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分 (九) 发大誓愿
    时法藏比丘,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①清净之行。如是修已,诣彼佛所,稽首礼足,绕佛三匝,合掌而住②,白佛言:世尊!我已摄取庄严佛土,清净之行。

    (这是法藏向佛作修行的报告)

    在法藏比丘用了五大劫的时间,来完成摄取210亿诸佛刹土之微妙,和听从老师的教导“至心精进”地修行之后,这时他又来到老师世自在王佛面前,行最敬礼,然后站立合掌说:“我已成功构思我的美妙净土,同时我也已经成功最极清净之修行了。”

    附记:前面的经文曾经说过法藏比丘“其心寂静,志无所著。”那是说他的心已经很清净,立志要向没有“执著”的境地迈进。现在他又来向佛作一个修行的报告,他说他已成功最极清净之修持了,这也就是说,他已经完全没有妄想、分别、执著了。这是地上菩萨的功夫,也是菩萨意欲成就净土的基本条件,正所谓“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行者心净为因,所证之土亦净为果,世出世间一切法,都离不开因果之定律的。

    佛告比丘:汝今可说,宜知是时③,发起悦可一切大众④,菩萨闻已,修行此法,缘致满足⑤无量大愿。

    (这是佛敕法藏宣布其大愿)

    就在法藏比丘向佛作修行的报告之后,世自在王佛非常欢喜地对他说:“今天正是时候了,你应该把你的大愿,具体地向大众宣布,好让大家听了都生欢喜心,同时也能使那些已发菩提心之菩萨,听到你的大愿之后,都来效法你,一心修行净土法门,以此因缘,人人都能圆满的成就一生成佛和普度众生之大愿。”

    比丘白佛:唯垂听察⑥,如我所愿⑦,当具说之⑧。

    (这是说法藏比丘当众宣说其大愿)

    法藏比丘就很恭敬地向佛说:“唯愿尊敬的佛,慈悲听我宣说大愿,并请佛为之审察、鉴定,我现在就将心中之所愿,具体地说出来。”

    附记1:关于法藏比丘所发之大愿,在现存五种译本中,汉译和吴译,仅列24愿,宋译36愿,只有魏译(即此本康僧铠的译本)和唐译,同为48愿。自古以来,大家同声念诵之“赞佛偈”,其最后两句为“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由此可见,大家早已公认法藏比丘所发之愿乃48大愿,不是24,也不是36。事实上,也唯有48愿才能真正地凸显出净土法门的精神和思想。

    附记2:48愿是《无量寿经》的精华部分,单从48愿的经文看,这一部康僧铠大师的译本,就条理井然,丝毫不紊,经文又很清晰明白,难怪它是自古以来流通最广、最受欢迎之译本了。

    ◎注释

    ①诸佛妙土诸佛清净微妙的国土。

    ②合掌而住指双手合掌地站立着。

    ③宜知是时这是最适宜的时候。

    ④发起悦可一切大众使一切大众生起欢喜心。

    ⑤缘致满足以此因缘致使往生之大愿得到圆满成就。

    ⑥唯垂听察“唯”是唯愿,“垂听”是请佛慈悲垂听,“察”是请佛为之审察、鉴定。

    ⑦如我所愿如我心中之所愿。

    ⑧当具说之应当具体地说明它。

    1.无三恶道愿

    设我得佛①,国有地狱②、饿鬼③、畜生④者,不取正觉⑤。

    若我成佛,国中还有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此愿是说极乐世界没有地狱、饿鬼、畜生之三恶道。佛法说瞋恚是地狱的因,悭贪是饿鬼的因,愚痴是畜生的因。而极乐世界,全国都是菩萨诸上善人,互相爱护,根本就没有瞋恚;极乐众生,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一切都自然具足,根本就没有悭贪;又极乐众生,恒闻妙法,心开意解,根本就没有愚痴。因无贪瞋痴之恶因,故无三恶道。

    2.不更恶道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⑥者,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国中的众生,寿终之后,还会再堕落三恶道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这个愿是向世人保证,凡是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从此永远不会再堕落于三恶道。释迦佛住世时,曾在地上撮起一把土,对弟子们说:“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这是告诉世人,失掉人身去作三恶道者多,得到人身回来作人者少。原因是世人起心动念,离不开贪瞋痴,这都是堕落三恶道的因种,所以三恶道众生的数量实比人类的数量,多出不知几千万亿倍。我们死后是否有机会再幸作爪上之土,谁也没有把握。何况我们今生还是不停地贪瞋痴,就算今生没有作恶,难保无数的前生都不作恶,万一死后有一个前世恶业的种子成熟了,发为现行,难免就会堕落于三恶道了。因此,不修念佛法门,不借佛力横出三界,实在没有第二条路可走。我们现在只要念佛,发愿生西,临终佛来接迎,一生极乐世界,便永远不会再堕落于三恶道,各位试想想,有什么福音比这个更好的呢?

    3.悉皆金色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真金色身者,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国中的众生,如果他们的身体不是一律紫磨真金的颜色,我就不成佛。

    附记:在我们这个世界,有种族的纠纷,有肤色的歧视,因此世界各地纷扰不宁,斗争不息。法藏比丘非常明白这一点,所以他要他的世界,大家的肤色皆跟佛一样,都是紫磨真金色,以示生佛不二,一律平等。

    4.无有好丑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形色不同,有好丑者,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国中的众生,如果他们的身形样貌不同,有美好和丑陋的分别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十方无量众生,因心想不同,造业亦异,所以每个人的身形样貌都不一样,美好的受人欢迎,丑陋的被人鄙视。因此法藏比丘发愿,他要他的佛国不但人人肤色一样,连身形样貌也都一样,这样大家就没有好丑亲疏的分别心了。这也是显示:极乐世界,一切平等。

    5.宿命智通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识宿命⑦,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⑧诸劫事者,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国中的众生,如果有人没有获得宿命智通,连百千亿那由他诸劫的事都不知道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1:宿命通是一种能知自己和他人过去世所作种种善恶的能力。阿罗汉的宿命通只能知道过去八万劫的事,而往生的人,根据佛愿,却能知过去无量劫的事,最少也能知百千亿劫的事,太不可思议了!

    附记2:法藏比丘要一切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个个都有宿命通,以便知道自己和他人过去生中,行过什么善,作过什么恶,行善则报生人天,作恶则报堕三途。佛经记载,有个证得宿命通的阿罗汉见到自己曾经堕落地狱,在地狱中遭受种种非笔墨所能形容的剧苦的情形,现在想起来还会怕到身流血汗,于是发誓从此“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6.天眼智通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眼⑨,下至见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国中的众生,如果有人没有获得天眼通,连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土都看不到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1:天眼通是一种超感官的、不论粗细远近都能看见的能力,阿罗汉只能见三千大千世界事,而极乐众生却跟佛差不多一样,能见无量世界过去、现在、未来之一切事,无所不知,无所不见。天眼通还有一种妙用,就是能见十方无量诸佛!

    附记2:人类自命为万物之灵,其实懵懂无知,今天不知明天会发生什么事,不但生不知从何处来,死不知往何处去,太可怜了!有天眼通的人则不然,能知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事,能看到一切跟你有缘的人,现在生活在六道之中的哪一道,然后设法去济度他,使他们离苦得乐。例如佛十大弟子之一的目犍连,他用天眼寻找去世的母亲,看见母亲堕落在饿鬼道之中受苦,于是设法去济度她,结果他的母亲得生天上享乐。

    7.天耳智通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耳⑩,下至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所说,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国中的众生,如果有人没有获得天耳通,连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所说之妙法都听不到,和不能全部受持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我们在此世上,有机会听闻佛法,那是多生多世所培养的善根,虽经多劫培养善根,但是听了佛法,还是很难做到受持不忘,往往一闻即忘,真是无可奈何!但是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不但有天眼通,能见到无量诸佛,还有天耳通,能听闻无量诸佛讲经说法,尤其难得的是,一闻即能了解受持,永不忘记。难怪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慢则12大劫花开见佛悟无生,快一点的,只要10小劫就能证入初地,最快的即生即证无生法忍,立刻就成为法身大士,成就之快速,实在令人难以置信啊!

    8.他心智通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见他心智(11),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中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国中的众生,如果有人没有获得他心智通,连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土中之众生的心念都不知道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知道他人的心念,到底有什么好处呢?最大的好处就是知己知彼,我们可以应机说法,说他心中所想要听到的佛法,这样便很容易达到度他的目的。佛教的菩萨,个个“内怀四无量心,外行四摄法。”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四摄法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果没有知己知彼的他心通,四摄法便很难用得上,就是用了效果也不大。

    9.神境智通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神足(12),於一念(13)顷,下至不能超过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国中的众生,如果有人没有获得神足通,在一想念间,他的身体不能同时到达最少超过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土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1:在我们凡夫来看,在一念顷身体同时到达十方无量国土,简直不可思议;但极乐世界的众生,人人都是在莲花中化生的圣者,他们的身是意生身,又叫做法性生身,能身如其意,来去自如,毫无障碍,所以在一念顷到达十方佛土,一点也不奇怪。佛世时,佛十大弟子之一的目犍连,就有这样“神足通”的功夫,而号称“神通第一”。

    附记2:有了“神足通”又有什么好处呢?一个人要成佛必须福慧具足,有了神足通便可以在一想念间同时到达十方佛国去听闻诸佛讲经说法,大开圆解,那是修慧;又可以随意供养十方诸佛,及到十方世界去教化众生,利乐有情,那是修福。如此福慧双修,便不难在极短时间内福慧具足而成佛了。

    附记3:有人或会问:极乐众生,徧至十方,为什么不来我们这个世界,让我们看一看?答案是:不是他们不来,而是我们只有肉眼看不见罢了,这好比天上有明月,盲人却见不到一样。但只要你有缘,加上心水净,就会见到的。北魏时的昙鸾大师,立志专修专弘净土法门,求生西方,晚年感得龙树菩萨现身对他说:“我就是龙树,现居净土,你是同道,特来相见。”又唐朝时的道绰大师,有一日共修的时候,大众都看到昙鸾大师乘坐在七宝船上,并告诉道绰说:“由于你精进修行,你在极乐世界感得的宫殿楼阁已经完成了,只是你还有一些业缘未尽。”当时化佛徧满虚空,种种妙好的天华从天空飘下,大家都赞叹不已!

