仰的前提下,持各种牛戒狗戒。像有的人
本来是为了求解脱,但没有明师的指导,盲目投入邪魔外道的门下,结果反而落
入火坑,苦上加苦,求解脱反而不得解脱,犹如伤口又撒上了盐巴。见浊的可怕
可见一斑。
三、烦恼浊:指人间各种各样的烦恼和困惑。我们每一个人都被一捆烦恼的
乱麻把自己的身心紧紧地捆住。我们的烦恼到底有多少呢?“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我们的烦恼,就像江中的流水一样,永远也没有停止过。
我们烦恼些什么呢?没饭吃的人烦恼,山珍海味吃腻了的人也烦恼;富贵之
人烦恼,贫贱之人也烦恼;有事烦恼,没事烦恼。如《红楼梦》里,贾宝玉的心
情,“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其实,这不仅是描写贾宝玉一人,我们
每个凡夫都是如此!所谓“无故”,就是没有任何人招你、惹你,没有原因,莫
名奇妙地自寻烦恼;有时候心里烦恼,但又讲不出烦恼的原因。这两句描写贾宝
玉吃饱了饭,没事干,在女儿乡里鬼混,看看花、玩耍一番,心里空虚无聊,坐
在那里感到心烦,做出一些装疯卖傻的事。对贾宝玉人生的烦恼,写得实在恰当!
其实,我们在坐的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体会和感受。烦恼浊,
使我们无处逃避。
四、命浊:就是人命无常,今晚睡下去,不知明天早上是否还能够起得来。
任何一个人都不知道哪一天死亡会降临在自己的头上。《四十二章经》里,佛陀
问他的弟子:“人命几何?”弟子们有的说“饭食间”,有的说“数日间”。佛
陀都不同意。正确的答案是“人命在呼吸间”。一口气提不上来,生命就完蛋了。
有的人,端着碗在吃饭,筷子掉在桌下,在捡筷子这一瞬间,一口气上不来就死
了。这种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可见,生命无常,人生短暂。
五、众生浊:众生,指有情的生命,从低级的蚂蚁、蚊子,到高级的人类,
每一个有情,都是一团贪嗔痴烦恼。就人类组成的社会而言,存在各种污浊现象。
尔虞我诈,弱肉强食;人与人之间,面和心不和,相互勾心斗角,互相暗害,互
相欺骗。诸如此类的丑恶、污浊的现象在各种不同的社会中,有权有势者表现得
特别明显。
“从初发心,精进不退”。我们要向教主本师释迦如来那样,从刚刚发心求
成佛的那天开始,一直勇猛精进,一点也不懒惰,一点后退的心也不起。“以不
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为了寻求佛法,不惜自己的身体和性命。像唐玄奘
去印度取经,从中国到印度,在古代交通极不发达的情况下,冒着九死一生的危
险,去寻求佛法。我们今天能读到经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是无数的高
僧大德用他们的生命换来的。百来个人去取经,能够活着回来的没几个。因此,
我们要珍惜佛经和佛法!
禅宗二祖慧可的求法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慧可,从小爱读《周易》、
《老子》、《庄子》等道书,后因接触佛教,发心学佛。他云游到嵩山少林寺,
闻听达摩西来在此面壁,便来拜师,寻求真理。达摩端坐洞中寂然面壁,对他的
求见视而不见。许多天过去了,慧可依然跪在洞外,一动不动。那年十二月九日
的夜里,大雪纷飞,寒风剌骨,雪花飘飘,洒满他的全身,他成了一个雪人。
直到此时,达摩方才开口说道:“你这样一直跪在雪中,不避寒冷,到底有
什么心愿?”慧可毕恭毕敬地答道:“唯愿老师慈悲,打开甘露之门,普度众
生。”达摩淡然说道:“诸佛为求真理,不惜牺牲一切,你凭这点小苦功,就想
求得佛法吗?除非天下红雪。”慧可闻言,便毫不迟疑地抽出快刀,一刀下去,
砍下了自己的右臂,顿时,鲜血染红了雪地,地上的白雪一下变成了红雪。慧可
把断臂放到达摩的面前,以表示他求法的虔诚,这就是佛教里讲的断臂求法。达
摩为这种舍身为法、为法忘身的精神所感动,把衣钵传给了他。后来慧可成了禅
宗的第二代祖师。
慧可断臂求法的做法,对我们来说,自然无法仿效,但他这种为追求真理,
不惜牺牲的精神,却很值得我们学习。古人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人
生道路上,要达到预期的目标,障碍、困难很多,要靠勇气去闯,要靠耐性去忍,
断臂是勇,立雪是诚,二者兼备,才是智慧的表现。
像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的时候。有一次,在雪山上修行,遇到一个罗刹,
罗刹说自己懂得佛法,但现在肚子很饿。释迦牟尼佛为了从他那里听到“诸法无
常,是生灭法”这两句话,当时就舍身了。古代的许多高僧大德圣贤,为了寻求
真理,听闻佛法,不惜舍去自己的生命,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所以,我们要向
诸佛、菩萨、古代的大德圣贤学习!学习他们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为
布施的精神,学习他们舍身忘我,不惜生命寻求真理的精神!
“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佛陀为了寻求
真理和佛法,不惜布施出自己的生命。把自己身上的皮剥下来当纸;把身上的骨
头,取出来当笔;把身上的血刺出来,当作墨。用自己的皮血骨,这种特殊的
“纸墨笔”来写各种经典。所写的经典有多少呢?堆积起来,竟然有须弥山那么
高大。前面已经说过,须弥山是佛教中最高最大的一座山,就像喜玛拉雅山一样。
试想,这么多的经书,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能够完成的。这就是说,积如须弥山这
么多的经典,是古代无数的高僧大德、先贤圣者们,用他们无数的生命和鲜血,
为后人留下的。因此,我们现在能够读到佛经,应该怀有一种感恩之心。
“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
佛陀为了佛法,不惜自己的身体和性命,拿自己的皮骨血来写经典,为什么要这
样做呢?“为重法故”,为了尊重佛法的缘故,连自己的性命都可以不要,何况
生命以外的王位呢?当然更能够舍弃了。放弃了王位,那王位所拥有的城邑、聚
落,该享受的王宫、金殿、花园、树林等所有一切的一切,也就更不放在眼里了。
孔夫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意思是说,只要早上能够听到真理,晚
上死了也无所谓,绝不感到遗憾、后悔。反过来说,有的人活了几十年,佛法的
梦没做过,──也许有的人从来没有想过要学习佛法,寻找人生的归宿,是不是?
社会上有很多的人,一天到晚只懂得吃喝玩乐,醉生梦死,贪图享乐,这种人从
来就没有认真地考虑过生存意义的问题,他们不懂得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这种人活着跟死了又有什么区别呢?
俄国作家奥斯特罗夫斯基在他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为读者留下
了这样的名言:“一个人临死的时候,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应该为自己的一生
感到后悔!也不因自己碌碌无为,虚度光阴而感到羞耻!”这句话是本书的灵魂
所在。人家是怎样对待自己的人生的,相反,我们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人生的呢?
一个人的生命,应该是奉献,而不是索取!世界因为你的存在而增添光彩,这样
才不枉来到人间一趟。
佛陀的事业
“及余种种难行苦行。乃至树下成大菩提,示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
种佛身,处种种众会”。诸佛成佛之后,他是怎样传播真理的。众生的根机不一
样,因此佛陀说法,也要有方便善巧,根据众生不同的根机,对机说法才行。有
的人悟性差,跟他讲禅宗的公案,浪费口舌,讲得再多,也是对牛弹琴,听法的
人根本得不到利益。所以,方便善巧很重要。佛法非常强调对机说法,契机契理,
根据不同的人,说不同的法,让对方能够理解接受你讲的道理。所以,在弘扬佛
法时,必须要对机说法,假如法不对机,弘法的效果就会很差。
佛陀做了许多难行苦行的事,最后到了成佛的这一生,在菩提树下成就了无
上菩提。成佛后,为了度化众生,方便善巧为众生说法,然后示现种种神通。神
是难以揣测、无法理解的意思。通就是通达,没有妨碍的意思。有的众生,只有
通过神通的力量,才能够接受佛法。那么,为了说法的需要,佛陀在世也经常显
神通。
南传佛教的巴利文《沙门果经》中说,修行的人修到一定程度,就可获得各
种神通。所谓神通,是说不可思议为神,如意自在,随心所欲为通。神通,是超
出常人能力的力量,如《沙门果经》说:获神通的人,可一身变多身,多身变一
身。有时隐身,穿墙透壁,横渡江水,在水面上如履平地。这些神通,颇似吴承
恩《西游记》里边描写孙悟空的七十二变。
佛陀为了度化众生,在显示神通时“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观世音
菩萨普门品》里说:“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如果对方是国王,
为了对机说法的需要,佛陀就会以国王的身份出现,为他说法,他才能够容易接
受你的说法。在《普门品》中描写了菩萨为了度化众生,示现各种各样的身份:
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天人、畜生等,以不同的身份,为不同的众生说法。
学佛的人,有很多人经常关心观音菩萨到底是男的,还是女的。观音到底是
男是女?佛的真正的身体是无相的,法身无相,应物而形,得大自在。得大自在
就是说,心想事成,随心所欲,凭自己的想法决定自己的形象,比孙悟空还厉害
得多。
“处种种众会”,佛陀常常到各种法会中为人说法。“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
会道场;或处转轮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场;或处刹利及婆罗门、长者、居士众
会道场;乃至或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场。处于如是种种众会,以圆满音,
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乃至示现入于涅盘”。刹利,是梵语,翻译成
中文是田主。田主可以说是王或是王种。所谓的王种是因为他们世代做王。婆罗
门,也是梵语,译成中文,是净行两个字,是印度国西天竺地方四大族的一种。
长者,是对道德高、年纪大的人的尊称。居士,在中国来说,主要是称呼在家修
学佛法的人;但在印度,把从事商业阶层的人称为居士。
天,指天界,有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八部:一是天;二是龙一类的
动物;三是夜叉,能在空中飞行的神鬼,专吃人的;四是乾闼婆,帝释中作乐的
神;五是阿修罗,六道众生中的第一道,他们前生也修福,因嗔心太旺,所以落
到阿修罗道中去了,他们常常同帝释战斗,很厉害!六是迦楼罗,一种大得了不
得的鸟,它的左右两只翅膀张开,可伸到三万六千里远的地方,很凶狠的!七是
紧那罗,也是帝释里的乐神,头上生角;八摩睺罗伽,又叫大蟒神。人非人等是
什么意思呢?人是世间之人,非人是天、仙、修罗等。
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就开始了传播佛法的事业。佛陀以大慈大悲的情怀,
有时在大菩萨的法会里说法。有时在声闻、辟支佛的法会道场说法,乃至到转轮
圣王、小王、眷属、国王、婆罗门、长者、居士、天、龙、八部、人非人等许多
的法会道场里去为众生说法。佛陀在种种的法会道场里边,对机说法,劝化他们,
让众生早日得度。佛陀说话的声音又婉转又好听,说法的声音就像天上的雷震动
一样,随着众生不同的根机,为他们演说种种妙法。佛陀自成道后,为众生开示
说法四十九年,一直到示现涅盘,才算功德圆满。
“如是一切,我皆随学”。如以上所说:佛陀从出家修学起,一直到成佛坐
道场,说法度众生,种种难行苦行,我也要样样跟随佛学习。我们用普贤的十大
愿王来要求我们自己,我们就是普贤菩萨;如果用佛陀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那我
们就能成佛。相反,有的人说,我无所谓,我随便,那你就无所成就,随波逐流,
你愿意到生死流转里边去浪荡,那就去吧!哪一天,你实在受不了了,再来学佛。
佛教同样欢迎。反正众生多得是,陪伴你的人也多得是,不着急。
“如今世尊毗卢遮那。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所有尘
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随学”。这段话进一步告诉我们,我们
不仅以本师释迦牟尼佛为学习的楷模和典范,同时我们还要以十方三世诸佛菩萨,
包括上面所说的古圣先贤、祖师大德、善知识……为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不但
要跟随他们修学,而且还要晓得佛本身就是觉悟的意思,一念觉悟,就是一佛出
世,念念觉悟,就有无穷无尽的佛出世,我念念在跟佛修学,所以说“于念念中,
我皆随学”。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学佛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
“于念念中,我皆随学”,我们常随佛学,永远也没有停歇的时候。懒惰的人也
许会说,学佛太难了,太漫长了,挺烦恼的,干吗要学佛呢?还是自己学自己吧。
你要是自己学自己,你就永远在六道轮回中流转。所以,学佛是长时间的,没有
穷尽的时候。要有“念念相续,无有疲厌”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要不怕苦、不
怕累地去学,要有“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雄心壮志
的精神在里边。
第十一章恒顺众生愿
【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种
差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坐住者;或有依空及
诸卉木而生住者;种种生类、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
族类、种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意行、种种威仪、种种
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
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无色、有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如
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
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
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何以故?
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
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
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
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
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
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
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
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
有疲厌。】
众生比佛重要
恒顺众生,是《普贤行愿品》的核心所在。前面八个大愿的一切内容,都是
为恒顺众生打基础。佛教的重点不是佛,也不是菩萨,而是众生。不过,这也是
因人而异,怎么说呢?如果一个人,他永远想当众生,那么佛、菩萨对于他来说,
永远都是最重要的。因为他需要依赖佛菩萨,永远都希望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和
保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去帮助别人。一个人如果只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这种
人永远都是可怜的众生。
反过来说,如果一个真正行菩萨道的人,他要想成佛的话,那么众生对于他
来说,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因为,成佛要建立在度众生的基础上,离开了众生,
就不能成佛。你要成佛,就要选择众生,众生对你就十分重要!如果你要当众生,
就选择佛、菩萨,佛菩萨对你就很重要。二者之间,你到底选择哪一种呢?
恒顺众生的原则
恒顺众生,恒就是永恒、永远不停止的意思。恒顺众生,就是在任何时候,
都要顺从众生,顺从他们的意思。当然,顺从众生有一定的原则,主要是指顺从
众生的善性,而不是顺从其恶性。对众生真正有利益的事,我们才顺从;不利的
事就不能顺从。譬如有人说,我要去杀一个人,对方力气比我大,我一人杀不了
他,我需要一个帮手才能杀他,你跟我一起去,你是菩萨嘛,应该顺从我。你要
不要随顺他呢?不能随顺他。对!又如,有人想不开,要寻死上吊,需要一根绳
子。他说:你是菩萨,就行行好吧!布施一根绳子给我。那你就不能顺从他。所
以,随顺众生,还是要讲原则,不能是非不辨,善恶不分。
随顺众生,就是根据众生的需求,无条件地给他们利益和快乐。记得台湾佛
光山上有四个信条: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方便、给人服务。这四条,就是
随顺众生的具体体现。假如我们每一个人,心里常常怀着这样的念头,随时准备
为众生服务,不带任何的私心杂念,那这人就是菩萨了。一个人具有菩萨的心愿
和菩萨行为,这个人便是菩萨!
通常我们到宾馆里去,那些服务小姐,就会热情地走上前来问道:“请问先
生、女士你们有什么需要?你需要我为你做些什么?只管吩咐就是。”在宾馆里
能听到这样的话,但为什么我们走到马路上,就听不到这样的话呢?这是为什么?
这个道理很简单,她是为了赚钱,对你热情,对你好,因此,这就谈不上行菩萨
道,恒顺众生更免谈。如果是乞丐在宾馆门前多站一会儿,那服务小姐对他的态
度会怎样呢?我想她板着脸赶他走时的语言,一定是不耐烦、不入耳的。
《普贤行愿品》里所说的“众生”,不仅指人类,而且包括了世界的所有众
生。对于一个行菩萨道的人来说,我们要给众生带来安乐和利益。若有人打麻将
三缺一,请你参加,虽然能给另外三人带来快乐,但这种快乐没有意义!又比如
有人吸毒,毒瘾发作时,非常痛苦,他需要你为他提供毒品,假如你能为他提供
方便,对他来说当然非常开心,但是没有利益!像这种随顺、慈悲就是瞎顺从、
假慈悲。所以,对众生的随顺,建立在给他们带来利益和安乐的前提下去慈悲他
们;而不是无原则的乱慈悲、瞎恒顺。
以众生为中心
恒顺众生,一般人难以做到。我们总是希望别人随顺我,自己却不喜欢去随
顺别人。因为有情的特点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强烈的我执遮住了我们的同情心、
理解心。像妻子希望丈夫顺从自己,根据自己的意思去做事;丈夫也希望妻子顺
从自己的愿望,去做一些事情。这样的一对夫妇在一起生活,肯定要吵架。因为
强烈的我执,只懂得让对方尊敬自己,顺从自己;而自己难以去理解对方、尊重
对方、随顺对方。
一个自我意识较强、个人主义突出的人,他的群众关系和家庭关系就不和睦。
通过学佛,要我们去随顺别人,就觉得难受、别扭。这种难受和别扭就是菩萨行
的开始。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这才是学佛、行菩萨道的人。修行的人,首先要
学会吃苦、容忍、受委曲,必须向自己的烦恼、欲望、执着、个人主义等不良行
为唱对台戏,那样才能改变自我的生命。
我们学习《普贤行愿品》的第九大愿“恒顺众生”,就是要改变过去以“自
我为中心”的错误观念,把“以自我为中心”改变为“以众生为中心”,去为众
生的利益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与普贤菩萨的精神相应。
平等饶益众生
我们随顺众生,到底顺从哪一些众生呢?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刹海所
有的众生,我们都要顺从他们,给他们带去安乐、利益。我们对待他们应该像对
待我们自己的父母、师长、阿罗汉、佛、菩萨那样,平等地对待他们。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见妻子随顺丈夫,丈夫随顺妻子,儿子随顺父母,
弟子随顺师父……这些都不太难做到,因为这些人都是你尊重、喜欢的人,要随
顺他们不是一件难以办到的事。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父母随顺儿女的现象十
分突出,小宝宝要什么买什么,有求必应,父母在儿女面前,真是大慈大悲!但
是你的悲心和爱心能扩展到你的冤家、仇敌身上吗?你能做到随顺他们,有求必
应吗?恐怕很难!至于猪、狗、猫、鸡以及蟑螂、老鼠、苍蝇、蚊子等动物,就
更难随顺了。
一提到老鼠、臭虫、苍蝇、蚊子,很多人说,那是四害啊!干么要随顺它呢?
人类认为它们是四害,其实,站在它们的角度,它们认为人才是世界中最大的大
害!因为人类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把地球折腾的不像个样子:到处发洪水,
天气冷热不定,环境污染严重,耕地日益减少,森林遭到破坏,许多动物遭到捕
杀,甚至许多稀有珍贵动物面临灭绝!人类不仅破坏、毁灭大自然良好的生态生
存环境,而且还破坏、毁灭人类自己,比如战争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残杀。这
一切的罪恶,不是蚊子、苍蝇所能够造成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类在自然界中才是罪魁祸首。因为一切丑恶现象,和
一切罪恶的根源来自于人类的贪嗔痴。所以谁是大害?人总是站在人的角度,带
着以自我为中心的有色眼镜,去看待一切事物。因此,凡是与你个人利益发生冲
突的人和事,对你来说何尝不是大害呢?如生意场上,同一条街,开了两家店,
他的生意做的比你好,你的生意清淡,盈利不如他,你不觉得他是你的大害吗?
会不会?肯定会的。可见害与不害,是相对而言的。有损于你的利益,你觉得是
大害;倘能给你带来利益,那便是大好了。
我们学佛,行菩萨道,就是要学佛的慈悲心,平等心,对所有的众生都要一
视同仁,用佛的胸怀去包容一切人和事。蚊子叮你一口,你一巴掌拍过去,你的
境界跟它一样高。甚至你比它还要可怕!它只不过叮了你一口,你就要了他的命,
如果蚊子诉讼于法庭,那你肯定要判处死刑!蚊子呢?无罪释放。现在欧美国家
大谈人权,比起那些不讲人权的国家,是文明多了;但比起佛教来,还是落后的,
因为佛教讲的是众生权,一切众生平等,一切众生都应该相互尊重。
“随顺众生,种种差别”。众生的种类繁多,世界上的生物千差万别,“所
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这是从受生的方式,说明众生的差别。有情受身
的四种方式,在第五愿随喜功德中,已经向大家作了详细的说明。“或有依地水
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这是众生生存的环境,主要是依
地、水、火、风所构成的物质环境,有生存在水里的,有生存在陆地上的,有生
存在虚空中的。
“种种生类,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种种
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意行,种种威仪,种种衣服,种种
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这是进一步说明众生的差别。先从
外在的形相开始说有受生的方式不同,如胎、卵、湿、化等;色身的种类不同,
牛、马、猪、人等;形状不同,各种动物长相都不一样;相貌不同,有美有丑;
寿命长短不同,乌龟能活上千万年,而有些众生寿命很短,朝生暮死,甚至有些
动物,才从娘胎里落地就死了;种族不同,人有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等;民
族也不一样,回族、藏族、苗族、汉族等;名号不同,张三、李四称呼各异。
其次从心理活动看:“种种心性”,指心理活动和心理素质不同。“种种知
见”,对世间的认识不一样,观念不一样。“种种欲乐”,欲就是欲望,某种欲
望得到满足后的快感就是欲乐,有情的欲乐千差万别,就人类而言,有的人喜欢
当官,有的人喜欢当作家,有的人喜欢当演员,有的人喜欢炒股票,欲乐不同也。
“种种意行”,由于思维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也不一样,有的人天生一副菩
萨心肠,对人心地善良慈悲,乐意助人;有的人天生凶残,对人冷酷无情,杀人
不眨眼。像希特勒这个千古罪人,就是一个杀人狂,第二次世界大战无数的人死
在他的手下,他的意行就是吞灭整个地球,征服整个人类。
再从生活方式看:“种种威仪”,威仪,指一个人的仪表,外在表现出来的
一种形象、气质,行、住、坐、卧,言谈举止;“种种衣服”,人类穿的衣服种
类不同,或者说各类众生它们羽毛和皮毛也不一样,如孔雀的羽毛十分漂亮、美
丽,麻雀的羽毛相比之下,就逊色多了;“种种饮食”,饮食习惯不同,四川人
爱吃辣椒,北方人爱吃面食,江浙一带人爱吃甜食等等;马、牛、羊也是杂食动
物,它们吃草,也吃其他一些食物。老虎、狮子、狼等,是肉食动物。众生的饮
食习惯不一样。“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众生居住的环境和地方
不同。
“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
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天龙八部,上一讲已经向大家作了详细的解释,
这里不再多讲。无足,如蛇、蚯蚓之类的众生。二足,像人、鸟类,二只脚的众
生。四足,是兽类,如虎、熊猫、狗等,用四只脚行走的众生。多足,像蜈蚣、
百足虫之类的动物。有色,指欲界及色界,具有色身形态的众生。无色,指无色
界的众生。关于无色界,有的说没有粗色,细色是有的;有的说细色也没有,仅
有心识活动。有想,如人类及一般天趣的众生。无想,是无想天的众生。非有想、
非无想,是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处的众生。
“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
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
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如
是,指前面所说的各类众生,我们应该顺从他们各自不同的需求,用种种方法,
服侍他们,用种种物品,供养他们。虽说他们不是我们的父母,不是佛陀,但我
们恭敬、供养他们时,如同恭敬供养我们的父母,恭敬供养佛陀一样。
《梵网经》里讲:“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从六道轮回的角
度来看,世界上很多众生,曾经跟我们有过父母、兄弟、姐妹眷属的关系。只是
因为大家改头换面了,今生彼此不相识。因为我们无始以来,死死生生,不知生
过多少次?死过多少次?我们无始以来流过的血,比四海的水还要多,我们的尸
骨堆集起来比喜马拉雅山还要高。只是因为改头换面的关系,天天碰在一起,也
是谁也不认识谁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高僧,到了一家人的门口,看见里面正在大办
喜事,宾客满堂,无比开心。这个高僧站在那里,笑了又笑。这家人感觉莫名其
妙,上前问道:“师父,是不是来化缘的?”师父回答:“不化缘。”这人说:
“既然不化缘,站着笑什么?”师父念了一首诗偈:“众生实在苦,六亲锅里煮,
牛羊为上座,孙子娶祖母。”意思是说:众生不但活得非常苦,而且实在可怜、
可笑。你们现在锅里煮的那些菜肴,就是你前生的六亲眷属。你请来的这些宾客,
在过去生中,是你家养过的牛、羊,如今却变成了你们家的亲朋好友。你娶的儿
媳妇,是婆婆转生的;因为婆婆对孙子特别的爱!死了之后,一念之爱,她转生
又来这个家,结果呢?做了孙子的媳妇。通过这个故事,从轮回上来说,人类真
是无知可笑,可耻可怜。因此,无始以来,许多众生跟我们都有过父母、兄弟、
姐妹的关系。所以恒顺众生的对象,像上所说种种类型的众生,我们都要随顺他
们。
“于诸病苦,为作良医”。见到有疾苦的众生,我情愿做他们的医生,为他
们治病,服侍他用药,这是对身病而言;对患心病的人来说,看见人家心情不好,
有痛苦、有烦恼的时候,我们要用佛法的道理去开导,让他开心,帮助人家摆脱
心理负担和障碍。
“于失道者,示其正路”。有人迷路了,我们要给他指引方向。比如说,有
人初到此地,不知柏林寺怎样走才能找到,你就告诉他正确的路线,免得走错路。
从广义上来说,有的人在人生的路上迷了路,活得很苦恼。他们看不见人生的道
路和前途,他们找不到人生的价值和最佳的归宿,思想很空虚,觉得活着没有什
么多大的意义。
像台湾的三毛,还有顾城之类的人物,他们活得很痛苦。因为他们找不到人
生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当他们找不到自我的价值的时候,生命对他们来说也就失
去了意义。所以,他们最后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像这样的人不少
啊!像社会上许多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他们都比较有思想,但他们活得很
累、很痛苦。当我们看见这些人,在人生的路上迷了路,我们应该以佛法的道理
去开导他们,我们情愿做明亮的灯光去照亮、去驱散他们心中的阴云,使他们摆
脱痛苦,从迷茫、困惑的黑暗间走出来。
我认识一位居士,他曾经搞过文学创作,二十几岁发表过小说、诗歌。他曾
经活得很痛苦,曾想过自杀。后来,他从《法音》上看到我的《生命的痛苦及其
解脱》这篇文章后,改变了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他对佛法感激不尽!从1994年
开始,他对佛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他把这篇文章复印了几十份,在朋友
中流通。他说自己受益了,应该让与自己同样受苦的人也能受益。并来信表示,
要做一名好的佛教徒。
他在给我的信中写道:“昨夜,我流着泪,在一条弯曲的小路上寻找;寻找
光明和人生的归宿。但是,一点儿希望也没有,我在痛苦和绝望中倒下。今天,
我顺着济群法师指引的正法,我带着微笑重新走在那条路上。虽然这条路崎岖又
漫长,但我始终把佛陀的话,当作我修行的目标。我要沿着师父指引的正道,继
续走下去,永远走下去。”他在信中还这样写道:“我曾把皈依三宝的心愿,悄
悄地告诉给小河,每朵浪花都载着我虔诚的祈祷,在为我祝福!河面上有一片树
叶在跳动,那是我的心,在寻找皈依三宝、善知识的彼岸。”有的人说,佛法太
消极了!佛法消极不消极啊?太不消极了!说它消极的人,其实是对佛法最大的
误会。世界上只有佛法才是最积极的!
