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第二卷

    好,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页,这个地方是讲到甲二、舍此求彼疑。

    前面的疑惑是讲到菩萨慈悲跟智慧的问题;这个地方的疑惑,是讲到菩萨在修行当中,理观跟事修相互冲突的问题。

    这个地方的大意是说:我们在修理观的时候是平等的,当我们观察我空、法空真理的时候,我们思惟【心空如太空,豁然无可触,一真法界中,寂照常安住】。所以我们在修空观的时候,是进入到一真法界,也就是说我们从一种对立的法界,回归到一个一分法的平等法界,在这个法界当中,没有娑婆世界可以厌离,也没极乐世界好追求,也没持戒跟不持戒的问题,这种对立的问题通通没有,那是我们进入三昧的时候。

    但是当我们从真如三昧出来的时候,我们又回到一个二分法的法界,持戒跟破戒的对立,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的对立,这个时候就要善知取舍。所以我们不要用修观的意境,来混滥现实的生活,理观跟事修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你进入理观的时候,那个法界是平等的;你从理观出来的时候,现实是一个对立的世界:所以你要把理跟事弄清楚。

    好,这个地方是理跟事的相互作用,我们看第二个别答,别答当中分成三小段,我们先看第一小段:【二别答者,夫不生不灭者:

    于生缘中,诸法和合,不守自性,求于生体,亦不可得!】

    我们在修平等的真如观时,我们会从一个对立的世界,进入到不生不灭的世界。这个不生不灭是二句话:不生是一句话,不灭又是一句话。一般来说,我们经常活在生,存在;灭,不存在。这个东西存在了,你的生命体存在、你的生命体不存在,什么东西都是存在跟不存在的对立。那你入了真如观的时候,你是存在也不可得、不存在也不可得。这个意思就是说,这个不生不灭的道理,是从哪里去体验的呢?就是在这个生灭因缘当中,你看到一切法因缘的和合,它这个时候就不守在自性空的真理,就显现如梦如幻的现象出来。虽然有它现象的作用,但是它自性的本体是不可得的,所以这个空性是从缘起当中观空的,不能说离开缘起观空。就是说什么叫空?你看到它──生也没有真正的生,灭也没有真正的灭,所谓的生是因缘生,灭也是因缘灭,从本性来说它是不可得,这个道理叫做不生不灭。

    好,第二段就详细说明。【此生生时,无所从来,故名不生;不灭者,诸法散时,不守自性,言我散灭,此散灭时,去无所至,故言不灭。】

    我们讲不生不灭这个道理,我们要先看事相,就是你要了解不生不灭,你要了解什么是生,什么是灭。我们先看什么是生?

    【此生生时,无所从来,故名不生。】刚刚我们上课的时候,维那师敲磬,大家听到声音的存在,声音生起来。那为什么会有声音呢?诸法和合嘛,因为有这个磬,有能敲的磬槌,然后敲这个磬,二个和合,这个时候,这个声音,从没有当中,突然间生,本无今有,显现出来。但是这个生,你怎么知道它是生即无生呢?因为它无所从来。如果这个声音,是有真实的自体,它一定有一个来的处所,它不会突然间来,它一定有它的处所。那你问说:刚刚我们没有敲磬之前,声音还没有出来之前,它在哪里?它潜伏在哪里?找不到。既然它没有一个来处,所以它是无生,它是自性空。

    什么叫不灭呢?【诸法散时,不守自性,言我散灭,此散灭时,去无所至,故言不灭。】你现在去听磬的声音,已消失掉了。那你说磬的声音,刚刚还在啊?现在这个声音跑哪里去呢?找不到了。去无所至,所以我们讲不灭。也就是说,生只是一个因缘的和合相,我们安立做生;所谓的灭是因缘的破坏相,我们叫灭:从本性来说,没有真实的生、也没有真实的灭可得。因为它都是一个因缘相,因缘的和合,我们安立做生;因缘的坏灭,我们安立做灭,是这样子的。就是这个生灭的相,它是自性空的,所以安立做不生不灭,你不能离开因缘所生法来谈真理,所谓的真理,是约着因缘所生法而安立的,就讲这个道理。

    以下第三段就简别过非:【非谓因缘生外,别有不生不灭;亦非不求生净土,唤作无生。《维摩经》云: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

    所以我们在修空观的时候,要切记不要离开因缘所生法,而另外追求一个不生不灭的理体,就是你把因缘所生法跟真理切开来,这样是不对的。因为这个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二个是分不开的,一个是约诸法的本体,一个是约诸法的作用,所以你不是说不求生净土就叫作无生。你不求生净土,你在娑婆世界,你也是一个执着。你说求生净土是执着,那你在娑婆世界也是执着!

