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信偈
作者:佚名
《正信偈》与七高僧      
《正信偈》与七高僧
    正信偈》与七高僧

    《正信偈》与七高僧前言

    真宗门徒在佛前拜读的《正信偈》,七字一行共有一百二十行,是亲鸾圣人承蒙阿弥陀如来本愿的救度,以报佛恩的真情,一字一泪所写成的圣教。

    二千六百年前,释尊出生在地球上为众生开讲平等得救之道,本书重点所讲的是释尊的后继者,亲鸾圣人及七高僧们闻法求道的过程,以及他们那努力不懈的精神。透过《正信偈》,可以一窥弥陀如来的大慈悲,亦可看到历代善知识的苦心。阅读《正信偈》,也正如直接听闻亲鸾圣人说佛法真髓的殊胜之缘。故,盼望诸求道之人每日朝夕拜读之时,寻味其中意味,反省自己,努力精进之。

    第一回亲鸾圣人——归命无量寿如来,南无不可思议光:反复的喜悦,永续不断

    净土真宗的门徒,在佛前行早晚课时,拜读亲鸾圣人所著的《正信偈》,首先读到的就是归命无量寿如来,南无不可思议光二句。那么,这两句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无量寿如来——是阿弥陀佛的另一个名字,因为阿弥陀佛的寿命没有限量,所以称之为无量寿如来。

    不可思议光——这是不可思议光如来的简称,也是阿弥陀佛的名字。在佛法中称念力为光明,阿弥陀佛的念力超越我们的想象,人再如何伟大如何聪明都是在自己有限的头脑中思量,唯有弥陀的光明可以超越时间超越空间,亘古不变,故而尊称为不可思议光如来。

    归命——是信顺无疑的意思,通俗地说就是“得救”的意思。

    南无——是释尊用印度语的发音以汉字来表达,和“归命”二字的意思一样,也是“得救”之意。

    圣人所言“归命无量寿如来,南无不可思议光”是在表白自己安心的偈文,将自己获救的体验一连喊了两次:“亲鸾获得阿弥陀佛的救助啦,亲鸾获得阿弥陀佛的救助啦!”在《正信偈》的开头,圣人将自己的获救告白,并劝我们:“请各位,早日和我亲鸾一样,获得阿弥陀佛的救度吧!”佛法中把这说成是自信教人信,布教者应该先自己获得信心,而后将怎样获得救度的过程告诉别人教给别人,勉励后来的求道者。相反,如果有人说:“我还没有获救,但我希望你们早日得救!”听到这样的话,恐怕很难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并去认真求法吧。还应该注意的是圣人把自己“获得阿弥陀佛救度”这句话一连表达了两次。一次就可以把意思说清楚了却说了两次,意味深长,可见圣人内心是多么欢喜呀!比方说,正预备吃晚饭的时候,突然停电了,三十分钟,一个小时,还是不亮。太暗也不能吃饭,其他事也不能做,凑巧的是连手电筒与蜡烛也没有。肚子饿得咕咕叫,一心盼望着电灯快些亮起来。正在心里嘀咕时,忽然,灯,亮了。此刻,无论是谁,一定不由自主地喊出声来“亮啦,亮啦,亮啦!”可能没有人只喊一次“亮啦”吧!

    同样的话反复告白两次,乃是因为在黑暗中等待的时间太漫长,忽然来临时,不多喊一次就无法表达内心的喜悦。圣人这么喊叫,也是因为圣人终于得到了努力追求很长时间的东西的缘故。亲鸾圣人是如何获得阿弥陀佛的救度呢?平安末期,亲鸾圣人诞生在京都,父亲是藤原有范卿,母亲是吉光御前。幼名松若丸。四岁丧父,八岁丧母。受这么激烈无常的暴风雨的冲击,圣人不由不想到人死后的去处。因而,九岁的圣人即呤出“心想明日尚有盛开樱花满山野,谁能知半夜狂风暴雨来袭”的名歌,同时出家,成为比睿山天台宗的僧侣。此后十年,圣人为求解决后生的无明暗心,精进修行。十九岁时,因深感求道的苦恼,而往返大阪矶长,参拜他崇敬的圣德太子。在圣德太子庙宇,圣人持续三天不眠不休的祈求,希望可以获得灵魂的解救,最后终于昏厥。却在梦中受了太子的梦告:“汝寿命,剩余十岁矣”。被限定“寿命只剩下十年”的圣人,返回比睿山,再次埋头于如救头燃般的修行。然而越是精进,越获知自己罪恶贯满的姿态。在《叹德文》中记载着当时的情形:

    虽凝定水识浪频动,虽观心月妄云犹覆。

    这两句话的大意是说:愈是想把心定下来,如平静的湖面一样,爱欲或是名利的心就愈是骚动。心想观悟道的月,妄想的云却把它覆盖。不仅不能解决无明暗心,反而不断造恶,更无法修得真实的善。终于发觉以天台宗之教是不可能获救的,只有含泪下了比睿山。被预告二十九岁就要结束寿命的圣人,为了获得救度,决定前往圣德太子所创建的京都六角堂,进行百日的祈愿,可还是得不到任何开悟之道。最后圣人如梦游病人一般徘徊在京都街头的四条大桥上,在这里遇到了曾在比睿山一起求道的法友——圣觉法印。

    圣觉法印听了圣人的苦恼后,说:“法然上人所说的阿弥陀佛本愿,才是救度众生的真实之道”。又将自己获得阿弥陀佛救度的体验讲给圣人听,劝圣人也去拜访法然上人。

    此时京都吉水的草庵,拥挤着男女老少,亲鸾圣人也夹杂其中,首次听闻一生的师父——法然上人的说法。“释尊出生到地球的目的,唯一的目的是说阿弥陀佛的本愿。天台或真言的学问,竟然都无法帮助我法然解决后生一大事。含泪翻阅释尊所说的七千余卷一切经,阿弥陀佛的大慈悲终于彻到我法然的心底,各位,何等的极重恶人,唯以一念信心决定即可获得救度,是真实的。”法然上人将亲自获得信心的体验,以及甚深佛法的学问,深入浅出地说出来,彻底地详说弥陀本愿之真实。从那一天起,亲鸾圣人开始在吉水的草庵认真的闻法。认真闻法的结果,亲鸾圣人的无明暗心,终蒙弥陀的一念光明照破,获得本愿的摄救,当时,圣人二十九岁。

    在主要著作《教行信证》中圣人将自身的信心决定记述如下:“然愚秃释鸾,建仁辛酉历,弃杂行兮归本愿。”(《教行信证》后序)圣人二十九岁成正定聚菩萨,获得绝对不变的幸福,临终即可往生净土,并能够达到与弥陀同体佛觉之身。圣人将其广大庆喜的告白在每一本著作里。

    “庆哉!西蕃月支圣典,东夏日域师释,难遇今得遇,难闻已得遇。”(《教行信证》后序)

    ——很庆幸啊!要遇到著有真实阿弥陀佛本愿的印度中国日本三国的圣典是很难的,我亲鸾现在却已经遇到了。要听闻弥陀本愿是难中之难,我亲鸾却已经闻到,而成为信心决定之身了。

    “夫按真实信乐,信乐有一念。‘一念’者,斯显信乐开发时节之极促,彰广大难思庆喜心也。”

    ——真实的信心必定有一念,一念就是连说“啊”的时间都来不及而获得绝对幸福的救摄,其时间是极短促的。此后即有超越想象又广又大的庆喜之心。

    在圣人的著作中,类似此类获得真实救度的大庆喜的告白,不胜枚举。

    亲鸾圣人在《教行信证》中记述的“弃杂行兮归本愿”绝不是舍弃天台宗变成净土门佛教的宗派变更记。

    而是此世获得弥陀本愿的救度,成为绝对幸福精神的一大转换,换句话说就是达成了人生的目的,亦是全人类精神不灭的金字塔。

    亲鸾圣人以全身去确实释尊一生所说的阿弥陀佛本愿的真实,圣人为彻底开显阿弥陀佛的本愿,奋斗到底,直到九十岁过世之时。

    第一章龙树菩萨——见友人的死为机而发生大改变

    在亲鸾圣人所著的《正信偈》里,记载了七高僧开显两千六百年前大圣释迦牟尼的阿弥陀如来本愿的事迹。其中首先举出的是龙树菩萨。亲鸾圣人如此叙述着:

    释迦如来楞伽山为众告命南天竺

    龙树大士出于世悉能摧破有无见

    释尊曾经在楞伽山对大众做了预告:“七百年后的南印度,会出现一位龙树,悉能摧破有无见的”。“有见”是说灵魂的不灭,也就是所谓“常见外道”的想法。“无见”是相反,以来世为无的“断见外道”。而佛教的说法是:业力不灭。教示有见无见都是错误的,所以龙树菩萨将“有无之见”一一破除,因而到今天还是被称赞为“小释迦”“八宗之祖师”。可是龙树菩萨并非一开始就是佛缘深重的伟人。

    龙树菩萨出生在南印度,恪萨喇国中的一个婆罗门家庭,天生聪慧,智力过人。年幼时就会背诵婆罗门教四吠陀的经文,也可以理解其中的教义。青春时期,也曾经为求新的知识而周游印度各地,学习天文学、医药学、炼金术、易学等等,而且也学得很精通。当时,凡是与龙树相会过的人,均为他渊博的学问而震惊,佩服不已。二十岁时已成为国内无人能比的天才,其名声传播群印度。此时是佛灭后七百年。大圣释尊入灭后,有大迦叶等七位贤圣等所传承的佛法,逐渐衰退,九十五种外道竞相崛起,宗教的混乱达到了极点。释尊早料到了时代的变迁,所以在《楞伽经》中说:“于未来世当有持我法者。乃南天竺国中,大名德之比丘。有名为龙树,能破有无之宗,于世间开显我无上大乘法,获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如此预言着。然而龙树菩萨也不是一开始就知悉真实的佛法,遵照佛说,破邪显正的活跃人士。

    年轻时期的龙树有三位优秀的亲友,这些友人的学问同样也是不同凡响。一次相会交流时,其中一位说:“互相研究的学问已经尽了,实在没有什么兴趣可言喽!”这时候,另外一位就回答说:“说什么呢?的确,在学问方面我们已经完成的天下的学问,再无乐趣可言。可是另外还是有许多快乐可寻的啊!我们还不晓得男女之情的欢乐呢!”心里以为人间最高的欢乐是情欲。一听到情欲,青春的热血沸腾了。于是四个人为求着情欲的满足,将花街柳巷的女子动作欲望的诱饵,不久,这四人就对普通市井女子感到厌烦,商量着决定潜入王城后宫,认为后宫才是国内唯一的美女宝库,住有全国第一的佳丽,因而想将国王宠爱的妃嫔们诱为自己情欲的饵食。如此思想之后,龙树这些人,在某个夜晚巧妙地潜入后宫,侵入后宫女子的房间中。国王的爱妃们,起初对这些深夜擅自闯入的外来者非常惊骇,后来看到他们并无加害之意,又了解了他们的目的只是她们的肉体,也就没有再叫喊什么了。甚至反而数十个人抢着一个,过了中年的国王如今已经是肥硕不堪,比起龙树们的玉树临风,当然是更受那些妃子的欢迎了。这样,四个人每天晚上都随心所欲地去戏弄这些美女。然而,国王对这些事情不可能没有察觉的,不久,国王就感觉到后宫有微妙的变化,即刻命令部下调查原因。知道事情真相的国王龙颜大怒,当天晚上就命令部下埋伏杂宫廷的庭院,等待侵入者的出现。对此毫不知情的龙树们依然如故,照样于夜深人静时为求得一时爱欲的甜蜜而潜入宫内,步入庭院时,只听得“杀掉贼们”这一声令下,几个人,即刻便被群臣的刀刃所包围。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异变,几个人毫无抵抗能力,其中三个亲友,不一会儿,即被残杀,断送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混乱之中,独独龙树一人逃出城外,九死一生。见到友人被残杀身亡的龙树,此刻激烈地感受到诸行无常。刚刚还在一起闲谈取乐,转眼间已不在人世,不由叹息。龙树从内心深处感到死后的不安:“我错了,情欲才是祸根啊!”人的生命是何等的短暂啊!三个亲友在城中被如此残酷地斩杀,死去朋友的灵魂,到底又会如何呢?如果被杀的不是朋友,而是自己,那我的灵魂又会如何呢?自从逃离王宫的危难之后,龙树就一直为这些诸如此类的问题所困绕着,终于,为了解决死的不安,决意精进佛道的修行。即刻在寺院受戒出家,开始读诵寺院里的小乘经典,仅花了九十天的功夫就完全读尽了。然而,还是得不到灵魂的解决。

    听说印度的北方,喜马拉雅山山麓,在散布佛迹地域密传着大乘经典,于是,龙树决定动身去寻求。旅途中,拜访各地有名的学者,皆惊叹龙树的博识,龙树却从内心感到遇不到一个可以值得自己仰慕为师的人。龙树寻求的大乘经典,在山麓附近的村庄都找不着,而在拜访喜马拉雅山中的古寺时,竟然得以遇上传持大乘经典的老比丘。首次接触到梦寐以求的大乘经典,龙树的喜悦实在太大了。于是龙树在寺院中依据经典精进努力,尽其所能的修行。如此十数年,那严厉地修行,堪与释尊的求道相比。终于达到了至佛觉五十二位中,远超十信十住十行位,直到四十一位的初地之位。(后世的中国天台宗的开祖天台也只不过是由下算第九阶位的五品弟子。)从第四十一位起称为不退转位,也就是说无论如何也不会再退转。达到此位的都会欢喜雀跃,所以把四十一位称为初欢喜地。

    在地球上,依靠自力修行,悟到四十一阶位的,除释尊外,就只有龙树与后世天亲菩萨的兄长无著二人。“我达到初地,已经是竭尽全力了。从此,要超越十地,到达佛觉必是极为难行苦行之道。像释尊那样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够达到,绝非是像我这样恶弱卑劣的人所能走的路啊!唉,不晓得哪里可以找到能救我这般劣机的人的方法呢?为修行的原壁而苦恼的龙树,光明却意外地从另一方射了进来。在喜马拉雅山的深邃域地有一个名为龙族的部族,那里有一名叫的大龙的长老。一日,大龙专门来拜访龙树。“菩萨啊!在我村子里有久远以前祖宗流传下来的经典,可惜却没有一位理解其中真意的贤人。所以到现在也只能深睡在藏经阁里。我想您才是适合传授那经典的人吧!恳请您来阅览一下。”听了大龙的话,好似出现了一线曙光,龙树立马决定前赴该村去看一看,果然有一座藏经阁,入口出雕刻着一块题有“龙宫”字样的古色匾额。阁楼里头摆放着无数箱子,箱里放满了大乘经典,龙树如饥似渴地博览群典。不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方法来解救像我这般罪恶深重卑劣极下的人呢?是否有救度一切众生的方法呢?怀着这样的念头,龙树拼命去翻阅经典,终于发现了《大无量寿经》。遇上了任何人只要信靠阿弥陀佛本愿即可获得救度的无上法。不久,龙树以忆念阿弥陀佛本愿的一念,获得大安心之身。那时,龙树凭着阿弥陀佛的本愿力,成为必定的菩萨(五十一阶位)。再一阶位就是称为佛觉的等正觉了,也称为正定聚。“噢,就在这里拉!阿弥陀佛的本愿才是救度万人之道啊!释尊所说的佛法,有各式各样的教,总的说来可以分为两大类:难行道佛教与易行道佛教。如《华严经》《法华经》《涅槃经》等等,说的就是难行之佛教,就好象是徒步行走千里以上的远路,实在不是普通人所能走的路。另一种就是在《大无量寿经》中所说的阿弥陀佛本愿,有如在海上行舟旅游,非常轻松,也就是所说的易行道。唯一信心即刻获得救度的易行道佛法,才是释尊出世本怀之教啊!”

