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下集) 第五章
    出家后,他看佛经、修行,在二十八岁到三十一岁的四年之中就有了那些境界。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在我看来,他在那个年龄应该没有动过欲念,没犯过手淫,没有讲过恋爱,没有破过身。这样的人,一旦开始修行,功夫进步会很快。所以,佛法的比丘戒和小乘戒都叫你戒淫欲。淫欲不仅仅指男女关系,还包括手淫和意淫。

    还有一个关键,大家恐怕都没有注意到,三十一岁以后,他就开始宏法了,关于他功夫的记载也就少了。这之后他的名气很大,儒、佛、道都通,著述很多,应该说是明朝以后出家人中著述最多的了。他可以说是影响了一个时代,到明朝末年的时候,甚至皇太后都皈依他,作了他的弟子。而当时的皇帝受西方文化影响,信天主教,因此与母亲有冲突。

    讲到这里,我想起台湾广钦老和尚的故事。广钦老和尚一辈子不吃饭,只吃水果,在台湾很有名。当年,他曾在福建泉州的清源山洞入定,一定就是几十天。他虽然不认识字,但大家都说他有道,也有些灵感(不算是神通)。

    我上山拜访他,他讲的是闽南话,我不会讲,我讲的是国语,他也不会听,但是我们可以对答。当时旁边没有人,有人我就不好问了,我说:“听说你在泉州山洞入定,有这么一回事么?”他说:“有啊,当时,我住在茅蓬里,入定以后,后山顶庙子里的和尚不懂,以为我死了,要把我抬出去烧了。当时弘一大师在那里挂褡,他问和尚们作什么,和尚们告诉他,山顶有个住茅蓬的人死了。弘一大师说,慢一点,看样子恐怕是入定了,不是死了。所以弘一大师敲引磬叫我出定,是他把我救出来的,否则,恐怕早被那些和尚烧掉了。”我接著问他:“师父,那个时候,你恐怕不超过三十岁吧?”他说:“对啊!你怎么知道?”我说:“我想是这样的。”我是故意逗他的,他也不晓得。我说:“你以后就没有再经历过这样的定境了吧?”他说:“没有,后来就来台湾了。”我说:“为什么呢?”他说:“宏法太忙了”,我笑了一下,就不现谈了。

    你们再看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故事:

    宋徽宗致和三年的四月,四川嘉州地方忽然一阵骤风,吹倒了龙渊寺内的一株老树。赫然发现树干中有一个入定的和尚。皇帝命令迎入京城(时在八月)。老和尚出定后却问,“我哥哥慧远法师在哪里?”慧远法师是东晋时代的人,在庐山创办了净土宗念佛法门。大家告诉他,现在是宋朝了,几百年前的人,怎么是你哥哥呢(《嘉泰普灯录》卷廿二)?原来这位老和尚是晋朝四川嘉州龙渊寺的主持慧持法师,他入定过了几百年(《释氏稽古略》卷二),到宋朝才出定。

    像这各修行的经验里面有很多问题,我们要走科学的路线,好好研究。其实佛法就是科学,你佛经讲五蕴讲八识,分析得那么清楚。现在问题来了,为什么他们用功以后能有这样的定境呢?他们的境界都属于什么定境(三摩地)呢?他们的定是否都是同样的境界呢?如果用五蕴的道理来讲,他们是受那一蕴的影响呢?

    我提了很多问题,你们要研究,明天你们要讲话,否则有什么用?谈恋爱,打架也还要有个对象呢,你们要是提不出问题来,我就没有对象了,就没有意思了。

    说定

    定的境界也叫三摩地,佛经上说“百千三昧”,就是说,有成百上千个三摩地的境界,各有不同。好比说,刚才有同学写毛笔字,进步入了写毛笔字的定境,忘我了,忘了外面的时间与空间,没有其他妄想了,一心都在书法上,这叫书法三昧。画画的人可以进入画画的三昧,读书的也可以进入读书三昧。这些都是属于普通的,比较小的定境。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那些修行人的定境。像广钦老和尚尽管只吃水果,并且已经修行几十年了,而且还有那些定境,但是他的背是弯的,像罗锅一样。

    很多人打坐都有这个罗锅的问题。你看中国画上的那些老和尚,也都是弯腰驼背的,没有一个像雕塑的菩萨那样端容正坐。如果这叫作打坐入定,那我何必学这个呢?我学罗锅就好了。你看你们自己打坐坐得好的时候那个样子(师表演昏沉样),那是小昏沉,还算不上大昏沉呢(师接着表演弯腰驼背点头样)。这算什么定呢?

