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验和不灵验
贪婪渴求人生贫困的「因」,
心中无欲即远离求不得的苦果。
在日本有一个村庄,东边是高山,西边是一片宽广的平原。
某天,突然有一位老公公来到这个村庄,前面背着一尊地藏菩萨,后面也背着一尊地藏菩萨。他自问自答地说:「你们知道我几岁了吗?我已经三百三十岁了,我背着这两尊菩萨已经二百多年了……」
老公公边走边跟大家说:「我要为这两尊地藏菩萨寻找地方供奉。这两尊地藏菩萨,一尊是灵验的菩萨,有求必应;一尊是不灵验的菩萨,不论你求什么,他都不会有所感应。」他又说:「我要把不灵验的菩萨安奉在宽广的平地上,再铺一条路,让前来礼拜的人容易行走;另外,把灵验的菩萨供奉在人迹罕至的山上,因为他很灵验,所以即使道路再难走、再危险,也一定会有人去朝拜的。」
结果,不灵验的菩萨虽然供奉在平坦、好走的路上,却很少有人去朝拜;而供奉在山上那尊菩萨,却有络绎不绝的人潮前来瞻仰礼拜,使得原本枝藤缠绕、野草丛生的小径,没多久就被村人走出一条路来了。因为这尊菩萨很灵验,村人求健康得健康,求财富得财富,大家所求的都能如愿以尝,因此香火鼎盛。
经过二、三十年后,村里的人都变得很富有也很健康。有人就开始觉得:「这样的生活过得太安逸了,很没意思,除非我比别人更富有。」于是许多人心想:「我如果要比别人更富有,只好让别人变穷、得病苦!」于是,大家就彼此诅咒,希望邻居遭受贫穷、病痛,而这些诅咒也一一应验了。
二十年后,村子又恢复成五十年前的贫穷景况,而且比五十年前的贫穷更苦。因为五十年前,大家安分守已,勤劳地工作,后来却因为菩萨有求必应,大家一夜致富,生活富裕,于是养成什么事都有不做、不用心的懈怠习惯,现在连谋生的技能也几乎丧失殆尽,村民间又互相诅咒,日子便过得又穷又苦。
百年之后,背来两尊菩萨的老人又出现了,老人来到村庄时说:「有灵验的菩萨不一定对人有益,因为人人若贪求无厌,常常就会害人不利已;害人不利已的贪婪心念是灵验最贫困的,这是贫困的『因』!现在你们应该用诚恳的心去朝拜不灵的菩萨,虽然他没感应,却也对人无害啊!你们要用平常心去培养信心,这样才对。」
由于百年来没有人去朝拜那尊不灵验菩萨,因此道路早已杂草丛生,老人好不容易将他找了出来。从此,村人不再往山上跑了,他们就在平原上朝拜不灵验的地藏菩萨,因为不奢求是否灵验,所以大家都抱着诚恳、无所求的平常心来礼拜,不再贪求,而且靠自己的力量认真努力在生活,终于生活又渐渐出现转机。
过了多年之后,这个村庄又恢复以前小康的生活,虽然不是很富有,大这却能勤合作、相互尊重,以一分纯真的心生活,日子过得很平和、自在。
有些人总是求无止境,富有时还想更富有;又怕自己不够出色,于是就想尽办法还要更富有,甚至诅咒、侵害别人。藉此显耀自己,这就是凡夫心的毛病。
其实,求佛不如求已,以一颗平常心尽自己的本分,凡事认真去做,将来必有一番成就;更要有「无所求」之心,心中有所求就有烦恼,唯有知足才能常乐!
除虎记
平日为人在懂得缩小自己,
时时谦虚,以礼待人,则所行无碍。
佛陀在时世,僧团中有一位比丘经常炫耀自己的贵族身分。
这位比丘常说:「没有人能比得上我的出身。我的俗家富甲天下,无人能比。过去我吃的、穿的、用的,样样都有是珍贵、稀有的物品;就连佣人所使用的物品,也都是舶来品……」每次这位比丘托钵回来,看着钵中的粗食就会叹道:「唉!过去我吃的是山珍海味的珍馐,现在竟然吃这种粗食!」日子久了,渐渐引起其他比丘的议论。
佛陀知道后,便对大家说明原由:「这位比丘在过去世很久很久以前就有这种习性。他曾经是一位织布工人,长得高大俊秀。当时有一们非常聪明伶俐、身怀多项技术的人,不但会制造弓箭,连射箭的技术也是一流的。每次比赛都大胜群雄,深获大家的好评。虽然他有一身的好技术想奉献给国家,却因身材矮小、外表不起眼,深怕国王看不起他。」
因此,他想挑选一位身材高挑、外表看来能被重用的人,一起去觐见国王。结果,长得高大俊秀的织布工人被他挑上了。工于多项技术的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织布工人,并诚恳地说:「不如你放下织布的工作,我们一起去觐见国王;然后告诉国王你有一身的技术,而我则上你的随从。若国王能录用我们,那么往后的生活就不必忧虚了。」
织布工人听了,觉得有这么好的机会,何乐而不为?立刻答应了。于是,两人依约前往皇宫,织布工人向国王毛遂自荐有一身的技术。国王很满意,给了一分优厚的待遇,两人从此过着非常富裕的生活。
过了一段时间,国境内传出老虎为害人畜的事件——老虎经常在进出城门的要道附近出没,已经有很多人被老虎吃了。国王听到消息后,立刻将这项任务交给织布工人,要他为民除害;织布工人接到任务,非常担心自己的身分被识破,赶紧将这件事告诉他的随从。
这位技术高超的人就告诉织布工人说:「不要怕,你必须用沉着的态度来应付。首先,在捉拿老虎之前,要记得向大家宣布捉拿的时间,到时候人人一定会各执弓箭前来相助。等大家聚集起来,你再到老虎出没的地方引它出来,然后赶紧躲进草从中里趴着。这时,大家看到老虎,心里一定很害怕,就会发射弓箭。等老虎射中后,你就拿着绳子索站出来说:『我原本打算要活捉这只老虎去见国王,到底是谁把老虎射死的?』听你这么说,一定没有人敢承认,最后你就把被射死的老虎送到国王面前;国王看到了一定会很欢喜,然后大大地赏赐你。」
织布工人听了,就按照「随从」所教的方法去做。果然不出所料,老虎被射死了,国王赏赐了许多金银宝物给他。
隔了一阵了,又发生野牛为害百姓的事。织布工人依样画葫芦,用上次的方法把野牛除掉了。因此,国王又给他很多的赏赐,而且更信任他了。
自从织布工人除掉虎、牛之患后,又得到国王的器重,就变得非常贡高傲慢,渐渐对传授方法给他的「随从」愈来愈不尊重。他常说:「你别忘了,你是我的随从,是服侍我的人!」这位技术高超的人只好忍气吞声地过日子。
又过了一段时间,邻居的国家突然联合起来,要攻打这个国家。国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织布工人,因此就对他说:「你的箭法这么好,是不是让你打头阵去抵抗乱人?」织布工人听了国王的命令,心里忐忑不安,也忧喜参半,因为如果打输了,那既得利益就会丧失;如果打胜了,就可以更上一层楼,名利兼收。
当邻国的大军临近边界时,织布工人因没有真实技术,心里非常担心害怕,他的「随从」看他如此,就紧跟在后。
出发时,织布工人骑在大象背上,看起来还颇为威风,但当对方的大军到时,他却吓得大小便拉了一裤子、险些从大象背上跌下来。他的「随从」就用绳子将他绑在大象背上,并告诉他说:「当你得势之时,多么洋洋得意;现在大军在前,你却如此害怕,真可怜!赶快回去把身体洗一洗吧!这次的战役就交给我了。」
于是织布工人撤退下来,换这位身材矮小的「随从」去应战。由于他武术高超又懂得应用战术,没多久就打败了敌军,赢得胜利。
凯旋归来后,「随从」用自己真正的身分觐见国王。国王非常欢喜也觉得可惜,原来一位「高人」只因身材矮小,就让自卑感埋没了这么久,于是封他为大将军。而过去不可一世的织布工人,经过这次战役后,完全失去昔日贡高自大的形态。
佛陀说完之后,对大众说道:「你们知道吗?过去那位织布工人就是现在这位比丘。他出身贱族,内心有自卑感,却又生起傲慢心;他常常炫耀自己的身分,其实,只是为了掩盖自己卑劣的心态。」
不管学佛或是平日为人皆要缩小自己;待人处事要事事谦虚。如果贡高自大,在修行或人生的路上就会遇到许多障碍。
琉璃太子
怨恨是非常可怕的心念,
一念瞋心起,八万四千烦恼生。
两千多年前(佛陀成道后的十几年间),印度曾经分成几个小国家。当时佛陀回到迦毗罗卫国(即佛陀出生地)弘法,佛陀至高无上的成就,使得全印度的人都认为释迦族是一个高智慧的宗族,若能跟释迦族联婚,后代的子孙一定会跟佛陀一样智慧具足。
在诸多小国中,有位波斯匿王刚接掌中印度憍萨罗国的王位。他认为释迦族是智慧之种,所以想娶一位释迦族的女子作为他的第一夫人;于是命令大臣到释迦族,传达想跟释迦联婚的意念。
大臣到达迦毗罗卫国,传达想跟释迦的五百位大臣集会之时,就向五百位大臣说明波斯匿王想娶释迦族女子的心意。五百位大臣听到这讯息后即议论纷纷;有些人根本就看不起波斯匿王,因为他们自认为释迦族是很尊贵、至高无上的宗族,因此都不愿将女儿嫁给波斯匿王;甚至有人还破口大骂:「波斯匿王凭什么资格,竟敢妄想娶释迦族女子为妻?」
此时,有一位摩诃南的大臣,心平气和地提出他的见解:「波斯匿王年轻气盛,个性暴躁,还是小心不要得罪他;必须想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这件事就交给我吧!」回到家里,他看到奴仆的女儿中,有一位长得很漂亮,灵机一动,说收这位婢女当义女,然后风风光光地将她嫁给波斯匿王。
波斯匿王看见花容月貌的新娘子,非常地喜爱,说立她为每一夫人,因为她的名子叫末利,因此被尊称为末利夫人,末利夫人十分贤淑,凡事应对得宜。一年后,她为国王生了一个白白胖胖、可爱的儿子。波斯匿王非常欣喜,请来国内的婆罗门宗教师替太子命运名为——琉璃太子。
琉璃太子自小聪明伶俐,大家疼爱有加。当他八、九岁时,波斯匿王希望太子能到迦毗罗卫国,亲近释迦族学习文武技艺,就对太子说:「你应该具备六艺,将来才能成为出色的国王,所以,需要回到你母亲的娘家去学习;因为那里具足了智慧、六艺齐全。」琉璃太子很高兴地接受了父王的指示,然后带着随从出发了。
摩诃南长者知晓琉璃太子来此的目的后,就派了一批年少子弟培侍琉璃太子练习文武技艺。当时迦毗罗卫国兴建了一幢很堂皇的讲堂,大家都表示:「这座讲堂非常殊胜庄严,等讲堂建好后,第一位就是要请至高无上的佛陀来为我们讲经说法。」此时,他们特别准备了一张很庄严华贵的椅子,摆设在讲堂的正中央。此时,琉璃太子等人正好到来,他们看到讲堂的而布置非常庄严,即入内观赏。
琉璃太子一看到那张庄严的椅子,便很好奇地坐上去。负责工程的大臣正好走进来瞧见了。他怒发动冠地把琉璃太子从上拉下来,骂道:「你这婢女之子,岂可污秽佛陀的座位!」不仅如此,还把琉璃太子推到外面去,不断在以恶言辱骂他。
这件事情令琉璃太子愤恨难平,没想到居然遭受监工大臣的的辱骂,便对身边的侍卫说:「你要代我记得今天所受的耻辱,好让我记得报复,假使我忘记了,你一定要时时提醒我,甚至一日提醒三次。」回国后,琉璃太子就把怨恨牢牢记在心里,而且侍卫每天提醒他三次——太子!不要忘记迦毗卫国释种之仇!
琉璃太子回到自己的国家后,一直怀恨在心。因此在接掌王位后,即发兵将整个释迦族消灭了。
怨恨是非常可怕的心念,更是人生的祸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要把心念照顾好,不可无意中伤别人;更不可让瞋恨的形态、言行现前。因为一念偏差,怨恨的种子就会现前,而引来不可收拾的祸端。对人若能善解,凡事多包容,时时自我修养,自然伤害别人的心念和动作就不会现形。
阿难尊者的感叹
若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
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
阿难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也是佛陀的堂弟,常随侍在佛陀的身边。由于记忆力过人,对于佛陀所讲过的法都能朗朗记诵,因此,被称为「多闻第一」。
佛陀入灭后阿难在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被大家推选为传诵佛陀教法的代表,因此,迄今还能保存佛陀所说的经、法,阿难确实有很大的功绩。
当时,修行者习法、修法都是靠口耳相传的方式传诵经典。佛入灭一段时间后,阿难也垂垂老矣!有一天,他来到竹林精舍,听到林内有一年轻的比丘在背诵偈文:「若人生百岁,不见水潦鹤;不如生一日,而得睹见之。」
阿难听到这句偈,脸色顿时黯然,内心非常地哀伤与着急。他想:为什么彻见真理的正法,这么快就在人间消逝了呢?佛陀的法经过结集整理,再经过口耳相传,到现在「法」却完全偏差了,充满了邪见愚痴。像这样的法,若再传下去就好比有人迷了路,却还要引导别人走相同的路一样,实在很可怕啊!