“于贫穷者,令得伏藏”。碰到贫穷的人,我们要用经济去帮助人家。或者
传授给他一种谋生手段,使他学会谋生的方法,这也是一种布施。这种布施比起
你直接给他一二百元钱的好处、作用要大得多。还有一种人,虽然他们经济很富
有,但思想却很贫穷。金钱上他们是富翁,但精神上他们却是乞丐。这种人什么
也不缺,他们富得除了钞票以外,剩下的还是钞票。但是,他们往往生活得并不
一定幸福。有些人从表面上看,他们活得很神气、很气派,而他们的内心却是十
分空虚和苦恼。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去羡慕那些有钱的人。有钱的人,只能从别
人羡慕他的眼光中,享受到一点点人生的乐趣和满足,自己真正感到幸福的人很
少。有钱人要为钱所累;有地位权势的人,要为权势所累。我们学佛的人,要用
佛法去开导他们,启发他们生命内在的智慧,使他们活得愉快充实。
一个人活在世间,财富仅仅是生存的一种需要,并不是人生寻找追求的目标。
其实,真正的财富不只是金钱。智慧、健康、慈悲、博大的胸怀、良好的待人处
世方法等,这些都是财富。
学佛行菩萨道,要慈悲一切众生,于贫穷者,令得伏藏,用菩萨的心肠和行
为为众生带来利益和好处,随时为众生服务,使他们得到佛法上的受用。随时要
想道:众生我能为你做些什么?这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的意义所在。
众生欢喜则如来欢喜
“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
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是什么缘
故呢?普贤先问一句道:对佛陀随顺,当然是应该的,但是为什么对众生,要像
上面所说的那样根据他们不同的情况,不同的需要,去随顺供养他们呢?大家要
晓得,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就是随顺供养诸佛;如果能够尊重承事众生,就是尊
重承事诸佛;如果能够使得众生生欢喜心,就等于令一切诸佛生欢喜心。因为佛
陀把众生看成和自己一体,把众生看成是自己的独生子一样。佛陀对众生是多么
的慈悲!
佛经中记载的“举身微笑”,是指佛陀每一次在说法的时候始终保持微笑。
什么是举身微笑?举身微笑的意思是,笑不仅在脸上,而是在全身,笑的时候,
全身的每一个细胞、每一个毛孔都在笑。因为只有浑身放松、心态柔和,才能保
持微笑,微笑也是一种布施,能够让人欢喜。你对人家笑一笑,人家也对你笑一
笑,肯定不会错的。反过来,你跟人家板着脸,再好的人也如隔千里。你尊重人
家,人家也尊重你。你瞧不起别人,别人也瞧不起你。我们说话做事都要让众生
欢喜,才会使一切诸佛欢喜。
我们学习了《普贤行愿品》的这个法门,要把尊重三宝的观念,推广普及到
我们人生的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中去。用佛的胸襟去对待众生,你就是佛菩萨!
反过来讲,你只懂得尊重如来,只知道给寺庙上供,给菩萨叩头,但社会上人际
关系搞得不好,大家对你意见很大。然后人家说,你这个学佛的人跟我们不学佛
的人没有区别,这样,你对如来有没有贡献?对三宝有贡献吗?一点贡献也没有。
不仅没有贡献,而且在作践、糟踏三宝。使别人断绝对佛法的善根,那是你的罪
过。学佛的人,无论在家庭、工作、社会中,处处要以佛、菩萨的道德行为,来
严格要求我们自己,要在人群中作出榜样,为人处世,处处都体现出我们在学佛
上的修养,让大家感受到佛法的伟大和慈悲!
我过去不太注重对《普贤行愿品》的研究,更多的是注重《金刚经》、《心
经》,重视佛法哲理内涵上的体悟。然后用佛法的智慧去观察人生、观察生活,
把佛法的智慧,贯穿到现实生活修行中去。这次要讲《普贤行愿品》,才进行了
学习,每读一次,都为菩萨的同体大悲精神所感动。以后,我要经常读诵它。我
希望学佛的人把它作为功课,时时用普贤的境界来观照自己的行为,那么,每一
个人都是菩萨了。
离开众生不能成佛
“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
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菩萨的特点是同体大悲,同体大悲就是无私
忘我。菩萨同体大悲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把众生的痛苦看成是自己的痛苦;众
生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众生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众生的生死就是我的生死;
众生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把众生的困苦、生死、快乐跟自己的命运紧紧地联系
在一起,这就是同体大悲。
一般人要做到同体大悲比较难,同体小悲,每一个人都有。一般人对自己的
子女、亲朋好友、恋人、自己宠爱的动物产生慈悲,似乎不是一件难以办到的事。
相反的,要你面对你的冤家仇敌,你最痛恨的人,还有那些十分讨厌的众生,像
老鼠、蟑螂之类的动物时,你对待他们,是否能像对待自己的父母和自己的小宝
宝一样呢?甚至把他们的命运跟自己联系在一起,把他们视为同自己一体,对他
们产生同体大悲的心,能做到吗?这恐怕比较难。但是对于一个学佛行菩萨道的
人来说,就是要学习普贤菩萨这种同体大悲的精神!
我曾经看到一位居士,她的儿子要做手术时,她说:老天爷啊!为什么要把
这个痛苦、不幸的灾难降临在儿子的身上啊?如果儿子不用做手术,病就能够好
的话,那么我宁愿替儿子去受这份苦!如果他的病马上就能够好,我情愿死去,
也不感到后悔。这是什么精神呢?这就是同体大悲的精神!但遗憾的是,这种同
体大悲的心,只是对自己的独生子女。如果学佛的人,大家都怀有这位母亲对儿
子那种同体大悲的心愿,去对一个村庄的人,然后把这种同体大悲的心愿,扩展
到一县、一省、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和宇宙,才谈得上大悲。
我们不仅要对我们喜欢的人产生慈悲,而且要对世界上所有的一切众生产生
慈悲。不仅对有情生命产生慈悲,而且对无情生命,一花、一草、一木也要产生
慈悲心。修学菩萨道,众生为什么在修证中占有这么重要的地位呢?佛陀因为有
了这样深切广大的大悲心,由大悲心生起菩提心,由菩提心的增长和圆满,才证
得了佛陀的果位。我们要想成佛,就不能离开众生,离开众生就免谈成佛!因为
佛之所以能够成佛,就是建立在度生的基础之上,离开了众生就等于离开了佛。
“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旷野,
是空旷荒野,没有人住的地方。碛,是小石块。大树王,是指那种特别大的树,
是各类树里边最大的树,所以称为王。繁茂,泥土的树根扎得很深,枝、叶、华、
果长得茂旺,根深叶茂的意思。这是用譬喻的方法来说的。在空旷荒郊野外的地
方,有一片树林,其中有一棵树特别大,遇上干旱天时,在没有水的情况下,这
棵树会枯萎,树叶纷纷飘落,到最后剩下树干,这棵树就成了光杆司令;如果雨
水充沛,它的枝、叶、花、果,就会生长得特别茂盛。
“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
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众生就像树根,诸佛菩
萨就像花果。没有树根,树就会死去,哪来的花与果呢?如果花果离开了树根,
就不可能长出花果来。所以佛与众生的命运是紧紧相连的,佛不能离开众生。要
成佛,必须用大悲水,也就是用大悲心,去教化众生,普度众生,使众生得到佛
法的利益,用佛的大悲心去为众生做利益他们的事,才能成就佛的智慧。
“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它的意思就是无上正等正觉。
这段话含有总结的味道,佛果的成就,是建立在大悲心的基础上,诸佛以大悲心
去利益众生,才能够成就无上菩提,最后成佛,功德圆满!
“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这段经
文对成佛下了个结论,菩提属于众生,菩萨不能离开众生。就像莲花不能离开污
泥,离开污泥就不能长出莲花,清水里是长不出莲花的。同样道理,离开众生要
想成佛,是不可能的。所以菩提属于众生,如果没有众生的话,一切菩萨都不能
成就无上正觉。
“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
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普贤菩萨讲到这里,向法会的听众,
叫一声道:善男子啊!你们听了上边所讲的种种学佛的意义,应该明白透彻行菩
萨的意义了,应该照我上面所讲的种种修行的方法去修行。对待一切众生,要一
视同仁,平等对待,没有人我高下之分,能够常常随顺众生,使大悲心渐渐增长
至圆满完善。能够用大悲心去随顺众生,就是供养诸佛,因为随顺众生,就是对
诸佛最好的随顺。如果能用大悲心去利乐有情,就是对如来最好的供养。“菩萨
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
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菩萨对众生的随顺,不是一
朝一夕,而是永远、永远,天长地久有尽时,随顺众生无绝期。
第十二章普皆回向愿
【复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皆悉回向,
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
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盘正路。若诸众生,因其
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
无上菩提。菩萨如是所修回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
我此回向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什么是回向
我们每天讲完经都要带领大家回向。什么叫回向呢?回向,对于学佛的人来
讲,把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回转来归向某一种目标,就叫做回向。回向的种类
很多,有的人喜欢往生西方:“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
吾身,不退菩萨为伴侣。”这是往生净土的回向。有许多人念经念佛之后,他的
回向,要求佛、菩萨保佑儿子平安、考上大学、媳妇生一个男孩,保佑生意兴隆
等等,当然这也是回向,只不过是小回向。一个人的心量小,回向也小。有些人
因为比较自私的关系,他说我好不容易花钱做了一些好事,干嘛要把自己的功德
回向给别人呢?那不是太不划算,太可惜了吗!如果你舍不得把你的功德回向给
别人,出于一种自私的心态去做好事,去回向,那你的功德只有一点点。反过来
说,你的心量无限,你所作的功德也就越大,把你所做的一切好事,回向给十方
三世一切众生的身上,那么你的功德也就无限的大!所以回向有大回向、小回向。
如何回向效果好
如何回向效果才更好呢?普贤菩萨告诉我们:“言普皆回向者,从初礼拜,
乃至随顺,所有功德,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这就明确地告
诉我们,从第一大愿礼敬诸佛到第九大愿恒顺众生,所修的一切功德全部回转来,
归向到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身上。也就是说,我们学佛不仅是为了自己,同
时也是为了一切众生。“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
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盘正路,若诸众生,因其
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
无上菩提”。将我们所做的一切功德,回向到哪里去呢?记住:不是回向给自己,
而是回向给一切众生。
一定要发愿,愿把自己的种种功德回向给一切的众生,愿众生常常得到安乐,
没有种种的病痛和苦恼。众生如果有不善的念头,要去干坏事,愿他们都做不成。
众生如果修善业,要去做好事,愿他们立即就能办到。如果众生造下了恶业,要
堕落到三恶道里去,愿恶道之门关闭起来,不让众生进去。愿为众生打开人道、
天道、佛、菩萨、声闻、缘觉等涅盘正当大门,让众生走入光明大道。假如众生,
因为无始以来,积累了许多的恶业,招感极大的苦果,我愿意代替他们受罪。我
愿众生脱离苦海,我愿众生登上涅盘的彼岸,早日圆成佛道!我们倘能用普贤的
心量,去回向所作的功德,那么,我们所得到的功德,将会像虚空一样广大。
“菩萨如是所修回向,虚空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
向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菩萨所修回向,不
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尽未来际的。这一段经文,同前面各大愿的归结处相同。
第十三章受持利益
【善男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大愿,具足圆满。若诸菩萨,于此大愿,随顺趣
入,则能成熟一切众生,则能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能成满普贤菩萨诸行
愿海。是故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知。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满十方无量
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世界,上妙七宝,及诸人天最胜安乐,
布施尔所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供养尔所一切世界诸佛菩萨,经尔所佛刹极微尘数
劫,相续不断,所得功德;若复有人,闻此愿王,一经于耳,所有功德,比前功
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或复有人,以深
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所有世间
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消除。一切魔军、夜叉、
罗刹,若鸠盘荼,若毗舍阇,若部多等,饮血噉肉,诸恶鬼神,皆悉远离;或时
发心亲近守护。是故若人,诵此愿者,行于世间,无有障碍;如空中月,出于云
翳。诸佛菩萨之所称赞,一切人天皆应礼敬,一切众生悉应供养。此善男子,善
得人身,圆满普贤所有功德,不久当如普贤菩萨,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
大丈夫相。若生人天,所在之处,常居胜族。悉能破坏一切恶趣,悉能远离一切
恶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悉能解脱一切烦恼;如狮子王摧伏群兽,堪受一切众
生供养。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
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
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此
诸菩萨色相端严,功德具足,所共围绕。其人自见生莲花中,蒙佛授记。得授记
已,经于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
生心而为利益。不久当坐菩提道场,降伏魔军,成等正觉,转妙法轮,能令佛刹
极微尘数世界众生,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能
利益一切众生。善男子,彼诸众生,若闻若信,此大愿王,受持读诵,广为人说。
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无知者。是故汝等闻此愿王,莫生疑念,应当谛受,受
已能读,读已能诵,诵已能持,乃至书写,广为人说。是诸人等,于一念中,所
有行愿,皆得成就。所获福聚,无量无边。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
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功德无量
这一段经文主要的内容,是说修习普贤十大行愿的殊胜果报。修学普贤十大
愿王到底有哪些利益和好处呢?主要有以下几种:
1能得到不可思议的殊胜功德。
2能消除业障,远离邪魔。
3能于世间无所障碍,诸佛称赞,人天礼敬,受到众生供养。
4像佛、菩萨那样,具备三十二相。
5出生高贵,不堕恶道,远离恶友,制伏外道。
6能解脱一切烦恼,得大自在。
7临命终时,立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上品上生,马上见到阿弥陀佛及各
位大菩萨,蒙佛授记,最终成佛度化众生。
这里把修学《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的殊胜果报,作一个简单的归纳和总结。
以下讲解经文的内容。
“善男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大愿,具足圆满”。善男子,是普贤菩萨对
法会里边闻法人的称呼。菩萨摩诃萨,是指大菩萨。我们要想成为一个大菩萨,
就要修习普贤的十大愿,只有这十种功德都具备了,你才能成为一个大菩萨。
“若诸菩萨,于此大愿,随顺趣入”。对一个初发心,修学佛法,行菩萨道
的人来说,能够遵照普贤十种大愿去修行,把这十大愿变成自己的愿望和行动,
那么,就能够“成熟一切众生”。成熟一切众生的意思,是说按十大愿去做,才
能使你的发心得到落实,为众生带来利益。“则能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修习十大愿,才能与圆满佛果相应。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前面讲过,就是无上正
等觉,是佛的果位,是最高的觉悟,所以叫无上菩提。如果学佛的人按普贤十大
愿王去修行,既能普度众生,同时也能够圆成佛果。学习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成佛
过程就是“自觉”,学习佛陀度众生的精神和行为就是“觉他”。自觉和觉他两
者相结合,“则能成满普贤诸行愿海”。我们只有这样去修行,才能够成就圆满
普贤菩萨的十种行愿之海。“是故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知”。所以说,学
佛行菩萨道的人啊!你们要知道这十种大愿的种种意义和道理,能够使得一切众
生成佛。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满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
一切世界上妙七宝,及诸人天最胜安乐,布施尔所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供养尔所
一切世界诸佛菩萨,经尔所佛刹微尘数劫,相续不断,所得功德;若复有人,闻
此愿王,一经于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
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不管善男人,还是善女人,把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
可说的佛刹,化成极细小的微尘,像那么多的七宝,拿去布施供养,世界上所有
的一切众生和一切诸佛、菩萨。世界的宝物多得不能用数目来计算,怎么只说七
种呢?的确,世界上的宝物很多,但我们要挑选宝物里边最好的七宝,即金、银、
珊瑚、砗渠(白玉)、玛瑙、赤珠(红色的珠)、摩尼。摩尼,是梵语,译为如
意珠,这种宝珠又光又洁净,污秽染不上去,放在污水中,污水也会变清。如意
宝珠,你要什么就会有什么,它出在龙王或摩竭鱼的脑子里,是一种极其稀少的
稀世珍宝,人得到它,毒药、火烧不能伤害性命。所以,这里特地提出“上妙七
宝”,别的宝贝,与七宝相比,就不能相提并论了。
我们拿世界上像微尘那么多的七宝,去布施供养无量无边的一切众生和佛、
菩萨,还有再把人天最胜的安乐,像人间的富贵荣华,天宫的种种快乐,用来布
施给前面所说的那么多的一切世界所有的众生,供养一切世界上的诸佛、菩萨。
并且这种布施、供养不是一天两天的,而是要经过佛刹极微尘数劫那样长久的时
间,并且没有间断。按理说像这样大的功德,当然是大得不得了了。但是比起你
听闻到普贤十大愿所得的功德,比起上面所说的布施众生、供养诸佛的功德,百
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那怕大到优波尼沙陀分,也不及一分。可见听经、念经、
读诵《普贤行愿品》的功德,实在是大得不得了。所以,能够听闻普贤菩萨的十
大愿品的人,所得到的功德,超过其它任何功德。
消罪业离魔障
“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
灭五无间业;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
消除。一切魔军、夜叉、罗刹,若鸠盘荼,若毗舍闍,若部多等,饮血噉肉,诸
恶鬼神,皆悉远离。或时发心亲近守护”。如果有人用非常虔诚恳切心去相信普
贤的十大愿,并把这十种大愿,领受记住,受持读诵。那怕只受持读诵、书写一
个四句的偈,就能够灭除五无间业的苦刑。持是把握住,看书叫做读,诵是不看
书。持在这里是记住的意思。
古代印刷业不发达,佛经的流通靠人书写。现在印刷业发达了,你可以出一
些钱,或者大家都出些钱,印刷几万册,这跟书写的功德也是一样的。因为你出
了钱,让别人去印刷,等于替你书写,哪怕只书写“一四句偈”,普贤这本经书
里面的内容这么多,到底哪四句呢?一句就是一句话里边有七个字,四句话有二
十八个字,这样的四句话二十八个字,组成一个最短但意思、结构、内容最为完
整的句子,称为一个四句偈。像《普贤行愿品》里四句:“往昔所造诸恶业,皆
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还有下面要讲的:“所有
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狮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一遍礼尽无余。”如果大家
工作学习忙,没有时间把整个《普贤行愿品》全部读诵,只要读诵、受持任何四
句,就能够灭除五无间业。
五无间业,指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在这五逆罪中,
大家有可能做到的,有二点。对于居士来说有可能办到的,就是把你的父母给杀
了。但我的意思,是指你有机会犯下这种罪业,不是要去杀你的父母!阿罗汉在
世间实在太少了,要去找一个来杀,也不一定能找得到,所以这种罪业是不容易
犯的。破和合僧,是出家人的事,跟在家居士没关系,主要针对僧团,出家人另
立山头、闹分裂。出佛身血,佛陀早已入灭,你想出佛身血,也没有这种条件。
有人会说,如果把寺院里的佛像砸了,算不算出佛身血呢?当然也有这种意思在
里面,但严格来说还谈不上。
假如有人曾经犯下五无间业的罪,他死了之后,就要到阿鼻地狱中去受五无
间业的苦报。五无间指的是:一时无间,凡是到这种地狱里去的众生,日日夜夜
受刑罚,没有一分钟的时间,让你停歇,每时每刻都处在受刑状态;二形无间,
到阿鼻地狱去的人,非常痛苦!你一个人在受刑罚时,你会感到千万个你在受苦;
三受苦无间,到这个地狱去的众生,种种苦刑都让你尝尽,受苦时间没有停歇,
接连不断;四趣果无间,不论男女老少,贫富贵贱,也不管天神地鬼,凡是造下
了堕落地狱的罪业,就一定要受到这种苦报;五寿命无间,落到地狱去的罪人,
受罪的时间是一万劫,每天每夜,都在受苦,千死千生,万死万生,求生不得,
求死不能,永无间断,苦不堪言!我们十分幸运!倘若我们曾经造过这些罪业,
现在只要读诵《普贤行愿品》一个四句偈,就能灭除这种果报。这样重的罪业都
能够消除,其他罪业就可想而知了。
“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消除”。
所有世界上的各种病痛,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心灵上的各种痛苦和烦恼的事,
以及无始以来犯下像佛刹极微尘数那么多的一切恶业,如果受持读诵、书写《普
贤行愿品》一个四句偈,都可以完全消灭清除。所以,《普贤行愿品》的功德法
力无量无边!希望每天都能念一遍。
“一切魔军、夜叉、罗刹,若鸠盘荼,若毗舍闍,若部多等,饮血噉肉,诸
恶鬼神,皆悉远离;或时发心亲近守护”。魔是一种恶鬼,专门扰乱修道人,破
坏别人做善事。魔军,是恶鬼手下的兵。夜叉很凶狠,会吃人,身体很轻灵,在
空中飞行得很快。鸠盘荼、毗舍闍也是恶鬼,鸠盘荼吸人精气,毗舍闍要噉人的
气。以上这些恶鬼,在《西游记》里描写得比较多,大家一定不陌生。
如今是末法时代,世界上的妖魔鬼怪特别多。社会上出现各种各样的邪教,
五花八门的气功流派,这个自称活佛,那个自称菩萨。为什么有这么多炼气功的?
