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与净土3
    《唯识与净土》03

    那么我希望大家把这个生命的缘起,你好好的了解一下。那么你了解以后开始发愿,你来生要到净土去,那么你怎么样去培养一个跟净土相应的思想。我们讲到事出必有因,你要往生净土有它的思想。有它的思想。你今天培养一个求生净土的思想,净土就跑不掉了。这个到下一堂课我们会说明。当然这个是个总说。这个是从生命的缘起来探讨生命是怎么出现的。我们到目前都还是没有把这套的理论用到净土上去。但是这个理论你先了解。你要能够善用其心,未来的生命就在你的掌控当中。是这个意思。那问题是你愿不愿意改变,那就是看你了。你要不想改变,那来生的你跟今生的你差不多,就是这样子。所以要先发愿,发愿以后培养一个美好的想法。你就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就这个意思。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唯识与净土》

    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

    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六面

    三、业果强弱

    那么我们作为一个有情众生啊,在我们的生命当中呢,我们曾经出现过很多痛苦的果报。当然也出现过很多安乐的果报。那么这些痛苦的果报跟安乐的果报是怎样产生的呢?

    这个不是上帝创造的,完全是由我们内心所变现出来的。那么如果这句话严格来说呢,其实这个心不是诸位现在的心。是你过去的心所变现到今生的果报。所以我们讲:一切唯心造。那么当我们对于现在的果报不满意的时候,你说:我对现在的果报不满意?那么你应该怎么做呢?你应该善用你心灵的力量。只有你的内心能够改造你现在的环境。你不必向外追求。那么我们怎么利用心灵的力量来改变自己的生命呢?

    第一个,你要发愿。你希望你未来变成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先要有一个目标。我希望我以后变成一个有福德资粮的菩萨。一个人没有福报啊,障碍很多的。

    第二个,我希望我以后要有一个智慧。一个人没有智慧,你看修行再怎么修,心有千千结打不开。没办法化解你内心的障碍。那么你设定了目标以后,你开始要去培养一个随顺於你目标的思想。你要培养福报,那你要有布施的思想。你有随喜赞叹别人的思想。别人有好处,你要勉强自己去赞叹他,因为你要得到福报,你必须培养一种随顺於你目标的思想。你要有智慧,你要培养你经常读经,思惟法义的一个思想。总而言之,你未来的生命是可以创造的,是可以期待的。(4:21)但是你要先做好你心理的准备。所有佛教的修学都是从内而外的,先做好心理建设后然后再付诸行动。你心理建设没有做好,你外在的修学根本就是沾不上边,这个叫做心外求法。所以我们讲你未来的生命其实用你现在的心来决定,你可以设定目标,可以培养你一个美好的思想来创造美好的未来。这个是我们前面说的,修行人你要善用你心灵的力量。这个力量的非常广大,非常广大的。那么,当然我们内心当中有很多的力量,心灵又很多力量。那么我们现在来探讨,那么我内心有很多的思想有很多的愿望。那么到底哪个力量最强,怎么判断呢?我们来判断这个业力的强弱,在唯识学上说我们今天未来的果报是由业力决定的。而业力受了三种因素的影响,

    业力受三种因素的影响:

    第一、心力

    第二、境缘

    第三、相续

    我们先讲心力。

    就是你内心当中产生一种坚定的愿望,你今天做这件事情是充满了意乐、坚定。你看有些人做这件事情是犹豫不决的。那么这样子的业是很薄弱的。比如说我们刚刚去拜一部八十八佛,刚刚拜完了阿弥陀佛,我们今天在一起做一堂功课,其实虽然大家在一起做功课,但下了殿以后,每一个人的功德是不一样的。有些人是主动去拜佛的,有些人是没办法,常住排的功课,我不去还不行。勉强行之。这样子的心犹豫不决嘛。你这堂功课做下来功德很有限的。花同样的时间,我们所缘境都是同样一个所缘境。但是你心念薄弱,所以你第一个你的心是不是很坚定。你说我要往生极乐世界,我想要往生极乐世界,跟我一定要往生极乐世界,那么这两个人未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你想要往生,那么你还有很多很多的空间。那么你一定要往生,你是完全没有退路了。这两个人的往生力量是不一样的。所以第一个你的“心力”决定了你业力的强弱。