    龙树菩萨获得阿弥陀佛救度时,明确得知自己的姿态而忏悔告白:“呜呼!痛哉,我曾食几千佛肉,吸几千佛血,断几千佛命,剜几千佛眼,削几千佛肩,穿几千佛佛皮矣!”我们就是自始至终地狱必定的罪恶深重的人呢!灵魂得到解决以后,龙树菩萨活跃情形非常殊胜。首先,龙树菩萨彻底击破了提倡有无邪见的婆罗门教,及其它外道。并宣扬大乘佛教中无上之教——阿弥陀佛的本愿。后来龙树菩萨知道南印度之王是邪教信徒,该国国土上连一个佛教徒也没有,即刻单枪匹马赶赴该国布教。然而,虽然抵达该国,却不容易得到国王的召见。为了接近国王,龙树菩萨应征国王的募兵,最后升为将领,巧妙地指挥官兵。国王感到奇怪而调查龙树,龙树抓住这个因缘,最终使国王归依了佛法。同时,将数千的婆罗门僧侣转向佛法。又写了《十住毗婆沙论》《大智度论》等书籍,一味宣扬阿弥陀佛本愿,巧妙地复兴了当时极为混乱的佛教界。后来,印度的人们,将大显身手的龙树菩萨尊称为“小释迦”,又敬仰为“八宗之祖师”而称赞不已。

    第二章天亲菩萨——由小乘佛教转向大乘佛教

    亲鸾圣人在正信偈中介绍的七高僧中的第二位,即是被称为“千部的论主”的天亲菩萨,一生著作颇丰。其中的代表作可算是明确开显弥陀本愿的《净土论》。由于《净土论》是解说释尊所说净土三部经(《大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的心意,因此又称为《三经通论》。在《正信偈》中申述着:

    天亲菩萨造论说归命无量寿如来

    依修多罗显真实光阐横超大誓愿

    来介绍天亲菩萨宣扬弥陀本愿的功绩。起初,天亲菩萨是一位小乘佛教的学者。后来又是如何经过各种波折而走上真实的佛法之路呢?

    大约是释尊入灭后的九百年,当时,印度的佛教大守护者,懋鲁雅王朝阿修卡王时代,以马鸣龙树两菩萨为主角,继承着绚烂开花的佛教文化。不久之后即是卡尼西喀王时代,印度文明的黄金时代。当时,北印度的建陀罗国里,有一家高贵的婆罗门家庭,有三位智慧卓越的兄弟。长兄名叫无著,次子天亲,末弟名为狮子觉。长子无著,起初以小乘佛教出家,不久后对其教义感觉不满,即转向大乘佛教。果然开悟不少,其后成为一位殊胜的大乘佛教指导者,弘扬佛法不遗余力。三子狮子觉是求小乘佛教,也得到相当的开悟。次子天亲与两位兄弟一样,约二十岁即入佛门,立志学小乘佛教。天亲生来贤明,才智丰盛。很短的时间内就读完了建陀罗国中的小乘经典,对一般的学问也具有常人所不能及的杰出智慧,其伟才驰名远播。然而,仅是国内的学问是得不到内心的充分满足的,更感到若要彻底小乘的教义,无论如何也必须赶赴卡修密拉国才能研究该国传下的《大毗婆沙论》。当时的情形是卡修密拉国虽然藏有《大毗婆沙论》等殊胜的佛法经书,却严禁将教义传到他国,同时也严格限制他国学僧入国。尽管如此,天亲还是化装潜入,隐姓埋名,热中受教于当时的硕学。悟入尊者每次讲义时,他总认真反复提出质问。对其尖锐的质问,悟入尊者认为他决费寻常人物,终于知晓天亲是一个偷潜入境的人。“很明显,天亲是一个秘密入境者,如果我的弟子知道他将《大毗婆沙论》研究批判,那该怎么办呢?其中也有血气强盛抑制不住的年轻人,不知会如何加害他呢?万一他有三长两短的话,那就太可惜了。虽然我也该遵守国法,但我更爱惜他的才能啊!”悟入尊者对天亲的处境非常忧虑担心,终于秘密召见他,告诉其事情的严重性,劝其迅速回国。天亲对师傅的温馨关怀感激不尽,顺从其劝,离开了已学习四年的国土,返回故乡。天亲回国后,即刻对大众开讲《大毗婆沙论》的讲座,每日将该日的讲义内容整理成偈文。整理到六百多偈文时,便把它寄给卡修密拉国悟入尊者的弟子们,弟子们看了之后非常感动,认为这才是弘扬他们最合适之论,而赞叹不已。

    可是悟入尊者毫无高兴的样子说:“这个偈文,初看好象是这样,但绝对不是解说我们的教义的,在教义上加了大幅的修正。如果能请天亲解释一下,一切就都明白了!”于是弟子们便请求天亲的解释,天亲就把解释整理为三十卷的《阿毗达磨俱舍论》寄到卡修密拉国给他们。弟子们熟读后,才知悉正如悟入尊者所说的,其叙述的内容,将《大毗婆沙论》的教义已经进行了的大幅度的修改。弟子们非常愤怒而谴责他。其中悟入门下,人称秀才的众贤极为激怒,为了驳斥天亲,他充分研究后便向建陀罗国出发了。天亲听说众贤要来找他,他便开始准备去旅行,周围的人纷纷责备他:“连你也怕和众贤相见吗?”天亲回答说:“我并不是害怕众贤而要离开的。他也是相当出众的学者,如果我俩作法论,在这个国土里是没有一个学者能够裁决我们两人议论的正邪的,那就变成为议论而议论了。我现在就要到学者集结的中印度,打算得到正确的批判者后,才和众贤论战的,请把此话传给他吧!”之后就赶往了中印度。离开不久,众贤便来了。知道天亲不在,很失望,就想去追赶天亲,可惜不巧,竟然患了疾病,就这样去世了。众贤交代一本书籍要交给天亲,书中所讲的是批判《俱舍论》的。天亲从远方回来后,看到此书时说:“论道理还是不够的,但文章却写得很不错。”就讲了这么几句话,再也没有作什么批判。后来天亲的作为非常活跃,著述有关小乘佛教的就有五百部。可是他主张当时在小乘佛教教徒间流行着的大乘非佛说,此说认为《净土三部经》或《法华经》《华严经》等任何大乘经典都不是释尊所说的,而是佛灭后,四、五百年,由贤人创作的艺术作品,因而他不断地谴责大乘佛教。这个当儿,在阿瑜舍国修行大乘佛教的兄长无著菩萨回来了。兄弟二人相遇后,以大乘是否是佛说为题,激烈对立,反复议论。无著菩萨极力劝说:“天亲啊!你所学的小乘经典,都是方便的经。我学小乘也有一段时间,但转向大乘佛教,才深切了解其中的真髓。你如果想知道释迦出世的本怀,就要早日去拜读大乘经典!”天亲就说:“哥哥,你怎么去信那些大乘佛教呢?大乘是否是释尊所说还是个疑问呢。这样就可知道释尊所说的真意吗?”而反驳着。之后又有好几次以大乘非佛说或者小乘是方便,兄弟二人反复议论,无著菩萨感到很痛心。“天亲这样下去不但无法理解大乘佛教,更加重谤法之罪。真是糟糕透顶。诽谤佛法是极为严重的罪啊!”可是怎么说都听不进去,不但如此,不知兄长心意的天亲,对兄长的劝解不加理睬,说:“哥哥,你去信你的大乘佛法好了,我自己有我自己的信仰。勉强我接纳你的信仰,不是为了让我信大乘佛教,而是将我这妨碍者赶出家门吧!也是讨厌我的关系吧!这样就干脆说直接说嘛,何必这样呢?从今天起,我就离开这个家拉!”说着,也不理哥哥的制止,离开家庭不知去向。从那时起,无著菩萨对弟弟的关心日益加深,思念着弟弟而懊恼着,过着痛苦的日子。天亲到了某个街头,订了客栈,觉得自己总算离开了兄长的束缚,享受解放的快乐。不久便收到一封无著菩萨寄来的信,写着:“天亲啊!风闻知悉你很好,我很欣慰而写信给你。这些日子以来,感觉身体不舒服,去看大夫,医师诊治,宣告说是不治之病。遭受如此重病是前世的业报。虽然接受了治疗,但已觉悟余命不多。我们都是无常的命,迟早都有这么一天的。以前对你施以无理的要求,让你受苦,又惹你讨厌。可是我们是无法替代的亲骨肉,因而很想见你最后一面,请求你的宽恕。看在兄长可悯的份上,盼望你回来一趟。”知道兄长病危,天亲大吃一惊,即刻动身返回故乡。一路跋涉,回来一看,很意外,看到无著正在大众面前说法呢。知道兄长是在欺骗自己后,天亲非常激怒,等说法一结束,就责问说:“哥!你是一位佛法者,为什么毫不在乎的说谎呢?是哪里病了,是哪里使你病危了呢?”“天亲啊!我的病其实是心病,这都是由因而来的。”“此话怎么讲?”“天亲啊!我为了你的事情,晚上时常睡不好觉,你时常诽谤大乘佛教,犯了谤法罪,那是积了多么可怕的罪呢!如此一来,死去必是堕入地狱的。我明知道却拿你无可奈何,所以很痛苦呀!”无著菩萨极其认真地将自己的苦衷告诉天亲。“请好好请我的劝告吧!”哥哥真挚的样子,加上时机已到,天亲终于开口说:“既然如此,你就说法吧!”听到弟弟这么一说,无着非常喜欢。于是在天亲面前,展开了甚深微妙的大乘佛法之教理。听了无著热情洋溢的说法,天亲说:“啊!我错了。我完全不知道有这么深远,尊贵的大乘佛教,不仅不信此法,反而加以诽谤,真是惭愧极了。”说完就跑到厨房,拿把刀,想割掉自己的舌头.“天亲!你做什么?”“我曾以这舌头造了谤法罪,我该割掉它来谢罪的。”“你以为把舌头割下就可抵消你的罪过吗?从今以后该用那舌头去弘扬大乘佛教才行。要多称赞它,除此以外没有其它得救的道路了呀。”天亲菩萨终于成了一名大乘佛法的信仰者,一心归命无碍光如来(阿弥陀佛如来),将其一生奉献于正法的弘扬。其名声响彻全印度,因为留下了《净土论》等在佛教史上辉煌的著作,而被称为千部的论主。

