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二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
韩清净科记
摄决择分中三摩呬多地之一
丙三、三摩呬多地3丁一、结前生后
如是已说有寻有伺等三地决择。三摩呬多地决择,我今当说。
丁二、随应决择3戊一、总辨等引7己一、辨彼障2庚一、略标
谓补特伽罗,多随烦恼染污相续,不能正证心一境性。
庚二、别释2辛一、多随烦恼3壬一、征
云何名为多随烦恼?
壬二、列
谓有谄、诳、矫、诈、无惭无愧、不信、懈怠、忘念、不定、恶慧、慢缓、猥杂、趣向前行、舍远离轭、于所学处不甚恭敬、不顾沙门、唯希活命不为涅槃而求出家。
壬三、释2癸一、别辨相17子一、有谄
云何有谄?谓自有过,而不能于大师、智者同梵行所,如实发露。
子二、有诳
云何有诳?谓不真实显己功德。彼实无德,而欲令他诸有智者同梵行等了知有德。
子三、有矫2丑一、征
云何有矫?
丑二、释2寅一、举毁犯
谓于增上戒毁犯尸罗,或于轨范毁犯轨范。由见闻疑,他所举时,遂用余事假托余事,或设外言而相诱引,如经广说。
寅二、出增上
谓由谄、诳增上力故。
如经广说者:谓依矫诈起邪命法故。如声闻地已说其相。(陵本二十二卷九页1918)
子四、有诈
云何有诈?谓怖他故,或复于彼有所希故,虽有犯重而不发露,亦不现行。
亦不现行者:谓由怖他为因缘故,或复于彼有所希故,亦不现行重恶业故。
非实意乐,诈于有智同梵行所,现行亲爱、恭敬、软善身语二业。
非实意乐等者:摄事分说:复有苾刍,恭敬利养欲爱现行,见有他人多饶财宝,众所知识,具大福祐,则便亲附殷重承事,非爱非敬,亦非乐法,专为利养恭敬因缘。乃至广说。(陵本一百卷七页7490)其义应知。
子五、无惭无愧
云何无惭无愧?谓观于自、或复观他,无所羞耻。故思毁犯,犯已不能如法出离,好为种种斗讼违诤。
子六、不信
云何不信?谓于佛法僧心不清净,于苦集灭道生不顺解。
子七、懈怠
云何懈怠?谓执睡眠、偃卧为乐,昼夜唐捐,舍众善品。
子八、忘念
云何忘念?谓于久远所作、所说,不能随念,不令随忆,不守根门,不正知住。
子九、不定
云何不定?谓于定地,下至作意亦不能得。
下至作意亦不能得者:谓未获得色界定地所摄少分微妙正作意故。本地分中声闻地说:由奢摩他所摄持故,心于所缘寂静行转。从是以后,于瑜伽行初修业者名有作意,始得堕在有作意数。(陵本三十二卷二十页2665)与彼相违,名不能得。
子十、恶慧
云何恶慧?谓住自见取,执不平等,难舍言论。
执不平等难舍言论者:谓如沙门、或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凡诸世间所有士夫补特伽罗所受,彼一切或以自在变化为因,或余丈夫变化为因。由彼起邪决定,谓此为谛为实,余皆痴妄,是名执不平等。不了言说自性唯假,难可舍离,是名难舍言论。
子十一、慢缓
云何慢缓?谓不捷利,亦不明了。不自超举,无所能为,不能以身供侍有智同梵行者。
谓不捷利等者:所作愚钝,名不捷利。心无净信,名不明了。懈怠相应,名不超举。
子十二、猥杂2丑一、征
云何猥杂?
丑二、释2寅一、乐杂住
谓乐与在家及出家众共相杂住。
寅二、乐寻思
又乐寻思诸恶不善欲寻思等,乃至家势相应寻思,多随寻思、多随伺察。
子十三、趣向前行2丑一、征
云何趣向前行?
