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论
解深密经有八品,此次所讲的是末后一品,即是如来成所作事品。欲讲此品,对
全经的纲要,翻译,与讲此品之宗旨不能不先明白,故略分三段来说:
一释经题略明全经纲要
本经名解深密经,经是诸经通名,解深密是本经别名。解深密有三义:一、言深
密者,即深奥隐密之法义;谓此经解释深奥隐密的法义。佛在余经虽曾将诸法隐略而
说,但未详明解说,唯此经独将一切法甚深奥义显了说出,故此名解深密,由此经能
解达甚深隐密的法义故。二、言解深密者,亦名深密解脱,即谓众生无始以来,无明
烦恼,妄想颠倒深缠深缚,难得解脱;此经于分别瑜伽及地波罗密多二品中,广令众
生从深幽细密之缠眠中解脱出来,且不同二乘唯证我空,不解法执,故言深密解脱,
以能究竟解脱故。三、言解深密者,谓能开解佛果甚深秘密之无上妙法,即佛境界深
奥难思,唯佛与佛乃能究竟,非诸凡愚妄想所度,言辞所及,此经能解佛果甚深境界
,甚深功德,故名解深密也。
此经有五卷八品,其所诠通境、行、果,能诠文字即名曰经。经的梵音是修多罗
,又名素怛缆,译义为线;谓能贯串摄持诸法诸义不散不失,如线贯花,此在印度之
本义如此,与中国经字其义略同;所谓经纬,经即直线,以之引伸名圣哲常道,所谓
‘放诸四海而皆准,推诸万世而不背’,则经义与修多罗义相当,其理甚明。经及律
、论名三藏,此在三藏中经藏所摄;经藏最多,此是经中的一部。
明全经纲要,是经有八品,第一是叙分,第二至第八都是正宗分,无流通分,因
在后几品末已各有流通分故。此经八品中第二至第五明境深密,第六至第七明行深密
,第八明果深密;所以境行果即全经之大纲。
第二、胜义谛相品,明般若真空之理;第三、心意识相品与第四一切法相品,明
唯识法相之义;第五、无自性相品,真俗不二,空有圆融,会归中道;这都是明境,
亦即明理。第六、分别瑜伽品,明止与观,止即定,观即慧,瑜伽言相应,谓要解行
相应,必修止观,于止观之相应心境如实分别,故言分别瑜伽;第七地波罗密品,明
十波罗密之行,乃十地菩萨所修,地前菩萨未能真修,十地并由修此十波罗密圆满,
即到彼岸,圆证涅槃;此二品都是明行,在一切行中,瑜伽与十波罗密为一切行之中
心。又、此二品有广狭分别:竖则第六品明行广,从初发心直至圆满菩提皆修止观故
;第七明行狭,谓十波罗密必十地菩萨能修故,十地以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
向之阶段,经此种种阶段,方能登地修十波罗密故。又、横则第七品明行广,总明十
度行故;第六品明行狭,别明定慧度故;这是二品明行之差别。第八如来成所作事品
,是明果,果即果位境界,果位事业,此品中所解释即佛果法身化身之全体大用。
二释译题略叙四译历史
现在所讲的经本,是唐三藏玄奘法师译的,此经本是释迦牟尼佛所说,中国翻译
过来的译本有四家不同:一、元魏菩提流支三藏,初翻此经名深密解脱经。二、宋求
那跋陀罗三藏,翻此经名相续解脱经。三、梁陈间真谛三藏,翻此经名解节经。四、
即唐三藏玄奘所翻此经,名解深密经。此中四翻,经名各有不同者,以梵文一字含有
多义故;或言深密,或言相续,或言节,各据一义。例如中国天字,亦有多义;自在
义,高空义,天然义,此翻义不同亦然。但确切完备者,唯第四玄奘法师所译之解深
密经,故后之诵讲者皆依之。
再奘师在李唐初年,单身游学西域十七年之久,载回中国而已翻译之经论,有七
十余部千三百余卷之多,在中国佛教译史上很有光采,雅俗共知,毋须多为介绍。
三释品题略明今讲宗旨
今所讲者,名如来成所作事品。言如来者,即十种通号之一,如即如如不动不变
不异之谓,遍一切法,离一切相,唯如如智证如如理,是即如义。又如即真实义,以
本来如是故,不生不灭故,不增不减故,无变迁故,无毁坏故,唯如故名真实。由此
不动义是如义,真实义是如义。然能究竟通达不动真实法性者,唯佛而已;而佛以大
悲愿故,即如而来众生界现身说法,故名如来,又佛一切现化皆等同圆满法身,清净
功德,故即来而如;所谓即来而如,用而常寂,即如而来,寂而常用;即为佛无住涅
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不住生死,以能证穷真如法性,不住涅槃,以能化度法界
众生;故不于四威仪中而见如来,亦于四威仪中无不见如来,由此故名如来。
言成所作事者,此品即明如来所说成就所做事业。在法身体上说如来既无所为,
亦无所作;现在说所作事,即是从体起用,故有转法轮,度众生相。又、诸如来乘本
愿力以己所证真实功德,摄受众生,现种种身,说种种法,能使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
见,故佛说法不但有为功德说法,推本穷源,即以无为功德而示现说。佛说法,不但
化身,推本穷源,即以法身而起化身,佛无所为而无所不为,无所作而无所不作。众
生能依佛教法,由闻而思,由思而修,由修而证,是即如来成就所作事。复言品者,
即品节义,全经有八节,此节专明如来成就所作之事,故言如来成所作事品。
今所以讲明此品者,略分三:
一、法本故:吾人研究佛教欲明白学理,先要明白
佛果,以教理皆是佛所证得清净法界而流出,故佛果为诸法之本。佛果不明,即不能
透澈教理,则非但深理莫明,即五乘共法之善恶业果,皆不能正知正信;不信解五乘
共法善恶业果,即于出轮回之三乘共法不知趣证,而大乘则尤以明了佛果为发菩提心
第一义。所以,常人不明佛果功德,而以辨聪世智来推测佛法,皆属虚妄分别。若知
佛果,则知佛法由佛证知而说,乃起信解。今此品中即明佛果义,明佛果故即能通达
轮回生死善恶业果之法,了脱生死三乘之法,乃至无上甚深大乘之法。以欲明佛果为
诸乘法本故,故讲此品。
二、念佛故:如本山是净土道场,诸位多是念佛的善友,但念佛亦必知道佛果性
相体用,才能如实念佛。许多念佛人,只知口念,不解心念,此即不能算真实念佛。
应知持名念佛,观像念佛,观德念佛,实相念佛,皆要以佛为境,与心相应;故念佛
是此心专注佛境,明记不昧不忘,是心念佛,是心即佛,方能算是真实念佛。详细的
说,无论持名念佛,观像念佛、皆要由明了佛果境界而念念专注佛果境界,方克收效
;为令念佛人能真实念佛,故讲此品。
三、趋果故:平常人略明佛法道理,即谓信佛学佛,然或以人天有漏业果为满足
,或以出世无漏小果为满足,因对于佛果不能确切明了,故不能学菩萨而为真实佛子。当知学菩萨,必先发四宏誓愿之菩提心,而能发此心,必先对佛果明了决定,乃能
对无上菩提生决定希求心,对十波罗密多无畏难行,对法界众生无畏难度,对圆满佛
果无畏难证。所以讲确实些,学佛应曰学菩萨,必学菩萨乃真学佛。为明佛果,而发
趣求心故,故讲此品。
明佛果功德,除佛地经外,以此品为最详晰。以上三义,今讲此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