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一节修行的次第
一、五道
善业之积聚是重要的,因善业是修行五道中的资粮道,一时虽不能解脱,但仍是解脱的基础。积聚善业的方法有无量,任何以慈心、悲心或菩提心所行所忆皆是善。其中以七种最适合行者。(一)抄经,(二)供养三宝,(三)布施下道众生,(四)听闻佛法,(五)读诵经典,(六)说法开示,(七)修等持。以上是积聚资粮道的方法。
在修行道上有五种次第,故说解脱有五道:一、资粮道,二、加行道,三、见道,四、修道,五、无修道,五道是行道的次第。三乘佛教对五道见地各有不同。
依释迦牟尼佛所证五道为例。小乘佛教认为,释迦牟尼佛在未降生净饭王子前身,曾历三大阿僧只劫,在古释迦牟尼佛如来前发菩提心,入资粮道,其间经历三无数劫,至宝髻如来示现人间时,圆满初无量劫;至燃灯如来时圆满第二无数劫,至毗婆尸如来时圆满第三无量劫,直至降生为王子剃发苦修六年,到菩提树下金刚宝座,初夜降魔为止,仍属资粮道,其后中夜入定,始证加行道、见道、修道;后夜时,明月繁星出现,始于金刚宝座证无修道,成就正等正觉。
但大乘则认为,释迦牟尼佛在初无量劫时,圆满资粮道与加行道,初地至七地菩萨时圆满第二无量劫;八地至十地圆满第三无量劫;故释迦恒古以前已非凡夫。依最后身前,释迦于摩醯首罗厚严天中(奥明天),受十方一切诸佛大光明灌顶,刹那证十地圆满之智,成就十地菩萨,同时圆满证得法身与报身,名正等正觉无上之佛陀。此时报身安住于此,化身依十二相成道示现人间。
云何十二相成道?即是:在天道兜率天圆满事业。入母胎示现六牙白象足行。十月住胎表示证十地。降生蓝毗尼花园。年少英勇习武人间称狮王。受用嫔妃方便圆满世俗道,善理国事舍离苦果恶业及王妃。远离家乡骑马天边行,于清净佛塔圣处自剃发。尼连禅河畔苦修六年,勇猛不懈圆满精进道,成就无上禅定。为令圆满无始之梵修,前往金刚宝座菩提树下,成就金刚不动正觉。怜悯众生于鹿野苑初转法轮,开演三乘方便菩提道。于舍卫国中展神通。拘尸那罗示现涅盘。此说释迦佛于最后身前已是十地菩萨,经灌顶后证佛果位,再以化身示现人间,圆满十二相成就道。如是示现是佛的慈悲展现,与小乘说法截然不同。
另依密续说,释迦牟尼先依显宗契经圆满三大阿僧只劫,证十地菩萨,在奥明天与金刚亥母双运作第三智慧灌顶,证得胜义光明,复受一切诸佛第四名词灌顶或说第四无上灌顶,得「无修双运金刚持果位」,是为成佛。成佛后以化身示现人间,为净饭王子,至尼连禅河边入定时,至天道说法六年。此与小乘及显宗之说有明显差异。
二、诸道差别
五道之间各有品位:
1、资粮道有三品。
2、加行道有四位,暖、顶、忍、世第一。
3、见道有二定,正定、后得定,见道后即是初地菩萨。
4、修道有十地。
5、无修道是佛。
小乘的见道:证四谛苦集灭道、十六行相,主要依苦谛四行相,无常、苦、空、无我为修行所依。
何谓无常:见一切诸法极致细微皆无是常。
何谓苦:见一切有为皆苦。
何谓空:见情器无创世主。
何谓无我:见内无有具生实有相,五蕴色受想行识皆无我,但识性如微尘则是实有。
故小乘以了达无我作为见道。用以对治我执。大乘则是以通达空性名见道。小乘修道证八地:千慧地、性地、八人地、见地、薄地、离欲地、作护地、已办地。第八地是声闻罗汉果。
小乘修道有二,世间道、出世间道。
(一)修世间道:证预流果,色界四禅,无色界四处。四禅八定加上预流果,名九住心。修世间道,可解脱欲界烦恼,证色界第一谛,依次证悟至无色界之果。外道亦可证。小乘修无我最高也只是证得无色界之果。世间道可谓外道法门。
(二)出世间道:于证得见道后,依次第增长,小乘证罗汉果,名出尘。小乘在三界之中所证四果名为预流、一来、不来、罗汉。
欲界证预流果,属于见道(须陀洹)。色界证一来果,属于色界第一地至第五次第(斯陀含)。色界证不来果,属于(阿那含)第五次第至第九次第。
