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人到临终。是为生死关头。死逆生顺。二习相交。一生所作善恶。俱时顿现。作善现善境界。作恶现恶境界。如念佛之人。则现西方胜境。及佛圣接引之境。身无痛苦。先从下身冷起。渐渐冷上。全身都冷。而顶门未冷。此即往生之验。往生之人。第八识从顶门而出。识离即冷。即得往生。不经中阴。不踰顷刻。一念之间。生极乐国。托质宝莲。自然化生。不由胞胎。不假乳养。得清虚之身。相好具足。纯丈夫相。随功行之浅深。分品位之高下。故有四土之分。
《解》当知执持名号。既简易直捷。仍至顿至圆。以念念即佛故。不劳观想。不必参究。当下圆明。无余无欠。
(讲)此二段。乃结前正释。启后破疑。当知持名一法。但持一句佛号。何等简单。一教便会。何等容易。一心持去。即得往生。何等直捷。仍至顿至圆者。横出三界。顿超生死。一生同居。圆证三不退也。何以有此奇勋。以念念即佛故。不劳别作观想。不必更加参究。一念当下圆明。具足无量法门。即观想参究。亦不出一句名号中。无有盈余。亦无欠阙。此一句佛号。即是大总相法门也。
《解》上上根。不能踰其阃。下下根亦(得)[能]臻其域。其所感佛。所生土。往往胜进。亦不一概。可谓横该八教。竖彻五时。所以彻底悲心。无问自说。且[深]叹其难信也。
(讲)上上根。如文殊普贤。皆发愿求生极乐。二偈见前。不能踰其阃者。谓等觉菩萨。尚不能超越其范围。下下根。如鹦鹉八哥。学念弥陀。亦得往生。以臻其域。极乐称为莲域。
所感佛。所生土。往往胜进。亦不一概者。所感应现之佛。有应化身。受用身之不同。所生土。有同居。方便。实报。寂光之不一。皆由能感三慧之力。有胜有劣故。感应道交。不妨不来而来。各见所见。不往而往。各生所生矣。
往往胜进。亦不一概者。此论蒙佛接引。往往有胜进接。如圆教接别教。别教接通教。不按位接者居多。亦不是一概如是也。
此持名念佛法门。圆满具足。可谓横该顿。渐。秘密。不定。藏。通。别。圆。八教。竖而论之。亦可彻于五时。所以如来彻底悲心。不待问而自说。且深叹其难信也。
《解》问。观经专明作观。何谓不劳观想。答。此义即出观经。彼经因胜观非凡夫心力所及。故于第十三。别开劣像之观。而障重者。犹不能念彼佛。故于第十六。大开称名之门。今经因末世障重者多。故专主第十六观。当知人根虽钝。而丈六八尺之像身。无量寿佛之名字。未尝不心作心是。故观劣者。不劳胜观。而称名者。并不劳观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