    所以《维摩经》上说:菩萨观一切法空的时候,是看到清净国土是空,众生杂染的国土也是空,虽然看到诸佛的国土跟众生的国土都是自性空;但是从因缘上,也不妨碍菩萨广修净土,成就自力的功德,广泛的度化众生,成就利他的功德。观一切法空,但是不妨碍它的作用。你不妨观娑婆世界是空,也不妨观察极乐世界是自性空,但是你照样求生净土。为什么?因为诸法皆空,因果不空、作用不空,作用是不能讲空的。你一个人空掉因缘、空掉作用,那是断灭空,你空只能空掉它的自体。

    上次我们讲文昌帝君的故事,文昌帝君他的生命有三个阶段:你看他十七世做一个士大夫,一个知书达理的读书人;十七世以后做一个尊贵的国王,到赵王如意的时候,一个人福报现前,就会跟人家产生瓜葛,有所求嘛,然后就跟吕后结下恶因缘,结果起了烦恼;第三生就变成一条大蟒蛇,就开始造恶业了,后来就招感全身是虫来咬他的身体。文昌帝君现在可能是一个大菩萨,假设文昌帝君他现在是一个大菩萨,他回顾他的过去──自性空;但是在他的过去当中,每一个自性空当中,所留下的作用是不空的。他曾经做过十七世的士大夫,现在他回顾是毕竟空,因为去无所止,不晓得跑到哪里去了;但是他累积那些读书的善根、智慧的善根不空,是不是?他曾经做过大蟒蛇,之后造的那些杀业也不空,他以后即使是一个圣人,也要为他的罪业付出代价。当然圣人在受果报的时候,没有痛苦,没有痛苦是一回事,只要你过去的杀业在,就算你是一个圣人,你照样要受这个如梦如幻的痛苦果报,这个因果是不能空的。

    我们要把空跟有分开来看,比如说你拜佛,你在拜佛的过程当中,身业的礼拜、口业的赞叹、意业的归依,身口意这样的造作,它是不是生灭变异的?你也可以说拜佛的本性是空,因为它是生灭法,你看你拜完佛以后,那个拜佛跑到哪里去了?找不到,那个影像找不到。但是这个拜佛,在你的生命当中,累积了一种功能、一种潜伏的功能,那个功能不能讲空,它会引导你的生命趋向安乐的果报,这种潜伏的功能你不能讲空。比如说你造了杀业,你杀死一只蚂蚁,你在杀的过程当中,是生灭法,刹那刹那生灭;但是你造完以后,累积在你心中的那个功能是不空的。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诸法皆空,因果不空,这个地方你要清楚,你不能以理碍事。所以菩萨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菩萨他也知道净土是自性空、娑婆世界也是自性空,但是他还是炽然的求生净土、炽然的广度众生,这二个没有障碍的,理不障碍事,事也不障碍理。这个地方,大家要好好体会。这个地方,说明往生净土是不违背二空真如之理的,因为一个是理、一个是事,这二个是没有冲突的。

    下一段就说明唯心净土的问题,这当中有三小段,我们先看第一小段:【诸佛说法,常依二谛,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

    这个地方是一个简略的说明。说佛陀在解释生命现象的时候,他把生命分成二部分:一个是讲真谛,一个是讲俗谛。佛陀在解释生命的时候,往往是把生命分成:一个是体性,一个是作用。所以我们在讲体性的时候,要怎么讲呢?要不坏假名,而说二空之相。你说一切法空,但是在空中,你不能违背它的假名、假相、假用,这个因果是不空的,你这样的空才是真实的空,空不能破坏因果的作用,就是你这个真谛不能破坏俗谛,这个真谛才是真的真谛。

    我们知道这个道理,就可以看下一段,第二段就说明什么叫做唯心净土的道理:【智者炽然求生净土,达生体不可得,即是真无生,此谓心净故,即佛土净。愚者,为生所缚,闻生即作生解,闻无生即作无生解,不知生者即是无生,无生即是生。】

