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蒙止观》第一讲
    《童蒙止观》智者大师著

    悲华禅师讲

    《童蒙止观》第一讲

    隋智顗撰

    悲华禅师讲

    请大家一起随我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家中午好!现在时值盛夏,天气非常炎热,在这炎热的天气当中,如果我们仅仅是因为外面的炎热而导致身体感到闷热,这也仅仅是身体上的感受。如果内心当中因为外界的炎热而感到烦躁不安,这是心灵的一种苦。如果我们能用佛法的甘露去滋润我们的内心,那么我们就能够消除这种心灵的痛苦。如何才能消除这种心灵的厌乐免于这种心灵的烦闷之苦呢?我们今天就要介绍止观法门。止观法门就是佛法,它会带给我们内心的清凉。所以说,在这个炎炎的夏日里,我就把这个法门介绍给大家,给大家一个夏日里的清凉季。

    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止观法门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童蒙止观》,《童蒙止观》是天台教里一个非常重要的法本。略而说之,天台止观有四个法本,所谓圆顿止观,渐次止观,不定止观,和今天所讲的小止观。今天这个《小止观》是什么缘起而讲的呢?这是隋朝时代的智者大师即我们天台宗的创始人,他是为了他在俗家的兄弟陈真所讲的。讲的很简短,但实际上这个《小止观》是大部的梗概,是入道的殊机。所以说这个《小止观》实际上是把天台宗的所有法门作了个概要的讲述。这个《小止观》也称为《童蒙止观》,它的全称是《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今天我就给大家作稍微的讲解。这个止观法门的讲解在以前曾开讲过念身法,念身法亦是属于止观法门。天台宗的止观具有非常严密的理论体系,非常平实,非常便于我们修行者依之来修行,它条理很清晰。而且这个天台宗是在我们中国汉语地区所发展起来的,所以说它对佛法的描述也非常容易被我们中国人所接受。在学习天台止观的过程中我们不存在这种因为民族语言的差异而导致的对文意的理解的错误,这个略为说到这里。接下来我依次给大家讲解这个《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今天讲这个止观法门就直接地讲它的文字所包含的意义,对其他的科判和讲经的要素略而不谈。我们直接进入这个经文正题。它首先第一句话就是: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可以讲这句话是七佛通偈,也是今天我们所要讲的《童蒙止观》也即是修习止观坐禅法要的纲领,也是我们学佛人修行的整个佛法的纲领。大家不要小看这句偈所告诉我们的佛理,实际上这句偈已经把整个佛法作了概括,整个佛道的修行就是这句偈所包含的内容,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它把我们作为一个修行人该做什么、该辨别什么、该如何去做都已经说出来了,而一切诸佛的教导莫过于此。我们接下来所要讲的《小止观》下面的文字也都是围绕着这句偈的意思而展开的。大家在一边听一边思考一边领会的过程当中可以不断地反过来来印证这句偈所告诉我们的深意。我们来看下面的文字。

    “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我们来看这句话。所谓的涅槃之法我们作为修行之人要想进入,它说实际上有很多渠道,所谓路乃多途,但如果说他最为紧要的实际上是不出止观二法,也就是止和观两个法门而已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所以然者。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大家体会这句话。这个修持止的法门是降服结使的最初之门。我们知道结使可分为五钝使五力使比如说贪嗔痴慢疑等等,可以讲这种粗重的烦恼导致的心结驱使着我们的心去造业,所以称为结使。“止乃伏结之初门”就是降服这些粗重烦恼的最初之门。大家注意,止的修习的目的和功效是这个。“观是断惑之正要”这个就很好理解了,观的法门的修习主要是断除迷惑、开取智慧、破除无明而言的,用观的方法乃至取正要,正要就是正途精要之所在,采取观的方法破除这个无明惑,获得这个出世间的智慧,所以称为断惑。这就是止观,智者大师在这里直指止观的目的和作用。再看下面的经文。

    “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所谓爱养心识是指涵养我们的心识,让我们的心识更加健康,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身体更加健康的时候做什么事情都容易做得成功。我们的心识平常的时候就如同病态一般非常的散乱非常的蒙蔽,通过修行止可以爱养它,对心识的爱护和滋养就成为它的贤善的资粮。我们如果想要修行资粮往往不够,资粮从哪里来?资粮从修止而来。按我们平常所说,《童蒙止观》中这个“止”是指“戒定”之道,如果没有戒定之道的基础想增上后面所说的观修的功德获得智慧,那是很困难的。因为由修戒才能够进入止,由修止才能进入观的层次,这是一个修道的次第。我们这里所说的止观的止里面实际上包含了戒和定了,讲到后面大家就更明白这一点了。所以说止是爱养心识之善资是资粮。观则是策发神解之妙术,它会激发我们神妙之见解即神解,即是对佛法实相的领悟,这个称为神解。观的法门则是妙术,非常微妙的法术。这句话又把止观在修道过程中的作用点明了。大家要记住这些话,这都是非常重要的窍诀。再看下面的经文。

