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阿姜达摩答罗ACHAANDHAMMADARO
当人观到色蕴为感受的基础,
同时也观到色蕴和身体都是无常时,
将会看到感到也是无常。
延伸这种内观,
行者会了解,所有的蕴,
包括想、行、识,也都是无常的。
它们是无常、不满足、没有永恒的自我。
没有禅修就不会经验到三法印,
因为有黏着的缘故。
祇要消除黏着,
人就可以从自己身体内体证四圣谛。
阿姜达摩答罗(AchaanDhammadaro)是个有家室的人(有人说他有两位妻子),晚年出家。他是个精力充沛,自信的人,曾研究数种静坐技巧,但总觉得不适用。他找到一座寺庙,提供他一个房间,让他继续学习静坐。他独自留在房内几个月之久,直到发现进入佛陀教法中心之路。一离开房间,他即在南泰国游方,最后在纳贡·斯里·坦麻拉(NakornSriThammaraj)的托国寺(WatTowKote)开始内观禅修的教学。
托国寺是位于纳贡·斯里·坦麻拉巿郊的一座大型乡镇寺院。这地区必定曾是海滩,因为地面是沙,树木稀疏。这座寺庙一半以上地方,规划为两个男女禅修者的大型区域。和尚居住的部分有五十间以上的小木屋,围绕着一个大的方形空地,这空地每天举行有为时几小时的全体经行和立禅。此外,这个区域内有一巿镇火葬场,在那里,禅修者可定期看到火葬,从事墓地禅修,增加修习的视野。所有人员在一个大食堂内共享早餐及午餐。阿姜达摩答罗鼓励密集修习,乐意解答问题和困难,他经常站着或者在室外和他的学生经行,每天都透过寺内扩音器播放他们谈论有关禅修的录音带。有十几个西方人在托国寺内学习,而阿姜达摩答罗乐于教导他们,他不会说英语,不过通常有一些人在旁,可以为学生翻译。在出版这本书时,我们收到消息,阿姜达摩答罗已移居到纳贡·斯里·坦麻拉北方几个省外的一座寺庙,在那里教导泰国人和西方人。
阿姜达摩答罗在禅修上,强调受念处。透过观照感觉的变化,我们可体验到一切都在剎那的生灭中。他解释,这种情形很清楚的,因为色蕴,以及感觉是五蕴的基础。知觉五蕴的生灭,就可理解到佛陀要我们在身观身,在受观受,在心观心,在法观法。阿姜达摩答罗利用片刻察觉身体、感觉和心念细微移动所得感觉,做为体验内在真理的一种直接方法。在禅观上,他说明观察感受将引导我们直接体验内心所有的感觉(「心」传统上被视为心念所在)。当内心所发生的一切,即使是念头,都清楚地被察觉到祇是种种感觉的生灭,我们就看到无常、苦、和无我的真理。这带领我们进入万物最深的真理,止息痛苦,和经验涅槃。
内观禅修问答/阿姜达摩答罗主答
问:请先解说佛教的基本教义?
答:佛陀教导通往究竟安乐及和平的正道。而从知苦的止息这条正道所采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教导方法就是正念禅。正念是所有正确修习的基石。
问:我们可否藉由读书及思考有关四圣谛和八正道来了解这条正道?
答:书籍与修习不同,它祇是指出利用佛陀四圣谛止息苦的可能性。知识的了解,来自书籍和教学。修习则不同,它就像实际在你身心这实验室内作实验。当一个人在师父指导下禅修,发展完美正念和正定时,他就完全了解自身的正道。这境界可经由持续警觉来达成。换句话说,每刻正念于身体、感受、心和心的对象的过程。这些就是四念处。
问:这种正念、内观禅修发展的结果为何?
答:修习正念是为了了解我们内在的法,如法修习,会引导我们放弃对感官对象的执取,能停止苦流,再生的轮回。无明和散乱心都是痛苦的基源。我们所有的感官:眼、耳、鼻、舌、身、意──连系六个感官对象而生起。当意识产生,而没有正念时,根尘接触会导致好恶。渴求持续的欢乐,进而执取、造业和再生。我们整个身心的生命,系由五蕴所组成,它生起和显示在这六个感官门头每一意识的再生。当产生喜欢和厌恶时,会引起造业行为,我们会继续在再生和痛苦的轮回中。内观禅修是治疗这无止尽的渴望。
问:佛陀论及需要发展正念和专注。你可否再谈谈专注?