    第二个、境缘你的所缘境

    一般来说,我们的所缘境有三品:

    第一个、上品的所缘境

    父母、师长、三宝:这种所缘境你在哪个地方造业啊,这个力量是很强的。上品境父母、师长、三宝。

    中品的是人道的众生:所有是人道的众生所造的业不管是善业、恶业都是第二强的。是中品的。

    第三个是诸天,鬼神畜生这叫做下品境。

    所以你在造业的时候,你心中所想的东西,你所想的这个境缘,也会影响到你这个业力的强弱。

    第三个最重要的“相续”:

    其实你来生会去哪里?你不用问别人,你一天当中起的念头,哪一个念头是特别坚固的,而且这个念头是经常出现的。它出现的时间非常的多,那这个念头不管是好,不管是坏,它对你的来生有很大的牵引的力量,因为它是你的熟境界。它对你是特别的熟悉的。除非你现在开始用止观把它扭转,否则你的生命已经受了某一种力量在牵引了。因为它次数很多,这个就是一种徵兆出现,我们讲事出必有因,每一个结果要出现之前,其实有很多徵兆的。那么最容易的徵兆就是观察你的念头。这是最后的徵兆。我们在戒律里面讲到这个忏悔,这个是有一个非常好的法门叫责心忏。责心忏就是说当你起了一个恶念的时候,诸位你生起恶念的时候,你不要放过它,你一定要呵责它。因为你放纵它,它以后一定会再出现。而且势力会越来越大,所以你应该呵责它,这个念头是不对的。这个念头会带引我承受痛苦的果报。你用过失来呵责它,那么它的势力就薄弱。我们生起一个还念头,我要为常住做事,我要多拜佛,这个念头你应该要赞叹它,这个时候它的势力就强。所以你想要去创造美好的未来,你要注意你现在的念头。它的坚定与否,它的所缘境是什么?第三个它生起的次数。其实你能够好好的调整你的心态,你的未来是了可以取代的。佛法讲,生命是可以创造的,所以一点不假。但是你要善用其心,你要善用其心。好,我们作一个总结。

    那么我们基本上,佛教把众生分两类:

    一、觉悟的众生

    二、颠倒的众生

    觉悟的众生我们叫做菩萨,颠倒的众生我们叫众生。那么一个菩萨跟众生面对生命的时候,他们两个的看法是不一样的。

    菩萨畏因,

    众生畏果。

    菩萨他是活在未来的,他是着眼在未来的。所以他要的是他的那种心地法门,他每一个事情重视他心中所造的业力。他重视他的资粮。那么众生是活在现在,所以他把果报看得很重要。他为了追求现在的果报,可以牺牲未来去造恶业。你看这种人是这样,他可以不管未来,他要的是现在的快乐。所以菩萨跟众生这两个心态不同,当然我们从心态也看得出来未来的结果不同。所以我们讲,你生命的相貌有两种选择:

    第一、心随境转——凡夫(流转门)

    第二、境随心转——菩萨(还灭门)

    我们的生命受两种力量的影响:

