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反省与改变
    我小时候在西藏听过乔达弥(KrishaGotami)的故事,她是位生长在佛陀时代的少

    妇;她的第一个儿子在一岁左右就病逝了,乔达弥伤心欲绝,抱着小尸体在街上奔走,碰到

    人就问是否有药可以让她的儿子复活。有些人不理会她,有些人嘲笑她,有些人认为她发疯

    了。最后她碰到一位智者告诉她,世界上只有佛陀一个人能够为她施行奇迹。

    因此,她就去找佛陀,把儿子的尸体放在佛陀的面前,说出整个过程。佛陀以无限的慈

    悲心听着,然后轻声说:「只有一个方法可以治疗你的痛苦。你到城里去,向任何一户没有

    亲人死过的人家要回一粒芥菜子给我。」

    乔达弥很高兴,立刻动身往城里去。她对第一户人家说:「佛陀要我从一户没有死过亲

    人的人家拿回芥菜子。」

    「我们家已经有很多人过世了。」那个人如此回答。她于是又走向第二家,得到的回答

    是:「我们家已经有无数的人过世了。」她又走向第三家、第四家,向全城的人家去要芥菜

    子,最后终于了解佛陀的要求是无法办到的。

    她只好把儿子的尸体抱到坟场,做最后的道别,然后回到佛陀那儿。「你带回芥菜子

    吗?」他问。

    「不!」她说:「我开始了解您给我的教法,悲伤让我盲目,我以为只有我一个人受到

    死亡的折磨。」佛陀问:「你为什又回来呢?」

    她回答:「请您开示死亡和死后的真相,我身上是否有什么东西是不死的?」

    佛陀开始对她开示:「如果你想了解生死的真义,就必须经常如此反省:宇宙间只有一

    个永不改变的法则,那就是一切都在改变,一切都是无常。令郎的死亡,帮助你了解我们所

    处的轮回世界是无法忍受的苦海。脱离生死轮回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解脱之道。因为痛

    苦而使你准备学习,你的心也已经打开大门迎向真理了,我将教你解脱之道。」

    乔达弥顶礼佛足,终其一生追随佛陀。据闻,她在临终前开悟。

    接受死亡

    在乔达弥的故事中,有一件值得我们再三察觉的事:接近死亡,可以带来真正的觉醒和

    生命观的改变。

    譬如说,濒死经验最重要的预示是:它彻底改变了曾有濒死经验者的生命。研究者注意

    到其影响和改变相当大:对于死亡的恐惧降低,也比较能接受死亡;增加对别人的关怀,更

    加肯定爱的重要性;追求物质的兴趣减低,更加相信生命的精神层面和精神意义;当然,也

    比较能接受来世的信仰。有一个人对肯尼斯·瑞林说:

    过去我是一个行尸走肉,除了贪求物质享受之外,生命毫无目标。现在我完全改变了,

    我有强烈的动机、生命的目的、明确的方向、把握此生的坚强信念,我对于财富的兴趣和贪

    欲已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了解精神层面的渴望,以及希望看到这个世界有所改善的热

    情。

    有一位妇女告诉研究濒死经验的英国学者玛格·葛雷(MargotGrey)说:我慢慢感觉

    到我有一股强烈的爱心,有能力把爱传达给别人,有能力在我四周最微不足道的事情上找到

    喜悦和快乐。对于生病和临终的人,我有强大的慈悲心,我好希望他们多少能够知道,死亡

    的过程只不过是生命的延伸而已。

    大家都知道,像重病之类的致命危机,可以产生同样巨大的改变。死于癌症的弗瑞

    达·妮洛(FredaNaylor)医师,勇敢地写下她死前的日记:

    我必须感谢癌症,让我有一些从未有过的经验。了解生命必死之后,让我变得谦卑,使

    我认识到自己惊人的心理力量,也重新发现自己,因为我必须在人生的跑道上停下来,重新

    衡量,然后再前进。

    如果我们确实能够谦卑而开放地「重新衡量,再前进」,以及真正接受我们的死亡,我

    们将发现很容易就可以接受精神的教导和修行。而这种接受极可能带来另一个惊人的结果:

    真正的治疗。

    记得一九七六年有一位中年的美国妇女,在纽约晋见敦珠仁波切。她对于佛教并不热

    衷,却听见说有一位大师来到了纽约。那时候,她病得很严重,绝望之余,什么事情都想尝

    试,甚至看看一位西藏上师!当时我担任她的翻译。

    她走入房间,坐在敦珠仁波切的面前。她因为自己的情况,加上见到仁波切便感动得掉

    下眼泪,她冲口而出:「我的医师说我只能再活几个月,您能帮助我吗?我快要死了。」

    出乎她的意料,敦珠仁波切温和而慈悲地咯咯笑了起来,然后安静地说:「你看,我们

    大家都正在死啊!死只是迟早的问题,有些人死得比别人早些罢了。」他以这几句话,帮助

    她了解凡是人都会死,也了解并不是只有她会死,纾解了她的焦虑。然后,他谈到了死亡的

    过程和对于死亡的接受,也谈到死亡里存有解脱的希望。最后,他教她治疗的修行法门,她

    就虔诚奉持不渝。

    她不仅接受了死亡,而且因为全心全力投入修行,因而获得痊愈。我听过许多类似的例

    子,有些人被诊断到了绝症的末期,只剩下几个月可活。当他们闭静潜修,真正面对自己和

    死亡的事实时,竟然治愈了。这告诉我们什么?接受死亡可以改变我们的人生态度,并发现

    生死之间的基本关系,如此一来,就很可能产生戏剧化的治疗作用。

    西藏佛教徒相信,癌症之类的疾病其实是一种警讯,提醒我们生命中一直忽略的深层部

    分,比如精神的需要。如果我们能够认真看待这个警讯,全盘改变生命的方向,不仅能治疗

    我们的身心,甚至整个生命。

    心灵深处的改变

    像乔达弥一般地深切反省无常,可以让你从内心的深处来体会无常的真义,当代上师纽

    舒堪布(NyoshulKhenpo)写了一诗,道尽个中蕴味:

    一切万物都是虚幻短暂的,有分别心的人如刀上舔蜜,以苦为乐。坚持万物实有的人,

    多可怜啊!

    参道友们,往内观照。

    然而,往内观照是多么困难的事啊!我们多么容易被旧习气主宰啊!就像纽舒堪布的诗

    告诉我们的,即使它们带来痛苦,我们却以几近听天由命的态度接受它们,因为我们惯于屈

    从。我们自以为崇尚自由,但一碰到我们的习气,就完全成为它们的奴隶了。

    虽然如此,反省还是可以慢慢带给我们智慧。我们注意到自己一再掉入那不断重复的模

    式里,也开始希望跳出窠臼。当然,我们也许还会再掉入其中,但慢慢的,我们可以跳出

    来,有所改变。这首题为〈人生五章〉的诗,道出了全部讯息:

    1.我走上街,

    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洞,

    我掉了进去。

    我迷失了……我绝望了。

    这不是我的错,

    费了好大的劲才爬出来。

    2.我走上同一条街。

    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洞,

    我假装没看到,

    还是掉了进去。

    我不能相信我居然会掉在同样的地方。

    但这不是我的错。

    还是花了很长的时间才爬出来。

    3.我走上同一条街。

    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洞,

    我看到它在那儿,

    但还是掉了进去……

    这是一种习气。

    我的眼睛张开着,

    我知道我在那儿。

    这是我的错。

    我立刻爬了出来。

    4.我走上同一条街,

    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洞,

    我绕道而过。

    5.我走上另一条街。

    反省死亡,是为了在你的内心深处做一番真正的改变,并开始学习如何避免「人行道上

    的洞」和如何「走上另一条街」。通常这需要一段避静和深观的时间,唯有如此,才能真正

    睁开眼睛,认清我们如何对待生命。

    观察死亡,并不见得就是恐怖或病态的事。当你真正受到启发,放松、舒适,躺在床

    上,或在假日欣赏悦耳的音乐时,为什么不对死亡做一番反省呢?当你快乐、健康、自信和

    充满幸福的感觉时,为什么不对死亡做一番反省呢?你没有注意到,某些时刻,你会自然地

    被引导去做内省的功夫吗?善用这些时刻,因为它能够让你有一种强烈的经验,迅速改变你

    的世界观。在这些时刻中,过去的信念自行崩溃,你可以发现自己的转变。

    观照死亡,可以加深你的「厌离」感,藏文称为ng?jung.的意思是「走出」、「出

    头」或「出生」。时常深观死亡,可以让你发现自己从习气中「走出」,通常是带着厌恶的

    感觉。你才发现自己越来越能准备放下它们,最后你将能够把自己从习气中解脱出来,诚如

    上师们所说的「好象从乳酪中挑出毛发」那么容易。

    你将产生的厌离感,既有忧伤也有喜悦:忧伤的是你知道过去的方式竟然一无是处,喜

    悦的是当你能够放下它们时,你的视野将越来越广。这种喜悦可以产生强大的新力量、信心

    和永恒的启示,因为你再也不受习气左右了,因为你已经真正从旧习气出头了,因为你已经

    能够改变,而越来越自在了。

    死亡的心跳

    如果死亡只出现一次,我们就没有机会认识它。但幸运的是,生命就是生死共舞,无常

    律动。每当我听到山溪奔腾、浪涛拍岸,或自己的心跳声,宛如听到无常的声音。这些改

    变,这些小死亡,都是我们活生生地在和死亡接触。它们都是死亡的脉搏、死亡的心跳,催

    促我们放下一切的执著。

    因此,让我们在生活中,当下就面对这些改变!这才是为死亡而准备的真正妙方。生命

    中也许充满着痛苦和难题,但这些都是成长的契机,可以帮助我们在情感上接受死亡。一旦

    我们相信一切万物都是恒常不变的,我们便无法从改变中学习。

    如果无法学习,我们就会变得封闭而执著。执著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因为无常让我们感

