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法的差别及内涵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佛法是以法为中心的,因为佛陀之所以成之为佛陀,因为他证得了这种法;另外佛陀在四依里也讲到了要依法不依人,由此可知这个法在佛法里该是多么的重要,同时佛陀说法时也曾告诉弟子们,在修行过程中要自依止、法依止。
佛陀是一代大教育家,大智慧家,为什么不教导我们依止他而是要我们依止自己呢?因为佛法的修行完全是靠自觉的,从断除烦恼到开发智慧的过程中,完全是靠自己的觉悟,自己内在的烦恼必须自己用佛法去洗涤、用智慧去清除,这就象你肚子饿了必须你自己去吃饭才能饱一样,如果你不肯吃饭,别人就算对你再好也无法帮助你吃饭令你饱,佛法修证也是一样的道理,作为佛陀,就算他具备了那么大的威德、智慧和能力,证得了佛果的大觉者,但也只能把他证悟的经验告诉我们,让我们自己能够沿着他的这条路子走出生死、证得佛果,但如果你自己不肯往这条路子迈进一步,佛陀再想帮助你也是无能为力的,因此修行路上
首先应当自依止。
其次是法依止,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依止于法呢?一个人活在世间上,人人都知道追求快乐而不喜欢烦恼痛苦,但是我们所得到的快乐却很少,而烦恼痛苦却更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我们心中没有真实的法,这就比如我们要与敌人作战而手中没有武器一样,终归是败战而归,同样的道理我们要与烦恼作战,那么我们手上一定要有断烦恼的武器,这个武器是什么呢?那么就是依赖佛法,佛陀证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后,他对人生的痛苦及解脱的方法悟出了一整套道理。因此唯有佛法才能真正的引导我们走出生死长夜,达到究竟的解脱。
法对于我们修行既然这么重要,然而佛法是那样的博大精深,对于初学佛法的人来说,如何把握它的要领呢?依印顺法师的《佛法概论》对法的分析那一部分内容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佛法的重要内涵,该论分法有三种:即文义法、意境法、依归法。
1、文义法
文义法,是指诠表佛法的语言文字。如佛教中的三藏十二部典籍,它是诸佛菩萨、历代祖师为表达自身对真理的领悟,也是引导众生断惑证真,解脱生死的方法,这些经教文字本身虽然不是真理,但它能引导我们认识真理,趋向解脱,所以称为佛法。
2、意境法
意境法,依《成唯识论》说:法即轨持义,轨,是轨生物解;持,是任持自性,我们所接触的一切事物都有它一定的特性,比如水是以湿为性,火是以暧为性,地是以坚为性,风是以动为性。凡是具有一定的特性,能够引起我们对它的认识,都可以称为法。比如我们的眼睛看到的颜色,耳朵听到的声音,鼻子嗅到的香臭,舌头尝到的味道,身体接触的环境,思想思维的一切法。意境法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它包括了的我们认识的一切事物,比如好坏、善恶、长短、是非、邪正等,都是意境法的范畴。
3、依归法
依是依赖,归者归向,依归法是指我们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能使我们作为依赖的法,那么我们究竟要依赖着什么样的一种法呢?前面所说的文义法、意境法是否可以作为我们的依归,另外文义法和意境法与依归法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首先我们看文义法和依归法之间的关系。文义法是指一切能表达佛法道理的语言文字,虽然这是古德的遗痕、糟粕,而我们修学佛法却不可以不依赖它,但我们又不能执着在这种语言文字里,这就是前面所说的“依义不依语”,因此依归法与文义法之间有着一种不即不离的关系。
其次是归依法与意境法的关系,前面我们所讲的意境法,它的内容太广、范围太大,包括有善的、恶的,邪的、正的等等,都是属于意境法的范畴,我们修行佛法只能选择善的、正确的,因此意境法也不是我们全部归依的对象。那么我们所要归依的法主要有三种:即是真谛法、中道法,解脱法。
(1)真谛法:真谛,是真实的意思。它是佛陀所揭示的宇宙人生的真实相。包括了因果法,无常法、缘起法、四谛法等等。首先看什么是因果法呢?因果法是指人生的因果原理,平常我们对因果不能正确的认识,所以世间许多人都会以为人死如灯灭,认为生命只有从母亲生下来才是开始,人死了就什么都结束了,以错误的思想去面对人生,由错误的观念产生错误的行为,才导致了这无边烦恼痛苦的困惑。而佛教的三世因果就反映了一种客观的真实相,这就是真谛法。又如无常法也是人生的真实,平常我们看世间,总以为一切都是长久的,不知道这种认识与客观规律相违背的,在无常法里追求一种不变的常法,生活中恰恰又没有
