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华严经精华举例
    《华严经》卷帙很多,意义深远,现仅就精华举例:华藏世界、文殊一百四十一愿、普贤十大愿和二千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弥勒楼阁。

    华藏世界

    《华严经》的重点是无尽的法界缘起,法界缘起里面讲四法界、十玄门、六相,这是大纲,这是《华严经》的教义精华所在。法界观是事事无碍法界,从现象界、事物界方面加以分析、观察,不脱离现实,不离开森罗万象,这其中包括心理现象、物理现象、自然现象,而这个法界观就是根据华藏世界将其发扬出来的。华藏世界就是毗卢遮那佛在历劫修行中,由于修菩萨行,所感的正报和依报。此依报既庄严,又伟大、崇高。

    我们现在所讲仅是根据经文提一下纲要,但此可言说的经文境界没达到佛的果地,从文字上看还是有限量的,经文所讲,仍是有限度的可思议的范围,而佛的果地,是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境界。

    《华严经》里处处讲十,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无尽藏等,一切离不开十。十,是个无尽的数,重重无尽,代表无尽数,所以光从经文来了解,只能说是意识上的一个比量,很有限,不过从这里面可以了解一个大概,根据《华严经》讲:

    华藏世界所有尘,

    一一尘中见法界,

    宝光现佛如云集,

    此是如来刹自在。

    这说得很清楚,华藏世界,一一微尘,都有无边的法界,都有无边的诸佛,都有无量的圣贤境界,所以“宝光现佛如云集”,其中就是如来妙用自在的境界,这种境界是如来在往昔因中,为了救度众生,舍弃头目脑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而感得的一种果报。

    经云:“世尊往昔于诸有微尘佛所,修功德净业,故现种种宝光明,华藏庄严世界海”,这也说明这个原因:世尊在往昔多生累劫以来,是在微尘,就是无量无边,象微尘数一样,修行功德积累净业,所以由此功德积累,最后感得华藏庄严世界海,现种种宝光明,非常殊胜。没有这个因就没有果。

    经上又讲“华藏世界海,法界无差别,庄严悉清净,安住于虚空”,这说明法界庄严世界海,彼此相望没有差别,都很清净,其境界象虚空一样广大,无量无边,无尽庄严,都是由无尽的万行之因所感得的。只要修万行之因,根据真俗圆融,悲智兼运,做到这一点,就同佛一样,可以感得华藏庄严海,进入华藏世界,所以众生心就是佛心,众生与佛平等,佛可证,众生可证,要有这种心。

    以上就是以经文解释因果关系,无因不成果,因果相应。如何净心?如何修行?主要靠自己,由本觉到始觉,始觉到妙觉。本觉就是自己如何启发,人人都有一颗明珠,只不过明珠上面蒙了灰尘,被无明烦恼所障蔽,学佛就是把明珠上的尘垢打扫干净,由本觉到始觉,明珠发出光辉,恢复明珠的本来面貌,就是成佛。

    所以华藏世界的成因,是毗卢佛在过去多生累劫以来修六度万行,纯粹利益众生,现身尘刹,证佛果后,成就华藏世界海这个庄严依报。这个华藏世界,庄严美妙,非常之圆融、和谐、清净,也就体现了佛果本身的功德。

    下面就是华藏世界的相状,根据文字记述,实际上我们凡夫的第六意识的境界是很有限度的,根据经文记载,我们所能想象的也与实际情况差得远,因为这是佛的境界,不是众生的境界。

    此华藏世界中央有二十重,从一重到第二重,其远近距离,第一重就是一个佛刹微尘数的世界,第二重至三重,二重为二佛刹微尘数的世界,三重为三佛刹微尘数的世界,乃至二十重,为二十个佛刹微尘数的世界。从低到高,从一重到二十重,逐步增加,渐渐上升,远近数等,毗卢遮那佛就住在十三重,娑婆世界也在十三重,当然还有其他世界。形状就象三角形,平的一面在上面,尖的一头在下面,又象一把大伞,大伞是撑开的,由小到大。

    我想到《楞严经》楞严咒的咒心,在我当小和尚的时候,师父教我们念“摩诃悉怛哆般怛那”,据说这个咒心威力很大,楞严咒本来是降天魔,而咒心的力量是相等的,这是师父教的。

    楞严咒心“摩诃悉怛哆波怛那”,翻译成汉字,“摩诃”就是大,“悉怛哆”就是白,“波怛那”就是伞盖,具体名称就是“大白伞盖”。这个大白伞盖是形容佛的法、报、化三身的功德。“大”形容佛体,法界、真如、法性,体很广大,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白”形容佛在相方面的功德,相很清净、很庄严、很方正,一般白形容干净;“伞盖”形容佛心、佛体的妙用,可以广生善法,广度众生,所以大白伞盖就形容毗卢遮那佛的体、相、用。

    我读华藏世界,读到这一段,觉得很适合,就象一个伞盖,形容佛的体大、相大、用大,就以这个为核心,毗卢遮那佛就在中间。二十重从下到上,一重至二十重,重重相连,广博严净。

