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明通方大达以息诤
(一)赞他智境
若夫通方开士,过量大人,世法全是佛法,业道无非佛道。祖意教理,佛经禅录,本自融通,有何混滥。尽吾之智,不能测其境界。竭吾之力,不能窥其藩篱。
“若夫”,即如果是。“通方”,谓内行通家;通,即通达;方,谓方家,精通此道的大家。
“方家”一词,语出《庄子》。《庄子•秋水篇》说:有一位居在河中的河伯,遇到雨天涨水,河流滔滔,充溢两岸,便沾沾自喜,以为自己挺伟大的。便顺流东下,乃至北海,看到大海浩瀚望不到边,这才惊讶地感悟到自己见识有限,望洋兴叹,自己责备自己,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方家亦称通家。
“开士”,为梵语“菩萨”(具称菩提萨埵)的异译。即“菩萨”一名,华译曰“觉有情”,亦译曰“开士”。开,即通达、明了、悟处深广。士,即士夫,谓其人。菩萨明达世间、出世间诸法真理,并以此教化众生,故曰“开士”。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前秦国主符坚,对于沙门道高德重者,曾以“开士”为赠号。
“过量大人”,是说见地、修行皆超越于寻常人以上的伟大人物。
世间法中,说此人有过人之量,即心量广大,能包容一切,如说“必有容,德乃大”。清•林则徐有句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下句为“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谚语亦云:“宰相腹中可撑船。”都是说,为人要有大量,这本身就是德行。“大人”,谓道德学识高超的人。《易经•乾》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犹如孔子。《荀子•解蔽》曰:“明参日月,大满八极,夫是之谓大人。”心地明达,堪比日月,学识精通,包罗宇宙,这样的人,才能称得上为“大人”。大人一词,已经衍变为对官职地位高的人,或对父母的尊称。
佛法中,或亦称曰“上人”。一般地尊称师长、大德为“上人”。其实义则为修学佛法,已经断惑证真、超越于凡夫以上的圣人。
论文“若夫通方开士,过量大人”,乃至“竭吾之力,不能窥其藩篱”,这句话,可以具有两重意义:一重意义,为真如实语;另一重意义,为承前“傍不甘者”,犹固执理性,所以,论主以“通方开士,过量大人”的美称,用赞誉之,杜其口而息其诤。
如果真个是“通方开士,过量大人”的话,则必定与论主同心同德、同气同声,欢喜赞叹,阐扬此论,树正法幢,普利群生!这应该是毫无疑义的,由于此论实与三世诸佛之心要毫无异致的缘故。
(二)呈己鄙论
吾之鄙论,姑就吾之鄙机言耳。子何以迦楼罗王之飞腾,用责于蠓螟蚊蚋,而令其齐驱也哉。
“鄙论”,谓浅薄的论义。“鄙机”,谓陋劣的根器。谓根器陋劣的人,用此浅薄的论义,这是论主谦退以自护。“迦楼罗王”,即大鹏金翅鸟之王,亦称妙翅鸟。据《海龙王经》说,此鸟两翅相去三百三十六万里,阎浮提地方[1]仅可容其一足,具见此鸟之大,超乎一般想象。以喻佛菩萨的智慧境界,非凡夫可以想象。
《庄子•逍遥游》说: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又说: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
里。(《庄子》第29页,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
“蠓螟蚊蚋”是指微小的飞虫。《列子•汤问》说:“春夏之月,有蠓蚋者,因雨而生,见阳则死。”蠓虫,亦称蠓蜙(sōng)子,喜欢聚为一团地乱飞。螟,属桑虫一类。蚊蚋(ruì),即蚊子。
论主印光法师,将“大鹏金翅鸟”比喻善谈般若者,将“细小飞虫”以自况,这样地谦卑自牧,不禁令人联想起莲池大师的类似的风格。当时有一位曹鲁川大居士,时任苏州邑令,是研究《华严经》的大学者,自负已得无上一乘,数次致信给莲池大师,批评莲池大师宏扬净土、劝人念佛是“顺世情之教,波随而风偃”。其信洋洋二千余言,今引其一段内容,供诸位清听。
曹鲁川居士批评莲池大师说:
若出世矣,开堂矣,敷座矣,不具大人作略,只作闾巷老斋公、斋婆举止。忽被伶俐人问著,或明眼人拶(zā)著,拟向北斗里潜身耶?抑铁围山里潜身耶?不见道:若是大鹏金翅鸟,奋迅百千由旬;蹑影神驹,驰骤四方八极。断不取次啗啄;亦不随便埋身,且总不依倚。佛法大事,愿尊者重厝(cuò)意焉!