    还有,达摩祖师到中国传法,面壁九年,结果日本人就学会了面壁,每个人打坐都要找一个地方面壁,背向外面打坐。我就笑他们,修行不是修腿,也不是看壁。你说修行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另外,你们已经听了移喜磁磋嘉女佛的修行故事,还有密勒日巴、甘波巴等等,这里面都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我们现在只是把问题提出来,等到后面再讨论。

    憨山大师入定后,叫不醒他也喊不醒他,最后是靠引磐才能出定,这又是什么道理呢?你们现在也学了一点佛法了,也要买把磐,作个准备,万一什么时候会需要,也能帮助人家,否则,人家告你麻醉,告你引导自杀,你还要去法院,还要消灾呢!不过,我想你们是不会入定的,你们那是五漏之身,是个漏得一塌糊涂的破房子,怎么会真正入定呢?

    如果真有人打坐入定了,千万不要摇动他,否则,他出定后身体会受伤。中国古代的《神尼传》里有很多这样的记载。比如说,徒弟不知道师父入定了,拉师父的手叫师父起来吃饭,结果手像面筋一样越拉越长。当然,放开以后,手还会自然收回去,但是出定以后就受伤了,不过,这是可以治的,重新入定后气脉还可以重新转过来。

    还有一个故事,是唐朝时候的事。有一位禅师是修水观的,徒弟去看师父打坐,结果看不见人,只看见房间里一池水,徒弟好奇,就往水里丢一个小瓦片。师父出定后身体就有问题了,于是问徒弟:“我刚才打坐,你来看过我吗?”“我来叫师父吃饭”,“那你做了什么?”徒弟回答:“我见都是水,就丢了一个小石头进去。”师父吩咐徒弟说:“我再打坐入定,你把那块石头捡走就行了。”这样以后就没有事了。

    陈女士:禅师入定的时候对石访挥懈芯趼穑?/FONT>

    怀师:这时,色身的四大、气脉都已经转变了,这些人修行都是很有功力的。那位禅师进入水观境界的时候,已经没有身见了,我就是水,水就是我。所以看不到人,只有水。所以说物可以变心,心也可以变物。《神僧尼传》中记录的很多高僧尼姑都很了不起,随炀帝的父亲杨坚,就是神尼带大的。

    除了水观外,还有人作树观、入“树观定”以后就变成树了。另外,修光明定的人作火观,入火观的时候人就看不见了,只能看见一团亮光。如果在房子里打坐,房子也不会烧,只是房子也看不到了,只见到一团火光。中国古时候这种记载很多,有人以为着火了,跑去救火,到地方才知道没有起火,只是有人入定了。但是这个火观的火也真能烧起来哦!

    再比如说,大阿罗汉有神通,但平时一般不会示现给大家看,等他现十八变给你看的时候,说明他快要死了。十八变就是左边出水右边出火,或者左边出火右边出水,身体下面出水上面出火,或者下面出火上面出水。他会把虚空变成实体,实体变虚空,可以在虚空中行、坐、飞行,等这些示现完了以后,就一阵火光走了。这些大阿罗汉走的时候不用柴火,仅用自己的三昧真火就可以燃烧了。所谓三昧真火,就是说在定中,他调动火大把自己焚化了。如果他调动的是水大,他就会变成水了,如果调动气大,就会变成风了,如果调动空大就会空了,没有了。这些佛法都需要实证的,没有那么简单。