丑二、释2寅一、趣向
谓受僧祇、或复别人诸衣服等所有利养,或请僧祇及与别人,皆名趣向。
寅二、前行
若诸苾刍,于如是事最初前行,故名趣向前行。
子十四、舍远离轭
云何舍远离轭?谓于远离边际卧具、远离众恶人所习近似寂静室,远弃舍之,不生欲乐。
子十五、于诸学处不甚恭敬
云何于诸学处不甚恭敬?谓遭厄难,宁舍学处,不弃身命。志求身乐及与寿命,不能随护所有学处。
子十六、不顾沙门
云何不顾沙门?谓弃舍学处,好为退转。或犯尸罗,行诸恶法,于内腐烂,广说乃至实非梵行自称梵行,况当希求沙门果证八支圣道。
或犯尸罗等者:此中诸义,如摄异门分别释应知。(陵本八十四卷十四页6396)
子十七、活命出家
云何唯希活命不为涅槃而求出家?谓或为王之所逼迫而求出家,或为怨贼之所逼迫、或为债主之所逼切、或为恐怖之所逼切、或为财宝常所匮乏恐畏不活而求出家。不为自调、自静、自般涅槃而求出家。
不为自调自静等者:调谓调伏,谓于烦恼。静谓寂静,谓于众苦。证无余依,名般涅槃。
癸二、简依处4子一、有谄等
当知此中,依同梵行而共止住有所违犯,发起最初四随烦恼。
子二、无惭无愧
依增上戒有所违犯,当知发起无惭无愧。
子三、不信等2丑一、总标
依增上心及增上慧,当知发起始从不信,乃至恶慧诸随烦恼。
丑二、别配
此中不信及与懈怠,依俱违犯;忘念、散乱,依增上心违犯而起;恶慧,依犯增上慧起。
子四、慢缓等2丑一、不信等为增上
不信、懈怠增上力故,当知发起慢缓、猥杂、趣向前行、舍远离轭。
丑二、忘念等为增上
忘念、乱心及与恶慧增上力故,当知发起于诸学处不甚恭敬、不顾沙门、唯希活命不为涅槃而求出家。
辛二、补特伽罗2壬一、总标
复有三种补特伽罗,依三处引诸随烦恼。
壬二、征释2癸一、三种补特伽罗
云何三种补特伽罗?一、依正法而出家者,二、在居家受用欲者,三、正法外而出家者。
癸二、三处引随烦恼2子一、征
云何三处引随烦恼?
子二、释3丑一、依放逸处2寅一、标能引
所谓最初补特伽罗,依放逸处引随烦恼。
寅二、辨种类2卯一、标
此复二种。
卯二、列2辰一、依内
谓或依内妄显己德,为衣服等利养恭敬,自说己德胜过人法。
辰二、依他
或复依他诸有智者同梵行等,以身语业逼迫、加害、损恼、毁辱。
丑二、依耽欲处2寅一、标
当知第二补特伽罗,依耽欲处引随烦恼。
寅二、释
彼由耽著诸欲因缘,受用诸欲,依身语意行三恶行。
丑三、依邪行处3寅一、标能引
当知第三补特伽罗,依邪行处引随烦恼。
寅二、辨种类2卯一、标列
略有三种,谓随逐远离、随逐愦闹、随逐学处起随烦恼。
卯二、随释3辰一、随逐远离3巳一、征
云何随逐远离起随烦恼?
巳二、释3午一、住染污
谓诸外道随逐远离所有卧具,而为五盖覆蔽其心。
午二、住苦恼
或住于苦,领受身心诸苦恼故。
或住于苦等者:谓如宿作因论者,于现法中极自苦行,说彼领受身心苦恼故。
午三、无对治
或复远离烦恼对治,由离信等五种根故。
巳三、结
彼由如是住染污故,住苦恼故,无有对治能除染污苦恼住故,是名随逐远离诸随烦恼。
辰二、随逐愦闹3巳一、征
云何随逐愦闹起随烦恼?
巳二、释
谓各别执异见、异欲相违言论,建立自品、他品差别,广起忿、恨,乃至诳、谄。
巳三、结
是名随逐愦闹诸随烦恼。
广起忿恨乃至诳谄者:摄事分中说随烦恼有多差别,谓忿、恨、覆、恼、嫉、悭、诳、谄,乃至广说。今于此中唯取前八,如彼别释应知。(陵本八十九卷七页6738)
辰三、随逐学处2巳一、征
云何随逐学处起随烦恼?
巳二、释3午一、随逐戒学
谓观自他现行诸罪,无有羞耻,毁戒、穿戒,是名随逐增上戒学诸随烦恼。
午二、随逐心学
若有依止世间等至,于其下劣计自为胜,或于相似计自为胜,心生高举,是名随逐增上心学诸随烦恼。
午三、随逐慧学
若少听闻,不能观察所有善法,是名随逐增上慧学诸随烦恼。
寅三、释邪行2卯一、标异名
如是一切,总略说名非法之行、不平等行。
卯二、释差别
由非善义,名非法行;非爱果义,名不平等行。
己二、辨解脱2庚一、举十遍处3辛一、标
复次,若观行者修十遍处,能为五事。
辛二、征
何等为五?
