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信希有分第六
    正信希有分第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有人说‘颇’是多的意思。但我们寻诸经意,‘颇’字有能否的意思。能否有众生得闻如是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佛告须菩提,你不要如是说,怀疑能否有人信是甚深经典。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佛灭后法流传于世,分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诸佛灭后,其法流传,皆有此三个时期。但流传时间,长短不同。释迦牟尼佛,正法千年,像法千年,末法万年。佛灭后,第一个五百年是解脱坚固,第二个五百年是禅定坚固。就是说,佛灭度后第一个五百岁,还有获得解脱出三界的。得解脱出三界,是指无学人言。何谓禅定?禅定者,三界以内叫禅定。这指凡夫的四禅八定讲,四禅八定都在三界内。阿罗汉获得解脱出三界。此是说,佛灭度后第一个五百岁,还有出三界证阿罗汉的。第二个五百岁,还能证入禅定生色、无色界天。

    第三个五百岁,是论议坚固。众生根性愈来愈差,已不能亲证佛法,仅能谈论而已,故曰论议坚固。第四个五百岁,是塔像坚固,众生议论都不能,只知建庙塑像。修积人天有漏之福。

    第五个五百岁以后,便进入末法时期。众生恶性转深,自是非他,故曰斗诤坚固。此一时期,即如来灭后后五百岁。

    纵末法时期,若有众生持戒修福,于此金刚经,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持戒修福,是略说前五度也。若人修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五种波罗蜜,可得无量福。若人修习般若波罗蜜,可得无量慧。一旦修习功圆,福慧两足,便名成佛。故持戒修福,是略明众生发菩提心,修行五度也。因为五度易修,般若难求,故先说持戒修福。

    乃至一念生净信,便是明般若智慧。一念者,即一心不乱的意思。深信诸法性空,本来清净。深信一切有相,皆是虚妄。如是谓之一念生净信。

    以上便是说,末法时期,若有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心无所住,不取于相,修行六度。便于此经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此是赞叹彼人,善根久植也。

    闻是金刚般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如来悉知悉见。

    若人一念无二,心无所住,不取于相,生清净信者,如来悉知悉见。何以故?佛佛道同故。

    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如是无量福德者,即第四分所言,‘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因为这些众生,已经深达法性,心无所住,不取于相。所以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既离我人众寿四相,于是不取一切相。故不取法相,亦不取非法相。若人著「有’法,是取法相。若人著「空’法,是取非法相。凡夫外道著有,是取法相。二乘偏空,是取非法相。无论法相或非法相,皆不出我人众寿相。

    何以故下,说明凡取相者,皆是著于我人众生寿者。若离我人众生寿者,便可心无所住,不取于相了。所以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应远离四相。

    故接著说,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如果有人认为,既然著于法相不对,那么我便善于无相。其不知著于无相,仍是我人众寿相。是故经文云,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若谓法相不对,非法相亦不对,究竟怎样才对呢?当知一切诸相,皆因缘生。相属因缘,当无自性。无自性故,是以性空,而性空自然无相。所谓性空,即无自性。以无自性,方能随缘成一切法。

    故知随缘成诸相,此相即无相。无相随缘成,无相即是相。故若人如实知诸法性相,便知无相即相,相即无相。若知相即无相,自然不住法相。若知无相即相,当亦不住非法相矣。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著有也。不应取非法,不应著无也。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

    如来说法如筏喻者。因为法不可说,凡有所说,皆如筏喻。筏者渡人之具也,人既得度,筏即应舍。若人不舍即为痴人。

    佛于阿梨吒经曾说︰‘……云何我于长夜说筏喻法?欲令弃舍,不欲令受。’欲令弃舍者,令弃舍烦恼生死也。不欲令受者,不欲令取著法相也。

    又说︰‘犹如山水甚深极广……中无舡亦无桥梁……彼便岸边收聚草木,缚作椑筏,乘之而度。安隐至彼。便作是念,今我此筏多有所益……彼便以筏著右肩上,或头戴去。’佛说此已,问诸比丘言,彼人应否?比丘答言,不也世尊。

    所以我们学佛,不应取著法相,亦不应取著非法相。不应取著有相,亦不应取著无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