    从二谛圆融的角度,什么叫做唯心净土呢?说一个真实通达空性的人,他的心情是炽然的求生净土,他明明知道娑婆世界是空,但是他非常的厌恶娑婆世界。为什么呢?虽然生体不可得,但是作用,娑婆世界它所带动的这些杂染的作用,这一部分是不空的,这样才是真正的无生。

    所以说,心净故即佛土净,这句话是说心净则佛土净。你想要到清净的国土去,你一定要净化你的内心,你想要跟弥陀感应道交,不是你佛号念得很多就能感应道交,你的内心一大堆颠倒、妄想,你怎么求生净土呢?佛陀的心是清净的,你的心是颠倒的,这二个怎么能够感应在一起呢?本质不一样嘛!所以为什么往生净土,一定要正念分明。

    我们不要求你的业跟佛陀的业完全一样,这样子强人所难,因为佛陀修了三大阿僧祇劫,我们才修多久!所以往生净土,我们不强调业相同,但是强调你的念头跟佛陀的念要相随顺,起码!比如说我跟他心心相印,那你们二个本质不相应,能够心心相印吗?你的心是杂染的、颠颠倒倒的,佛陀是清净的,这二个怎么相应呢?你说!所以说你一定要心净,你才能够正念分明、才能够感招弥陀的本愿摄受,所以求生净土。所以心净故即佛土净,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莫向外求。

    莫向外求不是叫你不求,你说:诶,莫向外求,那我什么都不求了。那你也错了,它告诉你要求,但是向内去栽培你的信愿行,向这个地方求,不要一天到晚做一些表面的工作。所以唯心净土的意思,不是说叫你不求生净土,而是告诉你不要向外去追求,净土在你的内心,你要把你心中的信、愿、持名栽培好,你自然感应道交,所以我们要知道唯心净土的意思,就是要你莫向外求。

    下面就简别过非。一个愚痴的人,为生所缚,闻生即作生解,有些人讲求生净土,就对因缘所生法产生执着了,闻生,看到因缘法就向外追求,这个人是执有。这个人会求生净土,一般都是向外追求的,佛号会念得很多,但是心中的烦恼颠倒,从来不对治,还是心作佛、是心是心随妄转,他以为把佛号累积起来,就可以跟弥陀感应道交了,这个错了。感应道交,不是以佛号的多寡,是在于你临终的时候是不是能够正念分明。所以说,执著有相的人,在有相上产生执着。

    执着空性的人说:哦,莫向外求,那我什么都不求了。那这样子也不对,它没有告诉你不求,它告诉你莫向外求,所以执着空的人,就什么都不求。那这二个都偏一边了,所以不知道生者即是无生,无生即是生。佛陀讲缘起,是因为它性空,所以缘起;佛陀说性空,因为它性空,所以生命有无量的可能性:所以这个空跟有是一体两面。这一段是简别过非,第三段就说明邪见产生的过失。

    【不达此理,横相是非,嗔他求生净土,几许误哉!此则是谤法罪人,邪见外道也!】

    我们一个修大乘佛法的人,不能把理观跟事修加以调和,只是一味的执着空性,来否定事相上的对治,这样子就错乱整个四圣法界的清净缘起,看到别人求生净土加以讥嫌,这种的过失,结果变成谤法罪人,因为你辜负阿弥陀佛依止大悲心创造净土的一片苦心,你也丧失让众生得度的一个好因缘,那这样子就是邪见外道,自误而误人了。

    如果有人受持《法华经》,你会对《法华经》里面的一段经文印象深刻──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我们都知道每一个人要消灭心中的无明妄想,一定要悟入真实相,一个要明白道理才能够消灭颠倒。

    我们都喜欢真实相,但是你不能忽略了方便门。所以你看《法华经》二十八品,智者大师亲口说:《法华经》最重要的是〈方便品〉。他说:没有〈方便品〉,所有的开权显实通通没有意义。

    〈方便品〉当中广说整个修学的方便,其中有一句话讲得最感动:【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你看这个佛法的方便!一个人,他一生从来没有学佛,他经过一间寺庙,他还是散散乱乱的,他看到佛塔的庄严、看到佛像的庄严,合掌,称一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他未来就会因为跟三宝结缘,生生世世生长在有三宝的地方,然后受持三归五戒,然后受持菩萨戒,然后修习空观、或者念佛到净土去,最后成佛。你今天看到他成佛,当初他为什么成佛?他刚开始就是因为来到寺庙,看到佛像,合掌。所以,你说他没有这个过程,他会有这个结果吗?所以智者大师说:我们不要老是在那边讲真实相,重点是──谁能够掌握一个殊胜的方便门!你没有掌握方便门,你根本没有办法进入真实相。