辛三、释2壬一、辨作业5癸一、能引化事变事神通
谓由修习地遍处等乃至白遍处故,便能引发化事、变事诸圣神通。
癸二、能引往还无碍神通
又由修习空无边处一切处故,便能引发往还无碍诸圣神通。
癸三、能引无诤等胜功德
又由修习识无边处一切处故,便能引发无诤、愿智、无碍解等诸胜功德。
癸四、能办上处解脱
又即由此识无边处遍处成满,便能成办无所有处解脱,及非想非非想处解脱。
癸五、能证灭受想定
又即由此成满因故,便能证入想受灭解脱,最胜住所摄。
壬二、明边际
又由识无边处故,无边无量遍满行转,是故此上不立遍处。
庚二、显诸解脱2辛一、彼清净道
胜处、遍处是诸解脱能清净道。
胜处遍处等者:本地分说:修观行者,先于所缘思惟胜解;次能制伏;既于制伏得自在已,后即于此遍一切处,如其所欲而作胜解;是故此三如是次第。(陵本十二卷八页995)又说:譬如世间瓦铁金师,初和泥等,未善调练,解脱位亦尔。如善调练,胜处位亦尔。如调练已,随欲转变,遍处位亦尔。此所说义,如彼应知。谓由胜处、遍处,令先所缘思惟胜解,转清净故。
辛二、解脱所知
又诸解脱,由所知障解脱所显。由此声闻及独觉等,于所知障心得解脱。
由所知障解脱所显者:本地分说:前七解脱,于已解脱生胜解故,名为解脱;第八解脱,弃背想受,故名解脱。(陵本十二卷五页983)由是当知此所说义。即彼所缘,名为所知思惟胜解;离彼障故,名彼解脱所显。
己三、辨爱味2庚一、相差别2辛一、标
复次,略由三相,修等至者爱味等至。
辛二、释2壬一、辨世3癸一、依过去
谓或证得等至,出已计为清净,可欣、可乐、可爱、可意,随念爱味。
癸二、依未来
或未证得,或已证得,未来爱味增上力故,追求欣乐而生爱味。
或已证得者:四字疑衍。本地分中爱味相应静虑等定,唯说其所爱味,当言已出;其能爱味,当言正入。(陵本十二卷三页970)今决择彼,略以三世显示其义。言随念爱味者,谓于过去。言追求爱味者,谓于未来。言现行爱味者,谓于现在。过去、现在是所爱味,追求未来是能爱味。由是当知,或已证得,不应说有未来爱味,有释牵强,理不应然,所能爱味义各别故。
癸三、依现在2子一、标相
或已证得,计为清净,可欣、可乐,乃至广说现行爱味。
子二、料简
若从定出可生爱味,若正在定无有爱味。
壬二、释名
言爱味者,谓于是中遍生贪著。
庚二、地差别2辛一、下地摄
复次,下地诸法若生上地,不现在前。
辛二、上地摄2壬一、下或现前
上地诸法若生下地,其离欲者或现在前。
壬二、下不现前2癸一、标欲系
若生下地,于上起爱,未得离欲不定心者,当言此爱是欲界系。
癸二、简爱别2子一、标
当知此爱或是染污、或不染污。
子二、释2丑一、染污3寅一、征
云何染污?
寅二、释2卯一、爱当证
若生是心:我今云何当证如是广大喜乐所随等至。若得证者,我当如是如是爱味。
卯二、爱当生
又我云何当得生上,常恒不变。
寅三、结
当知此爱是染污爱。
丑二、不染污
若有起心,专求离欲,欣乐证入上地寂静,当知此爱是不染污。
己四、辨断灭2庚一、总标列
复有三种诸法断灭。谓对治断灭、现行断灭、弃舍断灭。
庚二、随别释3辛一、对治断灭
诸烦恼事之所显现,是初断灭。
辛二、现行断灭
诸行生灭之所显现,是第二断灭。
辛三、弃舍断灭
若生上地,或入无余依涅槃界,下地诸行及一切行弃舍所显,是第三断灭。
己五、辨退失
复有三退。一、未得法退,二、已得法退,三、习行法退。
习行法退者:本地分说:顺退分定,谓有钝根,下劣欲解,勤精进故,入初静虑或所余定,于喜、于乐、于胜功德不堪忍故,从静虑退。其义应知。(陵本十二卷三页973)
己六、辨近分2庚一、依所缘辨2辛一、前三道摄
复依世间诸近分定,若方便道、若无间道、若解脱道,或为断灭、或为证得而修习者,彼于所缘或观过失、或观寂静,观下过失,观上寂静。
或为断灭或为证得者:如次配属前说三道。谓依方便道、无间道而修习者,此为断灭,由于所缘观彼过失,令不现行故。依解脱道而修习者,此为证得,由于所缘观彼寂静,希求证得故。
辛二、胜进道摄
若胜进道,当知彼是遍满所缘、或无漏缘。
彼是遍满所缘等者:谓此所缘遍毗钵舍那品、遍奢摩他品、遍一切事、遍真实事、遍因果相属事,是名遍满所缘。如本地分说。(陵本二十六卷十三页2209)若于色受想行识所摄诸法,思惟如病、如痈、如箭,障碍无常、苦、空、无我,或复思惟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或复思惟真如、法性、实际,名无漏缘。
庚二、依作意辨2辛一、标列六种
复次,诸近分摄六种作意,谓了相等,乃至加行究竟作意。
辛二、配摄四道
此中了相、胜解作意,方便道摄;远离、加行究竟作意,无间道摄;摄乐作意,四种道摄;观察作意,胜进道摄。
己七、辨定相2庚一、四种静虑2辛一、静虑境界2壬一、不可思议2癸一、问
问:何缘故说修静虑者静虑境界不可思议?
癸二、答2子一、释
答:修静虑者已善修治磨莹其心,有如是相威德势力,随所欲为皆能成办,非不如意,法性故尔。
子二、结
是故说彼由寻思道不可思议。
壬二、成办善别2癸一、举事问
复有二种修静虑者,于一事中俱发变事胜解神通皆得自在,此二神通互相障碍,而此二通无偏大者不相映夺。彼后无间,一于此事神通无碍,如其所欲皆能转变,第二神通便被障碍。此中因缘云何应知?
