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
    (一)引言

    (二)明宗

    (三)生信

    (四)发愿

    (五)持名

    (六)妙果

    (七)后语

    附文:集科学家与佛学家于一身的人……………善护念

    蕅益大师开示:

    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信则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愿则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行则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黄念祖大德偈

    谁知六字明,即是一味禅。

    立断与顿超,本来一念圆。

    已在含元殿,更何向长安。

    曹山真知有,不询五十三。

    注(一)《大集经》:‘若人但念阿弥陀,是为无上深妙禅。’

    十念必生愿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

    闻我名号。至心信乐。

    所有善根。心心回向。

    愿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阿弥陀佛

    《阿弥陀经要解》开示

    明宗:宗是修行要径,会体枢机,而万行之纲领也。提纲、则众目张,挈领、则襟袖至。故体后应须辨宗。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经中先陈依正以生信、次劝发愿以导行,次示持名以径登不退。信则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愿则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行则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信自者: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信他者:信释迎如来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广长舌、决无二言;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信因者:深信散舌称名,犹为成佛种子,况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是名信因。信果者:深信净土,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决无虚弃,是名信果。信事者: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实有极乐国在十万亿土外,最极清净庄严,不同庄生寓言,是名信事。信理者: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我今现介尔一念心外;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先前一念心中所现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是名信理。如是信已,则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秽,理应厌离,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净,理应欣求。厌秽须舍至究竟,方无可舍;欣净须取至究竟,方无可取。故妙宗云:‘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设不从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是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不圆。若达全事即理,则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无非法界,故次信而明愿也。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故使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也。然诸经示净土行,万别千差;如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净上。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故释迦慈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故云:‘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也。信愿持名,以为一乘真因;四种净上,以为一乘妙果。举因则果必随之,故以信愿持名为经正宗。其四种净土之相,详在妙宗钞,及梵网玄义,兹不具述。俟后释依正文中;当略示耳。

    《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

    三昧耶戒优婆塞黄念祖敬述

    (一)引言

    《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现在也可以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来参加今天广化寺念佛七道场。在北京的佛教徒。何止在座的百位左右。但是,有人或因欠缺因缘不能来,或缺少善根而不肯来。又有人虽有因缘善根,但缺少福德,想来而临时发生障碍而来不成。可见在座诸位都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我特来赞贺,随喜道场。并敬向诸位汇报本人学佛的体会,作为供养。同时,敬向诸位大德请教。

    现在是‘念佛七’道场,念佛七日。这样以七天为一期,就是根据《阿弥陀经》中,若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的教导。我们现在道场中,每天都念《阿弥陀经》,因为此经简要,可以称为净宗的心中心。所以它的注解甚多。其中以莲池大师之《弥陀疏钞》,幽溪大师之《圆中钞》及蕅益大师之《弥陀要解》最为殊胜精要。印光法师法说:‘弥陀一经,得此三疏,法无不备,机无不收。’又于此三疏之中。尤推赞《要解》,说它超出此经一切注疏之上。并推崇至极地说:纵世尊出世,亲自注解,亦不能过。所以我现在敬选《要解》中的宗要,来向大家汇报。

    天台宗注经,先明五重玄义。在看经文前理解了这五重玄义,便抓住了全经的纲领与心要。这五重是:(一)释名,(二)辨体,(三)明宗,(四)力用,(五)教相。(一)就是解释经的题名。(二)是辨明本经的体性,本经以实相为体。(三)是宣明本经以什么为宗要。(四)是讲明本经的妙用。本经以往生不退为力用。末法多障众生,依此法门,即可出离生死,往生极乐世界,径登不退,这是方便至极的力用。(五)明教相:此经是大乘菩萨藏所摄。由于本经以实相为体,实相之理非语言文字之所能知。所以目前不多谈实相之理,单提五重玄义中之明宗。本经之理体摄于六信中的信自与信理。于明宗中融摄经体,并兼明本经之妙用。

    (二)明宗

    宗是什么呢?宗是崇奉与宗要之义。《要解》说:‘宗是修行要径、会体枢机,乃万行之纲领也。’可见明宗是万分重要的。信佛的人必须修行,而宗正是修行的重要途径。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契会本体,可是宗是契会本体的枢机,(枢机,例如电视机的开关与旋钮。)而且宗是六度万行的纲领,(纲指网的总绳,举纲则目张;领,指衣的衣的领,提领则衣顺。)可见明宗实为切要。

    《阿弥陀经》以何为宗呢?注经大德们提法虽不一,其实质亦无大异。但其中最为直截精要的,则是蕅益大师所说的‘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由信生愿,由愿起行,行就是持名的妙行。信愿行称为三资粮。出门旅游必须带钱,这就是资:还必须带饮水或食物,这就是粮。

    《要解》说:‘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其中‘信’字是关键。人若老怀疑西方净土是否真有,自己念佛能否往生,他就不可能发起真愿。如有信愿自然就能引起持名的妙行。妙者神妙不可测度之意。持名不是普通的修行,而是极微妙,深不可测,功德难思的妙行。只有持名这样的妙行,才能实现广度众生的大愿。如无此妙行,众生自身想出生死都很难,更何况能度他?是故《要解》说:‘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只用依持名的妙行,才能满足自己所发的大愿,并且证实自己的所信,证实信愿持名即得往生的胜行,证实‘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妙理。

    先陈依正以生信。《阿弥陀经》中,首先深说极乐的依正庄严,来劝发大众的信心。经中所说极乐世界,清净庄严,黄金为地,七宝行树,楼阁罗网等等都是依报庄严。至于阿弥陀佛,无量光寿,无量清净,诸大菩萨,以及声闻天人,皆是阿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具足种种功德,皆是正报庄严。释尊于此世界,曾多次宣说净上妙法,并令会中大众,亲眼得见极乐世界。净土三经中,有两部就都有这样的记载。《无量寿经》中,阿难愿见极乐,在正向西方顶礼念佛之时,顿见西方极乐世界现前,阿弥陀佛如黄金山高出海面,威德巍巍,相好光明,并见彼国诸大菩萨等众。娑婆极乐两土相见如在对面。当时在会大比丘一万二千人,比丘尼五百人,男居士七千人,女居士五百人,共两万人,一时俱见极乐世界。在说《观经》时,韦提希夫人与五百侍女,也都同时得见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两经中有如此殊胜的示现,都是为了坚固众生的信心。人们既生实信,自然出生求生净土之愿。

    次劝发愿以导行。经云‘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也就是说众生听到经中所说极乐的依正庄严,就应当发起求生极乐净上的大愿。这个大愿极为殊胜,能发此愿,便与阿弥陀佛接引众生之愿相合。人若不发求生的愿,便不能往生了。因为佛恒顺众生,是决不强迫众生的,人若发愿求生,佛的全部愿力,就显现在这发愿人的身上。所以我们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故《要解》说‘次劝发愿以导行’。

    次示持名以径登不退。所导之行,就是持名念佛。就是念南无(读那模)阿弥陀佛。阿字正确读法是中文拼音字母中的A字。阿字是华严字母音里面的第一个字。一个阿字有无量功德,无量涵义,其中第一个涵义,就是无生。密教大德日本兴教大师说,从一个阿字出生一切陀罗尼,从一切陀罗尼出生一切诸佛。所以这个字的读音很重要,盼望大家能够读准。人若能深信切愿持佛名号,就必定能往生极乐。往生后就不再退转,极乐的殊胜就在于不退。在娑婆世界修行的难处,是进一退九。处处都有退缘,有种种障碍。

    寿命很短,干扰大多。勤苦修行使自己进了一步,谁知突遇干扰,反而退了九步。所以说进一退九。另外一个意思,是指修行人中,有一个人在进步,便会另有九人在退步,可见在此土成就很难。若往生极乐后,便没有退缘了。国无女人,衣食随意,万物清净,六时闻法,愿闻便闻,不想听时,便无所闻。一切随意自在,而且得往生者,善根殊胜,于所闻法都能相应。所以往生之人都位登不退,直到成佛。我们求生净土的目的也在这里。求生极乐,不是为贪图安乐,而是为了普度众生。只有达到不退,才能实现自觉觉他的本愿。所以《要解》以信愿持名为本经之宗。

    (三)生信

    信字非常重要。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开示我们,信乃是道之本元,一切功德之母。因为从信才出生一切功德。又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力能度。’这就是说,必须先具信心,才能深入佛法之海。若无信心,纵然广读佛书,对于佛法也是难于入门的。又说:‘佛法如宝山,信为手。所以必须有信心,才能在宝山中取得宝物。我国净宗祖师善导大师曾把信与疑做个对比。大师指出,不信则疑,疑如污秽之物,不但自身污秽,并使所沾之物亦同污秽。例如粪便,本身很脏,清洁的食物如沾著粪便,则食物亦脏。故知不信则疑。疑心十分有害。

    信有六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

    (1)信自《要解》说:‘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或疑佛法主张无我,怎么说要信自呢?当知这个‘自’字,不是那个有我相的自我,而是指离一切相的自性,也即是指本有的妙明真心。

    所以《要解》开口便道此心本非肉团心,此心不是我们所说的心脏。现在科学已经证实,一个人心脏坏了,可移植另一人心脏来代替。如果我黄念祖的心脏已经切除了,换来一个张先生的肉心,那么是我自己仍然活著,还是张先生复活了?当然是我黄念祖仍然活著。(正在目前整理稿件之际,科学界又有所进展,可改装用塑胶纤维同铝金制成的心脏,人依旧还活著。)可见肉团心不是自己的心。