    10.不贪计身愿(又名漏尽智通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起想念贪计身(14)者,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国中的众生,对世出世间一切法,如果还会生起分别,对身体也还会生起执著的念头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1:“贪计身”就是认为人有一个真实的我体而贪爱计较,亦即我执。凡夫妄执四大假合之身为我,贪爱计较,处处为我着想,顺者生爱,逆则生瞋,以致造业受轮回。往生的人,因有弥陀本愿威神的加持,已断我执,故我的念头不会再生起来,正如《金刚经》之所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四相俱泯。

    附记2:一切烦恼皆因我而起,一往生极乐,即断除我执,一切烦恼自然跟着烟消云散,化为乌有。因为贪计身体的存在是不了解“缘生法”,是一种无明,有无明才有烦恼。烦恼是“漏”的别名,往生极乐的人,已不贪计身,已无烦恼,故此愿又叫做“漏尽智通愿”。

    ◎注释

    ①设我得佛设若我成了佛。

    ②地狱①六道中最苦的地方,因其位置在地下,故名地狱,分为三类:一名根本地狱,有八热及八寒之别,是为十六大地狱。二名近边地狱,即八热四门的十六游增地狱。三名孤独地狱,在山间、旷野、树下、水滨、场所无定,为各人别业所感,因此苦报寿命,亦各不同,若论受苦,根本最甚,近边次之,孤独又次之。②所处的地方,若只有苦受而没有喜乐的环境,皆可比喻之为地狱。地狱的业因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之僧与瞋恚心很重等等。

    ③饿鬼六道之一,即时常遭受饥饿的鬼类。其中略有威德的,成为山林冢庙之神,能得祭品或人间的弃食,无威德的,则常不得食,甚至口中因渴而出火。饿鬼的业因就是悭贪、吝啬不舍。

    ④畜生六道众生之一,即常被人杀或互相吞食的飞禽走兽。畜生道的业因,即犯戒私窃、负债不还、杀生、不喜欢听受经法、愚痴妄想的心很重等等。

    ⑤不取正觉是不成佛的意思。

    ⑥三恶道又名三恶趣、三途,即畜生、饿鬼、地狱。

    ⑦宿命即宿命通,是一种能知道自己和一切众生过去世所作种种善恶的能力,为六通之一。

    ⑧那由他大数目单位。据说即一亿,亦有说为千亿的,各说不同。

    ⑨天眼即天眼通,是一种不论粗细远近都能看见的能力。

    ⑩天耳即天耳通,是一种不受远近限制能够听到一切声音的能力。

    (11)他心智即他心通,是一种能知一切众生心想的能力。

    (12)神足即神足通,又名神境智证通,或心如意通,是一种具有飞行、分身、速到、变化自在的能力。

    (13)一念(喻)极短的时间。有说六十刹那为一念,有说九十刹那为一念,又有说一弹指顷便有六十念。

    (14)贪计身贪受计较人有一个实在之我体存在,亦即我执。

    11.必至灭度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①,必至灭度②者,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国中的众生,如果有人不住于正定之聚,必定到达灭度的境界,得到常乐我净之佛果大涅槃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正定聚,乃三聚之一。聚是聚类的意思,一切众生分为三类,叫做“三聚”。必定证悟的一类,叫做“正定聚”;毕竟不证悟的一类,叫做“邪定聚”;介于上二类之间,有缘则证悟,无缘则不证悟的一类,叫做“不定聚”。往生的人,皆住于正定之聚,所以必定成佛。佛的这一个愿,是向世人保证,只要成功往生,一定成佛,人人必证常乐我净之佛果大涅槃。至于怎样才能成功往生呢?净宗九祖藕益大师有句名言:“得生与否,端赖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于此可知,能否往生,关键即在于我们有无深信阿弥陀佛和切愿往生极乐世界。至于往生后品位的高下,那就要看我们平日念佛的功夫深浅而定了。

    12.光明无量愿

    设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光明是有限量的,连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土都照不到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1:佛的光明有两种,叫做“二光”。二光有两种的二光,即:一、色光和心光。色光又名身光,即佛身上所发出来的光,吾人的眼睛能够看得到;心光是佛心所发出来的光,它恒常照护着一切的众生。二、常光和神通光。常光是佛身上时常发放的光,如释迦佛一寻之光是;神通光是佛以神通力所发放的光,如释迦佛在说本经时特以神通光照遍十方无量诸佛国土是。

    附记2:这里所说的光明,两种的二光都有,而且是无量无边,所以阿弥陀佛才被称为无量光佛。释迦佛在本经里说:“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又在《观无量寿佛经》中说:“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由此可见,阿弥陀佛,不但光明无限,慈悲也无限,时常放光注照一切念佛众生,一个也没有漏掉。

    附记3:阿弥陀佛的慈光,徧照十方,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呢?原因是我们乃凡夫,凡夫有见思、尘沙、无明三种烦恼的障碍,所以见不到。例如日光普照大地,盲者便见不到,岂可因为自己见不到而说没有光明?如果谁想见到佛的光明的话,请你努力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三昧现前,回复了清净眼,就会豁然见到!《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连佛都能见到,何愁见不到佛光?

    13寿命无量愿

    设我得佛,寿命有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寿命如果是有限量,少到只有百千亿那由他数劫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1:佛有三身,即法身、报身、应身。法身寿命,无始无终;报身寿命,有始无终;应身寿命,长短不等,佛佛各异。这里所说的寿命,是专指应身的寿命说的。法藏比丘发愿所成的法、报二身的寿命,是无量的无量,他要他的应身也是有量的无量,所以说“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

    附记2:由于阿弥陀佛应身的寿命无量,往生的人的寿命也必然同应身佛的寿命一样无量,寿命长可以一生成佛,不须要经过他生。而且,往生的人,在莲花中化生,得到清虚之体,不像我们这里是四大假合之身,有生老病死,变化无常,所以寿与佛齐。

    14声闻无数愿

    设我得佛,国中声闻③,有能计量④,乃至三千大千世界⑤众生⑥,悉成缘觉⑦,於百千劫,悉共计校⑧,知其数者,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国中的声闻圣众,如果有人能计算得出他们的数量,乃至所有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都成为缘觉,他们用百千劫那么长的时间一起来计算在我国声闻的人数,能够确知其数目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此愿的愿文是说,法藏比丘成佛以后,他所成就的极乐世界有着无量无数的声闻圣众。但《往生论》却说,极乐世界是大乘善根界,二乘种不生。经与论的说法是否相违呢?我们且来听听创立天台宗的智者大师怎么说,智者大师在《观经疏解》里说:“习小之人,本不得生,如果不是定性二乘(编按:定性二乘指定性声闻和定性缘觉。定性者,只有声闻或缘觉其中之一种种子的众生,若兼具两种或三种之种子的众生,则叫做“不定性”。)由彼临终,发大乘心,亦可得生。以惯习小,顺其先习,闻法遂证小果,而已发无上菩提心,况得近佛,不久自当证大。这样,经举声闻,是暂有;论说不生,是毕竟无,互不相违。”大师所言,极之有理。须知,诸佛说法向有藏通别圆之四教,在声闻藏中,佛从来不说西方有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如今既然听到了,且能信佛念佛,往生彼国,他已经不是小乘根器,而是大乘的根器了。所以极乐世界虽有声闻之名,其实不是声闻,而是菩萨。

    15寿命自在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命无能限量。除其本愿⑨,修短自在⑩。若不尔者(11),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国中的众生,寿命无有限量,而且能随往生者的本愿,要长就长,要短就短,长短自在,没有阻碍。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1:往生者的本愿,各自不同。有人发愿,一去就来;有人发愿,见佛即来;有人发愿,悟后才来;有人发愿,待成佛后,才分身尘刹,普度众生。由于本愿各异,所以他们在极乐世界的寿命,就有长短的不同,例如净宗十一祖省庵大师,往生时弟子们哭求大师住世度生,他说:“吾去即来。”像他这样的往生者,不想而知他在极乐世界的寿命,肯定非常的短促。

    附记2:凡是往生极乐世界的人,都在莲花之中化生,得到金刚罗汉不坏身,已了生死,寿与佛齐。所以这里所说的“寿命修短自在”,是就极乐众生随缘度生的应化身说的,决不是其真身。极乐众生到十方无量世界去度众生,是化身去,其真身还在极乐世界听阿弥陀佛讲经说法呢。他们都是不生不灭、不去不来的,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明白,切莫以为极乐众生还有生死,那就贻笑方家了。

    16无诸不善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乃至闻有不善名(12)者,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国中的众生,如果有人听到不善的事,乃至听到不善的名字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极乐世界之所以没有不善的事,连不善的名字都听不到,这是因为那里的人、事、物,无不尽善尽美的缘故。儒家所说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样的事,世人难以做到,但在极乐世界,人人都是这样。

    ◎注释

    ①住定聚住于正定之聚,也就是一定成佛的一类。三聚之一。

    ②灭度“灭”是灭尽见思、尘沙、无明三种惑,“度”是度脱分段、变易两种生死。

    ③声闻指闻佛说四谛法之音声而悟道的人。

    ④计量计算较量。

    ⑤三千大千世界简称大千世界,是佛教说明世界组织的情形。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中央有须弥山,透过大海,矗立在地轮上,地轮之下为金轮,再下为水轮,再下为风轮,风轮之外便是虚空。须弥山上下皆大,中央独小,日月即在山腰,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从最低的四王天上去有六欲天,再上则为色界十八天,及无色界四天。在须弥山的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之,每一重海,间一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咸海,咸海之外有大铁围山。在咸海四方有四大洲,即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两中洲,数百小洲而为眷属。如是九山、八海、一日月、四大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为一“小世界”。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因为这中间有三个千的倍数,所以大千世界,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宇宙中有无数的三千大千世界,各为一佛的教化范围,称为“一佛土”。以现代的名词来说,一小世界相等于一个“太阳系”,三千大千世界则相等于一个“银河系”。

    ⑥众生又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由众缘所生,名为众生。又历众多生死,名为众生。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众生。

    ⑦缘觉又名独觉,或辟支佛,于佛世听佛说十二因缘之理而悟道者,名为“缘觉”,若生于无佛之世,观诸法生灭因缘而自行悟道者,名为“独觉”。以性格孤独好静,悟道后亦不说法,与声闻人同被称为佛教中之小乘。

    ⑧计校计算校量。

    ⑨本愿根本的誓愿。

    ⑩修短自在指寿命要长就长,要短就短,自在无碍。“修”是长的意思。

    (11)若不尔者如果不是这样。

    (12)不善名不善的名字,亦即恶名。

    17诸佛称扬愿

    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②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十方世界之无量诸佛,如果没有称扬赞叹我成佛时之名号(即阿弥陀佛)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1:法藏比丘要十方世界之无量诸佛都来称扬赞叹他成佛时之名号,绝对不是他好名,要人家宣扬自己,他真正的用意,是希望通过诸佛之口,让十方世界之无量众生,都听到他的名号,知道有极乐世界,和他的本愿功德,以便人人都持念他的名号,发愿往生极乐,就在这一生中,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生净土、成佛道、作佛祖。我们今天有机会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不也是释迦牟尼佛所介绍的吗?要不然我们怎么知道有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呢?