答:禅修中发展出三种专注。其中两种系依据禅定而开展的,这两者是近分定及安止定。这些方法的每一种都是利用把心念固定在单一个禅修对象上。这类禅修包括可视化的固定外形或颜色,或将心集中于某种特别感觉,如慈爱。当发展出近分定及安止定时,极大喜悦和宁静即会生起,行者完全专注于对象,没有盖障可以扰乱。这种暂时的烦恼断除──免于欲望、厌恶、迷惑的状态──在行者将心保持在禅定的对象时就可持续,但当心一离开专注的对象,喜乐就消失,而心再度被烦恼所包围。固定专注另有一种危险,因为它不会增长智慧,它会对喜乐执着,甚或滥用专注力量,因此实际上增加了烦恼。第三种专注就是八正道中的正定,或完美禅定。这种专注系依据剎那相续的内观来发展的。祇有无间断的正念专注,才能摧毁烦恼。这种专注并非将心固定于一个不动的对象,而是借着注意身体的感觉、感受、心念和心的对象变化来达成。当无间断的专注适当地在内在身心建立时,再生的轮回即被破坏了。透过这种专注,我们发展能看清五蕴(色、受、想、行、识)的能力,这五蕴构成了我们一般所说的「男人」和「女人」。
问:你可否详细说明如何发展无间断的专注吗?
答:有两个重点必须指出。首先我们必须透过每一感官根门接触所产生的感觉,来发展内观。色蕴是发展无间断专注和产生智慧的基石,对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引起的感觉或感受,我们必须明觉。
第二个重点是持续不懈是禅修成功的秘诀。行者必须日以继夜时刻努力勤修正念,如此很快发展出适宜的专注和智慧。佛陀说过,假如禅修者七天七夜,无间断正念精进即可达到完全的觉悟,所以,内观的精髓是无时无刻对六根触境所产生的感觉正念分明。
问:你所谈的正念和我们普通的心理状态有何不同?
答:每个人都有某种程度的正念。生活中普通事情,像开车、烘烤面包等等需要我们某种程度的正念或注意于眼前的事。但是这通常每分钟交替发生长片段的失念。若一个人完全没有正念是疯了,完全丧失心志,没有接触感。不过所有这种普通的正念,我们可以称为世俗的,即使是有关道德行为的正念也都是世俗的,为求涅槃,正念必须成为超世俗。透过这种精确的正念,注意身、心、心的对象,我们可以了解我们内在的整个宇宙。要实现它,我们要在身体的所有姿态,不管动或静,培育持续的正念。
问:这种修习和佛陀的八正道有何关联?
答:任何时候,一有正念就自动伴随八正道中的正定和正见。这说明当我们于身体、感受、心和现象正念分明,清晰经验这四处接触的感觉时,即表示八正道已经开展。也就是说,对片刻间身、受、心、法的生灭要特别注意,身、心四方面中的任何一面的正念都同等重要,因为它们都以色蕴为基础。
与其回答其它更多问题,不如让我详细解说有关修习的事。每一次祇能观察一个念处。有了正念和随伴而来的专注和了知,行者就可看到在剎那的基础上,组成色蕴的四大。他也可开始区别身内、身外。
有两个要点。记住,我说的所有正念的四个基础是以色蕴为基础。因此,我强调禅修开始以身念处为焦点。我们必须观察六根,由此体验身体微细的感觉。
另一要点是,佛陀在《大念处经》中教诲我们,警觉在身观身,在受观受,在心观心,在法观法。了解佛陀所指为何这对我们的修习是绝对必要的。
我们如何在身观身呢?内身是什么?外身又是什么?外在身体是由坚性(地)、湿性(水)、暖性(火)和动性(风)四大所组成,比例为20:12:5:4。这身体系由我们无知造业所产生和维持的。外身出生、成长、衰灭。头发变白,牙齿脱落,一切都不顺我们的意。最后,我们小心着衣、洒香水的身体死后就烧毁。
不过佛陀发现了克服死亡之道。他的方法是藉外身的帮助,来了知内身。在内身,佛陀祇看到五蕴持续变动。然而,在平常有贪欲和执取的状态,我们是看不到内身的。贪欲和执取产生一个连续的错觉,所以各蕴的出生和消失无法了解。因此,修习正念是必须的。假如一个人不修习正念,他无法看到内身,无法看到五蕴,无法消灭烦恼,不能了知四圣谛。修习者应将目标定于尽可能持续地看到身体各蕴的生起和消失。这对普通人而言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普通人看不到自身的真理。祇有在行者有足够的专注和正念,身体真正的特性才会显现出来。那时,行者就会亲证佛陀所讲的真理。