    《要解》又说,我的自心,也不是缘影心。缘影心即第六识能攀缘的心。此心只是缘色、声、香、味、触五尘所生之影像,故名缘影心。为说明自心不是缘影心,特引证《首楞严经》。此经乃经中之王。《首楞严经》明示此义。当年阿难多闻第一,能忆持十二部大经,但遇摩登伽之难,几将破戒。幸蒙佛遣文殊大士率领大众诵真言前去救度,才能免难。此时阿难十分震动,哀切请佛开示。佛问阿难:‘以何为心?’阿难回答,佛方才问此心在内,在外,还是在中间等等,我用心来推寻。所以‘即能推者,我将为心。’阿难认为自己这个能推想寻思的心,即是自心。佛当时何斥阿难说:‘咄!阿难,此非汝心。’、‘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在受轮转。’佛直示阿难,你所谓的自心,那不是你的心,那只是外界五尘所引起的妄想。它迷惑你的真性,这是妄心。它不但不是你自己,而且是你自己的敌人,它迷惑了你的真性。那个是贼,可是你把害自己的贼人,认作自色的爱子,于是使你失掉本有的常住真心,而冤枉地经受轮回之苦。《楞严》这段开示十分切要。《楞严贯珠》说此经讲。“见道’‘修道’与‘证道’。由‘见道’才能‘修道’,由‘修道’才能‘证道’,可知,“见道’是关键性的第一步。‘见道’的方便是显真心,而它的最初方便是破妄心。今《要解》亦复如是,向我们大喝一声,说:缘影心不是自心。我们应深切体会信受。这样的信心,是我们的根本。要认识当前这个能推能想、自以为是的心,是贼,是它害了自己。于是不再信任它,叫它靠边站,这才有希望恢复自己的真心。下云‘竖无初后’,竖字指时间,真心在时间上既没有开始,也没有末后。没有初后,即是没有过去未来与现在,真心常住,三际一如,本无生灭,何处有前后?在生灭心中则有念,有念就有生灭,一念生于前灭于后,便有前后;又现在科学界已经承认,过去是不可穷尽的。既不可穷尽,便找不到开头,所以说是无始。并且未来也是不可穷尽的,便找不到终点,所以说是无终。再用一个圆圈来作比方,从某一点开始前进,最后又终止在这个起点之上。起点便是终点,没有始终,也就没有先后。世间的圆形只是一个极粗的比方,佛教所说的圆,更加不可思议,所以说‘竖无初后’。横指空间,我们的真心遍满-切处。‘横绝边涯’,即是常说的横遍十方。经云:‘十方虚空生我心中,如片云点太清里。’正显真心的广大无边。下下边说‘终日随缘,终日不变’。不变者,本人的真如本性,亦即自性、真心、佛性等等。虽然终日随缘,轮回在六道之中,可是自己常住真心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不增不减,所以说不变,不变二字,十分重要。

    以上所说的真心,凡夫在没有开悟之前,是无法真实理解的。在当前的情况下,只应仰信。想到这是大觉世尊金口所说的,所以我们只应尊仰敬信,不可怀疑。诸佛出兴于世,就是为了这样一件大事因缘,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人人本具妙明真心,是佛的知见。以下再从引证一些经论来增加大家的信心。例如释尊腊八日看见明星大彻大悟时,开口第一句便是‘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这就是说我们的本心,都具足佛的智慧功德。又如:《观经》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就是说,当前这念一句阿弥陀佛之心,这心即是佛。这也是直指众生之心本来是佛。念佛之心,当下即佛。又如楞严会上文殊大士赞叹观音的耳根圆通,指出闻性的圆通常。我们透过文殊大士的宝贵开示,可以信知自性的圆通和真常。首先说通:例如我们现在坐在佛殿里,殿外的人物被墙隔断,我们看不见,但是外面现在锯木的声音,我们都听得见,这就表示耳根能闻的性能,不被墙隔断。能闻的本性,叫做闻性。闻性不被隔断,说明闻性是通。其次说圆:闻性是圆。我们说自心圆含十方,就可先从闻性的圆来理解。经中,文殊大士说:‘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例如我们在嘈杂的剧场中,台上台下,前后左右,男女老少,种种音声,我们能同时听到,都能辨别,一一分明。不用回头转脑,不用拨动开关,调正方向,一时都闻、一切都闻。可见闻性圆含一切,于是可知自性亦然。再说常,我拍手一下,大家听到声音,再拍一下,又听到声音,拍时便有声,不拍便无声,声音有生有灭,可是人的闻性没有生灭。声音灭时,闻性不灭,所以随时拍手,随时能闻。从闻性是常,可知自性真常,不生不灭。从文殊大士指出的圆通常,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要解》所说,我们本心圆通常,不是肉团心,也非缘影心,那都是生灭心,即是妄心。真心常住,所以没有初后;真心圆含十方,所以没有边际。闻性,随声音之生,而听到声,即是随缘;声音灭而闻性不灭,即是不变。由于自性圆含十方,所以十方国土皆是自心中所现之物。我们目前虽因妄想执著,妄心作主,真心未能显现,故‘昏迷倒惑’。但我们若能’一念回心’,依佛教诲,背尘合觉,发菩提心,求生净土,‘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人们往生并不须跑向远方,只是生在本人心中,所以决定能生。净业行人于此应生决定信心,不可疑惑。这就是信自。信自,也即是信自佛。

    (2)信他。信他即是信他佛。我们应当‘信释迦如来决不诳语;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广长舌,决无二言’。首先要信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释尊是我们的导师,教导我们受五戒不能妄语,所以释尊绝对不会说妄语。《金刚经》说:‘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佛所说的,都是真实,都是如,没有虚妄。我常说释迦牟尼佛不要人一文钱,也不要人去投他一张选票。释尊舍弃王位眷属,雪山苦修,成佛后也只是沿门托钵,讨饭为生,这都为的是什么?还不只是为了要救度我们!所以我们应该深信佛的教导。《阿弥陀经》是佛金口所说,佛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这都是真语实语,决定不会骗我们,而且净土三经中的《无量寿经》与《观经》,都有会中大众,亲见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的记载。这都是历史事实,决不是神话故事。所以我们应当相信,既然相信,就应当依教奉行,‘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二者,我们要信弥陀世尊决无虚愿。阿弥陀佛是大愿王,所发四十八大愿,都已实现。大愿的中心是第十八愿,愿文是‘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条大愿也正是本经的纲宗,确指信愿持名。若能闻名生信,而且是至心信受,至心指登峰造极的诚心。这表‘信’。下面说‘乐’,表欢喜。欢喜极乐国土,才会发愿求佛。从‘乐’字直到‘愿生我国’表‘愿’。以下‘乃至十念’表‘持名’;念佛当然念愈多愈好,但未能多念,乃至平时只修十念法以及临命终时能念佛十声,都可蒙佛接引,往生极乐。以下又说,如果有人能行如上的十念,而不能往生,就不成佛。现在经中说‘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可见阿弥陀是已成之佛。其因中所发一切大愿,决已全部圆满成就,故决无虚愿。我们信愿持名,就必与弥陀大愿相应,往生极乐。

    三者,要信六方诸佛亦即十方一切诸佛。经中说‘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经中说诸佛现广长舌相,《要解》说世间常人若能三世不妄语,舌相薄而广长,吐出时可以自覆其面。可是此经中诸佛为赞净土法门,所现广长舌相,可以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所以现此希有妙相者,正是为众生生起决定信心。复用此不妄希有舌相‘说诚实言’,令诸众生,皆信诸佛所赞,纯一真实。诸佛毫无异语,所以说没有二言。所赞者,‘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正是本经原有的经题。可见此经是不可思议功德,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我们能遇这样殊胜希有的不二妙法,实应当至心信受,不当疑惑。所以《要解》说我们应当‘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心求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

    六信中自和他是一对。两者都能信,这是正信。一般说来,文化不高,阅读经典不多的人,容易信他,而难于信自。若说自心是佛,便不敢承当,且认为那是贡高我慢。又有人一听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便不敢信,认为虚无缥缈,怕落空。这都是信心不深的表现。但若能真实信他,老实念佛,仍能往生,只是往生后的品位不高。另外一种,便是专谈信自,不能信他。这多属矜文化较高,读经较多,甚至是颇有研究的人,喜说自心是佛,但不信他佛。认为念佛求往生,是心外觅法,是著相。于是轻视净宗,不愿求生净土。当然也就错过这个殊胜的方便法门,而难于在现在生中证不退转。更有甚者,有人偏重自心是佛,本来是佛,本来成佛,于是就反对一切修德。殊不知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若论性德则一切蠢动含灵都本来是佛;倘无修德,又与那些蠢动之类有什么分别?所以《要解》说:‘偏重自佛,即是我见未忘;讳言他佛,却成他见颠倒。’进言之,自他不二,才是圆融无碍之旨。佛法是无尽藏,切莫得少为足。

    (3)信因。因和果也是一对。因果问题很重要,一个人若真深信了因果,就不同于普通人了。若真信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便知一切皆有前因,用不著贪求、计较、分别和营谋,便减少无穷的烦恼与过失。欲深知因果,必须明三世因果。三世即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佛经说:‘欲知过去因,现在受者是。欲知将来果,现在作者是。’现在我们都得人身,这是由于过去生中,曾种持五戒之类的善因。至补在座诸位,能来参加当前殊胜的‘念佛七’道场,其中许多位还是久修居士、出家大德、寺院长老,这都是过去多生的善因,不于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佛所种诸善根。这说明欲知过去所种的因,只看当前所受的果,就清楚了。至于将来的果呢?那只看现在所种的因。现在大家从发菩提心,打七念佛为因,所得之果就是往生极乐,莲池化生,证不退转,都是阿跋致,并且等同在兜率内院的弥勒大士。可见三世因果极为重要。但世人对此很难生信。所幸当前国内外有识之士,重视了这个问题,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许多能记忆前生的实例,并且已有用英文写出的专题报导。至于我自己最近也听到青海省会附近所出现的一件实例。该地村中有一个幼童在初能说话后,即向父母说,我不是你们的孩子,我父是××,我母是××,我名××,我村是×××。于是这一奇闻立即传播出去。所巧者这幼童所说其前生父母,离开他的家只十几个村。听到后即去访问,相见之下,证实无误。孩子认识来者正是前世父母,父母证明童子即是已故爱子。于是这一幼童就有了两套父母。这一事实很能说明问题。更有趣的是:上海某居士(电机工程师)最近亲自在各地调查,在我国西南发现了另一实例,与上述者如出一辙。

    至于人死如灯灭之说,看来要站不住脚了。大科学家们,已有了新的体会,例如大科学家薛定鄂,是量子力学的权威,近来研究生命科学,薛氏说:‘我在母胎时,并不是我生命的开始,我是依照了过去的蓝图,而出现我的生命。我的死亡,也并非我生命的结束。’薛氏之说生前已有蓝图,死后生命并不结束,恰恰否定了人死灯灭之俗论。至于‘蓝图’等。则相似补我教所说阿赖耶识,即第八识。此识含藏一切种子,我们的现在世与将来世都决定于此识中的种子。所以我常说佛教是极科学的。我是学自然科学的,我了解科学,我敢这样说。

    因果不虚,欲免恶果,必须不造恶因。欲求善果,务要先种善因。故云‘菩萨畏因’,先从因上努力。众生颠倒,不明因果之理,例如恶徒行凶,当宣布立即枪决时,吓得双腿都软了,这就叫众生畏果。遇到恶果,便害怕了。他如知道畏因,便不至于行凶作恶,肆无忌惮,当然也就是避免死刑的恶果。