    此华藏世界是在十重风轮上。此风轮上,是普光摩尼香水海,海出莲花,名光明蕊香幢,莲花周围就是金刚轮山,里面就是平面大地,平面大地庄严妙好,七宝合成,宝光灿烂,在中间又围绕很多香水海,香水海之间又有香水河,都是在莲花包围中,所以叫华藏。在这个境界之内,佛刹重重相连,奇妙无比,广博严净。

    又从平面数量来说,距二十重中心的周围,有十世界,十世界之外,又有十世界,就是百世界。一百一十世界种,各有所表,在顶外,还有四重世界,重重无尽,一重世界就是一个佛刹,包括微尘数的世界。我想到现在天文科学讲,已经发现的世界有一百亿个银河系,一个银河系是一千二百颗恒星,一颗恒星就是一个太阳系,在这些世界上,有生物世界,当然没有发现的更多,现在仅就发现的就有这些数字。

    佛经上讲:释迦佛在娑婆世界成佛以后,一个佛所管理的范围,就是三千大千世界。一个世界就是一个星球的地方,一个太阳系;千个世界就是一个小千世界;千个小千世界就是一个中千世界;千个中千世界就是一个大千世界;称为三千大千世界。这个范围不小,也就是很多的银河系在其中,单是一个佛土就有若干银河系,依华藏世界的数字算,是若干亿银河系,说不清楚,如此庞大。

    再总结代表的法义:这里说的是十重风轮之上,有香水海,其中有大莲花,大莲花中间有二十重,二十重周围又有十重,十重周围每一重又有十重,在外还有四重,从数字来表的法义是:外十重代表菩萨的五位,因位、果位各五位叫十位,五位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修菩萨行要经过五位,从因到果,五位有其因有其果,故称十重,十重外面各有十重,代表菩萨从因位果位之中修十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方便、愿、力、智,叫十度万行。

    外面还有四重代表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以十度自利利他,以四摄法饶益有情,这就是普贤菩萨修的。普贤菩萨在无量劫中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众生无尽,悲愿无尽,所以最初讲的一佛三菩萨就把《华严经》的中心体现出来了的。一佛就是毗卢遮那佛,三菩萨就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弥勒菩萨,实际上四位一体,毗卢遮那佛就代表佛的果体,万德庄严;文殊菩萨代表智慧的根本之体,法界智、根本智;普贤菩萨代表用差别智即无漏有分别智,以此为体发挥悲心的妙用;弥勒菩萨代表即将成佛的果体,这个思想组成了《华严经》的中心。

    尽管说《华严经》是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讲的,实际上是给后世发菩萨心的众生讲的,只要有这个心,修这个行,种这个因,就能得这个果。人人都可以入华藏世界海,人人都可以成毗卢佛,这个思想是很伟大的。所以华藏世界海不是我们所想象得到的,只能从文字上初步体会。这种胜妙庄严,都是佛在因行中修悲、修智,修十度万行所感的果报,在华藏世界中还有婆娑世界,婆娑世界是一种染污世界、五浊世界,这说明佛菩萨不舍众生,在污泥中还要度众生的悲愿。

    《华严经》的法界观就是据此发扬出来的,这就是事事无碍法界世界相连,大小相容,重重无尽,而且这些境界都是广博严净,庄严和谐。建立法界观就是要在毗卢遮那佛的那种广大、真实、平等、清净、慈悲的心体之下,把有情世界和器世界融通起来,把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的差别相、矛盾相消灭,统一起来,融合起来,所以在器世界中一切事相大小相入,一多相融,长短相入,大不离小,小不离大,一不离多,多不离一,长不离短,短不离长,互不相离,这就是一个人生宇宙充满和谐的世界,应这样观察。

    在讲六相时,比喻人体是一个总体,外有四肢百骸,内有五脏六腑,大大小小的器官不少,缺一个也不行,别说脏器肢节,就是一根毫毛、一颗牙齿也不能缺,缺了就有问题,拔一毫毛而动全身。所以一个人体要正常,就要保持和谐。从人类来说,就要互相分工合作,彼此相对,平等尊重。

    现在我们中国讲究建设和谐社会,其实《华严经》讲的就是一个和谐的宇宙观、法界观,消灭差别相、对立相。世间的辩证法难免差别对立,佛法的辩证法是消灭差别对立的,这是不同的,所以大家了解华藏世界,再回想前面讲的法界观,就可体会。

    文殊菩萨一百四十一愿

    文殊菩萨在四大菩萨中是智慧第一,《华严经》净行品里面,提出一百四十一愿,就体现文殊菩萨从智海中,结合生活对众生的悲愿。

    文殊菩萨在第一品里面,从智慧中了解佛果的功德,坚定信仰,发菩提心,从信仰中结合行动,行动就是从身、口、意三业中来表达愿望,把自私心、无明烦恼心逐步对治扫除,就可以从净愿成为净行,则在生活中、尘劳中不受染污,当前一切行为:对人对事,都成为清净的修行。

