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二十五划)43
    【业杂染】三杂染之一,指从烦恼生,或助烦恼造作身、语、意三者之业。参阅‘三杂染’条。

    【业类差别】业力的分类,在佛经中至为复杂,名目繁多,不胜枚举。兹以名数分类,举其重要者四种:一、二业类:有善业与恶业,引业与满业,故思业与不故思业,黑业与白业,作业与不作业,增长业与不增长业,定受业与不定受业,异熟已熟业与已熟未熟业,重业与轻业,共业与不共业等。二、三类业:有身、语、意三业,善、不善、无记三业,福、非福、不动三业,顺现法受、顺生受、顺后受三业,过去、未来、现在三业,三曲业,律仪、不律仪、非律仪非不律仪三业,施性业、戒性业、修性业三业,欲系业、色系业、无色系三业,以至于三秽业,三浊业,三清净业等等。三、四类业:黑黑异熟业、白白异熟业、黑白黑白异熟业、非黑白无异熟业能尽诸业等。四、十类业:即十善业道、十恶业道。

    【意】思量事物曰意。《成唯识论》卷五曰:‘薄伽梵,处处经中说心、意、识。三种别义,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别名识。是三别义。’《俱舍论》卷四曰:‘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别故名识。心意识三名,所诠义虽异,而体是一如。’梁译之《摄大乘论》卷一曰:‘以识生依止为意。释曰:若心前灭后生,无间能生后心,说此名意。’

    【意生身】又作意成身、意成色身。非父母所生的身体,乃初地以上之菩萨为济度众生,依‘意’所化生之身。此外,中有之身、劫初之人、色界、无色界、变化身、界外之变易身等,均属意生身。见《成唯识论》卷八。

    【意地】又作意识、意根。凡个体之内心能生起一切思想者,称为意地。可略分下列二说:一、指第六识(意识),可全面支配个体之存在,亦为吾人产生认识作用、成就万事之根源。二、指意识之省察阶段。见《瑜伽论记》卷一。

    【意志】此有广义狭义的解释。自广义来说,意志为自然冲动的欲望;自狭义来说,则为意识间多种动机、目标、方法的一种选择,而欲获实现者。在佛教中说,凡意志之活动,称为思业;已发为行动者,称为思已业(身业、语业)。行蕴的行,亦含有意志的意义。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谓,一切生命现象的根源为其原意志,而意志本身常为盲目之冲动。佛教学者即借用此盲目意志以喻‘行’。然此种形上学根源之意志论,与佛教原本之立场相反。佛陀否定世界为神之意志(神意说)或宿命说,亦否定‘无因无缘’之说,而主张个人应本其自由意志为主之努力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