许多人装神弄鬼,有真本事、真功夫的不多,很多都是鬼神附身的。这是一个方
面。另一方面,这个世界的灾难、各种瘟疫之类的病也特别多,还有许多人,心
肠也特别坏!危害社会、国家、人民的事,什么都干得出来。如日嫖夜赌、吸毒
贩毒、抢劫杀人、卖淫强奸、贪污盗窃、倒卖枪支弹药等等丑恶现象。这些丑恶
事情很多都是恶鬼干的,也是妖魔鬼怪在传播一些病毒和不良的信息。如何摆脱
这些不良的信息,避免受他们的危害呢?听闻佛法,受持读诵《普贤行愿品》,
这些鬼神、夜叉、罗刹等妖魔鬼怪,看见我们就会感到害怕!这是为什么呢?以
正压邪,邪不胜正!这些邪魔恶道,看见学佛的人,就会敬而远之,它们乖乖地
躲开我们,靠边站去。
“或时发心亲近守护”。这些恶鬼们,它们不仅害怕我们,而且有时候,它
们还会发心来拥护你,在关键时刻,保护你的安全。你说佛法有多么厉害!佛法
不仅让人变好,而且恶鬼也变好,真可谓法力无边。
现在许多人买保险,什么人身保险、这样那样的保险,最常见的,是坐飞机
买保险。不过这些保险,都算不上真正的保险。因为坐飞机,飞机出事了,保险
公司最多给你一笔钱,人都死了,保险还有什么用?所以最好的人生保险,还是
学佛,多行善事,诸恶莫作;或称念佛、菩萨的名号;或受持《普贤行愿品》,
才是最有效、最可靠的保险!
招感殊胜的果报
“是故若人诵此愿者,行于世间,无有障碍。如空中月,出于云翳。诸佛、
菩萨之所称赞,一切人天皆应礼敬,一切众生悉应供养”。要是有人读诵普贤十
大愿,不论走到什么地方,没有任何阻挡和妨碍。因为你的业障灭除了,妖魔鬼
怪都让开了,不来干扰你,所到之处当然没有障碍,就像空中的月亮,本来被云
雾笼罩着,现在月亮从云雾里出来了。诸佛菩萨看见我们按普贤的十大愿去修行,
佛、菩萨会称赞我们,为我们高兴。那么,你说世间上的人,看见我们要不要赞
扬呢?不仅天上的人,还有世间一切的人,看到我们都要尊敬我们。因为按普贤
行愿去修学,遵循这样崇高的道德规范,试想这个人的道德情操有多高尚?不用
说,大家心里一定都清楚,那一切众生,看到这样的人,都会去供养他们。
“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圆满普贤所有功德,不久当如普贤菩萨,速得成就
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读诵受持十大愿的人,能够善得人身。善得人
身的意思是说,你将来出身的家庭好,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相貌长得庄严,能
生在一个有佛法的社会里,从小遇到很多善知识跟你在一起,将佛法的道理传授
给你。这是善得人生。反过来说,就是不善得人生。通过学佛,我们的行为会为
未来的生命负责,会深信因果,那么,未来的生命中生生世世都能善得人身。如
果不相信因果,干了坏事也无所谓,造下许多罪业,对自己未来的生命不负责,
那在将来的生命中,就不善得人身。
学习《普贤行愿品》后,按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去修学,这样就能圆满普贤
菩萨的所有功德,就能够像普贤菩萨一样。等到修学的功德完全圆满了,我们也
能够像普贤菩萨一样,成就微妙庄严的色身,具备三十二种大丈夫的好相。三十
二大丈夫相,从看相学的角度来说,是世间上长得最庄严、温和、慈祥、端正,
五官、手指、眉毛,全身从头到脚,每一个部位都长得非常地圆满,找不出任何
缺陷,所以称做大丈夫相。
“若生人天,所在之处,常居胜族”。胜族,即贵族,指大户人家。修学普
贤菩萨十大愿的人,这一世没有受到像上面所说的那种好报,到了下一世,无论
生在人道、天道,都会投生在大富大贵的人家中,不会生在贫穷下贱之中。
“悉能破坏一切恶趣,悉能远离一切恶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悉,就是
全能、全部的意思。制伏,是压住的意思。外道不合佛法的教义、教规,是不合
真理的法。佛法以外的法,都叫外道。修学《普贤行愿品》的人,永远不会堕落
到恶道中去,并能破坏一切恶道,使得三恶道里的众生,越来越少,直至恶道彻
底消除。远离一切不善的朋友,降伏一切妖魔鬼怪。魔鬼要跟你斗法,斗神通,
斗不过它,那就完了。所以我们在德行和修行上要有所成就,这样才能压邪。如
果功力不够,德行不够,你想度它,结果是反而被它度化了。
“悉能解脱一切烦恼,如狮子王摧伏群兽,堪受一切众生供养”。狮子,是
兽中之王。摧伏,用威势降伏。堪受,可以接受。修学普贤十大行愿的人,能够
破除一切烦恼,得大自在。学佛、行菩萨道的最终目的就是断除烦恼,得大自在。
不能自在的原因是我们的烦恼没有断除。烦恼是什么呢?这两个字大家经常挂在
嘴边,而且每一个人都有深切地感受和体会,但要把它的意思说清楚,恐怕知道
的人也不是很多。烦,是扰也;恼,是乱也。烦恼,是扰乱内心不得安宁、不得
自在的因素。众生的烦恼到底有多少呢?佛经上说有八万四千种。这八万四千种
烦恼,又名“八万四千尘劳”。不要以为这只是用来吓唬人的形容词,这个数目
是一个精心归纳总结出的正确数目。如果你想知道个究竟,请查阅《教乘法数》
的第八百六十八页,就可以一目了然。
人世间的烦恼从哪里来的呢?是因为“我执”造成的。“我执”又分“人我
执”、“法我执”。“人我执”是我们对五蕴和合的色身,不明了它是随因缘暂
时和合的一种假相,而执有独存、不变的自我,以自我为中心;“法我执”是执
著色、受、想、行、识五蕴诸法,不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认为有真实不
变的实体相、差别相。众生由二执产生烦恼,因烦恼而造业,由恶业招感生死苦
果。
学佛修行是为了解脱烦恼,如何解脱烦恼呢?要从破除我法二执下手,佛法
中的许多重要义理,都是为了破除我们的执著。如“缘起性空”这一思想,万法
缘起,自性本空就说明了宇宙和人生都是由某些因素或条件的暂时聚合,任何事
物都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譬如说人身,便是由色、受、想、行、识五蕴积合而
成,缺一不可。在这种积聚中,没有我的本质存在。色身(肉身)灭亡了,我也
就消失了。人死了,受——感觉没有了,行——行为也不存在,人也就不是人了,
我还算什么我呢?因此,人的生命是那么脆弱,是五蕴因素暂时的凑合,随时都
有可能离散。再如今天大家坐在这里听经,这个法会里的人,来自四面八方,法
会由听众、法师、经书三者因素组成,缺一不可。讲完经之后呢?大家各走各的,
这个法会也就不存在了。这就说明,大家能够坐在一起,是因为条件暂时和合,
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它的自性是空的。
说到烦恼二字,引出以上的话题,目的是让大家懂得,产生烦恼的根源来自
我法二执,同时通过“缘起性空”之理,使大家明白外界事物的一切现象,都是
因缘聚合的一种表面的假相。我们不要被一切假相所迷惑,要守住自己这颗清净
心,让自己的般若智慧显现出来,观照一切法空,将我法二执连根拔除,断除烦
恼,得大自在,了脱生死!
修学《普贤行愿品》,能够消除一切烦恼。菩萨的最大特点,是破除我执,
改变以自我为中心。如果一个人能做到无我,放下自我,当下就能证得菩提!如
果一个人,没有烦恼,放下自我,这人就像“狮子王摧伏群兽,堪受一切众生供
养”。狮子,是兽中之王,它可以降伏一切群兽,而不被群兽所降伏。这意思是
说,修学普贤行愿之后,你就是人中之王,你可以降伏世间的一切人,而不被世
间的一切人所降伏。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你有智慧,你有完善的人格和道德。因
此,你就有资格接受一切人对你的恭敬、礼拜和供养。
往生净土
“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
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
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
界”。一个人到临死的时候,身体的一切功能逐渐失去作用。如眼睛看不见,耳
朵听不见,舌头不能动,嘴不能说话、吃东西,身体动不了,思想停止活动,一
切亲人都要离弃了,哪怕是国王,到临死时,一切威风权力完全退失。所以死亡
面前,人人平等。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光着屁股来的,走的时候,两手空空。生不带来,
死不带去。尽管有些人活着的时候,威风凛凛,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当官也好,
作皇帝也罢,活着时前呼后拥,很得意!可是当面临死亡时,你还神气得起来吗?
让你神气,你也神气不起来了。一个死人值钱?还是一头死猪值钱呢?如果把死
人和死猪同时扔在外面去,捡的可能是猪,不会是人。想到人死还不如一头猪,
活着的时候,就要对任何事情不贪着,淡化功名利禄的追求,不要活得太累,知
足常乐,这样呢,烦恼痛苦的事就自然减少,那我们就会活得轻松愉快!
《安娜·卡列尼娜》中写道:“在无限的空间中,在无限的时间中,在无限
的宇宙中,产生了一个有机体的泡沫,这个泡沫持续了一会儿便破灭了。这个泡
沫就是──我。”可见光阴迅速,人生短暂,诸法无常。《金刚经》说:“一切
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整个物质世界,人生所有的
一切,像露珠一样,很容易消逝;像闪电一样迅速即灭。整个世界和人生如梦、
如影、如泡沫、如露珠、如闪电,迅速无常。如果大家都能运用佛法的智慧去面
对人生、面对社会,用佛的智慧去指导我们的修行,那么,大家就能放下自我,
放下执著,得大自在!
“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辅相
大臣,是辅佐国王的文武大臣。宫城内外,指宫城内外的一切,在封建社会,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作为国王是多么的富有!象马车乘,
国王所有的大象、马、象车、马车;还有珍宝,国库里秘密藏放的金银、宝物之
类的东西。伏藏,是藏在地里的矿物。这一切的一切,到了临死时,没有一件东
西,能带得去。
平常的人,虽然没有象国王那样富有,但每一个人家里或多或少总有一些值
钱的东西,像存折、金银首饰之类的东西,还有儿女、妻子、丈夫、孙子、媳
妇……,这些都使人贪着留恋。但是当人要死的时候,哪一样能够随自己走呢?
有的人,一生都在为钱拼命奋斗,死时,一分钱也带不走。所以佛教里告诉我们
要修布施,布施如救火。我们的身体从出世开始,就在无常的烈火中燃烧,这个
色身每时每刻都在无常变化,随时都在走向死亡。活着的时候,有钱舍不得拿去
布施,拼命地享受,享福的同时也就是在消福!当你的福报享完了之后,你就会
提前死。所以,人活着时,要惜福,有钱要舍得布施,要为自己未来的生命种下
善业。一个人离开世界时,什么东西都不能带走,只有业力跟随自己一起走。
有这样一个故事:古代有一个富翁,他有四个老婆。一天,他快要死了,把
四个老婆叫到自己跟前。大老婆嘛,人又老,模样不如二老婆,富翁平时很少过
问她。二老婆年纪稍微小一点儿,模样比大老婆长得好看一点,平时偶尔也跟她
在一起。三老婆呢?又比二老婆更年轻漂亮一点,对她的关照要多一点。小老婆
嘛年纪最小,模样长得最好看,平时这个富翁最喜欢小老婆。他对小老婆说:我
快要离开这个人世了,孤孤单单一人走,感到很伤感,平时我对你最好,如今我
要死了,你能陪我一起走吗?她说:我知道你对我最好,但我这么年轻,我不能
跟你一起走。富翁问了三老婆,三老婆说,你最爱小老婆,她都不愿意跟你走,
我凭什么要跟你一起走呢?然后问二老婆,二老婆说:你平时对我的关照不如她
们好,要我跟你去,我不干!最后大老婆说:她们几人都不愿意跟你走,我们好
歹结发夫妻一场,我不能眼睁睁看着你一人走,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还是让我
跟你一起去吧!
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道理呢?故事中的三位夫人,代表着一个人的美好的东西,
但临死时这些东西,都无法让你带去。反过来说,大老婆是最丑的东西,她代表
一个人的业力,我们平时不太注意,虽然从来不爱去理睬过问,但当你离开这个
世界时,只有业力随你一起走。除了业力,还有一种力量,它就是愿力。
支配我们生命流转有两种力量:业力和愿力。业力把众生送到六道轮回中去,
接受果报。我们能不能选择谁做我们的父母,选择你喜欢的家庭呢?我们没有能
力选择。所以,众生处在生死流转的业力之中是非常被动的。我们如果想改变自
己的命运,就要发愿!发愿按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去修行,把普贤菩萨的十大行
愿作为我们自己的愿力。所以说,当一个人临死时,什么东西都能够舍离、放下,
惟有普贤菩萨的行愿,我们不能放弃,不能丢下。不管业力把我们送到哪里,但
惟独此行愿能够引导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普贤行愿品》跟净土宗的关系非常密切。净土宗有五经:《阿弥陀经》,
《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其中之一就是《普贤行愿品》。所以修净土
宗不少人把《普贤行愿品》作为功课去读诵。一个人将来在极乐世界品位的高低,
往往跟一个人的发心和愿力的大小有关。你的心量大,发心大,品位就高,相反
的品位就低。
“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
等。此诸菩萨,色相端严,功德具足,所共围绕。其人自见生莲花中,蒙佛授
记”。修学《普贤行愿品》的人,到了西方极乐世界,马上就能见到阿弥陀佛,
还有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是释迦牟尼佛
的接班人,是我们娑婆世界的下一任佛陀。这些大菩萨的相貌,都长得很端正庄
严,功德也很圆满,这些大菩萨都围绕着阿弥陀佛。往生到极乐世界去的人品位
有九等之分,品位最高的,可以立即见到佛,品位最低的,要经过个十二大劫,
莲花才能够开放,才能见到佛。修学十大行愿的人,品位一定很高。所以,一到
极乐世界,就能够马上见到阿弥陀佛及各位大菩萨。
往生的人,看见自己从莲花里生出来,承蒙佛的大恩大德,亲自为自己授记。
授记之后呢,不是坐在那儿享福。“得授记已,经于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
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这就告诉我们,成
佛、菩萨后,不能忘记众生,不能离开众生。得到佛的授记,就像到那里进修,
拿到一张文凭,然后可以到十方世界,哪一个世界有痛苦,就要到那儿去度众生。
度众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要经过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的时间,经过这么长的
时间,要到十方不可说不可说那么多的世界去,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还有慈悲
心,随着众生的心意,为了众生的利益,给他们说法。自己成佛觉悟以后,让更
多人也成佛觉悟。
“不久当坐菩提道场,降伏魔军,成等正觉,转妙法轮,能令佛刹极微尘数
世界众生,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
众生”。经过漫长的时间度众生之后,就可以坐到菩提道场。菩提道场是佛陀悟
道的处所。在成佛之前,还要通过最后一关,就是降伏魔军。当年释迦牟尼佛成
佛之前,也曾受到过魔军的破坏和干扰。魔,其实并不是外来的,而是潜伏在我
们心中的烦恼。魔是梵文“波旬”的音译,指阻碍人做善事的魔。《维摩经注》
卷四说:“什曰波旬,秦言杀者,常欲断人慧命,故名杀者。”可知魔即佛智慧
的杀手。常人心中往往涌动着种种欲望,包括权利欲、情欲、贪欲等等,都会起
到阻碍智慧的作用,都属魔碍。战胜魔军,实际上就是战胜自己。世界上最难的
事,就是战胜自己。修行成佛的过程,就是战胜自己的过程。
成佛之前,魔王会带着一帮人来干扰、破坏。但是没关系,这时你的功德和
智慧、功力已经达到很高的层次了,很快就能够降伏魔军。成佛后,要转妙法轮,
为众生演讲佛法,使得佛刹极微尘数世界上的众生,都能听闻佛法,使他们都发
菩提心。要根据众生不同的根性,因材施法教化他们,使他们修学成就。像这样
的教化,不是一两天,而是长久到没有穷尽的时候。“广能利益一切众生”,普
度众生,使得一切众生都在你的所度之列,不能漏一个,让每一个众生都能得到
佛法的利益!
“善男子,彼诸众生,若闻若信,此大愿王,受持读诵,广为人说。所有功
德,除佛世尊,余无知者”。这段经文把修学《普贤行愿品》的功德,向我们做
了一个总结。“若闻若信,此大愿王”,有机会听到了普贤的十大行愿,很幸运!