    文殊菩萨指示:坚定信仰以后,发菩提心,从愿力和实践中,使行为清净,以事入理,以真向俗,达到真俗圆融,理事无碍。文殊菩萨的一百四十一愿,是针对在家菩萨、出家菩萨讲的,在家的菩萨共十一愿,出家较多,共一百三十愿,包括出家、受戒、披剃、坐禅、托钵乞食、经行、起居坐卧各方面。

    其中十善业道戒通于在家出家,作为菩萨应该以大悲心为首,根据十善业,不作罪,不思罪,同时不离世间,不舍世间,要把出世道运用在世间法中,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讲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法华经》讲:“一切世间经书、治世语言、资生事业皆顺正法”。所以说在家菩萨、出家菩萨并不是离开尘世生活,只不过身心不同,特别是心。身在尘世,心在山林,心要清净,以这种心处理各项工作,过生活,处理事物就属于正道,故文殊菩萨最初讲“要善用其心”。

    这个问题最初是由智首菩萨提出来,智首菩萨问如何修行,如何修心?文殊菩萨答复:“善哉佛子,汝今为善多所饶益,多所安隐,哀悯世间,利乐天人,问如是义,佛子,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于诸佛法心无所碍,住去来今诸佛之道,随众生住,恒不舍离,入诸法相,悉能通达,当如普贤,色相第一,一切行愿皆能具足,于一切法无不自在,而利众生,作第二导师”。

    这段《华严经》的原文中有最重要的四个字:善用其心。不善用其心,一切行为都是邪的、恶的,不是正的,不是善良的,善用其心在行动上是正的,就象大海航船的舵手一样,航船不翻船,必须靠舵手,能够掌握方向,才能顺顺利利地到达彼岸。假如舵手方向迷失,船就触礁,容易沉没,就有危险,所以文殊菩萨告诉智首菩萨首先要善用其心,这一百四十一愿都是在善用其心的前题之下发的愿望,下面再引几段《华严经》的原文:

    “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是说在家菩萨,虽处家要有正确观念,处家不恋家,要认识家也是变化的,知家性空。为何是变化的呢?终究要分散,从几千年历史看,哪个家保下来了?不管家庭以及其他什么物质,都是空的,因此要看淡放下,应尽的责任尽了,尽到心力就算了,不要一天到晚都在想,有些人到了呼吸上不来的时候还在想,那不划算。想得开就逍遥自在,想不开就披枷戴锁,故说“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孝事父母,当愿众生,善事于佛,护养一切”,鼓励儿女要孝养父母,以孝为第一,但是要发愿:还要恭敬佛宝,善事于佛宝,要供养、恭敬、承侍,父母是我的肉身父母,佛是我们的法身父母,不要忘记,而且要度我们的父母,还离不开佛法,离不开佛,因此要念念恭敬佛。

    “妻子集会,当愿众生,怨亲平等,永离贪着”,在家难免有妻子,妻子集会,说明有缘,缘有顺缘,有孽缘,顺缘还好一点,孽缘就会有生不完的气,此时你就要会想:这都是缘,随缘满了就行,要做到冤亲平等,不要再结冤,这样你就不受系缚,贪爱心也就可以淡薄下来,怨亲平等,永离贪着。

    “若得五欲,当愿众生,拔除欲箭,究竟安乐”,五欲:财、色、名、食、睡,佛家讲生活要少欲知足,穿得暖吃得饱就行了,用不着贪,贪起来,过于追求,欲为苦本,就象箭射到身上不得了,要拔出欲箭,就不要有贪心,这样才安稳。这个红尘世界,一般人追求五欲,就造成很多混乱,痛苦不堪,有些搞得家破人亡,都是因为欲造成的,在家人要知足常乐,生活能够维持就行了。

    上面几段都是针对在家菩萨的,下面还有几段:

    “脱去俗服,当愿众生,勤修善根,舍诸罪轭”,就是说出家人将世俗服脱了,就愿意众生,多修善法,才能脱离苦厄。

    “剃除须发,当愿众生,永离烦恼,究竟寂灭”,在剃度时,要发愿,愿一切众生都远离烦恼,达到究竟寂灭清净的境界,须发就象烦恼一样,出了世俗家,还要出烦恼家、生死家,不然就不是真正出家,只是形式上的出家。

    “正身端坐,当愿众生,坐菩提座,心无所著”,在端坐的时候就象坐菩提座,佛坐菩提座修道就成佛,也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坐菩提座,内心无所贪恋,无所执著,达到究竟解脱,完成佛道。

    “洗浴身体,当愿众生,身心无垢,内外光洁”,在洗澡时,要发愿,希望一切众生达到身心清净,不单是表面清净,内心也要清净,内外光洁,庄严首先要内心庄严,配合外表庄严,只讲外不讲内,不是彻底的庄严。

