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德行成就
    修行成就,以成就上师功德为第一。欲成师德,必重承传。得承传者成就易,承传殊胜者成就大,此一定之理。师其得汉禅藏密殊胜承传,曾自谓:‘临济正宗传至能海四十四代,康公所传之法于某二十九代。’又曰:‘康萨仁波卿继宗喀巴大师之承传,自佛以来,历代皆殊胜,无一人未成就者,且无一人未得大成就者,悉有史籍传记可考。’

    经云:‘佛法难闻,善知识难遇。’律藏有师弟法,密乘尤重依止。师依《事师五十颂》身体力行,至诚奉事,堪为后世楷模。师初从张克勤先生闻道发心,次从佛源老和尚出家学法,对此二位,亲近恭敬,超越常度,二位之像,恒悬座右。进藏学法,因事先未及禀白和尚,常自内疚,直至和尚来信嘉许,方觉稍慰。及闻圆寂,悲痛无似,急欲返川,因人劝止未果。于跑马山从二位老格西学法,观师功德,从拉萨大礼拜至五台等等,起大精进,自谓:‘每日绝无闲暇,且随时皆作双层之工作。’并深感师泽曰:‘偶得一语半偈,能除千生之迷,胜读十年之书也。乃至多日一句一义,针对自己过失下药,至今思之,尤觉此恩难报。’复蒙老格西指点,方决心入藏。为念师恩,数年后又专程回康瞻礼。

    依止康萨仁波卿后,每日背水供养,三次礼拜,恭敬承事,数年如一日。康萨大师之一言一步一趋,师皆敬诚随学,奉为准则。偶有疑难细惑,或不符修行之念,立即向大师陈白忏悔,于大师教言,莫不欢喜受持,如说奉行。康公曾于僧中,亲口赞许,师徒相契,堪称绝伦。并预言海公能‘使内地有缘众生,得沾宗大师法流殊胜法益,深为可喜!’因此,获得康公显密诸法全部传承,汉人至藏而得完全之法流者,师堪称第一人矣。及喇嘛示疾,师常悲叹,旋因四川电催回蓉,师不忍离,康公促之归,方依依惜别。行数日,因念师故,复归探示,奈喇嘛已他迁,无法谋面。行至康定,得电悉喇嘛圆寂,痛哭不止。尝言赴藏后‘回内地一次,耽误数年依止,此我一生大悔之事。’于札萨喇嘛、喜饶大师等前,除亲近学法外,并亲自迎送,常于众前,亲作侍者,欢喜承事。六二年在京开会,闻近慈寺老喇嘛病,顾自身七六高龄,立即请假飞蓉探视。凡此种种,足见事师至诚,堪垂后昆,流芳百世。由视师如佛,故得诸佛全分加持,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故能成就上师无二也。

    师最尊重各宗大德,各派教法,如见虚云和尚先在门外三拜,然后入室互礼。见印光法师,亦赞叹净土,谈论佛法。遇红教寺庙,如康公教低头示敬。对其他宗派,均恭敬相待也。

    上师功德,首重三学。宗大师中兴西藏佛法,首在复兴戒幢。师观内地佛法略似西藏当初,故决意提倡戒律,重振僧纲,以身作则,严净毗尼。尝谓弟子曰:‘某大戒不敢犯,细戒不敢言能持,惟信戒之心,则可质诸鬼神而无愧。信戒即可治坏戒之倒引也。’师初住成都昭觉寺,一日其女来告贫,师晓以三宝财物,不可徇私,况分文未给。律制,女客访比丘,应有其他男子在旁。当时侍者某师,以亲生女来谈家常,不便旁听,遂悄然离去。事后师严责之,出三过:一、不大开房门,二、不高褰门帘,三、不应离时,不别而去。后住文殊院,有女客来,谈话中侍者仁光微露笑容。客去,师责逐之,谓其失戒失威仪。师自书座右铭:‘厚福受享,德情堕落,名誉光荣,我慢加等,养生优厚,病难更多,顺境安适,般若无缘。’平时助勉僧俗弟子:‘如来在世,以佛为师;如来灭后,以戒为师。’一生主持僧团,悉遵戒制,身教在先,人无闲言。讲经之前,必先讲戒。发挥戒义,淋漓尽致。师受戒依昙无德部,羯磨据一切有部,盖左右适源,不拘门户也。于藏地学法,虽极困难,仍坚持素食,因素食为汉地传统,僧制重于佛制故。主张出家必素食,在家则许渐断肉食,以为摄影引。师常过堂,与众一味,遇事自食,亦极简单,若菜稍佳,即感非分。劝令惜福;若有来客,则须上好。衣多补纳,仅足替换。赴外寺讲经,所得香敬,悉供该寺。二次出国,剩余经费,全部上缴。自奉甚俭,待人甚厚。不论高下贫富,一视同仁,和颜悦色,平等接待,高洁大行,感人至深。

    后藏供跳戏,藏名‘阿那俱母’,每年至前藏供达赖喇嘛。喇嘛不敢受,以之供僧,于错青坝,演出三日,僧俗皆往观。有人劝师去,师白康公,公曰:‘未观者亦可观,但八戒居士不观,比丘仍应受持居士时所受戒,此是扪牙(藏音,即要诀)。’故师迄未观‘阿那俱母’。