想到佛法传承的偏差与谬误,阿难党得自己在责任把它更正过来。便走到年轻比丘面前,请他将偈重诵一遍。诵完之后,阿难就说:「不对!应该是『若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这才是真正佛说的法啊!」
经阿难的更正,年轻比丘很欢喜地受教,就将偈改了过来。他日再复诵时,比丘的师父听到,说询问说:「怎么回事?你所诵的法句好像不一样了。是谁叫你改过来的?」
年轻比丘说:「是阿难尊者帮我更正的。」
比丘的师父说:「阿难老了,记忆力难免会衰退,你还是依照原来教的那样诵读。」年轻的比丘只好又依照来的偈诵读。
当阿难知道年轻的比丘又恢复过去的诵读法时,就向年轻的比丘问明原因。年轻比丘说:「师父说您已经老了,记忆衰退,可能是您记错了,要找我再照他教的来诵读。」
阿难听了非常悲伤,心想:正法从佛陀口中说出来,而由我亲自口述、再经大家整理结集。如今我人还在,传诵的法句就已经错了,连我都不能被取信,将来佛法的传承又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面对这样的难题,阿难万念俱灰,因而生起入灭的念头。
阿难在世时,经集的传诵都不得更正了,更何况是后世?而佛法经过两千多年的传诵,要正确无误,确实是很难啊!
不过,现在学佛,唯有运用智慧,让佛陀的精神可以散布在人间,谨记「大慈悲为室,柔和忍辱衣,诸法空为座,处此为说法。」我想,大家若能依此精神去修行,就不会偏差太多。这才是佛陀所要传达的精神。
修道人与水鬼
冤冤相报何时了,
一切皆有业,善恶到头自分晓。
佛经里有一段故事——
在舍卫城外三十里处,住着一位修道人,第天都有进城化缘。在城内有位经营屠猪买卖的生意人,十分乐善好施,与修道人特别投缘,每次修道人到城里,生意人都有会殷勤供养,并送他许多日用品和食物。
后来,生意人往生后堕入鬼道,成为水鬼。要恒河中,他常常受到如雪片般不断落下的铁刀、铁戟所击伤,剌得他全身痛苦不堪。
他一直不甘心地想:生前我常布施,为什么会堕入鬼道受苦?左思右想却想不通,最后猜想可能是杀业所致吧!
又想:「我生前对修道人尽心供养,有求必应。修道人明知道我杀生卖肉是造恶业,为什么一直没有告诉我?让我做错事后还不知道自已犯错,也不知道要改过。因此,他很痛恨修道人,一直在恒河中等待机会报复。」
终于等到一天,修道人在坐船渡过恒河。当船只行到河中时,水鬼一看机会来了,就立即现身,用力拉着船,要将船翻覆。正好船上有一位贤者,看到水鬼如此凶恶,就问说:「你为什么拉住船不肯放呢?」
水鬼露出凶恶的脸,指着修道人,忿忿地说:「都是他!我在生前供养他,并且一应俱全。但他明知杀生不好,竟然从未劝告过我,让我死后堕入鬼身,每天受着极大的痛苦!现在,我一定要把这位修道人拖下来,让他尝尝痛苦的滋味,要不然我就要打翻整条船。」
这位贤者冷静对水鬼说:「你仔细想想看!你生前杀猪、卖肉就受到这么大的业报;若还心怀恨意,伤害修道人,你可知道你的业还会加重多少?所受的痛苦,还要多久?既然知道造恶会招祸,怎不赶快改过呢?解开你的恶念、恨意,就可以立即解脱啦!至于修道人未提醒你杀生会遭受业报,自有他应该承受的业。」
水鬼听了,心想:对啊!我不该冤冤相报、不该心怀怨恨,一切皆有业,我应该好好承受过去错误的果报,不要再害人了!想通后,水鬼赶紧合掌,并起了一分惭愧忏悔心,当下心中的恨和怨都消除了。刹那间,他转了鬼身、飘飘然地离开恒河边,获得解脱了。
「为善得福,为恶得祸」的因果关系,不可不知。要了解何谓善,何谓恶?不只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天天积善;看到别人行恶,更要机巧地劝导,这也是我们的本分事。知错要能改,而不是一再地怨怼别人;如此,才能改善自己的命动。
没空的哥哥
人生无常,把握当下最可靠。
佛典中有这么一则故事——
有一对兄弟,从小一起长大,却各有不同的理想;当父母往生后,弟弟为了探求人生真理,于是离开家乡,选择修行的生活,把父母留下来的事业完全让予哥哥经营。
经过几后的苦修,弟弟终于了悟人生的无常,深觉一切名利均属空幻,不论行善、造福皆要及时。所以,他希望哥哥也能领悟这一番道理。
当他回到家乡,便告诉哥哥这些年来的体悟;但是哥哥虽然很认真经营事业,却整天忙忙碌碌在空过人生。他对弟弟说:「你修行修得很好,你所说的也都很有道理,但是,我现在责任还很重,无法放下。」
弟弟说:「时间掌握在自己手上,你应该拨出一点时间来追求人生的真理。」
哥哥回答说:「我现在的事业这么大,有很多事务要找我亲自处理,哪有空闲的时间呢?」
弟弟说:「你如果没有时间,也可发拨也一分心力,施舍钱财去帮助贫困苦难的人。」
哥哥回答说:「等我经济基础稳定、赚更多的钱时,再来布施。」
弟弟不断地劝他,哥哥总是以没空或是家业稳定后,有足够的钱再做……等理由来敷衍。
哥哥如此顽固,弟弟实在是无可奈何,因此万般灰心、无奈地离开家乡,继续精进修行。
数年后,听到哥哥往生的消息,弟弟在悲痛之馀,赶紧入定,观照哥哥的去处。他观想天堂、人间,却没有哥哥的踪影;观想地狱、饿鬼道也都寻不着。最后,发现哥哥堕入畜生道,转世为牛。
弟弟忧心地赶回故乡,找到了转世为牛的哥哥。他看见哥哥转世的牛身上拖着犁,在沼泽田里耕作;田里泥泞不堪,举步难辛,由于太过疲累,加上主人不时在鞭打,牛愈走愈缓慢,并不时露出悲苦的神情,好像要告诉人——牠快支撑不住了。
弟弟在田埂上看到牛这么辛苦,体力几乎消耗殆尽了,而主人不但不让牛休息,还一直鞭打它。这一幕幕情景,让弟弟不禁感叹,心疼地对牛说:「修行不及时,劳累一生,罪业缠身;但愿现在你能及时思考,而及时解脱此身。」
好像牛听懂了修行人的话,突然挣扎着、大声悲鸣;接着全身瘫软,就这样往生了。其他的农人看到如此奇特的事,都好奇地围过来问牛主人,究竟是怎么回事?
牛主人说:「我也觉得很奇怪,刚才有位修行人在这里喃喃自语,我的牛就发出了悲鸣声、挣扎倒地死了。」
农夫们一致怀疑:可能是修行人施了什么法术?否则这头牛怎会这么奇怪?于是大家将修行人团团围住。修行人就将前因后果告诉大家:「你们知道吗?这头牛过去是我的大哥,我时时劝他修行、修福,他却以事业很重很忙来推托。但是人生无常,他往生后堕入牛身,当牛还要好好把握时间,有能力就在造福,有时间就要好好静下心来修行。」农夫们听了都略有所悟。
总之,人生无常,凡事要把握当下及时去做,若本末倒置,人生就会被欲念、烦恼所困,不得挣脱。
愚人的拐杖
生命结束的那天,
究竟是带着贪瞋痴的恶业,抑或超然清净的善业?
佛陀时代,有一位长者非常富有,他雇用了许多家仆。其中有一位家仆为人憨直,做事没有效率,总是笨手笨脚的,也不会的别人计较,这群家仆之中就属他最傻。有一天,长者很生气地骂了他一顿,然后将一支拐杖给这位憨直的家仆。
长者对他说:「给你这支拐杖,是因为你很傻,如果你遇到比你更傻的人,就可以将拐杖交给他。」
家仆接了拐杖后很难过地想着:「我真的像主人所讲的那么傻吗?世界上难道没有比我更傻的人可以来承接这支拐杖?」
从此,他每天拿着拐杖问自己:「我为什么会这么傻呢?」不过,由于他本性憨直,也就傻傻地继续过着自己的日子。
有一天,长者突然病危躺在床上,所有的家仆都有聚集在长者的身旁,等候长者宣布事情。憨直的家仆看到其他家仆都有聚集在一起,也赶快随大家过去凑热闹。长者看到家族的人都围绕在身旁,所的有家仆也都赶到了,说对所有的人说:「现在我不得不离开大家了,我要走了。」
憨直的家仆听了就问长者说:「主人,您要去到哪里?」
主人答:「我可能要去很远很远的地方。」
家仆又问:「那个地方是哪里啊?」
主人答:「可能是加一个世界。」
憨直的家仆关心地说:「主人,那您的东西准备好了没?」
长者疑惑地说:「我什么都没准备,什么都没带。」
于是,憨直的家仆就拿出拐杖交还给主人,说:「主人,您要走那么远的路,却什么都没准备,那不是很危险吗?我想您也很笨,所以这根拐杖让您带着,它可以帮助您走很远的路。」
平时,我们往往只看到别人笨,总觉得对方待人接物、聪明才智都不如自己。其实,我们可能比别人更笨,只是自己从来都不曾察觉罢了!人死了,真的什么都没带走吗?其实不是什么都没带;而是带着我们的业!
可曾仔细想想,自己身系是愚昧、贪瞋的业?还是一分超然、清净的善业?
佛陀的宿世因缘
人与人之间的争执,
只不过是处延续过去烦恼的未来的恶果罢了!