    普贤菩萨十大愿和二千行

    普贤菩萨十大行愿专门有一品,是般若三藏翻译的,后来加到八十华严里面,就成为八十一卷,在八十卷中,也有专门的一品,讲普贤二千行,所以结合起来讲。

    普贤菩萨是《华严经》的枢杻,为什么呢?有信仰、有了解以后必须要结合行,信解行证要相应,如果解与行不相应,就不能证佛果,有行才能证得法身,才能实现真如的理体,所以在普贤菩萨身上,既代表愿行,也代表佛的真如理体。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是相应的,文殊菩萨代表解,普贤菩萨代表行,文殊菩萨代表智,普贤菩萨代表理。所以华严三圣:中间是毗卢遮那佛,左边文殊菩萨,右边普贤菩萨,是配合起来的。

    根据十大愿来讲,早晚课诵都有十大愿,诸佛菩萨的愿,就在十大愿中,结合修行,饶益众生。同时最重要的是十大愿配合普贤菩萨的四无尽:虚空无尽,众生无尽,众生烦恼无尽,众生业无尽,普贤菩萨的愿也无尽,这很伟大。

    十大愿是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这十大愿不单是愿,还结合行,愿行结合,从学佛来说,不管在家菩萨、出家菩萨,都应以十大愿作为自己的功课。除了功课以外,要结合行持。

    一者礼敬诸佛。代表礼拜恭敬,这是很重要的,要提到第一位来讲,所以大家不要忽略,要拜佛,礼敬要做到三业礼敬:身体礼,口念,心观。礼这尊佛同时要观想礼十方诸佛,从礼敬中消灭罪恶,消灭妄念,消灭散乱,这个功用很大的,大家不要小看礼敬。

    解放前,四川省成都市有个昌圆老和尚,没有文化,他从皈依以后到出家学佛,除了劳动以外就是礼佛,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就在礼佛过程中开悟,开悟之后,他虽然没有文化,但能讲法,当时那些省政府的官僚,从省长一直到各个厅长,都皈依他,他的弟子很多,象隆莲法师(生于1909年,现仍健在,为四川尼众佛学院院长)就是他的弟子。

    大家都认为磕头很简单,真是这样的吗?不是的!你若能坚持磕头,就在磕头中使你脱胎换骨,由五蕴身改变成为莲花身,它的功用就有这么大。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很讲礼,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处处讲礼,对父母要有礼,对兄长要有礼,对长辈要有礼,对朋友要有礼,对师长要有礼,各方面都有礼,走路要讲礼,座位要讲礼,无礼不成章,以礼法治国,所以中国文化能够发展几千年,就是讲礼节,礼敬诸佛很重要。

    二者称赞如来。称扬赞叹,赞扬如来的功德,不能象俗人一样毁谤、讥笑,那样做是罪业,在语言中,说话,与人谈话,要称扬如来,平常做佛事,念经、赞呗,都是称赞如来,以如来之言行作为我之言行,这种语言就是最高的语言,最有功德的语言。

    三者广修供养。供养有:财供养、法供养。财供养就是十种资财:香、花、灯、水、果,茶、食、宝、珠、衣;法供养就是如说修行,佛如何说的,你就照着办。《华严经》里讲广修供养,法供养有七种:如说修行供养、发菩提心供养、不舍众生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代众生受苦供养等等。许多人认为供养香花灯叫供养,却不知法供养。佛说:一切布施中,法布施第一,一切供养中,法供养第一。

    四者忏悔业障。每天要忏悔,学佛法,走正道,必须首先洗净自己身心的污垢,清净三业,才能接受善法。忏悔是根本,我们做佛事,在家、出家受戒,首先就要忏悔,洗净身心,才能接受善法,忏悔必须以四种心:真实心、惭愧心、畏惧心、勇猛心,要以这四心来忏悔。

    真实心就是不虚假,在佛菩萨面前不能掺假,要真实忏悔,痛哭流涕,洗心革面。

    惭愧心就是做错了事,再不忏悔,继续这样下去,就对不起自己、师长、父母,要自惭,要愧对别人。惭愧心是善根之一,唯识法相里讲善心所就包括惭心、愧心,发了惭愧心就增长了善法,而且也是彻底斩断罪恶根源的最好方法,他不会再犯了,因为有惭愧心。世间上犯罪的人,一进宫、二进宫、三进宫,哪怕最后枪毙都不害怕,原因就是因为没有惭愧心,没有把病根挖除。

    畏惧心,畏惧我再不改悔,前途不妙,死了堕地狱、饿鬼、畜生,应该悬崖勒马。

    勇猛心,勇猛就是勇气鼓起来,快刀斩乱麻,从现在开始,绝对不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要用这四种心来忏悔,至于忏法有两种:事忏、理忏。事忏就是针对某种罪忏悔,理忏就是达到内心清净,消除烦恼,从根本消除罪恶。