    师谓著袈裟功德大,演员佯披一下,亦有好处。三衣不离身,守戒功德之最。师一生自受具至圆寂,出席国内外会议,均著僧衣,威仪俨然,见者敬重,即弘法也。

    师之定道功德,深隐莫测,只可于事上,比度而窥之。如一九三七年抗日伊始,师于太原,未能回山,又无去向,在此危难之中,依然为国为教,菩提炽然。又如重庆法会,横遭轰炸,师安然念经,毫无惧容。定力强故。师初学藏文,颇感艰难,‘不问喇嘛赴何处,必随侍前往,每日必问数个单字,每次听讲前,必先预习二、三十页书,方去听讲。如是学习,自己仍觉时过然后学,勤苦而难成。乃求喇嘛指示一补救之法,喇嘛令修白文殊,坐静三月。我等租一屋……其屋臭虫极多,从屋顶木板缝中纷纷降落,身如簿纸,引头四望以觅食,有时落于阿刚、巴当之中,又须起而救之,超一法师不堪其扰,藏身破囊中,唯留头部在外,因头部系之带松开,面部为臭虫所螫,如生漆疮,遂离去。予虽坐满三月,然以臭虫之扰故,无所成就,若少有成就者,恐亦出于臭虫之助也。次喇嘛又命坐静百日,修漾降马,经此二次坐静之后,学法似稍易。’自此以后藏文大进,不久即能翻译自如,可见坐静中定获白文殊之深厚加持也。据《行迹记》所述,康萨仁波卿早于前世,成就白文殊,今生四岁出家,十三岁学完一切仪轨法相,数千人中,辩才无能敌者,十行俱下,读诵甚多,二十岁考格西,闭关十七年,得大成就。师依之如法薰修,应验照著。

    师讲述《定道资粮》、《止观略法》、《法蕴足论》、《阿毗昙禅定品》以及《生圆次第》等,皆判释详尽,精细入微,要雇诀重重,和盘托出,若非定中亲有受用,决难如此生动切要。所述相光事光等境,师虽秘藏不露,近慈僧人,亦偶有见者,据传静师告:‘上师定功难量,一日夜间,师在座上修定,有人见师四周火光炽然,一如大威德仪轨所述。’一次于重庆金刚道场,讲脉轮修法,清定法师听讲后即回寮修习,并无人见,次晨上座,师即曰:‘应如清定法师,听讲后即行实修也。’五五年春离沪时,即对清师表示后会难期,确是最后一面。

    据圣培师言:‘贯一老和尚告我,民廿三年能海法师约我朝五台,由重庆经汉口抵太原,次日住宿南台朝拜,深夜一点,把我叫醒,同礼南台山脚,约一小时,忽见山脚光明四起,白光晃辉,遍照全山,乃至遍布虚空,光照我身,极感舒服,贯师曰我是老比丘,不和妄语。’

    一次,师在船上遇三盗,师俨然不动,盗自逸去。又一次船搁浅,师令买供品,念独却马,船即行矣。

    日机轰炸重庆长安寺,师讲经时,令众勿散,好好念经,结束一弹落大院殿前,一弹搁电线中,均未爆炸。大众安然无恙。又于文殊院讲《华严经》,日寇进犯,独山告急,居士不安,有欲离去。师曰:‘早晚殿堂不息,法会不停,战事可缓,四川有救。’居士闻言心安,结果法会未停,独山未失。

    解放初,僧俗弟子颇感惊惶,师曾破例表堂云:‘近慈寺大众,修法十年,念诵不绝,必获三宝加被,勿须顾虑。’告在家弟子:‘此何足道?若有所欠,偿还便了,因果不爽,各自仍悔勤修求加持。’弟子等由此安定。后确无事。

    师怀中藏有舍利一瓶,洁白莹圆,养以红花。有时诵戒,说皈,每人分一二粒,但瓶中舍利,不见减少,常满如恒。有藏师发者,常生舍利,如仁善、永慈等师,舍利均在。功德增长,舍利亦长。

    四川双流县曲狱官杨君辅,笃信密法,曾见师烧护摩时,遍虚空中,充满诸佛菩萨。嗣后凡烧护摩,必来礼供,众称之为杨护摩。

    师言不二。师于抗战期间,发愿烧护摩壹千座,祈祷和平。果于一千零八十座时,抗战胜利,和平实现。约一九四八年致函楼仲光:‘我还要住世二十年。’果近二十年。一九五零年送札萨喇嘛回京,慰送别弟子曰:‘我将来还要到国外去。’后果念。

    传师于五台金刚窟,曾感受文殊菩萨现身,为之灌顶。仁清师面询其事,师默不答。盖依戒制,即属默认。师于印度菩提道场礼拜时,曾亲见本师释迦牟尼佛现身,五七年于北京广济寺曾对赵朴初居士谈及,侍者昌明师一人闻之。

    次观师与慧相应之除惑功德,师早岁未学佛时,嗜酒能饮,尤喜自烹坛子肉饷友,畅谈舒怀。然其爱国爱民之情,一触即发。一日烹肉待客,启视品味,忽自责曰:‘岂即如此消磨一生乎?’即愤然踢罐破,客至唯见坛肉满地,愕然不知所以。师即自此永断酒肉。壮哉斯举!其刚毅果决之慧,早为后来得炫赫成就,奠定坚实基础矣。师发心出家,因无后而暂止,及生子方四十天,即割爱离亲,矢志出家。非有无上慧剑在握,曷堪如是突网而出爱欲之家乎?古德云:此乃大丈夫事,岂王候将相等功利之徒所能冀及耶?

    师所集译显教三学、密乘仪规二次第等,非具妙慧、学养有素者,安能融会贯通,微妙开演。如所集《辩识阿含》,二百五十条戒,一一以颂摄其制戒因缘,开遮持犯。若不深入戒海,具大总持,曷克臻此?

