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大系
一三唯论
二三唯论之含摄
甲三唯论的各摄
乙三唯论的互摄
三三唯论之贯通
甲三唯论与大乘宗
乙三唯论与哲学
一三唯论
凡治彻头彻尾之学,有“展手撑破虚空边,伸脚踏透宇宙底”之大丈夫志量者,
殆皆有三个疑问横亘心中,务求个完全解决。那三个疑问呢?一、名名色色的“本来”是什么?二、名名色色的“现行”是什么?三、名名色色的“究极”是什么?若有
此三个疑问必求解决,便于一切宗教、哲学、皆有了研究的需要;若求个完全解决,
则佛学便成了唯一的需要。
佛学于上列三大问题的答案怎么样?
名名(精神的种现)色色(物质的种现)是无数无数差异区别的,此无数无数差异区
别的一一各各,都不是永久不坏灭的!是由生起始成而且不是永久不坏灭的,则一一
各各便都是暂有、偶有的!细细看来,不单是暂有、偶有,而且是无而忽有,有而即
无,变时极速疾的。但恒通遍满于无数无数类差各别,极速极速生成坏灭的名名色色
,确实是有未尝异未尝变、永不异永不变之性的。譬如有不隔不别不坏不失的水,故
那汹汹异相滔滔变现的波浪,得以无际无断。但名名色色都是变异的,不是不变异的
,故此不变异的虽不可无亦不能有,祗得强名之曰“如”。换言之,则祗可强对此恒
遍而不变异的作个记号,名之曰“如”耳。其余既都是变变异异的名名色色,则便都
不是真实的。盖真实的必常如是,常如是的必遍如是,然则真的必是无变无异的,无
变无异的方是真的,故名名色色皆不是真,唯“如”是真,强谓之曰“真如”。真如
既是无乎不在无乎不然的,便可知佛学于名名色色之本体是甚么的答案,就是“真如”了。
“真如”是虚豁圆活的,是无形对无识别的,然则那无数无数物差类别、无常无
常生成坏灭的名名色色,是怎么样现起存在的呢?实在的祗是“真如”,实无他物;
然现为名名色色者,即由真如是无形对无识别的,所以不曾自知(无明);复由真如
是虚豁圆活的,所以又得欲知之心;欲知之心乍动,所知之境随变,乃现为名名色色
而真如终不见,真如虽不见而名名色色实皆真如也。名名色色之贯持者,乃心之发生
力的意;名名色色之变异者,乃心之了别力的识;于是亦便可知佛学于名名色色之生
缘是甚么的答案,就是“意识”了。
“意识”是参错流动的,是有执见有创造的;然则那意识又何以不能契证真如,
但发生了别那变异的名名色色呢?就因为意识是真如不自知而起的欲知,故所知的皆
是所变生的名名色色而不能知真如也。然在意识持变的名名色色中,每每免不了迷闷
及牵逼之苦,由是意识对于名名色色又起了悟彻及解脱的心愿。信有不由意识而生起
存在的不变不异真如觉性,一旦契会,便得透脱名名色色,自在遍照。如此第一步便
观察名名色色皆是意识变生的;此第一层已明确证知,则名名色色都唯意识,意识便
不去求知名名色色,贯持变异名名色色的力量便消减了。进观意识即真如,真如即意
识──意识即真如,故意识便不生幻梦质碍;真如即意识,故真如便圆成了“妙觉明
知”。真如圆成了妙觉明知,故彻体圆照名名色色而自性虚灵不昧;意识不生幻梦质