    五者随喜功德。见善随喜,见别人学法、礼拜三宝、护持三宝、周济贫穷、戒杀放生,不管大善、小善,大功德、小功德,要生起欢喜心,敬仰别人,称赞别人,而且跟别人学。不要障碍别人、嫉恨别人、诽谤别人。

    六者请转法轮。请佛说法,请转法轮,就是使众生的法身慧命得以延续,佛不在,对大德高僧、大善知识,也要请求他说法。法是人天眼目,法是指路明灯,法是苦海中的航船,非常重要。

    七者请佛住世。要请佛常住世间,佛住世间就是众生的福报,众生法身慧命才能延续,世界才有光明。佛不在世,要请佛的经典住世间,佛的经典是法身舍利,也等于佛,所以要尊重经典、恭敬经典,要学法,要尊重法,弘扬佛法,流通佛法。

    八者常随佛学。佛就是佛陀、如来,如来在因位时是怎样行的,如来在果位怎样以悲心利益众生,说法度生,我们都要学。

    九者恒顺众生。在生活上、行动上各方面,要随顺众生,满足众生的各项要求,满足众生的愿望,解决众生的困难,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上有四种:于病苦者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

    第一于病苦者为作良医。对于病苦的人,要使他得到医药,救治他的病苦,要施医施药,侍侯他,医治他。问候病苦是最大的福田,菩萨戒里有这条。

    第二于失道者示其正路。别人失路要为其指点路,或者别人迷失了正道,走入了邪道,要将其挽转过来,指点他。

    第三于暗夜中为作光明。是在暗夜中能够指导别人看到光明、不迷失路,别人不懂佛法,要能对他解释真理,使他能够觉悟。

    第四于贫穷者令得伏藏。别人贫穷,缺乏资产,衣食困难,要想法为他解决,挽救他,使他免于困难,作菩萨的心要处处想到这些。

    十者普皆回向。以你功德回向给众生,进行法施,回向有三种:回自向他、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自向他是将自己的功德布施给别人,不要占为已有;回事向理,就是将自己的修行,能够由此而悟入真理,悟入真道,由世俗谛入胜义谛;回因向果,把这种因行回向能够证得无上菩提,而且愿众生都能证得无上菩提,不管从利益方面、功德方面、说法方面,还是从成佛的愿望方面,都想到众生,都回向众生。

    普贤愿行在《华严经》中很关键,是修华严妙行的枢杻,因为尽管前面讲了建立信仰,发菩提心,具般若慧,但是佛法是讲信解行证,这四个字前后是贯通相应的,缺一不行。特别是在行上,学佛的人最重要的是行,所以说普贤愿行是关键,是枢杻。

    为什么呢?有这么几句话:修一切行,就是十波罗蜜的六度万行;除一切障,就能够除一切障碍;积一切德,可以培积一切功德;成一切功,功行就逐步成就;见一切性,从性中证得佛性,毗卢遮那佛的真如性;证一切果,从行到果,先后就有连带关系。从这几句话可知行的重要,不能行,就不能除一切障,就不能积一切德,成一切功,不能见一切性,最后就不能证一切果。

    这个行就是根据如来的真心,融通在行上,真俗圆融,悲智兼运,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只有这样,才能够证佛果,才能够证入一真法界。所以普贤菩萨既代表行,又代表所证的一真法界的理体,有首赞扬普贤菩萨的法身的偈:

    普贤法身遍一切,

    能为世间万象主。

    无始无终无生灭,

    性相常住等虚空。

    普贤菩萨既代表行,从行中证得毗卢遮那的理体,也就代表毗卢遮那佛的法身。此法身广大无边,遍满虚空,充塞法界。由法身的妙用,可以生起诸法,生起妙用,生起善因善果,此法身不是有为法,是无漏法,时间无始无终,空间无生无灭,性相常住等虚空,其体性,其相状,常住在世,广大无边,等同虚空。

    四川的峨嵋山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峨嵋山在《华严经》中叫光明世界,五台山叫清凉世界,为什么叫光明世界呢?因为峨嵋山顶现佛光,这大家都知道,很多人朝峨嵋山就想看到佛光。佛光很奇特,一个人站在那里,就看见一个人,而且有些人在佛光里看到菩萨相,青狮白象等。还有万盏明灯朝普贤,也代表光明,这是峨嵋山的奇景,这说明普贤菩萨由于他的行,他的果,智光普照,万德庄严。

    在第三十八品离世间品,进一步提出了普贤菩萨的二千行,离世间品就是专门叙述二千行。离世就是虽然在世间,而不受世间的污泥所染,修菩萨行就必须有这个条件,就象莲花一样,不被污泥所染,但是不舍污泥。这就是莲花行。