    第一、外境的影响

    第二、心灵的影响

    我们讲过佛教是重视心灵力量,所有的戒定慧都是从内心发出来的。如果你放弃了心灵的力量,那你一生当中完全由外境来主导。你活在外境当中。所以你这个人一出生,你的业就被算得准准的。你什么时候怎么样?什么时候怎么样?什么时候死掉,清清楚楚的。标准的生死凡夫,心随境转。因为你完全没有培养一种心灵的力量,你对未来没有一个愿望,没有培养一个好的思想来对治自己。这种人叫做活在过去,顶多活在现在。那么身为一个菩萨,他心灵培养一种美好的力量,那么去创造未来。我们一般人,我们讲过啊,我们今生是由很多的过去所累积成今生的。所以我们一个人很难摆脱过去的,真的是如此。我们内心当中很多是过去的等流习性。直到有一天,诸位知道那么生命真正变化是什么时候吗?对了,受戒的时候。一个人最大的产生一个大方向改变的时候是受戒。你看你受戒的时候,你面对三宝的境界,发自内心的许下你心中的誓愿。我从今以后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而这个愿望的可贵,它是面对十法界的有情无情,也就是说不管什么境界出现,不影响我断恶,不影响我修善,不影响我度众生。你说一般人他也可以断恶啊,也可以修善那,但是一般人断恶、修善,那是靠外在的环境。你对我好,我就对你好,你伤害我,我就伤害你。一般人断恶修善是心随境转,受戒的人不是这样。我不管外境这样的变化,别人怎么样的刺激我,我心中是断恶修善度众生,一点没有改变。由心灵的力量来引导你的生命。他不是用外境来引导。这个人生命开始变化。

    我们讲过我们生命有两种力量,一个是外境的力量,一个是内心的力量。如果你经常是由外境来牵引你的,你可能没有美好的未来。如果你日常生活完全是由心灵来引导外境的,你现在可能不是很满意,但是我保证你一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因为你的生命当中不断的在进步,不断的在消业障。所以你一定要用心灵的;力量来引导你,不能用外境的力量来引导你。这个很重要。你怎么知道是外境来引导你或者是心灵来引导你呢?我们之前也讲过,你一个人经常一天当中,你做你喜欢做的事,跟着感觉走。这外境给你刺激什么你就做什么。你经常做你喜欢做的事啊,你就很难有美好的未来。要做你应该做的事情,这就对了。那么心灵的力量来改变一个人的生命,我们讲一个佛在世的小公案,给大家体会一下:

    诸位知道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弟子叫做鸯崛摩罗,这个人以前在家是杀人魔王。那么他为什么杀人呢?因为他受了他师父的误导,他拜一个婆罗门外道做师父,他师父告诉他说你要生天很简单,你先去杀一千个人,然后杀死以后把他的手指头剁下来,串成一个像花蔓一样的项链,挂在身上。然后我再告诉你种种的修学法门。怎么样持咒,怎么观想,你很快就生天了。那么这个时候,鸯崛摩罗产生一个邪恶的思想,以杀人为功德。这个人就拿着刀子就去杀人,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把一个城里面的人几乎杀光了,不是被杀死就是逃走了,几乎是没有人住了。那么这个时候鸯崛摩罗说,我的功德还没有圆满啊,还差一个,这个时候他想到他家里还有一个母亲在等着他。一个人起颠倒的时候,什么事情都敢做,就是要杀他母亲,这个时候,大慈悲的佛陀现前,那么这个时候鸯崛摩罗看到佛陀就要杀佛陀了,但是他不管怎么追佛陀,佛陀都跟他保持一定的距离。鸯崛摩罗追了累了后就说:沙门啊,你停下来,停下来,不要跑那么快。佛陀说:我早就停下来了。你的心没停下来,我早就停下来了。那么鸯崛摩罗这个人善根很深厚啊,他知道一观想,哎,心停下来,把心带回家。他的心马上寂静下来,他的嗔心邪见就消灭了。后来就觉得自己不对,向佛陀忏悔。后来跟佛陀出家,后来证得阿罗汉果。证了阿罗汉果以后,他还修慈心三昧,来忏悔他过去杀人的罪业。有一天,他去托钵的时候,看到一个妇人在生小孩,释放出那种很痛苦的叫声,这个时候,鸯崛摩罗觉得很感动。就问佛陀说,我要怎么做人才能帮助这个妇人,减轻她的痛苦呢?佛陀说啊,你可以做一件事,可以减轻她的痛苦,你把你出家以来,你内心当中,你对一切有情众生完全没有生起一念的伤害之心,你把这个功德回向给她,不容易啊,完全对众生没有伤害的心。这个蚊子怎么叮我,怎么咬我i,我完全没有想要伤害它,这不容易。他把那种完全无嗔的念头回向给她,那么对这个女众产生很大的加持力。当然,我们今天讲鸯崛摩罗,我们讲诸法无自性,一切从缘起,鸯崛摩罗这个生命体是没有自性的,他以前你看他以前是嗔心,看到人就杀。那么经过佛法思想的栽培以后,他变成一个完全没有嗔心,没有伤害心的一个念头。所以我们讲说啊:

    罪从心起将心忏,

    心若灭时罪亦亡。

    他的生命彻底的改变过来。

    一个生命的改变的原点,一定是从心灵发动出来的。从心灵的改变才有你行为的改变。最后才有结果的改变。所以,整个修行是从内向外发展的。所有的修行都必须心做好心理建设,才有资格修学。那么这个是整个唯识的思考,唯识学认为说:你心理建设没有做好,你整个修学不能产生太大变化。这叫积集善业。积集善业,你的心还是随境转。你要成就几天,你一定要先培养你心灵的力量。包括你心中的誓愿、愿望,跟你一个美好的思想。那么我们看到这个地方,讲到生命的两种力量:

    第一、誓愿力

    第二、观照力(20:50)

    那么这个是整个唯识的思考。唯识学认为说:你心理建设没有做好,你整个修学不能产生太大变化。这叫积集善业。积集善业你的心还是随境转,你要成就解脱,你一定要先培养你心灵的力量。包括你心中的誓愿,愿望,跟你一个美好的思想。那么我们到这个地方讲到生命的两种力量,第一个、誓愿力,第二个、观照力。你要创造美好的未来,一定要有美好的思想。

    乙三、修习大乘止观

    前面的讲到我们一个个体生命的生命改变,从内心发挥它的力量。我们一种誓愿力、观照力,这个观照当然是很重要的。那么现在我们把这样的一种观照的思考模式,把它运用在净土上。前面是个体生命的成长,那么我们怎么利用心灵的观照来培养对阿弥陀佛的感应道交。这是两个众生的互动,前面是个体众生的单独的成长,这个地方讲我们跟佛之间,怎么透过我们心中的忆念观照来触动佛陀的加持力。那么大乘止观当中,净土宗的第一个根本思想,感应道交的观念。那么什么叫感应道交呢?这个内涵是什么?我们看经文,请合掌:

    丙一、感应道交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这段经文分成两段:

    第一段:譬喻

    第二段:合法

    我们先讲譬喻

    那么佛陀对感应道交的观念,先讲一个世俗容易了解的一个譬喻:

    说在世间上有两个人,某甲跟某乙,某甲跟某乙之间,他们之间未来的生命的相互关系是怎么样呢?

    我们看说是,一专为忆,一人专忘。

    某甲他经常去忆念某乙的好处,哎这个人不错,很勤劳很有慈悲心。你经常忆念他的好处,他的功德,把这个人的好处经常的放在心中,铭记不忘,这叫某甲去忆念某乙。但是呢一人专忘。某乙早就把某甲忘掉了,他心中已经没有某甲的存在了。那么这样子的话,这个某甲跟某乙在未来的生命当中,因缘会怎么样呢?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那么这两个人纵然相逢,你也生长在嘉义,他也生长在嘉义。但是有逢就像没有逢一样。你骑脚踏车过去,他骑摩托车过去。二个见一个面,但是完全不产生作用。或者说“或见非见”即使有见面,你说二个人都在义德寺住,但是看到以后也没什么感觉。彼此间也没有什么互动力量。为什么?因为,单方面的忆念,不能构成感应道交。两个生命体的互动,来自於你心灵的互相的忆念。所以我们知道,心灵的力量很大。他不但影响你个人未来的前途,还影响到二个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你忆念他,他不把你当一回事,你们二个以后还是起不了作用。那么这个是讲单方面的忆念是不能构成感应的。

    那么反过来说,我们看另外一种情况:

    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异。

    那么假设这二个人是互相忆念的,哦,某甲忆念某乙的好处,某乙偶尔也忆念某甲的好处。哎这二个之间因缘就比较深了。乃至於“二忆念深”,不但是偶尔忆念,是经常的忆念。辗转增深,那么这样子二个人在未来生命当中呢,可能会有一生乃至於多生。如果你因缘浅的话是一生,因缘深的话会多生。就像身形跟影子一样,就再也分不开了。所以人跟人之间的相逢,跟你心灵有关系的。就是你是不是彼此的互相忆念。那么佛陀讲出这样忆念的观念,就把这个观念呢,就讲到佛陀跟众生的互相关系了。

