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中的三惑
    三惑

    三惑是天台宗所说的三种障惑。天台宗人把一切迷事、迷理的妄惑归纳作三类:一、见思惑,二、尘沙惑,三、无明惑。总称“三惑”。

    第一见思惑,是把小乘教中所说见、思二惑合而为一而立此名。

    见惑是见道位上所断的惑,是属于知识的错误见解,即意根对于法境,由不合理的推度分别而起各种邪谬的见解。如于名色、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妄计为我的身见,及于身见上计我为断为常的边见,乃至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利使,又贪、瞋、痴、慢、疑等五钝使,都称为见惑。见惑总有八十八使,欲界苦谛,具足利钝十使;集、灭二谛,除身见、边见、戒禁取见,各有七使;道谛,除身见、边见,有八使;四谛下合为三十二使。色无色二界,只在每谛下除瞋使,其余都和欲界相同,所以二界各有二十八使,合为五十六使。三界相加成八十八使。思惑是思维道(修道)位上所断的惑,是属于情意的颠倒执着。即眼、耳、鼻、舌、身五根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境,贪爱染着,倒想邪求。如于一切顺适心情的境界所起的贪欲及于一切违反心情的境界所起的瞋恚,乃至痴、慢等,都称为思惑,又叫作修惑。

    思惑总有八十一品。三界合为九地,地地各有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贪、瞋、痴慢(上八地无瞋),合称八十一品。这个见思二惑都是对于三界内的事理迷惑不了,因而招致三界的生死,所以称为界内惑。又因障于空理,是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所通共应该断的,所以又称为通惑,而断除这两惑的方法,是用空观,因此把这两惑合称为见思惑。

    第二尘沙惑,是执着于空,迷于界内外尘沙数法,障出假利生。此惑通界内外。界内通二乘有,以见思为体。界外只限于菩萨所断,所以又叫别惑。

    第三无明惑,是一切生死烦恼的根本。昏迷痴暗,障蔽中道实相理,于诸法事理无所明了,所以称为无明。在见思惑中的无明是障蔽空理的惑,是枝末无明;此惑是障蔽中道理的惑,是根本无明,能招致三界外的变易生死,所以矨E为界外惑。此惑也只限于菩萨所断,也称为别惑。

    在四教中,藏、通二教以见惑为理惑,以思惑为事惑,即见惑为迷于无常无我等四谛真理的惑,思惑为迷于色、声等世法事相的惑。别、圆二教以根本开明为理惑,以尘沙及见思为事惑,即根本无明惑为覆蔽中道理的惑,尘沙惑障碍化导,为覆蔽俗谛法的惑。见思惑障碍空寂,为覆蔽真谛法的惑。

    三惑是和三谛不相应的,即不明了空谛理起见思惑,不明了假谛理起尘沙惑,不明了中谛理起无明惑。所以明了三谛理,断三惑,即证三智,成三德。但是三谛是实相的三方面,空、假、中,都是一实相的全体。空显破情之德,假显立法之德,中显绝待之德。所以说空,假、中就在其中,非是和假、中相对之空,而是和假、中相即之空,于是一空一切空。说假、说中,同样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这就是三谛圆融。

    三谛圆融所以证一谛即证三谛。三智是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一切智是于色心依正一切诸法通达毕竟空寂之理,即空谛智。道种智是了知一切种种差别的道法,即假谛智。一切种智是于一切诸法上通达本有性德之体,即中谛智。在四教的别教中,三惑其体各别,因而次第断除,三智也次第发得。就中先修空观,破见思惑,得一切智,证真谛理。次修假观,破尘沙惑,得道种智,了知假谛恒沙法门。后修中观,破无明惑,得一切种智,证中道法身。这样,由隔历的次第三观断三惑、得三智。

    然而在圆教就不这样,三谛既然圆融,而能障蔽它的三惑也就同体,即就迷于绝对理的一惑,把它的粗分叫作见思,细分叫作尘沙,极细分叫作无明。一惑即三惑,所以起一惑即障蔽三谛,粗分的见思障蔽空谛,细分的尘沙障蔽假谛,极细分的无明障蔽中谛,其实,却是一心三惑,又称为同体三惑。

    断一惑即断三惑,得一智即得三智,这称为“三惑顿断”,“三智一心中得”。但就断惑的渐次上,先在十信位断见思和尘沙,其中初信断三界的见惑,次六信断三界的思惑,后三信断界内外的尘沙惑。从十住位的初住以后到十地渐次断无明一品,证中道理一分,即断四十品惑。更破一品无明,进入等觉位。再进而破第四十二品无明,发究竟圆满的觉智,智断二德圆满,即为圆教的妙觉果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