    附记2:十方世界之无量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称扬赞叹阿弥陀佛,那是有原因的,其原因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之所以如此不可思议,略说有二:其一、阿弥陀三字,乃“无量”之义(本经即名《无量寿经》),他不但寿命无量,光明无量,还有他的功德、智慧、慈悲、神通、道力、相好、说法、化度……等等,无一不无量。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与他一样无一不无量,所以“阿弥陀”这一个称号,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德号。我们今天若念“阿弥陀佛”,即等于念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拜“阿弥陀佛”,亦等于拜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即一切,所以不可思议。其二、释迦佛在《阿弥陀经》里,以“无量寿”和“无量光”来代表一切之无量。古德说,寿则竖穷三际,光则横遍十方。我们用现代的话来说,寿是指无量的时间,光是指无量的空间。这无量的时间和空间,即是现代哲学所说的宇宙万有的本体,也就是佛法所说人人本具、各各不无的真如、佛性,和一切法之法性。因此,我们若念“阿弥陀佛”,即等同于念自己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之真如、佛性。再者,我们今天声声念佛,正是声声唤醒自心,要它早日恢复我们自性本具之德能,也就是与佛一样之智慧与能力,所以不可思议。

    18念佛往生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③,欲生我国,乃至十念④,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⑤,诽谤正法⑥。

    若我成佛,十方世界所有众生,以至诚、深信的心来念佛,并以喜悦的心来发愿求生我的世界,无论他念佛多少,甚至于临终时只称念我的名号10声,都能往生到我的世界来。如果不能往生的话,我就不成佛。不过,要除掉那些犯了五逆罪和诽谤正法的人,他们是不能往生的。

    附记1:此愿是说,称其名号,信乐往生,念到临终起正念,就是什么也不想,只想阿弥陀佛,十念一念,都能往生。有人曾问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四十八愿中,有唯除五逆之句,而观无量寿经又许五逆往生,岂不矛盾?印祖答:无量寿经是约平时说,一个人既有五逆重罪,加之又诽谤正法,所以不能往生;而《观经》是约临终时说,一个下下品的人,临终已见地狱之苦相,其人恐怖莫明,一闻佛名,哀求救护,虽是乍闻乍念,然已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故虽十念,或止一念,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也。

    附记2:净土念佛法门,虽号称“易行道”,然而其中复有难易,它有下列四种的修法:

    (一)实相念佛。即谛观诸法实相,此实相便是众生的自性,诸佛的法身,无相之相,故名实相。这种修法跟禅宗没有两样,是念佛法门中最难修的一种,自古以来即少人提倡,亦少人修习。

    (二)观想念佛。在《观无量寿佛经》所说的十六观中,便有十二观都是说观想念佛,因其广阔细微到难以想像,不是心粗虑杂的末法众生,所能忆持。

    (三)观像念佛。在《观经》十六观中,只有第十三观述及,其他佛在《般舟三昧经》中讲到观像念佛的修行方法,但也因境细心粗,不是我们所能做到。

    (四)持名念佛。持名就是念佛名号,这是本经和《阿弥陀经》所说的修行方法,《观经》到最后一观也说到持名念佛,可见三经都宣扬此法门的。因持名念佛,不论男女老幼,识字不识字,出家在家,聪利愚钝,“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没有一个人不会念,所以在四种的念佛中,它是最容易、最简单和最受欢迎的一种念佛了。

    附记3:至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或“阿弥陀佛”名号,此即持名念佛。持名亦有各种不同的方法,一一法皆有其特效,兹介绍最常见的七种方法如下:

    (一)高声念。即当神志昏沉,或妄念纷飞时,高声念佛,自可消除昏沉,但是常用高声,恐伤元气,及喉痛音哑,故不宜久行。

    (二)金刚念。即嘴唇微动,声在唇齿之间,口念耳听,能每字听得分明,自然心定。

    (三)默念。即不出声念佛,虽不出声念佛,但心念相应,音声历然。

    (四)禅定念。即坐禅时,澄诸念虑,寂然不动,然后以清净心,默念佛号,不缓不急,绵绵密密,或每一呼默念一字,久则纯熟,三昧忽尔现前。

    (五)追顶念。念时字句甚急,一字追一字,一句顶一句,中间不留空隙,因追顶紧密,故能使杂念无法出现。

    (六)礼拜念。即念一声佛号,拜一次佛,这样能使三业清净,效果很大,惟拜久必感疲劳,故应量力而行。

    (七)十口气念。极忙之人,无时间念佛,可于每天早上或晚上,作十口气念,即念佛不拘声数,但以尽一口气为度,如是十次,名十口气。

    附记4:若问上述各种念佛方法,哪一种最好?答案是:当你觉得用那一种方法念佛,能使心境清净,不起杂念,则这一法便是此刻最好之法。所以有时这一刻用方法(一),下一刻若觉得不济事,可改用方法(二)或方法(三),总之要以能克制妄念者为准,故不能硬性规定那一法才是最好的方法。若作硬性规定,恐怕难以收到念佛之实效,这一点要行者好好的自我调适了。

    19临终接引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⑦,修诸功德⑧,至心发愿⑨,欲生我国,临寿终时⑩,假令不与大众围绕(11)现其人前(12)者,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十方无量众生,发了殊胜的菩提心,奉行六度万行,积累功德,加上得闻我成佛时之名号,具足至心,发愿欲生我国,在他临终之时,假如我不与诸菩萨众前来接引,围绕着他,显现在他的面前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1:此愿是说凡发愿欲生其国者,临终必来接引往生。所以此段经文特别强调“至心发愿,欲生我国。”释迦佛在《阿弥陀经》的正宗分里,说了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之后,即说:“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接着在正宗分末后一段说:“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最后又在劝愿流通时说:“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在该经劝信、劝行,只各有一次,劝人发愿竟有三次之多,可见“发愿”一事,至关重要。换言之,此经的扼要处,不在七日持名,而在三请“发愿”也。

    附记2:净宗九祖蕅益大师曾经斩钉截铁地说:“得生与否,端赖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他老人家的意思是说:一个人能否往生,关键即在于我们有无深信和切愿;至于往生后的品位高下,那就要看我们平日念佛的功夫深浅而定了。由此亦可见,能否往生,关键即在有无发愿。净宗第十二祖际醒大师对于发愿往生一事有个妙喻,他说念佛人发愿生西,正如大树大墙,平时向西而斜,他日若倒,必定向西。

    附记3:十方诸佛,各有净土,为什么十方诸佛,都劝人念阿弥陀佛,发愿生西?这是因为十方诸佛虽有净土,但他们没有这个“临终接引愿”,欲往生者都要靠自己的力量往生,不像往生极乐世界,欲往生者,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即与诸菩萨众,迎现在他的面前,他一见到佛,就高高兴兴地坐在莲华台里,随佛菩萨,刹那之间,即生极乐。

    附记4:发愿是如此的重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发愿呢?往生的三资粮是深信、切愿、念佛。所谓“切愿”,就是要切实认真的发愿,如何切愿呢?起码对于下列几件事,我们要有一股非常强烈的愿望:

    1愿离娑婆。娑婆充满缺陷和痛苦,置身其中,不啻沉溺茫茫苦海,是故,此生一定要脱离娑婆,决不能再俟来生。

    2愿生极乐。极乐是一切众生的乐园,是一切众生的最佳归宿,是故,尽此一报身,一定要生极乐国。

    3愿阿弥陀佛,慈光照我,授手接我,助我于此生中,如愿往生。

    4愿一切的逆境,都不改我念佛之心;一切的顺境,亦不变我生西之愿。

    5愿一切功德,庄严佛净土,作为我生西之助。

    6愿我临欲命终时,预知时至,身无病苦,正念分明,舍报安祥,如入禅定。

    7愿佛及圣众,放光接引,异香天乐,西方圣境,如在目前,以令闻者见者,悉发菩提心,求生极乐国。

    8愿花开见佛,悟无生之后,再入娑婆,普度众生。

    附记5:有了上述的强烈愿望之后,以后每当念佛完毕,都要以至诚恳切的心来念“回向发愿文”,如发愿:“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华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也可依普贤菩萨之发愿偈发愿:“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或依文殊菩萨发愿偈发愿:“愿我命终时,尽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

    20系念定生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13)我国,植众德本(14),至心回向(15),欲生我国,不果遂(16)者,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十方无量众生,闻我名号,一心系念我国之依正庄严,以念佛及六度万行来培植善根功德,再以至诚的心将功德回向求生我国,如果有人具足了这些资粮,却不能遂其心愿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1:《佛遗教经》中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意思是说,人若能把心专注于一处,没有事是办不成功的。这与本愿中所说的“系念”二字的意思是一样的。“系念”就是系心一处,谁能专念阿弥陀佛名号,专想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没有人是不能往生极乐世界的。

    附记2:晋时之慧远大师,是中国净土宗的初祖,他教人念佛要做到“思专想寂”。思专,即心中只有阿弥陀佛;想寂,即除佛之外无丝毫其他的杂念存在。他门下123人,个个往生,足见他这个“思专想寂”慈训,乃是念佛法门的精要所在,足以为千秋万世后学之指南。而“思专想寂”亦与这里经文所说的“系念”同义,乃念佛之要诀。

    附记3:此愿虽然是说“系念定生”,但它也是说:凡作善事之后,若将功德,回向求生极乐国,必得往生。所谓“回向”,是将所修功德,供养弥陀,庄严佛国,使寿终时,得生其处,而不愿在三界内,享受那有漏的福乐。方伦老师指出:“今人修净土者,多以持名为主,其实念佛中,尚有观想,实相等法,不仅持名。即在号称易行的净土门中,复有难易,观想和实相,是难行法,持名才是易行法,无怪今人皆以持名为主了。持八斋戒,念他方佛,在以弥陀为主的持名法中,都算是杂修。然而修了之后,加念回向偈,把这些功德,回向求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那么,所有的杂修,也都变成主修了。行人在此世界,尽可随意修持任何善法,只要在修了之后,把它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则无法而非净土矣。”

    附记4:至于如何回向发愿呢?在念佛或修诸功德之后,至心念诵“回向发愿文”,就是发往生极乐国之愿了。但在念回向发愿文时,必须特别用心,要做到字字从心里过,以便在我们的八识田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忌像背书一样,随便背过,那是没有效果的。

    附记5:于此必须指出的一点是,法藏比丘所发的48大愿,虽然每一愿都与念佛人有重大关系,其中尤其第18、19和现在所说的第20愿等三愿,为最关紧要的和最实惠的了,因为此三愿是说:凡是念佛名号者,或发愿往生者,或修诸功德回向者,皆是万修万人去,决不落空。因此修净土法门者,不可不对念佛、发愿、回向这三件事多下功夫,以便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注释

    ①十方世界十方是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和上、下。十方世界是总括一切世界。

    ②咨嗟称扬、赞叹。

    ③至心信乐“至心”指非常真诚的心,“信乐”指深信和喜乐。

    ④十念念佛十声。这里是指临终时之十声念佛。

    ⑤五逆五种极罪恶的行为,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破坏僧团组织)。

    ⑥诽谤正法破坏、攻击佛法。“诽”是说别人的坏话,“谤”是恶意攻击他人。

    ⑦发菩提心“菩提”是觉悟的意思,发菩提心就是决心要成就佛的正觉。

    ⑧功德以清净心修一切善是功,必得善果是德。德即是得。

    ⑨至心发愿以非常真诚的心来发愿。

    ⑩临寿终时寿命到了终点的时候。

    (11)大众围绕念佛人往生时,西方圣众前来接引,围绕着他。

    (12)现其人前显现在他的面前。

    (13)系念系心一处的意思。

    (14)德本①与善根同义。德者善也,本者根也,众善万德之根本,叫做“德本”。②指阿弥陀佛之德号,因此德号,一声称念,至德成满,众祸皆转,为十方三世德号之本,所以叫做“德本”。

    (15)回向回转趣向。就是愿将自己所修的功德,回转给众生,趣向于佛道。

    (16)果遂遂他之心愿、果报。

    21三十二相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成满①三十二大人相②者,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国中的众生,如果不悉数成就圆满三十二种大丈夫相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1:三十二种大丈夫相,是世人认为最尊最贵的相,诸佛降生人间,都示现这种难得一见的贵人相。《法界次第初门》曰:“如来应化之体,现此三十二相,以表法身众德圆极。使见者爱敬,知有胜德可崇。人天中尊,众圣之王,故为现三十二相。”

    附记2:我们在此土修行,修满了三大阿僧祇劫之后,还要用一百大劫的时间来修相好,才能具足这种三十二相,而且其中每一相都要修一百种福才能成就,所以三十二相又叫做“百福庄严相”,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但是根据佛的这一个愿,凡是往生的人,一生到极乐国,不待花开,即生即得此相,可见佛愿之微妙,太不可思议了!