    在信因之中,最殊胜之因,莫过于《要解》所说:‘深信散乱持名犹为成佛种子,况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散乱心中念佛,都会成了成佛的种子。例如经典中说,佛在世时有一老人来求出家,舍利弗用慧眼观察,看出老人八万劫以来,未种善因,不准出家。老人大哭,佛听到后,叫舍利弗准他出家。因为老人在八万劫前是一樵夫,一次在山中打柴遇虎,逃避上树。虎过后,放心了,念了一声‘南无佛’。此一老人在八万劫前,在惊乱中念了一声佛,八万劫后,凭此善因,遇佛出家,后证阿罗汉果。又如《法华经》说:‘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由上可见,散乱之心,称佛名号,尚有这样殊胜功德,何况一心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的境界,焉有不能往生之理?信愿持名是往生的亲因,从此妙因必得往生的妙果。正果老法师在起香日开示大众‘期以证’,可见这个道场不是通常地随喜结缘,而是要在这七天之内达到一心不乱。念佛达到一心不乱就决定往生。曾有人问蕅益大师说:‘人若在念佛七日念得一心不乱之后,又造恶业,仍能往生否?’大师答得好,大师说:‘果得一心不乱之人,更无起惑造业之事。’我现在做个比喻,例如烧开水,水烧开后,便已消毒,可以放心饮用。纵然放凉了,也是凉开水,依然可以食用。反之,这一壶水,今天放在炉上,烧五分钟,拿下来放凉,明天又放在炉上烧五分钟。这样烧一百年,始终不能当开水用。大家蒸饭,也是同样道理,要一口气成功,免成夹生饭。我们用功,也正是这个道理。现在的道场就是希望在这几天之内把水烧开,这就是期取证。经中所说的一日,是指甘四小时。所以在道场内要一心念佛,出道场回到家中仍应一心念佛。不要回家就看电视等,心就乱了。家务尽量安排好,可以在七日之内,下至只是一日,专心持念。我们现在所念这本《阿弥陀经》是姚秦时代罗什大师所译,要求念到一心不乱,唐玄奘大师所译此经中则把这一心不乱译为‘系念不乱’,两译合参便知罗什大师的‘一心’才相当于玄奘大师的‘系念’,就是说一心是指专心持念心不散乱。不是指事一心与理一心。因事一心则消除了见思二惑,理一心则可破无明,都是甚深境界。现在合参两译,知道一心同于系念,所以我们真实发心,老实念佛,绵绵密密,精进不已,以此为因,必得往生极乐的妙果。至于现在达到一心不乱也是可能的。往生时品位就更高了。

    (4)信果。《要解》说:‘深信净土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决不虚弃。是名信果。’可见,信果就是要信从念佛之因,得往生之果。深信极乐净土中‘诸上善人,俱会一处。’都是由于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入念佛三昧而往生极乐世界的。诸大菩萨亦复如是。例如此界最尊的普贤文殊两大菩萨,乃释尊的胁侍。在《普贤行愿品》中,普贤发愿偈为: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再看《文殊发愿经》,文殊发愿偈为:愿我命终时,尽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以上两偈实质全同,五言偈即从七言偈精练而成。又《文殊说般若经》说:‘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现在诸佛。可见念佛功德难思。上至文殊普贤诸大菩萨,悉皆念佛求生极乐国土,诸上善人下至一切人民,皆因念佛而得往生。皆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又如自身之影,必随自身;空谷回音,必应于响。从因得果,果不离因。念佛之功,功不唐捐。往生之愿,决不虚发。能这样信,名为信果。

    (5)信事。事与理是一对。事是事相,理是本体。事相就是事物与有形无形种种诸相。眼前所见,幡幢香灯,男女老少,以及大地山河,日月星辰,飞禽走兽,鳞介爬行,六道轮转,生生死死,万事万物,都是事相。对于所有这些事相,若问它们究竟以什么为本体呢?从科学上说,宇宙万物推其本源,不过是由一百多种原子所组成。这一百多种原子,它的本质呢?只是电、质子和中子。世间万物只是由这三种‘子’,若多若少配搭而成。若更问这三种子是什么呢?当然小中还有更小,这是不可穷尽的。但我们可以这样说,这些‘子’都有二重性,即颗粒性与波动性。所谓‘颗粒’者,只是能量在其场中某处的集中。因此可以说一切都是能量与波动。例如空中的电磁波,俗称无线电波。波即是波动。可见从事相上看到万象森罗,若论本质,只是能量与动相。若从佛法来说,那就深入了。例如当前我这个人,是个白发的老头,再过些年送到八宝山一烧便没有了,这是事相。若论本体,我的本性与佛相等,本来没有生灭。这里说的本体,即是理。理不是指道理,道理是知解,是人脑的产物,是有生灭的。可见用凡夫妄想的心,是不能真实明白经中事事无碍的妙理。本经是小本《华严》所显示的,正是事事无得的不可思议的境界。想要明白,那只有真实发起大乘心,亦即菩提心,此心正是大悲大愿大智的结合,才有希望,目前若未能深懂也很自然。当年佛说《华严》时,大神通如目犍连,大智慧像舍利弗、都如聋如盲,不能明白。现在我们听了,有些不懂也就不用著急。好在这些妙理‘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我们的阿赖耶识,像答录机,都已记录无失,成为种子。

    《要解》说:‘信事者,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实有极乐国,在十万亿土外,最极清净庄严。’事与理相对,境与心相对。心即是理,境即是事。前已阐明此心含容十方,此心不可穷尽。所以从此心所现的境,也不可穷尽。现代科学家已承认宇宙之大不可穷尽,地球是太阳系的一员,太阳系是银河系的一员;银河系也还是围绕一个中心而在旋转,所以必有更大与更大更大不可穷尽之天体。可见宇宙之大不可穷尽。科学家这一新认识,在佛经中早已说到。并且依佛教说,这不可穷尽的世界、都不在自心之外。因之,十万亿佛国之外的极乐世界当然不在心外。极乐世界是实有,经中说‘有世界名曰极乐,其上有佛,号阿弥陀’。这两个‘有’字,至关切要。极乐是有,并是真实的有。不同于眼前这个世界,目前虽有,而将来必然会坏和空。天文学家现已证实,有的星球已经衰老,有的正在变坏,有的正在崩溃。又有新的星球很年轻或刚刚出生。陨石的降临正表明某个星球崩溃了。此世界在贤劫千佛都出世以后,也将从坏而空。将来又从空而成,由成而住。成、住、坏、空循环不已。但极乐世界‘建立常然,无衰无变’。最极清净庄严,超逾十方一切世界。

    《要解》还说,经中所说都是真语、实语,所以不同于庄生寓言。庄生即我国周代的庄周,他好为寓言,虚构一些内容,来寄托自己的本意,例如他说有个人名叫混沌,生下来没有七窍。有人怜悯他,便给凿开这些窍,等七窍凿出后,混沌死了。这就是寓言。实在没有混沌这个人,借他表示天地未分以前的不识不知。等知识多了。便是七窍有而混沌死。现在经中说极乐世界,这是真实有,不是寓言。我常说你如认为这个世界有,那极乐世界当然是有,并且是更坚固的有。以上说明信事。

    (6)信理。理即是真心、实相,亦即全法界。法界即是一切众生身,心的本体。《要解》说:‘信理者,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我今现前介尔一念心外。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介尔乃微小之意。我们当前这一念心性,虽然微小,但它本体等同法界。所以极乐世界不在我这一念心性之外,这方面前已说明,不再重覆。

    下说:‘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依’是依报,黄金为地、七宝楼台、八功德水是极乐的依报。依报属于器世间‘正’指正报,表有情世间。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文殊、普贤、诸上善人等,是极乐的正报。‘主’指教主阿弥陀佛;彼土一切圣贤天人即是‘伴’。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教主以及侣伴种种事相,皆是理体(即我微小的一念心性)所现之影。心性如明镜,极乐依正主伴如镜中所现之影。且能现影者,是我理体。故所现之影,不离镜体。能现所现,纯是真心,影虽多种,同为实相。

    以下四句说‘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这四句表理事无碍法界。《要解》这一小段,具有《华严》所说的四种法界。一念心性是理体,所以文中的‘一念’,表理法界。西方的依正是事,表事法界。现在这四句中,第一句就是,‘全事即理’,事就是理,彼此不相妨碍,故表理事无碍法界。凡夫看来,事理是对立的。若论理,则平等不二,同一体性;若论事,则万象森罗,千差万别。于是误以理为空,事为有,空有对立,事理隔绝,于是便有碍了。殊不知理事相即,本来无碍。这四句下面‘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等三句表事事无碍法界,奥妙精深乃‘华严’所独有。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称为四法界。

    为什么可以说‘全事即理’呢?道理很深,不是凡夫的情见所能推测。所以需要通过譬喻,来做一点粗浅的说明。先可用金子的器皿来做譬喻,例如在故宫珍宝馆中,我们可以看到金塔、金佛、金盆、金碗等等,金代表本体,代表理,塔等就是事相。这样说也只是打个极粗浅的比方,若论实际,金子也是事相。世间没有一样东西,可以用来譬喻理体。正如南岳让禅师的话‘说似一物即不中’现在只是勉强才利用金来表示理体,便于理解。可见佛法微妙,不是世间一切事物,所能比类。我们现在因为塔佛盆碗等物的本体都是金,所以说金是理,塔等是事。例如金面盆,这个面盆全体都是金子,也就是说整个面盘是金,金是理,面盆是事,所以说‘全事即理’。再进一步看,事有生灭,金盆放在熔炉里便熔化了。面盆没有了,即是灭了。金子如旧,并不新生。这就表明事相有生灭,本体无生灭。面盆全体是金,表‘全事即理’。金子熔成面盆,表理体成事。理事交彻,彼此无碍。又事相是有差别的,塔佛盆碗,种种不同是差别。理体则是无差别的。塔佛盆碗的本体全是金,金无差别表示理无差别。有差别与无差别是一对矛盾,凡夫认为是对立,即是有碍的。可是利用金与器的譬喻,我们从现象说善佛盆碗都不同,从本质说,塔佛盆碗都一样。于是有差别与无差别同时成立,这就是无碍。

    再可以打个譬喻,如水与波。潭澄无风,则水中能现月影,风吹水动,水面生波,水中便不现月影。水代表本体,波即是事相。波的大小,小如皱纹,大如山岳,波小时可以载舟,波大时可以翻船。波有千差,水只一体。若问波是什么?波全部是水,所以说全事即理。再者自心是理,万象是物,事即是理,物即是心。所以佛教中,心物是不二的。(当前亚原子时代的欧美科学家们对于心与物,也正在螺旋上升为一元论。)