癸二、记别答2子一、正答前问2丑一、举所由
由彼二人势力威德皆悉平等,俱时发起变现神通,然其所作互不相似。由彼神通所欲为事不相似故,于此一事二种神通互相障碍。
丑二、释差别2寅一、有障碍
尔时有一,作是思惟:何因缘故我此神通今有障碍,将无我定有退失耶?此一定者,即于此事起是余心。
即于此事起是余心者:谓于所欲转变事中心起散乱,谓定退失,名起余心。望彼定心,名为余故。
寅二、无障碍
第二定者,即于此事数数专注心无散乱,所发神通能无障碍,随神通力如意转变。
子二、料简所余
若二神通威德不等,随其胜者所作成办;若二神通威德相似,先作意者成办非余。
辛二、修静虑者2壬一、标列
复有四种修静虑者。一、依近分定修静虑者,二、依染污定修静虑者,三、依世间定修静虑者,四、依出世间定修静虑者。
壬二、随释4癸一、依近分定修静虑者
于六作意,谓了相等,乃至加行究竟作意修定转时,当知是初。
癸二、依染污定修静虑者
爱上静虑,广说乃至疑上静虑,当知第二。
癸三、依世间定修静虑者
若住余善世间静虑,当知第三。为能引发现法乐住无量作意世间功德,又能引发游戏神通。
癸四、依出世定修静虑者
若顺决择分所摄受空、无愿、无相解脱门所显静虑,当知第四。
庚二、二无心定2辛一、无想定
复次,无想等至,当言唯一有漏。
辛二、灭尽定2壬一、出体性2癸一、显殊胜2子一、无漏
灭尽等至当言无漏,由与烦恼不相应故、非相应故、无所缘故、非诸烦恼之所生故。
由与烦恼不相应故等者:谓彼入灭定者,已离无所有处贪、或非想非非想处贪,名与烦恼不相应。暂安住想作意为先,诸心心法灭,名非相应。非想非非想处进趣所缘皆灭尽故,名无所缘。相似涅槃,住寂静乐,名非烦恼所生。
子二、出世间
是出世间,一切异生不能行故。
癸二、简所除2子一、标
唯除已入远地菩萨。
子二、释
菩萨虽能起出世法,令现在前,然由方便善巧力故,不舍烦恼。
唯除已入远地菩萨等者:大乘菩萨证远行地,是名已入远地菩萨。此地菩萨能入灭定,然非已离一切烦恼。为显此义,是故别说。
壬二、明所摄
又此等至,当言非学非无学摄,非所行故,似涅槃故。
非所行故等者:非依止此精进修学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名非所行,非有学摄。诸心心所灭故,名似涅槃,非无学摄。若出世有为法、若世间善法,彼一切名无学法故。
戊二、引释四经4己一、随身念经4庚一、标所释经
复次,当释随身念经。
庚二、广释差别5辛一、不定地清净摄2壬一、举随烦恼2癸一、标列
谓心清净行苾刍,有四种随烦恼。一、毁犯禁戒,二、散乱寻思,三、保著内身,四、保著外境。
癸二、随释4子一、毁犯禁戒
毁禁戒者,由忧悔门,于三摩地能为障碍。
子二、散乱寻思2丑一、标
乱寻思者,由三种门。
丑二、列
一、由于过去境随念散乱门;二、由依掉举、流散、恶见、恶闻、恶语、恶行,唯乐闻思散乱门;三、由先串习势力所持散乱门。
子三、保著内身
保著内身者,由于生死无厌患门。
子四、保著外境
保著外境者,于未来境由欣乐门。
壬二、明彼对治2癸一、举能对治4子一、正知作意
当知此中,为欲对治初随烦恼故,修一作意,谓正知作意。
子二、称顺彼所缘等作意2丑一、标
为欲对治第二随烦恼故,修三作意。
丑二、列
谓称顺彼所缘作意;了别彼相,能对治彼寻思作意;彼所依心调练作意。
子三、分析积聚作意
为欲对治第三随烦恼故,应修分析积聚作意。
子四、不净作意
为欲对治第四随烦恼故,应当修习不净作意。
修三作意等者:唯乐闻思散乱,三为所依。一、依掉举,二、依流散,三、依恶见、恶闻、恶语、恶行。修三作意,如次能为对治应知。言称顺彼所缘作意者,谓有贪行者,修不净观,于相称缘安住其心。本地分中已说其相。(陵本二十六卷十七页2220)由是下说:第二作意修习、多修习故,能断保著内身、外境二种贪欲。
癸二、显所对治5子一、忘念
又初作意修习、多修习故,能断忘念。
子二、贪欲
第二作意修习、多修习故,能断保著内身、外境二种贪欲。
子三、散乱2丑一、恶见等散乱
第三作意修习、多修习故,能断恶见等所有散乱。
丑二、患习势力任持散乱
第四作意修习、多修习故,能断先所串习势力任持所有散乱。
子四、于身净有情想
第五作意修习、多修习故,能断于身净有情想。
子五、四种淫相应贪
第六作意修习、多修习故,能断四贪。所谓色贪、触贪、形贪,及承事贪。
辛二、定地清净摄2壬一、正定
如是作意修习为依,断随烦恼,心触正定,证得近分、根本胜定,又能证得有喜、离喜、清净安乐。