    22必至补处愿

    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③。除其本愿自在所化④,为众生故,被弘誓铠⑤,积累德本⑥,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⑦,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⑧,超出常伦⑨诸地之行。现前⑩修习普贤之德(11)。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他方佛土之一切菩萨,来生我国,生了即与我佛同寿,无有限量,也就在这一生中究竟圆满菩萨道,必可到达一生补处之地位。假如有些菩萨因为本愿之故,还不想成佛,则可以自由自在地到十方世界去随机应化。为了度众生,他们披起弘大誓愿的铠甲,以种种方便,教导众生如何修行净土法门,如何积功累德,使其早日度脱一切之烦恼和生死。

    他们还时常到诸佛国土去,修菩萨所修之六度万行,一面上求佛道,供养十方诸佛如来;一面又下化众生,开导教化有如恒河沙数之无量众生,使之安立在无上真正的成佛之道上。因为有此類菩萨的教化和帮助,人人都超越了一般所说的常理和次第,都能速成诸地菩萨的行持,这也就是佛前修习普贤之德。这些乘愿再来的菩萨,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1:此愿的愿文,开头是说凡是往生极乐国者,必至一生补处。接着由“除其本愿自在所化”起,则是说这些菩萨因本愿故,游诸佛国,自由自在地度化众生的情形,以示乘愿再来的菩萨与一般的菩萨不同。

    附记2:一生补处菩萨就是等觉菩萨,所谓“等觉”,就是他之觉悟与佛差不多相等。等觉之与佛,好像十四和十五的月亮,相差只是那么一点点。其实,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五眼、六通、四无碍智、八大自在我、十大自在、十力、十八不共法等等,等觉菩萨都已具足,他们可以自由自在地、随心所欲地到十方任何世界去补已灭度的佛而成佛。但有些菩萨誓愿宏深,他们要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著名的地藏王菩萨便是其中之一。这一类的菩萨,德周沙界,位及极圣,补不补佛,什么时候补佛,根本都不是问题。

    23供养诸佛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承佛神力,供养诸佛,一食之顷(12),不能遍至无数无量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国中的一切菩萨,得到我所成就的佛的神通力加持,在食一顿饭那么短的时间内,如果不能一一到达十方无量无数的诸佛国土去,普遍地供养一切诸佛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极乐众生,个个都有神足通,他们在一想念间,可以同时到达十方无量国土,所以在一食之顷,徧至十方无量诸佛国土去供养一切诸佛,那是轻而易举的事。此亦显示,极乐众生,人人超越时空,想到哪里就到哪里,他们到十方佛国去供养诸佛,或度众生,是化身去,自己还在极乐世界,听阿弥陀佛讲经说法、修行办道。

    24供具如意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在诸佛前,现其德本(13),诸所求欲(14)供养之具(15),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国中的一切菩萨,到十方无量佛国去,在诸佛之前至心供养,供养时都能现出他们的福德善根,一切如意自在,要什么有什么,用以供佛,培养福德。如果不能这样供具如意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1:23、24两愿,就是《弥陀经》里所说的:“其土众生,常于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于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

    附记2:这里所说的“供具如意”,一方面是由于这些菩萨平时修习六度中之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等所感得的福德果报,所以愿文说“现其德本”;另一方面自然是阿弥陀佛之本愿所成就和加持,才会如此。

    附记3:供佛功德最大,所以世人皆应供佛,佛门通常都以清水、烧香、鲜花、水果、食物、点灯等来供佛。须知,这六种供物都是表法的:“水”代表洁净平静,乃提醒自己的心要像水一样的洁净平静;“香”代表戒定真香,提醒自己要以戒定真香来美化自己的身心和环境;“花”代表因和六度万行,提醒自己要修成佛之因的六度万行,以庄严无上之佛果;“果”代表果报,提醒自己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必得恶报;“食物”代表布施,提醒自己要常行布施,以利益一切众生;“点灯”代表智慧和光明,提醒自己要追求智慧和光明,以去除愚痴和烦恼暗,明白了这些供物各有所指和其意义之后,实行供佛,才有意思。

    25演一切智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能演说一切智者(16),不取正觉。

    我若成佛,国中的菩萨,如果有人不能演说一切智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愿文所说的“一切智”是“一切智智”的简称,又名一切种智,梵语叫做“萨婆若”(Sarvajna),就是了达世出世间一切法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之中道实相的智。法藏比丘要一切已往生极乐世界的人都得到这种与佛一样的殊胜微妙的智慧,以便都能演说一切智以利他。

    ◎注释

    ①成满成就圆满。

    ②三十二大人相简称三十二相,即:1足安平,2足千辐轮,3手指纤长,4手足柔软,5手足缦网,6足跟圆满,7足趺高好,8腨如鹿王,9手长过膝,10马阴藏,11身纵广,12毛孔青色,13身毛上靡,14身金光,15常光一丈,16皮肤细滑,17七处平满,18两腋满,19身如师子,20身端正,21肩圆满,22四十齿,23齿白齐密,24四牙白净,25颊车如师子,26咽中津液得上昧,27广长舌,28梵音清远,29眼色绀青,30睫如牛王,31眉间白毫,32顶成肉髻。

    ③一生补处就是一转生就能补到佛位的意思,是最后身菩萨的别号,如现在居于兜率天的弥勒菩萨,就是一生补处菩萨。一生补处菩萨也就是等觉菩萨。

    ④除其本愿,自在所化除去那些以救度众生而随意化现的菩萨。

    ⑤被弘誓铠披起弘大誓愿的铠甲(铁衣)。“被”与“披”同,穿带的意思。

    ⑥积累德本是积功累德的意思。

    ⑦修菩萨行修菩萨之行,即修六度万行。

    ⑧正真之道真正的成佛之道。

    ⑨超出常伦已超出常理。“伦”是道理的意思。

    ⑩诸地之行现前现出地上菩萨之行持。菩萨修行由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共52个阶位,“诸地”即指第5个阶段初地至十地的阶位,也叫做“地上菩萨”。

    (11)普贤之德指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他所实践的德行,是一切菩萨的榜样。

    (12)一食之顷吃一顿饭的短时间。

    (13)现其德本现出他的福德善根。

    (14)诸所求欲所求的一切。

    (15)供养之具指供养佛时所用之物。世人通常是以清水、香、花、水果、食物、灯明等等作供养。

    (16)一切智三智之一。佛有三智,即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一切智是声闻缘觉知一切法总相的智,总相就是空相;道种智是菩萨了知各种修行法门的智;一切种智是佛通达诸法总相别相,化道断惑的智。易言之,一切智是观空之智,道种智是观有之智,一切种智即双观空有,一方面知空,一方面知有,即前二智之统一。本愿所说的正是了达空有不二、具有全知能力的智慧。

    26那罗延身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得金刚那罗延身者①,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国中的菩萨,如果有人没有证得金刚不坏之身,和好像那罗延般强大的体力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金刚那罗延身,唯佛才有,那是由无量之福德所生的。法藏比丘,要一切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都有与佛一样的永远不衰不坏的金刚那罗延身,他对众生的关怀,可谓无微不至,实在令人铭感五衷,莫可言宣。

    27庄严无尽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一切万物,严净光丽②,形色殊特③,穷微极妙④,无能称量⑤。其诸众生,乃至逮得⑥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数⑦者,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国中的一切众生,以及一切万物,都非常地庄严、清净、光明和华丽,其形状和颜色,也都非常地殊胜和奇特,微妙至极,那是无法称说和衡量的!我国的众生,虽然人人都具有天眼,但是如果有人能够清楚地辨别其名称和数量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1:就连具有天眼的人都不能尽说极乐世界之美妙,我们不难想见,像这样一个美妙的世界,宇宙中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了!毕竟它是法藏比丘集十方佛国之美好于一身的净土,自然样样皆奇特稀有,与众不同,处处都给人一个惊奇了!

    附记2:若问极乐世界为何要如此之美妙?答案是:佛愿如此。佛要未往生者,生稀有想,栖神净域,一心念佛,求生其国;若已生者,一切具足,不作他想,一心求道,直至成佛。

    附记3:有人或还会问,佛经都说,极乐世界,超尘脱俗,美妙绝伦,到底世上有谁见过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呢?于此,我们要举几个实例,来证明见过的人很多:(一)释迦佛讲本经时,与会大从,全都见到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又佛讲完《观无量寿佛经》时,韦提希夫人及其500侍女全都见到佛和极乐世界种种美不胜收的胜景;(二)净宗初祖慧远大师,一生曾3次见过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跟佛经所说的完全一样;(三)古今中外,许多念佛有成就的人,都能见到佛和极乐世界,有的在定中见,有的在梦中见,更多的是在临终时见佛来接引,而且极乐世界的胜境分明在目前。

    28见道场树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见其道场树⑧无量光色⑨,高四百万里者,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国中的菩萨,包括久修的地上菩萨和那些发心不久积集很少功德的菩萨,如果有人不能亲知亲见我成佛时的道场树,及其无量的光明、色彩和树高400万里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极乐世界的树高400万里,若以地球上人类的身量来看其树,简直比云还高,我们连树叶的影子都看不到;但是,极乐众生的身量是无边身,以无边身来看高400万里的树,不过尔尔,不觉其高也。

    29辩才无碍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若受读经法⑩,讽诵持说(11),而不得辩才智慧(12)者,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国中的菩萨,如果有人受持读诵经法,深入经藏,又如法修行,并为人演说开示,却不能证得如佛一般之微妙辩才和智慧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受读经法,讽诵持说,而不得辩才智慧者”,比比皆是,此无他,皆因障深慧浅之故。法藏比丘誓要凡是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个个辩才无碍,皆得佛之四无碍辩,和人人智慧广大,皆得佛之十智。

    30智辩无穷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智慧辩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国中的菩萨,他们的智慧和辩才,如果是可以限量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1:这一愿是说,极乐世界的菩萨,智慧和辩才都没有限量,无穷无尽,此皆弥陀愿力的加持,有以致之。隋代的南岳慧思禅师,虽是禅师,但念佛求生净土,夜梦阿弥陀佛与之说法,从此聪辩过人,讲经说法,度人无数。宋代的永明大师,笃志西方,见观音菩萨以甘露灌其口,由是智慧辩才无碍,下笔万言。近代著名的太虚大师,一日阅藏,忽然间精通经律论三藏,从此智慧辩才皆无碍,成为一代高僧。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每天都得到阿弥陀佛的亲自教导,又时常和观音、势至、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在一起谈经论道,他们得到无碍的智慧和辩才,那是非常肯定的事,毋庸置疑。

    附记2:《文殊般若经》告诉我们:“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彼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三世诸佛。若得此一行三昧,诸经法门,皆悉了知,智慧辩才,终不断绝。”所谓的“一行三昧”,就是念佛三昧。证得念佛三昧者,不但能见十方诸佛,而且智慧辩才,无量无边。因此普劝世人,放下万缘,赶紧念佛,就算不得智慧辩才,起码也能往生西方,“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注释

    ①金刚那罗延身“金刚”即金刚石,至坚至利,可破一切,一切不能破它。“那罗延”即天上之大力士那罗延神,其力大无穷。“金刚那罗延身”即指佛的金刚不坏之身。

    ②严净光丽“严”是庄严,“净”是清净,“光”是光明,“丽”是华丽。

    ③形色殊特形状和颜色都非常地殊胜奇特。

    ④穷微极妙微妙到了极点。

    ⑤无能称量没有人能用口去称说,或用心去测量。

    ⑥逮得逮住得到,也就是获得的意思。

    ⑦辨其名数辨别它的名字和知道它的数量。

    ⑧道场树即菩提树。道场是指修行成道的地方。

    ⑨无量光色具有无量的光明和颜色。

    ⑩经法佛经上所说的法门。

    (11)讽诵持说“讽诵”是不看经本而念,“持说”是受持和演说。

    (12)辩才智慧辩才和智慧。“辩才”是解说佛法的能力,亦即语言的表达能力。佛讲经说法,有四无碍辩:一、法无碍辩,即熟悉一切教相、经典,能够充分掌握;二、义无碍辩,指熟知义理,能够充分了解;三、词无碍辩,即说法时,能够自由运用各种语言文字;四、辩无碍辩,指对各种根机、辩法法义,能够圆融无碍。“智慧”这里是指佛所具之十智。一、三世智,于三世诸法通达圆明之智;二、佛法智,通达一切佛法说法度生之智;三、法界无碍智,知一切众生本具法界之体,事理融通不相妨碍之智;四、法界无边智,知众生色心诸法充满一切而无边际之智;五、充满一切世间智,如来从定起广大妙用周遍充满世间之智;六、普照一切世间智,如来有大智慧光明普照无量世界之智;七、住持一切世界智,如来有大神力,住持世界,摄化一切众生之智;八、知一切众生智,如来知一切众生善恶因缘之智;九、知一切法智,如来既知所化众生,复知能化诸法之智;十、知无边诸佛智,如来出现于无边诸佛世间而知说法教化一切众生事之智。