有一天,佛陀和弟子们在外托钵。途中遇到一位老人,这位老者看到佛陀时,态度非常亲切、恭敬地走佛的面前,一开口就说:「儿子啊!这么久的时间,你到底去哪里了?走,回家去吧!你的母亲好想念你。」佛陀似乎也默认了,就带着弟子们随同老者回家。
老人一进门,就连声大喊:「老太太,快来啊!快来啊!已经找到儿子了。」
老太太看到佛陀时,也很恭敬地走到佛陀面前行佛门之礼。但她口中也是同样说:「儿子啊!你跑到哪里去了?好长一段时间没看到你了,你知道我多么想念你吗?」
老太太接着又喊道:「女儿啊!快来啊!快来啊!你的兄弟回来了。」
年轻的女儿出来时也说:「兄弟呀!你跑到哪里去了?好久都没有你的消息了。」
佛陀的态度,就像是真的回到自己的家见到亲人般,接受这一家人的供养,然后回到僧团住的地方。弟子们心中都很疑惑:「奇怪!那位老者是知佛陀的父母是净饭王和摩耶夫人,为什么一看到佛陀就叫『儿子』呢?更奇怪的是,佛陀似乎也默认了,这到底有什么因缘?」
佛陀看到弟子们正议论纷纷,就对大家说:「我们坐下来,让我告诉你们这段过去的因缘。这对老夫妻将我当成他们的儿子,这是确实的。因为在很久以前的一千五百世期间,前面的五百世,他们是我的父母;再五百世,他们是我的叔叔和婶婶;后面五百世,他们是我的祖父和祖母。由于那一千五百内,我曾是他们的子侄、孙子,所以他们叫我『儿子』并不过分。人生本来就是互为因、互为缘,过去生中他们养育我,他们的确有恩于我啊!」
由这段故事,我们可以了解,人生确实是互为因、互为缘。大家来自不同的家庭,一这是有因、有缘才能聚在一起,有缘才能相聚。人要惜缘,因为生生世世互为缘啊!不论是善缘还是恶缘,在今生和过去生中都是互相牵连不断。
总之,人与人相处不要有争执,争执只是延续过去烦恼或成就将来的恶果罢了!了解「因、缘、果、报」之理,人与人之间就应多结好缘;懂得珍惜过去的因和现在的缘,在未来生中,才会有欢喜的好缘再相聚。
结好缘,不只是对关系远的人,对身边的人更要重视这分好因缘。要感恩、善解、包容,说不定对方就是过去对我们有恩的人。过去对我有恩,今生应该要好好回报;所以,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对人、对事时时怀有感恩、报恩之心。
老婢女
布施行善,应时自作、教作,
并且见作欢喜;随喜即功德。
佛在世时,有位给孤独长者听闻佛陀说法后,心中十分欢喜、快乐。不但全家皆皈依佛陀,并盖了精舍,供佛陀及僧团居住。
对于给孤独长者如此奉献、护持佛法,家中的一位老婢女,觉得很心疼,也很不舍。所以,每当她看到佛陀或僧众前来受供时,心里就很生气。有一次给孤独长者有夫人看她闷闷不乐,心情很不好的样子,就对她说:「你知道吗?佛陀是普天下的大智慧者,能供养佛陀是我们的福分!」但是,老婢女还是觉得长者很傻,一听到佛陀的名字就会起烦恼。
当皇后末利夫人听闻老婢女和事后,便问给孤独长老者:「听说你家有位老婢女不但不对佛陀不恭敬,在外面也毁谤三宝,有这回事吗?做出这样的行为,你怎么不把她辞掉呢?」
给孤独长者向末利夫人解释:「佛陀慈悲,爱护一切众生,要度众生很不容易。况且她是孤老无依的可怜人,如果我把她辞掉,她将何去何从?她是因为习气重,才会起这种烦恼。我想用爱心慢慢地调伏她。」
末利夫人说:「我想和她见面,了解她不敬三宝的真正原因。」
给孤独长者回去后,便准备了金子,吩咐老婢女说:「快把这些金子送到宫中,末利夫人要供佛。」
老婢女听了主人的交代,心里更痛了。她想:又是要供佛,你自己供养佛陀,我就已经舍不得了;现在还要送这些东西让皇后供佛……老婢女心里不高兴地嘀咕着,心不甘情不愿地将东西送到宫中。
当末利夫人收下东西后,便轻声细语地向老婢女说出她听闻佛法后,心境上的欢喜及解脱心得。听了末利夫人对佛法的领悟,老婢女内心仍无法理解,也无法坦然接受。此时正巧佛陀来了,老婢女一听到「佛陀来了!」即转身要离开皇宫,最后还是末利夫人想尽办法才将她留下来。
老婢女既然被留下来,也人好随着大家一同听法。佛法慈祥的面容及佛法的智慧,使她若有所悟,当下就起了欢喜心。但是,欢喜归欢喜,她还是对佛陀敬而远之;甚至佛陀到长者家时,她还是不喜欢接近佛陀,总是躲得远远的。
对于这样的情形,佛陀解释说:「过去生我和她欠缺欢喜之缘,现在能让她信任、度她入佛门的不是我,而是罗睺罗。」
罗睺罗当时刚出家不久,是个很可爱的小沙弥。因此,佛陀就请罗睺罗去度她这位老婢女。
由于过去生中与罗睺罗曾结欢喜缘,因此,当她看到罗睺罗时,心中很欢喜。罗睺罗对她说了一些佛陀平时的教育,以及在僧团里的生活。老婢女竟然听得津津有味,非常感动,即要求皈依。罗睺罗就这样将老婢女引进了佛门。
平常我们一定要「自作、教作、见作随喜。」像给孤独长者自己布施做得欢喜,并且很用心要感化更多的人。看到别人得到法喜,他也很欢喜;但是看到别人对佛法没信心,也为之可惜,而末利夫人本身对佛法很虔诚,希望人人都能认识佛法。因此,她运用智慧帮忙度化老婢女。总之,若想消除障碍,平常就要与人多结欢喜缘。
佛陀与乞丐
慈悲的爱心及关怀,是做人的根本。
佛陀在憍萨罗国给孤独园说法时,有一天带领弟子出去托钵。到城里时,看到一群人围在巷道一处议论喧哗。于是,佛陀请一位弟前去探个究竟。
弟子回来说:「佛陀,那群人围着一位老人议论纷纷。」
佛陀说:「他们在议论什么?」
弟子回答:「那位老人正在乞食,不但年纪很大,而且身体又脏又臭,大家都觉得他很奇怪,有的人甚至还掩着鼻子、围着他指指点点的。」
此时,佛陀慈祥地走近老乞丐旁,问说:「老人家,你几岁了?」
老人很吃力地回答:「我七十岁了。」
佛陀又问:「你从小就这么贫苦吗?」
老人说:「不是的,我曾经有过快乐的童年,还有活泼的少年时代和很风光的中年时期。只是现在老了、病了,无法工作且无人照顾,落得必须当乞丐的下场。」
老人又说:「年幼时,我的家庭很富有;但是,中年时因为不懂得守成,又过于奢华享受,才会落得现在如此贫困。」
佛陀问:「你年轻时最喜欢做什么?过怎样的生活?」
老人说:「那时我很喜欢唱歌、跳舞,整天沉迷在歌舞台榭之中。」
佛陀问:「你现在还会唱歌、跳舞吗?」
老人说:「我现在连说话都这么困难了,哪还能唱歌呢?而且已经驼背,手脚也为灵活了,如何跳舞呢?」
佛陀又问:「还有什么原因,让你落得如此贫穷?」
老人说:「在一年发生大水灾,冲毁了我的田地。原本肥沃青翠的良田,一下子都变成满布石头的溪埔。隔年,一场大火将我的房子烧毁,害得我妻离子散,孤老一生。我很后悔,后悔年轻时不求上进,中年时又沉迷在洒色之中,现在老了,才落得一身贫病的下场。」
佛陀听了这番话后,即回视周围这些掩鼻、指指点点的人。然后向大家说:「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是老人;富有的人也不是永远都富有。像这位老人,他一样是在父母的疼爱下长大,曾过着富裕的生活。和你们年轻人一样,也曾有自己的兴趣,喜欢唱歌、跳舞,而现在却一贫如洗,全身是病。人生原本就很无常,最重要的是有慈悲的爱心,人人懂得相互关怀,这才是真正做人的根本。唯有如此,人人才能拥有安和乐利的生活。」
佛陀随机教化,使大家听了,打从内心起了忏悔惭愧之心。因此,有的人从身上掏出钱给老人;有的人马上扶起老人,并且想好好地照顾这位老人。
人的一生都会经过生、老、病、死,就如我们无法完全控制、预测将会发生什么事一样,这就是佛陀对弟子的教诲——「无常观」的道理。
境由心生
同样的时间或环境,问题不同,
心境就会随之变动;「一切唯心造」。
频婆娑罗王,是中印度摩伽陀国的国王,他非常护持佛法,在王舍城建了竹精舍,供佛及弟子们居住。
有一天,频婆娑罗王带着倦容来见佛陀。佛陀看他整个人好像一下子衰老许多,就关心地问国王说:「最近国事很繁忙吗?好久没看到你了。」
国王说:「是啊!最近每天有忙不完的国政杂事。」
了解国王的现况后,佛陀请国王安坐,之后便打个比喻来纾解国王的困扰,说:「如果你正专注地听我说话时,亲信们忽然匆匆忙忙地跑来报告:『国王,东边的大山要倒了!』接着南边的守军也来向你报告:『南边的大山也要倒了!』总之,驻守东、西、南、北边境和士兵都有人来报告相同的事件时,你难道会说:『等我先把其他国事处理完,再去处理那些事』吗?或是你会赶紧想办法,让大山不要倒下来呢?」
国王听了,脸色大变地说:「佛陀,像你这种情形是非常大的事件,不是人力所能解决的啊!」
佛陀继续对国王说:「先别紧张!想想你的身体已日渐衰老,这是一天天接近死亡的预兆。人生无常,老、死的脚步很快就会追来;你每天都这么紧张、忙碌,可曾想过世间有哪些事让你最自在、最快乐?」
听完佛陀所说的一番话,国王试着将心情放松,静心在回忆往事。接着,他微微在笑着告诉佛陀说:「佛陀,当我亲手布施,看到人民接到物品时脸上那分感恩的欢喜的表情,就是我最快乐自在、轻喜悦的时候;还有,在佛陀面前听法,也是我最自在快乐的时刻。」
佛陀说:「是呀!心境的好坏、忙碌或轻松,其实都有是自己选择的。国王大事固然重要,但是我们也要好好调理日常生活的心念和作息。像刚才我说——如果大山从四面八方倒下时,你的心情就会紧张、烦恼;同样的时刻,当你想到去布施、助人或是听闻佛法时就很高兴,可见『一切唯心造』啊!」
的确如此,同样的时间或环境,因为问题不同,心境就会跟着烦恼或快乐,这就是一节唯心造和证明。
塞井记
学佛在于心,把心照顾好,
则日日是好日,事事是好事。
佛陀在世时时同游恒河两岸,传扬佛法。有一次,佛陀游化到末罗国的某个村庄,(末罗国,位于印度恒河之北)由于当地都是婆罗门教徒,所以当他们得知瞿昙沙门(瞿昙:为印度刹帝利种族中的一姓,即佛陀所属之本姓;沙门,为出家人之总称。)来此的消息后,即家家户户相互通报说:「瞿昙沙门带领僧团快到村里了,大家千万不给他们任何食物!」
有人提出疑问:「他们虽然没有食物,但是,只要有水,就可以暂时维持生活,而我们的水井都是露天的,随时都可取用,要如何管制呢?」
「我们把古井会都塞起来啊!」人有便如此提议。大家都觉得这是个好主意,于是搬了许多大石头、稻草、稻谷……把每一口水井都塞得满满的,想让佛陀的僧团没有水喝。
佛陀的僧众们,因为走了很长的路,就在路边的大树下休息,这时佛陀在阿难前去取水。但是,阿难沿途就听说村里人把水井都堵住了,想舀一瓢水都成问题,这实在让阿难很为难啊!
佛陀看到阿难有些犹豫的样子,就问阿难为何不快去取水?阿难说:「这村里人都是婆罗门教徒,知道我们要来,就把所有的水井都堵塞了,恐怕取不到水。」
佛陀就向阿难说:「你放心好了,有井有地方必定会的有水,听我的话,去取一些水来。」既然佛陀这和有把握,虽然阿难不太理解佛陀的意志,却也不得不去取水。
当阿难拿着钵走到一古井旁边时,眼前出现很不可思议的景象——井水不断地昌出来,地面上流了满地的稻草、稻谷等用来堵塞水井的杂物,阿难毫不费力在随手就取了一钵,欢喜地拿回去供养佛陀。佛陀喝了一口,觉得十分甜美,因为井水经过稻草、稻谷的过滤后,喝起来特别地甘美。
佛陀问阿难:「水从哪儿来的?你不是说井都被堵住了吗?」
阿难说:「真不可思议啊!涌出的井水竟然能冲掉一切杂物。」
佛陀说:「这个道理就是——水若常在,则阴塞井水亦无用;相同的道理,若有力量付出,自然就的福;人若无欲,则安然无所求啊!反之,人若无福,只有贪欲,那再怎么求都有『求不得』之苦。像这些婆罗门教徒,不懂得水的本质,偏偏要把它堵住,这不可能的呀!」
由此我们可以体会佛陀成道后,教化众生的种种辛苦,以及层层障碍。
人生应懂得造福人群,取之于自然也用于自然,不可任意违反大自然的规律,总之,学佛在于心,把心照顾好则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事事是好事,条条道路都有是宽阔的大道。若把心门关闭则一片黑暗,事事都有障碍。
食人的恶鬼
三业清净,一心不动,则恶不能侵。
佛陀在印度各国周游教化时,曾到过一个小国家。当时这个小国家的某个村庄,发生食人恶鬼出没扰乱的事件。每天黄昏时,恶鬼就会要村舍中出没捉人,受害者一天至少一个,最多也曾高达一、二十人。因此,大家都非常惶恐不安,想离开家乡到他国避难。
恶鬼知道了,就对大家说:「就算你们离开这里,我一样能找得到。这样吧!只要你们每在供应一个人,我就让其余的人平安度过一天。」
大家商讨的结果皆认为:反正逃也没地方逃了!只好接受恶鬼提出的条件。从此村里人天天都供应一个人,其他人虽然暂时保得一命,但是不知道什么什么时候会轮到自己,因此仍然担忧不已。
有一天,轮到一位长者的家人。这位长者家财万贯,却只有一个儿子;长者夫妻面对这种情形,非常着急与哀伤,三人抱头痛哭,一点办法也没有,只能用虔诚的心,祈求一切神祗的庇佑。
佛陀知道这件事后,就赶来这个小村庄。
隔天,长者夫妇带着悲痛的心情,万分难舍地将孩子送到恶鬼住的洞口,那时佛陀已抵达洞口,由于恶鬼正好不在洞内,佛陀便直接走进洞里,在恶鬼所坐的位置上,打坐入定。长者的儿子看到佛陀那分慈祥庄严的法相,心生欢喜,就走到佛陀座前向佛陀顶礼,然后就安心坐在佛陀的身边。
不久,恶鬼回来了。佛陀庄严的形相、威德,无形中使恶鬼生起惧怕和敬爱之心;但是,看到孩子坐在佛陀身边,他又本能在变化出许多刀剑在伤害佛陀。没想到刀剑飞到半空中,就好像落花般轻轻坠下,佛陀还是如如不动,毫发无损。
看到刀剑根本无法伤及佛陀,恶鬼便起了瞋怒之心,即化成石头;顿时飞沙走石,但是那些沙石飞到空中,再落到佛陀的面前时,却变成了丰富的食品。恶鬼大吃一惊,直觉眼前这个人一定是位大威德者,不可损伤啊!