有喜离喜清净安乐者:四静虑中,初二静虑名有喜安乐,第三静虑名离喜安乐,第四静虑名清净安乐。
壬二、正知2癸一、总标
又依如是正定心故,如实了知上地有情无常性,及诸行无常性。
癸二、别释2子一、了知有情无常性
云何了知有情无常性?谓得天眼,清净过人,见诸有情,乃至广说。
乃至广说者:谓彼有情死时、生时、妙色、恶色、若劣、若胜等,是名广说应知。
子二、了知诸行无常性
云何了知诸行无常性?谓能随入未来、过去、现在作意缘生智故。
随入未来过去现在作意缘生智者:谓于三世诸行如理作意,知唯缘生,能正对治前际无知、后际无知、前后际无知故。
辛三、依处清净摄3壬一、标依处
此随身念依于三处。
壬二、列三种
谓依增上心、增上慧学修治业地,依增上心学处,依增上慧学处。
壬三、释所为
为欲断除所余诸结,修念住等所有一切菩提分法之所依止。
增上心学增上慧学修治业地者:谓成就戒律仪、根律仪,乃至沙门庄严。如是一切胜资粮法,能为作意初修业者,及净烦恼初修业者所依止处,是故名彼修治业地。
辛四、不共清净摄2壬一、标
由三因缘,不与一切外道沙门、婆罗门共。
壬二、释
谓于修治业地资粮圆满故;于奢摩他聚无有爱味故;于般涅槃爱乐随逐心,非烦恼火所生处故。
辛五、不共果清净摄3壬一、资粮圆满2癸一、标
又此修念资粮圆满为依止故,四果清净。
癸二、释
谓处聚落,世法所生烦恼不染;
世法所生烦恼不染者:本地分说有八世法。谓得、不得、若誉、若毁、称、讥、苦、乐。(陵本二卷十五页160)不依彼法而生烦恼,名彼烦恼不染。
处阿练若,空闲所生烦恼不染;
空闲所生烦恼不染者:谓闲居时,或于尘雾,或昏夜分,见大云气,闻震雷音;或逢雹雨师子虎豹;或遭凶猾窃劫抄虏;或遇非人来相娆逼;便生惊怖,身毛为竖。或至昼分,于彼去来奇妙亲友,发依耽嗜所有寻思。谓欲寻思,如经广说,乃至家世相应寻思。如本地分。(陵本十八卷八页1557)是名空闲所生烦恼。
处阿练若,聚落所生烦恼不染;
聚落所生烦恼不染者:本地分说:于求财者深修厌毁;于诸城邑交游等处,了知其初、了知过患、了知出离,亦能了知趣出离行。生彼因缘,说名为初。无常、众苦、变坏法性,是名过患。欲贪调伏断除超越,名为出离。圣八支道,名趣出离行。(陵本十八卷十四页1575)其义应知。
于二处所,不能堪忍淋漏等苦烦恼不染。
壬二、定无爱味果2癸一、标
奢摩他聚无有爱味为依止故,五果清净。
癸二、释
谓四种清净静虑,及寂静解脱。
寂静解脱者:谓无色定应知。
壬三、爱乐涅槃果2癸一、标
于般涅槃爱乐随逐,心非烦恼火所生处为依止故,九果清净。
癸二、释
谓初三果及六神通。
庚三、略摄要义2辛一、标
此随身念,当知五种清净所摄。
辛二、释
谓不定地清净故、定地清净故、摄清净故、不共清净故、不共果清净故。
五种清净所摄等者:前说作意能治四随烦恼,不定地清净所摄。证得有喜、离喜、清净安乐,了知有情诸行无常,定地清净所摄。依于三处,摄清净所摄。由三因缘,不共清净所摄。所余诸相,不共果清净所摄。
庚四、释彼经名
又随逐身转故,彼所摄受故,名随身念。
己二、摩诃俱瑟祉罗经2庚一、标所释经
复次,当释摩诃俱瑟祉罗经。
庚二、广显彼义3辛一、二种解脱2壬一、总标列
有二解脱。一、慧解脱,二、心解脱。
壬二、随别释2癸一、世间摄3子一、慧解脱2丑一、所行
此中依慧解脱,谓世间慧之所行者,当知即是建立恶行及与善行并彼因缘。
丑二、体性
彼体性者,当知即是恶行、善行并彼因缘,善不善等体性差别如实正智。
建立恶行等者:堕恶趣业,是名恶行,彼以烦恼为其因缘。生善趣业,是名善行,彼以善法为其因缘。此所建立,名慧所行,世俗谛摄,故是世间。
子二、心解脱
又依心解脱,谓心染净之所依者,当知即是色等境界能取了别。
谓心染净之所依者者:心谓心王,染净谓彼心所有法。是故说心为彼染净所依。
子三、彼二果
彼世间慧心解脱果,当知即是于彼相应、相杂下类杂染出故。
于彼相应相杂下类杂染出者:欲界烦恼及彼所缘,名下类杂染,由彼欲界最下劣故。彼诸烦恼相应于心,是名相应。彼所缘境与彼烦恼和杂而生,是名相杂。离彼缠缚,是名为出。
癸二、出世间摄2子一、略辨2丑一、慧所行
即慧解脱增上力故,出世间慧之所行者,当知即是由世间慧及心解脱增上力故,如实了知一切境界。
丑二、解脱果
即出世慧心解脱果,当知即是一切种类杂染出故。
一切种类杂染出故者:三界烦恼及彼所缘,是名一切种类杂染。永断彼种,名之为出。
子二、广释3丑一、出体性
此中若世间慧、若出世慧,总略为一,说名正见。
丑二、释因缘
正见因缘,当知即是有佛出世、听闻正法、无倒思惟。