    “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藉。”这里说到由修止而达到定,由修观而达到智慧;说到止观和定慧的因果关系。“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若果有人成就了定慧二法,那么自利利他则一切法都具足了,六度万行所有的法门都都包括在里面了。下面智者大师引经据典来进论述。

    “故法华经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当知此之二法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若偏修习即堕邪倒。故经云。若偏修禅定福德。不学智慧。名之曰愚。偏学知慧不修禅定福德名之曰狂。狂愚之过虽小不同。邪见轮转盖无差别。若不均等此则行乖圆备。何能疾登极果。”这里说到定慧等持的道理。首先引用法华经的话,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也就是说十方三世的诸佛他都是处在大乘道中的,就象他所得到的一切圣妙佛法一样他都是以定慧来庄严的,都是以定慧来度化众生的。这是从果德上去说,成佛以后也是如此。既然成佛后是如此,那我们在通往成佛的道路上也是如此,必须定慧等持方能圆满佛果。下面就讲到这点,定慧之法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若偏修习即堕邪道。这已经说的很清楚了。一只鸟若只有一只翅膀它怎么飞?车如只有一个车轮而一边坏掉了它怎么行驶呢?所以说若偏修持即堕邪道,它的重要性就是如此。我们平常称佛陀是福慧两足尊,这里说佛陀是以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这两种说法有矛盾吗?应该是没有。我们刚才在前面说过,止观这个止其实已经包含了戒定之道,而戒定的修习其实和福德资粮的积累有关系,福慧两足尊也好定慧等持也好他说的是一个概念。但是今天所说的止观偏重于修禅的正行而言扼要地来进行讲述,然后把前面的戒、福德、积累资粮部分在后面讲到的进入修禅的前行必备法要当中,智者大师依然会提到,而且这比重还很重,大家今天如果这样来理解就会对经义之间所说建立一种不相违背的定解。所以经典上说若偏修禅定福德,不学智慧名称愚,反之就称为狂。这里面说到两种修行偏道,一种偏向愚,只管修禅定福德,不学智慧;一种偏向狂,他只注重修行智慧,却不去不积累禅定福德这称为狂。再看下面:“狂愚之过虽小不同。邪见轮转盖无差别。”他们的过失虽然有点差别,有的注重禅定福德的修习,有的非常注重智慧观照,看起来他们都是学佛的,都很精进用功,但是狂愚之过虽小不同,但邪见轮转盖无差别,都是一种邪见,不是定慧等持福慧双修的学佛修行的正道。所以智者大师作如是说。接下来:“若不均等此则行乖圆备。何能疾登极果。”禅定福德和智慧的修持如果不均等不平衡的话,那么他的行为乖谬,这种情况都具足了,他们怎么速登极果怎么可以很快地得到修行的正果呢?所以说这样会延缓他得到圣果的时间,也就是说这是一个修道的偏道歧途。

    “故经云。声闻之人定力多故不见佛性。十住菩萨智慧力多。虽见佛性而不明了。诸佛如来定慧力等。是故了了见于佛性。”这句话用经典来证明定慧必须等持而修习。你看声闻缘觉这些小乘行者他们非常注重修习禅定福德,定力偏多,所以他们对于佛性不能明明了了的证得,因为智慧力不够。反过来,十住菩萨这个行道资粮上的菩萨他智慧力偏多,他虽然能够见到佛性但却不明了,也就是模模糊糊的,这是因为什么缘故,是定力缺乏的缘故。所以说定力偏多智慧少则不见佛性,智慧偏多而定力缺乏虽见佛性却不能明明了了,这就是声闻之人和十住菩萨之间的过患拿来作个对比。十住菩萨并不是登地菩萨,这里所谓的声闻之人也不是指那些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声闻之人,都是指声闻解脱道和大乘菩萨道资粮行道位的这种情况,修道位的情况,都不是说证得圣果以后的情况,大家不要误会了。有的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往往会说声闻之人是阿罗汉,读到十住菩萨就认为所有菩萨道的菩萨都是这样,不能这样了解,经文不要错会了。而诸佛如来他定慧力等,所以能了了见于佛性,由上可知,可见定慧等持是多么的重要。我们再看后面的经文。