因此,他来到佛陀面前说:「请问这位沙门(出家者之总称),您修的是什么法?为什么的这么大的威力?」
佛陀说:「我只是守摄自心,三业清净、一心不动;怀抱着慈悲的大爱,这就是我修行的方法。」
恶鬼又好奇的问佛说:「什么是新业?什么是旧业?」佛陀说:「旧业是过去起一念无明、身形造作的业。身有杀、盗、淫;口有恶口、妄语、绮语、两舌;意有贪、瞋、痴诸业。有贪瞋痴念,所以造成了身的杀、盗、淫和恶口、妄想、绮语、两舌。过去已经造成的业都叫做『旧业』。」
「『新业』是指现在有起心动念造作之业。在还没有现形之前,如果恶念能马上断除、改过,如此即不能造新业。旧的业改过、新的业断除,就可『消业』。」佛陀很详细地为他觖说。
恶鬼听了说:「您说得很有道理,但是我现在肚子很饿,拜托您把孩子给我。」
佛陀说:「你实在很可怜,你知道吗?过去生中你也曾出家为沙门。只因恶念一动,身形造业,因而坠入鬼身;长久以来,受尽了身心的煎熬,已痛苦不堪,现在还要日日造业,真是为可不救药,再这样下去,我想脱离鬼身将遥遥无期!」
恶鬼听了,全身毛孔直竖,逐渐忆起:过去生中,自己曾是位发心修行的沙门。但因杀、淫的恶念未断而造业,所以落入鬼道中,苦不堪言,现在应该赶快修行才对!恶鬼善念一起,立即跪拜在佛陀面前,请佛慈济救度他。佛陀即为他开示法要,从此恶鬼去恶向善、身心皈依于正法。
心念的力量多么强啊!旧业已造,新业不断,如何脱苦?到底业是谁给的的呢?当然是自己造的。谁能救呢?解铃仍需系铃人;要能反省、及时自拔,才能得救。
守财奴
人生就像福田,
要收获美好的善种,就要用智慧去栽植。
波斯匿王,是佛世时印度憍萨罗国的国王。后轻时,脾气暴躁而无信仰;自从皈依佛陀后,常常听闻佛陀的教化而笃信佛法,后来并成为教团的大拥护者。
有一天黄昏,波斯匿王前去拜访佛陀。佛陀看到国王灰头垢脸、衣服满布灰尘,就问说:「国王,你为什么满身尘土?」
波斯匿王回答说:「佛陀,因为有位婆提老者过世了,家产无人继承,必须纳入国库。因此,我专程去清点他的财产,结果,光是黄金就有八万斤。您能想像他的财产有多少吗?」
佛陀说:「可惜!真的很可惜啊!」
波斯匿王说:「这位婆提老者在世时,孤单一人,刻苦寒怆,不但住的环境不好、穿的衣服破旧,连吃的也很寒酸,生活极为苛吝,只知死守着钱财。虽然屯积了很多财产,可是现却两手空空地走了,家财一分一毫也没带走。佛陀,依您的慧眼来看,他舍了人身之后,究竟到哪去了?」
佛陀说:「他已经堕入啼哭地狱!(堕于此地狱受苦之人,因痛若不堪,号泣叫唤、哭啼不停,也称作叫唤地狱)」
国王听了,摇头叹气说:「婆提老者能有这么多的财产,应该很有福报的,为何死后会堕入啼哭地狱呢!」
佛陀说:「他有那么多的财产富,是过去生中所造的福。因为有久远以前,只有辟支佛的时代(辟支佛:指出生于无佛之世,但因前世修行因缘,自以智慧而得道,亦即指无师而自觉自悟的圣者。)他一时心生欢喜就供养饭食,并对辟支佛说:『若有需要的话,我都会布施给您的。』经过一段时间的供养后,地主心中却起了悭吝之念。觉得把东西供养出家人,倒不如把这些食物留给奴仆吃。从此,他再也不肯布施食物给辟支佛了。」
佛陀接着说:「那位地主就是现在已过世的婆提老者,因为他曾有布施辟支佛的因缘,所以有福。可是后来生起悭贪、后悔之心,因此,虽然有福拥有许多财富,却为得自用。而这辈子又不懂得布施、做善事,所以堕入啼哭在地狱。」
国王问说:「佛陀,难道婆提老者没有剩下任何一点福因吗?明明他有这么多钱,难道就这样丝毫也带不走?」
佛陀说:「比如有人种田,田里的稻子都割完了,若不再撒种子,这亩田还再长稻子吗?老者虽然一生富有,但是他不曾再造福,自然就没有福因可带走。」
舍得、舍得,能舍才能得。而人身难得,能为人付出便是福。人生就像一亩福田,可让我们随意耕作,能开辟多少,做多少,就要看我们是否能把握时节,及时播种,这就要靠大家的智慧了。
三种病痛
把生死看得太种,则烦恼丛生,
身病、心病就会不断出现。
佛住世时,在舍卫国有位须达多长者,(须达多长者,夙怜孤独,好行布施,人誉为给孤独长者,皈依佛陀。)他有一位朋友是舍卫国财富数一数二的大长者,但他长年都觉得身体欠安、体弱多病。虽然看遍了全国名医,甚至每天祭祀,求天赐福都无效。
须达多长者知道此事后,就去探病,并对长者说:「你求神、求天、求医,身体还是无法康复,我建议——请佛陀来看看你,了解一下病情。」
这位长者对佛法很排斥,甚至对须达多长者拥护佛陀所做的种种,感到很不可思议。虽然如此,须达多长者眼看朋友的病并未好转,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劝说。长者感到须达多长者是这么的关心他,又看在彼此的交情上,终于接受了这项建议。
透过须达多长者的安排,佛陀来到长者家,了解长者发病的起因后,佛陀对长者说:病有下列三种状况——
第一、病而不医。就是身体有了病痛却不去看医生。愈拖愈久,小病就变成大病,这种情形大多发生在贫困的家庭。
第二、医而不慎。晓得治病却不谨慎。但这种情形有时不是真正身体有病,而是心理有病;然后乱吃药、乱投医,甚至求天拜神。可是,如果心病没有治好,身病是绝对好不了的。
第三、骄恣自用,不知顺逆善恶。平常只凭自己一时之勇,贪恋酒、色、财、气,不知爱护身体、脾气又暴躁,一生病就把气发泄在别人身上。不知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顺逆善恶一概无法分别。这种病人可以说是无可救药,唯有靠自己及时醒悟。
「有了病就该看医生;如果小病就紧张地乱吃药、乱投医,或者求神、祭天,这就是本末倒置。若能好好注意自己的行为;好好反省自己的心,身心能调和,那就没什么病了。」
佛陀又说:「这三种病,你是属于第二种,你没有什么大病,起来吧!动动你的身体,呼吸新鲜空气,这样心理才会健康,也可以锻炼出真正健康的身体。」
长者听了佛陀的分析后,自己反省道:「对啊!我平常就是对生死看得太重,也太紧张了,所以每天一直吃药,一直烦恼。生病了!就赶快拜天、祭祀,可是病痛还是没有痊愈。这么长的一段光阴都在病床上度过,我应该下床到外面走走啊!」
佛陀露出笑容说:「你现在身体是不是已经好了?看!你和须达多长者俩人都很健康,你们可以发心、发愿,多为人群付出啊!」这时长者有如醍醐灌顶,当下身心清凉、自在,甚至即刻皈依三宝!
放眼看看,有多少人都被这三种病困扰着?所以有病要赶快治疗,小病不要害怕、惊慌而乱投医;更不要迷信,求天拜神;酒色财气要戒除,心中的贪瞋痴要赶快调伏,如此身心才算真正的健康。
悭贪的苦果
人生没有真正的「所有权」,
因、缘、果、报的道理要切记啊!
佛陀时代,有一位家财万贯的富翁,不但为人非常悭贪,更不断叮咛儿子要好好地守护家财,不要把财物费耗在无关的人事上,因为赚钱很辛苦!甚至特别交代守卫——若有乞丐从门前经过,不能让他靠近;若有人来求助,就和他断绝往来。
随着岁月的消逝,老富翁往生了。当时离老富翁家不远处,有一户贫困的人家。夫妻俩都是瞎子,而妻子已怀了足月的身孕、快要生产了。丈夫无奈地说:「家里穷,我自己的肚子都无法填饱了,现在妳又怀孕,将来哪有办法养育孩子呢?既然如此,妳就自己去找生路吧!」
这位贫妇只好无奈地怀着身孕,离家乞讨度日,直到将孩子生下。不幸这孩子也是个瞎子;于是她带着婴儿住在山洞,白天便出去乞食。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孩子七岁后,就常常跟着妈妈四处乞讨。有一次妈妈病重,只好对儿子说:「今天妈妈无法出去,你就依照我平时所教的方式去乞讨;除了填饱你的肚子之外,可别忘了妈妈在这里等你带一些食物回来啊!」
乞儿依言出门去了。当他来到富翁家时,就趁守卫不注意时,偷溜了进去。刚好碰到富翁之子,他一看到乞儿进来,便怒气冲天,很生气地把守卫痛骂一顿。守卫愈想愈不甘心,就把怒气发泄在乞儿身上,将乞儿拖出大门外,用棍子狠狠地打了一顿,可怜的乞儿被打得头破血流,奄奄一息地躺在地上。
有人看到乞儿可怜的模样,赶紧跑去告诉乞儿的妈妈。妈妈抱病赶来,抚摸儿子遍体鳞伤的身体,伤心地哀嚎痛哭。这一哭,便引来很多人好奇地围观。
此时,佛陀正好经过,他看到乞儿被妈妈抱在怀里,全身有多处伤口都流着血。于是佛陀慈悲地伸手揉揉乞儿的眼睛。当乞儿睁开眼睛时,竟然可以约略地看见周围的景物。
佛陀问乞儿:「这是什么地方,你记得吗?」
乞儿觉得眼前的景物非常熟悉,便脱口而出说:「这里是我的家啊!」
佛陀说:「是的,这是你前世的屋宅。过去你是这里的什么人呢?」
乞儿忆起前世的种种,感慨地说:「我前世是这里的主人!」正在谈话时,富翁之子从屋里出来,佛陀便对他说:「你是一个很不孝的人。」
富翁之子莫名其妙地说:「我的父亲已经死了七年,我哪有不孝呢?」
佛陀说:「你不只不孝,更是一位十分悭贪的人。看看!这个孩子是谁?」
富翁之子说:「我不认识。」
佛陀说:「他就是你已故的父亲。七年前,他带着悭贪不舍的恶念往生,所以投胎到贫困之家,受此苦报。而你竟然不肯施舍,还叫人打他,想想看,这样的行为是不是很不孝呢?」
富翁之子看到佛陀庄严的相貌,思考佛陀所讲的话,若有所悟地想着:父亲生前自私悭吝,招来现在的苦报,这实在是太可怕了!
人生哪有真正的『所有权』呢?人生确实是「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因、缘、果、报要切记呀!「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速令断。」若不小心犯错即应及时悔过;若是连悔过之心都没有,将来遭受果报时,后悔就来不及了。
贪著口欲之灾
贪图口腹之欲而造杀业,
后果是得不偿失。
从前,在某个山区住着一家人,他们以农牧维生,家中每个人都非常克勤克俭。尽管农作物年年丰收,畜养的羊群高大肥硕,他们却舍不得享用。
当家中的男主人渐渐老迈时,他常常想,自己养了一大群羊,这辈子却从来没吃过羊肉,实在很想尝尝羊肉的滋味。但是由于他平时都教育孩子们要勤俭,将采收的农作物及豢养的牲畜尽量出售,不留着自己享用;现在自己却动了吃羊肉的念头,若是没有合适的理由,怕破例之后,孩子们会变得浪费、奢侈。男主人内心很矛盾,然而那股想吃羊肉的欲望,却越来越强烈。
有一天,男主人突然想起屋外有一棵大树,灵机一动,就对太太和子女说:「我昨天做了一个梦,梦见树神对我表示,我们的农作物年年丰收,牲畜如此肥硕,都是得力于树神的照顾。因此,树神希望我们每个月都杀一只羊来祭拜祂。」
家人听了,都觉得很有道理,农作物能年年丰收,确实可能是树神长久以来的保佑,现在祭拜答谢树神也是应该的。从此以后,他们每个月都会杀一只羊来祭拜。
多年以后,男主人生了病,而且一病不起。那时,每当他一合上眼睛,就觉得有一群羊在他脑海里乱窜,而他病痛的呻吟、哀叫声就如羊的嚎叫声一般。更令他悲苦的是,自己因为贪欲而欺骗了家人,虽然他非常懊恼、后悔,但是,没有人能体会他的心境。带着这样的遗憾及罪恶感,男主人往生了。
办完丧事后,有一天晚上,男主人的儿子梦见父亲很落魄、悲凄地对他说:「我欺骗了你们,现在我已堕入畜生道。」儿子醒来后虽然惊异不已,却不相信父亲真的如梦境所说的,已堕入畜生道,因此根本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男主人往生后,他们照例每个月杀一只羊。有一天,男主人的儿子从羊栏中牵出一只羊准备祭拜树神。奇怪的是,这只羊哀哀号叫,怎么也不肯走,年轻的儿子不知道牠为什么如此哀叫,反而更用力地拉赶着羊。
当时,正好有一位出家人经过,看到这种情形就说:「年轻人,不要强拉了!静下心来思考一下,人生轮回、相互残杀无了时,说不定你牵的这头羊就是你的父亲啊!」
年轻人听师父一说,心里非常震惊,于是怜悯地仔细端详羊的脸,发现羊正在流泪,那神情就像梦中的父亲一样。他忍不住搂着羊,哭叫着:「父亲,您受苦了!」
这头羊是不是男主人所投胎的,我们无法知道。但是,他利用祭拜树神作为满足口腹之欲的藉口,欺骗了家人,且种下杀生的业果,这不但造成家人的共业和不安,更会遭受果报,实在不值得呀!