    第三章昙鸾大师——改变人生的相遇

    鸾圣人在《正信偈》中写着:

    本师昙鸾梁天子常向鸾处菩萨礼

    三藏流支授净教焚烧仙经归乐邦

    昙鸾大师品行高洁,对佛教有深远的学识,被中国大众所尊敬。不仅是一般的民众,即使是身为天子的梁萧王也对他颇为崇敬。时常向昙鸾大师居住之所礼拜,称其为“鸾菩萨”。魏国的天子也同样称呼昙鸾大师为“神鸾”而崇拜着。自释尊从印度开讲佛法,到亲鸾圣人传授真实的法灯为止,在历史上有七位高僧活跃着。这七位高僧中,继印度的龙树、天亲两位菩萨,第三位就是出生在中国的昙鸾大师。亲鸾圣人的“亲”字“鸾”字分别来自天亲、昙鸾这两位的名字当中,各取一字来命名的。而且在《正信偈》的文中,七高僧当中被圣人称为“本师”的,除了圣人的直接师傅法然上人,就是这位昙鸾大师了。由此可见,亲鸾圣人对昙鸾大师怀有多么尊崇的景仰。昙鸾大师生于西历四六七年,当时,中国有许多三藏法师在翻译佛经,其中就有一位稀有的天才经典翻译家——鸠摩罗什,在皇帝绝对的保护下,鸠摩罗什在完备的译经道场,集结天下的才俊,将印度传下来的梵语佛教经典翻译成汉文,奠定了中国佛教发展的基础。鸠摩罗什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教义的研究非常进步,显示出佛教诸教团前所未有的兴隆。严密的说,鸠摩罗什死后大约六十年,昙鸾大师才出生的,大师是南北朝时期人,生于雁门,此地与有名的佛教圣地五台山是近邻。自幼小就仰望着远处的佛教圣地而成长的昙鸾,不到十五岁就带着对文殊菩萨的景仰之情,登上了五台山,仿佛有一种神秘的内心召唤一般,决意一生奉献给佛法。此后,昙鸾以四论宗的学问为中心,广泛地研究内外经典,四论宗也就是被尊称为八宗之祖师的龙树菩萨所著的《中论》《大智度论》《十二门论》等为主的学问。这些在当时都已经经过鸠摩罗什的翻译而成为汉文。四论宗在当时可以说是佛教的主流,因此,昙鸾也努力研究四论的学问,不久也普及修学其它经典,再三研究后,终于读到《大集经》。读《大集经》之时,昙鸾感觉其中意义深远。在那里,释尊预言着时代的推移。“我死后五百年间叫正法时机。在此时,有教,有修行者,也有证悟者。是教、行、证完备的时代。接下来是像法时期持续一千年。那时期有教有行,可能没有证了。接着有一万年的末法时期,这时期就只剩下教,行与证都已经没有了,连一个教都无法证悟吧!”那么重要的事情写在经典上,昙鸾感到其中的重要性,于是不辞辛劳,自告奋勇,想认真去解明《大集经》的真意。掀开了为《大集经》作注释的序幕。可是半途生病,无奈只好中断了这项工作。昙鸾在疗养中,深深感叹人类寿命的短暂。“一生是何等的短促啊!完整的活了五十年,还不是一下子就过去了吗?也不可能每个人都完全得到天寿,否则不知道何时会患上疾病,或遭遇意外事故而死亡。如此一来,想要彻底领悟佛法的秘诀是很难的。只因一场疾病,竟然就中断了对《大集经》的研究,何况大乘经典是多么浩瀚,如何学得尽呢?”要修行佛道,先天条件就非长寿不可。光说长生,顶多百年吧!研究七千余卷的经典,实在是太短了。干脆我还是先学仙人之间所传闻的长生不老的仙术吧!”想到此,昙鸾便起程去拜访当时闻名江南的道教仙人陶弘景居士。陶隐居门下有不少的弟子在修行仙术,昙鸾也加入其中学习长寿之法。不久,昙鸾认真的修学被陶隐居所肯定,暗地里期待着选他为继承者。后来,陶隐居进一步认识到昙鸾是一位杰出的人才,决定授予他记述仙术秘诀的仙经十卷,希望他可以流传其教义。昙鸾欣喜万分,辞别陶隐居之后,满怀传授神仙之法的气概,捧着仙经十卷,踏上了归途。中途,在京城洛阳和当代第一的译经家菩提流支三藏相遇。

    菩提流支是北印度人,远到中国,在皇帝的援助下,指挥七百僧人翻译佛经。在二十八年的时间中,译出了一百二十卷的经纶。得意洋洋的昙鸾,取出陶隐居授予的仙经十卷,自夸地说:“这才是记载着在中国传播的长生不死的仙术呢!”菩提支流听了之后,说:“唉,多么可怜的事啊!”昙鸾质疑地问:“你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时菩提流支答说:“在这种诸行无常的世界里,哪里有长生不死之法呢?子夸有多么的长寿,不久还是会死的。死了必堕入无间地狱,八万劫中受大苦恼。忘了后生的一大事,迷惑于仙人之法,实在太可笑了。”“那么,难道说佛教中有胜过长生不死的教法吗?”昙鸾听了不以为然地问着。“当然有拉!”说着,菩提流支取出一本经典《观无量寿经》来。“请看看这个。这才是观无量寿之法啊!这才是长生不死之法呢!”昙鸾看着手中的《观无量寿经》,仿佛是从迷惑的梦中醒来一般,恍然悔悟,在菩提流支面前,将之前用尽苦心得来的仙经十卷全部焚烧。这就是《正信偈》中所讲的“三藏流支授净教,焚烧仙经归乐邦”。后来,昙鸾大师归依净土门,体会《大无量寿经》的真正精神,赌上一生的性命,弘扬弥陀的本愿。

    第四章道绰禅师——阐提成佛与弥陀的本愿

    道绰决圣道难证唯明净土可通入

    精通一切经的道绰禅师教導,释尊之教有圣道佛教与净土佛教。而且断言:“以圣道佛教是无法得救的,唯有净土佛教才能得救,所以要相信。”这也即是亲鸾圣人所说的:“道绰决圣道难证,唯明净土可通入。”

    圣道佛教(天台、真言、禅宗等)就是依靠废恶修善而想要得救的自力佛教,净土佛教则是若不依靠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就不可能解决后生一大事,即所谓他力佛教。后生一大事的无明之暗(后生黑暗的心),唯有本师本佛的阿弥陀佛才能打破的。因此,释尊说:“一向专念无量寿佛”。然而,亲鸾圣人所尊敬的道绰禅师,还不懂真实时,也迷惑在圣道佛教上。