碍,故随缘普现名名色色而当相融映无尽;是之谓无上正等觉。于此便可知佛学于名
名色色之究极是甚么的答案,就是“妙觉”了。
将上来所说的归纳起来,便结成三唯胜义。那三唯胜义是:第一、说明“实在”
是“真如”的“唯性论”,第二、说明“现有”是“意识”的“唯心论”,第三、说
明“究极”是“妙觉”的“唯智论”。此三唯论,便是佛学的大系了。
二三唯论之含摄
甲三唯论的各摄
五蕴┐
十二处├根本法性┐
十八界┘│
三毒┐│
三业├六凡法性├真如性
三有┘│
四圣谛┐│
十二缘起├四圣法性┘
六度万行│
二转依┘
┌─八识心王─┐
├─五类心所─┼实┐
├─十一色法─┘│┌─阿罗汉
四圣六凡─┤├有为─意识心─无为┼─辟支佛
├─分位假─┐│├─菩萨
├─和合假─┼假┘└─如来
└─相续假─┘
┌淹通世学
┌闻慧┤
│└博达法藏
│┌解决事理
┌因智┤思慧┤
││└悟彻性相
││┌施戒慧
││┌资粮┤
┌出世智┤└修慧┤└忍定慧
│││┌寻思智
││└加行┤
││└如实智
││┌一切智─┐
妙觉智┤└智果┤道种智├────根本智……如理智
│└一切种智─┘
│┌知世间业果智─┐
└救世智┤├─────后得智……如量智
└知出世邪歧智─┘
乙三唯论的互摄
┌迷……染……苦……凡……生……唯心论
心──唯性论┤
└悟……净……乐……圣……佛……唯智论
┌体──唯性论
众生──唯心论┤
└用──唯智论
┌性──唯性论
佛──唯智论┤
└相──唯心论
心佛及众生,无差别而三;众生心及佛,三而无差别。是谓三唯论互摄之妙法。
三三唯论之贯通
甲三唯论与大乘宗
┌从“教观”入者………嘉祥宗
真如的唯性论┤
└从“证悟”入者………少室宗
┌…………注重理论者……慈恩宗
意识的唯心论┤
└…………注重行为者……南山宗
┌实智证现者……清凉宗
┌智性者┤
│└权智施显者……天台宗
妙觉的唯智论┤
│┌正报加持者……开元宗
└智相者┤
└依报引归者……庐山宗
乙三唯论与哲学
哲学上唯一大事之本体论(亦曰元论、玄论),虽各有种种的说明不同,说明到
“离过绝非”、毕竟平等、不可破坏、遣无可遣、立无可立的,必以佛学之真如的唯
性论为极则。哲学对于宇宙的物质现象、精神现象、生命现象、亦须有因果、生灭、
成坏、恒转、分合、业用、功能、造化等关系的相当说明,其说明虽亦种种不同,而
佛学之意识的唯心论,实能总集其成,使种种不同之世论,皆得一容存的位置。哲学
之所由治者,唯在要知识实体之真相和幻象之通性;换言之,则谓由要获一最正确最
普通最永久的知识亦无不可。故近来哲学上之知识论──亦曰认识论,乃视本体论尤
为重要。对于本体所知识者益真确、则宇宙现象之虚渺益明显。由之可反证宇宙现象
,皆由对于本体的错误知识所生起;理正那错误的知识成正确的知识,则本体洞彻现
象、现象洞彻本体,便理事一致了。以言正确知识,则佛学之妙觉的唯智论更是擅长
了。
要之·本真如体元绝对都无认识;元无认识、故得起错误认识。忽起错误认识!
故将错就错、错上加错,谬种流传,迷眼深积,错错相结而不解,错错相引而不断!
