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条件的救度
作者:佚名
无条件的救度 无条件的救度    
无条件的救度
    《观经》下品下生之含义

    慧净法师2009年7月26日讲于净土宗澳门念佛会

    各位法师,各位莲友:

    南无阿弥陀佛

    请将手机暂时关掉,或者是转到振动没有声音,竖起各位的耳朵,专心一意的听闻今天的讲演。我们今天所演讲的题目内容,跟我们念佛人有切身的关系。今天的内容,如果大家听进去了,信受在怀,肯定大家念佛是出自内心的念佛,不会勉强,而且会法喜充满的念佛,不会枯燥,对往生的信心,是现在就已往生决定了,就是往生有份,不需等待临终才能确定。今天的内容,大家如果听进去了,会给大家生命之中有了依靠,生命之中展现生命的光辉。

    各位莲友,后面还有新的莲友进来,大家不要转头去看,后面进来的就静悄悄的,也不用顶礼,问个讯,就坐在后面。我讲普通话,普通话听不懂的请举手。好,大部分都能听得懂,不过呢,佛法是微妙的,阿弥陀佛的加持不可思议,即使听不太懂,静静的,专注的,不知不觉也能够领会,比听得懂而不专心的,反而来得容易了解。

    在座各位都有这一张讲稿,这一张讲稿印得据说是不够,不过呢,十一点的时候就会赶去印,会给大家手中,听完了也可以带回去细细的研究,今天的讲题就是《观经》下品下生之含义,就是《观无量寿经》九品往生之中的下品下生往生的内容,经文的含义。

    《观经》下品下生的含义,所谓含义,可以从两方面来讲:一方面是文字上,字面所显现的字意,字句的意义,一方面是整篇经文融会贯通之后,整体经文的含义,就有这两层。凡是看经典也好,听闻佛法也好,要“依义不依语”,也就是不可以执著文字句面上的含义,而要融会贯通,去理解文字背后释迦牟尼佛真正所要表达的,这个叫做“依义不依语”。如果不能够“依义不依语”的话,那就会怎么样呢?就会“依文解义,三世佛冤。”因为你依文解义,只是在文字字句表面上的理解,那佛陀所要真正表达的没有体会到,那恐怕字面上的意思,跟整篇所要表达的内容有不一样,那岂不是错解佛意了吗?如果喜好教理的人,这一张讲义,相信对他来讲,就有深一层探究的地方。若比较没有文化,或者不认识字的,那么只要专称弥陀佛名,就可以了,因为我们净土宗的教理,再怎么样的讲解,再怎么样的研读,他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专称弥陀佛名。

    下品下生的经文,非常的短,但是他意义非常的深远,非常的殊胜。就整部《观无量寿经》来讲,下品下生的经文是非常重要的,可是一般学佛念佛,或是研究教理的人,都不晓得下品下生的道理的重要性,甚至是整部《观无量寿经》重点的地方。往往因为他是下品下生,在品位上是最低的,在根器上是最劣的,不但没有学佛修行,反而是一个造业深重的恶人,因此就没有重视下品下生背后的含义,这实在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我们应该知道,就是因为下品下生的人,是造恶造罪最为严重最没有善根的众生,这样的众生也能够被救,脱离地狱,甚至脱离三恶道六道轮回,而往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佛的境界,他往生了极乐世界也能够成佛,因为这样,就更能够显示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大愿大力之所在。如果没有下品下生这种根机的话,就能难显示阿弥陀佛在整个佛教当中,在十方诸佛当中,是爱心最为绝对、力量最为超绝的这一种特色。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下品下生,就没办法显示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就好象如果没有最为病重难以治疗的病人,就没办法显示出这一位医生的崇高医德超世医术一样。唯有下品下生的经文,才能显示出阿弥陀佛真是大慈大悲大愿大力,十方众生没有一个在阿弥陀佛的救度之外。因此,有了下品下生,就给所有的念佛人修行人最大的最高的希望。可是,“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解。”如果没有人开显的话,我们根本不知道,原来下品下生对一个想脱离轮回的修行人是这么的亲切,这么的重要,而且在净土三部经当中,占有非常大的份量。

    刚刚是就下品下生的重要,做为前提来讲。接着呢,我们来将下品下生的经文,先从字面上来理解,所谓“消释经文”。下品下生经文背后的深意,他是很深很广的,请大家要专心一意的来听闻,我们先将下品下生的经文来念一遍,不然我们一起来恭诵一遍好了。

    请合掌:

    “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请放掌。

    我一方面念的时候,一方面心中欢喜无比,欢喜踊跃,由于有下品下生的经文,让我感受到了弥陀彻底的慈悲,无限的大爱,绝对的佛力。下品下生的人都能往生了,何况在座各位,何况是我呢?

    现在讲稿又印来了,要发给大家,大家请肃静。

    我们这个念佛堂,虽然很小,但是很庄严、很温馨,来到这里,好象回到了家。我们念佛的调子,“南无、阿弥、陀佛”,是跟一般念佛会道场所念的调子,有一点点不一样。不过,感觉念起来很清楚、很明朗、句句清楚、字字分明、声声铿锵有力,让我们觉得念起来很有精神,很能摄心,而且轻松不费力。因为他没有调子,没有旋律,所以也没有高低的音节,也不是拉得很长,所以,也不太会伤气。而且,因为他很单纯,所以也很能摄心,各位莲友,是不是啊?(众答:是。)在道场共修是如此的念法,那我们回家去,个人独修自己称念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念法,好不好?(众答:好。)不过在这里面是因为大众,为了音调快慢能够一致,所以是一句六字四拍,“南无、阿弥、陀、佛”,四拍。那么我们在家里念的话,三拍就可以了,也比较快,“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样理解啊。

    现在我们先就经文字面的意思来解释一下。

    第一句:或有众生。

    所谓众生,简要来讲呢,就是分为圣人跟凡夫这两种众生,圣人包括佛、菩萨、声闻、缘觉,这四种所谓的四圣,凡夫就是六道轮回的众生,包括天、人、阿修罗,以及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就我们人道当中来讲的话,我们人也包含着善人跟恶人,善人有大善和小善,恶人也有重恶和轻恶,那么这里的“或有众生”是指什么样的众生呢?是指恶人。他“作不善业”,所谓“或有众生,做不善业”,他是三业行为不善。那么他到底做了哪些不善的恶业呢?接下来说,“五逆十恶,具足不善”,他所做的恶业是所有恶业当中最为严重的,也就是五逆。五逆是什么样的行为什么样的罪业呢?就是五种逆罪,也就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这个就是五逆。那么十恶呢?就是杀生、偷盗、邪淫、妄言、绮语、两舌、恶口、贪欲、嗔恚、愚痴,五逆十恶,统统一切罪业当中的罪,他都造了,犯了。接下来,“具足不善”,除了五逆十恶之外,还有其他的不善,譬如说谤法,什么叫谤法呢?毀谤世间没有善恶报应,没有三世因果,没有六道轮回。一切的世间法,出世间法的恶,他统统都造了,可以说他作恶多端,无恶不作,无作不恶,是世间最大的恶人,最卑劣的众生。因为五逆十恶、诸不善业他都犯了,这样的众生,在人群中是被众人所抛弃的,所嫌厌的,避之唯恐不及,是被人指指点点,认为他虽有人形,可是不是一个人,好象是披着人皮的野兽,在社会上是要受最严厉的法律制裁的,在因果当中,是要直堕阿鼻地狱的,永难出离的。因为,可以说所有的恶,没有比下品下生这一种根机所造的业更恶的了。莲友,对不对?(众答:对。)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接下来看请经文:

    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

    一个人,相信因果而行善积德,修行解脱,佛陀就称赞他为智者,有智慧的人。如果不信因果,没有行善积德,反而以他的聪明才智去为非作歹,佛陀就说这个人是愚人。因为如果他不是愚人,怎么会去做这样的恶业呢?他如果是聪明人,有智慧,相信因果报应,懂得人伦道德,人情义理,他就不会犯这些恶业了。正因为是愚人,愚痴,没有佛法的智慧,佛法的正知正见,所以才会去做恶业。各位莲友,这种五逆十恶的人,佛陀说他是愚人,而不说他是恶人,在这里有很深的含意。人与人都会有是非善恶的观念,对于恶人,对于不对的事情,我们都很刚正的来指责他,甚至以理来相争,看不起这个造罪造业的人,对他指指点点,甚至呢,判他要下落十九层地狱,一般的人都有这个观念。可是这种观念呢,有好,也有坏,好就是他刚正不阿,他一定会行善积德,凡事都保持一个堂堂正正的行为,可是在另一方面呢,他的包容心、体谅心、接纳心、甚至悲心,就会缺乏不够。现在释迦牟尼佛,把造恶的人,尤其是罪大恶极的人,说愚人不说恶人,这就显示佛的这种悲心、包容心、体谅心。也就是他是一个愚痴的人。因为愚痴,所以才会造作这一些恶业,他不是故意的,他是被他愚痴的业障障住了。如果不被愚痴的业障障住,他就不会做恶,甚至会行善积德,甚至会发心修行,甚至更一步他会想成佛。就是因为他是愚痴,那么我们学佛的人,就必须要互相来接纳对方,包容对方,体谅对方,晓得我们彼此生生世世,世世生生以来,都是因为愚痴,所以还在六道里面轮回,如果不是愚痴,我们老早就解脱了,对不对,各位莲友?(众答:对。)所以有一句话说:“在业力的推动下,我们都不是故意的。”各位莲友,我们都不是故意的,对不对?(众答:对。)因为我们愚痴嘛,被业力所推动嘛,对不对?(众答:对。)那么智者就悲悯有情,佛悲悯有情,可是凡夫呢,就会怎么样?互相指责,对不对?(众答:对。)所以我们学佛就是要学佛的大悲心,以大悲心来看一切众生,互相的接纳,互相的包容,互相的体谅,互相的理解,所谓善解对方,大家如果能够善解,而且凡事都往正面的去思惟,不要往负面的去思惟,甚至负面的思惟不要把它流之于口,诉说给别人,那至少也没有纷争。一个家庭,一个团体,乃至社会的大众,要彼此尊重,彼此包容,每一个人每一个人,个性不一样,做事风格不一样,但都是同一家人,同一个团体的人,都是在不同的单位做相同的事情,所谓分工合作。所以,我们要像佛陀那样有悲心,哎呀,都是愚痴啊,业障啊,不是我们要这样的啦,来互相包容互相同情,好不好?(众答:好。)

    接下来: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

    所谓如是因,如是果。因为造了恶因,所以要堕落入恶道中,是什么样的恶道呢?是经历多劫,受苦无穷的恶道。在经典上说,犯了五逆当中的一逆,就要堕落地狱受一劫的苦,犯二逆就要受二劫的苦,犯五逆就要在地狱之中受五劫的苦,何况他是五逆十恶,乃至谤法种种恶业他都造了,所以必定要经历过很多的时节,受尽无穷的痛苦。

    请再看讲稿经文:

    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

    临命终时,就是肉体将要死了,但是还没有死,奄奄一息的状态,或者是深度昏迷的状态,快要断气还没有断气,这个叫做临命终时。这样的愚人在临命终的时候,遇到了善知识,为他说法。不但是说法,所说的是“妙法”,这个善知识有可能是出家人,也有可能是学佛见闻很广的在家人。各位莲友,一个人,他将临命终了,我们去帮他助念,我们去为他开示阿弥陀佛慈悲主动平等无条件的救度,那这样我们就是善知识,对不对?(众答:对。)所以我们各位莲友,都可以当善知识,对不对?(众答:对。)所以我们各位莲友都是善知识,对不对?(众答:对。)哎呀,太殊胜了,我们善知识很多,都可以独当一面,去引导人家往生成佛。“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是怎么样的安慰?说怎么样的妙法呢?这里没有讲。不过,我们可以想象,这个临命终的人一生造恶多端,这个时候肯定是非常痛苦,是什么样的痛苦呢?一个人要断气的时候,身体上所谓地水火风,即将分崩离析,那种痛苦是所有痛苦当中最为痛苦的。在肉体上,古人就形容说,如同“活龟脱壳”、“刀风解体”,其苦难忍啊,同时又有精神上的痛苦,精神上什么痛苦呢?地狱之火已经燃烧到了他脚底下了,阎罗王所派来的鬼卒拿着手铐脚镣来到他面前要锁拿他了,那种慌张、恐惧,是语言文字没有办法诉说的,对不对?(众答:对。)善导大师,我们的祖师,弥陀化生的善导大师,就以一首偈来形容下品下生众生痛苦的心境,善导大师说——我想还是我们一起来恭诵,请合掌:

    “罪人临终得重病,

    神识昏狂心倒乱,

    地狱芬芬眼前现,

    白汗流出手把空。”

    好,请放掌。

    对不起,这一首偈在我们讲稿里面没有。那么这一首偈呢很贴切,讲诉了一个做恶的人临终的时候他的心境。这一首偈第一句,“罪人临终得重病”,也就是这一个罪人,在临终的时候得到了重病。各位莲友,病由哪里来啊?由我们的心而来。心从哪里来啊?从思想观念而来。这思想观念从哪里来啊?从我们生生世世累积而来的。有一句话说:“病由于情”。我们身体上有什么病,往往是由我们的心情产生的,真的,过去世固然有那个业,可是现在如果我们都是心、平、气、和,谦、卑、柔、软,凡事理性不情绪,心中没有不平、不满、怨恨,如果能够这样的话,比较没有病。譬如说,在座都是女众,女众往往容易得到乳癌,或者是子宫颈癌,就是妇女病这一类的。那如果我们女众都是心平气和的,凡事不计较的,内心没有不平不满的,不常生气,内心不积恨,比较不会有这一种病。那如果常常那样的话,往往就会有那种病。因为这一股气,恨气,积在心中散不掉,就会导致所谓的气逆,而有这个状况。再来,一个人平常都是三更半夜才睡觉的,也容易得到疑难杂症。所以要维持身体健康,避免病痛,在饮食上,生活习惯上,尤其在心上都要调整。这一个人如果对父母是非常非常的孝顺,不忤逆父母,体贴父母,对父母使父母能够欢喜,能够称心满意的话,这个人福报很大,会带来很大的福报。如果对父母忤逆不孝,常常跟父母冲突对立,那这个人的命运就不太好,所谓命运会坎坷,身上会有疑难杂症,所以希望我们女众们能够避免。

    “罪人临终得重病,神识昏狂心倒乱。”他的神识已经是昏散狂乱了,他的心已经是颠倒了,没有办法稳定跟专注,也就是所谓的“心识茫茫,六神无主。”

    “地狱芬芬眼前现”,这时候,地狱的景象,譬如说刀山剑树啊,火汤油锅啊,种种地狱的刑罚火具,都显现在他的面前了,“身流白汗手把空”,这个人全身流着白汗,而且双手向空中抓,抓什么呢?希望有一个依靠,但最后都落空,什么也抓不到。各位莲友,一个人如果平常行善积德,甚至有重大的善业,往往在他临终的时候,他要去的那个善的地方,譬如说天堂,天堂的境界就会先显现出来。如果一个作恶多端的人,虽然他还没有断气,往往也会先看到地狱的景象。那如果是一个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的念佛人,往往在他临终的时候,将断气还没断气,极乐世界的庄严的景象,譬如说莲花啊,金地啊,楼阁啊,就会先看到,这是一种自自然然的果报的显现。像这样临命终时心识昏乱恐惧的人,善知识当然先要安慰他,让他驱除恐惧,在他身心安稳之后,再为他说妙法。所谓妙法,所谓“无上甚深微妙法”。妙,在这里是指什么呢?其实就是指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悲愿与力量,这个就是微妙法。在经典上说,阿弥陀佛的十力威德,光明神力,阿弥陀佛有佛的十力威德,阿弥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能够毫无障碍的安慰、保护、救度任何一切的十方众生。为他说阿弥陀佛慈悲救度众生的法门,叫做“为说妙法”。而妙法就是能够救度众生的方法,能够救度众生的就是妙法,如果不能救度众生的,不能使众生成佛的,那这个法门呢,就不是究竟的法门,而是方便法。这里所说的妙法,就是阿弥陀佛慈悲救度的法门。因为唯有阿弥陀佛的慈悲救度,才能给他安慰,让他离开当下的苦境,什么苦境呢?眼前他就要堕落地狱了,阿弥陀佛不但能让他不堕地狱,还可以让他脱出三界六道轮回,同时往生极乐,快速成佛。这样的法才堪称为妙法,对不对啊?(众答:对。)所以妙法其实就是阿弥陀佛救度众生成佛的法门。再直接讲,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万德洪名就是妙法。所以,善知识给他说了阿弥陀佛的妙法之后呢,就要他念佛,在这里,“教令念佛”的这个念佛,是指心中思惟阿弥陀佛救度的功德这一些内容,以及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每一尊佛都各自有他成佛的内涵与意义,名号也是一样。那么善知识本来是教这个临命终的极重恶人,在心中思惟忆念阿弥陀佛救度的功德力量,可是呢,经文说“彼人苦逼,不遑念佛”,也就是这个即将临终的五逆十恶的罪人,当下临终的时候,身心被种种的苦所逼迫,根本不能稳定专注,无法在心中思惟忆念阿弥陀佛的救度,阿弥陀佛救度是怎么样的慈悲,有怎么样的功德,又是怎么样的救度,这一些他都思惟不来,甚至也不能稳定专注的心中忆念佛名。

    请看讲稿经文:“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

    善知识看到这种情形,就另换一个方法说:你如果心中不能思惟忆念阿弥陀佛,你就口中直接称他的名号,喊他的名号。所以说,“应称无量寿佛”。

    接下来:“如是至心,念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经过善知识另外教他这种方式的时候,这个人就能做得到了,他就以至诚恳切的心,让嘴巴的声音能够相续不断的具足十念,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念了十声。

    请再看经文:“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由于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万德洪名的缘故,每一念每一念,都能够消除他生生世世乃至今生今世旷劫以来所累积的种种罪业,这种永远要在六道当中生死轮回的罪,在他每一念每一念中的念佛当中都消除了。

    接下来:“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

    他念了十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断气了,断气的时候,他看到有金莲华非常的清楚明亮,好像圆满光辉的太阳一样,金光闪闪的显现在他的面前。

    接下来:“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在一刹那之间,当下就坐着这一朵金莲华往生了。往生到哪里呢?往生到极乐世界。各位莲友,殊胜不殊胜?(众答:殊胜。)难得不难得?(众答:难得。)真的不可思议,真的令人难以相信。一个一生当中无恶不作,无作不恶,甚至十恶五逆,地狱之火已经燃烧到他的面前了,善知识来跟他安慰,跟他说弥陀救度,那个时候他就要断气了,在他断气的时候,他称念了十声的“南无阿弥陀佛”,立刻火焰化红莲,就坐着这一朵金莲华往生到极乐世界了,太殊胜了,不可思议,也很难令人相信,对不对,不容易相信,是不是?(众答:是。)可是,这是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说的,同时在我们《念佛感应录》里面,也刊登了很多很多平常都没有念佛,一生杀鸡杀鸭,临终的时候痛苦现前,心中不安,在莲友助念的当中,很神圣庄严的往生了,面貌端正了,慈祥了,身体柔软了。

    在下品下生这短短的经文当中,念佛的“念”,总共出现在五个地方,有六个字,这一些地方是关键的地方。第一个地方是“为说妙法,教令念佛”,第二个地方是:“彼人苦逼,不遑念佛”,第三个地方是:“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以上这三个“念”,是属于意业,也就是心中,指心中思惟阿弥陀佛功德救度,忆念阿弥陀佛名号,所以这三个地方的“念”跟后面的“念”,“念”字虽然一样,但是涵义大有不同。第四个地方是:“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第五个地方是:“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在这里,具足十念的“念”和念念中的这个“念”,不是属于意业,是属于口业,是口中称“南无阿弥陀佛”的称念,不是意业思维忆持的忆念,这看经文是很明白的。经文说:“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称无量寿佛之前的念是心中的忆念,之后的念就是口中的称念。在我们中国字,也就是汉字,都是同一个“念”,但有心中忆念与口中称念两种不同的内涵,在这里之所以要这样详细的有次第的来分别这个念不同的涵义,是因为《观经》在下品下生的地方,标举口业的称名念佛,是有很深的内涵,对于我们净土宗来讲,更有其根本的意义,可是一般人都是依文解义,依语不依义,没有去探讨他背后深广一层的重要内容,结果这么殊胜的教理,对我们念佛人有切身关系的地方都被遗漏掉了,那岂不是很可惜吗?