但听到之后,还要相信它,接受它。假如不相信,那就没救了。相信接受以后,
按照普贤菩萨的行愿去受持读诵,同时还要“广为人说”,广泛地宣传弘扬普贤
行愿的内容,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法门的好处。如果这样做了,功德到底有多
大呢?只有佛能够知道,除了佛,就没有人能够知道了。
“是故汝等闻此愿王,莫生疑念,应当谛受,受已能读,读已能诵,诵已能
持,乃至书写,广为人说”。听了上面所说这十大行愿的功德,不要产生怀疑,
千万不要有一点疑惑的想法,以为不会有这样大的功德,应当相信这是真实不虚
假的,没有错的。相信了之后,就要真实地领受十大行愿。并且能够去读,在读
的基础上,能诵、能背下来,能记住,然后书写,到各个地方去,为许多许多的
人宣传、演说。
“是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所获福聚,无量无边。能于
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在法会听
闻而且相信十大行愿的人,如果在一念之中能够相信接受,然后再依十大行愿去
行持,并逐渐达到圆满,这个人所获得功德,有无量无边的多。这种人能把众生
从烦恼的苦海里边,一个一个地解脱出来,往生到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中去。
第十四章略说前七愿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宣此义,普观十方而说偈言。】
讲到这里,普贤菩萨对前面所说的内容,进一步用偈颂的方法,“重宣此
义”,再把前面的内容,向大家作补充说明。普贤菩萨在没有说偈前,先用法眼
普遍地观察法会里十方世界的各类众生,然后根据众生的根机对机说法。普贤菩
萨对前面所说的内容,用偈颂的方式再重新总结和归纳,这不是简单的重复,它
还包含着许多新意,是长行中没有讲到的。下面介绍偈颂的内容。
在讲偈颂之前,把普贤行愿的十大愿王向大家先作一个简单的说明。一、礼
敬诸佛;二、称赞如来;三、广修供养;四、忏悔业障;五、随喜功德;六、请
转法轮;七、请佛住世;八、常随佛学;九、恒顺众生;十、普皆回向。在这十
大愿王里边,有两个愿是核心。这两个愿,就是八、九二愿。两个愿中,“恒顺
众生”愿又是核心的核心!从第一愿礼敬诸佛开始,到最后普皆回向第十愿,整
个内容是围绕“常随佛学”、“恒顺众生”这两个大愿服务的。
“常随佛学”是上求,“恒顺众生”是下化。《普贤行愿品》的思想精髓,
就是“上求下化”。上求,是上求佛道;下化,是下化众生,这是《普贤行愿品》
的眼睛。如果再精辟、再核心,就剩下二个字——下化!下化是整个《普贤行愿
品》的灵魂所在!我们上求佛道,直到成佛的目的,是为了恒顺众生!学佛成佛
一切修行的功德,都以众生为核心。修学佛法主要还是为了救度众生。
在下面偈颂的内容里,从偈颂第一愿“礼敬诸佛”到第七愿“请佛住世”,
仅仅是把前面的内容作了一些归纳和说明。从它的意思上来看,基本跟长行部分
相类似,甚至更简单些。但在“请佛住世”以后,从“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习普
贤圆满行”,也就是从偈颂的第八愿开始,用大量的偈颂来说明“常随佛学”和
“恒顺众生”这两个部分的内容。
我开始也搞不清楚,后面大量的偈颂,到底是干什么用的?我看了很多的注
解,像谛闲法师的注解、演培法师的注解。他们都把这些偈颂的内容,又分为十
个愿。我对他们的注解,总觉得不太恰当,然后自己琢磨琢磨,发现后边偈颂的
内容,其实主要还是总结说明两个问题。一个是“常随佛学”,还有一个就是
“恒顺众生”。说穿了,这两个愿——就是整个《普贤行愿品》的核心所在!在
普贤十大行愿中,“恒顺众生”是核心的核心!因此,学习《普贤行愿品》必须
要围绕着这个核心去学,才不会出偏差。
礼敬诸佛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狮子,
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
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这两个偈颂,主要是对礼敬诸佛的内容总结和归纳。“所有十方世界中,三
世一切人狮子”。在十方世界中,包括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诸佛。人狮子,
指佛陀。狮子是兽中之王,那么佛是人中之王。当然,这是从道德上来说的,因
为佛陀的人格是最圆满的,道德是最高尚的,不愧为众生的精神领袖,因而尊称
为人狮子。
“我以清净身语意,一一遍礼尽无余”。面对十方三世诸佛,我要用我清净
的三业去礼拜。当我们拜佛时,口念着十方三世诸佛的名号,心中观想这些佛,
我这一拜,拜的是三世一切诸佛。清净三业,就是在拜佛的时候,心要专一,不
能有妄想杂念。拜佛时,心里只想着佛,身拜佛,口念佛。“普贤行愿威神力,
普现一切如来前”。怎么拜呢?要借助普贤菩萨行愿的威力和思想境界来拜。拜
的时候观想:十方世界三世诸佛面前都有一个我,我的面前有十方三世无数的佛,
在接受我的礼拜。“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这就是说,每一个我,
同时可以变化成千百亿个我,化现出无量无边的化身来,并且用所现出的化身去
礼拜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不让一尊佛漏掉我对他的礼拜,每一尊佛都周遍礼拜到。
礼敬诸佛的意义主要是制伏我慢,同时对佛陀产生怀念之情,依教奉行,不要忘
记佛陀的大恩大德。
称赞如来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
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
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这是总结称赞如来的内容。“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天气晴
朗的时候,太阳光透过窗子照进来,我们会看到空中有无数的微尘在不停地运动。
我们可以观想,宇宙中有许多的微尘,每一个微尘就像一尊佛。宇宙中有多少微
尘,就有多少佛存在。在佛的周围,还有微尘那么多的菩萨围绕着。因为任何一
位佛陀的出世,都不会是单独的。“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无尽
法界,在无边无际的宇宙中。有多少微尘,就有多少诸佛。
有的人会认为,佛陀已经入灭了。其实佛陀并没有入灭,佛陀离我们并不遥
远。南朝善慧大师有这样一首诗:
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
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
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
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
善慧大士,俗姓傅,本名翕,浙江东阳郡义乌县双林人,隐居本地松山双林
寺。南朝梁武帝曾请他讲《金刚经》。这首偈文的意思是:每天夜晚抱着佛睡眠,
每天早晨与佛同时起床。站着坐着与佛常相随,说话沉默与佛相一致。佛每时每
刻都没有离开过自己,如同身体连着影子一样。想知道佛的去处吗?这说话的声
音就是佛。这首诗的道理告诉我们自性是佛,修道者当从自身中求佛,不必外求,
向外寻求反而一无所获。所以,我们跟佛是融为一体的,一秒钟也没有离开过佛,
佛跟众生是一张纸也不相隔的。只要功夫修到家了,佛随时都在我们的身边显现。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我们面对这么多的佛,要用不同的语言和声音去称赞诸佛。在长行里已经打过这
样一个比喻:我们现在赞叹如来,要超过辩才天女的五百个舌头,要超过她用五
百音声去称赞如来。就像广播电台的播音员一样,虽然只有一个人在一处地方说
话,但在很多的地方,同时都能听到播音员的声音。我们在赞叹佛的时候,要借
助这种方法去观想。用最美好、最美妙的言词去称赞如来。这种称赞并不是一天
两天,而是直要接连不断地赞叹到所有未来的一切时劫。未来的时劫是永远没有
穷尽的,那么称赞也就永远没有穷尽的时候。
赞佛的意义在哪里呢?因为如来的功德极深极大,无法用数目来计算,所以
用“甚深海”来比喻佛的功德胜过大海。因为佛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如果我们不
赞叹佛的功德,我们会去向佛陀学习吗?称叹如来的意义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向佛
学习。
广修供养
【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
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这三颂总结广修供养的内容。如何供佛呢?“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
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最胜,是最好的意思。用最好的东
西拿去供佛,是相对而言的。就是根据家里的生活条件和经济状况,你认为这种
东西,在你生活范围以内是最好的就行了。譬如你昨天吃稀饭,没有条件吃馒头,
如果今天吃馒头,那馒头对你来说,就是最好的东西。所以再贫穷的人,也有最
好的东西去供佛的。妙华鬘,用最美丽的花,最鲜艳的花,最好的花,把它穿成
串,用花环(花鬘)去供养佛。伎乐,指吹的、弹的、敲的、拉的各种乐器,如
笛子、古琴、扬琴、二胡等。涂香,现在社会上很多女士们,很讲究化装。把你
从街上买回来的涂香,像洗面奶、粉底霜、香水、口红之类的美容化妆品,先拿
到佛的面前供养后再用。佛怎么会打口红呢?问题不在佛能不能用,主要是表明
你对佛的那份供心。
“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
每天在佛面前烧香,不要烧得太多,烧一支就行了,心到了就行了。我到杭州一
带见那里的人烧香,一烧就是一大把,那真叫“烧香”。他们把大把大把的香点
燃,往香炉一扔,就像烧废纸一样,这不是烧香,而是在“烧庙”。这样烧香,
把整个寺院熏得乌烟障气,浓烟滚滚,把菩萨熏得直流眼泪。本来,来看望佛菩
萨,应该高兴才对,结果大家摸眼流泪,这种烧香方式不好。灯烛,就是点油灯、
点蜡烛,现在人都喜欢用电灯,其实,点蜡烛感觉很好。因为蜡烛的光柔和,不
刺眼,在柔和的蜡烛光下看经、念佛,能使自己浮燥的心静下来,这是我的体会
和感觉。不过,点蜡烛要避免着火,特别是打坐入静时,要小心!不要着火了,
跑来找我算账,那就麻烦了。还有古代点的那种油灯,青油里面放一根灯草,在
这种灯下念经、念佛感觉也特好,给人一种宁静、柔和、轻松的感觉。还有各种
音乐、伞盖、最好的衣服,各种供养的物品,堆积起来,这些供品像须弥山那样
高,我完全拿来供养诸佛。
“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我要深信十方世界,都有诸佛的存在,我以普贤的胸怀和愿力,能够供养一切如
来。
忏悔业障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这个颂总结忏悔业障的内容。“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每一
个人,从无始以来,犯下各种各样数不清的恶业。佛教把人的行为称为善业、恶
业两种。前面讲过十善,十善反过来就叫十恶。人造下许多的恶业,主要是表现
在身(行为)、口(语言、说话)、意(思想、心理活动)三方面。身所造下的
罪业,如杀人(杀生)、盗窃、邪淫(不正当的男女关系的行为)。语造下的恶
业,如妄语、说假话骗人,使别人上当,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譬如社会上一些诈
骗犯,就是用妄语骗取别人的钱财,这就是妄语。妄语还包括两舌、恶口、绮语。
两舌是搬弄是非,挑拨离间,制造成矛盾,使人家关系不和。恶口是用一些粗暴
的语言,去伤害人家。绮语是说一些男女之间淫秽的,乱七八糟的,不堪入耳的
话,去挑逗别人,像那些淫秽录像、淫秽小说之类的东西都属于绮语的范畴。语
言上所造的恶业,最大的妄语是什么呢?比如说,有人本来没有证到阿罗汉的果
位,骗人说自己证到了阿罗汉的果位。本来没有神通,说自己有神通。骗取别人
的相信,坐在那里接受别人的礼拜供养。小妄语,如人家问你石家庄怎么走?明
明是往左走,你偏说往右走,这就是小妄语。另外还有方便妄语,在佛教里讲这
个妄语没有罪过,甚至有的时候这种妄语,还有很大的功德。
譬如在战争年代,日本鬼子进村,搜捕地下党员,把全村的老百姓都赶在一
个地方,枪口对着大家,说到:“有谁知道共产党的下落,如实报告,皇军大大
有赏!如果有人知道不说的话,让你们统统死啦!死啦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
你说实话,不打妄语,那就很糟糕,这时就必须要打妄语。这种方便妄语不仅无
罪,反而功德很大!佛经里有一个故事:有一个老和尚在山上的寺庙里修行。一
天,一个猎人追杀一头野猪,经过寺院的门口,向老和尚打听野猪跑的方向。老
和尚明明看见野猪往左边走的,却告诉猎人说:野猪往右边跑了。老和尚虽然打
了妄语,但却没有罪过。又如到了别人家里,问你吃过饭没有?本来没有吃,但
不好意思麻烦人家,就说吃过了,这也是方便妄语。以上这些妄语,只能给别人
带来好处,不会给别人带来伤害,这些妄语说得好,功德是很大的。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杀生,对于在家居士来说,这个问题是学佛修
行普遍关心的话题。像老鼠、蟑螂、蚊子、苍蝇、蚂蚁之类的动物,经常影响到
我们的日常生活。这类动物的确让人讨厌,有时令人很头痛。这里牵涉到一个问
题,当它们影响到我们的利益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们?如何处理好它们
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弄不好,就会造杀业,对待老鼠,我们可以把剩下的饭菜,
吃不完的东西,天天给它们留点在外面,这样它就不进来了。对待以上几种众生
的方法,杀生肯定是不行的,可以预防、搞卫生。把家庭卫生搞好,适当喷一些
药物,让它们不敢进来。如果预防以后,还会进来,也不能去伤害它们。
杀生有两种:一种是有意杀生;另一种是无意杀生。有意杀生,是故意杀死
众生,这种杀罪很重。无意杀生,就是不注意,无心伤害了众生的性命,如走路
不小心,踩死了一只蚂蚁,除草、挖地时无意锄死许多蚂蚁、虫之类的众生,这
种杀罪就轻。但尽管是无意的,我们对它们要产生同情心,要对自己的过失表示
内疚、自责,给它们回向,希望它们来生变人,或是请佛、菩萨超度它们往生西
方,这是杀戒方面要注意的问题。盗,没有经过人家的允许,背着人家,乘人没
注意的时候,把别人的东西拿走,变成自己的东西就是盗。这种直接偷取的行为
是盗窃。另一种情况,看见人家皮包里的巨款,见钱眼红,起心想把他的钱拿走,
这也是盗窃,还有社会上许多做生意的人,偷税漏税,也属于盗窃的范围。常听
那些偷税漏税的人讲,不偷税漏税,做生意赚不到钱,理由好像很充足,其实和
盗窃没什么两样。
意业,主要表现在思想意识、心理活动方面。人的行为、语言受思想的支配,
每做一件事情,或好或不好,是通过思想产生出来的。我们每一个人,无始以来,
犯下的恶业很多、很多,无法用数字来统计。大到战争、杀人,小到相互嫉妒,
勾心斗角,相互欺骗……社会上一切丑恶现象的产生和根源,无非是由贪嗔痴所
引起。人类只要有贪嗔痴的存在,你随时都有可能造下恶业。我们学佛以后,要
忏悔自己的业障,忏悔以后呢,我们的罪业才能消除。忏悔,就是对自己犯下的
过失表示痛恨,保证以后不再干坏事。忏悔的意义,就是改过自新,重新做人,
使自己少犯或不犯错误,清洗自己的人格,用佛法的戒律去清洗我们的灵魂和行
为上的污秽,经常打扫身上的缺点、毛病,使自己的行为更加规范,做一个高尚
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随喜功德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
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这个颂是对随喜功德的总结、归纳。十方一切诸众生,指各种各样的众生。
二乘,是声闻和缘觉。有学,指证到初果、二果、三果的圣人,他们烦恼没有断
尽,还需要修学。无学,是证得四果的圣人,即证得阿罗汉果,不再修学了。我
们对十方世界一切众生,乃至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一切如来、菩萨,对他
们所做的一切好事,都表示欢喜赞叹。在赞叹人家做好事时,要发自内心为人家
高兴,不能口是心非,让别人感觉到你说的是实话,而不是虚伪的奉承。不然,
就变成了风凉话,这不是随喜,而是在向人家泼凉水。所以说话要讲究艺术。这
也是比较重要的,同样一句话,说得好,能让人家感到高兴;说得不好,会给人
家带去烦恼。
随喜功德的意义,主要是克服嫉妒的心理。同时可以改变狭窄的心量,使人
的心量开阔。大凡不能随喜的人,往往嫉妒心较重,而且心胸狭窄。这种人活得
比较痛苦,因为这种人看见别人能力比自己强,日子过得比自己好,他心里就难
受,无缘无故对人家产生厌恨、不满,他对任何好事都看不顺眼,他巴不得别人
不如他。这种人往往自寻烦恼,因为你对人家的不满情绪,不能造成对他的伤害
和打击。其实,一个人在跟别人过不去的同时,实际上往往是跟自己过意不去。
请转法轮
【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法轮。】
这是对请转法轮的总结和归纳。众生生活在无明的暗夜之中,只有佛陀的出
世,才能破除众生的无明,给茫茫黑夜中的众生带来光明和希望,佛陀给黑暗中
困惑、迷茫的人指明了人生的路途。佛陀是黑夜中的一盏灯!所以,把佛陀比喻
为世间灯。
我们为什么要劝请十方诸佛菩萨,为我们讲经说法呢?因为只有佛法住世,
众生听闻正法后,才能破除无明,断除贪痴,“远离颠倒梦想”。最后了脱生死,
得大自在!所以佛法是人生最好的归宿!
请佛住世
【诸佛若欲示涅盘,我悉至诚而劝请,
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这个颂是对请佛住世内容的总结和归纳。佛陀说法要有人请,为什么非得众
生请,他才肯说法呢?因为只有通过请,三番五次地劝请,才显得佛法难得可贵。
众生也才懂得珍惜。佛陀如果随随便便地说法,效果一定很差,因为轻易得到的
东西,人们就不会去珍惜,所谓来得容易,去得也快,道理就在这里。
我经常碰到社会上一些人,有时在火车上,一些人闲得无聊的时候,见你是
一个和尚,感到很好奇,他会随便问一些问题。你跟他说了半天,他一笑了之,
因为他不懂得佛法的可贵,他不知道珍惜。他对人生与佛法的问题不能正确地理
解和认识,效果当然很差。相反,带着人生的问题寻求佛法的人,你跟他讲佛法,
立竿见影。为什么呢?因为佛法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人生的问题!佛法是人生最佳
的归宿!佛陀说《华严经》、《般若经》、《法华经》,每次都有人请,请过之
后,他才说的。只有通过请,佛法才显得贵重。听闻的人呢,才容易接受,才能
珍惜它。
“诸佛若欲示涅盘,我悉至诚而劝请,惟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佛陀假如要入涅盘了,我们要至诚恳切地劝请:佛陀啊!请您大慈大悲,哀怜十
方世界的苦恼众生吧!不要离开我们,不要示现涅盘相吧!请求您长久地住在世
界上吧!微尘数那样长久的时劫,请求您不停地为众生说法吧!使众生永远都能
听闻佛法,让成佛的种子撒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世界所有的众生心灵里,都
栽上成佛的种子,让法界生灵早日得度,了脱生死!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法轮;
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这一颂,总结修学前七愿的意义。修学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
悔业障、随喜功德、请佛住世的七种愿行,从究竟的意义上来说,到底为了什么
呢?
社会上有的人赚了不少钱,这些钱干什么用呢?要派得上用场,这很重要。
有人把钱拿去吃喝嫖赌,贪图享乐,甚至拿去干坏事,这些钱就白白地浪费掉了。
同样,我们修学佛法,积累了许多功德,这些功德应该把他全部布施给法界众生!
要把自己的功德回向给众生,把自己的福德分给每一个众生,同时回向佛道,成
佛后继续度众生!《普贤行愿品》虽然有十种行愿,说透机关,道破天机,其实
最根本、最主要的内容,也就是普贤行愿的中心思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这八个字是十大行愿的核心和灵魂所在!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是两码事,同时又
是一码事,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成佛不能离开众生,诸佛、菩萨与众生本来就是
一体,没有众生就没有佛、菩萨。佛、菩萨就像树上的花、果一样,而众生就像
树的根和水,树离开根和水,树和花果就不存在了。
第十五章广颂第八、九愿
学佛是为了成佛
【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习普贤圆满行,
供养过去诸如来,及与现在十方佛。
未来一切天人师,一切意乐皆圆满。
我愿普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
这里有两个颂的内容。主要是对第八个愿"常随佛学"内容的总结和归纳。"
常随佛学"就是像佛那样,跟佛学习,以本师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学习的榜样。不
仅学本师,而且还要向现在、过去、未来的佛学习。学佛的具体方法,按《普贤
行愿品》的十大行愿去修学。
佛陀为什么值得我们学习呢?因为他"一切意乐皆圆满",佛陀的举心动念,
都与真理、智慧、道德相应。反过来讲,凡夫内心所想的念头,总是充满着妄想、
困惑、烦恼,甚至还有各种损人利己的想法。凡夫的意乐是有缺陷的,是不圆满
的。
我们为什么要向佛学习呢?因为佛值得我们学习;因为佛是人类中的人狮子、
人上人;也因为佛是人类中的最尊胜者;还因为佛的福德与智慧像十五的月亮,
达到圆满了!不但佛是如此,大菩萨等也是如此。但在福德与智慧圆满的智者中,
佛是最尊最胜的,所以佛的十种名号中,有一种叫两足尊。
佛陀不仅福德、智慧圆满,而且慈悲心圆满无量。佛不但自己断除了烦恼,
了脱生死,得到解脱,而且还能以无量的慈悲心,方便善巧运用智慧,来救度众
生,使众生也能得到解脱。佛救苦救难的大慈大悲心,不限于一人一事、一族一
地区一世界,而是遍及一切世界,一切众生,一切苦难。佛陀慈悲心的深切广大,
是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因此,我们要常随佛学,佛陀是人天学习的榜样!
"我愿普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我愿意普遍跟随过去、现在、未来三
世的一切佛学习,就能够很快地成就大菩提,就能成佛。成佛后以种种方便,去
弘扬佛法、救度众生。
佛陀的悲心
【所有十方一切刹,广大清净妙庄严,
众会围绕诸如来,悉在菩提树王下。
十方所有诸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
获得甚深正法利,灭除烦恼尽无余。】
这两颂总结恒顺众生的内容。"所有十方一切刹,广大清净妙庄严"。一切刹,
指一切国土。佛教认为在宇宙中,有无量无边的世界,在无量无边的世界里,又
有无量无边的佛国。在这些佛的国土里,每一个佛土都非常广大、清净、庄严。
妙庄严的妙字,就带有奇异巧妙的意思。
"众会围绕诸如来,悉在菩提树王下"。有的人说,阿弥陀佛创建了西方极乐
世界,大家都向往那个地方。那么,去的人多了以后,会不会拥挤啊?等我往生
那天,还挤得下吗?好像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生怕容纳不下自己。其实,你不
用担心,这不成问题。西方极乐世界是非常大的,再多的人往那里去,也能容纳
得下。在许多很大的菩提树王下面,有许多的佛,在那里用功修道,诸佛的四周,
有许多菩萨围绕在他的身边。佛不是孤零零的一个人,"一佛出世,千佛欢喜"。
一尊佛出世,有千万菩萨跟随着他、协助他一起弘法、教化众生。每一位佛,一
般都是在菩提树下成佛的。
成佛以后是不是没事干了,坐在那里享清福呢?不是的。"十方所有诸众生,
愿离忧患常安乐,获得甚深正法利,灭除烦恼尽无余"。成佛以后,要去救度十
方世界,像微尘、恒河里的沙那么多的众生,把他们从困惑、茫然、痛苦、烦劳、
忧患的深渊里解救出来。惟愿他们能够离开烦恼和忧患,得到一切佛法的利益和
正法的受用,让他们没有烦恼,离开种种忧愁患难,常常得到快乐,灭除种种烦
恼,安住在没有一点烦恼的境界里边。
学佛的最大利益是什么呢?就是开发智慧,断除烦恼,清净自在,这是最主
要的。有的人学了佛,就说,哎呀!我见到佛了!看到菩萨了!如果你的烦恼未
断,你见到佛,佛还是佛,你还是你,菩萨还是菩萨。烦恼时你还是烦恼不堪!
见到菩萨又有什么用呢?有的人说,哎呀!我会显神通啦!我不用望远镜,就会
看到很远的地方。那也没有用,烦恼时,你看得越远,你的烦恼越多,不看还好
些,一看气就来。这个神通有什么好处?烦恼一来,嗔心比别人利害!因为有了
神通,嗔恨一来,破坏性就大,造的罪业自然更深!以后下地狱的机会比别人多,
比别人早下地狱!所以一个学佛的人,如果有了神通并不值得骄傲,没有什么值
得去炫耀的。
学佛的人,真正值得骄傲、炫耀的是智慧的成就!其实,智慧成就了的人,
没有一件事值得他去骄傲,去炫耀!学佛的主要意义是培养自己一种平稳良好的
心态。让自己的心,经常处于一种清净的状态,不要让外界的事物牵着自己的鼻
子转;用佛法的智慧去面对人生、面对现实、完善自我;用佛法的智慧去观照人
生、改造生活,使修行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既随缘又进取,人在红尘,心离红
尘,远离世俗,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这才是最有意义的
人生!
菩萨的愿望
【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
天龙夜叉鸠盘荼,乃至人与非人等,
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
学佛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呢?就是成佛!成佛首先要发菩提心。从发心到成佛,
不是一朝一夕,要经过一个漫长的时期。在这漫长的岁月中,让人最担心的是什
么呢?就是迷失了自己,退失了菩提心。你这一生学佛,做了许多的好事,种了
很大的福报,来生也许会投生到国王家里去。生活在荣华富贵中,叫你学佛你可
能不学了;要你出家,更是免谈。为什么呢?富贵修行难!等你把所修的福报享
完之后,也许你就要堕落到三恶道里去了。
普贤菩萨慈悲,怕我们将来迷失掉修学佛法的这份善根,在这里提醒我们:
"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这就
是说,在我现在的学佛修行中,要发愿:愿我未来在生死的流转中,不要忘记我
的初发心,不要迷失自己学佛修行的这份善根!愿我来生出家修行中,守住清净
的戒律,不要破戒。愿我将来能够在佛法清净的环境中修行,使自己清净的心,
不会被世俗不良的污垢所污染,不使自己染上不良的习性,永远守住戒律,不要
犯戒。
修学佛法,根机是非常重要的!不知你是否注意过,为什么有的人,对寺院
那种清净的生活,感到向往;一听到佛法就非常欢喜,深信不疑,对佛法很感兴
趣,甚至产生相见恨晚的情感;每当见到出家的僧人,就自然产生一种好感和敬
意。特别是不管走进任何一座寺院,就对佛产生一种依恋、感恩之情。马上肃然
起敬,在礼拜的一瞬间,自己就像一个迷失的孩子,找到了慈父,眼泪情不自禁
地流了出来。问自己哭什么?我并不伤心,而是天性自然的流露,自己失掉的本
性忽然找到了,感到无比的欢喜。但心里并没有欢喜的成分,是悲喜交集撞击心
灵深处的火花,表示出来的一种无意识的直觉感受。这就是宿世善根的关系。
社会上有不少人,他没有善根,或者说善根还不成熟,你怎么跟他讲佛法的
道理,他一点兴趣也没有。你费尽口舌地讲,他一点都不相信,不肯接受。他不
接受,拉倒也罢,却说:佛法拿来有什么用?佛法不能变成一分回锅肉,不能给
我变一台电视机。言下之意是说佛法不能当饭吃。说法时碰到这种人,要把他教
化过来,难度很大。我们学习普贤行愿之后,使我们懂得了修学佛法发愿的重要
性。我们要在佛前发愿:愿我生生世世都永远学佛修行,永远也不要迷失这份慧
根!
同时,我希望自己将来能够出家修行、持净戒,不要犯戒、破戒。所谓"无
垢无破无穿漏"。垢,是染污,持戒是保持清净的人格,不被不良行为所染污。
这是犯轻戒。破,是破戒。破根本戒,属于重罪,像杀人。破戒后,就失去做佛
教徒的资格了。如果说你犯的是垢戒,也就是轻戒,像踩死一只蚂蚁,打死一只
蚊子,这种轻戒,就像我们的衣服染上了污点,把它洗干净就没事了。清洗罪业
的方式,是通过忏悔,忏悔时要虔诚,自我谴责、埋怨、责备。通过这样的忏悔,
人格上的污垢就清洗干净了。无穿漏,就是不缺漏戒。不缺漏的意思,是守戒很
严密,不违犯每一条戒律。就像一件衣服,完好无损。衣服上什么都不减少,没
有污垢,没有破洞,扣子没掉一颗,这就是无垢无破无穿漏。反过来说,如果一
件衣服染上一点墨水,或者油垢,或是掉了一颗扣子,哪怕脱了几针线,就不能
称无垢无破无穿漏了。
"天龙夜叉鸠盘荼,乃至人与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
修学佛法,不仅为自己、为个人解脱,而是面对一切众生,像天、龙、夜叉、鸠
盘荼,乃至人非人等各类不同的众生。在修行时,要用佛法去救度他们,希望具
备各种音声语言的能力,对北京人讲北京话,对上海人讲上海话,对广东人讲广
东话,对外国人讲外国语。对老鼠、蟑螂、苍蝇、蚊子也具备鸟语兽言,
能够依照各类众生不同的音声,为他们说法,使大家都能听得懂,明白佛法的道
理,让众生能修学佛法,了脱生死。
发菩提心行菩萨道
【勤修清净波罗蜜,恒不忘失菩提心,
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
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这两颂主要告诉我们,修行的具体内容和方法。菩提道修行的法门,主要表
现在发心、修行两个方面。发心,是发菩提心。所谓发菩提心,就是发大誓愿。
如四种宏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
愿成",就是菩提心。四宏誓愿的精神,与普贤行愿的第九大愿——恒顺众生关系
非常密切!四宏誓愿说穿了,它的主要思想就是"先度众生,后成佛"。实际上跟
《普贤行愿品》的核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思想是相通的。所以发心、修行、
成佛的目的,主要还是为了度化众生。
修行的主要内容是六波罗蜜,也就是六度。六度法门,能使我们摆脱人生的
痛苦和烦恼,度到涅盘的彼岸。普贤菩萨将修行的主要内容和盘托出,就是"勤
修清净波罗蜜",《普贤行愿品》要求我们修清净波罗蜜。什么叫清净?什么叫
不清净呢?所谓的清净,是在修行中不住相,不着相,没有私心杂念。相反,在
修行中住相、着相,有杂念、有妄想就是不清净了。
社会上有的人修布施,带着名利色彩,出了点钱,生怕人家不知道。他们布
施的目的,是让社会上的人都知道他是慈善家,通过做好事,显示自己的富有。
还有的人,平时不择手段,赚了许多昧良心的钱,做了许多亏心的事。他的布施,
是为了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和自我安慰,求菩萨保佑自己,不要遭受恶报。还有一
种人,看见街上要饭的人,在布施人家的时候,心里根本没有一点同情心,对人
家不屑一顾,以一种轻视、傲慢的态度,把钱往人脸上一扔,扬长而去,以炫耀
自己的高贵和富有。这样的布施就是不清净。带着私心杂念去布施,尽管你出的
钱要比别人多,但你的功德只有一点点。
在修布施上,有一种人很值得称扬。有位李居士,一天,她上街买菜,在十
字路口上,见到一个残疾人,失去双腿和左臂,同情心油然而生。她想到这人的
处境,不知他今后的日子怎么过,对这生不如死的悲惨命运,非常同情、难过。
她走过去,弯下腰,恭敬地对她说:我这里有一百块钱,你先拿去看病,不过你
要答应我一个要求。你必须当着我的面,念上一百句阿弥陀佛,还有你必须每天
面向西方念十句阿弥陀佛,如果你保证做得到,我就把钱拿给你。这人高兴地说,
请你放心吧!如果我拿到这个钱,回去不念佛,我就不得好死!我听奶奶说过,
念佛的人死后可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过去我不相信。今天遇到你这个好心人,
叫我念佛,我以后一定听你的。你总该相信我了吗?后来李居士了解到,这人是
在捡破烂时,被火车压断双腿和左臂的。当这人拿到钱高兴的时候,李居士乘机
给他讲佛法,揭示人生因果的道理,指出改造命运的方法。
真正清净的布施,要三轮体空。就是说我们在教化众生的时候,心里并没有
某一个众生是我度的。也就是说虽然自己做了许多好事,帮助过无数众生,但心
里面没有感到有一个众生是自己度的对象。自己没有一个念头觉得自己对众生有
任何功劳。做过好事跟没做一样,不住相,不着相。就像《金刚经》里面说的:
"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不可思量。"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不住相布施,不执
著功德,不去分别功德的大小,不去分别布施的对象,放下自我去布施;在帮助
别人时,不是为了功德,才去做好事,完全出于慈悲心,自然而然地去做,做完
以后,不把好事放在心上。那你所得的功德无量无边,像虚空那么大!因此,
《普贤行愿品》在这里要我们"勤修清净波罗蜜"。修清净的六度波罗蜜,就是不
要住相,不执著功德,不起分别心,这是非常重要的!