故有众告、世界、业果之相续。若自知向来之认识都错误了,革了那错误认识的命,
化为真确之知识,认识一一法自性的本体;如十字街头撞见亲阿爷一般,一丝一亳都
没有错误了,即为成了佛。有了都无错误的认识,故不复得起错误;此便是即人成佛
之学。成佛不是件奇怪的事,人人可即成的,但也要有些丈夫的志量始得。(见海刊
二卷四期)
佛法之分宗判教
梵土戒贤、智光二家,及华土贤首、天台诸家,以一时门庭施设之方便,于唯一
大乘教所诠之自证境行果、化他境行果上,判教高下,致后人死守其语互争优劣,予
固不偏取之。而近人闻古者一音教之风而悦之,胶执“教一乘三”,亦有未可。盖同
一大乘教,特其所诠于境行果有偏重,或自证化他有偏重,虽偏重即为其殊胜之处,
而统计其全,则平等平等也,至大乘与余乘则不然、其所诠各有自乘之境行果,其能
诠亦各有自乘之教。乘既三,教非一;教若一,乘岂三?设云教属乎佛故一,乘属乎
机故三,殊不知佛不应机何有乎教?机不感佛何有乎乘?故应机三则乘三教亦三;感
佛一则教一乘亦一。若无机佛之感应,何论教乘之一三哉?故予意教之判当依乘之别
,乘之别、不别于后世,在佛应机而教兴时已别之;故诸圣教处处有乘别之明文也。
然乘之开合亦不一其说:有时总说为一,乘无别而教亦无判;有时分为大小二乘
;有时分菩萨独觉声闻之三乘;有时加人天为四乘;有时分所加人天为五乘。复有于
三乘加佛乘为四乘者,此则迷一大乘之因果以为二,出于后人谬计,为圣教明文所无
也。但今综佛法之大全以类别之,可别为三:一、化俗教,谓人及天等五乘之共教。
二、出世教,谓声闻乘等三乘之共教。三、正觉教,谓大乘(菩萨乘佛乘)不共教。初
一不离后二,而后二非初一能尽,若离后二,则成凡外之法而非佛法;前二不离后一
,而后一非前二能尽,若离后一,则仅凡小之法而非佛法。故此三乘教法,皆不离佛
自住之大乘也。兹表如下:
┌………………………………………………………………┬─菩萨
││……………………………├─独觉
││……………………………├─声闻
││├─天乘
││├─人乘
大︵三︵五︵
乘正明诸法唯心义乘出明五蕴无我义乘化明因缘生果义
别觉共世共俗
教教无上菩提为鹄教教无余涅槃为鹄教教生长善因为鹄
︶︶︶
近人(见支那内学院各书)引金刚般若,佛令一切众生皆入无余浬槃之意,证明其
“乘三教一”,由仅知三乘共教之故耳。然三乘共教诚亦佛法之通相,据此以言教一
乘三,亦无不可;但更应知大乘别教·五乘共教,乃能至极而普应耳。兹更表如下:
贤首│┌艺术─┐
天台│三┌收当┌┤科学│
三论│乘│││哲学├─人
唯识│─────大乘别教─────五乘共教┤││儒教─┘
净土│共│││回教─┐
真言│教└破谬┤│耶教├─人天
禅宗││││道教─┘
南山│││└梵教───天
││└│
│││
│地下种源──根────┼──本────地上枝叶│
│
地
皮
如一树然,由地上枝叶而望之,祗望至地皮之本柢而止,故可以三乘共教为通相
然三乘共教之所依,则又当在大乘别教。要之佛法以三乘共教为本干,大乘别教则
其根源也,五乘共教是其枝叶也,故应有此三教之判。
然唯识等大乘八家,则均以实相法界──即诸法唯心为根本,及妙觉佛果──即
无上菩提为究竟。以此根本义故,究竟义故,同一大乘平等平等。而就其集理起行之
特点以明其教理所趋重所祟尚之宗主,则昔于佛法总抉择谈中,尝大别为三宗,为表
如下:
空慧宗───三论───二空观慧───得此清净
┌─唯识─┐
唯识宗─┤├─诸法唯识───染净所依
└─戒律─┘
┌─禅那─┐
│├─全体真如───自性清净
├─天台─┘
真如宗─┼─贤首───离垢真如───离垢清净
├─真如─┐
│├─等流真如───生境清净