要看内身,行者必须用心观察外在的身体。任何地方一有感觉,如伸展和弯腰,都要正念分明。如实觉察,才能了知在所有身体姿态和动作中无常的真正特性。人会看到身体在片刻间生生灭灭。祇要一了解这点,他就看到内身,看到五蕴。这样的瞭解是正精进。所以,正念的四个基础是从内在身体的感觉来探索,而非从外在的。系利用在身观身,在受观受,在心观心,在法观法来体验。
身念处是内观的第一个部分。接着是受念处。有五种感受:身体愉快感受,身体不愉快感受,心理愉快感受,心理不愉快感受,中性感受。得到这类感受的经验,一般程度是外在的感受。一般程度系指普通的黏着于欢乐和厌恶痛苦。这黏着可能就存在那里而人不知,或是人知道它,但不公开承认。在这种情形,黏着存在于一个较潜伏的状态,不过,这经验总是似乎从「我」来感受到。这是说有黏着。这来自认同感受,相信它们就是「我」、「我的」、「我自己」,即使在中性感受,有迷惑和认同。至此,任何有执取、非难、认同,就有贪、瞋、痴伴随外在的感受。外在的感受产生执取和导引我们入生死轮回中。
内观引导了知内在的感受,行者消灭认同和激情,可以经验内在的感受。感觉到「我受苦了」,表示了认同外在感受。为了能了知,行者必须看透外在感受,进入内在的感受或五蕴。无论何时一有接触,就有感受;一有感受,就有渴望;一有渴望,六根就产生黏着。假如修习者看到感觉内在的感受,他就能终止黏着。行者必须借着对身体、感受、心念和心的对象四个念处的警觉,来看到内在的感受。如此,他会瞭解感受如何依附色蕴生起。
虽然佛陀教导在所有根门处修禅观,但是透过身体感觉来观照感受是最容易的,在任何姿态都可做到。例如,行者坐着时,应专注于身体接触地的部分,经验接触的感觉。随着禅修的进展,他会看到五种感受如何在依附色蕴接触处生起。
当人观到色蕴为感受的基础,同时也观到色蕴和身体都是无常时,将会看到感受也是无常的。延伸这种内观,行者会了解,所有的蕴,包括想、行、识,也都是无常的。它们是无常、不满足、没有永恒的自我。没有禅修就不会经验到三法印,因为有黏着的缘故。祇要消除黏着,人就可以从自己身体内体证四圣谛。
现在我们必须了解如何在禅修时,正念于心──外在的心和内在的心。外在的心指浅薄心智,处理外在的对象,这个心就是思考房子、妻子、子女、过去、未来等等。换句话说,这个心思考每件事情,而不直接体证五蕴。外在的心伴随着渴望、贪婪、歧视等等。
要了解内在的心,我们必须像觉知感受的方式一样,以色蕴为基础来寻找。最好的方法是观察心的接触产生感受,即那种由心缘生的微妙身体感觉。六根中任何一根接触对象时,人就会体验心的接触缘生的感受。我们藉此方式在心观心。这是所称内在的心。利用观察心的接触缘生的感受,人会直接了解五蕴,即是色、受、行、想、识五蕴,并看到它们总是生起又消失。
当行者对心的观察达到细腻时,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影像,例如月亮、太阳、星星或想象的形体。在这个阶段,心有时不自主地了知喜乐,或体验愉快的感觉,甚或免于烦恼,并相信自己已开悟。人可能变得黏着这种禅修状态。行者这时必须运用智慧,透视这些体验,看到无常、苦、无我三种特性。要如此,可利用回到感觉处,观察那缘生于心的接触的感受。祇有这么做,才能发展出最纯净的道德和智慧。不可在心的触受当下失去正念。
行者在注意因心的接触所生起的感受时,应进一步观察感受如何缘起,心识如何知觉事物。行者会看到由心缘起的识,知觉事物,比眼、耳、鼻、舌、身等识更为清晰。行者应更予观察,不同根门如何发挥功能。例如,他应观察我们如何经由眼、色和眼识一起识别不同的色蕴。体验整个有关看的过程,他可了解我们的世界是没有自我或灵魂。这是正确禅修进展的自然结果。
