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广颂第八、九愿 第十五章、广颂第八、九愿7
    第十五章、广颂第八、九愿7

    再说出家人中,素质高低不同,在佛法上的修养,表现出来的气质也不相同,并非僧人个个都是十全十美,功德圆满。其实僧团中,僧人佛学修养参差不齐,就像在同一块地里,有的庄稼长得高一点,好一点,有的长得矮一点,这种现象很正常。你们说,出家人是神?还是人啊?这就对嘛!出家人通过修学佛法,接受佛法的教育和学习的时间,相对比在家人要多一些。因为经常受到佛法的洗礼,他们的道德、修行确实要比一般人要强一些,人格上的污点相对要比一般人少一些。出家人也有出家人的烦恼,只不过,烦恼、忧虑的事比在家人相对要少一些。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不可能没有恩怨、是非、矛盾、烦恼、痛苦和忧虑……,学佛的人,关键要用佛法的智慧去观照人生,去观照生活,改变心境。烦恼的根源来自于内心,而不是外界条件和环境。心随境转是烦恼,放下烦恼是菩提!如果你带著烦恼的心态,想去寻找摆脱烦恼的方法和环境,那烦恼上又会重叠烦恼。如果你不去执著烦恼的人和事,如果能用智慧去观照烦恼,当下就是菩提。所谓烦恼即菩提!心净则佛土净!

    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禅师,碰见一个老太太,只见她愁眉苦脸,唉声叹气,一筹不展的样子。就上前去问:老人家,您在愁什么呀?老太太告诉他;我在愁,今天是晴,还是阴。禅师说,晴如何?阴又如何?她说,因为我有二个闺女,老大嫁给做雨伞的,老二嫁给烧砖瓦的。我在愁今天是晴天,大女婿的伞没有人来买,伞就卖不出去。要是今天下雨,大女婿的伞虽然能够卖出去;但二女婿的瓦,就晒不干,瓦晒不干,没有人买,他的瓦就卖不出去。所以正为此事发愁。请问禅师,有什么办法,解开我的苦闷吗?禅师告诉她,现在我教你一个办法:你把心情调换一下,想到天晴时,二女婿的瓦片就可以拿出去晒干;如果下雨,想著大女婿的雨伞,有人买。这样不就开心了吧!的确,同是一件事,由于观念不同,心境不同,给人带来的苦乐也截然不一样。

    下面,我们来看看,古代圣贤庄子,是怎样看待、处理烦恼和痛苦的事?说起庄子,知道的人很多。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代宋国蒙地人,生死年代不详,不约是在西元前369年到286年,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庄周的著作只有《庄子》一书,其思想渊源于老子学说,因此后世称为‘老庄学派’。《庄子》一书流传很广,在思想界、文学界影响很大。这里给大家讲《庄子至乐篇》里的一则故事: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去吊唁,看到庄子却正坐在地上,敲打著瓦盆在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