    有的修行人走的时候会化成彩虹,这种情况与上面讲的差不多,不过道理不同,境界又不同了,这就是所谓百千三昧。

    有时候,我们身体一边是冰的痛苦,而另一边却在发烧,或者下面寒上面却发炎。我们的情绪有喜怒哀乐,我们的身体每分每秒都不同,都在变。如果你能够稳定自己的情绪、思想、身心,那就是很大的定力了,很难做到哦!这个定与前面讲的定又不同了。大家不要以为打坐、念佛、拜佛就是修行,不要以懂了理论就是修行,那样的话,你连修行的影子都没有呢!所以我常说,只有两个人是真修行,一个死了,一个还没有投胎。所以研究教理固然重要,但光研究教理而不修行也没有用。

    根据唯识学的教理,有五种情况属于无心地:睡眠、闷绝、无想定、无想天、大阿罗汉的灭尽定。闷绝就是昏迷过去,比如麻醉、植物人都属于闷绝。“无心”就是没有意识思想的意思。

    比如说无想定、无想天、空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这四种定与闷绝有什么不同呢?灭尽定与无想定的差别又在那里呢?这些问题你们都不会想的啦,你们随便去打打坐还可以,那是休息、好玩。我以前就讲过,世界上享受的就是打坐,但要真学佛修道,就要很认真的研究了。

    佛经讲了四禅八定的大原则,但是没有讲放光变彩虹之类的。除了《楞严经》五十种阴魔讲这些境界外,其他佛经都不谈这些,都不谈神通,因为神通都是唯物唯心的变化,都是无常。没有这个身体,你就什么都不通了,有人说没有身体还中可以有神通,比如说“鬼通”,那我问你,你看见过鬼吗?

    赵教授:无想定是一个定境,无想天是一个果位,为什么把两个并列放在一起呢?

    怀师:得了无想定境界的人还有一个肉体存在,而你若进了无想天你就不是这个肉体了,差别就在这里。好比说你拿了博士学位,那只是说明你到了那个境界,你若当上教授或者总统,那就表示你到了那个果位,教授与总统就好比是不同的果位。

    注意!五位无心地也包括灭尽定,灭尽定并不是断灭相。断灭相是佛学名词,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断见,一是常见。什么是断见呢?好比说×××××××信仰唯物哲学,他们认为生命死了就是死了,没有轮回也没有三世因果,就像这香烟一样,抽完就没有了,不会再回来,这就是断见。什么是常见呢?比如说基督教和天主教认为生命死了还存在,等到末日的时候再复活,再听上帝的审判,这是常见。再比如说,印度有学派认为轮回是一个阶段,而我们既然有轮回,可见有个生命是不生不死的,生命是永远存在的,其实这也是错误理解了佛法,也落在了常见。

    断常二见都不对,佛法是智慧的见解。一般人不是落于断见就是落于常见,学习佛法最怕的就是落在两边,落在断常坑。好比说刚才讲的灭尽定,那是一种方法,一种功夫。如果你得了灭尽定就认为一切灭了,修道成功了,就落在了断见上。灭尽定或者无想定是功夫,是可以求证来的,而那个断见是见解的问题,属于理解、智慧这一面。

    赵教授:为什么说断常两见都不对呢?如果说轮回不说明生命常在,难道说轮回说明生命不常在吗?

    怀师:大家注意!轮回并不说明生命常在,轮回只是说明生命的变化,到最后是没有一个东西的。落在空不对,落在有也不对,什么都不对,连“什么都不对”这种说法也不对。

    小乘佛法讲的是“断惑证真”,认为斩断一切迷惑,一切妄念,什么都没有了就是道,这是错误的,是断见。实际上,我们的贪嗔癡慢疑这些“惑”是非常非常的,不是切得断的。好像说你今年五十岁了,你以为五十年前的事就没有了,都断了吗?其实,五十年前的事都有,都还存在,你一回想,它不就都来了吗?你说这算不算有呢?今天不是昨天,明天也不是今天,所以说它是非“常”。可是,你说它没有吗?今天也就是昨天,明天也就是今天,所以说它也不是“断”。这是本体论,这才是菩提道,这才是佛法,至于那些功夫,不过都是花样外表而已。