    在这一品中,法会中有个普慧菩萨提了二百个修行问题来问普贤菩萨,哪二百个?就是根据十信行、十住行、十行行、十回向行、十地行、因圆果满行(即等觉和妙觉行)来提出的。在十信行中提出二十个,十住行提出二十个,十行行提出了三十个,十回向行提出了二十九个,十地行提出五十个,因圆果满行提出五十一个。因圆果满称为等觉和妙觉,等觉三十二个,妙觉十九个。普慧菩萨一共提出了以上二百个问题,来问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很慈悲,不厌其烦的根据二百个问题,每个问题发挥开来又答复了十个,这样一共答出了二千个关于修行的问题,从十愿到二千行,数字很大,当然这只是代表数字。佛法为了对治八万四千尘劳,修八万四千大行,那是最高的数字,普贤菩萨为何叫大行?即体现大悲大愿的精神。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善财童子,可能家家都知道,善财、龙女,观音菩萨左边善财,右边龙女。《西游记》将善财说成红孩儿、哪吒太子,那是神话。实际上华严会上的善财童子是很有根器的,是菩萨现身。龙女出自于《法华经》,法华会上,龙女成佛。所以学佛人,不要轻视一切人,一切众生,平等平等,不分别男女、老幼、尊卑、贵贱、贫富等等,也不要分别畜生等各种动物,一切有灵知、有感情、有心识的众生都是佛性平等的。社会上从过去到现在,轻视女性,从佛法来讲是错误的。《法华经》特别提出龙女成佛,龙女曾经亲近、礼拜过观音菩萨,所以成为观音菩萨的侍者。

    五十三参,代表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这里体现出的意义是:

    第一,学佛的人要依止善知识,要广学多闻。

    第二,一切世间、出世间的学问,都要学。善慧地菩萨得四无碍解,首先就是法无碍解,即是通达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在《瑜珈师地论》里讲要遍学五明: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这些都要通达。

    有些人不了解,认为学佛就是拜佛、念佛就行了,还念什么经哪?念佛不学经,学佛不学经,这是错误的理解。学佛就是要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善财童子就是一个榜样。

    他生长在印度的福城,当他降生的时候,满室祥光,满室珠宝,有这个吉兆,这就代表他来历不凡,特别有福报和慧根。成人以后,皈依三宝学佛,遍礼明师。

    在福城,一次他谒见文殊菩萨,文殊菩萨首先叫他发菩提心,其次叫他从此南行,参访各种善知识,广学经教。善财童子根据文殊菩萨的指示,开始南行,最后一直到弥勒楼阁,经历一百一十个城,在参访的经历过程中,参访的善知识有菩萨、声闻、缘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童男、童女;仙人、婆罗门、梵行者等等。还有撑船的船师,看病的医师,可以说各行各业都有。

    遇到观音菩萨,菩萨教他修慈悲大行;遇到罗汉,教他清净行,解脱行;遇到船师,教他好好掌舵,看风向;遇到医师,教他辨药性,开药方。因机对治,类似于此的内容很多,不胜枚举。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在修行五位之中,这些大德除了以言说开示以外,还有以行动表示五位之法: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

    譬如,德云比丘就是代表十住行的,怎样为住?就是说学佛人信仰佛以后,心要安住,安住于禅定境界,在禅定境界中观照不二,同时不单坐着才是禅,行也可以叫禅,坐好了,坐惯了,养成静的功夫,在日常生活中,语默动静无非是禅,处处都在禅中,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皆安然。德云比丘一时坐在树下,一时东南西北漫步经行,所以德云比丘是代表住的境界。

    十行,有个善见比丘,在行动中体现修行妙境,他也是在林中慢步经行,出于自然,表示妙行无住,行而住,住而行,无住而住。

    第三,十回向。有个药香长者,是位居士,等于我们现在做香烛的,和合诸香,香做成功以后,供养三宝,叫药香长者。他代表以悲智心,运用悲智双修,真俗圆融,以此回向一切众生,一切法界,具体讲就是回自向他、回真向俗、回事向理、回因向果,代表即是要有和合精神。

    第四,十地。有位春生夜神示现女身,十地菩萨从初地开始,菩萨的精神纯粹是利他,菩萨万行,纯为利他,这是菩萨的功德、菩萨的殊胜,所以十地菩萨以大悲为主。大悲能够长养诸善法,能够出生佛种,万行殊胜。《华严经》的“华”就是莲花,莲花就是庄严佛果的因花。

    “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这几句话是密宗《大日如来灌顶经》所讲,尽管是密宗讲,实际贯通于显密,一切佛法都贯通。作为一个学佛的,学大乘佛法的人,这三句要贯通,其中大悲为根本,是很重要的。

    昨天所讲到的莲花藏世界,这个华藏世界是最形象的。以事物来表现,风轮之上,香水海就是大莲花,大莲花就把华藏世界包完了,中间是二十层,从一到上,象伞盖一样,毗卢佛就在中间,娑婆世界也在其中,围绕中间的二十层,边上又有十层,十层边上又有百层,百层边上又有四层,一重就代表一个佛刹、微尘数世界,在层层佛刹之中,有金色、银色的宝阶和大地,有香气充满大海,在边上还有象金刚一样的金刚山,保护起来,外魔不敢侵,灾害不能犯,就是这样一个境界,很形象。