    刚才是就文字上来消文,接下来,底下所谓《观经》下品下生之涵义,我列举了二十六点,来显示经文背后甚深的涵义,当然如果要再详细的话,还要更多。

    第一点:显第十八愿“乃至十念”之“念”,即是临终之十声“称名念佛”。

    这一点也非常的重要。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愿有四十八条,所谓四十八愿。其中有一个根本愿,根本愿是第几愿啊?(众答:第十八愿。)根本愿就是第十八愿,第十八愿我们中国字总共有几个字啊?有三十六个字。字虽然只有三十六,可是他的内容包含了整部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陀罗尼,十方三世诸佛一切菩萨所有教法的功德功能作用,都在阿弥陀佛的根本愿第十八愿当中了。第十八愿的三十六字大家有没有背起来啊?没有?我们有文化的人,记忆力好的人,可以把他背起来,把他涵咏在心中,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涵咏久了,自能够正确掌握到他的意义。我们来念一遍,好吗?(众答:好。)

    请合掌,跟我念: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请放掌。

    哎呀,第十八愿念诵当中,顿感一片清凉,他是阿弥陀佛的生命,他也是我的生命,是救度我的功德资粮都在里面了。这第十八愿愿文之中的十二个字,也就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这三句十二个字,跟下品下生这段经文所说的大致上是一样的,下品下生的经文怎么说呢?说“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有没有?有看到啊?这“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岂不是显示第十八愿所讲的“乃至十念”就是称“南无阿弥陀佛”的口业的称念,而且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不是称念其他诸佛菩萨,对不对?(众答:对。)文字两两对照,文字几乎都一致,那么内容呢,两两对照,内容也彼此相吻合。在古代的大德,对第十八愿的“乃至十念”,各宗派各有不同的解释,但是大多以圣道门的立场,引用他们各自所重视的经文教义来解释,因此所显示出来的内容都曲解了第十八愿的真正涵义,偏离了净土法门的核心。譬如,有人引用《阿含经》的十念,所谓一念佛、二念法、三念僧、四念戒、五念施、六念天、七念休息、八念安般、九念身非常、十念死,以这十种念来解释第十八愿的“乃至十念”,那很显明的,那十种念跟我们所说的,“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是没有相关的,跟净土法门也完全没有关系,所以,以《阿含经》的十念来解释《无量寿经》第十八愿的“乃至十念”,那是彻彻底底错误的。另外,也有人引用《弥勒菩萨所问经》这一部经中所讲的十种慈悲心,来解释这里的乃至十念,那也是错误的,跟第十八愿的乃至十念,也完全没有关系。他们为什么会解释不正确呢?根本原因在于没有用纯正的净土经论来解释净土经典,净土宗的教义唯有以净土的经论来解释,真正的意涵才能够显示出来。如果以他宗的经典教义来解释净土宗的经论,那一定会偏差,使念佛人无法真正理解弥陀愿力慈悲的救度。现在我们以净土之经解释净土宗的经文,用经文来对照经文,以下品下生经文所讲的“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来看第十八愿所讲的“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当下就一目了了,就知道这里所讲的十念,是十声“南无阿弥陀佛”,是指口业的称名念佛,不是其他的十种念,也不是四种念佛当中的其他三种念佛。四种念佛是指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和称名念佛。净土宗弥陀救度所讲的是指称名念佛。为什么阿弥陀佛的救度是要众生称名念佛呢?是要让我们在今生今世,乃至现在,就能够往生有份,往生一定,就能够安心欢喜的安住在念佛当中,而不会有所退转,或者改变,也就是让我们晓得,要往生极乐世界是很容易的,是连我这样烦恼强盛业障深重的愚人罪人也有份的,而且现在今世当中就能够确定往生有份了。如果说第十八愿的“乃至十念”,不是称名念佛,而是《阿含经》讲的十念,或是《弥勒菩萨所问经》之中所讲的十种慈悲心的话,那我们,在场包括我的大部分人,甚至是所有的人就往生无份了。如果是这样,那么这个法门对于我们就没有关系了,因为不是救度的法门,也显示阿弥陀佛不是大慈大悲大愿大力,他的爱心有限,力量不够,因为他不能救度我们,他所救度的,是能够做到《阿含经》所讲的十念的人,或者是做到《弥勒菩萨所问经》所讲的十种慈悲心的人。同样的,如果十念念佛不是称名念佛,而是实相念佛或者是观想观像念佛的话,那么我们也同样不能往生,因为我们做不来。如果是这样的话,也不能显现出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大愿大力,唯有“乃至十念”是称名念佛,才能显出阿弥陀佛是大慈大悲大愿大力,能够救度我们,我们往生有份。即使五逆十恶具诸不善罪业深重的凡夫,也能往生,何况我们不能往生呢?所以下品下生的这一段经文,“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对我们念佛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经文,可说是我们的生命,是我们往生的根据,往生的保证,对不对啊?(众答:对。)甚至,第十八愿所讲的“信乐”跟“愿生”,这个信跟愿都归于“乃至十念”的专称弥陀佛名的念佛,因为第十八愿虽然讲“信乐”,讲“愿生”,可是也有的人,他没有文化,没有智慧,他理解不来,信不来,甚至一些小孩子或者是譬如说鹦鹉,它也无所谓信,也无所谓愿,可是在它念念念佛当中也能够往生,这就显示,只要我们此后专称弥陀佛名,自自然然就有弥陀的佛力愿力,牵引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只要我们不排拒,不跟阿弥陀佛拉距,怎么样跟阿弥陀佛拉距呢?哎呀,阿弥陀佛抱歉,我不能跟你去,我还要留着,因为这个娑婆世界有我恩爱的丈夫可爱的孙子,或者,阿弥陀佛抱歉,我还不能跟你去,因为在这个世间上,有我的冤家债主,我的丈夫他一生对我不好,他凌虐我,他欠我,我非得看他没好下场,才要往生。如果是这样的话,当然,阿弥陀佛就无可奈何,就只好还在那里等。固然,我们都是凡夫,愚痴,有贪瞋痴,执着这个世间,即使我们再怎么样的愿生极乐专称弥陀佛名,可是摆在眼前的,有我们可爱的孙子,有我们住得很习惯的环境,所以一下子,还不到命终,就要我们到极乐世界,我们还觉得舍不得,对不对?(众答:对。)不过,这个没有关系,我们说愿生弥陀净土,不是说现在就要往生了,现在非往生不可,不是这样的,是现在就存着愿生之心。那么每一个人有生必有死,那么当你死的时候,你就往生极乐世界,就不执着这个地方了,现在多少还会执着,对不对?但是不冲突,没关系,这自然,凡夫嘛,我也是一样。可是到了最后,生命不能保留了,非死不可了,那个时候二只能选一的时候,你就会选极乐,不会选这里,对不对?(众答:对。)因为我们都是学佛念佛的人,学佛念佛的人最基本上就是相信善恶报应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相信死了之后如果不能往生极乐世界,就会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随业流转,不能永远再相逢再见面了。《无量寿经》说:“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各自一条路,《地藏经》说:“父子至亲,岐路各别,纵能相逢,无肯代受。”我们现在都了解这个道理,所以在临终二选一的时候,再怎样的舍不得,那个时候,我们依然坚定的选择极乐世界,也唯有选择极乐世界,才能够真正地圆满我们的愿。为什么?往生极乐世界了,我们就有神通了,就能够一刹那之间,供养十方诸佛,当然也能够一刹那之间前往十方世界,去见见我们沦落在十方世界的,过去世的跟我们有恩义的父母,有恩爱的儿女,有亲情的六亲眷属,然后想尽办法去救度他,对不对?(众答:对。)所以唯有往生极乐世界,才能圆满我们心中最高的愿望。

    接下来,请看第二点:显示“乃至十念”即是“平生上尽一形,临终下至十声”,乃至“一声一念”之念佛。

    第十八愿所讲的“乃至十念”,他的意思是:平生之机就上尽一形的念佛,临终之机就下至十声的念佛,乃至于一声一念的念佛。所以第十八愿的“乃至十念”,不是唯有十念,不是的,唯有十念的话,我们平生只要念十声南无阿弥陀佛,从今之后就不念了,能往生吗?未必能往生。那么,只要十声的话,多念没有用,少念了也不能往生,这样对吗?也不对。在这里的“乃至十念”,是以乃至临终的人,他只念了十声,也能够往生极乐世界,来显示乃至我们寿命延长的人,还有今天,那这一天我就专称弥陀佛名,还有两天,还有七天,或者还有七年,那我们就尽一辈子就专称弥陀佛名,是有这样一种涵义。那么这一种涵义呢,就是从下品下生的经文,临终念佛而往生看出来的。

    接下来第四点:显“至心”即是至诚恳切。

    在这里所讲的“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这里的“至心”就是至诚恳切的意思,没有其他玄妙的高深的涵义。至诚恳切我们都能够流露出来。那如果“至心”含有其他玄妙的高深的另外的涵义的话,那我们将怎么办,我们理解不来,这个心生不起,怎么办呢?何况,这个临命终的人,他心识茫茫,六神无主,他的心中只有恐惧跟慌乱,善知识跟他讲的他几乎理解不来了,他只是一心希望被救度。所以善知识要他你只要喊“南无阿弥佛、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了,所以他就跟着“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所以他在喊佛念佛一句一句当中充满了恳切,这就是至心,“如是至心”。由这里的至心,至诚恳切,来看第十八愿的“至心信乐,欲生我国”的至心,也一样是至诚恳切的意思。我为什么要这样强调呢?是因为有的人对第十八愿的解释,都不是正确的解释,都偏离了,把至心解释得很玄、很妙、很高深、很复杂,使得一般念佛人不能掌握到要领,也掌握不到,就在那里恐慌啦,徬徨啦,我虽然念佛了,可是我没有至心啦怎么办啊,这样岂不是本来是易行道,就变成难行道了,对不对?所以这里的至心,道理很简单,就是至诚恳切。

    接下来第五点:显“十念”即是满数之意。

    满数之意就是念念当中都圆满了消除生死之罪,念念当中都圆满了能够往生的功德,这个叫做满数。意思就是十念既然是满数的话,是一种表法,代表满数的话,如果他没有念到十声他就断气了,那他只念了九声,那能不能往生啊?也照样往生,阿弥陀佛也照样救度他。如果他只念了五声就断气了,照样往生,只念了三声一声,甚至声音要念出来,嘴巴已经硬了念不出来,就在心中念,甚至心中念不出来,只是一个想被救的那个念头,那也照样往生。所以这里的“具足十念”等同第十八愿所讲的“乃至十念”,也就是念念都能消除生死之罪,念念都具足往生的功德。临终之机,就是乃至十声一声一念的念佛,平生之机就是尽形寿尽一辈子,不杂修杂行的专称这一句弥陀佛名。

    接下来第六点:显至心称名念佛,念念皆能除生死之罪。

    这个五逆十恶的罪人,除了念佛以外,他有什么功德?他有什么修行?他没有啊。他所靠的只是张开嘴巴,跟随善知识,跟随人家一声一声的喊出“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那也能够消除他的生死之罪,所以显示这一句弥陀佛名,在我们一句一句的称名当中,都能够灭除生死之罪,为什么呢?这一句弥陀佛名,是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甚深利益、殊胜微妙的无上功德,所以念念之中都能灭除他八万四千的罪业,都能够让他获得八万四千无量无边的功德。因为阿弥陀佛这一尊佛,他之所以成佛,是为了我们众生经过五劫的时间去发愿,为了我们众生经过兆载永劫时间去修行,把他累积的功德都容纳在这句名号当中,使得这句名号就具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是所有功德的结晶,都在这句名号当中,使得任何人,只要至诚恳切的称名念佛,念念都能够消除罪业,念念都能够增长福德,念念都是往生的功德资粮,都是往生的正因,所以决定能够离开三界六道的轮回,往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极乐世界,快速成佛。

    各位莲友,时间的关系,我们早上就讲到这个地方,下午两点开始接着再讲演,下午有更精彩的内容,请大家不要离开。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各位莲友: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请放掌。

    听大家念佛的声音铿锵有力,感受大家的内心是非常的虔诚恭敬。我来说一件故事,在台湾有位法师,有一年到美国去弘法,领众共修念佛。当念佛结束之后,外面有一个美国人,很感动的走了进来向法师反映,他说他是一个学神通的人,他能够看人身上的光,他说刚刚念佛的时候,大家身上都有光明,尤其是虔诚恭敬念佛的人,他的光明就非常的大,非常的炽盛,几乎大到要将整个地球包起来那样的大,那么没有虔诚念佛,只是跟随人家动动嘴巴的,他的光明是在他的嘴边“噗、噗”,这样噗一下噗一下的光而已。他看到这个瑞象就非常的感动,知道佛法——尤其是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真的是不可思议啊,他说他也想学佛了。在经典上说,一个念佛的人身上都有光明,也就是“身放光明”,身上的光明可以照到四十里范围之外。我初学佛的时候,看到这一段,就非常的感动,因此非常的喜欢念佛,心想,只要动动嘴巴,居然就有光明,而且能够照到四十里以外,直到学佛越专越深入的时候才晓得,其实,我们只要虔诚念佛,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佛光,而且这个佛光呢,不只是四十里,不只是包满整个地球,而是遍满整个宇宙的,在《阿弥陀经》释迦牟尼佛解释阿弥陀佛为什么名叫阿弥陀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就说:“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也就是这一尊阿弥陀佛跟他的名号是具有光明的,而且这个光明呢,是遍照整个十方法界整个大宇宙的,不受任何的障碍,不受对方贪嗔痴的障碍,业障的障碍,冤家债主的障碍,恶鬼邪神的障碍,天魔外道的障碍。既然如此,我们专心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时候,我们的心光岂不是跟随这句佛号而照十方国,遍满整个大宇宙了呢,莲友,对不对?(众答:对。)在这个宇宙当中,这个空间,有很多种波力,譬如说电波光波,电波光波我们看不到,它非常的快速,可是总不如我们的心波,我们的心波,一念之间可以遍满整个宇宙,当然,这必需要详细的解释,不过也由此可以知道,念佛不可思议,起心动念念佛,身上就大放光明。那么身上放佛光有什么好处呢?能够消我们的业障,增长我们的智慧,附近如果有我们生生世世以来的冤家债主,那么我们念佛,佛光也能够加持对方,化解我们跟他的冤孽,甚至能够超度他们离开六道,往生极乐世界,可以说念佛的好处真的是我们想象不到。大家想不想身放佛光啊?(众答:想。)不念佛的时候我们有没有佛光?(众答:没有。)不念佛的时候我们是凡夫的光明,不是佛的光明。其实我们人都有光明的,不过呢,善人有善人的光明,恶人生起恶念,就有恶的黑暗的光明,所以我们一方面要专心专一念佛,一方面也希望能够时刻保持正念,心存善念,念佛身放佛光。念佛,阿弥陀佛也在我们顶上保护我们,在我们四周陪伴我们,与我们同在。

    我来说一段故事,我们这里的创办人蔡丽英居士,蔡丽英居士他的先生的一段故事。蔡丽英居士大家都知道是哪一位吧?(众答:知道。)她的先生是台湾高雄人,姓史,历史的史,叫做史传芳,传承的传,芬芳的芳。哦,是长短的长,芬芳的芳。哎呀,蔡居士你来现身说法,你说比较直接,来,你来说。(众鼓掌欢迎)好,我如果说得不对,或者有遗漏,就请你来补充。蔡居士的先生史居士,在二十几年前做生意,做生意都是为了赚钱对不对?但不能保证永远都赚钱,也有亏损的时候,结果那个时候他亏损了。同时也被人家告了,告到官司里去了。哎呀,做生意没有赚钱,又亏本,又被人家告,难免很苦恼,要怎么样来解围,怎么来过这一关呢?那么这个史居士有个朋友就跟他讲,跟他建议说,在台北,有一位算命先生,他是专门算紫微斗数的,非常的灵验,我们去给他算看看,同时问他,看你这个命中这个劫,这一关能不能过,要怎么过。好,当下就报名,可是,这位紫微斗数的算命先生客户很多,现在打电话去报名要排队,排多久呢,三个月之后,可见对方的知名度。那么经过这个朋友的介绍就提早了,虽然提早了,也要经过多久呢?一个半月。那一个半月之后再去,不过这个时候生辰八字要先报给他们。一个半月时间到了,史先生就从高雄赶到台北,去给对方算命,对方算命跟人家有点不一样,就是说你来给我算命,我先讲一件你最近发生的事情,如果准确就继续算不下,如果不准确了,好,那表示我算的可能就不准,就可以不用算了,就可以回去了,是这样。结果,对方就跟史先生说,你最近是不是犯了一件官符啊?就是被人家告。史先生就说,是,是。那这样可以继续算下去,最后呢,这位紫微斗数的先生就跟史先生说,这一件难关不是很难解围的,你回到你的家乡去看看哪个寺庙啊庙宇啊最灵验,你去那里许个愿,然后做个善事,这一关就容易过了。那么史先生经过指导之后,回到高雄就在想,平常忙于做生意,也没什么信仰,所以平常也不在拜拜,对这一方面也不了解,没有概念。后来想一想啊,那个高雄的关公庙很灵验,关圣帝君的庙很灵验,那就去那里许愿吧。关圣帝君是谁知道吧?(众答:知道。)关老爷,关公,三国演义的关云长,关云长可说是非常的忠义,所谓正气磅礴,正气参天的。他就去许愿,求关公给他做主,替他解围,如果这一关能够过的话,他就发愿每一年都来酬戏,都来做戏酬神,演电影啦,或是什么的来酬神。人在困境当中,是有什么机会就想把握的,过了几天,史居士在报纸上看到某个地方有一个神童,非常的灵验,很远的地方都有人包这个巴士来问事,他看到也心动了,也立刻报名。那么问事的那一天,史居士就去了,去了人比较多,所以他排在后面,排啊排啊,轮到他的时候,当他来到这个乩童面前的时候,这个乩童立刻起身向他恭恭敬敬的来行个礼,那个史居士心中就奇怪了,哎,神明怎么向我敬礼啊,所以史居士也向他回个礼,这个时候那个神童就说了,我不是向你行礼,我是向你背后的将军行礼。各位莲友,史居士背后有将军耶,那这位将军是谁啊?关圣帝君。关圣帝君是所谓忠义之臣嘛,那么受人之托,就要怎么样呢?就要忠人之事,讲信义。那么受史居士之托,当然就要为他做主。他到这里来,关公也跟随他来了,几乎是保护他,关公他是我们寺庙里面的护法神,就是所谓的伽蓝圣众,保护道场,捅护修行人。那么我们设想看看,他是到这个地方来,如果史居士在三更半夜到了坟墓去的话,那附近如果有鬼魂看到史居士来,会怎么样呢,就恭敬的站到旁边去,对不对?那不是因为史居士所以恭敬站到旁边,是因为他的背后的那位将军。再假设如果史居士万一堕落地狱的话,那么阎罗王会怎么样呢?要审问他之前,至少要向他行个礼,那不是向他行个礼,是因为背后有个主人,所以也要看看主人的面子。那么终于不久,史居士那个难关就轻而易举的解围了,所以史居士就依他的这个愿,每一年每一年,关圣帝君圣诞的时候,都去做戏来报答。不过现在史居士不这样了,不是做戏报答了,那想到现在人家家里面都有电视啊,还有电影光碟,大家都在家里看电影光碟,不会到庙里去看戏,所以他到关圣帝君圣诞的时候就出钱,用米啦,日常用品啦,来救济贫困,这一种方式。蔡居士,有没有遗漏的地方?(蔡居士:没有。)我这样讲正确不正确?(蔡居士:正确。)我觉得这一件啊对我们有启发的作用,所以我想请史居士亲自写下来现身说法。那关圣帝君他是不是佛?他还不是佛,他目前只是护法神,他都能够这样了,何况是菩萨?何况是佛?何况是佛中之王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大慈大悲他要救苦救难,要将我们六道轮回的痛苦众生,统统救到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但愿所有的人统统往生极乐世界,不愿独有一人留在娑婆,阿弥陀佛对我们的救度是主动性的、平等的、没有条件的,阿弥陀佛拜托我们,要求我们念他的名号给他救度。他说,你只要念我的名号,我的光明就照耀你,我就在你的头顶上,在你的四周与你同在。我们没有求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预先的为我们准备,当我们求阿弥陀佛的时候,阿弥陀佛已经给我们了,对不对?(众答:对。)我们来算看看,到底是阿弥陀佛主动的为我们发愿,发四十八大愿,还是我们合掌顶礼向阿弥陀佛祈求拜托他才发的啊?不是。既然这样的话,我们岂不是一起心一动念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很高兴的自自然然的就在我们的头上安住,在我们的四周相随,时刻与我们同在,所以念佛自然与佛同在,对不对啊?对。所以史居士这一件故事,对我们念佛人,可说也有很大的功德。因为给我们这么样的启发,所以那件故事是非常有价值的。

    接下来我们还是继续早上这个讲题的内容,《观经》下品下生之涵义。《观经》下品下生有什么深广的涵义呢?我们早上依照这一张讲稿,是谈到第六段,接下来我们要从第七段来看。