相反,有的居士,做了好事,惟恐人家不知道。我到一些寺庙,看见电风扇
的叶片上,全部写的是出钱人的名字。大概上面有好几十人、上百人的名字吧,
这些人的名字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我真担心,电风扇一转,他们的头就会晕。
所以,在修布施时,假如能够做到不着相,干了好事跟没干一样,那你的功德就
像虚空一样大。相反,你的功德就只有一点点了。
"恒不忘失菩提心,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修学佛法,最高的
发心是发菩提心。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样的大愿!我希望大家都发这样
的大愿,并按自己的发心去做,努力朝这个目标前进,学佛才会有出息。恒不忘
失菩提心,是说不管自己将来投生在哪一道中,永远也不会忘记追求佛道、普度
众生的这一愿望。
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如果一
个人忘记了菩提心,离开众生去修行,那他修的功德就属于魔的事业。所以,在
修行中要常常牢记"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愿心,不可以有一刹那的时间忘掉菩
提心。愿我们在行菩萨道的过程中,逐渐地灭除障碍,灭除污染我们清净心的污
垢,同时逐渐成就一切殊胜的德行。在生活中修行、解脱
"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这是用比喻的方式告诉我们修行的道理。莲花虽然长在污泥里,却不被污泥所污
染;像太阳、月亮那样,虽然挂在天空,但它们并非停止在空中。太阳每时每刻
都在不停地运转,向大地散发出光明和热能,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修行应该
像莲花、日月那样。虽然自己身在红尘世俗,但要洁身自爱,做到人在红尘,心
离红尘,不被红尘世俗中不良环境所污染,摆脱人世间各种功名利禄对我们的干
扰和诱惑,保持自己清净的人格,像莲花那样出污泥而不染。
有些在家居士,责怪、埋怨自己修行的环境不好,想出家修行。如果想完善
人格,为了寻求真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而出家,佛门
为你广开,欢迎你进来!反之,如果出家,是为了回避现实,逃避喧嚷远离尘俗,
想找一个清静的环境落脚,想在清静的地方去修行,我劝你最好放下出家的念头。
我实话告诉你,你进去用不了多久,就会自动出来。为什么呢?因为寺院也是社
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并非净土。有的人以为寺庙无比清净,那里没有烦恼,到佛
门中去寻找一片净土,好像寺庙中一切都无比的好,那是佛的世界。我觉得未必。
为什么呢?出家人,也是人,他们毕竟没有脱离常人的生活,不是生活在真空里
边。他们也是血肉之躯,跟常人一样,是有肉、有血、有感情的高级动物。
再说出家人中,素质高低不同,佛法上的修养、表现出来的气质也不相同,
并非僧人个个都是十全十美,功德圆满。其实僧团中,僧人的佛学修养参差不齐,
就像在同一块地里,有的庄稼长得高一点,好一点,有的长得矮一点,这种现象
很正常。出家人通过修学佛法,接受佛法的教育和学习的时间相对比在家人要多
一些。因为经常受到佛法的洗礼,他们的道德、修养确实要比一般人强一些,人
格上的污点相对要比一般人少一些。出家人也有出家人的烦恼,只不过,烦恼、
忧虑的事比在家人相对要少一些。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不可能没有恩怨、是非、矛盾、烦恼、痛苦和忧虑。
学佛的人,关键要用佛法的智慧去观照人生,去观照生活,改变心境。烦恼的根
源来自于内心,而不是外界条件和环境,心随境转是烦恼,放下烦恼是菩提!如
果你带着烦恼的心态去寻找摆脱烦恼的方法和环境,那烦恼上又会重叠烦恼。如
果你不去执著烦恼的人和事,如果能用智慧去观照烦恼,当下就是菩提。所谓烦
恼即菩提,心净则佛土净。
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禅师碰见一个老太太,见她愁眉苦脸,唉声叹
气,一筹莫展的样子,就上前去问:老人家,您在愁什么呀?老太太告诉他,我
在愁今天是晴,还是阴?禅师说,晴如何?阴又如何?她说,因为我有两个闺女,
老大嫁给做雨伞的,老二嫁给烧砖瓦的。我在愁今天是晴天,大女婿的伞就卖不
出去。要是今天下雨,大女婿的伞虽然能够卖出去,但二女婿的瓦,就晒不干。
请问禅师,有什么办法能解开我的苦恼吗?禅师告诉她,现在我教你一个办法:
你把心情调换一下,想到天晴时,二女婿的瓦就可以晒干;如果下雨,想着大女
婿的雨伞有人买。这样不就开心了吧!的确,同是一件事,由于观念不同,心境
不同,给人带来的苦乐也截然不一样。
古代圣贤庄子,是怎样看待、处理烦恼和痛苦的事?说起庄子,知道的人很
多。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代宋国蒙地人,具体生死年代不详,是著名的思想家。
庄周的著作只有《庄子》一书,其思想渊源于老子学说,因此后世称为"老庄学
派"。《庄子》一书流传很广,在思想界、文学界影响很大。《庄子·至乐篇》
里有一则故事: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去吊唁,看到庄子却正坐在地上,敲打着
瓦盆在唱歌。
惠子说:"你和妻子居住生活在一起,她为你生儿育女一直到老,现在她死
了,你不哭也就罢了,还要敲着盆子唱歌,这岂不是太过分了吗?"庄子说:"非
也,在她刚死的时候,我怎能没有感伤?然而推究起来,她起初本来是没有生命
的,不仅没有生命,而且也没有形体;不仅没有形体,而且原本没有气息。在恍
恍惚惚,若有若无之间,无为之道变化而有了气,气变化而成形,形变化而有了
生命,现在又变化而为死,这种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像春夏秋冬四季交替运行一
样。人家静静地安息在天地之间,而我还在啼啼哭哭,我以为这是不能通达生命
的道理,我所以不再哭泣。"
通过故事可以看出,痛苦、烦恼、悲伤之事,通过思想的转化,心境的改变,
是可以不烦恼、不痛苦的。庄子在对待妻死的事情上,起初也痛苦过、感伤过。
后来因为转化,改变了心境,才不再痛苦、烦恼,而敲盆唱歌。难道说庄子对妻
子的死,感到幸灾乐祸吗?显然不是。在庄子看来,人的生死犹如春夏秋冬四季
运行的规律一样,生从宇宙自然界中来,死又回到自然界中去。庄周从自然界万
物生生不已的变化中,找到了超越烦恼与痛苦的方法。
学佛最重要的是培养一种良好的心境,坦然地去面对人生,面对生活,面对
社会,面对遇到的各种灾难,这才是最重要的。有的人,忧愁的事很多,今天孩
子的事,明天丈夫的事,后天工作、生意上的事情事事重重叠叠山。一件
事还没完,另一件事又来了,一天到晚,那颗心七上八下,没有一刻宁静过,烦
恼的事情总是很多。一会儿激动,一会儿苦恼,一点儿定力都没有,那智慧从哪
儿来呢?智慧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求佛、菩萨帮忙就可以得到的,智慧
是从清净心中生出来的。我们通过学佛修行,培养自己良好的心态;通过学习佛
法,提高自己的认识,然后运用佛法的智慧去透视、观照宇宙人生的真相,不被
世间的假相所迷惑;通过念佛、打坐培养一种平稳的心态和定力,使自己这颗清
净的心不被外境所动摇,随遇一境就在一境中得解脱。
宋代著名大文学家苏东坡,为后人留下一首赞佛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
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其意思是说,面对现实人生,不为环境变迁
动心,不为种种物质的诱惑、刺激而改变自己的本色。
八风吹不动,是这首偈的的核心内容。八风是什么呢?八风是最容易破坏人
们心境安宁的八种环境。八风是利、衰、讥、赞、毁、誉、苦、乐。利,是利益,
得到好处,比如说你一下中奖了,得到一辆轿车。衰,是坏处,就像你买的股票
一下子暴跌了,或者你的公司倒闭了。讥,是受到别人的讥笑、挖苦、讥讽、嘲
笑、嘲弄。赞,是得到别人的赞叹、恭维、表扬,说一些使你高兴的话。毁,受
到人家的诽谤、伤害。誉,是荣誉,被社会或单位评为先进人物,受到表彰、奖
励。苦,困苦的环境,让人痛苦、难受,生活上受到折磨、灾难、苦恼、烦
闷。乐,是让人感到心情愉快、快乐、高兴、心情舒畅的事物。这八种事
物称为八风,修学佛法,没有定功的人,很容易被八风吹得头晕脑胀,不能自主。
学佛的人要用智慧去观照八风,不被其假相所迷惑,才能从世间道中解脱出来。
在中国佛教中,禅宗六祖慧能也很重视入世修行。在《坛经》中,慧能明确
宣称:"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自家修清净,即是西方。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这里慧能把修行和现实生活相结合,
大力宣扬法法是心,尘尘是道,主张随缘修行,随机参禅证悟。"行也禅、坐也
禅,语默动静皆安然",这是生活禅最好的说明,这就告诉我们,行、走、坐、
卧,乃至吃饭、穿衣、拉屎、种地、砍柴、游山、玩水无不是禅,生活中
每件事都可以参禅悟道。其实,人在"道"中不知道,就像鱼在水中不知水一样。
一个真正修道的人,离开现实生活去寻道,反而离道甚远。
佛教中有一部经书叫《维摩诘经》,经中塑造了一个居士菩萨维摩诘的形象。
这部经的主要内容是说:维摩诘他的家庭,资财无量,十分富有,他虽然不是出
家人,却遵守沙门的戒律;虽在红尘中生活,却不贪著留恋红尘。维摩诘是我们
红尘中居士学佛的典范。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世间与出世间,烦恼与不烦恼,在于你的认识,而不在
于环境修行好与不好。比如说,柏林禅寺就比较清净,大家都出家,到这个环境
中来修行,来的人多了,行不行啊?不行的。中国的寺院多的是,我到那里总可
以吧?但很多寺院未必很理想。假如你出家之后,能够碰上一个理想的寺院,当
然好了;反过来说,碰上一个不理想的寺院,你这个时候该怎么办?那时再出去,
到哪里去啊?
对佛法的信仰,主要是对法的内涵的认识,亲近善知识,依法得解脱。但出
家人未必都是善知识,不要太迷信出家人,也不要去分别出家人的是与非。作为
僧团的僧人来讲,有好、有不好,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如果出家,遇到好的环境,
寺院道风好,这是你的福报;反之,事与愿违,出家的环境不清净呢?寺院道风
一塌糊涂,即使出了家,也很难进步。从这个角度来说,在没有遇到理想环境之
前,劝你最好暂时不要出家。
事实上,世间的许多烦恼都是人自找的。比如像经济条件,有的人家庭收入
低,他们过得怡然自得,日子虽苦,但夫妻很和睦,生活得非常快乐和自在。相
反,有的家庭经济条件非常好,收入很高,但夫妻一见面就吵架,一天到晚闹得
不可开交,鸡犬不宁。另外还有一种人,攀比心比较重,见人家有这有那,自己
这也没有,那也没有。没有钱,他想尽办法弄钱,贪心特别的大,烦恼也就特别
的多。为什么第一种情况的人,他们就生活得愉快?同样的环境,你为什么生活
得那么苦恼呢?这就是心境的不同所造成的。
有两个家庭主妇,在一起聊天,有个主妇说:我看你们夫妻恩爱,家庭和睦,
从来没见你们吵过架,这是什么原因?这个主妇说,我们家不吵架,处得和睦的
原因,是因为我们夫妻都是坏人。而你们爱吵架,处得不和睦的原因,是因为你
们夫妻都是好人,好人一见面,就会吵闹。对方听不懂这话是什么意思,就说你
别取笑我吧,人家在跟你谈正经的。这个主妇说:举一个例子,比如摔坏一件值
钱的东西,这个说是他的不对,那个说是我的不对,大家都从自己的身上寻找原
因,承担过错,觉得自己不好,这样还能吵得起架来吗?导致你们夫妻不和睦的
原因是一旦出事时,你们双方都认为自己是好人,你推我不好,我推你不好,推
来推去,肯定要吵架。
这说明一个家庭处得和睦不和睦,问题不在烦恼本身,而在于强烈的我执,
以自我为中心造成的。男方希望女方随顺自己,女方希望男方顺从自己,如果大
家都以自己为中心的话,这样的家庭再有钱,日子肯定过得不幸福。相反,如果
家庭双方的人,把以我为中心的我执,转化为尊重、顺从、理解对方,家庭就和
睦了。其实烦恼与不烦恼,主要是看你的心境,看你对烦恼在不在意。比如说有
人骂你,侮辱你,如果你不在意,他爱骂多久,就让他骂多久,等他骂够了,他
就不骂了。你坐在那里,洗耳恭听,一言不发,对他的骂,没有一点反应,我看
对方要气死了,他不是白骂了吗?可是你一烦恼,正好上了他的当!对方就是要
使你烦恼,才达到他的目的,如果你不介意他的骂,他一定气得没办法。所以烦
恼是自己找来的,在客观上并没有固定不变的烦恼。
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说,逆境对自己也不是什么坏事。比如说你生病,如果你
能这样想,生病消除业障,就能坦然去面对,接受病苦对自己的折磨。另一方面,
你没有生病,一天到晚,东奔西忙,没有机会休息,现在生病了,正好借这个机
会,能够静静地在床上躺一躺,静静地休养,这不是一件好事吗?烦恼痛苦也可
以把它想得很开心。学佛的主要意义是培养自己一种良好的心态,这个非常重要。
尽未来利乐有情
【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
如是经于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
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切劫,
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
不管自己是出家修行也好,还是在家学佛也好,我们修行的目的都是为了上
求佛道,下化众生。学佛度众生,就是"顶天立地"。顶天,是上求佛道;立地,
是下化众生。佛道虽然遥远,但要从你的生活中去做起,从度众生开始做。众生
怎样度?你学佛之后,把你懂得的佛法的道理和好处,去人群中广泛宣传,让大
家知道学佛的意义、好处和目的。自己受益,让大家也受益,让更多的人跟自己
一起学佛。
"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愿我在修学菩萨道的过程中,彻底地
消除三恶道众生的痛苦,把众生从痛苦的深渊里解救出来,给予他们利益和快乐。
像地藏王菩萨一样,为了度化众生,干脆就住到地狱里面去了。"地狱不空,誓
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藏王菩萨这种悲愿,要把地狱里边的众生度
尽、度完,自己才成佛!地藏菩萨的行为充分地展现出,佛教大慈大悲度化众生
的愿心——牺牲个人的利益,把方便和欢乐带给众生,把痛苦和困难留给自己。菩
萨这种舍己为人,度化众生的行为,是消极,还是积极呢?积极得不得了!说佛
教消极的人,只能说他太无知,太不了解佛教,对佛教是一种极大的误会。
"如是经于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救度众生苦,给众生带去快乐的这种
修行,是永远、永远的,不是短时间的,而是经过刹尘劫的时间,周遍到十方世
界。给众生的种种利益,是永远没有穷尽的。利乐众生的修行是无穷无尽的,永
远没有止境的,尽未来际的。你看菩萨度众生的悲心,这种胸怀多么宽广、伟大!
"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切劫"。我愿常常顺从一切众生的愿心,就是
随着众生的需要,无条件地为众生服务,给他们利益和快乐;引导众生走上解脱
痛苦的光明大道,一直到未来的一切时劫,没有穷尽的时候。希望自己尽未来一
切劫,尽未来际不断地去为众生服务,去随顺他们,不是一生,不是几十年,而
是永远、永远的事。世间的事业跟佛教救度众生的事业相比,简直太渺小了。
"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普贤菩萨很慈悲,怕你又忘记修行的
目的,这里又提醒我们:还是我的这个法门好,你永远修行普贤菩萨的广大行愿,
通过我的十大行愿去修行,就能够修到圆满无上的佛道了。
常得善友提携
【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
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
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
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
在修学佛法行菩萨道的过程中,善知识对我们很重要!善知识包括好的老师
及同参道友。同参道友,是志同道合,在一起共修的同伴。在修学佛法没有达到
相当的成就之前,遇到不良环境,或由于自身的烦恼,难免会迷失自己。所以,
需要善知识、善友随时提醒你。如果你身边,有好的老师时时指导你,你就不会
走错路,不会迷失自己。
社会上很多人学佛,感到有些盲目,哎呀!不知道怎么学呀?找不到好的老
师,不知如何修学。在修学上很多人都存在这个问题。那么我们要发愿"所有与
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不论走到什么处所,或住在什么地方,所有同我
一样修十大行愿的人,大家都能聚集在一起。就像今天,在座的一起修学《普贤
行愿品》的人,在我们未来的生命中,大家也能够像今天一样在很多地方聚会。
比如说,今天在柏林禅寺集会,下一次,在西方极乐世界集会,再下一次,到东
方琉璃世界集会。你看这样多好!人生多有意义!
我们今天的集会是很小的,只是在地球里面转来转去。一个人发了菩提心,
不断地修学普贤菩萨广大的行愿,当你的修学功德有成就之后呢,在座的,就不
是以地球为家,而是以宇宙为家了。到那个时候,我们不仅以地球为道场,整个
宇宙太空的每一个角落都是我们的道场。如果我们知道哪一个地方有人成佛,就
带领一帮人赶去参加那里的法会,听佛说法。这样的人生多么自由自在!多么美
好!听佛说法之后呢,大家协助佛陀弘扬佛法,转正法轮。
"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你看普贤菩萨多么高瞻远瞩,他怕我
们这些修学佛法的人,将来可能会因为发心不同,修学的法门不同,不能和谐地
住在一起,需要发心修学佛法时就种下这种和谐的因缘。这样,在未来的生命中,
一见面就格外地亲切、高兴!有可能互不相识,但一见面总是很有缘的。如果住
在一起的话,大家说话、做事、想问题,观点都不会相差太远。因为,他也学佛
法,你也学佛法。他修行普贤行愿的法门,你也一样。像我们这次来这里听经的
人,一定有两人是同一个地方来的,偶然碰到一起,虽然过去互不相识,但一见
面特别高兴,很投缘,彼此心灵相通。大家彼此坐在一起,共同探讨交流学佛的
经验和体会,这样多好!相反,如果大家修学的法门不一样,意见又不统一,倘
若修养不够的话,碰到一起就不愉快,你看我不顺眼,我看你就反感,那就糟糕
了。因此我们要发愿:愿我在未来的菩提道上,能够遇见同参道友,大家在一切
法会集会时,身口意业相同,修学佛法的认识、知见一致。愿我和同修在未来修
行过程中,大家都同修《普贤行愿品》这一法门。在修学过程中相互切磋,彼此
间相互提醒、互相促进,同证佛道!
修学佛法有个人独修和集体共修。个人独修比较困难,因为环境的力量太强
大了。单独一人修,修着修着,就会觉得没劲。反之,集体共修,有一大帮人,
都在精进用功,你肯定也会努力修行。所以,良好的修学环境是成功的一半。个
人独修,缺乏善知识的提携,则相对较困难。
"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
我们在学佛到成佛的过程中,都离不开善知识。我希望我的那些善知识,他们能
够给我教化、开示普贤菩萨的行愿,把佛法上的正知、正见的道理传授给我。希
望好的老师,把所有普贤菩萨十种行愿的修行方法教化我,使我得到佛法利益的
善知识。我希望能够常常同他们在一起,我希望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碰到这些好
的老师。希望我的这些老师经常都喜欢我,不要讨厌我。如果善知识一看见你,
就讨厌你,对你非常反感,一点都不喜欢你,那碰到一起有什么用?碰到也是白
碰。所以,现在就要发愿,希望善知识一看到你就喜欢。他要喜欢你的话,他主
动会来找你。如果他讨厌你的话,你去找他,他可能还不见你。所以我们现在就
要发愿,就要结缘。这样善知识就不会讨厌你。如果不讨厌你,他就能指引你,
愿意把佛法修行的方法和道理传授给你,这样你在修学上就有保证。如果善知识
喜欢你,在你未来的生命中,生生世世,总能碰到一些修学佛法的好老师,指导
你修学佛法。所以,我们修学佛法离不开善知识对我们的教化、开示、指引
亲近诸佛弘扬佛法
【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
于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
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
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
修学佛法的人,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就是"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
绕"。我们希望能够经常面见如来。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常常见到围绕在诸佛
身边的一切菩萨、阿罗汉。佛陀出世时,我们还没有出世;佛陀入灭,我们又出
世了。这是因为我们的福分太浅了。没有机缘遇到佛陀。现在我们要发愿,在我
未来的生命中,能够遇到佛陀出世,希望自己经常见到佛陀。如果我们有机会见
到佛陀,聆听佛陀开示说法,接受佛陀的教化,开悟就比较容易。当然这里的如
来也包括自心佛,你自己的清净心也是如来。
通过修行,见到自己的本性,见到自己的本心,就是见到佛了。所以,修学
佛法的人,只要随时用佛法的智慧去泯灭烦恼和妄想,保持自己空灵寂静的心,
你随时都可以见到如来。如来随时都在自己的身边,一分钟也没有离开过自己。
因此,学佛的人不能离开自己清净的心,跑到外面去寻找如来,那样你离如来就
越来越远。所以佛教讲住持三宝和自性三宝。自性三宝,就是我们内在的清净心,
修行的关键就是修心。
在亲近佛菩萨的时候,我要对他们"于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我
愿意用很多很多的供品,来供养诸佛和佛子。说到广大供养,是说供养诸佛的心
愿很大,物供养、财供养、法供养一切都很完备。通过广修供养,福田大。供养
佛的功德,就如把福报的种子,播在田地里面,将来慢慢地会生长。种子下得多,
将来福报的收获就越大越多。对佛陀的供养,没有间断、停歇,一直供养到未来
没有完尽的时候,永远不会疲劳厌倦。
对佛陀的供养在《普贤行愿品》里第三大愿说过,"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法供养才是功德最大的,最有意义的。"愿持诸佛微妙法"也是法供养的意思。持,
什么叫持呢?持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依教奉行,依法修行。如果我们能够依法
修行,本身就是对佛法的一种弘扬。因为依法修行就能得到解脱。修行功德圆满,
可以给世间树立一种解脱的典范。二是我能够把佛法弘扬出去,让世界上更多的
人能够听到佛法,能使众生从烦恼中解脱出来,这是法供养的另一种表现。
只有"愿持诸佛微妙法",才能"光显一切菩提行"。光显,是发扬光大菩提行。
菩提行,是行菩萨道,是觉悟、解脱之行,弘扬佛法之行。菩萨道的精神就是觉
悟人生,奉献人生。《普贤行愿品》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上求佛道,下化众
生",其实跟柏林禅寺生活禅的宗旨是相通的。上求佛道,是觉悟人生;恒顺众
生,就是奉献人生。
"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归根结底,行菩萨道不能离开普贤菩
萨的法门,十大行愿是修学菩萨道的要领。我们永远都要依普贤法门修行,修到
未来劫没有穷尽的时期,修习还是常常不断,永远没有停止的。
勤修福慧
【我于一切诸有中,所修福智恒无尽,
定慧方便及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
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
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
诸有,是三有、三界的意思。三有:有烦恼、有痛苦、有生死,这就是三界
的特点。在三界的流转之中,众生应该如何修行?要"所修福智恒无尽"。一是修
福德,二是修智慧。就是要福慧双修。世间上的人,有的人有相似智慧的聪明,
但他却没有福报。如知识分子,显然要比普通百姓知识丰富,知道的事情多,比
常人更聪明。人太精明,不肯吃亏,就没有福德了。有的人有福报,但他没有智
慧。这种人懂得做好事,心地善良,愿意助人为乐。但是他不喜欢读书,也不懂
得学习佛法。
有这样一个故事:过去有两师兄弟修行。师兄专门修慧,他不管人间的事情,
一天到晚就是打坐、参禅,人间的善缘一点也不结。师弟呢,他喜欢修福报,他
觉得在世间上福报很重要。一切生活机遇的好坏,要靠福报。后来,这二人死后
去投胎转世了。修慧的那个,修得很认真,证得阿罗汉果。但他前生没有修福报,
托着钵去乞食,一天到晚,谁也不给他吃的东西。"修慧不修福"的结果是什么呢?