    到痛苦,即使一切都会改变,我们还是死命地执著。我们害怕放下,事实上是害怕生活,因

    为学习生活就是学习放下。这就是我们拼死拼活去执著的悲剧和嘲讽所在:执著不仅是做不

    到,反而会带给我们最想要避免的痛苦。

    执著背后的动机也许并不坏;希望快乐也并没有错,但我们所执著的东西,本质是执著

    不了的。西藏人说,「同一只脏手不可能在同样的流水中洗两次」,又说「不管你多么用

    力,沙中还是挤不出油来。」

    确实地体会无常,可以让我们慢慢解脱执著的观念,以及错误的恒常观、盲目的追逐。

    慢慢的,我们将恍然大悟,我们因为执著不可能执著的东西,而经验到一切痛苦,就其最深

    层的意义而言,都是没有必要的。开始体会无常,也许是一件痛苦的事,因为这种经验是如

    此生疏。但只要我们不断反省,我们的心就会逐渐改变。「放下」变得越来越自然,越来越

    容易。也许要花上一段时间才能够让我们的的愚蠢沉没,但我们反省得越多,就越能够发展

    出放下的观点;那时候,我们看待一切事物的方式就会改变。

    观照无常本身还不够,你必须在生活中履践,如同医学研究必须兼顾理论与实务,生活

    也是如此。生活中的实际训练就在此时此地,就在「无常」的实验室中。改变发生的时候,

    我们学习以一种新的智慧来看待它们;虽然旧习依然发生,但我们本身却会有些不同。整个

    情况将变得比较轻松、不紧张、不痛苦,甚至于连旧习气对我们虽有影响,都会觉得不像过

    去那么大。随着每一次的改变,我们会有稍许的体悟,我们对于生活的观点也会变得越来越

    深刻,越来越宽广。

    处理「改变」

    让我们做个实验。拿起一个铜板,想象它代表你正在执著的东西。握紧拳头抓住它,伸

    出手臂,掌心向下。现在如果你打开或放松手掌,你将失去你正在执著的东西。那就是为什

    么你要握住它的原因。

    但还有另一个可能性:你可以放开手掌,但铜板还是会在手上。你的手臂仍然往外伸

    着,只要把你的掌心向上,即使是放开你的手掌,铜板还是留在你的手中。你放下,而铜板

    仍然是你的,甚至连铜板四周的虚空也是你的。

    因此,有一种方法可以让我们接受无常,同时毫不执著地享受生命。

    现在让我们想想人与人之间经常发生的事。人们时常是在突然感觉失去伴侣的时候,才

    能了解自己是爱他们的。然后人们就更执著了。当一方越执著,另一方就越逃避,彼此之间

    的关系也就变得越脆弱。

    我们时刻都要快乐,但追求快乐的方式却那么笨拙,以致于带来更多的忧愁。我们往往

    认为必须抓住,才能拥有获得快乐的保证。我们问自己:如果我们不拥有,怎能享受呢?我

    们总是把执著误以为是爱啊!即使拥有良好的关系,由于不安全感、占有欲和骄傲,爱也被

    执著所破坏了;一旦失去了爱,你所面对的,就只剩下爱的「纪念品」和执著的疤痕。

    既然如此,我们怎么做才能克服执著呢?唯一的途径是了解它的无常性;这种了解可以

    慢慢解除它对我们的控制。我们将了解上师所开示的对于改变的正确态度:想象我们是天

    空,看着乌云飘过;想象我们是水银一般的自由自在。当水银落在地面时,仍然完整无瑕,

    从不与尘埃混合。当我们试着依照上师的开示去做,慢慢解除执著时,大慈悲心就从我们身

    上产生。执著的乌云纷纷飘散,真正的慈悲心就像太阳发出光芒。那时候,在我们的内心深

    处,就能体会威廉·布莱克(WilliamBlake)这首诗的真义:

    把喜悦绑缚在自己身上的人,

    反而毁灭了长着翅膀的生命;

    当喜悦飞去而吻别它的人,

    将活在永恒的朝阳之中。

    战士的精神

    虽然我们一直认为如果放下的话,就会一无所有,但生命本身却再三透露相反的讯息:

    放下是通往真正自由的道路。

    当海浪拍岸时,岩石不会有什么伤害,却被雕塑成美丽的形状;同样道理,改变可以塑

    造我们的性格,也可以磨掉我们的棱角。透过各种改变的考验,我们可以学习发展出温和而

    不可动摇的沉着。我们对自己的信心增强了,善心和慈悲心也开始从我们本身自然反射出

    来,并且把喜悦带给别人。这个善心可以超越死亡,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基本的善心。整个生

    命便是在教我们如何发掘那颗强烈的善心,并训练我们实现它。

    因此,生命中的逆境,都是在教我们无常的道理,让我们更接近真理。当你从高处掉下

    来时,只会落到地面棗真理的地面;如果你由于修行而有所了解时,那么从高处掉下来绝不

    会是灾祸,而是内心皈依处的发现。

    困难与障碍,如果能够适当地加以了解和利用,常常可以变成出乎意料的力量泉源。在

    各位大师的传记中,你会发现,如果他们没有遇到困难与障碍的话,就找不到超越的力量。

    譬如说,西藏的伟大战士格萨尔王(Gesar),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的流亡历程是西藏

    文学中最伟大的史诗。格萨尔的意思是「无敌」,没有人能够打败他。从格萨尔出生的那一

    刻起,他有一位邪恶的叔父,名叫洛东,就想尽办法要杀害他,但每次都让格萨尔越来越坚

    强。事实上,由于洛东的努力,才使得格萨尔变得如此伟大。因此,西藏的谚语说:如果洛

    东不是这么邪恶诡诈,格萨尔不可能爬得这么高。

    对西藏人而言,格萨尔不只是一位武术战士,还是一位精神战士。做为精神战士,必须

    发展特殊勇气,具有睿智、温柔和大无畏的天赋。精神战士仍然有恐惧的时候,尽管如此,

    他们却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痛苦,认清恐惧,并且毫不逃避地从困难中学到教训。诚如创巴

    仁波切(ChogyamTrungpaRinpoche)告诉我们的,做为一位战士,就是「将追求安全感的

    狭隘心胸,换成一个非常宽广的视野,那是一种无畏、开放和真正英雄式的胸怀。……」进

    入那种视野宽广的领域,就是学习如何在改变中获得自在,如何让无常变成我们的朋友。

    无常的讯息:死亡之中有什么希望?