    这个世界就在大莲花包围之中,这个大莲花就是普贤的万行因花,以大悲为主,故大悲为根本,很重要。学佛就要修大悲心,没有大悲,菩提心不能增长,没有大悲,就不能结合行,就不能成佛果。所以十地就是因为菩萨有大悲心,可以长养善根,长养佛法,菩萨万行,由此而生,就象大地能够生长万物一样,故称之为地。

    第五,等觉和妙觉。十一地,等觉在此处,以摩耶夫人为代表,善财童子参访到摩耶夫人处。摩耶夫人是佛母,她代表的是佛体、佛的智慧、佛的大悲,在这个位置上,真如理体,大智妙用,大悲殊胜,三法合为一体,有此三法,如来就诞生,生长于如来,所以摩耶称为佛母就是这个意思。

    善财经此以后,到了弥勒楼阁。以上五位是表法,善财参见佛菩萨,除了学知识以外,还表法。五十三参也是表法,要经历五十三个阶段,最后才见弥勒楼阁。

    弥勒楼阁

    下面向大家介绍一下弥勒菩萨。一般人只知道四大名山,不知道还有另外一个名山,宁波奉化,四明山雪窦寺,雪窦寺在唐代末年五代时候就是弥勒降生应化的地方。现在每个大庙,一进山门的天王殿,塑的就是弥勒像。这尊弥勒像,满面笑容,大肚子,提个布袋,所以叫布袋和尚。

    当时弥勒降生以后,就现此相,法名契此,经常手提布袋,笑嘻嘻的化钱,有一次他向一位高僧化钱,高僧就说:你要化钱,你站着我问问你。高僧问:什么是本来面目?!弥勒菩萨不开腔,把口袋放下来。又问:什么叫向上一着?弥勒菩萨还是不开腔,将布袋提起来就往前走了。高僧说:还可以,弥勒菩萨不是一般人。弥勒为什么不回答呢?他当然会答,但他那样做是表法。弥勒经常背个布袋要钱,要东西,但很满足,不多要,很知足。他有很多奇异事情,临终时坐在石头上说了一首偈:

    弥勒真弥勒,

    分身百千亿。

    时时示世人,

    世人自不识。

    他圆寂以后,大家才知道他是弥勒菩萨下生。雪窦寺供奉的弥勒相就是他下生时的相,至于在兜率内院的相是天人相,北京雍和宫有个很高的弥勒像,就是天人相,天人相的弥勒菩萨就与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差不多,头戴天冠,身披璎珞。

    弥勒翻译成中文叫慈氏菩萨,因为他在修菩萨行的时候,发愿修慈心定,觉得世间众生太可哀悯,世世生生修慈心定。慈与悲是联合起来的,慈能予乐,悲能拔苦,解决众生的苦难,不厌其烦。他又叫阿逸多尊者,为何叫阿逸多?翻译成中文叫无伦胜,就是慈心定很殊胜,无可伦比,所以叫无伦胜。他在佛的法会中、大乘经典里面都出现。

    叙述弥勒菩萨的事迹,大乘经典一共有三十多种,就象观音菩萨的事迹一样多。佛在世的时候,弥勒菩萨也在世,他的具体称呼就是“一生补处弥勒菩萨”,住在欲界天的兜率内院。兜率天分内院和外院,外院是一般天子、天女住的,内院就是菩萨住的,这个内院很清净庄严,是一个佛土。

    据经上记载,世界经过成、住、坏、空,到了空劫,大地不存在,欲界天、色界天都难免遭灾。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刮三禅,天人都要受灾,只有兜率天内院像佛土一样还存在。据古佛给弥勒授记,将来在一生以后,就继承释迦佛的位置为佛,时间是八百八十五万年以后,这是根据人间时间来算的。

    他成佛以后,就成为贤劫中的第五尊佛。那时的人间就与现在不同,人民皈依三宝,奉行五戒十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人丰衣足食,互相尊敬,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和谐相处,是人间的净土。将来弥勒下生就是这么一个净土,此时弥勒菩萨成佛,在龙华树下三次大法会,称为龙华三会,一共度二百八十二亿人,这就是佛经记载的弥勒菩萨的情况。

    善财童子最后到达了弥勒楼阁,弥勒菩萨赞扬他:经历了一百一十城,参访了一百一十位善知识,其中最重要的是五十三参,经过这些善知识的教导,不辞厌倦,不怕艰苦,发菩提心。《华严经》赞扬善财发菩提心的内容很多,以二百二十一条比喻,来赞扬菩提心的功德,这在《华严经》的最后一品,占了很大的篇幅,赞扬善财童子发大菩提心,成于大慧,住于大悲,救护众生,因此在一生内,能够以甚深智慧入于法界,成就十波罗蜜的万行。

    然后是善财赞扬弥勒的功德,篇幅也很长,赞扬弥勒以后,就恭敬顶礼、右绕弥勒菩萨,说:“唯愿大圣,开楼阁门,令我得入”。我现在诚恳地希望大圣(对弥勒菩萨的尊称)把楼阁门打开,我想进楼阁。