"罗汉托空钵"。即使你成为罗汉了,可是人家不供养你,拿着钵找不到吃的。因
为你没有种福报,没有结缘。那"修福不修慧"的师弟呢?因为他修福报,后来转
生在畜生道中,当了国王的象,就是印度国王骑的象。由于他前生修福,所以福
报很大。国王的宠物,当然很威风,大象身上披挂着很多金银财宝璎珞之类的东
西。国王的象,有专人照管、喂养,它的生活跟一般臣民的生活相比,当然是更
好。有很多人给他洗澡,就像现在的大熊猫一样,比大熊猫还照顾得要周到。可
是福报再大,因为没有智慧,还是当畜生,那又有什么意思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家居士除了念佛,还要修布施,才能培养福报。福报
靠平时一点一滴地去积累。看见别人有困难,需要帮助的事,不要放过做好事的
机会,要尽自己的能力去做,为自己未来的生命种下福报。我们修学经教,坐禅,
念佛,这是修智慧。供养三宝、父母,或救济穷人属于修福。修行要福慧双修,
福和慧同时进行。在人世间生活,福报非常重要。有福之人,无论你走到哪里,
一切都是无比的顺利;没有福报的人,你走到哪里一切都不顺利。不但自己不顺
利,而且还会影响到别人。
我读《今古奇观》,记得第二十二回有一篇小说,叫做《钝秀才一朝交泰》,
讲国朝天顺年间,福建延平府将荣县,有个宦官,叫马万群,因滥用职权,撤职
为民。夫人早死,留下一子,叫马德称。十二岁时,聪明饱学,问一答十,十五
岁进场,文章盖世,谁知三场得意,榜上无名,二十一岁,三科不中。父亲去世,
马秀才只好投奔亲友。谁知每到一处都落空,死的死,走的走,一无所遇。只好
往回转,谁知到了江边涨潮,一只船影也不见。仰天号哭:"此乃天绝我命也,
不如死了干净。"正要投河自尽,被人救起,一路卖画,半饥半饱。有人推荐,
一位姓刘的大财主要为儿子请个家庭教师,马秀才进门,只见刘大财主正在哭泣,
两天前小儿出水痘,医生下错药,已经身亡!马秀才转背出来,
走在大街上,被尖酸刻薄小人指着他说:马德称是个降祸的太岁,耗气的灾
神,所到之处,必有灾殃。大家把他看成一个大灾星,议论纷纷:一个说赵指挥
请了他就坏了粮船,那个说,尤侍郎帮了他就坏了官职。他是个不吉利的秀才,
不该与他亲近。因此,大家给他取了绰号,叫做"饨秀才"。从这以后,饨秀才上
街路过人家门口,家家闭户,处处关门,都怕他上门连累自己。马秀才做买卖折
本,寻人不遇,告官理输,讨债的不是打就是骂,连小孩子见他也吐口水,说句
"吉祥"才走,大家把他看作妖怪灾星!有个姓吴的官,性格耿直,他偏不相信马
秀才有这样倒霉,特地跑来与马秀才相会,自己出钱,在他家里摆了一桌酒菜,
坐上桌子,正准备动筷子,忽然接到家里一封来信,家中老父病故,匆忙而别。
后来马秀才遇到一位老乡吕鸿胪,十分同情他,把他请到家里摆席招待,准备找
点事给他做,大家都是同乡人嘛。谁知才准备上桌,忽然厨房起火,大家惊慌奔
逃,忙着救火!
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想告诉大家:在人世间生活,福报非常重要!有福的
人,无论走到哪里,一切都无比顺利;相反,没福报的人,无论你走遍天涯海角,
一切都不顺利。不但自己不顺利,而且还影响别人连累别人。自己不利,对别人
也不利。你看马秀才,他走到哪里,哪里的人就倒霉,谁帮他,谁倒霉。你不帮
他,就没事儿。故事是真?还是假?我们暂且不去理会。但通过这个故事,使我
们大家明白:没有福报的人,走一方,方方不顺利。所以,我们要福慧双修,不
能偏废哪一边。这样,在我们未来的生命中积累下福报的资粮,使自己未来的命
运有个良好的基础。不然,来生过着穷困潦倒、饥寒交迫的日子,哪有心思学佛
修行呢?修福慧是永久的事,不是三两天的事情,正如普贤菩萨告诉我们"所修
福慧恒无尽"的道理。
"定慧方便及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我们不仅要修福慧,还要修定、方便
和解脱。定,是禅定。我们念佛也是修禅定。念佛,把心专注在佛号上,通过念
佛的名号,调整自己散乱的心态。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制服妄想,浮燥、散乱的
心就会慢慢平静下来。其实念佛的目的,主要是训练自己的定力,定能生慧。一
个有定力的人,他的妄念和烦恼就比较少,修定为了开发智慧,智慧开发出来,
我们才有能力认识人生和宇宙的真相。这样我们就不会被世间的假象所迷惑。一
个有智慧的人,他可以征服世间所有的一切,而不被世间所有的一切所征服。
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无论遇到什么困苦、逆境以及各种灾难,他都能够坦
然地去面对,去承受。有智慧的人,活得轻松、潇洒、自在、超凡脱俗。方便,
是救度众生的一种巧妙的方法。你要说服一个人,劝他修学佛法,如果没有方便
善巧的方法,你可能度不了他,你的话他就听不进去,不接受你度化。所以,方
便善巧也很重要。
学佛不仅要修定、慧、方便,而且要修解脱。佛教里讲解脱有两种:一种是
心解脱,另一种是慧解脱。所谓心解脱,是说解脱心灵的烦恼,没有痛苦和烦恼。
慧解脱是用智慧去改变错误的认识,改变自己的人生观和宇宙观。你对人生的一
切事情,都很清楚,没有任何困惑,可是,我们现在还不能做到。所以说,我们
大家都还没有解脱。我们通过以上这些修行,就会使我们"获得无尽功德藏"。功
德藏,是藏放功德的宝藏。藏是用来比喻得到修学佛法无穷无尽的利益和好处,
而不是说真的把功德藏放在什么器具里边。
"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
一微尘中,有像微尘那样多的佛刹,一个一个佛刹中间,又有难以想象的那么多
的佛。一尊一尊的佛,都住在各处的一切法会里边。我看见无穷无尽的佛,常常
在演讲成佛道的方法,使得一切众生,得到成佛的无上大利益。
深入诸佛法藏
【普尽十方诸刹海,一一毛端三世海,
佛海及与国土海,我遍修行经劫海。
一切如来语清净,一言具众音声海,
随诸众生意乐音,一一流佛辩才海。
三世一切诸如来,于彼无尽语言海,
恒转理趣妙法轮,我深智力普能入。】
在宇宙中,有无量无边的世界。《普贤行愿品》为什么一再地强调这些内容
呢?就是要开阔我们的心胸,把自己的视野放开、放远、放大,我们要以普贤菩
萨的心量去修行。所有一切佛的世界,我都要周遍地去修行,一直经过很长、很
长的时间,希望自己将来也能像佛陀一样,建立一个佛国净土,为众生大转法轮,
劝化众生,救度众生。《普贤行愿品》告诉我们,学佛立志要高远,要以成佛作
为修学的目标。一个不想成佛的人,他不是一个真正的佛弟子,就像一个不能继
承父亲家业的儿子,他就不是父亲的好儿子。因此,要做一个好的佛子,就要根
据《普贤行愿品》的要求去修行。
"一切如来语清净,一言具众音声海,随诸众生意乐音,一一流佛辩才海"。
一切诸佛说起法来,所说的话,都很清净,每句话对众生都有益处,所以叫"语
清净"。凡夫的语言清净不清净呢?凡夫的语言,总是夹杂着个人的情绪和烦恼
的心态。有时出语伤人,有意讥讽、取笑、挖苦别人,使人听了产生烦恼。这就
是语不清净。而如来所说的每一句话,对众生都有利益和好处,众生听了心里非
常舒畅。
"一言具众音声海",佛陀说每一句话的声音里,能够具备不同的声音,各类
众生的语言都包含在其中,各种人都能听懂佛陀说的话。比如世间人听了,就觉
得是世间话;天上的人听了,就觉得是天上的话;我们中国人听了,就像中国话;
外国人听了,就像外国话;不论天上飞的小鸟,还是地上跑的小兔,任何一道的
众生,听到佛的话,没有听不懂的。
"随诸众生意乐音",佛陀以一种声音说法,但每一种众生听了佛的声音,都
觉得非常快乐,都喜欢听这种声音。大家知道,我们每一个人,听声音的习惯、
标准不同,像不同的歌迷,喜欢听不同的歌曲。有些歌迷喜欢听摇滚歌曲,像"
冬天里的一把火",喜欢那种声嘶力竭地喊叫,听起来喉咙都快挣破的声音,觉
得这样才来劲、过瘾;有的人喜欢那种娇里娇气地唱歌的声音。因为每一个歌星
演唱的风格不一样,因而就有不同的崇拜者。但是这种崇拜是有限的,仅限于某
一类人喜欢,另一类人则不喜欢。佛陀说法的音声则不一样,任何人都能从这里
找到自己喜欢的感觉,谁听了都喜欢。
"一一流佛辩才海",佛陀说法,没有任何一个人能辩得过他,佛陀辩才无碍。
佛陀的每一句话,都能发出不同的辩论,发出不同的声音。每一句话,每一种声
音,每一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每一个众生听了之后,都心生欢喜,每句话都能
让众生心服口服。
"三世一切诸如来,于彼无尽语言海。恒转理趣妙法轮,我深智力普能入"。
三世一切诸佛,在十方诸佛刹,用不同的语言去弘扬佛法,广度众生。我希望对
佛陀演说的甚深道理,都能接受,都能理解。不知大家是否注意,许多日常读诵
的经书前,都有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因为我们对佛法如果不能正确地理解,就没有办法修学。所
以,希望我能如实地了解佛法,认识佛法,这很重要。
通达诸佛境界
【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
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
我于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狮子,
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脱及威力。】
这里有两个颂,主要是强调在修行中,念头到底有多重要?"我能深入于未
来,尽一切劫为一念"。我们现前的一念,究竟有多大的能耐呢?我们一念的力
量能够深入到未来所有一切的时劫。换句话说,所有一切的时劫,都在我的一念
之中。不但未来的时劫在我的一念之中,哪怕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所有的一
切时劫,也都在我的一念中,正所谓"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下"。我们平常的人,
不太注意自己的念头,可是在修行中,念头是非常重要的。
通常人们的念头,能不能深入到过去?不是不可以,我们也能想起过去许多
的往事。但是严格地讲,不能说是深入过去。你能想起几十年前的事,但前几百
年的往事,你能想起来吗?想不起来。但是佛陀能深入过去无穷无尽的往事,这
就是宿命通!因为过去也没有离开这一念。但凡夫做不到,有时你要想的事情想
不起来,不想的事情,偏偏出现在脑海里。老年人最容易犯这种毛病,是不是?
当天发生的事记不起来,可是过去发生的事能够想得起来。所以过去、现在、未
来一切时间都没有离开我们这一念。
"我于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师子"。希望我在一个念头中,能见到三世所
有的诸佛。靠什么去见这么多的佛陀呢?就是靠现前一念。佛跟众生的区别在哪
里呢?就在这一念!修行靠这一念修,成佛也靠这一念成。所以学佛修行最重要
的就在于修正自己的念头!
六祖慧能在《坛经》里讲得好:"前念迷即是众生,后念悟即是佛。"佛与众
生的区别就在一念之间。迷者是凡夫,悟者就是佛。什么叫迷?什么叫悟呢?有
的人未必清楚。所谓的迷,就是无明、愚痴,没有智慧,不明白事理。确切地说,
是不明白宇宙和人生的真相。悟,是觉悟。确切地说,是智慧的成就。禅宗讲开
悟,教下说见道,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都是悟的不同表现。
悟是什么?悟在修道过程中,是无意识思维方式和认识事物的方法。在身心
与道合谐的条件下,人体的先天意识得到突发性升华,出现认识事物上的飞跃!
简言之,悟就是外界事物撞击心灵深处理性认识上的火花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直觉
状态。它是心灵的一种感受,悟到的东西,有的能用语言文字表达,但有的超越
语言和文字。
开悟,并非佛法中特有,更不是禅宗中才有,行行都有开悟的。比如牛顿,
他是个伟大的科学家,他究心于物理和数学。一天他在花园里散步,偶然看到苹
果落地,忽然想到苹果为何不往上落而是往下落?由此悟到地球对物体有"吸引
力",从而发现了地心对万物有吸引力的定律。又如南唐有一位诗僧,中秋赋诗
道:"团团一片月,渐渐照庭除。今夜一轮满",到此下句不得,停下来了。直到
第二年中秋赏月,触景生情,忽然得到下句:"清光何处无?"高兴得手舞足蹈,
不能自己,半夜起来拿起钟乱撞,惊动寺院和全城,这也是悟的表现。
还有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也是一位虔诚礼佛,擅长用诗阐述佛理的"香山
居士"。他流传下来的诗很多,其中《僧院花》抒写禅心意境:
欲悟色空为佛事,故栽芳树在僧家。
细看便是华严偈,方便风开智慧花。
诗中所说的华严偈,是指佛教的经偈,不是单指《华严经》所写的偈句,这
里是泛指使人开悟的经偈。"方便"是指使人开悟而进入佛境的方法和途径。整首
诗的禅心意境是说,僧人要想领悟色空之理,在寺院栽种花树。如果从花树外表
的角度去赏花,人们眼前所见的花姿娇艳动人;若用智慧的眼光去观照花树,就
能领悟树色空的真理。诗人通过栽花、赏花、花开花落的自然现象,悟到宇宙人
生的真实。诗人通过对花的观察,向我们说明花姿为色相,因缘而生,因缘而灭。
花开花谢,不也正好说明"缘起性空"之理吗?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白居易
赏花悟空,对"性空"之理感悟很深。所以,柏林禅寺提倡的生活禅,也是让大家
在生活中去体悟佛法,在生活中去参禅证悟佛理。
学佛开悟非常重要。学佛完全靠自己开发智慧来解脱自己。因此,开悟在佛
教里确是最最重要的问题。只有开悟,你才能明白宇宙人生是怎么一回事,你自
己也才能够有个下落。如果不开悟,没有什么力量能代替你解脱。我们知道,释
迦牟尼佛曾经苦修多年,并没有解决生死问题,最后还是回到菩提树下,静修一
念,终于开悟了!然后根据他所悟到的道理,创立了佛教。佛说法四十九年,他
讲的也就是把开悟所见到的东西介绍给众生,令众生开悟。开悟的方法,前面已
经说过,佛教修行的主要方法是戒定慧。通过闻思修的修行,目的是为了开悟这
件事情。
《坛经》里又说"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烦恼跟菩提的区别在
哪里呢?还是在一念之间。从缘起性空来看,烦恼没有固定的烦恼,烦恼自性本
空,烦恼也是随心境不同而产生的。因为同样的一件事,如果观念错误,挟带着
烦恼的心态,去分别,去执著,就会产生烦恼;反之,你拥有正确的观念,健康
的心态,用智慧去观照事物,当下就没有任何烦恼,当下就是菩提!所以说透机
关,佛跟众生的主要区别就在一念之间。人们常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
屠刀,立地成佛"!人类无穷无尽的烦恼,犹如一望无际的大海,众生想要从这
里解脱出来,就要回头,就要放下屠刀。当然这是一个比喻,不是真的让你转一
下头,或者把手上的刀放下。关键是在于转变观念,也就是转变念头。放下屠刀,
不在于屠刀的放下,而在于杀心念头的放下。放下恶的念头,树立善念;去恶向
善,才能成佛。
在《古尊宿语录》卷四八《佛照禅师奏对录》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很远很
远的过去,一个叫黑齿梵志的人,勤修法术学问,道德精进,获得五神通力,他
常在喜马拉雅山脉一带说法,听法的都是各路天神。一天,梵志讲法完毕,阎王
爷看着梵志哭泣起来。梵志很奇怪,问他出了什么事?阎罗王说:"你命已尽,
七天后就要到地狱里来受我管辖了。我想帮你,也无能为力。听你说法,很感动,
真为你惋惜难过,因此流泪。"梵志听后,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决心带着生死问
题去找佛陀。他想去见佛陀总不能两手空空,得带点礼物。可是送什么呢?想起
雪山生长着一种合欢梧桐花。这花不仅七彩纷呈,而且非常鲜艳美丽!那花生长
在雪山的悬崖下,凡人可望不可及,但他用神通,轻而易举采下两株,腾云驾雾
地赶到佛陀所居的灵山。
梵志见到佛陀,纳头便拜,说道:"请佛救命!如何了脱生死?"佛陀说:"你
放下吧!"黑齿梵志一听,吓了一跳,急忙把左手的花放下。佛陀说:"放下吧。"
于是他又赶忙把右手中的那朵花也放下。佛陀又说:"再放下!"梵志说:"实在
没有什么可放下了。"佛陀说:"我教你放下,并不是叫你放下手中的花,而是叫
你放下对花执著的念头。"梵志听了佛陀的话,一下就开悟了。他保住了性命,
欢天喜地地走了。通过这个故事,你悟出什么道理来呢?放下生死的念头,不去
执著生死,当下就了脱生死。
禅宗常说:"担水砍柴无非是道,身口意业皆是道场,行住坐卧无非佛事。"
柏林禅寺提倡生活禅,目的使学佛者在生活中随时把握悟的契机,而不必非要坐
禅不可。悟在日常生活中,成佛也在日常生活中。按百丈怀海禅师的话说:"未
悟未解时名贪嗔,悟了唤作佛慧。故云:不异旧时人,只异旧时行履处。"可知
从凡人入圣,由俗人成佛,其实你还是原来的你。成佛后的你"不异旧时人"。当
然也有变的地方,那就是你的意识,你的心境,你的精神,不但变了,而且你的
气质和本质也变化了。
成佛的境界,是人体的先天意识得到突发性的升华,出现认识上的飞跃!那
时,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三千世界,都与你精神的本质——心的灵明觉知融为一
体,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不知是三世诸佛与整个宇宙自然界消融在你心中,还
是你的心消融在感性世界中,你只感到二者本来是一。禅宗讲顿悟成佛,正是时
间的瞬间,突然领悟到人生与宇宙之间的关系,烦恼与菩提、生死与涅盘,二者
本来是一。这些矛盾的统一,不是逻辑性的,而是直觉感受和体悟。开悟其实就
是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外界事物撞击心灵深处理性认识上的火花,使你感受到,
在这一刹那间,自己的身心似乎超越了一切时空和因果。过去、现在、未来似乎
溶在一起,不可分辨,也不用分辨,不再知道自己身心在何处(时空)和何所由
来(因果)。开悟也可以说是超越了一切物我界限,物我两忘,身心与宇宙完全
合为一体。除去一切时空、因果,"我"也就不存在了。证悟了"万法缘起,自性
本空"之理就是开悟。
修行就是在于一念,佛与众生的区别、烦恼与菩提的区别、生死与涅盘的区
别、迷与悟的区别,都是在当下的这一念。所以,我们修行要从念头开始。我们
念佛的意义在哪里?你一天到晚叫阿弥陀佛干什么?有个老太婆,在家里念佛,
天天念啊,不停地念。她的孙子,在家里做作业,被老太婆叫得受不了。他就想
了一个办法,"奶奶、奶奶"一直叫,奶奶说:"你叫我干什么呀?"孙子不说话了,
又继续做作业。过一会儿,奶奶又念佛,他又叫奶奶、奶奶奶奶有些不耐
烦了:"你在干什么?我在念佛!你叫我干什么呀?"小孙子说:"您看,我才叫
您几句,您就不耐烦了,就开始讨厌我了。您一天到晚,老是喊阿弥陀佛干什么
呀?阿弥陀佛会不会烦啊?"
我们念佛是不是在老喊着佛啊?老喊他干什么?念佛的目的主要是培养训练
我们散乱的心态,把自己的念头放在这一念上。通过这句佛号把妄想、烦恼、执
著的事情丢掉,然后使自己清净的心能和阿弥陀佛相应,训练自己的定力,开发
智慧,断除烦恼,了脱生死,往生西方,不是老叫阿弥陀佛。社会上有很多人,
对念佛的意义不明白,对念佛不理解:你们这些学佛的人老是叫着阿弥陀佛的名
字干什么呀?他不懂得念佛是为了达到内心的清净。
在修学佛法里有六念法门:
1.念佛,念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念药师琉璃光如来,念十方三世一切佛。
念佛的意义主要是念佛的道德、慈悲。高山仰止,见贤思齐,仰慕佛的道德、慈
悲、智慧,通过对佛陀的恭敬,从中得到灵魂和智慧上的升华。老想着佛
干什么?主要是向佛看齐,向佛学习,这样就会净化我们的人生。
2.念法,通过学习经教之后,用佛法的智慧来指导我们的行为。
3.念僧,念僧不是叫你们三天两头来看看柏林寺这两天有没有作佛事,给
师父搞些好吃的东西。念僧的目的在于亲近善知识,修学佛法。如果你不学佛法,
只懂得给师父买些好吃的东西,师父也很高兴,不过对你们修学上没有多少好处,
最多为自己种点福田。但亲近善知识的意义,不在这里。亲近善知识,是为了学
习佛法,树立正知正见,这才是最重要的。
4.念戒,就是学戒、持戒、想着戒。对于学佛的人来说,要明白事理。哪
些事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要有是非观念,要有分别心。有的人说,哎呀!
