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贪爱[1] 壹、贪爱[1]2
    壹、贪爱[1]2

    [5]五蕴: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色’是一般所说的物质,变碍为义,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受’是感受,领纳为义,其中包括苦、乐、舍三受;‘想’是想像,于善恶憎爱等境界中,取种种相,作种种想;‘行’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在此五蕴中,前一种属于物质,后四种属于精神,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五蕴非有’是谓色受想行识五蕴所构成的人身是虚妄不实的,因为当五蕴分散时,人身也就没有了,所以说五蕴非有。‘五蕴皆空’的话五蕴是色受想行识,色从四大假合而有,从想行识由妄念而生,故此五蕴诸法,如幻如化,从因缘生,本无实性,当体即空,故谓五蕴皆空。

    [6]轮回:谓众生从无始以来,展转生死于三界六道之中,如车轮一样的旋转,没有脱出之期。

    三、(一)贪欲[1]、(二)嗔恚[2]、(三)憍慢[3]、(四)痴、(五)疑、(六)见、(七)欲世间;此七使[4],使众生永处幽闇[5],缠结[6]其身,流转世间,无有休息,亦不能知生死根原。

    犹如彼二牛,一黑一白,共同一轭[7],共相牵引,不得相远。

    由此七使,便有三恶趣[8]:地狱、畜生、饿鬼;由此七使,不能得度弊魔[9]境界。(增.三五七)

    [1]贪欲:贪爱五欲;‘贪’是多求无厌的意思;‘贪著’是贪心很坚固。‘欲’是能引起人们贪爱的心;‘欲爱’是对五欲的贪爱或欲界众生的贪爱;‘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语言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参见第9页贪爱条。

    [2]贪嗔痴:贪是贪欲,嗔是嗔恚,痴是愚痴。嗔是恼怒打骂伤害别人,嗔心是嗔恚无忍的心,因贪嗔痴能毒害人们的身命与慧命,故名三毒。嗔恚火是怒火(喻)怒火能将人的一切功德烧毁。

    [3]憍慢:自大高傲的心理。

    [4]七使:(名数)一、欲爱,欲界之贪欲也。二、恚,嗔恚也。三、有爱,色界无色界之贪欲也。四、慢,慢烦恼也。五、无明,痴惑也。六、见,五邪见也。七、疑,疑四谛之理也。‘使’驱使。‘七使’谓七种无明烦恼驱使众生流转生死的力量。六根本烦恼是指贪、嗔、痴、慢、疑、不正见。贪是贪爱五欲;嗔是嗔恚无忍;痴是愚痴无明;慢是骄慢自大;疑是狐疑猜忌;不正见是不正的见解,包括身见((萨迦邪见)执取五蕴根身)、边见(执取常断二见)、邪见(谤无因果,坏诸善事)、见取见(执持成见,非果计果)、戒禁取见(执持不正戒,非因计因)等。贪嗔痴慢疑加上五不正见,成为十根本烦恼,又名十惑,或十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