    “以此推之。止观岂非泥洹大果之要门。行人修行之胜路。众德圆满之指归。无上极果之正体也。”大家看这句话,止观法门不就是得到涅槃大果的重要门户吗,不就是修行人修行的殊胜道路吗,不就是一切德行圆满的最终所在吗,不就是无上极果他的正体吗,也就是说获得象佛果这样的极果它的体性不就是止观具足吗,以上的话是这个意思。

    “若如是知者止观法门实非浅。故欲接引始学之流辈。开蒙冥而进道。说易行难。岂可广论深妙。今略明十意。以示初心行人登正道之阶梯。入泥洹之等级。寻者当愧为行之难成。毋鄙斯文之浅近也。若心称言旨于一眴间。则智断难量神解莫测。若虚构文言情乖所说。空延岁月取证无由。事等贫人数他财宝。于己何益者哉”。后面这一段话智者大师对我们作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提醒。他说由上面的分析来说这个止观法门是非常的重要的,但是今天他为了接引初学的人,为开蒙冥而进道。我们在开始学佛之前真正得正法的指授之前都是蒙冥状态,都迷迷糊糊的都胡思乱想,总是不明白佛法的关键所在,对此智者大师对我们进行引导。他提醒我们这是说易行难,这是需要去做的不是说说而已的,因为都是初学,没有在实践的过程当中深入地去体会它,所以今天怎么可以广论深妙呢?那些其他深妙的往深广方面去说的又如何能说呢?所以今天只能是略明十意,来指引初发心的修行人,让他们知道登上正道的阶梯所在,也明了说证入涅槃的等级是什么样子的。就好比说我们要去什么地方,把这个路标把这个路上的大概过程告诉他,他如果连这个都不知道,他走了一半都不知道走到哪里去了。虽然如此,智者大师说他讲的很浅易,但是应该感到惭愧,要知道行之难成,虽然这么简单但是说易行难,你真的去做是有困难的,你不要小看。智者大师这里说的非常好,我们修行人经常是这样的,有的道理很简单也很容易去做到,但是他总是不去做也很难去做到。这是我们人的一种恶习,是修道的一种极大的障碍。所以智者大师这里一再地提醒不要小看斯文之浅近,不要说这个文章写得很浅显,好象一想就知道,没什么曲奇之处。智者大师告诉我们,如果你的心能够和这个旨义相称,所谓心称言旨,心真的能够悟到这个浅近文字中所包涵的法诣,智者大师说一眴间则能智断难量神解莫测,可能在一刹那之间你的智慧就开取了,也是不可思异的。反过来你如果只是虚构文言情乖所说,跟这个所说的修行不相应,那么你也不过是空延岁月取证无由。这各事情就好象一个贫穷的人他入到宝山中不去取财宝回家,而只是在那里点数财宝的多少,就如同说说食不饱,那对于自已又有什么利益可言呢?这就是智者大师在最后这段话中所说的意思,大家要引起注意。

    以上略说在标明什么呢?我们来总结一下。前面的话总结起来无非就是告诉我们止观法门是佛道修行中的摄要法门,一切佛法离不开止观二字。那么修习止观必须等持,不能偏学一方。否则就如鸟之双翼缺了一半和车之双轮缺了一半一样。然后他告诉我们接下来略而解说十种关于观止观的意义,提醒我们不要认为文字浅显,要知道说易行难,勉励我们要让我们的心和言辞所说相称,让我们的行为和下面所说的修行相应,这样才不会浪费时光而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智者大师这里说的非常的好。我们下面来看这十章是什么。

    具缘第一诃欲第二弃盖第三调和第四方便第五正修第六善发第七觉魔第八治病第九证果第十

    “今略举此十意。以明修止观者。此是初心学坐之急要。若能善取其意而修习之。可以安心免难。发定生解证于无漏之圣果也。”由此可知,智者大师将为我们开示十种意思。智者大师勉励我们这是我们初心学坐的人最急要的法门,如果你能好好地理解其中的含义而用之于修行可以达到什么目的呢?可以安心免难,可以让我们的心得到安宁免除种种的灾难和烦恼,就能够得到定,生起这种圣解来。因为得到圣解得到无漏圣智的原故,所以能够证得无漏之圣果。这就是修道的通途。下面我们来看具缘第一。