    至于‘全妄即真’呢?妄者虚妄,指妄心、妄想,从妄想而出现种种妄境。真者真实,指真心和真如。为什么说妄即是真?这又有一个譬喻。例如水与冰。水表真如,冰表虚妄。冰是从水冻结而成的,表示妄也是依真而起。水可任意倒入种种形状的器皿,都相适应,毫无妨碍。一旦成冰就不行了,就处处有碍。冰与水有什么分别呢?冰只是多了点寒气;凝冻成冰了。消除了寒气,冰仍旧是水,可见妄即是真,本来不二。

    ‘全修即性’者,修指修行,性指自性;又修指修德,性指性德。本来是佛,这是性德,乃自性本具之德,亦即《观经》‘是心是佛’。但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所以《观经》又说‘是心作佛’。《观经》这八个字应一气读,不宜分割。既然‘作佛’,便是修。但‘作佛’之心,本来是佛,即是性,所以说性修不二。再者修德属始觉智。凡夫是不觉,修行人发菩提心自觉觉他,这是始觉。始觉若合本觉,便趋向究竟觉,性德是本觉理,修德是始觉智。这里又有一个譬喻。理如镜,智如镜上所生之光。镜光生于镜体,智光正是生于理体。但以本心之镜,久被无明垢染遮掩,故应修持,使镜重光。但是光即是镜,并非他物。故始觉智即本觉理,所以说‘全修即性’。

    第四句是‘全他即自’。自指自性,他指佛与众生,包括一切器世间与有情世间。一切世界的正报与依报都是他,前已说明也都是我自心所现。所以说全他即自。《华严》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所以自他不二。

    以上这四句表理事无碍法界。大乘经典均有同样开示。例如《金刚经》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终日度生是事,终日无度是理。度而无度,无度而度,故理事无碍。暑期中五台山通愿法师开示学院一学僧说:‘无众生’,也正是这个道理。从事相看,众生如波,有生灭。若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是水,并没有波,所以说没有众生。

    此下‘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显事事无碍法界,其理更深。当年华严会上大罗汉亦不能明白。事事无碍,指事相与事相,称性融通,亦皆彼此无碍。一事与多事也彼此无碍。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无尽。多中含一,一中含多,这就叫一多无碍。这都十分难懂。例如说全体包括局部,这毫无疑问,但如说局部包含全体,大家便不理解了。因为这是凡夫的情见所不能接受的,所以还要作个壁喻,再以波同水为例:波是事,水代表理。多波摄每一个波,这是常情,现在加上一句,每一个波摄多波,这就费解。其道理就在一个波的本体是水。此水包摄一切波,于是这一波就含有多波了。这就是一多无碍的浅说。《要解》又以灯光为喻说:‘譬如一室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就像现在我们这佛殿之内,悬挂了许多盏电灯,佛前还供著明烛,所有这些发光之物,所发的光都遍照全室,这也就像佛的心、众生的心、诸位的心、我的心都遍满全法界。彼此没有妨碍,所以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并且室内千灯之光,每一灯光遍入于一切灯光,每一灯光含摄一切灯光。一遍于多,多遍于一。多中摄一,一中摄多,互相遍满,重重摄入。相融无碍,不可思议。这就是《华严》十玄门中一多无碍法门的浅说。至于一中有多,也即是局部包括全体·还可以最新的科学成就来证明。用雷射技术拍成的立体照像也称全息照像,拍出的影像是立体的。如给我黄念祖拍照,所显出的便不是平面的影片,而是如塑像一样的立体像,我们将看到就如同真人的黄念祖在这里。这个底片,被打碎,只须取出其中一个小小的碎片.底片是全体,碎片是局部,可是碎片仍然可以放出完整的黄念祖,只是形象稍小一点。可见局部中仍然包括了全体中的一切资讯,这就是一中有多的科学证明。

    以上所说的内容这样难信,我们信它有什么好处吗?这就因为具足六信,才是真信。真信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莲宗十祖截流大师《劝发真信文》说:‘苟无真信。虽念佛持斋放生修福,只是世间善人,报生善处受乐。’这就是说没有真信,纵然念佛修善,但不能往生极乐,下世可生善处享乐。大师接著说:‘当受乐,即造业,既造业已必堕苦。正眼观之,较他阐提陀罗辈,仅差一步尔’!陀罗指以屠杀为业之恶人,阐提乃断善根无信之人。大师此说发人深省。苟无正信,纵然修善则来世享福,在享福时必定造业,既造恶业,必受恶报。所以说,用正眼看来,没有真信而念佛修善之人,比阐提与陀罗的受报,只是在时间上稍缓一步而已。可见真信万分重要。

    那什么是真信呢?大师说:‘1、信我与弥陀,觉性无二,我虽昏迷,觉性未失,一念回光,便同本得。2、信性虽无二,位乃天渊,佛是究竟佛,我则随业流转。3、信我是弥陀心内众生,佛是我心内之佛。亿佛念佛,必定见佛,这就是说我与弥陀水乳交融。例如在牛奶中加一些水,于水中有乳,乳中有水,互融互摄,无毫厘许间隔。所以我们念佛,自然感应道交,如磁石吸铁。

    截流大师的真信,与《要解》的六信是一致的。其中都有事有理,并且是理事圆融。现有许多人,有的肯信事,而不肯信理。又有人重理,而不肯信事,看不起念佛法门,认为是愚夫愚女所修的法。以上这两类人中,后者的病更重。莲池大师说:‘迷理执事,不虚入品功。’这就是说,有人虽不信理,但能信极乐是实有,相信念佛可以往生,于是恳切发愿,老实念佛,也可以往生,所以说‘不虚入品之功’。只是品位不会高而已。反之,如果只是执理而不信事,自身于理虽生浅信,但自心并未开悟。于是就废除了修持,不肯念佛,不愿求生净土。莲池大师批评这类的人说:‘执理废事,反受落空之祸。’此处为什么用一个‘祸’字?这正如永嘉大师《证道歌》所说:‘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灾祸。’执理不信事的人,谈玄说妙,自认高明,埋头研究,不去修持,一无所得,甚至拨无因果,故反而不如仅能信事的人。

    对于《要解》所说六信,能生实信;必生殊胜功德。能信因果,便自然止恶修善。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再能信他,信本师释尊的教诲,阿弥陀佛的大愿、六方佛的证明,于是自然就能信事。信经中的两个’有’字,西方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于是发愿求生,老实念佛。这样于六信中生起了四信,就必能往生了。进一步如能六信具足,其功德更是殊胜,决定往生并品位甚高。信愿持名,不但是临终往生,若人根器猛利,修持精进,于现生就有不可思议感应。晋代有一穷苦的人,生活困难,起厌离心,乃专诚念佛七日,感阿弥陀佛现身说法,当下悟无生法忍,号觉明菩萨。《观经》中,韦提希夫人,只是在家妇女,闻经见佛,也获无生法忍,可见这个方便门,普被三根,上至文殊、普贤也不屈材,下列五逆十恶,亦可念佛往生。上智下愚,悉蒙法益,这是希有之事。又例如有医生能医不治之症,当然是良医。五逆十恶就相当于病入膏肓的病人,而持名法门仍可救度,可见阿弥陀佛是大医王;可见净土法门能度下根,甚至恶逆,正是它的殊胜希有之处,焉能因它能度下愚而轻视之?

    或有人说,在科学昌明的今天,你们还在念佛是不是搞迷信呢?不是的,信佛不是迷信。科学愈昌明,佛教也愈昌明,前几天们〈北京科技报〉刊登一段报导,题目是‘西方科学家的东方哲学热’,介绍西方科学家们正在热烈研究东方的《老子》、婆罗门教与佛教。前凡年科学画报发表一篇短文,题目是:〈科学思想的无价之宝〉,内中介绍研究高能物理以及生命科学等等科学界的第一流人物中,许多人把佛教思想看为宝物。又如《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一书,(根据F卡普拉的《物理学之道》编译,原著是英文)其中说到:‘现代物理学的概念,与东方密教哲学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具有惊人的平行之处。’‘平行之处’指两者极为相似。可见我们不是迷信,一点也不落后。我们应当坚定信念,积极贡献力量,发出佛教的光辉,来促进中国的现代化和世界文化的飞跃,并为众生谋求彻底究竟的真实之利。

    (四)发愿

    信愿持名为宗,底下谈愿。愿就是‘厌离婆婆,欣慕极乐。’对于娑婆世界我们毫无贪恋,愿意出离,一心所向往的只是极乐世界、这就叫作愿,愿很重要,所以说金刚非坚,愿力为坚。金刚石的硬度最高,可以磨毁宝石玻璃、瓷器等,但金刚仍不算最坚,唯有愿力是最坚的。〈普贤行愿品》说:人们临终时,一切诸根都败坏了,一切办法都没有了,只是这个愿王不相舍离。可见愿的重要。愿是铠甲,当我们要出生死、要同生死敌人做一决战的时候,什么是我们护身的铠甲?就是愿。蕅益大师指出,往生关键,就是信愿。大师说能不能往生,就看你有没有信愿;至于品位高低,那在于念佛的深浅。可见往生关键是正信切愿。有了正信,有了切愿,乃至十念都可以往生。所以《要解》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要解》复说:‘若信愿坚固,则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信愿要是坚固了,你临终能十念,那怕只是一念也能往生。《宝王三昧论》说,临终一念也可以往生。反过来说,若无信愿怎么样呢?《要解》说:‘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由上可知,我们若不先去解决‘信愿’这个往生的关键,不在这关键问题下功夫,只是肯念,于是在缺一不可的信愿行三资粮中,已缺了二个。如同三条腿的香炉,只剩下一条腿,能有一条腿的香炉吗?所以说念得’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一样,也没有得生的理,可见化时间来研究信愿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是往生的关键。