丑三、显得果3寅一、辨果相2卯一、标
又出世间正见果相,当知即是前后常故,无所对故。
又出世间正见果相等者:自内所证无戏论相,名出世间正见果相。依彼正见而得证故,当知即是涅槃离系果相。由是说彼前后是常,及无所对。如下自释:若法,所治若有若无、若生不生,常时是有,彼法名无所对。其义应知。
卯二、释2辰一、简有所对
若法,所治若有,生已无灭;所治若无,灭已有生,彼法名有所对。
若法所治若有等者:此中法言,意显正见,无漏有为法所摄故。此为能治,烦恼为其所治。烦恼种子未无余断,名所治有。即彼正见生已相续,能为对治,是名生已无灭。若烦恼种已无余断,名所治无。然彼正见性有为故,相续灭生,是名灭已有生。如是正见,由生相故说之为有,而非常时,是故名有所对。
辰二、显无所对
若法,所治若有若无、若生不生,常时是有,彼法名无所对。
若法所治若有若无等者:此中法言,谓正见果,无漏无为法所摄故。此胜义有,故是常时。所治烦恼若有若无、若生不生,染净位中无变异故,由是彼法名无所对。
寅二、辨清净
又即此果,由心解脱增上力故,于自所行及彼所依得清净者,当知即是由清净心增上力故,于诸色根所行境界不生杂染,及令诸根顺清净故。
寅三、辨依住
又解脱心住者,当知即是寿之与暖展转相依相属而住。
辛二、彼果差别2壬一、第一义
又此世间及出世间二种解脱果差别者,当知即是于诸受中及因缘中,有痴爱者后有当生,无痴爱者后有不生。
于诸受中及因缘中等者:此中因缘,谓即苦触、乐触、不苦不乐触。触缘受故,名彼因缘。若无明触所生受及受缘爱,是名有痴爱者。与此相违,名无痴爱。
壬二、第二义
又彼相杂而相应故,
又彼相杂而相应故者:此显世间解脱果。由于诸受及因缘中有痴爱故。
彼能依止心法清净,当知即是非现在缘之所染污领受彼故。
彼能依止心法清净等者:此显出世间解脱果。由于诸受及因缘中无痴爱故。
辛三、二解脱住差别2壬一、列释6癸一、识没寂静2子一、标
即二解脱住差别者,
即二解脱住差别者:慧、心解脱,名二解脱。此中义显,依二解脱入灭尽定所有差别,名二解脱住差别。
当知即是六寂静故。
子二、释
由清净识没平等故,非由彼所依平等故。
六寂静故等者:住灭尽定差别有六,此为最初,余如下说,至文当知。诸心心法灭不现行,名六寂静。六谓六识,非彼六根,为显此义,故自释言:由清净识没平等故,非由彼所依平等故。
癸二、入定寂静
于入定时,不由加行入寂静故。
不由加行入寂静故者:谓入定时,进趣所缘皆灭尽故,心便寂灭,由是说言不由加行。
癸三、出定寂静
于出定时,不由加行出寂静故,次第出故。
不由加行出寂静故等者:出灭定时,任运能出,由是说言不由加行。如其次第触三种触而出于定,名次第出。三种触者,一、不动触,二、无所有触,三、无相触。如本地分说应知。(陵本十二卷二十一页1061)
癸四、在定寂静
于在定时,三行不行得寂静故。
三行不行得寂静故者:身语意行,是名三行。在灭定时,无入出息,身行不行;无有寻伺,语行不行;无有受想,意行不行。由是说言三行不行。
癸五、于远离出寂静2子一、标
于远离出心寂静故,谓于三时。
子二、列
一、于阿练若,与同梵行共相杂住;二、于聚落中,与诸在家共相杂住;三、于二处行相现行。
于远离出心寂静故等者:此中远离,谓身远离。本地分说:身远离者,谓不与在家及出家众共相杂住,独一无侣,是名身远离。(陵本三十卷八页2507)今说共相杂住,名远离出。缘彼杂住不定境界,名于二处行相现行。
癸六、于亲近出寂静2子一、正辨出时2丑一、标
于亲近出心寂静故,谓于三时。
丑二、列
一、于有色世间胜定出故;二、于无色世间胜定出故;三、于出世间有心定出故。
于亲近出心寂静故者:灭定出时,余定现前,最邻近故,名亲近出。
子二、更显诸定2丑一、获得
又此诸定非唯灭定出已方得,亦先已得,今起现前。
丑二、清净2寅一、由次第定
此中前二,由次第定故,展转获得胜定清净。
寅二、不由次第定
后一,不由次第定故,然由通达无相界故,展转获得胜定清净。
壬二、料简2癸一、有相定
又有相定,由有相作意,入、住、出定。
癸二、无相定
若无相定,由无相作意入定、住定;由有相作意,当知出定。
由次第定等者:本地分说:云何无间入诸等至?谓如有一,得初静虑乃至有顶,然未圆满清净鲜白。先顺次入乃至有顶,后逆次入至初静虑。(陵本十二卷四页976)其义应知。
己三、法因缘经2庚一、标所释经
复次,当释法因缘经。
庚二、广显彼义4辛一、标
谓于阿毗达摩、阿毗毗奈耶中,善巧苾刍、或邬波索迦,欲依解了而请问者,当依八相而兴请问。
辛二、征
何等八相?