    “夫发心起行欲修止观者。要先外具五缘。第一持戒清净。如经中说。依因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是故比丘应持戒清净。然有三种行人。持戒不同。一者若人未作佛弟子时不造五逆。后遇良师教受三归五戒为佛弟子。若得出家受沙弥十戒。次受具足戒作比丘比丘尼。从受戒来清净护持无所毁犯。是名上品持戒人也。当知是人修行止观必证佛法。犹如净衣易受染色。二者若人受得戒已。虽不犯重。于诸轻戒多所毁损。为修定故即能如法忏悔。亦名持戒清净能生定慧。如衣曾有垢腻若能浣净染亦可着。三者若人受得戒已。不能坚心护持轻重诸戒。多所毁犯。依小乘教门即无忏悔四重之法。若依大乘教门犹可灭除。故经云。佛法有二种健人。一者不作诸恶。二者作已能悔。夫欲忏悔者。须具十法助成其忏。”就讲到这里。在前面具缘第一中智者大师首先告诉我们,第一首先要具备持戒清净的因缘,也就是说要修行止观这个行者首先要发心准备进入这个修行的时候,他首先要具备五种外在的因缘,所以称为外具五缘。第一个缘就是持戒清净。大家注意看,这里讲到修止观者必须先具外五缘,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前行。就是说你要想修行这个止观法门,必须有这些助缘才行,也就是要有这些基本的条件你才能够进入修禅,不是说所有的人都能够进入止观的修行,就是这个意思,这个我们不多讲。我们来看第一持戒清净。从刚才所读的我们知道,首先引用经典上说的。“依因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是故比丘应持戒清净。”这话的意思是说戒是生禅定的要妙,有了禅定则能产生灭苦的智慧,这是修道的次第,所以必须先持戒。戒为一切行门之基。这个要注意,今天很多修禅的人不知道修禅的次第,对戒律的持守非常的忽视。这几天和福州的一些居士交谈的时候,他们也这样反映,今天很多学佛修行的人,不管修显宗或者修密宗的,好象对这个持戒都很陌生,好多人都不知道戒到底是戒什么?可见这种情况在今天也是很普遍的,但是这不符合佛法修行的正道,所以应引起重视。这里说到持戒清净是外具五缘的首要因缘。大家要引起重视。今天很多人都非常急着修行,但是他的戒行的操守却非常的低劣,有的人甚至说觉得无所谓,为什么那么麻烦呢,还要修持戒。事实上戒讲的就是我们的德行,我们平常说做人要做好,人品要好,这些修道的基本品质得具足,其实归纳起来就是所谓的持戒。因为戒就包含着这种戒德,跟德有关,所以无德之人他不能生禅定。以前人们常说为什么要做好事呢?一个心不善的人不行善来的人,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他坐在那里都不得安宁。行善者心安,所以他很容易安住于禅定之中而容易获得禅定的圣妙功德,道理就在这里。所以学佛需要有善根的。有的说有的恶人跟佛结缘也能得度。但是,佛门中也有这样一句话“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对不对,你屠刀得放下才能立地成佛。世上没有说你不放下屠刀我拿着屠刀可以去成佛啊,对不对?一样的道理。比如说最近我们讲到,有一些同修道友自从接触上师三宝来了解佛法,但是如果说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一直没有把修行的正确目标给调正,也就是他一直抱着一种不正确的观念来进入佛门,来研究佛门,来探求佛法,一直不肯改变过来,一直不肯在这个戒德上去下功夫修行,一直不能够真正地听从善知识的教导,那么他到了一定的时候,他可能会成为大家表面上所认为的退堕了,或者是不学了,甚至有的心不开悟,反言责师啊,就如同《金刚心总持论》里面所说的,他反而会反过来毁谤他的师长,毁谤他的道友,甚至有的人说这佛教也没什么的,不过如此。这个是什么原因?这种原因就是在于没有过有一定的福德资粮这一关。我们要想积累福德资粮,发心必须纯正,行为必须恰当。所以有的人表面上刚开始充满了一种热情,但是实际上他学佛的动机、目的和所行持的方向不是象我们今天所说的那样来真实地趋入修行之道。所以说因缘汇聚会有这样的结果。这种情况是不是说善知识们没有慈悲心去摄受这样的人呢?应该说不是的。因为要想学佛修行他没有其他道路可走,他必须行善道,他必须从持戒到修定到开智慧这样一个次第来进行。有的说我不要这个次第,不要这个次第应该说是因为你以前戒定的资粮积累得已经很丰富了,你的根器非常利,那么你必然对三宝对师长他具备大信心,所以说你能够快速的戒定慧圆满具足,这是指善根利器智者。但是今天很多学佛的人对学佛的动机、究竟如何学佛才是正道他都没有弄清楚,他又如何成为这种善根利智的人呢?所以说不是如此的话,越来越深入佛门,他所谓的了解的东西越来越多,那么他会产生正知见吗?这对他可能更不好。所以说要有善根才能修行道理就是如此。所以说学佛首先要学做人,这个人的标准是什么呢,就是佛陀所制定的清净戒律作为标准。所谓的先学做人就是从我们人生现实开始来调整自已趋向佛道,大家不要误解啊,这个人生佛教做人开始并不是指我要做个世俗标准的所谓的人,我们这个做人的标准要渐渐地去除凡情俗界,趋向佛法告诉我们的这个持戒为标准的这种人,所谓的成为一个真正修行的人。这点非常非常的重要,我们要如法,如其法而修行,而绝对不是如世间之法而修行。这个我觉得很有必须强调。这个古往今来的大德和千经万论所指无一不是如是一个道理。象太虚大师所说的“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则佛成,是名真现实”也是在说这个道理。你看我们今天所说的《童蒙止观》讲的具缘第一,外具五缘第一个讲的就是持戒清净,而且在讲解这个《童蒙止观》的开头就是这样一句话:“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是不是,都在点明修道资粮的重要。我们来看,智者大师把这种持戒不同分为三种人,这三种人根据前面所说无非就是这三种,哪三种呢?他以我们穿的衣服染与不染作比喻,很容易理解的。一种就是持戒无漏的人,持戒无漏包括在家,也包括出家的比丘僧侣们;一种就是持戒以后重罪不犯但是小戒有损毁,然后为了修习禅定他能够如法地进行忏悔,这种人也名持戒清净,他也能够生定慧;还有一种人就是持戒受戒以后呢没有忏悔,也就是说重戒和轻戒统统都犯,这种情况下如果按照小乘教门犯了四重戒杀盗淫妄如果破了根本戒就不通忏悔,这一生中就难以再获得这个戒体了,就象断头一样,头断不能再接生了,但是如果按大乘法如果发大菩提心,猛烈地忏悔,依照这个大乘菩萨解脱道去做的话也能够忏悔,也就是说这第三种人通过忏悔也能得以清净。所以说不管这个人曾经持戒持的如何,但是都具备这样一个共同的特点。第一,他有持戒修行;第二,他有所损坏他必忏悔清净才能进入这个止观的修行。所以说这是先决的条件。智者大师在后面继续讲下去大家就会明白了。智者大师后面又讲到,佛陀说过,这世界上有两种人最为稳健,佛法有二种健人,一者不作诸恶,一者作已能悔。这两种人属于健人,健就是健康的健,这种人是强而有力的人。一种人他从来不犯错,一种人犯错能忏悔清净,我们一定要做这两种人。当然了,你能做第一种人是最好不过了。如果你感觉自已业障深重,但是你依然可以做第二种人。第二种何许人也,作已能悔。所以说能忏悔的人非常的宝贵。不怕犯错,就怕你不去忏悔。智者大师这里专门在下面对忏悔之法列举十法。可见忏悔法门非常重要。因为你如果不忏悔的话你持戒不能让这个戒德清净的话,你是不能修行止观禅定的。我们来看智者大师说的:

    “夫欲忏悔者。须具十法助成其忏。一者明信因果。二者生重怖畏。三者深起惭愧。四者求灭罪方法。所谓大乘经中明诸行法。应当如法修行。五者发露先罪。六者断相续心。七者起护法心。八者发大誓愿度脱众生。九者常念十方诸佛。十者观罪性无生。若能成就如此十法。庄严道场洗浣清净着净洁衣。烧香散花于三宝前如法修行。一七三七日。或一月三月。乃至经年专心忏悔。所犯重罪取灭方止。”先读到这里。智者大师说到忏悔的十种法门,这十种法门涵概了一切佛法里面的忏悔法门,它都包含这十种要点。这真的是窃决法门啊。第一要明信因果。大家认真听好,明白因果所在,对它生起真实的信心。这很重要。有的人都不知道因果在哪里,不知道自已错在哪里,也不知道这种行为在将来导致什么果报,所以他茫茫然然,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就是不能明信因果的缘故。所以这点非常重要,你要明信因果,要广闻博学,深挚反省,不断地把佛法所说的因果在生活中去体会,反观自已去检讨我哪里哪里违背了因果,哪里哪里不对,这点很重要,所以称为明信因果。目的是为什么?忏悔!智者大师后面所说的,要想修学止观禅定,取灭方止。哪怕是经年累月,哪怕是好几年,要一直到这个罪相灭除了才能进入止观的修行。所以说为什么今天很多人去修禅定禅法修两下就修不下去了,何以故?罪业在的缘故。所以说你没有把罪业忏悔清净你当然很困难了。我们之边一些方便的教法,有时候也教你一些正行教你怎么修禅,但实际上就象我所说的是把正行当前行,通过修禅你明白了自已的罪相所在。所以鼓励大家一边忏悔一边广积福德资粮,一边量力而行地进入禅修,道理就在这里,这是一种方便,大家一定要理解。好了,第二生重怖畏。什么叫生重怖畏?很简单,很多人对自已所犯的罪业他总是轻描淡写,无所谓的,但不对。我们应该对自已哪怕是小恶都要生起这种恐怖的心,你要知道因细果粗,最初的成因微细,这个因是无相之因,看不见,但是到后面果报成熟的时候它是非常沉重的。就象在一个荒凉的山上最初只是撒下一粒树种,可是过了几年满山遍野都是树,这就是所谓因细果粗的道理。因为如此,因果不虚的缘故,所以我们要对因果深深的怖畏。这就是第二生重怖畏,就来自这里。所以说众生畏果,菩萨畏因,道理就是如此。有了这种心,你的忏悔心就会猛烈起来。第三深起惭愧。什么是惭愧?惭是感到羞耻啊,自已感到羞耻不好意思,愧是觉得愧对他人,所以对内对外都觉得有羞耻,佛经上说惭耻之服是为第一庄严。我们身上的衣服虽然很好看,但对一个修行者惭耻和对自已感到羞耻这个衣服是第一庄严。我们世上的衣服很好看,但是对于一个修行人,惭耻对自已感到羞耻这个衣服是第一庄严,那是最好看的最庄严的衣服,我们应该穿这样的衣服才是真正的修行人。所以要深起惭愧。一个人如果惭愧心不起意味着对自已所生恶不生羞愧,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那这样的人罪业肯定是不能清除,他又怎么成就法器呢?所以第三者为深起惭愧道理就在这里。第四求灭罪方法。我们对这种罪生起了惭愧,就要去寻找忏悔法门,求灭罪方法,所谓大乘经中求灭罪行法,应当如法修行等等。你看我们给大家开示的功课中有大乘显教的修法,也有密教里面比如金刚萨垛的修法,这些都非常的殊胜,但不管什么样的修法都离不开这些要领。你的法能不能够修得更深这取决于你的信心和你的行持的深浅,其实并不取决于这个法门有什么高和低,这是一种方便。有的时候称法门高称法门低,其实这是一种密意,让你的心生起所谓高和低深和浅的发心,大家要明白这一点,关键还在于自已能不能在内心真实地去行持这个法门。所以这是第四去求忏悔法门的方法。