    我们净土宗的初祖慧远大师,他在卢山东林寺做住持的时候,有一天他在大殿经行,有一个读书人,这个读书人是饱读圣贤之书,在儒家是相当有名的读书人,他来到寺庙大殿,古时候的读书人他也读佛法、看禅宗的语录,非常憍慢。他看到慧远大师说:佛门讲诸法皆空,你们安立这些佛像干什么?慧远大师说:没有这些佛像,你就没有办法悟入空性;没有住持三宝,你就没有办法进入到理体三宝。

    慧远大师这句话,刚好跟《法华经》的开方便门,示真实相相符合。

    净土宗十二祖彻悟禅师(又叫做梦东禅师),从小聪明好学,二十二岁的时候生了一场大病,他感到世间无常,觉得追求功名富贵没有意思,二十二岁因为病的因缘就出家了。出家以后,这个人不得了,看传记上说,这个人可以说是宗乘教义两融通,宗门当中,他广泛的参访临济宗的大师;教门当中,他通达唯识、天台、楞严、法华。在他四十岁左右,他的师父(他的师父是临济宗的大师)往生了,就把寺庙交给他做住持。后来他将近五十岁的时候,遇到了净土法门,他除了念佛以外,带了很多的弟子念佛,最后他决定要离开临济宗的道场。他离开的时候,他的师兄弟就不满说:师兄啊,当初师父把这个禅宗的法脉交给你,你要弘扬禅宗啊,你现在要离开这个地方,那我问一个问题,你能回答,我就让你离开。他师兄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娑婆世界是梦幻泡影,极乐世界也梦幻泡影,那你有什么好取舍的?你离开娑婆世界也是梦幻泡影,极乐世界也是梦幻泡影,那你为什么要舍此求彼呢?

    彻悟祖师说:是的,这二个生命体都没有离开无明妄想,都是活在妄想当中,但是这二个梦是不一样的。他说:极乐世界是好梦、娑婆世界是一场恶梦,极乐世界是醒梦、娑婆世界是添梦。说你现在求生净土,另外一个不求生净土,二个人经过了一千年的时间──二个人都在做梦,是的;但是这二个梦产生的作用,是不同的。一个人在极乐世界的一千年当中,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他的梦都是安乐的梦境;你在娑婆世界的梦境都是痛苦的,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他在极乐世界所做的梦,他梦境出现的都是诸佛菩萨,它有醒梦的作用、有对治梦的作用;你在娑婆世界做的梦,都是跟那些苦恼的众生,爱憎取舍、恩恩怨怨,不是报恩就是报怨,报恩的让你产生贪爱、报怨的让你产生嗔恨,结果你在三界当中轮回,愈轮回愈糊涂了。同样的是如梦如幻,但是这二个梦幻产生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我希望我们修学佛法,不要忽略了作用,我刚刚讲那句话──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方便门虽然不是真实相,但是你弃舍了方便门,你进不了真实相,这个就是为什么要舍此求彼的原因。因为极乐世界跟娑婆世界这二个因缘法,对我们产生的引导作用是不同的。那这个地方是破除第二个疑惑,理跟事。从理来说,极乐世界跟娑婆世界理体是没有差别的;从事相上来说,这二个国土,对我们产生的染净、苦乐的作用,是千差万别。

    好,我们再看第三个疑惑:二甲三偏念一佛疑

    乙一、征问

    我现在知道求生净土对我很重要,因为我没有这个方便门,我还真的进不了真实相;但是这个净土很多,我为什么一定要选择西方净土呢?这当中的道理在哪里呢?说我想求生净土,但是西方极乐世界感觉上不是唯一的选择,为什么要偏念一佛?我们看征问,请合掌:【十方诸佛,一切净土,法性平等,功德亦等。行者普念一切功德,生一切净土;今乃偏求一佛净土,与平等性乖,云何生净土?】

