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我乘车去城里办事,恰巧孟娴等人也在车上。汽车飞驰在起伏的山路上,窗外的景物被远远地甩在脑后。孟娴看着窗外,似乎有所感触,于是便主动向我讲起了她走过的路。
我曾就读于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所学专业是财会,毕业后在一家商场供职。每当站在柜台旁,看着匆匆的人流从我面前走过时,我的心都会感受到一种触动。我为世人每日处于营营绕绕的生活中不知出离而感到可怜;又为他们不去寻求佛法的甘露而感到惋惜。想到自己以前虽也像他们一样,在喧喧扰扰中虚度了太多的时光,但今天总算能回心向佛,得到佛法的沐浴,这又使我感到无比的欣慰。
穿越时空的隧道,我仿佛回到了十年前我那温暖的家。我的家庭虽很平凡普通,但却非常幸福和睦。父母间的恩爱、父母对子女的呵护是有目共睹的。可以说,我是在充满爱的环境中长大的。那时的家境虽不是很富有,但每个家庭成员都将全部身心投入在家庭中。我们把家看得非常重要,也正是靠每个人的爱心才撑起了这个地处北方的小茅屋。不论严寒还是酷暑,家都会带给我们舒适和温馨。所以当时很多人都对父母说:“你们有两个听话懂事的孩子,真幸福。”也有些人对我说:“你有这么疼爱你的父母,你真幸运。”在一片赞叹声中,我也真的认为我很幸福,很满足。
可是有一天,当爷爷突然去世的噩耗传来时,家中每个人都惊呆了。也就在那时,我忽然意识到,我们所过的“幸福生活”其实并不可能永久长存,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就在呼吸之间。爷爷在走完他坎坷的一生后,孤零零地踏上了死亡之路。从那以后,我变得非常害怕,害怕身边的人也会像爷爷那样舍我而去。如果真是那样的话,谁还会疼我、爱我呢?一次,我对妈妈说:“妈妈,你不要死,我离不开你。”妈妈说:“傻孩子,人总会死的,就像枯黄的落叶,自然会掉在地上。”如是普通的一句话,却在我的心底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从此以后,我的性格就开始发生了明显变化,我从一个爱说爱笑的小姑娘,变得沉默寡言了。而在我的头脑里,一些问题开始不断地闪现:人为何而生,又为何而死?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死后去哪里?……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走进了中学,再往后,又迈进了大学的校门。往昔萦绕在心头的疑问,不仅没有淡忘,反而越来越占据脑海。为此,渴望了知生命实义的我又钻进了图书馆。在看了很多书、查阅了很多资料后,我觉得除了知道了一些学说思想外,收获并不大。因为无论哪位哲人、大家,不管他对人生诠释得多么美好,他的理论多么能自圆其说,但当他面对自身现实时,有谁能超越自我?又有谁做到了内心与外境的一味统一呢?牛顿晚年研究神学,王国维自杀……这些说明了什么呢?了知了他们的不彻底后,我便不再依赖他们了。为了解开心结,我又向老师请教,向朋友们探寻,可是所有的人都不能给我理想的答案。也许是执著太深的缘故吧,我当时感到非常的失望与痛苦。那段时间里,我忽然觉得,是否人对有些问题是永远也搞不明白的呢?如果是,那就让我的疑惑永远埋在肚里、烂在心里好了!
听着孟娴的叙述,望着远处移动的群山,我忽然想起了丰子恺先生对人的三种分类:世间的人可分为三种,第一种人,仅满足酒色财气,属生命欲弱者;第二种人,不安于现状,而去追寻文学艺术、科学的底蕴,属生命欲中者;第三种人,了知科学、艺术亦非究竟,而去探寻人生的奥义并进入宗教,属生命欲强者。那么,孟娴属于哪一种人呢?我转过头打断了她的叙述:“那你以后自我感觉找到了真正的答案没有?你又是以什么样的因缘步入佛门的呢?”