我们学佛法,不能有分别嘛。这里我要提醒大家注意!学佛如果善恶不分,是非
不辨,自己掉进深渊里,还搞不清楚,那就太可怕了。学习佛法不仅要有分别心,
而且要有大是大非、大荣大辱、大得大失的心。学佛法要知哪些是真理?哪些是
错误?哪些是正道?哪些是邪魔外道?如果一个学佛的人,是非不辨、善恶不分,
听了禅宗的两个公案,似是而非,一天到晚把不要分别挂在嘴上,这种人是最危
险、最糟糕的。自己走到邪路上去,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掉在深渊里,还叫别人
不要分别,跟着他跑,那是罪过!念戒要我们时刻注意,哪一些事应做,哪一些
事不应做。
5.念施,是布施,种福田。福田有恩田、净田、悲田三种。种福田不仅针
对三宝,还包括自己父母,有恩、无恩于我们的一切众生;还有那些贫穷、有困
难的人,我们应该以一种慈悲心去布施供养他们。所以,学佛的人,不仅仅是对
师父、三宝好。《普贤行愿品》的核心以众生为主。"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即是
随顺供养诸佛,使众生欢喜者,则令如来欢喜"。若能承事众生,即是承事如来;
尊重众生,就是尊重如来;供养众生就是供养如来;让众生欢喜,就是让如来欢
喜。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要有平等心,不起分别心,供养师父和供养众生一样,
寺庙是大家种福田的地方。比如盖庙、塑佛像,在经济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有必
要为寺庙出一些钱,庙盖好后,为大众提供修学佛法的条件和环境。当然,盖庙
的意义,还是为社会和众生服务。寺庙脱离社会、脱离众生,寺庙存在的意义就
不大了。这是念施。
6.念天,念天不是叫你想着天上的福报那么好,哪一天自己能升到天上去,
跟天人享福报去,不是这样的。念天是说,要想到天上的人,他们能升天的原因,
是种下了福,通过念天,我们要修五戒十善,深信因果,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为自己未来的生命,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
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
十方尘刹诸毛端,我皆深入而严净。
所有未来照世灯,成道转法悟群有,
究竟佛事示涅盘,我皆往诣而亲近。】
"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十方尘刹诸毛端,我皆深入而严净"。
在一个毛孔里边就会出现一个佛的世界,这个道理非常难以理解。用佛法的话来
说,是"芥子纳须弥",芥子是非常小的,它可以容纳整个须弥山,犹如一粒菜子
里要装下喜马拉雅山这么大的东西。这怎么可能呢?禅宗有一个公案:从前有个
叫李勃的太守,去问禅师:芥子纳须弥这个道理应该怎样理解?大装小容易理解,
小装大从常理上讲不通啊。禅师回答说:"听说太守您读过万卷书啊!是吧?可
是你的这个脑袋瓜,只有椰子那么大,请问书是怎么装进去的呀?"太守无话可
说了。
这个故事说明,大小无碍,并非不能相容。芥子虽然很小,但它里面却有一
个佛的世界。十方世界里有无量无边的佛土,佛的世界就像微尘那么多,像我们
这个娑婆世界,它也是佛的世界,但也是众生的世界。那么,我们学普贤的行愿,
就是要学普贤的愿心。因此我们现在就要发心:"我皆深入而严净",我的愿望要
深入到国土,让世界上的众生生活得更幸福,更快乐,把这个世界美化得更好。
我们追求净土,并非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佛法讲到人间净土,惟心净土。
我们追求净土,向往西方极乐世界,首先要庄严人间,从我们居住的周围环境,
人际关系开始净化。如果一个学佛的人,家里很邋遢,身上的衣服很脏,人际关
系不和睦,人家说你一句坏话,照还人家不误。像这样的人能往生西方吗?我们
要庄严佛净土,首先要庄严人间净土,庄严人间国土,要从我做起,从环境卫生
等小事做起。当然学佛最主要还在于净化自身、自心,净化我们的心灵和人格。
我们要用自己完善的人格去带动、去影响周围的人,让更多的人都来跟自己
一块学佛,用自己的人格和实际行动去弘扬佛法,身教重于言教,以身说法,在
人群中做出榜样;让人感觉到,一个学佛的人,跟没有学佛的人就是不一样。我
们学佛的人,要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去感染、感化你周围的环境和人群,使你周
围的人和一切事物都得到改善,这才是我们讲的庄严国土的意义所在!让佛法贴
近我们自己的人生、贴近日常生活、贴近社会,完善自我,奉献人生,使更多的
人早日觉悟得度。这才是一个学佛人的本分!如果一个学佛的人,连自己的丈夫、
妻子、儿女、亲朋好友、周围的人都带动不起来,那么,度众生就成了一句空话,
一张空头支票。
"所有未来照世灯,成道证法悟群有,究竟佛事示涅盘,我皆往诣而亲近"。
照世灯,比喻佛陀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众生愚痴,就像生活在黑暗之中,见不
到光明。我们不知道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我们不知生命的归宿在哪里?不
知人生的价值在哪里?对人生和宇宙感到茫然无知。佛法是生命的灯塔,为迷途
的人们指引着航向。佛的教法是智慧的灯塔,它引导众生走向解脱的光明大道,
把众生从无明的黑暗之中解救出来,所以说佛是世间的一盏明灯。
"成道转法悟群有",成就佛道之后,要为众生说法,使很多的有情得到觉悟。
悟群有,就是使有情的众生觉悟。"究竟佛事示涅盘",当佛说完法之后,最后要
示现进入涅盘的时候,"我皆往诣而亲近",在佛示现涅盘的时候,我要到佛那里
去,同佛亲近,跟佛学习,去帮助他弘扬佛法。
成就佛陀的能力
【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门遍入大乘力,
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
遍净庄严胜福力,无著无依智慧力,
定慧方便威神力,普能积集菩提力,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
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
这一段经文主要讲了十二种力量。成佛就是要成就这十二种功德,只有具备
这十二种能力,才算是功德圆满的觉悟,才有能力去度化众生。希望将来自己成
佛以后,也能具备这样的能力,然后方便善巧地去度众生。
"速疾周遍神通力",讲的是神通的力量。速疾周遍,是快速在十方世界中,
运用自己的神通去度化众生,去成就众生。佛教讲六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
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前五种是世间人共有,惟有漏尽通是佛教特有
的。世界上的人,像那些炼气功的人,他们的修行也能成就神通,但他们最多达
到前五通,不可能成就漏尽通。原因是什么呢?烦恼未断,生死未了。像前文说
过的梵志,虽然已经具备五通,但生死未了,仍旧免不了轮回。而佛陀是彻底断
除烦恼和痛苦的觉悟者,佛教修行的最终目标是成佛,是除断烦恼,脱离生死,
佛教不以神通为究竟。佛教在修行中智慧的成就、慈悲的成就、道德的完善,这
些才是最主要的。神通仅仅是学佛修行的副产品,枝末的东西。神通必须要在慈
悲、智慧、道德的正确引导下,才能产生良好的作用。反之,如果一个人的道德、
人格很差,拥有神通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
"普门遍入大乘力",讲的是大乘的力量。许多学佛的人,往往不能正确认识
大乘与小乘的区别。比较传统的观念认为:大小乘佛教,各有自己的三藏。比如
《阿含经》是小乘经典;像《普贤行愿品》、《华严经》等属于大乘的经典。但
对于学习经论来讲,并非说你学了大乘的经典,就等于你是大乘,其实并不是这
么回事。大乘与小乘的主要区别在于发心。你发的是菩提心,你学的一切都是大
乘。你发的是出离心,你所学的都是小乘。大乘与小乘不是属于什么法门,而是
在于你的发心大小,这是最关键的。大乘发心的主要特点就是要发菩提心。所谓
菩提心,也就是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
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四种愿心,充分显示出大乘行菩萨道的气魄!
"众生无边誓愿度",度众生要讲究方便善巧,就像《维摩诘经》里所说的那
样:"先以欲勾牵,再令入佛事。"你先要给众生讲一些使他们感兴趣的事情,然
后再给他们灌输佛法的道理,引诱他上当!上佛法的当,上好当,而不是坏当。
你不要一下子就跟他讲佛法,那他不一定接受,要投其所好。他喜欢下棋,就陪
他多下几次,慢慢跟他讲,用佛法去开导开导他,这就是说,弘扬佛法,目的是
想让他修学佛法,使他受益,这就是方便善巧。像那些搞哲学的人,你要去度
他,先要跟他谈哲学,然后跟他讨论佛法与哲学的关系,这样你就比较容易引导
他上佛法的当,他对佛法感兴趣了,他才会学佛。
如果你不具备无量法门的道理,没有充分的理由去说服你所度的对象,人家
问你几个佛法上的问题,一问三不知,那么这个众生怎么度?所以"法门无量誓
愿学",各个方面的知识都要学习,因为一切众生都是我们所度的对象。像观音
菩萨应现什么身得度者,即现什么身而为说法。观音菩萨为在家人说法,也为出
家人说法,为男、女、老、少说法,有时以国王的身份说法,甚至以乞丐、畜生
的身份为众生说法。菩萨说法度众生,根据众生的不同善根,示现不同的身相,
方便善巧度化众生。菩萨要度众生,要做到无孔不入,这就是"普门遍入大乘力"
的表现。
"智行普修功德力",讲的是功德力。成佛就是一切功德的圆满!功德的成就,
是福德、智慧、修行达到圆满。功德怎样修?这里告诉我们"智行普修",用智慧
去指导我们的行为,离开智慧修功德,你的功德只是人天福报,不能成为成佛的
资粮。这种功德是有漏的。我们只有用智慧去引导修行,产生的功德才能成为我
们成佛的资粮。
"威神普覆大慈力",讲的是大慈大悲的力量。把众生从烦恼痛苦、迷茫的深
渊里拔出来,这是慈;悲,是给众生快乐,让众生欢喜。佛教的慈悲,与儒家所
讲的仁,西方基督教讲博爱,颇为相似,因而容易引起混淆。佛教的慈悲针对一
切的众生。《普贤行愿品》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把一切众生视为一体,没有
任何条件地去为众生服务,给众生欢乐;甚至包括蚊子、蟑螂、老鼠之类的动物,
我们对它们都要布施大慈大悲,我们不仅要保护它们,不去伤害它们,而且还要
供养它们。还有我们对大自然的一花一草都要起悲心。佛教的慈悲,不分亲、疏、
远、近,无条件地把众生和自己看成一体。众生的痛苦,就是自己的痛苦,众生
的快乐,就是自己的快乐。所以,佛教的慈悲心是何等广大!
"遍净庄严胜福力",讲的是福报的力量。前面我们已经说了,修学佛法要福
慧双修。佛,是福德和智慧都达到圆满的成就者。佛为什么称为两足尊?因为福
德和智慧已经达到圆满了,佛陀的生命里边没有任何缺陷,福慧具足圆满,所以
称为两足尊。两足,指人类是二足众生其中的一种。而佛是人类中福慧最圆满的
觉悟者,是最受人尊敬的觉悟者,所以称为两足尊。"胜福力"的胜字,是说这种
福特别大,特别好的意思。福报的力量,说明世间的人,只有积累了福报的资粮,
才有良好的生活条件和环境,修福报同样也是往生净土的力量。你没有福报,就
不能往生净土。《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天上的人,
如果福报不大,能生在天上吗?天人的生活比我们人间,不知要好几百倍,几千
倍,几万倍。天人能生在这么良好的环境中,他们的福报也是修来的。所以,我
们要广修福报,把所修的福报去庄严世界,去为众生服务,而不是为了个人享福。
"无著无依智慧力",讲的是智慧的力量。学习佛法,智慧的成就非常重要!
佛法为什么重视人世间,不太重视天上呢?因为一个人的福报大了以后,容易贪
著福报,会使人堕落。一个人如果生到天上之后,就会停留在享受中,你叫他修
行,他根本就不会修。但一个人的福报也很有限。玉皇大帝的福报享完之后,照
样流转生死。有这样的话:"富贵修行难。"人世间有钱的人,有名誉地位的人,
吃穿不愁,样样都有,就是懒得修行。
佛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佛陀在世时,有一个叫耆婆的人,他在僧团里经常
免费为比丘们看病。他是一个医生,治好了许多人。他死了之后,生到天上去了。
有一天,僧团里又有比丘生病了,病很难治。因为耆婆的医术高明,大家就想到
了耆婆。耆婆是神通第一的目犍连的弟子。目犍连自信地说,没问题,我上天去
把他找下来,给你治病。然后,目犍连一个神通就在天上出现了。耆婆已当上了
天主,美女如云,天上的女孩子漂亮的程度,地下再漂亮的美女跟她们相比,一
个个简直成了丑八怪了。那天,耆婆正好带领宫女去参加一个舞会,驾着马车,
忙着赶路。这时,目犍连就站在路边。当他看见目犍连之后,瞧他一眼,赶着车
就过去了。按理说,自己的师父到天上来了嘛,应该下车打个招呼,把他请到家
里吃顿饭,结果呢?他看了一眼就走掉了。目犍连感觉不对劲儿!这人过去不是
这样的,今天怎么会这样对待我呢?他用神通把车定住,车跑不动了。目犍连说:
你为什么看到我不下车?你知道耆婆说什么来着?他说:你没看见,我正忙着,
享乐要紧呀!来不及了。对你我还瞧一眼,换个人我连瞧都不瞧。我对你还算比
较好的。所以说富贵修行难啊!如果一个人贪著福报,要修行就比较难了。修行
要靠智慧,只有智慧的力量,才能使人从贪著享乐的福报中摆脱出来。只有智慧
的力量,才使我们不被人世间的假相所迷惑,使人看破世界上的一切。
钱财、名誉、地位、爱情、家庭、儿女,这些东西都是虚假的存在,
过眼烟云。俗话说:"万事到头一场空"。"空",是佛教大乘空宗的一个核心概念。
这个"空"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空无所有或不存在的意思。佛教哲理上的"空"是梵
文"舜若多"的音译,意思是空性。"空性"是什么意思呢?佛教认为世间所有的一
切事物或现象,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的。在某些条件因素具备的情况下产生的,
这叫做"缘起"。每件事物或每种现象,都是由因缘和条件暂时凑合而成,没有任
何一件事物可以单独成立,事物的本质,是"性空"的。龙树菩萨常常用水中之月,
来比喻这个道理:水中的月亮并不是真正的月亮,其中没有本质、没有自性,其
实是"空"。但是,水中月亮又确实存在。这就是说,空不是一无所有,假相仍然
存在。说水中真有月亮是不对,说水中没有月亮也不对。只有说水中无真月亮而
有假月亮才对。所以,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是真实不变存在的。我们明白了"缘
起性空"之理,我们对任何事情都不会贪著。
"定慧方便威神力",讲的是定力、慧力、方便力都成就了,这种人就具备威
神力。威神力,是一个人表现出来的气质,这种气质能降服、压倒别人。不管你
走到哪里,人家看见你就会肃然起敬,就会被你强大的威力所屈服。威神力从哪
里来的?就是靠修定。定是禅定,定能开发智慧。一个人如果想改变自己的气质,
我认为应该修定和慧。为什么出家人的气质跟一般人不一样?尤其是有道德涵养
的出家人,一眼看上去,就让人感到仙风道骨,气度不凡,所表现出来的气质和
风度,与众不同。为什么有些人一眼看上去,就让人感到俗气?一个人气质非常
重要。气质和风度是内在美德的再现。有道德修养的人,他的每一个动作、举止、
言谈,甚至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与众不同。让人感到超凡脱俗,举止安祥、庄
重、落落大方。这些气质的表现,是长期修炼禅定、智慧的结果。一个有定慧力
的人,他的内心非常的安祥,不会浮燥。反之,没有定慧的人,心很浮燥,举止
粗俗,情绪反复无常。所以有定慧的力量,才有威神力,才能摄受众生。
"普能积集菩提力",讲的是菩提的力量。成佛是成就什么?就是要成就菩提。
菩提其实还是般若。但是菩提为什么不叫般若,般若又不叫菩提呢?举个例子来
说,般若就像年轻时的媳妇,而菩提犹如当婆婆了。媳妇跟婆婆到底是一码事,
还是两码事呢?说一码事不对,说它是两码事也不对。应该说是一码事,也是两
码事才对。为什么呢?因为婆婆是从媳妇熬成的。婆婆离开媳妇,就没有婆婆了,
所以说他是一码事;但媳妇是年轻时的事,那时什么成就也没有,可是到了婆婆
的时候,儿女长大成人,个个都成家立业了,儿孙满堂,她坐在那里很神气,很
威风。
这个例子说明一个道理:般若和菩提的关系,就像从媳妇过渡到婆婆的过程。
般若这个阶段,功德、智慧还没有圆满,就像一个刚刚开悟的人,不一定有神通,
开悟后还不一定有福报,开悟仅仅是一种智慧的出现,但他的智慧和功德还不圆
满,所以称为般若。然后在般若成就的基础上,不断地去做好事,不断地去度众
生,通过漫长的修行时间,断除了一切烦恼,成就一切功德,这才成就菩提。菩
提不仅是智慧的成就,同时也意味着功德圆满。
罗汉跟佛的成就有什么不同呢?罗汉的成就叫做解脱身。解脱身,就是从痛
苦烦恼中解脱出来,就像一个人从监狱里刚释放出来,身无分文,一无所有。而
佛的成就叫做法身,法身跟解脱身的主要区别是:前者只是断除烦恼和痛苦;后
者除了摆脱了烦恼和痛苦之外,还有慈悲、道德和各种各样的能力,这就是所说
的菩提。菩提的成就不仅仅体现为智慧,而且还要"普能积集",就是说有了智慧
以后呢,还要继续积累各种功德的资粮,也就是继续修布施、忍辱、持戒、精进、
禅定、四摄、五戒十善,所有的好事全干,才能够成就菩提。
"清净一切善业力",讲善业的力量。佛教基本思想是:"诸恶莫作,众善奉
行。"不要干坏事,一切好事尽量去做。善业的内容,简单地说是五戒十善。如
果详细地说,与佛果相应的一切行为,都可以称为善法,如六度、四摄、三十七
道品等。善的行为可以战胜不善的行为,以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彻底远离
不善法。从而使生命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升华。
"摧灭一切烦恼力",通过修行善业之后,有了清净的三业,智慧就得以开发
出来,然后用智慧的力量,去摧灭我们的妄想和烦恼。一切烦恼在智慧的面前,
得以降伏,那我们就解脱自在。
"降伏一切诸魔力",说到魔,大家就觉得非常可怕。其实,每个人天天都在
着魔。凡是障碍我们修行的一切因素,都可以称之为魔。比如说你在打坐,你的
儿子在看电视吵你;你持戒不杀生,要吃素,你的丈夫不同意,他要吃肉;还有
你在打坐,时而想东,时而想西,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涌上心头,心不能清净,
坐着坐着,心里七上八下的事多得很,哎呀!休息吧!明天再说吧,这些都是魔。
佛法里讲魔有四种:一是烦恼魔,烦恼是扰乱内心安宁的各种因素,它能障
碍我们的修行。二是死亡魔,死亡夺走我们的生命,影响我们的修行。三是五蕴
魔,"八苦"中有五蕴炽盛苦。有情的身心充满着不安的因素,心理上有种种烦恼,
色身上时常出现不调,使我们活得很痛苦。四天魔,天魔一般不会来干扰你们,
大家放心好了。修行的层次达不到,让他来找你的麻烦,那简直太委屈他了。
释迦牟尼快要成佛道了,这个时候魔才出来。佛陀在菩提树下,坐到第六天,
一个名叫波旬的魔王,他的宫殿突然东摇西晃起来,弄得魔王心情烦闷焦燥,他
起动心念搜寻,终于找到原因:悉达多太子坐禅入定,不久就要成佛,还要广度
众生,超越魔境,魔王还能统治谁?于是魔王使出各种手段破坏太子成道。魔王
先以权力地位,劝他放弃修道,去做"转轮圣王"。所谓"转轮圣王",是古印度神
话中的圣王,手持一个威力无穷、能降服四方的轮宝,任意在空间往来。他见太
子不为权力所动。又用色欲诱惑,他命令三个女儿,一个叫染欲、一个叫悦人、
一个叫可爱乐,三位美丽的女子,打扮得十分妖娆,围着太子跳起舞来,肌雪生
辉,珠光宝气,说不尽的旖旎浓香,温柔动人。太子心如明镜,照出这些美女都
是幻象,本质上是污秽不净,丑恶不堪的。他生起不净观,不为所动。各种引诱
手段都未见效,魔王最后发动魔军,动用武力了。那些魔鬼一个个狰狞可怖,他
们用弓箭射,有的用剑戟刺,有的用金杵砸。一时,风火烟尘四起,还杂有狮虎
等猛兽的吼叫声。但太子的功力不凡,依旧怡然静坐,一点也不慌张。说也奇怪,
所有的魔鬼野兽,各种各样的武器,只要挨近太子身边,都化为无形。魔王大怒,
张弓搭箭,射向佛陀,但那些箭落到佛陀的面前,变成了座下的莲花,一时莲花
如雨,碧色摇摇,形成了一座金光灿烂的莲花宝座。太子第六天战胜了魔王,第
七天就证悟成佛了。
其实所谓的"魔"并不是外来的,而是潜伏在我们心中的烦恼。"波旬"是梵文
的音译,意译为魔,指阻碍修行的事物。常人心中涌动着种种欲望,包括权力欲、
情欲、贪欲等等,都会起到阻碍智慧的开发,都属于魔。佛陀战胜魔王,实际就
是战胜自己的心。修行的过程,是降服一切烦恼的过程。因此,降服魔力不一定
是天魔,能转变自己修行中各种各样的逆境,都属于降魔。
"圆满普贤诸行力",上面所说的十一种力,都能够修成了,你的功德也就圆
满了。通过修行,就能圆满普贤十大愿王的愿力。
具足佛陀的功德
【普能严净诸刹海,解脱一切众生海,
善能分别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净诸行海,圆满一切诸愿海,
亲近供养诸佛海,修行无倦经劫海。
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
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行悟菩提。】
这一段经文总共有三个颂,对前面十大行愿的内容,在这里做一次总结。诸
佛、菩萨之所以得大成就,原因是他们悲心广大,愿力宏深。我希望自己也能像
诸佛、菩萨一样,发大愿,起大行,将来也能向诸佛、菩萨一样,成就种种功德。
“普能严净诸刹海”,我愿修习种种善行,像诸佛、菩萨一样,能够庄严国
土,利乐有情。“解脱一切众生海”,我愿使一切众生从烦恼痛苦、困惑中解脱
出来。“善能分别诸法海”,我愿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思惟,善能分别
诸法。“能甚深入智慧海”,我愿依闻思经教,树立正见,开发无漏智慧。“普
能清净诸行海”,我愿依十大行愿修行,在智慧的引导下,使自己的人格、心灵
达到清净。“圆满一切诸愿海”,我希望自己每发的一个愿,包括普贤的十大行
愿,最后都能圆满实现。“亲近供养诸佛海”,我愿自己能亲近供养诸佛。“修
行无倦经劫海”,不论生在什么地方,愿我能够遇到诸佛、菩萨,还有善知识,
同参道友,我永远跟他们一处修行,永远不离开他们,尽管修行的时间很长,要
经过像海水那样多的时劫,但我也没有一点厌倦的心。
“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行悟菩提”。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他们为了成就菩提,发的种种愿望及所有的修行,我都表示
由衷地赞叹,我都要去供养他们。我要修持普贤菩萨一样的行愿,一直到觉悟成
佛。《普贤行愿品》处处告诉我们,作为我们修学佛法的人来讲,要以普贤十大
行愿作为修持的法门。因为这个法门太殊胜了!这个法门确实非常的殊胜!