第五发露先罪。这点很重要。我们在修忏悔法门的时候,要发露,什么叫发露?把自已不好的、感到很羞耻的、说不出口的说出来,对自已说出来,对自已坦白,甚至对我们忏悔的对境坦白。比如说对上师坦白,对这种清净的道友坦白。比如说你今天害了这个人,对这个人不好,你向他道歉向他坦白。当然我们反对这种无谓的坦白。象有的人自已犯了错误,然后在大众中就坦白,他不坦白还好,他一在大众中坦白,那么大众中有很多人是不具备信心的,有的甚至有邪见,他听你坦白完了以后他其实不会为你的坦白而感动,反而会对师友对上师对道友生起邪见。所以坦白最好在对境面前进行坦白,在忏罪阿奢黎面前进行坦白,坦白也要看时间地点。但是他的要领在于发露,先要发露出来,你不发露出来,覆障在心中他罪业怎么清除呢?你要回想在过去在此之前我都犯过哪些罪,所以修金刚萨垛法的时候有一个很殊妙的窃诀就是你要回想,哪怕是一丁点一丝毫的罪业你都要把它回想起来,然后让你的心生起这颗发露忏悔的心,所以这点非常重要,要发露先罪,哪怕鸡毛蒜皮的事情都把它回想起来忏悔清净,这是第五。第六,断相续心。什么叫断相续心呢?因为罪业在时候他还会不断不断地想续续造恶,比如说我很想做坏事这个念头生起了,我暂时压制了它,它现在还是会不断不断地生起,所以要去断除它,不要让它再继续了,要把这个注意力给转了。所以有的人一边不断恶一边想修行这个有门吗?没门的。所谓的肉照吃酒照喝烟照抽坏事照干,学佛照学,以前不是经常讲这句话吗,这样的人叫不断相续心却想希求佛法大道,所以说没门。这很重要,要断,一生恶心要让它断除,这是第六。第七,起护法心。什么叫起护法心呢?比如从内在来说我现在持戒了,我要保护我的心朝戒德上去想,不要去想那些不好的东西。比如说我现在持戒,我很贪恋美色,因为贪恋美色我总是要造罪,我就观想这个美色实际上是烂、污、臭、不净,那你的心止在这个善法上他就能起到这种护法的作用。护法从外来说,比如你看这是个庄严的道场,我不应该因为我的行为去损害上师道友的形象,我不应该给佛门抹黑,你有这颗神圣的护法心你就会警惕你自已的这个罪业,你就会说我不能这样干。所以说起护法心由内到外都非常的重要,这是七者起护法心。第八,发大誓愿,要发大菩提心,度化众生。当一个人的心中生起无限的慈悲生起这种慈悲大愿的时候,他的罪业立马就清除了。所以要学着发大愿。当你一个人这样想的时候,我现在要努力地修行,我不能再做这样的一个人,我要好好地修行,以我的功德回向给西方一切的有情,愿他们都能够得到佛果的解脱。这样发心者罪业在他的心中自然而然被清除了。在《入菩萨行》里面说到菩提心的珍贵,这个菩提心一旦发起可以摧灭一切罪恶的种子,非常非常的珍贵,所以要发大誓愿度脱众生。第九,常念十方诸佛。心里面常念着十方诸佛的无量功德,常念诸佛的大慈大悲,你想一想,这十方三世诸佛对我们是这样地慈悲,可是我今天却如此的下劣,对得起佛陀对我们的教导吗?对得起佛陀对我们的悲悯吗?还要想十方三世诸佛的福慧是那么的圆满,福德昌那么地具足,都是因为什么?都是因为行善积德而得来的。所以说我如果今天也能够忏悔罪业积累福德资粮,将来我和十方三世诸佛一样也能够如此,所以要常念十方三世诸佛的功德,常念十方三世诸佛之悲悯,你从这样常念十方三世诸佛的时候这个罪业之心就能够渐渐地熄灭了,就能够能到佛菩萨的加持,对不对。所以常念十方三世诸佛并不只是口头上念个佛号而已,而应该籍由称念佛号而增强对诸佛的感念之心,要观想佛陀的相好,观想佛陀的功德,这样我们心里就不会生怖畏,也会充满一种信心。这就是常念十方诸佛的意思。第十,观罪性无生。这是一种无相忏悔。是要靠智慧来观察这个罪性其实本性是空,如果一个人能观想罪性本空,那么这个罪业立马消灭。