    经文上记载:“尔时弥勒,前诣楼阁,弹指出声,其门即开,令善财入,善财欢喜,入楼阁门已,门即还闭”。当善财提出请求以后,弥勒菩萨就到门前,弹指出声,随着指声,弥勒楼阁门就开了。门打开以后,善财欢喜,进入楼阁,进入后,门就闭了。

    当善财进入楼阁以后,所见境界很奇妙:“善财尔时顿见楼阁之内,重重楼台,庄严宏伟,种种妙宝,种种奇异,种种殊胜不思议境界”。在顷刻之间,他置身在众楼阁之上,也就是说到处都是楼阁,到处都是善财,分身各处,礼拜诸佛。其实这时他已进入禅定境界,在禅定中,分身各处,礼拜诸佛,这个境界是微妙不可思议的。

    不久,弥勒就又弹指,之后善财出三昧定,出定后,弥勒就告诉他:“此是法性真如所显诸幻相,种种幻相重重无尽,由幻入真,因真显幻,无相而相,相而无相,真俗圆融,不可思议”。这句话很重要的,学佛就是在禅定中,要修如幻三昧。

    《金刚经》最后有一首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众生迷,就是迷在境界中,执著我有,执著境界有,因此生起种种妄念,心随境转,自己不能做主,因此无明烦恼障蔽,造业不止,受苦不止,在生死中轮转。

    能够了达外境如幻,从中就可以见空,见如来的法性。故《圆觉经》说:“知幻即离,离幻即觉”。这个如幻三昧,相当重要!大家注意,如能真修如幻三昧,把一切看空,一切放下,慢慢就知道了,心就能作主,不会随境转,六根就会为自己所用,不会被境界所用,这点很重要的。

    一切法界,菩萨观之也是如幻,从幻中才能了解真如境界,才能证真,假如不知道如幻,执着真以为真,在空中执空,着诸空相,那又错了,知空而不执空,三空:我空、法空、空空。不要执空,达到究竟寂灭的境界,这才是真如即一真法界。

    要这样必须修如幻三昧、无相三昧,相而无相,无相而相,真俗圆融。所以最后这一段,弥勒告诉善财的话,对于学佛来说也是相当重要的,能够知幻就知空,故真空妙有,妙有真空,就是中道实相。

    当弥勒告诉善财以后,接着又叫回见文殊菩萨,文殊菩萨赞扬善财以后,又叫他回见普贤菩萨,这是什么意思?弥勒代表自性根本智果,文殊代表自性光明的智体,由智体发妙用,才可以见到智果!普贤代表自性差别的智用,以差别智用才能发出无尽的大悲大愿,以此为因,与真如相应。有因有果,有体有用,因果不二,体用不二,三位一体,佛与众生都是三位一体的。

    有智果,有智用,有差别智,有根本智,由根本智发生差别智的妙用就是悲愿,众生都有。但是众生为什么在生死中,就是被无明烦恼障蔽,不能恢复。诸佛是背尘合觉,众生是背觉合尘,假使能够背尘合觉,象《华严经》这种次序讲的:由智慧妙用深信佛的果德,信了以后发菩提心,安住于般若智慧,修福德智慧资粮,以后入见道,入见道以后入十地修行,分分断障,分分证真,一直到等觉进入妙觉,证得毗卢遮那的果体。

    了解这个道理后就知道《华严经》是佛悲悯众生讲的,留下了这部珍贵的法宝,使我们建立菩萨圆融和谐的宇宙观,以佛的广大、真实、平等、清净、慈悲的体,来融通我们的心,也象佛一样,在众生境界中,达到理事无碍,在生活中、工作中,一切行动中,以佛心为心,以佛行为行,指导自己的行动。能够如此,也就是修普贤行,最后才能入于一真法界,人人都能成佛,众生都能成佛,则我们这个世界就是人间净土,是圆融和谐的世界,这是佛的慈悲。

    所以文殊菩萨显般若是由用归体,普贤菩萨显大行能够由体显用,弥勒菩萨显佛果,入大圆镜,清净无碍,朗照法界。本经要点就是这几个意思。

    讲到这里,回顾从八月二十七日到今天一共是九天。《华严经》卷轶很多,八十卷,三十九品,四万五千颂,依照经文讲可能要一年二年乃至若干年,现在九天讲完了经文提纲,因缘很殊胜。这次沉香阁纪念应慈老法师圆寂四十周年,举行法会,讲经也是重要的活动。从开讲以来,诸位居士们很整齐,用心地听,师父们做佛事,也很严肃,念诵很整齐,法音嘹绕,很感动人。还有我们常住老和尚、监院师、知客师等各位师父都很辛苦,关怀大家的生活。对于我关怀很细致,很耐心,我在此表示感谢,同时祝愿大家在佛光加持下,身体健康,平安吉祥,同登法藏玄门,共入毗卢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