莲池大师曾劝曹鲁川居士修持念佛法门,求生净土。曹居士答曰:
尊者乃欲携我莲胎。则昔人所云,若捉物入迷津,与夫弃金担草之谓矣!
针对曹鲁川居士批评的这段话,莲池大师答曰:
又来谕谓老朽既出世开堂,不具大人作略,而作闾巷老斋公、
斋婆举止。设被伶俐人问著,明眼人拶著,向北斗里潜身耶?铁
围里潜身耶?老朽不敢当出世之名,自应无有大人之略。姑置弗论。
而以修净土者,鄙之斋公斋婆。则古人所谓非鄙愚夫愚妇,是鄙文殊、普贤、马鸣、龙树也。岂独文殊、普贤、马鸣、龙树!凡远祖、善导、天台、永明、清凉、圭峯、圆照、真歇、黄龙、慈受、中峯、天如等,诸菩萨,诸善知识,悉斋公斋婆耶?刘遗民、白少傅、柳柳州、文潞公、苏长公、杨无为、陈莹中等诸大君子,悉斋公斋婆耶?就令斋公斋婆,但念佛往生者,即得不退转地,亦安可鄙耶?
且斋公斋婆,庸呆下劣,而谨守规模者,是也,愚也。若夫聪明才辨,妄谈般若,吃得肉已饱,来寻老僧说禅者,魔也。吾诚自揣矣!宁为老斋公、老斋婆,无为老魔民、老魔女也。
至于所称伶俐人、明眼人者,来问著、拶著,则彼斋公、斋婆,不须高登北斗、远觅铁围,只就伶俐汉咽喉处安单、明眼人瞳仁上敷座。何以故?且教伊暂闭口头三昧、回光返照故。
抑居士尚《华严》,而力诋净土,老朽业净土,而极赞《华严》。居士静中,试一思之,是果何为而然乎?
又来谕谓,劝己求生净土,喻如弃金担麻,是颠倒行事,大相屈辱也。但此喻尚未亲切,今代作一喻。如农人投刺于大富长者之门,延之入彼田舍,闻者皆笑之。农人不知进退,更扫径谋
重请焉。笑之者曰:主人向者不汝责,幸矣!欲为冯妇[1]乎?农人曰:吾见诸富室,有为富而不仁者,有外富而中贫者,有未富而先骄者,有典库于富人之门,而自以为富者。且金谷[2]、郿坞[3],于今安在哉?吾以田舍翁,享太平之乐,故忘己之卑贱,怜而为此。今知过矣!于是相与大笑散去。(《莲池大师全集》1113—1120页,莆田广化寺版)
由此可知,吾人修学佛法,得益与否,树立正确的知见,乃是关键的问题。而此事,与学问之多少,并无多大关系。深望诸位,熟玩印光法师论文要义,依解起行,必定获得事半功倍的实效。方今盛世,人们认识到佛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中,应当、也必能发挥其积极的功用。由于法门同仁的努力弘扬,越来越多的人树立正知正见,并认识到印光法师这篇《宗教不宜混滥论》,实为千古不朽的光辉篇章!
回向偈曰: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塗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印光法师造《宗教不宜混滥论》
传印讲记竟