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义平等】指心王与心所相应关系,有四种平等之义。此为唯识宗的主张。即一、时平等,谓心王心所同一刹那生起作用。二、所依平等,谓心王心所二者之所依相等。三、所缘平等,谓心王心所所缘之相分非同一,但却相似。四、事平等,谓心王心所之自体分非同一而却类似。《成唯识论》卷三称︰‘行相虽异,而时依同所缘事等,故名相应。’
【四业】此指依受报时期,及其业之定与不定而分的:一、顺现法受业,又作顺现业,乃现生造业,现世受果报。二、顺次生受业,又作顺生业,即此生造业,于未来之次生受果报。三、顺后次受业,又作顺后业,此生作业,延长至第三生以后受报。四、顺不定受业,现生造业,然受报之时期不定者。前三业统称决定业或定受业,第四业则称不定业或不定受业。见《俱舍论卷》十五。参阅‘黑白四业’。
【四爱生】一衣服爱,二饮食爱,三卧具爱,四有无有爱。于有生爱于无有亦生爱也。见《俱舍论》卷二十二。
【四道】指断除烦恼、证得真理的四种过程,依此可证得涅槃之果,为一切佛教修习方法之概括。此四道为:一、加行道,又称方便道。即于无间道之前,为求断除烦恼,而行准备之修行。二、无间道,又称无碍道。即直接断除烦恼之修行,由此可无间隔地进入解脱道。三、解脱道,即已自烦恼中解脱,证得真理,获得解脱之修行。四、胜进道,又称胜道、三余道。即于解脱道之后,更进一步行其余之殊胜行,而全然完成解脱;或满足断惑,而作观察之修行。见《俱舍论》卷二十五。
【四烦恼】又作四惑、四根本烦恼。即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在唯识宗的理论上,此为与第七末那识相应而起的四种根本烦恼。我痴,即无明,谓愚于我之相而迷于无我之理。我见,即我执,谓对于非我之法妄计为我。我慢,即倨傲,谓恃所执之我,令心高举。我爱,即我贪,谓对于所执之我深生耽著。见《成唯识论》卷四。
【四种不善】诸法之善与不善,可由胜义、自性、相应、等起四种因素以决定。其中之四种不善,即:一、胜义不善,谓由真谛之实义定不善之义,则知一切之有漏生死法,总为不善。盖此中虽有善、有不善,但皆以苦为自性,犹如痼疾,极不安稳。二、自性不善,指无惭、无愧,及贪、嗔、痴三不善根。盖有漏法中,此五法之自体不善,犹如毒药。三、相应不善,指与无惭、无愧、贪嗔痴相应,而同时俱生之一切心、心所。盖由相应方成不善之性,若不应,则不然,犹如掺杂毒药之水。四、等起不善,为自性不善与相应不善所引起之身、语二业与不相应行法。盖依善起善,依恶起恶,能起与所起同等,故称等起不善,如饮毒药汁而生之乳。见《俱舍论》卷十三。参阅‘四种善’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