    净土对一个凡位的菩萨来说是太重要了,我们从前面的学习,见佛闻法、亲近善知识,对我们的确是很重要。这样子讲,在十方诸佛的清净心,依止大悲愿力所创造的国土,有很多很多,这么多的净土它的法性是平等的,它对我们产生灭恶生善的引导也是没有差别。你说阿閦佛净土也很好、药师佛净土也很好,你只要到那个地方去,都能够使令我们灭恶生善,这个功德是一样的。换句话说,我们修行者在因地的时候,应该要广泛的、普遍的,来忆念一切诸佛的功德;所以在果地的时候,才能够普遍的受生在一切的净土,这样功德才圆满:在因地念一切佛,在果地生一切净土,刚好跟佛陀的功德圆满相随顺。那么现在西方净土的传承,却是要我们偏念一尊佛、偏生一佛净土,感觉上跟平等的法性相违背了,那这样子怎么能够求生净土呢?这个地方就提出这个问。

    乙二、释疑

    【一切诸佛土,实皆平等;但众生根钝,浊乱者多,若不专系一心一境,三昧难成;专念阿弥陀佛,即是一相三昧,以心专至,得生彼国。】

    这个释疑当中,其实有三段:第一段是约着能念的心,约着众生能念的心来解释;第二段约着所念的佛,所念的佛有差异;第三段作总结。首先我们看为什么要偏念一佛,这当中约着能念的心来说。理论上来说,一切诸佛的国土,都是从法身所变现的;既然是法身所变现,它当然是平等的。但是约着众生的心念来说,这个地方就有问题了,因为我们众生的特性,根机愚钝。什么叫根机愚钝呢?简单的说,就是浊乱者多,就是我们内心不是污浊就是散乱,污浊指的是贪嗔的烦恼,散乱指的是胡思乱想。众生这个浊乱的心,本身的问题、障碍就很多,假设在因地的时候,不能够摄心专注在单一的所缘境,你今天念阿弥陀佛、明天念药师佛、后天念普光佛(如果你已经成就三昧了,那就不讲了),你本身的心就很难专注,经常被浊乱心所干扰,这个所缘境又不断的变化,结果就很难达到一心不乱。

    所以说,诸佛菩萨、祖师大德告诉我们:专念阿弥陀佛,这样子叫做一相三昧。一相三昧的意思就是说,它整个修行理论的基础,就是以一念来抵万念。你有很多很多的妄想,但是你就根据一个法、一个念头来对治就好。

    我们一般来说,多贪众生不净观、多嗔众生慈悲观,每一个法有它的对治;但是净土法门这个一相三昧,就是不管你遇到什么障碍,归依阿弥陀佛,这样一个以一念来抵万念的法门,它的特点就是容易专注,容易专注就容易成就一心不乱,就容易跟弥陀感应道交,而得生彼国。也就是说,我们能念的心是这个的浊乱,你要广泛的念一切佛,你实在是有余而力不足;所以你倒不如专心念一尊佛,你能够因为一心归命,反而能够成功。

    我们讲一个实际的公案来说明,这个公案是出至于《念佛法要》,在清朝有一个居士叫钱翼山,这个钱翼山居士,他在城里面开一间酒店,卖酒也卖肉(杀鸡杀鸭),每天生意做得很好,所以杀了很多众生。后来接触佛法,也开始念佛,就感到这个杀生不好,就把酒店卖掉,做其他正当的生意,也很虔诚的念佛。念了几年以后,突然间他最小的儿子死掉了,大家就讥嫌:你看,说造杀业不好,你看你造杀业的时候没事,你现在开始念佛以后,你儿子死掉了!这个世间上哪有什么感应道、哪有什么佛菩萨可言!这个钱翼山他念佛,儿子虽然死掉,但是处之泰然,完全念他的佛,完全不为逆境所动,照样一心归命阿弥陀佛。到了第二年,又念了一年,他的太太也死掉了,在书上说奉佛如故。他太太死掉,对他的打击很大,但是他不改变他对弥陀的归依,他对佛号的所缘境,照样的归依,念佛如故。到了第三年,他自己生病了,这个病还吐血,可能是内出血吐血,书上说念佛益厉,念佛更加的专注、更加的炽盛。后来,到了临命终之前,他突然间神识昏昧,他觉得没有办法专心,他本来念得不错,临终的时候业障现前,神识昏昧。他本来想燃指供佛,消自己的业障,但是旁边助念的善知识说:业障现前,这个不是色身有问题,是你心中有杀业罪业,你倒不如把燃指供佛的心,好好的忏悔、发愿,你在一心归命阿弥陀佛之余,兼修忏悔法门、兼修发愿法门来得实际,比你用这个燃指供佛更为实际一点。他就听善知识的话,他在念佛之余,又忏悔、又发愿。诶,果然他神识昏昧的情况,就慢慢的消失掉,就像乌云,太阳一出来就消失掉。后来他在大家的助念当中,突然间打开眼睛说:【吾已游净土,见无数莲华,吾坐其中,乐不可言!】他说我在念佛当中,已经神游净土,我现在这个身体在这个地方,我的神识已经神游净土,而且看到莲华了。诸位要知道,临命终的时候,看到佛陀的正报、看到净土的依报,特别是看到莲华,这都是往生的瑞相,而且他发现自己在莲华当中,而且乐不可言,结果就往生了。你说这个钱居士是一个浊乱众生,他一生当中还造了很多的杀业,中年以后才开始念佛,你说他今天念阿弥陀佛、明天念观世音菩萨、后天念地藏王菩萨,他今生肯定没有成就的!他为什么成功?就是他专一,他愿意把他剩余的精神体力,专注在一个佛号上,所以他成功了。