    第七点:显恶人念佛尚救,何况善人念佛。

    我们知道下品下生的众生,他是一个恶人,而且是一个大逆不赦的恶人,就是极重的恶人,他一生没有行善积德,也没有受过三皈,也没有吃素,大概也没有在寺庙里面合个掌,礼个佛,对不对?在临终地狱之火燃烧过来了,阎罗王所派来的鬼卒来索拿他了,可是,就在他念念“南无阿弥陀佛”当中,地狱之火化为金莲花,立刻离开地狱的果报,获得了往生将来必定成佛,像这样的恶人阿弥陀佛都会救他了,那么何况我们在座各位呢,是不是?(众答:是。)这个下品下生的经文给我们的启发非常的彻底,可以说是给我们大安心,大满足,给所有修行人最后的希望、安慰、光明,对不对啊?(众答:对。)下品下生的经文,主要的在透露出阿弥陀佛无限的慈悲,绝对的大爱,跟彻底的力量,连这样的众生也能够救度,并不是鼓励我们去做恶,为什么呢?佛教就是要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对不对?佛看到行善积德的人,就加以赞美,赞叹,看到为非作歹的人都加以规谏,规劝,是不是?(众答:是。)可是现在连做恶的人他也要救他,这表示佛不是因为他做恶才救他,而是因为悲悯,基于悲悯才救他。当然所谓的佛是怨亲平等,是自他一如,所谓的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当然,在佛的眼光当中也无所谓善啦,恶啦,也无所谓圣人啦,凡夫啦,他对众生都是无我的,他只有一个心要救对方,并没有去分别他是圣人还是凡夫,是善人还是恶人,是出家众还是在家众,是男众还是女众,是年青还是年老,这对佛来讲是没有分别心的,对不对?(众答:对。)像这一颗药,万灵仙丹,不管谁吃下去,这一颗药自自然然就在他的身中发生这个药效,他有任何疑难杂症都会药到病除,这一颗药它是不管你是出家人在家人,会修行不会修行,心清静心不清静,药没有这样的分别心,对不对?(众答:对。)不管他是懂得药效,所以才来吃这一颗药也好,或者是不懂得药效而吃这一颗药,甚至被人家强迫吃下这一颗药,这一颗药统统是自自然然的天生自然的任运自然的在他的身中产生这个药效,阿弥陀佛他的救度是天性自然,没有分别心,如同这个药,你只要吃下去,不管是谁,平等的,这颗药平等的在每一个人身上产生功效,当然世间的这个药也有可能因为某一个人业障特别深重,所以这一颗药不灵,但是阿弥陀佛这一颗阿伽陀药是无有障碍的,没有说吃下去不灵的,连这个下品下生的根机,都能够很明显产生它的效果了,何况其他的人呢?以此类推,就可以知道,我们在座的莲友只要是真的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各位都是极乐世界的圣众之一了,对不对啊?(众答:对。)各位莲友都是净土的菩萨,是不是?(众小声答:是。)是不是?(众大声答:是。)难道不是吗?(众答:是。)好象大家都答得心虚虚的,有些无力,不敢承担,本来就是这样啊!你如果不敢答应的话,那等同拿一把刀放在阿弥陀佛的脖子,为什么呢?救你到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佛的愿啊,他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成正觉了没有?(众答:成了。)那你能不能往生啊?(众大声答:能。)你念佛不能往生,那等于你认为阿弥陀佛还没有成佛,就是谤佛!(众:啊?)有这么严重!当然,阿弥陀佛丝毫不计较的,你念佛愿生极乐世界,可是你怀疑阿弥陀佛,哎呀,我这样念不晓得能不能往生?哎呀,我烦恼重啊,我业障深啊,我妄想杂念特别多啊,我不念佛的时候还好啊,一念起佛来东想西想,怎么办呢?像这样能往生吗?又没有功夫成片,梦寐一如,又没有获得清净心,如果你这样想,就是在误解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说,每一个人的根机是各不一样的,出家众他是专业的修行人嘛,所以他念佛的时间就比较多,那他一个人没有家累,所有他没有后顾之忧,他念起佛来或许心就比较清净,那我们都是在家众,士农工商啊,上有老下有小,金融风暴,所以负债累累,念起佛来三心两意,东想西想的,每一个人根机各各不一样,阿弥陀佛就说,就以你那个根机专称弥陀佛名,你时间一到,我来迎接你,时间还没到,我光明照耀你,保护你,跟随着你,我呢,也住在你顶上与你同在,你时间到了果报到了,临命终的时候,我率领着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敲锣打鼓浩浩荡荡来迎接你到极乐世界,这个就是“阿弥陀佛”,知道吗?(众答:知道了。)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怎么算是阿弥陀佛呢?如果不能让我们往生的话,他连成佛的资格都没有,何况有阿弥陀佛出现呢?不可能啊。所以这下品下生的经文,哎呀,让我们满心安慰啊,幸运啦,幸运啦,有阿弥陀佛的救度,这真的。一个出家修行深山闭关的人,越修越苦恼,为什么?哎呀,烦恼是一天一天的加深,没有一天一天的减少,象这样怎么能够解脱生死轮回呢?最后他遇到了阿弥陀佛的救度了,他黑暗的面前一片光明,为什么呢?有希望了,他有安慰了,他晓得他能够获救了,那如果没有阿弥陀佛的慈悲救度,你看他的后果会怎么样,就苦苦恼恼而终,然后呢,还是继续的生死轮回,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当他看到了下品下生的经文,晓得我往生有份,我得脱有望,他都能够往生,何况是我呢?所以显示恶人念佛都能够被救,何况善人念佛?所以大家都是善人的念佛人,对不对?(众答:对。)不过,我们要把自己当成是下品下生的人,这个就是所谓彻底放下,通身靠倒,没有第二条路。下品下生的人有没有第二条路?(众答:没有。)那如果是善人的话他有没有第二条路?他有,因为他还不至于堕落地狱,他下辈子还会当人,还会生天,你往生没关系,反正我是一个善人,我下辈子还能当人生天,那就危险啦!所以我们要把自己看成什么样的人啊?下品下生的人。我们彼此都要把我们自己看成下品下生的人,这样的话,我们的心,就会谦卑会柔和,对不对?我们是下品下生的罪人,恶人,极重的恶人,我哪有资格跟你比,不平不满,比较计较的呢,那么你也是下品下生的罪人恶人,好,我们都是一丘之貉,互相同情,就会有这一种彼此接纳彼此包容的心。

    接下来第八点:显临终念佛尚救,何况平生念佛。

    下品下生的人,他是一直到临终的时候才念佛,他念了几声佛啊?他才临终念一点点佛,何况我们平生现在就已经在学佛念佛,愿生极乐世界,我们现在就开始了,尽一辈子不会改变了。他临终都还来得及,那我们现在都已经是坐在上面了,哪有来不及的呢?譬如说七月二十六号两点的火车,要从我们澳门出发前往北京,一个人是到了一点五十九分五十九秒才身上背着很重的包袱,急急忙忙赶到火车上,虽然来得及,已经上了火车了,可是他的右脚被夹在门外,他终于来得及上火车,也能到北京,对不对?不过他很危险,是不是?那我们是不是提前就已经坐在火车上了,是不是?(众答:是。)他都能够到达北京,安安全全,何况是我们呢?所以这里就说:临终念佛尚救,何况平生念佛。

    再来,第九点显示:临终少念尚救,何况平生多念。

    这个下品下生的人,他念佛顶多就是十声,是不是?他念十声他也能够往生,何况我们自从念佛以来,何止十声呢?尤其像今天大家念了多少佛啊?念了很多的佛。不过,这个佛不是以多少来计算的,不管你念多念少,不管你罪业是深是轻,不管你功夫是高是低,这个不管,完全看阿弥陀佛的佛力愿力,这句名号的光明威神功德之力,让我们念佛的人,念念都是往生的正因,念念都具备往生的功德、资粮。

    接下来第十点:显临终助念尚救,何况平生自念。

    下品下生的人他是临终,心中恐惧慌乱,旁边的人跟他开示:某某人啊,你就跟我声音来一起念。他是有别人在旁边念给他听,给他依靠的,可以说呢,他是不能够自己站起来平稳的一步一步走路,而是让人家扶着走路,他都能够达到目标,何况我们自己从现在开始,就能够清清净净的,就能够铿锵有力的来念佛,哪有不能往生的呢,对不对?(众答:对。)所以你就要说,“虽然终日徬徨,傍晚到达目的,足矣。”也就是他整天到那里彷徨,找不到目标,甚至找不到方法,可是,在太阳下山的时候,他终于正确的到达目标了,这样的话,是不是也是足够了,对不对?就没有遗憾了,他终于到达目标了,只是比较侥幸、危险。那么我们不是在那里徬徨,突然间傍晚幸运才到达目标,不是,是现在就稳稳定定的到达目标,对不对?(众答:对。)因为我们是一个愿生极乐,专称弥陀佛名的人,在阿弥陀佛的光明摄护当中,可以说虽然肉体还在这里,但是已经是极乐世界的圣众之一,虽然果报还没有尽,但已经不是六道轮回的凡夫,对不对?(众答:对。)所以我们的法门净土宗有自己的特色,什么特色呢?就是“平生业成”。在我们平生,还没有临终,我们往生的这个业因已经圆满了,成就了。有了这个业因,自自然然就会获得往生成佛这个果,这个叫做“平生业成”。这个是只有净土宗才有的,如果不是净土宗,靠他自己的力量,那是不可能的,就没有这个特色。

    接下来第十一点:显临终念佛宿善深,何况平生念佛。

    这是一般人,一般人有一种观念说,这个五逆十恶临终能够有善知识来为他助念,他在只是念十声“南无阿弥陀佛”之下,就能脱离地狱之苦的燃烧,乃至脱离永世的轮回,获得了往生成佛,这是因为他宿善深厚啊!那你现在念佛,恐怕你的宿善不如他,所以或许他能往生你不能往生,有一些人有这一种观念。那一种观念是错误的!想想看,这个人临终才遇到才往生,说他宿善深,我们现在就遇到了,难道我们就宿善浅吗?他平生都作恶多端,我们现在就已经学佛念佛,已随缘随份随力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样说他宿善深,我们就宿善浅,这样合乎逻辑吗?不合乎逻辑。如果抱着那一种观念的话,是破坏我们的信心,那一种见解就是恶见,不是正确的正知正见,所以有一句话说:“恶见妨解脱”,不正确的见解会妨碍人的解脱生死轮回,所以这个观念非常的重要,因此,我们净土宗必须要建立纯正的净土宗的正知正见,才不会被人所惑而动乱,而改变,甚至退转了。

    第十二点:显称名能使必堕地狱之人不堕地狱,使不能往生之人亦生极乐。

    只要称念弥陀佛名,能够使百分之百要堕落地狱的人,任何的法门都不能帮助解围解救的,天差地别的,反而能离开地狱不堕地狱,而本来不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因为他平生没有发愿念佛,最后也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了,显示这一个法门是念“南无阿弥陀佛”,是没有一个众生不能被救的。必堕地狱,结果必生极乐,这是任何法门所没有的。那如果不是称名念佛的话,这个人就要堕落地狱了。

    早上好像第三点漏讲了,大家回过头来看第三点:显“口称”胜“心念”,彰易行道之极致。

    下品下生谈到这个念佛的“念”,有五个地方有六个字,前面三个地方是讲心中忆念的念,思维的这个念,后面的三个念是讲口业,用这个口嘴巴来念佛的称念。那么前面善知识要他心中思惟忆念弥陀功德名号,那个时候,他心中慌乱,心中不能念,善知识晓得,立刻转一个方法,要他张开嘴巴,称名念佛,结果他就在念念称名念佛当中,地狱之火消了,阎罗王派的鬼卒离开了,阿弥陀佛拿着莲花出现了,当下往生极乐世界了。这岂不是显示口称胜过心念,彰显出我们净土宗易行道的这一种“易”到达了极点,没有比这个更简单更容易了。易行道净土门易行,容易、简单、做得到,从下品下生可以彻底展现出来。那如果必须要心中思惟,或者是观想的话,那么莲友们,这个下品下生的人能往生吗,能不能?就不能往生了,他就要堕落地狱了,因为他心中慌乱,心中只有慌乱,只有纷散,只有痛苦,他哪里能够在心中静静的有那个时间去思惟去忆念弥陀的功德也好啦,佛的境界也好啦,或者是佛体也好啦,他念不来啊,可是如果要他口中去喊出这句弥陀名号的声音,他那个时候就做得到,岂不是显示我们净土宗称名念佛的容易又殊胜吗,对不对?(众答:对。)称名念佛即使是一只鹦鹉,它也会念,会跟着我们人的声音而念佛,它念习惯了,死的时候,也能往生极乐世界。那如果要这只鹦鹉鸟的心去思惟阿弥陀佛的名号或者功德,这个鹦鹉鸟它能吗?不能。再来,一个小孩子呀呀学语的时候,我们教他念:“阿弥陀佛”,他也会跟我们念:“阿弥陀佛”,那如果那个时候,小孩子在某种因缘之下去世了,我们跟他念阿弥陀佛,他跟着我们念阿弥陀佛,或者耳朵听阿弥陀佛,那当下也能够往生,那如果要这个婴儿心中用心去思惟这一句名号,或者名号的功德或是佛的境界,这个婴儿做得到吗?做不到啊。婴儿做不到大人应该做得到吧?也做不到。像有的老菩萨他没有文化也不识字,脑筋也很钝,这个根机很低下很钝的一个人,你要他用心去思惟阿弥陀佛的威神功德,思惟阿弥陀佛的相好庄严,或者是用心去思惟阿弥陀佛的名号,他做得来吗?他做不来。可是你要跟他说,你来到这里,跟我们张口嘴巴共修念佛,这样呢,就是念佛了,他就做得到,对不对?所以下品下生显示出口的称念胜过心的念。不过,我们念佛念佛,难道就只可以嘴巴念心中不能念佛吗?也不是的,只是因为他是下品下生的根机。那平时我们平常一方面要口念,那口念累了就可以心中默念,念佛有四种声音,一种是大声念,一种是小声念,一种是金刚念,一种是默念,大声念就是刚刚我们念的声音很大,外面都听得到。小声念是小小声音,我们佛堂听得到外面听不到,这是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就是动嘴巴没有声音,我们知道别人也看得到,但是听不到声音,这个叫做金刚念。那么默念呢,就是没有动嘴巴,在心中默念。刚才讲金刚念大家知道吗,就是你看我的嘴型,(法师做金刚念示范)嘴巴有在动,但是没有声音。那在这四种念佛当中,哪一种念佛能够比较轻松,不费力,比较绵密不断,细水长流,就是金刚念。但是法无定法,在这里共修的时候,大家都要虔诚恭敬,尽情的出声念佛,那当然有的人念累了可以小声的念,甚至喉咙沙哑了就可以金刚念。那我们早上起来静坐念佛,我们也是用心中念,也不用张开嘴巴,我们躺着准备睡觉了,也是用心中默念的念佛,轻松的念,那么自然的就这样的睡着,所以法无定法,不能执定某一个样式。那么比较上来讲,金刚念比较能够二六时中从早到晚,从晚到早,绵绵密密,细水长流,不妨碍人家,也自己不会累的。这个下品下生的根机论他人是一个恶人,不是善人,论他什么时候才开始念佛,是临终才开始念佛,不象我们现在就已经开始念佛了,论他念佛的数目,顶多顶多也就是十句,可是我们所念佛的数目何止是十句呢?千、百、万、亿都有了,那么像这样的恶人临终十念都能够往生了,何况是善人平生多念呢?各位莲友,对不对?(众答:对。)如果阿弥陀佛救度的对象,是善人、平生、多念,以这个为标准的话,那我们能往生吗?不能。因为谁敢说他是善人?平生到底从哪里算起呢?以几岁为标准?那多念到底以多大的数目为标准?我们如果念不到那个数目,岂不是不能往生了,对不对?所以,阿弥陀佛他的标准是从恶人临终十念算起的,意思就表示所有的人都能够念佛,所有的人都够能被救,真的是没有一个众生被舍弃的。论人,我们凡夫善跟恶来讲的话,有的是善多恶少,有的是恶多善少,有的是善恶俱多,有的是善恶俱少,有的是一生之中只有恶没有善,就象下品下生的那一种根机,但没有无恶唯善的人,没有那一种一生当中都没有恶,都完完全全纯纯粹粹都是善的,没有那一种人,因为我们凡夫都有贪嗔痴的妄想杂念,再怎么样都有恶念,都会做坏事,那么不管他恶多善少、善多恶少,是善是恶,只要我们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就人人都能够往生。

    接下来,第十五点:显以此启发“一切众生,只要念佛,必得往生”之信心。

    这一段应该很容易理解,恶人临终十念都能够往生了,那么,哪有不能往生的人呢?再恶都没有五逆十恶的恶,再慢我们都还不至于临终,现在就开始念佛,再少我们都超过十声,岂不是我们现在念佛,就必定往生?所谓“众生称念,必得往生。”所以下品下生的内文,就是在开启我们的信心。

    第十六点:显三业无功,完全佛力,绝对他力,毫无自力,名号独运,称名独达。

    这几句话可说都是专有名词,在显示我们这个法门的特色,如果不能理解我们这个法门,单单看这几句是不能了解的,甚至学我们这个法门,看了这几句,没有透过解释也会误会。这里所讲的三业无功,三业就是指身业、口业、意业,也就是我们人的行为把他归纳的话就是三种行为,就是身体的动作是一种行为,嘴巴的讲话也是一种行为,内心起心动念也是一种行为,行为就是业,这三种就是三业。显示三业无功,怎么三业无功呢?功就是功能。第一,口业无功:这个下品下生的人,虽然他的业是五逆十恶,可是他随顺善知识,善知识要他念佛,他就跟着念佛,但是他是在很慌乱的情况下跟着念,在这种情形下,他并不晓得他自己是在念什么,不是象我们现在能够有寂静的心,还有闲暇的时间,在这里一句一句很清楚的锵铿有力的来念,所以对下品下生的人来讲,他的口业几乎是没有功能的。再来,论身,身业无功:也就是就他身体的行为来讲,他是痛苦的躺在病床上,身体也不断的在败坏,根本不能以这个身体来拜佛修行,甚至双手合掌他都没有,所以就身业来讲,他完全没有功能。接下来,意业无功:就他的意业来讲,他当下的心是慌乱的、是痛苦的,没办法稳定地、寂静地、清楚地来思惟阿弥陀佛的功德,或者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正是所谓的“业识茫茫、六神无主”的状态,所以他的意业也没有功能。就口业来讲他虽然随着善知识口称弥陀佛名,但是三业身口意是以意业为主的,既然意业失去了功能,口业本身也就没有作用的功能,虽然他一声一声的口称弥陀佛名,发出这种声音,但其实这就象是“醉人答语”,像“梦人说话”,像“鹦鹉学舌”,像“空谷回音”,你说他有什么业不业吗?念佛是怎么一种状态呢?就好象是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沉溺在大海中,眼看就要灭顶了,他拼命的呼救着,这样的人,一定是碰到什么东西就想抓什么东西,希望有任何的东西可以让他浮在水面上,这时候他的呼救是出自内心的,至诚恳切地,这种心情就是至心。只有恳切求救的心而已。至于什么样的法,他不一定晓得,他只是想抓,大木板也抓,甚至小木板也抓,只要是碰到什么东西,当下就是他所有的依靠,这样的人念佛,他并不知道,这一句佛号有什么样的功能,也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效果,他都不知道,只是人家叫他念,他就慌乱的跟着念,所以经文就说:“彼人苦逼,不惶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他就呢,“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虽然有口称,但是三业无功。三业无功的念佛,也能够往生,显示往生的功德、功能,不在众生这边,完全在阿弥陀佛那一边。众生只要念弥陀佛名,佛名的功德,佛愿的力量,必然会使他往生,这就是所谓的绝对他力,毫无自力,也就是名号独运,称名独达。阿弥陀佛为了我们这一种根机,所成就的,只要称名就能够往生的这一种易行的方法,这是我们净土宗的特色,就是“本愿称名”。我们净土宗的特色就是:“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本愿称名,就是三业无功,纯凭佛力,不假藉我们众生的造作。假藉我们众生的功德功夫来往生,完全不靠这一些,只要我们称名念佛,名号的功德,就能够单独的、自然的使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只要我们称名念佛,称名的本身就能够让我们到达极乐世界,这就是名号独运,称名独达。这一点大家理解吗?就象鹦鹉念佛也能往生,那鹦鹉也不知道这一句名号的功德功能,也无所谓信不信,也无所谓愿不愿,所以它意业无功。那鹦鹉也不是能象人能够礼佛拜佛,或者至少合一个掌,所以鹦鹉来讲鹦鹉是身业无功,没有那个功德,它只是靠着嘴巴毫无意识性的惯性的跟着人家念佛,那么念习惯了,也能够消它生死之罪,也能够让它往生极乐世界,这是靠什么力量啊?这完全是靠一句阿弥陀佛的力量,不是靠鹦鹉自已的力量,是不是?所以鹦鹉无所谓信无所谓愿,它只有行,可是行,它只是无意识的跟人家念佛念习惯了,所以就会习惯念佛,所以它的行对它来讲也不成为它的功夫,它之所以能往生就是靠这一句弥陀名号,它如果这一只鹦鹉念“你好”,或者是“早安”、“谢谢”、“对不起”,能往生吗?(众答:不能。)可见它能往生,能够消生死之罪,靠的是这一句佛号,佛号本身就有这个单独的力量。又像我们要从此岸要到彼岸,只要坐在船上,这一条船自自然然安安稳稳的,就能够把我们从这边的岸载到那一边的岸,我们在船上需要帮忙划船吗?不需要。需要帮忙做其他的服务吗?不需要。那么阿弥陀佛这六个字的大愿船,我们只要依自己的根机,老老实实的念佛,就能够从极苦的娑婆此岸到达极乐的涅般彼岸。什么叫做老老实实的念佛?就是专称弥陀佛名,不杂修,不杂行,也不好玄奇高妙,只是当做愚痴的人,什么都不会,一想到就念佛,一出口就念佛,这样专一地单纯地专称弥陀佛名,这个叫做老实念佛。而不是说一方面念佛,一方面又去参禅,一方面学密,一方面持咒,又去靠其他的修行功德,这样老实吗?这样就不老实。再者,我们是怎么样的根机,就以这一种根机来念佛,这就是老实。如果是在家众,我们就以在家众的身份来念佛,不要说我是在家居士,可是我要学出家人,一定要住在寺院念佛,这样就不老实了。我们是凡夫,有贪嗔痴妄想杂念,我们就安于这种身份来念佛,这就是老实。我们是凡夫,却还要高攀圣境,要学罗汉啦,学菩萨啦,学根机锐利的人那样的念佛,那就不老实啦,因为根本就学不来,所以,我们是什么身份什么根机,我们就以什么根机来念佛,是在家众就以在家众的身份念佛,是出家众就以出家众的身份念佛,不管有杂念没杂念,心清净没清净,只要念佛,就一定能够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救度是没有任何条件的,不是持戒念佛才能往生,也不是功夫成片的禅定念佛才能往生,也不是深入经藏广学多闻的智慧念佛才能往生,也不一定要发四弘誓愿的菩提念佛才能往生,我们往生是靠弥陀的愿力,靠这一句名号的佛力,只要念佛,就能往生,所以我们净土宗就是“本愿念佛”,靠阿弥陀佛根本的愿的愿力往生。