学文殊普贤大智大愿
【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
我今回向诸善根,愿诸智行悉同彼。
愿身口意恒清净,诸行刹土亦复然,
如是智慧号普贤,愿我与彼皆同等。
我为遍净普贤行,文殊师利诸大愿,
满彼事业尽无余,未来际劫恒无倦。
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
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切神通力。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这里一共有六个颂,是对前面的内容以及修行的方法做一次总结。佛教里普
贤代表行愿,文殊代表智慧。在佛法的修学过程中,除了行愿,还要有智慧,用
智慧去指导行为,行愿和智慧,二者相辅相成。
“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为什么把普贤菩萨称为如来的长子
呢?大家都知道,在古代社会里,最大的儿子,在家庭里的地位是最重要。“皇
帝爱长子”,因为他要传王位了,传给谁呀?传给大儿子。在一个家庭里,父亲
家业的继承人,也要交给大儿子。普贤菩萨可以称为如来的长子,为什么呢?因
为普贤菩萨最有资格继承如来的家业。
一切诸佛,都有道德高尚、修行功夫很圆满的长子。这一位长子,他的名号
叫普贤。“我今回向诸善根,愿诸智行悉同彼”,我现在所修的善业,希望这些
功德,使得我的未来我的智慧、愿行,完全跟普贤菩萨相同。“愿身口意恒清净,
诸行刹土亦复然,如是智慧号普贤,愿我与彼皆同等”。我愿意身口意三业永远
清净,没有一丝染污;保持清净的三业,同时也祝愿十方一切世界,清净庄严;
我愿意同普贤菩萨一样,永远去做恒顺众生的事业。
“我为遍净普贤行,文殊师利诸大愿,满彼事业尽无余,未来际劫恒无倦”。
我愿把普贤菩萨所修的种种功德、行愿,以及文殊菩萨诸大愿,学习得完全同他
们一样,一点都不会比他们差。我要以这两位菩萨为我学习的榜样,并且要一直
学习到未来的时劫,没有一点点厌倦的心。那么我也能够圆满他们所成就众生的
事业。
“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切神通力”。
修行普贤十大行愿的人,他所获得的功德是没有限量的。成就这些功德干什么用
呢?要把得到的无量功德,用在修学佛法,普度众生,弘扬佛法的事业中去。我
能了达所有一切的神通力,我能够明白神通是怎么一回事,然后运用神通的力量,
去弘扬佛法、教化众生。神通用来利乐众生,不是拿去炫耀自己的本事,或者去
干坏事。大家要明白这一点。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普贤行愿品》这个修行法门,非常殊胜,我们在修学佛法中按普贤的十大行愿
去修行,那我们所获得的功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我们要以文殊师利菩萨勇猛
的智慧、普贤菩萨的大愿,作为我们修行的典范,作为修行的指南和方向,同时
我愿智慧和行愿跟他们一样。我现在要把我所修的一切功德善根,回向到修行中,
我愿永远跟随他们,修学他们所修学的一切。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如果有人按普贤的十大行愿去修行,三世诸佛都高兴了,三世诸佛都会称赞这个
人。三世诸佛为什么高兴,因为“如是最胜诸大愿”。
第十六章本经的殊胜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
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
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
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
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
导归净土回入娑婆
《普贤行愿品》是净土宗的重要经典之一。我们学习普贤行愿的功德,最后
要把修行的一切功德,都回归到西方净土中去。但是这种回向,不同于一般的往
生净土。为什么呢?我们到西方净土中去,不是为了到极乐世界中去享福,而是
把它作为我们到那里去进修的地方,在那里去上提高班,接受诸佛、菩萨的教化、
开示、净化,接受佛法的洗礼、熏陶以后,提高我们的修学水平,完成我们所修
的善业,蒙佛授记,也就是说,佛给了我们一个文凭。拿到这张文凭,是为了更
好地去弘扬佛法、普度众生。
修学《普贤行愿品》的人,当他走到寿命尽头,临死的时候,一切障碍的事
情完全消除。面见阿弥陀佛亲自来迎接自己,即刻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到
了极乐世界,还是继续依普贤行愿修学,善业修成了,功德圆满了。我愿一切众
生,也像自己一样,得到佛法的利益和安乐。西方极乐世界是什么样子呢?
1.身心净化:尽管到那里去的众生,由于品位高低不同,有的人带业往生,
烦恼习气还未彻底断除,但他的烦恼已经不起作用了。为什么呢?就像麦种、豆
种在锅里煮过以后,它不会发芽,不会再开花结果,一切痛苦都不存在了。那些
长得丑陋,其貌不扬,十分矮小难看的人,到了那里不用为自己难看的模样发愁。
西方极乐世界上的人,个个长得色相庄严,清一色的美男子!个个样子长得全像
阿弥陀佛,相貌跟阿弥陀佛没有差别。身相平等,相貌平等。有的同修也许会说,
法师啊!西方极乐世界上的人,相貌都跟阿弥陀佛长得一模一样,万一我有事要
找张三,把李四当作张三,或是把阿弥陀佛认做王五怎么办呀?这种担心是多余
的,请你们放心好了,不会出现这种笑话。为什么呢?到了那里的人,神通具足,
心想事成,你想见张三,张三就出现在你面前,李四不会跑到你这里来的,更不
会认错人的。
到了西方净土的人,相貌庄严,而且还具备三十二种大丈夫相。我们赞叹阿
弥陀佛:“相好光明无等伦”。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每一个人都是身金色,这不
可思议!大家的相貌、个子的高矮、体形的肥瘦、皮肤的颜色,都跟阿弥陀佛通
通一样。生到那里人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佛是怎样的相好,生到那里的人
跟佛相同。都不是凭空说的,《无量寿经》中都有记载。希望大家按普贤的十大
行愿去修学,功德圆满之后,临命终时,亲眼见到阿弥陀佛来迎接你去,那时你
才会说:啊!原来西方极乐世界果然这样美妙!
2.生活净化:到西方极乐世界中,生活在那里的人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吃
穿不愁。《无量寿经》第三十七愿,即“衣食自至愿”中,阿弥陀佛说:“生我
国者所需饮食,衣服,种种供具,随意即至,无不圆满。”这个愿告诉我们到了
西方净土,我们所需要的所有的一切物质生活上的用品统统具足。“随意即至”!
你想什么,马上就能得到什么。只需动一下念头,你所需要的东西,立即出现,
真是随心所欲,心想事成。这是助道之缘殊胜,没有欠缺,“无不圆满”。你想
穿衣,精致、柔软、漂亮的天衣,从天空中缓缓向你飘来,不用自己动手,眨眼
功夫,衣服自然就穿在自己身上了。你想吃什么就有什么,心里动一个念头,饭
菜就摆在面前了。不像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还要提着篮子上街买菜、洗菜、做
饭;饭菜到了你的面前,不用你张口,你想吃的东西,自然就吃饱了。不用你亲
自一口一口吃下去,你对某种食品欲望,很快产生一种享受和满足感。如果真的
把它吃下去,等一会儿上洗手间,西方净土就不清净了。其实当你所需的食品,
摆在你面前时,你心里想,噢,现在我已经饱了,不用吃东西了,这个念头一动,
这些东西很快就消失了,不用收拾就没有了,很省事。所以西方净土的人,跟我
们这个娑婆世界上的人大不一样。到那里的人,一切美好的愿望都能得以满足,
都能够实现!一切烦恼的事都没有,所以称为“极乐”。生活在那里的人,没有
任何痛苦,一天到晚无比的开心,极其快乐。
3.人际关系净化:在西方极乐世界里边,找不到一个恶人,那里的人都是诸
上善人集会之处,素质太差的人,进不了那里的大门。那么,想一想我们自己日
常生活是如何修行的?我们的起心动念,像不像那里的人啊?在念佛的时候,我
们想没想过自己的行为道德像不像“阿弥陀佛”啊?我们对一切人是常怀慈爱悲
心,还是一天到晚勾心斗角,相互猜疑,互相暗算,相互利用,面和心不和;见
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当面一大套,背后一套,口是心非,相互嫉妒,相互攻
击,相互伤害?这哪里像学佛人的样子呢?人家说你、诽谤你、侮辱你几句,心
里就想报复人家。这样的习气不改,将来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还想打架,那还得了
嘛?太不像话了。西方极乐世界的门对你就会永远关闭!不让你进去!你说:噢!
我一天念十万声佛号,还进不去?不行啊,没你的份儿,你念得再好也不行啊。
要你的道德行为,你的心,你的愿跟那边的人相一致,相同才行啊!
西方净土里的人,人际关系是个六和合的团体,人际关系非常清净,那里的
人没有丝毫恶习,大家的行为、语言、思想完全一致,相处得无比和谐,人与人
之间没有丝毫恩怨、没有丝毫的矛盾纠纷。不像我们这个五浊恶世,什么乱七八
糟的人都有。我们为什么要学佛呢?因为人生难得,佛法难闻!“一失人身,万
劫难复”。因此,大家要珍惜人生,珍惜佛法,止恶行善,按普贤的十大行愿反
观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修正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使自己的道德行为,思想意识跟
普贤菩萨一样,那么西方极乐世界的大门,随时都为你们敞开!
4.环境净化:西方极乐世界的环境无比美妙。满地奇花异草,一切万物都能
随众生的心愿,满足你的心意。如果你想这株花是红色的才美,它就现红花给你
看,如果你不想看红色,想看绿色才美,这株花马上现绿色的美给你看。你觉得
要怎么样欣赏才美,它就现什么样的美给你看,我喜欢看这棵树是直的,你喜欢
看弯的,他喜欢看这棵树是矮的,这棵树可以随众生的心意而起变化。这真不可
思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是阿弥陀佛为了教化众生,方便善巧,变化所作。
由此可知,弥陀身是报身,树也是报树、应化树。各位同修,如果悟性好的人,
能够领悟出其中的道理,噢!原来整个极乐世界,无不是“阿弥陀佛”变化之土!
所谓西方净土原来就是“阿弥陀佛”变化之身!“身土不二”,由此可以联想到
更深一层的意思,噢!原来西方极乐世界也好,阿弥陀佛也罢,原来没有离自己
的这一念,没有离开我们的心。在这个基础上再去体会、再去领悟,你就会得出:
噢!心土不二,心佛不二的道理。原来我们每天不是在念佛,而是佛在念佛!原
来不仅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在自己的心中,整个三千世界,三世十方诸佛、
菩萨以及整个宇宙不出自己的心。所以,我们修行的秘诀就是修心,修这颗清净
心,惟有心净,则佛土净。只有清净心生出来,才能与西方极乐世界上的人沟通
信息,跟阿弥陀佛的心才能相应。
西方极乐世界,不仅奇花异草能随众生心意而起变化,而且到处是金、银、
琉璃,到处是亭台楼阁,都以七宝装饰。七宝池中各色莲花,每朵大如车轮,空
中经常奏响美妙的音乐,地上永远布满了灿烂的黄金。每天到了一定的时间,天
上还会飘落无数曼陀罗花。无数的宝树,每当微风吹动,树叶便发出微妙的声音,
就像千百种乐器同时奏响了动听的音乐。这可是佛陀亲口说的,不是我在这里自
吹、自编。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他的话肯定没错!希望大家有机会
亲自去那里游览、观光就明白了。所以说西方净土环境净化,那里的环境特别好!
那里居住的环境条件,是我们这个世界所不能相比的。比起五星级宾馆不知要好
多少倍!
“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花生,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
到了极乐世界以后,从莲花生出来,亲眼见到无量光如来,就是亲眼见到阿弥陀
佛。承蒙佛陀的大恩大德,为我授记。授记,就是给你取一个成佛的名号,告诉
你过多长时间,你在什么地方,在哪一个世界成佛。
“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
承蒙佛为我授记以后,我就化成了无法用数目来计算的身相,一身变多身,多身
幻无数,有点孙悟空七十二变的味道。我不仅有无数的身相,而且智慧力量,也
都广大得不得了!我可以到十方世界去周游,去劝化救度一切的众生,使十方世
界的一切众生,都能听闻佛法,使他们都能得到很大的利益和好处,使所有的众
生早日离苦得乐!你看把自己生命化作那朵莲花以后,多有意思!生命的价值和
意义多么美好!《普贤行愿品》从头说到尾,说一千道一万,说来说去,始终没
有离开众生。成佛不是为了自己,还需要回到娑婆世界,把自己的智慧和功德布
施给十方世界所有的众生。
所以说,《普贤行愿品》的修持,主要围绕八、九两愿展开。“常随佛学”
就是“上求佛道”;“恒顺众生”就是“下化众生”。整个《普贤行愿品》的中
心思想和主要内容,也就是主题始终没有离开这两个大愿。其中《普贤行愿品》
的核心的核心,就是两个字:下化。所谓下化,就是普度众生。我们学佛、成佛
到底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我反复强调了好几次,目的是让大家搞清楚,我们学
佛的意义和成佛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个人得解脱,更为了去帮助众生得解脱!
行愿无尽
【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
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
这个颂用一种反衬的方式来比喻、形容我们修学普贤行愿的愿心和度众生的
愿望。我们现在行菩萨道,就要发的种种愿,一直到虚空、世界完全没有了,众
生的惑、业、烦恼也完全没有了,我的愿心不止。像这样的一切的一切,没有穷
尽的时候,那么,我的愿心,也没有穷尽的时候。所有的这一切显然都不可能发
生,永远不会有穷尽的时期,因此,我的愿心也永远没有穷尽的时候。
利益无尽
【十方所有无边刹,庄严众宝供如来,
最胜安乐施天人,经一切刹微尘劫。
若人于此胜愿王,一经于耳能生信,
求胜菩提心渴仰,获胜功德过于彼。】
这里进一步说明,听到这部经有哪一些功德。胜字,是好了还要好的意思。
愿王,是心愿大到了不得,所以称作王。仰是盼望的意思,心渴仰,是形容盼望
的心,非常的深切,像口渴极了,急需喝到水一样的意思。彼字,指前面四句经
文所说的功德。
“十方所有无边刹,庄严众宝供如来,最胜安乐施天人,经一切刹微尘劫”。
十方所有多到无边无际的世界,都拿许多许多很好的宝物去庄严佛土,供养如来,
再拿最好最妙的安乐,布施给人天道的众生。这种供养的时间,要经过一切佛刹,
像微尘那么多的时劫,对佛的供养是永远、永远的,是尽未来际,是没有尽头的
时间。
“若人于此胜愿王,一经于耳能生信,求胜菩提心渴仰,获胜功德过于彼”。
有人对这样深切的大愿,一听到耳朵里,能够马上相信,并产生渴望“上求佛道,
下化众生”的菩提心出来,那么他所得到的功德,比起前面拿许多无数的珍宝去
供养如来所得到的功德还要多。你听了普贤菩萨十大行愿以后,相信了没有啊?
相信了就好,如果没有相信的人,赶快相信,马上发菩提心,那你得到的功德就
很大。
【即常远离恶知识,永离一切诸恶道,
速见如来无量光,具此普贤最胜愿。】
这个颂主要告诉我们,如果有人听了这十种大愿,生起信心,一心求菩提道,
这样就会永远离开恶知识。离开恶人,我们就不会薰染上他们的恶习气。坏人离
开了,我们才能够很好地修行。恶的朋友自动离开你,你不再做坏事,将来就能
“远离一切诸恶道”,永远都不会堕落到三恶道里面去。你就很快就能见到无量
光如来,或者很快见到自己,见到自心的佛。这样就能“具此普贤最胜愿”,你
能够很快地具足普贤行愿一切成就所修圆满的功德。
【此人善得胜寿命,此人善来人中生,
此人不久当成就,如彼普贤菩萨行。】
“此人善得胜寿命”,一个人如果修行了《普贤行愿品》之后,他的寿命就
会越来越长。你想活八十岁就活八十岁,如果你活得不想活了,提前想死嘛,也
不受到病痛的折磨,死得很安乐。“此人善来人中生,此人不久当成就,如彼普
贤菩萨行”。这人死了以后呢,他能在人中投生,不会堕落到三恶道里去。而且
这个人不久的将来,能够成就修学《普贤行愿品》的功德。
【往昔由无智慧力,所造极恶五无间,
诵此普贤大愿王,一念速疾皆消灭。】
从前因为没有智慧的力量,所以造下了极恶劣的五逆罪(杀父、杀母、杀阿
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这五种罪业,要受到没有停歇的苦报,但只要能
读诵这个普贤的十大愿王,就在一个念头转动短暂的时间,就会极快地把这种堕
落五无间地狱的极重的恶业,极苦的恶报,完全消灭干净了。有的人就会说,既
然这个罪那么容易消灭,我以后造业也无所谓,反正造罪以后,就念一下普贤的
十大愿王就没事。这里我要告诉你,如果你有这种念头,那你犯过的五无间罪就
难以消灭了!
【族姓种类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圆满,
诸魔外道不能摧,堪为三界所应供。】
这个颂是说:将来在你的人生中,你所生的种族,是最好的民族。你的容貌
姿色、相貌庄严,还有你的智慧都是极其圆满。那些天魔外道,不能够摧害他。
这种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所有众生对他的尊敬,同时,他也有资格接受
三界众生对他的供养。一个人要是真正把佛法学好,那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
佛法是世界上最高的智慧,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比得上它。一个被佛法智慧武装起
来的人,世界上所有的一切事物都征服不了他。这种人能够征服世界上所有的一
切,而不被世界上所有的一切所征服。
【速诣菩提大树王,坐已降伏诸魔众,
成等正觉转法轮,普利一切诸含识。】
依《普贤行愿品》修行的人,他能够很快在菩提下,降伏种种魔鬼。魔鬼既
降伏了,就意味着你成佛了。成佛了,就“普利一切诸含识”。成佛后,就可以
转法轮,劝化众生,使得一切六道众生(诸含识),都普遍地得到无穷的利益。
【若人于此普贤愿,读诵受持及演说,
果报唯佛能证知,决定获胜菩提道,
若人诵此普贤愿,我说少分之善根,
一念一切悉皆圆,成就众生清净愿。】
读诵受持,都是自己修行。演说,是宣讲给大家听。若是有人把普贤的十大
愿,自己读诵修持,还向众生演讲劝化,他得到的功德果报就更大。这种功德到
底有多大?只有佛才知道明白,别人是无法知道的,因为这种功德大得没法说。
也就是说,这段经文是说修学十种大愿的人,所得到的功德,简直没法说,
少说一点吧,一念之中就能成就一切。
回向
【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我现在学修了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这种殊胜的法门,修行所得到的福报,
胜过其他人的福报,我要把这些积累下来的功德和福报,回向给一切所有的众生。
我希望他们很快地离开娑婆世界,赶快往生到西方净土中去。这个颂的主要意思,
还是把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和福报回向给众生。《普贤行愿品》的核心始终围绕
着众生,修行成佛始终没有离开众生。《普贤行愿品》的核心主要体现了佛教同
体大悲的精神。成佛不是为了自己享受,而是普度众生,让所有的众生离苦得乐!
了脱生死!佛陀的事业实在太伟大了!
第十七章结归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于如来前,说此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已。善财童子,
踊跃无量。一切菩萨,皆大欢喜。如来赞言:善哉,善哉!尔时,世尊与诸圣者
菩萨摩诃萨,演说如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胜法门时。文殊师利菩萨而为上首;诸
大菩萨,及所成熟六千比丘。弥勒菩萨而为上首;贤劫一切诸大菩萨,无垢普贤
菩萨而为上首;一生补处,住灌顶位,诸大菩萨。及余十方种种世界,普来集会,
一切刹海极微尘数诸菩萨摩诃萨众。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等,而为上首;诸
大声闻,并诸人天一切世主:天、龙、夜叉、乾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
摩睺罗伽、人、非人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前面已经向大家说过,《普贤行愿品》属于《华严经》里的一品,一个部分。
它是从中间开始的,不是开头。它虽然不是一部完整的经典,但从它的结构、内
容上来说,它完全可以独立。所以从现在这一段经文开始进入最后的总结归纳的
部分。这里虽然是讲《普贤行愿品》,其实参加《华严经》这个法会的有如来,
还有很多的大菩萨和善财童子。
这一段经文是说,在那个时候,普贤菩萨在佛的面前,把十大愿王清净偈说
完以后,善财童子听了,高兴得不得了!情不自禁地跳起来。啊呀!真好啊!太
妙啊!欢喜的不得了。这时,所有各处来到法会,听普贤菩萨说十大愿王的一切
菩萨,也都是大大的欢喜!如来在旁边听了,就称赞说:“善哉善哉”。
“尔时,世尊,与诸圣者菩萨摩诃萨,演说如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胜法门
时”。在那个时候,佛向许多听法的圣人,还有许多大菩萨,演说如是不可思议
解脱境界的胜法门时。在法会中“文殊师利菩萨而为上首,诸大菩萨,及所成熟
六千比丘。弥勒菩萨而为上首,贤劫一切诸大菩萨,无垢普贤菩萨而为上首;一
生补处,住灌顶位,诸大菩萨。及余十方种种世界,普来集会,一切刹海极微尘
数诸菩萨摩诃萨众”。这是介绍法会的听众情况,总共分做四起,文殊师利坐在
第一位。有许多大菩萨和修行已经成熟的比丘六千人。弥勒菩萨显出家相,弥勒
菩萨坐在上首。在贤劫时代的一切大菩萨中,无垢普贤菩萨是领队,坐在上首的
还有许多一生就可以补到佛位的菩萨,同许多灌顶位的菩萨。除了上面所说的菩
萨,听法的人,还有十方种种世界的菩萨,都普遍来到法会里集会。这些人像海
水、微尘那么多。
“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等,而为上首;诸大声闻,并诸人天一切世主:
天、龙、夜叉、乾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一
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这次华严法会,有几千万人参加。参
加这次法会的除了那些大菩萨、比丘、他方的菩萨以外,还有天龙八部,有天上
来的,有海里来的,到处来的都有啊!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华严法会无比的壮观。
从前面文殊师利菩萨起,一直到人非人等,凡是在法会里边听佛说法的一切大众,
听法以后,都无比的欢喜!大家都深信领受,依照佛所说的各种法门,诚心诚意
地去修学。
《普贤行愿品》讲到这里,就算讲完了。这次有这样的机会,跟大家结佛法
缘,大家能够听到这样的法门,觉得无比的殊胜!我对《普贤行愿品》没有研究,
这次承蒙十方诸佛菩萨的加持,尤其是普贤菩萨的加持,总算把它讲清楚了。我
天天晚上打坐的时候,就观想普贤菩萨从天而降!因为我对《普贤行愿品》也是
刚刚学习,根本就没有能力把它讲好。那么,这一切都归根于十方菩萨、普贤菩
萨、龙天护法的加持。
最后,感谢净慧大和尚给我提供这样的学习条件!感谢在坐的各位,这种虔
诚听法的发心!给大家讲到这里了!
请大家起立,合掌,跟我一起回向: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后记
《学佛者信念》,终于定稿了,面对眼前的这一叠文稿,有说不尽的喜悦。
此书的完成,可谓众缘和合。河北柏林禅寺净慧法师,给我提供了讲座因缘,才
有七盒《普贤行愿品》的磁带流传各地;因为沈月新居士听了磁带,发心记录成
文字,才促成我出书的想法;当然出力最多的还要算闻慧居士,自从接受《普贤
行愿品讲记》的文字整理,废寝忘食,在短短的半年左右,几易其稿,并根据我
的想法,作了多次修改,这种为法的精神,真是令人感动;则慧同学帮忙输入电
脑,为我在电脑上作全面的文字调整,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则慧同学、李尚全居
士为此书,作了最后的文字校对。此外,与此书因缘最深的柏林禅寺净慧法师,
为本书撰写了序言,又为本书提供了出版因缘,在此一并表示由衷的感谢。
一九九八年春
作者于厦门南普陀寺阿兰若处
佛教藏经阁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