有时行者的正念和专注十分强烈且脱离四念处时,心被提升了并被体验,好象内外都没有自我的空无感觉。当发生这种现象时,人可能觉得他已免于烦恼。其实在这种空无的状态执取仍然潜伏着。无论何时发生这现象时,行者应注意他已偏离涅槃正道,正偏向专注。请注意,涅槃的空和专注有很大不同。像这种空是禅修的结果,不过禅修是以涅槃为目标的。要体证它就是要培养持续的正念。当看到内在的心时,他看它就如一组或一团很多东西一样。当内观更有进展时,他可知觉到剎那间念头的变异。那时实体感或自我感就粉碎,无我的感觉呈现了。这粉碎了灵魂的神话,并同时清楚生命的另一面特质。当持续正念于姿态时,就会看到身体是一切痛苦的根本。快乐的神话被击破了,身体内苦的真谛被体验到了。了解身心剎那生灭的无常,自然打破了连续性的神话。行者可以在他经历的每个现象中,看到无常、苦、无我三个特性。
禅修最后一部分是对内在和外在的法的观照。一个人的好坏,快不快乐,了知涅槃与否全依心而定。人必须在法念处正精进,来看真正内在的法。内在和外在的法是相互关连的。行者必须将它们清楚地分开。这是说,修习者不应黏着于文字或教导形式的外在的法。正确方法是将外在的法比为指引到达内在法的地图。佛陀说,依据各人的心理状况,外在的法有八万四千法门。佛陀对外在的本质曾说清楚,他拾起一把树叶在手上,问其徒众,「我手上树叶比我周围树林的叶子多还是少?」众僧回答:「少,佛陀。」然后佛陀说:「我所教的法,就好比树林中的叶子。不过有智慧的人知道如何实际应用法门,如此少数法门就如同一把叶子,已经足够。」这一把系指四念处。海洋中所有的水都是同一咸味。同样地,佛陀说法不管如何博大,都是着力于从烦恼中自由解放。各种说法,旨在从不同角度告诉我们这条正道。所以,这些说法或外在的法是重要且有用,不过祇对有智慧者而言。假如人不聪明,他可能坚执外在的法的文字与观念。它就像把双刃剑。即使术语如五蕴或四圣谛也是外在的法。行者必须摧毁对外在的法的执着。人由于黏着受限于外在的法,如引述佛陀的话或祇是想到他的教诲。行者必须突破外在的法,进入内在的法。我们可以说,外在的法是症状,内在的法是病因。所有的法都有缘生之因。修习者必须持续正念于心的接触生起的感觉,以进入内在的法为他的主要目标。以这样方法修习,行者会看到所有真实的法,即内在诸蕴。有关这修习技巧,佛陀说过:「见我即见法。」反之亦然。所以,在身观身,在心观心,在受观受,在心的对象观心的对象或在法观法,会了知这些文字的精深意义。
现在应注意到,所有的法都可在所有的念处发现。这是说,当修身念处时,已包括受、心、法,修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也是相同。这四项都可在其中之一处找到,因为它们不能隔开生起。当在四念处上看到五蕴缘起缘灭时,所谓「所有蕴皆无常」就会对行者变得很清楚。行者会看到所有因缘合和的都是无常,无论它是内在或外在,有生命或无生命,可见的或不可见的。
所有的法都没有任何自我或灵魂。外在的法、观念、文字,即使是我们真实本质一部分的五蕴的内在的法,都没有永恒的自我。像经由这样看到、了解、透彻法时,行者就会摧毁贪婪执取。那么他会体验这摧毁烦恼和自我迷惑的圣道。
要发展这种修习,唯一必要的事是信心和认真。即使是小孩、酒鬼、疯子、老人、文盲都可以发展正念。假如对佛陀觉悟的可能性和四圣谛有信心,他就能沿着正道前进。
传统上,人有三种方法来护持正法或佛陀的教诲。首先,他可提供物质给行者。二者,他可研究经典或传布原始教义来护持正法。三者,他可藉由修习和证道来护持教义。事实上,每个人应以修习证道的方式来护持教义,因为证道和解脱是佛教的精髓。这是佛陀所真正教导的。每个人都可证道,因为真理是每个人所固有的。真诚修习的人就是护持佛教的人,这是最高的功德。
