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信仰
问:“什么才是生命中最踏实的力量呢?”
师言:“一个人钱再多,总带不去;才华再高,也不能保障他一生的稳定;现实生活中,一切都是那么虚幻,漂浮不定。什么才是生命中最踏实的安定力量呢?这就必需要到生命的终极关怀中去寻找了。只有在这里,当一个人有了生命的皈依,有了终极的关怀,不管在什么环境下,遇到什么困难,总会循着一定的宗旨和方向,安然前行,像航海中有了指南针。”
某报记者感叹说:“为何我一直为工作忙碌,为事业而栖栖遑遑,努力不懈,却又常常觉得很空虚?”
师言:“要先找回自己。否则像浮萍无根,纵使处处用力,时时用心,到头终是一场空。”
又问:“如何才能找回自己?”
师言:“归根结底仍是宗教。以宗教的精神为中心,便能有定力,不致被世间的人我是非所蒙蔽。”
某居士因为儿子信了基督教,十分懊恼。
师父开示道:“你该为他高兴呀——有信仰比没信仰好。”
有委员一心向佛,妻子却是虔诚的基督徒。请示:“各种不同宗教,今天应如何相处?”
师言:“宗教要像个大海,不管江水、河水、溪水,什么都可以;所谓万流归宗,我们一定要有这种涵量去包容它、欣赏它、爱它。只要自己行得正,谁说谁对都不要计较,切莫要说:‘我对,你不对’。”
有学者道:“常觉得社会不公平,自己责任很重,压力很大。”
师言:“人生观不同,心态亦将不同。同样能明辨世间善恶是非,无宗教信仰者,持不平之心,济世之志愈大,压力就愈大;有宗教信仰者,亦欲普渡众生,然其善尽本分,责任虽重,心态却很宽柔。”
问:“无论是宗教人物或政治人物,都认为他们自己的理想是好的,是可以为众生带来幸福的。这其间有差别吗?”
师言:“真正的宗教者超越了功利,政治人物却是要建立功利;这中间当然有差别——而且相差很大。”
某先生真切的表示:“对于佛教,心中有一连串的问号……”
师言:“佛教者乃担如来家业,引人们智信而非迷信。常听有人求消灾,以为拜佛,佛会保佑。其实,学佛拜佛乃以佛教浩瀚教义,来启发人们智信良知与良能,看得开放得下,即有心力向前进。总而言之:信仰乃先启发自信,再来引渡别人的良性。”
青年诗人初访精舍,问道:“信佛的人和不信佛的人,在生活或道德的实践上,有无差别?”
师言:“信佛和不信佛的人,基本上没什么差别。他们都是人,拥有人所共有的本性与善心。即使不信佛的人,只要发挥他的本性与善心,也一样会做好事——但在信佛的人中,没有‘学佛’的人和‘学佛’的人,就有差别了!学佛的人必须一心效法佛心佛行,以救人救世为己任,常常会舍身就道,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学佛的人则比较不能摆脱自身利害的考验,常会在有意无意间仍透露出积德以求庇佑的心愿。相对之下,学佛者的行善是无所求的,正如佛陀是为众生成佛,而非为了自己成佛啊!”
某次聚会,有一位女众请求皈依——“师父,我想皈依您!”
“好呀!”
“可是,这里没有佛堂、没有佛像,怎么皈依呢?”
师言:“皈依三宝,是皈依佛、法、僧。佛在你心中,法在我口中;我即是僧,这样不就俱足三宝了吗?”
有位女士因丈夫被崩土掩埋年余,难捱沉重压力,要求遁入佛门了脱烦恼。
师言:“家中群劝尚须母亲抚养、教导,此时如撒手不管则对子女失责,再则更加深自己的业障;理应于家中尽一分母亲的天职。”
谈“学佛”
现代人往往神佛不分,以为佛即是神。
师言:“佛不是神,大地众生皆有佛性。佛陀乃超凡入圣,自觉觉他的最尊者,真实人生的引导者。”
弟子:“为何要将佛圣化,而不可神化?”
师言:“神鬼同道,因为他还有瞋心在,所以还会随业转于三界内。而佛菩萨疼爱众生,如母之爱子,无怨无求;因此佛是圣人而非神,神离人很远,而圣人随时在我们周围。”
弟子问:“佛教徒有三类,一是学佛的人,二是拜佛的人;三是信佛的人。到底哪一种才是正确的佛教徒呢?”
师言:“学佛的人才是。我们要学佛的信心、学佛的毅力、学佛的勇气,学佛这份牺牲小我的伟大精神。”
有些人会说:“师父,我很想学佛,但是识字不多,要学念经实在很难啊!”
师言:“佛陀并不是要我们把他所说的教法当成文字经典,只用嘴巴念念,而是要把它拿来当路走。佛陀讲经其实就是在讲道,是指引一条路让我们走,所以我们应当‘精勤而行之’,才是真正地‘学佛’啊!”