└─净土─┘
此中律宗专指终南山道宣律师之律宗,道宣律师宗归唯识,及明藏识中种子为戒
体,皆有明文,故属于唯识宗。真如宗中禅及天台等之五家,细分之犹别有宗尚,今
就真如之广义言,诸清净法总名真如,故总曰真如宗。竟无居士谓当由唯识以进言唯
智,唯智即是此言之真如宗──予昔作三唯论,即谓唯性(今曰空慧)、唯识、唯智
(今曰真如)。宗是教理之主,指全部教理所祟尚趋重之一点而言;所以要有此一点
者,便集中全部之教理而总握之以起行也。凡教皆为诠理,凡理皆为起行,若非反博
归约,有以握厥总要,则泛览教理而行莫由起!若知为便令起行之教理集中点谓之宗
,则近人横分法相、唯识为二宗,诩诩以独能发前人所未发自矜者,可知其尚泛滥教
理而无所归,故不知法相教理所宗即为唯识也,盖平列偏明诸缘所生法若集论及瑜伽
等等,由立言教以明义理,乃能宗之宗相;而摄大乘、成唯识等,由集教理以起观行
,正所宗之宗旨。故以宗言,法相宗乎唯识,不应将能宗所宗之一法相唯识宗强析为
二,而正名定义但应曰唯识宗也。复就唯识以言,能唯是识(识言诠心心所),所唯
(谓简我法及持相性)即谓缘生法相及二空所显真如性,若但明一识谓之曰唯识,而离
诸法相性于唯识外别谓之法相宗,则尚何唯识可成乎!故不应离唯识宗别立法相宗。
然空慧与真如得名宗者,统诸法而集中于识,既可名唯识宗,统诸法集中于二空观慧
,亦可名空慧宗;统诸法集中于真如,亦可名真如宗。以此三宗概观诸大乘教理起行
之方便,则得其纲领矣。
三乘共教及五乘共教之分宗,不复一一。机感佛而兴教,故依乘以判教。理集要
以起行,故依教以分宗。判教分宗,如是如是!(见海刊五卷五期)
佛法大系
──十四年冬在武昌佛学院讲──
一人天乘
二小乘法
三大乘法
古今诸德判释如来一代时教,或一或二,或五或十,种种数目不一而足,今总括
之分为大小二乘与人天乘。而此人天乘法,全系大小乘之出世阶梯,或大小乘之化他
方便;故佛法之根本唯大小乘。其大小乘法修证法门之次序,与对于各宗之关系,极
其缜密,试皆表列于左:
┌小乘──出世解脱
│(出世阶梯)
│人天善法──人天乘
佛法│(化他方便)禅宗─宗下教下
│┌加行入根本─法性空慧宗──律宗─诠教制教
│┌─菩萨因果┤天台─权教实教
││└根本起后得─法相唯识宗贤首─本教末教
└大乘┤净土─难行易行
└─如来果因─理量同时──法界圆觉宗──真言─显教密教
一人天乘
其中所言人天乘者,以诸有情若乘五戒之法可到人的地位;若行十善禅定之法可
到天的地位。然此人天乘法非是有佛方有,即印度、中国、泰西各国皆有之。如佛法
未来中国之际,儒教教人由士希贤,由贤希圣,由圣希天;道家老庄之徒使人得仙入
天;西洋的基督教说生天;印度之婆罗门教说由人道而生梵天等。此可见人天之善法
,为世间共同之教。但世间以此人天之教为其极归,而佛教则以此为出世之阶梯。化
他之方便。盖立此人天教法有二种意:一则保持人天之道,由人天道而至小乘或至大
乘;一则立此人天之教,示其迷谬之处,使其知非究竟而求出世究竟了义。若不尔者
,则众生非但惊悸大乘不肯信受,抑且永没在苦。所以世尊说法,立人天教以培其出
世之资粮,斥其迷谬之局执,而渐引入于大小乘出世者也。可见此人天乘法非佛教所
独有,亦非佛教之特质。
二小乘法
小乘法已是佛教出世的法,而一般人一闻小乘即意谓必甚狭劣,殊不知若生色无
色界已为常人之思想所达不到,而况超出世间者哉!不过此小乘之教理行果,比之大
乘则不为深广;故小乘的根机为狭劣迟钝,而大乘的根机为利疾超胜也。小乘知我空
而五蕴皆有,大乘知我空而五蕴亦空;以有法执为障故,遂名其为小乘也。吾人已知
乘人乘之法可到人的地位,乘天乘法可到天的地位;进而更觉为人常受种种之逼迫,