    31国土清净愿

    设我得佛,国土清净,皆悉照见十方一切无量无数不可思议①诸佛世界,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国土要清净无垢,好比明镜,可以照见十方无量诸佛世界,以及这些世界中的一切人、事和物,一一都看得清清楚楚,就好像在明亮的镜子里,看见自己的面像那么清晰。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华严经》说:“于彼镜中,见无量刹。一切山川,一切众生,地狱饿鬼,若好若丑,形类若干,悉于中见。”《华严经》所说的镜子,正与本愿所说的明镜相同。十方众生,一生到极乐,就能够亲眼目睹净国照见十方佛刹这种令人啧啧称奇的事儿。目睹之后,你才得到证明,极乐世界的众生和一切万物,真的是“严净光丽”,其他一切佛国都不能与之相比。也因此,你会对自己的得生极乐而感到庆幸,和赞叹佛德的不可思议。

    32国土严饰愿

    设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虚空,宫殿楼观②,池流华树③,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杂宝④、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⑤,超诸天人。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萨闻者,皆修佛行⑥。若不如是,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下从地起,上至虚空,除了众生,其中所有的宫殿、楼观、池流、华树,以及一切万物,都是无量宝、无量香所组合而成的。如此奇妙的庄严修饰,超过了天上人间一切之所有。最不可思议的是,一切万物,都能散发出微妙的香气,这种香气无远弗届,能够普熏十方无量世界,使到在这些世界中的菩萨,一闻到这种香气身心自然清净,全都修习佛所教导的净土念佛法门。如果不是这样,我就不成佛。

    附记1:《维摩诘经》里说,众香国的香积如来,派众香菩萨来见维摩诘,维摩诘问他:你们的香积如来是怎样说法的?众香菩萨回答:我国如来不用口说法,只令诸菩萨坐在香树底下,闻其妙香,就可以得到一切德藏三昧。极乐世界也是一样,处处都弥漫着芬芳,众生嗅了,自然身心清净,修习佛所教导的种种胜行。由此可见,香虽然是六尘之一,但可以用来作佛事、功德的。

    附记2:说到“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这确有其事,此土众生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就是念佛念到心很清净时,或在拜佛、经行、定中时,会闻到一股异香,嗅之令人感到宁静安祥,神清气爽!

    附记3:经文所说的“皆修佛行”,即指念佛。《观佛三昧经》中说:“佛言:我与诸佛,皆以念佛故,皆因观佛故,得一切种智。”此可证明,念佛就是诸佛之所行。

    33触光柔软愿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⑦,蒙我光明触其身者,身心柔软⑧,超过天人。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十方无量世界的一切众生,蒙受我的光明照触其身,必然罪业消除,智慧增长,身心柔软,安祥快乐,超过天上人间所有一切之乐受。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法藏比丘的第12愿,是光明无量,那是讲光的本体,尽虚空遍法界;现在是讲光的大用,其大用约略有四:一、触光安乐,众生的身,有种种病苦,众生的心,有种种的烦恼,若蒙弥陀光明触照的人,身心都感到无比的安乐;二、慈心作善,蒙佛光明触照的人,心生慈悲,喜欢行善,拔苦与乐;三、身心清净,蒙佛光明触照的人,内心没有污染,行为没有罪恶,身心都很清净安祥;四、智慧增长,蒙佛光明触照的人,智慧大开,好像从大梦中醒来,顿见一切事物的事实真相。

    34闻名得忍愿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闻我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⑨诸深总持⑩者,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十方无量世界的一切众生,一听到我的名号,如果有人没有证得永离生死之无生法忍,和诸深总持(如实知道万法之实相)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1:在我们的这个娑婆世界修行,菩萨从初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要经过二大阿僧衹劫满,登上八地,名为“不动地菩萨”,才算真正的证得无生法忍,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啊!又诸深总持,即人人本具之非空非有、亦空亦有、空有不二之真如、实相、自性清净心,如果在娑婆世界修行,那是要修满三大阿僧祇劫,成了等觉菩萨,才算真正的证得,那就更加的不容易了。现在只要听到阿弥陀佛名号,就可以得到无生法忍和诸深总持,那实在令人难以置信。须知:弥陀名号,是法界的本体,诸佛的德号,也就是我们佛性真如的名号。法界的本体和我们的佛性真如,本无生灭,即是“无生法忍”,具足万德万能,即是“诸深总持”。当你听到弥陀名号,便反闻自性,这不就等于得到无生法忍和诸深总持吗?但这要看你是不是直下承当了。

    附记2:至于闻佛名号之后,要多久才能得无生法忍和诸深总持呢?愿文虽然没有清楚说明,但我们不难知其梗概,大约的情形是:利根的人,一闻即得,如禅宗有些大德,往往只听一句话,便能触动灵机而明心见性一样。其次是等往生极乐之后,得到弥陀本愿威神的加持,马上亦能得到。再其次即如古德所说“弥陀名号,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毕竟不退。”也就是说,钝根的人,听了这一句弥陀圣号之后,如食小金刚,永世所不化,要等千万劫后,才能因斯而获得。

    附记3:一闻弥陀名号,即得无生法忍和诸深总持,这是就利根的行人说的,这种情形,正如禅宗的大德,往往一言相契,便能令人触动灵机而开悟。例如:(一)二祖慧可问达摩祖师:“我的心很不安,请师父替我安心。”初祖说:“请把心拿来,我替你安。”心幻生幻灭,刹那不住,所以二祖过了半晌说:“我觅心了不可得。”初祖便说:“好!我已经替你安心了。”二祖即于言下大悟。(二)四祖道信到三祖僧璨处求道,说:“请和尚大发慈悲,教我解脱的法门。”三祖问:“谁缚你?”他说:“无人缚。”三祖说:“那何必再求解脱呢?”他也于言下大悟。禅宗有根性锐利的人,净宗也有,君不见,有人一闻弥陀名号,即持名念佛,发愿生西,这就是一个利根的人,所不同的是,修禅的人,讲究证悟,明心见性;修净的人,不求开悟,只求往生,因为:“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注释

    ①不可思议不可以心思之,亦不可以口议之,是形容它微妙至极。

    ②宫殿楼观“宫殿”是很堂皇的房屋,“楼观”是有楼的屋子。

    ③池流华树“池流”是有流水的池,“华树”是有花的树。

    ④无量杂宝指由无量的宝物合成。

    ⑤严饰奇妙指所庄严的饰物非常奇特微妙。

    ⑥皆修佛行都修佛之所行,即念佛。去来现在佛佛相念,没有一佛不念佛,所以念佛名为“佛行”。

    ⑦众生之类指九法界之一切众生。佛教把一切有情分为十法界,即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其中除了佛法界,其他九法界都属于众生。

    ⑧身心柔软身柔心软,这是形容以慈悲的心来行善。

    ⑨无生法忍“无生法”即不生不灭、永恒常在之理法。“忍”是指对此理法能忍可、决定,亦即能体证,不再退堕的意思。合而言之,就是真实智慧安住在本无生灭的真如实相理体而不动,叫做“无生法忍”。《大智度论》说:“无生忍法者,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

    ⑩总持一般是指忆念所闻之法而不忘失的能力。若进一步分析,则有四种的总持:一、法总持,又名闻总持,即不忘失佛的教法;二、义总持,即能执持佛法的义理;三、咒总持,即菩萨依定而起咒,解除众生的苦厄;四、忍总持,即能如实地把握万法之实相。这里所说的“诸深总持”,当指第四种而言。

    35女人往生愿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其有女人,闻我名字,欢喜信乐①,发菩提心,厌恶女身②。寿终之后,复为女像者,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十方无量诸佛世界中,有无量的女人,听到我的名字,就很欢喜、深信和乐意往生我的世界,进而发菩提心,厌恶忧患重重的女身,此人命终之后,如果还是作女人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1: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女人的痛苦总比男人多,不管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是如此,真是无可奈何!所以法藏比丘发愿,世间的女人,如果她们厌恶多苦的女身,那么只要她们发心念阿弥陀佛,发愿求生极乐国,当因缘成熟时,就会由女身转化成端正庄严的大丈夫身,往生极乐净土,从此就永离痛苦,得到永恒的安乐。

    附记2:由于女身有种种的障碍,故佛说女身不得作佛,但佛也说,一切众生,不分男女,皆有佛性,都有平等的成佛机会,那么佛为什么又说女身不得作佛呢?因为成佛的人,必具三十二大丈夫相,必须先转女身为大丈夫身,才可以成佛。例如《法华经》说龙女成佛,当时也是先化成男子,然后才成佛的。其实不仅是女身不得成佛,就连男身亦不得成佛,而是大家一律要具足三十二种大丈夫相,才可以成佛的。所以佛教绝对平等,如果有人说佛教重男轻女,那是天大的冤枉。

    附记3:《智度论》说女人有六欲,叫做“女六欲”,即色欲、形貌欲、威仪欲、姿态欲、言语欲、细滑欲。这六欲是女人忧患重重的根源,也是修道的大障碍。所以如果有人觉得自己这个女身可厌、可恶,希望舍弃女身,只要如法修持,一心念佛,发愿求生净土,临命终时,便可由女转男。之所以如此,善导大师说:“乃由弥陀本愿力故,女人称佛名号,正命终时,即转女身,得成男子,弥陀接手,菩萨投身,坐宝莲上,随佛往生。”

    附记4:释迦佛因地修菩萨道时,积一大阿僧衹劫的勤修,始能渐离女身而得男身,可见女转男身,实非易事。如今只须执持弥陀名号,便能蒙佛本愿加持,转女成男,往生极乐,如此殊胜的机缘,岂可错过?