    若能成就如此十法庄严道场就如同把衣服给清洗干净。如同后面所说的,智者大师说用这种十法的心来发起来成就庄严道场,相当于从现在开始把脏的衣服给清洗干净,所谓的忏悔。如何忏悔呢,智者大师这里介绍,首先庄严道,把我们修行的道场布置好,然后把一切洗刷干净,自已穿上洁净的衣服,点起香来,然后上种种鲜花,在佛堂三宝前如法修行,然后一天七天一个七天或三个七天乃至一个月三个月一年乃至几年一直专心忏悔,到所犯的重罪消灭方止。我们怎么知道我们的罪业这个重罪消灭了呢,这有什么瑞相吗?这里智者大师就列举出来,“若行者如是至心忏悔时。自觉身心轻利得好瑞梦。身心感到轻安,利爽,得到吉祥的瑞梦。梦中很吉祥,醒来也很高兴。或复睹诸。灵瑞异相。或觉善心开发。”什么叫善心开发?自已的心以前总是冒各种的恶念,现在的心总是能生欢喜能生善的念,所谓善心开发。“或自于坐中。觉身如云如影。因是渐证得诸禅境界。或复豁然解悟心生善识法相。随所闻经即知义趣。因是法喜心无忧悔。如是等种种因缘。当知即是破戒障道罪灭之相。从是已后坚持禁戒。亦名尸罗清净。可修禅定。犹如破坏垢腻之衣。若能补治浣洗清净犹可染着。若人犯重禁已恐障禅定。虽不依诸经修诸行法。但生重惭愧。”后面等下再说。这里智者大师告诉我们,这样修行以后会出现种种罪业清净的吉相,如果出现这种种的吉相就表明破戒障道的罪业得以消灭,那么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他的净戒也叫做尸罗清净也叫做持戒清净,就可以修习禅定了。就好比说垢腻的衣服现在洗干净现在可以染上鲜美的颜色了,这很重要。这是通过修法来使自已的罪业清净,这从外从内都可以显现出这种功德瑞相。反过来说我们现在修行的人修习禅定的人遇到种种的障碍,有的人心生恐惧,有的人一打坐总感觉好象周围有很多的鬼魂,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是你自已的罪业没有清除。好象我们这里有好多道友一接解佛法或者一听到上师名号,或者是一接近上师的时候他出现种种的魔障,这是因为上师是个魔吗?不是的,是因为你的心中有罪业,所以必须忏悔清净。所以说凡是这样的人我劝他忏悔他如果不思忏悔,他只是一味地想追寻想听我教他怎么修禅定,这样的人不出偏不出魔才怪。所以我们看到身边的例子统统都是这样的。所以说众生业重很可悲可悯啊。自心不悟,反言责师。他自已不开悟,自已不知道自已罪业深重,他反而去看别人。其实一切魔由心生,一切罪障由已心造,跟外面又有什么关系呢?说句实话,就算你上师是个魔,如果你发心正确,你能够按照这样来修行,那么你也不会入魔境吧。对不对。所以你看不见自身的魔,却说外面有魔,都说是别人控制了你,都说是别人左右了你,都说是因为别人的缘故使你遭遇种种的恶运,那么你可知道,这不是的。那是因为你自已。你看看你自已的心,是不是非常地固执于已见呢,你又这个极端走向那个极端,想的不都是你自已所想的吗?你自已所想的这一切和佛所说的因果道理和善知识所开示的法相应吗?如果不相应,那他不信佛啊,对不对。所以大家要这样检讨,要发现自已哪些是自已所想的与佛法不相应,哪些是与佛法相应的跟自已的所想相违背的,你一定要调整自已,忏悔自已,争取如法,如法的意思就在这里。所以如法很重要,生起一种正确的信念,如法行持,反观自心,这是处重修行的最重要的窃诀。这是一种罪灭之相。