满财长者与须摩提
具有宏观的正信,可以使全家和乐,
推而广之,则能使人普遍得到法益。
在《阿含经》里有一则故事:舍卫国有一位具足财势、名位的好施长者,也就是「给孤独长者」。邻国有一位满财长者,这两位长者是很好的朋友,经常来往和互相贸易。
有一天,满财长者到舍卫城去探望好施长者。当时,好施长者的女儿来向父母请安,父亲就向女儿介绍:「这位是我的好朋友——满财长者。」并叫女儿向他问讯作礼。这女孩名叫须摩提,长得很漂亮,也深具女德。
满财长者看到她,眼睛一亮,因为他有个儿子正值适婚年龄,看到好施长者的女儿如此庄严贤慧,他觉得儿子跟她很相配。等女孩进去以后,他立即向好施长者说:「我有个儿子。你想,我们两家是否门当户对?」
好施长者回答:「依门风、家教而言,当然没话说:而且,若能和你结这门亲也很好,不过,这是不可能的。」满财长者听了感到很奇怪,问道:「我们既然门当户对,又是好朋友,为什么不可能呢?」好施长者说:「因为信仰不同,所以不可能。」
满财长者又问:「你们的信仰是什么?」好施长者说:「我们全家都是佛陀的弟子,我女儿对佛陀非常地敬重,佛陀的教义深入她的日常生活中,已无法分离。你们的信仰和我们完全不同啊!你我是好朋友,信仰不同还没关系。但是,我女儿若是嫁到你们家,可能无法和你们融洽地生活在一起。」
满财长者就说:「信仰可以分开呀!她信她的、我们信我们的,没关系!她可以继续虔诚地信仰她的佛教。」
当时,好施长者感受到满财长者的诚意,于是就答应了这门亲事。
满财长者很高兴地回去了。不久,他们以非常隆重的排场,还有很多的金银财宝来娶亲,而好施长者也以丰厚的嫁妆让女儿嫁过去。
迎娶队伍回到城门时,有一群外道的修行者就围过来了。原来,他们这个城有一个规矩——不能与本城以外的人有婚嫁关系。如果犯规的话,就要罚六千两。而且还要设席请客,供养六千位外道教的修行者。
满财长者知道这个规矩,所以他很高兴地设席供养。供养之后,他还教新郎、新娘来行宗教的礼节,要礼敬这些修行人。但是,这些外道教徒,他们习惯于上身裸体,所穿的都是半身裸露的服装。
此时,新娘须摩提一听公公说,要行他们的宗教仪式供养这修行者,她认为这不是正确的修行法门,所以坚持不肯去。不管她的公公如何恳求,新郎也多次要求,还是没办法。最后这场婚礼办得很无奈。自从这件事情发生以后,满财长者每天都很懊恼、闷闷不乐。
有一天,一位婆罗门教的学者来探望满财长者,知道长者的近况后,就向长者说:「有一回,我去舍卫国时,看到僧团十分整齐、庄严,每一个人都是威仪具足、神通广大,这是一个很好的宗教。哪怕是小沙弥,出家以后也是威德俱全!」
但是,满财长者说:「有什么好呢?我们原来的宗教信仰就是这样的,哪有办法改变?哪有娶一个不同信仰的媳妇,全家的信仰就要跟着改变的?」婆罗门教长者就说:「我们所要追求的是精神信仰,应该要更上一层楼;就像我,奉祀的是婆罗门教法,但是在我心灵上也很佩服佛法的教育,有什么不好呢?」
满财长者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请媳妇出来;这位婆罗门教长者向她说:「妳们的教法这么好,何不请佛陀来这里说法,让妳的公公、夫婿也能够了解妳所信仰的宗教呢?」
须摩提认为这是一个好机会,于是,跑到楼阁外当空祈祷,请求佛陀来应供;她以最恳切的心祈祷,希望佛陀能够到满富城来接受供养。
须摩提的祈祷,佛陀在舍卫国也感受到了,他知道须摩提在满富城有困难。于是,先让比丘陆陆续续到满富城来,最后佛陀也来了。
僧团到达时,他们的威仪令城里的人深受震撼。佛陀受供以后,就要开始说法,这个消息,从长者家里一直传到城市外面,不断地再传下去,确实是一大盛事啊!
佛陀在那里度化了很多人,满财长者全家也全部归投在佛法中;从此他们的信仰一致,具有正信宏观,不只全家幸福和乐,也使得那城市的人普遍得到法益。
穷书生的传家宝
让子女懂得布施最乐的道理,就是最好的财产。
佛经里有一段故事——
有位书生以教书维生,但是家乡环境贫困,教书所得微薄,他只好远离家乡到遥远的都市教书。
二十年后,书生好不容易积存了一些钱,就带着这些钱和一位同乡结伴回家,希望用这钱改善妻子、小孩的生活。
返乡的路途很远,要花很多天才能到达。有一天,他们在郊外看到远处有一间茅屋,书生觉得非常口渴,就对同伴说:「前面有一间房子,我们去要一些水喝。」
两人走到茅屋前,听到屋里有人在哭泣,他们好奇地进屋探看,原来有位妇人在床边伤心啼哭,而床上躺着一个病人。
他们问:「这位大嫂,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呢?躺在床上的是妳什么人?」
妇人回答:「他是我的丈夫,病得很严重,可是我没钱为他请大夫,看来只好卖身换些钱来医治他的病。」
书生听了很不忍心,就对同伴说:「我们各出一些钱来帮助她,好不好?」
同伴说:「怎么可以!你和我二十年来省吃俭用,好不容易存了一点钱,可以带回家乡让家人过好日子。我们如果把钱给她,回去怎么向家人交代?你的要求我无法接受。」
书生听了,觉得同伴说的有道理:花了二十年的长久岁月,才存了这钱,若给了她,就和二十年前一样空无一物,要是两手空空回家,怎么向家人交代呢?他反复思量,犹豫不决。
这时妇人又开始哭了,他实在不忍心,只好把身上的钱全都拿出来,对妇人说:「这位大嫂,我这些钱妳赶快拿去请大夫,这样妳就不用卖身了。」妇人惊喜万分,伏地叩谢救命之恩。
书生和朋友赶回家乡时,年关将近,人人正忙着采购年货。书生两手空空,又饿又累地回到家。满怀希望的妻子看到先生终于回来了,以为能过一个丰裕的新年——孩子有新衣服穿,也有丰盛的年夜饭可吃。
但是,书生垂头叹气地说:「有什么东西可吃吗?我实在快饿昏了。」
妻子说:「我正等着你买米回来呀!现在家里没有半样东西可吃。」
「不管什么东西,只要能喝、能吃就好。」妻子看到丈夫饿成这样,赶快到屋外摘一些菜煮给他吃。
妻子问丈夫,是不是路上发生了什么事?他就把经过一五一十地告诉妻子。她听了之后,不但没有埋怨,反而很赞叹丈夫。
「我真有眼光,嫁到这么善良的人。跟着你再吃多少苦我都愿意,只要我命还在,不管你多穷,我都会与你同甘共苦!」
书生听了实在很感动,于是夫妻俩相互鞠躬、赞叹。三个孩子看到父母品格这么清高,也非常感动,就对父母说:「爹、娘,请放心,我们一定会用功读书,不孤负您们。」三个孩子发愤用功,长大后果然事业有成,并且经常布施行善。
能为人付出就是福,这分付出,无形中就是子女们最好的榜样,身教是最好的教育,能让子女懂得奋发上进、乐于助人,这才是给他们最实在的财产。
如是因、如是果;不种好因,哪能得好果?付出爱心是做人的本分,只要无所求地付出,心灵必定轻安、愉快。
明惠法师
具备勇气和毅力,
就能尽情发挥生命的良能,为大众服务。
古时候,有位明惠法师,品德与道业都非常卓越。在他出生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三、四岁时母亲也往生了,变成孤儿的他,就寄居在伯父家。当他八、九岁时,伯父打算送他到深山古寺修行,但是,从家里到古寺有一段很长的距离,于是伯父就雇了一位马夫送他去。
一路上,不论天气多热,他所骑的马,仍然马不停蹄地往前走。直到有湖水的地方,才沿着湖边,边走边喝水。看到这么尽责沿途都不曾休息的马儿,他深深地体会到:「必须精进不退,才能尽快到达目标。」
经过多天的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后,终于到达古寺。由于他是一个可爱又聪明伶俐的孩子,思想比一般小孩成熟,因此,寺里有一位老师父常常讲故事给他听,尤其是佛陀本生的故事,其中有一则是描述佛陀「舍身救虎」,让他印象特别深刻;内容是说佛陀在过去生中,曾是一位很慈悲的王子。有一天,王子在森林里,看到一只母虎带着七只虎子,因找不到食物,虎子饿得发出哀嚎声,王子觉得很不忍心,便毅然地投身饲虎。
这段故事让他很感动,便下定决心,以后自己修行的目标也要学习、培养这分舍身救人的慈悲和胆量。
此后,他常常一个人跑到寺外,在一块大石上打坐,训练自己的胆识。在十六岁某天的傍晚,他决定到深山去试试自己的胆量。老师父知道后便阻止他,因为这样做很危险。但是他从身上拿出一本《佛陀本生经》说:「老师父,您常常讲佛陀的本生故事给我听,也鼓励我要有毅力和勇气;人生终有一死,不管是年轻或年老,总是有这么一天。如果没有亲身体验,面对生死,如何训练勇猛精进的心念?所以还是让我去吧!」
老师父平常确实是这样教导他,现在他要去尝试,如何阻挡呢?只好默默地看着他往山林走去。
在深山里,有许多熊、狼、虎、豹出没,他不断勉励自己——要镇定,要鼓起勇气,就这样一步步不断地往前走,直到最荒僻的地方,找了一块大石头坐下来。
此时,太阳已下山,星星、月亮在天空闪闪发光;他静坐着默默地念佛;由于心念寂静,不论虫鸣、鸟兽之声或山泉的潺流之音都非常动听、清晰。甚至也有熊、狼等野兽的脚步声缓缓走近,但是,他学习佛陀「舍身饲虎」大无畏的坚定意志,所以非常冷静。即使有令人生畏的大黑熊从旁经过,他仍旧安然不动,直到天边出现曙光。
远处树林的那端,似有人影,他仔细一看,竟然是老师父。老师父走到他的面前,慈祥地说:「你的心愿应该达成了吧?」。
他心想:天刚亮,老师父就来到眼前,可见老师父半夜就赶路到山上来。他深受感动,下定决心要好好精进修习,才不孤负老师父的爱护与教导;后来这位修行者成为大名鼎鼎的禅师——明惠法师。
这篇故事的涵义,并非鼓励大家舍身于猛兽之口,而是强调诵经要诵于口、入于心,更要身体力行,才能体会实际付出时所需要的勇气和毅力,进而尽力发挥自己的生命良能,为社会大众服务。
源信和尚
心镜要用智慧和耐力来磨,
才能清澈明净,光可鉴人。
这个故事发生在日本。有个小男孩,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往生了,因此由母亲独力抚养。
有一天晚上,小男孩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来到一座大寺院,寺院后面有一座藏经楼。里面除了有很多经书之外,还有许多大小不一的镜子;但是镜面上大多布满了灰尘。看到这么多镜子,小男孩想着;如果我能拿一面镜子送给妈妈,那该多好啊!