    36常修梵行愿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常修梵行③,至成佛道。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十方无量世界的一切菩萨众,听到我的名字,至心念佛,求生极乐,寿终之后,必定往生,在极乐世界,常修梵行,一直到成佛。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1:“梵行”即是清净无欲之行。易言之,断除淫欲,叫做“梵行”,三界之中,欲界的众生,有淫食二欲;色界的众生,虽然尚有形色,但已经不是血肉之躯,已无淫食二欲,所以色界天又叫做“梵天”。

    附记2:在上面的“附记”里,我们曾经谈过魔王,他本来是一个修禅修善的人,故能生天,只因不断淫欲,故落魔道。他的事,可以作为一切修道者之殷鉴。

    附记3:念佛之人,放下万缘,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至心念佛,就是“常行梵行”。

    37人天致敬愿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天人民④,闻我名字,五体投地⑤,稽首作礼⑥,欢喜信乐,修菩萨行,诸天世人⑦,莫不致敬⑧。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十方无量世界的众生,一听到我的名号,就很虔诚的五体投地的礼拜,并很欢喜地信佛念佛,求生西方,他们于现在生中,就能获得天上与人间的人,致予无上的敬意。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1:《观无量寿经》也说:“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分陀利华,观音势至,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芬陀利华就是白莲花,微妙香洁,人人爱戴。以之比喻念佛的人,就像白莲花一样,到处受人爱戴欢迎。而且观音、势至二大菩萨成为他的良师益友,迟早必定成佛作祖的。

    附记2:本愿很清楚地告诉世人,一个专修念佛的人,不须等到将来往生之后才能享受到念佛的利益,而是现在生中就能获得其利益。这种利益太广泛了,不胜枚举,古德将之归纳为十种的利益,叫做“现生十种益”:一、冥众护持益,即梵天、帝释、四天王、龙神八部等护持行者;二、至德具足益,凡信仰弥陀而念佛的人,于现在世就已具足了无量的功德;三、转恶成善益,既然具足了至德,则必转三世之重恶,都成为菩提之善了;四、诸佛护念益,即十方恒河沙数之诸佛都护念行者;五、诸佛称赞益,即诸佛都称赞行者;六、心光照护益,佛由大慈悲心发出心光来照触念佛的人;七、心多欢喜益,念佛的人如欢喜地的菩萨一样,对未来成佛充满信心而心常欢喜;八、知具报得益,念佛的人,既具足至德,获大利益,便常怀报谢佛恩之意;九、常行大悲益,念佛的人辗转相劝他人跟自己一样的念佛,劝人念佛即叫做行大悲;十、入正定聚益,一定成佛之位叫做正定聚,又叫做不退位,念佛的人将来必定成佛,叫做入正定聚。

    ◎注释

    ①欢喜信乐心中充满欢喜、深信和乐意念佛求生极乐。

    ②厌恶女身厌恶忧患重重的女身。

    ③常修梵行常修清净无欲之行。“梵行”是指断除淫欲。

    ④诸天人民指三界二十八天中之一切天上和人间的人。

    ⑤五体投地跪拜时,头额和两膝、两肘都着地,这是佛教最恭敬的礼拜。

    ⑥稽首作礼叩头至地的敬礼。

    ⑦诸天世人包括天上人间一切的人。

    ⑧莫不致敬无不向他致予敬意。

    38衣服随念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欲得衣服,随念即至①,如佛所赞②应法妙服③,自然在身。有求裁缝捣染浣濯④者,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国中的众生,想要什么样的衣服,随其意念立刻就有,像诸佛所赞叹的与了脱生死相应的妙服(袈裟),只要一想立刻就披在身上,而且好像量身订制的一样,不长不短,不宽不紧。如果还要用人工去剪裁缝纫,和染色洗濯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世人为衣食劳碌终生,为了求取生活所需,挺而走险丧失生命者有之,不择手段造作罪业者亦有之。法藏比丘,因此发愿,要给往生他的佛国的大众,人人都有衣食自然的快乐,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安心地用功办道,早日成佛。我们今生有幸听到佛号,如还不好好念佛,求生西方,简直对不起自己,也辜负了阿弥陀佛之深恩啊!

    39受乐无染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⑤者,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国中的一切众生,他们所享受的快乐,倘若不如漏尽比丘之阿罗汉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1:“漏尽比丘”是指小乘的阿罗汉,因阿罗汉已断尽三界中之见思惑。凡夫因有见思惑,所以烦恼重重,犹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见思惑”即见惑和思惑,“见惑”者,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是属于见解方面的迷惑,所以叫做“见惑”,它有88品,断之即证小乘四果中之初果须陀洹;“思惑”者:贪、瞋、痴、慢、疑,是属于思想上的迷惑错误,有81品,若连思惑也断了,即证得小乘四果中之极果阿罗汉。见惑加思惑,就是所谓的“六根本烦恼”。烦恼与漏,同体异名,因为阿罗汉已断六根本烦恼之见思惑,所以别名叫做“漏尽比丘”。

    附记2:娑婆世界的众生,人人都有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天天都入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这叫做“六入”。六入之后,其心即不清净,真性即受污染,由是起惑造业,因业受苦,永劫轮回六道,无有出期。往生极乐世界的人,得到弥陀本愿威神的加持,已经六根不入六尘,虽然极乐世界样样都美好,六根所对之境无一不是乐受,但是由于六根已不入六尘,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故极乐众生,虽受诸乐,而无乐想,常在寂静之中,所以说犹如“漏尽比丘”

    40见诸佛土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意欲见十方无量严净佛土⑥,应时如愿⑦,于宝树中⑧,皆悉照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国中的一切菩萨,都能够随意地在七宝所成的宝树之间,见到十方庄严清净的诸佛国土,好像从明亮的镜子里看到自己的面相一样清楚。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在极乐世界的树与树之间,就能清楚地看到十方无量诸佛国土,这是《华严经》所说的“芥子纳须弥”和“于一毫端现宝王刹”的境界,这也就是小能容大、一即是多的事事无碍境界。

    41诸根具足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至于得佛⑨,诸根缺陋⑩不具足者,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他方世界所有一切菩萨,只要听到我的名号,虽不念佛和求生我的国土,我也一样地加持他,令他生生世世六根具足,一直到他成佛为止。如果有人盲聋喑哑,四肢残缺,或丑陋不堪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法藏比丘的这一个愿,充分表现了佛教所说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他说只要你是菩萨,听过我的名号,不管你有没有念佛,也不管你有没有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我都会加持你,令你获得六根完具的利益。单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法藏比丘对众生的关注之广、慈悲之深。由此亦可见,佛教的菩萨,个个都是大慈大悲的,也唯有大慈大悲,才能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42定中供佛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11)。住是三昧(12),一发意顷(13),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14)。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他方世界所有一切菩萨,只要听到我的名号,就能获得清净解脱三昧。虽住在这种三昧之中,然而一动念间,便能不失定意地供养十方无量诸佛。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佛教的行法,有难行道和易行道。难行道所说的“佛华严三昧”,和易行道所说的“念佛三昧”,都是本愿所说的“清净解脱三昧”。证得此三昧的人,已证得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清净心和智慧,故能于一动念间,不失定意的去供养十方无量诸佛,这是地上菩萨的境界。地前菩萨所得的三昧,有定便无动,有动便无定。我们现在障深慧浅,虽闻弥陀名号,甚至念佛多年,亦不得这种殊胜利益,那不要紧,往生之后,肯定会有。

    ◎注释

    ①随念即至一想就有的意思。

    ②如佛所赞如佛所赞叹的一样。

    ③应法妙服按照律法之规定而穿的僧服,即袈裟。

    ④裁缝捣染浣濯“裁缝”是裁剪缝纫,“捣染”是染色,“洗濯”是用水洗去污垢。

    ⑤漏尽比丘阿罗汉的别名,因阿罗汉已断尽一切的烦恼。漏就是烦恼的别称。

    ⑥严净佛土庄严清净的佛世界。

    ⑦应时如愿立刻就如他之所愿。

    ⑧于宝树中于七宝所合成的树与树中间。

    ⑨至于得佛一直到成佛。

    ⑩诸根缺陋“诸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缺”是指缺陷、不具足,“陋”是丑陋。

    (11)清净解脱三昧“清净”是离一切之污染执著,“解脱”是离一切之烦恼束缚,“三昧”是正定。

    (12)住是三昧安住在这种正定之中。

    (13)一发意顷一动念之际。

    (14)不失定意如如不动,常在定中的意思。

    43生尊贵家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①。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他方世界所有一切菩萨,只要听到我的名号,生起欢喜心,虽然念佛,但没有发愿求生我的国土,在他寿终之后,也会生到尊贵之家去,做一个富贵的人。若不是这样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1:这句阿弥陀佛名号,是万德洪名,也是诸佛的德号,所以许多他方佛国的菩萨,一听到佛名,有的得三昧智慧,有的得明心见性,有的得殊胜果报,有的得阿鞞跋致,起码也会“生尊贵家”,做国王、大臣、转轮王,乃至梵王、帝释。

    附记2:我们平日虽念佛,但不发愿生西,来生就会回来“生尊贵家”,做一个富贵的人,享受人间的荣华富贵。古人说:“富贵学道难”,今人也常说:“富贵令人堕落,权力令人腐败”。这些都是实话,一点不假,但也有些例外的,像佛世时的给孤独长者,他应用他的富贵,来帮助贫穷病苦的人,来兴建衹园精舍,给佛讲经说法,亦为当时的修道者提供一个修行办道的地方。就在今时今日,也有许多的富贵中人,为社会、为佛教,出钱出力,不遗余力。这些人就是本愿所说的“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号,寿终之后,生尊贵家”的菩萨。如果他们不是前生曾经听过阿弥陀佛这一句佛号而种下善根的话,可能早就随波逐流,跟一般的凡夫俗子一样,不是嚣张跋扈,就是纸醉金迷,酒池肉林,踏上堕落、腐败之途了。

    附记3:生尊贵家,本是好事,但有些人,愈是富贵,造业愈多;但也有人,获得富贵,利用富贵,造福人群。可见富贵一事,有如河水,既能载舟,亦能覆舟,看你如何驾驭了。

    44具足德本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欢喜踊跃②,修菩萨行,具足德本③。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他方世界所有一切菩萨,一听到我的名号,立刻心生欢喜而念佛,同时也很乐意修习菩萨之六度万行,自然就具足了一切功德的根本(能令人成佛的善根)。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大集经》说:“若人闻弥陀名号,欢喜踊跃,当知此人已于无量诸佛所,种诸善根。”本经后面也说:“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由此可见,一个人一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欢喜踊跃,这是证明他已于无量佛所种诸善根了,才会这样。如果一个人不但听到佛名,还看到这一本许多菩萨都没有机会看到的《无量寿经》,那是说明你今生成佛的机缘成熟了,应当加倍努力,一句佛号念到底,并诚恳地发愿生西,你就能够在此生中,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生净土、成佛道、作佛祖,这就是本愿所说的“具足德本”。

    45住定见佛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④。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诸佛。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他方世界所有一切菩萨,只要听到我的名号,随即获得普等三昧。然后就住在这种三昧之中,一直到他成佛,而且常在定中见到十方无量诸佛。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1:普等三昧,在《悲华经》叫做“遍至”,在《庄严经》叫做“普遍”,在《分陀利经》叫做“普至”,在《华严经》又叫做“佛华严”,名称虽异,但所说的都是“念佛三昧”。得此三昧,则普见一切诸佛,普至一切佛土。

    附记2:什么是“念佛三昧”呢?就是念佛念到“一心不乱”的境界,叫做念佛三昧。而一心不乱,就是念佛时,心意专一而不散乱。念佛人念到没有了见思惑,叫做“事一心不乱”;若念到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时,叫做“理一心不乱”。要想普见一切诸佛,普至一切佛土,那就要修到“理一心不乱”的境界,才可以做到,那是地上菩萨的功夫了。

    附记3:修行佛法,要从高处、远处着眼,要从低处、近处下手。理一心不乱虽然是我们的目标,但必先做好事一心不乱的功夫,要达到事一心不乱,又必须先有“功夫成片”的能耐,就是当烦恼起来时,一句佛号能把它压下去的功夫。明代憨山大师教人念佛要:发乎心、出乎口、入乎耳。意思就是:佛号从心而发,从口而出,从耳而入。现在苏州灵岩山寺的方丈明学老和尚说得更清楚,他说:自己念,自己听。两人的意思是一样的,就是于念佛时,所念的每一句阿弥陀佛,每一个字,自己都要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大家若能这样照做,便不难做到“功夫成片”,乃至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

    46随意闻法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其志愿所欲闻法⑤,自然得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国中的菩萨,随着各人的根性和志愿,他想听闻什么佛法,就能听到什么佛法。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在极乐世界,不但阿弥陀佛亲自为众生说法,就连那里的风声、树声、水声、鸟声,情与无情,皆宣妙法,所说之法,听在各人的耳里,正是自己所想要听闻的佛法,这种事情,只有极乐世界才有,实在妙不可言!