    戒定慧三,圆具不缺,由戒生定,因定发慧,戒中有定慧,定慧中有戒,功德相互增上。师自出家至于灭度,无一时一刻不为三学而精勤奋力,道业与日俱增,故曰德增。

    师对弟子要求甚严,一不合戒即行处置,勇健有力,不顾情面。一次,某一上座未经请示,因病住居士家数日,师知后,令赴重庆天宝寺深山自修,直至灌顶方许回寺。一次,门头师设摊售物,住于一边,另一边住一女人。师见,立迁其单,责门头曰:‘这点事分不清,一边男,一边女,像持戒道场否?’译经院将落成,修围墙,监修师于对女居士院处,留一后门。师见呵曰:‘监修糊涂,心怀不正,留一后门,听坏人进女众院,罪有多大!’立令封实,监修迁单。一日,闻上座师亦有小灶,即令全收,以杜此患。可见调服弟子,断然有勇,不稍姑息也。

    观师多闻功德,师亲近善知识,勤学不倦,于《四阿含》、《发智》、《六足》、《俱舍》、《婆娑》、《法华》、《楞伽》诸典,以及法相唯识,天台贤首,禅净诸宗,无不深入钻研,融会贯通。至于藏地所学《现观庄严》、《中观》、《因明》、《菩提道次》、《密宗道次》,四部密法,包括无上部大乐、密集、时轮、欢喜金刚等,而以文殊大威德金刚为主之密乘仪轨,生圆次第,以及四百多种灌顶等等,更属精专,独到之处,远非寻常,足见为学既广且深,又不自恃骄人,虚怀若谷,精益求精,洵为难能可贵可敬者也。

    如前般若正见所述,师于觉真内证功德,深隐不露,只能于言说中略窥点滴。如曰:‘亲证真谛,则离言思,般若无从宣说,犹盐中咸,醋中酸,糖中甜,无从宣说一样。’又曰:‘念佛是谁?即所以摧破我执,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一即是空,世间之法,皆是多缘会合,决无一也。又一即是心,心过去未来现在不可得。无自性,即万法皆无自性也。’若非自证,何能道得?观师出家修行四十年中,一心为法,自始至终,无有二念,遭遇种种违缘逆境,观若浮云空华,心无挂碍,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故能寂然不动,化险为夷,转违为顺,成就二利诸多功德,若未领悟真谛,岂能如是不动不退?复次,观师临寂,来去自在,说走就走,何等爽快,所证功力,远非一般。

    师说法之妙、含义之富,犹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者无不欢喜称叹。川人有言曰:‘久不闻海公说法,吾耳不聪矣!’于听讲中,常有欲作记录者,每每愈听愈喜,不知手舞足蹈,而忘动笔,直至听完,竟未落一字。师之善说,有三特点:

    一、契理:合三法印,合宗因喻,初中后善,妙义无穷。由于所学,深细娴熟,故能判析入微,精密绝伦,如讲《生圆次第》,既能慎到严密,一丝不苟,又从自然流出,毫无芥蒂,要义口诀,纵横皆是,而又处处指归,不离宗趣。读讲记者,叹观止矣。又因博学多闻,随拈一法而摄万法,如讲《心经》即有十余种讲法,方便多门,归元无二。

    二、契机:师以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真俗二谛,圆融无碍,随宜施设,因机教化,皆令得益,随分受润。常勉弟子爱国爱教,遵纪守法,提高精神境界,抵制内外腐蚀,使身口意三,俱臻妙善,结合六度,搞好本职,为祖国建设多作贡献。对知识份子,则从哲学、逻辑、生理、心理、物理等方面,如实联系,应机引导,阐明佛理。如以生理心理知识,说明坐禅大有益于身心修养,并教人简易入静方式,即使不涉宗教,亦有益于身心,以是听众不论文化高低,皆喜亲近。又曾分析入定与科研之关系,试验中出现种种现象,粗心不辨所以,入定思观,心静则虑一,虑一则慧开,所不解者,即能解其底蕴,了若指掌,再行试验,一一证实。科研如此,一切工作莫不如此。此禅定大有利于工作学习之一例也。由是高校师生、科技人员、乃至一般市民,常乐拜访,探问哲理。师皆欢喜摄受。对高级知识份子,尤其重视。如四川大学教授多人,皆来皈依学法,渐入堂奥。以说法之妙,听从之多,盖所罕见,法雨声华,誉满中外,西欧学者相率来依,美国总统驰函相邀,均非偶然。

    三、为修而说,如说而修,学修一致,不尚空谈。师之说法,处处针对烦恼习气,目标明确,方向不移,一言一语皆有所指,直望人人由戒生定,因定发慧,由慧断烦恼而证解脱。唯因众生烦恼炽盛,变化多端,故设种种因缘譬喻方便,而拔济之。决不崇尚空谈,执理废事,无补实际也。

    师之悲愿恳切,既深且宏,皆自菩提心流出,可从大悲摄众及大愿宏法二端见之。

    师对弟子之悲心,犹胜独子慈母之意,感人至深。如抗战初期,在太原无庙可归,令弟子各觅住处,待师入川觅地建寺后,再汇路费赴川。于彼急难动荡无处可归之时,尚对弟子如此摄受,不舍一人,悲心之切极矣。进藏途中坐山石上,待弟子,久不至,直欲泪下。对藏民当差,乃至牲口,关怀备至,令人感恩不尽。有来学者,观其根器,施教摄受,使之各得其所。有上根者,多方接引,破格传授,令速证成。有欲去者,虽不强留,心犹悲愍,令人难忘。有善根者而摄引之,有错失者而折报之,皆出乎同一悲怀也,尝曰:‘豺子搬家,御幼而行,不紧不松,不过不欠。’其斯之谓乎?师虽年高,自奉甚俭,常与众同行、同住、同过观堂。一年下峨嵋,弟子请坐轿,师坚不许,随众步行至麓。对藏人送茶者,必厚赐与。打斋设供,必亲调味。初八会供,宁自少分,必散门外观众。虽居高位,仍谦下待人,不仗势,不别众。令僧欢喜,令僧安乐,细心微行,赞莫能穷。