无色界证罗汉果,阿罗汉果位亦分九次第,故每一果皆有九次第。
小乘修道依三十七道品(智慧品中详述)与止观,威仪修十二头陀行,对治贪欲。
何谓十二头陀行:
1.持粪扫衣2.但持三衣
3.但持毳衣(鸟兽细毛)4.但一座食
5.次第乞食6.不作余食
7.处阿兰若8.常住树下
9.常露地坐10.常住冢间
11.常期端坐12.随处坐
另有常随四沙门法:
1.他骂不还骂2.他怒不还怒
3.他打不还打4.寻过不寻报
以上小乘见道、修道简述。
三、大乘见修二道
大乘见道知见有四:(一)、诸法无我;(二)、生二谛菩提心;(三)、生胜菩提心智慧资粮;(四)、观修三轮体空。(第三、第四皆是智慧之异名。)
大乘见道依诸法无我性空之见地,观照诸法体性无实有,发菩提心,菩提心分俗义与胜义,亦即世间菩提与究竟菩提。菩提者,觉性也。
俗谛菩提心有二,愿菩提(愿众生成佛)与行菩提(行菩萨道)。
一、愿菩提:修四无量心,以慈悲喜舍长养慧命。云何慈悲。慈悲有三:1.慈悲众生苦,名为众生缘悲。2.慈悲罗汉未成佛,名为法缘悲。3.慈悲菩萨未成佛,名为无缘悲。云何喜舍:随喜众生一切善,随喜罗汉一切善,随喜菩萨一切善。舍怨亲有情住大平等,心离一切因缘非因缘,悲空双运。
二、行菩提:修十度。何谓十度,又名十波罗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是唯识宗所立,称名十胜行。六度波罗蜜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及般若,加上方便、愿、力、智为十度。一、布施有三:财施、法施、无畏施。何谓无畏施?令众生不畏惧名无畏施。布施有四法:能坏对立面法、如悭吝,能证法无我、无分别慧,满众生愿,成熟三乘种性。二、持戒有三:(一)律仪戒(二)摄善法戒(积聚功德如十度)(三)饶益有情戒(万行诸法)。亦有三戒名:(一)救难戒(二)善愿戒(三)出离戒。此三戒出自阿难典故。
[成军按:此阿难通常称作阿难陀,非佛之从者,记诵佛经之阿难。]
阿难未出家时,结婚恩爱,爱不能舍,夫离时,妻以津沾衣襟,乾前归。一日佛至阿难家,叩门久不应,内里嗯爱声,久候,佛自离去。阿难后追,佛云阿难:「如是易生障碍。汝妻美否?」遂以神通带阿难至天上,见天人双运享乐,问阿难天女如何?难想个个皆胜人间,至一处见四天女无人伴,趋前问天女如何无人?天女云:「等阿难。」阿难大喜,反问天女:「阿难如何至?」天女云:「因阿难向佛祈戒故,功德无量。」返人间,阿难即向佛求戒出家,名救难戒。然难心忆天女想。一日,佛携阿难至地狱,见一切恐怖油锅死难相,唯见一锅无人,问卒何故?卒曰:「等阿难,因阿难住天上福报享尽当堕地狱受苦。」阿难闻已返回人间为避苦难,遂再度与佛求戒为免恶业苦,名善愿戒。日久察觉轮回无苦之谛,祈佛摄受出离三界,佛授戒名出离。
三、忍辱有三:(一)安受苦忍:忍一切痛苦,入行论云,无痛苦不能行道,苦是道之基。(二)耐怨害苦:对伤害我者不生怨恨,并且恭敬能受。因为若无他人伤害,不能修恭敬慈悲。(三)谛察法忍:对空性见地不生畏惧,用以对治外道之神论,及人间荣华富贵。
四、精进有五:披甲精进、加行精进、无怯精进、不退精进、不满精进。
五、禅定有二:一、小乘世间禅。二、大乘出世间禅。小乘世间禅,修九住心,观四谛,证四禅八定,解脱一时。外道亦可证无色界四处。大乘出世间禅,修九住心止息,观空性,如虚空定名金刚定,名勇士定。正定,后得定,云何后得定?禅修出定后于四时行住坐卧,皆不忘失佛法行仪安稳内心清明。