    愿的内容很直截,即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蕅益大师说,‘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秽,理应舍离’,娑婆的脏秽,正是我们自心所感召的。既然是自心所感的,那么就好办了!都是我自己生出来的,现在我不要它了,岂不是很容易!〈要解》又说:‘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净,理应欣求。’极乐也即我心本来所感的,心净则土净,我自心本净,所以我理当欣求净上,如经典中说,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有人问佛,其他佛国那么清净,释迎牟尼佛你这个国上为什么不清净啊?释迦牟尼佛就以足趾按地一下,这个世界顿时清净,与极乐世界等等国土同样清净庄严,没有分别。可见此土何尝不净,只是因为我们的自心不净而已。再有一个问题,就是说十方都有净上,此土也是净土,为什么释尊独劝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呢?这就显示出阿弥陀佛大愿王超胜独异的特点。十方与此界都有净土,但是不容易生。例如考大学,各校的录取标准不同。这个暑假有人考道都医科大学考了四百五十分没有考上,可是四百五十分考其他大学就都可以考取了。那首都医大要求四百九十分,它的录取分数高。又如《药师经》中说,若人念药师佛名号或《药师经》,药师如来在这些人临终时,派八大菩萨护送往生极乐世界。这也是要求的分数高,往生药师佛国土是不容易的。诸方净土若不是断了见惑思惑生不了,甚至需要在破无明后方能往生。但是阿弥陀佛那里:投考者能有一百五十分就都要,当然交白卷是不行的。一个学生考一百五十分,一般都能达得到。但是一旦考进这个学校,便没有降班,没有开除,保证个个是博士,是大科学家。都大成功;保险你成功。这就是说个个成佛啊!所以阿弥陀佛是大愿王,他招收极广,教育极精,凡有来者,必定成功。所以这个学校我们要去。

    再者,厌离娑婆的厌字很重要。有些修行人,未能出苦,就是由于还没生真的厌离心,对于这个世界的苦、空、无常、无我认识不深。首先谈苦。人生有种种苦,命说八苦交煎。这八苦即是生、老、病、先、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炽盛苦。现在先谈生苦。人在做胎儿时,在母腹之中,受寒、受热、受压、受挤、暗无天日,不能自在。分娩时如山夹体,倒立而下,十分痛苦。这是粗提一下生苦。至于年老,耳聋眼花、背曲腿僵、牙齿脱落、行步艰难、腰酸背痛,浑身是病,也是很苦。例如我岳父在他九十多岁时,他住在医院里,浑身是说不出的难过。医院的院长说你身体的难过,只有你这样高寿的人,才能享受,因为别人活不到这个岁数。这说明老苦很重,并且是愈老愈苦。至于病苦,一般都有体会,现在不提。再有死苦,死苦如活牛剥皮,生龟脱壳,像风刀解体,这个苦很是可怕,更可怕的这个死不是只死一回,而是生生死死没有尽期的。其于那就是怨憎会苦。自己碰到的人,总是常常给自己找麻烦,越是可怨可憎的人偏偏会合在一块了,这就叫怨憎会。爱别离苦,那就是跟谈得来的,有感情的,彼此相爱的人,偏偏要分离,生离死别也是苦不可言。再则,求不得苦,人人有个求不得苦。你要求的,就是没有;自己最希求的,偏偏求不到。末后是五阴炽盛苦。色受想行识,这是五阴。这五样东西,把你缠缚了,使你不能出离。此土是八苦交煎,还有什么可留恋的,故应厌离。

    其次谈空。一切有为法都是如梦、如幻、如泡、如影,都是虚妄,转眼成空,一切都不真实。例如肥皂泡,五颜六色,光彩夺目,但一转眼就破灭了。第三,是无常。佛在世时曾问弟子:人命有多长?一个人说人命在旦夕之间,佛摇头说:你不懂得。第二个人说在饭食间,吃一顿饭的时候就能没有命了,佛还摇头说:你也不知‘道’。又一个回答说:‘人命在呼吸间。’这口气出了,下口气进不进不知道。佛说:你知‘道’了。可见人生真是无常。今天虽好,明天怎么样很难说呀!第四,是无我。哪里有真实的‘我’?只是一个‘肥皂泡。可是世人处处爱这个‘我’,贪著钱财,有了财,自己就可以受用。贪色,就为了快乐。贪名可以荣耀。贪吃就可以享口福养身体,贪睡为了安逸。可是他不知道,自身只是个肥皂泡。任你怎么去爱护它,也是保不住的。以下我再补充一点厌离的理由,就是这个世界退缘大多,生命太短了,佛法是如此之深,如同大海。可是学习的时机,即我们的寿命,又是这么的短,难过百年。所以很难啊!并且处处是退缘。逆境叫你退,还容易克服。最麻烦是顺境来了,这个顺境缠缚人啊!因此叫进一退九。

    《要解》续说:‘厌秽须舍至究竟,方无可舍。欣净须取至究竟,方无可取。故《妙宗钞》云: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也即是说厌舍这个秽土,需要舍到究竟彻底,舍到没有再可舍之时为止。你欣慕净上,也要取得彻底,到没有再可取之时为止。宋朝四明尊者,为《观经》作了一个注解叫做《妙宗钞》。在钞中提出这么一个问题,有人问:至理是不垢不净,无取无舍,你还要舍干什么?《妙宗钞》回答的非常好,他说:‘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辙指车辙,古代都是大车,车在土路压出两条辙。)也就是说:你取舍得登峰造极了,就同‘不取不舍’不是两样。这话很难懂。圆瑛老法师有个解释,他说你若横超三界,永离诸苦,再也不用舍了,方叫舍至究竟。什么叫取至究竟呢?若求生极乐,到了直上莲台,永受诸乐,才叫做‘方无可取’。由于经论中的言句,往往有无量义,所以我从另一方面补充一点拙见。我认为一个取舍到极点的人念佛,与那个不取不舍的人念佛是平等的。一个人若舍到极点,对于娑婆世界一点也不留恋,一心所向往的只是极乐世界。在念的时候,就只是一句阿弥陀佛,自然不会再打闲岔。只剩下一条心,只是在念佛,这就同那‘不取不舍’的人在念佛是一样了。再看莲池大师的《疏钞》说:‘至心念阿弥陀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良由正指理一心故’。《疏钞》解释《观经》中五逆十恶之人临终念佛,每念一声,可以除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五逆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的罪人。这种人临终念十句,每念一句就能消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而且能往生净土,其原因就在于这时念佛达到了理一心。入了理一心,就是入了实相。所以出生上述的不可思议功德。恶逆的人不信地狱天堂,认为是骗人的。可是他临终的时候,《观经》中说‘地狱众火一时俱至’,他看见了地狱了,那里煎炸活人同炸饼一样。他一看自己就要进油锅,他不敢当这油饼呀!他是真的看见了,他就怕了,这个油锅可真不能去呀!我得出离呀!这时他的厌离之心达到极点。可是怎么能救我呢?当听到念佛可生极乐世界,就永可免除生死之苦了,这个恶人若是闻而能信,必然一心求救。取也取到了极点。他这样念阿弥陀佛就与理一心的念佛相同了。以上都是说明取舍到了极点,同不取不舍平等平等,不是两辙。所以许多老年人,不多求学问,一心求生,老实念佛,倒能成功。因为他们暗合道妙。所谓暗合,就是说不用懂多少玄妙的道理,只是信愿持名就这么念。不知不觉就同不取不舍,同理一心平等了。不知不觉自然契合了真如实相。所以这是暗合道妙,巧入无生。行者虽不懂玄妙的道理,但能信愿持名,不知不觉就暗合实相了。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就在这里。

    以上说明了。取舍达到极点,便与不取不舍相等。现在从反面来看。《要解》说:‘设不从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不圆。’这就是说如果放弃了一切取舍,放弃了一切修证,只要不取不舍。于是这就是执著了理,废弃了事。这就等于在‘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中,只要‘是心是佛’,而不要‘是心作佛’。佛的话,你只承认了一半‘是心是佛’,这是理,这是性德。你死守住这个理,但对于‘是心作佛’呢?这是修德,则不要了。这就是执理废事,佛说的话被你砍掉了一半。你既然废了事,把佛的话砍掉了一半,你所执的这个‘理’,就不可能是圆满圆融的理。同时你认为已明白的这个‘理’,也没有真明白。实际上,理事不二,本来不是对立的。所以《要解》说:‘若达全事即理,则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无非法界。’如果能够通达信受前面说过的‘全事即理’的道理,那么你取,取也是合于理体,合于如,合于相,合于第一义谛的;你舍,舍也是合于理,合于第一义谛,合补于如实相。一取一舍都是般若的大用,于是就纵横自在,取舍自如了。所以舍秽土你只管舍,求生净土,你只管求,这即是真如实相,即是第一义谛。所以说‘一取一舍无非法界’。莲宗祖师道绰大师曾说:‘若始学者,未能破相,但能依相专至,无不往生,不须疑也。’这即是说你还未能破相,那你就先别管著相不著相。只是专心去念佛,决定往生。所以第一步你先不要求离相,你就是深信切愿老实念佛。你就这么念,你就往生。这是大祖师的话,所以就是这么直截了当。

    发愿往生净土,就不能脚踩两只船。若是又留恋世间,又想去极乐世界,这个愿就不真实了。所以要往生,就必须具有正信和真实的愿。六信里面,我们开始可先信一两样。首先应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会发愿。发愿之后就会持名念佛。我们通过实践就更能增加信心,从信事信他可慢慢发展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愿就切了,愿切了你就念的更专诚了。信愿如果真有了,乃至十念,决定得生。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所以我们要在信愿上多用心。