    我们再继续看下来,智者大师还说到,有的人虽然说不按照诸般经典所说修种种的行法,但是心能够生重忏悔。“于三宝前发露先罪。断相续心。端身常坐。观罪性空念十方佛。若出禅时即须至心烧香礼拜忏悔。诵戒及诵大乘经典。障道重罪自当渐渐消灭。因此尸罗清净禅定开发。故妙胜定经云。若人犯重罪已。心生怖畏欲求除灭。若除禅定余无能灭。是人应当在空闲处摄心常坐。及诵大乘经。一切重罪悉皆消灭。诸禅三昧自然现前。”这话说的其实是在说关键,他一边修禅定一边生大忏悔发露,做种种行,他一边修禅定一边出禅的时候平时广积资粮,烧香礼拜忏悔诵戒读诵大乘经典,那么这些罪业慢慢都会得以清净。所以关键是犯罪要心生怖畏,心里强烈地渴求要灭罪,除此之外真的是没有办法。所以说若除禅定余无能灭。这种情况的人是通过他在修习禅定的时候来清除这咱罪业。虽然他没有修前面说的专门的忏悔行法,但是他一边修禅定一边象刚才所说的那样读诵经典礼拜忏悔烧香诵戒,做种种的福德资粮之事。所以我们大家平常念诵功课是否以这种忏悔的心来念呢?我们讲到顶礼三要的时候有讲过,以什么心?以至诚恭敬的心礼敬的心,以忏悔罪业求哀忏悔祈求摄受的心,以这种一心供养的心来进行顶礼,来进行念诵,这个叫做顶礼三要,这个也是修行念诵的要诀。所以大家平常念诵功课的时候读经的时候仅仅是为了消遣一下吗?还是说也是生这种忏悔的心来修习佛法呢?所以这里讲了很重要的一点。总而言之,必须要持戒清净方能生起禅定的圣要功德。除此之外没有第二条道理可走。这就是所谓的具缘第一,是第一,持戒清净。时间关系今天只能讲到这里。接下来外具五缘第二就是衣食具足。这个今天我们就不讲了,留待下一次来讲。我们结束今天的讲解,最后做一个回向。

    愿以此行胜功德,庄严诸佛净刹土,吾等发愿与众生,皆共依此成佛道。

    我此普贤殊胜行,为得文殊妙智慧,普愿十方诸众生,速往胜妙诸佛刹。

    愿我常生诸佛前,时时能遇善知识,生生世世遇妙法,在在处处不离僧。

    我以所行此功德,愿结众生三宝缘,祈请上师常住世,轮回苦海愿相随。

    愿我福德日增长,愿我业障渐轻微,愿我为道能布施,持戒忍进修定慧。

    愿我所行无骄慢,慈悲喜舍利人天,信解行证瑜珈行,回向众生成佛道!

    弥勒尊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