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连耶舍(公元489-589年),或称那连提离耶舍,华言尊称。北印度乌苌国(今巴基斯坦境内)人。年十七,出家学道,寻访名师,备闻正教。年二十一,受具足戒,曾研究律学五年。因闻嗜宿叹佛遗迹,乃外出游方,“五天游四”叫其足迹所至,北抵雪山,南至狮子(今斯里兰卡),经历大小六十余国,行程十五万里,到处参访明德,遍礼圣迹。
据《续高僧传》卷二《那连提离耶舍传》云:耶舍形像特异,“面首形伟,待异常伦,顶起肉鬃,耸若云峰,目正处中,上下量等,耳高且长”。道宣谓此乃传法硕德之像。耶舍在游方途中,曾遇一善知识,其人曾劝他修道,否则将后悔莫及。彼云:“若能静修,应获圣果,恐汝游涉,终无所成。尔日虽闻,情无领悟。晚来却想,悔将何及广耶舍获此启示,终回乌苌。其所住寺,遭火焚毁,乃结伴至雪山似北弘化。后逢突厥之乱,西返无望,因而辗转流徒,来到中国,于天保七年(公元556年)进入高齐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受到文宣帝高洋的礼遇,被安置住天平寺。
耶舍到邺不久,即应高洋之请,开始译经工作。在高齐朝廷支持之下,译出经论数十卷。他曾被任命为昭玄大统,“所获供禄,不专自资,好起慈惠,乐兴福业,设供饭僧,施诸贫乏,狱囚系畜,咸将济之”。由此可见耶舍乃乐善好施之人。
北周建德六年(公元577年),周武灭齐,佛教亦受冲击。耶舍被迫“外假俗服,内袭三衣,避地东西,不遑宁息”。后杨坚统一南北,建立隋王朝,耶舍亦于开皇二年(公无582年)被延至京(今西安),住大兴善寺,与诸明德,重振译事。他年虽朽迈,然行转精勤。后移居广济寺,成为外国僧主。患病,天子、皇后亲临慰问。他叹日:“我本外客,德行未隆,乘舆今降,重法故尔。内抚其心,惭俱宋集。”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忽一日告其弟子留:“吾年老力微,不久去世。及今明了,诫尔门徒;佛法难逢。宜勤修学,人身难获,慎勿空过”。言毕,就枕而逝,世寿一盲。
耶舍译经,分前后两期,前期为高齐时代,译经七部,五十二卷(实为五十一卷),后期为隋开皇年间,译经八部,二十八卷。先后共译经论一十五部,八十余卷。他所出经,各《经录》按时间先后分别记载。唐道宣、《大唐内典录》卷四和卷五载其经名及卷数如下:
《菩萨见实三昧经》十四卷、《月藏丝》十三卷、《明灯三昧经》十卷、《大悲经》五卷、《须弥藏经》二卷、《燃灯经》一卷、《法胜降毗罢论》七卷(以上径、论,皆于邢都择出八《大才等日藏经》十五卷、《力庄严三昧经》三卷、《大庄严法门经》二卷、《廷护长者经》二卷、《蓬花面经》二卷、《大云轮请雨经》二卷、《牢固女经》一卷、《百佛名经》一卷(以上诸经,皆于隋开皇年间春长妄译出)。
那连耶舍在华数十年,逢乱世,历三朝,未能充分施展其才华。尽管如此,他仍为译经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