    其宏法之大愿者,为众生故,入藏求法,备婴艰辛,视若等闲,且身愈艰苦,心愈坚定,并发‘此世不成,二世再来’之愿,故能通过种种障碍,成迎法东来之盛举,创内地学密之先例。返川以后,除译事外,先后创建近慈寺、吉祥寺、云悟寺、慈圣庵、重庆、上海金刚道场等,亲自领众,薰修戒定,讲经传法,度生无量。诚如清定法师所赞:‘贤慧法藏圆满传东土,显密法幢随方普建树。’然师之悲愿,犹有进焉,如译经院,已由师及弟子译出藏文经典五十余部,刻印显密经论八十余部。此院宗旨原系培养精通藏文及各国文字之佛教人才,将汉藏双方互缺之经论,互译刊印,并拟将汉藏之主要典籍,译成各国文字,公诸世界,复将各国有关佛教之论著,译出参考,进行国际佛教学术交流,以达‘通圣言而遍寰宇,导世界以趣大同’之宏伟目标。师之宏愿如是,其未成者,如何使之成?学师法者,读师传者,慕师名者,体师心者,其共奋起,以继师之遗志乎!

    师之修学无退,见于四端,一、念念无退,于一切时,炽然精进,无有疲厌,念经、译经、讲经、修戒、修定、修慧,非诵即禅,非禅即诵,随时见师,皆在忙中,念念之中,无空过者。二、终身无退,如是精勤学修,数十年如一日,直至耆年,依然勤奋,语弟子曰:‘阿含经甚深甚深,我愈学愈高兴。’‘一日不死,必学一日。’直至文革被揪斗之当日,仍在伏案写《学记》。三、违缘无退,入藏艰辛,大苦磨练,难退其心;去处无著,轰炸不停,难退其心;大病创痛,万般放下,宏法利生,此心不舍,被斗被谤,迫害万端,安之若素,巍然不动,无四相故,五蕴皆空。四、顺缘无退,学成回川,建立道场,名扬全国,乃至海外,教授来依,总统函请,佛协领导,人大代表,乃至出席世界会议。于师心中,一无所动,依然一介老僧,深山修行。可见八风不动,顺逆难移,其心安住,甚深空故。如法华经云:‘观一切法,皆无所有,犹如虚空,无有坚固,不生不出,不动不退,常住一相,是名近处。’师其庶几乎?

    以上显教十德,再观密乘十德:

    一、住调伏。动止中律,持显密戒。

    二、具三慧。显密三慧,具足不缺。(此二均如上述)

    三、有忍力。修证神通,秘藏不显现。师自注云:‘虽有神通,不轻易显示也。’据清定上师言,师之神通,不如其出家师之常时显现,显示虽少,确有神通,非其时机,不轻示也,于此益见忍力功德。

    四、性沉毅。作业坚忍,重诺不掉。师自注云:‘凡所作业,必期其成,总不使有始无终也。’师即如是说,如是行者。

    五、善传授。观机施教,次第登高。道场设学戒堂等五部,对机传授,恰如其分,不滥不悭,依次上进。有大根器,破格摄受,师师相印,成就特胜。

    六、具悲心。为佛法故,悲心摄受,非为名利,亦见上文。

    七、善论议。表遮抉择,开合中理。师精通因明,善巧论议,无坚不破,无邪不摧,辩才无碍,众所周知。如讲三身时,外道有问曰:‘佛之三身有如上帝三位一体否?’师一言否定,层层遮驳,直令彼哑口无言。

    八、精曼茶。事相作法,精密了办。师于事密印相、护摩坛场、造像造塔,精细通达。在沪亲自指导反复审定释迦佛、文殊尊、宗大师三圣像,督造大威德金科,极其庄严细致,皆其例也。

    九、解加行。正助修行,实智具足。师传授《三皈依观》、《生圆次第》种种修法,皆依承传要诀,实习经验,亲领学人,实践观修,指示道路,解决疑难,防治偏差,使定道逐步深入。

    十、根调寂。内德充盈,外仪慈威。师以悲智内德充盈圆满故,外现慈威双运之相。弟子对师,虽极亲近,然于律仪大节上,不敢丝毫触怒。故清公赞为‘慈威文殊圆成悲智师’,可以总结师之功德。

    师自释曰:‘以上择师十德者,显教但具一、二即可,密乘择师,非全具不可也。‘师为显密双修之一代宗匠。上述显密十德,不免挂一漏万,盖其功德,不可穷尽,学人自思自寻可也。

    师自出家,学法、宏法,四十余年。契理契机译传圣典,依戒依法建树法幢,善巧方便,广导弟子,发菩提心,护持正法,对我国佛教作出巨大贡献,并世高僧称之为四川文殊,黄密徒众尊之为汉地初祖,可谓当之无愧也。

    十、功德事业

    观师一生,于佛法世法,均有重大建树,堪为后世楷模,可以流润未来者。

    今先述佛法方面。清定上师赞之曰:‘能仁教导住持正法模,贤慧法藏译传深广义。’即广建三宝、住持正法,与译集经规、传习薰修之两大功勋也。试述其详。

    广建三宝、住持正法、常转法轮、绍隆佛种,乃师坚固不动之菩提大愿。然应如何建立方为应理?可于近慈寺等,见其规模。师二番入藏归来,自期将藏地殊胜作法,移诸内地,但欲移学,亦须慧眼抉择。既应吸收三大寺精究教理之优点,亦不应舍二居巴传修密法之传承;既须引老参僧人于专修,又应导青壮比丘以深造;既不能单学显教而废修,又不能纯修密法而舍教。故从上师悲智性海,流出种种方便设施、善巧安排,使僧团能在依戒修行前提下,如法羯磨,六和相亲,教证并重,人才辈出。实属难能可贵,近世罕见、可以传之永永、度生无尽者。若非五智圆通,三眼具备,曷克创此?试以近慈寺为例,详其风貌。