    “修行恐落断常坑”,所以你面对现实不对,逃避现实也不对,半面对关逃也不对,说不对也不对,说对也统统不对。佛法、菩提道是离四句绝百非,哪能四句呢?就是空、有、即空即有、非空非有”。所谓百非,就是不对是不对,不对不对也还是不对,就是说一百个不对(非)也还是不对(非)。什么打坐啦,四禅八定,那也不是道,不定也不是道,倒定不定也不是道。

    放光不是道,不放光也不是道。如果放光是道,那何必修一辈子呢?电灯泡就得道了。你死了能化为彩虹又怎么样呢?与我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靠你照亮的话,那我还不如买个电筒好了,如果你说彩虹好看,那我还不如看电视呢!

    道、菩提,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这真正是很难讲!禅宗有个公案,没有正式记载,相传的,说有一个人修行了几十年都没得道,于是就回家了,还是做个普通人。夜里抱著太太搞了一半,突然就悟道了。

    赵教授:我们没有尝过悟道的涛叮挥形蛄艘院蟛胖朗裁词恰暗馈薄?/FONT>

    怀师:“随顺世缘无挂碍,涅槃生死等空花。”这是张拙秀才的诗,有没有道?那个就是道!在用功方面,《楞严经》有一句话:“狂性自歇,歇即菩提。”注意,这只是方便说法哦!以禅宗的规矩,这两句话也要打棒子的,歇也不是菩提!但是,谁又真能做到狂性自歇呢?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禅师悟道了,在内裤上写了一个佛字,徒弟模仿师父,也在内裤上写了一个佛字,师父告诉他:“你怎么可以这样,不得了啊!”徒弟说:“师父,你不就是这样吗?”师父说:“哎呀,不能跟我学啊!”结果徒弟的身体统统烂掉了。师父是悟了道的,可以这样玩一下,没悟道的人不可以随便这样。

    还有一个禅宗故事是这样的:有个小孩跑到大殿,对著佛像撒尿,和尚嚇坏了,说:“你这个小孩怎么可以这样?”小孩回答说:“佛经上说,十方三世都有佛,不在这里屙,你叫我在那里屙啊?”对啊,佛无所不在,你叫他在好里屙呢?憨山大师走的是中国禅宗大乘佛法的路线,先渐修然后到达顿悟,与西藏、印度许多人的修行路线不同。像憨山大师那种经历,要是在西藏或者印度,烘托一下,宣扬一下,讲起来就不得了啦。

    第二章密宗有关的修行

    五蕴五行五方佛

    包卓立:前面讲了如何利用五蕴的知识去理解那讲过的案例。现在我手头上有一份英文资料,它说色是物质的,就好像是啤酒上那些细的泡沫;受则像是肥皂水吹的大泡泡;想就像海市蜃楼;行就像芭蕉树;而识就好像人的幻觉。

    怀师:这种说法是西藏一般学佛的人,根据佛说的五蕴,再加上密宗的一些道理而来的,佛并没有完全这样讲。我们现在还没有对五蕴做总结论,也还没有把佛学经典与西藏佛学作比较。

    你们刚才讲的这些比喻与做功夫都是有关系的。把色蕴比喻为聚沫,受蕴比喻为大泡沫,想比喻为海市蜃楼,这样比喻不是很恰当。其实整个学佛本身就可以被比喻为海市蜃楼,例如释迦牟尼佛当时说法的时候就说过,一切如梦如幻,这就是海市蜃楼的意思了。

    行蕴讲的是一个动能,按道家来说,就是宇宙万物那个生生不已的功能。刚才他说识蕴是虚幻的,从佛学的理论来讲,这个说法有问题,识蕴是非空非有,不能完全认为是虚幻的。他的这五个比喻犯了一个错误,引用诸葛亮的话来说,叫作“引喻失义”。讲逻辑(也叫因明)是可以用比喻的,但这里这种比喻不当。

    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或者是算命、看风水的阴阳家,中国人用的是金木水火土五行,也就是相当于佛学的五蕴,这其实也是个比喻。东方属木,为什么呢?因为生命力最强的是草木,生生不已,就像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所描述的: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