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古学】十大论师中的难陀,造《唯识三十颂》释论,他的唯识理论维持世亲旧说,为后代称为‘唯识古学’。
【唯识成空难】这是‘唯识九难’的第四难。外人问:若一切法空,这唯识性岂不是也空了吗?论主答曰:不空。怎样不空?答:因为唯识的真如性不是所执的法。也就是说,依内识所变的似有外法,众生妄计为实,然而以理推征,实不可得,所以说是法空,并不是离言正智所证的唯识实性也是没有。如果唯识也没有了,那就没有了俗谛。俗谛若无,真谛也就没有了。因为真不自真,待俗而真;俗不自俗,待真而俗;真俗二谛,是互相对待而建立的啊。如果有人拨无二谛,那就是恶取空!诸佛都说,没有法药可以治疗这种人空病。由此可知,诸法有遍计所执无的空,也有依他圆成实的不空。因此弥勒菩萨,才说出前面那两首颂文。见《成唯识论》卷十,参阅‘唯识九难’条。
【唯识宗】为法相宗的异名,由决判诸法体性相状故,名法相宗;由明万法唯识的妙理故,名唯识宗。为我国大乘八宗之一,此宗学统,传自印度的瑜伽行学派。在印度,佛陀入灭后九百年,无著菩萨出世,于佛教化地部出家,后来读大乘经典,转小入大,修习大乘,传说在兜率天的弥勒菩萨,曾降临中印度阿瑜陀国的踰遮那讲堂,为无著说《五部大论》,无著禀承其说,广造论典,弘传法相宗义;其弟世亲继之,造《五蕴论》、《百法论》、《唯识三十颂》、《唯识二十颂》等论典而大成唯识宗。此在印度,又称为瑜伽行学派,与大乘空宗的中观学派相对立。
世亲晚年造《唯识三十颂》,仅完成颂文,长行未撰而示寂,此后百年之间,难陀、护法等十大论师,先后各造《唯识三十颂》释论。护法的弟子戒贤,穷通瑜伽、唯识学的奥义,于那烂陀寺盛弘此宗,我国唐代玄奘三藏,游学印度期间,从戒贤受学五年,回国后广译此宗经论,建立此宗;其弟子窥基继之,广造论疏,此宗规模乃备,此为本宗学统的概要。参阅‘瑜伽行学派’条,‘唯识宗’条。
【唯识所因难】这是‘唯识九难’的第一难。外人难曰:由什么教理来成立唯识之义呢?论主答曰:如《华严经》说:‘三界唯心’。《解深密经》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楞伽经》说:‘诸法皆不离心’。《无垢经》说:‘有情随心垢净’。《阿毗达磨经》又说:‘成就四智的菩萨,便能悟入唯识无境’。什么叫做四智?即一、相违识相智,二、无所缘识智,三、自应无倒智,四、随三智转智。菩萨成就以上四智,对唯识的道理决定悟入。所以《厚严经》上有颂曰:‘心意识所缘,皆非离自性,故我说一切,唯有识无余’。意思是说;八识的所缘,都不是离开了其自体而别有外境。所以我说一切有为、无为、世、出世法,都唯有识,而没有其余的外境。在经论上,诸如此类的证明很多,非止一颂。眼等五识中的任何一识,和其余的四种识一样,不能直接缘取离自眼识的色等。因为共余的识也是识,和眼识等一样,也不能直接缘取离开自识的各种事物。这种直接所缘,肯定离不开识,相、见二分随一所摄,如彼能缘的见分。因为是所缘法,就如相应法一样,肯定离不开心法和心所法。像这样的正确道理,不只一种,确实能够证明唯识道理,所以对唯识应当深刻相信并接受。心外所计的实我、实法,是不存在的;真如空理和能缘的识不是没有的,这样初离有、后离无,所以符合中道实理。弥勒菩萨依这种道理,说了二首偈颂曰:‘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颂文的意思是:‘有情虚妄分别的心是有的,但在这虚妄分别的心里,能、所二取或我、法二相,那是没有的。虚妄分别的心裹,唯有胜义谛的空性;此空性中,也唯有世俗谛的虚妄分别。虚妄分别是有为法,空性是无为法。一切有为、无为,由于二谛有故,所以非空;二取无故,所以非不空。这二谛的有、二取的无、及虚妄分别与真空的互有,并不是一味的说空,也不是一味的说有,而是分别中有空,空中有分别,就叫做符合中道。’这两首颂,虽然是依染分的依他而说,实际上这种道理亦有净分的依他,这是意在言的外说法。见《成唯识论》卷十,参阅‘唯识九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