    所以为什么要‘专念阿弥陀佛’?从能念的心来说,你容易成就一心不乱,而成就一心不乱是临终跟弥陀感应的一个重要条件。你这个所归依的境,今天一个、明天一个、后天一个,我保证你脚踏二条船,一事无成!所以这个地方是第一个,约着能念的心,你容易成就一心不乱。当然约着所念的佛,也有不同,关于这一点,我们下次再说明。我们今天先讲到这个地方。

    我回答三个问题。

    问:请法师慈悲开示,什么叫【即众生心,投大觉海】?请举例说明。

    答:【即众生心,投大觉海】。这句话是印光大师在描述众生的心跟佛的心感应道交的一种状态。这个要举例子不容易,因为这是不思议境。我们勉强用日常生活来加以譬喻,说众生的心是苦恼的,佛的心是功德的,这二个心感应在一起。诸位你做厨房的时候,使用过电锅吧!电锅一定要有电,才能够产生煮饭的功能,但是电锅本身没有电的,你要把电锅的插头插在插座上,才能够招感电。电锅的插头插上电力公司的插座,我们讲电力公司是一个很大的能量,没有错吧!电锅是没有能量的,它没有能量你就不能煮饭,你必须仰仗电力公司的加持,它是一个很大的能量,那这中间要有一个桥梁,就是插头。这个插头就是佛号,电锅就是我们众生的心,电力公司就是佛大威德的心,这样的譬喻,你体会一下就会知道。诶,我的心是苦恼的,佛的心是功德的,那你要靠这个佛号的桥梁,才能够【即众生心,投大觉海】。这个即就是说:就着众生的心,直接进入到功德的大海,是这个意思。

    问:请法师慈悲开示,就着念佛的人,是不是可以克期取证,提前往生?

    答:这个我们刚刚有说过了,你要能够提前往生,那你要净业成就。我们一般的往生,是随念往生,那是不能提前的。你今生活八十岁,你还得把八十岁受完,才能够走;你是活七十岁,你七十岁才走。如果你是净业往生,那你今生的业不一定要完全受完,你可以把它褫夺过来。这个公案很多的,你看在《高僧传》讲到一个出家众,他持戒修福非常精进,后来他起了一个非常上品的嗔心,他从今生人的果报,直接转成一条蟒蛇,没有经过死亡,就以一个人的身体,直接变成一条蟒蛇的身体,因为他蟒蛇的业太强了,他今生人的业还没有受完!诸位学过唯识学就知道,业力的起现行,是强者先牵,不是先来就可以起现行,看哪一个力量强,各凭本事的。虽然你现在释放人的业力,但是如果你创造另外一个业力,这个业力超过你之前的业力,它马上把它取代过来。这个就是阿赖耶识在得果报的时候、这个业在得果报的时候,是看哪一个业力强。你今生创造一个强大净土的业力,你前生虽然生死业力还在,但是那个业力已经羸弱了,你可以提前走了。在《念佛法要》中很多的念佛人,都是念佛三年就往生。古德在当中注解说:为什么每一个人都念佛三年往生?刚好他的寿命都是三年吗?不是的,因为他净业成就了,他刚好三年净业成就。祖师大德说:一个人长时间住在厕所旁边,闻到臭秽的味道,你现在要引导他到王宫里去住,他恨不得早点走(呵──)。虽然你净业往生,你也可以选择我不要急着走,也可以,但是大部分都会提前走,这是人之常情。你在厕所住久了,你总是早点离开早点好,你在娑婆世界待下去,你等于是浪费时间嘛!第一个,你也不能亲近十方诸佛;修善法也有限。你倒不如到净土去,供养他方十万亿佛、亲近十方诸佛。所以大部分净业往生的人,都会提前先走,娑婆世界的生他不要了、他放弃了,但是那得要净业成就。我们这种随念往生的,就只好等到最后一天了,先培养正念。