弟子问:“为什么现在我们觉得佛法很深奥呢?”
师言:“若往上推溯到佛陀的时代,佛法并不是那么深奥的,而是真正平易近人,浅显易懂的教育,只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做人的道理而已。因为它源远流长,经年累月下来;又因为人们对其尊仰崇敬,难免有各种精深的或奇特的描述。若能持着佛教是日常生活心灵教育的心理,那么进入佛门之后,就自然能得到佛教的人生真谛了。”
弟子:“学佛者常跑道场好不好?”
师言:“有些学佛者心态如海水,内心常自起波澜,自作烦恼;有人在一开始接触佛法时,即迫不及待的拜佛、念佛,对佛法的真正意义却不去探究。学佛应该将佛陀所教导我们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直心是道场,正心是道场,深心是道场。”
弟子问:“什么是经,为何要念经?”
师言:“‘经’,即是‘道’,‘道’即是‘路’。念经就好比看地图,记下了地图中的名称、方向,按图索骥,我们才知道应该遵循的方向。”
某委员请示,到底要如何听道,才能够摄受佛法?
师言:“心不专则闻不入;心念不专一,即使听再多的法也听不进去。大部分的人都是一耳听,一耳漏,这叫做有漏。要靠耳根听,然后专心摄受,这称为无漏。用无漏根来听,才有办法摄受佛法。”
车上,师姐问:“佛门中的卍字代表什么?”
师言:“代表吉祥。”
师姐再问:“为何这种形状?”
师言:“喻日轮般,旋转不息。”
谈“功德”
会员问:“捐血也是一项孝顺父母的功德吗?”
师言:“我们的身体中,每滴血都是父母给的,捐出一滴血来救人,就等于是在报答父母的恩德。想想看,把父母给我们的、流在我们体内的血,输到别人的身上,救人的生命,这是多么的神圣——这不就是父母的功德吗?”
有人问:“盖庙功德大不大?”
师言:“要看实际的需要性,如佛陀在世时,僧因四处行脚,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有寺院让僧众安心修持,当然是无上功德了。”
一位妇人问:“诵经真有功德吗?”
师言:“有人以为只要念经,佛就会保佑他,为他消灾,这是错误的观念。要知道众生浑沌,时常迷失而误入歧途。佛陀讲经说法,即是要指导我们人生的去向。”
有弟子问:“念佛号意义何在?”
师言:“世间人念‘阿弥陀佛’佛号的,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层次;有上根上智者,也有智识不足的。上根上智者,只消一句‘阿弥陀佛’,即能从中吸收无量无边之道,体悟佛心;智识不足的,一时无法了解经中的道理,所以也要勤念‘阿弥陀佛’,以求消除罪业,澄思定心。”
有人问:“常听人一定要念几万遍佛号,方可往生西方?”
师言:“他是一直在数念几遍,心念一直放在数字上,而非放在佛号上。”
弟子:“听说诵三千卷金刚经可以破名相?”
师言:“能够破名相四句偈就可破,若不能破,诵一万卷金刚经也没有用!”
谈“因果”
一位会员,一坐定即说:“请师父看因果。”
师言:“我不会看因果,但我们要注意因果。”
有人请示师父:“因果与环境有关系吗?”
师言:“因果乃业力所致,但会牵制环境。”
又问:“可以改变吗?”
师言:“不仅要有毅力还要有一分善缘。”
一位师姊问:“何时运才能通?”
师言:“日过运即通,日日欢喜过,即得心自在。将遭遇当成一分增上缘,随缘消旧业,如果今日没有这些事,也许他日将有更大的灾害。”
常有人问:“人为什么会不得自主,如痴人任凭环境摆布,被命运安排呢?”
师言:“只有凡夫才会被命运‘业力’安排,圣人自能安排命运的。如何安排命运呢?必须用信心、志愿及智慧力,坚毅地去破除烦恼的恶念,则智慧生,而业力随转!一切即能解脱自在。”
谈“迷信”
有些人常问:“算命有用吗?”
师言:“命理是有的,但不能迷信。一般人所说的命运,或是运气,也就是佛教中所说的业力;既然相信业力,自然就会有命理。但是,佛教中有句话说:‘一切唯心造’。凡夫受命运所操纵,而圣人却能操纵支配自己的命运。”
一位旅居国外的女士,专程前来问:“母亲常去算命,问运气。”
师言:“有一分正信、正念,本身可以转命运,我们的贫户个案中很多是算命的。”
又问:“在家人拜什么最好?”