六、智慧有二:俗智与真智。俗智:包含两种五明,大五明与小五明。何谓大五明:工巧明、医明、声明(造字)、因明(逻辑)及内明(三藏)何谓小五明:修辞学、辞藻学、韵律学、戏剧学、星象学。内明三藏分为二:(一)九分教属于小乘:契经、应颂、记别、讽诵、自说、因缘、方广、希法、论议。(二)十二分教属于大乘:契经、应颂、记别、讽诵、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依文字、含义之经教归纳经、律、论三藏。
真智亦分有二:了达诸法体性及了达诸法空相。了达诸法显现之空相是俗谛,了达诸法体性真如才是胜谛。但其了达诸法显现是空相,虽名俗谛但已近似真如,故明白通达俗义胜义二谛皆可名智慧。
将内明归纳为俗智,意指对三藏文字般若之了解而非了达,了解文字,不代表通达彻悟真理。但内明是解脱之基础,若不经由内明之学习绝难真正解脱。因为胜义谛是依俗义谛而证悟,不能了达俗谛即不能证胜谛,若不通达胜谛则无法透视俗谛。云何胜义谛?胜谛有二:1.同义,名随究竟。譬喻诸法空相。2.实义,名真实究竟。譬喻诸法体性。
寂护云:修观照无我时,终不可得,是心所造见地,非究竟真实。因真实离戏,修而舍之,方可证。故修观空性,得终不可得,名近似究竟智。与究竟智同义,故名随究竟。
云何真实究竟?真实究竟有十六空: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无际空、毕竟空、散空、本性空、一切法空、自相空、不可得空、无法自性空。另有十八空,加上无法空、有法空。名真实究竟。因证诸法内外真实体性故。云何大空,十六空之一,诸法自性空,遍于有情世间与器世间。云何空空,十六空之一,空性本无实性。
另有四空说,又名四性空,有性空、无性空、自性空、他性空。四空:空、极空、大空、一切空,四空与明、增、得、光四喜对应。四空中之大空,对应受离喜妙乐。空是离戏,唯心证知,简单的分判为自空、他空。云何自空:心的能知,对应内观一切是空。云何他空:心的所知,对应外显一切我无我,法无我。若通达空性可证十地菩萨。以上六度般若蜜竟。
四、如何行大乘五道
行大乘五种清净道:资粮道、闻法;加行道、思惟;见道、证空性、登初地;修道、圆满九地;无修道、圆满十一地成佛。
行菩萨道当依七支供养,七支供养为:一、顶礼:恭敬服侍上师,绕行佛像、佛塔,上师走近、起立致敬,施药病者。二、供养:财施、观想施、以身施。三、忏悔:依四对治力忏,所依对治力,厌患对治力,返回对治力,现行对治力。云何四对治力:1.顶礼诵百字明忏悔。2.观想本尊或皈依境。3.献曼达、作擦擦、供养食子、造佛像、印、抄经。4.诵经持咒、避免生恶业。四、随喜:世俗善业、外道善业、阿罗汉功德、佛菩萨功德。五、请佛住世。六、请转法轮。七、回向。
修七支供养,可得两种结果。
一、俗义的结果有二:
1.上生具足七功德:长寿、无病、相好、福报、家庭美满、富足、聪明。
2.得人身,具足十八种功德,八有暇、十圆满。八有暇:远离地狱、饥饿、旁生、边鄙人、长寿天、执邪见、佛不出世、喑哑等八种无暇。十圆满:得人身、生中土、诸根具全、未犯无间罪、敬信佛教、值佛出世、值佛说法、佛法住世、入佛法、有善师、前五自圆满,后五他圆满。
二、胜义的结果有三:证罗汉、辟支佛、佛(菩萨)。罗汉不解空性,独觉证世性微尘是空,但心是实有。独觉于佛与罗汉皆灭后,独居尸陀林,积聚一百劫功德成就,自身不说法,以身教。又名缘觉,依因缘而觉。声闻是佛亲传弟子,亲闻佛说法,佛虽以涅盘,但口耳未断故名声闻。独觉则无传承、转世、化身。菩萨有受戒菩萨,及登地大菩萨。佛陀,名正等正觉,大菩提,大涅盘,全知,善逝,出有坏,大圣,无余罗汉,医王,能仁,等名号。
佛之三大功德:善因、善果、善业。云何善因:佛有三大阿僧只劫功德,于第一大阿僧只劫修资粮道及加行道,第二大阿僧只劫修见道及修道之七地,第三大阿僧只劫修修道之七地至十地。云何善果:证三身或云证智慧身及功德,自利之法身,利他之报身化身。
佛之化身有三:
(一)、技艺应化作事业,如教化乐神乾达婆,佛自化乐师,演奏乾达婆琴。