    47得不退转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⑥者,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他方世界所有一切菩萨,一听到我的名号,如果现生没有立刻获得不退转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1:依一般所说的“不退转”,是指三不退,即一、位不退,指修行的位次不退,如小乘人证得初果须陀洹,就不会再退回凡夫位;二、行不退,行是指菩萨行,菩萨修六度万行,不会再退回小乘行;三、念不退,是念念要圆成佛道,决不会再退回九法界。

    附记2:若依净土宗所说的“不退转”,是指四不退:一、位不退,带业住生到极乐世界之凡圣同居土,在莲花中化身之后,即永不退堕于三界六道之中;二、行不退,三界的见思惑即落,尘沙惑亦破,得生方便有余土,进趋佛果,即永不退堕于同居土;三、念不退,破无明,显法身,生实报庄严土,分证如来寂光,心心流入萨婆若海(即一切种智,亦即诸佛究竟圆满之菩提);四、处不退,即往生西方净土的人,永远不会再退堕于秽土了。

    48得三法忍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忍、第二、第三法忍⑦,于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他方世界所有一切菩萨,一听到我的名字,如果不立刻获得音响忍、柔顺忍和无生法忍之三种忍,和有人不能立刻获得四不退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1:以上47及48两愿所利益的对象,是十方那些久已修行的菩萨。法藏比丘见到许多修行人,虽历劫修行,但时进时退,实在可怜,所以他发此愿,加持他方世界一切菩萨们,若闻弥陀名号,就可以达到位不退,乃至行不退、念不退和处不退。

    附记2:本愿所说的三种法忍,愿文没有列举名称,因此后人各有不同的说法,但多数人认为是指本经下文所提及的音响忍、柔顺忍和无生法忍。这三种忍是初地至八地大菩萨所证的三种境界。现在只要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立刻就能证得,可见弥陀名号功德,实在不可思议啊!

    附记3:许多人读了法藏比丘之48愿,当读到41至48愿时,心中颇感困惑,因为愿文说,我若成佛,他方世界一切菩萨,只要听到我的名号,立刻就能获得诸根具足、清净解脱三昧、定中供佛、生尊贵处、具足德本、住定见佛、得不退转、得三法忍等等,但许多人不但闻佛名号,甚至念佛几十年,也不见得到这些利益,是否言过其实?这是因为没有看清楚愿文,才会有这样的困惑。愿文明明说“他方国土诸菩萨众”,“他方国土”是指极乐世界以外之诸佛国土,这一点大家不会理解错,问题是出在“诸菩萨众”上面。须知,修行佛法的人,凡是能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又能作自利利他之行者,都可以叫他做菩萨,所以菩萨的范围很广。在大乘佛法中,自初信位至等觉,都叫菩萨,所以菩萨之间的果位、神通、智慧,差距很大。有的菩萨,将近成佛,有的菩萨,见惑尚未断,简直是凡夫。根据法藏比丘41至48愿之愿文来看,他所加持利益的对象,肯定是十方世界那些久已修行之菩萨,绝对不是像我们这些连见惑都未断的凡夫。这些久已修行之菩萨,因在长期的修行中,时进时退,实可怜愍,法藏比丘这才发愿要加持他们,让他们一听到万德洪名,立刻回光返照,而顿悟诸法实相。

    附记4:法藏比丘在老师世自在王佛面前,已具体地宣布他的48大愿。根据隋代净影寺慧远法师的说法,法藏比丘的48愿,可以分成三方面:一、摄法身愿(包括12、13、17三愿);二、摄净土愿(包括31、32两愿);三、摄众生愿(包括其余之四十三个愿)。从比例上来看,我们就不难发现,“摄受众生”才是48愿的主要内容。此亦显示,法藏比丘之所以发愿要建立极乐世界,目的纯粹是为了救度众生,他要一切众生都在此生中,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生净土、成佛道、作佛祖。人人都跟他一样,将来成佛时,寿命无量,光明无量,样样皆无量、圆满!古德说:不读华严经,不知佛富贵!我们在此要补充两句:念了无量寿经,才知弥陀伟大!

    附记5:有人批评说,此译本48愿中,独缺最重要之“莲华化生愿”,所以不是善本。徧查现存五种原译本(汉译、吴译、魏译、唐译、宋译)中,只有吴译在第二愿末端有提到“……来生我国者,皆于七宝水池莲华中化生长大”之句,其余四译皆无“莲华化生”一愿,就连日本望西楼了慧之《无量寿经钞》亦无此愿。不列为48愿之一,决不等于往生者就不在莲花之中化生,何况本译本在谈到三辈往生时,就清楚指出:“此等众生,临寿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往生彼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如果要说重要,带业往生才是最重要,能带业往生,才能莲华化生,若不能带业往生,如何莲华化生?可是不但原译本中没有,就连后人新产品的“会集本”中也没有“带业往生”之愿,没有也不等于就不能带业往生,九品往生者,无一不是带业往生的。释尊曾吩咐读经或谈论佛法要依“四依法”(即依法不依人,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看经若遇实有其事而无其文句者,依义不依语可矣,以免犯上有如本译本无“莲华化生愿”,有人便下断语说非善本之弊;或是以会集本来诋毁原译本,那是很不应该的事。须知,原译本乃依梵文而译,梵文又依佛之所说,乃依阿难尊者之“如是我闻”,若说其非善本,那是对佛、对佛经、对译者之一大不敬,实非智者之所为也。

    附记6:《无量寿经》的根本意趣就在48愿,而48愿中又以第18、19、20三愿为最关紧要和实惠,古今大德誉之为“摄生三愿”,因为第18愿强调念佛可以往生,第19愿强调发愿可以往生,第20愿强调回向可以往生,此三愿是一贯的,相辅相成的。此三愿的愿文,本译本简洁明晰,文约而义丰,词畅而理圆;后人的会集本,竟将三愿混淆,愿文又繁复,实在令人莫明其妙。

    ◎注释

    ①生尊贵家生于尊贵之家,享受荣华富贵。

    ②欢喜踊跃很欢喜、很想参与。

    ③具足德本“德本”即善根,具足德本是指具足了一切能成佛的善根。

    ④普等三昧“普等”是普遍、平等,“三昧”是禅定。普等三昧是说修定者在禅定中能普见诸佛。

    ⑤所欲闻法所想要听闻的佛法。

    ⑥至不退转达到不退转之地。

    ⑦第一、第二、第三法忍“法忍”是安住于道理而不动心。这里所说的三法忍,简称三忍,即:一、音响忍,由听到音响而悟解真理;二、柔顺忍,心柔智顺,对实相的道理很信顺;三、无生法忍,安住于无生的法理,而不动心。

    佛告阿难,尔时法藏比丘,说此愿已,以偈颂曰:

    (这是说法藏立誓以自勉)

    佛再告诉阿难,就在法藏比丘对佛及一切大众说出他心中的大愿之后,为了策励自己,随即又以十一个偈颂来向佛及大众宣誓,他一定要使他所发之愿,一一实现。他的偈颂是:

    我建超世愿①,必至无上道②,斯愿③不满足,誓不成正觉④。

    (在其十一偈颂中,第1、2、3偈是法藏立誓务必愿满果满。)

    我(法藏比丘)已建立了超越一切世间的志愿,誓要成就至高无上之佛道。这48大愿如果不能圆满实现,我决定不成佛。

    附记1:法藏比丘所发的48大愿,乃集十方诸佛本愿之大成,又以成佛之后的名号来普度众生,这是诸佛所没有的。同时他愿求所要成就的佛,是超越十方一切诸佛的佛,所要成就的净土,也是第一清净的净土,像这样的愿,可以说“旷古未有”,所以偈颂说:“我建超世愿”。

    附记2:“愿”是推动一切行持的内发力量,为了实现自己的心愿,人就会不顾生死、不畏艰难地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勇往直前,否则不因难而却步或半途而废者几希。兹举一个实例:中国唐朝之玄奘法师,到西天(印度)取经,途中涉800里流沙,粮水断绝,几至于死;但他为了实现西天取经的心愿,宁可向西方进一步而死,也不愿向东方退一步而生,终于抵达目的地,完成了西行取经的壮举,举世共钦!

    附记3:这位法藏比丘,的确“高才勇哲”,他非常明白,要成佛一定要发大愿,在发了大愿之后,又一定要依愿起行,使愿行合一,才能使所发之愿有实现的一天,所以他在发大愿之后,又发誓来勉励自己,誓要所发之愿,一一实现。所谓“愿为前导,誓为后鞭”,例如普贤十大愿王,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等等,那只是“愿”,时空无尽,三业无倦地修行,那才是“誓”。

    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⑤,普济⑥诸贫苦⑦,誓不成正觉。

    我发大愿之后,在无量劫的长时中,如果不做一切众生的大施主,救济他们的贫穷和困苦,我决定不成佛。

    附记:此偈所说的“普济诸贫苦”之贫苦,不单是指一般所说的贫穷和困苦,它所说的“贫穷”主要是指众生没有福慧,“困苦”是指众生未断无明。没有福慧,则永远不能返璞归真,超凡入圣;未断无明,则永远因惑造业,因业受苦。法藏比丘悲愿无限,他发誓在无量的时空中,要做一切众生的大施主,帮助一切众生获得福慧,断除无明,如此襟怀,正如《华严经》所说:“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太伟大了!

    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正觉。

    直到我成佛时,我那超越十方一切诸佛的名号,如果有人听闻不到的话,我决定不成佛。

    附记: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通过十方诸佛的称扬赞叹,没有理由还有人听闻不到,那些听闻不到的人,因为障深慧浅,与佛无缘,是他自己充耳不闻罢了。有道是“佛不度无缘之人”,其实佛都是无缘大慈的,不是佛不度众生,而是众生不接受佛,奈何?如果还有其他的原因,那就是“八难”之所说了。八难者,八个见闻佛法有障碍的地方和情形,即:地狱、饿鬼、畜生、北俱卢洲、无想天、盲聋喑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后。此中地狱饿鬼畜生属三恶道,因业障太重,很难见闻佛法;北俱卢洲人,福分很大,但不晓得佛法,故不能了生脱死;无想天是外道所生的地方,那里的人也是不能了生脱死;患了盲聋喑哑的人,自然见闻不到佛法;世智辩聪是世人仗着小聪明,不肯虚心修行,甚至还会毁谤佛法;生在佛出世前或佛涅槃后,都见不到佛和听不到佛法。

    离欲⑧深正念⑨,净慧⑩修梵行(11),志求无上尊(12),为诸天人师。

    (这一偈是誓修戒、定、慧三无漏学,以求功圆因圆。)

    我要远离一切世间的欲念,深入于正念之中,并以清净的智慧来勤修上述之梵行。我立志要成就至高无上最尊贵的佛以自利,及成为一切人天之导师以利他。

    附记:偈文所说之“离欲”是指修戒,“深正念”是指修定,“净慧”是指修慧,合而言之,就是修戒定慧三无漏学。戒即禁戒,律藏之所诠,能防止人们造作一切身口意的恶业;定即禅定,经藏之所诠,能使人们静虑澄心;慧即智慧,论藏之所诠,能使人们发现真理而断愚痴。修此三学,可以由戒得定,由定发慧,最终获得无漏道果,所以三学又名为“三无漏学”。此三学也是三乘出世圣道之总纲,亦即诸佛自利利他之三德的因,戒为断德之因,定为恩德之因,慧为智德之因。法藏比丘立誓修因以感果,说明他不是徒发大愿而已,而是坐言立行,一定要说到做到。