    一千四百年前,中国齐、梁、陈三国分立,战乱不绝,道绰诞生于齐国一个默默无名的庶民之家。父母的姓名道绰的幼名都没有留下任何记载。十三岁时,邻国的周武帝登基,对佛教开始压制,破坏寺院,撕毁经书,焚烧佛像,并且命令僧侣必须还俗。虽然也有人拼命地抵抗,始终保护佛法,但大部分僧侣都为了保身而舍去僧服,返回俗人。道绰好像是违反时代的潮流似的,十四岁时毅然决定出家。两年后,齐国,被周大军进攻,连首都晋阳也被占领,周武帝在此也压制佛教,命令废寺弃佛,僧侣还俗为平民,寺院成为王侯贵族的庄宅,无所不为。青年僧道绰无可奈何,也在被迫还俗之列,过了一段非本意的在家生活。十七岁时,佛敌武帝死去,制压消去。文帝即位,转以佛教统治为目标,下令修复废寺。此时的道绰又回到寺院,为求解决后生一大事而展开积极的修行岁月。当时,《涅槃经》尚未传到中国,罗什的弟子道生,提倡“阐提成佛”。也就是说完全没有善根低劣的恶人也能成佛,当时很多人听了不能接受,只觉得惊讶。“道生是破坏佛法的恶魔啊!”很多人如此说,并把道生赶出寺院。努力修行的人也好,懈怠行恶的人也好,都能够成佛的主张,在努力修行的人看来,当然会不服气而愤怒的。可是,道生虽然被驱逐,却毫不改变自己的主张。道生依然坚持着:“佛的大慈悲是广大无边的,任何恶人都不可能被佛的慈悲所遗漏掉的。一切众生非得救不可。”因为不肯改变自己的主张,道生被当时的人们迫害与讥笑,不得不到处流浪。最后像乞丐一样,住进了虎丘山的破寺虎丘寺中,将山寺的石头聚集在一起,把没人听闻的阐提成佛说,说给那些石头听。多年以后,四十余卷的《涅槃经》从印度传到中国,书中明确写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乃至一阐提等亦有佛性”一文,才知晓道生的主张原来是正确的。后来,《涅槃经》风靡了整个中国佛教界,也成立了宗派,研究极盛。不久道绰也归依涅槃宗,认真从事《涅槃经》的讲座达二十四次。因为严格实践禅定与忏悔之行,“道绰禅师”的名声逐渐远播四方,颇受众人的尊敬。尽管名声千里,但道绰禅师内心只感觉到修行有如面对坚固的墙壁。为求解决后生一大事而坐禅,也就是自力修行,修行越是刻苦,越是不能定下心来。虽然身在坐禅,但心猿意马,心如猴,意如马,在娑婆中跳来动去,造恶的心,一瞬间也未停止过。“我造恶的心可比是狂风暴雨一般啊!”不得不忏悔着。越求越获知,自己实在毫无可救之缘啊!“究竟真的以坐禅等自力修行,就可以解决后生的一大事吗?”这个当儿,道绰禅师屡次去参拜昙鸾大师的旧迹,在石壁的玄忠寺,读到了院内记叙昙鸾行迹的碑文,忽然间,内心如百雷响起,受了很大震撼。“昙鸾大师是连梁天子都朝夕向他朝拜的高僧呢!连他这样的人都舍去四论宗的自力修行,凭靠阿弥陀佛的本愿力,烧掉仙经归依净土。更何况是像我这样不成熟的人,以自力的修行,要想得到开悟,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啊。只能如昙鸾大师一般,舍去圣道自力佛教,向净土他力佛教迈进才可以呀!”终于决定舍去涅槃宗,归依净土门。时值道绰禅师四十八岁。之后,就决定滞留玄忠寺,研究昙鸾大师的著作《净土论着》。不久,就获得了阿弥陀佛本愿的救度。其后,为报谢佛恩,每日念佛七万余次,同时向有缘众生弘扬弥陀的大悲。又写了中国佛教史上辉煌的名著《安乐集》,明确开示,以圣道门自力佛教是很难获救的,而以净土门他力佛教,谁都可以获救。这也就是道绰禅师所说的“圣净废立”。到了晚年,又给了善导大师绝大的影响,八十四岁完成了往生净土的本怀。

    第五章善导大师——《观无量寿经》的真正精神

    善导独明佛正意

    亲鸾圣人在《正信偈》中说“善导独明佛正意”,对善导大师格外高喊且赞叹不绝。善导大师活跃的时代正是各高宗的高德名僧接踵辈出的时代—中国佛教的全盛时期,然而,亲鸾圣人说,当时的中国佛教界,众多僧侣出现,却唯有善导大师一人,开显了阿弥陀佛大慈悲的心意。这又是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中国的善导大师诞生于中国隋朝时期,公元六一三年,现在的山东省。当时,隋朝政治腐败,内乱继起。善导是看着社会的不安定,战乱四起而成长的。六一八年,隋朝灭亡,唐建立,总算收拾了长年的战火。可是国内依然荒芜不堪,因为战乱而家宅被焚烧的群众只能徘徊街头。这样的乱世使得幼小的善导更加羡慕和平快乐的世界。一次,和母亲一起去寺院,看到清净极乐的绘画,使他学佛的心念非常坚定。不久,跟随三论宗师傅,明胜法师出家,研究《法华经》与《维摩经》。大师的传记里记载着他严格修行的事迹:“三十余年,别无寝处”,三十余年间,从未铺过被褥而寝息、休憩,时常努力学习经典到深夜,累时便伏在桌上稍做休憩。还曾经记载着大师“未曾举目视女人”。为防止生出淫乱的心,所以除了母亲之外不看一切女性。然而,在如此严格的戒律之下,遵从《法华经》修行,越向着自力修善,烦恼却越来越深。这样一来,是否真能做到真实的善呢?越压抑贪欲或愤怒的烦恼,越是卷起烦恼的旋涡来,尽管谨慎认真地去修行外观,所修的善,总是混和着污毒。虽然行了施舍,心中却不停地想求对方的回报。若越专念修行,越是溢起“没有任何人比我更严格修行吧!”的傲慢之心呢。“唉,我所为之善完全被猛毒所污染。以往,如头发着火一般昼夜十二小时不止的认真勉励身心做善行,但完全都是杂毒之善啊!是不带真实的心,虚假不实的行啊!修这种善,想要解决生死的一大事,是不可能的,《法华经》是以上根的圣者为修行对象的,毕竟像我这种人是无法获救的。”有如站立在绝望的深渊,同时,善导也想到:“听说佛的教法四深广又无底的。那么,像我这种恶性难止,罪恶生死的凡夫,释尊的大悲,必也有说可得救之道吧。”如此一想,像找到了慰藉一般,躲入经藏,将一切经,一卷又一卷一遍又一遍地翻阅着,研究着。必定还有救度恶人的道路的,哪里有凡夫的往生之道呢?怀着这样的心念,善导不间断的继续深入,不久,发现了《观无量寿经》一书。《观无量寿经》是释尊在晚年时期,向被囚禁在印度王舍城牢狱的韦提希夫人说的阿弥陀佛的本愿,开示了一条往生净土之道。“就是这里拉!这本经典之作才是我所求的东西啊!”“心思散乱的凡夫韦提希夫人,都可以一念见阿弥陀如来,获得大安心,大满足,被救度为绝对的幸福之身。在这里才有我获救之法呀!”欣喜若狂,雀跃不已的善导大师,即刻深入释尊在《观无量寿经》里所说的定善十三观的修行。第一是日想观。静下心来,观想太阳落西的情景,而念阿弥陀佛与其净土的修行。接着是水想观,心观想清净无波的水面而念阿弥陀佛的净土。如此说着十三种修行的方法。善导大师决意一种一种实践过去。可是,不管怎么按照经典认真修行定善十三观,依然像在《观无量寿经》中韦提希夫人所体验的一样,无法获得阿弥陀如来绝对的救度。“唉,自己到底还是无法体会经典的深意的。必须去求适合的高僧善知识才可以。”于是,善导决定动身去做求法之旅。行走各地,寻访名僧,听说太原附近石壁的玄忠寺有一位净土门首屈一指的高僧——道绰禅师。“若能见到那位,也许”而冒着严寒,赶数千里的路程,跑往玄忠寺。终于在贞观十五年,善导二十九岁时拜访了已经是八十岁老迈的道绰禅师。道绰禅师从内心欢喜着善导的来访,同时在内心认为年轻的善导是自己传承者,又将阿弥陀佛的本愿,《观无量寿经》的真意一一详细地述说出来。道绰禅师说:“《观无量寿经》的真正精神是该经过《无量寿经》才得以明了的。定善十三观的观佛三昧,该舍去,念佛三昧才是一切三昧中的王,释尊的真意是在这里。”而说《大无量寿经》的重要性。就这样,善导大师依靠道绰禅师的的指引,长年的疑问一下子就冰解了,也领受到了《观无量寿经》中的深奥秘密。大师之后就在玄忠寺住下,继续向道绰禅师学习净土门的真髓。

