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本经译者,是鸠摩罗什三藏法师。所谓三藏法师,即是指精通经、律、论三藏,而以此自利利他,教导众生,堪做吾人模范者。

    鸠摩罗什法师是中国译经史上,最伟大的翻译家。他是龟兹国人。(龟兹是中央亚细亚,天山山脉南方的一个小国。)父名鸠摩罗炎,为印度望族,本是中印度人,游历到龟兹国,因其道高学博,所以受到国王的钦敬,而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罗炎为妻,后来便生下了罗什法师。什师年幼时就赋性聪颖,才气超人,并且年少老成,所以他的名字译为童寿。

    什公七岁时,跟随母亲四处参访名师,精研教典,后至罽宾。有一天,同母亲进寺礼佛,见佛殿上有一大罄,为了好玩,就将大罄,戴在头上,一点不觉其重,忽然心生一念──罄如此大,我这么小,怎能顶得住,而一点也不觉重呢?因为动了这个妄念,顿感头上压力重大,由此悟到‘一切唯心造’的道理。

    罽宾是小乘佛教的大本营,什师于罽宾研学小乘法。后来经过沙勒国,王子名叫沙车,出家学佛,专究大乘佛法。一天诵般若经,老是念空不可得,与小乘法所说的‘有’成对比,什师觉得奇怪,便与沙车展开了大小乘法的论战,结果,什公失败,跟从沙车学习般若性空的大乘法。不久,对于性空大乘,有了独到心得,成为弘扬大乘性空最有力的学者。甚至于什师从前的小乘老师,亦被什师转化信奉大乘,故有‘大乘小乘互为师’的赞语。

    什师到中国来,是在一千五百多年前。那个时候,正值中国的五胡十六国时代,因为晋朝被夷狄从西北逼到南方来,在扬子江下游的建业建都,称为东晋。那时,有英杰苻坚在黄河流域的长安自立为秦,苻坚是位热心佛教的国王,得知什公的德学,对其倾慕异常,特派大将吕光,率大军前往迎接什师来华。但不久苻坚在淝水之战中,被流矢所伤而死,前秦灭亡后,姚苌继位,称为后秦,亦称做姚秦。

    吕光请得什公,回程行到凉州,闻苻坚战死,姚苌僭号关中。吕光就在凉州宣布独立,国号凉。吕光因什师足智多谋,恐为姚苌所用,就将什师供养在凉州,不让他去关中。后来姚秦二代君主姚兴,虔信佛教,特以厚理强迎什师,弘始三年,什师至长安。姚兴以朝庭的西明阁为什公的居室,以逍遥园做翻译佛经的道场,替中国的佛教史上放了一大异彩。

    姚兴对什师既崇敬又关心。他对什师说:‘大师聪明超悟,天下无二,若一旦后世,岂不使法种绝嗣了!’因此,送来十名美女,硬逼其接受。从此,什师不住僧坊,别设廨舍自居。

    这样的事情,当然会使僧伦起疑生轻慢心。什师常对大众说:‘譬如臭泥中生莲花,你们但采莲花,勿取臭泥。’

    弟子们以为什师可以蓄妻,因此有人也想效法。什师知道事态严重,必须表明心迹。

    于是,召集所有弟子,说法后一同吃饭,别人碗中是饭,什师碗里却是一碗钢针;有的二寸长,有的一寸长,当众把那碗钢针吃了下去。弟子们看了,个个目瞪口呆。

    什师把一碗针吃了以后对弟子们说:‘你们有人想学我的,请先吞下一碗钢针再效法我,否则专心于道,莫胡乱起疑生慢’。

    什师到长安直至圆寂(弘始十一年),约有九年的时间在此翻译。什公所翻译的经典共有七十四部,三百八十余卷。

    什师译经的最大特点,是文字典雅,义理畅达。四方来亲近什公的沙门,先后有三千人之多。所译的经典有:坐禅三昧经、阿弥陀经、大品般若经、大智度论、妙法莲华经、金刚般若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成实论……等。

    法华经是罗什来长安后的第六年译出的,即是东晋安帝的‘安熙二年’(公元四○六年),姚秦的弘始八年。

    什师所译的法华经,原只译了二十七品,其后约经八十多年,齐武帝承明八年,由达磨摩提与法献共译提婆达多品一品添入,乃成二十八品。又罗什所译的法华经只有长行,没有重颂,到一百八十余年后的隋朝,才又由阇多崛多译出重颂添入,而形成了今日所流通的妙法莲华经。

    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一日,什师卒于长安。临终之时,什师预知世缘将尽,召集众弟子话别。他说:‘我世缘已尽,不能再和诸位共同研究佛法了。我知道自己智慧不足,闇昧无知,谬充翻译,在数年之中,我总共译了三百多卷的经典,假使我所译的经书,无丝毫错误的话,当我焚身之后,舌头不焦烂。’

    什师圆寂之后,薪灭形灰,唯独舌头完好如生。这可证明什师译经之正确无谬,因此,我们应该深深的感激这位伟大的译经圣者,对其所译经典,深信不疑,并且能信受奉行。

    什师的门人如道生、僧肇、道融、僧睿、道恒、昙影、慧观、慧严,号称什门八俊。其中又以道生、道融、僧睿、僧肇为最,后人皆尊称为什门四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