    问:法师上课的时候提到,初地的菩萨要用智慧引导慈悲,初地以后的菩萨以慈悲引导智慧,可否举例说明。

    答:一个是智慧的引导,一个是慈悲的引导。在座的诸位应该每一个人都受过菩萨戒,换句话说,你心中的愿力有三个:【誓断一

    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这断恶、修善偏重智慧,这个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是属于智慧、属于上求佛道所收摄;这个誓度一切众生,是大悲所收摄。我不知道诸位遇到事情,是如何取舍的,但是一般来说,如果你出家时间不是很久,你遇到度化众生的因缘,刚好有人来请你讲经、有人请你做什么事,有利他的事业,到底你要不要答应?你在佛前发愿要誓度一切众生,但是我这件事情做了以后,妨碍到我断恶修善,我要不要做?你会成就功德,但是你也会产生过失,你要不要做?根据我对《瑜伽菩萨戒》的理解,如果是初心菩萨,你要拒绝。

    初心菩萨偏重在自利,理性的成分多一点。如果这个利他不影响我自利利他,不影想我自利的可以。如果是老参就不同,他有一点点自在力了。所以这个菩萨道,说实在的就是一个取舍的问题。有些事情是牵涉到对错,这样子做绝对是错、这样子做绝对是对;但是有些事情我们很难说对错,就是你取舍的问题。根据我的观察,我自己有这样的体验,我们讲现在的台湾佛教,有人间佛教跟净土佛教(呵呵)。一般来说,净土佛教的大德,相对来说比较保守,你看忏公师父、广钦老和尚,特别到晚年的时候都非常保守,几乎都是息诸缘务,为临终的正念做最后的冲刺。其实不是只是现代,蕅益大师、莲池大师亦复如是,蕅益大师五十七岁往生,我记得他往生前三年就上山了,然后就没有下来,往生前三年就做最后的冲刺。人间佛教因为没有往生的压力(哈哈),反正他来生要继续轮回,所以你看它的事业就做得很大,它的道场盖得也多,它跟众生结的缘也广。那它为什么敢这么做呢?因为他没有临终要跟弥陀感应道交的压力,反正我来生是准备要轮回的,我今生要赶快积集资粮,他的重点不在培养正念。我们不能够说谁对谁错,这个成佛之道就是你的取舍。但是正常情况,初学者要偏重智慧是对的,因为你不重视智慧,你这个的大悲心夹杂爱见烦恼,你在造善业的时候,你夹杂着爱见烦恼,你就很难避免不产生过失,很难避免。所以这个果报现前安乐的时候,你也要付出一些痛苦的代价,就带一些罪业,而且你不求生净土,也有退转的危机。所以说,到底你是要用智慧来引导,或是用慈悲来引导?以现在的佛教界是各走各的,各有各的说法;但是如果你要求生净土,你有志于求生净土,一般来说,到晚年的时候,你要开始收心了。前面的几年好好的学习;中间几年好好的利他,做执事也好、讲经也好;到晚年的时候,愈到临终的时候,你愈要小心,这个时候一定要低调收心,因为你临终的正念是不能有差错的,所以一般求生净土的人,到晚年的时候他非常小心。就是说,你所设定的目标,会影响到你今生的布局,是这样子的。就是说你到底希望你来生怎么样?如果你来生是要到净土去,那你晚年不收心,你就是跟自己过不去了。你到晚年的时候,愈用愈复杂,跟众生的缘愈结愈深,那你就完蛋了,这件事情麻烦就大了,那跟你往生的正念相冲突、跟你一心归命阿弥陀佛就相冲突了。所以到底该怎么做,就看你的目标在哪里。好,我们今天先讲到这里。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