    就是“十方如来愍念众生,如母忆子”

    身为一个佛陀,在那种清净的的般涅槃的心中,他的心中因为他过去发那个大悲愿力。所以他虽然证得我空法空,但是那个大悲心是不空的。他那个大悲心释放出那个悲悯众生的心情,就像是母亲来忆念他的独生儿子一样。经常希望跟儿子见一面都好。但是,身为儿子的,假设一心一意只想要离家出走,只想要攀缘三界的果报。不把阿弥陀佛的净土当一回事,“虽忆何为”?我们知道一个观念,我们修净土都知道,我们有心力跟佛力,能念的心跟所念的佛,两种力量都不可思议。但是这个佛力你要把它启动,你要有你的心力。你要心中去忆念他,他才能够启动。你不忆念他,佛陀的力量有四十八种力量,有等于没有。

    很多人都问一个问题,这个念佛真正能够消业障吗?说拜佛一拜能够罪灭河沙。拜佛有这么大的力量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你说呢?

    对啊,你说啊,你说有,它就有,你说它没有,它就没有,很奇怪。我觉得佛菩萨的加持力就是你说怎么样就怎么样。你认为它没有,它果然没有。纵然有,跟你也没关系。你说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种愿望,有四十八种加持力散发在法界当中,随时跟你感应道交。你说:“我说,没有,那真的没有”,那就真的没有。你说“它有,它真的就有”。这个佛力就是这么回事。

    所以你把四十八愿研究透了,你就知道了。你了解阿弥陀佛的功德,忆念他的功德非常重要。你要启发他的功德,你要忆念他。当然你要先了解。所以说这个地方讲到一个观念,感应道交不是单方面的力量。佛陀释放四十八种力量,但是你要把这个力量转化成你的力量。你必须要做一个工作,你要忆念他。诸位有些人做过人家的师长,你知道做师父的最在乎徒弟什么事吗?其实徒弟有没有出息这是其次啦,做师父的最在乎的徒弟:心中有没有我的存在。这个很现实。因为你徒弟不再忆念师父了,两个缘就越来越远了。真的是这样子。你以后做师父你就知道了,做父母亲也是这种观念。这个儿子心中有没有我的存在。因为这样子你们才能保持因缘嘛,母子的因缘,师徒的因缘,彼此互相忆念嘛。所以说佛陀的力量最大。诸位要知道,佛陀的力量再大,他不能主动的帮助你。你要知道这个道理,你要知道这个观念,他只能够被动。你要先释放一种力量,他才能够产生回应。这个是你要知道的一个修净土法门的。这个回应的力量有多大,是你释放的力量有多大,它回应就有多大。

    佛的力量是很大,但他永远是被动的。你心里的力量是主动的。所以我们这样子讲,就讲到三力不可思议了。(29:36)

    其实感应道交他有三种力量:

    第一、佛力不可思议

    佛陀的本愿功德力

    这个地方我们不要详细说明,我们从下一次以后会详细的说明,什么是佛力不可思议。有四十八种力量存在法界当中,等待你去启发它。那么总而言之这是已经成就的功德。

    第二、法力不可思议

    那么这个四十八种力量你要能有一个代表,就是阿弥陀佛的圣号,名以召德,这四十八种力量有一个共通的门。你只要找到这个门,你就能够通入到四十八种力量。这个门就是这个法力。当然最重要就是你要把这个门打开。你要有一个心中的忆念,这是个心力。

    第三、心力不可思议

    你内心的力量,你看诸位很多人身上挂很多的观世音菩萨,唵嘛呢叭弥吽的咒牌。挂一个南无阿弥陀佛的咒牌。诸位你觉得那个有没有加持力。答案只有一个:你说呢?