    (五)持名

    愿能导行,既有信愿必然引起持名妙行。《要解》赞叹持名功德说:‘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名号不可思议故,使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也。’持名是横出三界的妙行。别的修行是难行道,持名是易行道。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名以召德’。这个名字,就给你招来了万德。阿弥陀佛名号,称为万德洪名,由于这是万德庄严所成就的佛名。万德不圆满,怎么能成佛?既成了佛,名叫阿弥陀佛。这个阿弥陀佛名号乃是万德所成的。如蜜蜂采集了多种鲜花,酿成了蜜,我们吃的是蜜,不要真截吃花粉。我们念佛,同于吃蜜。这是佛采百花之精而成的蜜,我们食蜜即是吃了百花之精。佛的名号就是蜜,这是万德庄严圆满的果实。佛成了佛了,成就言名号,所以这个名号就具有万德。你念这个名字,就招来名号中的万德。如果还不容易体会,请再听几个譬喻。例如人们修房子,房上有了师傅,你作他的助手,师傅说我要灰,你就把灰给他拿上去了。要瓦刀,就把瓦刀拿上去,要头把头拿上去。师傅说的都是名字,但依靠名字他就招来所要的物品。说灰就招来灰,说瓦刀就招来瓦刀。所以你念阿弥陀佛就招来阿弥陀佛的无量光寿无量功德,这个名字就这么重要。再有道绰大师〈安乐集〉中举两个例子。他说人要是被狗咬伤了,有个治法。把虎骨弄热,然后按在被咬的地方按摩,就能治好。但是在得不到虎骨时,就可把自己的手弄热,按在被狗咬的地方,嘴里念老虎来了,老虎来了,也能治好。这不就是名字的作用吗?底下还有道绰大师亲自实践过的例子。扭伤了脚可用木瓜弄热之后揉脚。如无木瓜,就口念木瓜,道绰大师本人脚伤就是这样治好的。把手弄的很热,按在伤处揉,嘴里念‘木瓜’‘木瓜’,真的好了。这就说明了名字能起实际作用,即是‘名以召德’。由于佛的功德不可思议,所以名号的功德也就不可思议。佛的功德是凡夫所不能想得到的。大家都知道,在佛成道之前,魔来扰乱,可是魔所变美女到佛面前就变得丑陋不堪。又用种种武器向佛进攻,但一切武器到了佛的跟前都停在空中,它的尖端都是莲花。魔就惊奇了,问佛有什么功德,能有这样威力。佛说你要问我的功德,地神知道,你问地神。于是地神就出来证明说,这个娑婆世界,没有一寸土地不是佛当年为了救度众生,舍弃生命而流血的地方。可见佛的功德难思。这个德咱们还能够理解,至于佛在菩提树下睹明星悟道的那个德,就更不可思议了。彻底打破无明,这个德怎么能思议得到?所以《要解》说:‘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又‘名号不可思议’,所以你散心念佛,仍能作为成佛的种子,何况执持名号达到一心不乱,焉有不往生极乐世界之理!一旦往生净土,从此不再退转。不退转是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到了念不退,念念契理,从容中道,心心流入萨婆若海,即一切种智海,亦即如来的果海。那还不成佛呀!念不退是别教初地菩萨和圆教初住菩萨才能证到的境界。往生的人不再堕凡夫地,叫作位不退。常住大乘,不堕二乘地,叫行不退。凡是往生的人都证位不退,同时圆证三不退。可见持名功德,真实不可思议。

    又净土法门是易行道、是径路,而持名念佛是径中之径。《要解》说:‘诸经示净土行,万别千差,如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净上。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观像如《般舟三昧经》里所说,专看佛像,这叫观像念佛。观想就是《观经》里所说,观日、观水、观佛相好等等十六观,这叫观想念佛,都是净土的行。还有五悔,是1、忏悔,2、劝请,3、随喜,4、回向,5、发愿。六念是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戒、念施。所有这一切修行如果成就了,都能往生净上。但其中有正有助,信愿持名这是正行,至于礼拜、供养等等就是助行。正助齐修如同众宝俱备,但持名念佛乃宝中之王。

    《要解》说:‘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在佛说八万四千法门中,唯有持名念佛这一个方法,能广泛摄受种种根机的众生。上至文殊普贤,下及五逆十恶,都能契合,引导往生。所以说‘收机最广’。至于‘下手最易呢?’人要开始修行,总得开步走,从原地迈出头一步,,这就是‘下手’。持名是最容易下手。刚会说话的小孩会念阿弥陀佛的很多,可见‘下手最易’。由于持名法门这样殊胜,所以‘释迦慈尊无问自说’。《阿弥陀经》没有人提问,是佛主动对众开示,这是特点,例如《金刚经》是须菩提问‘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观经》是韦提希夫人问,都是有人提问。唯独《阿弥陀经》没有人问,是佛自说。可见法门太殊胜了,没有人会问到这里。于是佛就兴大悲、悯有情,主动告诉大家,乃‘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舍利弗在阿罗汉弟子中智慧第一。正因这个法门,须是有智慧的人,才能信受奉行。要知道能信就是大智慧,要能具足刚研究过的六信,那就是了不起的智慧,不可思义的智慧。为什么能这么说呢?《阿弥陀经》讲了,这个法门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不光是说这个地球上的人类难信,乃是说一切世间,包括各各刹土、各各种类的有情、不但包括凡,也包括圣,一齐都难信。既然如此,你能信难信之法,就说明你善根很厚,智慧很深啊!这是大智慧,不是普通的世间小聪明,所以这个法门特向大智的舍利弗拈出。《要解》用‘拈出’这两个字,很有深意。禅宗常说世尊拈花那桩公案。〈要解〉用了这个拈字,表明世尊说法,同拈花公案的拈出并无二致。于是《要解》就倾吐肝胆,称性赞叹这个持名法门是‘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这三句话都是佛之知见。所以印光大师极赞《要解》说,纵世尊亲作也不能过之。

    第一句是‘方便中第一方便’。什么叫方便呢?通俗说来,方是方法,便是侈利。《法华玄赞》说:‘施为可则曰方,善逗机宜曰便’就是说,可以作为标准的行动叫做方,善于启发众生的根器的,做便。又《大集经》说:‘能调众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这就是说,能调理众生,导引他们归趣到无上正觉,叫做方便。现在〈要解〉说持名是方便中第一,就真实显出持名的殊胜。为什么说是第一呢?由于其他大乘的法门多是先悟后修,见道,修道,而后证道。粗浅说来就是看清了路,才能走路。走路就是修道,走到家才是证道。没有看清路就要走,这就叫盲修瞎练与‘煮砂作饭’。所以圆教须先悟才能修,至少应有个解悟,于是这下手就难了。下手都不容易,不要说证悟了。可是圆教中唯有持名法门下手最易,你只要信愿持名就决定往生。再退一步说,你纵然信愿还稍欠缺,但你不是会念佛吗?你念一句佛都有无量功德,散称都成为佛种,所以这个下手最容易,你念一句都有不可思议的功德。由于下手最容易,得果又极殊胜,所以说这是方便中第一方便。密部《大毗卢遮那成佛经)说:‘大悲为根,菩提为因,方便为究竟。’悲心很重要。《普贤行愿品》说:‘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可见众生是根本,用大悲水来灌溉这个树根,才能成就佛的智果。‘菩提为因’,菩提是觉悟。前已说过,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以种菩提得菩提。以菩提为因,就是以觉悟为因,自然感得觉悟之果。众生都在迷中,所以觉悟才是正因。至于‘究竟’是什么呢?。‘方便为究竟’这个究竟的果,就在于究竟利他的方便上。但能信愿持名,便生净土证三不退。这是方便。倘若没有这样的方便,众生就找不到一个能做得到的方法,而得度脱,那么度生之愿都变成望说。所以‘究竟’之果就是在这个‘方便’之法上。蕅益大师赞叹持名这个法门是方便中的第一方便,这话很有份量啊!持名法门是第一方便,还可从《首楞严经大势至多萨念佛圆通章》得到证明。大势至菩萨说,过去有佛叫作超日月光佛,教我念佛三昧。以下他就打了一个比方说:‘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就是说佛想念我们,同慈母想她的独子一样,可是我们逆不孝,我们逃跑了。我们不想母亲,不愿意回来,那母亲想念有什么用。如果‘子若忆母,如母忆时’,于是‘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母子便不会再分离了。这个譬喻就说持名的方便。这可从凡夫的生灭心下手。众生的心是生灭心,念念生灭,能从这个心下手,那就容易了。至于其他圆教法门,例如《圆觉经》说:‘以生灭心,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随流转’可见拿生灭心想去分辨圆觉,那圆觉之性就随著人的生灭心而流转了,也就有生有灭了,所以说不容易下手。唯有超胜独妙不可思议的念佛法门,可从众生的心下手。《念佛圆通章》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经中说明了就是从众生心下手。就是从我们现在念佛的这个心,就这样一声接一声的念佛,就必定见佛。专诚勇猛的当下就见佛,就与佛相去不远。这里所说‘必定见佛’已极殊胜,下面还说‘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就更微妙。就是说不须再用其他的方便之法,自然而然自己本心得到开明、开悟。悟得彻底那就是彻悟。如果能破一品无明,就证一分法身。破尽四十二品无明,那就是究竟佛。至于这个心怎样开呢?就是念佛嘛!你就是像想念母亲那样,念念都是南无阿弥陀佛,就必定见佛,并且还会‘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只是念佛,自然而然自心开明。十方诸佛和一切佛世界都是我这自心所现,这个心要开明了,即是禅宗的大悟。可见禅净本来不二。这以下又打个譬喻说:‘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在香厂里工作的人,身上就自然带有香气。从前用香熏衣裳,把麝香放在箱里,衣服拿出来穿时,就是香的。这是自然而然的,你念佛就自然同佛一味。如同染香的人自自然然身有香气,所以说念佛是方便中第一方便,还有比这更方便的吗?念佛是小孩都会的,而所得的妙果,是无比殊胜。

    大势至菩萨又说,我就是‘以念佛心,入无生忍’,没有靠别的方法。就从这个念佛的心入无生法忍了。‘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大势至菩萨就在这个娑婆世界,摄受一切念佛的人,都回归到净土。所以我们念佛,就得到大势至菩萨加持摄受。今天大家能够参加道场,正是由于大势至菩萨的摄受。末后大势至菩萨说:‘佛问圆通,我无选择’这表示法法平等,无有高下。但平等不碍差别。若论应机,那念佛就是第一。所以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一句佛号,就把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一齐摄在佛号中了,一齐都清净了。一心专诚念佛,一声接一声。于是念佛的净念自然相继。就是入三摩地的第一圆通之法。这里所说的‘三摩地’不是通常的正定、正受,而是楞严大定。它在果信叫作‘大佛顶’,在因性叫做‘首楞严’。‘首楞严’可译为一切事究竟坚固。修‘首楞严’者叫做菩萨。证大佛顶者即是如来。大势至菩萨说,欲入首楞严大定,在一切圆通法门中,念佛法门最为第一。由上可见,用众生的凡心,信愿持名,即可得无生法忍与首楞严大定的无上妙果。所以《要解》说持名念佛是方便中第一方便。

