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真住】修唯识行历经四十一阶位,此为初十位的第八位,此位菩萨,自发心起,始终不倒退,不起邪魔破菩提之心,三业清净,悟情器二世间,无虚伪,无染著。参阅‘十住’条。
【庵摩罗识】又作阿摩罗识、阿末罗识。译曰清净识、无垢识、真如识等,为‘摄论九识’中的第九识。《金刚三昧经》曰︰‘诸佛如来,常以一觉而转诸识,入庵摩罗。’《宗镜录》五十六曰:‘庵摩罗,翻无垢识,体非一异,名真如识’。旧译家以阿赖耶识之外别有此识,而建立九识;新译家谓此是阿赖耶识果上之名,不别立此识。《成唯识论》卷三举第八识之异名曰:‘或名无垢识,最极清净。’
【黑白四业】指四种不同的业果报应。依业的善与不善来分:一、黑黑异熟业,又作黑黑业。此为欲界的不善业,以其因、果皆为黑秽,染污其性而招感苦果,即黑业(恶业)招感黑异熟(不可意的异熟果),故称黑黑异熟业。如堕阿鼻地狱、畜生、饿鬼等黑业业果,皆系由于黑业业因所致。二、白白异熟业,又作白白业。色界的善业,称为白业;其因果皆净白不杂黑,因善业而感乐果,故称白白异熟业,如色、无色界及欲界部分之人、天所感之果。三、黑白黑白异熟业,又作黑白业。乃欲之善业杂有恶业者,以其善恶交参,故感白黑间杂之果,如人趣、天趣等。四、非黑非白无异熟业,又作不黑不白无报业。以其永断前三业,性不染污,故称非黑;亦不招白之异熟果,故称非白。此为离黑白相之清净无漏业,即为达到涅槃境界之修习。以上,前三业为所对治,后一业为能对治。见《瑜伽师地论》卷九。
十三划
【业】业的梵语Karman,音译羯磨,义译造作,其实就是行为。有情的行为有三方面,即是身、语、意三行,行为的后果就是业。身、语、意三者的种种造作,有善、恶、无记三性之分,而以善恶之业为因,可招感来生苦乐之果。故《俱舍论》曰:造作名业;《成唯识论》曰:‘能感后有诸业名业’。业之为物,颇难了解,它无形无相,无质无量,但起心动意,皆成业种,支配著有情未来的命运。近代学人梁启超,于其《佛陀时代与原始佛教教理纲要》一书中,有一段解释‘业’的文字,文曰:‘业,梵名音译为羯磨,用现在的话来解释,大约是各人凭自己的意志力,不断的活动。活动反应的结果,造成自己的性格,这性格又成为将来活动的根抵,支配自己的运命。从支配运命那一点说,名曰业果或业报。业是永远不灭的,除非业尽——意志停止活动。活动若转一个方向,业便也转个方向而存在,业果业报决非以一期生命的死亡而终了,死亡不过是这色身循物理的法则由聚而散。生命并不是纯物质的,所以各人所造业,并不因物质的身体之死亡而消灭,死亡之后,业力会自己驱引自己换一个别的方向别的形式,又形成一个新生命。这种转变形态名曰轮回。懂得轮回道理,便可以证明业力不灭的原则。’如果以现代的观念语言来诠释业,业就是身心行为的后果。身心行为无非是思想、语言、动作,这在佛法中称为身、语、意三业。我人的日常行为有其惯性,此称为业习。此行为惯性有指导身心活动倾向之势用,称之为业力。我人的习性,有先天俱有的,有后天养成的。先天俱有者,应是多生以来生活经验熏习所成;后天养成的,当与今生生活环境与行为习惯性有关。先天后天的习气形成我人的性格,性格复支配我人的行为,又形成未来的性格,所以业力是一种支配我人命运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