(二)、凡夫。
(三)、悉达多,圆满化身。
佛之善业功德有二:离系功德与成熟功德。
一、离系功德有十六种与染污分离:
1.十力:名如来十力:知处非处智力,知业报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一切界智力,知根胜劣智力,知遍趣行智力,知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知宿住随念智力,知死生智力,知漏尽智力。
2.四无畏:正等觉无畏,漏永尽无畏,说障法无畏,出离道无畏。
3.四无碍解:菩萨正确通达诸法相之四种智。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词无碍解,辩才无碍解。
4.三念住:于恭敬听受所说法者,不以为喜之心念住。于不敬听受所说法者,不以为怒之心念住。于听及不听二者,不以为喜怒之心念住。
5.三不护:佛身语意三业清净,微细过失亦不沾染,故不畏他知,不须防护。即身不护,语不护,和意不护。
6.十八不共法:惟佛所有,行所摄六,证所摄六,事业所摄三,时所摄三。
7.四无余清净:身、所知、心、全知圆满。
8.清净智:习染清净后得智。
9.大慈悲。
10.当下全知。
11.无垢染。
12.知三世、当下之过去、现在、未来。
13.知未来、未来之过去、现在、未来。
14.知过去,过去之过去,现在,未来。
15.具足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智眼。
16.具六神通,神境通、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漏尽通。
二、成熟功德:佛身功德,显现三十二好相,八十种随形好。佛语功德,出三藏法音一切善语。佛心功德,令心清净之弟子无碍相应。
佛事业有二:利他事业与自利事业。
一、利他事业:分因与缘两种。因者:众生本具佛性故得以作利。缘者:众生自具信心故得以成缘。佛性是因之名相,有多种,譬如善逝体性,有情真性,本具体性,无缘种性,不坏自性等等。云何是因?因者本初佛性也,自性常住佛性中,一切有情皆可依道而开显菩提成觉,或成就自性身依所住之处,此所谓住之处,即是心的本初佛性,或谓心的真如体性。自性与佛性非一非异,为方便说,故以自性常住佛性中。譬如醐于乳之中一样的意思。但世人却受无明之惑以为凡夫,不敢确信自己本具佛性,或自大妄想以为自己即是佛。云何是缘?缘者随增性,佛性可以清净道之造作成就佛身。如何是造作呢?闻思修名为缘,造作始有力,常养我慧命,从而增广空性之见。云何随增性,以信心及虔诚依止上师,闻法而畏惧世间之苦,是名随增性。云何具德上师?具德相之上师当具足菩萨戒,次精通大乘法,能以慈悲心授与灌顶,行住坐卧不离菩萨戒,面临命危不舍菩萨戒。
何谓佛的三身事业?
佛有三身事业:佛陀的法身事业,遍一切处是全知。佛的报身事业,通达情器恒顺众生,常住净土为登地以上菩萨说大乘法。佛之化身事业,住世间示现十二相成道,利益群伦。云何十二相成道?一、白幢(佛前生之菩萨名)自兜率天降生,现六牙白象入母胎。(佛入母胎后始称佛)
二、住胎十月,表示十地成就。三、腋下出胎,四方各行七步足下涌莲。四、少年习艺。五、技冠群伦,娶妻,耶苏陀罗。六、二十九岁出离,佛塔自剃发。七、尼连禅河畔六年苦修。八、舍苦行往菩提迦耶金刚座。九、是夜降魔。十、凌晨举头观星辰开悟成道。十一、三转法轮。十二、涅盘。
何谓佛陀的自利事业?
佛陀的自利事业是,如来诸烦恼等障已尽除,证极清净法身,遍一切处。
自利益事业是法如如,不可思议,无有表示,唯佛能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