    四年后,禅师八十四岁,以往生净土为由,向长安旅行去了,那时善导三十三岁。当时,在印度旅居十六年之久的三藏法师玄奘回到中国,大唐首都长安,到处洋溢着群众的欢呼声,玄奘从印度带回了庞大数目的经典。唐皇立刻支持,进行了大规模的翻译作业。玄奘所翻译的一千三百余卷的经典,成为中国佛教发展的起爆剂,同时也使唐王朝开出了前所未有的佛教文化之花。加上皇帝优厚的佛教保护政策,在中国佛教界出现了能够开展一宗一派力量的高僧,可说正是一个全盛时期。比如兴起天台宗的智凯,地论宗的净影,三论宗的嘉祥等等。其中,抵达长安的善导就居住在首都南方的终南山悟真寺,开始了一生的布教。以长安市街的光明寺为道场,向首都的人们说阿弥陀如来的本愿。善导用《观无量寿经》的说法,受当时的圣道门诸学者的注目,其解释也成为一种流行。原来,由圣道门的看《观经》是有极不可解的内容。比如平凡女性韦提希夫人,拜了阿弥陀如来,瞬间获救为绝对的幸福,进入五十一阶段等正觉之高位。再比如在卷末,教示着无论何等的恶人,都能信靠阿弥陀如来的本愿,称名念佛即可往生极乐,这两点在当时的常识看来是无法理解的。稍微的开悟都必须经过费尽心血的难行,韦提希夫人连一天也没有修行吗?况且,要往生净土,必须愿行具足,即使极重恶人称名念佛,也只不过是重复念着“恳请阿弥陀佛的救度吧!”是有愿而无行,因此怎么能够获得救度呢?对这些疑问,天台,净影,嘉祥竞相解释,各写《观无量寿经疏》,内容大同小异,都是以圣道佛教的立场来看韦提希夫人,认为她是在过去世就积有修行,是圣者的化身。也就是把韦提希夫人解释为过去世得到相当开悟的菩萨,而在此世假借韦提希之身现世,所以很容易就得到了等正觉之身。又认为念佛往生是别时意趣,别时意趣是指佛对不努力勇猛精进的懈怠者说法的一种方法。比方说对人说一天存一块钱,就能成为亿万富翁,那么谁听了都会觉得很容易,而努力了。可是,并不是一日一块钱,即刻就会成为富翁的,这也是要积少成多,需要很多时间很多功夫的。真把一切说明的话,懈怠者就不会去接近它,所以说服的时候要以即刻就可真为富翁来说服他,这就叫别时意趣。并不是称名念佛就可以获得救度,而是成为远生的结缘,总有一天会浮出缘的意思。如此,三师之说风靡佛教界,认为韦提希成为菩萨的化身,念佛往生就是别时意趣的方便说。这样,《观无量寿经》的真意被歪曲,凡夫往生的白道反而成为风中之烛了。正当净土门遭遇一大危机时,善导大师勇敢地站出来,破邪显正,为了破三人的不正之说,决定亲自著述执笔,着《观无量寿经疏》,大师祈愿:“现在我所述之心意,如能得佛意,在梦中显示灵相吧!”每天诵《阿弥陀经》三遍,念佛三万遍,相续不断,请求十方诸佛的证明。每夜化佛出现在梦中,大师就按照其指示动笔叙写《观经疏》,为此还留一“一字一句不得加减。若欲抄写者,唯如经法书之”。

    善导大师在《观经疏》中说,韦提希不是圣者的化身,《观经》中也有写着“心想羸弱”四字,所以是凡夫。又立证,南无阿弥陀佛并非唯愿无行,是此世即可救度十方众生为绝对的幸福之身,也就是说是愿行具足的大功德,将诸师之说粉碎得体无完肤。由于善导大师楷定古今的妙释,明确阐述了释迦牟尼佛说的《观无量寿经》的正意,并开显了救度万人的大道。善导大师将天台、净影、嘉祥等意义击论攻破后,其盛名响彻了中国全土,大众为求弥陀的法水,仰慕善导大师,纷纷前来。长安,充满了喜悦的弥陀本愿之声,善导大师正是亲鸾圣人所称赞的“善导和尚才是由大心海所化”而做了活跃的布教活动,六十九岁时闭上了他的生涯。往生后,大师留下的著作,依然在不断呼吁后生的一大事,继续说着弥陀的本愿。

    “人间匆匆营众务,未觉年命日夜逝去。正如难期风中之灯何时灭,忙忙六道无定趣,尚未得解脱出苦海。如何始安然而惊,诸位皆闻之。强健有力之时,该自策自力求常住”。《往生礼赞》

    第六章源信僧都——向着渡后世之桥

    源信广开一代教偏归安养劝一切

    平安时代的高僧,根据释尊一代之教(七千余卷的一切经),劝导一切众生归命安养佛的阿弥陀佛,弥陀的本愿才是救度万人之道.尤其是描述地狱惊人面目的《往生要集》,是日本佛教史重要的圣教。源信僧都生于平安时代中期,大和国的当麻乡间,幼名千菊丸。自小就智慧过人。千菊丸七岁时,村里来了一位托钵的僧侣,因为是中午时分,那位僧侣就坐在溪水旁边的堤上吃起餐盒里的午餐。不知何时,村里的孩子都围着僧人,看起来都很眼馋的样子看他吃饭。孩子们的穿着好象很贫穷,衣衫褴褛,系一根绳腰带,头发脏乱,随意地扎绑着。一个个脸色黝黑,其中更有流着鼻涕的。僧人在那些孩子们中,看到有一个长得交清秀聪明的,那就是千菊丸。不一会儿,僧人就在溪水边洗起饭盒来,因前日来的雨水,溪水都很混浊,也不管水的浑浊。正洗着的时候,千菊丸提醒他说:“师父,用这么脏的水来洗饭盒,太不卫生了吧!”只不过是六、七岁孩子的叮咛,但年轻僧人听来却觉得是多么傲慢的口气,想向这种孩子生气,又不像大人,所以就以教训的口吻说:“孩子!像你这样的孩子,不懂得佛法!在佛法是说净秽不二,在这世上,没有干净或肮脏之分。有干净或肮脏的差别,是因为人的迷惑呀!由佛的眼睛看来,此世都是净秽不二的。”千菊丸听完,即刻锐利地反问:“既然是净秽不二,那为什么还要洗饭盒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反击,僧人哑口无言,虽然心有不甘,却也很喜欢他:“把这么有智慧的孩子放在乡下,实在是太可惜了。如果让他出家,不知会成为多么殊胜的善知识呢!”于是僧人便对千菊丸说:“你非常聪明,我想见见你的父母,有很重要的事想求他们,请你带路好吗?”当时,千菊丸已经没有父亲,僧人便拜访了住在村外破烂小屋内的母亲。“我是比睿山修行天台宗的僧人,今天很巧遇上了你公子,因为公子的聪明让我很惊讶,所以前来。很抱歉,我觉得如此有才气的孩子,放在这样的乡村,实在是太埋没人才了,很可惜呀。请您把孩子交给我好吗?如果让他出家,那必定会成为一位很优秀的僧侣。”如此这般恳切地拜托着。结果,千菊丸就拜那位僧侣的师父——良源为师。不久,九岁的千菊丸就登上了天台宗所在地比睿山,成为天台宗的僧侣,一心一意努力研究天台教学。原来就才智卓越的源信如鱼得水,得到了良师,同时又被优良的环境所包围着。又不断地修学,学问精进得惊人。不久,在由全国集结俊秀的比睿山,显露锋芒。到了十五岁时,已经成为比睿山三千坊中杰出的僧侣,源信的名声也变得无人不晓了。那时候村上天皇想比睿山派出敕使,传达天皇的旨意,招学识优异的僧侣进宫,讲解《称赞净土经》。