这种常法的存在,用错误的见解去指导人生,给有情带来了太多的痛苦与烦恼,而佛陀的无常法则如一盏明灯照破了众生的无明夜空,它揭示了宇宙间种种无常的真实面貌,使我们看清楚了世界,了解到世间原来是这么回事,不再被错误的思想所迷惑。这也是真谛法。
再就是佛教的“无我法”及“缘起法”,未接触过佛法的人通常都会认为确确实实有一个能主宰自身的实我存在,乃至万事万物中都有一个实在的主宰者,而实际上生活中却又没有一个真正能给自我主宰的法存在,由于错误思想导致了众生无边的苦恼与迷茫,佛教认为宇宙间任何现象都是因缘所生,中间没有一个主宰者和能生者,万事万物都是因缘条件的和合,这就是诸法的真实性。
四谛法,显示了人生的四种真实,四种真实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第一步就说明世间是苦,世间的苦很多,广而分之人生有八种苦: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冤憎会苦、五荫炽盛苦;如果细分详说则世上有八万四千苦、乃至无量诸苦,然而这么多的烦恼痛苦究竟是从何处而来?其根本原因何在?这就说到集谛了。集谛指出了人生痛苦的真正根源,人生的痛苦从何而来呢?有人会认为是由于我们没有钱,没有地位,但是如果一个人有了足够的钱和很高的地位,是不是他就永远不再有烦恼痛苦了?其实不然,佛教认为人生痛苦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外在的生活环境,实际上是生命内在的无明烦恼,众生因为无明烦恼而造业,各种各样的业力又导致了太多的痛苦,这就是众生痛苦的根本原因,也就是集。然而我们应该如何断除生命中的烦恼痛苦,而达到真正永恒的快乐呢?这就需要知道灭谛和道谛。所谓灭谛,灭,是灭除了一切生命中的烦恼,心里达到寂静的境界,佛教里就把这种境界叫做涅盘,作为一个修行人,涅盘才是真正的目的和归宿,也就是人生中最彻底、最永久、最真实的幸福和快乐,那是一种彻底解脱了生命中的一切烦恼痛苦的境地,然而应该怎样才能达到解脱的境界呢?要通过佛法的修证,关于修证方面的问题,就是道谛了。因此,下面接着谈中道法。
(2)中道法:中道在佛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折中义,一是真实义。折中是一种不偏左不偏右而恰到好处的中庸之道,世间人的思想往往很极端,不是偏左就是偏右,不是偏常就是偏断,总不能保持在一种中道线上,比如有的人总以一种断见的态度对待人生,认为人只有这么一生,从娘胎出来便是人生的开始,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就是人生的给束,所以他们的思想中就没有任何前生业力可说,也没有任何来生因果等概念,认为人生一场不容易,应该好好的亨受一番,乃至做出了许多损人利己的事来。又有一些人认为人生的一切都是永恒不变的,他们常以一种永恒的眼光看待人生,对世间的一切现象都要求它们不变不坏,一旦愿与事违时就无法接受、痛苦不堪了。从修行上,印度有许多宗教都偏向于苦修,他们希望通过苦修来折磨自己,以求将来获得升天。而有的外道偏向于乐修,比如印度的顺世外道,他们觉得人死如灯灭,于是就怀着人生苦短及时亨乐的态度,就拼命的亨受种种娱乐。然而佛教里所提倡的修行却是一种不偏苦亦不偏乐的修行方式,对他们那种极端的苦与极端的乐有一种折中的味道。在见解上,佛教既不主张常见也不主张断见,而是提倡一种既不偏常亦不偏断的中道见解。
中道的第二个意思是真实义,中道不仅是一种折中,最主要的是反映真实且合理的修行方法。那么这个真实的修行方法是什么呢?它的主要内容即是八正道。在佛经里,释迦牟尼佛把它称为“古仙人道”,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过去已经有许许多多的诸佛之所以能成之为佛,是因为修行八正道的原故,现在的众生要通过修行八正道而成佛,未来的众生也要经过修行八正道而成佛,因为八正道是趋向解脱的不二中道,唯有通过八正道的修行才能成就解脱。
解脱又分两种,一个是心解脱,一个是慧解脱。心解脱,是解脱心灵上的烦恼。一个人之所以活得不开心,这多半是因为心中有烦恼,烦恼使我们的心情时常处于一种茫然、灰暗、消极、痛苦之中,烦恼使我们造种种恶业,依八正道修行断除心中的烦恼,是为心解脱;其次是慧解脱,慧是智慧,由成就智慧如实的正见人生,不再有认识上的困惑,便是成就慧解脱。
修学佛法,应该以真谛法、中道法、解脱法为依归。从闻思修树立人生的正见,依正见才能见真谛,真谛就是宇宙人生的真实相,在对人生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然后树立德行,这是中道的德行,依中道行成就解脱,所以在佛教中真善美是一体的,善必须建立在真的基础上,因为真和善所以才是美的,美和善也得建立在真的基础上,离开真就会变得虚而不实,根本谈不上什么善和美,所以真善美在佛法里是一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