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划)141
    【顿渐二机】修唯识行的菩萨,以其种性之不同,复有二种,就是顿机与渐机,因此而有证果迟速有所不同。顿机者不修二乘行,直入菩萨道,此又名直往菩萨,这是五种性中的菩萨种性。此类行者是无始以来,第八识中具足无漏的菩提种子,所以又称决定种性。渐机者是五性中的不定种性,此是无始以来,具足三乘无漏种子,先修二乘行,由浅入深,先证小乘果,回心向大,趣入菩萨行位,求证佛果。

    【圣教相违难】这是‘唯识九难’的第三难。外人问曰:如果没有心外实有的色法,为什么世尊在《阿含经》中,说有六根、六尘的十二处的教呢?论主答:其实这六根、六尘,仍是依托内识所变现。世尊为了要破众生的我执,证得我空,故说眼等六根和色等六境内外处的教法。同时为遮除断见(外道计众生死后断灭),说有中阴身续于死后一样,都是随宜的方便而说,非许实有。为化导执有实法的众生,证得法空,才又说这唯识之教,使知外法也不是实有。见《成唯识论》卷十,参阅‘唯识九难’条。

    【精进波罗蜜多】修唯识行,于修习位所修的十种胜行之一。精进有三种:一、被甲精进,即修行波罗蜜多,如勇士身被坚甲上阵,没有怯弱。二、摄善精进,即于一切善法,加行精进。三、利乐精进,即利乐自他精进不息。见《成唯识论》卷十。参阅‘十波罗蜜’条。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凡四卷。楞伽本为山名;阿跋多罗为‘入’之义。意谓佛陀入此山所说的宝经,为唯识宗所依六经之一。本经宣说世界万有皆由心识所造,吾人认识作用的对象不在外界而在内心。系结合如来藏思想与唯识阿赖耶识思想,为代表印度后期大乘佛教思想的经典,其成立年代约在公元四百年前后。全经一再强调,迷的根源,乃在于无始以来的习气,及未能了知诸法乃自心之显现,故若能彻悟意识之本性,舍离能取、所取之对立,则可臻于无所分别之世界。本经注疏极多,有《入楞伽经疏》五卷(菩提流支)、《楞伽经疏》七卷(新罗元晓)、《楞伽经疏》六卷(隋代昙迁)、《楞伽经注》五卷(唐代智严)、《入楞伽心玄义》一卷(法藏)等。

    十四划

    【种子】种子为法相宗所立,是唯识学上极重要之基本理论。种子者,指在阿赖耶识中生起一切有漏无漏诸法的功能。《成唯识论》卷二曰;‘此中何法名为种子,谓本识(阿赖耶识)中,亲自生果功能差别。此与本识及所生果,不一不异。体用因果,理应尔故。’识为一种功能,此功能在未发生作用,於潜在状态时,不称识而称种子;其发生作用即起现行时,不称种子而称识。所谓现行,即是能生起色、心各别不同现象的作用。种种不同色心现象,都自有他的亲因,此亲因即称为功能,又名为种子。种子者,以其有生起诸法的作用,犹如草木种子,能生芽茎也。原来所谓世间一切诸法,即世间种种精神的、物质的现象,皆是阿赖耶识中种子变现而起。阿赖耶识摄持诸法种子,有生起色、心诸法的力用,此力用即称为种子。沉隐的种子(即潜伏的功能)生起色、心诸法时,称为现行。所以种子、阿赖耶识、和它所生起的现行果法,这三者是体用因果的关系,所以是‘不一不异’。因为本识是体,种子是用,体用之间,体是体,用是用,所以非一;但体是此用之体,用是此体之用,体不离用,用不离体,所以非异。再者,种子与现行之间,种子是因,现行是果,因是因,果是果,所以非一;但因是此果之因,果是此因之果,所以非异。这体用因果的道理,‘理应故尔’。见《成唯识论述记》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