    ‘了义中无上了义’。‘了义’是什么呢?简单说来,就是分明显了真实究竟的义理。注解中的‘分明显了’,就是常说的了了分明。其中的‘了’字,也即是了因佛性中的了字。台教说三因佛性。一正因,即‘是心是佛’。二缘因,即‘是心作佛’。三了因,即‘究竟成佛’。这三因佛性也有个比方。木中有火,喻正因佛性。上古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钻了木头才能取出火来,所以钻木就是缘因佛性。那么什么叫了因佛性呢?火出来了,木头也烧尽了,一切都了,就是了因佛性。以下再引证几段经文,《宝积经》说:‘若诸经中,有所宣说,厌背生死,欣乐涅,名不了义。若有宣说生死涅二无分别,是名了义。’又《涅经》说:‘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维摩经》《宝积经》也都有同样的指示。所以佛教中‘四依’非常重要。‘四依’就是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依智不依识’我们不能依靠意识。在八识中,眼耳鼻舌身和阿赖耶识都没有问题,出生毛病的在于第六识和第七识。第六识就是要分别,第七识就是执我。如果依第六识第七识当家作主,那就是认贼作子。所以要依靠智慧。《大智度论》说:‘智乃本心照明之德,可与法性契合。学人宜定止妄识,策发真智。’这就是‘依智不依识’的道理。‘依义不依语’。语是语言,义提实义,即是中道第一义谛。这本来不是文字语言所能表达,所以对于经里的文句,应当深入思维其中的实义,而不是死抓住这一句的语言文字。如果这一句被你执死了,你自己也就被这一句执死了。所以禅宗说死于句下,就是说你在这一句下死了。所以不应该依语言,而是依止其中的真实之义。

    ‘依法不依人’。学法,求法、修法,所求所行的都是法。依靠法可以入道。关键是法。凡夫所说,若能契于正法,也应信受奉行。假令有人虽能显现如佛之相好,但所说不契正法,于其所说,也应舍离,万不可依靠。我们寻求善知识,不是看他是什么地位。这位是佛学权威,那位是佛教团体的首长。专去听这些头衔,这就是依人。应该不论这些。我们只是看他的法如何,是不是契理契机。《圆觉经》告诉我们,凡夫想要得成圣道,首须寻求正知正见的人。经云:‘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怎么认清善知识呢?应从他的正知正见,而不是从别的条件来选择的。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都是佛经,经就有‘了义’与‘不了义’的分别。明白开示中道实相之义的是了义经。《涅经》说:‘声闻乘名不了义经,无上大乘乃名了义。’了义经说明究竟真实之理,如烦恼即菩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等。但在小乘法里头只是讲苦集灭道、十二因缘,不说人人可成佛,只说证阿罗汉,这就是不了义的。所以说《法华》时就改变了,佛说阿罗汉,那是化城啊!又例如大乘始教,说修行三大阿僧祗劫才可以成佛,但阐提不能成佛。这是因为当时众生根器不够,只有这样说才容易接受。但到后来开权显实,就说人人都有佛性,阐提也成佛。这不就是矛盾了吗?那么依哪个呀?

    到底能不能人人成佛呀?我们应依了义教所说,人人有佛性,阐提也能成佛。这是实说。当我们发现经典中有矛盾,我们只能依了义的经典。凡是宣说中道实相妙理的经典,即是了义经。我们现在正念的《阿弥陀经》,就是以实相作为体性,统统说的是实相,所以是了义教。《要解》说:‘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极乐世界水鸟树林等等庄严,都是事相。但全事即理,故水鸟树林即是实相。全理成事,故一念心性,显现极乐依正主伴,种种清净庄严,故亦无不相。所以说‘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要光是离一切相,那就成声闻乘的偏空。本经是以实相为体,全妄即真,没有一样不是实相。以至一毛一尘,一一都是全体法界。所以《要解》说:‘实相无二,亦无不二。是故举体作依作正,作法作报,作自作他。’这就是说极乐的正报依报、法身佛、报身佛、自佛、他佛、教主人民等等都是实相的全部理体。又说:乃至……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本经不但深明理事无碍法界,并极显事事无碍法界,所以说持名念佛法门是了义中无上了义。

    ‘圆顿中至极圆顿’。释尊一代教化,华严宗把它分为五类,叫做五教。即小,始、终、顿、圆。1、小乘教说一灰身灭智的:涅槃法。2、大乘始教。是大乘教的初步。不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法。3、终教。说真如缘起之理。开权显实,说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但须经历三大阿僧祗劫。4、顿教。是不立文字,不依言句,不设位次,不论阶梯,但以顿彻理性为教。《华严玄谈》说:‘顿诠此理,故名顿教。’又说:‘顿显绝言为一类,离念机故,即顺禅宗。’即是说止教无言离念,合于禅宗。世尊拈花,迦叶微笑,拈花这一脉,因达摩东来,盛传于我国。至于显示顿教之理,不独在不立文字的禅宗,在经典中也常透露。例如《圆觉经》‘知是空花,即无轮转。’‘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首楞严经》中的‘狂心自歇,歇即菩提。’都显示不必安排,不须造作,直下便了,不历阶梯,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顿法。5、圆教。是大乘中演说实法登峰造极之教,专接最上利根之人。圆是圆融自在,一切无碍之义。又。是圆满具足、福足、慧足、明足、行足、圆全俱足之义。《华严》与《法华》都属圆教,宣说圆融具德的一乘法。至于天台判教,分为藏、通、别、圆四教。对于圆教亦称圆顿教。所云顿者,顿极与顿足之义。由于诸法圆融,所以于一法中,可以圆满一切法。一念开悟。就可顿时圆满佛果,所以称为圆顿。可见圆顿的法极端殊胜。在《要解》中说,持名一法,是圆顿中最极圆顿。也即是说,持名是圆中之圆、顿中之顿。蕅益大师为我们开示了佛的知见。如果圆字还很难懂,再打个粗浅的比方,例如桌子凳子都可推倒,但是圆球推不倒,圆球无论怎样转动,它都是直立不倒。从这粗俗之例,可使我们初步体会,圆体是圆转自如,立处皆真。旋转是随缘,不倒是不变。众生轮转是随缘,佛性不增不减是不变,故随缘而不变,不变又随缘。从这个比方,我们或可粗明圆融自在之义。可见我们的知见,若能契合圆宗,我们的见地也就圆融无碍,随处皆真。更应注意的是,大师开示了佛的知见,直指持名之法最极圆顿。我们如能真实信受,即是接受了佛的知见。也即是说如来果觉的知见,化入我们因地的初心。既然佛的果觉入我因心,故我因心顿含果觉。

    以下《要解》为申明前义,引证了元中峰国师与莲池大师所说:‘明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之语。明珠指传说中的一种宝珠,叫做清水珠。把清水珠投入到一盆污浊的水里,这盆水就澄清了。这是一个譬喻,浊水喻我们的乱心,我们在乱心中念一句佛号,佛号就如清水珠。这句佛号投入我们乱心里面,乱心就不得不立即清了,所以说‘乱心不得不佛’也即是说,我们的乱心,不得不是佛心。直截了当,不可思议。所以说‘念佛即是自心现’,又说‘一声佛号一声心’。声声是心,念念即佛。所以《宗镜录》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正如密宗修本尊法,自身即是本尊。修观音法,自己就是观音。所以密宗与净宗都属于果教,都是从果起修的。凡夫念佛,即是从佛的果觉上起始修行。譬如从开荒、除草、选种、播种、选苗、除病虫害、收割、脱粒、磨粉然后蒸成了馒头,这就是譬喻佛在无量劫中,勤修六度万行,处处为众生舍身流血等等,无量功德圆满。成就了万德洪名,这是四十八愿的结晶,也都是佛的果实。我们持名念佛就譬如吃馒头。馒头已蒸好,留给我们去做的只是吃,佛号已成实,我们享受现成,我们只须念,直接享受佛的果实。所以只要我们至心信乐,愿生其国,乃至十念,皆得往生。可见信愿持名之法,真实是第一方便、无上了义,和最极圆顿了。

    (六)妙果

    信愿持名为宗;横生四土,一生圆满是果,《要解》说:‘信愿持名,以为一乘真因;四种净土,以为一乘妙果。举因则果必随之,故以信愿持名为经正宗。’一乘即一佛乘,是唯一成佛的教法,不同于说有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的三乘法。《法华方便品》说:‘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佛乘。’〈法华经》以譬喻说法,其中有一个譬喻说,有一个破房子著火了,父亲为了急救孩子,就说外面有羊车、鹿车和牛车,于是孩子们跑出而脱险了。但是外面并无三车,父亲实际是给每人一辆大白牛车。‘方广平正,其疾如风。’三车喻三乘。大白牛车喻一乘。表人人皆可成佛。《要解》说,信愿持名是一乘成佛的真实之因,有因必有果,这个真因必然得到四种净土、一乘成佛的真实妙果。四种净土,即是(1)凡圣同居士,(2)方便有余土,(3)实报庄严上,(4)常寂光土。信愿持名而未能断见思二惑的人,往生凡圣同居土。因为仍有二惑,故虽往生仍是凡夫。若能念到事一心,断了二惑,就生方便有余上。若念到理一心并破无明,往生实报庄严上。破一品无明就分证一分法身,所以也分证到常寂光土。能生实报土那就是别教中的地上菩萨。一般念佛往生的人多半是生到凡圣同居土,但凡圣同居土也不离常寂光土。《要解》说:‘是生同居,即已横生上三土,一生补佛。’由于往生之人,都不退转,智慧深广,寿命无量,六时闻法,决定于此生中能补佛位。所以《要解》又说:‘如斯力用,乃千经万论所未曾有’。

    往生极乐,必登补处,见于《阿弥陀经》及《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说:‘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祗说。’《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夏师会集无量寿经汉、魏、吴、唐、宋五种译本而成之善本)中阿弥陀佛第三十五愿名为一生补处愿。愿文曰:‘我做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究竟必至一生补处。’往昔传诵之《无量寿经》魏译本文曰:‘来生我国,究竟必一生补处。’两本相同,可证凡往生者,必定于一生中定补佛位,同于现在兜率内院之弥勒大士,同名一生补处。这是阿弥陀佛的本愿。佛既成佛,愿已落实。所以带惑凡夫,一旦往生,便是阿跋致、究竟都是位齐补处,也即是一生成佛。如上胜因妙果举体是不可思议。所以《要解》赞叹说‘极乐人民,普皆一生成佛,人人必实证补处。‘释迦一代时教,唯《华严》明一生圆满,而一生圆满之因,则末后《普贤行愿品》中,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由上可见,从凡夫心,以信愿持名为因,决定能得往生净土,位登补处,一生圆满,一生成佛,不可思议的妙果。所以说这是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蕅益大师悲心无穷,感慨万分。痛心疾首,大声疾呼。接著说:‘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鲜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大师说,凡夫往生,一例都成为补处菩萨,这是最奇之说,登峰造极之谈。经中以《华严》最尊,但《华严》所独明的一生圆满之教,却落实在阿弥陀经的大小二本。可是普天之下,从古至今,对此信受者极少,怀疑的人很多很多,虽有言教,但义理却已隐晦。可哀可伤,所以大师悲痛至极地说‘唯有剖心沥血而已!’大师愿剖出心肝,流洒热血与我们相见,而如是说,希望世人于此生信。我今普愿一切见闻此说之人,三复斯言,切莫再轻净宗为低浅之法。章末复于《要解》外,更引蕅益大师一段开示。作为印证。蕅益大师云:‘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是深信、切愿、力行为要耳!只贵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或三万五万,以决定不缺为准。毕此一生,誓无改变,而不得往生者,三世诸佛,便成诳语。一得往生,则永无退转,种种法门,悉得现前。切忌今日张三,明日李四。……岂知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

