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就宝树观中。亦先举。次辨。后结。即有其十。一从佛告阿难下至次观宝树已来。正明告命总举观名。结前生后。
二言观宝树者。重牒观名也。言一一观之已下。生后观相。正教仪则。此明弥陀净国广阔无边。宝树宝林岂以七行为量也。今言七重者。或有一树。黄金为根。紫金为茎。白银为枝。玛瑙为条。珊瑚为叶。白玉为华。真珠为果。如是七重互为根茎乃至华果等。七七四十九重也。或有一宝为一树者。或二三四乃至百千万亿不可说宝为一树者。此义弥陀经义中已广论竟。故名七重也。言行者。彼国林树虽多。行行整直而无杂乱。言想者。未闲真观自在随心。要藉假想以住心。方能证益也。
三从一一下至由旬已来。正明树之体量。此明诸宝林树皆从弥陀无漏心中流出。由佛心是无漏故其树亦是无漏也。
赞云。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
言量者。一一树高三十二万里。亦无老死者。亦无小生者。亦无初生渐长者。起即同时顿起。量数等齐。何意然者。彼界位是无漏无生之界。岂有生死渐长之义也。
四从其诸宝树下至以为映饰已来。正明杂树杂严杂饰异相。即有其四。一明林树华叶间杂不同。二明一一根茎枝条果等皆具众宝。三明一一华叶转互不同。琉璃色中出金色光。如是转相间杂。四明更将一切杂宝而严饰之。
又赞云。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无垢光炎炽。明净曜世间。
又赞云。弥陀净国宝树多。四面垂条天衣挂绕。宝云含盖。化鸟连声旋转临空奏法音而入会。他方圣众听响以开心。本国能人见形而取悟。
五从妙真珠网下至色中上者已来。正明树上空裹庄严相。即有其七。一明珠网临空覆树。二明网有多重。三明宫殿多少。四明一一宫内多诸童子。五明童子身服珠璎珞。六明璎珞光照远近。七明光超上色。
六从此诸宝林下至有七宝果已来。明其林树虽多而无杂乱。华实开时。不从内出。斯乃法藏因深。致使自然而有。
七从一一树叶下至婉转叶间已来。正明华叶色相不同。即有其五。一明叶量大小等无差别。二明叶出光色多少。三明恐疑不识借喻以显。如天璎珞。四明叶有妙华。色比天金。相喻火轮。五明迭相显照。婉转叶间。
八从涌生诸果下至亦于中现已来。正明果有不思议德用之相。即有其五。一明标果生时自然涌出。二明借喻以标果相。三明果有神光化成旛盖。四明宝盖圆明内现三千之界。依正二严种种相现。五明十方净土普现盖中。彼国人天无不睹见。又此树量弥高。纵广弥阔。华果众多。神变非一。一一树既然。遍满彼国所有诸树之果众多。尽皆如此。应知。一切行者行住坐卧常作此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