我们必须有充份的决心,一直当下在身观身、在受观受、在心观心、在法观法。我们必须修习所有四念处。贪欲缘生于所有六根门,因此明觉六根的感觉、舍弃贪欲是整个修习的关键。它可终止执取和通往解脱。
让我们严肃来看待修习和解脱。我们不应舍弃正道追求浮华,因为还有漫长路途要走。这条道路教导我们免于生、老、死产生的痛苦,它导向涅槃、止息烦恼和解脱、停止自我迷惑及和平。
详细修习方法
四念处的内观修习,应从在身观身开始。最好的下手处是观照手心(腕和指头之间)的感觉,将手和前臂从水平朝垂直举起三至六英吋,然后放下。观照(心的部分)手每次移动时,微妙的生起和消失的感觉。刚开始,祇感觉像普通方式举手。不久,当对手动的观照力更强时,会比刚开始更清楚感觉,它像小电流般。手停止移动时,这种感觉就消失。增加修习和注意,内观会生成,每次手移动时,行者会更清楚看上手中感觉如何生起和消失。再者,正念和专注这感觉,将导引见到感觉在全身生起和消失。这将导致体验心基(heartbase),这是说,行者在手中感觉生起和消失,同时,也会感觉到心脏周围的感觉的生起与消失。多修炼之后,专注和正念力量的强度,足以在注意身体内其它感觉的同时,也能注意心基处微妙的感觉。对手移动或其它身体移动的剎那感觉的警觉,会直接注意到心基处。
这可进一步在所有姿态来发展。持续全天的练习,行者可以变换姿态。站姿时,他应观照双脚触地生起的感觉。假如修习走路禅修,他应该努力注意移动的脚底剎那的感觉变化。当卧姿禅修时,正念应转至身体接触床垫的感觉。
由这些姿态中,正念的发展,将从一个粗略持续感觉到清楚觉知所有感觉每刻的生起和消失。有了较强的正念,行者也更清楚注意到心脏处感觉的同时生起和消失。那时,行者就毌需移动手来体验心基处的感觉了。
应尽可能在所有姿态中持续修习。现在心基处感觉会更强,体验到灵敏的症状或痛感。所有的根门也会成为禅修的一部分。首先,声音听起来跟平常一样,然后知觉好象在耳鼓。最后,由于专注和正念很强,它就像身体的感觉──在心基处生起和消失。
因为观察更细腻,其它根门也被照见。最后,也看到味觉、嗅觉和视觉的生灭变化。首先是在感官上,然后在心基处。观察感觉的生灭是切断对形色及感官乐受的直接工具。
对最细微的是第六根──意,也会愈来愈清楚其生灭。那时行者会体验心接触所生起的感觉。当一想法生起时,在心基处会觉知到一个感觉。这是心接触而生起的感觉。行者现在有足够的力量,从想法的开始到终止,捕捉意念的移动,当意念从心向上移动到颈后,和经过头部时,也能够感觉到它的路径。
在此时,行者可能看见各种景象和白色或彩色的亮光。这些是迷人的,会让我们在真理的道上迷失。所以,行者不应在此特别用心,应在心脏中心,直接专心于感觉本身。剎那的明觉专注会使你体验整个生起和消失的过程。想法会生起,不过消失很快。记忆、计画也会消失。在当下正念的力量清晰穿过感觉时,所有这些很快消失。当修习深入时,我们甚至能更清楚看到内在体验和外在色蕴之间的差别,并穿透到我们深层内在的真理。
修习的要点是,行者在所有姿态中,保持感觉的持续观照。这样,他可以直接体验在身观身、在受观受、在心观心、在法观法。透过心基,感觉、接触和发展剎那觉知是关键所在。
最后,行者会觉知五蕴剎那缘起缘灭。这种直接验证五蕴不断的改变是佛陀所说的真理。当心完全净化、专注和平衡时,行者将觉知全世界,即所有六根,祇不过是心基处的感觉。整个世界,就像每刻缘生缘灭的感觉或振动,对他不再有任何束缚。他会看清三法印的真理。我们祇是由五蕴所组成,它们都是剎那缘生缘灭的。全世界现在祇觉得是变化的振动、无常。这顷刻生和死是痛苦的。六根中任何一根处的感觉是痛苦的,生和死,缘生缘灭。最后,行者会体验超越生死的寂静,涅槃。这是佛陀的正道。
我们利用此生的机会来修行是十分重要的。祇有一条止息苦的道路。希望这教义有益于众生。
愿所有众生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