虽然我也打算放弃对人生的思考,而去随顺现代潮流,及时享受人生,就像同学们劝我的那样:“别给自己套枷锁了,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痛痛快快地玩吧!”但天生的性情却使我始终放不下对人生实义的追寻。也许是天无绝人之路吧,有一天,一位同学给了我一本《觉海慈航》。求知欲促使我缓缓地翻开第一页……此书内容不多,只是介绍了佛法的一些基本知识,但不知为什么,我却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由于此书的接引,我似乎在黑暗中见到了一线曙光。从那以后,我开始逐步学习起佛法来。看佛菩萨以及高僧大德的传记,研读佛经,去寺院向师父们请教……就这样由浅入深,渐渐地,我终于明白了,原来,一个人的悲欢离合、吉凶祸福全是由自己的心造就的,并没有一个外在的造物主决定着人们的命运。业感缘起的道理、诸法无自性的深刻剖析恰到好处地说明了人间万象的差别与统一。佛陀之所以成为佛陀,就是因为佛陀自己已实证了法界本性,实现了心境不二的统一;佛陀超越了一切凡情爱染的束缚,断除了一切执著烦恼,恒处于一种清净无为的境界中;佛陀是最圆满的人;而世间人的所作所为都是在一种遍计执著的基础上向心外驰求发展,如此只能使心越来越迷乱,恒时感受无法摆脱的痛苦。
认识到这些,我的心自然而然地被佛陀的博大胸怀、深广智慧深深地打动了,因而对佛陀的崇敬之情便油然而生,于是我毫不犹豫地皈依了三宝。
我常常感慨,世间人天天在那里想啊,研究啊,可仍有许多问题困惑着人类。既然如此,那为什么我们不能把眼光转向佛法,从佛教中吸取营养、获得智慧呢?二千多年前,佛陀已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宇宙人生的真相,可我们这些愚痴的众生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偏要在“我执”的基础上去分别妄想,这怎么会有好结果呢?
皈依三宝后,我心里觉得很踏实。依照佛陀的教诲,我认为自己会做得很好。可是谁曾想到在后来的工作实践中,因人性的贪婪,我差点落入深不见底的深渊。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里,虽然人们整天高喊口号,但实际上每个人都没忘记自己要做什么——那就是把钱放进自己的口袋。我也一样,在攫取金钱的这股汹涌的漩涡里,我很快便难以自拔地陷了进去。人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就迷失方向,难道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吗?此时的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又一次陷入困惑迷茫之中。不知不觉地,仿佛受一种隐隐的召唤,我又一次来到了久未探访过的寺院。寺院依旧,可人已变迁。一位僧人正打扫着凋零的落叶,“刷刷”声不时响起。我的脑海里不觉浮现出了憨山大师的醒世歌:“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想想曾致力于追求金钱的我都作了些什么呢?愧疚与懊恼袭上心头,苦涩的泪水此刻已爬满了我的脸。这时我才翻然醒悟,原来人的一生不能离开佛法,如果没有了它的照耀,生命将是灰色的、暗无天日的。若没有佛法的拯救,沉溺于财色名食睡中的灵魂将是悲惨的、可怜的。我暗下决心,我再不能忘失佛法了,今后我应在佛法的指导下,走完未来的人生路。
在喧闹的都市,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尘世的可怕。为了寻求佛法,我放弃了眼前的生活,来到了佛法中兴之圣地——色达喇荣佛学院。这里风景秀丽、景色宜人,千万个僧众在闻思修,在享受佛法的甘露美味,此情此景令人心中不由就生起无边的遐想与赞叹。在朝礼整个学院时,我见到了供养三千盏酥油灯的壮观场面。当那一盏盏明灯闪烁着跳动的火焰时,我的信心之花也在那灯光所形成的虹光影海中绽放了。刹那间,我仿佛看到了无数的僧众正高擎法灯,照破茫茫长夜,点亮愚暗众生的心间。
时间飞快地流逝着,距县城二十多公里的路程,似乎一会儿就走完了。孟娴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当县城边上那壮观的菩提大白塔呈现在眼前时,我才意识到已快要抵达目的地了。望着那巍峨的大白塔、迎风飘动的经幡,再回味一番孟娴的故事,不免生出几分感慨:爷爷之死打破了她对“幸福之家”的幻梦,由此使她开始探寻生命的意义并最终认定了佛法。不过环境的影响,又使她曾一度步入人生的误区。可喜的是,她并未沉沦其中,而是最终又走上了修学佛法的光明之路。经历如是的过程,又能重回正路,确实不易。同社会上那些被欲望所淹没的人相比,孟娴应该属于清醒的智者一类吧。孟娴的叙述结束了,同车的尼众们也为她的故事所感动,大家都沉浸在对佛法、对人生的感悟与沉思中。
当汽车驶入金马大广场,市镇的喧扰扑面而来时,一丝悲哀又开始悄悄掠上我的心头。这些东奔西走的人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