    更深入探讨无常,你将发现它有另一个讯息,另一个面目,它将带给你伟大的希望,它

    将打开你的眼睛,让你看见宇宙的基本性质,以及我们与它之间的非凡关系。

    如果一切都是无常的,那么一切就是我们所谓的「空」,也就是说,一切都没有任何持

    久、稳定和本自具足的存在;一切事物,如果能够看见它们的真正关系,必然不是各自独立

    的,而是相互依存的。佛陀把宇宙比喻成一个广大的网,由无数各式各样的明珠所织成,每

    一颗明珠都有无数的面向。每一颗明珠本身都反映出网上的其他明珠,事实上,每一颗明珠

    都含有其他明珠的影子。

    就以海浪为例吧!从某一方面看,海浪似乎具有明显独立的个体,有始有终,有生有

    死。从另一方面看,海浪本身并不是真的存在,它只不过是水的行为而已,「空」无任何个

    体,而是「充满」着水。所以,当你真正思考海浪时,你将发现它是由风和水暂时形成的,

    依存于一组不断在改变的条件。你也将发现每一波浪之间都有关联。

    当你认真观察,就可以发现万物本身并不真实存在,这种非独立存在,我们称之为

    「空」。让我们来观想一棵树。当你想到一棵树的时候,就会想到一个明确的物体;在某个

    层次上,就像海浪一样,树确实是明确的物体。但当你仔细观察的话,你就会发现,树毕竟

    没有独立的存在。细细思考,就会发觉树可以化解成无数微细的关系网,延伸到整个宇宙。

    落在树叶上的雨,摇动树的风,滋养树的土壤、四季和气候,乃至日月,都构成树的一部

    分。当你继续想下去,就可以发现宇宙间的一切都在成就这棵树,任何时刻,树都不能独立

    于其他事物;任何时刻,树的性质都在微细变化中。这就是我们所谓一切皆空,一切皆无法

    独立存在。

    现代科学告诉我们,万物之间的交互关系非常广泛深远。生态学家知道,燃烧亚马逊热

    带雨林的一棵树,多少会改变一位巴黎市民所呼吸的空气品质;而尤加坦一只鼓动翅膀的蝴

    蝶,会影响到赫布里德斯蕨类的生命。生物学家开始发现到基因神奇而复杂的作用,创造了

    人格与个性,它会伸展到久远的过去,显示每一个所谓的「个体」是由一连串不同的影响力

    组合而成。物理学家已经把量子的世界介绍给我们,量子世界很像佛陀所描述的因陀罗网

    (遍满整个宇宙的发光网)。就像网上的摩尼宝珠一般,一切粒子的存在,其实就是其他粒

    子的不同组合。

    因此,当我们认真观察自己和周遭的事物时,就会发现从前我们认为是如此坚固、稳定

    和持久的东西,只不过是一场梦而已。佛陀说:

    了知一切:如幻影,如浮云城堡,如梦,如魅,没有实质,只有能够被看到的性质而

    已。了知一切:如悬挂在万里晴空中的月亮,倒映在清澈的湖面,虽然月亮不曾来到湖面。

    了知一切:如音乐、天籁和哭泣中的回音,而回音中却无旋律。了知一切:如魔术师变出

    马、牛、车等的幻影,一切都不是它所呈现者。

    观想一切事物的本质犹如梦幻泡影,绝不会让我们感到寒冷、绝望或痛苦。相反的,它

    会唤醒我们温暖的幽默感,以及本自具足的慈悲心,因而对于一切事物和众生越来越乐意布

    施。伟大的西藏圣者密勒日巴说:「见空性,发悲心。」当我们透过观照而确实见到一切事

    物和我们的空性与互相依存性时,这个世界就呈现更明亮、新鲜、亮丽的光,有如佛陀所说

    的重重无尽互相辉映的珠网。我们再也不必保护或伪装自己,就可以轻易做到如一位西藏上

    师所开示的:

    时常认知生命有如梦幻,减低执著和嗔怨。对一切众生生起慈悲心。不管别人如何对待

    你,都要保持慈悲。不管他们做什么,只要你当它是一场梦,就会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修行

    的关键,就是在梦中保持积极的愿力,这是最重要的一点。这才是真正的修行。

    真正的修行也要知道:如果我们与任何事物、任何人都是互相依存的,那么即使是我们

    最微小、最微不足道的思想、语言和行为,都会对全宇宙产生影响。丢一颗小石头到水塘

    里,就会在水面上产生涟漪;涟漪合成另一个涟漪,再产生新的涟漪。每一件事物都是紧密

    相关的:我们应该可以了解到,我们会对自己所做、所说、所想的一切负责,事实上,我们

    是在对自己、任何人和任何事,甚至整个宇宙负责。Guru喇嘛说过:

    在今日高度互相依存的世界里,个人和国家都无法自己解决。我们彼此需要,因此,我

    们必须培养世界性的责任感。保护和滋养我们的世界家庭,支持弱势的成员,并保存和照顾

    我们所生存的环境,是我们集体的和个人的责任。

    不变者

    无常已经把许多真理显示给我们,但它还隐藏着一个最终的珍宝,这是我们大多数人未

    曾发现、未曾怀疑、未曾认识,却最属于我们自己的真理。

    西方诗人里尔克(RainerMariaRilke)说过,我们最深的恐惧,就好象是龙,护卫着

    我们内心最深处的珍宝。我们将发现,无常道出一切皆不真实和不持久,它唤醒我们的恐

    惧,因为它驱使我们去问这些问题:如果一切皆会死亡和改变,那么什么才是确切真实的?

    表象之后,还隐藏着什么无限宽广的事物,来包容这些无常而改变的发生呢?有什么是我们

    事实上可以依靠,死后还继续存在的东西呢?

    如果我们迫切地把这些问题牢记在心,加以思维,会慢慢发现,我们对于每一件事物的

    看法会有重大的改变。由于持续对「放下」观想和修行,将发现在我们自身当中,有无法称

    呼、描述或想象的「某种东西」,隐藏在一切变化和死亡之后。我们对于「恒常」的强烈执

    著,将因而开始化解褪去,不再是眼光狭隘,心神散乱。

    当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我们将一再瞥见隐藏在无常背后的广大意涵。我们过去的生

    命,就好象是搭乘飞机通过乌云和乱流,突然间飞机往上爬升,进入清朗无边的天空。这种

    新出现的自由,启发和鼓舞了我们,让我们发现自己本身就有浓厚的安详、喜悦和信心,这

    种感觉令我们异常惊奇,也让我们逐渐相信,我们确实拥有不可摧毁、不会死亡的「某种东

    西」。密勒日巴写道:

    在死亡的恐惧中,我辛苦地爬上了山棗再三思索着死亡时刻的不可逆料,我攻占了不

    死、恒常的心性之城堡。如今,对于死亡的一切恐惧都已经过去了。

    因此,我们将逐渐察觉到我们自身就有密勒日巴所谓的「不死、恒常的心性」,宁静如

    晴空般的沉静。当这种新的觉醒开始变得清晰而持续的时候,就会发生《奥义书》

    (Upanishads)所说的「意识大回转」,对于我们是谁、我们为什么在这里、我们应该怎么

    做等问题,做了一次个人的、纯粹非概念的显露,最后的结果就是一种新的生活、新的诞

    生,几乎可以说,是一种复活。

    对于改变和无常的真理,我们无畏地反覆思维,将会慢慢发现,我们是以感激和喜悦的

    心情面对不变者的真理:不死而恒常的心性之真理。这是多么美妙而具有疗效的神秘经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