    当时的佛教,既受国家权力的约束又受保护,因此,天皇的情绪,直接左右着比睿山的盛衰。为此,对派遣觐见村上天皇的僧侣人选就显得极为慎重。经过一山首脑的商讨,决定人选为源信。源信对此殊容感激万分,担负着全山的期望,赶赴京城。于是在群臣百官的聚列之前,堂堂地向天皇讲数《称赞净土经》。村上天皇,看到源信既年轻又有着丰富的学识,机智过人而又辩才无碍,也非常赞叹佩服。说法完毕,天皇即问:“看来你相当年轻,到底几岁呢?”一听才十五岁,更是惊叹不已。天皇即刻奖赏他,赐予七重御衣,用金银装饰的香炉箱,以及其它许多赠品,同时还赐予他僧侣最高的荣誉“僧都”之位。一跃而成为僧都,又博得了天下的名声,源信不禁欣喜得意。孝顺的源信,即刻将事情的始末写信告知母亲,将天皇所赐的奖品全寄回在乡里等待的母亲的身边。然而,不久包裹被原封不动地全都退回来了。看到母亲还附写着一封回信,一边诧异一边打开,一路读下去,“原以为可成渡后世之桥,无奈成为平凡之处世僧,实可悲矣。”恍然大悟。明白了母亲的苦心。

    “我将疼爱的你,送上比睿山学习佛教,一心希望你成为‘渡后世之桥’。盼望你能成为一个传授解决众人后生一大事的僧侣。你竟忘了我的心意,成了一个可卑可贱的和尚!受了天皇的褒奖就得意洋洋,变成了以佛法为名利的道具吗?天皇也是下地狱的迷惑众生,受那种人的褒奖而得意,毕竟也是在迷惑之中呀!为什么不去做一个受佛褒奖的人呢?”

    母亲接着以歌词继续说:“自从让你上山之后,朝思晚念,让人心碎,所求只是希望能成为尊贵的求道之人而欣喜,现在却与天皇交往,官位进展,僧衣变成紫甲青甲,对着君王奉侍、赞经,竟也接受布施之物,错成名闻利养之圣,多可惜啊!一生居住在树下石上,草衣木食,砍木捡落叶,想培养粗一个一味救后世的人才。竟还与王宫交往,官位阶品以各种袈裟装扮表示其发迹,为闻名而说法为利养而布施,更无出离之动作,唯成轮回之身啊!唯能遇难遇的优昙华之教,并心想能得后世之救度。可悲,一旦被名利缠住,该是愚中之愚啊!尤其可惜可悲,更认为其是体面之举,则更是卑贱迷惑,于那同样在梦世缠迷的人间闻名,有何用呢?盼望今后能够开悟,在佛前成名吧!”源信承蒙母亲彻骨慈悲的教训,顿然自悟其不是,即刻将天皇所赐予的奖品,毫不足惜的烧掉。更退还僧都之名位,决意重新努力于后生一大事的解决。“要受死后必堕地狱的迷惑者的褒奖,为什么,不想成为一个受佛褒奖的真实的佛弟子呢?”被母亲严格的叱骂后,深感有如从迷梦中清醒一般的源信,自此以后,坚定警戒求名利之心,开始为求解决后生一大事而用功修行。然而,越修行天台宗,越获知软硬不吃的卑劣本性。良源三千门下,源信的专研无人可效仿,读破一切经,大部分的圣教都可背诵,虽然如此,自己的本心依然不会为后生一大事而苦恼,也不急着认真解决。想要舍弃名利之心修行,越严厉修行越自夸修行的严格程度。越极限显密地教学,越暗夸自己学问的高深,此情不断。这样下去,在外表上看来好象已经舍弃名利,超越了烦恼,可以巧妙地欺骗别人的眼睛,可这不正是伪善者的凝聚吗?源信僧都越求越为自己的本心而感到惊慌,在理论上对无常迅速的我,恶业烦恼的自己,好象已经是了解很深,但对后生一大事的惊心却毫无寻觅。该说愚笨吗?傻呆吗?对迫切的一大事,无论如何提不起听闻佛法之心,连一点儿忏悔恶行之心都没有。这样一来,并非是普通的恶人呢,该说是极重的恶人吧!这些教法,在道心坚固的圣者那里,也许可得到进步,但像我这么顽劣鲁莽的人这里是无法达成的。那么,如何是好呢?源信终于选择在比睿山北方的森严峡谷——横川的草庵,闭门不出,开始求解极重恶人之道。在横川的草庵,源信的烦恼依然持续不断。每天每天,废寝忘食,不离开经典与圣教,为求解决后生一大事而努力着。岁月无情,时光荏苒,眨眼间已过不惑之年,受中国善导大师的著作的感鸣,获知阿弥陀佛本愿的净土们佛教才是救度万人的真实之道。终于依靠善导大师的指导,蒙阿弥陀佛的救摄。僧都为已经解决后生一大事而欢喜着,同时想,“这次母亲一定会由衷地感到开心吧!”即刻向故乡——大和国动身。可是当时源信僧都的母亲,年事已高,卧病在床,已是今日不知能否活到明天。常说梦呓之语,反复地说:“很想见见源信啊,叫源信来啊!”于是,将此情传达给源信,信使在中途巧遇回乡的源信。从使者嘴里得知母亲状况的源信僧都日夜不停地赶往家中。一心期待儿子回家的母亲直说着:“源信还没有回来呀?还不回来吗?”这时,离家三十年的僧都,总算是回来了。“母亲,是源信啊!现在回来拉!”靠近母亲的耳边说着。“哦,回来得好!以为今世再也无法见到你呢!好象是在做梦一样!”看到源信,母亲的脸上露出了些许活力。三十多年,一刻也忘记儿子的母亲啊!拼命忍住叫孩子回家的念头,一味期盼孩子“一定要成为渡后世之桥啊!”真是伟大的母亲啊!源信僧都,终于如母亲所期盼的,成了“渡后世之桥”,回到家乡,感慨万千,只是现在已无剩余时间耽于感激了。非解决临终的母亲后生一大事不可,源信僧都竭尽全力,尝试着对母亲临终的说法。“母亲,请好好听法,一切众生所能得救之道,只有一心归命本师本佛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对何等的极重恶人,只要信靠即可获得救摄。除了一心一意归命阿弥陀佛,是没有其它的解决后生一大事的道路的。能够打破我们无明暗心的佛,除了阿弥陀佛以外是再也没有了。”不断地说法,据说母亲也得到了救度,往生净土,当时,母亲七十二岁。源信僧都对母亲的往生,以千万无量之感述怀着:“若我不来,也许行砥励者,乃母亲也。使母亲得解脱者,我也。母与子,互成善友,此乃宿契也。”

    母亲的葬礼完后,僧都即回横川的草庵,为纪念母亲往生写了一本书籍。就是现在有名的《往生要集》六卷。以后,源信僧都与《往生要集》同时成为净土门的大前辈,对后世有莫大的影响,而以七十六岁过了一生。

    彻夜欲入佛道,寻我心入矣。(源信僧都)

