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皈 五 戒
    一、皈依的意义:

    皈依既是皈向、依靠之意。根据佛法说,众生在三界六道中轮回,在生死苦

    海中浮沉,无依无靠,甚为可怜;这好比从中国飘洋过海来南洋讨生活的人儿,

    他们离乡背景,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地在一个人地生疏的新环境里生活,真是可

    怜;又比如为了避开战火的蹂躏,从越南逃来新加坡的难民,他们无依无靠,连

    一个亲人也没有,只依靠他国与社会热心人士的救济,过着寄人篱下地凄惨生

    活。这与我们在生死轮回的业海中飘浮,无依无靠的情景时一样的。以世间法来

    说,我们可以依靠父母、兄弟姐妹、朋友等等;但依佛法来讲,以生死的观点来

    看,这是没有用的,因为你我都还在生死轮回之中,怎么能做别人的依怙呢?比

    如,两个不会游泳的人同时跌进海中,谁能够搭救、扶持谁呢?我们在生死轮回

    的苦海中浮沉,依佛法来说,唯有佛、法、僧三宝才能做我们众生的依怙,是我

    们真正的皈依处。

    二、三皈依:

    ㈠、皈依佛:我们皈依佛,向他学习与修学,以他为模范、为导师,这就是

    所谓的依靠了。此外,我们凡夫谁也靠不住,因为你今生做人,下一生可能做畜

    生,今生做畜生,来世可能做人,在六道轮回里转来转去,今生是好人,来世可

    能坠落,这样的人我们怎样依靠呢?所以唯有脱离六道轮回,大觉大悟的圣者-

    -佛陀,才能做为我们的依怙。

    佛陀觉悟世间的真相,他的三业清净,没有过失,这就是他的清净处。另一

    方面,你我都有烦恼,谁都依靠不得,但是佛陀是个断除烦恼的圣者,所以我们

    要皈依他。佛陀有大慈大悲的精神,他誓愿度一切众生,他会以各种善巧方便来

    接引依靠他的学佛者,所以我们要依靠佛陀。依靠佛陀并不是依赖佛陀,不能象

    小孩子依赖母亲那样,我们皈依佛是以他为导师,亲近佛。我们要有生生世世见

    到佛的愿心,希望能够遇到佛陀。不只是凡夫要依靠佛陀,甚至于阿罗汉也要依

    靠佛陀;佛弟子中有很多阿罗汉,他们生生世世追随佛陀,因为阿罗汉证悟后深

    深的体验到解脱的自在,他们清楚的知道,唯有佛陀才是他们真正的皈依处。

    我们皈依佛后,应以佛陀为导师,向他学习,如见恩人般,生起恭敬之心而

    礼拜他。佛陀在生死轮回,还没觉悟的时候,所做之一切都是为了众生;佛陀无

    量劫努力不懈,修种种的难行、苦行都是为了度化众生;佛陀修行圆满,证得涅

    盘,不辞劳苦的为众生阐释佛法,把世间的真相告诉我们,使我们也能解脱生

    死,故佛陀对我们的恩重如山,情深似海;如此伟大的圣者,我们应该报答他的

    恩典。所以我们应该感恩知情,恭敬的心礼拜佛陀。礼拜佛陀并不是向他祈求什

    么,而是向佛陀表示崇高的敬意。

    ㈡、皈依法:凡是能够消除烦恼,调伏咱们的心的道理,就是法。法的意思

    就是诡则,既是能够保持一定的状态,有一定的性质,都称为法。能够使我们解

    脱生死的道理,称为佛法。皈依法,就是皈依佛陀所觉悟、所演说的种种善巧的

    教法。在这些教法当中,有很多种类,例如:世间法、出世间法等,而皈依法的

    真正皈依处,是皈依涅盘清净的法,既是我们要皈向解脱者内心清凉、清净、不

    生不灭、无为之快乐的法。

    ㈢、皈依僧:僧就是和合众的意思。奉行佛陀教法的佛陀出家弟子,这些实

    践佛法的出家弟子都称为僧,他们是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

    等。然而这里的皈依僧,真正的是指皈依圣贤僧,就是佛陀在世时,僧团中有很

    多证果的圣人,他们依据佛法修行,结果解脱证果,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榜样。

    看到圣贤僧,我们应该生起信心,努力修行,断除烦恼,于圣者一样解脱生死,

    证得涅盘。这些僧代表佛陀教法的实行,我们应该尊重皈向。佛、法、僧和称为

    三宝。

    ㈣、三宝的种类:

    ①、化相三宝:1、在两千五百多年以前,在印度有一位释迦牟尼佛--佛

    宝,降生人间;2、当时跟随佛陀的有无数出家的凡圣弟子--僧宝;3、佛陀

    当时向弟子们演说开示的种种教理,如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等--法

    宝。这是佛陀住世应化之际的相状,称为化相三宝。

    ②、住持三宝:1、我们现在所看到用玉琢、石刻、金铸、泥塑、木雕、纸

    绘等的佛像--佛宝;2、我们所看到的佛陀弟子一脉相传的出家众弟子--僧

    宝;3、凡是佛弟子所结集的三藏经典,或古今大德的佛教著述--法宝,称为

    住持三宝。有这些住持三宝,才能延续佛法的慧命,保持佛教的精神,传布佛教

    的教义。而我们有因缘遇到,这是人间最难得的事。因为在六道轮回中很难遇到

    佛、法、僧,故称之为三宝。因为我们见到佛、法、僧,会生起解脱、清净之

    心,有这些的心念,才能朝向解脱;如果在某一世遇不到三宝,我们就很难有因

    缘解脱,所以佛、法、僧是难能可贵的,合称为三宝。

    二千多年前化相三宝中的佛陀,已离我们远去,无缘见到。如今看到的是住

    持三宝中的玉琢、石刻、金铸、纸绘,乃至木雕的佛像,这些只不过是假象而

    已。但是当我们看到这些佛像,会兴起佛的心想,使我们深深的怀念起佛陀、恋

    慕佛陀。虽然我们无缘接触到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佛陀,但是还有这殊胜的因缘见

    到佛像,能够继续在我们的心里种下善根,依这个化相三宝,提升我们的内心,

    对于三宝更进一步的皈向。

    ③、自性三宝:我们到寺庙去礼拜佛陀,能生起清凉与清净的心,希求涅盘

    的心油然而生,这能使我们朝向解脱之道,此既是三宝可贵之处。这些清净的心

    是我们本来具有的,这就是所谓的自性三宝。我们自心本来具有与佛一样的觉

    性,因为迷失,所以感受不到;我们自心中本来就是不生不灭的涅盘相,我们也

    不知不觉;我们的自心本来具足一切,没有所谓的和合分开,大家一律平等,这

    些我们都不晓得,因为三宝的因缘使得我们认识到自心,那是非常可贵的,所以

    我们看到佛、法、僧,要生起如获至宝之想。

    皈依三宝并不是举行三皈仪式后,盲无目标的礼拜三宝,而我们每天礼佛拜

    佛,是要在我们的业因缘里面种下一点儿善根;时时怀念三宝的功德,时时提醒

    自己要修行解脱。我们凡夫整天在烦烦恼恼中,不知道要怎样解脱。如果我们每

    天都有皈向三宝的心,就会鞭策自己,努力修行,断除烦恼朝向解脱。

    我们皈依后,内心要至诚的皈向佛法僧,把自己的身心融化在无边无际的佛

    法大海中,努力修学,精进不懈。

    皈依者的行持:

    1、亲近善知识:我们皈依之后,应该亲近善知识。

    2、听闻正法:我们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生起正见。

    3、依教奉行:我们不止要听闻正法,而且要信受奉行,以僧为榜样,在生

    活中实践佛陀的教法。如果我们每天这样的皈向,满满地就有机会解脱。我们皈

    依三宝,应该天天做如是的观想:佛陀是那么的伟大、慈悲,是人间最伟大的导

    师,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佛法的道理是那么清凉,能使我们放下无数的烦恼,逐

    渐的走向解脱;僧--放下世缘,出家修行,守道清白,梵行高远,和合无诤,

    慈悲一切,是佛法的实践者,修行证果,使我们升起无限的信心,是我们学习的

    好榜样。

    4、护持与供养:在佛、法、僧三宝中,僧宝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法

    师们本着“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皆离苦”的伟大情怀,依据佛制清苦办

    道,弘法利生,使佛法继续流传,这是难能可贵的,是值得我们护持与供养的。

    三、戒律:

    戒是有所不应为;律是有所应当为。

    我们每天应该诵经修持,时时提起正念,有机会要去受持种种的戒,因为

    佛、法、僧中的法宝就是戒、定、慧的无漏法,我们应当修学。我们皈依三宝

    后,不论是要修学什么法门,都应该进一步去受持戒律,因为戒是一切法的基

    础,所以佛陀说:“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既是此意。

    ㈠、戒的意义:佛陀在各种不同的因缘下,依据众生不同的根器,制定了无

    量无数的戒律。佛陀教导在家的学佛者(男居士称为优婆塞,女居士称为优婆

    夷)一定要学持五戒,因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忘语与不饮酒,毁犯这

    五戒中的任何一戒,都可令我们坠落投生恶道。我们皈依三宝后,不管有没有受

    戒,我们都要在生活中实行五戒。

    ㈡、五戒:①不杀生。②不偷盗。③不邪淫。④不妄语。⑤不饮酒。

    ①、不杀生:

    杀生戒具五缘成不可悔:1、所杀是人。2、作人想。3、有杀人心。4、

    兴方便(自作、教他、遣使)5、被杀者命断。

    在杀生戒里,凡是自己杀,教人杀,遣派人家去杀,此三种杀法,都等于自

    己杀。我们用种种方法使众生命断,称为杀生。杀生的果保有轻有重,它是根据

    所完成的因缘来决定的。如果完成下列的因缘,那就成为犯杀生罪。

    1、是众生(有生命):所杀者有生命。

    2、众生(生物)想:蓄意杀害时,内心知道是有生命的。比如你恨某人,

    杀不到他,因瞋恨心的驱使,你拿木头来乱砍,这是没生命,而作生物想;或是

    在夜暗中走路,无意间踏死一只蜗牛,这就是没做生命想。

    3、有杀心:我们起心要杀害对方,叫做有杀心。杀心与想的不同是:杀心

    就是内心有杀害众生的心理行为(心行);想就是内心起要杀众生,然后对那个

    境作想。比如说:现在我坐在家里,心要杀人,但是那个人没在面前,所以没有

    作想,却有杀心;当那个人在我面前时,我要把他至于死地,这叫做想,所以这

    个想是对境(众生)作某某众生想;而杀心是我们造杀业的整个过程中,想要对

    方死,叫做有杀心。

    4、兴方便:用种种方法去杀害众生。

    5、命断:你所杀的众生的性命断掉。

    如果是断人命是上品罪(重罪),不可忏悔;是畜生断命是中品罪(中

    罪),可以忏悔;所杀的人没死是中品罪;畜生命没断是下品罪(轻罪)。如果

    不受五戒,杀生照样有罪。

    ②、不偷盗:

    不与而取就是偷。具六缘成不可悔:1、是他物。2、作他物想。3、有盗

    心。4、兴方便。5、值五钱。6、离本处。

    1、是他物:那财物是他人的。

    2、作财物想:明知是他物而非己物。

    这两个条件的分别是:比如你来庙堂,从大殿中走出去,要回家的时候,穿

    错鞋子,这样的情形--鞋子是他物,但是你并没有作他物想,以为鞋子是自己

    的;有时候那个东西是你的,却以为是他人的,就去偷。这种情形很少发生,确

    是有可能的。

    3、有盗心:要有偷盗的心。就是别人的财物,对方没想给,你想要占为己

    有的心念,叫做有盗心;如果一个人拿别人的东西,没有盗心,好像拿错或人家

    不要了的东西,不可构成偷盗罪,不算犯戒;如果有偷盗的心,就是犯戒。犯戒

    有轻有重。

    4、兴方便:假借种种的方法达成偷盗目的。

    5、值五钱:所盗之物,价值五个钱。这是佛陀按照当时印度摩羯陀国的国

    法而制。国法规定凡偷五钱者,即犯死罪,所以佛陀也制定佛弟子偷盗五钱者,

    亦成重罪不可悔。当时五钱是现在的多少钱呢?没人知道,总而言之,你偷价值

    不菲的东西,那果保就很重。

    6、离本处:将所盗的财物,带离原来的位置;这还必须偷者以为他得到了

    此物,而被偷者以为他的财物不见了,称为离本处。比如有人寄你一百元,你在

    他的面前把钱放在右裤袋里,但在他没看到时,你把钱放来左裤袋,过后你叫他

    看右裤袋里没有钱,就说没拿他的钱,虽然钱还在你的身上,但是你造成对方认

    为钱不见掉,这称为离本处。又如古时有人偷马,当盗贼从马厩里把马拉出来

    时,马儿就会叫,主人家就追,偷者还没认为得到马,而马主也还没认为他的马

    被偷掉,这就是还没离本处;如果养马者完全不知道,那盗贼把马拖出马厩后,

    那就是离本处。

    这六个因缘完成了,就是犯戒,而偷盗物超过五钱,即成重罪,不可悔。

    在五戒中,所犯的罪有轻、中、重之分,重罪是不可忏悔的,称为不可悔,

    佛法形容它有如人的头被斩断,再也救不活。如果受五戒者杀死人,称为犯不可

    悔罪--破戒;如果受持五戒的人杀死了一只公鸡,那犯的是可悔罪。

    ③、不邪淫:

    除了夫妻之间的行淫外,一切不受国家法律或社会道德所承认的男女关系,

    都称为邪淫。邪淫戒具四缘成不可悔:1、非夫妇。2、有淫心(心爱乐淫

    欲)。3、是道。(口、大小便处)。4、事成。(正行交媾。)

    除了夫妻以外,有淫欲的心,以淫欲的处所(淫欲之道):口、大小便处与

    人行淫,如果事情完成了,那就是犯不可悔戒。如果你是一个正人君子,肯定不

    会犯上邪淫。有些人娶几个妻子,依佛法是不犯邪淫戒,因为他们是夫妻,则不

    犯戒;但是合法的夫妻以外,还金屋藏娇,有个黑市太太,那就是犯戒了;如有

    人丧失配偶,再娶或再嫁都不犯此戒。一个人受五戒后,与夫妻以外的人行淫,

    犯重罪不可悔,既是断头。(戒律中以断头比喻重罪)

    邪淫的范围,不唯不得与夫妻以外的男女行淫,即使自己的夫妻,亦有限

    制:①、非时邪淫:佛菩萨的纪念日,每月的六斋日,不得行淫;父母的生日、

    亲属--父母、兄弟、姐妹等的死亡之日,不得行淫;月经期间、妊娠中、产前

    产后,不得行淫。②、非道邪淫:除了阴道,不得行淫。③、非处邪淫:除了卧

    室以外,不得行淫。

    邪淫的罪过,分为三品:与母女姐妹父子兄弟六亲行淫者,为上品罪;与夫

    妻之外的一切男女邪淫者,为中品罪;与自己的妻子于非时、非道、非处行淫

    者,为下品罪,以此三品轻重,分别下坠三涂。未受戒者亦要承受如此的果报。

    在一切邪淫戒之中,以破净戒人的梵行者,罪过最重。

    犯戒均在于心,如无邪淫之心,即不会主动去犯邪淫戒,因此,淫戒也又开

    缘:若为怨家所逼,而不受乐者,无犯。

    ④、不妄语:

    不讲骗话。妄语戒分为大妄语与小妄语。妄语戒具五缘成不可悔。1、所向

    是人(对人说)。2、作人想。3、有欺骗心。4、说大妄语(说自己是圣

    人)。5、听者领解。

    1、所向是人:对人说妄语。如果我们和一只狗说妄语,它听不懂,那就不

    能构成犯妄语戒,所以讲妄语的对象主要是人。

    2、作人想:认定对方是人。

    3、有欺骗心:蓄意要使对方受欺骗。

    4、说妄语:用口说出来,有时不必用口亦可说妄语,打一个眼色,甚至默

    认、暗示,点头、手势,或使用手写出来也是妄语;那就是说用一种欺骗的行为

    来欺骗他人,都是妄语。

    5、听者领解:对方能领解所说的内容,如对方是聋人、痴人、不解语人、

    及向非人、畜生说大妄语,不犯重罪。

    大妄语与小妄语之分别:

    1、小妄语:就是一般上的骗话;还有骂架的粗话、挑拨离间、不三不四的

    话,既是骗话、恶口、两舌和绮语,都称为小妄语。

    2、大妄语:自己不是圣者,却跟人说自己是阿罗汉或是初果圣人;或者说

    自己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叫人来膜拜与供养,这都是大妄语。

    犯大妄语与小妄语之差别是:如果说大妄语,那就不可忏悔,就是所谓的破

    戒;说小妄语则犯可悔罪。

    ⑤不饮酒:

    不可以喝酒。饮酒戒具三缘成犯但可悔。1、是酒(能醉人)。2、酒想。

    3、入口。

    1、是酒:能醉人的饮料。

    2、酒想:明知是能醉人的饮料。

    3、入口:不得一滴沾唇,入口则一咽,犯一可悔罪。

    杀、盗、淫、妄这四条戒称为性戒;饮酒戒称为遮戒。

    1、性戒:在因果上这是罪恶事,不应该做,应该戒掉,称为性戒。

    2、遮戒:所谓“遮”就是防止的意思。饮酒在因果上不是罪恶事,它没有

    善、恶,但就能乱性,使人不能自我控制,其他不良的行为发生,乃至于破戒,

    为了防止其他的恶事发生,所以要受持此戒。

    杀、盗、淫、妄这四条性戒,如果受持者破戒后,那就是不许忏悔,不只如

    此,而且破戒者不许出家受戒。既是如果一个人受持了五戒,事后破戒,以戒律

    来讲,不可接受他出家,所以破戒是一件很严重的事,但是一般人是不容易破戒

    的。因为:

    1、杀生戒:杀死人是破戒,杀死畜生只是犯戒,可以忏悔清净。

    2、偷盗戒:只要不偷贵重的东西,都是犯戒,不是破戒,都可忏悔清净。

    3、邪淫戒:与夫妻以外的男女行淫,不可忏悔;夫妻间不恰当的时间、地

    点、处所等行淫都是邪淫,但可忏悔。

    4、大妄语:只要没说自己是圣人,或是某某神,我能够驱使什么鬼神,只

    要不说这些话,那就不会破妄语戒。

    ㈢、佛陀制定五戒的原因:

    五戒本来是做人的根本,不论佛陀制定与否,五戒中的杀、盗、淫、妄这四

    条戒,是人都会知道它是罪恶的,既是在没有佛法的地方也会有人懂得要守持五

    戒。佛说有一种所谓自通之法,既是:

    ①、不杀生:应作如是观想:我们不希望被人断掉己命,就不应该断别人的

    命;我们想要别人的命,那我们的性命就难保了。你、我不互相杀害,大家就可

    以相安无事。

    ②、不偷盗:我们的财物不希望被别人偷,那我们也不应该偷别人的财物。

    ③、不邪淫:哪个男人希望自己的太太红杏出墙,给自己戴绿帽?哪个女人

    希望自己的丈夫在外搞婚外情?相信是人都不希望此种事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所

    以我们也不要破坏别人的家庭。

    ④、不妄语:我们不希望被别人欺骗,所以我们也不应该欺骗别人。

    ㈣、受持五戒的好处与功德:

    严持五戒,戒体清净者,他死后可保住人身或升天,不会坠落。根据因果来

    讲,有下列六种功德利益:

    ①、持好五戒者,死后升天:持好五戒者,内心会感到清凉,觉得没有对不

    起人家,内心感到安稳,问心无愧;临死时会生起善心,此善心会使他投生善

    道,做人或升天。

    ②、持戒者无事不得:持好五戒者,功德力大,他所求所愿都容易得到。

    ③、持戒者远离灾难恐怖:生生世世持好戒律者,将永远投生在善道,不会

    投生在恶道;在善道中会遇到善人扶持与帮助,所以会远离灾难,远离恐怖。

    ④、持戒者鬼神善护:鬼神会保护、敬佩持戒者,因为唯有过去受持戒律,

    努力修行者才能做善神,他们看到佛教徒能持好戒律,会生欢喜心。另一方面,

    根据经典说,受持五戒者每条戒有五位善神发心保护。

    ⑤、持戒者易得禅定:持好戒律,贪、瞋、痴等烦恼少,那修禅定就比较易

    有成就,。

    ⑥、持戒者能证悟果位:不依戒律修行者,是不可能觉悟证果的,所以唯有

    持戒清净者才能证悟圣果。

    ㈤、犯戒者的过失:

    ①、犯杀生:心怀恐惧,眷属不和,短命,为社会人士所憎恶。造杀生业太

    重的人,今生有怕死的心理;眷属经常和他吵架与决裂;多病短命;为人所憎

    恶,就好像一些人,人间人爱;反之有些人却人见人厌,即使是不认识他的人,

    也会对他生起憎恶之心,那是因为他造了恶业。

    ②、犯偷盗:犯偷盗戒者将来贫穷,因为偷盗的人贪,贪的果报就是将来贫

    穷,财物耗减;你偷人家的财物,将来你的财物也会很快散失掉;另一点是别人

    的东西不见了,就会怀疑是你偷的。

    ③、犯邪淫:犯邪淫戒的女人,将来她的丈夫会寻花问柳;如果是男人,将

    来他的妻子会红杏出墙,所以当我们受这种果报时,就不要埋怨妻子或丈夫,应

    该想这是前世造的业,应该如此的果报。另一方面,邪淫者,一切众生见皆生

    疑,凡是发生不好的事,别人就会怀疑是他干的。又好像有些人,一有钱就去花

    天酒地、寻花问柳,那人家就很难相信他,怀疑他不是好东西。

    ④、犯妄语:说骗话者,将来他的言说,别人不信;同样是一件事情,甲讲

    别人相信,而乙讲则没人相信,这就是乙造妄语业太多。犯妄语戒的人,经常得

    恶口,常被人骂。

    ⑤、犯饮酒:饮酒多的人,心常散乱,心不定则不能思维善法,不能想好的

    事物。

    四、学佛的层次:

    ㈠、三皈依:

    我们先听闻佛法,然后确定三宝是我们生死轮回的皈依处,那就要求皈依。

    我们皈向三宝,不能只是内心皈向而已,还应该根据外境,举行一个皈依的仪

    式。好比一对恋爱中的男女,他们只是同居,没有注册结婚,没有跟人家讲明,

    那有谁相信他们?当他们在婚姻注册官的面前宣誓,签了名,经过一个简单的仪

    式,注册结婚后,大家对他们就有信心。同样的,我们凡夫的心每每随着外境而

    转变,虽然内心皈向三宝,还得要举行一个简单而隆重的皈依仪式,这样才算是

    个正式的佛教徒。

    ㈡、受持五戒:

    三皈依者皆应进一步受持五戒。受五戒也同三皈依一样,我们只是内心受持

    五戒,那力量不强,遇到逆缘时就不容易把握,往往会把五戒丢到一边。就好像

    一对男女,只是同居,不要结婚,那他们就很容易因恼意见而分手。同样的,如

    果一个人内心认为受持戒律是正确之道,他就应该去请求一位法师,为他传授五

    戒。传授五戒是这样的:传戒者必须是一个持戒者,向他求戒才正当。佛弟子的

    受戒,须是师师相授,讲求戒体的传承与纳受,唯有受了戒的人,才能将戒传给

    他人,此一戒体,是直接传自佛陀,受戒而纳受戒体,便是纳受佛的法身于自己

    的心性之中,以佛的法身接通人人本具有的法身,以期引导各人自性是佛的发明

    或证悟。它与其他宗教的戒律不同。佛教的受戒律是自动发信受持的,并不是像

    被判死刑那样,有人持者刀子强逼我们一定要受持。如果我们坚持不要受持戒

    律,佛陀也没办法,但他会慈悲劝导我们“以戒为师”;那是因为在佛教的教导

    中,必须要朝向戒、定、慧的修学;如果没有戒律为基础,修学任何法门都很难

    有成就,所以学佛者应该先皈依,然后受戒。《法华经》曰:“精进持净戒,犹

    如护明珠。”我们受持五戒后,要好好守持,才能期望得到佛法的真正利益;经

    又云:“信为能入,戒为能度”既是此意。

    ㈢、总结:

    一般人只听别人说皈依好,就去皈依,那只是找一张护身符,他们说有了这

    个“护照”后就可升天,这不是皈依,这是迷信。不懂得佛法的人,过去世与佛

    有缘,听到人家说皈依好,他就去皈依,不知道皈依的真正意义。其实皈依并不

    是得到东西,而是我们内心真诚的皈向佛、法、僧三宝。因为我们在生死轮回

    中,以佛、法、僧三宝为明灯,让它指引我们走上光明的康庄大道,使我们断除

    一切烦恼,最终觉悟证果--成佛。我们内心以此为道路、为皈向,这才是真正

    的皈依。我们三皈依,受持五戒后,要进一步修持,不论修学任何法门,一定要

    以戒律为基础,不然是很难有成就的。如果一个人他整天杀生,不管他修药师法

    门或是拜大悲忏,今天忏悔,明天杀生,后天杀生,那是徒劳无功的。我们要在

    生活实践五戒,以它来约束咱们的身心,自我教导,慢慢地我们的心就会定下

    来,这样就会接受这五戒,确信严守五戒,以戒为师,它真能另我们得到安乐;

    佛教与其他宗教不同之处就在于此,既是佛教有戒、定、慧的教导,而这戒、

    定、慧三无漏学,确能使我们断除烦恼,解脱生死,走上光明、安乐的康庄大

    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