    (七)后语

    念祖这次向诸位汇报和请教,开始于七月初十日莲花生大士圣诞,今日结束,又喜逢大势至菩萨圣诞,因缘很好。现道场已进行至第五日,会中或有人会想到,打七已念到第五天了,盼能有见佛见光之类的感应,这对于修持很有妨碍。印光大师有一段开示,针对这个通病,一针见血,作了开示。印光大师云:‘光中用功,当以专精不二为主,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议感通。于未一心前,切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一心之后,定有感通,感通则心更精一。所谓明镜当台,遇形斯映,纭纭自彼,与我何涉?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少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行第一大障。况以躁妄格外企望,或致起诸魔事,破坏净心。’我们对于印老这段开示,应铭记在心。

    末后,恭录先师夏莲老昔年在极乐庵念佛七道场所作四偈,这都是持名妙行的真实经验。偈云:

    其一念佛最忌,精神涣散,字句模糊,

    先快后慢,既无音节,又不联贯,

    心不应口,声不摄念,轻忽养识,

    古德所叹,如此念法,永难成片。

    其二声和韵稳,字正音圆,恳切绵密,

    沉著安闲,声合乎心,心应乎声,

    心声相依,妄念自清。

    其三佛号如珠,念头如线,分则各离,

    合则成串,心不离佛,口不离念,

    如线贯珠,相续不断。

    其四未能一心,先求专念,未能不乱,

    先学成片,真勤真专,功效自见,

    无须问人,还请自验。

    以上四偈是夏师关中真实受用,也正是念佛法门的要领。古云欲知山前路,须问过来人,以上四偈,正是过来人所说的话。希望闻者与《要解》一并参究,深信切愿,老实念佛。若能具足信、愿、行三种资粮,必定圆证位、行、念三种不适。赘语已尽,末后普向十方三世三宝、在座大德信侣恭敬顶礼。

    乙丑夏,为本书三版,对拙著再作校订。末后敬集《要解》文句,为一联语,文曰:

    从事持达理持,即凡心是佛心。

    此真道破净宗奥妙,画龙点睛之妙句,念祖借花献佛,谨此普作供养。

    八五年夏历六月十九观音大士纪念日黄念祖识于北京妙云轩。

    附:集科学家与佛学家于一身的人………善护念

    (一)

    ‘在当今中国大陆,黄念祖老居士可算是中国一大居士了,如果你们能到北京拜谒到这位大德,那真是你们一生的福分……’台湾净空法师如是云。

    黄念祖居士,法号龙尊,亦号心示,乐生,别号老念、不退翁。

    黄居士生于一九一三年(癸丑)三月初六日。幼年早孤,其母梅太夫人笃信佛教,净行超伦。黄居士性自纯孝,常随侍母亲梅太夫人及舅父梅光义大居士听经闻法,参谓看宿大德,闻习熏陶,志趣超群。

    二十岁时,就学于北京大学工学院。大学期间学业成绩优秀,性格开朗活泼,身材魁梧,擅长排球、滑冰等运动。虽然从小生长在一个佛教家庭,但是看到许多佛教徒学佛多年,依旧世欲思想和作风不改,故自怀疑于佛法:为何许多佛教徒学习佛法多年,怎么还是这样,是不是佛法无用呢?于是对信仰佛教产生了动摇。直至大学二年级寒假,某夜大德自读《金刚经》始感悟:不是佛法没有效验,而是很多修持之人辜负了佛法。于是端正了自己的思想和认识。由于当即深体‘无住生心‘之妙。如醍醐灌顶,身心内外清凉润泽,兴起‘以凡夫心致臻此境唯有念佛与持咒’之念。从此,大德对佛法生起大崇敬心,结合现代科学的学习,对佛法进行深入地探求。

    一日夜深,于念佛中入忘我之境,定中忽闻念佛之声不知为谁,待起身出房四寻,始恍然大悟,是己在念佛也。

    二十二岁,大德于河北开滦煤矿工作,一次梦中遍觅‘家’不可行,忽成一片虚空,初有省。

    抗战期间,于国难中,学佛益加精诚。曾皈依当代禅宗大师,得道高僧虚云大法师,并于密宗皈依红教大德诺那祖师嫡传弟子莲花正觉王上师及白教大德贡噶上师,后于一九五九年继承莲花精舍金刚阿黎位,受诺那上师衣钵与王上师遗嘱。

    三十二岁,抗战胜利后,经其舅父梅光义大居士引荐,拜谒禅净大德夏莲居大师,因深蒙掖而成入室弟子。梅、夏两大德为当时的两大著名居士,故有‘南梅北夏’之称。尤夏大师出入儒佛显密禅净各宗,融会贯通,于禅净经旨,穷深极微。壬申之岁,掘弃万缘,闭关三载,会集《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以下简称大经)。黄老居士亲闻夏师讲解此经。详做笔记,心领神会,并随侍左右二十余年,于禅净密各宗深得法要。因六十年代初,曾撰写〈大经玄义提纲》一册,呈夏师鉴核,故深蒙印可,并以注解宏扬此经之大事相嘱之,命可直抒己见,随缘施教,以利大众。

    四十岁时,念祖大德于天津大学任教授,传授现代科学知识之际,不忘精诚修法,博览众经。忽一日触机成偈,呈夏师鉴览,肯定其开悟!称为唯一心许弟子,又呈王上师评鉴,亦确定为开悟无疑,并深得贡噶上师印可。

    文革动乱中;念祖大德国曾在解放前任过。广播电台台长,利用广播宣扬过佛法,故被列为‘牛魔蛇神’之列,下放河南干校劳动,行如牛马。虽经种种磨难艰危,但化火宅为清凉,转烦恼为菩提,始终于逆境中坚持修行,所获真实利益不可胜记,正如悬记:‘唯艰难困苦备尝之矣,方可成就’。数次遇死,均安定持诵,将生死置之度外,完全放下遂完然度过。尤其有一次遭遇龙卷风,周围房屋物品一扫而光,唯念祖大德泰然自若,安然无损并仍肃然立于原地,获得殊胜境界。

    (二)

    ‘不理解佛教哲理,则将落后于时代。近百年中由于相对论,量子论、亚原子物理学、太空中的宇宙研究等等,所取得的成果,给佛教哲理增添了许多实际论证和实例……整个科学正在酝酿一场大革命,我们生逢其时,应肩荷起这个伟大的任务,发起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大志’。

    这是一个科学家的感慨,更是一个佛界前辈的心声。

    ‘掩扉闹市堪藏拙,舍智如愚始大通’。

    念祖大德素怀传灯之志,弘扬净土之愿,拯救群生之望,也为报佛恩、师恩、众生恩,遍观众经,苦心参研,构思酝酿。一九七九年,摒除俗务,闭门谢客,专心注释《大经》,历经两年于一九八一年完成《大经解》初稿,一九八二年完成二稿,在严重疾病折磨下悲心更切,依然矢志不渝,奋力完成三稿,时为一九八四年,历时六载,竣稿刊印,于一九八七年《大经解》流通于海内外。同年夏,念祖大德应美国维州莲花精会之邀,赴美传播密法,宏扬净土法门。此行使海外佛子普沾法雨,深获真实利益。

    笔耕同时,大德还不辞辛苦,不顾体弱多病,先后在中国佛学院、北京居士林、广济寺等处多次弘法,开设净宗讲座,结合现代科学知识开佛知见,示佛知见,导群生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契理契机,理喻圆融,深入浅出,文显义明。其著作除《大经解》外,尚又有《净土资粮》、《谷响集》、《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心声录》、《净宗心要》等相继问世。

    一九九零年以来,黄老一直多种疾病缠身,本该多休养调护,但为弘法大事,将个人完全置之度外。

    ‘我以前注的《大经解》,一般水平、一般根器的人阅读是困难的。《白话解》出来之后,将会有许许多人受益’!

    为进一步弘法,普被三根,于是老人家又著手于《大经白话解》的撰写工作,为此就更为废寝忘食。由于吃素,故常以面片、米粥充饥。一次,由于著书聚精会神,竟然忘记了火炉上烧著的米粥,待粥烧干烧糊后,才被家人发现,可老人家硬是依然吃下了这锅烧糊的“粥’。并笑言:‘这饭就很好,不要在吃上花费力气和时间。现在我过著神仙般的生活,拿谁的生活跟我换,我都不换。人生极乐是什么?是法乐啊’!

    人生的极乐是法乐。只有这种乐才是无穷的,长久的。

    大德每日著书外,还要抽出时间来慈悲接引,随机设教。但更重要的是,每日还要完成自己的定课,坚持一日念儿万旬佛号,修一座大法。因此每天老人家都要到深夜一点钟以后方能入睡。一次,在连续八个晚上给他人讲法后,由于劳累过度,噪子不适,下床拿药时,不幸摔成了股骨粉碎性骨折。既便如此,他依然不愿住医院,坚持要把《自话解》完成,终于这一摔引发了宿病的复发。还在为了完成《白话解》方住院治,由于病愤之重,临终前每每欲言不能,也只是极为超然的轻松一笑,心无挂碍。

    终于一九九二年三月二十七日淩晨,一代大德示疾往生。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现已由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出版流通。其未完成部分,依大德生前叮嘱,续听磁带录音)。

    一九九二年四月七日荼毗,遗骨洁白,获五色(红、黄、白、绿、黑)舍利子数百粒,坚固不坏念珠十颗,并于往生七日,从所供油灯灯芯中崩出念珠舍利两颗。

    念祖大德不仅是一位德高望众,行持等间的大善知识,而且也是一位治学严谨的自然科学家(生前曾为北京邮电学院无电通信工程学专业的教授)。以现代科学理论知识为方便利导,示说佛教义理,这在当今佛教界的诸善知识中也是首屈一指的。

    ‘要利他啊!

    要报佛恩啊!

    要报众生的恩啊’!

    这是大德生前谆谆教诲于子女的话,更是其一生的写照!

    ——引自《佛教文化》一九九五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