经种种之苦恼,一事方成两鬓同丝,老病相催,悠然死去!生为仁圣,死则枯骨;生
为盗贼,死亦枯骨,则人生之价值何存?纵信神识不灭,仁圣死得升天,受种种之娱
乐,但其五衰相现,流转何定!如是以不灭之精神,疲奔于业报之途,今生之所经营
,已得而复失!来世之所经营,亦已得而复失!由是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得而复失
,失而复得,尽未来际靡所底止;宁不勤苦无益?于是遂生一不满足之观念而求出世
之方法。如世之求进化者,以万物皆有进化,则进化复进化,必将有超出人天以上之
法可求得之,于是求所以脱雕人天之业牵及苦恼之一种进化,即是出世间之小乘法。
此小乘法,即佛法中解脱人生苦痛之一种法门也。
三大乘法
大乘分为因果二位,在因位为菩萨乘;在果位为佛乘,又名如来乘。依此因果位
,即作二层:一者行因趣果的大乘,二者彰果化因的大乘。行因趣果的大乘,即菩萨
乘;彰果化因的大乘,即如来乘。彰果化因的如来乘,是由所证佛果之境界而开示众
生,使众生依此法门以悟入佛之知见,达到佛之究竟地位。由因至果的菩萨乘,就是
众生从无始以来之佛性,与过现之一切正闻熏习,发心修行,经四十一因位、而至圆
满果海也。
然此由因至果,菩萨乘法,就主要点有二位别:一者由加行入根本;一者由根本
起后得。此二类中,初者如法性空慧宗摄。后者属法相唯识宗摄。属法性空慧宗之教
典,即般若经与龙树提婆之四论等;以此经论所诠教义,皆显离分别之法性。修此宗
者,若能依此教义如法修持,起法空观,经暖顶忍与世第一之四加行,而证无相法性
之真如;此无相法性之真如,即是根本智(又名无分别智)之所证。盖以证此真如,则
一切虚妄之境悉皆消灭无余,而一切清净佛法,莫不由之生长成满矣。属于法相唯识
宗者,凡为思量分别想像所能及之一切诸法,皆为法相;而此法相依分别起,离分别
外实无一法可得,亦无一相可见,故曰唯识。然能了此天地人物以至佛身净土种种诸
法,皆唯识所现,非得根本智后所起之后得智,不能如实了知。何者?盖未得无分别
智,则法执未亡,不能了为唯识之幻相故也。根本智即如理智,由如理智而起如量智
,依如量智则无边无量之诸法品类差别悉皆究竟达其体量矣。如其未得如理智前,虽
第六意识亦能依教理以观诸法唯识如幻,然末那之我执常存,仍滞迷执。况此间众生
于一法上互有相违,譬如大海,随六道见各有不同,若非得法空以后之菩萨,安能知
其不同之根柢而皆会归唯识之旨哉?又经有云:“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
赖耶,胜者我开示”。阿赖耶识为建立唯识之根本,非明此识则不能究竟明了唯识;
故欲究竟明唯识者,唯已空法执之菩萨为能耳。然而凡愚虽不能知,亦可凭依经论与
各人之知识经验,集起唯识观念,以修习殊胜唯识观行,而达到究竟明了唯识之目的。能如是者,是名行因趣果之菩萨乘也。
彰果化因之如来乘者:此如来果因与菩萨因果颇有攸分,何以故?如来既圆满根
本后得二智而成正遍知海,理量同时,性相不二,无一刹那心不遍知诸法,故如来十
种通号内有正遍知之一名也。菩萨不然,必须一刹那证性,一刹那证根,前后刹那乃
能观性相不二;而如来则能无一刹那不证此性相不二之圆融法界。如贤首之六相十玄
,天台之一念三千性相等,即明此理量同时性相不二之法界,而须以佛果圆觉为宗也。此云法界,以总包性相一切诸法为义。唯有大圆镜智能如实亲证此境,故曰法界圆
觉宗也。
至于佛教各宗对此法界圆觉宗与诸法性相二宗之关系,则如天台所宗之法华,以
佛知见为宗;贤首所宗华严,以佛法界为宗;净土以弥陀智境为宗;真言以大日中台
