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因缘[1]果报[2] 陆、因缘[1]果报[2]5
    陆、因缘[1]果报[2]5

    ※‘不见来处’‘不见灭处’经中也作‘不知来处’‘不知灭处’错综复杂的因缘,找不到一个独立的创造者,以及创造的开始与结束。好比钻木取火,因为有合适的木头,搓旋钻热的人...,诸多因缘的具足,才产生火,而不能说,火是由木头自然产生的一样。

    十三、乐痛(受)者,欲爱使也。彼苦痛者,嗔恚使也。不苦不乐痛者,是痴使也。(增.一八七)

    十四、若汝等如是知、如是见,汝等颇身生疹患,生甚重苦,乃至命欲断,舍此更求外,颇有彼沙门[1]、梵志持一句咒、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句,持此咒令脱我苦,是谓求苦习、苦得、苦尽耶?(中.二0一)(嗏帝经)

    [1]沙门:华译勤息,即勤修佛道和息诸烦恼的意思,为出家修道者的通称。

    十五、来者不欢喜,去亦不忧戚,于世间和合,解脱不染著。(杂.一0六0)

    ※对于‘得’来和‘失’去免于贪忧等染著。

    十六、若有故(意)作业[1],必受其报;或现世受,或后世受。若不故(意)作业,此不必受报。身故作三业:杀生、不与取[2]、邪淫。口业四:妄言、两舌、粗言、绮语。意业四:贪伺、嫉、恚、邪见。自不作恶业,恶业何由生?是以男女在家、出家,常当勤修慈、悲、喜、舍心解脱。(中.一五)(思经)

    [1]业:我们的一切善恶思想行为,都叫做业,参见第45页业条。

    [2]不与取:他人不与而自取,即偷盗之义。

    ※修行,就是在净化自己已有的坏习性,同时,也在开发更多的好习性。好习性多了,那么,相对地,就能淡化坏习性的影响力了。

    十七、虽为极恶原,悔过渐复薄;是时于世间,根本皆消灭。莫为父母、妻子、沙门、婆罗门施行于恶,习其恶行。(增.四七一)

    十八、云何为第一义空经?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灭尽,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除俗数法。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无明缘行,行缘识,广说乃至纯大苦聚集起。又复: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如是广说乃至纯大苦聚灭。(杂.三一三)(第一义空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