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阿財教授 序
    宗教與文學的關係至為密切。無論西方、東方,傳播宗教思想的經典,往往具備良好的文學成分,甚至本身就是優美的文學作品,更是文學的根源、文學的典範。

    隨著宗教思想的流傳與影響,作家的文學作品,也往往呈現宗教思想的意涵;形成宗教裏有文學,文學中有宗教的特性。佛教東傳,對中國文化產生了鉅大而深遠的影響,它由初期的遭遇排斥、衝突到融合,漸次形成了中國化的佛教,而與中國固有的文化融為一體,成為中國文化的主要內涵之一。

    就中國文學而言,無論在聲律、語彙、體制…等方面,佛教的輸入,確實帶給中國文學形式莫大的衝擊與改變;而在內容方面,佛法的無常、苦、空、無我、因果、輪迴…等思想,既豐富了中國文學的內容,也開展了中國文學的意境;而佛教經典所保存印度原有的故事題材,隨著佛經的翻譯,更豐富了六朝以來中國文學的新主題,成為志怪小說等敘事文學的特殊情趣。《賢愚經》、《雜寶藏經》、《百喻經》等,即為此類故事之淵藪。

    余雖未皈依,然自覺受佛教啟迪頗深,對佛教文學習染漸多,而有志於此類文獻的整理與研究,六、七年前,為倡導研究風氣,曾嘗試開設「中國佛教文學」課程,積極鼓吹。麗玲即是當年有志佛教文學研究而選修的同學之一。由於她個人的努力、精進,考進研究所後;願力不但不退,反而與日俱增。余嘉其志學向道之心,特令其以「《雜寶藏經》及其故事研究」為題,撰寫碩士論文,作為從事「佛教文學研究」之進階。

    三年之間,竭盡所能的蒐羅資料,條分縷析的耙疏論證。對於《雜寶藏經》的譯者、組織、成書經過以及版本等問題;作出了深入而全面的探討;而對全書一百二十一則故事從內容思想、特色、類別、結構以及與其他經典、文學、藝術等關係,進行了全面性、有系統而詳實的整理與對照。給予《雜寶藏經》在佛教文學的地位,作出了客觀而正確的評估;並釐清了與《雜寶藏經》故事有關的文學資料,凸顯了此佛教經典與中國文學的關係。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對中國佛學的發展極為重視,於教界夙以學行並重著稱。對麗玲的論文除給予獎勵外,更將出版此書,以廣流傳,足見其對「佛教文學研究」之關懷。今排版完成,即將印行,請余寫序,實不敢當;然忝為指導教授,宜當勉其再接再厲。尤其對於中華佛學研究所獎勵倡導「佛學研究」之用心,衷心感佩,乃不揣淺陋,略抒一二如上,以為之序。

    鄭阿財民國八十六年七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