当小男孩有了这个念头时,藏经阁外面进来了一位老和尚。老和尚看到小男孩就说:「你在这里做什么呢?」
小男孩赶紧跑到老和尚面前,恭敬地行礼说:「这里有这么多镜子,我很希望能拿一面回去送给妈妈。」老和尚很慈祥,随手就拿了一面镜子给小男孩。那是一面很小且布满灰尘的镜子。小男孩心想:「我要的是那面很大且发亮的镜子啊!」不过,他还是很恭敬地接受了。
老和尚看出小男孩有些迟疑,就问道:「怎么啦?」
小男孩老实地说:「谢谢您!可是,我想要的是那一面很大、可以照人的镜子啊!」
老和尚说:「有这面小的就可以了,你要把它『养』大,时机成熟时可以拿到横川去擦拭、磨光。」说完,老和尚就不见了。
梦醒后,小男孩告诉妈妈梦里发生的事。妈妈对他说:「这是一个好梦!人人心中都有一面心镜,只要勤于擦拭就会发光。你梦见横川,说不定以后可能会到横川参修。」小男孩听了,觉得「横川」将是自己可以磨心镜的地方,于是默记在心。
过了几天,小男孩和村里的孩童相约到附近的河边玩耍。那里有两条河,相距不远。奇怪的是其中一条河流水清见底;另一条河水却很污浊。这时,有一位和尚在污浊的河水中洗钵。
小男孩看了,心想:这位老和尚可能是从外地来的,不知道还有一条清澈的河水。便叫道:「和尚,离这里不远的地方,还有一条很清澈的河水,您可以去那里洗啊!」
和尚看到小男孩长得清秀聪慧,即回答:「平常人会有分别心,但干净或秽浊的水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分别。」
小男孩听了,脱口而出说:「哦!是这样啊!但是您洗钵不是因为钵脏了才要洗吗?我认为,脏的钵应该用洁净的水来洗才会干净,这可能是我心境的分别吧!」
听了小男孩的话,和尚发觉自己刚才说的话竟然前后矛盾——他因为钵脏了才拿去洗,这就是分别啊!在分别之中又说不分别,真是自相矛盾!于是,和尚便回头寻找小男孩。
小男孩正在河边数石头,和尚便问小男孩:「你为什么要数石头?看看!这一望无际的大地都是石头,无量无数,你数得完吗?」
小男孩抬起头说:「石头是数不尽。但是,无量无数也是从一开始呀!」
再次听到小男孩如此聪慧的答话,和尚知道小男孩是个可造之才,如果让他埋没于村野,实在太可惜了。因此,要求会见小男孩的母亲,希望将小男孩带到比教山去栽培。
小男孩的母亲了解出家修行,将来可以奉献于人群,就答应和尚让他出家。到了比叡山,小男孩从小沙弥的规矩开始修习,直到长大成为一位青年比丘,他的法名叫做——源信。
源信比丘不但十分用功,而且聪慧过人。二十多岁时,寺院即派他到城内为城主说法。他很高兴,于是写信回去告诉母亲:「我终于成功了,我已经有资格进城为城主说法……」母亲却回信骂道:「没出息!我希望你在那里修学能磨亮、养大你的心镜,以利天下众生。你竟然只因为可以为一位城主说法便得意忘形,实在是太没出息了,将来怎会有所成就呢?」
看到母亲的来信,源信非常惭愧,下定决心到比叡山深处——横川去进修。由于他潜心努力,后来就在比叡山一带宏扬教化,成为日本僧界的一位大教育家;他的道德昭彰,普受大众景仰。
我们的心中也都有一面镜子,这面镜子必须靠自己去磨、时时勤拂拭,才能光亮照人。
空也和尚
「专则诚,诚则灵」,
专一精诚,无坚不摧!
日本有位空也和尚,喜欢到各地游访、唱诵弥陀圣号以劝化民众;也常铺路架桥、修建寺宇……等,德行深受大众尊敬。
当时,日本发生了一种很严重的传染病,被感染的人往往高烧不退,终致死亡;而未被传染的人则因心理作祟,认为自己可能已得病,竟真的躺在床上一病不起,最后病逝,弄得人心惶恐,不知所措。
空也和尚看到这种情形,就每天用车载着一大桶的酸梅汤,沿路喊道:「酸梅汤,有病的来喝,没病的也可以来喝!酸梅汤,有病除病,没病可预防!」由于大家一向对空也和尚抱持恭敬心,也非常信任他,就纷纷拿着杯子前来喝酸梅汤。
对于那心理作祟的病患,空也和尚则亲自将酸梅汤端到他们面前,说:「喝下去病就会好起来!」当他们喝了酸梅汤后,空也和尚就说:「你已经好了。」病患果真就能下床走路,并且很有信心地表示:「我绝对不会被传染。」
对已被传染而发高烧的人,空也和尚便对他们说:「心情放轻松,要有信心。喝下酸梅汤,就会渐渐好起来。」并为他们虔心念佛,也教他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些被传染的病患,有的喝了三、五天的酸梅汤后,竟然也康复了。
这次的传染病,空也和尚的酸梅汤发挥了很大的疗效,大家都觉得很不可思议。于是,有人问空也和尚:「酸梅汤为什么对传染病有如此的神效?酸梅汤真的能治病吗?」
空也和尚展颜笑道:「这是治心病的万能药。」
大家不太明白,又问:「酸梅汤的疗效,真有这么好?」
空也和尚说:「不是酸梅汤的药效功力强,是『专一精诚」的效果啊!」
空也和尚因待人心专意诚,慈心、悲行让人深信、尊重,在人人心目中已建立不可动摇的地位;大家对他所说的话都非常信任,自然能引导人产生诚恳和专心的信仰。
所以,误以为自己有病的人喝了酸梅汤,信心大增,心结解开,病也就好了。而受传染发烧的人,若缺少水分,病毒就会愈发猖獗,而酸梅汤具有杀菌力,大量喝下酸梅汤后,身体有了水分的补给,自然高烧就会退。再加上虔诚的信心,所以,病人恢复得很快。此即所谓的「专则诚,诚则灵」。
铁眼和尚
不因毁誉而改变所立的志愿,
则有志者事竟成。
三百多年前,日本有位铁眼和尚,他十三岁即出家,并且以坚定的毅力,历经千辛万苦,完成日本大藏经的翻刻而名闻天下。
日本冬天时常下大雪,整个京城都笼罩在一片冰雪之中。在京城外有一条江,江上有座桥,除了进京城的人会经过这座桥外,少有行人。当时铁眼和尚为了筹募翻刻大藏经的经费,常常站在桥边,请路人发心捐助。
严寒的天气,常常冻得铁眼和尚全身颤抖,但他仍穿着蓑衣,以宏亮的声音向往来的行人呼吁:「请各位大德发心,做做好事,捐一点钱来印经!」路上的行人看到铁眼和尚如此艰辛,非常钦佩他的精神毅力,便或多或少捐了一钱;但是也有人以不屑的眼光或视而不见的态度、快步从旁经过。
有一天,一位武士及其侍卫骑马经过,铁眼和尚看到武士就很快地走上前说:「请等一下,我是铁眼,发愿要翻刻一部大藏经。这部大藏经能净化人心、拯救人类,所以请你发发心。」
武士却说:「和尚,你疯疯颠颠地站在大雪中有什么用?要刻一部大藏经是非常浩大的工程,就单靠你一个人,凭着一分钱、两分钱的累积,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完成呢?」说完武士又继续向前走。但是铁眼和尚锲而不舍地追到马前继续对武士说:「我需要好几万块的木片来刻经,现在经书就要开始进行了。所以请你发发心啊!」
武士不耐烦地说:「我以为你还有什么重要的事,现在已经很晚了,不要挡住我的去路,不给就是不给。」说完掉头就走,而随行的侍卫甚至将和尚推倒在雪中。铁眼和尚爬起来,看到队伍走远了,就不停地追,马一直跑,和尚也一直追,不知不觉已追到城门外,他再次对武士说:「请你发发心,希望你能成全这个善愿。哪怕是一分钱,我也很感激你。」
多么固执的人啊!武士心想。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终于丢了一分钱到和尚的钵里。但是当他回头看到这位身上、脸上都是雪花的和尚时,心里不禁为之一震。因为和尚接到这一分钱,即恭敬合掌,深深地鞠躬、致谢。武士内心非常感动,觉得眼前这位和尚就如一尊活菩萨,但为了顾及武士的尊严,他没有表示什么就离开了。
当大雪融化后,四处都是积水,结果酿成大水灾,许多灾民饥寒交迫,在生死边缘中挣扎。铁眼和尚看见这样的灾情很不忍心,就将预定要刻经的钱拿去买米,而且吩咐寺里的出家人将米分成一小包、一小包,铁眼和尚亲手将米交给灾民,并亲切地慰问大家。
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灾民愈来愈多,寺里的人每天为了打包米粮,手都磨破流血了,但是每每想到成千上万骨瘦如柴的灾民,正等待着这一小包米以度日,每个人就会加快速度分装包米;最后,因为灾民实在太多,刻经的钱全都用光了。
刻经的钱用光后,铁眼和尚只得再度四处奔走,筹募刻经的钱。有的人对于他救济灾民的行为颇为赞佩,所以又随力赞助;但是,有的人却很不谅解,认为他利用刻经名义做其它的事。因此,也招来许多毁谤、辱骂;甚至还有人拿石头丢他,骂他是个骗子。尽管如此,铁眼和尚仍然抱着坚定、忍耐的意志,丝毫不退缩。
刻印大藏经,需要好几万块的版木及上百位的刻工,而且版木需用木质坚硬的樱花木,才能长久保存。为了救济灾民,几度间断刻经工作,时间愈拖愈长,铁眼和尚内心也愈来愈焦急,于是加紧脚步,劝募刻经所需的经费。
此时,那位曾经丢一分钱给铁眼和尚的武士,得知有位和尚为了救济灾民,未能顺利进行刻经的工作,内心激起一股震撼,他想:这位和尚好伟大,他就是几年前向我劝募的那位和尚吧?武士觉得他是一位真正的菩萨;因此,内心发了一个善愿:我一定要帮助他,让他早日完成这个心愿。
于是,武士就从奈良运来九万块的樱花木。有了木材的供应,上百位刻工立即展开工作,等到完成经书时,前后已花费十多年的时间。这部大藏经共有一千六百一十八部,七千三百三十四卷,据说收藏于日本黄壁山万福寺万藏院内。
铁眼和尚以无比的仁心、信心和毅力,不顾毁誉,终于完成印经弘法的大愿。只要坚定自己的志愿,问心无愧,精进不懈,就能有所成就。
荣西和尚
真正能赐福给人的,
不是泥雕木塑的神,而是实际闻声救苦的人。
日本京都有一座寺院——「建仁寺」,由荣西和尚所创建,这是日本临济宗的发祥地。(荣西和尚,为日本临济宗始祖,他融合天台宗、密宗、禅学而形成日本的临济宗。)荣西和尚十四岁即剃度出家,十九岁学天台宗教义,并学密教。他是一位精进的修行者,为了追求真理,曾先后两次到中国的天台山求法,进入临济宗的丛林参学,苦心钻研佛法。
在他第二次到中国研习临济宗禅法之后,回日本时,所乘坐的船刚驶离海岸不远,突然天色一暗,刮起一阵狂风,使得海面怒涛汹涌。此时,海面上沉现一个闪闪发亮的物体,经船工打捞起来发现是一尊不知名的神像。
荣西和尚很恭敬地将神像供奉在船头,并且虔诚礼拜。奇怪的是原本满天乌云、强风大浪,竟然于瞬间平息,天气也转晴了。因此同船的人对神像也生起恭敬心,跟着一起礼拜。
荣西和尚说:「恭喜大家平安脱险了,我不知道这尊神像如何称呼,但是神像的雕工真好,满脸笑容;笑就是欢喜,欢喜就是福,所以就称他为福神吧!我要把这尊福像请回日本供养。」
荣西和尚回乡之后,便在京都筹建「建仁寺」,寺门外即供养这尊福神,荣西和尚称他为「惠彼寿」福神,因为他带给大家平安、福寿。
荣西和尚回日本之后,即专心弘扬临济宗教的禅法,而且对「惠彼寿」福神很恭敬,信众来祈福时,也一定虔敬地祈求福神赐福给他们。
有一天,来了一位衣衫蓝缕、泪流满面的男子,虔诚地祈求福神赐福给他。男子喃喃地说:「我家很穷,最近孩子都没东西吃,如果只是我一个人挨饿,我还可以忍耐,但是看到一群孩子天天哭喊肚子饿,我实在于心不忍,祈求福神,请您赐福给我吧!」
荣西和尚在一旁看到这种情形,就问说:「你是不是常常来?」
男子说:「是啊!我每个月至少都来一次。」
荣西和尚又问:「那你的生活还是一直没改善吗?」
男子说:「是啊!可能是我祈求的心不够虔诚吧!」
荣西和尚若有所思地说:「是吗?」
男子回答:「嗯,应该不是!因为我是打从内心真诚地祈求,或许是我曾做错事吧!虽然我觉得自己没犯过什么大错,但小过错可能难免,只是我不自知。我一定是哪里犯了错,才得不到福神的赐福。」
荣西和尚听了,觉得他是一位忠厚老实的人,于是就把福神后面的金环拿下来,想要送给这位家境窘困的人。弟子们看到荣西和尚的举动都很惊讶地说:「师父,您这样做会不会触怒福神呢?」
荣西和尚说:「不会,福神就如活菩萨,他很慈悲,当他面对一个如此忠厚虔诚又生活困苦的人,一定也很想帮忙,所以我代他布施,让他们能够改善家庭环境。」
荣西和尚用双手把金环送给那位男子,说:「你把这件东西拿去,可以换钱买米。」男子非常欢喜,接过金环,一再地叩头感恩。
荣西和尚的慈悲与善行,能「入理显事」(即深入、通达佛理实相,契合世间因缘事相,实践真理。)进而达到「事理圆融」的境界,因此,他在日本民众心中,相当受尊崇。
其实,当时真正能赐福给民众的是荣西和尚而不是那尊「福神」。因为他能够身体力行,真正实践弘法济世的精神。
最澄和尚
任何事只要不畏困难、珍惜因缘,
终究能迎刃而解。
天台山国清寺,是名闻天下的佛教圣地,位于浙江省天台县东部,为天台宗的发源地(天台宗又名法华宗)。天台宗不但在中国影响深远,也大大地影响了日本的佛教。
在公元八百年左右,有位日本僧人,法号「最澄」,他立下心愿,要将中国天台宗的宗教观带回日本流传。
最澄和尚十三岁即出家,从小聪明过人。不但看遍寺里所有的经书,而且对于经书的内容也能深入了解。他最崇敬中国的鉴真和尚,因为鉴真和尚曾先后受日僧及日本天皇的邀请,且深感日本乃与佛法有缘之国,因此远渡重洋到日本弘法。虽然经过多次的海难,最后双目也因而失明,仍然没有改变他到日本的心念,后来,日本天皇诏赐鉴真和尚为「传灯大法师」。由于受到鉴真和尚的精神影响,最澄和尚下定决心要到中国参访。
当时,从日本到中国需经由海道才能抵达,在海上会遭遇什么风险,谁也无法预料。
最澄和尚出发没多久就遇上大风,船只决定返回,最澄和尚和他的弟子只好跟随另一艘船出发。可是,到达九州岛时又遇到大风暴,致使船只触礁,因此,他们在九州岛停留了几个月。
在无法航行的几个月中,最澄和尚就利用时间雕刻佛像。起程时,便带着尚未完成的佛像上船,继续雕刻。不料,中途又遇到强烈的台风,船只被打得东倒西歪,船上的人惊慌失措,不知怎么办才好?