辛三、列
谓解了事、解了所治、解了果、解了自性、解了果差别、解了所依、解了功德、解了证得。
辛四、释8壬一、解了事
解了事者,谓能解了五取蕴故。
壬二、解了所治2癸一、标
解了所治者,谓爱杂染及见杂染。
癸二、释2子一、爱杂染
由爱杂染故,于后有灭不生欣乐。
子二、见杂染
由见杂染故,虽生欣乐而不能证。
壬三、解了果
解了果者,谓此二种杂染永断。
壬四、解了自性2癸一、出道支
解了自性者,谓八圣支道。
癸二、广差别3子一、标
此复种种差别宣说。
子二、释2丑一、建立道支
对治外道诸邪道故,名八圣支道。
丑二、建立三蕴2寅一、标
对治三种杂染故,建立三蕴。
寅二、列
谓对治恶行杂染故、对治诸欲杂染故、对治诸见杂染故。
子三、摄
是出世间有为所摄。
建立三蕴者:戒定慧三,能令苾刍究竟断结,当知此即八支圣道所摄。本地分说:正语、正业、正命,名为修戒;正念、正定,名为修定;正见、正思惟、正精进,名为修慧。(陵本十五卷一页1273)由是因缘,建立三蕴。
壬五、解了果差别2癸一、出体
解了果差别者,谓诸断灭。
癸二、明摄
是出世间无为所摄。
壬六、解了所依2癸一、出体
解了所依者,谓三摩地。此复四种应知。
癸二、辨类
一、由种姓故,谓所有定一切皆由静虑种姓,随所宣说诸静虑支皆能解了。二、由相故。三、由生所缘相故。四、由成办因缘相故。
二由相故等者:于诸静虑诸受行相,是名为相。彼所知事分别体相,是名所缘相。定地资粮,名因缘相。
壬七、解了功德2癸一、出体
解了功德者,谓灭尽定最第一住,说名解了功德。
癸二、广相
当知此相复有五种,谓灭事故、寂静相似影像故、入定因缘故、出定因缘故、出定功德故。
谓灭事故等者:此中五相,如前说二解脱住差别,随应配释当知。
壬八、解了证得2癸一、略标列
解了证得者,谓于五取蕴以八种相观察诸受。谓观察自性、观察现法转因缘、观察现法转灭因缘、观察当来转因缘、观察彼转灭因缘、观察转因缘因缘、观察还因缘因缘,及观察还。
以八种相观察诸受等者:前说受蕴观察差别。一切如来应正等觉出现世间,皆于诸受起八种观。谓受有几种?谁为受集?谁是受灭?谁是受集趣行?谁是受灭趣行?谁是受爱味?谁是受过患?谁是受出离?如是观时,如实了知受有三种,触集故受集。应知如经分别广说。(陵本五十三卷十八页4271)此说八种如次应知。
癸二、别决择2子一、决择自性
此中乐俱行对治,谓于最胜根本静虑;苦俱行对治,谓得近分出离欲俱行;不苦不乐俱行对治,谓即于根本静虑。
子二、决择转因缘灭2丑一、显第一义
为欲显示转因缘灭故,即依诸受说所有受皆悉是苦,由彼三受约第一义皆是苦故。
乐俱行对治等者:此中略说三受对治,当知总摄五根出离。本地分说:于初静虑出离忧根,第二静虑出离苦根,第三静虑出离喜根,第四静虑出离乐根,于无相中出离舍根。(陵本十一卷十页880)此乐对治兼摄喜根,举最后位,说于最胜根本静虑。第四静虑,于静虑中名最胜故。此苦对治兼摄忧根,举最初位,说于初静虑近分。谓若为忧间心相续,尔时应知,如实知已,于出离中极制持心,名得出离欲俱行。此不苦不乐对治,谓于无相心定,此定不离静虑而有,是故说言即于根本静虑。
丑二、广相对治3寅一、标义
言相对者,谓有此故施设于彼,是名相对。
寅二、举类4卯一、自类不同对
此中诸受展转相对,由彼一切苦所摄故。
卯二、由为助伴对
又由有此第一义苦,施设无智。
卯三、能治所治对
由有此故,施设治彼出世之慧。
卯四、因果相属对
由有此故,施设彼果寂灭涅槃。
寅三、结说
是故彼彼诸法,说与彼彼诸法相对。