    对啊,你不相信它的力量它就没有力量,你说这是什么法王加持的,我跟你讲,这个是法王加持的,你不忆念它的存在,你每天做功课的时候,不拿来加持一下,久了他就没有力量。你不忆念它,我们讲一句话,所有外在的力量的加持都是存在的。但是,它永远是被动的,它不会主动的救拔你。你要知道一个概念,你不释放一种力量,它不会产生回应的。所有的外力连佛陀也不例外。他力量再怎么大,他不可能主动救拔你,不可能。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在念佛人就知道,你一定要释放一定的心力,你才能够得到一定的回应。好,我们讲一个公案来加以证明这个事情:

    在《净土圣贤录》的讲到清朝有一个老妇人,这个老妇人是做南北生意的,那么她生意做得很大,南北货的生意啊,后来她先生往生了。这个妇人就独自撑起整个广大的家业。这个老妇人她学了佛以后,知道净土法门,就专心念阿弥陀佛。就把这个事业交给她的子孙来经营。这个老妇人这样子在家里念佛,念了三年,觉得自己完全没有增上,业障也没有消除,烦恼也没有突破,对往生也没有把握,觉得功夫不上路。那么她就去请教一个老和尚,一个叫道源老和尚。道源老和尚就说,你怎么念的。她说我就是怎么怎么念。道源老和尚说你这样念没办法感应道交的。你嘴巴念佛,你心里还是攀缘这些世俗的事情。你没有真实的去忆念佛陀的功德。真实的忆念净土的功德。哎这个老妇人善根很深厚啊,她知道佛力不可思议,但是你要把心力放进去嘛。她之前念佛没有把心力放进去。没有善用心灵的力量,佛力表现不出来,后来她就……老和尚说啊,你从今以后修一个法门,就修《随它去》,什么事情随它去,后来她自封为“百不管”。百不管妇人,这个时候真正把心那从娑婆世界的攀缘真实全部收回来,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后来没有念了多少,就真实的往生了。内心跟阿弥陀佛真实的相应了。同样一句佛号,为什么她之前的时候没有相应,她后来相应呢?因为她前面缺乏一个心力的力量,缺乏心灵的力量放在里面去。我们真实相信有佛陀的力量存在,我们真实相信。但是你要把心力放进去。所有的佛的力量都要透过你心中的忆念。才能够把它启动起来,这个是你修净土宗的必要知道的。它没办法主动救拔你的,不可以。好,那么这个地方你懂了这个净土法门,你就有资格修学了。那么的我们知道感应道交以后,那我们再探讨它的功德利益,当我们心灵不断的忆念阿弥陀佛的功德,忆念我们未来净土的功德,会有什么好处呢?好处讲有两个:

    丙、功德利益

    丁一、现世安乐

    丁二、究竟解脱

    我们先看现世的安乐先看经文:

    现世安乐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燃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这段经文,我们分成两段:第一个,先作一个法说,第二段再讲出一个譬喻。

    先作法说,它说我们一个人的心力,我们要把心灵的力量放进去。那么放什么力量呢?这个地方讲两种力量。第一个忆念,这个“忆”指的是一种观想。你经常要去想象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你经常要把心中的那个净土想出来,然后不断的告诉你。这个地方是我以后要去的。我一定要往生。我一定可以往生。其实一个人要把净土经常放在心中,这一点我们显教做的太差。你看密宗他们对于自己的本尊的功德,法身的功德跟净土的功德,他画一个唐卡,不断的修本尊相应,我一定要去这个地方,我一定要去这个地方。你要把你未来的愿景在心中画出来。忆念佛陀的功德,忆念净土的功德。这个地方的“忆”是观想。那么这个“念”,这个念指的是明基不忘。就执持名号,那是完全修止了,专注在佛号上。所以,我们对阿弥陀佛的功德的启发,有包括了忆佛,有包括了念佛二种方式。我们一般人可能偏重念佛,忽略了忆佛,这是很可惜的。那你不断的忆佛、念佛,你“现前”指的是你现生的利益。或者“当来”。这个当来指临命终的时候,现在见佛或者当来见佛,那么必定是可以见佛。那么见了佛以后呢,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见佛有什么好处呢?你不必假借他的什么持咒、拜忏的方便,你自然可以成就心开。这个地方的心开指的是业障消除,业障消除。你看我们这一念心,我们一般人很难打开,就是你很多业障盖住。所以有些人刚出家的时候,念佛的时候常打瞌睡,做早晚课也昏昏沉沉,暗暗钝钝的。你就是心那个业障把你包住了,所以心没有开。那么你念佛的人,慢慢慢慢就可以把这个业障打开。那么这种打开的方法,当然不是你的力量,而是透过你忆佛念佛启动佛力。帮你打开的。这种情况讲一个譬喻:

    如燃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就好像一个人经常去做香,他身体上没有香气,但是他可以把别人的香气,把外在的香引到你自己的身体,变成你身体的香气,就仰仗他力让自己有香气。这个叫做香光庄严。有香气,光明。这个地方讲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我们的成佛之道,要灭除很多很多的障碍,烦恼障、业障、报障,你有二种选择来完全你的使命,

    第一个、你完全用你心灵的力量

    我们前面讲到你心中发愿,培养一个美好的思想,单独的面对你的烦恼障、业障,这是一个选择。

    第二个、你想说“何必这样子呢?”

    阿弥陀佛存在这么多力量,我可以拿来善巧运用嘛。我可以把阿弥陀佛的功德转成自己的功德嘛。可以把他力引导进来嘛。我自己打佛七的经验我觉得,我现在一年打三次佛七,一个佛三,平均。我觉得念佛法门跟其他的持咒啊有一个很大的差别,你念佛的人到第二天,第三天的时候,你马上感到内心一种寂静的力量产生。法喜、寂静。而且身心非常的调柔舒畅,你一般持咒很难做到这一点。我刚开始也不觉得为什么,后来我最近在编那个四十八愿的讲义,编到四十五愿的时候,我找到了答案了。

    第四十五愿说:

    设我德佛,十方菩萨,闻我名号,皆悉逮得清净、解脱、普等三昧。

    他说你一个人,这个菩萨修菩萨道的时候,能够闻我名号。能够不断的用欢喜心、专注的心来忆念我的名号。你就能够成就解脱普等三昧。这个三昧的力量就是一种调柔寂静的力量。所以诸位你打佛七的时候,你感到调柔寂静,这不是你自己心力创造出来的。那是你心中那个摩尼宝珠,你跟它接触的时候,它这个摩尼宝珠有四十八种力量,其中一种力量就是清净解脱普等三昧,它释放给你的,他力的加被啊。当然,哎也是要你心灵的力量释放出来。对,你要忆念它,它才能够产生反应。所以其实我们如果能够善用佛力,其实你生命当中,你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可以产生一个更好的效果。我们不一定要一个人面对自己的业障,不必这样子辛苦的。我讲一个《净土圣贤录》的公案:在那个《净土圣贤录》的中册,他讲到在明朝有一个居士,叫杨选一居士,杨(木易杨)一(一二三四的一)选(选举的选)杨一选居士,这个居士在一个地方上做一个小官,那么娶一个太太以后,二个都学佛。他太太比他还学的认真。他的夫人,杨夫人平常把家事忙完以后,就专心的念佛。后来这个夫人到了三十一岁的时候,生下一个男孩,之前是生几个女孩子,生下男孩子以后,她就跟杨先生说,我的责任已经了了,我已经给你们一个后代了,从今以后我要专心的念佛了。希望你能够成全我。这个杨先生也不错。好吧,我们家那么大,三合院,你找一间空房子住吧,好好的念佛。这个杨夫人就找一个空房子,就开始很专心的念佛。可以说是,那个说可以说是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念的非常的法喜。但是念没多久啊,她的背上长了一个脓疮,像鸡蛋一样的脓疮,化脓流脓流血出来,找医生看都没有用,但是这个杨夫人,她知道找医生没有用以后,她就很虔诚的求佛力加被。阿弥陀佛有四十八种力量,我一定要把这四十八种力量引导到我的生命里面来。后来又一天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