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十四(经文卷三之一) (经文卷三之一)11
    言味托知显。今一无所知。则味尘全失矣。

    巳四结妄归真

    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即尝与味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舌尝同前亦指二根。此亦辨尘况根。而相妄性真结意。皆准上文可知。舌味二处已竟。

    辰五身触处。此当先知触不同于诸尘。盖诸尘皆持业释。如色即是尘也。独触为依主释。身所触之尘也。故单尘未及身触。但惟是色。不名为触。以身触知。方以得名。而触即身分之觉也。是必具能知之用者方能成触。所触而无知者。但受触而已。岂能自成其触哉。明此。而下之破意可领矣。分为三。巳一标举二处

    阿难。汝常晨朝。以手摩头。

    当知触尘固与诸尘不同。而此处佛所举之触尘。复与诸触尘不同也。吴兴前谓五阴用喻明法。六入假设取例。十二处以下。皆现前实法。不假喻例。由疏向亲。此说颇好。然前鼻香及此二处。虽非假设。亦有取例之意。良以同时远闻。栴檀独有。特借之以显非木非鼻。根尘各遍。因以例诸香皆尔。然犹有根尘之分。今此手头皆是身根。无外触尘。假摩以成触相。而根尘互不可分。因例诸触皆类此之虚妄。自显其无二处而惟一性矣。

    巳二开途难破。开为二触一触之两途也。诸处征辞。该尽全文。故先征后开。此处征意。所该一途。故先开而后征也。分二。午一约二触破。因下改转一触。故知此约二触。盖因头手二皆有知。人或有执二皆成触。故作此破也。又三。未一征定能触

    于意云何。此摩所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

    触之由成。须能所相合。故征能触是谁。

    未二破不成二

    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

    言能触若在于手。惟手有知。但能成手之触。其头即应无知。被触而已。云何复成头之触哉。下文头手互翻可知。无用即无知。名。犹成也。

    未三防转二知

    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

    此因所触无知被破。故转计能所二各有知以救前过。即以二身之谬破之。约二触破竟。

    午二约一触破。分三。未一按定一体

    若头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