言相对者至寂灭涅槃者:此中相对,略有四种。一、种类不同对,如说诸受展转相对。二、由为助伴对,如说由有第一义苦,施设无智。三、能治所治对,如说由有此故,施设治彼出世之慧,此谓无智。四、因果相属对,如说由有此故,施设彼果寂灭涅槃,此谓出世之慧。如前五识身相应地意地决择中说:问:何故乐望苦受、苦望乐受、若乐若苦望非苦乐说互相对?答:由自种类而不同分互相对故。问:何故不苦不乐受望彼无明说互相对?答:由与诸受、一切烦恼皆为助伴互相对故。问:何故明与无明说互相对?答:能治、所治互相对故。问:何故明与涅槃说互相对?答:因果相属互相对故。(陵本五十五卷四页4404)今依彼释应知。
己四、眠经2庚一、标所释经
复次,当释眠经。
庚二、略释彼义2辛一、五对治相2壬一、标
谓勤修习内心寂静奢摩他行诸苾刍等,为欲断除诸随烦恼,应知五种对治之相。
壬二、列
谓远离闇相;于能随顺举欢喜法,发生正举加行道理;损害诸见;诸见功用;诸见所依功用。
远离闇相等者:修光明想,断除睡眠,名远离闇相,是为第一对治。心沉下时,或恐沉下时,随取一种净妙所缘境界,显示、劝导、庆慰其心,谓如修习随念佛等,是名能随顺举欢喜法。于彼举相,以时修习,是名发生正举加行。依此道理,断除惛沈,是为第二对治。断除见取,名损害诸见,是为第三对治。断除戒禁取,名损害诸见功用,是为第四对治。断除我语取,名损害诸见所依功用,是为第五对治。
辛二、五任持法3壬一、标
彼随烦恼既断灭已,复有五种任持定法。
壬二、征
何等为五?
壬三、列
谓诸远离;远离处所、顺定言说;顺无染心资生众具;从有智者同梵行所,获得随顺教授教诫美妙言说;于诸世间等持、等至远离爱味,及无漏行如理作意。
戊三、别广诸相3己一、顺违法摄2庚一、随顺3辛一、顺清净2壬一、总标列
复次,彼勤修习增上心学诸苾刍等,由三因缘,当遣现行染污寻思。谓远离所缘故,厌患自性故,远离自性故。
远离所缘等者:远离受用诸欲境界,是名远离所缘。诸欲自性朽秽不净,深可厌患,是名厌患自性。远离一切染污、无记所有作意,修习一切其性是善能引义利定地作意,及定资粮加行作意,是名远离自性。
壬二、随难释2癸一、标
由三因缘,远离自性。
癸二、释3子一、顿远离
谓有对治力,根猛利者,能顿远离。
子二、渐远离
无对治力,根处中者,如其粗相能渐远离。
子三、见过患
无对治力,根下劣者,于诸寻思因缘财食深见过患。
辛二、顺出离2壬一、标
复次,诸苾刍有六顺出离界三摩地修习支者,谓诸苾刍于闲静室勤修观行,当知三种补特伽罗,有三三摩地。
壬二、释3癸一、空三摩地
谓勤修习增上心者,于四有情怨行、恶行、净行、恩行,有众生缘定。
癸二、无愿三摩地
又勤修习趣究竟者,有法缘定。
癸三、无相三摩地
又勤修习谛现观者,有无缘定。
于四有情等者:谓于怨行有情修慈俱心,于恶行有情修悲俱心,于净行有情修喜俱心,于恩行有情修舍俱心。如是修心,安住无倒有胜胜解,是名众生缘定。住唯法想,修四无量,名法缘定。修习此故,能离我慢,于自解脱、或所证中定无疑惑,于是道理起正观察,名趣究竟。复于诸法远离分别,修四无量,名无缘定。此能对治一切众相,圣住所摄,由是说言修谛现观。本地分说:菩萨略有三种修四无量。一者、有情缘无量,二者、法缘无量,三者、无缘无量。(陵本四十四卷九页3572)其义应知。
辛三、顺通达2壬一、由三大性2癸一、标
复次,由三种大性、大三摩地能令速疾通达真如。既通达已能尽诸漏。
癸二、列
谓由所缘大性故,由精勤大性故,由方便所摄作意大性故。
谓由所缘大性等者:本地分说:云何大三摩地?谓或由所缘故大,观多色故。或由作意故大,上信、上欲、上胜解故。(陵本十二卷十页1008)今于此中,说有三种大性,所缘、作意,如彼应释。言精勤大性者,谓于第一义中,心无怯弱,不自轻懱,发勇猛心,谓自有力能证彼故。
壬二、由二远离2癸一、标
又有二远离,能令速疾通达真如。
癸二、列
谓于行处远离愦闹,及于住处离恶寻思。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