    一、近慈寺重在学修,培育僧才,故一般不赶经忏,不作佛事,不置缘簿,不设签筒,唯依三学,精进学修,感得信众清净供养,维持道场。解放前有少数僧人及二三长工参加农务,解放后,除老弱外,一律参加劳动。僧众过午不食,每日二餐,出坡时开许。除少许斋衬外,毫无收入,唯赖剃度师或俗家补助。生活如此清苦,而僧众源源来住者,为求学法故。受师教导后,方知此乃修法养身之道,不但不感其苦,且欣为乐。师既放弃享受,但亦不讲苦行,主张中道,重视伙食,令僧安乐。住僧近三百,济济一堂,依戒薰修,不争名利,不搞派系,难调者调,惭愧者安,一心为法,精进向上。

    二、师倡依戒修行,特重男女界限。女众不得寺内过夜,而住于离寺半里外之女居士院,每晨由寺内送早斋去。比丘尼则住于离寺五里之铁象寺。必待八时以后,女众方能入寺。女众不得单独求见,必须二人以上方能进入师室,而师在会见女众时,侍者不得擅离。女众一律不得进入僧寮,只准在寮口三言二语,不准久留,正常应在客堂会客,由知客师陪回。谈话简短,不可过长。男女授受不亲。下午四时前,女众必须离寺。有一贵夫人不愿离开,谓不住女众茅屋,师即令回府大吉,毫不迁就。

    三、学修安排,师极重僧人教育。尝曰:‘寺庙首应培育僧才,若要法流流传,必须培养年轻一代。’又曰:‘若令沙弥专修,似难安心,亦不相应;若令老僧学教,亦难学好。故沙弥,青壮比丘宜多学,老僧宜专修。即能各抒所长,各得其所。’又曰:‘有一定根器或学识者,应以法师为培养目标,学修兼优者最上,能学或能修者,亦有成就。’由此出发,故有五堂口及译经院之创设,实则已将寺院办成僧团大学,既有三大寺之教理,又有二居巴之修持,一入此校,既可由文盲造就法师,又可从凡夫预入圣流,如是大学,岂多见哉?

    (一)沙弥堂,一般丛林不收沙弥,师定七岁以上沙弥,可入沙弥堂,培养文殊童子故。由堂主主管、沙弥之剃度师关心生活。堂主下设五位管堂,分三班管理。甲班大沙弥,乙班小沙弥,丙班新进尚未受戒者。专学沙弥戒及佛学、旁及古文、算术、常识等。佛法先读《宝相识》、《定道资粮》,《菩提道次第科颂》,背得后,再读《俱舍》、《现证》、《中观》、《因明》四论之颂子,及《五蕴》、《百法》、《八识规矩颂》、《二十唯识颂》、《佛所行赞》、《譬喻经》等,先令成诵,然后解义,常由堂主讲课,管堂辅之。曾请宋礼门居士选讲《高僧传》、《史记》、《列传》、《古文观止》等,请隆果法师讲《禅林宝训》,请遍能和尚专为沙弥讲《俱舍》,比丘蒙许亦可往听。时堂主清定法师编成笔记,取问答式,令沙弥背。又请兴善喇嘛教绘金科,后又专教藏文。

    念诵学习日课如下:晨三时念《上师供》、《五字真言》,后加毗沙门,早斋后,打扫一小时,即进教室读书、直至午斋,少息后,念《五字真言》二座及《真实名经》。再读书、背书、听课、作文等。晚八时念咒经行,或加听开示,九时熄灯。

    僧团生活极有规律,晨闻威德殿报钟,班长打‘叫响’令众起,睡醒、下床、行步、嗽口等,一依《毗尼日用》持咒摄心。沙弥规矩甚严,一日点名二次,见比丘合掌让道,不准顽皮放逸,不准穿寮闲谈,不准上街溜踏,有事外出,必须请假,由管堂陪同,比丘沙弥均不得看戏、看电影、看小说及著棋等。必须衣服整洁,威仪具足,上殿过堂,列队而行,见者莫不欢喜赞叹。

    师对沙弥备极爱护,常为沙弥散果点美食,逢年过节会供少休时,常令沙弥为众宣讲公案故事,上师闻之喜,奖以点心。每半月诵沙弥戒后,至方丈室巡寮时,师常每人分一舍利、或小法螺,比丘亦有。每次灌顶传戒,令大沙弥助诵作事,故对仪式,能较熟悉。除正常讲经外,师在龙居寺又专为沙弥讲《现观庄严颂》及《五蕴》、《百法》等。

    近慈寺生活清苦,除饮食供给外,衣著时有困难。某次二三沙弥因不耐苦而翻墙逃跑。师极其关心,亲至沙弥堂,慈悲告曰:‘汝等好生学,能为如来,弘法利生,实非易易。余中年出家,记忆力差,汝等从小学起,将来比我更强,宜善自爱惜,莫作他想,有事找我,或堂主师。’边说边泪,沙弥感受至深。后对成绩优异之比丘沙弥,上师出款,为置衣服,以资奖励。沙弥年满二十,受具足戒,入学戒堂,成绩优异者入译经院。

