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随喜功德愿3
太子出家成了沙门,托著要饭的食钵,步行向王舍城走去。到了城郊,先没有进城,而是在附近的灵鹫山上找到一处岩洞,作为修道和暂时栖身之地。后来,他又离开那里,四方行脚,寻师访道,在苦行林中苦修六年。这六年的生活经历,是相当困苦的。经文中说:‘或日食一麻,或日食一米’,‘身形消瘦,有如枯木’。甚至有一次,在尼莲禅河洗澡,因身体虚弱,洗完澡后连爬上河岸的气力都没有了。对六年的苦修结果,他很不满意,觉得根本没有证悟真理。最后,他来到尼莲禅河畔的一棵大毕波罗树下,这毕波罗树是梵文的音译,汉文佛经上还将它译为‘阿沛多罗树’,‘贝多树’,‘阿输陀树’等,都是根据梵文语言而译的。还有的经文将它称作广为人知的名字,即是‘菩提树’。为什么叫它‘菩提树’呢?‘菩提’是梵文的音译,意为觉悟、智慧,后来专指对佛教真理的觉悟。因为释迦牟尼在这棵树证得菩提,觉悟真理。此树因沾圣人之光,被称为‘菩提树’。原来的树名在中国反而少为人知。
菩提树是一种热带的常绿乔木,树籽坚硬圆润,可作念珠;树叶是椭圆形的,叶片非常阔大,树干呈黄白色,异常的高大粗壮。悉达多在这棵树下铺上一束软草,披上坐具作为坐垫,然后以盘腿的姿势坐下来,即‘结跏趺坐’。并立下大誓愿说:‘不成正觉,不起此座’!由此静静地进入了悟道的沉思。
悉达多在菩提树下究竟坐了多长时间才悟道呢?经典上说法不一,有的说是七天七夜,有的说四十九天,这个问题不是我们这里研讨的范围。最后一天的淩晨,他突然抬头望见天上的启明星,心中顿时大彻大悟。这就是佛经上常说的:‘释迦尊者菩提树下睹明星悟道’。觉悟后的太子,被人们尊称为‘佛陀’,也就是‘觉者’的意思。
佛陀觉悟的是什么呢?佛陀初转法轮时,向五比丘讲述了他所领悟的生命的秘密。这就是十二缘生的因果法则的规律。这个内容,是佛陀七天七夜中沉思的主要成果。因为,他破译了生命和宇宙的奥秘,突破了人的理性和思维极限,飞跃到佛的境界。所以,佛也是人修来的。从佛陀出家、修行、证悟,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启示呢?佛陀既然是人修成的,那么我们在坐的每一个人只要修行,也是能够成佛的。禅宗里有的学禅的人,去问祖师,什么是佛?回答:‘你就是佛’!你们在坐的人敢不敢承认自己是佛啊?如果你不敢承认自己是佛,你离佛道就远了。《大本涅槃经》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就是说人人都有成佛的潜能。人人都有成佛的资格,禅宗非常重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