    刚刚讲,我们不是持戒念佛才能往生,那我们要正确的理解,不要听了这样,就认为,啊,某某人啦他反对持戒,甚至呢,某某人啦他排斥持戒,某某人啦,他强调犯戒念佛,是这样吗?当然不是这样。我们是就往生的正因来讲,往生的功德资粮在这一句名号。我们有持戒没持戒,持戒清静不清静,只要念佛就必定往生,是从往生的正因来讲。那从一个学佛念佛的人来讲呢,要不要随分随力的来持戒啊?要,当然要。甚至禅定念佛,我们在这里念佛的时候,当然要尽量的不要有妄想杂念,让我们念得心中很清净,很安详,很宁静,很平和。人的杂念越少的话,越感觉神清气爽,念佛不知不觉粗的妄想杂念没有了,剩下的只是细微的妄想杂念,那个时候也能感受到些许的,那一种神清气爽的,那种宁静的感觉,那一种法喜,是不是?所以我们现在所讲的,都是就往生的正因,往生的功德资粮而言的。我们净土宗的特色就是“本愿称名”,就象第十八愿下品下生所讲的,只要专称弥陀佛名,显示我们净土宗的宗旨,专称佛名就是本愿称名,不是三学念佛,不是六度念佛,是称名念佛,称名念佛的本身就合乎弥陀的本愿力,弥陀的本愿力就是佛力,使念佛的众生人人都能往生极乐世界,即使他五戒不具足,即使他难免妄想杂念,不能功夫成片,即使他没有文化不能深入经藏,即使他还是凡夫,心不能真正发菩提心,即使他没有修习三学六度,统统也都能够往生。因为能够往生的,不是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靠“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万德洪名,名号的本身就具足能够消除我们生死之罪的功德,具足能够横超三界六道而往生到极乐世界的功德,具足到极世界就能够快速成佛的功德,因为这样,才能够让任何的众生任何的根机都能够平等的无条件的往生到涅般的极乐世界,这个就是“本愿称名”。这一句弥陀佛名,也被尊称为“万德洪名”,所以往生极乐世界跟我们有没有智慧没有关系,跟我们有没有学问没有关系,跟我们有没有修行没有关系,跟我们有没有清净心没有关系,跟我们是善是恶也没有关系,那有关系的是什么呢?跟我们有没有专称弥陀佛名这个有关系。当然,学问也好啦,智慧也好啦,深入经藏也好啦,都是为了让我们晓得专称弥陀佛名就必生弥陀净土而最后归入专称弥陀佛名,那假使我们没有文化,没有学问知识,没有深入经藏,可以我们晓得愿生弥陀净土只有专称弥陀佛名,此后就专称弥陀佛名,这样也同样达到目的。刚刚讲的,即使我们深入经藏,我们研究钻研我们这个法门的经论,目的就是要晓得,称名必定往生,而最后就专称弥陀佛名。如果我们已经在专称弥陀佛名了,那不管是什么人都能够往生极乐的涅般的世界。如果没有专称弥陀佛名,当然必定是随缘杂善,那恐怕就难以往生。由此显示,往生是全凭佛力,我们这里讲的完全佛力,绝对他力。佛力指阿弥陀佛的力量,佛力跟自力跟凡夫力是相对的,我们凡夫有超越生死轮回的力量吗?有没有?没有。所以要完全靠阿弥陀佛的力量,所以说完全佛力。在这里讲绝对他力,他跟自是相对的,他力是唯有指阿弥陀佛的佛力,不是指其他菩萨声闻缘觉,或是其他法门的力量,不是,专指阿弥陀佛的佛力,阿弥陀佛的功德力,我们只要称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凭籍着阿弥陀佛的力量,就能够到达极乐世界,所以这里就说名号独运,称名独达。

    接下来我们看第十七点:显弥陀佛名,功能力用,大利无上,念佛方是真善,超越定散二善。

    所谓大利无上,大利跟小利是相对的,无上跟有上是相对的。意思是说,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有大利无上的功德,大利是指真实之利,成佛之利。《无量寿经》说:“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这个真实之利就是这里所讲的大利。《阿弥陀经》也说:“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在这里讲的“我见是利”是一般的利益吗?是小小的利益吗?不是,是大利。能够当下让我们离开三界六道的法,能够往生弥陀净土的法,能够快速成佛的法,能够快速广度众生的法,那一种法那一种利益才是大利,如果不是这样的利益就称不上是大利,是小利,就不是真实之利,而是方便之利。“无上”是指什么呢?是指成佛,也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所以无上就是成佛。佛是最高的,如果不是佛的话,那就还是有上,而不是无上,阿弥陀佛这句功德名号是万德洪名,是大利无上的功德,超越《观无量寿经》所讲的十三种定观的定善功德,也超越三福的散善功德,为什么?从下品下生这一段经文就能够显现出来。下品下生是五逆十恶的人,现在他正面临命终要死了,虽然一脚还在人间,可是另外一脚已踏在地狱了,这样的众生还有什么法能够救他呢?刚刚讲的定善跟散善,就是六度万行功德的总称,六度万行功德归纳起来呢,离不开定善跟散善。我们想看看,这样的众生他能够修散善之中,也就是三福中的世福吗?三福就是世福、戒福、行福。世福就是世间的善事,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靠这样的功德能够救他吗?不能,因为他造的是五逆十恶的罪。但是他念佛不但能消这个业,而且能脱离轮回往生极乐,显示念佛比三福中的世福还要超越。再来,三福中的戒福,戒福就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下品下生的人所犯的是五逆十恶的罪,甚至是谤法,戒福,也就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能够救得了他吗?不能。何况大家都有受过三皈,也有的受过五戒菩萨戒,虽然受了戒,但是持戒不容易,根本都没有具足,可是念佛就能够救他,可见念佛的功德是超越戒福的,而且下品下生这一种五逆十恶的根机在临终的这时候,他能够修世间的福吗?能够修五戒十善吗?修不来,他根本没有时间,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也不能够具足众善,何况这一种根机即使有时间的话,他也做不好这一些,所以就方法来讲,这一种方法他是做不来的。就功德来讲,要消五逆十恶谤法的罪,也没有办法消,只有靠念“南无阿弥陀佛”,因为念佛的功德,超越五戒,超越十善。接下来,三福中的行福,也就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能够消他五逆十罪谤法的罪吧?也不能。为什么?发菩提心,因地所发的,必须要实践菩萨道,那么读诵大乘经典,譬如说《法华经》、《华严经》、《金刚经》、《地藏经》,要读这些经典的话,一方面他已没有时间了,即使有时间他也不一定能够读诵,何况读诵经典顶多能消一千劫的罪业,可是这个人所犯的是五逆十恶谤法,是八十亿劫的生死之罪,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的功德也不能够消他这样的罪业,一方面没有力量消他的罪业,一方面没有办法度他脱离六道生死轮回,所以只有念佛。念佛不但灭他地狱之火,而且能够拨他出地狱,脱离三恶道,远离六道轮回,甚至能够让他往生极乐世界。那如果没有念佛的话,那这个人就要堕落地狱了,这样岂不是念佛的功德是超过世福,超过戒福,超过行福?所以显现出念佛才是真正的善,超越十三种定观的善,也超越三福的善。由此可以知道,念佛的方法很简单,简单到连这样一个人,五逆十恶的人临终的时候,极端的痛苦之下也能够念得来,念佛功德非常的殊胜,超越三福,超越十三种定观,甚至超越六度万行,所以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才被尊称为“万德洪名”。在经典上,我们有谁看到哪一句佛号或者是咒语被尊称为“万德洪名”的呢,有没有?(众答:没有。)通常说“万德洪名”都是在指这“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佛名。因为“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佛名包涵了十方三世诸佛的功德,包涵了一切菩萨的功德,也包涵了八万四千救度众生的法门的功德,所以这六字“南无阿弥陀佛”才被尊称为“万德洪名”。其他的佛菩萨的名号,其他的咒语统统不堪称为万德洪名。因此,我们只要专称弥陀佛名,专念弥陀一佛,就等同称念恒河沙数诸佛。我们在诵八十八佛,念千佛,拜万佛,都不如念念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八十八佛也念到了,千佛,万佛,十方恒河沙佛,统统都念到了,如果不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十方诸佛很多,尽一辈子也念不完。同时我们念佛能够蒙受十方诸佛的护念,那么我们念其他的佛能够蒙受十方诸佛的护念吗?不能。所以我们只要专称弥陀佛名,虽然没有念十方诸佛的佛名,等同念了十方诸佛的佛名,等同具足了十方诸佛的功德,蒙受十方诸佛的护念。那如果不专念弥陀佛名的话,这一些功能功德利用就完全没有。所以,善导大师有一句说:“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也就是说,念佛以外的种种法门,三福也好,十三种定观也好,六度万行也好,或称念观想其他诸佛菩萨的名号或咒语也好,这一些也都是修行,也都有很大的功德,但是如果跟念佛比较的话,就全非比较,根本不能比较,跟念阿弥陀佛不能比较。就象什么呢,好象山的高度,跟天的高度能够比较吗?不能够比较。地面上最高的山,是喜马拉雅山对不对?那么喜马拉雅山这个高还可以攀登上去,但是,天的高度能攀登上去吗?不能。但是,善导大师在这里说,其他的修行其他的功德也是善也是功德,但是他拿来跟念佛相比的话,那就不能比较。所以比较是互相差不多高下才能比较,如果太过悬殊,当然就不能比较了。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本身就是具备着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甚深微妙、殊胜超越的无上功德,能够救度所有造恶当中最为严重的五逆十恶谤法的罪人,这样的人,他一生也没有忏悔过,临命终只是随人家念佛十句,或者是五句一句,也能够脱离罪业果报,超出三界六道轮回,往生极乐世界,这就表示六字洪名功德的力量,真的是大利无上,“大利无上”这句法语是从《无量寿经》来的,《无量寿经》流通分的地方释迦牟尼佛付嘱弥勒菩萨,将来成佛龙华三会的时候,要把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念佛法门宣扬出去,来救度所有的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因为念佛是无上大利功德,所以释迦牟尼佛,就付嘱弥勒菩萨说:“佛告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由这一段经文我们可以知道,所谓的大利无上的功德,就是要念佛才可以得到的。欢喜踊跃,跟至诚恳切的道理是一样的,只要内心称念弥陀佛名,这样念念都是属于大利的功德。所谓大利的功德就是无上功德,所以说“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这一句弥陀名号具足万德,有大利的功能,有成佛的无上功能,所以说大利无上。后来的净土宗祖师,比如说莲池大师也好,藕益大师也好,都有相同的说法,莲池大师说:“弥陀乃万德名号,一名才举,万德齐圆。”藕益大师也说:“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这两位大师所讲的意思大致是一样的,意思是说“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本身就具足所有的功德在里面了。所以说,弥陀乃万德名号,只要我们不管是谁专称弥陀佛名,自自然然的就捅有了万德,捅有了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法门的所有功德。这个“万”当然不是百千万亿数目的万,是圆满的,具足的,超越的意思。也就是说,这六字万德洪名,圆满具备能够消除五逆十恶谤法罪业的功德,圆满具备能够脱离三界六道轮回的功德,圆满具备能够往生极乐世界的资粮功德,圆满具备到极乐世界就能够快速成佛的功德,所以叫做“万德齐圆,罄无不尽。”也是超越十三定观,超越三福,超越三学六度的善,因此万德即是无上功德。这个万德是超越所有的善,只要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称念出来,当下就具备了万德,毫无欠缺,不管我们知道不知道,不管我们祈求不祈求,当下自自然然的具备,好象一颗万灵仙丹,能够治疗所有的病,没有一种病是万灵仙丹不能治的,所有的疑难杂症,只要这一颗药吃下去,统统都能够治疗。即使我们不知道这一颗药是什么成份所做的,是哪一位博士诺贝尔所研造的,是经过工厂多久的时间所生产出来的,统统不知道,但是吃下去功能都毫不减少。

    接下来请看十八点:显定散二善,不如念佛;定散二行,为归念佛。

    刚刚讲念佛的功能利用是大利无上,念佛才能真善,超越定散二善。其实,释迦牟尼佛在《观经》里面讲定善跟讲散善,目的就是为了显示这一句弥陀名号功德的超越性。如果没有先讲定善,没有先讲散善,就直接讲阿弥陀佛这个名号的功德力用的话,人家就不晓得他的高低,因为没有经过比较嘛,经过一比较的话才晓得定善跟散善,这两种散都不如念佛。那么同时另一方面,也是引导本来就已经修学定善或者是散善这两种根机的人,完全归入专称弥陀佛名,完全依靠阿弥陀佛的救度,不需要依靠他那一些功德,即使随缘随份随力应该修学三福,乃至三学六度,但是也不依靠那一些。为什么?这一句弥陀名号就完全具足了。你有那一些对往生上来讲没有增加,没有那一些对往生上没有减少,反而是你认为必需要依靠那一些的话,那表示你没有完全信受弥陀的救度,甚至怀疑阿弥陀佛,认为阿弥陀佛虽然要救我,虽然有愿力要救我,可是还不够能力救我,必需要靠我做这一些来补助它,回向这一些来帮助弥陀的救度,这样岂不是怀疑阿弥陀佛了吗,对不对?

    接下来第十九点:显念佛往生,直入报土,超越品位阶级。

    这三句话意义非常的深妙,如果不经过解释,一般会误解。但其实这才是纯正的净土法门,真正的净土法门,是净土法门的特色。只要念佛就能够进入报土,不在品位阶级当中,请大家细细的听我解释。《观经》有谈到九品的阶位,那么念佛在哪个品位阶级呢?各位莲友,在九品当中,念佛在哪个品位阶级?念佛是超越品位阶级的,为什么?九品有上品、中品和下品,上品又分为三品,中品也分为三品,下品也分为三品。上品生的众生是怎么样的根机呢?是三福当中的行福,也就是他能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虽然他的贪嗔痴还没有断除,可是因为他遇到了这个大乘的法门,以他修这个善行,随着他修这个善行的多寡而回向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就随着他所行的所修的多寡高低在上品之中,高就是上品上生,低就是上品下生,所以上辈上品生的众生,就是行三福之中的行福回向往生的。如果是修三福之中的戒福,也就是受持三皈,俱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样的众生,贪嗔痴虽然没有断除,还是具足三毒,可是他把修行的功德回向往生极乐世界,那么他就在中品上生或中品中生当中。所以上辈的人遇到大乘的法,修习大乘的法回向往生,所感受的就是大乘的果报,在上品生。如果遇到小乘的法门,修小乘的功德回向往生,就在中品上生或中品中生当中。那中品下生的是怎么样的众生呢?是没有遇到佛法,是以一般的人伦道德,譬如说三纲五常、四维八德,或者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虽然他没有皈依,也没有受持五戒,也不晓得佛法僧三宝,可是临终的时候他遇到善知识,告诉他有六道轮回,有极乐世界可以往生,便以他一生的善行回向往生极乐世界,那么他就在中品下生。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也好,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也好,都是以他相对的因来回向,而得到他相应的果。那么,至于念佛,功德是超越世间善的世福,也超越三皈五戒的戒福,也超越三福之中的行福,一个一辈子,像大家现在一辈子就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的人,他是在哪一品呢,在哪一品?他是超越品位的,也就是这里所写的:“显念佛往生,直入报土,超越品位阶级。”为什么?因为有其因必有其果嘛,你是以念佛的因,那么念佛的功德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那么三福的功德不是无量无边,是可思议的,他跟大利无上的功德来比的话,是小利有上,那岂不是这一种的因所获得的果,就是超越三福九品的果,对不对啊?(众答:对。)但可能有人会怀疑说,这个《观无量寿经》明明有九品,而念佛是在下品,怎么说念佛超越品位阶级呢?会不会这样怀疑?一定会,所以要透过解释。那么这有四点解释,约略有四点解释。第一:摄机义。《观经》说九品,目的是要用这九品来涵盖一切的善恶凡夫,上从大乘极善,下到五逆谤法,都能够乘佛愿力往生,并不是说念佛一定在下品。《观经》九品跟《大经》三辈意思是差不多的,只是开合不同。如果念佛一定在下品,为什么《大经》上辈、中辈、下辈都说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呢?既然三辈都说一向专念,那就说明念佛本身是总摄万机,超越品位,不在品位当中的。三辈九品只是反映众生本来善恶的机类。第二:显胜意。那么《观经》为什么只在下品说念佛呢?因为下品都是造恶之机,一个造杀盗淫妄或者是犯有五逆十恶的极重罪人,他获救无门,他解脱无望,唯有念佛才能救他脱离三恶道,离开六道轮回,所以就将念佛安置在下品。下品下生开显念佛,是在彰显念佛的功德殊胜广大,不是说念佛就落在下品下生,反而因为在下品下生讲念佛,才显示念佛的功德是超越三福九品,背后是有这样的意义,所以说念佛超越品位阶级。第三:抑止意。念佛本身虽然超越定善散善的品位,但是下品下生这个人是个恶人,恶人念佛虽然同样往生,但却说在下品,这就有抑止造恶的意思,要我们行善来念佛。四:随他意。佛说法有随他意、随自意、随自他意这三种。也就是说,这部《观无量寿经》是释迦牟尼佛当初随顺韦提希夫人的请求而说的,韦提希夫人本来就认为要往生极乐净土,定善功德最为殊胜,所求只请释迦牟尼佛说定善的观法,而对于称名念佛没有放在心上,这也是一般人的心理状态,认为定散功德最殊胜,散善次之,念佛不过是口中称念而已,是最劣。释迦牟尼佛大慈大悲,大智大慧,刚好顺着韦提希夫人的意思,先讲十三种定观,入定观想,然后呢,释迦牟尼佛自己开讲三福的散善,最后在下品下生,一切定善散善都救不了的时候,独独显明念佛的超胜与绝对,来引导一切定善与散善的修行人,都归到念佛法门,所以念佛就说在最后的下品下生的地方来说,这是佛随他意的方便引导,并不是念佛一定在品位当中,甚至是下品。如果释迦牟尼佛完全随自意而说的话,那就直接说念佛往生,就不说品位阶级,也就是超越品位了。《阿弥陀经》就是证据,《阿弥陀经》是佛无问自说,也就是随自意而说的经典,其中就将一切定善散善贬为少善根福德,不能往生,独独以念佛为多善根,大善根,胜善根,必定往生。往生也不说三辈,也不说九品,都是不退转,都是一生补处,都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都在同一个地位,处于同一个境界。所以善导大师有一句话说:

    “极乐无为涅般界,

    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

    教念弥陀专复专。”

    除了这一首偈之外,善导大师又说:“念佛即是涅般门。”那么前面这一首偈子就明确的显示,唯有念佛才能进入涅般的境界。因为念佛是涅般的因,涅般是念佛的果,有一句话说,“念佛成佛”,念佛是因,往生是果,往生到哪里,往生到弥陀净土。弥陀净土是怎样的净土呢?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怎样的世界呢?极乐是无为涅般的境界。我们念佛往生到极乐世界,岂不是当下就证入佛果?这个道理只要我们思惟一下,就可以了解了。既然进入涅般境界的方法是念佛,那三福的内容,如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要不要做呢?当然要做。我们是就往生的正因而讲念佛,不是说除了念佛以外,那些善业就不用做,不是这样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是我们为人应该做的,这是根本,是人伦。所谓人伦,就是做人就必须要有做人的资格,做人的条件,如果不这样做就不堪称为一个人。做人就要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这个就是世福。那么戒福的内容,就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要不要做呢?就随分随缘的做,学佛的人应该先受持三皈依,受持三皈只有利没有害,众戒也是,以在家众来说,戒有五戒菩萨戒,出家众有二百五十条戒或四百八十条戒,就以我们的根机,以我们的身份,做理所当然应该做的事,所谓“各安其位,各司其职”。但这和往生有没有关系呢?没有。跟我们往生有关系的是什么?念佛。不过,说没有关系也有关系,一个人如果没有专念弥陀佛名,修其他的诸善万行也就是杂行,只要回向也能往生,只是在九品阶位当中。一个念佛人应该知道往生极乐无为涅般的世界,正因是专称弥陀佛名,而世福戒福行福,是我们为人学佛者理所当然随份随力应该要做的,有这样的观念才是正确的。这样的人,他往生就在报土当中,不会含苞在莲花中,显念佛往生,直入报土,超越品位阶级的道理,简要明显的,就是善导大师这一首偈。当然善导大师这样说不是没有根据的,是根据哪里呢?根据《无量寿经》,也根据《阿弥陀经》,但是今天因为时间不够,没有办法解说,甚至以下几条,因为时间到了也不能细细解说,不过呢,前面几条也都已经有涵盖了,希望这一张讲稿大家能够带回去看。各位莲友,经过今天对下品下生经文的阐释,我们是不是对于往生有把握了呢?(众答:是。)对我们来讲,是不是下了一颗定心丸了呢?(众答:是。)他是恶人,临终才十念,我们不至于恶人,现在就已经念念念佛,哪有不往生的呢,是不是?(众答:是。)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请起立,盘腿的人慢慢的起来。

    请合掌:

    愿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发菩提心,

    往生安乐国。

    今天的演讲到此圆满,谢谢大家,谢谢各位,南无阿弥陀佛。
无条件的救度
    《观经》下品下生之含义

    慧净法师2009年7月26日讲于净土宗澳门念佛会

    各位法师,各位莲友:

    南无阿弥陀佛

    请将手机暂时关掉,或者是转到振动没有声音,竖起各位的耳朵,专心一意的听闻今天的讲演。我们今天所演讲的题目内容,跟我们念佛人有切身的关系。今天的内容,如果大家听进去了,信受在怀,肯定大家念佛是出自内心的念佛,不会勉强,而且会法喜充满的念佛,不会枯燥,对往生的信心,是现在就已往生决定了,就是往生有份,不需等待临终才能确定。今天的内容,大家如果听进去了,会给大家生命之中有了依靠,生命之中展现生命的光辉。

    各位莲友,后面还有新的莲友进来,大家不要转头去看,后面进来的就静悄悄的,也不用顶礼,问个讯,就坐在后面。我讲普通话,普通话听不懂的请举手。好,大部分都能听得懂,不过呢,佛法是微妙的,阿弥陀佛的加持不可思议,即使听不太懂,静静的,专注的,不知不觉也能够领会,比听得懂而不专心的,反而来得容易了解。

    在座各位都有这一张讲稿,这一张讲稿印得据说是不够,不过呢,十一点的时候就会赶去印,会给大家手中,听完了也可以带回去细细的研究,今天的讲题就是《观经》下品下生之含义,就是《观无量寿经》九品往生之中的下品下生往生的内容,经文的含义。

    《观经》下品下生的含义,所谓含义,可以从两方面来讲:一方面是文字上,字面所显现的字意,字句的意义,一方面是整篇经文融会贯通之后,整体经文的含义,就有这两层。凡是看经典也好,听闻佛法也好,要“依义不依语”,也就是不可以执著文字句面上的含义,而要融会贯通,去理解文字背后释迦牟尼佛真正所要表达的,这个叫做“依义不依语”。如果不能够“依义不依语”的话,那就会怎么样呢?就会“依文解义,三世佛冤。”因为你依文解义,只是在文字字句表面上的理解,那佛陀所要真正表达的没有体会到,那恐怕字面上的意思,跟整篇所要表达的内容有不一样,那岂不是错解佛意了吗?如果喜好教理的人,这一张讲义,相信对他来讲,就有深一层探究的地方。若比较没有文化,或者不认识字的,那么只要专称弥陀佛名,就可以了,因为我们净土宗的教理,再怎么样的讲解,再怎么样的研读,他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专称弥陀佛名。

    下品下生的经文,非常的短,但是他意义非常的深远,非常的殊胜。就整部《观无量寿经》来讲,下品下生的经文是非常重要的,可是一般学佛念佛,或是研究教理的人,都不晓得下品下生的道理的重要性,甚至是整部《观无量寿经》重点的地方。往往因为他是下品下生,在品位上是最低的,在根器上是最劣的,不但没有学佛修行,反而是一个造业深重的恶人,因此就没有重视下品下生背后的含义,这实在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我们应该知道,就是因为下品下生的人,是造恶造罪最为严重最没有善根的众生,这样的众生也能够被救,脱离地狱,甚至脱离三恶道六道轮回,而往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佛的境界,他往生了极乐世界也能够成佛,因为这样,就更能够显示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大愿大力之所在。如果没有下品下生这种根机的话,就能难显示阿弥陀佛在整个佛教当中,在十方诸佛当中,是爱心最为绝对、力量最为超绝的这一种特色。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下品下生,就没办法显示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就好象如果没有最为病重难以治疗的病人,就没办法显示出这一位医生的崇高医德超世医术一样。唯有下品下生的经文,才能显示出阿弥陀佛真是大慈大悲大愿大力,十方众生没有一个在阿弥陀佛的救度之外。因此,有了下品下生,就给所有的念佛人修行人最大的最高的希望。可是,“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解。”如果没有人开显的话,我们根本不知道,原来下品下生对一个想脱离轮回的修行人是这么的亲切,这么的重要,而且在净土三部经当中,占有非常大的份量。

    刚刚是就下品下生的重要,做为前提来讲。接着呢,我们来将下品下生的经文,先从字面上来理解,所谓“消释经文”。下品下生经文背后的深意,他是很深很广的,请大家要专心一意的来听闻,我们先将下品下生的经文来念一遍,不然我们一起来恭诵一遍好了。

    请合掌:

    “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请放掌。

    我一方面念的时候,一方面心中欢喜无比,欢喜踊跃,由于有下品下生的经文,让我感受到了弥陀彻底的慈悲,无限的大爱,绝对的佛力。下品下生的人都能往生了,何况在座各位,何况是我呢?

    现在讲稿又印来了,要发给大家,大家请肃静。

    我们这个念佛堂,虽然很小,但是很庄严、很温馨,来到这里,好象回到了家。我们念佛的调子,“南无、阿弥、陀佛”,是跟一般念佛会道场所念的调子,有一点点不一样。不过,感觉念起来很清楚、很明朗、句句清楚、字字分明、声声铿锵有力,让我们觉得念起来很有精神,很能摄心,而且轻松不费力。因为他没有调子,没有旋律,所以也没有高低的音节,也不是拉得很长,所以,也不太会伤气。而且,因为他很单纯,所以也很能摄心,各位莲友,是不是啊?(众答:是。)在道场共修是如此的念法,那我们回家去,个人独修自己称念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念法,好不好?(众答:好。)不过在这里面是因为大众,为了音调快慢能够一致,所以是一句六字四拍,“南无、阿弥、陀、佛”,四拍。那么我们在家里念的话,三拍就可以了,也比较快,“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样理解啊。

    现在我们先就经文字面的意思来解释一下。

    第一句:或有众生。

    所谓众生,简要来讲呢,就是分为圣人跟凡夫这两种众生,圣人包括佛、菩萨、声闻、缘觉,这四种所谓的四圣,凡夫就是六道轮回的众生,包括天、人、阿修罗,以及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就我们人道当中来讲的话,我们人也包含着善人跟恶人,善人有大善和小善,恶人也有重恶和轻恶,那么这里的“或有众生”是指什么样的众生呢?是指恶人。他“作不善业”,所谓“或有众生,做不善业”,他是三业行为不善。那么他到底做了哪些不善的恶业呢?接下来说,“五逆十恶,具足不善”,他所做的恶业是所有恶业当中最为严重的,也就是五逆。五逆是什么样的行为什么样的罪业呢?就是五种逆罪,也就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这个就是五逆。那么十恶呢?就是杀生、偷盗、邪淫、妄言、绮语、两舌、恶口、贪欲、嗔恚、愚痴,五逆十恶,统统一切罪业当中的罪,他都造了,犯了。接下来,“具足不善”,除了五逆十恶之外,还有其他的不善,譬如说谤法,什么叫谤法呢?毀谤世间没有善恶报应,没有三世因果,没有六道轮回。一切的世间法,出世间法的恶,他统统都造了,可以说他作恶多端,无恶不作,无作不恶,是世间最大的恶人,最卑劣的众生。因为五逆十恶、诸不善业他都犯了,这样的众生,在人群中是被众人所抛弃的,所嫌厌的,避之唯恐不及,是被人指指点点,认为他虽有人形,可是不是一个人,好象是披着人皮的野兽,在社会上是要受最严厉的法律制裁的,在因果当中,是要直堕阿鼻地狱的,永难出离的。因为,可以说所有的恶,没有比下品下生这一种根机所造的业更恶的了。莲友,对不对?(众答:对。)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接下来看请经文:

    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

    一个人,相信因果而行善积德,修行解脱,佛陀就称赞他为智者,有智慧的人。如果不信因果,没有行善积德,反而以他的聪明才智去为非作歹,佛陀就说这个人是愚人。因为如果他不是愚人,怎么会去做这样的恶业呢?他如果是聪明人,有智慧,相信因果报应,懂得人伦道德,人情义理,他就不会犯这些恶业了。正因为是愚人,愚痴,没有佛法的智慧,佛法的正知正见,所以才会去做恶业。各位莲友,这种五逆十恶的人,佛陀说他是愚人,而不说他是恶人,在这里有很深的含意。人与人都会有是非善恶的观念,对于恶人,对于不对的事情,我们都很刚正的来指责他,甚至以理来相争,看不起这个造罪造业的人,对他指指点点,甚至呢,判他要下落十九层地狱,一般的人都有这个观念。可是这种观念呢,有好,也有坏,好就是他刚正不阿,他一定会行善积德,凡事都保持一个堂堂正正的行为,可是在另一方面呢,他的包容心、体谅心、接纳心、甚至悲心,就会缺乏不够。现在释迦牟尼佛,把造恶的人,尤其是罪大恶极的人,说愚人不说恶人,这就显示佛的这种悲心、包容心、体谅心。也就是他是一个愚痴的人。因为愚痴,所以才会造作这一些恶业,他不是故意的,他是被他愚痴的业障障住了。如果不被愚痴的业障障住,他就不会做恶,甚至会行善积德,甚至会发心修行,甚至更一步他会想成佛。就是因为他是愚痴,那么我们学佛的人,就必须要互相来接纳对方,包容对方,体谅对方,晓得我们彼此生生世世,世世生生以来,都是因为愚痴,所以还在六道里面轮回,如果不是愚痴,我们老早就解脱了,对不对,各位莲友?(众答:对。)所以有一句话说:“在业力的推动下,我们都不是故意的。”各位莲友,我们都不是故意的,对不对?(众答:对。)因为我们愚痴嘛,被业力所推动嘛,对不对?(众答:对。)那么智者就悲悯有情,佛悲悯有情,可是凡夫呢,就会怎么样?互相指责,对不对?(众答:对。)所以我们学佛就是要学佛的大悲心,以大悲心来看一切众生,互相的接纳,互相的包容,互相的体谅,互相的理解,所谓善解对方,大家如果能够善解,而且凡事都往正面的去思惟,不要往负面的去思惟,甚至负面的思惟不要把它流之于口,诉说给别人,那至少也没有纷争。一个家庭,一个团体,乃至社会的大众,要彼此尊重,彼此包容,每一个人每一个人,个性不一样,做事风格不一样,但都是同一家人,同一个团体的人,都是在不同的单位做相同的事情,所谓分工合作。所以,我们要像佛陀那样有悲心,哎呀,都是愚痴啊,业障啊,不是我们要这样的啦,来互相包容互相同情,好不好?(众答:好。)

    接下来: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

    所谓如是因,如是果。因为造了恶因,所以要堕落入恶道中,是什么样的恶道呢?是经历多劫,受苦无穷的恶道。在经典上说,犯了五逆当中的一逆,就要堕落地狱受一劫的苦,犯二逆就要受二劫的苦,犯五逆就要在地狱之中受五劫的苦,何况他是五逆十恶,乃至谤法种种恶业他都造了,所以必定要经历过很多的时节,受尽无穷的痛苦。

    请再看讲稿经文:

    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

    临命终时,就是肉体将要死了,但是还没有死,奄奄一息的状态,或者是深度昏迷的状态,快要断气还没有断气,这个叫做临命终时。这样的愚人在临命终的时候,遇到了善知识,为他说法。不但是说法,所说的是“妙法”,这个善知识有可能是出家人,也有可能是学佛见闻很广的在家人。各位莲友,一个人,他将临命终了,我们去帮他助念,我们去为他开示阿弥陀佛慈悲主动平等无条件的救度,那这样我们就是善知识,对不对?(众答:对。)所以我们各位莲友,都可以当善知识,对不对?(众答:对。)所以我们各位莲友都是善知识,对不对?(众答:对。)哎呀,太殊胜了,我们善知识很多,都可以独当一面,去引导人家往生成佛。“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是怎么样的安慰?说怎么样的妙法呢?这里没有讲。不过,我们可以想象,这个临命终的人一生造恶多端,这个时候肯定是非常痛苦,是什么样的痛苦呢?一个人要断气的时候,身体上所谓地水火风,即将分崩离析,那种痛苦是所有痛苦当中最为痛苦的。在肉体上,古人就形容说,如同“活龟脱壳”、“刀风解体”,其苦难忍啊,同时又有精神上的痛苦,精神上什么痛苦呢?地狱之火已经燃烧到了他脚底下了,阎罗王所派来的鬼卒拿着手铐脚镣来到他面前要锁拿他了,那种慌张、恐惧,是语言文字没有办法诉说的,对不对?(众答:对。)善导大师,我们的祖师,弥陀化生的善导大师,就以一首偈来形容下品下生众生痛苦的心境,善导大师说——我想还是我们一起来恭诵,请合掌:

    “罪人临终得重病,

    神识昏狂心倒乱,

    地狱芬芬眼前现,

    白汗流出手把空。”

    好,请放掌。

    对不起,这一首偈在我们讲稿里面没有。那么这一首偈呢很贴切,讲诉了一个做恶的人临终的时候他的心境。这一首偈第一句,“罪人临终得重病”,也就是这一个罪人,在临终的时候得到了重病。各位莲友,病由哪里来啊?由我们的心而来。心从哪里来啊?从思想观念而来。这思想观念从哪里来啊?从我们生生世世累积而来的。有一句话说:“病由于情”。我们身体上有什么病,往往是由我们的心情产生的,真的,过去世固然有那个业,可是现在如果我们都是心、平、气、和,谦、卑、柔、软,凡事理性不情绪,心中没有不平、不满、怨恨,如果能够这样的话,比较没有病。譬如说,在座都是女众,女众往往容易得到乳癌,或者是子宫颈癌,就是妇女病这一类的。那如果我们女众都是心平气和的,凡事不计较的,内心没有不平不满的,不常生气,内心不积恨,比较不会有这一种病。那如果常常那样的话,往往就会有那种病。因为这一股气,恨气,积在心中散不掉,就会导致所谓的气逆,而有这个状况。再来,一个人平常都是三更半夜才睡觉的,也容易得到疑难杂症。所以要维持身体健康,避免病痛,在饮食上,生活习惯上,尤其在心上都要调整。这一个人如果对父母是非常非常的孝顺,不忤逆父母,体贴父母,对父母使父母能够欢喜,能够称心满意的话,这个人福报很大,会带来很大的福报。如果对父母忤逆不孝,常常跟父母冲突对立,那这个人的命运就不太好,所谓命运会坎坷,身上会有疑难杂症,所以希望我们女众们能够避免。

    “罪人临终得重病,神识昏狂心倒乱。”他的神识已经是昏散狂乱了,他的心已经是颠倒了,没有办法稳定跟专注,也就是所谓的“心识茫茫,六神无主。”

    “地狱芬芬眼前现”,这时候,地狱的景象,譬如说刀山剑树啊,火汤油锅啊,种种地狱的刑罚火具,都显现在他的面前了,“身流白汗手把空”,这个人全身流着白汗,而且双手向空中抓,抓什么呢?希望有一个依靠,但最后都落空,什么也抓不到。各位莲友,一个人如果平常行善积德,甚至有重大的善业,往往在他临终的时候,他要去的那个善的地方,譬如说天堂,天堂的境界就会先显现出来。如果一个作恶多端的人,虽然他还没有断气,往往也会先看到地狱的景象。那如果是一个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的念佛人,往往在他临终的时候,将断气还没断气,极乐世界的庄严的景象,譬如说莲花啊,金地啊,楼阁啊,就会先看到,这是一种自自然然的果报的显现。像这样临命终时心识昏乱恐惧的人,善知识当然先要安慰他,让他驱除恐惧,在他身心安稳之后,再为他说妙法。所谓妙法,所谓“无上甚深微妙法”。妙,在这里是指什么呢?其实就是指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悲愿与力量,这个就是微妙法。在经典上说,阿弥陀佛的十力威德,光明神力,阿弥陀佛有佛的十力威德,阿弥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能够毫无障碍的安慰、保护、救度任何一切的十方众生。为他说阿弥陀佛慈悲救度众生的法门,叫做“为说妙法”。而妙法就是能够救度众生的方法,能够救度众生的就是妙法,如果不能救度众生的,不能使众生成佛的,那这个法门呢,就不是究竟的法门,而是方便法。这里所说的妙法,就是阿弥陀佛慈悲救度的法门。因为唯有阿弥陀佛的慈悲救度,才能给他安慰,让他离开当下的苦境,什么苦境呢?眼前他就要堕落地狱了,阿弥陀佛不但能让他不堕地狱,还可以让他脱出三界六道轮回,同时往生极乐,快速成佛。这样的法才堪称为妙法,对不对啊?(众答:对。)所以妙法其实就是阿弥陀佛救度众生成佛的法门。再直接讲,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万德洪名就是妙法。所以,善知识给他说了阿弥陀佛的妙法之后呢,就要他念佛,在这里,“教令念佛”的这个念佛,是指心中思惟阿弥陀佛救度的功德这一些内容,以及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每一尊佛都各自有他成佛的内涵与意义,名号也是一样。那么善知识本来是教这个临命终的极重恶人,在心中思惟忆念阿弥陀佛救度的功德力量,可是呢,经文说“彼人苦逼,不遑念佛”,也就是这个即将临终的五逆十恶的罪人,当下临终的时候,身心被种种的苦所逼迫,根本不能稳定专注,无法在心中思惟忆念阿弥陀佛的救度,阿弥陀佛救度是怎么样的慈悲,有怎么样的功德,又是怎么样的救度,这一些他都思惟不来,甚至也不能稳定专注的心中忆念佛名。

    请看讲稿经文:“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

    善知识看到这种情形,就另换一个方法说:你如果心中不能思惟忆念阿弥陀佛,你就口中直接称他的名号,喊他的名号。所以说,“应称无量寿佛”。

    接下来:“如是至心,念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经过善知识另外教他这种方式的时候,这个人就能做得到了,他就以至诚恳切的心,让嘴巴的声音能够相续不断的具足十念,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念了十声。

    请再看经文:“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由于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万德洪名的缘故,每一念每一念,都能够消除他生生世世乃至今生今世旷劫以来所累积的种种罪业,这种永远要在六道当中生死轮回的罪,在他每一念每一念中的念佛当中都消除了。

    接下来:“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

    他念了十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断气了,断气的时候,他看到有金莲华非常的清楚明亮,好像圆满光辉的太阳一样,金光闪闪的显现在他的面前。

    接下来:“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在一刹那之间,当下就坐着这一朵金莲华往生了。往生到哪里呢?往生到极乐世界。各位莲友,殊胜不殊胜?(众答:殊胜。)难得不难得?(众答:难得。)真的不可思议,真的令人难以相信。一个一生当中无恶不作,无作不恶,甚至十恶五逆,地狱之火已经燃烧到他的面前了,善知识来跟他安慰,跟他说弥陀救度,那个时候他就要断气了,在他断气的时候,他称念了十声的“南无阿弥陀佛”,立刻火焰化红莲,就坐着这一朵金莲华往生到极乐世界了,太殊胜了,不可思议,也很难令人相信,对不对,不容易相信,是不是?(众答:是。)可是,这是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说的,同时在我们《念佛感应录》里面,也刊登了很多很多平常都没有念佛,一生杀鸡杀鸭,临终的时候痛苦现前,心中不安,在莲友助念的当中,很神圣庄严的往生了,面貌端正了,慈祥了,身体柔软了。

    在下品下生这短短的经文当中,念佛的“念”,总共出现在五个地方,有六个字,这一些地方是关键的地方。第一个地方是“为说妙法,教令念佛”,第二个地方是:“彼人苦逼,不遑念佛”,第三个地方是:“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以上这三个“念”,是属于意业,也就是心中,指心中思惟阿弥陀佛功德救度,忆念阿弥陀佛名号,所以这三个地方的“念”跟后面的“念”,“念”字虽然一样,但是涵义大有不同。第四个地方是:“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第五个地方是:“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在这里,具足十念的“念”和念念中的这个“念”,不是属于意业,是属于口业,是口中称“南无阿弥陀佛”的称念,不是意业思维忆持的忆念,这看经文是很明白的。经文说:“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称无量寿佛之前的念是心中的忆念,之后的念就是口中的称念。在我们中国字,也就是汉字,都是同一个“念”,但有心中忆念与口中称念两种不同的内涵,在这里之所以要这样详细的有次第的来分别这个念不同的涵义,是因为《观经》在下品下生的地方,标举口业的称名念佛,是有很深的内涵,对于我们净土宗来讲,更有其根本的意义,可是一般人都是依文解义,依语不依义,没有去探讨他背后深广一层的重要内容,结果这么殊胜的教理,对我们念佛人有切身关系的地方都被遗漏掉了,那岂不是很可惜吗?