    ◎注释

    ①超世愿超越一切世间的大愿。这里指不但超越声闻、缘觉、菩萨,而且超过诸佛。

    ②无上道至高无上的成佛之道。

    ③斯愿指法藏比丘所发的48大愿。

    ④成等觉成为正等正觉的佛。

    ⑤大施主给予一切众生究竟圆满的财、法、无畏三种布施的人,叫做“大施主”。

    ⑥普济普徧济度一切众生。

    ⑦诸贫苦一切的贫穷和困苦。

    ⑧离欲远离一切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这里是指三无漏学之一的“戒学”。

    ⑨深正念指无上甚深的禅定。四禅八定是世间的禅定,出世间的禅定才叫做“深正念”。这里是指三无漏学之一的“定学”。

    ⑩净慧由清净心而生的智慧,也就是不偏于空也不偏于有的中道慧。这里是指三无漏学之一的“慧学”。

    (11)修梵行是指修三无漏学。无漏则清净,故名“梵行”。

    (12)无上尊至高无上最尊贵的佛。

    神力①演大光②,普照无际土③,消除三垢冥④,明济⑤众厄难⑥。

    (此后3偈,都是誓以不思议身业及光明来求取成就佛之法身德)

    我誓以神通之力,演放大光明,普徧地照耀十方无量无边的世界,消除一切众生因没有真实智慧而生起的贪、瞋、痴三毒,及明智地济拔一切众生种种的疾苦和灾难。

    附记1:由于前面有光明徧照十方愿,所以法藏比丘再立此誓以求成就,其目的是要消除众生的贪、瞋、痴三毒,及由贪、瞋、痴三毒而引起的种种痛苦和灾难。

    附记2:所谓“贪、瞋、痴”,贪者贪爱五欲,瞋者瞋恚无忍,痴者愚痴无明。因此三者能毒害世人的身命和慧命,故又名“三毒”,这也是一切烦恼的根本。更可怕的是,贪为饿鬼因,瞋为地狱因,痴为畜生因。有了贪、瞋、痴之因,必堕落饿鬼、地狱、畜生之三恶道,一堕三恶道,万劫不复矣。

    附记3:我们多生多世轮回生死的根源,就是因为没有智慧,起贪、瞋、痴,造诸恶业,于是在六道之中,轮来回去,从未停息。佛法以轮回六道为大灾难,以堕三途为大险厄。世人一遇祸患或灾难,就会感到很痛苦。佛法说世人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而灾难,佛法说有三灾八难。三灾又有小三灾和大三灾,小三灾是住中劫时每一小劫所发生的饥馑、瘟疫、刀兵三灾;大三灾是到住劫坏时,所发生的火、水、风三灾,整个小世界就沦于灾劫而毁坏了。至于八难,属于三途的难有三种,即地狱难、饿鬼难、畜生难;属于人道的难有四种,即盲聋瘖哑难、世智辨聪难、佛前佛后难、北俱卢洲难;属于天道的难有一种,即无想天难。法藏比丘因此发誓,他要消除一切众生上述种种的痛苦和灾难,难怪他成佛之后,家家户户都念“阿弥陀佛”,人人都以无比虔诚的心敬仰他、归依他,希望得到他伟大的愿力的加持,离苦得乐!

    开彼智慧眼⑦,灭此昏盲暗⑧,闭塞⑨诸恶道⑩,通达善趣门(11)。

    我要开启众生自性本具之智慧与能力,灭除他们现有之昏庸糊涂、盲目执著和暗昧无知,亦即一面把众生通往三恶道之途封闭塞住,另一方面又为众生打开一条通往三善趣乃至决定成佛之门径。

    附记1:这里所说的“智慧眼”,乃指众生本来就有的与佛完全一样的智慧与能力,也叫做佛性。本师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道时,立刻昭告世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妄想执著就是这里所说的“昏盲暗”。到底“妄想执著”是什么呢?“妄想”就是分别心,分别心就是吾人在心中不停地分别人我、是非、善恶、美丑、爱憎等等的妄念;至于“执著”,也是很多,但归纳起来只有两种,一种是执著五蕴色身为我,叫做“我执”,另一种是不知万法缘起性空,而执著其有实在的体用,叫做“法执”。佛经清楚地说:“我执不除,生烦恼障,障碍涅槃;法执不除,生所知障,障碍菩提。”烦恼障和所知障,总称为“惑障”,众生无始以来,即因惑而造业,因业而受苦,因苦又再起惑造业,好像恶性循环一般。像这样,我们本具的佛性怎么能够显现?我们又怎么能够成佛呢?诸佛出世的本怀,即欲教导世人如何去除这种“妄想执著”而成佛。易言之,即欲教导世人若怕苦须不造业,欲不造业就须把妄想执著之惑除掉。法藏比丘与佛一样,他立誓要“开彼智慧眼,灭此昏盲暗”,也唯有这样,才能使世人“闭塞诸恶道,通达善趣门”。

    附记2:所谓“开彼智慧眼”,就是要帮助世人恢复本来就有的与佛一样的智慧德能,也就是要帮助一切世人消除妄想执著,把本具之佛性毫无保留地显露出来。佛法行者必须知道:佛性有如明月,妄想有如浮云,云开则月现,那是一定的道理。

    附记3:关于妄想,《楞伽经》有个比喻,它说:“譬如群鹿,为渴所逼,见阳焰时,而作水想,迷乱驰趣,不知非水。”这是说,世人愚痴无明,妄想执著,有如渴鹿见到阳焰(一种在炎阳底下所产生的水蒸气,远望似水),以为是水,拼命前奔,结果白忙一场。《大庄严经》也说:“想如阳焰”,以喻妄想之不实际。

    附记4:这里顺便抄录一则关于“执著”的小故事,以让读者见微知著,明白执著的害处:唐代大臣鲁直(一说是宋朝的孙君谟),长髯过胸,有美髯公之名,皇帝也很欣赏。有一天皇帝突然想到一个很奇怪的问题,特地叫鲁直来问:“但不知爱卿睡时,须髯是置于棉被之内呢,还是放在棉被外面?”鲁直当下一怔,不知如何回答,因为自己从来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当天回去,睡前就注意安顿自己的长髯了,哪知往日放在那里都很自在,而今日放在棉被内也不是,放在棉被外也不是,真不知自己以往是如何安置它的。如是心烦意乱,一夜不能成眠。这个故事是说明,我们对任何事物,若不执著,便自由自在,一旦执著即自寻烦恼。

    功祚(12)成满足,威曜(13)朗十方,日月戢重晖(14),天光(15)隐不现。

    愿我早日功德圆满,威神和光明都无量无边,朗照十方无量世界。日光只能照白昼,月光只能照黑夜,而我的身光却昼夜常照。而且我的光明所到之处,天上的日光、月光和星光,全都隐没而看不见了。

    附记:以上三偈,是法藏比丘立誓要以不思议身业及光明遍照之功德,来求取成就佛之“法身德”。法身乃诸佛之本体,诸佛都是以常住不灭之法性为身的。

    为众开法藏(16),广施功德宝(17),常于大众中,说法师子吼(18)。

    (这一偈是誓以不思议口业来求取成就佛之解脱德)

    我誓为一切众生开示佛法之宝藏,此宝藏即是净土念佛法门,我会将这个令人成就无量功德的法宝,广泛地施予众生,让一切众生,即生成佛。当我在大众之中说此法门时,一定有如狮子作吼,大众信受,外道降服。

    附记:法藏比丘立誓要经常在大众中,演说佛法,供养众生。佛经常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他这样经常说法利益有情,就是以法供养一切佛,当功德圆满时,就能成就佛果的“解脱德”,即远离一切之系缚,不受后有,而得大自在。

    供养一切佛,具足众德本(19),愿慧(20)悉成满,得为三界雄(21)。

    (这最后二偈是誓以不思议意业来求取成就佛之般若德)

    愿我说法度生时,或供养一切诸佛时,做到离一切相,修一切善,心中不留丝毫痕迹,这样称性而修,必能圆满具足一切之功德善根;也使到我在前面所发之48愿,以及我现在以智慧来立誓勉励自己的偈颂所说的一切,悉皆圆满成就,让我得以成为三界中最雄猛的大丈夫的佛。

    附记1:菩萨修行,度众生也好,供养佛也好,都要做到意业清净。要意业清净,必须“离一切相,修一切善。”要修一切善离一切相,又须在修行时以“三轮体空”作观,例如修布施时,心中应起观:能布施的我,接受布施的人,和我所布施之财、法及无畏,皆缘起性空,不执著我、人、施物之三轮相。古德有说:“风吹翠竹,风过而不留其声;雁渡寒潭,雁过而不留其影。”修行任何佛法,都应如此,该做的就做,做了之后忘得干干净净,心中不留一点痕迹,这样才能做到意业清净。其实,做了善事,越不存于心,所得功德就越大,所谓“空得越多,得就越多,不空不得,越空越得。”这就是著名的《金刚经》所说的“无住生心”和“离相布施”的精华妙义。

    附记2:关于无住生心,应该做的就做,做了之后忘得干干净净,佛门有一个含义很深刻的故事如下:有一位道行很高的老和尚,带着一个小沙弥回山去,途中遇到一个年轻女子,因天刚下过大雨,前面有一段路水深及膝,女子很想过去又过不去,显得十分焦急。老和尚见此情状,走向前去一抱,把女子抱到对面无水之处放下,继续前进回山。小沙弥看在眼里,耿耿于怀,认为老和尚的行为有违佛门清规,于是回到寺后,便问老和尚为何抱女人,老和尚十分慈祥地问小沙弥:“我已经把她放下了,难道你还抱着她?”

    如佛无碍智(22),通达靡不照,愿我功德力,等此最胜尊(23)。

    愿我证得和诸佛一样自在无碍的智慧,对于诸法的性相、空有、因缘、果报、真俗等等,都能通达其事实真相,没有不明白、不知道的。愿我早日因圆果满,其功德与样样都是最殊胜的佛一样!

    ◎注释

    ①神力神通之力。

    ②演大光演放大光明。

    ③无际土无量无边的国土。

    ④三垢冥“三垢”就是贪、瞋、痴,“冥”就是冥暗、无明、没有真实的智慧。

    ⑤明济明智的救济。

    ⑥众厄难种种的苦厄灾难。

    ⑦智慧眼指众生本来就有的与佛一样的智慧与德能。

    ⑧昏盲暗“昏”是昏乱,“盲”是盲目,“暗”是暗昧无知。

    ⑨闭塞关闭塞住。

    ⑩诸恶道指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

    (11)善趣门指进入天、人、阿修罗三善趣之门,乃至往生西方,不退成佛。

    (12)功祚功德与福德。功德能令人了生死、出三界;福德只能令人在此世间享受福报。

    (13)威曜“威”指威神,“曜”指光明。

    (14)日月戢重晖日光照白天,月光照晚上,不能昼夜都照的意思。“戢”收藏之义。

    (15)天光天上之光,指日光、月光和星光。

    (16)开法藏开示佛法之宝藏。

    (17)功德宝指念佛法门能令人成就无量功德之法宝。

    (18)师子吼狮子一吼,百兽慑伏。比喻佛金口所说之法,可使大众信受,外道降服。

    (19)众德本一切功德的根本。

    (20)愿慧“愿”是指前面所发的48愿,“慧”这里是指以智慧来勉励自己。

    (21)三界雄指佛,因佛是三界中最雄猛的大丈夫。

    (22)无碍智指没有障碍的佛智。

    (23)最胜尊指样样都是最殊胜的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