这时有人说:「船上不是有位和尚,天天在雕刻佛像吗?是不是请他来为大家祈祷?」最澄和尚对大家说:光依靠我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让我们大家一起来祈祷吧!」
大家为了保命,都跟着最澄和尚虔诚地念佛,过了不久,不可思议地竟然风平浪静了。可是,船帆和船舵都遭到破坏,船只就在海上随风飘荡。大家又饥又渴地在海上飘流五十多天才上岸。
最澄和尚病倒了,经过半个月的调养,终于渐渐康复。然后他们又备尝辛苦,经由陆路长途跋涉才到达天台山。
在天台山期间,最澄和尚很用心地学习中国文字和语言,因此,很快就能够顺利深入佛理,了解妙法的精粹。指导他的师父看到他每天精进用功的修学态度,也非常佩服、感动。
有一天,指导师父就说:「在二百多年前,天台大师(即智顗大师,为天台宗的原创者,由于长期隐居于天台山,因此,当时的人都尊称他为「天台大师」。)要圆寂时曾预言,将来天台的教法会流传到东方。现在果然有你从日本前来,而且如此用功、专心投入,天台的精神一定可以由你传承到日本,你应该再深入研究。」
于是,指导师父就带他到藏经楼外说:「只可惜藏经楼的门因钥匙遗失,已经二百年没开过。」最澄和尚听了,赶紧从僧袋中拿出一支钥匙说:「是否可以用这支钥匙试试看?」结果,门锁竟然被打开了。
指导师父很吃惊地问:「这支钥匙为何会在你身上呢?」
最澄和尚说:「我在日本比叙山修学时,在一次大兴土木、扩建寺院时,突然发现地上有一支钥匙。当时觉得很好奇,便把它捡起来,往后就一直带在身边。」
指导师父说:「你注定是要将天台教义带回日本的人,这是多么殊胜的因缘,天台大师的预言终于证实了。」
后来,最澄和尚果真把天台教义传回日本,成了日本天台宗的始祖,比叡山则成为他传教的道场。
这就是信心、毅力、勇气三者合一所成就的结果,任何事只要不畏困难、珍惜因缘,终究能够迎刃而解,好的因缘永远会在我们身边。
鸟兽报恩
众生本具佛性,
即使是鸟兽,也有真诚的感恩心。
佛陀的僧团中,一群比丘聚在一起讨论修行的方法——
有位比丘说:「在某个婆罗门道场里,有位修行者很有服务热忱,他任劳任怨地为五百位婆罗门修行者张罗饮食,并且将道场布置得整洁又美观,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地专心修行。」
比丘们听了,都觉得这位修行者的精神,实在很令人敬佩。
佛陀走近他们,问道:「你们在讨论什么啊?」大家向佛陀恭敬礼拜后,详细报告那位修行者如何为五百人服务。
佛陀听了,微笑地说:「你们知道吗?那位修行者在过去生中,就已经对任何人都无所求地付出。」
佛陀缓缓述说——
在过去生中,这位修行者在山林里精进地修行。
有段时间气候非常干旱,溪、沟里的水都干涸了,山林中的鸟兽没水喝,面临生存的危机。这位修行者就每天下山到很远的溪流,将竹子挖洞用来装水,以供鸟兽饮用。
但是,他每天为鸟兽们来来回回地取水,却忽略了自己的身体,于是体力渐渐衰弱,但他仍然提起精神毅力,继续为鸟兽服务。
鸟兽们对这位修行者非常感恩,却很担心他的健康状况;大家聚在一起讨论:如何才能回报他呢?
兽王说:「虽然我们的力量不大,不过可以尽我们所能——会爬树的就去摘水果;不会飞的就在地上找食物……」
为了报恩,每只鸟兽都很尽力到处找食物,鸟儿啣来小果子、兔子找来萝卜、松鼠带来坚果,马儿采集了一堆可食的嫩叶……,修行者看了,深受感动,体会到——众生本具佛性,即使是鸟兽,也有真诚的感恩心。
佛陀告诉比丘们:「布施不只是布施物质,以『欢喜心』为众生服务,也是布施。」这位修行者为这么多人及鸟兽服务,所凭借的是诚恳的爱心和坚忍的毅力;这就是殊胜的修行。
只要人人抱持「感恩心」彼此付出,就是清净祥和的世界。社会上人人都能相互尊重、彼此关怀,这个社会才能充满光明与温馨。
狐狸的传闻
持戒可防非止恶;修定则心中无疑;
有慧即能明辨是非。
从前,在日本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位年老的师父和一位小沙弥,老师父很喜欢下棋,每次只要一下棋就忘了时间。有一天,隔壁村庄有人往生,要请老师父去做法事。老师父正在下棋,于是就说:「等我下完这盘棋就去!」但是又一盘接着一盘地下,直到下午才急急忙忙地赶去隔壁村。
当法事结束时天色已晚,主人留老师父过夜,因为如果要赶回去,一路上需经过树林、山丘,回到寺庙已经太晚了,不能不注意安全。但是老师父心想:寺里只有一位小沙弥,如果不回去,小沙弥会害怕,于是婉拒了丧家的好意。丧家只好准备面食和供养金给老师父,老师父带着东西就加紧脚步上路了。
经过树林时,天色已经暗了。这时他突然听到一些声音,回头看,原来是一只毛色黄黑相间、长得很瘦弱的狗。老师父想赶走牠;但是狗却不愿离开,反而停下来和老师父大眼对小眼地相望。老师父为了赶路,只好继续走,而狗也继续跟在后面。
这时来到一个村落,他就问正在路灯下打陀螺的小朋友:「你们知不知道这只狗是谁家的?」结果,没有人知道狗的来历。他又继续走,狗也继续跟着,渐渐地天色暗到已无法看清前面的路了。
老师父盘算着:还得走过一座小山丘,一定要有手提灯才行。于是来到一间熟悉的店面——想借手提灯。但又觉得无故借东西不太好,只好先问:「现在还有麻糬吗?」老板娘说:「正好剩下五粒。」老师父就请她包好后才问说:「妳有没有手提灯?」于是老板娘找出了一只手提灯,又准备一支蜡烛借给他。
他又问老板娘:「妳知道附近有人养狗吗?」老板娘回答:「我不知道谁家有养狗,但是,曾听说刚才你走过的那条路上有狐狸,常常会出来装神弄鬼。」老师父听了心中起疑,一手拿着食物,一手拿着手提灯继续赶路,而狗仍然跟着他;想到那位老板娘的话,不免怀疑跟在后面的狗是不是狐狸变的?于是愈走愈害怕,脚步也跟着加快了。
走着!走着!老师父发现手上的麻糬不见了,心想是不是被狐狸偷走了?愈想愈可疑,因此快到寺庙时他就一直大叫小沙弥的名字「净观!净观!」小沙弥赶紧来开门。他回头一看,狗仍跟在后面,就对小沙弥说:「快!快点拿扫把来,狐狸在后面。」
小沙弥拿了扫把出来,并告诉他:「狗咬着东西。」老师父定晴一瞧,原来是他掉的麻糬,就说:「赶快拿过来。」小沙弥悠哉悠哉地走过去,一手摸摸狗的头,一手把麻糬拿起来交给老师父,老师父对小沙弥说:「那是狐狸啊!你不怕吗?」小沙弥说:「可是牠很乖呀!不像狐狸。」老师父因为心中有疑念,便叫小沙弥拿着扫把将牠赶走了。
老师父安下心来才想到问小沙弥:「刚才我叫你时,你好像是从钟楼上下来的?」小沙弥说:「对啊!我自己一个人好无聊。」「那你到钟楼就不会无聊了吗?」小沙弥说:「我到钟楼可以敲钟,然后就有嗡……嗡……的声音,好像您在对我说话,我的心就能安定了。」
老师父听了心中震了一下,于是回过头想看看那只狗还在不在?但是,狗早就离开了,他就对小沙弥说:「静观,赶快拿稻草铺在大殿旁。一小沙弥问:「要做什么?」老师父说:「刚才那只是狗,不是狐狸,牠很瘦,一定是没东西吃。而我的麻糬掉在地上,牠还能原封不动地咬回来!可怜的狗,牠一定饿坏了,赶快去找牠回来。」
老师父心中忏悔,不应轻易就被那位老板娘的一句话所影响,而怀疑狗是狐狸,使自己失去定力。小沙弥自己一个人在寺里,虽然无聊,却会去敲钟,把嗡嗡的声音当成老师父在对他说话,小沙弥的天真和智慧,令老师父很惭愧地反省:自己应该把佛陀的妙法稳稳地放在心中,将戒、定、慧三无漏学运用在日常生活里,遇到事情才不会产生疑心。
学佛就是要学戒、定、慧,「持戒」可防非止恶;「修定」则心不起疑惑;有「慧」则能分辨是非。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小沙弥年纪虽小,却有真璞清净的智慧;瘦狗也有守分不贪的志向。至于朴实的老师父也勇于忏悔,所谓「忏悔即清净」;在那宁静的山村里,其实也潺潺地传出佛法的清流。
贪心的小豹
去「贪」就「简」,
才能摆脱「强求」的烦恼。
佛陀曾说了一个故事——
在旷野中,有一只小豹离开族群独自觅食,可是一直找不到食物,肚子饿极了。
突然,牠看到一只大象躺在地上,走近一看,发现大象已经死了。牠很高兴,立刻从象的鼻子咬下去,可是象鼻子就像木头那么硬!于是牠就咬了象的耳朵,却像咬到铁片一样;只好再咬象的肚子,但还是硬梆梆的;最后不得已,只好挑象的尾巴咬下去,居然也硬得像一条钢筋似的!
小豹实在饿得发慌,不死心地绕着大象转来转去,好不容易发现象的肛门比较软,便高兴地往象的肛门一直咬、一直钻,不知不觉就钻进大象的肚子里了。
大象肚子里有很多内脏可以吃,小豹高兴得不想出来了。于是牠就在里面大吃特吃,吃饱了就睡,醒了觉得口渴就喝象尸腹中的血水,饿了就继续吃。
过了几天,象的尸体受到太阳照射和热风吹袭,表皮风干了,肛门也紧缩了。小豹发觉里面的空间愈来愈狭窄、黑暗,很着急地在里面挣扎乱闯,可是不论多么用力都钻不出来。
后来,下了一场大雨,死象的身体膨胀、腐烂了,小豹使尽全身的力气,好不容易冲出了象的肛门。
小豹快乐地高喊:「外面的世界多么宽阔、自由啊!」但是牠很快就发觉——不但身体虚弱无力,而且全身的毛脱落得一根不剩!因为牠浸泡在污秽的血水里好几天,加上在里面拚命挣扎,所以全身的毛都掉光了,好像一个怪物。
小豹感到很后悔——为什么原本生活在天宽地阔的环境中,却不知珍惜,钻入污秽的世界却自以为乐;等到好不容易出来了,已经不像原来的自己。
佛陀告诫比丘们:「凡夫就像这只小豹,有着种种贪欲,欲念一起就会脱离清净的世界,堕入难以解脱的污秽境界。所以,大家要照顾好自己的心,不要被欲念所迷,免得伤害自己也无益于他人。」
所以说,去「贪」就「简」才能摆脱「强求」的烦恼,拥有清净、安稳的人生。
真假故乡
人生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能将是非升华成教育,就是智慧。
战国时代,有一位原藉燕国却要楚国长大的人,当他年纪渐长后,心中一直惦记着自己的出生地,希望能「落叶归根」回到燕国。那时正好有位朋友前往燕国贸易,两人就结伴同行。
这两个人,一位从来没出过远门;一位则是长年在燕、楚之间往为贸易。数天之后,他们来了一个地方,做贸易的朋友便告诉他:「我们已经到达燕国,你的故乡就快到了。」又走了一段路后,他们看见一座废墟,朋友说:「你看,这就是你们家族的宗庙。」他们看到自己的家族宗庙已残破不堪,不禁悲从中来。
之后,他们又来到一处荒地,朋友便说:「这是你的祖先和父母的坟墓所在。」当他看到祖先、父母的坟墓,禁不住痛哭失声,久久不能自己,朋友看他这副模样,觉得好很玩,终于忍不住在一旁哈哈大笑。
听到朋友的笑声,他生气地说:「我几十年来苦苦地思念故乡,如今看到的是残破不堪的家庙,祖先、父母的坟墓也掩没在荒烟蔓草之中,我这么难过,为什么你却一副幸灾乐祸的样子?」
朋友说:「刚才是跟你开玩笑的啦!其实距离燕国还远有一段很长的路!」他一听朋友这么说,哀凄的情绪顿时消失,心里不禁思考着:这儿又不是真正的故乡,为什么我竟然哭得这么伤心?