    刚才是就文字上来消文,接下来,底下所谓《观经》下品下生之涵义,我列举了二十六点,来显示经文背后甚深的涵义,当然如果要再详细的话,还要更多。

    第一点:显第十八愿“乃至十念”之“念”,即是临终之十声“称名念佛”。

    这一点也非常的重要。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愿有四十八条,所谓四十八愿。其中有一个根本愿,根本愿是第几愿啊?(众答:第十八愿。)根本愿就是第十八愿,第十八愿我们中国字总共有几个字啊?有三十六个字。字虽然只有三十六,可是他的内容包含了整部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陀罗尼,十方三世诸佛一切菩萨所有教法的功德功能作用,都在阿弥陀佛的根本愿第十八愿当中了。第十八愿的三十六字大家有没有背起来啊?没有?我们有文化的人,记忆力好的人,可以把他背起来,把他涵咏在心中,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涵咏久了,自能够正确掌握到他的意义。我们来念一遍,好吗?(众答:好。)

    请合掌,跟我念: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请放掌。

    哎呀,第十八愿念诵当中,顿感一片清凉,他是阿弥陀佛的生命,他也是我的生命,是救度我的功德资粮都在里面了。这第十八愿愿文之中的十二个字,也就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这三句十二个字,跟下品下生这段经文所说的大致上是一样的,下品下生的经文怎么说呢?说“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有没有?有看到啊?这“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岂不是显示第十八愿所讲的“乃至十念”就是称“南无阿弥陀佛”的口业的称念,而且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不是称念其他诸佛菩萨,对不对?(众答:对。)文字两两对照,文字几乎都一致,那么内容呢,两两对照,内容也彼此相吻合。在古代的大德,对第十八愿的“乃至十念”,各宗派各有不同的解释,但是大多以圣道门的立场,引用他们各自所重视的经文教义来解释,因此所显示出来的内容都曲解了第十八愿的真正涵义,偏离了净土法门的核心。譬如,有人引用《阿含经》的十念,所谓一念佛、二念法、三念僧、四念戒、五念施、六念天、七念休息、八念安般、九念身非常、十念死,以这十种念来解释第十八愿的“乃至十念”,那很显明的,那十种念跟我们所说的,“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是没有相关的,跟净土法门也完全没有关系,所以,以《阿含经》的十念来解释《无量寿经》第十八愿的“乃至十念”,那是彻彻底底错误的。另外,也有人引用《弥勒菩萨所问经》这一部经中所讲的十种慈悲心,来解释这里的乃至十念,那也是错误的,跟第十八愿的乃至十念,也完全没有关系。他们为什么会解释不正确呢?根本原因在于没有用纯正的净土经论来解释净土经典,净土宗的教义唯有以净土的经论来解释,真正的意涵才能够显示出来。如果以他宗的经典教义来解释净土宗的经论,那一定会偏差,使念佛人无法真正理解弥陀愿力慈悲的救度。现在我们以净土之经解释净土宗的经文,用经文来对照经文,以下品下生经文所讲的“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来看第十八愿所讲的“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当下就一目了了,就知道这里所讲的十念,是十声“南无阿弥陀佛”,是指口业的称名念佛,不是其他的十种念,也不是四种念佛当中的其他三种念佛。四种念佛是指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和称名念佛。净土宗弥陀救度所讲的是指称名念佛。为什么阿弥陀佛的救度是要众生称名念佛呢?是要让我们在今生今世,乃至现在,就能够往生有份,往生一定,就能够安心欢喜的安住在念佛当中,而不会有所退转,或者改变,也就是让我们晓得,要往生极乐世界是很容易的,是连我这样烦恼强盛业障深重的愚人罪人也有份的,而且现在今世当中就能够确定往生有份了。如果说第十八愿的“乃至十念”,不是称名念佛,而是《阿含经》讲的十念,或是《弥勒菩萨所问经》之中所讲的十种慈悲心的话,那我们,在场包括我的大部分人,甚至是所有的人就往生无份了。如果是这样,那么这个法门对于我们就没有关系了,因为不是救度的法门,也显示阿弥陀佛不是大慈大悲大愿大力,他的爱心有限,力量不够,因为他不能救度我们,他所救度的,是能够做到《阿含经》所讲的十念的人,或者是做到《弥勒菩萨所问经》所讲的十种慈悲心的人。同样的,如果十念念佛不是称名念佛,而是实相念佛或者是观想观像念佛的话,那么我们也同样不能往生,因为我们做不来。如果是这样的话,也不能显现出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大愿大力,唯有“乃至十念”是称名念佛,才能显出阿弥陀佛是大慈大悲大愿大力,能够救度我们,我们往生有份。即使五逆十恶具诸不善罪业深重的凡夫,也能往生,何况我们不能往生呢?所以下品下生的这一段经文,“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对我们念佛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经文,可说是我们的生命,是我们往生的根据,往生的保证,对不对啊?(众答:对。)甚至,第十八愿所讲的“信乐”跟“愿生”,这个信跟愿都归于“乃至十念”的专称弥陀佛名的念佛,因为第十八愿虽然讲“信乐”,讲“愿生”,可是也有的人,他没有文化,没有智慧,他理解不来,信不来,甚至一些小孩子或者是譬如说鹦鹉,它也无所谓信,也无所谓愿,可是在它念念念佛当中也能够往生,这就显示,只要我们此后专称弥陀佛名,自自然然就有弥陀的佛力愿力,牵引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只要我们不排拒,不跟阿弥陀佛拉距,怎么样跟阿弥陀佛拉距呢?哎呀,阿弥陀佛抱歉,我不能跟你去,我还要留着,因为这个娑婆世界有我恩爱的丈夫可爱的孙子,或者,阿弥陀佛抱歉,我还不能跟你去,因为在这个世间上,有我的冤家债主,我的丈夫他一生对我不好,他凌虐我,他欠我,我非得看他没好下场,才要往生。如果是这样的话,当然,阿弥陀佛就无可奈何,就只好还在那里等。固然,我们都是凡夫,愚痴,有贪瞋痴,执着这个世间,即使我们再怎么样的愿生极乐专称弥陀佛名,可是摆在眼前的,有我们可爱的孙子,有我们住得很习惯的环境,所以一下子,还不到命终,就要我们到极乐世界,我们还觉得舍不得,对不对?(众答:对。)不过,这个没有关系,我们说愿生弥陀净土,不是说现在就要往生了,现在非往生不可,不是这样的,是现在就存着愿生之心。那么每一个人有生必有死,那么当你死的时候,你就往生极乐世界,就不执着这个地方了,现在多少还会执着,对不对?但是不冲突,没关系,这自然,凡夫嘛,我也是一样。可是到了最后,生命不能保留了,非死不可了,那个时候二只能选一的时候,你就会选极乐,不会选这里,对不对?(众答:对。)因为我们都是学佛念佛的人,学佛念佛的人最基本上就是相信善恶报应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相信死了之后如果不能往生极乐世界,就会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随业流转,不能永远再相逢再见面了。《无量寿经》说:“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各自一条路,《地藏经》说:“父子至亲,岐路各别,纵能相逢,无肯代受。”我们现在都了解这个道理,所以在临终二选一的时候,再怎样的舍不得,那个时候,我们依然坚定的选择极乐世界,也唯有选择极乐世界,才能够真正地圆满我们的愿。为什么?往生极乐世界了,我们就有神通了,就能够一刹那之间,供养十方诸佛,当然也能够一刹那之间前往十方世界,去见见我们沦落在十方世界的,过去世的跟我们有恩义的父母,有恩爱的儿女,有亲情的六亲眷属,然后想尽办法去救度他,对不对?(众答:对。)所以唯有往生极乐世界,才能圆满我们心中最高的愿望。

    接下来,请看第二点:显示“乃至十念”即是“平生上尽一形,临终下至十声”,乃至“一声一念”之念佛。

    第十八愿所讲的“乃至十念”,他的意思是:平生之机就上尽一形的念佛,临终之机就下至十声的念佛,乃至于一声一念的念佛。所以第十八愿的“乃至十念”,不是唯有十念,不是的,唯有十念的话,我们平生只要念十声南无阿弥陀佛,从今之后就不念了,能往生吗?未必能往生。那么,只要十声的话,多念没有用,少念了也不能往生,这样对吗?也不对。在这里的“乃至十念”,是以乃至临终的人,他只念了十声,也能够往生极乐世界,来显示乃至我们寿命延长的人,还有今天,那这一天我就专称弥陀佛名,还有两天,还有七天,或者还有七年,那我们就尽一辈子就专称弥陀佛名,是有这样一种涵义。那么这一种涵义呢,就是从下品下生的经文,临终念佛而往生看出来的。

    接下来第四点:显“至心”即是至诚恳切。

    在这里所讲的“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这里的“至心”就是至诚恳切的意思,没有其他玄妙的高深的涵义。至诚恳切我们都能够流露出来。那如果“至心”含有其他玄妙的高深的另外的涵义的话,那我们将怎么办,我们理解不来,这个心生不起,怎么办呢?何况,这个临命终的人,他心识茫茫,六神无主,他的心中只有恐惧跟慌乱,善知识跟他讲的他几乎理解不来了,他只是一心希望被救度。所以善知识要他你只要喊“南无阿弥佛、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了,所以他就跟着“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所以他在喊佛念佛一句一句当中充满了恳切,这就是至心,“如是至心”。由这里的至心,至诚恳切,来看第十八愿的“至心信乐,欲生我国”的至心,也一样是至诚恳切的意思。我为什么要这样强调呢?是因为有的人对第十八愿的解释,都不是正确的解释,都偏离了,把至心解释得很玄、很妙、很高深、很复杂,使得一般念佛人不能掌握到要领,也掌握不到,就在那里恐慌啦,徬徨啦,我虽然念佛了,可是我没有至心啦怎么办啊,这样岂不是本来是易行道,就变成难行道了,对不对?所以这里的至心,道理很简单,就是至诚恳切。

    接下来第五点:显“十念”即是满数之意。

    满数之意就是念念当中都圆满了消除生死之罪,念念当中都圆满了能够往生的功德,这个叫做满数。意思就是十念既然是满数的话,是一种表法,代表满数的话,如果他没有念到十声他就断气了,那他只念了九声,那能不能往生啊?也照样往生,阿弥陀佛也照样救度他。如果他只念了五声就断气了,照样往生,只念了三声一声,甚至声音要念出来,嘴巴已经硬了念不出来,就在心中念,甚至心中念不出来,只是一个想被救的那个念头,那也照样往生。所以这里的“具足十念”等同第十八愿所讲的“乃至十念”,也就是念念都能消除生死之罪,念念都具足往生的功德。临终之机,就是乃至十声一声一念的念佛,平生之机就是尽形寿尽一辈子,不杂修杂行的专称这一句弥陀佛名。

    接下来第六点:显至心称名念佛,念念皆能除生死之罪。

    这个五逆十恶的罪人,除了念佛以外,他有什么功德?他有什么修行?他没有啊。他所靠的只是张开嘴巴,跟随善知识,跟随人家一声一声的喊出“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那也能够消除他的生死之罪,所以显示这一句弥陀佛名,在我们一句一句的称名当中,都能够灭除生死之罪,为什么呢?这一句弥陀佛名,是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甚深利益、殊胜微妙的无上功德,所以念念之中都能灭除他八万四千的罪业,都能够让他获得八万四千无量无边的功德。因为阿弥陀佛这一尊佛,他之所以成佛,是为了我们众生经过五劫的时间去发愿,为了我们众生经过兆载永劫时间去修行,把他累积的功德都容纳在这句名号当中,使得这句名号就具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是所有功德的结晶,都在这句名号当中,使得任何人,只要至诚恳切的称名念佛,念念都能够消除罪业,念念都能够增长福德,念念都是往生的功德资粮,都是往生的正因,所以决定能够离开三界六道的轮回,往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极乐世界,快速成佛。

    各位莲友,时间的关系,我们早上就讲到这个地方,下午两点开始接着再讲演,下午有更精彩的内容,请大家不要离开。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各位莲友: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请放掌。

    听大家念佛的声音铿锵有力,感受大家的内心是非常的虔诚恭敬。我来说一件故事,在台湾有位法师,有一年到美国去弘法,领众共修念佛。当念佛结束之后,外面有一个美国人,很感动的走了进来向法师反映,他说他是一个学神通的人,他能够看人身上的光,他说刚刚念佛的时候,大家身上都有光明,尤其是虔诚恭敬念佛的人,他的光明就非常的大,非常的炽盛,几乎大到要将整个地球包起来那样的大,那么没有虔诚念佛,只是跟随人家动动嘴巴的,他的光明是在他的嘴边“噗、噗”,这样噗一下噗一下的光而已。他看到这个瑞象就非常的感动,知道佛法——尤其是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真的是不可思议啊,他说他也想学佛了。在经典上说,一个念佛的人身上都有光明,也就是“身放光明”,身上的光明可以照到四十里范围之外。我初学佛的时候,看到这一段,就非常的感动,因此非常的喜欢念佛,心想,只要动动嘴巴,居然就有光明,而且能够照到四十里以外,直到学佛越专越深入的时候才晓得,其实,我们只要虔诚念佛,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佛光,而且这个佛光呢,不只是四十里,不只是包满整个地球,而是遍满整个宇宙的,在《阿弥陀经》释迦牟尼佛解释阿弥陀佛为什么名叫阿弥陀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就说:“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也就是这一尊阿弥陀佛跟他的名号是具有光明的,而且这个光明呢,是遍照整个十方法界整个大宇宙的,不受任何的障碍,不受对方贪嗔痴的障碍,业障的障碍,冤家债主的障碍,恶鬼邪神的障碍,天魔外道的障碍。既然如此,我们专心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时候,我们的心光岂不是跟随这句佛号而照十方国,遍满整个大宇宙了呢,莲友,对不对?(众答:对。)在这个宇宙当中,这个空间,有很多种波力,譬如说电波光波,电波光波我们看不到,它非常的快速,可是总不如我们的心波,我们的心波,一念之间可以遍满整个宇宙,当然,这必需要详细的解释,不过也由此可以知道,念佛不可思议,起心动念念佛,身上就大放光明。那么身上放佛光有什么好处呢?能够消我们的业障,增长我们的智慧,附近如果有我们生生世世以来的冤家债主,那么我们念佛,佛光也能够加持对方,化解我们跟他的冤孽,甚至能够超度他们离开六道,往生极乐世界,可以说念佛的好处真的是我们想象不到。大家想不想身放佛光啊?(众答:想。)不念佛的时候我们有没有佛光?(众答:没有。)不念佛的时候我们是凡夫的光明,不是佛的光明。其实我们人都有光明的,不过呢,善人有善人的光明,恶人生起恶念,就有恶的黑暗的光明,所以我们一方面要专心专一念佛,一方面也希望能够时刻保持正念,心存善念,念佛身放佛光。念佛,阿弥陀佛也在我们顶上保护我们,在我们四周陪伴我们,与我们同在。

    我来说一段故事,我们这里的创办人蔡丽英居士,蔡丽英居士他的先生的一段故事。蔡丽英居士大家都知道是哪一位吧?(众答:知道。)她的先生是台湾高雄人,姓史,历史的史,叫做史传芳,传承的传,芬芳的芳。哦,是长短的长,芬芳的芳。哎呀,蔡居士你来现身说法,你说比较直接,来,你来说。(众鼓掌欢迎)好,我如果说得不对,或者有遗漏,就请你来补充。蔡居士的先生史居士,在二十几年前做生意,做生意都是为了赚钱对不对?但不能保证永远都赚钱,也有亏损的时候,结果那个时候他亏损了。同时也被人家告了,告到官司里去了。哎呀,做生意没有赚钱,又亏本,又被人家告,难免很苦恼,要怎么样来解围,怎么来过这一关呢?那么这个史居士有个朋友就跟他讲,跟他建议说,在台北,有一位算命先生,他是专门算紫微斗数的,非常的灵验,我们去给他算看看,同时问他,看你这个命中这个劫,这一关能不能过,要怎么过。好,当下就报名,可是,这位紫微斗数的算命先生客户很多,现在打电话去报名要排队,排多久呢,三个月之后,可见对方的知名度。那么经过这个朋友的介绍就提早了,虽然提早了,也要经过多久呢?一个半月。那一个半月之后再去,不过这个时候生辰八字要先报给他们。一个半月时间到了,史先生就从高雄赶到台北,去给对方算命,对方算命跟人家有点不一样,就是说你来给我算命,我先讲一件你最近发生的事情,如果准确就继续算不下,如果不准确了,好,那表示我算的可能就不准,就可以不用算了,就可以回去了,是这样。结果,对方就跟史先生说,你最近是不是犯了一件官符啊?就是被人家告。史先生就说,是,是。那这样可以继续算下去,最后呢,这位紫微斗数的先生就跟史先生说,这一件难关不是很难解围的,你回到你的家乡去看看哪个寺庙啊庙宇啊最灵验,你去那里许个愿,然后做个善事,这一关就容易过了。那么史先生经过指导之后,回到高雄就在想,平常忙于做生意,也没什么信仰,所以平常也不在拜拜,对这一方面也不了解,没有概念。后来想一想啊,那个高雄的关公庙很灵验,关圣帝君的庙很灵验,那就去那里许愿吧。关圣帝君是谁知道吧?(众答:知道。)关老爷,关公,三国演义的关云长,关云长可说是非常的忠义,所谓正气磅礴,正气参天的。他就去许愿,求关公给他做主,替他解围,如果这一关能够过的话,他就发愿每一年都来酬戏,都来做戏酬神,演电影啦,或是什么的来酬神。人在困境当中,是有什么机会就想把握的,过了几天,史居士在报纸上看到某个地方有一个神童,非常的灵验,很远的地方都有人包这个巴士来问事,他看到也心动了,也立刻报名。那么问事的那一天,史居士就去了,去了人比较多,所以他排在后面,排啊排啊,轮到他的时候,当他来到这个乩童面前的时候,这个乩童立刻起身向他恭恭敬敬的来行个礼,那个史居士心中就奇怪了,哎,神明怎么向我敬礼啊,所以史居士也向他回个礼,这个时候那个神童就说了,我不是向你行礼,我是向你背后的将军行礼。各位莲友,史居士背后有将军耶,那这位将军是谁啊?关圣帝君。关圣帝君是所谓忠义之臣嘛,那么受人之托,就要怎么样呢?就要忠人之事,讲信义。那么受史居士之托,当然就要为他做主。他到这里来,关公也跟随他来了,几乎是保护他,关公他是我们寺庙里面的护法神,就是所谓的伽蓝圣众,保护道场,捅护修行人。那么我们设想看看,他是到这个地方来,如果史居士在三更半夜到了坟墓去的话,那附近如果有鬼魂看到史居士来,会怎么样呢,就恭敬的站到旁边去,对不对?那不是因为史居士所以恭敬站到旁边,是因为他的背后的那位将军。再假设如果史居士万一堕落地狱的话,那么阎罗王会怎么样呢?要审问他之前,至少要向他行个礼,那不是向他行个礼,是因为背后有个主人,所以也要看看主人的面子。那么终于不久,史居士那个难关就轻而易举的解围了,所以史居士就依他的这个愿,每一年每一年,关圣帝君圣诞的时候,都去做戏来报答。不过现在史居士不这样了,不是做戏报答了,那想到现在人家家里面都有电视啊,还有电影光碟,大家都在家里看电影光碟,不会到庙里去看戏,所以他到关圣帝君圣诞的时候就出钱,用米啦,日常用品啦,来救济贫困,这一种方式。蔡居士,有没有遗漏的地方?(蔡居士:没有。)我这样讲正确不正确?(蔡居士:正确。)我觉得这一件啊对我们有启发的作用,所以我想请史居士亲自写下来现身说法。那关圣帝君他是不是佛?他还不是佛,他目前只是护法神,他都能够这样了,何况是菩萨?何况是佛?何况是佛中之王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大慈大悲他要救苦救难,要将我们六道轮回的痛苦众生,统统救到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但愿所有的人统统往生极乐世界,不愿独有一人留在娑婆,阿弥陀佛对我们的救度是主动性的、平等的、没有条件的,阿弥陀佛拜托我们,要求我们念他的名号给他救度。他说,你只要念我的名号,我的光明就照耀你,我就在你的头顶上,在你的四周与你同在。我们没有求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预先的为我们准备,当我们求阿弥陀佛的时候,阿弥陀佛已经给我们了,对不对?(众答:对。)我们来算看看,到底是阿弥陀佛主动的为我们发愿,发四十八大愿,还是我们合掌顶礼向阿弥陀佛祈求拜托他才发的啊?不是。既然这样的话,我们岂不是一起心一动念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很高兴的自自然然的就在我们的头上安住,在我们的四周相随,时刻与我们同在,所以念佛自然与佛同在,对不对啊?对。所以史居士这一件故事,对我们念佛人,可说也有很大的功德。因为给我们这么样的启发,所以那件故事是非常有价值的。

    接下来我们还是继续早上这个讲题的内容,《观经》下品下生之涵义。《观经》下品下生有什么深广的涵义呢?我们早上依照这一张讲稿,是谈到第六段,接下来我们要从第七段来看。