师言:“任何一尊佛菩萨,拜最喜欢的、最安心的就好了。”
常有人为事业不顺,身体不好,而怀疑家中神位不对或有所冲犯。
师言:“佛门讲定业因果,只要心安处处皆安,心安即理得。在佛教中任何方位都是好位子。”
有人为算命之言,笃信而依行,惟恐犯忌。
师言:“佛门中不忌这些,佛教谈精神超然,立即气盛。在佛门中,日日月月都是吉祥时。”
某居士问:“一般民众所信仰的法术神通与佛教有关吗?又一般对深入信仰者谓之迷,是吗?”
师言:“法术是鬼道,不是佛教,亦非道教。至于‘迷’字看人们如何信仰,一般社会人士,心念惶恐,对事物无法全心信仰,乃取信于签诗交杯,并无真正深入教理。佛教乃是改革人生提倡科学,而非只是拜拜的宗教。”
一位自称为佛门幼稚生的男众来请法:“真有灵魂吗?”
师云:“迷者为灵魂,觉者为觉识。”
谈“修行”
常有人问:“应如何修行?”
师言:“在一念之间;就注意在外境来时的一念之间。”
有人以为自己修持得很好,但是碰到一点小事就起烦恼心。
师言:“凡夫心容易起波澜,即是‘八风’(注)吹不动,微风吹动了。”
(注:人生“八法’如八种风,分别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或问:“师父!修行和修养有什么不同?”
师言:“修行就是修心养性,每个人的习气不同而佛性却是一样的,修行就是要好好保持这份善良的本性,所以修行也就是修养。”
年轻的佛学院学生问师父如何修持。
师言:“我每日即是人生道上的一页,过眼的每个人,每句话都是页中的字字行行。在人生中得佛法,而非在佛法中得人生。”
有二位年轻的比丘尼来精舍,他们问:“法师啊!在您修行的这条路中,有否碰到困难的事?”
师父反问他们:“什么叫做困难?我从来没有时间去想到困难。”
又问:“在人与人之间,你的心难道没有障碍吗?”
师言:“修行是我们自己心甘情愿的。就是因为要脱离人我是非,才需要修行,如果修行还要去招惹人我是非,那又何必修行呢?”
某先生喜欢参禅。
师言:“参禅不光是坐在那里而已;行住坐卧,担柴运水无不是禅,我们要行禅,不是坐枯禅。”
另有一委员曾问:“何谓禅?”
师云:“吃饭专心吃,作事专心作;心无旁鹜,即是禅定。”
有人问:“拜佛、坐禅才叫做修持吗?”
师言:“拜佛、坐禅只是佛的方便法门;是教你如何静下心来,过滤佛陀所说的教法,看看哪一法门你能体会出心得,而将之发挥用途在自修教人而已。佛的真实法就是去发挥效用,会用的才是真正体会佛陀的教法。”
有人问:“为何要持戒?”
师言:“人之所以痛苦、惶恐、不安,是由于犯了错的罪恶感所致;持戒就是要防患于未然,守正于日常生活之中,形成规矩,自可避免犯错。”
有人说:“我心好就好,又何必去修行呢?”
师言:“你的心好有谁知道呢?真正的心好,应该是要受过一番洗练,练得非常自动、练得没有一丝一毫的考虑,马上伸出援手去扶助别人。修行因此就有必要了。”
谈“神通”
有些人以为修行能修行到眼见仙佛鬼神,就是“天眼通”;其实这是错误的。
师言:“只要能把世间的事、物样样看得开,不去计较争执,就是真正的天眼通了。”
有人学打坐,坐到整天都有人在耳边跟他讲话,听一些别人听不到的声音,以为这就是“天耳通”。
师言:“真正的天耳通是远离一切烦恼杂念,和不清净的言语;不但不听是非,而且能把是非转为佛法,当作教育,所听的全是清净法音,这才是真正的天耳通。”
很多人以为具有“神足通”的人,能日行十万八千里,实这是不可能的事。
师言:“真正的神足通,是世间的路我来走,条条皆通。只要我们能秉持光明正大的心理,抱着诚正的态度待人接物,则天下无难事;既然天下无难事,当然也就道道皆行得通了。”
别人在想些什么,具有“他心通”的人真的都知道吗?
师言:“只要我们能抱着坦诚的心意,体谅他人,事事为别人设想,那么别人对我们就无任何隐瞒,如此我们又怎会不了解他的心思呢?”
有所谓“宿命通”,就是洞悉过去,了解现在,预知未来。
师言:“我们想要知道过去未来,其实现在就已能一清二楚了。有句话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这岂不是明显的告诉我们过去和未来了吗?”
那么,“无漏通”呢?
师言:“学佛不要想求神。最重要的是要能把烦恼断尽,在接受佛法之后,能身体力行,能发挥菩萨的精神,这种“无漏通”才是真正我们要求的。假如能修到无漏通,自然也就能心通,能心通当然万事皆通,那又何必盲目的去追求神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