两人继续上路,几天后终于到达燕国。他如愿地见到自己真正的家庙及祖先的坟墓,但此时他却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只短暂在凭弔以略尽孝思。因为他已领悟到——人生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只是心绪常随着境界走伏烦恼置了!
故事中,思乡人并没仔细探察清楚真正祖先、家庙所在,只听朋友说:「这是你的家庙。」就悲从中来;又晚凭着一句:「这是你祖先的坟墓。」就情不自禁痛哭流泪。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也常常碰到类似的情况吗?常为了无中生有之事,情绪起伏、烦恼不安。其实,很多理退一步、冷静下来思考,就会发现自己原是「庸人自扰」。
万境生灭,皆起于心的造作。若能了解、看清楚事物的本,透彻明了「真缔」的道理,就能体悟根本没什么值得我们大惊小怪、喜怒无常,也没什么值得我们起贪瞋痴等念头,虽然在日常生活中离不开是非,但是非可以升华成教育,这就是智慧的妙用。
要放下烦恼其实很简单,只是观念一转,心自然能放开,面对事物便能时时欢喜平安。
大树
用心思惟,身体力行,
就能将佛法的道理用在日常生活中。
某天,庄周和朋友聊天时,说了一篇大道理,朋友听了,觉得他说的大道理不晓得能运用在何处?就举了一个例子说:「我家门口有一棵大树,那棵大树长在马路边,大得足够很多人合抱,但是,没有人会去砍伐,因为这棵大树的干长满了凹凸不平的树瘤,无法制成器具。刚才你说的那些话,就像那棵大树一样,大而无用,徒令人烦恼!」
庄周说:「其实,你并不需烦恼大树大而无用。如果将大树移植到较宽阔的旷野中,它可以为人遮阳,让大家在树下逍遥自在的乘凉,如此大树能躲过斧头的砍伐,也可以转无用为有用。」
很多人常觉得佛法很深奥,不知如何将那些大道理用在日常生活中;其实,只要懂得善用,短短的几句话,即可受用无穷。但是,如何才能体会佛法的要义,将它的功能发挥在日常生活中呢?必须扩大心量,用心思维,并且身体力行。
葫芦
「天生我才必有用」,
人来世间,都有各自的禀赋。
战国时代有位哲学家庄周,某天,庄周的朋支惠施告诉他:「魏惠王送我一些大葫芦的种子,我把它们拿去种,结出的葫芦果然很大,可以容纳五石的米粮;但是拿它来盛水,它的硬度却不能负荷水的重量。既然无法用来盛水,于是我将葫芦剖成两半制成瓢子,可是因为它的底太宽,深度又浅,所以也无法容纳多少东西,使用不方便,我一气之下就把它砸破了。」
庄周听了,惋惜地说:「哎呀!多可惜,既然不能用来装水,那你为何不编一个网把葫芦网住,然后系在腰间,这说不就可以在水上载浮载沉、悠哉游哉,多逍遥自在啊!若懂得便用它,它就是很好的东西,可惜你不会用,竟然把它毁坏了。」
庄周说的这番话,和人生的道理很相似,人各有优、缺点,我们要了解自己的优点在哪里。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人来世间,都有各自的禀赋,唯有尽量了挥自己的优点,为人群服务,才能展现生命的妙用。所以,能够真正认识自己,才是最有用的人生。所谓「欲知人,先知已」,若不认识自己,只想了解别人,是本末倒置,也是很痛苦的事。相认识自己,就应常常反观自心!
求救的鱼
行善,贵在诚意,
量力而为,随缘布施。
《庄子》一书中有个故事——
庄周生活贫困,家里经常欠缺米粮。所以向朋友监河侯借米粮,监河侯说:「可以啊!不过我家里现在没有那么多米粮,你稍等一段时间,等我向佃农收了租税后,再借你三百金。」
听了监河侯的话,庄周很不高兴地说:「我昨天来你家的途中,听到有鱼儿对我呼吸、求救,我回头一看,发现在车子走过的轮沟中,里面有一条鱼,那鱼儿希望我能用升斗的水救牠。」
于是我对鱼儿说:「我先到南方向吴王、越王商讨借水,靖他们将西江的水引来迎接你,让你能回到东海,可以吗?」
那鱼很生气地说:「我失去了藉以活命的水,已没有容身之处,现在只求升斗的水就可以活命了,你却这么回答我,不如你早点去吃干鱼市场找我吧!等到你引来西江的水,那时候我的身体早已变成鱼干了!」庄周对朋友说了这些话之后,立即转头离开了。
庄周的生活非常贫困,家中没米可吃是眼前最迫切的问题,所需要的不过是果腹充饥的米粮罢了!根本不多求,更无法等待那遥不可及的三百金。
所谓「救命在救急」,庄周以鱼儿作讽喻,鱼儿已命在旦夕,若时间拖太长,就算给牠再多的水,也发挥不了效用、救不了命啊!
在生活中,有些人所欠缺,也许只是一杯水、一个微笑,或是举手之劳的协助;若能及时付出,不仅自己觉得欢喜,对方也会很感恩。假如吝于布施,或想等到拥有更多财物或能力时再拖矛,往往已经缓不济急了。
佛法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行善,贵在诚意和量力而为,也贵在随缘布施。学佛是要学习简单、朴实的人生真理,唯有身体力行,将「佛法生活化」,才能落实慈悲喜舍的精神,造福人类。
总之,行善在及时,「渴时点滴如甘露」;若不能时时刻刻把握因缘,或因善小而不为,只想行大善,甚至拖延等待,不伸出缓手,这种错误的观念,将会误人误已,甚至误事,对个人、家庭、社会都会造成损害。「不因善小而不为,不为恶小而为之」:能适时付出点点滴滴的爱,关怀他人、帮助他人,如此才会的美好幸福的人生。
聪明善良的小太郎
有钱与否并不是幸福的标准,
爱与善念能使人知足常乐。
大约两百年前,在日本有个小村庄,住在这里的人大多是贫困的佃农。其中有一户人家,住着一位婆婆和一对夫妻。夫妻俩对母亲非常孝顺,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虽然贫穷,一家人还是知足和乐地度过每一天。
经过一段时间后,年轻的媳妇生下一子。但因为她向来营养不良,加上产后失血过多,身体变得非常虚弱,三个月后就往生了。留下三个月大的小宝宝——小太郎。
母亲往生了,小太郎什么都不知道,也许是因为肚子饿吧!小太郎哇哇地大哭起来。
祖母抱着孙子,忧虑着婴儿吃奶的问题。不过由于平时他们待人很和善,所以邻人也都乐意帮助解决小太郎吃奶的问题。
小太郎的父亲每天要出门时,总是一再回头对老母亲说:「您辛苦了!还得再麻烦您带着小太郎去乞奶水。」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小太郎在祖母和父亲辛苦地抚养下渐渐成长。
小太郎三岁时就很讨人喜欢,会跟祖母玩,逗祖母开心。小太郎的父亲为了养育孩子、侍奉母亲,除了田里的工作之外,还得送货到城里。
当小太郎六岁时,有一天,他听到外面马嘶的声音,就独自跑到马廏去,踮着脚尖拍拍马背,叫着马的名字说:「小栗呀!你们今天要进城,我也很想去耶!」
那时他父亲也跟来了,说:「怎样啊?你是不是跟小栗说你也要进城?那小栗怎么说?」
小太郎机智地说:「小栗说:好啊!」
父亲说:「既然如此,那我们一起进城去吧!」
那天,小太郎就跟着出门了。送完货物之后,爸爸问小太郎:「你想吃什么东西呢?」
小太郎很懂事地说:「我什么都不要,但是我希望买一祖母喜欢吃的糖。」于是他们就买了祖母最喜欢吃的甜点「鹭鸶糖」。
爸爸对小太郎说:「你也可以买一样自己喜欢的东西啊!」小太郎这时才挑选一样最便宜的乐器——小笛子。小太郎非常满足地把鹭鸶糖放在包包里,双手拿着小笛子快乐地吹了起来。
回程时已经是黄昏,小太郎骑在马背上,看到一群群的麻雀飞过去,衬着晚霞的余辉,看着这么美丽的景色,小太郎说:「看,小鸟多自在!红红的太阳,好美丽呀!」
父亲说:「是啊!这是个很美的世界。」
又走了一段路,小太郎突然叫了一声,并拉住马的绳子,马儿及时停住脚步。
小太郎说:「父亲,您看!路上有一只小麻雀,好像脱队了。」
原来小麻雀正在吃农夫遗留下来的稻谷,而且吃得浑然忘我,根本不知道要躲避;马儿如果再向前走一步,小麻雀立刻就会惨死于马蹄下。
小太郎探头向麻雀说:「小麻雀,走开!快走开呀!」
这时,小麻雀才赶紧拍拍翅膀,振翅高飞。父亲看到小太郎如此聪明、善良,感到非常欣慰。
回到家时,祖母听到马蹄声,知道他们父子回来了。赶紧从茅屋里出来,三人欢欢喜喜地相聚在一起。虽然屋子十分简陋,家境又贫困;但是,因为有浓厚的亲情和善念,使他们的生活充满了幸福和温馨。
可见有钱与否并不是幸福的分界线,最重要的是爱和善念;若有真诚的爱,虽然家境不宽裕,也能过得满足、快乐,这才是真正和乐的家庭。
求法的老人
人的寿命,长与短并没有多大的意义,
最大的意义在于:如何体会生命的价值。
时日不断地过去,岁月也接续地消逝。人生就在四季轮回中不断地生灭,所以我们必须好好把握时间。
人的寿命,长与短并没有多大的意义,最大的意义是生命的价值。我们该用什么角度来看待生命的价值呢?
佛世时代,佛陀在摩伽陀国为弟子说法时,山门外来了一位瘦小的老人,年龄已经二百岁了,背痀瘘、体力衰微。他在山门外面,一直要求想见佛陀。可是,却被人阻挡着说:「佛陀正在开示,这时候不要去打扰他。」但是,这位老人在外面不断地哀求叩头,企盼能早一分钟见到佛陀。
佛陀知道外面有动静,就向弟子说:「去外面看看,如果有人要进来,就请他进来吧!」弟子就出去将这位老人带进来。
来到佛陀的面前,这位老人五体投地、叩头,泪流满面地说:「佛啊!好不容易今天能够见到佛,我实在很兴,我年纪这么大了,却求死不得啊!到底我曾造了什么业呢?为何这辈子如此贫穷、困苦!佛陀,我现在最期待的就是能成为您的弟子,能够出家,这是我这辈子唯一的要求。」
佛陀说:「你有这个心愿很好,人的生命,是长或短不是很重要,最重要的是在于这念心。人生来去是由业因而来,由缘而成就;带着你的业因,而与有缘的父母和合,造就了你。生命的长短,也是依你过去生中所做的业而定;是富或贫也是如此。」
这位老者又问:「佛陀啊!我过去到底造了什么业呢?」佛陀说:「你过去生中重富欺贫,没有同情心;而且残忍缺慈、贪得无厌……」佛陀说了很多他过去生中所欠缺的德行,比如:看人贫苦、受害,看到杀、盗而没有起一分警惕自己、怜悯他人的心,这都是贫困受苦之因。
这位老者说:「真是可怕的因果啊!过去生中我竟然造了那么多的业,所以此生受尽种种的苦难折磨。」他就在佛前求哀忏悔,但愿这辈子能够赶快得解脱。
他又说:「我愿意接受过去生所带来的果报,现在恳求佛陀能让我出家,让我成为一个具足戒圆满的修行人」。佛陀带着微笑,慈悲地说:「可以!善来比丘,此时此刻你内心清净,现在就是具足戒完成之时。」
这位老人听到佛陀为他皈依,允许他出家,甚至为他祝福——此时便是清净具足戒完成之时!他很欢喜,觉得一辈子的幸福就在这一刹那间,此时此日是他生命最有意义的时候,因为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他非常庆幸自己还能有闻法、修行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