    第七点:显恶人念佛尚救,何况善人念佛。

    我们知道下品下生的众生,他是一个恶人,而且是一个大逆不赦的恶人,就是极重的恶人,他一生没有行善积德,也没有受过三皈,也没有吃素,大概也没有在寺庙里面合个掌,礼个佛,对不对?在临终地狱之火燃烧过来了,阎罗王所派来的鬼卒来索拿他了,可是,就在他念念“南无阿弥陀佛”当中,地狱之火化为金莲花,立刻离开地狱的果报,获得了往生将来必定成佛,像这样的恶人阿弥陀佛都会救他了,那么何况我们在座各位呢,是不是?(众答:是。)这个下品下生的经文给我们的启发非常的彻底,可以说是给我们大安心,大满足,给所有修行人最后的希望、安慰、光明,对不对啊?(众答:对。)下品下生的经文,主要的在透露出阿弥陀佛无限的慈悲,绝对的大爱,跟彻底的力量,连这样的众生也能够救度,并不是鼓励我们去做恶,为什么呢?佛教就是要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对不对?佛看到行善积德的人,就加以赞美,赞叹,看到为非作歹的人都加以规谏,规劝,是不是?(众答:是。)可是现在连做恶的人他也要救他,这表示佛不是因为他做恶才救他,而是因为悲悯,基于悲悯才救他。当然所谓的佛是怨亲平等,是自他一如,所谓的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当然,在佛的眼光当中也无所谓善啦,恶啦,也无所谓圣人啦,凡夫啦,他对众生都是无我的,他只有一个心要救对方,并没有去分别他是圣人还是凡夫,是善人还是恶人,是出家众还是在家众,是男众还是女众,是年青还是年老,这对佛来讲是没有分别心的,对不对?(众答:对。)像这一颗药,万灵仙丹,不管谁吃下去,这一颗药自自然然就在他的身中发生这个药效,他有任何疑难杂症都会药到病除,这一颗药它是不管你是出家人在家人,会修行不会修行,心清静心不清静,药没有这样的分别心,对不对?(众答:对。)不管他是懂得药效,所以才来吃这一颗药也好,或者是不懂得药效而吃这一颗药,甚至被人家强迫吃下这一颗药,这一颗药统统是自自然然的天生自然的任运自然的在他的身中产生这个药效,阿弥陀佛他的救度是天性自然,没有分别心,如同这个药,你只要吃下去,不管是谁,平等的,这颗药平等的在每一个人身上产生功效,当然世间的这个药也有可能因为某一个人业障特别深重,所以这一颗药不灵,但是阿弥陀佛这一颗阿伽陀药是无有障碍的,没有说吃下去不灵的,连这个下品下生的根机,都能够很明显产生它的效果了,何况其他的人呢?以此类推,就可以知道,我们在座的莲友只要是真的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各位都是极乐世界的圣众之一了,对不对啊?(众答:对。)各位莲友都是净土的菩萨,是不是?(众小声答:是。)是不是?(众大声答:是。)难道不是吗?(众答:是。)好象大家都答得心虚虚的,有些无力,不敢承担,本来就是这样啊!你如果不敢答应的话,那等同拿一把刀放在阿弥陀佛的脖子,为什么呢?救你到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佛的愿啊,他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成正觉了没有?(众答:成了。)那你能不能往生啊?(众大声答:能。)你念佛不能往生,那等于你认为阿弥陀佛还没有成佛,就是谤佛!(众:啊?)有这么严重!当然,阿弥陀佛丝毫不计较的,你念佛愿生极乐世界,可是你怀疑阿弥陀佛,哎呀,我这样念不晓得能不能往生?哎呀,我烦恼重啊,我业障深啊,我妄想杂念特别多啊,我不念佛的时候还好啊,一念起佛来东想西想,怎么办呢?像这样能往生吗?又没有功夫成片,梦寐一如,又没有获得清净心,如果你这样想,就是在误解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说,每一个人的根机是各不一样的,出家众他是专业的修行人嘛,所以他念佛的时间就比较多,那他一个人没有家累,所有他没有后顾之忧,他念起佛来或许心就比较清净,那我们都是在家众,士农工商啊,上有老下有小,金融风暴,所以负债累累,念起佛来三心两意,东想西想的,每一个人根机各各不一样,阿弥陀佛就说,就以你那个根机专称弥陀佛名,你时间一到,我来迎接你,时间还没到,我光明照耀你,保护你,跟随着你,我呢,也住在你顶上与你同在,你时间到了果报到了,临命终的时候,我率领着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敲锣打鼓浩浩荡荡来迎接你到极乐世界,这个就是“阿弥陀佛”,知道吗?(众答:知道了。)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怎么算是阿弥陀佛呢?如果不能让我们往生的话,他连成佛的资格都没有,何况有阿弥陀佛出现呢?不可能啊。所以这下品下生的经文,哎呀,让我们满心安慰啊,幸运啦,幸运啦,有阿弥陀佛的救度,这真的。一个出家修行深山闭关的人,越修越苦恼,为什么?哎呀,烦恼是一天一天的加深,没有一天一天的减少,象这样怎么能够解脱生死轮回呢?最后他遇到了阿弥陀佛的救度了,他黑暗的面前一片光明,为什么呢?有希望了,他有安慰了,他晓得他能够获救了,那如果没有阿弥陀佛的慈悲救度,你看他的后果会怎么样,就苦苦恼恼而终,然后呢,还是继续的生死轮回,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当他看到了下品下生的经文,晓得我往生有份,我得脱有望,他都能够往生,何况是我呢?所以显示恶人念佛都能够被救,何况善人念佛?所以大家都是善人的念佛人,对不对?(众答:对。)不过,我们要把自己当成是下品下生的人,这个就是所谓彻底放下,通身靠倒,没有第二条路。下品下生的人有没有第二条路?(众答:没有。)那如果是善人的话他有没有第二条路?他有,因为他还不至于堕落地狱,他下辈子还会当人,还会生天,你往生没关系,反正我是一个善人,我下辈子还能当人生天,那就危险啦!所以我们要把自己看成什么样的人啊?下品下生的人。我们彼此都要把我们自己看成下品下生的人,这样的话,我们的心,就会谦卑会柔和,对不对?我们是下品下生的罪人,恶人,极重的恶人,我哪有资格跟你比,不平不满,比较计较的呢,那么你也是下品下生的罪人恶人,好,我们都是一丘之貉,互相同情,就会有这一种彼此接纳彼此包容的心。

    接下来第八点:显临终念佛尚救,何况平生念佛。

    下品下生的人,他是一直到临终的时候才念佛,他念了几声佛啊?他才临终念一点点佛,何况我们平生现在就已经在学佛念佛,愿生极乐世界,我们现在就开始了,尽一辈子不会改变了。他临终都还来得及,那我们现在都已经是坐在上面了,哪有来不及的呢?譬如说七月二十六号两点的火车,要从我们澳门出发前往北京,一个人是到了一点五十九分五十九秒才身上背着很重的包袱,急急忙忙赶到火车上,虽然来得及,已经上了火车了,可是他的右脚被夹在门外,他终于来得及上火车,也能到北京,对不对?不过他很危险,是不是?那我们是不是提前就已经坐在火车上了,是不是?(众答:是。)他都能够到达北京,安安全全,何况是我们呢?所以这里就说:临终念佛尚救,何况平生念佛。

    再来,第九点显示:临终少念尚救,何况平生多念。

    这个下品下生的人,他念佛顶多就是十声,是不是?他念十声他也能够往生,何况我们自从念佛以来,何止十声呢?尤其像今天大家念了多少佛啊?念了很多的佛。不过,这个佛不是以多少来计算的,不管你念多念少,不管你罪业是深是轻,不管你功夫是高是低,这个不管,完全看阿弥陀佛的佛力愿力,这句名号的光明威神功德之力,让我们念佛的人,念念都是往生的正因,念念都具备往生的功德、资粮。

    接下来第十点:显临终助念尚救,何况平生自念。

    下品下生的人他是临终,心中恐惧慌乱,旁边的人跟他开示:某某人啊,你就跟我声音来一起念。他是有别人在旁边念给他听,给他依靠的,可以说呢,他是不能够自己站起来平稳的一步一步走路,而是让人家扶着走路,他都能够达到目标,何况我们自己从现在开始,就能够清清净净的,就能够铿锵有力的来念佛,哪有不能往生的呢,对不对?(众答:对。)所以你就要说,“虽然终日徬徨,傍晚到达目的,足矣。”也就是他整天到那里彷徨,找不到目标,甚至找不到方法,可是,在太阳下山的时候,他终于正确的到达目标了,这样的话,是不是也是足够了,对不对?就没有遗憾了,他终于到达目标了,只是比较侥幸、危险。那么我们不是在那里徬徨,突然间傍晚幸运才到达目标,不是,是现在就稳稳定定的到达目标,对不对?(众答:对。)因为我们是一个愿生极乐,专称弥陀佛名的人,在阿弥陀佛的光明摄护当中,可以说虽然肉体还在这里,但是已经是极乐世界的圣众之一,虽然果报还没有尽,但已经不是六道轮回的凡夫,对不对?(众答:对。)所以我们的法门净土宗有自己的特色,什么特色呢?就是“平生业成”。在我们平生,还没有临终,我们往生的这个业因已经圆满了,成就了。有了这个业因,自自然然就会获得往生成佛这个果,这个叫做“平生业成”。这个是只有净土宗才有的,如果不是净土宗,靠他自己的力量,那是不可能的,就没有这个特色。

    接下来第十一点:显临终念佛宿善深,何况平生念佛。

    这是一般人,一般人有一种观念说,这个五逆十恶临终能够有善知识来为他助念,他在只是念十声“南无阿弥陀佛”之下,就能脱离地狱之苦的燃烧,乃至脱离永世的轮回,获得了往生成佛,这是因为他宿善深厚啊!那你现在念佛,恐怕你的宿善不如他,所以或许他能往生你不能往生,有一些人有这一种观念。那一种观念是错误的!想想看,这个人临终才遇到才往生,说他宿善深,我们现在就遇到了,难道我们就宿善浅吗?他平生都作恶多端,我们现在就已经学佛念佛,已随缘随份随力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样说他宿善深,我们就宿善浅,这样合乎逻辑吗?不合乎逻辑。如果抱着那一种观念的话,是破坏我们的信心,那一种见解就是恶见,不是正确的正知正见,所以有一句话说:“恶见妨解脱”,不正确的见解会妨碍人的解脱生死轮回,所以这个观念非常的重要,因此,我们净土宗必须要建立纯正的净土宗的正知正见,才不会被人所惑而动乱,而改变,甚至退转了。

    第十二点:显称名能使必堕地狱之人不堕地狱,使不能往生之人亦生极乐。

    只要称念弥陀佛名,能够使百分之百要堕落地狱的人,任何的法门都不能帮助解围解救的,天差地别的,反而能离开地狱不堕地狱,而本来不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因为他平生没有发愿念佛,最后也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了,显示这一个法门是念“南无阿弥陀佛”,是没有一个众生不能被救的。必堕地狱,结果必生极乐,这是任何法门所没有的。那如果不是称名念佛的话,这个人就要堕落地狱了。

    早上好像第三点漏讲了,大家回过头来看第三点:显“口称”胜“心念”,彰易行道之极致。

    下品下生谈到这个念佛的“念”,有五个地方有六个字,前面三个地方是讲心中忆念的念,思维的这个念,后面的三个念是讲口业,用这个口嘴巴来念佛的称念。那么前面善知识要他心中思惟忆念弥陀功德名号,那个时候,他心中慌乱,心中不能念,善知识晓得,立刻转一个方法,要他张开嘴巴,称名念佛,结果他就在念念称名念佛当中,地狱之火消了,阎罗王派的鬼卒离开了,阿弥陀佛拿着莲花出现了,当下往生极乐世界了。这岂不是显示口称胜过心念,彰显出我们净土宗易行道的这一种“易”到达了极点,没有比这个更简单更容易了。易行道净土门易行,容易、简单、做得到,从下品下生可以彻底展现出来。那如果必须要心中思惟,或者是观想的话,那么莲友们,这个下品下生的人能往生吗,能不能?就不能往生了,他就要堕落地狱了,因为他心中慌乱,心中只有慌乱,只有纷散,只有痛苦,他哪里能够在心中静静的有那个时间去思惟去忆念弥陀的功德也好啦,佛的境界也好啦,或者是佛体也好啦,他念不来啊,可是如果要他口中去喊出这句弥陀名号的声音,他那个时候就做得到,岂不是显示我们净土宗称名念佛的容易又殊胜吗,对不对?(众答:对。)称名念佛即使是一只鹦鹉,它也会念,会跟着我们人的声音而念佛,它念习惯了,死的时候,也能往生极乐世界。那如果要这只鹦鹉鸟的心去思惟阿弥陀佛的名号或者功德,这个鹦鹉鸟它能吗?不能。再来,一个小孩子呀呀学语的时候,我们教他念:“阿弥陀佛”,他也会跟我们念:“阿弥陀佛”,那如果那个时候,小孩子在某种因缘之下去世了,我们跟他念阿弥陀佛,他跟着我们念阿弥陀佛,或者耳朵听阿弥陀佛,那当下也能够往生,那如果要这个婴儿心中用心去思惟这一句名号,或者名号的功德或是佛的境界,这个婴儿做得到吗?做不到啊。婴儿做不到大人应该做得到吧?也做不到。像有的老菩萨他没有文化也不识字,脑筋也很钝,这个根机很低下很钝的一个人,你要他用心去思惟阿弥陀佛的威神功德,思惟阿弥陀佛的相好庄严,或者是用心去思惟阿弥陀佛的名号,他做得来吗?他做不来。可是你要跟他说,你来到这里,跟我们张口嘴巴共修念佛,这样呢,就是念佛了,他就做得到,对不对?所以下品下生显示出口的称念胜过心的念。不过,我们念佛念佛,难道就只可以嘴巴念心中不能念佛吗?也不是的,只是因为他是下品下生的根机。那平时我们平常一方面要口念,那口念累了就可以心中默念,念佛有四种声音,一种是大声念,一种是小声念,一种是金刚念,一种是默念,大声念就是刚刚我们念的声音很大,外面都听得到。小声念是小小声音,我们佛堂听得到外面听不到,这是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就是动嘴巴没有声音,我们知道别人也看得到,但是听不到声音,这个叫做金刚念。那么默念呢,就是没有动嘴巴,在心中默念。刚才讲金刚念大家知道吗,就是你看我的嘴型,(法师做金刚念示范)嘴巴有在动,但是没有声音。那在这四种念佛当中,哪一种念佛能够比较轻松,不费力,比较绵密不断,细水长流,就是金刚念。但是法无定法,在这里共修的时候,大家都要虔诚恭敬,尽情的出声念佛,那当然有的人念累了可以小声的念,甚至喉咙沙哑了就可以金刚念。那我们早上起来静坐念佛,我们也是用心中念,也不用张开嘴巴,我们躺着准备睡觉了,也是用心中默念的念佛,轻松的念,那么自然的就这样的睡着,所以法无定法,不能执定某一个样式。那么比较上来讲,金刚念比较能够二六时中从早到晚,从晚到早,绵绵密密,细水长流,不妨碍人家,也自己不会累的。这个下品下生的根机论他人是一个恶人,不是善人,论他什么时候才开始念佛,是临终才开始念佛,不象我们现在就已经开始念佛了,论他念佛的数目,顶多顶多也就是十句,可是我们所念佛的数目何止是十句呢?千、百、万、亿都有了,那么像这样的恶人临终十念都能够往生了,何况是善人平生多念呢?各位莲友,对不对?(众答:对。)如果阿弥陀佛救度的对象,是善人、平生、多念,以这个为标准的话,那我们能往生吗?不能。因为谁敢说他是善人?平生到底从哪里算起呢?以几岁为标准?那多念到底以多大的数目为标准?我们如果念不到那个数目,岂不是不能往生了,对不对?所以,阿弥陀佛他的标准是从恶人临终十念算起的,意思就表示所有的人都能够念佛,所有的人都够能被救,真的是没有一个众生被舍弃的。论人,我们凡夫善跟恶来讲的话,有的是善多恶少,有的是恶多善少,有的是善恶俱多,有的是善恶俱少,有的是一生之中只有恶没有善,就象下品下生的那一种根机,但没有无恶唯善的人,没有那一种一生当中都没有恶,都完完全全纯纯粹粹都是善的,没有那一种人,因为我们凡夫都有贪嗔痴的妄想杂念,再怎么样都有恶念,都会做坏事,那么不管他恶多善少、善多恶少,是善是恶,只要我们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就人人都能够往生。

    接下来,第十五点:显以此启发“一切众生,只要念佛,必得往生”之信心。

    这一段应该很容易理解,恶人临终十念都能够往生了,那么,哪有不能往生的人呢?再恶都没有五逆十恶的恶,再慢我们都还不至于临终,现在就开始念佛,再少我们都超过十声,岂不是我们现在念佛,就必定往生?所谓“众生称念,必得往生。”所以下品下生的内文,就是在开启我们的信心。

    第十六点:显三业无功,完全佛力,绝对他力,毫无自力,名号独运,称名独达。

    这几句话可说都是专有名词,在显示我们这个法门的特色,如果不能理解我们这个法门,单单看这几句是不能了解的,甚至学我们这个法门,看了这几句,没有透过解释也会误会。这里所讲的三业无功,三业就是指身业、口业、意业,也就是我们人的行为把他归纳的话就是三种行为,就是身体的动作是一种行为,嘴巴的讲话也是一种行为,内心起心动念也是一种行为,行为就是业,这三种就是三业。显示三业无功,怎么三业无功呢?功就是功能。第一,口业无功:这个下品下生的人,虽然他的业是五逆十恶,可是他随顺善知识,善知识要他念佛,他就跟着念佛,但是他是在很慌乱的情况下跟着念,在这种情形下,他并不晓得他自己是在念什么,不是象我们现在能够有寂静的心,还有闲暇的时间,在这里一句一句很清楚的锵铿有力的来念,所以对下品下生的人来讲,他的口业几乎是没有功能的。再来,论身,身业无功:也就是就他身体的行为来讲,他是痛苦的躺在病床上,身体也不断的在败坏,根本不能以这个身体来拜佛修行,甚至双手合掌他都没有,所以就身业来讲,他完全没有功能。接下来,意业无功:就他的意业来讲,他当下的心是慌乱的、是痛苦的,没办法稳定地、寂静地、清楚地来思惟阿弥陀佛的功德,或者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正是所谓的“业识茫茫、六神无主”的状态,所以他的意业也没有功能。就口业来讲他虽然随着善知识口称弥陀佛名,但是三业身口意是以意业为主的,既然意业失去了功能,口业本身也就没有作用的功能,虽然他一声一声的口称弥陀佛名,发出这种声音,但其实这就象是“醉人答语”,像“梦人说话”,像“鹦鹉学舌”,像“空谷回音”,你说他有什么业不业吗?念佛是怎么一种状态呢?就好象是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沉溺在大海中,眼看就要灭顶了,他拼命的呼救着,这样的人,一定是碰到什么东西就想抓什么东西,希望有任何的东西可以让他浮在水面上,这时候他的呼救是出自内心的,至诚恳切地,这种心情就是至心。只有恳切求救的心而已。至于什么样的法,他不一定晓得,他只是想抓,大木板也抓,甚至小木板也抓,只要是碰到什么东西,当下就是他所有的依靠,这样的人念佛,他并不知道,这一句佛号有什么样的功能,也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效果,他都不知道,只是人家叫他念,他就慌乱的跟着念,所以经文就说:“彼人苦逼,不惶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他就呢,“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虽然有口称,但是三业无功。三业无功的念佛,也能够往生,显示往生的功德、功能,不在众生这边,完全在阿弥陀佛那一边。众生只要念弥陀佛名,佛名的功德,佛愿的力量,必然会使他往生,这就是所谓的绝对他力,毫无自力,也就是名号独运,称名独达。阿弥陀佛为了我们这一种根机,所成就的,只要称名就能够往生的这一种易行的方法,这是我们净土宗的特色,就是“本愿称名”。我们净土宗的特色就是:“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本愿称名,就是三业无功,纯凭佛力,不假藉我们众生的造作。假藉我们众生的功德功夫来往生,完全不靠这一些,只要我们称名念佛,名号的功德,就能够单独的、自然的使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只要我们称名念佛,称名的本身就能够让我们到达极乐世界,这就是名号独运,称名独达。这一点大家理解吗?就象鹦鹉念佛也能往生,那鹦鹉也不知道这一句名号的功德功能,也无所谓信不信,也无所谓愿不愿,所以它意业无功。那鹦鹉也不是能象人能够礼佛拜佛,或者至少合一个掌,所以鹦鹉来讲鹦鹉是身业无功,没有那个功德,它只是靠着嘴巴毫无意识性的惯性的跟着人家念佛,那么念习惯了,也能够消它生死之罪,也能够让它往生极乐世界,这是靠什么力量啊?这完全是靠一句阿弥陀佛的力量,不是靠鹦鹉自已的力量,是不是?所以鹦鹉无所谓信无所谓愿,它只有行,可是行,它只是无意识的跟人家念佛念习惯了,所以就会习惯念佛,所以它的行对它来讲也不成为它的功夫,它之所以能往生就是靠这一句弥陀名号,它如果这一只鹦鹉念“你好”,或者是“早安”、“谢谢”、“对不起”,能往生吗?(众答:不能。)可见它能往生,能够消生死之罪,靠的是这一句佛号,佛号本身就有这个单独的力量。又像我们要从此岸要到彼岸,只要坐在船上,这一条船自自然然安安稳稳的,就能够把我们从这边的岸载到那一边的岸,我们在船上需要帮忙划船吗?不需要。需要帮忙做其他的服务吗?不需要。那么阿弥陀佛这六个字的大愿船,我们只要依自己的根机,老老实实的念佛,就能够从极苦的娑婆此岸到达极乐的涅般彼岸。什么叫做老老实实的念佛?就是专称弥陀佛名,不杂修,不杂行,也不好玄奇高妙,只是当做愚痴的人,什么都不会,一想到就念佛,一出口就念佛,这样专一地单纯地专称弥陀佛名,这个叫做老实念佛。而不是说一方面念佛,一方面又去参禅,一方面学密,一方面持咒,又去靠其他的修行功德,这样老实吗?这样就不老实。再者,我们是怎么样的根机,就以这一种根机来念佛,这就是老实。如果是在家众,我们就以在家众的身份来念佛,不要说我是在家居士,可是我要学出家人,一定要住在寺院念佛,这样就不老实了。我们是凡夫,有贪嗔痴妄想杂念,我们就安于这种身份来念佛,这就是老实。我们是凡夫,却还要高攀圣境,要学罗汉啦,学菩萨啦,学根机锐利的人那样的念佛,那就不老实啦,因为根本就学不来,所以,我们是什么身份什么根机,我们就以什么根机来念佛,是在家众就以在家众的身份念佛,是出家众就以出家众的身份念佛,不管有杂念没杂念,心清净没清净,只要念佛,就一定能够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救度是没有任何条件的,不是持戒念佛才能往生,也不是功夫成片的禅定念佛才能往生,也不是深入经藏广学多闻的智慧念佛才能往生,也不一定要发四弘誓愿的菩提念佛才能往生,我们往生是靠弥陀的愿力,靠这一句名号的佛力,只要念佛,就能往生,所以我们净土宗就是“本愿念佛”,靠阿弥陀佛根本的愿的愿力往生。