    (二)学事堂,接待外来比丘,熟悉丛林规矩,出坡培福,发给比丘戒本,须读熟成诵,方能入学戒堂。一般学一年左右。由管堂半年考核一次。

    (三)学戒堂,入此即为正式培养对象,故师亦颇重视。五年学戒,十年不离依止,是近慈寺家风。新戒入此,必须五年学戒,否则不发戒牒。如能提前学全,即可提前结业。如五年未学完,则应延长再学。若犯规矩,则留级,或退至学事堂。若仍悔恳切,可早回升。五年中详学《比丘戒本》、《比丘日用》、《四分律藏》、《律海十门》、《律海心要》,《比丘戒广颂》等。讲三学及‘十一门口授’,应读背。了解开遮止持,学用结合,如教而行,说修一致。每月二次诵戒,参加抽签,如法诵忏。五年后由堂主口试,考其对戒条理解熟悉程度,及开遮持犯等。品德方面考察其学识、威仪、行持及发心等。以上二处,主要念《五字真言》、《真实名经》。后期学戒堂经师允许可念《大威德仪轨》。

    (四)加行堂,学戒堂考试合格,入加行堂。念诵大仪轨及五大金刚,学《生起次第》、《秘密伽陀》等。显教自学或听讲《俱舍广记》、《法宝疏》、《现证庄严论》、《法蕴足论》、《瑜伽因明》、《入正理论》、《菩提道次第心论》、《慧行刻意》等,阅读《佛教通史》等。不限年份,上师观机口试,《大仪规》背得,知次第,能起修,方为合格。重点培养讲经法师者,应能能讲三学。

    (五)金刚院,加行堂结业入金刚院,寺中最高一级,要求亦高,应为全寺表率。初期修《十三尊大威德》,听《圆成次第》,自学《现证》、《中观》等。上师观机成熟,可入云悟山茅蓬专修。有先学、照通、融空、请佛、兴法师等。在云悟山者,仍集中念诵,课余自修禅观、放朵马等。住小茅蓬者,自行念诵禅观,每半月集中诵戒。上师开示专修者:‘按大仪规修,于念诵后,分段专修。如修内供、八门胜解等,以期相应胜解,克期取证’。每日四次仪规,六次禅定。如六次专修内供,由疏缘观想,而亲缘现证,明朗显现,习气降伏,半月至一月,即可告成。如是分段而修,大仪规一年可修成,再据圆成而修,进程亦速,悲智菩提,精勤努力,现生决定成就。

    全寺每日四座仪规,列为定课,任何人不得无故缺席,必须如法善诵。师常亲自领念,见人未到,即要问清。若念太快或有误,即令重念。一次出坡,运居士所供道粮,归已较晚,师领众如常、众念较快,师二次令重念曰:‘居士辛勤供养,不念经,何以报?今晚虽通宵,亦应念好,只图吃斋乎?’众始安心,如法诵竞。

    念诵如是,学教亦然,师开示学教之要曰:‘继续佛教僧伽命脉,必须学教详明教理,否则佛法如何流传?后世如何继承?应鼓劲学,深入三藏,通达经教道理,妙在何处?讲出理由,如是方能令大知识份子钦佩佛教,而不轻视。’故在念诵之余,自行安排,或读书、或禅修,各有目标,人皆振奋,分秒必争、无空过者。

    除念诵自学外,加行堂中座及金刚院上座,尚须为学事堂,学堂戒复小座、讲经论。师先令报名参加复讲,当时有先学、方云、仁光、普超、融空、正明、普镛师等,于上师讲法后,小座复讲,提问讨论,有难题,请师解,经此复讲,培育人才。如《法蕴足论》复讲者,先自得益,通达全论。师因译事甚迫,时令先学、普超、正明师等为学戒堂讲,《戒本》、《四分律藏》、《定道资历粮》、《菩提道次第科颂》等,于自他均有利益,此乃培养法师必经之途。对外寺请讲经,常派方云、普超、仁光、仁明师等出外代讲,亦受欢迎。管理方面一般由上座管中座,中座管下座。如学戒堂管堂由加行堂担任,加行堂管堂由金刚院担任。寺中监院、知客、班首执事、多由加行堂负责,金刚院推都监一人,主管寺务,余则专心修持。

    (六)译经院,专为培养汉藏译经人才而特设。先学藏文,请慈青法师教字母拼音一月半,青年比丘报名经准后参加,共四、五十人。后第二期专教沙弥,学拼音后,即学短篇藏文经颂:《四皈依》、《六度母》、《七支供》、《宗大师赞》、《白伞盖》、《三十五佛忏悔文》、《罗汉仪规》、《上师供》、《心经》、《真实名经》、《时轮金刚颂》、《现证庄严论颂》等,二、三年中学竞,基本能解义背诵。

    一九四八年秋请来札萨喇嘛,用藏文《因明》及《现证庄严论》,教学辩论。学事、学戒堂及大沙弥,三十余人参加,分二组,分别由札萨、居本喇嘛执教。教学方式如下:初教新课,先读诵一扁,令学生课后熟读成诵,次日用藏语解释文义,学生初不谙,借用藏文词典,了解其意。第三日教辩论,应如何提问,如何回答,皆依因明三支比量。如是再三日,另教一课后,即举行正式辩论。由喇嘛指定较优一人,坐于中央,余人围绕提问,中央人答,一般先令背诵课文某段,即在此段中提诸问题,必须对答如流,立量正确,若不能答,另一换一人。如是训练,于深入法义,判断正误、培养速智、增进辩才、均有甚大作用。惜乎一年半后,札萨喇嘛回京,故能继续。其间部分因藏文太差,由隆果法师译出《因明》等另设汉文班,用汉语教学辩论。

    译经院由上师主译,比丘等助译,上师成文。上师不用直译,常据康公等师承口授,加入密义,所谓‘扪牙’,文字上似不符原文,但意义更深。其他如隆果法师曾译讲‘现证庄严论文句疏’。成立不久,已译出经论五十余部。培养出仁光、宗元、通一、常浩等藏文较好人才。当年沙弥,至今仍能识得藏文字句,足见成绩优良,如能持续教学,成就更大。师对译经院之愿力甚宏,当时未能付诸实现,有赖后人之努力也。