为宗;律宗以实践制恶行善为宗,禅宗以不立文字见性成佛为宗。在天台宗言,以法
华为实,其余为权,纵华严亦兼别故。在贤首宗言,以华严为本教,其余为末教,虽
法华属一乘法亦乃会三归一,不如华严惟照诸大山王。在净土宗言,唯往生法为易行
道,横出三界,一生补处;其余法门钻仰维艰,非如净土之至简至易,故抹杀余法为
难行道。在真言宗言,天地人物,六道众生,皆大日如来法身,其一一法悉为总持,
修其法者,即身等同毗卢;其余各宗落于诠解,非究竟法,唯真言宗独得如来秘密奥
妙之藏,而抹杀余法为浅显教。在禅宗言,众生本心即遮那如来,但须回光返照即能
见性成佛,无须假诸言教,寻枝摘叶,枉费精神,故自称宗下,余为教下。在律宗言
,佛教其余一切法门悉皆以教诠理而已:未能亲行实践;唯有遵循佛制,庶几大道不
远。此之各宗,种种斥他非而炫己是,类皆独显其胜以为策行方便耳。其实、各宗皆
为佛法,皆可得根本而起后得,入于理量同时性相不二之圆觉;无奈后人不解,为各
宗起竞之由,吾人若能贯通考察,则禅宗直证圆觉,兼用空慧;律宗教遵唯识,亦兼
天台;而天台、贤首、净土、真言,宗在法界圆满,各标其胜。而此性相与法界三宗
,又统属佛教之大乘法。凡大乘法皆以诸法实相为根本,以无上菩提为究竟,夫何轩
轾之有?故明佛法之全体及大乘之平等者,于宗下教下显教密教等抑他扬自之偏言,
概无取焉。(妙空记)(见海刊七卷六期)
佛法一味论之十宗片面观
佛法一味,所谓“内证离言,应机巧说妙法味”。而一味之佛法,从一种方式以
言之,可别为教理与观行之二门。由教理门以言之皆教理也,由观行门以言之皆观行
也。今且就观行门略论之。
观行门可大别为真空观行门与假相观行门。行门之所契达者,皆为空假不二,假
空俱非之中实法界。而中国所传十宗可系列为两行如下:
真空观──成实──中观──禅宗──天台──共基之戒律
中实
假相观──俱舍──唯识──密宗──华严──共庇之净土
成实、俱舍二门,可达中实法界一分之择灭涅槃;中观门、唯识门以下,俱可达
中实法界全分之无上转依。然建立“中实法界观门”者,则为天台华严二宗,故天台
以真空观融摄假相观而成空假双遮双照之中道。而华严以假相观融摄真空观而成假空
俱存俱泯之法界。然真空门妙极于禅宗,而假相门妙极于密宗,故行证之妙门,独于
此二为崇。盖天台、华严著重于玄妙的描写,致行证反成无力也。至律宗之戒律为观
行定慧共依之基础,且为建立流通各观行法门于人世之必循仪范,了然可知,不待更
释。唯净土宗之往生十方净土,在现行之意义上,若达行证之极,虽成实,俱舍亦证
涅槃而无待往生净土,然为一生未能极证而防退堕计,则皆有托庇于某一佛圣的清净
国土之需要。不唯禅宗有“有禅有净土”的修法,而密宗亦有密严、香拔拉等。成实
俱舍虽未明求生他方佛净土,而亦有期生得闻佛法的有佛法国中之意。今各宗间之通
行之净土门,以西方极乐与兜率内院为最广。上生兜率内院以亲近弥勒,则虽不谈他
方佛土之声闻众,亦可依归;故诸净土门又以兜率净土摄机为普遍焉。
前二系列中禅密二宗,为空相二门最高极诣之对峙双峰,其直趋行证之力最强,
故其自尊而抑他亦特甚。禅宗则自称“宗下”、而以“教下”概称其余,密宗则自称
“深密”、而以“浅显”概称其余。要皆禅宗或密宗独盛之后,禅宗语录与密宗咒轨
有自成一藏势,乃于一味佛法中发生如此绝然对峙之分别耳。然此非囿于禅宗、囿于
密宗者所能知,而在深入禅或密之热诚者,又万非冷静之理智能致其感悟;故此虽为
博达教义教史者所明见,卒无以解习禅习密者之囿焉。(见海刊十五卷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