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通玄
    李通玄(公元635一730年),人称李长者,华严学家。沧州(今河北沧县)人。早年研究《易经》。年四十以后,转攻佛学,尤潜心《华严》。其时正值武周时代,于阗沙门实叉难陀译出八十《华严》。开元七年(公元715年),李得新译《华严》抄本,至并州孟县,住高仙奴家,拟造论弘扬。传说他日食枣十枚、柏叶饼一张,故人称其为“枣柏大士”。他专心著书,三年足不出户。其后移居神福山原下之土龛(即太原寿阳方山土龛,俗称窑桐),继续写作,经过五年努力,全论告成,号曰《新华严经论》(四十卷)。李又著有《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四卷、《会释》七卷(附论文)、《略释》(亦名《华严经中卷大意略叙》一卷、《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一卷,现均存。李之著述佚失者有《十玄六相》、《百门义海》、《普贤行门》、《华严观》、《十门玄义排科释略》、《眼目论》及若干诗赋等。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卒,世寿九十有六。

    李通玄研究《华严》,有许多独到见解,与传统的如杜顺、法藏等人的华严思想,有所不同。他的代表作,即《新华严经论》。该书卷首,即立十门解释《华严经》之义旨:一、明依教分宗,二、明依宗教别,三、明教义差别,四、明诚佛同别,五、明见佛差别,六、明说教时分,七、明净土实权,八、明摄化境界,九、明因果延促,十、明会教始终。这十门,概括了八十卷〈华严〉的内容。

    李在《新华严经论》中,还就整个佛教立十宗、十教的教判。此与以法藏为首的传统的五教十宗教判迥然不同。李还将八十《华严》之结构分为十段,有序朱正分、流通分。在解释《入法界品》中倡导三圣圆融说,谓文殊、普贤、佛(法身佛)之三德,体用主伴无碍。文殊以理会行,普贤以行会理,体用相摄,成一真法界。又谓文殊为法身之妙慧,普贤为万行之盛德,二圣合体,体用自如,即名为佛。进而谓一一位次、法门、互相成就,如因陀罗网,互相摄入,一摄一切,一切摄一等。

    李通玄的华严思想,不墨守陈规,根据自己研究的心得体会,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在佛学界曾引起很大兴趣。他的《新华严经论》写成后,并未立即弘布。直至他死后五年,始由僧人广超等传写流通。唐宣宗大中年间(公元857-859年),福州开元寺比丘志宁将其论文会人八十《华严》经文之下,被称为《华严经合论》,使《华严》经成为一百二十卷。宋、明两代,均有人就其著作与学术思想著书介绍,如宋戒环的《大方广佛华严经要解》(一卷)、明李贽的《华严经合论简要》(四卷)、明方泽的《华严经合论纂要》(三卷)等。由于李早年曾研究《易经》,他在《新华严经论》中,就不免有以〈易》之思想解释《华严》之处,这就更引起学术界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