    第七章法然上人——智慧第一,势至菩萨的化身

    本师源空明佛教怜悯善恶凡夫人

    真宗教证兴片州选择本愿弘恶世

    本师源空就是指亲鸾圣人直接的师父——法然上人。镰仓时代,当时的法然上人被称赞为智慧第一也是日本最高的佛教学者。

    “怜悯善恶凡夫人”是说,怜悯善人也好,恶人也好,包含一切全人類,而弥陀的本愿就是不问出家在家、男性女性,任何人都可以得救的佛法。“真宗教证兴片州,选择本愿弘恶世”真宗即是净土真宗,是一切众生所依靠之处。任何人最后都得依弥陀的本愿才能获救。将真宗之教,在片州的日本列岛兴盛,在恶世弘扬弥陀的本愿。选择本愿是指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的第十八愿。第十八愿是阿弥陀佛立誓的本心,所以叫王本愿。那么,法然上人是如何开显佛教的呢?法然上人生于长承二年(公元一一三三年),美作国(冈山县),捣冈村的武士之家——漆间时国的儿子。幼名势至丸,取于阿弥陀佛的侍像二菩萨,观音菩萨(象征慈悲)、势至菩萨(象征智彗)。不幸的是父亲时国遇到了一场突如其来的袭击,虽然时国勇敢奋战,但终因为寡不敌众而面临着生命危险。被吵杂声弄醒的势至丸立刻跑到父亲寝室,贼们已经逃离,只剩下时国一人横卧着,身体各处都遭受致命伤,声音如虫叫一般微弱,奄奄一息。“爸爸,很遗憾是吗?如果是武士互相决斗,武艺差的被打倒,那么也就认命了。但睡觉的时候被袭击,是多么卑鄙的贼们啊!爸爸,等我势至丸长大后,必定会报此大仇。”势至丸,向临终的父亲,勇敢地立誓为父报仇。时国听后说:“势至丸啊!你替父报仇的志气,固然可喜可取,但那并不是为父的期望。我的死是我自己前世的业缘,即使你报仇成功,敌人的孩子,也有可能再反过来把你当作敌人而想来袭击你,过几世后可能还是纷争不绝,多愚笨啊!”如果你能替父亲着想,最好出家,成为日本第一的僧侣,这也是我对你最后的期望啊!“说只,就断了气。时国的遗言,深深刻在势至丸的内心,于是他决定顺从父亲的遗愿,出家修行。最初拜近邻菩提寺的住持为师。住持看到幼小的势至丸不寻常的聪明而佩服不已,闻一知十,闻十知百。而且听过的就绝不会忘。不久,住持认为智能卓越的势至丸,埋没在乡村里,实在是太可惜了,便劝他去比睿山。

    当时,天台宗比睿山、真言宗高野山,君临二大圣地的佛教界,天下的俊秀聚集于这些山。顺从了住持的劝解,势至丸决心去比睿山。那时,菩提寺的住持写了一封书信,给比睿山的僧侣,文中写着:“在此献呈一尊文殊之像。”比睿山的僧侣,看了信后,一时看不出哪里有文殊像呢!不久,就悟出文殊像原来是指势至丸本身。由此也可窥见,住持多么肯定势至丸的才能。十五岁即剃度为比睿山天台宗的僧侣,名号改为法然房源空,之后就向着日本第一僧人的目标,长年累月,切磋琢磨而努力。钻研学问如鱼得水,不仅是天台宗,连所谓八家九宗的诸宗教义亦皆精通。四十岁时,已经具有比睿山上无人能及的学识。心想“终于实现了父亲的遗愿拉!”而感到心满意足,可是这种满足感也只是一瞬间,俨然向着内心去看,恍然想起,如今尚未开悟,若此刻就是临终,唯有必惰无间地狱的暗心嘛!释尊说法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后生的一大事。即使,得到名声或地位,如果没有解决后生的一大事,也是迷惑之僧,不能说是真正日本第一的僧侣。发觉此事的源空,感到即使是舍弃一切地位,也要解决灵魂的一大事。穿着黑色僧衣,进入黑谷的报恩藏,当时那里收藏着释尊的一切经。源空虽然已修习天台宗及其它各宗派的教义,他还是无法得知难以得救的自我真相。源空想为善,却做不了一点一滴真实的善,劝自己不做恶,却好像不做恶是活不下去似的。这样下去,继续修行靠自己废恶修善的圣道门教是永远都不可能得救的。然而,释尊必定有说像我这样的人也是摄救之道吧。其教必在一切经里面的。为了确知其教义,所以来到黑谷的报恩藏。

    在这里,源空作了一个不寻常的决定,从一切经中,必要找到自己的获救之道,否则至死也不离开这报恩藏。从此以后,每天都翻阅经藏。七千余卷的一切经,全读一遍,那是一件不得了的事。一卷经典拿在手里,心想着“这必定有我所要的!”而期待着获救之道的出现,结果失望而盖上,接着看下一卷。如此,把一切经读了一遍,可是始终找不到救助自己之法。感到眼前一片昏暗:难道还是没有救助像我这种人的吗?不!没有这种道理吧!一定是我把哪里给读漏了。一定在哪里有说的下决心再从头读一次。“在这犹豫时刻,无常已经在刹那间逼近。现在死了不找到会怎么样?如今还没有得到救度之道啊!”很严厉的自言自语,又把庞大的一切经从头到尾开始翻阅。可是,读完了第二次也无法得救。有本书记载着当时源空的烦闷姿态:“又,凡夫之心,易顺从,也易转移。有如猿猴攀枝。非常散乱又动荡不已,一心难静。如何斩断恶业烦恼?若非斩断恶业烦恼,怎能解脱生死束缚之身呢?悲哉!悲哉!如何是好!如何是好!如我等已非戒、定、慧三学之器。此三学之外,该有与我心相称之法门矣。”第三遍、第四遍,以难以想象的毅力,又继续读一切经,但一想起日益迫近的无常:“现在,我就这么一死,必定倒载在无间地狱里,怎么办?怎么办?”勇溢的泪水从脸上掉在经典上,弄湿了经典。惯性般看下去,看第五遍的时候,读着读着,发现了重要的一文,那便是中国善导大师所写的《观无量寿经疏》“一心专念弥陀名号,不问行住坐卧时节之久近,念念不舍者,称为正定之业,是顺彼佛愿之故。”读到此一章,法然上人一念获得弥陀的救度。“就是在这里啦!弥陀的本愿,才是救度愚痴十恶的法然唯一无二之道啊!唉!虽然如此,连这个极重恶人,地狱一定的极恶最下的法然也要救,其广大无边的弥陀大悲,真是不胜感铭啊!”忏悔与欢喜,悲痛欲绝,法然上人将《观无量寿经疏》高高捧起,为报恩感谢称念佛号。在当时的记传录里说“高声念佛”,当时是承安五年,法然上人四十三岁的时候。成了绝对幸福的法然上人,从此以后,移到京都吉水的禅房,将救度众生的阿弥陀如来的本愿,不断强有力的在末法混浊之世说法不已。亲鸾圣人与法然上人的相遇,就是在那时起二十六年后的事情。

    九——亲鸾圣人

    弘经大士宗师等

    拯济无边极浊恶

    道俗时众共同心

    唯可信斯高僧说

    这几句话是《正信偈》的最后四行。

    “弘经大士宗师等”就是亲鸾圣人在《正信偈》当中,所称赞的印度龙树菩萨、天亲菩萨、中国的昙鸾大师、道绰禅师、善导大师、日本的源信僧都、法然上人。这些高僧,将释尊出世的本怀——说阿弥陀佛的本愿《大无量寿经》才是真实的经典拼命弘扬开来。据说龙树菩萨就是因为热情传道而被外道邪教攻击而殉教的。法然上人也曾遭掌权者无法无天的镇压,晚年被流放到四国。其他的菩萨高僧们亦都在激烈的非难攻击中,弘扬正法,正是“弘经大士”,也是一代宗师。

    “拯济无边极浊恶”:这些大士、宗师,为什么要如此辛苦呢?那是为了要拯救同时代或后世,数不尽被烦恼所污染每日积了极重罪恶的大众。本来人是没有救人的能力。大宇宙中,能救度我们的,除了本师本佛的阿弥陀佛以外是没有别的。引导众生能获得弥陀本愿救度,才是善知识的任务。阿弥陀佛是从此世将极恶的我们摄取为绝对的幸福、信心决定的佛,凡夫更凭借着弥陀的愿力,临终同时往生弥陀的净土,并开显与弥陀同体的佛觉。生而为人,没有比这更幸福的了。

    “道俗时众共同心唯可信斯高僧说”最后两行是亲鸾圣人对我们的呼唤。道、俗、时众,道是僧侣,俗是在家众,时众是当时的人们。“末代的僧侣或在家众人,盼望着和亲鸾同心啊!期望着能获得弥陀本愿的救度,心游净土,成为浮在光明广海的绝对幸福之身。要达到这一步,唯有信顺历代高僧善知识的教喻,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唯信弥陀一佛。认真听闻,直到疑情解除,唯一信,唯一闻,即可获救。”“请早日踏上与亲鸾同心的世界吧!”

    读到《正信偈》的最后几句圣人的劝导,有如浮现出圣人向我们不断呼唤着的姿容。应知!应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