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下(二)
东晋武帝时后秦沙门鸠摩罗什奉诏译
梁昭明太子嘉其分目
唐六祖大鉴真空普觉禅师解义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大铁围山,高广二百二十四万里;小铁围山,高广一百一十二万里;须弥山高广三百三十六万里,以此名为三千大千世界。就理而言,即贪嗔痴妄念各具一千也。如尔许山尽如须弥,以况七宝数,持用布施,所得福德,无量无边,终是有漏之因,而无解脱之理。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四句经文虽少,依之修行,即得成佛。是知持经之福,能令众生证得菩提,故不可比。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
须菩提意谓如来有度众生心,佛为遣须菩提如是疑心,故言莫作是念。一切众生本自是佛,若言如来度得众生成佛,即为妄语;以妄语故,即是我人众生寿者。此为遣我所心也。夫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若不因诸佛说法,无由自悟,凭何修行得成佛道?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如来说有我者,是自性清净、常乐我净之我,不同凡夫贪嗔痴无明、虚妄不实之我。故言凡夫之人,以为有我。有我人者,即是凡夫;我人不生。即非凡夫。心有生灭,即是凡夫;心无生灭,即非凡夫。不悟般若波罗蜜多,即是凡夫;若悟般若波罗蜜多,即非凡夫。心有能所,即是凡夫;心无能所,即非凡夫。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世尊大慈,恐须菩提执相之病未除,故作此问。须菩提未知佛意,乃言如是。如是之言,早是迷心,更言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又是一重迷心,离真转远。故如来为说,除彼迷心: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转轮圣王虽有三十二相,岂得同如来?世尊引此言者,以遣须菩提执相之病,令其所悟深彻。须菩提被问,迷心顿释,故云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须菩提是大阿罗汉,所悟甚深,得方便,不生迷路,以冀世尊除遣细惑,令后世众生所见不谬也。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若以”两字,是发语之端。色者,相也;见者,识也。我者,是一切众生身中自性清净、无为无相真常之体。不可高声念佛而得成就,念须正念分明,方得悟解。若以色声求之,不可见也。是知于相中观佛,声中求法,心有生灭,不悟如来矣。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相’。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须菩提闻说真身离相,便谓不修三十二净行,而得菩提。佛语须菩提,莫言如来不修三十二净行而得菩提;汝若言不修三十二净行,得阿耨菩提者,即是断佛种性,无有是处。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38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通达一切法,无能所心,是名为忍。此人所得福德,胜前七宝之福39。菩萨所作福德,不为自己,意在利益一切众生,故言不受福德。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如来者非来非不来,非去非不去,非坐非不坐,非卧非不卧。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常在空寂,即是如来也。
○一合相理分40第三十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41:“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佛说三千大千世界,以喻一切众生性上微尘之数,如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微尘。一切众生性上妄念微尘,即非微尘。闻经悟道,觉慧常照,趣向菩提,念念不住,常在清净,如是清净微尘,是名微尘众。
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
三千者约理而言,则贪嗔痴妄念各具一千数也。心为善恶之枢42,能作凡作圣,其动静不可测度,广大无边,故名大千世界。
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心中明了,莫过悲智二法,由此二法,而得菩提。说一合相者,心存43所得故;即非一合相,心无所得,是名一合相。一合相者,不坏44假名,而谈实相。
“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由悲智二法,成就佛果菩提,说不可尽,妙不可言。凡夫之人,贪著文字事业,不行悲智二法。若不行悲智二法,而求无上菩提,何由可得?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如来说此经者,令一切众生,自悟般若智慧,自修行菩提之果。凡夫之人不解佛意,便谓如来说我人等见,不知如来说甚深无相无为般若波罗蜜法。如来所说我人等见,不同凡夫我人等见。如来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是真我见。说一切众生有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是人见。说一切众生本自无烦恼,是众生见。说一切众生,性本不生不灭,是寿者见。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发菩提心者,应见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应见一切众生无漏种智本自具足45,应信一切众生自性本无生灭,虽行一切智慧方便,接物利生,不作能所之心。口说无相法,而心有能所,即非法相;口说无相法,心行无相行,而能所心灭,是名法相也。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七宝之福虽多,不如有人发菩提心,受持此经四句,为人演说,其福胜彼百千万亿,不可譬喻。说法善巧方便,观根应量,种种随宜,是名为人演说。所听法人,有种种相貌不等,不得作分别之心,但了空寂如如之心,无所得心,无胜负心,无希望心,无生灭心,是名如如不动也。
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梦者是妄身,幻者是妄念,泡者是烦恼,影者是业障。梦幻泡影业,是名有为法46。真实离名相,悟者无诸业。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下终——
〖注解〗
38.原为“德”,据《五家解》本改为“得”。
39《五家解》本作“福也”。
40.一合相理分,坊间流通本有作“一合理相分”,误。
41.原本无“须菩提言”。
42.《五家解》本作“本”。
43.《五家解》本作“有”。
44.原作“得”,据《五家解》本改为“坏”。
45.坊间流通本,此句后有“应信一切众生本无烦恼”,《卍续藏经》本及《五家解》本均无。
46.坊间流通本,此句后有“若无为法,则”数字,《卍续藏经》本及《五家解》本,均无此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