    四、僧团制度,总依结戒十义,建立僧团。为令正法久住,必先摄取于僧,依戒修行,而后方能令僧欢喜,令僧安乐。而每一戒,皆具十义,故为达正法久住之目标,必须每位元僧人皆持净戒,若有一人戒不净者,即不利于正法久住。近慈寺僧在师宣导之下,深明结戒大义,已将戒条化为行持,人人发心为正法久住严持净戒,有不足者,自感惭愧,锐意赶上;有我慢者,知非空谈,亦得调伏。僧团自趋六和相亲,道风蔚然。

    僧团组织管理,一依如来所制律法,依律奉行,别无其他清规,其主要者有:

    (一)羯磨制度,羯磨即集众商议,如法办事。视寺务之大小性质,有执事之羯磨、大众之羯磨等。羯磨有一重要精神,即一切寺务均由与会者畅所欲言,共同商讨,得出结论(全凭众意、毫无条框)。因僧众观点相同,故遇事颇易解决,再将结论白师认可后执行。如实体现民主集中。若遇意见不同,请师决断。羯磨断事已竞,不得再有议论,律中亦有明文规定也。足见如来所制办法,善巧有义,故大众皆乐于执行,僧团相安悦乐也。

    (二)班首执事,沿用丛林制度,四大班首:首座、西堂、后堂、堂主。八大执事:都监、监院、知客、库头、衣钵、典座、维那、纠察。以及其他执事,如付寺、帐房、监修、庄主、园头等。执事一般于年底羯磨会中商议推选,由金刚院主持,经上师同意后就任。班首亦可由上师敦请。上师常与都监、监院、知客等商讨寺务,研究问题,作出指示。执事在师座下,均有戒律之观念,故能带动大众,依戒行持。

    (三)忏罪制度,忏罪亦羯磨之一类,所以另标者,为显师之悲心挽救罪堕、令清净故。师为偶有违犯诚意忏悔者,特设作忏之使,令向负责作忏者(金刚院或加行堂上中座),自述违犯情境,自表忏悔,后不再犯,由负责人为作白辞,于忏悔羯磨上,令其向僧众宣读,得僧众默许后,即获还净,如衣染污而得浣净。此乃正法久住重要环节。若有心念之罪,可在师前忏。如台源和尚,一度对师起疑,以为所学不多,发生动摇,心不安定。后经反省,自己醒悟,即在师前呈白忏悔,师告曰:‘不观上师过失,过失乃汝偏计分别,实际并非如汝所执,故生障碍。应观上师方便善巧,对机施教,一日赴居士应供,知主人待仆甚苛,为护其仆不受责备,实已过午而曰未过,宁自亏戒,将护他心,大悲出发,不犯虚说,亦非贪食也。

    (四)处罚办法,一般过失由其剃度师、管堂、堂主或纠察师、进行劝诫,屡教不改,即行迁单。严重违犯,立即迁单。办事不力,劝说乃至撤职。有人显示武力,师即劝令出外参学。

    (五)半月诵戒,月之十五、三十、集众抽签,一主二付,背诵戒本,大众对照检查,若于学处有不足者,依律向佛及众僧忏悔,大众默然允许,即得清净,礼谢而退。于增德除罪,有大作用。

    (六)结夏安居,每年四月至七月半,结夏安居,精进办道。全年修行,重点在此,故经一年安居,方长一年僧腊。若因事耽误,可赶后安居,即迟一月开始也。

    (七)每年传戒,为令佛种传续,自一九三九年起,每春举行传戒。除第一年请文殊院上座协助外,余皆自请师承,自力举办。受戒条件,为发心纯正,六根具足、形相端严、中学毕业。提倡五年学戒、十年不离依止。不满五年,不发戒牒。由于受戒要求较严,人见生畏,故第一年仅十八人。第三期因师赴藏,由台源法师主持。师回川后,开春秋二期,约二年后,又改一期,至一九四七年最后一期,始达所愿四十八人之数。前后共约四百人。

    (八)读账制度,理财方面,每年二三次,集都监、监院、付寺等,公开读财。重大财目每笔皆读,如有疑点,即行提出,由主事者申述详情,使寺院财政笔笔皆清,否则必须追查。

    五、功德生源,近慈寺取得如是成绩,根源在于师之正确引导。师乃有学有修有成就者,以戒德威光感化大众,言行一致,身教在先,领导有方,安排妥当,学有重点,修有次第,大众钦佩,心悦诚服。上殿过堂乃至出坡,师均亲自带头,自奉甚俭,待人甚厚,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利用空余,巡视各寮,发现问题,找来谈话,问题较大,当从表堂,依律而说、毫无姑息。对机施教,各随其分,发挥特长,各得其所。依律行持,定慧放光,功行壮严,万世流芳。

    师除刻苦修复近慈寺、吉祥寺等道场外,尚发愿重建鼓县龙兴塔,此塔相传为国内仅存十四处阿育五所造佛舍利塔之一。师且遥知古塔中有舍利数颗,令普超师持香恭迎,供养寺中。一九四五年开始烧砖,一九四八年完成模型塔,至于大塔(高七十二尺),有赖道友同发大愿,以完成之。师所兴修上述六外道场,依据政策,宜共发心予以恢复。

    师于寺庙法宝,极为爱护,为印龙藏亲自赴京。曾请运两部藏经至五台山,与其他藏经,同付专人妥善保管。今经浩劫,破损甚多,望能补齐,以复旧观。译经院之创建,对沟通汉藏文化,作用极大。师之未竟宏愿,仰赖国家帮助,促其实现。

    其次再略表译集著作、练习薰修方面,分二:

    一、译述著作,可得

    (1)显教:

    [1]戒学,包括(甲)事师法(乙)律仪戒1、七众戒2、比丘戒3、沙弥戒4、菩萨戒

    [2]定学1、修定必备之资粮2、正明止观3、依论讲四禅4、通讲四禅

    [3]慧学1、赞三宝2、菩提道次第3、现证庄严论4、慧行刻意5、阿含6、华严7、其他

    (2)密教:

    1、上师供2、文殊法3、三皈依观4、大威德5、生起次第6、圆成次第7、护法经8、菩提道次第修法9、灌顶10、其他

    由是可见师之译述,极有系统,极为圆满。三学即三无漏学:戒律包括出防乘与菩萨乘二部律仪,密戒收入文殊法中;定道有资粮、正明,而以四禅为向上阶梯;慧学之教理以《道次》和《现证》为主,行持则以《慧行刻意》为依,其他经释补充。

    密教首重上师,故以《上师供》摄总,以《五字真言》为《大威德》之基础,以《三皈依观》及《道次修法》为修定之修定之基础,重点则是《大威德》修法,包括《生起》和《圆成》二次第门及五大金刚,再加其他必要之仪规等,体系十分完备,学人依之精进修行,现生决定能有成就。

    二、传习薰修

    师亲自讲解、传授所译集经规,除念诵外,要求深入定道,如法观修,指引方向,纠正偏差,解答疑问,自修带人,令学人由浅而深,直入堂奥,得遇如是法流,诚三生有幸也。

    次述世法方面:

    师译集藏文经论,共数十部,对促进汉藏文化交流,巩固汉藏民族团结,劂功至伟。建立道场多处,教导徒众,首重律仪,禅诵向上,对净化思想境界,提高精神文明,促进安定团结,支援四化建设,贡献极大。于师心中,爱国爱教,本来相得益彰;世法佛法全可融于一炉。观师德行,更增信心。

    若遇爱国爱教似有先后之时,师始终以爱国为第一。如一九三七年师于太原讲经,日寇入侵,战争爆发,师曰:‘国事要紧,应先修法御难,讲经只能暂停。’又如土地改革中,近慈寺僧欲留土地,师下令,‘决不与农民争土地!’足见师处处先人后己,舍己为人,国家第一,人民第一,决不因宗教之局部利益而影响人民之整体利益也。唯因师有如此坚定之爱国主义精神,更易得到人民群众之敬仰。如土改问题,后蒙领导关心,依然如愿解决。相信领导通情达理,不必争也。

    师创办寺庙,一贯主张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不愿依赖国家,多化国家开支。如一九五三年师率弟子至五台清凉桥,开办道场,中国佛教协会给生活费五百元。师曰:‘临时仗领导照顾,我等尽快创造条件,自力更生。’主张发展牧畜,每年卖牛马骡十余头;造林,每年为国家栽树苗数百亩,并在山寺四周种植树苗,若不于文革中被盗,早已蔚然成林。清凉桥僧人,在师领导下,勤苦劳动,积极生产,早晚禅诵,调养身心,农禅结合,道风蔚然,常被评为先进,称誉全国。

    时有人提出开发五台峨嵋之议,师大不谓然,认为一经开发,则山林顿毁,寺貌全非,无论如何应为国家保持人间一片净土。曾命仁请师起草上书国务院及太原守卫局,建议暂缓在五台探矿,虽于文革中被列为罪状,实则大有利于生态平衡,防止污染,保持水土,造福人民。于此可见师之爱国远怀,堪作后人准则。同时倡议,应由僧人负责护林护庙,培植风景,保护文物,必收永存不败之效。因僧人无家室之累,无荣利之争,一心维护,最堪信托,完全符合宗教政策由僧人管理寺庙之规定。对人口压力问题,师常建议接收一定数量之出家人,成立僧团,依法修行,当有助于人口之控制也。

    解放前夕,四川军阀刘湘,屠杀共产党人杨暗公等,时不少著名共产党人,被监禁于巴县监狱之内。师对此极为关怀。未几,刘湘丧子,转念悔过奉佛,其亲信乔毅夫等劝其来依师,师乘机以讲经形式,入狱慰喻,并保释一批囚犯,其中有著名地下党数人。对已被害者,师于解放后每晚烧护摩,必设八位烈士之莲位,以超荐之。

    师与三位川将(二位是师皈依弟子),宣布起义,对和平解放大西南,立下不可磨灭功勋。亦师热爱新中国、佛教界贡献于解放事业之具体表现也。

    师在讲经中,一贯提倡爱国爱教,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要求教徒,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理务世俗,一一清正,于国忠孝,愿共有缘,令发菩提之心。必须努力将工作搞好,做出成绩,吃苦在先,享乐在后,方不愧为佛教徒之称号。若悠悠泛泛,私字当头,为人所轻,即是以身谤法。故僧俗弟子中,出现不少劳动模范、先进人物,于各条战线上,为四化作出贡献,受到群众赞扬,皆师多年教化之成绩也。

    解放后,师一贯拥护中国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团结广大教友,坚持爱国爱教。一九五九年西藏判乱,师在人民日报发表谈话。在全国教友心中,具有崇高威信,参加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以及四川、山西省政协会议等,当选为全国佛协副会长,兼山西省佛协会会长职。出席世界人民和平大会,与亚洲国家会议,均受国外人士尊重,不但不辱使命,且还为国增光。对祖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始终站在爱党、爱国、爱人民之立场上,毫不动摇,乃至身受严重折磨,无怨无尤,安危若素。正与喜饶嘉错大师无二,海公上师既是有学有修之佛门高僧,又是可歌可泣之爱国老人。将永远以最光辉一页载入我国佛教史册,永远如大光明灯塔,照耀后人向菩提大道勇猛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