    刚刚讲,我们不是持戒念佛才能往生,那我们要正确的理解,不要听了这样,就认为,啊,某某人啦他反对持戒,甚至呢,某某人啦他排斥持戒,某某人啦,他强调犯戒念佛,是这样吗?当然不是这样。我们是就往生的正因来讲,往生的功德资粮在这一句名号。我们有持戒没持戒,持戒清静不清静,只要念佛就必定往生,是从往生的正因来讲。那从一个学佛念佛的人来讲呢,要不要随分随力的来持戒啊?要,当然要。甚至禅定念佛,我们在这里念佛的时候,当然要尽量的不要有妄想杂念,让我们念得心中很清净,很安详,很宁静,很平和。人的杂念越少的话,越感觉神清气爽,念佛不知不觉粗的妄想杂念没有了,剩下的只是细微的妄想杂念,那个时候也能感受到些许的,那一种神清气爽的,那种宁静的感觉,那一种法喜,是不是?所以我们现在所讲的,都是就往生的正因,往生的功德资粮而言的。我们净土宗的特色就是“本愿称名”,就象第十八愿下品下生所讲的,只要专称弥陀佛名,显示我们净土宗的宗旨,专称佛名就是本愿称名,不是三学念佛,不是六度念佛,是称名念佛,称名念佛的本身就合乎弥陀的本愿力,弥陀的本愿力就是佛力,使念佛的众生人人都能往生极乐世界,即使他五戒不具足,即使他难免妄想杂念,不能功夫成片,即使他没有文化不能深入经藏,即使他还是凡夫,心不能真正发菩提心,即使他没有修习三学六度,统统也都能够往生。因为能够往生的,不是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靠“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万德洪名,名号的本身就具足能够消除我们生死之罪的功德,具足能够横超三界六道而往生到极乐世界的功德,具足到极世界就能够快速成佛的功德,因为这样,才能够让任何的众生任何的根机都能够平等的无条件的往生到涅般的极乐世界,这个就是“本愿称名”。这一句弥陀佛名,也被尊称为“万德洪名”,所以往生极乐世界跟我们有没有智慧没有关系,跟我们有没有学问没有关系,跟我们有没有修行没有关系,跟我们有没有清净心没有关系,跟我们是善是恶也没有关系,那有关系的是什么呢?跟我们有没有专称弥陀佛名这个有关系。当然,学问也好啦,智慧也好啦,深入经藏也好啦,都是为了让我们晓得专称弥陀佛名就必生弥陀净土而最后归入专称弥陀佛名,那假使我们没有文化,没有学问知识,没有深入经藏,可以我们晓得愿生弥陀净土只有专称弥陀佛名,此后就专称弥陀佛名,这样也同样达到目的。刚刚讲的,即使我们深入经藏,我们研究钻研我们这个法门的经论,目的就是要晓得,称名必定往生,而最后就专称弥陀佛名。如果我们已经在专称弥陀佛名了,那不管是什么人都能够往生极乐的涅般的世界。如果没有专称弥陀佛名,当然必定是随缘杂善,那恐怕就难以往生。由此显示,往生是全凭佛力,我们这里讲的完全佛力,绝对他力。佛力指阿弥陀佛的力量,佛力跟自力跟凡夫力是相对的,我们凡夫有超越生死轮回的力量吗?有没有?没有。所以要完全靠阿弥陀佛的力量,所以说完全佛力。在这里讲绝对他力,他跟自是相对的,他力是唯有指阿弥陀佛的佛力,不是指其他菩萨声闻缘觉,或是其他法门的力量,不是,专指阿弥陀佛的佛力,阿弥陀佛的功德力,我们只要称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凭籍着阿弥陀佛的力量,就能够到达极乐世界,所以这里就说名号独运,称名独达。

    接下来我们看第十七点:显弥陀佛名,功能力用,大利无上,念佛方是真善,超越定散二善。

    所谓大利无上,大利跟小利是相对的,无上跟有上是相对的。意思是说,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有大利无上的功德,大利是指真实之利,成佛之利。《无量寿经》说:“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这个真实之利就是这里所讲的大利。《阿弥陀经》也说:“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在这里讲的“我见是利”是一般的利益吗?是小小的利益吗?不是,是大利。能够当下让我们离开三界六道的法,能够往生弥陀净土的法,能够快速成佛的法,能够快速广度众生的法,那一种法那一种利益才是大利,如果不是这样的利益就称不上是大利,是小利,就不是真实之利,而是方便之利。“无上”是指什么呢?是指成佛,也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所以无上就是成佛。佛是最高的,如果不是佛的话,那就还是有上,而不是无上,阿弥陀佛这句功德名号是万德洪名,是大利无上的功德,超越《观无量寿经》所讲的十三种定观的定善功德,也超越三福的散善功德,为什么?从下品下生这一段经文就能够显现出来。下品下生是五逆十恶的人,现在他正面临命终要死了,虽然一脚还在人间,可是另外一脚已踏在地狱了,这样的众生还有什么法能够救他呢?刚刚讲的定善跟散善,就是六度万行功德的总称,六度万行功德归纳起来呢,离不开定善跟散善。我们想看看,这样的众生他能够修散善之中,也就是三福中的世福吗?三福就是世福、戒福、行福。世福就是世间的善事,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靠这样的功德能够救他吗?不能,因为他造的是五逆十恶的罪。但是他念佛不但能消这个业,而且能脱离轮回往生极乐,显示念佛比三福中的世福还要超越。再来,三福中的戒福,戒福就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下品下生的人所犯的是五逆十恶的罪,甚至是谤法,戒福,也就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能够救得了他吗?不能。何况大家都有受过三皈,也有的受过五戒菩萨戒,虽然受了戒,但是持戒不容易,根本都没有具足,可是念佛就能够救他,可见念佛的功德是超越戒福的,而且下品下生这一种五逆十恶的根机在临终的这时候,他能够修世间的福吗?能够修五戒十善吗?修不来,他根本没有时间,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也不能够具足众善,何况这一种根机即使有时间的话,他也做不好这一些,所以就方法来讲,这一种方法他是做不来的。就功德来讲,要消五逆十恶谤法的罪,也没有办法消,只有靠念“南无阿弥陀佛”,因为念佛的功德,超越五戒,超越十善。接下来,三福中的行福,也就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能够消他五逆十罪谤法的罪吧?也不能。为什么?发菩提心,因地所发的,必须要实践菩萨道,那么读诵大乘经典,譬如说《法华经》、《华严经》、《金刚经》、《地藏经》,要读这些经典的话,一方面他已没有时间了,即使有时间他也不一定能够读诵,何况读诵经典顶多能消一千劫的罪业,可是这个人所犯的是五逆十恶谤法,是八十亿劫的生死之罪,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的功德也不能够消他这样的罪业,一方面没有力量消他的罪业,一方面没有办法度他脱离六道生死轮回,所以只有念佛。念佛不但灭他地狱之火,而且能够拨他出地狱,脱离三恶道,远离六道轮回,甚至能够让他往生极乐世界。那如果没有念佛的话,那这个人就要堕落地狱了,这样岂不是念佛的功德是超过世福,超过戒福,超过行福?所以显现出念佛才是真正的善,超越十三种定观的善,也超越三福的善。由此可以知道,念佛的方法很简单,简单到连这样一个人,五逆十恶的人临终的时候,极端的痛苦之下也能够念得来,念佛功德非常的殊胜,超越三福,超越十三种定观,甚至超越六度万行,所以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才被尊称为“万德洪名”。在经典上,我们有谁看到哪一句佛号或者是咒语被尊称为“万德洪名”的呢,有没有?(众答:没有。)通常说“万德洪名”都是在指这“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佛名。因为“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佛名包涵了十方三世诸佛的功德,包涵了一切菩萨的功德,也包涵了八万四千救度众生的法门的功德,所以这六字“南无阿弥陀佛”才被尊称为“万德洪名”。其他的佛菩萨的名号,其他的咒语统统不堪称为万德洪名。因此,我们只要专称弥陀佛名,专念弥陀一佛,就等同称念恒河沙数诸佛。我们在诵八十八佛,念千佛,拜万佛,都不如念念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八十八佛也念到了,千佛,万佛,十方恒河沙佛,统统都念到了,如果不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十方诸佛很多,尽一辈子也念不完。同时我们念佛能够蒙受十方诸佛的护念,那么我们念其他的佛能够蒙受十方诸佛的护念吗?不能。所以我们只要专称弥陀佛名,虽然没有念十方诸佛的佛名,等同念了十方诸佛的佛名,等同具足了十方诸佛的功德,蒙受十方诸佛的护念。那如果不专念弥陀佛名的话,这一些功能功德利用就完全没有。所以,善导大师有一句说:“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也就是说,念佛以外的种种法门,三福也好,十三种定观也好,六度万行也好,或称念观想其他诸佛菩萨的名号或咒语也好,这一些也都是修行,也都有很大的功德,但是如果跟念佛比较的话,就全非比较,根本不能比较,跟念阿弥陀佛不能比较。就象什么呢,好象山的高度,跟天的高度能够比较吗?不能够比较。地面上最高的山,是喜马拉雅山对不对?那么喜马拉雅山这个高还可以攀登上去,但是,天的高度能攀登上去吗?不能。但是,善导大师在这里说,其他的修行其他的功德也是善也是功德,但是他拿来跟念佛相比的话,那就不能比较。所以比较是互相差不多高下才能比较,如果太过悬殊,当然就不能比较了。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本身就是具备着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甚深微妙、殊胜超越的无上功德,能够救度所有造恶当中最为严重的五逆十恶谤法的罪人,这样的人,他一生也没有忏悔过,临命终只是随人家念佛十句,或者是五句一句,也能够脱离罪业果报,超出三界六道轮回,往生极乐世界,这就表示六字洪名功德的力量,真的是大利无上,“大利无上”这句法语是从《无量寿经》来的,《无量寿经》流通分的地方释迦牟尼佛付嘱弥勒菩萨,将来成佛龙华三会的时候,要把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念佛法门宣扬出去,来救度所有的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因为念佛是无上大利功德,所以释迦牟尼佛,就付嘱弥勒菩萨说:“佛告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由这一段经文我们可以知道,所谓的大利无上的功德,就是要念佛才可以得到的。欢喜踊跃,跟至诚恳切的道理是一样的,只要内心称念弥陀佛名,这样念念都是属于大利的功德。所谓大利的功德就是无上功德,所以说“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这一句弥陀名号具足万德,有大利的功能,有成佛的无上功能,所以说大利无上。后来的净土宗祖师,比如说莲池大师也好,藕益大师也好,都有相同的说法,莲池大师说:“弥陀乃万德名号,一名才举,万德齐圆。”藕益大师也说:“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这两位大师所讲的意思大致是一样的,意思是说“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本身就具足所有的功德在里面了。所以说,弥陀乃万德名号,只要我们不管是谁专称弥陀佛名,自自然然的就捅有了万德,捅有了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法门的所有功德。这个“万”当然不是百千万亿数目的万,是圆满的,具足的,超越的意思。也就是说,这六字万德洪名,圆满具备能够消除五逆十恶谤法罪业的功德,圆满具备能够脱离三界六道轮回的功德,圆满具备能够往生极乐世界的资粮功德,圆满具备到极乐世界就能够快速成佛的功德,所以叫做“万德齐圆,罄无不尽。”也是超越十三定观,超越三福,超越三学六度的善,因此万德即是无上功德。这个万德是超越所有的善,只要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称念出来,当下就具备了万德,毫无欠缺,不管我们知道不知道,不管我们祈求不祈求,当下自自然然的具备,好象一颗万灵仙丹,能够治疗所有的病,没有一种病是万灵仙丹不能治的,所有的疑难杂症,只要这一颗药吃下去,统统都能够治疗。即使我们不知道这一颗药是什么成份所做的,是哪一位博士诺贝尔所研造的,是经过工厂多久的时间所生产出来的,统统不知道,但是吃下去功能都毫不减少。

    接下来请看十八点:显定散二善,不如念佛;定散二行,为归念佛。

    刚刚讲念佛的功能利用是大利无上,念佛才能真善,超越定散二善。其实,释迦牟尼佛在《观经》里面讲定善跟讲散善,目的就是为了显示这一句弥陀名号功德的超越性。如果没有先讲定善,没有先讲散善,就直接讲阿弥陀佛这个名号的功德力用的话,人家就不晓得他的高低,因为没有经过比较嘛,经过一比较的话才晓得定善跟散善,这两种散都不如念佛。那么同时另一方面,也是引导本来就已经修学定善或者是散善这两种根机的人,完全归入专称弥陀佛名,完全依靠阿弥陀佛的救度,不需要依靠他那一些功德,即使随缘随份随力应该修学三福,乃至三学六度,但是也不依靠那一些。为什么?这一句弥陀名号就完全具足了。你有那一些对往生上来讲没有增加,没有那一些对往生上没有减少,反而是你认为必需要依靠那一些的话,那表示你没有完全信受弥陀的救度,甚至怀疑阿弥陀佛,认为阿弥陀佛虽然要救我,虽然有愿力要救我,可是还不够能力救我,必需要靠我做这一些来补助它,回向这一些来帮助弥陀的救度,这样岂不是怀疑阿弥陀佛了吗,对不对?

    接下来第十九点:显念佛往生,直入报土,超越品位阶级。

    这三句话意义非常的深妙,如果不经过解释,一般会误解。但其实这才是纯正的净土法门,真正的净土法门,是净土法门的特色。只要念佛就能够进入报土,不在品位阶级当中,请大家细细的听我解释。《观经》有谈到九品的阶位,那么念佛在哪个品位阶级呢?各位莲友,在九品当中,念佛在哪个品位阶级?念佛是超越品位阶级的,为什么?九品有上品、中品和下品,上品又分为三品,中品也分为三品,下品也分为三品。上品生的众生是怎么样的根机呢?是三福当中的行福,也就是他能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虽然他的贪嗔痴还没有断除,可是因为他遇到了这个大乘的法门,以他修这个善行,随着他修这个善行的多寡而回向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就随着他所行的所修的多寡高低在上品之中,高就是上品上生,低就是上品下生,所以上辈上品生的众生,就是行三福之中的行福回向往生的。如果是修三福之中的戒福,也就是受持三皈,俱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样的众生,贪嗔痴虽然没有断除,还是具足三毒,可是他把修行的功德回向往生极乐世界,那么他就在中品上生或中品中生当中。所以上辈的人遇到大乘的法,修习大乘的法回向往生,所感受的就是大乘的果报,在上品生。如果遇到小乘的法门,修小乘的功德回向往生,就在中品上生或中品中生当中。那中品下生的是怎么样的众生呢?是没有遇到佛法,是以一般的人伦道德,譬如说三纲五常、四维八德,或者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虽然他没有皈依,也没有受持五戒,也不晓得佛法僧三宝,可是临终的时候他遇到善知识,告诉他有六道轮回,有极乐世界可以往生,便以他一生的善行回向往生极乐世界,那么他就在中品下生。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也好,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也好,都是以他相对的因来回向,而得到他相应的果。那么,至于念佛,功德是超越世间善的世福,也超越三皈五戒的戒福,也超越三福之中的行福,一个一辈子,像大家现在一辈子就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的人,他是在哪一品呢,在哪一品?他是超越品位的,也就是这里所写的:“显念佛往生,直入报土,超越品位阶级。”为什么?因为有其因必有其果嘛,你是以念佛的因,那么念佛的功德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那么三福的功德不是无量无边,是可思议的,他跟大利无上的功德来比的话,是小利有上,那岂不是这一种的因所获得的果,就是超越三福九品的果,对不对啊?(众答:对。)但可能有人会怀疑说,这个《观无量寿经》明明有九品,而念佛是在下品,怎么说念佛超越品位阶级呢?会不会这样怀疑?一定会,所以要透过解释。那么这有四点解释,约略有四点解释。第一:摄机义。《观经》说九品,目的是要用这九品来涵盖一切的善恶凡夫,上从大乘极善,下到五逆谤法,都能够乘佛愿力往生,并不是说念佛一定在下品。《观经》九品跟《大经》三辈意思是差不多的,只是开合不同。如果念佛一定在下品,为什么《大经》上辈、中辈、下辈都说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呢?既然三辈都说一向专念,那就说明念佛本身是总摄万机,超越品位,不在品位当中的。三辈九品只是反映众生本来善恶的机类。第二:显胜意。那么《观经》为什么只在下品说念佛呢?因为下品都是造恶之机,一个造杀盗淫妄或者是犯有五逆十恶的极重罪人,他获救无门,他解脱无望,唯有念佛才能救他脱离三恶道,离开六道轮回,所以就将念佛安置在下品。下品下生开显念佛,是在彰显念佛的功德殊胜广大,不是说念佛就落在下品下生,反而因为在下品下生讲念佛,才显示念佛的功德是超越三福九品,背后是有这样的意义,所以说念佛超越品位阶级。第三:抑止意。念佛本身虽然超越定善散善的品位,但是下品下生这个人是个恶人,恶人念佛虽然同样往生,但却说在下品,这就有抑止造恶的意思,要我们行善来念佛。四:随他意。佛说法有随他意、随自意、随自他意这三种。也就是说,这部《观无量寿经》是释迦牟尼佛当初随顺韦提希夫人的请求而说的,韦提希夫人本来就认为要往生极乐净土,定善功德最为殊胜,所求只请释迦牟尼佛说定善的观法,而对于称名念佛没有放在心上,这也是一般人的心理状态,认为定散功德最殊胜,散善次之,念佛不过是口中称念而已,是最劣。释迦牟尼佛大慈大悲,大智大慧,刚好顺着韦提希夫人的意思,先讲十三种定观,入定观想,然后呢,释迦牟尼佛自己开讲三福的散善,最后在下品下生,一切定善散善都救不了的时候,独独显明念佛的超胜与绝对,来引导一切定善与散善的修行人,都归到念佛法门,所以念佛就说在最后的下品下生的地方来说,这是佛随他意的方便引导,并不是念佛一定在品位当中,甚至是下品。如果释迦牟尼佛完全随自意而说的话,那就直接说念佛往生,就不说品位阶级,也就是超越品位了。《阿弥陀经》就是证据,《阿弥陀经》是佛无问自说,也就是随自意而说的经典,其中就将一切定善散善贬为少善根福德,不能往生,独独以念佛为多善根,大善根,胜善根,必定往生。往生也不说三辈,也不说九品,都是不退转,都是一生补处,都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都在同一个地位,处于同一个境界。所以善导大师有一句话说:

    “极乐无为涅般界,

    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

    教念弥陀专复专。”

    除了这一首偈之外,善导大师又说:“念佛即是涅般门。”那么前面这一首偈子就明确的显示,唯有念佛才能进入涅般的境界。因为念佛是涅般的因,涅般是念佛的果,有一句话说,“念佛成佛”,念佛是因,往生是果,往生到哪里,往生到弥陀净土。弥陀净土是怎样的净土呢?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怎样的世界呢?极乐是无为涅般的境界。我们念佛往生到极乐世界,岂不是当下就证入佛果?这个道理只要我们思惟一下,就可以了解了。既然进入涅般境界的方法是念佛,那三福的内容,如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要不要做呢?当然要做。我们是就往生的正因而讲念佛,不是说除了念佛以外,那些善业就不用做,不是这样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是我们为人应该做的,这是根本,是人伦。所谓人伦,就是做人就必须要有做人的资格,做人的条件,如果不这样做就不堪称为一个人。做人就要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这个就是世福。那么戒福的内容,就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要不要做呢?就随分随缘的做,学佛的人应该先受持三皈依,受持三皈只有利没有害,众戒也是,以在家众来说,戒有五戒菩萨戒,出家众有二百五十条戒或四百八十条戒,就以我们的根机,以我们的身份,做理所当然应该做的事,所谓“各安其位,各司其职”。但这和往生有没有关系呢?没有。跟我们往生有关系的是什么?念佛。不过,说没有关系也有关系,一个人如果没有专念弥陀佛名,修其他的诸善万行也就是杂行,只要回向也能往生,只是在九品阶位当中。一个念佛人应该知道往生极乐无为涅般的世界,正因是专称弥陀佛名,而世福戒福行福,是我们为人学佛者理所当然随份随力应该要做的,有这样的观念才是正确的。这样的人,他往生就在报土当中,不会含苞在莲花中,显念佛往生,直入报土,超越品位阶级的道理,简要明显的,就是善导大师这一首偈。当然善导大师这样说不是没有根据的,是根据哪里呢?根据《无量寿经》,也根据《阿弥陀经》,但是今天因为时间不够,没有办法解说,甚至以下几条,因为时间到了也不能细细解说,不过呢,前面几条也都已经有涵盖了,希望这一张讲稿大家能够带回去看。各位莲友,经过今天对下品下生经文的阐释,我们是不是对于往生有把握了呢?(众答:是。)对我们来讲,是不是下了一颗定心丸了呢?(众答:是。)他是恶人,临终才十念,我们不至于恶人,现在就已经念念念佛,哪有不往生的呢,是不是?(众答:是。)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请起立,盘腿的人慢慢的起来。

    请合掌:

    愿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发菩提心,

    往生安乐国。

    今天的演讲到此圆满,谢谢大家,谢谢各位,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